手机阅读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范文(1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03 07:53:03 页码:11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范文(18篇)
2024-03-03 07:53:03    小编:雅蕊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潜在的优势和不足。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修辞手法,使写作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我们可以学到一些总结的技巧和方法。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一

众所周知,任何设计都需要对比的形式,平面设计也自然有它基本的形式法则和对比现象。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对比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它是图形设计中的一种基本形式法则。根据我们的经验,可把平面设计中的对比手法分为三类,即形的对比、色彩的对比和感觉的对比。

1、形的对比。

对于各种性,有直线就有曲线,有竖线就有横线,有方就有圆,有长就有短,但对比的最基本要素是主次关系和统一的效果。在形的对比中,谁是主角谁是配角是十分明确地,但这还要看形在视觉上和心理上给人的感觉而论。统一是形式问题,用大去统一小,用整去统一缺等都能产生一些较好的效果。

2、色彩的对比。

任何一种色彩的对比都有三种基本的要素,即色相对比、色度对比、冷暖对比。

这三种对比是色彩对比的设计因素和前提,离开了这些对比关系,就不存在色彩对比;繁殖,若能控制好,就能达到各种色感没的境界。平面设计中的色彩对比,坑内是强烈的,也可能是微妙的,但无论是怎么样的一种对比,就好比音乐中的交响曲一样,没有和声没有配器,智慧产生单调、生硬的效果。济南最专业的平面设计公司讲,所以色彩的对比同样不能忽视色阶的过度,一幅成功的色彩设计,往往色阶的处理是它成功的妙处所在。设计时往往既要把握好大对比中的小对比,又要控制征服作品的色彩基调及诸多视觉心理的有机组合。处理好色彩的对比关系,就能有效提高平面设计的视觉效果。

3、感觉的对比。

比如情感,广告设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和中式,它除了有视觉效果外,更偏重于心理方面的作用。这种平面设计画面优美,情调高雅,富有人情味和艺术魅力。

对于平面设计还有很多表现手法,例如:直接展示法、突出特征法、对比衬托法对、合理夸张法、以小见大、运用联想法、富于幽默法、借用比喻法、以情托物法、悬念安排法、选择偶像法、谐趣模仿法、神奇迷幻法、连续系列法等等。

只要我们在设计时,时刻保持灵活的头脑,善于发现,能根据事物本身,发挥自己的想象,将以上平面创意设计表现运用到设计中去,就可以设计出满意的作品,甚至成为设计界的经典。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二

诗歌鉴赏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考点,那么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你知道有哪些呢?下面请看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详细内容!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杜牧《泊秦淮》)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

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践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杂彩三百匹,交广市鲑珍。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结句诗人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知,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9、借古讽今。

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乱来讽喻当朝。

如: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刘禹锡《台城》)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铺叙的写作技法。

如: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王昌龄《秋词》)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始我国传统画技之一。亦称“烘云托月”。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此中手法常与渲染结合起来使用。

如: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

12、用典。

用典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如: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以廉颇自比,表示自己虽老却不忘为过效劳的忠贞之情。

13、虚实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如: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王建《十五夜望月》)地白如霜、栖鸦可见,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光皎洁”。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14、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欲扬先抑;欲抑先扬法。

如: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15、对比。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如: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三

苦音又称“哭音”,是我国部分地区特有的一种音乐现象,是汉族音乐中一种独特的音调。“苦音”的名称,来源于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在陕西、甘肃一带流行的秦腔、碗碗腔等戏曲及其它民间音乐中。

五声调式中的四个“偏音往往通过左手的按弦即以韵补声而取得,故而独具韵味。在南北各派的“苦音筝曲”中“苦音”(微升4和微降7)的形成,由于其旋律背景不同,表现手法各异,因而其韵味各不相同,如在潮州筝曲《寒鸦戏水》中,其“苦音”的表现手法着重于委婉、缠绵、清淳;到了《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中,则“苦音”不苦,而要求粗犷、豪放、悠远、壮阔了。

颤音是左手作韵众多技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法。并且有美化音色、延长音波,对右手发出的音起润饰的功能。它是通过快速而细致的音高波动,赋予音乐以表情色彩。“颤音”是对传统“揉、吟”技法的总称。

在演奏优美如歌的旋律时,左手的颤音应是振幅小而匀的美化型颤音。在演奏哀伤的旋律时,左手的颤音应密而紧。如果是悲愤的内容,左手的颤音应是振幅大、频率快,颤音效果带有棱角等等.现代筝曲更是根据作品内容和情感的需要施以不同的颤音的手法,轻音慢颤,活泼快颤,激烈猛颤,泼辣重颤,凄婉密颤,这样就把无穷的韵味、无限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3.掌握特殊按弦手法。

左手按弦手法有上下滑按音、点弦、颤弦、揉弦、回滑这几种。特殊的按弦手法也很有特点,它是通过左手大、食、中三指的既分且合,按弦线路、力度的错综变化,使弦音能在保持原音准的基础上滑动变化,以突出筝的韵味、风味与个性。这些指法有时也穿插弹拨,还有双手配合弹奏,这大大丰富了筝曲的表现力。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弹奏指法也在不断的改进。就从左手按音的产生、发展到现在,就演变出了多种回音奏法、揉弦奏法和左手按滑揉吟所产生的韵味,独具特色,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和代替的。这些不同的韵味的律动是一个按滑揉吟的过程,直接影响到韵味的形成,因此在弹奏的过程中,要追求韵味,在听觉享受中寻找美感。

古筝音乐表达中的细节。

在演奏的动态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审美的趋向性。筝乐演奏如何显得更美?如何达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表现中的细节处理应该说是关键。

1、动静相宜、刚柔相济。

这是一个事物的两方面,声音尤其如此。音乐的所有构想都必须付诸于基本的声音运动。声音是一个流动的、渐失的运动过程,既为运动就有平行运动、跳跃运动,渐次运动、递增递减运动等等。我们所要感知的是音乐的流动趋向所带给我们的心理感应,并依据审美判断来构造自己的音乐画面。“其刚,并非剑拔弩张,而是有相当的控制;其柔,却也并不一味女儿风韵,而有男儿一般韧力”。我认为对音质的把握有两个切入点,一是脑海中所想象的音质特点,二是所采用的方法。

合鸣,朝山拜佛的人熙来攘往,音乐至此推向高潮,此段应以“动”为主。动与静不仅构筑了音乐运动的基本逻辑过程,也反映出音响动态的辩证关系,在一个音乐的段落中有动也有静,才会富于推动力。除此之外,所谓“相宜”指的则是分寸的把握,只有恰到好处,才可能使动与静的结合更加完美、谐和。

2、强而不燥、弱而不虚。

这是指对声音的量级要求,意味着声音的大小适度,意味着声音的厚薄得当。我们目前进行音乐训练的辅助机械设施主要是节拍器,没有声音量级测试仪。倘若假设音量的基本阈值为1-10度的话,其中:1为ppp,10为ff从1-10的对应过程是从ppp-pp-p,f-ff-fff的渐变,那么,筝的最佳音量阈值应该在3-9度之间,其运动幅度足以满足我们对作品的表述。我认为音乐是在对比中展现的,在矛盾冲突中运行的,倘若处理成一惊一咋,则不免显得棱角过于分明,太虚则显得单薄,太亮则显得生硬。人们对声音的审美是有共识的,一般喜欢适度表现,重要的是表现者与受众者之间的心理承受契合。

比如在演奏《草原英雄小姐妹》时,与暴风雪抗争的一段,双手的刮奏应忙而不乱,扫摇技法进入时应是弱进,而后渐次提升,造成一种声势,且以摇为主、扫为辅,突出旋律时亦切忌一味夸大而不加控制。再如《临安遗恨》中主题第二次再现时,无奈悲苦之情需要做弱化处理,但如果音质过于单薄、轻柔则会显得软弱无力,就会与原曲强调的英雄本色背道而驰。对于这一点,该是演奏者作细心体悟之处。

3、忘象取意、得意忘形。

在此,“意”可理解成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意念;“象”是具体可感知的物象,即具体的物质依赖,如乐谱、弦位等。“意”与“象”不是简单的结合,而是经艺术家的精神加工之后的产物。而“境界”则可以理解成比喻、体验式的有情有景、虚实结合的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纯粹的洞观、感悟和体味,而并非逻辑范畴。

纵览传统或现代筝曲曲目,我们不难发现众多乐曲的“立象”之本,主要意义或是“情生于景、情景交融”,或是“景生于情,情景相生”,于是,通过自然景物来“立象”,以达到“尽意”地抒发个人之情感,这种手法最为常见,如《高山流水》、《建昌月》、《寒鸦戏水》、《平沙落雁》、《黔中赋》等作品均是如此。而以人文境界“立象”的亦不在少数,像《汉宫秋月》、《临安遗恨》、《长相思》、《幸福渠水》属于此类。有了“立象尽意”,就要求演奏者通过抽象的音响运动形式,发挥审美联想,展示内心的感受,演奏者对作品的诠释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得意忘形”的过程。

音乐作品中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传达出意象,要取决于演奏者对自己头脑中的意象把握程度以及传达这种意象的实际能力。但有一种情况则是显而易见的,演奏者头脑中的意象是丰富复杂的,有时候甚至是模糊的,我认为要在艺术作品中传达出这种意象,是与演奏者的艺术修养、艺术积累、感知力大小等有关。演奏者在表现音乐时不仅存在着手段上的局限,还存在着艺术语言媒介本身的局限。因此,作为一名演奏者如何做到“立象尽意”,达到“忘象取意,得意忘形”的境界,应是终极所求。有人曾说过,演奏有三大境界:有琴有谱;有琴无谱;无琴无谱。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四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方?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看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水畔女儿的情思犹如这绵绵海水般温柔不绝,她有着丰富的感情。

和多愁善感的心,与情人分离,是她心中无限悲苦的根源,对情人诚。

挚的爱,却又让她显得楚楚可怜,娇美可人,那缠绵的思念甚至都不。

曾为外界经年景象的变幻而有丝毫动摇。淳朴的语言也正诉说了她对。

于爱的淳朴心理,就算是如痴如醉,也要将这份爱的体验持之以恒。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五

杜牧是晚唐诗文兼擅的一代大家,是晚唐一位杰出的诗人,与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

相对李白、杜甫而言,论及晚唐诗歌,则必言李商隐、杜牧。杜牧往往借助于巧妙的诗歌艺术构思,将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复杂的形态和生动的形象,以及主观感受上丰富的感情波澜,集中而凝练地表现出来。他思路开阔,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放得很开,不局限在耳目之前的狭小范围,但诗人又能百川归海,收得很拢。

一、以小见大,妙思入微,善于通过多向思维。

诗人中后期时任黄州刺史的代表诗作《赤壁》,被前人多次引为“由小见大,妙思入微”之经典诗作。为便于作深入分析,再录其诗: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现实是历史的折射和影像,咏史诗在似与不似之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融上、在史料的遴选和对历史的评价与认知上,都可看出一个诗人是否具有卓绝的史诗才能,杜牧正是这样能在难中见巧,难中出奇,剪裁一点,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的优秀诗人。杜牧的咏史诗几乎篇篇精彩,而这首《赤壁》更是典范之作。二十八字的绝句,从宏观历史着眼,从极微细处入笔,以小见大,曲径通幽,以今溯往,大开大合而集中透辟,字里行间洋溢着指点江山、品评历史的勃勃才气,耐人寻味不尽,可谓妙不可言。

一首二十八字的咏史绝句,要表现如此重大的一个历史事件,这确实是颇费周折的。如果直接写当年叱咤风云的人物和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因篇幅有限,自然无法容纳,所以诗人只好独辟蹊径。故而杜牧此诗乃从小处着眼,把当年烽火连天的这一重大战役,巧妙地概括在极为平常的叙述之中,写得别开生面。

杜牧正是不囿于传统思维之定势,善于通过多向思维,在《赤壁》中采用逆向思维艺术构思手法,才使其诗作成为传世之珍品。诗歌构思都要讲究避实就虚,虚实结合,往往不写正面,写侧面,或者写反面。就《赤壁》诗作而言,还有一点当为妙笔值得肯定,即善于从不同视角进行艺术构思。诗人通过多向思维包括逆向思维进行诗歌,尤其是咏史诗的创作,不仅有助于读者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全面深入地认识,而且有助于推陈出新、言旨高远。

二、逐步深入地突出中心思想,层层深化主题。

杜牧诗歌较为广泛的一类,是能从各个不同角度去丰富和体现作品的主题内容和知识。杜牧擅于根据不同情况,按照不同的需要,运用不同的构思,逐步深入地突出中心思想,层层深化主题。作者构思的时候,必须利用自己长期积累的'知识宝库,善于辨明事理,以丰富自己的才华,还要按照生活中的体验,做出分析研究,以获得对问题的彻底认识,同时要经常培育自己的情致,以便恰当贴切地驾驭文辞。如他的七绝《奉陵宫人》:

相如死后无词客,廷寿亡来绝画工。

玉颜不是黄金少,泪滴秋山入寿宫。

这是一首政治讽喻诗,是批判唐朝的一种极为残忍、极不人道的守陵制度的。主题思想明确,艺术构思新颖。诗中不直说这种制度本身的残酷,而从“无词客”与“绝画工”的侧面角度切入,“诗意大抵出侧面”(《围炉诗话》),这是舍重就轻的构思角度之法,不直言事实本身,而是使用曲笔,言外见意。每个方面都包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历史知识,这些方面既各自独立,互不相干,又彼此连贯呼应,从各个侧面阐明和表现了要批判的中心问题。

诗人的咏物诗《柳长句》中所示: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莫将榆荚共争翠,深感杏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杜牧的诗歌创作,内容极为广泛,然而睹物起兴、抒发离情别绪的咏物诗,却占了相当比重,这首七律就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品。柳是初春的使者,柳在文学形象上又多为春天的象征。首联写的是“落日”、“流水”、“春光”和无穷尽的“柳树”,看上去好像是随意之笔,漫不经心,读来却给人一种烦恼的感觉。诗人正是从西逝的落日和东流和江水,以及一年一度的春光起兴,从而引到眼前一望无穷的柳树,发出了无限的感慨。

这样的引兴托喻、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手法,在诗人的名篇《早雁》中亦有充分体现。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诗人以巧妙的艺术构思,描写大雁提早南飞,向人们提示了北方战乱给边境人民带来的苦难,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苦于其“本求高绝”的艺术构思,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此诗可以说是别具一格,不同凡响。从诗歌的寄托表现手法来看,“仙掌月明”和“长门灯暗”这两句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中描绘孤雁飞越长安时的凄凉景象,固然刻画得非常真切,但其用意却并非仅仅在此五六两句,则反映了这诗的创作意图和诗人的殷切所寄七八两句,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飞到了祖国的南方,奉劝大雁权且在潇湘一带定居起来。杜牧诗末所表达的观点,实际是诗人的一种反跌构思手法,意在曲折地反映出他对朝廷的巧妙的讽刺,这也更充分说明诗人诗歌艺术构思手腕之高超。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六

楼高望不见,尽日阑干头。阑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作品简介。

这首《西洲曲》,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类,认为是“古辞”。《玉台新咏》作江淹诗,但宋本不载。明清人编的古诗选本,或作“晋辞”,或以为是梁武帝萧衍所作。这个问题,目前很难成定论。但从内容和风格看,它当是经文人润色改定的一首南朝民歌,十分精致流丽,广为后人传诵。

此诗以四句为一节,基本上也是四句一换韵,节与节之间用民歌惯用的“接字”法相勾联,读来音调和美,声情摇曳。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说它“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确实道出了它在艺术上的特色。然而,如何正确理解这首诗的内容,却是学术界争议已久的问题,直到目前为止,也未能统一认识。

译文。

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

(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

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

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

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

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

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

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青。

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

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

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

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

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

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

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

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她相聚)。

赏析。

《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首句由“梅”而唤起女子对昔日与情人在西洲游乐的美好回忆以及对情人的思念。自此,纵然时空流转,然而思念却从未停歇。接下来是几幅场景的描写:西洲游乐,女子杏红的衣衫与乌黑的鬓发相映生辉、光彩照人;开门迎郎,满怀希望继而失望,心情跌宕;出门采莲,借采莲来表达对情人的爱慕与思念;登楼望郎,凭栏苦候,寄情南风与幽梦,盼望与情人相聚。这其中时空变化,心情也多变,时而焦虑,时而温情,时而甜蜜,时而惆怅,全篇无论是文字还是情感都流动缠绵。

第一是善于在动态中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比如“门中露翠钿”一句,生动形象地通过动作表达出了人物的心情,而“采莲南塘秋”六句,是全篇的精华所在,它集中笔墨描写主人公的含情姿态,借物抒情,通过“采莲”“弄莲”“置莲”三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人物感情的变化,动作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真情感人。

第二是叠字和顶真的运用。“开门迎郎”场景中,四个“门”字的叠用,强化了女子急切盼望心上人的到来,而不时从门缝向外张望的焦虑心情。“出门采莲”场景中,又连用七个“莲”字,着意渲染女子缠绵的情思。而顶真的运用使得句子灵活生动,朗朗上口。

第三是双关隐语的运用。双关隐语,是南朝乐府民歌中一个显明的特征,它在诗经时代的民歌和汉魏乐府民歌中很少见。一说“莲”与“怜”字谐音双关,而“怜”又是“爱”的意思,隐语极言女子对情人的爱恋。同时,“莲子清如水”暗示感情的纯洁,而“莲心彻底红”是说感情的浓烈。这些双关隐语的运用使诗歌显得含蓄多情。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此诗以“难解”著称,有研究者将其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哥德巴赫猜想”。比如关于此诗的叙述视角就有不同解读,多数人从女子的视角来理解,也有人从男子的视角入手,认为“忆梅下西洲”中的“梅”指代男主角所寄情的心上人。常言道,诗无达诂,我们在解读的时候也可以尝试多种新的视角,从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七

1、描写是指作者用形象化的、渗透着感情的语言,具体生动地再现人物、事件、环境的多方面面貌和特征。

描写手法从对象上可分为人物(肖像、心理、语言、行动)描写,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细节描写;从方式上可分为概括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从风格上可分为白描,细描等。描写可使表现对象形象化,产生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能直接感受到,从而引起激动,得到某种程度的美感享受。散文的描写,并非纤毫毕现的机械客观的描摹,而是渗透着作者的见解,灌注着作者的情感,显示着鲜明的倾向性。

2、叙述是指作者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概括的说明和交代。

如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和经历、事件的进展、环境和摆设等等。在叙事性散文中,它经常与描写交错使用。以苏轼的《前赤壁赋》为例,其第一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这一句就是典型的叙述语言。时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地点:赤壁。人物:苏子与客。环境:大江(因有“泛舟”二字)、赤壁。叙述的手法有顺叙,即按照事物在时间上发生、发展的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有倒叙,即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最突出的部分提前记述,然后再叙述事件的发展经过;有插叙,即在叙述中,暂时把顺叙的线索中断,插入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另一件事的叙述方法。

3、抒情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有感触而流露出来的情感和思想。

在散文创作中是常用的表达方式。可直抒胸臆,叫作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通过议论和感叹方式来表达的。也可以寓情于景,叫作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是通过对人物事件的叙述和描写来表达的。它带有作者鲜明的个性特点,并反映一定时代、一定人群某种共同的感情。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好的抒情能深化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在散文创作中,抒情手法通常与叙述、描写、议论等结合使用,以渲染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是指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直接表明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在文学作品中,议论往往与叙述、描写、抒情交相并用,能起到强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散文尤为常见。如散文的重要样式之一杂文,就几乎都是议论性的文字。再如上面提到的苏轼的《前赤壁赋》,里面除了描写、叙述、抒情之外,也有议论的成分。不过此种议论与科学论文中的议论不同。后者常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且常贯穿于论文的始终。前者则常与形象化的描写相结合,并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深刻的哲理性。后者重在说服读者,前者则重在感染读者。

描写、叙述、抒情、议论都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艺术手法。在具体的文学创作中,这四种手法并不是截然分开、界限分明的,而往往是紧密结合、交相并用。任何一种体裁,任何一部作品都不能仅仅使用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完成。不过,也因为各种文学体裁特点的不同,上述四种表现手法在各种体裁的创作中的运用也各有偏重。比如小说创作中,描写和叙述就运用得多些。诗歌作品则偏重抒情dd尽管也有叙事诗和哲理诗,但诗歌的主要特点还在于抒情。戏剧文学也重在描写与叙述。而在散文作品中,上述四种表现手法的使用则几乎是并重的。叙述,则有叙事散文;抒情,则有抒情散文;议论,有议论性散文。因此,在散文创作中,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最自由,最具兼容性。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八

《西洲曲》,南朝乐府民歌名,最早著录于徐陵所编《玉台新咏》。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篇,历来被视为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诗中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表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纯熟的表现技巧。《西洲曲》,五言三十二句,是南朝乐府民歌中少见的长篇。全文感情十分细腻,“充满了曼丽宛曲的情调,清辞俊语,连翩不绝,令人‘情灵摇荡’。”《西洲曲》可谓这一时期民歌中最成熟最精致的代表作之一。

朱自清《荷塘月色》中曾选用“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两句,这两句描写的是秋天莲子成熟时的盛景,而“莲”谐音“怜”,“莲子”谐音“怜子”,表明了女子对情郎既怜且爱的深情,用在《荷》文中,和前文独具朦胧之美的“荷香月色”呼应,使得荷塘的境界陡然开阔、明朗了。

南朝民歌多为男女情歌。本诗抒写了一个姑娘对情郎的漫长相思。从折梅的早春到鸿飞的深秋,下西洲寄梅,门中探望,南塘秋采莲和仰首望飞鸿等一系列的在春、夏、秋不同季节里的典型细节,表现了姑娘的痴情思念用景物自然地点明了季节;春有梅花,夏有伯劳、乌臼,秋有莲花、飞鸿。将景物描写与动作结合起来,表达女子的一腔深情。“采莲”六句以惹人怜爱、亭亭玉立的莲花和低头弄莲,置莲怀袖的温情脉脉的动作,透露出“怜子”的温柔的情怀。“仰首”七句以姑娘一系列的动作细节和令人迷乱的无数飞鸿,表现了尽了尽日凝神眺望的痴情。而“卷帘”六句又将姑娘的所见所感表现得如梦似幻,令人陶醉,使人遐想,余味无穷。

在民歌手法的动用上,本诗可谓集大志者。诗中多用重字(如梅、门、莲)、顶针(如“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钩句(如“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细”)、双关(如“莲子”意即“怜子”),形成与情意绵绵相吻合的回环往复一气呵成的不尽情韵。

在叙述上,不是自述,而是转述,是民歌手在演唱他人之事。这首诗主要是写一个少女,刻划她思念情侣的炽热而微妙的心情。然而,它既不是以少女自述的第一人称口吻来写,也不作诗人第三人称的客观描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侣用“忆”的方式来抒写,所以全诗都作男子诉说的口气。后来杜甫的《月夜》,写诗人对月怀念妻子,却设想妻子对月怀念自己,正是使用同样的手法。通过她的种。种情况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丽轻灵、纯洁多情的少女形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九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运用十分广泛的表现手法。它将某产品或主题直接如实地展示在广告版面上,充分运用摄影或绘画等技巧的写实表现能力。细臻刻划和着力渲染产品的质感、形态和功能用途,将产品精美的质地引人入胜地呈现出来,给人以逼真的现实感,使消费者对所宣传的产品产生一种亲切感和信任感。

这种手法由于直接将产品推向消费者面前,所以要十分注意画面上产品的组合和展示角度,应着力突出产品的品牌和产品本身最容易打动人心的部位,运用色光和背景进行烘托,使产品置身于一个具有感染力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广告画面的视觉冲击力。

2.突出特征法。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观众在接触言辞画面的瞬间即很快感受到,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

在广告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厂商的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

突出特征的手法也是我们常见的运用得十分普遍的表现手法,是突出广告主题的重要手法之一,有着不可忽略的表现价值。

对比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它把作品中所描绘的事物的性质和特点放在鲜明的对照和直接对比中来表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的表现。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

作为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表现手法,可以说,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对比手法的运用,不仅使广告主题加强了表现力度,而且饱含情趣,扩大了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对比手法运用的成功,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处理隐含着丰富的意味,展示了广告主题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

4.合理夸张法。

借助想象,对广告作品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相当明显的过份夸大,以加深或扩大这些特征的认识。文学家高尔基指出:“夸张是创作的基本原则。”通过这种手法能更鲜明地强调或揭示事物的实质,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夸张是一般中求新奇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中美的方面进行夸大,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

按其表现的特征,夸张可以分为形态夸张和神情夸张两种类型,前者为表象性的处理品,后者则为含蓄性的情态处理品。通过夸张手法的运用,为广告的艺术美注入了浓郁的感情色彩,使产品的特征性鲜明、突出、动人。

5.以小见大法。

在广告设计中对立体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这种艺术处理以一点观全面,以小见大,从不全到全的表现手法,给设计者带来了很大的灵活性和无限的表现力,同时为接受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获得生动的情趣和丰富的联想。

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广告画面描写的焦点和视觉兴趣中心,微电影中它既是广告创意的浓缩和生发,也是设计者匠心独具的安排,因面它已不是一般意义的“小”,而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6.运用联想法。

在审美的过程中通过丰富的联想,能突破时空的界限,扩大艺术形象的容量,加深画面的意境。

通过联想,人们在审美对象上看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经验,美感往往显得特别强烈,从而使审美对象与审美国微软公司者融合为一体,在产生联想过程中引发了美感共鸣,其感情的强度总是激烈的、丰富的。

7.富于幽默法。

幽默法是指广告作品中巧妙地再现喜剧性特征,抓住生活现象中局部性的东西,通过人们的性恪、外貌和举止的某些可笑的特征表现出来。

幽默的表现手法,往往运用饶有风趣的情节,巧妙的安排,把某种需要肯定的事物,无限延伸到漫画的程度,造成一种充满情趣,引人发笑而又耐人寻味的幽默意境。幽默的矛盾冲突可以达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勾引起观赏者会心的微笑,以别具一格的方式,发挥艺术感染力的作用。

8.借用比喻法。

比喻法是指在设计过程中选择两个在本拷贝各不相同,而在某些方面又有些相似性的事物,“以此物喻彼物”,比喻的事物与主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某一点上与主题的某些特征有相似之处,因而可以借题发挥,进行延伸转化,获得“婉转曲达”的艺术效果。

与其它表现手法相比,比喻手法比较含蓄隐伏,有时难以一目了然,但一旦领会其意,便能给一以意味无尽的感受。

9.以情托物法。

艺术的感染力最有直接作用的是感情因素,审美就是主体与美的对象不断交流感情产生共鸣的过程。艺术有传达感情的特征,“感人心者,莫先于情”这句话已表明了感情因素在艺术创造中的作用,在表现手法上侧重选择具有感情倾向的内容,以美好的感情来烘托主题,真实而生动地反映这种审美感情就能获得以情动人,发挥艺术感染人的力量,这是现代广告设计的文学侧重和美的意境与情趣的追求。

10.悬念安排法。

在表现手法上故弄玄虚,布下疑阵,使人对广告画面乍看不解题意,造成一种猜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在观众的心理上掀起层层波澜,产生夸张的效果,驱动消费者的好奇心和强烈举动,开启积极的思维联想,引起观众进一步探明广告题意之所在强烈愿望,然后通过广告标题或正文把广告的主题点明出来,使悬念得以解除,给人留下难忘的心理感受。

悬念手法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它首先能加深矛盾冲突,吸引观众的兴趣和注意力,造成一种强烈的感受,产生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11.选择偶像法。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心里都有自己崇拜、仰慕或效仿的对象,而且有一种想尽可能地向他靠近的心理欲求,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手法正是针对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运用的,它抓住人们对名人偶像仰慕的心理,选择观众心目中崇拜的偶像,配合产品信息传达给观众。由于名人偶像有很强的心理感召力,故借助名人偶像的陪衬,可以大大提高产品的印象程度与销售地位,树立名牌的可信度,产生不可言喻的说服力,诱发消费者对广告中名人偶像所赞誉的产品的注意激发起购买欲望。偶像的选择可以是柔美风流的超级女明星,气质不凡举世闻名的男吸星;也可以是驰名世界体坛的男女高手,其它的还可以选择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艺术大师、战场英雄、俊男美女等。偶像的选择要与广告的产品或劳务在品格上相吻合,不然会给人牵强附会之感,使人在心理上予以拒绝,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12.谐趣模仿法。

这是一种创意的引喻手法,别有意味地采用以新换旧的借名方式,把世间一般大众所熟悉的名画等艺术品和社会名流等作为谐趣的图像,经过巧妙的整形履行,使名画名人产生谐趣感,给消费者一种崭新奇特的视觉印象和轻松愉快的趣味性,以其异常、神秘感提高广告的诉耱效果,增加产品身价和注目度。

这种表现手法将广告的说服力,寓于一种近乎漫画化的诙谐情趣中,使人赞叹,令您发笑,让您过目不忘,留下饶有奇趣的回味。

13.神奇迷幻法。

运用畸形的夸张,以无限丰富的想象构织出神话与童话般的画面,在一种奇幻的情景中再现现实,造成与现实生活的某种距离,这种充满浓郁浪漫主义,写意多于写实的表现手法,以突然出现的神奇的视觉感受,很富于感染力,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受,可满足人们喜好奇异多变的审美情趣的要求。在这种表现手法中艺术想象很重要,它是人类智力发达的一个标志,干什么事情都需要想象,艺术尤其这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想象就艺术的生命。

从创意构想开始直到设计结束,想象都在活跃地进行。想象的突出特征,是它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想象是新的意蕴的挖掘开始,是新的意象的浮现展示。它的基本趋向是对联想所唤起的经验进行改造,最终构成带有审美者独特创造的新形象,产生强烈打坳人心的力量。

14.连续系列法。

通过连续画面,形成一个完整的视觉印象,使通过画面和文字传达的广告信息十分清晰、突出、有力。广告画面本身有生动的直观形象,多次反复的不断积累,能加深消费者对产品或劳务的印象,获得好的宣传效果,对扩大销售,树立名牌,刺激购买欲增强竞争力有很大的作用。对于作为设计策略的前提,确立企业形象更有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作为设计构成的基础,形式心理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从视觉心理来说,人们厌弃单调划一的形式,追求多样变化,连续系列的表现手法符合“寓多样于统一之中”这一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使人们于“同”中见“异”,于统一中求变化,形成既多样又统一,既对比又和谐的艺术效果,加强了艺术感染力。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

1、阳刻剪纸。

通常是采用红纸黑纸或其它颜色的材料剪刻出来的单色剪纸作品。阳刻剪纸的特征是保留原稿的轮廓线,剪去轮廓线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条线都是互相连接的,牵一发将动全身。

2、阴刻剪纸。

阴刻剪纸的特点与阳刻剪纸恰恰相反,就是刻去原稿的轮廓线,保留轮廓线以外的部分。所以阴刻剪纸的特征是它的线条不一定是互连的,而作品的整体是块状的。

3、阴阳结合。

阴阳结合就是根据画稿里的虚实关系的需要采取阴刻和阳刻交叉的办法,能使画面效果更为丰富,主次更加分明。

4、剪影。

它通过物象外轮廓来表现形象,所以它最注意外轮廓的美和造型。我国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先生曾说,剪影以“剪纸的形式”表现了“一个高级的造型心灵”。英国民间流行的“剪影画”就是用黑纸剪出物象的影子,用黑影构成了画面,这种剪影画后来还发展成为一种电影的形式。前民主德国的剪影片《山神与打谷者)就是其中一例。中国早期的皮影戏与剪纸艺术实际上也是相互借鉴和影响的。所以,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是独具一格的。

5、套色剪纸。

套色剪纸是剪纸艺术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表现方法,一般多采用已完成的阳刻主稿拼贴上所需要的各种色纸。一般主槁所使用的材料都采用较厚实的纸,或者绫缎、绒布等一些高级材料。而且颜色宜用深浓色,这样,套起来能得心应手。广东佛山一种“铜衬料”就是以金箔纸刻成主稿后,各部位分别衬以大红,湖蓝、草绿、中黄,显得富丽堂皇。

6、点色剪纸。

点色剪纸也叫染色,在生宣纸剪刻好的成品上,用毛笔点上各种色彩。如果要好几层一起点染,色彩颜料中要加入少许酒料,便于颜色渗透。着色时,要注意一种颜色干后方可再上另一色,以免混淆串色。但是如果为了使两种颜色起渗比效果,染色时不必待一色干后再上另色,通常上第一次色半干时即上另色,才能达到渗化的效果。点色剪纸通常应采用阴刻法,便于大块面积留作染色用。点色剪纸色彩强烈,乡土味很浓,以中国河北蔚县的染色剪纸最为著名。中国浙江平阳的染色剪纸,在继承蔚县的传统点色基础上吸取了西洋水彩画中光和色的运用方法为点色剪纸的创新探索出一条新的路子。

7、衬色剪纸。

衬色剪纸是以白色的底稿线条作为线条轮廓,选取的图案最好是阴刻剪纸、在其作品之下,衬以各种深红或深蓝颜色,让它们呈现黑白对比,或红白显明的效果。

8、填色剪纸。

填色剪纸又称“笔彩剪纸”,把刻好的主槁张贴在一张白色纸上,然后根据据各部位的需要分别涂上不同颜色。

个别脸部可作适当的渲染。中国广东佛山的“铜凿”剪纸是在一张铜片上先用锤子将图案凿出,在留空处分别涂上不同颜色的油质颜料,当地叫“铜凿”。这种剪纸给人以金碧辉煌之感,而且便于长时间保存,但一次只能制作一幅。

9、分色剪纸。

分色剪纸基本上属于单色剪纸的拼贴,近似剪贴。例如:剪一只熊猫吃竹子,熊猫用黑纸剪成,竹子用绿纸剪成,然后把熊描、竹子拼贴在一起。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一

教学目的:

2、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化。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人传诵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使多少人凝神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令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醉如痴?是怎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美,是艺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阅读课文。

思考:1、梳理思路;2、完成练习一。

三、研究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2、完成练习一。

小结:文章就中国艺术表现中虚和实的关系,旁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中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

四、拓展迁移。

1、完成练习三。

2、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后回答问题。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前二句非常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2)后二句是万口传诵的名句,简析它的艺术特点。

参考:(1)“以少胜多”、虚实结合是本诗的特点。首句说明阴雨初晴,不明写春雨,只用暗示;诗人从春雨中听到杏花的消息,所以前来游园观赏,这一点也没有明说;门虽设而常关,说明主人懒于交际,径自隐居园中与春色相伴,可见高雅脱俗。(2)此二句恰当地处理了“粹”与“全”的关系,以“一枝”来写出“春色满园”,或者说,诗人看到的是“一枝”,心里想的则是墙内的“春色满园”,余味无穷。

五、布置作业 。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二

教学目的:

1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2领悟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3通过扩展,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潜移能力。

教学重难点:

2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问答法、讨论法、问题研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

第一课时。

一.导语 设计。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有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传画,主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提如如醉?是怎么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扫清理解上的障碍。

(2)指名翻译几段引文。师生订正。

(3)考虑几段引文各是围绕什么民开描摹 ,进而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明确:引赵执信《谈龙录》中的一段引文是说明,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创作就是从一鳞一爪里显示全体。

引笪重光《画筌》中的话是为说明,中国绘画和中国舞台艺术处理空间的方式。

文章思路:

一(1—6)提出文章观点,即“全”和“粹”、“虚”和“实”辩证地统一、结合,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

二(7—12)说明中国绘画、戏剧中的空间表现方法是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三(13—14)阐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受和空间表现,都是由舞蹈动作延伸出来展示虚灵的空间的。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对艺术表现的具体要求?

(2)第9段中的“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具体指的是什么?

(4)讨论解答课后练习。

三.课堂小结:

全文就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的关系,广征博引,以具体的事例和引文来阐述,从抽象到到具体,层次清楚,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艺术是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的关系。

四.布置作业 :

思考课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欣赏品味。

1.作者在谈虚和实的关系时,运用了很多实例来说明,其实艺术是相通的。试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2.完成课后练习三。

明确:这两首诗都是从实处落笔,凭虚处传神。王之焕《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实景,历历如在眼前;“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由实见虚,把景物与心胸打成一片,从视野的开阔,可以想见抱负与气度的远大。人们从这两句诗中还可以悟到站得高才看得远的生活哲理。贾岛《寻隐者不遇》,四句皆实,而过访不遇害之情跌宕变化,“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不仅写出隐者的品格,抒发了未见其人的怅惘之情和敬慕之意,而且从中还可以引申出某种哲理性的意蕴:人们在探寻真理或者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会感受到某种困惑,即直觉地感到所探寻和追求的事物就在眼前,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发现大中型得到。这也是由实见虚,虚实结合。

3.课堂训练。

(1)读叶绍翁《游园不值》。回答下列两问。

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信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的上联非常含蓄,暗示了很多内容,请谈谈你的理解。

2.下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简析它的艺术特点。

读杜牧,谈谈其艺术特点.

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参考答案:。

1以少总多虚实结合是本诗的特点。

2此联恰当地处理了“全“与“粹”的关系,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长》以实托虚是本诗的一大特点。

4.课文总结。

这篇文章从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方面,旁征博引,将事例与引文材料融会贯通在一起,阐述了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特征。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领悟文章的内涵,运用作者授给我们的艺术之“渔”,钓得受用不尽的甘美之“鱼”。

二. 布置作业 。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主要从绘画与戏曲的角度谈了虚与实的关系,请你写一篇小文章,从诗歌角度谈谈这一问题。

附:板书设计 。

绘画处理空间。

实(全)自然主义  虚实结合  舞台空间处理。

演员程式手法。

演员舞蹈动作。

虚(粹)形式主义  虚实相生。

书法舞蹈精神。

作者邮箱: 。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三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种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要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真理,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那么准确界定一样,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接着说: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来,可操作性,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人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结论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美、变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之中,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把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它应是一个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上,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过多,统的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的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个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的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人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问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光彩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我们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其美学特征,是否去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平时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的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化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揭示了自然界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物理学理论内部相互间的自洽而展现和谐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各种直线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我们要让物理学美的素材震撼学生的心田。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其中一条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关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的心智去体验,由学生的体验产生的美的感受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平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获得新知识的愉快,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经济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为完成教育培养目标作出贡献,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失之偏颇,引向应试教育的误区,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调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神益,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让学生思维,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借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的学习。

所谓独立的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甚至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也能学习,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时我们教学思想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体现着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性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的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是要立足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学习、去探索。有时,还要经过一段过程,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要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自己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再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设计题目时.题样的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自己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欢乐和喜悦,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许多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不止以上这些,实际上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成和手段,如语言的艺术、板书的艺术等。一节课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应该是师生双方配合协调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它必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四

艺术,作为人类文明的精髓与灵魂,是人类创造力与想象力的结晶。通过艺术的表达与展现,人们能够窥探到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与无限可能。在参与艺术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我有幸体验到了艺术的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艺术是情感的表达。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们通过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理解,将内心的情感情绪转化为具象的形式。例如,在一幅画作中,艺术家可能通过选择特定的色彩和构图,表达出自己对于自然美的独特感受。在一部音乐作品中,音乐家通过音符的组合和旋律的曲折变化,将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融入其中,传达给观众。艺术通过架构起情感与创造之间的桥梁,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共鸣与沟通的平台,让人们从中体验到情感的力量与美妙。

其次,艺术是思想与观念的呈现。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艺术作品常常承载着特定的思想和观念。它们可以是对社会现象的评论与批判,也可以是对历史事件的再现与反思。例如,20世纪的一些抽象艺术作品,通过形式的破碎和色彩的纷杂,表达了当时社会的混乱局面和人们内心的焦虑。艺术家把自己的看法与思考注入到作品中,通过艺术的形式向观众传递,启发人们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与改变。艺术作品的思想与观念也为观众提供了多样的思维角度和思考方式,引导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思考能力。

再次,艺术是美的探索与呈现。美是人类至高的追求与追寻,而艺术则是对美的表达与描摹。艺术家们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等感官的刺激,引发观众内心的共鸣与震撼。无论是一幅绘画的构图与色彩妆点,还是一段音乐的旋律与节奏,都能唤起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感受。艺术作品的美不仅在外在形式上的完美,更体现在其为观众带来的情感共鸣与思考的启示。美的探索与呈现为人类的精神世界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力量,使人们能够超越现实的局限,感受到纯粹而自由的美好。

最后,艺术是生活的启发与指引。艺术不仅存在于画廊和舞台上,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通过艺术来抒发情感,感受乐趣和寻求精神满足。例如,摄影艺术可以记录下生活的美好瞬间,使人们在回忆时再次感受到那份喜悦与幸福。舞蹈艺术可以通过舞姿的优美与动作的流畅,带来身心放松与愉悦。人们在欣赏和参与艺术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从中获得激励和启发,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灵感与动力,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和人生价值。

总之,艺术表现心得体会的这一主题涉及到艺术的灵魂和内在核心。艺术的表达是情感的呈现,思想和观念的传递,美的探索与展示,同时也能够影响和启发人们的生活。通过对艺术的深入体验与思考,我对于艺术的多样表现形式与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并从中汲取到了宝贵的心得体会。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艺术永远是人类灵魂的寄托与追求。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五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油画艺术形象性是审美表现性中的首要特性,不同时代艺术家对油画媒介的研究应用,使油画能更好地发挥媒介的完美性,达到和谐的艺术效果。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艺术家的创造性,创造性既是作品的灵魂,又是艺术家灵感之火得以点燃的火种。艺术家在油画艺术追求中,就是在不断创新地展现油画艺术审美表现性的过程,推动了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形象性、再现性、创造性。

审美性、规律性、价值性。

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发展时期,到20世纪,出现了现代主义油画艺术运动,这时期画派众多、名家辈出、媒介和制作手段非常丰富,灵活,新颖,使油画艺术的发展呈现花团锦簇的景象。如艺术家把油画材料与其它物质混合应用,毕加索开拓了油画作品与拼贴艺术相结合,以及艺术家对油画特质肌理的追求等等,丰富了油画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审美表现性。

由此可见,媒介的充分应用,对艺术作品审美性的展示与完善具有直接关系。更好和更深入地对油画艺术媒介的探索应用,一直都是油画艺术家们面对的首要任力务之一。

油画艺术最突出功能就是能给观众美的享受,提供精美的精神食粮。美首先是形象的,它表现在任何事物中,凡是能非常突出、鲜明、生动、确切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充分表现出本质。内容和种类的普遍性,它就是美的。油画艺术体现的真谛正是在于真和美。艺术家们追求对象的真实和环境的真实为了达到美的艺术效果,讲究比例、明暗、透视、解剖、色度、色性等科学法则、充分运用光学、几何学、解剖学、色彩学作为科学依据。这些法则和借据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作品的形象,因此,形象塑造表现是构成油画艺术审美的首要特性。形象是艺术家传达给观众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艺术家的情感,思维和品质,既是客观事物在艺术家心中的映象,又给予观众直观认识。油画艺术作品中,不管抽象形式还是写实艺术都有其形象性。尽管有些抽象油画艺术作品的形象难以辨认,但观众在面对作品时,潜意识的体会就已反映了作品形象的要意了。从一切艺术作品来看,包括油画艺术合作品,可以肯定,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审美性。因此油画艺术形象性是审美表现性中的首要特性。

油画艺术的审美特性第二方面是再现性和创新性。油画艺术的再现性既是艺术情感的再现,也是事件和事物的记录,它包括瞬间的反映和永久的凝固。我们听过人们评价罗丹和作品是凝固的绘画和音乐,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罗丹艺术的高峰和作品的再现性。

油画艺术家也通过生活感受和个人的情感体验,以及瞬间的灵感冲动,用画笔再现人物或事物的状况,如著名艺术家大卫所画的《马拉之死》,就生动地再现了马拉垂死时的情景。杰出的艺术家不满足于对事物的表面再现,优秀艺术家作品是艺术家真情实感的流露,心灵艺术的表达,艺术功力厚积薄发的再现。

创造性是油画艺术审美特征中最富生命力的表现,在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艺术家的创造性,创造性既是作品的灵魂,又是艺术家灵感之火得以点燃的火种。创造性体现了艺术家作为主体对客体反映的能动性,通过对事物的观察,理解和分析,构建新的艺术形象。任何艺术品都应是独特的审美创造,每一件油画作品都应该是新颖的,即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油画艺术作品表现的是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和独特审美个性。作品的风格样式也应该是他在审美过程中独特的发现和创造。在历史长河中,油画艺术大师们无不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开拓新风、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表现,使油画艺术富有活力,向前发展。有现代艺术之父之称的保罗·塞尚就是一位勇于探索的油画艺术大师,即超越自我,又敢于超越前人,把油画艺术推前了一大步。

油画艺术的审美独特的第三个方面是在于它的潜在规律性和存在价值性,油画是艺术是一种“有韵律的形式”,具有自身的规律性,如构图的形式美法则,色彩的构成与协调等要素,都影响和制约着油画艺术的发展。在千奇万变的艺术作品中,完全“无规律”、“无意识”、“无目的性”的作品是没有的。如果一幅油画艺术作品不符合艺术创造规律,实际上就否定和取消了其它艺术的审美特点。再抽象的作品都会在艺术的基本规则中运行,如抽象大师波洛克的作品,表面看似无所顾忌,其实他在创作进行时都会考虑色彩的协调与构图的完美,很多作品完成后都会在构图的与要需要上进行剪裁。

油画艺术作品最终归结在它的艺术价值上。大浪淘沙,油画艺术要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艺术家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油画艺术的审美特性揭示了艺术家的追求和表现,正确地理解油画艺术的审美本质,有利于精品的产生。

综上所述,油画艺术富有审美表现性,艺术家在油画艺术追求中,就是在不断创新地展现油画艺术审美表现性的过程,正是有了这一过程,才能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油画艺术,即推动了艺术创作的繁荣发展,又有益于广大观众进入油画艺术殿堂。

和鉴赏的精神食粮。这些作品能在人类文化史上如此放射光芒,正是由于作品充分体现了油画艺术的审美特性。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六

广告是向大众传播信息的手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提高,市场机制进入精神生产领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种商品的文化含量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成为经济的强大竞争力。在这种形式下,艺术指导的使命是要寻找艺术手段来正确地表现广告信息,广告的设计是广告的艺术表现的关键。为了更有效地传达广告信息,我们在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上应注意以下几项设计原则。

广告设计时,文字的安排、配图的尺寸和色彩的运用都会影响整个画面的平衡。如果一幅广告的组成部分都集中在广告的垂直线上,文字和图画具有相等的“重量”,这就是形式上的对称平衡。对称平衡有助于产生安全、稳定、庄严、高贵、可信赖的感觉。非对称的平衡是一种不以中轴来配置,而利用各种装饰元素进行变化,造成视觉的呼应与和谐的平衡形式。这种平衡是通过改变各个组成部分的“重量”而达到的,也会使人感觉新颖、活泼、运动感强,具有一定的号召力。

动势的目的有两点:一是使消费者看到广告就想看下去,二是使消费者看到广告的全部。动势大概基于这个事实来设计,在我们文化中,人们看图画或文字时,眼睛是从左向右移动的。这样,人们的眼睛也就养成按这个方向移动的习惯,我们记住这点,就能恰当地运用动势来提高艺术表现。动势运用包括直接动作和间接动作,也可以使两者相结合。

运用各种方式抓住和强调产品或主题本身与众不同的特征,并把它鲜明地表现出来,将这些特征置于广告画面的主要视觉部位或加以烘托处理,使消费者在接触广告画面的瞬间很快对其产生注意和发生视觉兴趣,达到刺激购买欲望的促销目的。在广告艺术表现中,这些应着力加以突出和渲染的特征,一般由富于个性产品形象与众不同的`特殊能力、企业标志和产品的商标等要素来决定。突出特征的表现方法在广告艺术表现中运用十分广泛,它是突出表现广告主题的重要方法和不可忽略的艺术表现价值。

一个成功的广告,必须确信能诱发赞同的反应,为做到这一点,它需要某种超出拘泥于概念的东西,它就是想象。借助想象,使本来很平凡的事物变得神奇,不同凡响。对广告中所宣传的对象的品质或特性的某个方面进行想象夸张,来加深对这些产品特征的认识。同时,准确把握好生活中充满情趣、引人联想、耐人寻味的情境和瞬间艺术表现。夸张是构思新奇,立意独特,在新奇中求变化,通过虚构把对象的特点和个性更鲜明的夸大和美化,赋予人们一种新奇与变化的情趣,使产品通过这种艺术表现给人留下更加鲜明深刻的印象。

对比是指有效地运用任何一种差异。也是一种趋向于对立冲突的艺术美中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把广告中所描绘的产品通过大小、形状、方向、明暗以及情感变化等对比方式来表现,达到借彼显此,互比互衬,从对比所呈现的差别中,达到集中、简洁、曲折变化,把消费者的注意力吸引到广告画面主体上。

对比的目的是突出广告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就突出了整个广告。缺乏对比的广告设计单调乏味,缺乏视觉冲击力,难以引人注目。对比是相对的,它是消费者视觉的作用。通过这种手法更鲜明地强调或提示产品的性能和特点,给消费者以深刻的视觉感受,一切艺术都受惠于对比表现手法,广告艺术表现中使用对比手法能引起消费者注意。变化的表现方法有布局的变化、空间的变化、黑白灰色块变化、色彩的变化、字体的变化等。只要合理运用好对比与变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就能使貌似平凡的画面变成蕴含着丰富的意味,也体现和展示了广告主题艺术表现的不同层次和深度。从而到达引人注目的效果。

广告设计的艺术表现是由多种形式美法则要素构成。每幅广告的各个因素都应共同发挥作用,关键在于有统一的思想和协调的画面,达到统一的目标,最好的方法就是尽量使版面简洁、单纯、明确。其中单纯是广告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人们注视某一事物一般只有几秒钟。因此,在广告设计中要注意形象生动、简明扼要、信息传达迅速。为了画面的统一协调,设计上尽量避免运用两种以上字体,文字和插图也可运用重叠的方式,以求得广告版面设计的连贯和统一。只有广告画面的统一协调,才能使广告主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并留下深刻印象。

广告主要依靠语言声音的“听觉传达”和文字图画的“视觉传达”。其中图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每幅广告对于消费者来讲,图画所传达的信息应该是最直观可信的,超过了文字的表现力。广告的插图有照片或图画组成,通过插图表现商品的特征,向消费者展示广告所传达的重点和主题思想。

广告插图不是独立的作品,其表现手法与一般的绘画和摄影创作不同,不能单纯注重画面的艺术美,要完全服务于商品,树立商品形象,传达商业信息,画面注重简单、集中、一目了然,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夸张性、注目性和鼓动性。广告插图是通过绘画和摄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在广告战略指导下,依附于产品,同广告用语结合,通过视觉语言表达产品本身、表达使用中的产品、表达实验中的产品、表达产品的形象特点以及给消费者带来的利益。指导人们的消费,有力地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七

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提问,可以说是一门教育艺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我们认为,用辩证的观点,对课堂提问作逆反处理,应该说是一种比较聪明而新颖的方法,恰当地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即以中学语文教学为视角,对“辩证与逆反”的提问艺术进行讨论。

深与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与上述情形相反,有些问题尽管重经,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昧。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一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优笔。像这样的提问,挖掘文字深层内涵,我们称之为“浅题深问”,亦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活悟其神。”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浅题深问,要选准切口、探幽索微,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直与曲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

零与整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伸。因此,我们对一些庞大复杂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就要拆成几个小问题。例如教《祝福》,关于作品的题旨这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分几步来提问,逐层剖析:a.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有怎样的表现和精神状况?b.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又如何呢?c.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怎样?d.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这样提问,让学生抓住“祝福”这个特殊时节,把握课文的线索,认识到祥林嫂“舒畅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木――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题及社会意义。宋人周辉云:“文章所以奇者,能以多为少。”整题零问,也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讲,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如果多次机械提问,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伤其思考的积极性。我们提问时,要善于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教《马说》,有许多问题可问,不如总提一个问题:唯物主义观点是先有物质后有认识,而韩愈却说先有伯乐“识马”而后有“千里马”,这是不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对全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再如教《祝福》,在剖析祥林嫂心态变化后,可以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冻死?饿死?自杀?还是……”这个似拙实巧的问题,从而又一次带出对课文的细致研究。清人李渔说:“意则期多,字推求少”,零题整问,也正是如此。

整题零问,要由远及近、循序渐进,忌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零题整问,要厚积薄发、以约求丰,忌笼统架空、纲目脱离。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提问的深与浅、曲与直、零与整,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l]见《陶行知文集・创造的儿童教育》。

[2]见《礼记・学记》。

[3]见《语文教学二十韵》。

[4]见袁枚:《随园诗话》。[5][7]见李渔:《闲情偶寄》。

[6]见周辉:《清波杂志》。

舞蹈演员的艺术表现篇十八

西洲曲的艺术表现手法是怎么样的?《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的代表作,我们看看下面吧!

运用了顶针、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这首抒情长诗以一位江南少女的口吻抒发对江北情郎的无尽相思。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用的是顶针、比喻和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

(1)谐音双关:莲谐音怜,莲子即怜子,暗示爱怜的人。“低头弄莲子”,爱抚所欢:“莲子青如水”比喻所欢的爱情纯洁如水;“置莲怀袖中”表示对所欢的珍爱;“莲心彻底红”喻爱情的成熟。

(2)顶针:“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西洲曲。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

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

西洲在何方?两桨桥头渡。

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

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

忆郎郎不至,仰看望飞鸿。

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

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

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

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

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赏析:

水畔女儿的情思犹如这绵绵海水般温柔不绝,她有着丰富的感情。

和多愁善感的心,与情人分离,是她心中无限悲苦的根源,对情人诚。

挚的爱,却又让她显得楚楚可怜,娇美可人,那缠绵的思念甚至都不。

曾为外界经年景象的变幻而有丝毫动摇。淳朴的语言也正诉说了她对。

于爱的淳朴心理,就算是如痴如醉,也要将这份爱的体验持之以恒。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