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优质2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04 20:09:02 页码:8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优质20篇)
2024-04-04 20:09:02    小编:GZ才子

通过撰写报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扩展我们的知识。编写一份完美的报告需要良好的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确保内容的连贯性和准确性。希望以下的报告样本能够对大家撰写报告时的结构和内容提供帮助。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一

1.市委彭晓春书记批示:调研情况报告就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提出的思路是对的,建议是科学合理的。请教育部门认真抓好落实,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城区基础教育发展。

2.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黄建宁批示:市政协专题调研组的调研报告写得很好,客观地反映了百色城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无论是这几年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报告都作了实事求是的表述,对下一步的工作也提出了十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也充分反映了人民政协对百色社会事业发展的高度关心关切,是建设“给力政协”的一个充分表现。很感谢调研组奉献的劳动和智慧。请教育局、住建委、财政局、右江区对报告认真学习研究,切实按自己在发展百色城区教育中所担负的职责和对百色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拿出意见和措施,科学地推进城区教育的发展,造福城区及城乡人民。

为了进一步了解掌握百色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情况,以为有关方面的决策提供参考,百色市政协组成专题调研组,在蔡文姬副主席的带领下,从10月初至月中旬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先后到华桐幼儿园、迎龙中学、百色民族高中、百色市第一小学等11所学校,进行实地考察,并召开了座谈会(参加人员除调研组成员,还有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右江区政协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右江区发改局、教育局、计生局各一名领导,城区内各公办幼儿园园长和部分民办幼儿园园长、小学校长、初中校长、高中校长);与此同时,调研组还通过各种渠道,查阅、收集了相应的背景资料和汇报材料,最后形成调查报告的初稿。1月5日上午,蔡文姬副主席主持召开了“百色市中心城区教育发展情况专题调研对口协商会”,参加会议的有调研组成员、部分政协委员或专家学者,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及业务人员,市住建委、市统计局、右江区教育局等分管领导或业务员。通过以上调研活动,调研组对百色市中心城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等的发展现状、存在主要问题或主要困难有了较为系统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并一致认为: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也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推进我市中心城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才能适应外来人口不断增加、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及百色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基本情况及取得的成绩。

中心城区是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枢纽和中心,具有对各种资源聚集和辐射的功能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心城区的快速发展和功能发挥离不开教育的支撑作用。目前,百色市中心城区占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底中心城区人口约27.9万人。中心城区现有基础教育学校140所,在校学生55991人、教师2654人,基础教育师生占中心城区人口比例为21%。其中幼儿园97所,在园幼儿12579人;小学21所,在校生18025人;初中8所,在校学生10139人;高中5所,在校学生15248人。

近年来,百色市委、市政府和右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百色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中心城区基础工程、民生工程来抓,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加大经费投入,加强学校建设,优化资源配置,中心城区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基础教育资源不足、“上学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不断得到缓解。

(一)坚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发展步伐加快。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和右江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扩充教育资源,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强力推进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发展。

(二)加大经费投入,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新建了百色市第一小学、迎龙小学、龙景初中、百色高中新校等一批标准化、上规模的学校,其他学校的软硬件也有不同改善。

(三)深化教学改革,教育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各个学校通过转变教育观念,规范办学行为,提高管理水平等方式,不断提高教育教育质量。

(四)加强队伍建设,师资总体素质得到提升。各个学校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加大引进高素质教师力度、提高培训实效性等方式,教师队伍总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困难。

(一)教育资源建设滞后,教育供需矛盾突出。

1.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须引起足够重视。按国家有关规定,小学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应不低于20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不低于8.16平方米;初中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应不低于25平方米,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应不低于13.56平方米。而我市中心城区现有的中小学校占地面积不足,小学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只有10.92平方米,只达国家规定标准的54.6%;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5.89平方米,只达国家规定标准的72.2%;初中的生均校园占地面积只有15.24平方米,只达国家规定的61%;生均校舍建筑面积为5.08平方米,只达国家规定标准的37.5%。另据统计,年秋季学期,我市中心城区小学平均班额为54.8人,比规定原则上小学班额不得超过45人,超出了9.8人;初中平均班额为71.9人,比规定原则上初中班额不得超过50人,均超出了21.9人。更为严重的是,有一些中学班级人数多达80人。据测算,要使我市中心城区小学的班额达到要求,需增加63个班,即需新办2个学校;要使中心城区初中的班额达到要求,需新增56个班,即需新办2个学校。我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基础教育资源扩充跟不上城市开发的进程,其直接影响有“三难”:即教学过程规范难、教学质量提升难、安全管理保障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心城区教育水平的提高及其对全市教育水平提升的示范引领作用。

2.人口增长对基础教育资源有更多需求。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各类学校接收越来越多从农村或外地的学生,使得本来就比较有限的基础资源日渐紧张。在这一过程中,各级政府虽然投资新建和改扩建了一些学校,但还是没能完全满足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大扩容的需要。目前,我市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现有在校生30213人,其中具有本地常住户口学生人数19777人,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子女入学人数10436人,农民工和外来人口子女入学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34.5%,而且逐年增加的趋势明显。

3.教育资源建设没有跟上城市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中心城区己建成的住宅小区22个、占地面积81.26万平方米,在建的住宅小区40个、占地面积298.5万平方米,待建的住宅小区约92个、占地面积约135.08万平方米。但是,在中心城区发展规划制定和面积不断拓展的过程中,规划和预留教育用地不足、学校建设滞后等问题及其不良影响也日益凸显。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教育公平有待落实。

1.择校现象比较普遍。“入好的小学初中难、入公立幼儿园更难”,这种情况近年来在我市尤其是中心城区日趋严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由于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以及部分家长学生盲目崇拜“名校”,因此出现资源优质学校报读人数爆满,而一些条件或所处位置稍差的学校报读数较少的现象。2014年秋季招生,百色市实验小学计划招生6个班270人,实际招生8个班459人;百色市五中计划招生7个班350人,实际招生9个班797人;百色市第一幼儿园计划招生4个班120名,报名人数达300多人,实际招生170人。

2.资源分布不均的表现。我市中心城区形成“入好的小学初中难、入公立幼儿园更难”的被动局面,主要原因:一是公办幼儿园只有8所,在园幼儿2732人,仅占当年在园幼儿总数的21.7%,且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较小,扩大规模已不可能。目前中心城区公办幼儿园严重不足,普及学前教育主要靠民办幼儿园支撑,但真正上规模、合标准、有档次的民办幼儿园少之又少,87所民办幼儿园平均在园幼儿仅113人,多数民办幼儿园规模很小、条件简陋,办学行为及教学管理不规范,甚至存在不少安全隐患,使得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上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情况。二是受学校布局、师资生源、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心城区中小学之间发展不均衡,教育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差距,由此也引发了小学和初中等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普遍存在。

(三)办学经费投入不足,高级中学债务较多。

1.义务教育阶段:右江区财力有限,难以满足中心城区教育快速增长的需要。目前,百色市中心城区建成和在建的住宅小区共有102个,入驻人口中适龄儿童逐年增多,但配套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跟上。其主要原因,就是右江区已率先“脱贫”,每年得到上级专项资金极少,本级财力又较为有限,无法投入更多经费支持加快建设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2.高中教育阶段:一段时期以来,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政策重点在于义务教育阶段,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尚需加强。在这种客观形势下,百色市中心城区多数高中学校为了加强建设,特别是为了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只得通过不同渠道筹集办学经费。截止2014年9月底,我市中心城区高中学校负债总额达1.4222亿(其中银行贷款9860万)。比如,百色学院附中上划百色学院后,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但学校办学规模没有重新核定,造成上级有关部门只能按20以前的办学规模下拨生均办公经费(710元/年.生),学校教育经费紧缺的问题非常突出。

(四)学校教师编制偏紧,教学质量亟待提高。

从有关统计资料来看,目前百色市中心城区各学校的教师队伍普遍是人数偏少且缺编、教师超负荷工作、教师结构不合理。比如就高级中学校来说,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生物及社会实践指导等学科的教师紧缺或有人无编的现象比较严重,教师的结构不尽合理,从而制约了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影响了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一)科学制定教育用地的规划并严格进行实施。

1.做好中心城区教育用地的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教育用地的意见》(桂政发〔2014〕9号)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适龄人口及城镇化进程情况,以及国家的建设标准,结合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等相关规划组织教育、规划、国土资源等部门编制教育用地专项规划,明确各级各类教育项目布局,研究制定与城镇化进程同步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各级各类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用地专项规划。要将教育用地专项规划纳入城镇总体规划,并在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中严格落实。”因此,建议百色市人民政府和右江区人民政府注意指导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门在修编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时,将教育发展用地优先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百色市城区学校布局规划”和“百色市城区教育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每所新(扩)学校的用地地块、具体位置、占地面积、办学规模等,尽快完成每所学校的选址意见书和红线图,报经规工委、政府常务会等通过后,出台专门文件。

2.严格规划实施和管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保障教育用地的意见》要求:各级人民政府要“严格规划实施,确保教育用地落到实处”、“加强管理,严防现有教育用地流失”。因此,建议市人民政府和右江区人民政府研究制定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教育用地专项规划实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划调整修改程序、调整修改材料要求及批准机关、监督检查、纠正违规、法律责任等内容;规范教育用地专项规划的调整修改;严格教育用地专项规划实施。同时,要切实加强现有存量教育用地管理,进一步梳理、解决目前包括中心城区在内的教育用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教育用地资源不流失。

(二)结合城市发展加快中心城区学校建设力度。

1.抓好公办幼儿园新建和改扩建工作,大力支持民办幼儿园发展。一是加快市第一幼儿园龙景分园(逻索幼儿园)扩建项目和迎龙第二幼儿园新建项目,使之尽快完成并投入使用;加快市第二幼儿园危房改造工程项目,完善现有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尽快落实龙景区第一幼儿园、龙景区第二幼儿园、迎龙第三幼儿园等建设用地,并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增加公办幼儿园的数量,扩大学前教育办学规模,提升办园质量,逐步解决“入园难,入公办幼儿园更难”的问题。三是大力支持和鼓励民办幼儿园的建设,市人民政府和右江区人民政府应设立民办幼儿教育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大力支持“普惠型”民办幼儿园发展,真正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有关规定,使“普惠型”民办幼儿园的法人、教师、受教育者享受与公办幼儿园相同的“国民待遇”;把民办幼儿园建设用地纳入城乡建设规划,按照国家公益事业的规定享受优惠政策;强化民办幼儿园管理,进一步完善审批、检查、整改机制。

2.抓好义务教育学校新建和改扩建工作,不断扩大办学规模。一是加快龙景初中(新五中)、迎龙小学(二期)、莲塘小学、特殊学校、百色市第十小学、六塘小学等项目建设进度;尽快启动迎龙第一初中、迎龙第二初中、龙景第二初中、百色体育中学、凤凰小学、迎龙第二小学等项目建设。通过新建一批小学、初中学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办学规模,完成五中、特殊学校、莲塘小学等学校搬迁和民族高中小学部、初中部剥离工作。二是建议把百色中学的高中部从百色中学剥离出来,避免“一流初中加三流高中混合办学体”的继续存在,把百色中学办成我市规模最大、质量最好、实力最强的示范性初中。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子女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到中心城区就读的人数越来越多,中心城区人口增长和城市扩容速度超过了学校的扩容速度,建议政府在中心城区建设、规划中,充分考虑这方面的因素,预留足够的教育用地,加大资金投入,加快中心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建设力度,确保进城务工随迁子女能就近入学。四是加大改造各类薄弱学校的力度,加大资金投入,逐步改造扶持薄弱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安排一批年富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选派部分薄弱学校老师到等级学校挂职学习,挑选一批等级学校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锻炼;同时,调剂一批教学设备供薄弱学校使用,促进教学资源共享。通过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满足中心城区日益增长的义务教育学生入学需求,真正为民办实事好事。

(三)加大支持力度使高中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

1.加快新建项目和扩建项目建设力度。加快龙景高中(新百高)建设进度,早日整体搬迁,并将六中搬入百色高中旧址,实现优化教育资源目标;加快民族高中扩建项目建设进度,为民族高中创建示范性普通高中打好基础;在迎龙片区新建一所高中,尽快把百色中学的高中部从百色中学剥离出来。

2.化解高中学校债务负担。一是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二是争取国家和自治区的支持,以弥补因地方财力紧缺而造成的投入不足,逐步化解高中学校债务负担。

3.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大力支持百色民族高中立项建设自治区示范性普通高中,争取于通过自治区评估验收;继续支持和指导百色学院附属中学开展特色学校建设,把学校打造成全区有影响力的特色项目学校。

1.合理调剂专项资金。市本级资金要优先考虑中心城区的基础教育,市政府和右江区政府要按照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分级投入的原则,解决不同学校在经费投入、资源配置、教师待遇上的差异。按照属地征收、当地使用的原则,合理使用好教育附加费、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促进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出台新建小区配套学校办法。市政府要出台新建小区配套幼儿园、小学校建设和管理的实施办法,新建住宅应配建的中小学幼儿园必须与其他工程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投入使用。新建小区开发商应根据开发建设的面积分担所属区域学校及幼儿园的建设资金,并全额用于基础教育投入,倡导社会办学新风尚。

3.重视和加强民办学校管理。民办教育学校的存在是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有益补充,解决了近千名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但在办学中却遇到很多困难:如昂贵的场地租金,负担自聘教师工资,学校因临时租用场地而经常会面临搬迁等问题。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通过落实相关政策,对民办学校扶持指导,规范办学行为,加强管理,提高办学水平,促进其与公办学校一同均衡发展。

(五)强化培训和引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按新编制标准及时核定编制并足额使用编制。自治区编制部门已颁发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实施办法(修订)》(桂编发〔2012〕5号)、《关于印发广茜壮族自治区幼儿园编制标准暂行办法的通知》(桂编发〔2012〕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特殊学校编制标准暂行办法》(桂编发〔2012〕7号),对各类基础教育学校教师编制做出了明确规定。建议市、区编制部门按照上述文件要求,以实有在校学生数为依据核定、落实百色中心城区各学校教师编制;对教师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坚持每3~5年核定编制一次,及时核定教的师编制给予足额补充教师,以便解决中心、城区基础教育教师总量不足结构失调问题。

2.拓宽进人渠道。一是教师招聘工作在规范进人程序的情况下,扩大教育部门招聘教师自主权。二是适当放宽招聘资格条件,尤其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师,不要过多强调我市人事调配、“学历”的规定要求,应该根据学校需求实际情况而确定招聘资格条件。三是对优秀骨干教师调入,适当放宽调入条件,不受市人事调配“不能人为两地分居”的规定限制。

3.推行公推直选校长的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对中心城区各学校推行公推直选校长制度,形成公开、透明的干部竞争机制,增强教育活力,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校长队伍。

4.加大中心城区教师培训的力度。依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4]7号)精神,把教师培训经费敖财政预算,按照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2%标准安排,并以政府名义制定出台包括百色中心城区在内的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和激励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造就高水平教师队伍,以适应教育的动态拓展和日新月异,推动百色中心城区教育事业更快发展。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二

在21世纪科技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人们对科技也就寄予了更大的希望。“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我国在教育领域应对科技发展所提出的一大战略。其中必须十分重视基础教育面对科技发展所须作出的改变。我们知道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是自发的,没有教育就没有科技进步。而基础教育则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素养,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打好基础的任务,基础教育搞不好,就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人才和劳动者。

加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发挥科技的作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然而,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着科技素养不高的现实状况。

一、青年学生科技素养的现实。

在基础教育中要加强科技取向是因为我国青少年具有科技意识簿弱,科学精神淡漠的现实,具体表现如下:

(一)对科技时事知之甚少。青少年对近些年来的国内外科技事件了解很少。

(二)科技教育薄弱。很多青少年没有读过一部科技普及作品,有大多数的青少年没有看过科技展览,没有参加课外科技小组活动。

(三)对科技常识一知半解。有些青少年甚至对一些科技常识存在误解。

(四)科技意识淡薄。很多青少年不重视自身的科技素养,没有增强自身科技能力的意识,急需教师加以引领。[1]所有这些令人堪忧的状况同我们的“科教兴国”的口号和所描绘的壮丽蓝图显得极不相称,也极大地暴露出了我国基础教育科技取向意识的缺乏,表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加强科技取向。

二、具体应对措施。

基础教育科技取向的加强关键在于学校。学校必须认识到重视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的重要性,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观念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将加强基础教育科技取向这一工作落实到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提高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科学素养包括科学兴趣、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四个核心要素。

(一)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根据唯物主义理论,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因此青年学生只有先具备了一定的科技意识才能正确运用科学技术。同时,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大门的向导,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就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课内学,课外也进行研究。要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首先就要使学生了解科技的强大功能。过去,正是由于我国对科学技术的功能没有很好地估量,使得很多学生在意识里就轻视科技,更不用说对科技感兴趣,这就严重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因而基础教育就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学校同时要重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通过科学实验,完善实验设备和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探究,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制定简单的实验计划,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来感受科学知识和参与科学研究带给他们的快乐。这既可以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得到科技意识的启蒙,培养对科技的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然,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应态度亲切,耐心细致,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切不可随意批评学生以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及兴趣。而教师引导学生从小注意观察自然、社会也是很有必要的,学生通过自身的亲自观察看到科技带来的发展,从而可以更加坚定热爱科学技术的信念。

(二)注重向学生普及科学知识。

(三)重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之前提到过的科技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的周期变短,这就要求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在基础教育中教师就要从权威教育向学生自我教育的方法发展。主观能动地探索物质世界的本质规律是科学精神和生命意义的体现。权威式的教育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全盘地接受而形成思维定势,影响将来对外部环境冷静而深入的认识。因此,在基础教育中就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及使学生开展小组交流,进行沟通交流来自主解决问题[3]等形式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扩大其知识面,增加其知识量。

(四)强调科学精神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基础教育除了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科学意识、科学兴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外,还要求学生树立一种科学精神,以全面培养青年学生的科学素养。其中,创新精神是科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因为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革命都是科学家创新思想的闪烁,创新是科技进步之本。所以,基础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得中国的科技事业将来得以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处于领先地位。但是当前的中国基础教育注重的是应试教育,只有通过严格的考试才能升学,这使得学生为了通过考试而将精力都放在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背诵记忆上,这极不利于学生去主动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等科学精神的培养。因此,基础教育就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发展,这才能适应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需要。

通过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行,将会大大加强基础教育的科技取向,改变我国目前青少年的科技素养现实,使得“科教兴国”战略真正得以实施,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后继有人,进而使中国的科技事业在21世纪得以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高桂林,谢晓芬.基础教育改革应加强科技取向[d].教育理论与实践,.

[2]徐琼霞.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科技取向[d].基础教育研究,.

[3]李雪莲.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科学学习方法。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三

城市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矛盾多,是城市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城市管理,既是发挥城市整体功能,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有序发展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也是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现代化城市整体形象的集中体现。搞好城市管理,关键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需要,1999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关于加强城市管理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就城市管理中的责任与权利、事权与财权、管人与管事相统一,以及实行市、区两级政府分工负责和市、区、街道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一年多来,《决定》贯彻落实情况如何对此,我们进行了专题调研。

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管理体制情况。

街道城管工作是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重要职责。在街道办事处领导成员的分工上,一般由一名副主任分管此项工作。街道办事处内设城管科和城建监察总队,一般定编为5-6人。部分街道办事处根据需要聘请了一些义务城管人员,他们主要协助街道城管人员在一些重要地段进行监督管理。城管科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本辖区内的城市规划、市政工程、公用事业、市容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的监督、检查和管理,以及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主管部门委托实施行政处罚,并对口市、区级12个部门。而市、区级12个部门则分别对街道城管工作相对应的方面进行领导、管理、检查、验收。由于执法机构多,职能交叉,造成街道办事处很多时候工作上撞车的现象。在市、区级部门实行机构改革之后,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但多头指挥的管理体制基本未变,致使街道城管工作存在工作任务变化无常、工作安排无序、工作主动性不强的状况,基本上是在围绕上级部门的各类检查开展工作。

财政体制情况。

我市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财政收入基本上由包干经费(区财政承担)、税收分成和其他收入三方面构成。由于区情不同,各区街道办事处之间也存在一些具体差异。如有的街道办事处包干经费为零,有的街道办事处税收超收部分全返(因国税的75%要上缴中央财政,所以国税的全返指上缴后余下的25%)。例如,某区街道办事处包干经费为在职人员每人每年5800元,含人头经费、公用经费、公医经费、增资及其他经费,人均每月不足500元,仅占工资支出的50%左右。税收返还分别确定地税、国税的任务数、奋斗数。完成任务数按3%分成,奋斗数按10%分成,超奋斗数部分全返。其他收入除财政划拨的包干经费和税收分成外,街道办事处自己还有市场管理出摊占道、罚没返还等收入,共同构成街道办事处财政收入的总和。而街道办事处的财政支出包括不断增长的工资、福利、业务经费等基本支出,公益事业支出以及招商引资和税收引进奖励等其他支出。总的情况是,由于财政体制将街道办事处税收任务与财政收入挂钩,我市行使社会管理职能的街道办事处肩负着与企业一样的创收任务,必须为维持生计和发展做出种种努力,尽可能多地获得税收分成、引税返还和其他收入,满足支出需求。所以,城区各街道办事处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创收上。

城管工作的成效。

近几年,我市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治街,依法施治,提出了建管并重,建管同步的思路,制定了一系列城管工作的法规和配套政策,如市委、市政府的《决定》,使城管工作逐步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获得并保持了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并先后进入了全国城市投资环境40优全国环境整治优秀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

当前街道城管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市委、市政府《决定》颁发后,城区各街道办事处增强了信心,加强了对城市管理的领导,城市管理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也得到了初步治理。但是,从依法治市、依法治街的高度看,我市贯彻落实《决定》以及街道办事处的城管工作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缺乏配套的实施办法,贯彻落实《决定》仍只停在文件上。市委、市政府《决定》已经下发一年多了,但至今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市政府曾经拟了一个60条的实施意见,由于在征求意见时,市级有关部门意见分歧较大,认为要等机构改革以后才能出台,从而造成《决定》中要求的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并未真正下移,以致各街道办事处在城管工作中仍如以前一样处于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状态中。

街道城管工作责、权、利分离,缺少动力。街道办事处在城市工作中承担着大量的管理职能和治理任务。但是,其执法权限极为有限,这样就形成了责任与权限的不匹配,使管理工作乏力。城市管理工作是大量具体繁杂的工作,如治理环境脏乱差、禁止和拆除违章搭建、制止破墙开店、取缔占道经营、纠正车辆乱停乱放等,没有相应的权和利作保障,缺少行政手段,使街道办事处对城管工作显得力不从心。目前,不少具有执法主体资格的部门,由于注重办证、审证的收费,因而多采用罚款方式来处理违规现象,结果使一些违规人员以罚款单充当合法手续继续违规,形成违规罚款再违规再罚款的恶性循环,不但增加了街道办事处的工作量,而且使问题日积月累,成为顽症。虽然市委、市政府《决定》中明确在城市管理中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以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但在具体落实中,由于没有具体的实施办法,以致条块责权分离、脱节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街道城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形象欠佳。街道办事处城管工作人员素质高低,是直接关系《决定》能否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的关键之一。就目前街道办事处城管人员的组成来看,不适应任务需要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一是部分城管监察队员文化层次较低,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受到局限;二是一些城管监察队员的业务素质不适应工作需要,其中有一部分人越权执法、随意执法,甚至出现为一些违法违规人员充当保护杀守门神的现象,这在群众中微辞不少;三是城管监察队员多数为事业编制,没有纳入行政编制系列,在《行政处罚法》颁布实施后,潜伏着较大的危机和不稳定因素。

街道城管工作保障措施不到位,缺乏活力。一是经费无保障。街道城管工作所需经费由街道办事处自身财力解决,每年要为此付出数万元甚至更多的资金。比如聘请的城管协管员,他们的月工资待遇由区城管监察部门负责每人50元,其余由街道办事处补贴至最低界限以上(200元以上)。城管工作的某些政策性收费,如破墙开店、占道经营等收费以及罚没收入,均由市、区级有关部门收龋因此,街道城管工作在经济收支上入不敷出,从而把城管视为包袱,缺乏搞好城管工作的主动和热情。二是办公条件差,人员待遇低。部分街道城管工作缺乏交通工具,无正规着装,无佩带标志,管理、执法有失严肃性,在公众面前形象差,难于得到社会认同。部分街道办事处由于给城管工作人员下达有创收任务,而城管工作人员由于在城管中花费时间多,相对完成经济任务差,从而待遇普遍较低,造成街道城管工作无人愿干,城管队伍不稳定。部分街道办事处为追求自身利益,靠罚款以收代支,因此对城管工作是重利轻管,以罚代管。

关于强化街道办事处在城市管理工作中基础地位的建议。

街道办事处是城市管理的稳固基石和中坚力量,城市管理能否上台阶、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街道办事处能否正常发挥作用。要使街道办事处真正在城市管理中起到基石作用,只有加强街道办事处的建设,界定其位置,完善其功能,调动其潜能,彻底解决街道办事处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才能保证城市管理运转通畅、见效显著。建议从以下几方面提高认识,解决问题,加强工作:

加快立法,建章立制,解决位的问题。

街道办事处作为城市管理的基础,其主要职责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社区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精神文明建设、街道经济发展,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负责本辖区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的工作。对辖区内的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参与或行使分级管理、综合协调、行政执法等职权,指导居委会搞好社区管理和服务。随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街道办事处在城管方面的法律地位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首先,通过对我市已实施的有关城管法规的修订或制定新的地方性法规,明确城市管理的内容、范围、执法主体,执法体系中的职责分工、执法程序、处罚条款等,明确赋予街道城管一定的行政执法权和处罚权。同时,将街道城管队伍纳入公务员系列,使其具有真正的执法权。比如北京市已出台了《北京市街道办事处工作规定》,其中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的派出机构,是辖区城市管理的行政主体,搞好城市管理是街道办事处的重要职责。因此,街道办事处有权有责,依法参与和主持辖区的城市管理各项工作;也有权有责,依法协调辖区内所有单位在本辖区内的相互关系,督促辖区内各单位服从并完成城市管理各项任务。

其次,市政府应尽快出台《决定》的《实施意见》或《实施办法》,保证三级管理尽早落到实处,确保政令畅通,使城市管理工作的重心真正下移。

理顺体制,下放权力,解决权的问题。

加强城市管理,关键是体制。城市管理体制是否科学,关系到城市管理的效能,关系到城市功能的发挥。目前我市城市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主要是条块分割,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未能有机结合,存在着管理职责不清,有利的都去管,无利的无人管的状况。块过多地承揽了本就由条、社会组织和企业承担的任务,而条则过多地集中了城市综合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权力,形成了有权的因为力量有限等原因而无法管到底,有力量管得过来的又无权去管的状况。街道办事处能否享有相应的事权,是发挥其作用,强化其城市管理基础地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是健全街道*作层,使街道职能五脏俱全。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条块关系,相应明确各条在块里的机构归属,按照属地、高效的原则,原则上能归街道管的尽可能归街道管,将各条的职能迁移到街道之中。

二是条块联动,共同加强对第三级的管理,使街道的责任和权利统一起来。要赋予街道办事处必要的城市管理事权,如城市规划监督管理权、住宅小区竣工验收权、卫生管理权、城市管理执法权、文明单位一票否决权等,以发挥和调动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暂时不能下放、授权或委托执行的权力,应设立条、块责任制和工作协调配合制度,以减少管理漏洞和死角。

只有通过健全体制,事权下放,增强街道办事处自身的区域管理、社区服务、文明建设、综合治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街道办事处无权办事的状况。

费随事转,财力下沉,解决钱的问题。

城市管理是一项需要财力支撑的工作。而街道办事处缺乏管理经费是一个普遍存在,带有共性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切实做到条随块转费随事转。建议取消现行财政经费包干的管理办法,街道办事处的收入纳入政府财政预算管理,还街道经济管理职能给政府经济及税务等部门,密切街道办事处与税务部门在税务征收方面的配合,扩大税收征管面,调整条块的收费分配比例,以块为主。街道办事处要切实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把城市管理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同时可采取政府财政拔一些专项经费,对街道办事处服务性行业给予政策上的免税,街道办事处坚持实行有偿服务收取费用等渠道,确保街道办事处进行城市管理有钱办事。另外,居委会在街道办事处的领导、指导下,通过搞好社区有偿服务、低偿服务、无偿服务抓好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

强化管理,建好队伍,解决人的问题。

目前,街道办事处存在机构设置不尽合理,年龄结构老化,招聘的城管协管人员大多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业务素质低、执法能力不强、执法活动不规范、不文明执法,甚至野蛮执法现象也时有发生,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居委会的干部也大多是一些老年人,且待遇偏低,不能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更不可能协助街道办事处完成大量的、繁杂的城市管理工作。

要解决这些问题,街道办事处必须引入竞争机制,以事定岗,优化人员配置,实行一人多岗,一岗多能的用人制度,建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加强对城建监察队伍和招聘人员的培训、监督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并完善管理制度,狠抓城市管理队伍的建设。街道办事处还要加大对居委会的领导和指导,直接委派工作能力强有责任心的优秀干部到居委会任职,充分发挥居委会的作用。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城市管理的基矗。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四

十九大报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导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全面铺开的新高考以及与之对应逐步成型的新中考,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持续高增长……这一系列举措无疑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强心针”,并成为基础教育进行深入调整的重要契机。

至2015年这十余年间新生儿数量持续保持在1600万左右,受全面二孩政策影响,2016年新生儿数量为1846万,其中二孩占比45%,总量较2015年增加近200万,增幅达到7.92%。新生儿的持续增加将是未来小学入学人口的有效补充。

2015年至2016年,小学入学人口数量连续两年增长,分别增加70.62万、23.42万。十余年间小学入学人口数量始终保持在1700万上下,让各级学校的生源长期处于谷底,呈现典型l型,伴随二孩政策所带来的小学入学人口红利预计将于2022年显现。

全国初中招生人数连续15年下降后首次回升。2016年全国初中招生1487.17万人,同比增加76.14万人。受此影响,高中招生量或将在三年后迎来拐点,实现多年下降后的首次回升。20全国高考报名人数共940万人,与去年持平。根据近年中小学生的存量基础来看,未来几年高考报名人数将继续保持稳中略降的发展态势。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连续6年下降,较20下降277.08万人,降幅达31.83%。中职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人数比例在持续下降,由的51.1%下降至2016年的42.49%。中职在校生总量与普通高中在校生总量的差距已从年的188.84万扩大至2016年的767.64万。改变中职发展现状,需要从教育结构、教育质量、用人观念以及家长观念等多方面调整。

近年,k12领域校外培训机构迅猛增长。其中,好未来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旗下优能中学财年营收分别达到68.85亿人民币和46.84亿人民币。截至2月,好未来及新东方市值分别达到184亿美元和144亿美元。对比2017、2016财年,好未来近三个财年市值增长460%,新东方近三个财年市值增长288%。

2016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比例为4.22%,这是自201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连续5年保持在4%以上。从开始,基础教育各阶段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连续20年实现增长。从投资效率看,小学、初中、高中各阶段无论在班额还是生师比,已接近或优于教育部相关标准。

教育部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2年至2016年,各教育阶段全国累计资助学生(幼儿)4.25亿人次,累计资助资金总额近7000亿元。其中财政投入达4780.61亿元,占资助总额的68.48%,近70%。

近十余年间,我国民办教育快速发展,弥补了公办教育资源的不足,增加了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民办幼儿园数量占全国学前教育的比例为64%,民办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在校生持续十年增长,小学、初中学校数量也从20开始缓慢回升。随着修改后的《民促法》于2017年9月1日开始实施,民办教育还将快速发展。

随着各地高考改革陆续开启,2016年9月,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简称中考改革)。通过推广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招生录取办法等措施,破除唯分数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保障教育公平,逐步建立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五

一是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针对以上现状,因此充分发挥该村地理、交通区位与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对外招商引资,扶持发展乡镇企业,新建农村集贸市场,发展物流商贸业,尤其是引进涉农企业和产业;国家必须完善农副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监测好市场价格信息,积极引导服务农民种养;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保持在一个合理水平,防止谷*伤农现象的出现,实现农民丰收年份要增收的良好局面;尝试农村集体土地和山林的流转、入股、承包、租赁,对吸引当地中青年人就近就业,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对增加镇级财政和集体经济收入有重大作用,是加快该村经济较快发展的捷径,同时也能吸收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农副产品附加值,是真正实现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关键所在,形成农民增收的软件。

二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国家在确保现有强农惠农政策不减弱的情况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需要继续加大对三农事业的支持扶持力度,实施好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和农业基础设施保护力度,增加在农业基础设施上的资金投入,新建、改建、扩建涉农基础设施工程,既要考虑从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予以支持,也可以在招商引资中借助企业、市场的投资弥补资金短缺问题。镇村应该从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发挥好村集体的力量,最大程度上广泛动员村民集资与合作兴修农田水利设施来满足生产生活求,形成农民增收的硬件。

三是提高农户抗市场风险能力。在全县大力实施工业兴县、以工兴农、以工促农和农业产业化战略下,积极服务于农村产业结构和种养殖结构调整战略,着力发展市场前景较好、规模化、产业化、专业化、特色化的农业体系,实施一村一品、一村多品战略;扶持壮大重点涉农产业和企业,尤其是像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永州七里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妹食品有限公司这些七里桥镇本土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他们在发展农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打破地区界限和小团体主义,大力加强与全县其他涉农企业像湖南金浩茶油股份有限公司、湖南银光粮油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合作发展关系,为进一步拓宽涉农市场和壮大本土涉农产业奠定好的基础;在农户生产中,要大力广泛实施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模式,暨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订单式农业模式,在农户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三个阶段提供全程跟踪与指导服务,实现多赢,提升农户抵御变幻莫测的市场风险的能力,形成农民增收的定心丸。

四是大力发展高效农业。高效农业应该是科技投入较高、产业集中度较高、有规模、有特色、效益高的集约化的农业模式。这需要在市场需求上寻找突破口,以技术、资金为保障,以当地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为支撑,以实力比较强大的涉农企业为载体,以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为目的;除了培育以上具有较强实力的本土企业和树立他们良好的品牌形象外,县里、镇上也可以以合适的方法引进外来企业参与良性竞争,在发展当地经济和激励本土企业发展上会有较大作用;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和农村种养殖结构,在品种、规模、质量、效益上统筹兼顾;目前全县比较有影响力和规模的农业资源是大米、茶油、油菜、水果、蔬菜、禽畜(生猪、鸡、鸭)、花卉、鱼类等八大产品,另外,还有比较有特色如肉鸽、肉兔、小山羊、蜜蜂等有一定规模的养殖户,以上这些专业户需要政府部门、涉农企业、科研机构、市场等主体提供更加完善的服务体系;政府应该在发展高效农业上提供必须的支持扶持措施,为涉农企业开拓市场提供方便,引导他们更好地走出去;政府也要推动以上主体之间的良性互动,形成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各主体间的多赢,形成农民增收的保险绳。

五是努力完善涉农服务体系。目前,农村的涉农服务需求与各种提供者的供给来看还存在较大差距,各级政府涉农部门和单位以及企业、科研单位、市场在提供这种涉农服务资源时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要更有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切忌不能搞对农民无多大实际利益的形象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结对帮扶活动,发挥好技术能人和农村专业户、致富能人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整合资源,形成传、帮、带、教的良好机制;针对当地的产业结构和种养殖结构特点与需求,完善涉农服务体制机制;政府在其中应该充当组织者与管理者的角色,更多的依靠科研单位、企业、市场、学校、培训机构等载体的力量来完善涉农服务体系,为农户增收保驾护航,最终形成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调查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大田集镇中学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农村初中到县城初中,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大田集镇李楼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大田集镇李楼村镇北联小,调研结果如下。

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面临的主要问题。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经费方面。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师资方面。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15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15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启示与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李楼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六

根据华北片国家教育督学课题研究进程安排,10月29日至31日,在省督学张利同志和基教处范世昕同志的协同下,对我省阳泉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进行了调研。期间,听取了市教育局的情况汇报,实地考察了市辖平定县、郊区和城区的3所小学、3所初中和1所普通高中,并召开了校长教师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阳泉市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概况。

阳泉市地处我省东部,太行山中麓,东与河北省接壤,是我省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全市辖有5个县区,129万人口,其中乡村人口68万人。,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25.92亿元,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3.9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20.4亿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阳泉市历史上素有“文献名邦”之称,文化底蕴深厚,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433所,在校学生257275人,其中普通高中17所,在校生21345人,职业中学26所,在校生15835人,初中94所,在校生63187人,小学868所,在校生121887人,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19301人,其中专任教师15357人。

近几年来,阳泉市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了政府宏观调控的力度,积极深化基础教育的各项改革,基础教育呈现出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他们的主要做法是:

1、促进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提高整体教育水平。

1995年,阳泉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实现“两基”后,历届政府高度重视基础教育的巩固提高工作,强化县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统筹管理,促进县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一是把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的责任,落实到了党政主要领导身上。以来,阳泉市始终坚持每年一度对县级党政主要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进行考核,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考核的一个根本原则,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任用干部的主要依据之一。他们规定,凡教育实绩不达良好的干部,一律不予提拔重用。这一措施大大强化了县级党政领导干部基础教育的责任意识,为基础教育均衡协调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组织领导保障。

二是针对过去教师工资由乡镇一级发放所带来的发放时间不统一,标准不统一,待遇不平衡,特别是边远贫困乡镇,由于经济条件差,而导致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兑现的客观实际,全面推行了教师工资以县统筹发放,他们通过改革财政体制,改革经费管理体制,教师工资全部实现了以县为足额预算,财政专户储存,银行专户发放,城乡教师基本做到了同工同酬。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更好地稳定了农村教师队伍。

三是理顺基础教育的办学体制。过去的管理体制是“三级办学,两级管理”,学校布局是村村有初中、乡乡办高中。在落实国务院提出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时,阳泉市根据该市乡村经济较强,办学积极性高的实际,提出“以县为主”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乡、村两级的办学作用,他们要求,县级集中财力、物力办好1~2所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示范初中、示范小学,乡镇应集中财力、物力办好1―2所乡镇初中和中心小学,行政村(联合)办好1所小学。通过合理分解县乡村三级办学责任,增强了“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职能发挥,同时调动了各级办学的积极性,使得基础教育得到了协调发展。

由于各级领导树立了均衡发展的思想,并且采取了有效的措施,阳泉市的基础教育呈现出整体推进、均衡发展的良好态势。

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阳泉市于1995年率先在山西省实现“两基”达标,之后,采取“两基”督导复查的有效机制,继续将高标准推进“两基”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中,全市两县三区先后两次通过了省政府“两基”复查验收,成为全省“普九”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的先进地市。

幼儿教育长足发展。全市在园幼儿26695人,3~5周岁幼儿入园率达86%,全市已有三个县区通过省“基本满足幼儿学前三年教育县”验收,郊区先后两次被授予“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县(区)”称号。

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全市19所高中学校,普通高中在校生达2.13万人,高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77%,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稳定在全省领先水平,高中教育升学率不断提高,升学率达68%。

中等职业教育稳步发展。全市共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6所,在校生15835人,占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43%。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年招生人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7%,基本扭转了职业教育低迷和疲软的状态。全市职业学校学生参加对口考试,有近20%的毕业生能进入高等院校就读,毕业生就业率达90%。

2、整体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阳泉市地处太行山区深处,境内崇山峻岭,沟壑纵横,山庄窝铺遍布山岭之间,由于过去农村教育实行的是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体制,几乎每个行政村都办有小学,加上近几年来人们生育观念的转变,阳泉市的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学校在校生在相应逐年递减,不少学校不得不重新拾起复式教学,这种状况一方面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造成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为此,阳泉市从打造优质教育,让山城孩子共享优质教育出发,开始了全市中小学布局的大调整。一方面,他们将城市中小学布局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以集约化发展为目标,在市区新建了“阳泉市实验小学”等3所小学,缓解了城市中小学过分拥挤的状况。另一方面,在农村实行大规模的撤点并校,积极整合和重组教育资源,实现规模办学。在这方面,阳泉郊区可谓典范。该区从开始实施“撤点并校,规模办学”,6年来共撤并小学76所,初中4所,使全区小学初中分别由19的159所、18所撤并为83所、初中11所,同时,通过整合,新组建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而且,根据规划,到,郊区中小学布局将进一步调整为52所。阳泉郊区在布局调整的同时,综合考虑地域、交通等因素,通过政府发放住宿补贴、乡村配备学生接送车、家校联合送接制、建寄宿制学校等措施,较好地解决了学校撤并后学生走读的安全问题和学生住宿费用过高问题,使撤点并校工作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从年以来,全市共撤并小学140余所。通过重新整合和资源的重新配置,使阳泉市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发生了明显改善,学校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均衡化发展的效益日渐显现。

3、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城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20,阳泉市把远程教育网络建设列为政府的实事工程,在广泛调研论证后,市政府计划投资7000万元启动阳泉市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截止204月,已投资2600万元,教育城域网一期工程完工,有53所学校加盟,共配备计算机3600余台,实现了千兆到校园,百兆到桌面。100%高中学校、72.2%的初中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教师开始利用网络进行备课、教学,学生享受多媒体环境下的现代化教学,并开始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全市城乡开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目前,第二期教育城域网建设工程已开始启动,又将有50所学校加盟。

4、实施扶贫济困保学工程,保障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权利。

让适龄儿童按时入学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法律赋予儿童的权利,也是党和政府的应尽职责,更是公民接受平等教育权利的重要标志。近年来,阳泉市认真解决义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把保证弱势群体接受义务教育作为实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基本指标,通过健全制度、强化责任、加强督导等措施加以落实。一是建立了义务教育保学金制度,为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每年提供初中260元、小学160元的保学金,以保证其顺利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年,阳泉市财政划拨专款73万无,县区配套资金92万元,加上省拨款66.5元,共对9000多名城市下岗职工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子女提供了资助。二是建立了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制度,保证残疾儿童少年按时接受完义务教育。阳泉市在办好仅有的两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同时,通过加强“两基”督导复查和县级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保证了偏远山区残疾儿童少年实现随班就读。目前,全市共有适龄残疾儿童少年563名实现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2.3%。三是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制度。实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本学区学生就学同等对待;建立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绿色通道,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全部实行就近入学,而且随到随学;在学籍的管理上,打破学期初办理转学手续的常规,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籍实行随到随办理,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大开方便之门,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5、充分发挥督导评估机制在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上的导向作用。

教育督导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机制。阳泉市是山西省教育督导制度建立比较早的地市,1988年,在全省第一家成立了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各县区也都成立了政府教育督导室,抽调有威望的领导、校长和教师担任督学,并建立了“‘两基’督导复查制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制度”“县级党政领导基础教育责任考核制度”“县区年度教育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等督导制度,通过督导评估,强化了县区领导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识,加大了县区对基础教育工作统筹力度,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全面协调发展。郊区、矿区等县区还建立了“基础教育学校发展性评估制度”,通过对学校实行个性化、特色化的发展性评估,调动了各学校的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促进了校际间均衡发展。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1、调整学校布局,整合城乡教育资源的任务还很艰巨。

由于该市处于山区丘陵地带,目前还有单人校166所,布局调整还有相当的空间。从城区学校布局来看,日益增长的城市人口与城区有限的教育资源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心区域住宅密集、人口密度大、小学布点不足的问题相当严重,学校拥挤、班容量严重超标的现象仍然存在,布局调整任务繁重。此外,该市是一个以煤炭、化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企业办学在全市占有一定比例,但目前企业学校剥离缓慢,还有企业办的28学所校未移交地方管理,影响到全市在布局上的统一规划,难以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

2、农村基础教育薄弱仍然是制约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些年来,阳泉市的农村基础教育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农村基础教育尤其是偏远山区教育,仍然是整个区域基础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城乡中小学在办学条件、教学质量和学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从该市农村教育的现状看,突出的问题,一是经费投入不足。税费改革后,虽然国家加大了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但在一些地方农村转移支付的教育经费还未得到真正落实。教育公用经费大多被乡村挤占,造成中小学公用经费普遍紧张,学校运转困难,有的学校连电费、水费都无力支付,只能靠举债度日,办学条件的改善更是无从谈起。二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流失、老化严重,农村师资60%来是上世纪民办教师转正而来的,由于这些教师专业基础差、学历偏低,加之教师的培训提高又相当欠缺,无法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同时,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流向城市,仅郊区三年来就流失教师130余名,此外,多年农村教师得不到补充,老化严重,不少学校教师平均年龄达到45岁以上。三是教学设施薄弱,教学手段远落后于城市,山区学校信息化程度很低,这都影响到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以及监督保障体制还不适应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化的需要。据该市城区教育部门反映,城区政府承担了所属基础教育办学的主要责任,而城区学校布局规划权在市里而不在区里,人事、经费管理与支配权也与区里承担的教育责任不相称。另一方面,城区的企业学校,有省、部属的,也有市区所属的,人财物都在企业,而教学业务归区管。由于市、区、企之间的职责与分工在实践中还不十分明确,对调整学校布局、科学规划城区基础教育发展、合理分担教育经费投入、调动城区办学积极性、促进城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带来了不利影响。在农村虽然明确了“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但在具体执行中,市、县、乡的职责与任务在一些地方并未真正落实。在调查中,一些基层教育干部感慨地认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很对,但实施很艰难。均衡发展能不能做到,关键在制度。制度不健全,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约束,各自为政,均衡发展不可能做到。从阳泉情况看,在制度建设与监督机制上仍有待于完善与加强。如在人事管理上,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还没有建立,教师的补充、考核、辞退还有体制上障碍。经费投入与管理以及对薄弱学校政策倾斜上,也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监测、预警机制还未形成,距离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

1、进一步提高各地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重要性的认识,明确教育的均衡发展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教育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各地在推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增强全局意识,树立“一盘棋”思想,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教育服务对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当前特别是要加强县级政府的'统筹力度,加大对区域内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抓好薄弱环节,建立对口扶持制度,进一步调整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推动县域基础教育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同时,要提高市级教育管理协调的水平,促进县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2、抓好农村教育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政策倾斜和扶持力度,推动农村教育更快更好地发展。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之后,全社会都形成了关注农村教育的氛围,但在政策落实上还有较大差距,最为紧迫的是真正落实“以县为主”体制,加大投入,做到“三保”,尤其是落实农村学校的公用经费,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通过布局结构调整,实现农村教育规模办学,加强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管理;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补充农村学校师资,加大对农村师资的培训;建立、完善城市对农村的对口支援与服务制度,增强农村教育的“造血”功能,从而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质量,缩小城乡教育的差别。

3、已实现“两基”的地方,要加快基础教育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步伐,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要积极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办好每一所学校。要用信息化武装教育,用教育信息化带动区域内的薄弱学校实现跨跃式发展,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要全面推进课改,提高基础教育的整体水平。

4、创新教育督导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对均衡发展的导向作用。适应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督导观念,坚持以有效的教育督导评估推动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督导在“督政”方面,要把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评价县级教育整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在“督学”方面要加强对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的督导,保障他们所应有的政策权利,同时,发挥教育督导的智力优势,引入发展性督导评价的理念,帮助学校充分争取外部资源,规范学校管理,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七

中国基础教育的总体面貌如何?成绩、亮点有哪些?老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又出现了哪些新问题?本版摘要刊发这份中国基础教育年度体检报告,一同审视当下基础教育的热点、痛点、发力点。

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

学前:入园人数从开始持续增长,增长幅度最高的是,达到9.92%,随后增幅逐年下降。入园儿童.85万人,比上年增加21.07万人,只增长了1.06%。自20起,幼儿园数量开始持续增加,20全国共有幼儿园22.37万所,13年间增幅达100%。

小学:年小学招生人数为1729.04万人,比上年增加70.62万人。自2004年以来,每年小学招生人数基本维持在1700万人左右,几乎没有变化。但是2015年比上年显著增加70万人,同时在校生数量也止跌回升。这个变化表明,此轮人口低谷基本探底,将进入缓慢回升阶段,只是不太可能再回到前的小学入学高峰。

初中:伴随小学招生人数的减少、在校小学生总量逐步下降,初中招生人数从起也开始下降,已经从最高峰时每年招生2263万人下降至2015年的1411万人,降幅达37.6%。与初中招生数量持续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1年以后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保持了平稳态势,2015年初中阶段教师数量为347.56万人,与相比减少1.28万人。

普通高中:普通高中招生人数达877.7万人,创历史新高,但随着初中毕业生总量的减少,普通高中阶段招生人数在20以后开始缓慢下降,2015年下降至796.6万人。伴随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和在校生数量的增长,普通高中阶段教师数量也持续增加,年后增幅放缓,2015年普通高中阶段教师数量达到169.54万人。

中职:招生人数在2010年达到870万人,但从开始,中职招生人数持续下滑。截至2015年,中职招生人数下降至601万人,较2010年减少269万人,5年间降幅达31%。

留守儿童数量呈现断崖式下降趋势。

从教育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可以看到,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共1367.10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013.56万人,在初中就读353.54万人。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农村留守儿童共.24万人,其中,在小学就读1383.66万人,在初中就读635.57万人。民政部最新公布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留守儿童问题已是我国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数量断崖式下降但规模仍巨大。

对比2010年至2015年教育部公布的数据,6年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留守儿童数量持续在万左右,整体呈下降趋势。6年间累计下降174.15万人,下降的主体在初中阶段。初中阶段留守儿童数量下降多与初中在校生人数下降幅度大有关。

日前,民政部公布年最新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为902万人,比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数量下降了1117.24万人,降幅达55.3%。

民政部给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新型城镇化建设、扶贫攻坚、户籍制度改革、随迁子女就地入学、返乡创业等系列政策和工作的有效实施等;二是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定义的改变。

从范围看,东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87万,占全国总数的9.65%;中部省份农村留守儿童463万,占全国总数的51.33%;西部省份352万,占全国总数的39.02%。

随迁子女人数增长主体在小学阶段。

2010年至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有升有降,6年累计增长149.26万人,增长的主体在小学阶段。

2015年北京常住人口为2170.5万人,其中常住外来人口为822.6万人,比上年增加3.9万人,增速放缓。

2015年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为44.9万人,占比39.57%,20占比为41.74%,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占比下降。

高中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下降至8.83%,仅有0.5万人。小学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41.61%,比年下降3.3%。初中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33.4%,与2014年持平。

2015年小学阶段非京籍招生占比为31.66%,较2014年下降4.38%,自起,小学非京籍招生比例连续3年下降。

初中阶段非京籍招生比例为37.46%,略有增长。普通高中阶段比例持续下降,2015年为7.68%。

2015年普通高中招生总数5.6万人,非京籍招生0.4万人,仅占普通高中招生总数的7.68%。受北京异地高考政策的影响,普通高中阶段非京籍招生数量将不会有大幅变化。

选拔性考试呈现水平化、简单化趋势。

中考水平化,区分度严重降低。

2016年北京中考结束后,根据资料统计,在满分为580分的中考中,海淀区超过满分(含加分)的为14人,达到560分(含加分)以上的有1481人,而此前3年达到这个分数的人数分别为23人、347人、405人。如果换算为百分制,2016年中考均分在98分以上的有200人,95分以上的有将近3500人,对比14000人的报考人数,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考生达到了95分的水平。

通过梳理全国30余个城市2016年中考招生加分政策,发现各种加分政策近300项,其中包括政策性加分和鼓励性加分。

在中考水平化,区分度严重降低的背景下,学生和家长如何看待加分政策,对此,我们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考加分会影响考试录取的公平性;89%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考加分项目应该减少;86%的被调查者认为中考加分政策应该全国统一标准。

2016年高考试题难度与2015年基本持平。

选拔性考试水平化,简单化,是近年各级考试越来越突出的.现象。

以北京为例,从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6年北京高考各科平均分来看,各科平均分总体上与2015年持平。2016年北京高考文史类各科平均分总分494.16分,比2015年高了0.72分;2016年北京高考理工类各科平均分总分524.62分,比2015年高了2.04分。

高分考生占比逐年上升。

与此同时,另一种较为突出的现象就是高分考生越来越多。从北京教育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来看,2016年北京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共有11405人,占比率达到18.63%,创历史新高(占比率=高分考生人数/高考报名人数)。同时这是北京高考600分以上考生占比率连续第四年超过10%,2015年的占比率18.50%,2014年的占比率13.56%,2013年的占比率15.32%。

课辅机构营收快速增长或折射出中小学减负存在问题。

报告显示,好未来教育集团、新东方教育集团旗下优能中学在2016财年分别实现了42.71亿元人民币和34.73亿元人民币营收。

学而思(后更名为好未来)上市后收入大幅度增长,从201.775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6.199亿美元。换算为人民币年营收为12.23亿元人民币,2016年营收为42.71亿元人民币,好未来的年度营收在5年间增长349%。

在培训人次方面,好未来从2013年的82万人次增长到2016年的230万人次,2014—对比增长幅度分别为25万人次、43万人次、80万人次。2016年的增幅人数比前两年之和还要高。

新东方教育集团在20推出了优能中学教育子品牌,全面推进中学全科培训业务。对比近几年新东方财报,优能中学的营收在新东方集团营收的占比逐年提高。2015财年优能中学营收占到新东方集团总营收的27%,达到23.22亿元人民币;2016年则占到33%,达到34.7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近50%,占据第一位,其传统的主营业务,托福等留学培训已经退居二线。

根据学而思培优网站公布的开班列表,2016年下半年至上半年,学而思开设小学阶段辅导班次7万多个、初中阶段近4万个、高中阶段1万多个,小学阶段开设的班次比初中与高中之和还要多。

按照年级划分,小学与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班次数量差异更加明显。开设班次主要集中在小学二至六年级,初中、高中阶段开设班次逐步大幅减少。

好未来的收入以及开班重点,明显与年级关系很大,在有统一升学考试的阶段开班数量相对较少,反之则高。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党的xx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此次我调查的对象就是针对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展开的。基础教育,就是人们在成长中为了获取更多学问而在先期要掌握的知识。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在世界各国面向21世纪的教育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本报告的研究范围主要是有关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通过分析具体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现状的案例,切实掌握农村基础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的途径。

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大田集镇中学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农村初中到县城初中,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大田集镇李楼村基础教育案例分析。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大田集镇李楼村镇北联小,调研结果如下。

教育现状。

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面临的主要问题。

使得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结构也不合理。农村课程改革对目前的农村教师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它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角色行为必须实行全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学校管理方面有待改进。一是校长结构欠合理,老的老了,工作精力有限;年轻的又过于年轻,没有什么工作经历,更谈不上有较好的工作经验。二是部分校长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较为片面,只注重学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关于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经费方面。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师资方面。

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实习,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加大教育救助力度。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启示与结语。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李楼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九

基础教育是国之根本,基础教育调查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从而更好地进行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gdp的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也在急剧加大。20xx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049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255元,两者的收入比为3.22:1。随着我国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不同地区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拉大,教育公平问题进一步凸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命题。和谐社会的基础是公平、公正,而教育公平则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教育的公平公正,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和谐。教育作为推动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既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效率目标,又可以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公平目标。

社会的教育在社会流动、社会分化中具有筛选器的功能,又具有稳定器、平衡器的功能,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最伟大的工具。按照现阶段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应该以和谐理念来引领教育发展,通过推进教育的公平、公正,来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通过构建和谐教育,来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只有农村得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农村发展的基础是搞好农村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地方事业,担负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基础教育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农村基础教育现状却不容乐观。

1、通过进行实地调查和网上搜集资料,活的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信息。

2、分析农村基础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出现问题的原因。

4、对本地区的农村基础教育问题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

5、探索解决农村基础教育问题的途径,共同探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法。

自1986年国家义务教育法出台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实施以来,我国的农村基础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农村教育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失调,所以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实现质的飞跃,依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政府投入有限,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各种经费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在校生占全国在校生的绝大多数。目前,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

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经费总投入中义务教育阶段所占比例过低,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总投入的比例始终低于60%,而农村义务教育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近年还不足30%。而且,在农村义务教育总投人中,政府的财政拨款所占比例也不高。

尽管近年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有所增加,但最高也只达到64.9%。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县乡财政与农民负担课题组20xx年发表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中,乡镇一级的负担竟高达78%左右,县财政负担约9%,省地负担约11%,中央财政只负担了2%。而在国外,中央政府是义务教育资金来源的主渠道,有的国家中央政府投入占整个基础教育投入的比重高达80%。

长期以来,农村义务教育主要以农民投入为主。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以前,农村义务教育事实上主要由农民承担。税费改革后,农村基础教育的经费来源基本是以乡镇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农村教育费附加以及收取学杂费、教育集资等。

乡级财政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承担了全部责任。农民的合理负担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支柱。农村税费改革之后,在农民减负的同时,教育也大幅度减收,一些地方农村义务教育财政状况供需矛盾更加突出。

由于经费不足,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设施十分落后,一些中小学的基本办学条件得不到保障。20xx年,我国农村地区危房比例仍然较高,全国小学和初中共有4542.3万平方米的d级危房。

此外,每年新增危房约1750万平方米,因自然灾害受损的校舍约200万平方米,小学和初中校舍危房率分别为5.6%和3.7%。虽然20xx年,国家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新的保障机制,许多学校新修了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但在教学仪器、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农村中小学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其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技术水平更低,从而最终导致农村学生流失。

(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堪忧。

教师队伍的建设,在整个教育环节中至关重要。师资力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调查发现,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

1、师资力量匮乏,农村师资缺血。

由于农村教师待遇低,生活条件差,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严重,很多人不愿到农村任教。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宁愿在家待岗,也不愿当乡村教师。同时,家里有门路的、教学水平稍高的教师也想办法挤入城市。再加上这几年城市学校扩招,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也开始从农村招聘教师。

随着进城教师的择优录取,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流向了城市。由于师资的流失,贫困农村的中小学校里一个教师跨年级、包班上课的现象司空见惯。在农村许多学校,、机、、、美术等方面的教师严重缺乏,无法适应新课改后的需求。

另外,造成农村教育师资力量不足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教师的单向流动,即优秀教师只具有向上的流动性。如果村里的老师教得好,则入编进入镇里的学校,镇里的老师如果教得好,则进入县城里的学校。依此类推。这种带有刚性的评选机制导致农村基础教育系统只能得到较差的师资来源。农村师资原本先天不足,无奈又遭流失之痛,农村师资严重缺血。

2、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师专业化程度偏低。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普遍偏低,学历达标与能力达标存在较大落差,教师素质参差不齐。以湖南省为例,农村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的比例不到城镇的20%,初中也只相当于城镇的一半,如衡阳市农村学校教师第一学历合格率为22.7%。尽管通过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培训,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得到极大提高,但教师素质仍然不能满足义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

农村一些学校的大部分教师是本镇(县)未考上大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一些初中毕业生也当起了教师,很多贫困县还有一部分教师小学毕业。另外,相当一部分农村教师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教学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他们无法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使得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形成不了梯队,专业化程度不高。教师的低素质直接影响、限制了学生素质的提高。由于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一些学校的生源逐渐流失。在一些地区,村小学到中心小学,中心小学到县城小学,优生不断流向县城已成了趋势。长此以往,学校将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并将随着这种恶性循环而趋于萎缩。

(三)家庭贫困,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在农村,尤其是贫困地区,由于教育投资少,本应由财政支付的教育经费负担转移到农民家庭,义务教育已无义务之实,老百姓需要自己负担学费。农民一年的收入本来就很少,大部分用来支出子女的学费,一些多子女的家庭出现了教育致贫现象。

农民不堪教育费用的重负,导致其子女失学、辍学。另外,近年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职业教育极不发达,导致学生在大学学的知识在农村派不上用场,使得农村出现了新的读书无用论。

一些家长认为,与其让孩子读书,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出去打工挣钱以贴补家用。尤其是那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成绩又不好的孩子,受家庭财力的制约,对教育的需求也很微弱,甚至连小学都没有毕业。贫困人口失去学习机会,也就限制了他们获得个人发展的机会。

此次调研我来到了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的一个普通的乡村-营胜村,调研结果如下。

(一)教育现状。

据20xx年数据显示该村约有人口1500多,学龄儿童接近200多,全村只有一所小学,六个年级共有教师9名,9名教师中无本科以上学历者,7名专科学历,2名初中学历,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调查发现,该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方面,师资力量缺乏教师不配套和跨年级上课现象严重,很多教师都是上了这门课再上那门,由于照顾不过来,只能让一些班级学生自习或做作业。

我们还了解到由于农村教师的待遇低,办公条件差,农村基础教育岗位难留人,老师调动频繁。另一方面,教师队伍普遍存在学历低、职称低、素质低的三低现象。大部分教师为民转公教师,由于他们的年龄偏大,业务素质在短期内不可能有很大的提高。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方位的转变。由于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资历、学识水平、身心状况差异较大,因此转变过程困难很多。

校教学管理,对教学管理以外的,如学校安全管理,学生的德育工作、疾病防治、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管理的力度不够。

3、学校经费困难。实施一费制和两免一补后,人民群众的负担的确减轻了,但学校的办公经费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上面的拨款也难以及时足额到位,使学校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转受到一定的影响,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无法实施,如校舍建设、绿化学校的创建等。

针对农村基础教育出现的困难,今年我国提出了实施教育救助。教育救助是国家、社会团体和个人为保障适龄人口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从政策、物质和资金上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学生所提供的援助。限于农村的基础,农村地区难以实现教育的自救,因此,积极发挥政府的调节功能,及时实施农村地区的教育救助就成为促进农村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教育经费方面。

1、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同时建立农村教育财政保障机制。

缓解基础教育投入问题的关键是解决财政乏力的问题。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应当由政府承担责任。建议国家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并严格规定农村教育投入的恰当比例。我国许多省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农村教育集资被取消,县乡财政收入减少,为了保证县乡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中央应确定一定比例的税收进行转移支付,专门用于农村基础教育。

切实发挥国家公共财政资金在配置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中的绝对主体作用,构建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中央财政、省级财政承担的财政转移支付体制,最终实现农村义务教育和保障农民子女平等享受教育机会的长效机制。

2、拓宽筹资渠道,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还没有达到完全支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水平,所以从长远发展来看,农村教育经费完全靠国家长久支付的可能性并不大。要想使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除了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保证外,还应该通过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筹措经费。

比如可以建立义务教育基金会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捐助;发行教育彩票,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和支持义务教育。所得的资金由政府根据有关政策统一进行调配,切实定向用于农村教育。同时建议国家出台农村教育救助法,以保证农村教育的优先发展。

(二)师资方面。

1、加强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村教师的专业水平。

农村教师信息闭塞,接受培训的机会少之又少,其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与城市的教师有很大差距。因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开发并充分利用国内外教育援助项目,加强对农村校长和教师的培训。同时在教师继续教育政策方面对农村教师要有所倾斜,比如为农村教师提供免费的培训,适当增强教师培训名额等。

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要增加一些新的理念方面的内容,同时还要结合农村的实际情况,注重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素质的提高和教师的实际教学效果,以切实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2、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

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教师的双向流动。实施教师交流机制,把城里的老师交流到农村支教半年或一年,带动农村的教育;农村教师则到城市学校去,充实提高,以解决农村教师单向流动的问题,切实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从根本上解决教育公平问题,从而有效控制辍学率。

比如河南省在1995年就硬性规定,刚毕业的大学生必须到农村支教一年,并把支教作为将来评职称的一项条件。同时给予支教大学生提前半年转正的优惠条件。20xx年,郑州市又出台了新的教育救助政策,从20xx年起,郑州市将在5年内实现所有城市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1年。

郑州市教育局文件规定:从20xx年起,市直学校每年下乡交流人数应不低于全体教职工的10%。另外,政府也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农村有所倾斜,比如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巡回授课,鼓励紧缺学科教师的流动等。

3、制定可行的措施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

由于农村学校条件差,工资待遇低,大部分大学毕业生不愿到农村去。他们一是害怕无机会再进城市的学校,二是担心自己到农村会被同化。因为农村教师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再加上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新教师难以进行教学改革。为吸引师范院校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政府就要给予到农村任教的师范毕业生一定的优惠政策。

4、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资源与条件开发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农村学校和城市学校在硬件上相差甚远,在短期内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农村学校的教师也不能总是一味的抱怨,要充分利用农村一切可用的现有教育资源,扬长避短,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开发适合本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贫困家庭方面。

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重要途径。贫困家庭在社会资源尤其是教育资源的享有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如果没有辅助性的机制保证他们得到教育的公平,那么贫困本身则有可能成为世袭的不幸命运。这种个人命运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社会受到危害。因此政府要采取措施,把对贫困学生的教育救助作为农村教育救助的重中之重。

1、建立稳定的教育救助机制。

各级政府要成立贫困家庭学生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贫困学生救助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中小学救助受援捐赠中心,同时还要增配全额拨款事业编制,设立中小学贫困学生救助专项资金,并将助学工作列人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管理,明确各部门职责,整合各方面力量,统筹协调和指导本地区的经常性助学活动,推进救助贫困学生工作。

对贫困学生的救助要以政府资金为主,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并要落到实处。同时要以经常性捐赠活动为载体,组织和发动各界人士捐款助学,对口帮扶。目前,无论是政府的救助、社会的捐助,还是学校的奖励与减免,总体来看教育救助覆盖面不大,平均到人的额度较低,救助力度偏小。因此,各级财政要每年安排贫困学生专项救助金,加大救助力度。

3、努力扩大教育救助范围。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不断提高,我国逐步实行免费的义务教育已成为可能。20xx年11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京举行记者招待会,教育部首次发布《全民教育国家报告》。该报告列出了我国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时间表:到20xx年,使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费),保证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困难而失学。

到20xx年,全国农村地区将全部实行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到20xx年,全国将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然而,政府、社会对高中教育的贫困救助问题,相对来说关注不够,虽然有一些相关政策,但执行中存在若干问题。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区至今缺少刚性的制度和措施。因此,在进行教育救助时,要把救助的范围扩大到高中。

总之,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管齐下的教育救助体系,制定合理的教育救助政策,是农村教育救助及时性、长效性的重要保证。

通过几天时间的调研,我对农村基础教育的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以上就是这次实践活动所获得的一些具体情况,但光了解情况并不够,既然是调研报告,就要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下面我将结合我校在09级学生中开设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简单阐述和总结下关于这次对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调研活动,以便更好的达到关注民生,和谐发展的主题实践活动的目的。

从调研的对象营胜村以及参考整个中国的农村基础教育来看,我认为,中国农村的基础教育之所以令人堪忧的原因有:

一是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农村本身的经济水平十分有限,而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的一个重要环节,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对教育的投资力度不够,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就体现不出,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这是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

二是师资力量的严重缺乏和不精。广大农村地区师资稀少并且专业度相比之下严重不足,这对农村教育是严重不利的。

三是农村家庭本身的贫困问题致使农村基础教育始终得不到提高,没钱上学是广大农村孩子受教育的一个严重的障碍。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的问题是中国的重要问题,而农村的教育问题更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中之重,就本次调研的是营胜村而言,他们就亟待靠经济去帮助教育、靠教育去反哺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以此来实现民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才能让营胜村变得富有,和谐,美好,才能让中国更加强大,富强,和谐,稳定!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

一直以来,我都固执地认为:美术教育之于一个人的良好素质养成有着极为重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我的这个认识在当今日益受重视的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中愈发凸现其重要意义。

遗憾的是: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多年的今天,基于学生升学因素和某种教育评。

估政策的影响,在很多地方,表面的素质教育,一直为潜在的应试教育思想所主导。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美术教育始终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就整个基础美术教育而言,从阶段上应该划分为三个阶段和表述期。幼儿园认。

识、发现的涂鸦期,小学阶段的感受、欣赏象征期,初中阶段的探索、创造写实期。幼儿从周围环境和事物中不断发现美,而美的体验又能促进幼儿感知敏锐度的提高。每个孩子都具有潜在的创造性,美术教学就是要运用多种手段,促使幼儿感受美、探索美,产生美的愿望,把幼儿处于萌芽状态的创造力得到发展。在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可发展智力,丰富情感,激发创造,幼儿园美术教学,是完成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评价幼儿绘画作品首先要肯定和鼓励,用孩子的眼光去欣赏它,赞赏其中点点滴滴的创造,不追求画面的完美,让孩子获得成功体验,给孩子前进的力量,推进他的创造性活动。其次,要寻找发现幼儿画中独特的想象力,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应鼓励孩子以说画的方式来表述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画有内容想象、色彩想象、形象想象,而且联想方式也不同。

儿童画是艺术,是创造,儿童画的妙处表现在创造性上,创造的前提是想象,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图画的创作。一般而言,每个孩子都有潜在的创造能力,重要的是如何开发和培养,孩子的想象不是凭空而来的,是以他们的知识、观察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的。

界,对幼儿的绘画辅导要顺其自然,因材施教,教师只需要把幼儿的绘画中的某些优点加以肯定并有意识的加以引导,提出一些要求,使幼儿无意识的显现发展为艺术表现。

小学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艺术学科,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小学美术学科因不是升学必考科目,应充分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学无负担,形成乐学乐教课堂形式,使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更好的发挥创造,同时也能更好的进行思维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注重美术教学又要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发下,主动探索学习,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美术教学过程理应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

小学美术教学的设计要以尊重学生心智发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训练学生动。

手、动眼、动脑,培养思维能力为目的,并向学生渗透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教育。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与锻炼小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对艺术的真善美的鉴赏能力、对形象的记忆能力,以及对构思的想象能力,从而获得对生活的艺术再创造与表现的能力。小学生普遍喜欢色彩鲜艳、对比强烈、明快的色调。色彩的差异会给学生带来强烈的对比感受。由于儿童对颜色具有强烈的心理对比感,所以画起画来或大红、或大绿、或深蓝、或凝黑,不拘一格,参差杂错。这是儿童由颜色对比产生的夸张感受的表现。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认识颜色的同时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辨别能力,在掌握色彩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调色的技能,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观察美、认识美、发现美、感知美。

握自己的学习规律。使学生朝不同方向思考,不拘泥于一条途径。美术教学中的迁移拓展知识不仅有利于课堂知识的应用,而且有利于课后知识的延伸。如欣赏艺术大师们在写生基础上创作的艺术作品。其中有不同手法的头像作品:线面结合的写实作品、夸张变形的卡通作品、简练概括的简笔画作品;有不同材料制作的作品:浮雕肖像作品、版画肖像作品等。孩子的各种基本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抓住了多种思维的迁移,那麽,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自然也会同时得到提高。要想培养学生成为创造型人才,没有高水平的基本能力做后盾是根本不可能的。通过学生的美术创作,学生的基本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与提高,这就是思维训练的教育性在美术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儿童画是儿童特有的一种语言,是儿童对客观世界的态度和认识,是儿童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我们要努力去理解并认识其意义,革新内容;从过程入手,建立新的评价方法。不是为了培养专业画家,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只有从儿童特点出发,真正实现审美、认识、教育(包括智力、情感等因素)三者并举的功能,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才会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美术教育与人和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中学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中学美术教育出现的三种情况却不容乐观。

其一、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陪衬和摆设,学校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美术课只起点缀作用,可有可无。

其二、学校美术教育集中于培养少数计划参加升学考的美术尖子身上,名义上是兴趣小组或美术特色班,实为应试教学。

三、

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用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

美术教育的做法。正如本人上面所述,由于学校没有充足的教学设备,结合美术欣赏教学对学生开展一些较为理性的美术技法训练这一构想,在目前大多数初级中学中依然得不到实施,因而也导致多数爱好美术的青少年,由此失去张扬个性发展的机会,从而也埋没了众多具有绘画潜质的学子。把美术教育作为纯绘画性的技能训练,用绘画教学代替美术教育的做法,也很大程度上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个人成长发展的可持续性造成了某种潜在意义上的伤害!

基础阶段美术教学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这种作用由于它的潜。

在性、深远性而不能被我们轻易发现,从而导致了长期以来在各种教育中被轻待和忽视!也由此引发出教育中的种种问题,我们说教育应以人为本;那种片面强调应试教育,忽略学生成长过程中对美的渴求的做法很难说是“以人为本”,基于基础阶段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我们提出了我们的意见,也提出了个人的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的正确性、可操作性也许还有待商榷,也许还很不成熟。倘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将感到非常的欣慰!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一

电气1203潘林沛。

摘要:从学校,学生,学生家庭三方面分析了一些贫困山区基础教育情况。从中发现,山区主要面临着师资,设备,资金短缺等问题。应增加政府对山区基础教育的支持,可从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获得设备,增加师资来扶持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现状,出路。

我国是农村人口众多的国家,山区人口更是占了农村人口的大多数。贫困山区基础教育情况不仅关系到贫困山区的发展,也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的成败。因此,促进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虽然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贫困山区的教育情况得到一定的改善,但就福建省的贫困山区基础教育情况来看,我国大多数山区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为了发现贫困山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就问题提出相关的合理建议,我在暑假期间对福建省的典型山区——宁德市霞浦县水门乡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了学校,学生和学生家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贫困山区基础教育现状。

在未到达水门乡前,我曾预想过山区基础教育的情况。可当我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才发现一切的预想都是不切实际的,只有实地考察后才能对一些情况下结论。

1、学校方面。

半的建筑,就像刚欣赏过花红柳绿的西湖风景却在瞬间又被带到了黄沙漫漫的撒哈拉沙漠一样。那墙是用最简单的水泥筑成的,部分水泥已经脱落,甚至隐隐可以看到漆起来的砖头;那门是由最简单的木头制造的,漆在门上的绿色油漆在岁月的洗礼中已经渐渐消失不见,露出木头最原始的颜色。这样简陋的外观让我不敢想象教室里面的情况。果然,当推开那扇古朴的门,映入眼帘的是同样的一幅“荒芜”的风景:教室的课桌也是由纯木头制作的,红漆已经消退得差不多了;椅子是最简单的板凳,我走进去感受了一下孩子门学习时候的样子,发现有些板凳还会左右摇晃;教室里的黑板看起来像是在墙上涂上了一层黑油漆,和我们现在用的磁式黑板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还有那个讲台,感觉就像是用几块木板简单的搭起来的,我根本无法想象老师站在这样的讲台前上课的情景。无意间看到了教室的地,虽然这是水泥地,但是上面已经是坑坑洼洼,从一个个坑里可以看到混泥土的痕迹。听当地的孩子说,要是下雨的时候,门前的坑总是填满了水,要是一不小心踏进去就只能忍受着湿漉漉的脚上课了。不过那孩子诙谐地说,日子久了我都很清楚那些坑的位置了,根本不用当心会一个不小心。

在看到这样的环境后,我询问的当地的村民和上学的孩子,才知道这个学校只有两个老师。校长除了要处理学校的事务之外,还得兼职老师的角色教数学这一门课。这就让我疑惑了:只有两个老师,怎么忙得过来教整个学校的学生呢?当地的高年级学生告诉我,在这个学校上课的学生总共就只有三十个。平均每个年级就只有五个学生。上学的时候他们只分成了两个教室,一四六年级在一个教室,二三五年级在另一个,老师在一堂课里用让学生边上课边自习的方法兼顾三个年级的学生。

2、学生自身方面。

因为到达水门乡的时候是放假期间,学校已是人去楼空,我们只能直接到孩子们的家中进行采访。当地的孩子十分有礼貌,每次一进门就热情地招待我们,给我们端茶送水的。听说我们是大学生,都连忙用憧憬向往的眼神看着我们,还好奇地问我们大学的生活是不是真的如电视视上看到的那样精彩。面对好奇童真的他们,我们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只能对他们的说:大学生活真的丰富,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还能交到很多很多朋友,只要你们好好学习,将来也能像大姐姐这样去念大学的。

在大多数孩子们的家里,我们都看到了他们的课本被整整齐齐地叠放在一个简易的书桌上,还有一支笔也安静地躺在上面,我想这里的孩子应该是好学的吧。在询问过孩子后,证实了我的猜想是正确的。他们说:老师每天都会布置不一样的任务让他们完成,有时是背诵一篇课文,有时是写一篇文章,并说一定要好好完成。我问:“那你们都好好完成了吗?”其中一个孩子说:“我们当然有好好完成。”我想,这句话在童真的孩子里嘴里说出来是那么真诚,那么实在。就是这样一个坦率的回答,更能体现他们求知上进的心。

但是在后来的谈话中,他们很多思想是我始料未及的。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这么认真学习的时候,他们都是斩钉截铁地说,好好学习成绩才能好,成绩好了才能找到好工作,以后才有出息。虽然这话很对,但是他们不知道一味地学习并不一定有出息。当问到为什么这么想的时候,他们都说这是妈妈跟他们说的。后来我们谈到了大山外的世界时,他们对外面陌生的世界竟然是既向往又胆怯。他们说,在他们的印象里,外面的世界是很复杂的,虽然精彩却有很多的不安全。他们知道山里的孩子在城里打工的艰辛,知道在外面打工的农民工很辛苦,工资却是很多行业中偏低的。所以他们才要好好学习,这样才能不像农民工做苦力。当时我很纳闷,这样一段话怎么会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后来在和家长们的谈话中,我找到了答案。

3、学生家庭方面。

在和孩子们的谈话中,我发现他们思想的偏激。他们都很有上进心,但是这样的上进只是因为成绩好才会有出息。为了了解这其中的原因,我们深入地调查了当地孩子们的家庭。

在调查中发现,这里家家户户都是以务农为主,80%的家庭靠的是爷爷和妈妈,而爸爸大多数出去打工了,一年中大都只在过年的时候才回家来。听妈妈说,孩子他爸每次回来都会告诉孩子在城里打工的不容易,教育他们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这样才能找到好工作。而妈妈呢,也常顺着爸爸的意思时不时地和孩子说在家中种田的艰辛,让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改变家族世代被困在大山里的命运,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未来。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在这样的思想教育下,孩子们就自然而然生成了“只有好好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只有取得好成绩才能有出息。”的思想观念。

但是在后来的对山区孩子就业情况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山区的孩子通过学习而改变贫困的情况没几个。大多数孩子都是没上初中或是上了初中因为成绩太差或是家里交不起学费而辍学回家或是外出打工了。虽然这里的孩子很有上进心,但是免不了现实的残酷,免不了命运弄人。

二、山区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调查山区基础教育的情况后,对其现状进行了一定地分析。发现山区的教育存在着相当大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学校的教学设备很不完善,师资力量尤其短缺。

一个好的老师可以成就一个人。但是有30多个学生的学校,两个老师又怎么忙得过来呢?先不说基础地上课很可能顾及得不周全,要是有些孩子比较顽皮,两个老师怎么管得过来呢?我真的很难想象,这两个在这里教书育人的老师是怎样坚持过来的。

2、家庭生活环境艰苦,对孩子们的课外学习造成影响。

3、山区人民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在对现状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孩子们都有一颗上进的,好好学习的心。

但是却只是单纯地认为只有成绩好才会有出路,却忽略了除学习外其他方面的培养。这和父母亲给孩子们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爸爸在外打工,明白在外生存的困难,也知道要想和城里的孩子竞争就必须有好的成绩,所以他总是给孩子们灌输要好好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思想。但是他却不知道,城里的孩子除了学习,还会培养自身的兴趣爱好,他们更注重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里的孩子在父母的教育下只是一味地学习,却不懂发展自身的其他技能。在加上山里的孩子成年在大山中不懂如何在外面的社会中生存,心理承受能力不够。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对孩子在上初中时无法与城里的孩子竞争,从而导致辍学回家有一定的影响。如若不能改变这种偏差的教育思想观念,山里的孩子要想走出大山,创造一片辉煌是有很大的困难的。

三、对山区基础教育出路的建议。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山区的偏远,一些政策无法在山区基础教育中得以落实,因此,要想改变山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改变山区孩子们的生活方式,需要我们公共的努力。因此,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1、改变山区的教育思想观念。

思想是一切动作的前提。这个山区虽然没有传统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但是确实另一种“唯读书有用论”的偏激思想。通过调查我们知道这样的思想在这个山区中已经根深蒂固了。要想矫正他们的思想,需要多方面的工作和引导。特别是当地相关政府部门和教育部门,他们应当走访村庄,确实了解当地出现的一些情况和教育问题,正确引导家长除了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外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其他方面的能力。当然,这些是建立在山区有这样的条件的基础上的。因此,政府应该适当地给山区提供一些发展孩子课外能力的机会,帮助孩子们培养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

2、改善山区基础教育的设备条件。

课桌椅。除此之外,政府也可以借助公益事业的力量,通过一定的宣传使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山区基础教育的艰辛,鼓励他们献出爱心,为山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3、狠抓山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是提高文化教育的先锋,是振兴教育的一支主力军。在这师资资源短缺的山区,加大师资资源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政府的支持,提高到山区任教的老师的工资,鼓励更多的教师到山区任教,从而给予山区孩子更多的教育方式。于此同时,还需要政府人员继续加强师德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敬业乐业思想。广大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具有奉献爱心的思想,扎根山区,安心山区工作,真正做到“以校为家”、“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转变后进生的工作,逐步树立起敬岗乐业的良好思想。同时,必须抓好教师的业务学习,尽快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

总结。

:实施贫困山区小学教育是发展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摆在国家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只有正确地对待,合理地开展,才能把贫困山区小学教育搞上去,才能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自己走出大山的梦想。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希望,花朵的绽放能帮助祖国欣欣向荣。只有把基础教育搞好了,才能为祖国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改变国内占大多数的山区基础教育的现状是一项不可或缺的大工程。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二

为了更好地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区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通过实地访谈、召开座谈会、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区内民办学校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了解。现就区民办教育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提出几点意见。

一、民办教育兴起的必然性和重要作用。

(一)民办教育的兴起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具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我们的基本国情之一,就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办大教育。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国家财力十分有限,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国家对发展教育事业的财政性支出受到国家总体经济实力的限制;而对于拥有12亿人口的大国,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进步,就必须努力提高国民教育的普及水平,不断提升教育层次,以求把沉重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一定是大教育。而当前,仅靠政府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远不能满足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办不成真正的大教育,要办好大教育,不走多形式的路子,我们就别无选择。因此,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多形式参与办学,各个地区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制定有利于吸纳社会资金办教育、有利于社会力量参与发展教育的政策,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有效途径。

其次,发展民办教育,是推动教育自身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径。面对21世纪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明显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从表面上看,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发展民办教育,是一个办学体制改革的问题。实际上,他所涉及并产生的影响,是从教育思想观念到教育管理体制、学校内部运行机制,乃至人才培养模式等全方位的变革。由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在教育管理中发挥了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民办学校在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实施特色办学方面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更大的灵活性、更强的紧迫感,突破了政府办学面临的种种障碍。

基于这种现实,政府办学与社会力量办学共同发展,两条腿走路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也将是长期的教育发展格局。

(二)民办教育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从我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实际情况来看,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在以下几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是打破了政府包揽办学的传统格局,在扩大教育规模、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增强了教育的供给能力。

二是吸纳了社会资金,补充政府教育经费之不足,一定程度上缓解教育事业发展需要和政府投入不足的矛盾,并为增加教育资源总量、充分开发利用和优化配置现有教育资源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和扩大了居民教育消费,促进了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

三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由于民办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教育)在办学上的特点和优势,目前不少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比较高,已经成为优质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办学校的兴起,弥补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对学校别无选择的不足。

四是促进了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推进了办学体制、教育模式和学校内部运行机制等教育改革的深化。

据统计,到年底,全国民办教育机构达6.12万多所,在校生总规模达1115.97万人,办学范围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民办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区民办教育起步尚早,但发展是比较缓慢的。年实验国际学校(小学)创办,是我区第一所民办学校,但因其规模较小,收费较高,更主要当时民办学校在市尚不成气候,普通百姓少有问津,因此影响并不大。

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民办教育发展方针。区民办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年7月,师萃职业学校建立,年9月,中学建立,年前后,民办外国语学校、大附属实验学校建立,年外国语学校分校正式开办,同期一批民办幼儿园也先后建立(有的是企业办幼儿园通过改制成为民办性质的幼儿园)。

据统计,到年10月,我区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和民办教育机构28所。其中,幼儿园10所,小学3所,初中4所,高中2所,(大附属实验学校设初中部和高中部,外国语学校分校设小学、初中、高中部。),中等职业学校1所。占全区幼儿园、中小学总数的13%(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16.9%、7.9%、17.4%、40%、25%);培训机构11所。民办教育在校生6107人(不含培训机构),占全区在校生总数12.34%(其中幼儿园、小学、初中、普通高中等职业学校分别为21.70%、6.48%、14.99%、23.57%、10.26%)。

几年来,我区民办教育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在办学质量上也呈现不断上升的势头。仅以年我区三所民办初中(南外分校初建,没有毕业生)中考文化成绩为例,总均分、总分合格率、优生率各项统计数据均超过市平均水平。其中中学、民办外校在某新闻媒体刊登的中考排行榜上位居前20名。附校今年首批高中学生参加高校统一招生考试,除一部分学生被综合类高等学校录取外,有近20人被艺术、体育类学校录取,反映出学校在抓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效益也在不断显现出来。过去的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总体不足,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外流到其他地区,使得教育发展的步伐难以加大、加快。而近几年,由于民办学校的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和总量不断扩大,满足了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而且还吸引了外地区一批优秀生源,改变了过去办学体制下老百姓无选择的局面。民办教育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比较明显的是地区的变化,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和外国语学校分校的先后建立,对这一地区的建设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区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存在、共同发展,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

三、民办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困难。

我区民办教育事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从全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要求来看,同一些民办教育发展较快的地区比较,以及同我区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社会各界对发展教育的期望相比较,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少民办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根据调查、研究及分析,我们认为,当前我区民办学校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民办教育的发展为教育事业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由于思想解放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人们对民办教育的认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常常有失于偏颇,因此出现种种看法也不足为奇了。从人们的谈论中,我们会时而听到民办教育冲击论、多余论、赢利论、怀疑论等。

2、基本建设困难重重。以中小学为例,目前,部分民办学校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校舍,依靠租借场地办学,由于受资金和场地的限制,学校只能长期处于小规模、低水平上运转。对民办学校的征地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对学校资产属性问题争议较大,大部分学校靠自身的能力无法解决校舍等资金需求大的基本建设问题,基本建设困难已经成为困扰着大多数民办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中学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尽管做了多方面的的努力,其校舍建设问题至今得不到妥善解决。

3、办学经费筹措渠道不畅。虽然民办学校在经费筹措上出现了多种筹资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的办学经费还是依靠向学生收取学杂费。这种筹资方式只能以维持学校日常的运转为主,难以在短时期内有较大的积累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扩大教育规模。而收费标准过高,又难以吸纳更多的生源。有的学校每年要拿出一大笔资金用于租借校舍,增添了学校和学生在资金上的压力,同时也客观上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流失。目前,不少企业和财团有投资办学的愿望,但是由于受到多方面的政策限制,特别是投资回报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他们投资办学的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对教育投资还顾虑重重。民办学校难以吸纳社会各界的投资,也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快速发展。

4、干部教师队伍不稳定、年龄结构不合理、难以吸引中青年教师到校任教,是当前困扰广大民办学校发展又一个重要问题,可能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由于人们对民办学校认识上的不全面,加之有些民办学校对有关政策(如工龄、医疗养老保险等)落实不到位,所以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对民办学校认识还心存疑虑,民办学校只能是主要靠聘请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到校工作。在我们调查中发现,在一部分情况好一点的学校,退休人员和兼职人员占到三分之一,在情况稍差一点的学校,竟占到三分之二以上。而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动性更大,越是优秀教师,越是容易择高枝而去。这种状况,使得民办学校难以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的干部教师队伍,这种状况严重不适应民办教育发展的需要,制约了大多数民办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和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探索,影响了其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还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

5、招生方面无限制自主权和有限制自主权的矛盾。以前民办学校招生一般是采取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法,进行生源的选择,因此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进了民办学校。这种民办学校在招生上享有无限自主权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挫伤了公办学校办好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积极性,公办学校一直很有意见。年根据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有关部门对民办学校招生采取了电脑派位的做法(这种做法得到了公办学校的普遍欢迎),尽管还有20%甚至更大幅度的扩招指标(这种做法又被公办学校认为是新政策实施不彻底的留尾巴之举),但民办学校还是认为招生选择的空间被大大地压缩了,招生上的自主权没有真正体现出来。今年民办学校新生的质量比往年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下降;更有的民办学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出现招生数量不足,办学规模偏小的状况。如何既能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原则,又把握好民办学校招生自主权的度,还需要很好地探索。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一系列法规文件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区民办教育的实际情况,更好地满足社会教育需求,推动民办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统一思想,营造有利于民办教育发展繁荣的社会环境。

年10月在召开的全国民办教育发展论坛会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满足群众对教育提出的全面、优质、多样化的需求,必须充分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采取更有力的政策支持,营造更宽松的社会环境,大力促进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多做工作,使全社会尤其是从事教育工作的同志克服狭隘的教育观,正确地认识民办教育,认清民办教育是我们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无论民办还是公办学校,都是为社会与经济发展培养人才。在培养人才社会活动的这一根本属性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并无天然的本质区别;而在教育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质量标准及办学实效方面更无不可逾越的鸿沟和界限。惟此,我们才能从政策及在社会地位角度,为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有利于民办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2、加强对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

把发展民办教育作为推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指定教育发展规划、调整教育布局时,对各级各类民办学校的发展也要进行统筹规划,制定民办教育发展的长远规划和近期计划,明确民办教育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重点,进一步完善民办教育的办学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发展民办教育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用一段时间,基本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教育新格局。

民办教育属于选择性教育,发展民办教育要从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出发,着力体现民办教育的选择性、特色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时期民办教育发展重点应该放在非义务教育阶段(非义务教育主要包括学前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等),尤其是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教育上;同时应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多种形式并举。总体来讲,民办教育在发展方向上,应向开放性、职业性、多样化方向发展;在结构上,向非义务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学前教育通过转制等多种形式,优化资源配置,基本走向民办;义务教育是以政府办学为主,保证适龄儿童、少年均能就近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前提下,设立少量民办中小学,使之办成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特色学校,为社会提供选择机会,并依社会的实际需求,通过举办民办中小学解决流动人口子弟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问题;积极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高中阶段的各类教育。

当前,大力发展民办教育,主要不是依靠新建学校和增加学校的数量,而是首先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鼓励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对民办教育的投入,要认真研究、积极推进各级各类公办学校的改制工作,特别是企业学校划转剥离后的改制工作,采取国有民办或公办民助的方式,探索公办教育的多种实现形式。

3、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

为促进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教育行政部门对民办教育的管理应逐步做到科学化、规范化,要在加强宏观指导,淡化直接管理,强化服务职能方面下大力气改进。相对于政府对公办学校的管理而言,对民办学校的管理更应强调学校依法自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的方式。

依法治教,加强对民办教育的宏观管理。首先要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教育行政部门的各业务科室要根据有关规定将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纳入管理范畴,在保证民办学校享有政策规定的办学自主权的前提下,同样给予服务指导,推动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发展。

对民办教育要坚持依法管理,减少消极限制,给民办教育留下发展的空间。不该管、管不好的不必去管,不要代替学校去做他们自己该做的事情,以使行政管理服务于民办教育的发展。营造优良的发展环境,使民办教育能迈出更大的步伐。

根据有关政策、原则,保障民办学校享有真正意义上的招生自主权,以凸显民办学校的办学特色。

4、促进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要根据国家法律及有关政策,促进民办学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指导和帮助民办学校制定并实行教师的聘用和管理办法,根据有关规定合理解决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一系列问题,逐步建立起民办学校教师来源的正常渠道。

5、形成公办、民办教育良性竞争的局面,促进教育事业大发展。

国家明确指出: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基本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对此,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既要有数量上的共同发展,又要在教育质量方面共同提高,共同发展,还要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地共同发展。

通过良性竞争,促进和实现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是我们的目标。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教育市场中,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应该比什么?联系教育实际,我们以为应该比如何适应市场挑战,比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比多样化和选择性,比新型灵活的办学机制。一旦真正实现了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的良性竞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教育就会展现出崭新的面貌。

6、民办学校要走有内涵、有特色的发展之路。

《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为民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也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中发挥更大的功能,形成自己适当的定位、特色和发展走向,是影响民办学校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民办学校在办学的基本要求方面与公办学校应该是一致的,而且,也必须遵循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但是,民办学校也应该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十年前,民办学校的定位基本上是公办学校的补充。它的存在和发展主要是为了弥补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中公办学校力量和资源的不足,或者叫做拾遗补缺。从拾遗补缺的意义说,过去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主要体现和反映在数量方面,以及以教育的相对封闭为背景,那么,现在民办学校的定位和价值则应该体现在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功能上。即民办学校应该认真地思考自己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换句话说,新形势下民办学校的发展应该重视自己的内涵,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民办学校才能够更好地发自己的作用,才有利于自己更好地发展。否则,在民办教育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优胜劣汰也是必然的趋势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已颁布实施,国家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进一步明确,为民办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民办学校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的民办教育也正在不断地壮大。我们将继续关注民办教育的发展,促进我区公办教育、民办教育共同发展,使教育不断上台阶,在富民强区战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三

近日发布《20xx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报告指出,广州非本地户籍学生数量呈上涨趋势。

20xx年末,广州常住外来人口460.3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例达36%。

广州地区学校在校生数量中,非本地户籍学生数量不同阶段均呈现上涨趋势。小学阶段20xx年占比56%,达到48万人,初中阶段20xx年提升至40%,达到15万人。高中阶段增幅最大,20xx年仅为14%,20xx年猛增至27%,达到4.8万人。20xx年广州高中阶段外地学生比例比北京要高15.6%。而义务教育阶段广州外地学生占比51.2%,比北京高8.2%。

广东采取“异地高考三步走”的稳步推进政策。第一步,20xx年通过积分入户或者是高技能人才的子女可以参加高考;第二步,20xx年在广东居住满三年,参加三年的社保,子女在广东的中职学校有三年的学籍,他们可以参加中职升高职的'考试;第三步,20xx年所有的进城务工人员住满三年,参加社保三年,且子女在广东读了三年书,有三年学籍,可以参加普通高考。

根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20xx年在广东参加高考的外来随迁子女或超过4万人,届时会将广东高考报名人数推向又一个高峰。

近日发布《20xx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报告指出,非京籍学生在北京上小学的难度明显增加。

20xx年北京市常住人口为2114.8万人,其中,常住户籍人口为1312.1万人,常住外来人口为802.7万人,后者占常住人口的38%。

20xx年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43%,达到47.3万人。而高中阶段非京籍学生占比减少至11.39%。

其中小学阶段非京籍学生比例达到46.8%,接近半数。初中阶段达到33.3%,且近几年一直呈增长趋势。横向比较来看,高中阶段非京籍学生比例较小学与初中阶段锐减。20xx年高中阶段非京籍学生比例仅为小学、初中的1/3甚至1/5左右。由于在京不能参加高考,大多数非京藉学生选择返回原籍参加高考或出国留学。

从20xx年起,符合五项条件的随迁子女可在京参加高考,但只能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当年共有114人报名参加高考。异地高考人数没有明显增加。

20xx年小学阶段非京籍招生数量比例达到45.2%,接近半数,但较20xx年有所下降。初中阶段达到38.4%,近几年一直呈增长趋势。高中阶段达到13.8%,较20xx年比例翻倍。

20xx年小学阶段非京籍招生7.5万人,占比45.2%。绝对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占比却明显下降。非京籍学生在北京上小学的难度明显增加。

近日发布《20xx年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义务教育阶段非沪籍随迁子女比例达到45%。

截止到20xx年,上海市外来人口数量达到953.5万人,占比40%。

据上海市教委统计,20xx年随迁子女占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例45%,达到53.8万人。相比较而言,20xx年北京义务教育阶段非京籍比例仅为41%,达41.7万人,而广州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地户籍学生比例为46.5%,达55.6万人。

随着上海对基础教育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随迁子女入学的政策逐渐完善,优质义务教育将吸引越来越多外省市人群入沪。

从20xx年开始中职校开放招收随迁子女,20xx年招收仅1380人,到20xx年人数达到8036人。随着“中高职贯通培养模式”打通,中职招收随迁子女数量有望进一步增长。

另外,20xx年起,来沪人员持有上海市居住证且积分达到标准值,即120分,其子女在本市参加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并完成高中阶段完整学习经历后,可在上海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四

xx区商贸业是伴随着油田开发建设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而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多年的积累、培育、发展,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网点布局日趋合理,经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多种经营方式、多种流通渠道共存的现代商贸业新格局。

1、三级商业网点初步形成。几年来,xx区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和商业网点优势,采取了一系列的发展措施,加快了全区商贸业的发展步伐。全区商业网点已发展到2586个,拥有商业从业人员5万多人,分别占全市的1/3,营业面积250万平方米,居全市首位,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会战大街、东风新村为中心的一级商业区;以铁西、友谊、拥军、万宝地区为中心的二级商业区;以社区便民店为依托的三级商业区。

2、各类专业市场快速发展。全区共有各类专业市场32个199万平方米。主要经营装饰材料、建筑材料、旧货、五金机电、工业品、农副产品、日用品、粮油、糖酒、水产品等20大类5万多个品种,年交易额达102亿元。有万宝货物集散中心、友谊装饰材料市场、工业品批发市场、胜利综合建材市场、华望旧物市场、五金机电批发、石材批发市场、草原装饰材料市场等大型批发市场8个,年交易额在亿元以上。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万宝建材、东风新村商贸、友谊地区装饰材料、铁西地区日用消费品、萨大路钢材、石材,会战大街技工贸为主体的中区市场群。这些专业市场已成为发展辐射型商业的主力军,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3、新兴业态迅速崛起。近年来,全区新兴业态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并以独特的经营方式和先进的管理手段逐步取代传统的零售商业。目前,代表城市商业现代化水平的连锁、超市、物流配送等新型业态,已发展到836家,占网点总数的32。其中,超市63家,以百大、庆客隆、中央商城、新东风购物中心为代表的大型超市4个,以地官门、万宝、拥军为代表的中型9个,社区性超市50个;连锁店57家、品牌代理189家、专卖店219家,初步形成了城市商业现代化的基本模式。

4、经营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功能的完善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全区商贸业基本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流通新格局。现有的商业网点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占20、私营企业占80。从发展格局可以看出,国有企业从商贸行业中逐步退出,为非公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企业信息化建设已经起步。网络技术、现有通讯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商业企业逐步得到应用,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庆客隆超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这个超市有连锁店五个,全部实现网络管理。共购置110台电脑组成局域网,并自行开发了一整套系统软件,实现了商品单品、陈列、销售等环节自动化管理,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电子商务,网上销售也正在探索之中。

20xx年,全区商贸业实现增加值43.5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70。20xx年1-9月份,商贸业实现增加值33.8亿元,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2,商贸经济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二、发展辐射型商业形势分析。

(一)发展辐射型商业有利条件。

1、中心区地缘优势突出。经过多年的建设、培育,xx区商贸中心地位日益巩固,特别是“九五”期间,全区商贸经济快速发展,不仅为发展[本篇文章来源于辐射型商业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且在对外开放、开发资源、调整结构、经营城市、发挥流通产业多种功能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专业市场载体作用突出。xx区已具备一批大型商场和大型专业市场,特别是今年将有旧物市场、煤炭市场、永丰商贸城、地下商贸城、香榭丽名人广场等一批市场载体投入使用,对市场升级将起到推动作用。

3、两个商贸中心的拉动作用。会战大街、东风新村两个商贸中心更加繁荣,商业活力突出,人流、物流逐渐增长,中八路的开通和出租车辆准入制度的实施,给会战大街带来了新的活力,东风新村将随着新百大超市、永丰商贸城、地下商贸城、香榭丽购物中心的'开业和中央商城、庆客隆超市等载体形成比较集中的商城区,充分显示区商业的“扎堆效益”,必将推动全区商贸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辐射型商业的不利因素。

1、辐射半径小。xx区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辐射半径之中,发展区地辐射型商业难度较大。在调研过程中,发现xx区的几个大型的专业批发市场的工业品、装饰材料、小商品等进货渠道大都来自哈尔滨。xx区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两市的商业辐射中达到快速发展有一定难度。

2、加工行业少。xx市的商品大都来自外地,基本是外进内销,内产外销的产品很少。商贸发达的地市大都采取“市场加工厂”的经营模式,前有店后有厂,如:服装批发市场内有较强的服装加工基地,拿到订单立即就能生活大批量的产品,形成了规模效益,只有形成“市场加工厂”的经营模式,才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辐射力。xx区缺乏这种经营模式。

3、消费水平高。由于xx产业工人多、工资水平高,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商品价格在全省乃至全国居于中上偏高的水平。xx地区成为外地商家辐射的集中目标,制约了xx区商贸业向外辐射。

三、对策及思考。

根据以上的形势分析,xx区发展辐射型商业以发展现代流通业为重点,努力实现商贸业“四个转变”,即推动商贸经济由以零售为主向以批发为主转变,由单项经营向对内对外双向经营转变,由商场行为向市场行为转变,由旧的经营方式向新的经营方式转变,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

(一)调整业态,优化结构。

优化零售业态结构,使业态的种类、数量以及布局做到总量合理、规模适度、分布均衡。各种业态有机结合,既满足消费者需要又有整体的经济效益。坚持行业、业态、规模的合理性,积极发展新型业态、新兴行业。建立大商业、大市场、大流通的商业体系,使我区成为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把流通产业变为我区可持续发展的支柱产业,使我区的商业网点逐步形成总量合理、结构优化、规模适当、分布均衡,具有较强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的现代化的商业网点群。

(二)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

繁荣商贸中心,完善商业网络,辟建启动大市场,培育知名商店,开发商贸广场,实现物流配送。引导大公司、大集团、大商场、大超市、大市场把企业做大做强。优化流通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组织化,集约化程度,引导商业企业资产的合理流通,通过兼并、控股、联合等途径,以资产作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发展一批成规模、跨地区、跨行业,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发展连锁经营,走规模经营的路子,使全区形成一个有不同业态的连锁网络,连锁后要实现规模经营,主要的是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向多业态、多行业拓展,通过连锁经营覆盖xx区饮食服务业,鼓励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组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连锁公司或连锁集团。

(三)合理规划好批发大市场。

对现有的批发市场,主要通过合理规划,提高档次和提高集约化程度,对现有的市场要严格规范管理、规范交易、规范经营、建立起适应市场要求的准入规则、交易规则,运行规划要使批发市场从传统的交易方式,管理手段向现代化信息管理,物流管理发展,重点培育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

(四)加强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

配送中心是流道领域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重要措施,是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统一的关键环节,也是实现连锁经营的必备条件。鼓励和引导有关厂商、企业和仓储运输业企业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建立为多家企业和连锁店服务的社会性的配送中心,承担对用户、零售企业和连锁店所需商品的进货、仓储、加工、分装、配组、调运等业务,提高流通效率,推动商业现代化。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五

农村问题是国家制定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点内容之一,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党中央明确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行动起来,要求全社会广泛参与新农村建设。而在此进程中,农村教育的发展无疑应成为要首先考虑的问题。因为农村教育发展状况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解决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奠基工程。发展农村教育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现实告诉我们,现阶段我国农村基础教育还存在许多问题、困难和不足。如农民义务教育的负担较重,城乡教育差距有扩大的趋势等。

xx年7月暑假期间,我们在安徽省团委的支持下,来到xx县进行了以“青春映沃土,服务新农村”为主题的社会实践调查,以xx县为例来调查安徽省新农村建设情况。作为分工调查,我主要调查访问了xx县的基础教育方面情况。调查了水湖镇、吴山镇、陶楼乡及双墩镇的基础教育,在xx县每到一个地方我们都会和当地教育部门联系,并参观走访了一些农村中小学校,同时深入农户家进行调查访问,了解农民对基础教育的看法和认识。调查结果表明,近几年xx县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得到初步落实,逐步实现了“农村教育农民办”向“义务教育政府办”的方向转变,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发放也能基本到位,没有出现新的拖欠教师工资的状况;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布局调整”工作得到改善。在过去的几年内,xx县委、县政府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县”战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保障教育优先发展,使长丰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长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主要成就。

1、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结构渐趋合理。

xx县在过去几年里全县“两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轻壮年文盲)成果得到了进一步巩固,高中阶段教育在规模和水平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长丰高考本科达线率29%,超过了全省22%的平均水平),幼儿教育持续发展,职业教育显露生机,民办教育乘势而上。到,全县共有中小学、幼儿园348所(含社会力量办学),其中:普通高中九所(社会力量办学2所),职业高中九所(社会力量办学7所),普通初中30所(社会力量办学4所),职业初中3所,小学224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72所(社会力量办学47所)。

2、义务教育成效显著。

xx县于、通过政府“两基”验收和复核。底,全县小学适龄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9、8%,初中适龄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6、2%,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达到99、7%,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95、5%。全县现有基础教育学校267所,在校学生13、3万余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7%,人均受教育年限由20的6、1年上升到7、6年,全县人口素质大大提高。

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校舍总面积和生均校舍面积大幅提高。在“两基“达标、学校布局调整工作的基础上,县里多方争取5000多万元,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面积14万多平方米,使全县校舍总面积达到648950平方米,小学生均校舍面积4、25平方米,初中生均校舍面积4、22平方米,创历史最好水平。创建各级各类示范学校、培植壮大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办学水平工作成效显著。长丰一中、长丰二中分别创省、市级示范高中成功,长丰朱巷中学、下塘中学已通过市级示范高中评估验收,庄幕职中通过省重点职业学校复核验收。教育信息网站建设、中小学多媒体网络教室建设加快了全县教育信息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教学评估管理制度,加强了教育教学过程评估管理,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20高考本科达线人数均超过1100人,达线率位居全市前列。

4、建设了一支基本稳定的教师队伍。

全县中小学教师队伍基本稳定,学历合格率不断提高,骨干教师队伍正在形成。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4%、82%、76%,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学历层次提升到专科、本科、研究生(含研究生课程班)水平的分别达到32%、29%、5%。全县有154名中青年教师被评为省、市、县骨干教师,12位教师被评为县委、县政府授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荣誉出称号,124名青年教师荣获省、市、县“教坛新星”称号。

5、初步建立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撤消了乡镇教办,成立了乡镇中心校、县教育经费核算分中心,中小学教师工资由县统一发放,“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运转基本正常。

6、教育投入不断增加。

依法保障教育经费投入,努力做到教育经费“两个提高”、“三个增长”。即全县教育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额的比例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拔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平均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城市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基本做到足额征收并全额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当然在调查访问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xx县农村基础教育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的说来,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仍还非常落后,党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

xx县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够合理,造成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不够均衡。农民的大部分小学无法按国家要求开设英语、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而在水家湖县城里进行调查时我们看那里的一小、二小基础设施齐备、课程完备,电教化、钢琴等设施应有尽有。这里任课教师的生活、住宿条件也要远远好于农村,教师的学历和知识水平也高于农村。而在陶楼乡大堂村小学我们看到的是另一幅情景,这里总共只有几十个学生和三个教师,刚到那里时映入我们眼前的是几间破旧不堪的小瓦房,教师只给学生上语文、数学及自然课。且一个教师有时会三门课兼代,教师的学历、水平与城市相比,都相差甚远。且因为教师的生活条件差,农村中小学也难以留住优秀教师。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六

今年4月浙中城市群规划在省政府组织的专家评审会上顺利通过,对浙中城市群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更高要求。最近兰溪市通过了省教育强县(市)的评估验收,实现了各县(市、区)创建省教育强县满堂红,教育强市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面临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们如何谋划统筹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提升浙中城市群教育发展力,为浙中城市群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亟待思考研究并寻求解决办法的重点。

1.在优质上突破。提升教育理念,学校发展必须追求个性品质,把校园建成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将关注的焦点从知识传授、知识巩固切实转到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上来,让学生从繁重的应试教育和课业负担中真正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成长的主体。改革传统的教师学校所有制,积极推动区域性的校长与教师定期轮岗制度;改革传统的学校行政区域所有制,积极尝试跨区域尤其是跨城乡的学校连锁新机制;改革传统的考核评价制度,积极探索片块式发展、捆绑式评价的考核评价新思路,促进办学资源的优化整合,努力实现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2.在协调上突破。学前教育着重提档升级,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创建省等级幼儿园,提高办园水平。基础教育突出品牌创建,减轻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加快建设省重点中学、示范性学校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立足基础能力,统筹专业发展,支持资助实训基地、示范专业建设,推进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推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相融合的综合高中模式。高等教育突出教育质量,加强学科和专业建设,鼓励支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弱势群体教育突出救助,特殊教育实行财政全覆盖,建设市特殊教育中心;进一步关心贫困生、学困生、残疾生等人群的学习生活;落实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入学同城同待遇政策,基本实现零拒绝、零收费。

3.办学模式上示范优质。通过名校集团化办学模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做到办好每一所学校,从源头上减少择校,增加公平。以名校为龙头组建15个教育集团。通过特色办学模式,促进市区学校、教育集团立足实际,选择特别视角,明确特色定位,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走特色办学之路,鼓励学校为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努力使人人得到合适的教育,得到最大的发展。

4.管理体制上辐射效益。职业教育学校较多、规模较大、专业雷同等,必须加大专业统筹力度,促进学生分流升学,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这需要对市区职业学校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区高中学校管理体制。义务教育分区管理,资源配置重复,办学差距较大,教育水平不齐,发展壁垒较多,统一行动难度大,办学效益欠佳,阻碍核心区教育合力的形成,参照市新区、市综合配套改革相关精神,完善市区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促进教育公共资源开放、融入服务全社会机制的形成。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七

调查对象: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查人:xxx。

调查基本概况:。

xxx中学是xxx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xxx区的一所普通中学在那里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进行了生物教学技能的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针对生物这门课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了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主要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高中生生物课的教与学。

这所学校普遍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但有的采用单纯传统教学,有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它各有利弊。单纯传统教学它一节课就靠黑板、粉笔和老师的一张嘴,教师备课劳动量大,老师花在板书的时间过多,而且板书的时候还不利于控制课堂,相反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教师备课明显轻松了许多,且它大量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图文并茂使的要讲解的内容形象具体,尤其是对于我们生物这个新兴学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但并不是传统教学就一无是处,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进度较慢,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消化,而不像多媒体教学进度一般较快,照顾不到所有学生。还有就是本校的实验条件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生物教学。这是教学的方面的问题,接着是课堂上的提问问题。

提问的时候,自己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就算是回答问题,常常是那几个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别的学生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据我观察,他们有的人悄悄说话,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在做小动作,总之就是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可想而知,这堂课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效果。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的老问题。怎样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提问是经常性的,问题的设置、问法都要下功夫钻研,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积极解决问题,对于答得好的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回答得不尽如人意的,决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要鼓励告诉他下一次答得更好,并期待他在以后的听课中继续发言,继续保持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对于那些常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要故意不理他们,要适当引导鼓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

老师可以少叫几次经常发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大家参与的舞台。对于那些平时已经养成了少思考,消极恶习的学生,老师采取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不尽理想,但至少比一个或几个唱主角要好,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学生多多少少开动思维,减少逃避心理,不再抱着由其他人回答问题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努力鼓励他们回答,积极引导,就算答错了也要求说几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思维总会慢慢向正确思路靠近,同时教师需要在旁边不断启发他们的思路,不能只站在那里听他们说,当他们投来求助眼光时要及时寄予帮助,同时当其因为回答出的问题错误太明显而招来其他学生笑话时,要极力压制这些不协调的声音。

整个班级的学业进步才是真的进步,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与每天每刻的提问质量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度的,许多学生会对连续教学产生不自觉的疲劳,怎样不断吸引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就成了老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些有经验的老师试着适当加入一些与本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笑话或者故事来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来调动学生兴趣,或者缓和烦躁情绪。很多老师上课,都会创设教学类似的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一本正经,照本宣科的老师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思想顽固僵化了。怎样保证这一切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涉猎各项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提供不尽的感性材料与指导方针。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要先有一眼泉,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老师得让自己的水平到达一定高度。这也体现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

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基础差,但他们资质并不差,只是比较懒,心不在学习上。学风对于无论对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都相当重要,我想之所以出现差班跟好班这也是关键。生物是属于非主科,相比主科一直以来学生们对它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生物不重要,相比主科,它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高考所占分数也不多。所以生物课堂上,据我观察交流和分析发现,出现了两局分化的现象,那就是学生要么很认真学,要么不学。从考出来的成绩也可以看出,分数分层很严重。很多重点知识老师在课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一考试学生还是没几个会的。像这个纯粹概念的问题都那么糟糕,这就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复习方面不论年级都是偶尔预习和考前复习的占具一多半;。

3、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是:你上课是否会做小动作或讲小话而不听课?

4、每天课余花多少时间学习?通过交流发现会这样做的同学真是少之有少啊!其他学习习惯如:是否制定学习计划?是否作课堂笔记?是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是否会改?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皆不理想。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生物课外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生物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回忆,适当练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物的具体情况就学习方法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兴趣小组,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求知态度。班主任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学习活动,大家共同进步。

2、提高课堂气氛。

3、改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2.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4、生物老师平时也要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肯定学生的组织成果,更好地和学生融合。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师生之间更和谐。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或许一些看法不够全面,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八

**水库是新中国最早兴建的大型水库之一,1958年动工,1961年关闸蓄水,库容达34亿立方米,在我县境内水面达70平方公里,装机总容量达102万千瓦。目前,我县**库区辖9个乡镇1个林场、258个村,总人口近20万。一直以来,受人多地少、老库区遗留问题多等因素的影响,“库区病”十分严重。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严重制约着库区群众的脱贫致富。

针对**库区的贫困现状,我们因地制宜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开发工程。来,共投入扶贫资金1.2亿元,实施了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培训等一系列扶贫项目,争取市委市政府的对口帮扶项目和市级片区扶贫项目均在**库区落地,库区人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五年共减少库区贫困人口近5万人。

一、主要作法。

(一)整村推进攻克基础难题。20至,我们在**库区实施了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共投入扶贫资金6000多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31万元,整合部门资金2914万元,群众自筹1358万元,先后在46个贫困村实施了以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扶贫培训为主的扶贫开发项目。新修村组公路248.8千米,硬化130千米,缓解近5万人的出行难问题;实施农网改造88千米,解决2.5万人用电难问题;新修水渠25千米,新修水池80个,解决1.73万人的饮水难问题;扶持51户贫困户实施了危房改造或新建住房,解决了200余人的住房难问题。

(二)重点项目缓解交通难题。为了进一步缓解库区交通不畅的问题,我们启动实施了县级重点项目古平公路(**至**)的建设,项目总里程45千米,跨越**、**两个乡镇,覆盖10个村,受益人口达6000余人。先后投入资金102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专项资金266万元,整合部门资金510万元,群众自筹244万元。到目前为止,该项目的**段(**乡**村至**镇**村)已全线拉通。,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50万元,启动实施了**渔运码头建设项目,库区鱼产品有了相对便利的运输通道。20,争取了市委市政府在我县的首轮片区扶贫,确定了4个片区,涉及6个乡镇共24个村,其中,库区乡镇3个,覆盖9个村,项目实施一年来,我们协助工作组在库区启动了旅游公路、**十八渡桥、年鱼二桥等一大批交通建设项目,库区人民出行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三)产业扶贫突破增收难题。按照“扶贫攻坚带动产业开发,产业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思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重点支持库区发展了茶产业,柑桔业、中药材种植和渔业养殖,着力解决库区贫困群众的增收难问题。五年来,共投入扶贫资金近2300万元,扶持发展了5500多亩茶园基地,1900多亩柑桔基地,110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扶持发展网箱养鱼基地4个。在发展库区特色产业过程中,我们注重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先后投入财政科技扶贫资金400万元,实施了两个科技扶贫项目,建成茶叶良种繁育基地200亩,支持安化县阿香茶果有限责任公司新建10000亩标准茶园基地,受益贫困人口达9000余人。年,我县被列为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县,3年拨付财政帮扶资金717万多元,帮助库区9364个扶贫对象发展产业,拓宽了增收渠道。

(四)智力扶贫化解发展难题。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库区由于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五年来,我们致力于扶贫“造血”功能,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00多万元,在**库区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培训项目。扶持230人参加了学历教育培训,培训科技骨干、村官115人,组织85人参加了技能培训,举办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21期次,培训贫困农户2400余人,转移输出劳动力5400多人,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脱贫一家”的目标。

(五)对口帮扶解决吃住难题。对口帮扶工程于2009年6月启动,到6月结束。市委市政府安排**市、赫**区、**区、南县、高新区分别对口帮扶我县五个特困乡镇,其中库区乡镇4个,分别是**乡、**乡、**镇和**镇。帮扶期间,共为4个乡镇落实帮扶资金869.07万元,大米366吨。支持帮助762户无房户、危房户新建和维修了住房,资助7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完成学业,举办培训班18期,发放各种知识手册1000余册,培训4600多人次,累计输送劳动力13000多人次,库区4个乡镇贫困人口的吃饭和住房难题得以缓解。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群众自我脱贫能力差。在库区,群众就读就医环境差,整体素质偏低。群众思想长期禁锢在“靠**吃**”的传统生产方式上,观念落后。农闲之时,有三分之一的富余劳力主要是在家消遣,不积极谋划新的致富门路。在公益事业建设方面,不少村民“等、靠、要”的思想比较突出,缺乏整体和长远发展意识,加上贫困家庭中常年患病、重度残疾人口比重大,贫困群众自我脱贫能力相对较差。

(二)库区扶贫开发任务重。近年来,虽然市县两级都把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放在**库区,但受资源馈乏、交通不畅、信息滞后等条件的制约,**库区仍然是我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较深的地区。到目前为止,**库区还有80个村没有实施整村推进,近5万库区人民处在贫困线之下,有2万多移民人均耕地在0.1亩以下,常年人均产粮仅80公斤,脱贫致富的任务还十分艰巨。

(三)库区扶贫成果巩固难。库区回水淤积现象严重,沙砾积量在11万立方米以上,塌岸滑坡现象普遍。因河床抬高,水流不畅库水位顶托上翘,每年逢汛即灾,危及42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共3.3万人的生产生活安全。近年来,库区地质灾害更趋严重,因灾致贫、贫现象严重,扶贫成果巩固艰难。

三、几点建议。

(一)尽快建成环库公路。**库区9乡(镇)1场受水面板块限制,交通运输主要靠没有改造的乡村公路、机耕道和资江航运维系,近20万人口出行难。“南北两岸不相通,东西两头不相连”成为了当地交通的真实写照,如遇枯水季节,客运、货运装卸十分困难,群众所需生产生活资料成本成倍增长。建议加大对库区交通建设的投入,尽快让s225平烟公路和古平公路投入使用,同时拉通东坪至**干线公路,全面建成环库公路。

(二)加大教育卫生投入。**库区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一方面,库区艰苦的条件留不住人才,另一方面,由于信息滞后,观念陈旧,库区移民受教育意识相对淡薄。据不完全统计,在库区移民中,高中以上文化仅占6.1%,初中以上为36.2%,小学和文盲占57.7%,每1000人拥有医生不足1名,移民求医看病十分困难。建议加大对库区的教育卫生投入,不断提高库区人民的人口素质,助推**库区早日整体脱贫。

(三)实施库区一体化扶贫。不断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将扶贫开发、农业科技、土地整理、道路建设、以工代赈、农村能源、国债资金、帮扶资金、财政投入及群众自筹资金捆绑使用,形成各方连手、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扶贫开发新格局,实现资源、资金、项目和人力的高度整合,切实缓解库区贫困问题。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十九

调查对象: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调查方法: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调查人:___)。

调查基本概况:。

___中学是___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___区的一所普通中学在那里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进行了生物教学技能的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针对生物这门课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了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主要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高中生生物课的教与学。

一、老师教课情况。

这所学校普遍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但有的采用单纯传统教学,有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它各有利弊。单纯传统教学它一节课就靠黑板、粉笔和老师的一张嘴,教师备课劳动量大,老师花在板书的时间过多,而且板书的时候还不利于控制课堂,相反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教师备课明显轻松了许多,且它大量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图文并茂使的要讲解的内容形象具体,尤其是对于我们生物这个新兴学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但并不是传统教学就一无是处,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进度较慢,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消化,而不像多媒体教学进度一般较快,照顾不到所有学生。还有就是本校的实验条件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生物教学。这是教学的方面的问题,接着是课堂上的提问问题。

提问的时候,自己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就算是回答问题,常常是那几个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别的学生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据我观察,他们有的人悄悄说话,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在做小动作,总之就是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可想而知,这堂课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效果。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的老问题。怎样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提问是经常性的,问题的设置、问法都要下功夫钻研,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积极解决问题,对于答得好的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回答得不尽如人意的,决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要鼓励告诉他下一次答得更好,并期待他在以后的听课中继续发言,继续保持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对于那些常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要故意不理他们,要适当引导鼓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

老师可以少叫几次经常发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大家参与的舞台。对于那些平时已经养成了少思考,消极恶习的学生,老师采取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不尽理想,但至少比一个或几个唱主角要好,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学生多多少少开动思维,减少逃避心理,不再抱着由其他人回答问题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努力鼓励他们回答,积极引导,就算答错了也要求说几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思维总会慢慢向正确思路靠近,同时教师需要在旁边不断启发他们的思路,不能只站在那里听他们说,当他们投来求助眼光时要及时寄予帮助,同时当其因为回答出的问题错误太明显而招来其他学生笑话时,要极力压制这些不协调的声音。

整个班级的学业进步才是真的进步,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与每天每刻的提问质量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度的,许多学生会对连续教学产生不自觉的疲劳,怎样不断吸引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就成了老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些有经验的老师试着适当加入一些与本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笑话或者故事来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来调动学生兴趣,或者缓和烦躁情绪。很多老师上课,都会创设教学类似的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一本正经,照本宣科的老师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思想顽固僵化了。怎样保证这一切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涉猎各项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提供不尽的感性材料与指导方针。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要先有一眼泉,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老师得让自己的水平到达一定高度。这也体现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

二、学生学习情况。

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基础差,但他们资质并不差,只是比较懒,心不在学习上。学风对于无论对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都相当重要,我想之所以出现差班跟好班这也是关键。生物是属于非主科,相比主科一直以来学生们对它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生物不重要,相比主科,它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高考所占分数也不多。所以生物课堂上,据我观察交流和分析发现,出现了两局分化的现象,那就是学生要么很认真学,要么不学。从考出来的成绩也可以看出,分数分层很严重。很多重点知识老师在课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一考试学生还是没几个会的。像这个纯粹概念的问题都那么糟糕,这就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了。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预、复习方面不论年级都是偶尔预习和考前复习的占具一多半;2、抄作业的现象十分突出,练习册一批改几乎都是准确答案抄的,做试卷也几乎是相同答案;3、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是:你上课是否会做小动作或讲小话而不听课?4、每天课余花多少时间学习?通过交流发现会这样做的同学真是少之有少啊!其他学习习惯如:是否制定学习计划?是否作课堂笔记?是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是否会改?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皆不理想。

三.通过以上的调查,我认为在今后教学中,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生物课外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生物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回忆,适当练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物的具体情况就学习方法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兴趣小组,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求知态度。班主任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学习活动,大家共同进步。

2、提高课堂气氛。

3、改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1.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2.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4、生物老师平时也要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肯定学生的组织成果,更好地和学生融合。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师生之间更和谐。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或许一些看法不够全面,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基础教育发展调查报告篇二十

20xx年x月x日—20xx年x月x日。

xxx乐育中学。

高一学生及实习生、指导老师。

观察法、访谈法、部分调查法。

xxx。

xxx中学是xxx市创办最早的中学之一。是一所百年老校,也是xxx区的一所普通中学在那里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里,我主要进行了生物教学技能的学习,以及班级的管理。在这期间我积极努力地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针对生物这门课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了解了在现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些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主要调查的形式是发放调查问卷。同时,我也积极地找学生谈话,同老师交流,以便更好地了解情况。

在此,我介绍一下自己的调查的结果,谈谈高中生生物课的教与学。

这所学校普遍采用较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讲,学生听。但有的采用单纯传统教学,有的采用多媒体教学。两种方式在我看来,它各有利弊。单纯传统教学它一节课就靠黑板、粉笔和老师的一张嘴,教师备课劳动量大,老师花在板书的时间过多,而且板书的时候还不利于控制课堂,相反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教师备课明显轻松了许多,且它大量节约了板书的时间,而且图文并茂使的要讲解的内容形象具体,尤其是对于我们生物这个新兴学期,采用多媒体教学很有必要。但并不是传统教学就一无是处,传统教学也有它的优点,那就是进度较慢,给足了时间给学生消化,而不像多媒体教学进度一般较快,照顾不到所有学生。还有就是本校的实验条件十分有限,这也限制了生物教学。这是教学的方面的问题,接着是课堂上的提问问题。

提问的时候,自己举手发言的学生很少很少。就算是回答问题,常常是那几个经常回答问题的同学,别的学生不知道在想什么干什么,据我观察,他们有的人悄悄说话,有的趴着睡觉,有的在做小动作,总之就是没有认真听讲。所以可想而知,这堂课没有达到它应该有的效果。这就关系到一个如何调动学生课堂的积极性的老问题。怎样让学生表现的机会,这是问题的关键。提问是经常性的,问题的设置、问法都要下功夫钻研,老师要调动学生的思维来积极解决问题,对于答得好的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回答得不尽如人意的,决不能打击他的积极性,要鼓励告诉他下一次答得更好,并期待他在以后的听课中继续发言,继续保持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同时老师也要注意提问的技巧,对于那些常常回答问题的同学也不要故意不理他们,要适当引导鼓励,让他们起到示范作用。

老师可以少叫几次经常发言的学生,让课堂成为大家参与的舞台。对于那些平时已经养成了少思考,消极恶习的学生,老师采取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可能回答的不尽理想,但至少比一个或几个唱主角要好,至少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这些学生多多少少开动思维,减少逃避心理,不再抱着由其他人回答问题与我无关的错误思想。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努力鼓励他们回答,积极引导,就算答错了也要求说几点自己的看法,时间长了,他们的思维总会慢慢向正确思路靠近,同时教师需要在旁边不断启发他们的思路,不能只站在那里听他们说,当他们投来求助眼光时要及时寄予帮助,同时当其因为回答出的问题错误太明显而招来其他学生笑话时,要极力压制这些不协调的声音。

整个班级的学业进步才是真的进步,这是体现一个老师的教学质量的重要部分,这与每天每刻的提问质量的好坏是分不开的。还有一方面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度的,许多学生会对连续教学产生不自觉的疲劳,怎样不断吸引学生探求知识,主动学习就成了老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些有经验的老师试着适当加入一些与本课程学习内容有关的笑话或者故事来重新吸引学生注意力,以来调动学生兴趣,或者缓和烦躁情绪。很多老师上课,都会创设教学类似的教学情景,带领学生走入轻松的学习氛围,一些一本正经,照本宣科的老师相比较起来就显得思想顽固僵化了。怎样保证这一切顺利进行,这就需要教师广泛的涉猎各项知识,提升自己的知识素养与理论水平,为自己教学提供不尽的感性材料与指导方针。你要给学生一桶水,你自己要先有一眼泉,就是说要想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首先老师得让自己的水平到达一定高度。这也体现出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老师只要认真投入教学,孩子就会积极配合。

因为我实习的学校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基础差,但他们资质并不差,只是比较懒,心不在学习上。学风对于无论对一所学校还是一个班级都相当重要,我想之所以出现差班跟好班这也是关键。生物是属于非主科,相比主科一直以来学生们对它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生物不重要,相比主科,它是可有可无的科目,高考所占分数也不多。所以生物课堂上,据我观察交流和分析发现,出现了两局分化的现象,那就是学生要么很认真学,要么不学。从考出来的成绩也可以看出,分数分层很严重。很多重点知识老师在课上讲了一遍又一遍不断的重复,一考试学生还是没几个会的。像这个纯粹概念的问题都那么糟糕,这就是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问题了。

他们的学习习惯差,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在预、复习方面不论年级都是偶尔预习和考前复习的占具一多半;

3、遵守课堂纪律方面的问题是:你上课是否会做小动作或讲小话而不听课?

4、每天课余花多少时间学习?通过交流发现会这样做的同学真是少之有少啊!其他学习习惯如:是否制定学习计划?是否作课堂笔记?是否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是否能按时完成作业?做错的作业是否会改?从统计的数据来看皆不理想。

1、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老师可以多组织一些生物课外活动课,让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叫学生在自己的参与中意识到学生物的重要性。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如课前预习,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反复回忆,适当练习。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生物的具体情况就学习方法进行交流,并在此基础上组成兴趣小组,以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端正求知态度。班主任要鼓励学生之间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学习活动,大家共同进步。

2、提高课堂气氛。

3、改善学生不良学习习惯。

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教育学生树立崇高的目标;

2)明确每节课的具体目的和知识的具体意义;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表扬与批评相结合。

4、生物老师平时也要参加学生们组织的一些活动。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肯定学生的组织成果,更好地和学生融合。做学生的好朋友,消除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阂,让师生之间更和谐。

以上就是我在这次实习期间调查的有关情况。或许一些看法不够全面,但毕竟这是我通过实际调查得到的结果,我会学习其他优秀老师的做法,结合自己实际应用到今后的教学中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