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作文(汇总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18:24:57 页码:13
最新历史人物故事作文(汇总10篇)
2023-11-09 18:24:57    小编:YYG

总结是归纳经验、提炼核心的重要工作。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总结是成长的一种方式,借此可以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写总结前,要先回顾自己的学习或工作过程。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一

春秋时期韩城属于晋国,程婴是韩城人。当时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三位义士救孤、保孤、藏孤的事件就发生在韩城。现保存有三义墓和省级保护单位九郎庙(救郎庙)。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根据这一题材,创作了《赵氏孤儿》一剧。18世纪就有德、法等国把它翻译到国外,至今仍有上演。因此,《赵氏孤儿》也就成了最早被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名剧。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二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根据体裁的不同可以分为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历史人物故事作文优秀8篇,如果能帮助到您,小编的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摇曳在动荡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飘零。历史注定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否则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柔情劲经南北宋朝,又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坛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风雨过后,不变是动荡。历尽了颠沛流离,何尝不愿安宁?却是世事难料,却是兵败马乱,即便如此,安逸的生活可以不要了罢,珍世的古董可以舍弃了罢,可家呢?不论家,国已逝,家何存!留下的,唯有一刬的哀怨与心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一名青衿,惟求清。

清淡的生活是多少迁客骚人的追求啊,却终于被现实大海重重拍下。面对残阳秋水,晚秋落叶,诗人的苦闷,身处异乡的孤寂,也散落在水面,晕开思念的涟漪。女人花映在水中,水滋润了花,水却因她的思绪而惆怅,为她的柔情而妩媚。

一缕轻衫,惟求静。

面对残香断酒,面对物是人非,面对绿肥红瘦,柔弱的女子要如何抵撑?只能以泪筛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恐怕连蚱蜢舟也载不下罢,既然载不下,那就忖度着旧梦,让泪滴下,滴在对国仇家恨的悲愤中,滴在对赵明诚的思念中。

女人花飘落了,镶在水面上,流水洗去了岁月的光华和铅华,变的是岸上风雨,垂柳芭蕉,不变的仍是东流水。春花秋月,年年月月依旧,还有惆怅也依旧。纵使没有了风横雨狂,不再乱红纷飞,然惟有一丛芳草,蜂蝶纷舞里,年年月月爱与恨俱长。梅落花香,花逝人叹,千古的情愫,留于后人咀嚼。

1897年8月,在安徽怀宁,一场门当户对的盛大婚礼正在举行,宾朋欢呼中,18岁的陈独秀和时任安徽统帅部副将高登科的女儿高大众三拜九叩成亲了。俗话说,女大三抱金砖,作为将门闺秀的高大众恰好比陈独秀大三岁,无论家世和相貌都无可挑剔,而少年得志的陈独秀也前程似锦。这是一段被格外看好的婚姻。

最初,年少夫妻倒也说得上琴瑟和鸣。十年间,高大众为高家添了三男两女。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婚后,受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在杭州求学的陈独秀进行反清宣传活动,因受通缉,最后逃亡日本。回国后,陈独秀就成了高大众眼中的“怪咖”,而在陈独秀眼里,妻子高大众也成了彻头彻尾的“古董”。自从母亲去世后,陈独秀就很少回家,为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几乎放弃了平常人世的天伦之乐。聚少离多,再加上个性和才情的天渊之别,夫妻之间越发人疏情薄。

作为一个接受封建传统教育的妻子,高大众希望丈夫能安分守己,所以她对陈独秀的所作所为极为排斥,甚至加以阻拦。得不到理解和安慰的陈独秀,偶尔回来面对的也是无休止的"唠叨和数落,这使得他更对这份包办的婚姻和旧式的妻子充满厌恶。于是,家庭失和,口舌之争在所难免。日复一日,家,再也不是让人栖息安生的场所,情,冷漠之后就成了禁锢自由的监牢。

就在他们的婚姻陷入僵局之际,一天,高家迎来了位意外之客——高大众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高君曼本名小众,小姐姐10岁,从小接受新式教育,性格活泼,热情奔放。她在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读书时,就对姐夫发表的作品尤其钟爱,带着仰慕和崇拜,她走进了陈独秀死水般的婚姻生活。

陈独秀原本对这些世俗的亲戚关系并不上心,但高君曼时尚的装扮、灿烂的笑容、新潮的思想和不凡的谈吐还是让他耳目一新。于是,高君曼借着各种机会与陈独秀单独接触,或促膝谈心,或小径漫步,在密集相处中,陈独秀被她新式女性的一切行为惊喜着。在高大众眼里,妹妹的到来也许能给这个家庭带来生机,她从不怀疑丈夫和妹妹的交往会出现任何问题。可感情是一把燎原的火,稍有风助,则不可遏制也难以浇熄。

一颗求教上进乃至产生爱慕的粉丝之心,一颗急于冲破藩篱寻找慰藉方向的自由之灵,在一来一往的碰撞中,探讨变成了约会,亲情转向了爱情,情感在一爱一慕中升华,日子在分分秒秒中难舍,等他们警觉到危险性时,彼此已泥足深陷,难以自拔。

面对接踵而至的风言风语和世俗家族的压力,思想前卫的高君曼毫不在意,而乐于打破束缚的陈独秀也不顾人言,非议反而让离经叛道的两个“忤逆者”抱得更紧。各种打压扼杀无效后,高调“自由恋爱”的他们被逐出家门。

1910年,怀着对爱情的向往,他们一同来到杭州,正式同居。彼时,陈独秀在杭州陆军小学任教,打扮入时的高君曼陪伴在侧,他们出访高朋,听琴作诗,“徜徉在湖山之间,相得甚欢”。

新欢良宵短,旧爱寂寞长。面对丈夫的背叛,妹妹的掠夺,在老家恪守妇道的高大众饱受锥心之痛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忍辱负重,如往常一样上孝公婆,下抚子女。她没有大吵大闹,更不想家丑外扬,只是整天悲郁哽咽,闭守房门。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陈独秀被任命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高君曼陪他重回安徽。很快,他们的女儿和儿子相继出生。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陈独秀面对追捕不得不再一次逃离家乡。在辗转逃命的岁月里,高君曼不离不弃,饱经风霜,承担了全部家务和养育子女的重任。只是动荡的生活击垮了她的身体,她患上了肺结核,整日咳血不止。但她并不后悔,真正让她心寒齿冷的,则是陈独秀对家庭关系的偏执。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高大众所生的两个儿子前来谋生,作为姨母和继母,高君曼想把孩子们接到家中食宿,没料想陈独秀坚决不允,并骂她“妇人之仁”。见陈独秀如此不近人情,两人开始争吵,后来,竟然动了手。

因为长期生病,从1922年起,已转战北京的陈独秀开始对高君曼逐渐冷淡,并且外面盛传他另有红颜,心高气傲的高君曼怎受得了如此对待,心灰意冷之下于1925年带着儿女移居南京。自此离别,一南一北,他们再也没有相见。

1930年9月,高大众在老家走完此生的第55个春秋。高君曼带着两个孩子为姐姐奔丧,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但家族依旧对她鄙恨难泯。一年后,孤立无援的她旧病未愈又添新疾,最终病殒南京。

在陈独秀的一生里,一共有四段感情,高君曼离开后,他与一名女医生施芝英渐生情愫,并公开同居。晚年落魄之际,陪伴他走向生命终点的则是一位相差30岁的女士潘兰珍。1942年,陈独秀在重庆病逝,弥留之际他也许才终于明白夫妻间同甘共苦、永不言弃的意义。只是,面对陈独秀情感的过往,那一对风姿卓绝的高家姐妹花,虽然个性截然不同,但殒灭的悲惨命运又何其相似。

中国传统文人,通常羞言金钱,以“铜臭味”鄙视之。故不少优秀的文人墨客,都不事生产,不谙经营之道。但也有例外,既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又具备超人的经济头脑,懂得理财。康有为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对房地产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好几次牛刀小试,便获利不菲。其点子之准,下手之稳,就算现在的炒房高手,也自愧不如。

康有为流亡海外多年,其间得到了许多爱国华侨的慷慨资助,这是他得以周游列国的重要经济保障。但他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赚了不少钱,特别是在房地产上屡有斩获。

比如1906年春节期间,他访问墨西哥,受到当地隆重接待。当时墨西哥城正在筹款修筑有轨电车,他敏锐地意识到电车轨道经过的地方,必将成为人气旺盛的商业圈,地价必定随之飙升,这是一个十分难得的赚钱的机会,便大量购置电车轨道经过之处的地产。没过多少日子,这些地价果然上扬了好几倍,他轻轻松松获得了10多万银元的赢利。

应该说梁启超也是赚钱的好手,早在1898年就以“保皇会”的名义,用入股的方式向海外华侨集资,在上海创办“广智书局”和“新民丛报社”。他凭借自己的知识资源,占有三分之一的股份,一年收益上万银元。当时康有为因逃避清政府追杀而避居印度吉大岭,经济陷于窘境,他得知后马上汇出1800银元,资助康有为。

有道是“此一时,彼一时”,当康有为在墨西哥的房地产上狠赚了一笔之时,梁启超的“广智书局”却陷入亏损的窘境,康有为得知后马上写信询问梁启超需要多少钱?梁启超回信说:“每年费用3000银元。”康有为立即汇出5000银元:给梁启超本人3000银元,给梁启超在澳门的家属1000银元,给梁启超的兄弟学费1000银元。出手之阔绰,堪与当今那些房地产老板媲美。“康梁”在政治上结为同盟早已美名远扬,在经济上互相施以援手,也传为佳话。

康有为晚年经济状况非常富裕。1913年康有为55岁那年结束流亡生涯回国,广东政府发还了被清朝政府抄没的康氏家产,并加发官产作为对康有为流亡15年的赔偿。资本贵在积累与增长,康有为非常清楚这一点,通过炒房地产来获利,依然是他的拿手好戏。他于1914年6月定居上海,租赁上海新闸路16号辛家花园,每月租金120银元,一住8年。这期间他看到上海房地产的升值潜力巨大,便马上变卖了广东的房产,在上海买入地皮。没过多久,上海的地皮飞涨,康有为又大赚了一笔。接着他又投资交通干线附近的房产,同样获利颇丰。

1921年,康有为在愚园路自购地皮10亩,建造了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住宅,取名“游存庐”,十分豪华。晚年时他还在别处修建、购买了3座别墅,分别为杭州西湖的“一天园”、上海杨树浦的“莹园”和青岛的“天游园”。“一天园”占地30余亩,历时4年才建成。“莹园”建成后转让给别人,属于短线投资项目。青岛的“天游园”原来是总督楼,康有为购买后加以改扩建,他的生命最后终结于此。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虚心好学,肯向一切人,包括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叫“不耻下问”。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三

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似水柔情的女人花,一瓣摇曳在动荡的北宋,一瓣在南宋的哀怨中飘零。历史注定她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否则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柔情劲经南北宋朝,又怎会让一个女子的才情遮掩文坛墨客。

一介草民,惟求安。

风雨过后,不变是动荡。历尽了颠沛流离,何尝不愿安宁?却是世事难料,却是兵败马乱,即便如此,安逸的生活可以不要了罢,珍世的古董可以舍弃了罢,可家呢?不论家,国已逝,家何存!留下的,唯有一刬的哀怨与心酸,如何是好?如何是好!

一名青衿,惟求清。

清淡的生活是多少迁客骚人的追求啊,却终于被现实大海重重拍下。面对残阳秋水,晚秋落叶,诗人的苦闷,身处异乡的孤寂,也散落在水面,晕开思念的涟漪。女人花映在水中,水滋润了花,水却因她的思绪而惆怅,为她的柔情而妩媚。

一缕轻衫,惟求静。

面对残香断酒,面对物是人非,面对绿肥红瘦,柔弱的女子要如何抵撑?只能以泪筛愁,那愁情深深深几许?恐怕连蚱蜢舟也载不下罢,既然载不下,那就忖度着旧梦,让泪滴下,滴在对国仇家恨的悲愤中,滴在对赵明诚的思念中。

女人花飘落了,镶在水面上,流水洗去了岁月的光华和铅华,变的是岸上风雨,垂柳芭蕉,不变的仍是东流水。春花秋月,年年月月依旧,还有惆怅也依旧。纵使没有了风横雨狂,不再乱红纷飞,然惟有一丛芳草,蜂蝶纷舞里,年年月月爱与恨俱长。梅落花香,花逝人叹,千古的情愫,留于后人咀嚼。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四

王杰是清乾隆时庙后村人,乾隆时中状元,也是有清一代西北地区唯一的一位状元,官至乾嘉两朝宰相。在朝40年,历任宰相14年,告老还乡时嘉庆皇帝赠诗匾送行,其中“直到一身立廊庙,清风两袖返韩城”便是对王杰的最高评价民间有一个故事,说王杰的侄子与邻居为墙根之事发生纠纷,其侄写信求助于王杰,王杰回信到:“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邻居没想到王状元在京任官,尚且如此谦让,颇为感动,情愿自讼,也让三尺墙根,这六尺空地成了先民通行的小道,百姓叫“仁义巷”(此项今仍在,位于古城文庙巷南紧邻)。此事传开后,韩城礼让之风大兴。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五

惠施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大政治家,他曾经为魏国制定过法律。他的威望在当时各国之间还是很强的,当时魏王总是派他出使各国,他也走遍了各国,思想上也吸取了很多不同的建议。但是他主张的和齐国、楚国联合,但是魏王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他就回到了自己的故乡楚国。在回到楚国之后,惠施也是十分好吸取思想上面的知识。

惠施继承的邓析的“明辨之学”,他的观点是自己的,叫做“合同异”。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东西,可以算的上是对立和统一的。这些面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因为在任何事情上,都会有着对立的一面,而惠施的眼光就从对立的一面跳到了一样的一面。这是对立又统一的世界,许多的对立面中总会有着相同的地方。他的这些看法在中国古代的逻辑界中都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他的看法跳脱出了事物都是有不变性的看法,用发展和长远的眼光看这个世界。

惠施的“历物十事”就有着这些东西的看法和思想,事物有着相同的点也有着不同的点。他敏捷的思维也为后世人留下了一些物质上的宝藏,在不同的事物中找寻相同的点,以及事物的大小也是有小同和大同之分的。这些看法都是惠施领悟到的,他既否定了不变的思想,同时也支持了在不变中找寻变化的思想。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六

牛顿因为什么成就被称为“近代物理学之父”

谈起牛顿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牛顿与苹果的故事了。牛顿是剑桥大学的学生,相传在一六六五年到一六六六年之间剑桥大学由于黑热病的流行导致学校被迫停课。所有的学生只能离开学校返还家乡,当然牛顿也不例外。

牛顿与苹果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他在家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有一天牛顿照往常一样靠在一颗苹果树下学习,专心致志的牛顿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感到无比幸福快乐。突然树上掉下了一颗苹果正巧砸在了牛顿的脑袋上,这着实吓了牛顿一跳。众所周知,牛顿是一个热爱学习、酷爱思考的孩子,于是苹果落地这件事情一下子就启发了这位“问题少年”。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是什么东西把它来下来的呢?对!苹果一定是被地球引力拉下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想法如泉水般涌出他的心头。就是这个契机,牛顿展开了对于力学的研究,并且最终他不负众望终于完成了万有引力的推导阐述,让人们在对力学领域方面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其实关于牛顿与苹果的故事近来有许多“倒牛顿”历史学家提出了争议,他们认为这个故事并不是事实。他们认为“万有引力”这一伟大力学理论是由历史上许多人逐步探索出来的,这一研究成果不应该只是由牛顿一人独占。可是纵观历史,正是一个苹果的落地引发了一个坐在树下少年的思考,这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的转折。

牛顿一生辉煌,在物理学、天文、力学、神学等方面都有所涉猎,所以他荣获了很多殊荣和称号,例如说牛顿是“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以及“近代物理学之父”。

关于第一种说法是因为他仅在力学方面就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牛顿在毕业后尚未工作留校,就在此时他研究了许多的书籍,并运用其知识发现了众多力学理论,这些规律被众人认定成定律。关于牛顿的第二种说法说与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原因是牛顿都以有理论依据的操作和方式为基础进行科学实验的,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发展,以至于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都有所影响。关于牛顿是什么之父第三种说法,对牛顿赞誉极佳。这种说法与其说是一种称呼,不如说是一种赞誉。因为他在力学方面的成就,使得其引领了物理学研究进程。

总结三种牛顿是什么之父的说法,各有各的道理。但三种说法字面不同,但实质相同。无论是物理学还是科学的方面的说法都是在赞誉牛顿人生中的成果,我们看到这些成果,在发出赞叹的同时也深受其蒙泽。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七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著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八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一生的发明竟达1000多样!

爱迪生的简介。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alva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爱迪生被美国的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第9名。

爱迪生的发明。

爱迪生(1847~1931)是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科学家和发明家,被誉为“世界发明大王”。他除了在留声机、电灯、电报、电影等方面的发明和贡献以外,在矿业、建筑业、化工等领域也有不少著名的创造和真知灼见。爱迪生及公司员工一生共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爱迪生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1879年,爱迪生创办“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1880年,白炽灯上市销售,1890年,爱迪生已经将其各种业务组建成为爱迪生通用电器公司。1891年,爱迪生的细灯丝、高真空白炽灯泡获得专利。1892年,汤姆·休斯顿公司与爱迪生电力照明公司合并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开始了通用电气在电器领域长达一个世纪的统治地位。

爱迪生同时被誉为“光明之父”“现实中的普罗米修斯”“发明大王”,他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九

情感、这一人类与生俱来的元素在一代仁人贤士的一生中抒写得淋漓尽致。他们将真情吐露,活得满满洒洒,坦坦荡荡,屈原便是这样一位真性情的人。他高唱“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高呼“亦余心之所善今,虽九死其犹末悔”,他将一个臣子的心掏出来呈现在众人面前,不矫饰,不造作,终于,他的性情铸就了他的英名,他从此不朽。

“众人皆醉我独醒”,“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志士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面对支离破碎的祖国,面对饥寒受苦的老百姓,作为士大夫却束手无策,纵身跃入滔滔江水中,为后世可歌可泣之人。他找准了自己的位置,他是一名为黎民百姓谋幸福生活的士大夫,面对朝廷的腐败束手无策,只好投身于海,为祖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历史人物故事作文篇十

在史诗般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来匆匆,去也匆匆的身影,但他们却组合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让我最感动的人是著名诗人屈原。

《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诗歌,哪一部不表现了屈原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当时社会昏暗的揭露。

“路漫漫其修远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吾将上下而求索。”每当我读到这几句诗时,我就心潮澎湃,因为这是屈原用极大的思想填充,“九死未悔”表达了屈原宁死九次也决不和辅佐楚王的奸臣同流合污的坚定信念。正是这种信念给后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同时也正是这种信念使他不断被奸人陷害。

公元前278年,秦兵起兵攻打楚国,楚国破,屈原的“美政”政治思想也破灭了。屈原对前途深感绝望,虽有心报国,但无力回天,只得已死明志。同年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自杀。知道这个消息后,百姓们不约而同的来到江边怀念屈原。百姓们还怕鱼儿们吃掉屈原的尸身,便用粽子投进江中。为了纪念屈原,大家还把五月五日定为中国较为重要的节日“端午节”,还举行划龙舟等活动纪念屈原。

至今,屈原的爱国精神还在被一代代人传下去,只要这种精神还存在,屈原就没死,他一直在人们心中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