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实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2 18:26:04 页码:12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实用22篇)
2024-03-22 18:26:04    小编:温柔雨

制定方案需要明确目标和预设成功的标准。一个完美的方案应当考虑到各种细节和特殊情况。以下是一些精选的方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一

1、学会cl-、so42-、co32-、nh4+等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能用焰色反应法、离子检验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

2、初步认识实验方案设计、实验现象分析等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3、初步学会独立或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学会主动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设计简单的探究实验方案。

三、设计思路。

化学研究中,人们经常根据某些特征性质、特征反应、特征现象和特征条件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物质检验知识,但不够系统化,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本节课选择cl-、so42-、co32-、nh4+等常见离子作为检验对象,复习总结初中化学知识,学习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介绍现代分析测试方法,从而让学生了解物质检验方法的多样性,进一步认识到物质检验过程中防止干扰的设计、多种物质检验方案的设计及操作技能。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明确物质检验的意义和价值,并初步明确进行物质检验的依据或策略,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相应的情景,提出具体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的检验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如为保证公平竞赛,在大型运动会上会进行兴奋剂检测;检查身体时对血糖血脂的检验;质检员对生产的产品质量标准的检验,等等。

[情景]“资料链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农药袋上的标签可知,该农药含有碳酸铵和硫酸铜两种成分。如何通过实验确证该农药中含有铵根离子、碳酸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呢?指出所用的试剂、预期将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完成课本“活动与探究”栏目中的实验1-4。

离子试剂现象。

实验1nh4+。

实验2cl—。

实验3so42—。

各个实验中,依次观察到什么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nh4+、cl—、so42—等离子的检验所采用的试剂和方法等: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盐酸,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

[讨论]在完成相关实验时,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请结合实验过程及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分析下列问题:

实验1:试纸为何要润湿?实验2:为何要加稀硝酸?实验3:为什么要加稀盐酸?

[补充实验]碳酸钾、碳酸钠分别与硝酸银、氯化钡溶液反应,并分别滴加酸溶液。

结论:氨气溶于水才能电离出oh—;

检验cl—加入稀硝酸是为了避免co32—的干扰;

检验so42—加入稀盐酸是为了排除co32—的干扰。

[小结]什么是物质的检验?

物质的检验应根据物质独有的特性,要求反应灵敏、现象明显、操作简便、结论可靠。

你还能回忆出哪些物质的检验方法呢?

要求:能够独立、准确地回顾出一些物质检验的方法,尽可能多地归纳出有关物质或离子的检验方法。

学生回忆常见物质的检验:碳酸盐、酸、碱、淀粉、丝绸制品等。

[迁移]“资料链接”——由加碘盐标签可知,加碘盐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条件下与ki反应得到碘单质。

用淀粉液检验是否含碘单质;根据所提供kio3的性质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焰色反应。

金属或金属离子的检验通常采用焰色反应。

[过渡]物质的检验在工农业生产、科学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学学习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学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必须掌握常见离子检验的实验技能,学会用多种方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成份。

1、人们经常依据什么来对物质进行检验,以确定物质的组成?

2、归纳总结物质(或离子)检验的一般步骤。

3、物质(或离子)检验时,必须注意哪些问题?

文档为doc格式。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二

一、教学内容:

沿海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123124页,复习已学过的各种计量单位,完成练习二十相关的练习。

二、教学目的:

2)让学生学会分类归纳,有序整理,系统复习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

3)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发挥个人与小组合作讨论的作用,体现协作精神、创新意识。

4)能够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化聚和换算。

三、教学重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知识系统化。

四、教学难点:

对量的计量知识有序整理及其各种计量单位间的特殊进率。

五、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米尺、单位体积、重量的实物等。

六、教学过程。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三

使学生掌握多步反应的计算。

通过化学计算,训练学生的解题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育学生科学生产、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原料浪费。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中的一类重要计算。在初中介绍了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最基本的计算,在高一介绍了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本节据大纲要求又介绍了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到此,除有关燃烧热的计算外,在高中阶段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已基本介绍完。

把化学计算单独编成一节,在以前学过的关化学方程式基本计算的基础上,将计算相对集中编排,并进一步讨论有关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一个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认识,也有利于复习过去已学过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材在编写上,注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科学方法。此外,还注意联系生产实际和联系学过的化学计算知识。如在选择例题时,尽量选择生产中的实际反应事例,说明化学计算在实际生产中的作用,使学生能认识到学习化学计算的重要性。在例题的分析中,给出了思维过程,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有些例题,从题目中已知量的给出到解题过程,都以物质的量的有关计算为基础,来介绍新的化学计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新的计算方法的同时,复习学过的知识。

本节作为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计算的一个集中讨论,重点是反应物中有一种过量的计算和多步反应的计算。难点是多步反应计算中反应物与最终产物间量关系式的确定。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初中、高一计算部分的延续。因此本节的教学应在复习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本节两种计算的特点,帮助学生找规律,得出方法,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解题思路,规范解题步骤,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建议将[例题1]采用如下授课方式:

(1)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另一组用求生成水的质量。各组分别汇报结果(学生对两组的不同结果产生争议)

(2)教师让各组分别根据水的质量计算水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并组织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讨论两种计算结果是否合理。由此得出过量,不应以过量的的量进行计算。

通过学生的实践,感受到利用此方法先试验再验算很麻烦。从而引出如何选择反应物的简化计算过程。并让学生注意解题步骤。

对于[例题2]建议师生共同完成,巩固所学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在此之后教师可补充针对性习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强化解题技能。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建议让学生阅读[例题3],得出此种题型的一般解题步骤。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解题思路分析、方法的应用以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节内容涉及的题型较多,变化较大,有一定难度。因此,可安排一节习题,复习,巩固提高前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如果学生学有余力,在反应物过量的计算中,可增加过量物质还能继续与生成物反应的题型。但应注意不能随意加大难度,增加学生负担,影响整体教学质量。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四

知识与技能:

(3)认识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3)树立为社会进步而学习化学的志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

展示金属制品(如曲别针、铝箔、铜丝、水龙头等)和金属制品的图片(如飞机、坦克、轮船等)。

介绍:以上这些实物或图片中的物质都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以及它们的合金。

设问:看到这些实物或图片,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发表感想如:

1.想到金属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关系密切。

2.感到金属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3.想要知道它们是由什么金属制成的。

4.想知道制造不同的东西根据什么选用金属。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五

本学期九年级化学教学将继续在“课改”新理念和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以课堂教学为抓手,立足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规范教学过程,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同时,关注后进生的成长,完成九年级化学下册的教学任务,并积极组织学生以《中考精典》为蓝本进行中考复习备考,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知识与技能并为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生分析。

九年级只有一个教学班,大多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自觉性比较差,从考试情况来看:优等生占15%,学习发展生占20%。总体情况分析:学生两极分化十分严重,中等生所占比例不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热情不高,不求上进。而其中的优等生大多对学习热情高,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计算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存在严重的不足,尤其是所涉及和知识拓展和知识的综合能力等方面不够好,学生反应能力弱。总体来看,两极分化还是较严重,许多学生对此感到无从下手,不会进行知识的梳理,导致学生掉队,同时学生面临毕业和升学的双重压力等,致使许多学生产生了厌学心理。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还注重保护学生学习和积极性,并因材施教。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的内容共五个单元,分别是: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介绍了金属和金属材料的有关内容;金属的化学性质及用途和资源的利用和保护。重点是铁、铝、铜和合金的重要性质、用途;金属活动性顺序;有关含杂质物质在方程式中计算的问题。

第九单元《溶液》有三个课题,先从定性的角度初步认识溶液,然后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性,接着再从定量的角度认识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重点是溶液、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第十单元《酸和碱》的第一部分从生活和实验中常见的酸和碱出发,介绍了几种常见酸和碱的性质及用途,并说明酸和碱各有相似性质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了酸和碱之间的反应(中和反应)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溶液的酸碱度等。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介绍了盐和化肥,并对酸、碱、盐之间的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碳酸根离子的检验、分离提纯物质及化合物的分类等内容进行总结。重点是酸碱盐的反应规律和条件及过滤、蒸发等分离提纯物质的运用。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教学难度不大,多属于“知道”、“了解”的层次,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任务、措施。

1、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精神。使学生初步运用化学知识来解释或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逐步养成自己动手操作和能力。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中考改革的新动向,把握中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适应中考及答案的各种技巧。特别是要处理要落实好《中考面对面》的教学任务。

4、在平日要注意化学实验教学,确保实验操作考试学生顺利过关。

5、加强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管理,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场所。并做好跟踪检查,培优工作。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时间课时计划讲授内容。

1,2月17-2月21。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金属材料、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32月24-3月7第九单元溶液(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

4-53月10-3月21第十单元酸和碱(常见的酸和碱、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6-73月24-4月4第十一单元盐、化肥(生活中常见的盐、化学肥料)。

8-94月7-4月18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9~124月21-5月9第一轮复习,中考精典基础篇。

13~155月12-5月30实验操作考试。

16~176月2-6月13专题练习精讲。

186月16-6月174模拟,中考适应性考试。心理辅导。

六教学目标。

全县前15名。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六

使学生理解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通过对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通过对共价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活动】。

一、引入新课。

上章我们认识了周期表,表中包含了目前所发现的所有元素,而这仅有的一百多种元素是如何构成世界万物的呢?通过本节课的探讨我们将解开这个谜。

1.课件展示: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

2.设问:水发生分解为什么要通电呢?

3.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2页第一自然段。

4.板书:化学键:相邻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6.讨论:水分子间的作用与氢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谁强?

7.提示:请同学们阅读教材32页,交流研讨。

8.展示教具:用水分子模型突出“相邻原子”含义;展示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的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情况。

9.讨论:你对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10.提示:试从化学键变化角度分析化学反应的实质。

11.板书: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

三、共价键的探讨。

3.知识支持:给出学生氯原子的电子式,并引导学生画出氯分子的电子式。

4.动画演示:氯气分子形成的过程。

5.板书: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形成的化学键。

6.设问:氯气分子中的共用电子是如何将两氯原子结合在一起构成分子的?

8.设问:请同学们思考两个氢原子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的?

9.启发: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从原子结构上分析,氢原子最外层有几个电子?最外层是哪一层?达到稳定结构时应满足几电子?如何能达到稳定结构?试画出氢分子的电子式。

10.设问:请同学们继续思考氢原子与氯原子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的?

11.提示:按上述程序进行思考,最后画出氯化氢分子的电子式。

12.动画演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13.设问:什么原子间易形成共价键?

14.提示:请阅读教材33页中部。

15.板书:非金属元素的原子间易形成共价键。

四、离子键的探讨。

1.播放录像:钠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

2.设问:在这个反应中钠元素与氯元素又是以怎样的成键方式构成氯化钠的呢?

3.启发:分析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的结构特点、化学变化中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情况。

5.动画演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6.板书:离子键:阴、阳离子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

7.设问:什么元素的原子之间易形成离子键?

8.提示:请阅读教材35页中部回答。

9.板书:活泼金属元素原子与活泼非金属元素原子间易形成离子键。

五、拓展深化。

2.提示:有兴趣的同学如果想进一步了解有关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课下可以阅读教材35页的资料在线,或者上网搜索相关的资料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六、本节整合。

2.提示:本节课我们只探讨了化学键中的两种类型,化学键不仅仅只有离子键和共价键两种,其他种类的化学键你们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讨。

3.完成下列表格:比较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成键原因、成键微粒、成键方式、成键元素。

【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活动】。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活动就是在教师所提出问题的引导下,积极地进行思考并与同学交流、讨论,得出相关的结论,并回答问题。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七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过程: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八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多元文化和审美取向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生态。为了和时代发展潮流以及社会对二胡人才的需求相适应,笔者提出了二胡人才在教学、理论、创作等方面的培养方式。其中一共有四种基本能力的培养:第一种是演奏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传统、民间乐曲、其他弦乐器演奏;第二种为教学能力,其内容包括大型民族管弦乐、室内音乐、地方乐种;第三种为理论能力,主要培养内容有演奏理论、教学理论以及实践指导;第四种为创作能力。

(一)浸入文化,多元教学。开展现代二胡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文化身份认同。文化首先表现在语言上,而东方语言和西方语言不通,西方倡导“主客二分”的体系,东方倡导的则是“主客合一”的语言特征,这就导致我国在文化的选择上和西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次,表现在音乐上,其孕育出一种以演奏家为中心,并将唱奏等作为核心的.音乐观念。这种观念在实践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文化意义,其和区域人民的血缘和族群均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演奏者进行音乐演奏的过程中,将身体实践贯穿其中,加上实践和空间的影响,使其具有相对鲜明的文化意义[1]。实施二胡教育的过程中,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进行教学,也就是多元化音乐教学。对其进行相对详细的分析,需要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以及价值体系等同样看作是一种发展的必然,并普遍承认,通过这种方式对学员进行引导,进而帮助学生对世界文化多样性具有充分认识。对现代二胡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思想中的平均律和对欧洲音乐的偏见摒弃,将一些已经被抽离的文化成分还原,使二胡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文化沉浸过程。例如:进行二胡教学时,可以让学员对唱歌、制作或者演奏乐器等多个方面进行讨论,或者在课堂上进行即兴创作,可以让一部分学员演奏乐曲,另一部分学员跟随着旋律伴舞等。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员跟随着乐曲进行诗歌朗诵或者编排音乐剧等。总而言之,在现代二胡教学过程中,要以文化作为先导,保有“文化持有者”这一眼光,对信息技术进行充分利用,保障对音乐的表演和对文化的传承均在原生文化这一环境当中,进而让二胡教育回归音乐本身。

(二)以人为本,合作探究。当下,现代二胡教育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二胡教学形式得到了一定的改变,同时也使二胡教育的内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二胡教学中,应秉承“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员的不同经验,对他们进行具有一定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要根据学员的生活环境、文化环境等制定不同的指导策略。开展二胡教学时实施合作探究的方式,它与一对一的“口传心授”模式并不产生冲突,该教学方式的实施内容主要是:教师引导学员站在人本的角度对二胡的学习进行审视,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文化和人类行为等。教师和学员对音乐作品和作品背后的文化、相应的社会语境进行讨论和剖析。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学员对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学习能力进行科学发展和完善,从而将二胡的学习看成是一种对知识进行拓展和对自身能力进行提高的一种新型渠道[2]。

(三)走进田野,融入生活。当下的二胡教育背后是西方音乐体系下的教学方式,但这种教学体制超越了一定的地方性,导致中国民间艺术之间相互割裂。因此,要实现多元化地音乐教育,需要摒弃欧洲音乐教育中的“一元论”,提高对音乐多样性的认识,借助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采用教学联盟和游学机制的方式,拓展二胡教学的视野,突破西方体制。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可以将学员带到田间、地头等可以和大自然充分接触的地方,亲身感受到音乐的乐趣。例如:在进行《最后的荒原》这一曲目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员播放一些关于荒原的影视作品,让学员通过更有质感的方式感受音乐表达的内涵。如有条件,可以将学员带到野外真实的荒原中,充分感受环境的萧条和荒凉,从而激发学员对这一音乐内涵的认同感。

三、结语。

总而言之,现代二胡教学过程中要浸入多元文化,并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通过探究合作进行现代二胡的讨论。同时,带领学员走出传统的教学场地,充分感受音乐的内涵,通过与大自然的亲近,激发学员内心的艺术激情。

参考文献: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九

一、指导思想: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交流化学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平台,以推动我校化学科技创新教育活动的开展,我校以“趣味为先,实践为本”为主题,让学生在动手中学,在动手中探索,在动手中尝试创造。通过举办这次化学科技节,进一步推动化学科技创新活动的蓬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化学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全校范围内营造浓厚的学化学、爱化学、用化学的氛围,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活动口号:

化学在心中,创新在手中。

三、活动目的、要求:

活动目的:通过宣传活动,创造一个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人人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

活动要求:

1、坚持全员参与、点面结合。既要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又要注意参赛项目的质量,确保本次化学科技节顺利进行。

2、体现特色、突出个性。各班在组织化学科技活动时,要根据学生实际、注重实效,做到以班为本,以学生为本,紧密结合我校化学科技教育方面的特色,注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发挥创造性、能动性,突出每个班级的个性特色。

3、注意各个项目的资料收集,包括成绩的记录、荣誉证书的发放等。确保本次化学科技节圆满、成功的进行和完成。

4、整个化学科技节的系列活动要有序的开展和进行,各项目的负责人要关注过程,确保活动过程的安全。

四、活动内容及要求。

(一)校级活动:

活动内容:

活动一:化学科技知识讲座。

活动目的:通过讲座,让学生对化学科技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

活动二:以化学科技为主题的中队观摩活动。

活动目的:向全校师生宣传“化学科技”知识,营造浓厚的`学化学,爱化学,学化学的化学科技氛围。

活动内容要求:

1、利用身边的包装废弃物,制作一件可使用的作品。

2、作品要突出实用性,外观可以美化。

(二)班级活动:

结合校化学科技节内容和要求,在化学科技节中要求每班完成“四个一”;出一期化学科技创新方面的黑板报;写一份化学科技有关的化学科技中队活动方案;写一个异想天开设计方案;出一条金点子;设计制作一件巧变垃圾作品。

五、总结表彰。

5月31日化学科技节闭幕式。

1、表彰化学科技节活动中的积极分子(创意金点子;异想天开方案设计奖;最佳巧变垃圾作品奖等)。

2、观看录象化学科技节花絮。

六、相关准备:

1、各年级认真学习化学科技节的活动方案,并协调好各项主题活动的开展工作。(各班主任负责)。

2、各班教室内的黑板报、学校宣传窗、红领巾广播台等都以弘扬化学精神为主,做好宣传。(大队部和美术组负责,5月24日前完成)。

3、各班利用校会、班中队会时间,做好化学科技节活动的宣传、发动工作。

4、各活动所需器材由总务处及班主任负责购买。

七、奖励措施:

根据各班单项奖得分情况(一等奖5分,二等奖3分,三等奖1分)及团体得分情况(一等奖15分,二等奖10分,三等奖5分)累计总得分,评出优秀化学科技活动班级若干名,并把得分情况纳入先进班级评比。

八、化学科技节组委会成员名单:

组委会主任:

组委会成员:

九、说明。

1、各个负责人要分管好所涉及的项目,关注并参与、组织好比赛的全过程,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从发通知到督促活动进程到最后成绩揭晓及奖状的发放等,所有资料收集齐全。

2、以上比赛项目如有变动,以通知为准。

3、黑板报评比:由德育组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观摩评比。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

摘要:目前,远程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被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采用的一种重要教育形式。但同传统的院校教育中成熟的教学体系相比,现代远程开放教育领域还有很多值得人们探索和深思的问题。课题组在进行《证据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中,遵循“自主、灵活、便捷、个性”原则,积极探索《证据学》课程的新型教学模式。本文分析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中,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并以《证据学》课程为例提出了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建议。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一种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网络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交互式教学。让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有效地信息媒介手段进行个别化自主性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从传统校园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面授为中心、以书本媒体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教师指导性教学,学生自主性学习,多种教学形式和多种教学媒体并存与交互使用的教学模式转变。教师指导性教学和学生自主性学习,是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的核心。随着远程开放教育工作的开展和电大远程开放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张,我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教学资源成为远程开放教育工作持续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持条件,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体现,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学资源建设是体现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水平的体现,它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资源建设已成为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关系着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

一、目前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的状况。

我国广播电视大学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教学资源有了较为丰厚的储备,已建设了一批较为优秀的文字教材和音像教材,这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与高等院校专家教授多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但是,随着远程开放教育的飞速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需要,即使是一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也不可能一劳永逸,一成不变。有些教学资源,特别是网络教学资源亟待更新。教学资源必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学需求的变化而不断改进。

课题组在研究中,首先对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了摸底了解,其中主要的媒体资源是文字性资源。例如文字教材、文本作业及作业评讲。现有的许多文字教材内容多而杂,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学生自学。我认为,作为远程教育使用的教材,应当以学生自学为主,要区别于普通高校学生使用的教材,要弱化教材的学术性,强化知识的实用性,体现教材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性,即讲授理论知识少一点,结合生活、工作实际多一点。除了教材之外,在平时作业中,我们习惯性的以理论知识的考察为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较多,忽略了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这样,使得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原文照搬教材,甚至就直接抄袭同学的作业。

其次,课题组依据课题组设计的调查问卷,从“学生基本情况”、“学习环境、条件”、“学习风格”、“学习情况”、“网上资源及其应用”等方向进行数据收集研究。认识到目前的教育教学资源体现出得单一、死板等现状亟待改进。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模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全新教学模式。课题组成员在多年的远程教育工作中,切实了解到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教学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在当前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工作中,使用的教学媒体资源大体分为印刷媒体、音像媒体、网络课程和动态信息资源(例如教学辅导、答疑等)。

远程开放教育学生的课程学习资源除了传统教育使用的文字教材、音像教材以外,还有ip课件、cai课件等新型教学资源,它们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利用网络点击直播课堂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下载教学资料进行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重复听课和重复学习。除了必要的面授辅导以外,学生可以依靠网络媒体进行自学,因而,教学资源较传统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3、学生基础知识的差异性。

三、《证据学》课程的远程教学立体化资源教学模式设计。

(一)证据学课程的特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证据是诉讼的核心,与其他部门法相比,证据学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它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诉讼证据和有关法律规范的学科。具体包括诉讼中运用证据的经验,证据制度的沿革,证据制度和证据规则等。

2、实践性很强。证据学的内容与诉讼实践密不可分,证据的制度和规则只有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中才能得以体现其丰富的内涵。

3、与三大诉讼法学息息相关。证据学是以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为基础建立的一门独立学科,它是进行“三大诉讼”活动的基础和核心。证据学的学习,必须同上述三门课程紧密结合,必须让教学对象即学生明确只有学好证据学才能保证“三大诉讼”的顺利进行。

(二)学生特点。

从目前的招生情况看,绝大多数学员是高中、中专、技校的毕业生,应该说具有基本的文化素质、一定的实践经验和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尽管这些学生在其高中、中专和技校学过一些基本法律常识,也在我国开展的普法活动中受过一些训练,但只是对法律的基本常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初步的认识,没有系统的法律概念和知识。

在职成人参加学习,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较为突出,学习方式呈现出了多样化、个别化的趋势。

(三)教学设计。

远程教育依托于网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却难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单纯的远程教育方式已经落伍,在市场经济洪流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课题组成员认识到,《证据学》课程的教学设计,要达到针对远程教育学生的课程教学目标和实现教学效果,必须在进行设计时和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了解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和学习需求。

学生是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展开的,教学设计的效果也体现在学生学习效果上。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和开展教学活动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情况和他们的学习需求。了解的内容包括:

(1)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居住地点等;

(3)学生的学习需求:包括对课程的了解程度、希望的学习方法、希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哪些问题。通过了解,掌握学生学习基础,观察学生的基本状况。以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学习形式。

2、制定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教学设计方案是一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总体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应当考虑到各基层教学单位的具体教学条件和教学状况,根据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而设计。教学方案应根据课程设计提供的各种的教学要素,把具体的每一项教学任务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和落实。

3、构建网络学习环境。

(1)教师充分运用教学平台、合理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

电大远程教育有中央电大、省级电大和分校电大三级教学平台,在教学设计中,为了充分发挥各级教学平台功能,建设和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实时和非实时的教学活动,应对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整合。

首先,省级电大教师根据《证据学》课程的特点和远程教育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制定针对课程学习过程的资源,包括有:课程教学实施细则、教学大纲、重难点分析、作业评讲、典型考点解析、动态自检自测、综合练习和期末复习指导。除了这些日常性的网络文本性资源以外,还可以制定一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和拓展型资源,例如:相关法律法规的整理、模拟法庭中对证据的分析及应用、各种经典案例的解析、课程问题解答等等。通过文本的理论性指导、考察和动态的实践、综合能力的检验,使学生可以在较于传统教育的死板教学模式的多项化、灵活的新型远程教育模式中快乐、自主、有效地进行学习。其次,分校电大教师可以在省级电大教师建好的现有资源的情况下,从微观的角度,针对本地区的学生特殊情况和当地的实际情况补充一些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教学资源。例如:本地实际案例分析、本地区法律工作者(律师、法官、检察官)谈谈工作中证据的运用等等。分校电大教师补充的这些具有地方性色彩的教学资源,体现出当地的教学特色,更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课程知识,提高学习的兴趣。

(2)建立网上课堂,开展教学活动。

远程开放教育作为一种区别于常规化的面授教学模式,要使其实现与面授教学相当甚至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真正发挥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必须在实践中找到一条综合应用多种媒体和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的方法。

教师是远程学习的导学者和助学者,针对课程的非实时教学主要在市校在线学习的平台及各分校的课程学习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中,分校教师可以根据分校和学生的选择安排在省校教学答疑室和分校课程教学讨论区中进行。网上实时教学可以由省校教师和分校教师同时参加,共同进行,教学内容可以是专题讨论、问题解答、作业评讲和复习指导等。非实时教学主要由分校教师完成。

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上网参与教学活动,可以到不同的个性化栏目中(例如:课程介绍、课程大纲、常见考点分析等等)方便地获取自身有用的教学资源,也可以到课程讨论区发布各种与课程有关的基础理论、案例分析等信息。

4、必不可少的实践教学。

《证据学》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强调专业知识的储备,注重与案例的密切结合,强调实战练习和运用,单靠网上教学和面授教学传授知识难免有些纸上谈兵的味道,学生缺乏实际的感受,所以,必须辅以实践教学。

本课程专项实践通过对相关司法机关和单位(公安机关、检察机关、人民法院、律师事务所)进行实地考察,聘请相关的工作人员(如律师、法官、检察官和警察)进行现场讲解或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既可以巩固平时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可以对《证据学》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有更加直观的感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知识。各分校可以通过自身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选择参观考察的单位和方式。

课程专项实践通过旁听法庭审理和模拟法庭进行。因为庭审涉及各种证据,是学生集中实践的好形式。旁听庭审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也可以集中进行。便于学习资源的准备和小组讨论的展开。模拟法庭可以由学习小组为单位在不同地点进行。同学们通过参与法庭审理角色分配,参与法庭审理,在实践学习中,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得到能力和素质的综合锻炼。

5、面授教学的作用。

《证据学》课程的面授教学可以围绕以下内容开展:开课之初的《证据学》课程的理论性、原理性、方法性内容的学习;网上教学安排和引导;必要网上学习技能的培训等。

6、三种学习形式的有机结合。

《证据学》课程教学设计必须探索三种教学形式的有机结合,应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上资源。

面授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进行任务分配,运用网络资源展开知识预习和讨论,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可以通过教学活动汇报、小组发言记录和总结等形式体现在网上,形成三种学习形式优势互补,学习成果在网上体现的结果。

四、研究实践初步效果。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区别于常规的面授教学的教育方式,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的应用,符合世界科技教育发展的潮流。课题组成员为检验此次研究实践成果,课题组设计向实践分校征求了意见,分校表示此次《证据学》教学改革在教师、学生的得到的广大好评,认为体现了法学专业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理论实施,也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较少了学习负担,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教学改革活动。这将为法学专业的其他课程教学带来启发性影响,更好的掌握学习者对法学专业课程的切实需求,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2]黄荣怀、周跃良,关于远程学习的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第3、4期.

[4]马国刚.现代远程教育多元化学习支持服务模式的构建[j].石油教育双月刊2010(1).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一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学科教学。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的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各国为了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采用单独设课,仅仅把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而忽略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才开始被一些国家试用。在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境,经过整合、组合、相互融合,从而促进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根本变革。

(一)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整合解决的是“学什么”的问题,随着“科学为大众”、“以学生发展为本”等课程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例如,对于大学课程而言,对不同专业的课程首先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及授课计划。包括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制订教学计划的基本原则、教学计划的构成与课时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及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全过程时间分配表实习安排表等。对于教师在上每一节课之前要进行充分备课,并且写出每节课的授课教案。其中除讲授的内容外,还要有一个首页,包括本讲的课题、目的和任务、重点和难点、教学方法、使用教具、提问作业、备课时间、上课时阃等。老师须在上课时对以上内容作明确把握。才能使得授课内容充分、重点突出。

(二)教学对象。

要使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用性,就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了解学生主要是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学习成绩、学习兴趣、课堂纪律、参与习惯、阅读范围等。这些情况的了解,有助于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

熟悉了学生的情况再来安排讲授内容就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增减取台教材,讲授时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选择讲授方法,这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也是课堂讲授获得成功的秘诀。

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主要不是依赖于教师的讲授与课本的学习,而是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数字化资源,教师、学生之间开展协商讨论、协作学习,并通过对资源的收集利用以探究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展示知识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随时随地的确定学习内容、时间和进度,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三)教学媒体。

以前的教学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现在计算机代替了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以前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多媒体教学是适应压缩学时、丰富信息要求的有效手段。同时,开发cai课件,将各种内容讲解制成图像、视频或动画,给学生创造一个数字化的学习环境,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易懂。

虚拟实验与原理研究相融合的探究教学模式是利用信息的工具型软件进行探究教学,以方便学生对一些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规律或现象进行实验研究,加深理解。如课堂教学中采用了labview软件进行虚拟实验。

利用网络进行互动教学,由教师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测评等材料通过网络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分成协作小组,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信息,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处理,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在这种网络环境与课堂教学相促进的互动氛围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锻炼了自己与其他成员协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设计。

目前流行的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有“以教为主”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教学设计两大类。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的“教学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通常应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

l、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注意的是,对于以多媒体信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不能把它们仅仅看作是辅助教师“教”的演示教具,而应当更强调把它们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2、指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学习。首先,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环境,它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外部条件。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资料,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误以为使用计算机就是在进行“整合”

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中使用计算机或网络,例如简单的说使用ppt或上网查资料就是在“整合”。这种“整合”只是手段,没有和相关的内容联系起来,也没有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学生仅仅是个旁观者。

(二)误以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cai。

cai(computeraidedinstruction。计算机辅助教学),仅仅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变,没有改变教学内容与结构。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目标是要通过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方式,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二者有本质区别。

但在整合过程中也不排斥cai,运用cai教学课件是为了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而不是仅仅把它作为教学工具。

(三)丢弃传统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上使用信息和网络、cai教学课件等,并不意味着就要丢弃传统的黑板和粉笔,应该适合什么用什么。例如对数学公式的推导,板书教学就更为合适。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改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和手段。

四、结论。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有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需在理解整合的目标、内涵、本质的基础上,去摸索有效地整合步骤方法。整合的过程是复杂的,长远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同时,它将有助于课程评价的改革和改善,更重要的是带来学习方式的革命,值得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关注。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二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视点,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信息技术概念模糊。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而且还包括承载信息进行传播所用的多媒体技术(视频、广播等)和网络技术。

2、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单纯的投影演示,只是用投影代替了黑板,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3、课程整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不熟练和课件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

4、整合中否定了已有的教学模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积累、总结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

5、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制过程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动画效果,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整合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

[1][2]。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三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实验教学和演示实验是中学理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理、化、生课堂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中,由于受到常规实验仪器、实验材料、危害程度等条件的限制,实验效果不如人意。而采用模拟型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多媒体技术模拟实验的辅助,模拟一些重要的在目前条件下难以完成的实验,弥补常规实验的不足,提高实验的演示效果。

例如,做物理《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时,若用常规仪器按传统实验方法进行演示,由于常现实验仪器和环境的限制,蜡烛在光屏上所形成的影像随着物距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一现象不是很明显,误差较大,致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的特点不甚理解,并产生迷惑。此时如改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利于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概念的形成。

由此可见,通过信息技术与中学理利实验的整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所以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补充,并与常现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实验教学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从而有助于学生发现规律、形成概念、获得新知,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实验技能。

2.运用网络技术支持下的虚拟实验室,发挥学生自主探索性实验作用。

在传统的理科实验室,由于怕发生意外和造成实验仪器的损失,许多实验中的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了诸多限制;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结果往往和理论不一致,甚至出现相反的数据;有些实验材料的选用和实验产物的排出,有悖现代环保意识。这一切无不暴露出传统实验室的弊端。

网络虚拟实验是在web中创建出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件环境,其中每一个可视化的三维物体代表一种实验对象,学生可通过鼠标的点击及拖动操作,进行虚拟实验。这种虚拟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开放性操作环境,使学生在课堂上实现了虚拟世界的真实体验。信息技术与理科实验教学整合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自主模拟实验,归纳、总结、抽象成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促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世界观。

学生在网络技术环境下进行多媒体虚拟实验操作的同时,还可以通过网上人机对话,一边操作,一边网上畅游,或与其它同学交流、讨论、获取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观察。进行虚拟实验,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三、构建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探索研究性理论教学模式依托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环境,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小组成员相互协作地收集信息、交流讨论、总结归纳、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生物教学中的《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课题,克隆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大突破,是与高中生物密切相关的科学问题。克隆技术在农业、医学和社会生活各方向都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但问时也存在着过度和滥用的问题,以及由此所引发的一些负而的社会影响。这一研究性课题旨在提高学生关心社会、关心人类、关心未来的思想意识,并在学中利用网络资源收集和处理生物科学信息的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四、利用网络资源,增进课堂教学效果。

进入网络时代后,网络环境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信息素养。网上资源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例如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可谓是一间完整的中小学教学资源库,它为我们提供了同步教学、优秀课件等多种资源,且处于动态的更新之中,通过了我这些优秀课件、优秀习题,再作进一步的组织加工就能设计出适合自己风格的课件,为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服务。

例如,在物理中《浮力》的教学时,须向学生解释浮力产生的原因。先设想一个立方体浸没在水中,它的六个表面都受到水的压力,它的左右两侧面、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只有上下两面由于深度不同,受到的压强大小不同,压力也因而不相等。浮力的产生是由下表面受到水的.向上的压力和上表面受到水的向下的压力差。但如果使用语言和文字向学生讲授向上向下压力差时,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对整个过程反映比较茫然。可通过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物理课件库下载相关课件解决这一难题。该课件以动画的形式慢镜头表示前、后、左、右的压强、压力相等,小木块保持不动,但加载上、下表面压强、压力时,小木块慢慢向上移动。活泼的动画效果、直观的图形,快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为讲授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打好理论基础,而这一切是传统教学难以做到的。总之,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进行学习,由此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正效果的目的。

五、扩大信息来源,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1.了解学科发展形势,及时把握教学动态。理科学科发展较快,通过internet网络小的权威网站查看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可以做到紧跟形势,在学科教学时作出及时的调整。对于理科学科,必要的习题也是必要的,但订购的习题集往往又存在着题型偏旧、信息过时的缺点;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网络这一信息资源,从权威网站或重点中学网站上的试题库中下载最新试卷,用来给学生作测试题和平时练习。这些题目往往题型新颖、信息准确,对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有着很大的帮助。

2.增进学习交流,提高教学水平。网络的交互性给教师互相学习交流提供了机会。教师可以一方面利用e-mail。与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前沿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参与网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和一系列教育网站的教育论坛。如在中国名师教育网上可以与重点学校的名师专家探讨学科教育应培养怎样的人才,在中国园丁网的教育论坛可以与各地的同行探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学科教学改革的看法,通过网上学习交流,达到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目的。

[1][2]下一页。

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合理地掌握和利用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接受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发展更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邓鸠洲,浅析信息技术与物理课程整合性建设研究[j]中同电化教育,,(8)。

[2]李友兴,基于网络环境的高中物理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3)。

[3]秦力,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现代化,2002.(6)。

[4]管长存,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州探[j]。中小学电教,2002,(9)。

[5]杨光辉,发挥网络资源优势开展化学研究性学习[j]。中小国电化教育,2002,(7)。

[6]郑春和,中学生物学探究教学模式的研讨[j]。课程・教材・教法,2001,(11)。

上一页[1][2]。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四

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而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想应运而生。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为教与学服务。例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联合从国外引进的数学几何教学平台《几何画板》,它不仅为教学几何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物理中的力学、光学课程教学。又如《csc电子备课系统》、《天翼全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版都是面向师生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科教学平台,它们集众多教命令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手段,它们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充分体现积件思想,很受师生的欢迎。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internet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它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五

目前,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这个领域中,市场上已有一定数量的理科教学软件,但能够真正适合教学的却不多,加上教师自制课件的水平又不是很高,很容易造成“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因而寻求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开发和应用的新路子――积件思想应运而生。积件“是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自己组合运用多媒体信息资源的教学软件系统”,是一个完全开放的软件系统,它包括带有学科特色的教学平台和多媒体资料库,师生可以根据教与学的情境和教学平台,选用、增删、修改已有的软件,或方便地制作新软件,为教与学服务。例如由人民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联合从国外引进的数学几何教学平台《几何画板》,它不仅为教学几何教学提供了方便,而且也非常适用于物理中的力学、光学课程教学。又如《csc电子备课系统》、《天翼全景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等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版都是面向师生设计的新一代大型集成化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理科教学平台,它们集众多教命令家和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及教学经验于一体,为提高教学质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办法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必要的手段,它们界面简单,容易学习,直观好用,充分体现积件思想,很受师生的欢迎。

在素材资料库的.建设方面,中学理科教师应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先行者。目前许多教师在internet网络上已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并把自己制作的课件、教案、论文等放在该网站中,同时还把其它网站已有的课件通过链接功能融合到自己的课件里,以“搭积木”的形式,把教学实践过程中制作的每一个课件链接起来,通过长时间教学的积累,逐步建立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件体系。这样其它教师和学生也可通过网络共享自己的课件,克服了传统的“软件包”形式的课件不能共享的缺点,提高了课件资源的利用率,充实了网上学科资料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网络终端通过internet网络来访问这些网站,进行教学的探讨和巩固性学习。

软件在设计、开发和使用上的相互分离的局面,使计算机辅助教学在课内或课外的运用朝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这一更广阔、更深层的方向发展。

二、构建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发挥演示实验、虚拟实验室功能。

中学物理、化学、生物三门学科均是实验科学,具有很强的实践。

[1][2][3]。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六

摘要:信息技术教学对中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大的启蒙性作用,是中学学习阶段的一项重要的学习任务。然而,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限制,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存在着一些现实性的问题。本研究通过对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征的分析,总结了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的经验,提出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的策略,从而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课程容量任务驱动。

与其它各类学科相比,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因此,只有把握这些特征,才能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同时逐步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效率。国外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起步较早,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相比之下,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较为滞后,并且在不同地区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所以,对我国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总的说来,我国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具有如下特征:

1.发展性。

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带动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这不仅体现在学科内容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而且是已有的学习内容也都正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如文字排版功能,从20世纪80年代末的wordstar、wps,发展到如今的word、indesign,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所以说,今后信息技术课程必定会“与时俱进”地出现与时代要求相一致的新内容。

2.工具性。

近三十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硬件价格的降低,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和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信息产品的更新换代越来越快,信息技术将成为人们生存的一项常规技能,与人们的工作、生活等日常活动逐渐融为一体,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全面的影响。

3.应用性。

不论是在军事、气象、经济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高端应用,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信息技术都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因此,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这一特点,联系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实例进行教学,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淡化信息技术课的“学科本位”思想,强调它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综合服务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其意识到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另外,在教给学生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初步培养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使学生在中学学习阶段结束后能够很快地适应各种常规性信息技术应用的需要。然而,由于受到各种内外部环境的限制,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还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由于对大部分中学而言,信息技术在师资与设备方面都属于稀缺资源,导致班机容量较大,一个教师往往要同时面对几十个甚至数百个学生,严重降低了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而从学生角度来分析,由于学生在家庭环境、学习兴趣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使得传统的同步式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学生学习主动性不足。

在信息学技术应用软件课型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采用“教师示范操作,学生跟着学操作”的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依赖教师手把手教操作,不习惯自己通过阅读教材或从其它途径(如软件的帮助系统或网络)来获取学习信息,以解决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课时分配与课程容量的冲突。

信息技术课的课时有限,课程所覆盖的内容有限。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技术文化的内化,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根据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特征分析及存在的问题,可以总结出我国现阶段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些现实性策略:

1.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针对于中学生信息技术初学阶段的特征,可以对学生采取“诱导式”、“启发式”和“激励式”的教学。如,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然后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此时惊讶之声必然不绝于耳。再如,为了使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差距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3.采用“任务驱动”分组学习的方法。

这种学习方法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任务,驱动他们自己动手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并且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使低层次学生有反馈的机会,同时使高层次学生有独立思考、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是“任务”的选择与设计。也就是说,教师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上,将总目标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四、结语。

中学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是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千变万化的,希望本文的经验性成果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利于同行之间互相交流教学体会,把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搞得更好。

参考文献: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七

本文先从理论上对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整合做出分析和探讨,再结合教学实际.根据中学生的自身特点,谈谈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的趣味性、互动性和表现形式多样性来为英语教学服务.同时英语教师要避免课程整合存在的一些误区.

作者:崔巍作者单位:海门市三星中学,江苏,海门,2261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7)分类号:g63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整合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八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创新的时代,造就创新人才振兴国运已被人们所共识。要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创新人格(个性)。有创新人格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地、自主地树立创新意识、提出创新要求,才会以持久的热情、坚强的意志,不断去探索、去开拓、去创造。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学科之一。应积极渗透培养创新人格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积极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对现代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将导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为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实现“三个面向”的目标提供了极好的机遇,也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开辟了灿烂的前景。应用现代成熟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学、心理学、认知学以及视听教学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等先进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和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经验结合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研究中学化学教学教学方法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谓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教学或课程的结合。我国计算机辅助教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先是对学生进行课程练习,课程辅助软件为主体单机自学模式和以自制课件或积为主体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网络技术发展后出现了网上教学模式。但是我们认为这些模式还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还不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化学基本理论和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有机化合物)构成了中学化学教学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之间相互联系、协同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基本理论起着贯通元素化合物知识,激活思路,理解本质的主导作用。基本理论的学习会加深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理解,使其系统化、网络化,促进知识的联想、迁移和应用。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分析解答化学问题能力的提高,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方法的形成,都与化学基本理论的教学密切相关,物质结构理论部分教学内容在第二学期,我校是广东省一级学校,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为此选择信息技术与中学物质结构教学整合思路并进行相关实验研究是切实可行的。

整合过程不只是简单的课件展示或上网学习,而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都充分应用信息技术。例如,教师用文字处理软件生成将要发给学生的材料;用数据库软件保存学生的报告;用电子表格记录学生的成绩;定期的从因特网上获取其他教师教学思想,并通过e-mail和其他学校的老师保持联系,等等。学生上网查阅和收集资料;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或网页展示自己的作业;通过网络与同学、老师交流问题;用数码相机或扫描仪采集图片等等。

其次在教学活动中,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使他们积极地。

[1][2][3]。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十九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几乎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中学生学习计算机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中学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适合现阶段中学生自身素质的发展。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谈一些关于新课改下该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粗浅看法。

一、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学习。

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发展信息技术教育,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这对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以及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在新课改如火如荼开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更新教学观念,大力加强学习,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设计课程时要做到以下三点:(1)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2)切实针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置课程内容;(3)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相融合的课程目标。在新课改理念的要求下,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营造课堂氛围,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实践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合理安排和组合,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一方面使学生得到共同提高,一方面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2、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课改的一个重要主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要时刻注重创新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在讲文件的下载时,我是以网际快车(flashget)为例来讲解的,也有很多学生说他们会很熟练地使用下载工具下载文件,而且他们还提出会使用其他的下载软件,这时我就让会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这样不但使会的学生巩固了知识,获得了成就感,也使不会的学生得到了进步。

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类似的工具运用,我都让学生自主选择,遇到一些可以多项选择的问题,我都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让学生学到知识的前提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愿意学。所以,正确选择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问题情境教学是以学科知识为教学内容,创设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作铺垫,使学生的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如在讲word文件保存一节,设置一个加密文件时,因以前经常有学生电脑上的文件被别的同学改动,我就试着问:“你们想给自己的文件加上密码吗?”学生们顿时兴趣很浓,回答的声音很响亮:“想。”在这种环境下,我开始演示,学生仔细地观察着,等我操作演示完后,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很快学生就通过上机实际操作回答出来了。这样,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让他们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计算机,用计算机,做到学以致用,学生会感到计算机这门学科有用,才能更愿意学习这门课程。教师通过自制一些教学课件,把有些学生不易明白的地方形象地表示出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然后让学生学习老师的这种做法,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想法也通过这种类似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就会更好地运用计算机这个工具进行更多的活动。要使先进的信息环境和多功能的教学设备发挥出它特有的功能,离不开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化教学的优劣,因此,建设一个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库尤为重要。采用这种资源建设方式,不仅可以快速系统地建设起一批直接支持一线教学的优质教育资源,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现代化设备的意识,激起他们自主学习的兴趣。

计算机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其教学活动的性质和方式是多方面的、学习的内容也是多样性的,所以教学的方法也呈现多样性。教师要根据课堂内容的变化,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学方法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进而产生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二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已成为社会每个成员知识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已把教育信息化列为国家“十五”期间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有力地推动了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课程整合成了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新视点,也是信息技术教育普及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特点与优势,使之成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和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从而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使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转变成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和学习伙伴;学生由原来接受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活动参与者和知识建构者,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

1、信息技术概念模糊。信息技术不等同于计算机,而且还包括承载信息进行传播所用的多媒体技术(视频、广播等)和网络技术。

2、不少教师认为使用了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设备就是整合,信息技术仅仅作为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单纯的投影演示,只是用投影代替了黑板,教师依然是讲解的中心,学生是被动接受者,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没有改变。整合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和知识的建构者。

3、课程整合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师生间的互动关系,削弱了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和情感交流的优势。由于教师对信息技术不熟练和课件设计存在问题,导致课堂上出现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情况。

4、整合中否定了已有的教学模式。一个好的教学模式的形成是需要时间、经验等多方面因素积累、总结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整合已有的教学模式,逐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达到更好的整合效果。

5、过于追求多媒体效果,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件制过程作中,许多教师为了追求动画效果,结果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

三、整合的模式。

针对不同的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因此可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模式分为三种:

1、信息技术课程,以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

信息技术作为专门开设的学科,主要学习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然而又不仅仅是为了学习信息技术本身,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认知工具整合到任务中去学习;这些任务可以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或是社会性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2、与其他学科整合,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任务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从而更好地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研究性课程,以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

学生作为主动的学习者,以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信息,交流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将多个学科的知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

四、整合的前提。

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前提条件。

只有迅速推进信息技术教育,使之成为学习工具,并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探索学习,体会到自主学习信息、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乐趣;让学生在网络和多媒体环境下合作交流,加强团队精神,展示研究成果,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

五、整合的基础和关键。

丰富而高质量的、适应教学改革需要的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没有足够的、能满足教学与学习过程的多样化、社会化、主体化要求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信息技术和网络在学校就无法普及和应用,更谈不上课程整合。

“教改问题,主要是教员问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要使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就必须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二十一

信息技术与中学地理的整合,不可避免地涉及地理教学方法的问题。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秉承素质教育理念,传统的灌输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应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创新教学方法,服务地理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演示功能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通过图片、音影、文字、视频、动画等多种感官刺激、加深学生的印象,唤起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当然地理过程是复杂的,也是抽象的,因此很多知识点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对一些地理过程进行模拟,如通过计算机演示地球的运动,学生就可以轻松掌握有关地球的运动和四季形成等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这些载体,极大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师控制教学信息的灵活性,也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其次,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通过网络资源,实现地理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高了极大的助力,有什么问题,可以在网络中查询相关资料,借鉴一些学术成果,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当然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多种交互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在这种交互式的学习环境中,能够根据各种方式的交流功能,使得学生在学习中相互交流、借鉴、合作。

很多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从新课改的理念上入手,没有课程整合的意识,这就导致在地理教学中虽然运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但是整合质量不高,甚至很多教师仅仅把多媒体当成一个演示平台和工具,多媒体就是一块电子黑板,这显然与课程整合要求背道而驰。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要把多媒体信息技术打造成学生进行知识交流的载体,打造成合作探究的工具。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包含学生对教材的学习,也包含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知识的自主获取。这样在自主学习之后,学生进入相互交流、质疑、合作、探究的环节,各个学习小组在信息交流平台上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评选出最佳探究小组和探究结论。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起着一个协调、引导、参与探究、共同总结的作用。如在学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课时,通过多媒体展示各具特色的民居景观,在这种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民居产生的原因。学生通过读教材,网络资料查询,并进行信息加工,形成小组探究结论。然后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展示,并进行交流、比较、讨论,取长补短,总结出民居和当地自然条件之间的关系,形成比较科学和完备的结论,从而实现意义建构。当然,可能还有不同的意见,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继续进行自己的探索发现,或者学生在课下利用课堂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种信息技术参与的课堂,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3围绕教材知识进行资料积累,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下的地理教学,不仅是在教学模式上有变革突破,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上也应该适合信息化教学的特点,通过网络资料的搜索和现实资料的补充,形成完备的教学资料库,实现地理教学资源的信息化开发和利用。在教学资源积累上可以建立专题的资料库。比如学习“黄河的治理”,建立与黄河相关的资料库,有黄河的各种图片、河水的统计资料、黄河决口的视频、黄河历史变迁的记载。另外还要通过拓展练习,探索自己家乡的河流,通过自己的拍摄、记录、查询等形成家乡河流的资料。很多学生能够结合黄河的历史变化,探索到家乡河流的变化,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进而提出科学措施,探讨家乡河流的治理。可以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的资料库,不仅对信息环境下的教学内容形成极大的补充,让教学更直观形象,而且对于教师制作教学课件起到极为便利的作用。当然除了网络资源外,师生结合教材,联系乡土,将拍摄的图片、搜集的材料上传到相关课堂的资料库中,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一个极大的锻炼。

4联系各科兼容并蓄,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整合效果的最优化。

学科内容的渗透和整合是现代教育的迫切要求,比如在语文中渗透德育,在历史中渗透德育。在中学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要考虑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地理和其他学科的渗透和整合。如学习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整理学习有关黄河的诗词、历史传说,还可以渗透环保和生态平衡的概念。这样的地理教学就不是孤立的教学,而是丰富多彩的、综合性强的`、展延性强的素质教学。网络信息技术为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提高了便利条件,同时也有力地开辟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整合的广度和深度。在整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专题学习网站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网络进行立体的解读,并进行探究和评价;也可以通过链接的方式,将各个学科的内容联系起来,通过异色字的点击,而进入相关的知识点。在地理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教学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各学科的整合,从而构建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以此达到课程整合的最佳效果。总之,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的整合,不能简单当作一种教学的工具。有机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的开发等一系列的整合和运用,通过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的创新、整理、融合,产生教学上的聚集效应,产生倍增效果。这不是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而是大于二的教学效益,从而实现地理教学新的变革和发展。当然在课程整合中也要注意一些问题,比如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教师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以及教学软件的学习和利用、新的课程理念的落实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又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个性化化学教学方案篇二十二

化学式(第一课时)。

新授。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及其表示的意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3、了解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探究问题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的世界观教育。

1、理解化学式的含义。

2、记住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启发式、讨论归纳、讲练结合等。

多媒体。

导入新课化学式的含义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及化合价规则。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提问。

1、什么是元素符号?

2、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几种?

3、什么叫单质?什么叫化合物?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在化学上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元素,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怎样表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表示方法——化学式(板书课题)。

四、讲授新课。

(板书)(一)化学式的定义。

(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下面的问题)。

1、思考(多媒体展示)。

下列物质中哪些是单质?哪些是化合物?并将其化学符号写在相应横线上。

(1)铜。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氯化氢。

(7)氦气。

(8)氨气。

单质。

纯净物。

化合物。

2、讨论。

(1)物质的名称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2)表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能表示出物质的组成情况吗?

3、请以水的化学符号—h2o为例说明这种符号是通过什么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的?

(1)元素符号。

(2)元素符号右下角的角码(说明:没有角码是将“1”省略)。

4、通过以上的分析,你能总结出什么是化学式吗?

(板书)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过渡:1、我们已经学习了元素符号,你能以cu以为例说出元素符号表示哪些意义吗?

2、现在,我们学习了化学式;那么化学式能表示哪些意义呢?

(板书)(二)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1、你看到“h2o2”最想知道什么呢?(它表示什么物质)我来告诉同学们,h2o2——表示双氧水这种物质(化学式表示的第一个意义——(1)表示一种物质)。

2、“h2o2”这个化学式还能表示出什么意义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