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58:59 页码:11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优质11篇)
2023-11-12 11:58:59    小编: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引。怎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与他人沟通和合作?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一

“值此疫情危急之时,作为受到多年教育、党和人民培养下成长起来的为人民服务的外科医生,我们必须尽到一个医务工作者治病救人的应有职责。”1月22日,一张来自武汉市优抚医院骨外科的“请战书”出现在院办,12个签名,12个鲜红的指印,是他们对抗疫情的决心。接下来的几天里,院办里来自临床各部门的“请战书”纷涌而至。

武汉市优抚医院地处武汉市发展大道187号,是武汉市最早的一家精神病医院,值得一提的是,该医院与武汉最早期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华南海鲜市场相距仅200米不到。据该院介绍,1月11日,住院患者中出现首例不明原因的发热病例,鉴于该院紧邻华南海鲜市场,属于疫情重点防控区域,该院当即对发热病患采取就地隔离措施。

随着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例逐渐增多,该院医护工作人员也先后出现发热症状。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该院第一时间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下设7个专业工作组,分别承担起一线突击、医护后援、院感监控、后勤保障、舆情防控、统筹调度等工作。1月中下旬至今,医院462名干部职工自己动手先后组建了两个隔离病区,并组织完成了住院楼4个病区和5个职能科室的搬迁工作。

除夕夜,553名常住病人中出现了百余例发热和不同程度的ct影像肺部炎性改变。基础疾病导致的情绪不稳,致使他们难以配合隔离,使得防控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鉴于该院的特殊性,武汉市政府及防控救治指挥部给予高度重视;武汉市卫健委先后两次委派专家到医院指导防控救治工作,并协助该院将6名确诊病例和30名重症疑似病例转入定点医院救治;武汉市财政局协调划拔资金1270万元,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也纷纷向该院捐赠了医用防控物资和生活物资。

在如此有力的应援下,优抚医院迅速启动战时程序,突破常规,紧急抢购病床240张、呼吸机3台、高频制氧机2台、防护服20000套,大量药品、检测试剂逐渐到位,保证了防控工作的有序进行。

在高强度的防控救治工作中,该院医护人员也出现被感染的情况。为稳定职工情绪,避免恐慌,院党委主动走进病区,深入一线,与中层干部开展了广泛的交心谈心活动,抓住一切机会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同时以身作则,整个春节班子成员无一人休假,24小时坚守,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天天到岗加班。院职工们以基层支部、科室或个人的名义纷纷向党委提出到一线战斗的申请。

在刚刚开设的隔离病区里,一群90后、95后20多岁的年轻人,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在病房中穿梭,汗水已将衣服湿透,他们却没有一个叫苦喊累。他们总是相互鼓劲、互相打气,“还挺得住吗?”“我没事、扛得住。”“加油,我们能赢!”没有什么能打倒他们。

精神科一区科室主任朱倩芸,一直坚守在防疫战役的第一线,由于过度劳累导致两次晕倒仍不曾退出岗位。同事劝她休息两天,她说:“现在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我休息了,我们的病人怎么办?”

龚世虎、瞿永华是一对双职工,前者始终战斗在隔离病区第一线,后者节前离汉,得知疫情,明知危险,却想尽办法从十堰赶回单位,其事迹被十堰晚报以“高速路口,交警向一辆车敬礼送行,这是一篇写哭记者的报道”刊登。

据介绍,截至年2月5日,该院549名患者中已累计确诊病例8例,出现疑似病例85例,好转36例。在这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疫战场上,优抚医院全体干部职工仍忘我奋斗在最前线。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二

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研究生方丹:

“终于能为抗疫出力了”

“新冠病毒不仅会攻击呼吸系统,而且还会造成消化系统的损伤,我们发现,近八成新冠肺炎患者有消化道症状,近七成危重患者入院时肝功能异常,近五成出现腹泻,患者的转氨酶异常率也较高。”1994年出生的方丹介绍起自己和导师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

方丹第一次开展临床研究就很快有了新发现,而且以第一作者发表在了核心期刊《中华消化杂志》上,“终于能为抗疫出力了!”

2月10日,她还在湖南岳阳家中,突然接到导师黎培员教授的信息:临床发现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消化道症状突出,我们马上进行研究,为疾病防控和诊治提供参考。

武汉地区新冠肺炎患者的症状有哪些特点?病毒对患者消化系统的影响到底是怎样的?方丹和导师希望以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的患者为样本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研究。制定研究方案、设计问卷、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撰写报告……半个月的时间里,方丹每天要忙到凌晨两三点钟,从305名患者数以万计的数据中归纳结论,写成论文。

方丹说,这项成果发表后,关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过程中出现的肝损伤等消化系统问题引起了高度关注,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三

湖北疾控中心技术员何飞:

“有任务就立即进状态”

何飞每天都会在早上8点半赶到湖北省疾控中心卫生检验检测研究所,记录实验室检测记录结果,整理数据,分析数据。“我每天没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有任务就立即进状态。”何飞说,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只要样本到了,就得立马到实验室去。

何飞1990年出生,是湖北黄冈人,从华中师范大学微生物专业毕业后,来到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检验检测研究所,一直从事呼吸道病原菌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1月中旬,何飞便参与新冠病毒的检测,刚开始她也有些害怕。“由于我们经常跟传染病打交道,跟随前辈们进几次实验室之后,心态也会慢慢好起来。”何飞说,她的工作都有非常严格的生物安全要求,要根据病原体危害程度,穿戴不同等级的生物防护服,在不同的实验室完成实验。“那段时间上班连轴转,也没有周末,我也忘记了哪天是几号。”

2月20日,何飞加入新冠病毒与呼吸道细菌性病原体关联性的研究团队。“对新冠肺炎患者而言,呼吸系统会受到破坏,机体免疫力下降,此时正是病原菌容易入侵的时候。”何飞介绍,研究团队从大量的咽拭子核酸中,随机选取了新冠肺炎阳性和阴性患者的咽拭子核酸,检测了15种基因、14种呼吸道常见的细菌性病原体,探索新冠肺炎病毒与呼吸道细菌性病原体的关联性,这给新冠肺炎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多理论依据。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四

北大第一医院医师董锦沛:

“用科研力量与病魔斗争”

董锦沛参与撰写的关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问题的论文最近在网上预发表了,即将落地业界权威杂志。

2月7日抵达武汉,2月9日进入病区,不到30岁的医学博士董锦沛一边与医院不同科室同事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一边参与临床资料收集及临床试验研究。这篇论文就是董锦沛与同事的科研成果之一。

“病区最多时有50名患者,除了做好救治诊断的主要工作,我还会抽时间观察和总结患者临床特点、检查结果、进展至危重型预警表现,以及开展早期积极救治的经验等。”董锦沛说,医疗队这项临床数据收集工作已经持续大半个月,他采用文字或电子方式做好记录,下班后再对数据进一步分析整理,随后传给北京后方团队进行数据库建设。

此外,董锦沛还参与了两项医疗队设计的临床试验。2月下旬,结合医疗救治经验与前期数据整理,医疗队确立了两种针对新冠病毒的试验药物,在征得患者同意情况下,将部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加入临床试验。此后,董锦沛和同事们持续观察其化验指标、肺部情况、胃肠道不良反应等。每遇到疑惑,他都会向前辈和同事请教,并及时查阅文献。“试验还在进行中,需要进一步观察和验证。”

“用科研力量与病魔斗争,责任很重。”董锦沛说,研究项目会大幅度增加值班期间的工作量,但也促使他更专注更投入,哪怕在隔离病房多观察研究一会儿,晚上少睡一会儿。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五

“我是党员,我必须站在那儿!”“我不冲谁冲,我不带头谁带头?”“最危险的地方我们去!”……这是这些天以来,我们时常听到的话。今天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全国人民抗疫情感人事迹,欢迎大家来参阅。

有这样一位年轻的医生,在疫情面前,他延迟婚期,主动请战,由于劳累过度不幸感染新冠肺炎病毒,用年仅29岁的生命铸就了救死扶伤的医者本色。

这段监控录像记录下了1月23日夜里10点多,彭银华和同事们依然在紧张工作的镜头。但在第二天,彭银华就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作为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里最年轻的住院医师,彭银华跟同事们说的最多的就是“我还年轻,让我上”。

在同事眼中,彭银华乐观爱笑,如果没有这场疫情,正月初八应该是他最期盼的日子——他要在这一天办一场热热闹闹的婚礼。在他办公桌的抽屉里还放着没来得及分发出去的。

请柬。

1月21日,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成立了第二批新冠肺炎隔离病房,彭银华所在的科室随即投入了战斗。那时彭银华就感到“有场硬仗要打”,他和爱人商量,把原定在正月初八的婚礼取消,全力投入救治。

“疫情不散,婚礼不办”,这是这位90后医生立下的誓言。而他们医院隔离病房成立的当天,130张床位就全部收满。自那时起,彭银华便不分白天黑夜驻扎在科室里值班。而由于过度劳累,彭银华出现了感染迹象。

因为病情突然加重,1月30日他被转诊到金银潭医院。负责照顾彭银华的护士凌云在工作。

日记。

中这么写着,他入院时呼吸急促达40-50次/分,是严重的碱中毒,但他依然忍痛配合医生做穿刺。对于这位年轻的医生,凌云和同事都格外关注,因为他是因为救治病人而染病,让大家都很受感动。

在与病魔斗争的最后日子里,彭银华一直坚定着信念。2月2日,他在朋友圈里写下了这样的誓言:“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医生,但是我也要向这些积极分子学习,申请入党,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义无反顾,勇往直前;以身为盾,舍己救国。在彭银华的追思会现场,依然战斗在抗疫一线的同事们都前来寄托哀思,大家纷纷留言,表示要加倍努力,去完成彭银华未完成的使命。

2月22日晚,一场“火线上的支部大会”在武汉召开。

“经支部大会表决,对孙雪峰、王玉娥、张颖三位同志入党的赞成人数均超过应到会有表决权正式党员的半数,同意接收其为预备党员!”北京协和医院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第一临时党支部支部书记刘正印郑重宣布。

话音刚落,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这是协和医疗队驰援武汉以来第一批火线入党的同志。

“我想成为这个英雄集体中的一员。”1月27日,抵达武汉前线的第二天,第一批医疗队队员孙雪峰、王玉娥、张颖就庄严地向党组织递交了。

入党申请书。

北京协和医院党委对此高度重视,经过认真研究和充分酝酿,向国家卫健委直属机关党委进行了汇报,得到上级党组织大力支持。随后,三位队员的入党程序正式启动。

“他是那种关键时候一定能冲上去的同志”

“一直以来,党员就是我工作、学习、生活的标杆。此时,能和他们共同奋战在前线,非常光荣。我已经做好为党和人民随时牺牲自己的准备!”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孙雪峰说。

得知医院正在组建援鄂医疗队,孙雪峰第一时间报名。很少有人知道,他的爱人刚刚怀孕。这是他埋藏在心底最深的牵挂。

“他是那种关键时刻一定能冲上去的同志。”呼吸内科主任、党支部书记王孟昭这样评价孙雪峰。

刚到武汉,孙雪峰就一连值了五个夜班。“他经常扎在病房细致地查看病人情况,一进去就是好几个小时。有次出来脱掉防护服,连鞋垫都是湿的。”刘正印印象深刻。

在人员紧缺的时候,他主动承担起组长职责,一边负责病房管理,一边继续一线管床。外科医生徐源说:“孙老师每次值班的6个小时都一直在患者床旁,反复检视,调整呼吸机参数。对拔管等有风险的操作,他都毫不犹豫地冲在前面。”

“医院需要我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接到出征的电话时,王玉娥一口答应:“我可以!医院需要我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2003年‘非典’时,我刚成为一名护士,目睹敬爱的师长冲向了前线。我的职业理想就是由这群无所畏惧的党员前辈点亮的。当疫情再度来袭,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像他们一样,冲锋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最前线。”王玉娥说。

一到武汉,她就一头扎进病房,细致入微地照护重症患者。虽然包裹得严严实实,但她绝不让厚重的防护服影响业务操作,扎针一针见血,插管一步到位。在和病毒厮杀的战场上,她紧握着自己的枪。

与医院第二批医疗队会师后,王玉娥主动对新队员进行防护指导和心理疏导,让他们安全而安心地走上岗位。“工作主动不怕苦,敢于冲锋陷阵”,是同事们对她最多的评价。

“请组织在战场上考验我”

张颖是一名护士,在感染内科、血液内科、ccu病房工作多年。疫情发生后,她主动请缨,第一时间报名支援前线。

“请组织在战场上考验我!”递交入党申请书时,张颖如是说。

医疗队初到武汉时,第一次进入满是危重症患者的病房,大家多少有些担心。张颖自告奋勇,第一批走进了重症病房。当天,结束了在病房的紧张工作,从污染区出来的同事们却找不到张颖。过了很久,才看到她从病房走了出来。

原来,细心的张颖在交接班时发现,接班的其他医院的几位年轻护士穿脱防护服显得并不熟练。如果在这个环节出了岔子,后果很有可能是致命性的!张颖决定留下来帮助她们,确保队友防护万无一失。在污染区停留越久,被感染的风险就越大,而当时张颖似乎并没有想这些。

“张颖那么小的块头,做的事情却很了不起。”内科学系副主任严晓伟为她点赞。

“我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会上,副院长韩丁回忆起第一批医疗队初到武汉时忘我奋战的情形:用了不到48个小时建成病房,一次性收治了18个危重病人。“面对困难,大家二话不说,通宵忙碌,体现了协和人的奉献与担当。”

“为有这样的队员同志而骄傲,为我们大家骄傲!”刘正印说。

“哪里任务险重,哪里就有党组织坚强有力的工作,哪里就有党员当先锋作表率。”北京协和医院参加国家援鄂抗疫医疗队的三批184名队员中,有一多半是共产党员。他们在抗击疫情最前线成立了6个临时党支部,探索出党建引领战“疫”的“战地经验”。

截至2月22日,医疗队中又有19人递交了入党申请。他们心中有一个共同的声音:“我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初心使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真刀真枪干出来的。成为预备党员只是一个开始,党组织还会持续关注大家、考验大家。”医院党委书记张抒扬说,“救治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还需要同志们咬紧牙关、坚持到底,为医疗队全体队员树立榜样。”

在2003年非典发生时,90后还是一群被保护的孩子;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他们已经成长为一支青春力量,不畏艰险地忙碌在抗疫一线,全力以赴为抗击疫情作出努力。

刘宇航:长大后我也成了你。

25岁的刘宇航是北京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员,来武汉支援已经快一个月了,记者见到她的时候,她刚刚结束早班的工作。

这就是刘宇航现在工作的常态。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急诊室,她每天要给病人吸痰、输液、补水、测量体温、安抚病人的情绪,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刘宇航每次一干就是超过4个小时。她说这次来武汉的一大收获就是工作更有思路。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刘宇航第一时间主动报名支援武汉。从没跟妈妈用书信交流过的刘宇航,临出发前,给妈妈留下了一封信。“当时妈妈选择舍小家为大家,把我托付给家人,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击‘非典’的工作中。既然选择了做一名护士,就意味着病人的需要就是我们的需要。当接到报名通知的第一时间,我没有考虑,只有一个想法,我要‘参战’,妈妈我长大了,我也成了你。”

17年前,非典疫情暴发时,当时身为护士的刘德芬也是主动请战。现在她还在北京门头沟的一家医院坚守,已经快一个月没有回家了。

95后社区医生:我年轻让我来。

社区医院是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肩负着给发热患者做病情初步筛查,为疑似患者、密切接触者核酸采样等工作。在湖北武汉的硚口区长丰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样一群95后医务工作者,他们主动站出来,挑战核酸采样这项高风险工作。

用棉棒涂擦咽喉,将棉棒头折断,放进试剂管密封,写上名字。社区医生段博文,又完成了一次核酸取样。

采样时,喷出的飞沫直接喷溅到面屏上,23岁的段博文很淡定,一遍遍重复着高风险的操作。他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还不到一个月,便碰上了疫情来袭。面对核酸采样这项高风险工作,段博文和他的一位年轻同事主动请战,“我们年轻,这项工作让我们来。”

长丰街道有近13万名居民,最多的一天,段博文先后去了两个隔离点,做了182份核酸采样。截至目前,段博文和他的同事已经完成了近1200次核酸采样。

穿上防护服,就是一线战士。这些20出头的年轻医生和护士,现在已经成为社区防控的重要力量,从初筛诊断到防疫宣传,正在疫情防控的一线锻炼与成长。

“董主任,我在电视上看到你了,你现在怎么瘦得这么狠呐?我年纪大了,不能给你帮忙,我一点力都出不了。我老伴说我,这么大岁数了,待在家里不给社区添乱,就是给董主任帮忙了。你要保重身体啊!”

一通来自90多岁的叶婆婆的电话,让武汉市江汉区唐家墩街西桥社区书记、主任董守芝,倍感暖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董守芝一直奋战在社区防控一线。24小时开机的她,有时一天要接一百来个电话,大多是求助的,也有表示关心和感谢的。

西桥社区是一个由单位宿舍、“城中村”和部分新建小区组成的混合型社区,有7300多户1.6万余人,老旧小区和平房区居多,有400多栋平房,而有物业管理的小区只有6个,11个小区没有物业。

从年前开始,董守芝和同事们就开始在社区清楼道、清屋顶、清死角,做大扫除,用消毒液在整个社区开展消杀。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疫情蔓延后,董守芝带领同事开通社区之音,滚动播报各类通告和提示,组织居民在线上学习传染病防治方法。同时,社区通过微信群上报信息、工作人员拨打电话、上门排查等方式,开展拉网式大排查,及时发现“四类人员”,梳理搜集危重在家的基础病患者信息、需求,特别是尿毒症透析患者、恶性肿瘤以及孕产妇等,以便给他们提供急需的服务。

从事社区工作27年的董守芝深知,社区的疫情防控,必须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必须坚持依法防控、科学防控、精准防控。

西桥社区里,社区群干与街道相关部门、物业公司、志愿者、网格党支部成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通力协作,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确保服务不断档。

给董守芝底气和信心的,还有来自家人的关爱。董守芝的老伴身体不好,但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她做点事。只要她一到家,老伴总会叮咛她加强营养、注意休息,又给她冲热水袋,暖手暖脚。

“自己年龄大了,又患有高血压,儿子儿媳不想让我太操劳。他们很担心我,一再叮嘱我要照顾好自己。”董守芝说,每天看看3个月大的孙子的照片,是一种特别的慰藉。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

说起疫情结束后社区的优先事项,董守芝不假思索:“安排好值班,让同志们都休息一下,让他们养好元气再来投入工作。”

“口罩用完了吗?消毒水还够不够?还需不需要温度计?”现在刘健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询问武汉市黄陂区李家集街六家砦村消毒用品的使用情况。

刘健今年52岁,是武汉市硚口区公安分局民警,2019年被派往六家砦村做驻村扶贫干部。这段时间的精准扶贫工作让刘健和不少村民成为朋友。由于他的谨慎和严格,自疫情防控以来,六家砦村1505名村民目前没有一人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

在疫情防控刚开始时,刘健也犯了不少难。1月23日,武汉宣布暂时关闭所有离汉通道。刘健和同事来到村里,直接到20多个从武汉中心城区务工回来的村民家里,给他们挨个测量体温,了解他们的身体状况,并要求他们每人都在家隔离观察14天。

不同于城市,村里人住得比较分散,逢年过节喜欢互相串门。为了让大家都安心待在家里,刘健挨家挨户地上门劝导:“这个病毒会人传人,今年春节大家都不要互相串门,也不要走亲戚。”刘健建议,大家都在网上拜年。

虽然村里可以自己种菜,可是油盐等基本生活用品和消毒用品依旧没办法保证。对此,刘健让村干部打电话询问村民的生活需求,每三天一次派几名村干部和志愿者去集镇,集中购买生活用品送到村里,然后再往每个村民家里送。

1月29日,刘健去看贫困户,发现村民没有口罩、酒精等防护用品。回到驻村地点后,他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去采购,另一方面向硚口区公安分局紧急筹措一批消毒液、红外体温计和一次性口罩。

“太及时了。”当刘健将这些用品送往村里时,村党支部书记余和楚非常激动。

“管得严一点,大家就放心一点”,说起疫情防控的经验,刘健说,在他心中保证村民健康是第一位的。下一步,刘健还要继续帮扶贫困户,了解他们疫情过后的生产生活安排情况。同时还要帮助村民联系春耕备耕的种子和化肥。刘健说,“春天已经到了,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六

武大联合科研团队成员辜家爽:

“关键时刻应该冲上去”

最近,武汉大学宣布:该校组建的联合团队创新开发的纳米孔靶向测序检测方法,有助于临床疑似病例难以确诊的问题。武汉臻熙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检验实施部负责人、1994年出生的辜家爽便是这个团队的一员。

1月下旬开始,武汉大学药学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臻熙医学公司有关专家联手开展科研攻关,研发一项更加精准、灵敏的新冠病毒检测技术。春节期间,人手不足,公司号召员工返岗,已经回家的辜家爽立即报了名。2月初他便投身这项技术的科研攻关,“我们都是年轻人,关键时刻应该冲上去。”

“前期主要是利用模拟新冠病毒的核酸质粒,将我们合作研发的纳米孔靶向测序方法(nts)和传统的荧光定量pcr方法,进行检测比对。”辜家爽说,他和同事们穿着防护服,一头扎在公司的医学实验室里,连续几天都工作到凌晨两三点。

当拿到第一批实验结果时,辜家爽和同事们都非常欣慰,相比传统的检测方法,新的检测方法不仅灵敏度更高,有效提升了核酸检测的阳性率,而且能同时检测其他常见呼吸道病毒,检测范围更广。此外,这项技术适合在医院和cdc等实验室开展。

如今,这项技术已经应用到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病毒核酸检测中。作为技术支持人员,辜家爽他们每天和医院检验科的医生们同进同出,保障着检测项目的正常运行。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七

今天,我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向大家讲述我校常老师的先进事迹。常老师是一位在农村任教近30年的老教师,在乡村教育这一平凡的岗位上,她清贫而充实,温和而坚定,平凡而激越。她几十年如一日,让平凡的工作变得不平凡,为的就是这一方热土,这千家万户的孩子,这迎风翻飞,高高扬起的责任。

我刚来到这所小学时,就为常老师的工作精神而折服,大家常常说她是一位“工作狂”。不论寒冬酷暑,常老师总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批改的作业,我校没有一位老师不佩服。学生家长对她是交口称赞:“把孩子交给你,我们一百个放心。”家长们都争着把孩子送给她教。

后来,通过同事的介绍,我渐渐对常老师的了解多了。原来,常老师是一位老民师,在边远的农村小学工作了有20多年,调来中心小学时间也不长。当时的那所小学教室简陋,没有桌凳,常老师就带着孩子,用泥巴和土坯垒起桌凳;没有黑板,用木板钉起黑板;老师少,就进行复式教学。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前,她再苦不叫苦,再累不叫累。有的学生因年龄小,家务活多,不能整天上课,她就背着小黑板,到家给孩子补课。

有一件事令我深深感动。在九十年代初,我们这儿开展了扫盲运动,常老师接受了一个大村的任务。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上课的时间正好赶上了大雪。因为冷,学员们都不愿意来上课了。这时,常老师背上教材,扛上一块小黑板,迎着风雪出发了。她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走,教完一个,再教下一个,一天要走三四个村庄。学员们被常老师感动了,说:“我们如果不好好学,别的不说,至少对不起常老师!”后来,她的这个小组再也没人缺过课。常老师的扫盲工作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嘉奖。当我和她说起这件事时,常老师淡淡一笑:“没什么,只是尽自己的一份责任而已。”

是呀,“尽自己的责任而已”,一句话中,让我们看到了常老师多么高尚的师德。

亲身感受了常老师对孩子的谆谆教导,我才真正懂得什么是“为人师如为人父母。”常老师对待那些调皮、不爱学习的孩子特别有耐心。经常找他们谈话,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给他们开小灶。晚上,我到她家窜门时,常看到常老师在为这些学生批改作业,研究教育他们的方法。

常老师对学生的关爱真是无微不至。记得她们班上有一位孤儿,常老师经常在生活上关心她。一个冬天的早上,常老师发现这位学生,衣着单薄,被冻得瑟瑟发抖,她立即带着这个学生,到商店里买了一件新棉袄。要知道,常老师平时,自己都舍不得买件新衣服。

常老师对学生的真诚关爱,也深深感染着她的学生们。她教过的学生,一说起她,都发出由衷的赞叹。记得有一次,常老师不小心摔伤了,在家休息。这可急坏了她的孩子们,他们将自己的零花钱凑起来,买来营养品,一起来看望老师。有的孩子没有钱,就偷偷从家里拿来鸡蛋送给老师。其他老师都非常羡慕,甚至还有些嫉妒,但也打心眼里佩服她。

当常老师得知我要说说她的先进事迹是,她却说:“我有什么可说的,没有高超的教学技艺,也没有出色的教研成果,还是多写写别人吧。”不过,还是应常老师的要求,没有说出她的真名。最后,让我用一首小诗来表达对常老师的敬意吧!同时,也与大家共勉。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八

越是艰险越向前!作为武汉青山海事处天兴洲海巡执法大队的青年党员,曾恺时刻牵挂着家中怀孕的妻子,但是他始终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自疫情暴发以来,他和另外两名党员同事一直坚守在一线。

曾恺所在的辖区,既有中国宝武武钢集团有限公司的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库装卸作业区,又有中韩(武汉)石油化工有限公司燃油进出口作业区。现阶段,这将为武汉市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建设提供重要物资原料。因此在坚持长江水上春运安全监管和疫情防控工作“两手抓、两手硬”的背景下,全力保障重要物质水路运输安全畅通,就是辖区监管工作的重心之一。

1月29日,他们成功保障了一艘运载8000吨煤炭的船舶安全靠泊安康装卸码头。“这可是疫区建造医院的重要保障物资。”曾恺介绍说。本打算春节和家人团聚的他,因为疫情的突然暴发,自愿坚守岗位至今。减少交接班对别人的风险,却增加了自己现场监管及宣传抗疫的频次。由于船员常年在船,难以在疫情暴发时获取防护用品,曾恺和他的队友们便给船员送去口罩等防护用品。他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也知道此时的船员最需要他们的帮助。

“你安心工作,我和宝宝是你的大后方!”妻子一直很支持曾恺的工作,作为丈夫,曾恺的心里既是满满的感动,更平添了一份坚定!

“我一定要早点到岗”

李洁,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员。

大年初一凌晨四点多,刚在家过完除夕的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中心值班员李洁梳洗完毕,没舍得叫醒家人跟他们道别,便启程驱车近200公里赶回南昌值班。车窗外是黑漆漆的夜和淅沥沥的雨,如此特殊的过年方式对她来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

根据值班室今年春节排班安排,她要大年初一上行政班,原本早上九点之前赶到即可,但作为党员和值班室骨干力量的她清楚得知道,今年春运是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撤站并网切换后的首个春运,再加上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不断扩散,值班室工作任务比往年更重、工作事项更多、承担的责任更大。“我一定要早点到岗做好准备,不能丝毫懈怠,这样工作才不会出偏差,其他同事们也可以早点回家团聚。”李洁年三十的年夜饭上这样跟家人说到。

江西省交通运输厅应急指挥中心承担了省交通运输厅日常值班值守和恶劣天气、节假日等特殊时期的应急值守工作,实行7_24小时五班三运转的值班制度,通过应急指挥大厅内接入的各项系统,对全省交通运输运行状况进行监测预警,并对行业内突发事件信息和路况信息进行上传下达。

今年值班室人员新人较多、形势又特殊,为了更好的投入值班工作,李洁原本春节假期的订婚、拜年行程全部取消。春运以来,她已累计值班160多个小时。说到家人,李洁愧疚起来,她说:“我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去外婆家拜年了。有时候连轴上晚班,家人怕我一个人开车不安全,爸爸、弟弟、男朋友轮流接送我上下班。真的很感恩家人对我工作的支持。”

“我是党员,我必须站在那儿!”

郑牧牧,信阳市交通运输局执法处机动执法大队二中队队长。

“爸,原谅儿子的不孝吧!我是队长,又是党员,疫情凶猛,我必须站在那儿呀!”郑牧牧长跪在父亲灵前,任热泪奔涌。

1月27日,正月初三,下午15时许,已经连续在沪陕高速羊山新区站疫情防控卡点上值守了三天,正在引导下站车辆排队接受检测的郑牧牧,突然接到家人电话:父亲突发脑梗塞,已被紧急送往医院。放下电话,看着高速出口处车辆排起的长龙,郑牧牧一声没吭,强忍心中的悲痛,继续指挥引导车辆和人员,直到天色慢慢暗了下来,出站车流量渐渐变少,轮岗人员到位后,他才急匆匆离去。

信阳疫情防控战“疫”打响后,信阳市交通运输局执法处已累计派出交通执法人员410余人次,在配合公安、交警、卫健等部门,对过往车辆实行疫情管控的同时,还在中心城区严厉查处打击客运违法车辆和非法营运车辆,用实际行动护佑着万千信阳人的安康。

“我很好,你多保重。”

齐明辉,河南高发公司郑州分公司惠济站站长。

本该阖家团圆共度佳节之时,齐明辉和他的妻子罗芳毅然将年幼的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为了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奔赴不同的“战场”,目的只有一个,战胜共同的敌人——新型冠状病毒。

出生于1981年的齐明辉,履历表中有一个普通人难有的经历,那就是17岁就参加了98抗洪抢险,而他当时奋斗的地方,就是在湖北。抗洪一线的经历,塑造了他勇敢坚韧的性格,也使得他无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样的突发状况,总能保持冷静、积极应对。其实这次并不是他们夫妻二人第一次并肩作战。非典时,他们二人正在热恋,却不约而同冲在疫情最前面,虽然受限于当时防控工作需要和网络并不发达,两人无法经常见面,但非典期间两人在各自岗位上的突出表现,加速了感情的培养。非典过后,齐明辉和罗芳组成了家庭,由“战友”变成了夫妻。用他们的话说,“非典考验了人品,这个人,我认定了!”

这次发生在湖北省的疫情,紧紧牵动着齐明辉夫妇的心,每天密切关注着相关信息。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日趋严峻的形势,妻子罗芳主动报名奔赴武汉战线,投身到医护一线。齐明辉作为高速人,结合抗洪和非典期间的经验,考虑到此时正值春运,车流量大,高速收费站必将是阻断疫情蔓延的城市第一道防线,他工作的惠济站是进入郑州的重要站点,阻断疫情,义不容辞。因此,齐明辉毅然返回站上,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带领党员干部们,投身疫情狙击战中。

工作期间,他带领人员帮助河南省“蓝天”救援队紧急搬运总重10吨的84原液运往武汉疫区,帮助河南医药器材公司搬运二十台呼吸机运送到湖北鄂州定点防治医院。同时齐明辉站长的妻子罗芳也是日夜不停,奋战在医院的疫情一线,两人的时间总是对不上,已经一周没有通过电话了,仅有的联系,是微信里延迟看到的“我很好,你多保重。”“加油!”的文字沟通。时隔,跨越地理位置,夫妻二人再次成为同一战线的战友。再到樱花灿烂时,我们相约武汉!

“我想回一线!”

金永春,原丽水高速路政大队中队长金永春。

“领导,我申请调回中队参加一线防疫工作。”老党员金永春在微信工作群中发出的一句话,给连续一线作战的高速路政员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大大鼓舞了士气。

曾任丽水高速路政大队中队长的金永春,是一名多年在职的队员,疫情当前,他展现出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请缨申请调回中队参与一线防疫工作。

在外人看来,放弃现有岗位回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需要莫大的勇气;而对于一线公路人来说,这是个无比正确和理所应当的决定,因为使命在肩,责任使然。

1月30日,补岗到二中队的金永春,连夜赶往海口收费站参与执勤工作。大年初六的侨乡青田,车流量依然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数字,因工作的职责需要,路政员必须要与往来车辆、陌生人群接触、对话,这些都是这个“逆行者”英雄决定背后必须面对的无数个危险又繁琐的日常。

体温监测、疏导车流、一忙就到了后半夜。在凌晨三点、气温零下六度的高速路口,队友为老金拍下一张夜色中执勤的照片,队友忍不住问老金,“非要把自己搞到这么危险的地方来,你老婆不怪你吗?”

老金紧绷的表情中流露出了笑容,“最让我骄傲的就是,我的家人们都支持我的决定!”

是的,这是交通人的使命,也是交通人身后千万个家庭共同的决定!

【战地日记】此战不胜不退休——战“疫”中的铁路人。

请完公休就能退休了,可她偏不。

“妈,2月20号您就退休了。请个公休假吧,休完假就退休,上车可是太冒险了。”1月28日一早,南宁客运段上海一队t77/78次列车广播员陈丽戎准备出乘时,女儿担心地说。

陈丽戎一直没说话,她默默整理好行囊,穿上制服,镜子里映出她倔强的身影。

出门前,她戴上口罩,铿锵有力地回答道:“你妈我,上世纪80年代入路,乘务干了33年。1988年洪灾,我没怕过;雪灾、地震,没请过一天假。20‘非典’,穿着防护服也照样干活。现在,也没什么好怕的,我会保护好自己。”

“各位旅客朋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具有较强的传播性,请佩戴好口罩,勤洗手。”10时许,t78次列车准时从南宁站驶出,陈丽戎在车厢里播放防疫知识。

每逢列车停靠大站,陈丽戎主动与班组骨干一起走进车厢,向旅客宣传防疫知识。

“小妹,吃水果前一定洗手,别直接用手拿食物哦。”“阿姨,口罩上端的金属条您再用力摁一摁,得贴紧鼻子,病毒才不会跑进来。”一节26米的车厢,陈丽戎居然走了整整10分钟。她一路细心提醒大家注意防范,自己却顾不上喝一口水。

广播间隙,陈丽戎加入到消毒队伍中,勾兑、装壶、喷洒、擦拭……寒冬时节,她竟忙得浑身是汗,双手也被消毒液泡得皱巴巴的。同事不忍看她一把年纪还如此辛苦,纷纷劝她去休息。她摆摆手,“我可是老党员了,这关键时刻,哪能下火线呀。”说完又投入消毒工作中去了。

关键时刻,他站好最后一班岗。

“请大家排好队,保持一米距离,按顺序验票进站。”2月4日,在大连站实名制验票口,一位身穿白色防护服,头戴护目镜、口罩的客运员,认真核验每一名旅客的票证信息。

这名客运员名叫孙茂杰,2月12日就要退休了。今年春运是他在岗位上度过的最后一个春运,而他早早就向组织提出申请,要到最为繁忙的实名制验票岗位站好最后一班岗。

疫情袭来,孙茂杰的亲朋好友都劝他找个轻松安全的岗位,然后平平安安退休,可孙茂杰却坚定地说:“我是一名老党员,这个时候不能退。抗击疫情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家人,每个人都责无旁贷。我抗击过非典疫情,有经验。”

在实名制验票岗位,每天与数以千计的旅客近距离接触,面临着风险。孙茂杰在工作中严上加严、细上加细,他常常一边验票,一边提醒旅客带好口罩、做好防护。

验票过程中,有些旅客因操作不当,无法一次通过自动检票闸机;有些旅客身份证失效,需要提供其他有效证件……孙茂杰耐心细致解释,给予旅客帮助。春运以来,经过他手验过的票达到上万张,没有出过一次错。

“快要退休的孙师傅都能冲在最前面,我们没理由退缩。”车站职工被孙茂杰的精神感动,纷纷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无论远近,都伴着她深深的爱。

刘丽,昆明站售票车间售票员,还有几个月,她就要退休了。和班组其他同事不同,刘丽的岗位不在售票窗口里,而是来回穿梭在车站广场上的自助售票区,负责引导旅客使用自助售取票机办理业务。少了一层玻璃窗的遮挡,刘丽和旅客的接触更加直接和频繁。

2月1日凌晨,自助售票区刚开门,刘丽就来到了岗位上。他接过旅客的身份证点击取票机屏幕上的按键,帮助旅客取出车票。见到有些旅客口罩戴的有些松,刘丽会用自己的口罩做示范,提醒他们捏紧口罩上的金属部分,嘱咐他们上车后勤洗手,做好个人防护。

刘丽说,年非典期间,她在客运段负责值乘前往北京的列车,防疫经验丰富,所以主动请求值守这个离旅客更近的岗位。

受疫情影响,春节后,昆明站很多方向列车已经停运,客流虽然降了下来,但刘丽却依然忙碌。在进站口,旅客通过红外测温仪,有序进行体温测量,她经常协助值班干部把体温异常的旅客带到医疗点进行复查。

“我也算是战‘疫’老兵了,能在退休前为疫情防控尽点力,我很高兴。”刘丽说。

上班时,刘丽主动走近旅客;下班后,她却主动“疏远”家人,家人都非常理解她,他们深知,走近旅客是爱,“疏远”家人也是爱,无论远近,都伴着刘丽深深的爱。

消毒队的59岁共产党员。

疫情发生以来,恒诺房建生活段59岁的共产党员李建川一直奋战在抗击疫情第一线。

春节临近,李建川将行动不便的老母亲托付给妻子照顾,主动请缨支援旅客列车消毒工作。就在他奔赴防疫一线时,他的脚踝处痛风旧疾又发作了,但他每日强忍疼痛与工友们一起对旅客列车进行消毒。

工友们都劝他:“老李,注意身体啊。”可他却笑着说:“我这都是小事,现在,就是咱共产党员往前冲的关键时刻。我们虽是后勤单位,但在关键时刻可不能落后呀。”

老李自加入消毒队后,就一直没回过家。消毒队每天从13点作业至23点,作业时长11个小时,要对终到的10对旅客列车116辆编组车进行彻底消毒。

每次消毒时,李建川都强忍着脚踝疼,背上5公斤的消毒喷壶,摸高爬低上千次,以便将消毒剂喷洒到每节车厢顶部、床铺下等每个角落。

一趟下来,汗水常常浸湿了全身衣物,护目镜内产生的水汽蛰得眼睛又痛又痒。在紧张作业间隔,老李会偷偷吃一粒止疼片。“老李,就是我们身边的榜样。”工友韩喜春说。

“客运老兵”投身特殊战役。

宝成铁路徽县火车站建于1956年,辐射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成县、西和县境内十几个乡镇,是当地近50万人出行的门户。

龚建是车站客运领班,再过4个月他将年满60周岁,今年春运是他的最后一个春运。

春运前夕,考虑到龚建年纪大了,同在铁路工作的儿子又远在宝鸡,车站领导特批他休了几天假,回宝鸡和儿子一家过年团圆。不曾想,龚师傅却说:“工作了一辈子,关键时刻咋能从我这里掉链子呢?”

疫情肆虐,毫无惧色,他一肩挑起环境卫生员的职责,配合防疫部门做好客运班组病毒防控工作,同时带领党团员、青年职工奋战在春运一线,尽心尽力服务旅客出行。有年轻职工问他,“龚叔,您怕不怕?”

“我是个有着党龄的共产党员,又是一名退伍军人,疫情阻击战,我不带头谁带头?别看我马上退休,可咱是召之即来,来则能战!”龚师傅挺直了腰板说。

冲锋在前,阻击疫情有我在。

登记信息、检票放行、接送列车……1月29日,哈密站客运值班员付江华身穿防护服在检票作业。连日来,他和同事们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还有一年,付江华就要退休了。

“综控室,d8812次列车接近。”“d8812次列车长,哈密站呼叫。”站台上的付江华忙碌着,她同往常一样执行作业标准,不遗漏任何一道作业程序。付江华也不断地提醒列车长和客运员们做好自身防护。又有列车准备放行检票了,付江华来到人工检票口,她说:“人工检票口离旅客最近,还是我来吧。”

今年冬天,哈密特别冷,春节期间达到了零下21摄氏度,连续下了好几天雪。付江华一个班要上24小时,接90多趟旅客列车,任务十分繁重。

“我们的辛勤付出得到了旅客的理解支持,一声谢谢让我们感到很满足。”付江华说,“在疫情面前,我身边的同事没有一个人退缩,令我非常感动。我会站好最后一班岗,保护好自己,保护好同事和旅客。”

【战地日记】“对不起孩子,我必须回村!”

宋瑞是国家统计局河南调查总队派驻河南信阳息县弯柳树村驻村第一书记。1月24日,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代表,宋瑞受邀参加了鼠年春晚郑州分会场的演出。

1月25日,大年初一,宋瑞坐上高铁到珠海和一家人团聚。驻村多年,她终于完成和女儿四年前的约定:一起过年。

可是,从初一开始,看着新闻播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不断扩大。宋瑞的心越发沉重,不停地与村干部打电话、微信沟通,密切关注村里情况。全村有三四十人从武汉回村过年,信阳离武汉仅200公里,必须严防死守。

初二疫情仍在发展。

初三全国又有新增病例。河南信阳等地已经被列为疫情重点城市,严密防控。

随着疫情的发展,她却将返程票三次改签、退改、重买,只为早一天回到村里。

以下为她的抗疫手记——。

1月29日。

我终于鼓足勇气告诉女儿:我得回村!

女儿说:“妈,您疯了!盼了四年,您刚来就要走?!信阳离武汉最近,是重灾区,是河南省发病率最高的城市。春节假期延长到2月2日了,我给您订好2月1日初八的票,不耽误您回去上班。”

昨天看新闻,疫情还在发展,信阳、南阳、驻马店三地已被列入危险区。

疫情就是命令!就是召唤!我必须马上回村!我心急如焚!说服女儿终于同意改签1月30日初六返程机票。

刚到珠海高铁站,弟弟宋辉打来电话劝告。接着又发来微信——。

10:06,收到女儿发来的微信:“路上您口罩别摘啊,信阳都是高危地区了,您千万要注意啊!”

“我是党员,我是弯柳树村乡亲们的第一书记,正是因为危险,所以我才必须风雨无阻回村。请放心,我会保护好自己的!感谢家人亲人们的理解!”

女儿:“那您也是妈妈,也是姥姥。”

我的眼泪长流不止……。

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是主战场。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个像宋瑞一样的投身一线的力量,坚信我们必将打赢这场没有硝烟但有生死的硬仗!

【战地日记】在生死赛跑中,忘记什么是害怕。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长江航运线上有这样一群人,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走在最前线,为了人民的健康义无反顾,成为最坚定的“逆行者”。他们挺身而出、扎实工作、执着坚守,以担当与实干诠释着初心使命,以拼搏与奉献扛起了一面“抗疫先锋”大旗。

许绿叶:我不能离开更不能倒下。

疫情就像漫卷人间的沙尘暴,来势汹汹。而医生,就像在沙尘暴中顽强生长的绿叶,托起病人生的希望。

“我不能离开,更不能倒下!”年近六旬的长江航运总医院感染科专家组组长许绿叶正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第一线。

在阅片灯下,患者肺部整个都是感染形成的白色。情况紧急,必须马上上呼吸机。

“我还能不能出去?我还能不能活?”陈某拉着许绿叶的手,泛着泪光的眼睛里满是绝望。

许绿叶坚定地回答道:“你有信心我们就有信心!”

这句话不仅抚慰了病人,也稳住了军心。

然而,谈何容易。目前仍未研发出针对新冠病肺炎的特效药,救治过程只能依靠患者的自愈能力,而对于自愈能力不足的高龄老人来说,还伴随着引发并发症危及生命的可能。

刚入院的前几日,陈某的状态不容乐观,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高烧期。“再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作为团队的主心骨,许绿叶亲自给患者检查、开药,每天对其进行多次监测观察,调整治疗方案。在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陈某的状态逐渐好转。

1月24日,大年三十,陈某终于出院了。他和许主任以及她的同事们在大门前合影留念,留下了重生后感恩的泪水。

这世上没有比生命更无价东西了,那一刻,许绿叶感觉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有了回报。转身擦干眼泪,她又继续投身到新的诊治中。

孙莉:“生死赛跑中,连害怕的时间都没了”

大年三十的隔离病区,亮如白昼,医生、护士脚步匆匆,仪器滴滴作响,作为始终坚守在战“疫”一线的医护人员,长江航运总医院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在这里坚守,已经1个多月了。

她负责的病区比较特殊,是全院医生护士感染组,目前这里除了接受从发热门诊收治的疑似病人,还有4名确诊感染的医护以及13位疑似感染医务人员。

疫情当前,由于防护物资的大量消耗,甚至缺乏,战斗在一线的医护人员有些出现了咳嗽、乏力等不适,陆续倒下,同时发热病人急速增加,让原本设置的三个病区不堪重负,1月22日,医院隔离病区正式组建。康复医学科一病区主任孙莉带领科室医护人员承担起这份重任,他们来到内科楼四层,开设了又一个新的肺炎病区。

一大早,交班汇总、分组查房、观察呼吸、监护心电……由于隔离病区的特殊性,大多数家属无法近身照护。忙完这些,孙莉与护士们一道,帮助病人解决生活上的需求,准备生活用品、送餐到病房、帮着打开水、服药到口,一刻都没停歇。

下午一点多,忙碌了一上午的孙莉终于有机会喘口气。她端着反复热了几次的盒饭,还没来得及吃上两口,上午送来的一位70岁重症病人血氧突然降低,情况紧急。她放下筷子,戴上口罩就冲了出去。

晚上九点多,孙莉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小孩早已送到爷爷奶奶家,丈夫是长江航运总医院神经外科医生,在医院时,两人忙得连见面的机会都没有,回家后,又处于相对隔离状态,说不上一句话。

“病人一波接一波涌进来,我们每个人的体力都逼近极限。”孙莉说,虽然经历过非典,但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说不害怕是假的。“不过,现在连害怕的时间都没有了,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这是一场生死赛跑。

肖鸣:“请让我去支援前线!”

“请让我去支援前线!”在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长江航运总医院老年病科副主任肖鸣再次站了出来。

新年以来,疫情愈发严重了,长江航运总医院老年病科的病房被紧急征用了一部分成为隔离病房。作为资深的老年病医生,肖鸣原本不用参与到这场“战役”,但她清楚,老年人一旦患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情况会更加危险。

“老年病患需要懂老年病专业的医生参与救治。”肖鸣说。第二天早上7点,医院开放隔离病房前,她向院长郑重提交了请战书。

床位紧缺,病人却一波接一波涌进来。头几天,常常盒饭还没揭开就已经凉透了,双腿肿到下班后必须在办公室坐1个小时才能迈得动,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经常回到家才想起自己一整天没有喝水,被迫在睡前挤出时间喝掉一杯人体必需饮的水量。我必须保证自己不倒下,才能救更多的人。”肖鸣说。

设立在老年病科的肺炎隔离病房,是全院老年肺炎患者的集中诊治区,患者平均年龄在85岁左右,年龄最大的患者已99岁高龄,是疾病最凶险、死亡率最高的病房之一。

肾功能衰竭怎么办?心功能衰竭怎么办?高血压患者如何用药?作为老年病专家,肖主任不是正在会诊,就是走在去会诊的路上,甚至连晚上回到家都在与同事电话讨论治疗方案。

“病区里所有病人的听诊,都是肖主任来操作。”一位年轻护士告诉记者。一次又一次把耳朵和脖子都暴露在凶险的病毒中,这不仅有利于全面掌握患者病情,更是对同事们的保护。“肖主任将最大的危险留给了自己。”同事感叹道。

“这是我应该做的。”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肖鸣坚定地说,“我已经做好随时被隔离的准备。”在肖鸣与同事们的不懈努力下,好消息接踵而至。目前,他们病区已经有3名患者治愈出院,留院的患者均无发热现象,状况正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余波:有一种割舍,是为了让更多人重聚。

大年三十,15点34分,长江航运总医院呼吸科病房。一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停止了呼吸,一位身着厚重防护服的医生匆匆赶来,在病床前失声痛哭。

“他是余医生爱人的父亲。”一位护士哽咽道。她说的余医生,是长江航运总医院医疗协调组组长余波。

怎能不遗憾?整整7天,将近80个小时同在一个医院,短短几百米的距离,她和老人真正见面的次数,仅仅四次。

第一次见面,公公因身体不适来医院就诊,随后被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刚刚把老人送进隔离病房门口,余波手中的电话又响了。“去吧去吧,我知道你很忙。再忙也记得吃饭啊!”公公摆摆手,转身就跟随护士进去了。余波看着老人的背影,心就像被抽空似的,很不是滋味儿。

第二次见面,余波正组织专家组给重症患者会诊。

走进公公病房,还没来不及跟老人交谈,旁边急促的喘气声让她停下了脚步。临走时,余医生在护目镜下笑着跟老人挥了挥手,看到老人没有回应,余医生笑着摇摇头,“穿戴这么严实,估计认不出我了,下次走到他面前,近一点就认出了。”想着想着,不经意又转身又走向下一个急需帮助的重症患者去了。

第三次见面,余波同样是组织专家组给重症患者会诊。

1月22日,长江航运总医院组建新的隔离病区。病人蜂拥而至,新腾出来的48个床位转眼就被占满了。“余医生,有几个病人一直处于高烧,情况危急!”经过老人病房门口,她匆匆举起手来打招呼:“爸,我是小余。”老人没有听见,余医生摇摇头,转身默默下定决心,“老人家耳朵听力不好,下次再叫大声点。”

然而,第四次见面,没想到竟是永别。

接到公公病危电话的时候,余波正在发热门诊协调增援医生。“你来呼吸内科一下,爸不行了!”电话那头,丈夫的声音极度克制。短短10分钟路程,她心里冒出了无数个“怎么可能!?”老人的病情一直比较稳定,所以从来没有列入会诊名单里,病症竟然如此凶险!“我原本可以送饭进去的,但我又走到了其它病房,是我不孝啊!”余波几度哽咽。

大年初一,早上7点半。余波又准时坐在了办公桌前,此时此刻,她必须化悲痛为力量。因为,她明白,眼下她和白衣战友们所做的一切,与亲人的割舍,都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能久别重聚。

【战地日记】为了抗疫情,他把病毒株无偿共享。

“今年的团圆饭和年夜饭合二为一了!感谢家人的理解!新年平安,国泰民安!”除夕当天,广东省实验动物监测所(以下简称动监所)新检测技术中心负责人丛锋仍坚守在岗位上。他的朋友圈记录下了这一天的繁忙工作状态。

春节期间,丛锋和团队日夜兼程,通过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新型冠状病毒(-ncov)n蛋白表达菌株。此时,他和动监所毫不犹豫决定,将菌株无偿共享给全国范围内的科研院校和生物医药公司。

1月10日左右,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全序列由复旦大学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提交,其中28274—29533位为“n”基因可产生病毒核衣壳蛋白(n蛋白)。丛锋说:“n蛋白具有建立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血清抗体方法的潜力,也可以进一步制备单抗或开展解析该蛋白结构等研究。”

来,动监所默默坚守在公共生物安全的第一线。面对肆虐的疫情,当丛峰团队提出研究n蛋白表达菌株时,动监所为其大开绿灯,全力支持。

经过努力,丛峰团队采用全基因合成的策略获得新型冠状病毒的n基因序列,构建了pet28a-n表达质粒,通过大肠杆菌成功表达了新型冠状病毒n蛋白表达菌株。“此研究工作是根据网上公开序列合成获得,属于基础工作。”丛锋说。

疫情面前,时间就是生命。“合成和鉴定n蛋白表达菌株需要7—10天时间,如果把此成果共享出来,既可节省紧迫的研发时间,也可节约重复投入的科研经费。”丛锋算了一笔账:n蛋白表达菌株的合成费用大概多元,假如以需求量800份计,可节约160万元以上的费用。

n蛋白表达菌株虽不能直接发挥抗疫作用,但它是后续研究的基石。丛锋介绍,比如科研人员可利用该蛋白制备单抗从而做成类似“验孕棒”的快速检测卡,操作简易,这样社区医院、小区门口,甚至普通人自己在家也可检测是否感染了病毒,单抗是后续科研常用的基础原料。

为此,经和所里商量,他们决定无偿共享出此菌株。据了解,这种全国范围“共享”科研成果的方式,以往极少见。科研人员获得可表达蛋白的菌株后,可一直养着,让其不断表达新蛋白,然后当成产品销售。一旦把菌株分享出去,意味着把“种子”给出去,大家都可自主生产,该菌株也失去了商业价值。

不久前,科技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技攻关项目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提出及时汇交研究过程中产生的涉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实验数据、临床病例等。

“在疫情防控中,无论是部里还是省里,尤其钟南山院士作为广东省疫情防控科技攻关组的专家指导组长,他提出‘共享’倡议,要求‘救治为主,科研为辅’。‘共享’该成果,也是疫情之下,作为共产党员、作为科研人员为国家、科研事业作贡献的一种新方式。”丛锋表示。

“菌株的共享,一方面减少科研人员重复工作,节约宝贵时间,避免重复合成病毒基因序列造成科研经费浪费;另一方面为有资质、有能力的单位早日研发出单抗、血清学诊断试剂等产品提供支持,助力疫病防控。”该所所长黄韧说。

令丛锋备受鼓舞的是,联系菌株的老师,许多也表态愿意共享利用该菌株制备的蛋白、单抗、多抗等产品,“风气已开”。

截至2月10日,国内外,包括加拿大和新加坡等科研院校和生物医药公司已预约超千份,主要用于研发单抗和血清学诊断试剂产品。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九

今天省局统一组织观看了党的好干部牛玉儒的动人事迹的电视宣传片,禁不住一次次潸然泪下,好久没有这样为一个人而感动了,特别是为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对比前些天看过的王怀忠的两面人生,同样的领导干部,不同的执政观、人生观,一个英魂永存,一个骂名千载。牛玉儒说:“我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不属于我自己,我不能随意支配。”他的为官之道,就是用权为民。用权为民,也成就了他的好官之道。用权为民,使他的工作不断有创新,有突破;用权为民,使他始终廉洁自律;用权为民,使他对人民群众充满了亲情;用权为民,使他能团结好各大班子,使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均收入大幅增长。牛书记不管是在包头还是在呼市任职,不管是搞城市建设还是抓招商引资,不管是提高居民收入还是访贫问苦,在诸多方面都是感人至深的。他是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真心实意地关心“弱势群体”,真心实意地为人民服务,真正地将自己看做人民的公仆,而王怀忠所做的只是一些政绩工程,是为了自已升职捞取资本。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衡量一个官员是不是好官,就看老百姓喜欢不喜欢,像牛书记这样的好官,群众就最喜欢,他把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甚至比自家的事还要着急还要关心的。反之,有些官员,官职不大,却觉得自己就是老爷,在群众面前耍威风,摆架子,出门无车不走路,脱离群众,作威作福,天长日久,岂有不犯错误之理,看看王怀忠这些倒下去的官员们,哪个不是因为这样的毛病才导致成为贪官污吏!好在我们的党还有许多像牛玉儒这样的先进榜样,官僚作风会逐步受到抑制,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会被越来越多的干部所接受。因为一个人,美丽了一座城市,因为一个领导,富裕了一座城市。我们的群众喜欢这样的人,我们的党需要这样的干部,如果每个城市都有一些这样的好人、这样的好官,我们就会有一个美丽的中国,富裕的中国。这将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牛书记虽然去了,但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他的滴滴心血和汗水,已化作一片花海,他创造的美丽如花绽放,他也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我们每个党员都应以牛书记为榜样,立足本职,努力工作,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人生的目标,同时以王怀忠的腐败人生作为反面教材,时刻警醒自己不犯错误,少走弯路,真正地做一个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十

“药记得吃,已经放在保温锅里了。”3月11日早晨6点,武汉铁路公安处汉西车站派出所民警杨明强起了床,然后像往常一样打扫卫生、做饭,给患甲状腺癌的妻子张莉熬好药并按时段分装好后,叮嘱了一句便去上班了。这一天,是60岁的杨明强最后一天上班,他就要正式退休了。

“易师傅,前面的这个门须重点看守,注意查通行证。”老杨的家离他工作的派出所不远,他每天7点从家里出发步行上班。在汉西建材市场门口,他对门卫易师傅说。

老杨主要负责汉西建材市场和舵落口货场的日常消防宣传、检查工作,对自己辖区内的1300多家商铺、7个志愿消防队,他了如指掌。走在巡查逾万次的熟悉的市场内,回想起往年此时这里人头攒动、车来车往的繁忙景象,他的内心有些五味杂陈。

偌大的市场内,店铺紧闭,空寂无人,转完一大圈已经快8点了。

“老杨,来了啊。”所长杨武阳在院子里看到杨明强,走了过来,目光有些飘忽,刻意回避直视这位老战友。

“老杨,你今天在所里休息、收拾一下行李,我带你的徒弟黄龙去舵落口货场,你就别去了。”两人站了一会儿,所长杨武阳先开口,打破了这份“尴尬”。

“最后一次去检查了,那边抗疫物资多,有几处防火重点,我再跟黄龙说下。”老杨的回答也在杨所长意料之中。

老杨1980年参警,曾经在车站客运、乘务、内保、押运、消防等多个岗位工作,在汉西所工作已有了。

“优秀共产党员”“优秀人民警察”等近30个荣誉是对他40年警察生涯的肯定。从警多年,老杨几乎没陪家人过过年。考虑到他的妻子患有癌症,今年春节所里特意安排他在家多待几天陪妻子,但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这个温暖的安排。

“疫情不退,铁警不退!”征得妻子同意后,老杨递交了请战书,并在宣誓大会上做了庄严承诺。

他恳求所领导:“我在岗的时间不长了,和同志们并肩战斗的时间也不多了,请帮我排班,我要站好这最后一班岗!”拗不过执着的老杨,所领导批准了他的请求。

这些天来,老杨每天都提前上岗,配合值班民警做好个人防护检查、办公区域及相关场所的消杀工作。

“他工作特别执着、认真,他舍不得这个岗位……”教导员宋兵说不下去了。

2月15日,武汉,天气骤变,一场大雪后气温骤降至零下5摄氏度。汉西所接到上级通知说,有两批近千吨支援湖北防疫物资即将抵达东西湖区舵落口货场,其中有大量酒精等易燃品。负责消防工作的老杨集中全部精力,带着青年民警,迅速着手对消防器材的数量配置及位置进行检查,对车厢卸车运输通道、转运货车入场通道等外围区域消防安全防护做好布置,最后还和货场相关人员反复对接,以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连续奋战了三天两晚,最终将防疫物资及时安全卸载并转运至全省各地战“疫”一线。

武汉的天气一天天向暖,疫情也在一天天向好,胜利的曙光初现。“疫情未退,我没准备退。”退休后的老杨将会奔赴新的岗位,当一名社区志愿者。

“我已经向社区申请做志愿服务了,他们非常欢迎我去做一名志愿者。”

“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汉西所党支部一致认为。

“老杨,保重身体,注意防护!有时间了到所里转转……”当日中午,杨武阳和宋兵将杨明强送到其居住的小区门口,同其申请志愿服务的社区进行了初步对接。

“你们放心,我已经圆满退休了,也即将迎来下一个全胜!”老杨回头跟战友们告别……。

人民公仆的感人事迹篇十一

1月26日,面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市第二人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迎难而上,发倡议、勇请战,他们在一封封请战书上,摁下了鲜红色手印。短时间里,3页纸上,密密麻麻地签满名字和印满医护人员的红手印,志愿报名人数达到150人,其中123名党团医务人员请战。

一份份请战书,书写出的是医生护士的美丽责任担当,书写的是勇敢向前的伟大战士精神。

1月27日,在漯河医专二附院疫情防控请战宣誓仪式上,发热门诊工作组组长、58岁的内科专家徐冬主任医师在宣誓条幅上郑重签下了名字。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这是他继非典疫情后,再一次冲到疫情防控一线。1月30日,该院发热门诊临时党支部正式成立,他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第二天,两名医务人员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面对疫情,一批批优秀的党员医务工作者奋不顾身冲到战疫一线,他们的事迹深深感染着我。”来自妇产科的主治医师何青青说,“我应该像他们一样冲到前面,在党的坚强带领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取得抗击疫情的伟大胜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