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大全(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3-23 21:15:02 页码:12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大全(14篇)
2024-03-23 21:15:02    小编:LZ文人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积极用专业术语语言,以提高总结的准确性和专业度。探索总结的相关文献和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总结的重要性和写作方法。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一

毕业后还住在学校,竟有种无处容身的感觉,像是一个把房子租出去的房东,虽拿着钥匙,再进家门却恍然屋是人非,坐在自己的沙发上倒拘谨的像是寄人篱下了。比如坐在图书馆却没法上网,比如去不了之前一整年都没怎么去的食堂,比如想要洗澡却需要跑去健身房。当然最后一点若算上强制健身,倒也是个优点。

百无聊赖的周日下午,只好翻出以前下载的老电影,想来一部一小时零四十一分钟的《迷失东京》,应当足以打发午饭后没精打采昏昏欲睡的自己了。

可是这电影意外的好看。

真的好看。

如果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不过是一个与妻子不和又遇上中年危机的男子和一个因丈夫太忙而闲着没事的女子,在异国他乡机缘巧合的相遇,共度美好时光派遣孤独寂寞的简单故事。然而,或许是比尔莫瑞含蓄的眼神,或许是斯嘉丽约翰逊真挚的笑容,他们之间发乎情止乎礼却张力十足的对手戏,这两个美国人在东京这座城市因格格不入而略显呆萌的喜感,一切都自然又生动,有淡淡的幽默。像风吹一片叶子pia在你脸上,你没法不注意到这片鲜活,忍俊不禁,再揉揉眼睛。

虽然不想剧透,可是电影中的几幅画面一直留在我脑海中让我浮想联翩感慨万千。一个妓女敲开比尔莫瑞的门,想要勾引他却因为日本人奇葩的英语发音而导致沟通障碍,引发误会蜜汁尴尬。斯嘉丽走在东京的寺庙里听和尚们庄严肃穆地念经却没法被打动反而倍感孤独,给朋友打电话可是别人很忙,只好坐在窗前对着街景发呆。两个人一起吃火锅可是都抱怨难吃,抱怨去餐厅竟然要自己动手煮饭。比尔陪斯嘉丽去看病可是一个坐在等候座位上和人鸡同鸭讲,惹旁人发笑,一个茫然看着医生不懂他在解释什么。镜头中多次闪过他们各自无所事事打开电视,不停换台却每一个都看不懂,只好无奈关上电视发现自己更加无聊。他们的孤独、寂寞、无聊、无措让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而他们仅仅来到东京几周。

一个人在陌生的`环境中到底有多难融入?我总是乐观的考虑这个问题。语言不通?可以学啊,说不好也还有肢体语言。难以理解的文化习惯?可以从了解背景与历史开始慢慢接受,至少长了见识。吃不惯的食物喝不惯的凉水?可以自己做饭啊,更何况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美食。我一直相信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只是需要去学习,去理解,在这个过程中让自己更加强大,更加包容。

八月即将远赴马德里的我呢,惶恐不是没有,只是一直将它埋在心底,直到《迷失东京》让它从重重禁锢中挣脱。可能几个月后上映一部新电影将是由我主演的《迷失马德里》了。有这么几幕是极有可能出现的。

早晨七点。

看到朋友圈别人深夜放图在撸串儿,被羊肉鸡翅蘑菇豆皮和幻想中孜然的香气馋的口水直流,可是自己面前是一杯冰牛奶和一袋麦片,吃完还得去上课,只好自我催眠这是羊肉串,狼吞虎咽的同时流下一滴心酸的泪。

中午十二点。

和朋友一起聊天,有人讲了个自己不理解的笑话,看着别人哈哈大笑只好迷茫地提问。想起“中国石化是个很厉害的咒语”这种俏皮话,因为没人能理解,只好自己憋住。语言水平虽能沟通,可是想要高谈阔论旁征博引就吃力了,曾经伶牙俐齿的girl流下第二滴心酸的泪。

下午六点。

感到没劲想要找以前的老朋友煲电话粥,可是大家工作的工作,出差的出差,恋爱的恋爱,结婚的结婚,不再是24小时拿着电话的闲人了,于是煲电话粥五分钟一关火,打了一圈,最后只好和大家约定以后常联系。安慰自己说连斯嘉丽约翰逊这样的美人儿都会被挂电话的,理解的同时流下第三滴心酸的泪。

晚上十点。

发现自己有点发烧,可是看病太麻烦了又几乎听不懂医生在说什么,西药又一向没有中药对自己管用,想想还是不去医院了。自己量个体温,灌下两大瓶热水,吃两片国内带去的中成药,缩在被窝,想象自己在一个很安全的山洞里,告诉自己明天肯定会好。梦中可能看见了妈妈,也可能吃到了鸡翅,流下第四滴不知是心酸还是幸福的泪。

第二天早晨七点。

醒来发现自己好多了,果然吃药回血快,感到战斗力满满。走出家门,看到马德里明媚的阳光洒在颜色各异的美丽建筑上,格外温暖。在一片柔光中是飞扬的发丝,邻居热情的笑容,风一样女子奔跑的身影和脚下蜿蜒却通向某个终点的小路。

――theend。

此刻,坐在电脑前的我被自己的脑洞击败了。感觉自己应该很难迷失,顶多迷个路。就算迷路,只要逢山开道,遇水搭桥就好了。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二

很多家庭在教育小孩的事情上都处于比较矛盾的境地:想对孩子严格,又怕伤着孩子。于是,"一人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现象很多。父母认为,这样一方面孩子也教育了,心灵也安抚了,两全其美。

幼教专家指出,这样是不可取的做法。父母双方甚至一个家庭不明确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认识到父母真正的教育意图,所以也不能明确自己的行为准则。

有些家庭年轻一辈和长辈在教育小孩的观念上有冲突,在教育孩子时甚至会发生互相反驳和指责的事情,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教育是尤其不利的。应该先统一家庭的教育观念,然后再对孩子进行教育,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最好单纯地对这件事发表看法,不要翻出以前的旧账。比如,孩子在玩游戏时不小心摔倒了,妈妈生气地说:"你怎么搞的,每次都摔跤,上次把头磕了,这次又把脸划了!"这样说,一方面会加强矛盾冲突,使孩子的情绪激烈化,错失教育的时机。

而且也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认为自己总是做错事情惹妈妈生气。长期下去,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认知,养成做事瞻前顾后,胆小慎微的性格,对孩子的健康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引导是指心平气和地帮助孩子认识问题,找出解决办法,是家长发自内心智慧的教育方式。这对孩子也是一种愉快的乐于接受的体验,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而唠叨,其实是不懂交流的表现。给孩子讲一些大道理,生硬地让孩子如何做,不仅会让孩子无所适从,而且慢慢也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这里的人情味,其实是指小孩对父母的依恋和信任。小孩也有情感,更脆弱也更敏感,大人不断的打骂指责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伤,从而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如何增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人情味?其实就是要让孩子在父母这里找到温暖和安全感。

有些父母平时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花时间陪孩子,也不去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但是一旦知道孩子做错了事情考试考砸了,立马就是打骂指责。父母认为这样就是在关心孩子,殊不知这样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父母要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将会越来越难。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是自己生的,就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来看待。心情好的时候对孩子百依百顺,心情不好的时候对孩子恶语相向,发泄心中的不满。这样不公正地对待孩子,容易导致孩子与父母感情的疏远,从而给父母的教育增加难度。

同时,父母拿孩子当出气筒,严重损害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对孩子的情感形成很大的伤害。很容易养成孤僻,敏感,叛逆的性格,对孩子的发展尤为不利。所以,家长必须纠正这种错误的做法。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三

《答谢中书书》是一篇六朝著名的山水小品,作者为南朝陶弘景。短短六十八字,音韵和谐,节奏如歌,似伴着音乐的流动画卷,描绘了江南山水奇丽的景色,其诗画般的意境,向为我所钟爱。曾给某出版社写过《初中必背古诗文详解》,几十篇诗文中,《答谢中书书》是我最先动笔,也是完稿最快的一篇。

尤其喜爱它的中间部分,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从多方面多角度,将山水之美有序有层次地展现出来,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

你看那四季之常景——“高峰入云”是仰望,“清流见底”是俯视,前者是隐隐绰绰的远处群峰,后者是近在脚边的澄澈溪流;“五色交辉”,是溪涧两旁斑斓的石壁,在阳光水色的辉映下闪动着美丽的光泽,“青林翠竹”,则是遍及群山的蓊郁。远近高低,山山水水,仿佛不经意的观察顺序,正体现了一种徜徉山水之间的悠闲自在。

再看那一日之变景——“晓雾将歇”之时,山林一片静谧,忽然,猿鸟们醒来了,啼鸣声此起彼伏,惊醒了沉睡中的山林;“夕日欲颓”之时,夕阳默默地倒映在平静的水面,忽然,“哗啦啦啦”,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搅碎了那如镜的水面。一个“乱”字,一个“竞”字,准确生动地绘出了静谧山水中蕴涵的无限生机。

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某种程度上也来源于他对自然山水随性又细致的观察,而这样的观察则来源于他与自然交融的心境。

据《南史》记载,陶弘景“性爱山水,每经涧谷,必坐卧其间,吟咏盘桓,不能自已。”可见他对自然山水的钟情。当年梁武帝派人下诏,问“山中何所有”(即山里有些什么),请陶弘景出山做官,陶即作《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答复,婉言辞谢。诗云: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尽管如此,朝廷每有大事,还是会派人前往山中向陶弘景咨询请教,甚至一个月常有好几封咨询国家大事的书信。人们因此就称陶弘景为“山中宰相”。

南北朝时,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山水小品因此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上的一枝奇葩。

但,自然,一向是人类的精神家园。

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多少诗篇!

身在繁忙的都市,已离不开都市生活,却仍喜欢自然山水,喜欢春花秋月,喜欢清风白云,喜欢鸟鸣婉转……每年总要有一些日子暂时离开都市,徜徉山水之间。喜欢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不独在于欣赏风景。我会在一个地方静静地坐上好久好久,静静地看,静静地听,静静地思索,将自己的情感释放,喜也好,忧也罢,有自然相伴,有自然寄情,足矣。情景交融,我喜欢这个词。

当被世俗的种种所羁绊,当被内心的躁动所困扰,却无法寻求自然的慰藉时,就读一读那些优美的诗文,为自己营造一个自然、平和的精神家园吧。比如《答谢中书书》、比如《归园田居》,印度泰戈尔的诗也一样充满自然的清新,也是我所钟爱。

但愿,人类善待自己的精神家园,但愿,未来的日子里,自然不会成为仅存于人类精神上的家园。

啊,扯远了。

知识扩展:答谢中书书赏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结构巧妙,语言精奇。短短六十八字,即已集江南之美于一身,切切实实地道出了山川之自然美。

起首之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虽然平和却很自然,且立意高远;接着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至“夕日欲颓,沉鳞竞跃”,不足五十个字,却涉及到了山川草木,飞禽走兽。静物和动物,各自跃然在目,不绝于耳;形态各异,却浑然一体,鲜活如生。阅读全文,则朗朗爽口,美文丽句脱口而出,顿时吐气如兰。“实是欲界之仙都”,这归纳之句又回首返顾,使得全文前后呼应,上下贯通。就是最后简短的议论,也是言简意赅,切中文义。

统观全文,语言精练。其一字一句,均是文章的重要组成一部分,少一字会断章离义,多一字便画蛇添足。一个景物,仅仅四字,便描绘恰当,津津有味。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个心声一句话,不多也不少。“夕日欲颓”,势在必然。“沉鳞竞跃”,变化突然。分析文章结构,亦不失巧妙,杂而不乱,结合有序。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四

放暑假了,老师要求我们读皮尔逊动物故事《迷失的小猫咪》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它让我们知道了要和别人友好相处,并且要乐于助人,懂得感恩和回报,要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云南昆明盘龙区昆明市盘龙区云波小学二年级:钱允艺晨。

我家的小猫咪_棒棒糖_300字。

我家里有一只爱的小猫咪,它叫――棒棒糖。

棒棒糖比较瘦,它的毛有四种颜色,白色,黑色,褐色,土黄色。

棒棒糖的脸小小的;眼睛大大的,眼珠是黄色的;鼻子粉嫩嫩的;一张樱桃小嘴,可爱极了!

现在棒棒糖已经怀宝宝了,已经怀了三个月了。

棒棒糖平时比较懒,懒得连老鼠都不抓了,懒得连走路都不走了,整天只知道在小窝里睡觉。

记得有一次,我从面包坊里买了一个小面包,回来了,我看见了棒棒糖正在睡觉,于是,我就把它唤醒,它看见我在吃面包,就在那儿叫,我就揪下了一小坨面包,看他吃不吃,结果它一下子就吃完了,我就又揪下了一大坨面包,结果没想到,被它三下五除二吃完了,我心想:我已经给它吃了那么多的面包了,而我自己却一口也没吃,于是,我吃下去了,棒棒糖见没有面包了,就去睡觉了。

这就是我家的小猫咪,你呢?

湖北宜昌西陵区东山小学六年级:任立俊。

我喜欢的小猫咪_200字。

我家养着一只调皮可爱又能干的小猫咪,它叫“白雪”。之所以给它起名白雪是因为它全身都是乳白色的,唯独它那条水晶般蓝色的小尾巴。而且它还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跟我一样。它的眼睛白天和晚上大不相同:白天是竖着的,眼睛眯成一条缝。而晚上两只眼睛睁得圆圆,发出幽幽旅馆,显得十分神秘。

中午,我准备把一块美味的红烧鱼给它,刚把鱼放下。它就飞跑过来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眨眼间那鱼就只剩下鱼骨头了。

傍晚,我端着一杯热牛奶去找白雪,突然白雪从前方冲来,一下子把牛奶打翻溅了我一身。我十分生气地对白雪说:“白雪,看你干的好事!”白雪一见知道自己闯祸了,连忙把头钻进身体里。然后喵喵叫了几声好像在说:“对不起主人!”看到它这样我真是又气又乐。哎,真拿它没办法!

这就是我家的小猫,我爱的猫咪。

初一:彬儿的水晶恋。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五

放暑假了,老师要求我们读皮尔逊动物故事《迷失的小猫咪》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它让我们知道了要和别人友好相处,并且要乐于助人,懂得感恩和回报,要在快乐中学习和成长。

云南昆明盘龙区昆明市盘龙区云波小学二年级:钱允艺晨。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六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关爱他人。

近些年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可悲的是,一个家庭中越是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为中心。力力的妈妈对此深有感触,以前每次吃虾她都是把虾剥给儿子吃,自己从来不吃,当她有一次随意地把一个虾仁塞进自己嘴里时,没想到力力立刻翻了脸,又哭又闹,还逼着她吐出来!很显然,像力力这样自我中心的孩子将来是很难融入社会的。

误区二:现在的孩子都很幸福。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体验快乐。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甭提多幸福了。但幸福不幸福,只有孩子自己知道。据调查,在三种情况下孩子最不开心:一是父母吵架离婚时,孩子很惊恐,不知所措,又担心自己没人要。二是没人玩时。特别是乔迁新居后,父母给孩子很多限制,墙上不许画、地板上不能拍球、卫生间里不许玩水,更不能领着同伴来胡闹,到最后,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三是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着哄着学画画、弹琴、上各种兴趣班。

安全、交往、自主都是儿童期的合理需要,这些需要没有被满足,那么即使锦衣玉食、玩具丰富,孩子也不会感到幸福,所以,幸福的童年是让孩子过孩子的生活。童年的主旋律应该是快乐无忧的,但孩子也会有孩子的小小烦恼。父母应随时关注孩子的情绪体验,肯定、鼓励他表达情绪,帮助他调整情绪。

误区三:吃饭穿衣不要紧,大了自然会。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很多父母带养孩子偏重控制,衣服穿得多但恰恰先感冒,吃饭追着喂直到跑不动,结果是长大以后生存适应能力差,中学生父母铺床垫褥、大学生父母全职陪读大有人在。

父母的包办代替剥夺的是孩子生活自理的实践机会。其实像穿脱衣服、洗脚洗脸、学具整理这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干,初期父母要容忍他的不利索不完美,父母从示范到手把手教到只动嘴不动手,逐步放开,只要你坚持一个月两个月,没有培养不出的生活能力。在这些方面,大人要有意识的“懒”些,小孩才可能“能”些,小时候肯放手,长大了才放心。

误区四: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克制需求。

很多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拒绝会挫伤了他们的心灵。其实生活中的挫折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我们把自己向往的东西列一张表,然后,在今后三年内可能满足的愿望上打勾,其中打勾的能占20%,我们多半就很满足了。而现实是多数孩子75%以上的愿望都能如愿以偿。许多父母善于克制自己的物欲,却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可是,太容易获得的东西人往往不珍惜,而且从中获得的乐趣也了了,这一点孩子和大人是一样的。更糟糕的是,孩子从中学会的'是不劳而获,高消费不是靠努力与牺牲得来,而是靠抱怨、要挟、强求得来。

所以,父母应善于对孩子说不,要他学会克制与承受。一项实验表明,幼年时面对桌上精美的巧克力能克制自己攫取欲望的孩子长大后的成就要远远高于不能克制的孩子。

问题是很多父母缺乏临场说不的处理技巧。典型的过程是这样的:上街前说好今天不买东西,但到了街上,面对诱惑,孩子先逗留再明示后撒泼,大人觉得很丢面子就屈服了,当然嘴上还是要恶狠狠地说,下不为例否则就收拾你之类,显然这种空洞的威胁永远都不会兑现。另有一对夫妻是这样处理的:孩子撒泼,夫妻俩一商量,决定由妈妈出面说,你愿意赖在这儿就呆这儿,我们先回去了,说完掉头就走,孩子见势不对,拔腿就追。回去后吃完晚饭,父母郑重地和孩子交谈,让他自己反省今天的行为,并主动作出行为承诺。

误区五:家务活父母干就行了。

幸福指向——让孩子承担劳动的义务。

我们小时候都被家长安排着承担一定的家务,但轮到自己做父母时几乎没人指望孩子能帮家里做事。

调查显示,各国儿童平均每日劳动时间分别是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法国0.6小时、英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小时,德国甚至将6岁以后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写进法律。

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孩子脱离父母走向独立,成功地构筑自己的生活,而家务活正是增强他们能力与自信的途径。比如3岁可以端板凳、递用具,4~5岁可以叠衣服、理床铺,6岁可以收拾桌子、整理房间,10岁的孩子就该固定地承担家里的某项劳动了,如收饭桌、倒垃圾。总之,孩子是家庭成员,就应该让他对家庭尽义务。

误区六:板凳绊倒了你,我打它。

幸福指向——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板凳绊倒了孩子,不同的国度有不同的对待方式,而不同的对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征:中国的家长是打板凳,安抚孩子,孩子学会的是推卸责任,抱怨他人;美国的家长是“没看见”,不去干预,孩子学会的是爬起来走,独立性强;日本的家长是批评指责,孩子学会的是承担责任,寻找原因。

其实很多事情大人是不必急着挡在前面的,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的责任让他自己承受,比如玩具弄丢了,不要急着给他买,让他承受丢三落四的后果。把小伙伴的东西弄坏了,不必掏钱给他赔,让他自己出零花钱。只有承受了他才会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这远比家长过后反复唠叨效果要好得多。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七

1、一分钟接触。

父母的手是托举儿女的手,托举的力越大,儿女所处的位置就高。父母要注意摸摸孩子的头、肩膀、握握孩子的手,通过接触来传递父母与子女的亲情,传达给孩子爱和力量。但与儿女发生肢体的接触要注意心情、场合等。

2、一分钟倾听。

海鸥倾听涛声,才会盘旋;雄鸡倾听黎明,才会唱晓,鲲鹏听九天,才会展翅。不要总是让孩子听,父母可转换一个角度,倾听一下孩子的呼声,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进行心与心的碰撞。注重有效的`渊舌与交流,这样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与情感。在倾听孩子的讲话时,一定要集中精力、精神振作、态度和蔼。

3、一分钟游戏。

笨拙的孩子在游戏中找乐,聪明的孩子在游戏中找知,杰出的孩子在游戏中增智。游戏可以增进家长与孩子的情感,提高孩子的生活兴趣,调整孩子的精神状态。家长带孩子进行的游戏,必须是健康的、积极的、有趣味的,引领孩子过充实的、向上的、快乐的生活。

4、一分钟矫正。

风给垂柳以矫正,才会有婆娑;浪给静水以矫正,才会有鱼跃;帆给船舟以矫正,才会有航速。孩子有过错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明确指出正确的行为应该怎样,错误的行为将会带来怎样的危害,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不可任其发展,否则积重难返。但面对孩子的错误时,家长首先要弄清是由孩子主观因素还是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其严重程度如何。矫正还要注意场合,语言要平缓,态度要温和、不急不躁,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

5、一分钟激励。

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自信,激励能使人永远充满希望,激励能使人永远感悟幸福。孩子出现过错以后,一定要进行矫正,但在矫正的同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多给孩子一些鼓励,激励孩子前进,引导孩子反思,以情动人。家长要有耐心与恒心,要毫不吝惜地拿出激励的武器,激发孩子的生活、学习兴趣,激发孩子的斗志,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不断地促进孩子的发展。

6、一分钟赞美。

阳光赞美一番花朵,花朵就会灿烂;雨露赞美一番禾苗,禾苗就会茁壮;大地赞美一番山川,山川就会锦绣。孩了的身上总会有它独特的优点,有他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要注意发现孩子生活、学习中的优秀表现,抓住最佳时机,进行赞美。在赞美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地点、语调、时机、程度等。

7、一分钟参与。

参与能体现民主、平等、人格的尊重;参与能体现友爱、融洽、和谐的氛围;参与能凝聚智慧与力量;参与能促进人的主体发展。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应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家里办大事时(如买房、买车、添置电器设备等),应该了解孩子的意见,让孩子参与家庭大事的管理,尽可能形成共识,这将有利于家庭良好氛围的形成。在孩子参与的过程中,要注意参与的度,尊重与引导相结合,不要什么都顺从孩子。参与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思考问题的习惯,促进孩子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孩子的要求。

8、一分钟惩戒。

孩子出现非常严重的过失行为,如在校出现违纪行为,在社会上出现不文明行为等,一定要进行惩戒,否则孩子就有可能走向错误之路。因此,父母要表明自己的态度,可以用较为严厉的言词旗帜鲜明地进行批评,指出错误的性质,责令其改正错误,但决不可动手伤害孩子,要有理智,控制自己清绪上的冲动,避免产生对立的情绪。要掌握惩戒孩子的最佳时机,在孩子自责时、有他人在场时、孩子特烦躁时不要惩戒孩子。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八

大家好,我是袁昀的妈妈,首先要跟辛勤工作的各位老师说一声“谢谢,老师你们辛苦了!”

我今天就讲讲孩子教育方面的一些体会。

家长需要为孩子创建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我举个看书的例子,之前很长的一段时间袁昀看书的时候我们最多的陪在他身边,关注一下他看书的进度,我发现他看书的速度非常快,但是有一次我就让他简短叙述一下书里某段情节,他就结结巴巴、断断续续的陈述,内容也说的前后不连贯,想到哪里就说哪里。我就发觉孩子看书不在于看书的数量而是看书的质量,我最近也改变了方法,就是和他一起看同一本书。最近他在看的是《希腊神话》,每看完一个大的章节我就和他从时间、人物、事件、结果等方面进行讨论,引导他就不同英雄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现在对读书就进一步的产生了兴趣。

孩子的一些秉性特点与其说是遗传的,还不如说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孩子们天真的眼睛一直在观察着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并加以模仿的,在生活中我们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去陪伴和影响他们,创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

我们家袁昀是第一个宝宝,所有全家都爱着宠着,从小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我奶奶给他喂饭喂到了5周岁。岁月匆匆,他也慢慢长大,从小精心的养护一个是养成了他懒惰的个性,另外就是动手能力差。我们让他从整理书包、书桌,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开始做起培养他独立、自理能力,同时也在慢慢锻炼他的自制能力。对于像看新上映的电影、买新书这些合理的要求我们尽量满足,但是对于袁昀痴迷的乐高我们从原来的考试奖励的形式,变为目前的暂时禁止购买。为了培养他的自制能力,现在对于他玩乐高的时间也是让他自己制定计划,不能一空闲就玩。

孩子毕竟是孩子,每个小朋友身上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或多或少的犯些错误,家长先是得认识和承认自家孩子的缺点和错误,同时也要教育孩子去谅解别的小朋友的缺点和错误。我经常跟袁昀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要学会发现自己的短处和别人身上的长处。

总之能否让一个孩子健康、智慧成长。三分来自学校的教育,七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九

第一段:引言(200字)。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一环。然而,有时候,家庭教育中会存在一些暴力行为,这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身为一个父母,我也曾犯过错误,但通过反思和改正,我深刻体会到家庭教育中暴力的危害性,以及如何以理性和尊重的方式进行教育。

第二段:认识暴力的危害(200字)。

暴力教育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首先,暴力行为会破坏亲子关系,导致互相之间的沟通变得困难。孩子对于自己的感受会产生恐惧,不敢表达真实的想法,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其次,暴力还会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误以为用暴力解决问题是正常的,造成孩子日后对于冲突的处理能力的丧失。此外,暴力教育也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降低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

第三段:改正暴力行为的关键(200字)。

重要的是,父母应该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主动寻求改正。我从中认识到,尊重孩子是关键。我们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需求,不对他们进行身体或精神上的伤害。另外,我们还应该将责任感和尊重传达给孩子,让他们理解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第四段:理性与尊重的家庭教育(200字)。

为了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理性和尊重是必不可少的。首先,父母应该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在孩子面前大声喧哗或发脾气。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孩子的问题,关注他们的困惑和需要。其次,我们应该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和共同协商寻找解决方案。最后,我们应该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支持,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第五段:结语(200字)。

家庭教育中的暴力不仅对孩子造成伤害,也会破坏家庭和谐。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深刻认识到暴力教育的危害性,并主动改正自己的错误。理性与尊重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关键,通过合理的沟通和协商,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快乐成长。只有这样,我们的家庭才能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十

第一段:引言(150字)。

家庭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社会组成部分,也是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然而,有些家庭教育中存在暴力的现象,这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伤害。作为一个家长或是孩子的家庭成员,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暴力对教育的负面影响,并积极探讨如何有效防治家庭暴力。

第二段:了解暴力的根源(250字)。

家庭暴力的产生常常源于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和解决冲突的能力。大部分家庭暴力的发生可以追溯到父母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体罚或辱骂儿童的行为。这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家庭成员应该互相尊重,学会善于沟通和解决冲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第三段: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300字)。

为了有效防治家庭暴力,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经常陪伴孩子,与孩子进行互动交流。同时,家长之间也要保持良好的婚姻关系,互相支持、尊重并理解对方。只有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孩子才能感到安全与快乐,避免暴力的产生。

第四段:培养良好的教育方式(300字)。

家庭成员在教育孩子时,应该采取积极、耐心的教育方式。不应将父母的情绪和不满通过暴力的形式传递给孩子,而是要教会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此外,家庭成员还要互相支持、鼓励和帮助,让孩子在温暖的环境中成长,更好地发展潜能。

第五段:倡导社会关注与支持(300字)。

要有效防治家庭暴力,除了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外,社会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应该加大对家庭教育的宣传力度,提供相关的培训和咨询服务,帮助家长和孩子更好地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同时,学校和社区也应该积极参与家庭教育,为家长提供合适的教育资源和帮助。

结论(100字)。

家庭教育中的暴力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为了保障孩子的权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暴力的危害,积极采取措施进行防治。通过提高家庭成员的沟通能力、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培养良好的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的关注与支持,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和平的成长环境。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十一

提到教育,我认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要重视。就家庭教育来讲,一个家长总用自己所受教育的模式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子女,或者用教育哥哥姐姐的方法教育小十岁左右的弟弟妹妹,这是不对的。就我的经历以及我身边亲戚朋友的经历而言,的确有很多不妥之处。

家长首先要注意到年龄段的问题。不同年龄段所受的教育是不同的,5岁之前,都是纯粹的家庭教育,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是极为重要的,作为父母,就是子女的榜样和学习的例子,可能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映像。

特别是4-10岁的孩子,这个时候孩子的世界观正在形成中,不成熟,而且可塑性很强,父母要注意在平时生活中对孩子的启发以及影响,在孩子面前要懂得收敛自己一些不好的行为。比如,一个爸爸抽烟,潇洒的'吐烟圈,而且在平时教育中问:“儿子,以后想不想成为爸爸这样的人?”会让自己的儿子觉得成为爸爸那样只要学习他做的一切就好,然后,就算父母极力反对孩子抽烟,但从小到大一直看爸爸抽烟的孩子会从潜意识里对抽烟存在向往和好奇。所以,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家长的素质决定了孩子素质的发展空间!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有个敏感的话题,就是关于体罚的问题。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很可爱,会拍拍小屁股以示疼爱,在孩子年幼之时无可厚非,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疼爱的方式,行为都要注意分寸,因为疼爱不同于溺爱,但也不能让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给的爱,对父母的爱没有一个合适的界定。

一个孩子过于调皮,不是体罚可以解决问题的,就像一个比我小三岁的孩子跟我谈到自己的家庭教育时说过这样一件事,一次他家的杯子摔碎了,不是他弄碎的,他被妈妈狠狠骂了一顿,因为他妈妈没有问清楚情况就伤害了他,然后他解释了,他妈妈拒绝听他的解释,然后,他随手拿起两个杯子狠狠摔在了地上,他妈妈当时惊呆了,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既然我平白无故受到了冤枉,那我不介意把事情搞的更糟。

家长们应该知道自己的孩子被父母伤害,特别是心理、感情上的伤害不是一两个杯子的价值可以弥补的!肉体上的疼痛会转变成思想上的叛逆,一个孩子的成长,不论年龄大小,在任何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叛逆,小时候表露不够明显,但是日积月累,长大了会更加不服从管教!

作为一个90后,我们童年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和自己70后父母辈的人,以及00后弟弟妹妹的社会环境不同。作为父母不能用自己童年的思想,经历,希望来构建自己孩子童年的框架,这是不可取的,对于孩子的教育,很多父母都觉得自己很无奈,很累,没有办法给孩子适当的教育。

家长需要注意,孩子在成长,你们也要成长,孩子在一天天学习,一天天长大,你们有没有做到一直学习,以及思想的成长?教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父母永远停留在自己的经验中,会犯错误的,这样的教育,要么是死板不灵活的,要么是落后失败的。

家长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无论从那一方面,都要做好顺应时代的准备,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在教育中也应该注意!朋友圈里不要全是微商和视频,及时复习自己所有的知识,不断学习,进步,手机有了人文气息,自己的教育也会有很大的进步和成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没有最好的教育方法,只有最合适的教育方式。我相信,只要父母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就一定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十二

父亲在孩子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家庭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亲很少参与管教孩子,常听见有母亲抱怨,责怪孩子的父亲很少管教孩子。在中国,“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影响着许多父亲,觉得管教孩子应当是女人家的事。使他们没能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特别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责任有多么重大。除了父亲们自己,人们在很长的一段时期,也未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一问题已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了。

(1)父亲与母亲是不同的。

父亲在本质上是不同于母亲的,这不仅仅是指生理上,还有性别社会化上的差异。男性和女性会持不同目标、不同价值观、不同风格来处理为人父母的事情。

我们勾画母亲与父亲之间的不同之处,不再只是强调体力上的悬殊。男性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有一些独特的特征,这对于父母角色是很有好处的。诸如在解决问题、幽默感、嬉戏和承受风险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男性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方式可以使孩子在精神上和身体上有所扩展的发展;父亲促使孩子去应付母子纽带之外的世界,孩子们随之发展了一套复杂的相互影响的感情沟通技巧;父亲还能鼓励孩子从家庭中独立,尤其能帮助他们发展自律能力。父亲也在学会更多地心领神会、更好地表达情感、更加感性的同时使自身受益。当他们感受到因为其给家庭带来力量而受到尊敬时,他们更能注意到这些问题。

(2)父亲是必不可少的。

父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其他男性角色模式无法替代的。孩子从父亲特有的风格和他们性格中的男性力量投入中获得益处。父亲的真正重要性更多地可能是在于他们与母亲的不同之处,而不是对一个好妈妈的克隆。

(3)父亲角色的变化。

传统教育观念下,人们支持采用惯例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即母亲担负大部分的教育责任。今天,人们期望更多的男女平等,女性也希望男性能全面参与对孩子的管教。由于现在许多女性都有了职业,所以父亲参与对孩子的管教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因此,父亲的角色定位发生了变化。一些现代父亲可能感到来自那些更传统的妻子的压力。研究表明,相当一部分女性在维护她们的“领地”,掌管着属于男性的一些家务活动和照看孩子的活动,这使男性感到不适。惯常的父亲角色让男性感到了压力和紧张,从而愿意改变他们做父亲的方式,接受更现代的方式。

一些媒体、教育者和社会学家描绘和倡导,应更关注养育活动中的父亲角色。这一观点仍存在着争议:一些人认为,男性不应总是扮演一个作为家庭支柱的距离遥远又严厉的父亲形象,而应更多地重视与孩子一同玩耍、一起交谈、关心孩子,以及对孩子的养育。他们将这个观点看作是崭新的、更好的、更独特的父亲角色定位;另一些人则认为这是父亲角色的女性化或至少是使作父亲的更加表现得与女性没什么两样的观点。父亲是重要的,但试图实现父亲功能的女性化及性别的无差异化则是不恰当的。

父亲和母亲可以学习和掌握很多工作。然而,早期的社会化、文化的相关群体预期影响了对擅长和“什么是该做的”这些问题的认识。而现代的父亲们,如果妻子期望他们更多地参与到家务管理和养育孩子中,他们是愿意做的。

孩子的成长需要父亲的关注。专家经过比较研究表明,父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

(1)对孩子体格发展速度的影响。

和孩子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或游戏。同时,还爱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带有一定技术和需要一定体力的家务劳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给孩子的影响却相当大。

(2)对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作用。

父亲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一般来说,父亲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敢于冒险、敢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开朗、宽容等个性品质。如果父亲经常跟孩子在一起,孩子就会在日常生活中学习父亲的行为方式与性格特点。心理学家麦克.文尼曾做过试验,一天与父亲接触不少于2个小时的孩子,和那些一个星期与父亲接触不到6个小时的孩子比,他们的人际关系更融洽,能从事的活动风格更开放,并具有进取精神或者冒险性,更具有男子汉的气概。另一些研究者还报告说,缺乏父爱的孩子容易产生情感障碍,他们大多焦虑、自尊心低下、自制力弱,并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甚至成人以后会有许多不良生活习惯。

(3)对孩子智力发展的影响。

父亲是孩子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对北京、山东、江苏、广西和新疆5个省市区的2100多名在校中小学性格行为特征问卷调查分析后发现,“父亲的文化素质对子女的自制力、思维灵活性产生影响。”一些研究还发现,父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影响很大,尤其对男孩子的影响大。如果一个男孩子在童年失去父亲,则很容易使他智商低、认知模式女性化,这些不足将一直影响到这个男孩子上大学以后。相反,那些和父亲相处时间较长的孩子,容易从父亲那里获得更多的知识、经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等。

(4)对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影响。

父亲是孩子性别角色正常发展的重要条件。家庭是孩子学习角色观念、形成角色取向、模仿角色行为的重要场所,是一个人性别社会化的第一源泉。子女最初是在家庭中模仿父母,进而模仿其他男女角色。父亲提供一种男人的基本模式,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是将来发展自己的男性特征最现实的“楷模”,女孩子则从父亲如何对待母亲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应该如何对待女人,这对女孩子成人以后的性别行为和婚姻关系有很重要的作用。相反,如果缺乏父爱,男孩子容易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自主性,甚至出现男孩女性化的倾向,适应环境的应变能力差;而女孩子到了青春期则常常表现出焦虑、羞怯和无所适从。

(5)其它。

另外,父亲的仪表风范也将影响着孩子,因为孩子往往是在生活中向父亲学习的。还有一些父亲喜欢带孩子做具有冒险性的活动,这些活动往往是母亲很少做的活动,如跑步、爬山、滑冰等,这弥补了母亲在教育方面的不足。

音乐家贝多芬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不知道有什么比教养一个孩子成人更神圣的职责。”父亲参与教育子女,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男人的世界。父亲必须意识到他对孩子的重要性,并要慎重对待。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十三

1、以分数论“英雄”

许多家教最明显的误区之一,是把分数当成智力发展水平的唯一尺度,也当成孩子学习能力强弱的尺度。

分数与智力水平不是一回事,分数只反映智力水平的一部分。分数与学习能力也不是一回事。

“高分低能”就是只抓分数不发展能力所致。许多家长只要求孩子从小拿高分,却忽视了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犹如舍本逐末,致使学习没有后劲。

许多孩子小学成绩优秀,越到高年级,成绩越差,就是学习能力缺乏培养的结果。

2、家长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

现在一些有知识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辅导过于包办,当孩子的学习稍微遇到一些困难,家长就帮助解决,这无形中让孩子在学习上依赖父母,往往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长指导孩子的学习,目的是为了最终放开手,不是为了背着孩子一辈子。孩子对家长辅导越依赖,学习到高阶段就越吃力。家长应让孩子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孩子自学能力与独立钻研的精神。

3、注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

现在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不重视,对孩子身体健康却关注过度。

家长对心理知识一无所知,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对孩子的心理隐患也不知如何预防、消除。而许多科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大中小学生患心理健康问题的,占有一定比例。

孩子的心理发展关键时期,一是儿童时期,二是青春期。在儿童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如何,对孩子的心理早期培养有重要意义。如果是在青春期中,父母不能帮孩子处理好一系列冲突,最容易使孩子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这些应引起父母高度重视。

4、父母对孩子过度期望。

“望子成龙”是中国父母的普遍心态,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好学校,上名牌大学,考研,读博出国深造等等。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父母为此投入巨大物质代价和精神代价。孩子的学习状况、考试前途是夫妻关系、家庭氛围的晴雨表。许多夫妻间的争执,来源于对孩子教育方式的不同观点和看法。

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投入,因此也抱有极高回报期望,一旦孩子表现不尽如人意,父母心理难以随和,导致心理落差,情绪失衡,对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5、不对孩子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条古老的教育原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应根据孩子的具体特点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

孩子的发展有各自独特之处,存在个体间差异:有发展速度的差异,思维类型的差异,兴趣爱好的差异。

有的家长不研究自己孩子的特点与长处,盲目地与别的孩子进行比较:用孩子的弱点比别的孩子的优点,越比越乱,甚至用贬低孩子的方式去刺激孩子的自尊心,总是认为别的孩子强,盲目比较造成父母对孩子的长处视而不见,使孩子逐渐丧失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6、违背孩子成长发展的自然规律。

孩子发展有自身规律。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许多家长因为缺乏家庭教育基本理论,不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往往采用“拔苗助长”的方法,达不到家长所希望的预期效果。

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表现为儿童教育成人化,或是青少年教育儿童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误了孩子。

7、家长不重视自我学习。

家长承担了教育子女的职责,但许多家长不注意学习教育知识和教育方法,家庭教育完全依赖家长的随心所欲,高兴就对孩子好,不高兴就对孩子发泄情绪。

孩子的许多品质与素质,在家长的随意影响下逐渐形成。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仅凭良好的愿望和强烈的动机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家长必须努力提高学习意识,提高自我教育素质,成为合格尽职的父母。

8、惩罚多于表扬。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只懂惩罚:讽刺、挖苦和体罚,认为这样才能使孩子不再犯错误。

对孩子优点往往轻描淡写,甚至视而不见,对孩子缺点却纠住不放,只看见孩子缺点,导致惩罚多于表扬。

其实惩罚是极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是一种极为消极的方法。孩子因学习问题多次遭到惩罚,就会厌恶学习回避学习。

孩子犯错误是应该原谅的,父母和老师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并给于更多的帮助、鼓励,而不是用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来代替教育。

9、忽视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

现在独生子女教育有一个严重不足,就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意志品质方面的要求,也很少磨练孩子的意志。凡事宠着护着,唯恐孩子不顺心。

独生子女中较多地存在着脆弱、依赖、任性等不良的意志品质,而家长似乎视而不见。家长往往无休止的满足孩子的欲望,不给机会或没有意识到让孩子锻炼克制自己的欲望,使孩子的意志品质在无形中弱化。

孩子意志品质的磨练是家长、老师和其他人无法代替的,只能让孩子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发展,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挫折教育的条件。

10、忽视孩子体育锻炼。

许多家长简单地认为体育锻炼就是让孩子玩,或认为有体育天赋的孩子“头脑简单、四肢发达”。

孩子的发展首先是身体的发展,只有营养,没有运动,身体健康无法实现。家长重视疾病卫生,超过重视体育锻炼,这多少有点舍本逐末。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身体素质,是防治疾病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之一。

文档为doc格式。

家庭教育中的感恩教育篇十四

小类:哲学。

大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简介:本文通过对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四百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人员的个案访谈,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的现状以及双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并与中国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进行对比,以此揭示90后在与父母相处过程的特殊心得以及突出矛盾,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90后大学生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代沟和矛盾,但整体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本文对这些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与传统家庭模式不同,父母已经不是绝对的权威,绝大多数父母都能够尊重孩子的意愿,平等地与孩子沟通交流。

作品专业信息。

撰写目的和基本思路。

在这份调查报告中,我们将从两个角度出发,即描述介绍现实情况和反观传统的父母与子女关系特点,来全面的分析90后大学生眼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内容涵盖了对独生子女问题、与父母沟通交流问题、矛盾冲突问题、代沟问题等的调查分析,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家庭社会学提供事实依据,为缓解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矛盾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从而构建起和谐家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科学性、先进性及独特之处。

出生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生活优越的时代,“90后”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个性张扬、叛逆、势利、非主流、标新立异等等。另外,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90后承担了更多的学习压力、升学压力,而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使得双方矛盾加剧。这种种的社会和家庭原因,促使90后子女与父母的关系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但是针对此问题,学术界尚未展开深入研究。在此意义上,本报告具有开创性意义。

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家庭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家庭和谐成为了最基础的工作。本次调查旨在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的现状,与中国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进行对比,以此揭示90后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呈现的新特点,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为家庭社会学提供事实依据,为缓解父母与子女关系中的矛盾提供科学的解决方法,从而构建起和谐家庭,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作品摘要。

本文通过对曲阜师范大学日照校区的四百名90后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相关人员的个案访谈,分析和研究90后大学生与父母关系的现状以及对双方关系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并与中国传统的父母子女关系进行对比,以此揭示90后在与父母相处过程的特殊心得以及突出矛盾。研究表明,随着时代的变迁,90后大学生在与父母相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代沟和矛盾,但整体呈现出健康发展的态势。本文对这些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获奖情况及评定结果无。

参考文献【1】李燕妮:《隔代抚养下的亲子关系分析》,《学理论•下》,第3期。【2】李泽志,袁妮:《论父亲在亲子关系中的作用》,《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第2期第22卷。【3】邓希泉:《“代沟”的社会正功能》,《中国青年研究》,第1期。

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在调查中,搜集尽可能详实的资料数据,以求为数据的分析提供坚实的基础,提高此次调查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同类课题研究水平概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上以“父母与子女”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有1075篇相关学术作品;以“90后大学生”为主题进行检索,共有448条篇相关学术作品;而以“90后大学生父母与子女”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却并未出现相关学术作品的搜索结果。由此可见,国内学术界对于90后大学生对父母与子女关系的看法问题并未有太多重视。现有学术成果大多针对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和心理健康状况等问题进行研究,对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问题,也多集中在“问题少年”、幼儿教育等方面,并未特别提及90后这一群体。所以,针对“90后大学生眼中的父母与子女关系”问题的调查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