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精选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8:15:57 页码: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精选9篇)
2023-11-12 18:15:57    小编:

系统总结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明确总结的目的和对象,以便更好地展开思路。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xx市全面推进“一站两体系”建设(即:乡镇依托现有机构完善职能挂牌设立农村改厕管护服务站,采用市场化方式建立厕具维修服务体系、粪污清掏及资源化利用体系),初步解决了农村“厕所革命”中存在的农民群众“不愿用、没法用、用不上”难题,达到了5方面效果。

一是管护工作责任清了。全市有改厕任务的xx个乡镇全部设立了改厕管护服务站,xx个行政村实现了“一站两体系”全覆盖,切实做到市县有管护监督、乡镇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有管护站所、村级有网格人员。二是厕具坏了有人修了。建立多种形式的市场化维修服务体系,初步实现了厕具小修不出村、大修不出镇。三是粪污满了有人掏了。初步形成了农户自我清掏就近就地利用发展“五小园”为主、市场化清掏相结合的粪污清淘服务体系。四是粪污处置去向明了。基本形成了资源化利用为主、无害化处置为辅的利用处置方式。五是农户群众满意度高了。一些老人说,以前在城里的孩子回家不过夜,主要是上厕所不习惯,现在不但用上卫生厕所,有问题了还随时有人上门解决,一放假孙子们都愿意回老家来住了,变化真是太大了!据xx城调队对xx县改厕群众满意度专项调查显示,农户对改厕的总体满意度达xx分。xx市的主要做法:

具体做法为:

一、结合实际,制定出台工作规范。制定出台《农村改厕管护“一站两体系”工作规范(试行)》。“一站”即有改厕任务的乡镇,在现有乡镇负责改厕工作机构的基础上设立农村改厕管护站,履行乡镇政府改厕管护管理职责;“两体系”即通过政府购买社会化服务等方式,建立起厕具检查维修体系和粪污清掏及资源化利用体系。xx年市级安排xx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改厕及“一站两体系”建设。

二、厘清责任,建立管护责任体系。一是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市指导、县主管、镇落实的工作机制。二是管护社会化主体责任。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将有关巡检、维修、清掏等职责交由市场主体承担,采取受益者付费、政府适当补贴(助)的方式,促进改厕管护服务市场化。三是村级组织监督责任。通过村规民约和网格化管理,落实专人负责农村改厕管护日常排查检查、收集反馈农户需求、协调处理管护有关事务矛盾和纠纷。四是农户受益主体责任。村民是农村改厕的受益主体,负责户用厕所日常维护、卫生保洁以及粪污就近就地资源化利用。

三、创新路径,健全市场维修体系。一是中标单位质保维修。在质保期内,凡出现产品质量或施工质量问题的,由业主单位或乡镇改厕服务站督促中标单位予以及时维修。二是乡土工匠就地就近维修。依托乡村物业或乡村水电工、建筑工、维修工等,以乡镇或村(居)为单位组建改厕维修服务机构(队伍),承担质保期外的农户改厕维修服务或受中标单位委托开展相关服务。三是镇级维修网点上门维修。发挥集镇现有洁具、家电等经营服务门店的优势,鼓励其拓展业务范围,开展厕具上门检修服务。如xx县xx镇依托镇五金门店,在xx街道、xx街道、xx街道分别设立三个改厕维修服务点,安排专业施工人员为农户提供改厕维修服务。

四、探索模式,健全清掏处置体系。一是农户自行清掏,就近就地发展“五小园”庭院经济。初步统计,全市自我清掏农户比重达90%左右。二是以乡镇或村居为单位,选择第三方社会化服务。三是委托现有乡村物业公司、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场化保洁公司或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运维服务机构。四是依托村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农业种植大户等回收消纳。五是将厕具维修服务体系与粪污清掏服务体系进行合并统一委托第三方公司服务模式。

五、强化责任,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一是建立两级考核机制。将农村改厕管护纳入对农村“厕所革命”考核评价体系,建立市对县、县对乡两级考核机制。二是建立依效付费机制。对市场化服务组织购置吸粪车、建设粪液储蓄池等予以适当补助或奖补,对为贫困户、五保户等特殊群体开展清掏服务予以补贴。三是建立群众监督举报机制。建立农村人居环境舆情互通及监督举报机制,设立市、县、乡三级农村改厕举报电话,开发农村人居环境随手拍小程序,接受群众监督。

下一步,xx市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提质提效,努力打造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

一是突出工程化思维。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严格执行农村改厕技术规范,推动自然村常住农户愿改尽改、应改尽改,提升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二是突出品质化提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政府适当补助的方式,引导农户对以前年度实施的不通水、不通电和选址不当的改厕进行提标改造,提高群众如厕舒适度、体验度。三是突出资源化利用。鼓励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等,实现就地就近利用。对农户无法消纳的,支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因地制宜建设一批贮粪池,打通粪污还田最后一公里。四是突出智能化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改厕综合管理、厕具报修维修、粪污报抽、储运和无害化处理等进行全流程智能化监管。五是突出常态化考核。建立县对乡、乡对村的监督考评制度,以及对第三方市场化管护主体的考核制度。六是突出系统化整治。以改厕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时围绕村庄的通组达户道路、生活污水收集、公共空间打造、重要节点的净化亮化、河塘沟渠的整治等,着力抓好入户小路、净化小塘、生态小池、小微公(菜)园、景观小品等农民需求迫切的事情,系统提升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二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我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级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常抓不懈。积极在土地、税收、服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吸引了一大批规模企业来      投资建设。                 等企业相继落户     。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开辟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了龙头企业和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重点扶持了          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           已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拓宽农村劳动力输出渠道。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强引导和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四)依托旅游、石材等新兴支柱产业,拓宽农民外出劳务收入。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做出了一些成绩,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城镇化建设、乡镇企业发展缓慢,无法吸纳数量众多的富余劳动力。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习惯于传统农业的粗放耕种。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四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五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给签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六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七是培训服务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虽然,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有大量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农民增收还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富民强县”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把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必须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

(二)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私营个体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引导有条件的农民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          镇的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发展与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              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三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工作总结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不断增加,但其素质提高缓慢,造成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恶性膨胀。近年来,三都县各级各部门积极想办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分乡镇教育、培训,领办项目,劳务输出,提供服务等措施,使全县农村剩余青年劳动力在一定程度得到了转移。20xx年,根据国务院六部委文件精神,在省、州阳光办的关心指导下,我县积极组织培训转移了500名技工,完成今年的任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是一项便民、富民的大事,是实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民就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举措。

2、我县农村青年转移状况与特征。从总体上看,我县农村青年转移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农村青年转移数量增加。近几年,我县农村青年外出数量呈现上升趋势,部分外出青年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农村青年向非农业转移,已成为我县农村的一道“风景线。

特征之二:农村青年转移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在农村青年的转移中,具备初中文化的青年农民唱主角,是主力军,占到8o%以上。这些人头脑灵,接受新事物快,到外面闯荡见世面、学技术的欲望高,去外地谋求职业的机会大。 特征之三:工业、建筑业、制造业、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仍是农村青年转移的主要行业。在20xx年,农村青年转移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和低层次的商业饮食服务业,主要流向为深圳、东莞、广州、上海、福州、北海等发达地区,占到70%以上。

特征之四:我县青年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这些外出务工的农村青年绝大多数还保留着对土地的承包权,每年除在外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3、农村青年转移的积极作用。农村青年向非农产业的大转移,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县域经济,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村青年以其工资要求低、就业期望值不高、勤劳能干、能吃苦等特点,增强了在城市就业的竞争性,这对促使我县劳动者就业观念的转变,推动劳动就业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农村青年在城市从事的大多是脏、苦、累和城市人不愿干的工作,而提供的是城市居民生活中迫切需要的家政、医护、环卫、建筑等特殊服务,对方便城市人民生活,适应社会化服务需要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构。为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我县把此项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成立了以县农业局副局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阳光工程办公室,配置了相应的工作人员专抓此项工作,制定了培训计划和方案,对培训专业、人数、时间、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做到了年有规划,月有安排,有底数的步步推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四

近年来,__省__县积极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以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__乡村振兴引领区、关中幸福宜居样板区为目标,立足资源产业比较优势,把做强旅游、做大商贸作为培植新业态的有力抓手,通过五抓并举,探索出一条__村“旅游商贸互融互促、基于品牌溢价效应”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新路子。2021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旅客86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8亿元,社零指标增速连年保持在__市前列。

从2007年开始,全村62户都办起农家乐,引进豆腐、酸奶、菜籽油等8家传统手工作坊、100余家关中特色小吃。建起62家农家客栈和精品民宿,先后打造回民街、祠堂街、酒吧街、艺术长廊,满足了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等不同层次需求。目前,__村商贸从业人员达3万余人。积极发展电商经济,开展线上经营,开发__村电商产品20余种,日均销售收入超5万元。

通过搭建平台,互助合作,全股联营,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共建共享共富。成立特色小吃合作社,对8家原材料加工型作坊进行工厂化改造,所有经营户以合作入股方式参与小吃街、企业经营。吸引德懋恭水晶饼、红星软香酥等省内外知名企业设立直销点,拥有全国唯一一家进村的星巴克和肯德基。村集体以集体房屋、土地等固定资产入股的方式,参与小吃街、农业公司、运输公司等合作社,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始终把“农民自己捍卫食品安全”作为__村的“生命”,严把材料、管理、监督、加工、销售“五大关口”,杜绝任何添加剂。注重挖掘生产、生活、民居等地域性民俗文化,塑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乡村民俗文化特色旅游品牌。始终把塑造诚信文化作为立村之本、经营之基,把实心、用心、专心、诚心融入乡村旅游,营造“诚信做事”的团队文化。依托品牌优势,实施“进城出省”战略。2015年至今,在__等省内大城市建成__村城市体验店17家,并在__等四地打造__村民俗旅游体验地,实现轻资产扩张,品牌价值最大化。

__村以“支部+公司+合作社+股份制+农户”的形式,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服务实体,实行集体内部无物不股、无人不股、无业不股,采取基本股、混合股、交叉股、调节股、限制股等五种入股方式,打造“股份农民”,让新老__村人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同股同心,与集体经济组织共进退、同发展,有效提高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水平,有效克服农民个体经营的盲目性和分散化,促进集体与农民利益均衡发展,形成股息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注重新老__村人学习教育,创办“__村美丽乡村建设培训中心”“__村奇思大学”,开办“__村乡村旅游培训学校”“__村乡村振兴研习社”,坚持召开周一学习会,不仅学习政策精神,还学习经济、市场营销等知识,更新经营理念,提升服务水平。全球招募实习村长,在民宿设计、业态管理、落后产业淘汰等方方面面,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规范行业运营,实行统一管理,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下一步,__村将进一步突出特色、提档升级,重点抓好品牌建设、产品深加工、中央厨房革命和度假康养配套等,并深化线上线下融合,着力把__村打造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国家5a级全域旅游示范点和全国乡村度假休闲示范区。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五

xxx(x月x日)。

同志们:

我们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动员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在全市再次掀起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热潮,帮助农民提高转岗就业技能,确保完成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目标任务。刚才xxx同志就我市农民教育工作和阳光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通报,并对20阳光工程实施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资金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他讲得很具体、很到位,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回去后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再强调几个问题:

一、认识要更明确。

首先要认识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20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这是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增强我国产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和有关部门要作为一件大事抓紧抓好。要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按照不同行业、不同工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实行定向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适应产业结构升级和提高竞争力的需要,进一步搞好农民转业转岗培训工作,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首次把实施阳光工程写进中央文件。今年国家更加重视阳光工程的实施,培训规模不断扩大,由去年的250万人增加到今年的280万人;投资力度也在加大,中央财政的培训补助资金由去年的2.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4亿元;补助标准有所提高,由去年的每人每期补助100元提高到139元。具体到我市,补贴标准由去年的每人每期xxx元提高到xxx元。

其次要认识到,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采取积极措施强力推进。xx是农业大市,80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农村劳动力资源量位居全省前列。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施意见》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时,就把加快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途径,指出要跳出“农”字做文章,通过“三化”来把数以万计的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并且提出,到全市非农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比重达到60以上,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到20以下,城镇人口达到50以上。市委书记xxx同志多次指出: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着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农民择业多元化,为农民增加收入拓宽渠道。今年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将“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作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将“进一步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的实施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和转岗就业能力,实现农民就业多元化”写进了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由此可见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民工培训转移高度重视。

第三要看到,我市阳光工程实施一年来的实践表明,这项工作既有益又有效。去年,我市开始启动实施阳光工程,全面开展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一年多来,全市共筹集培训补助资金340多万元用于对参加培训农民的补助,认定培训基地120所,重点开展了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三大类共41个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学员2.5万人,转移就业2.3万人,圆满完成了国家和省下达的职业技能培训任务和转移就业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果,被群众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一是提高了农民外出务工的就业技能,经过培训的农民95实现了转岗就业。二是降低了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政府安排的财政培训补助资金直接补助给受训农民,农民参加培训的成本平均降低三分之一左右,有的甚至达一半以上。三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提高了转移输出的组织化程度,我市农民外出务工有组织输出比重由20的3.2提高到36。四是增加了农民收入,参训农民外出务工月收入平均达到724元,比未接受培训的人员普遍高出200多元。年我市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0余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42万人,已有超过50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了城镇和农村二、三产业;农民务工总收入达到50亿元,农民务工收入比重首次超过30,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37。

00万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所谓机遇难得,就是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紧缺,很多地方出现了所谓“民工荒”,今年春节期间又出现“保姆荒”,这为我市加快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市近些年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较高,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劳务品牌,商丘民工已经在外界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更好地推动我市劳务经济发展。

二、培训要更扎实。

在去年的阳光工程实施工作中,各县(市)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一些县(市)区没有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影响了工作任务的完成;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得力。总结以往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成为社会各界效仿的样板工程。

一是抓好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保证,各县(县)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今年我市投入是50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支持我市450万元,比去年增加200多万元,增幅和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市财政配套50万元,不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但是,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到(市)区财政要对管理工作投入一定的经费,这是国家、省、市的要求。此外,市扶贫办今年还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贫困乡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县(市)区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并管好、用好培训资金,切实提高使用效益。阳光工程培训是示范引导性的,仅靠项目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县(市)区尽可能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个人资金参加,形成以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

二是抓好基地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覆盖面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基地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要通过公开竞争的办法,集中一批优质培训资源参与政府公益性培训项目的实施。要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引导和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努力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要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培训质量。

三是抓好订单培训。订单培训是确保农民稳定转岗就业的最有效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要继续采取订单培训的形式,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运作方式。认定培训基地必须把职业介绍能力、有无用人订单作为首选条件。有用人订单,才能承担培训项目,有多少订单才能承担多少任务。不仅要看订单,还要看订单质量、看就业单位收入、就业稳定性和就业环境。在培训内容上,要以当前用工量大的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的相关岗位为重点,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岗位技能要求开展培训,使学员获得从业资格,顺利进入有相关准入要求的行业和岗位;在培训模式上,要通过“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发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的优势,及时掌握本地企业用工信息并定期发布,使大量的农民实现就地培训、就地转移。

四是抓好监管规范。阳光工程必须“阳光操作”。去年在阳光工程培训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不认真、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后要在阳光工程的规范运作、制度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多做文章。要严格执行国家六部委和省制定的项目管理办法、基地认定意见、资金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落实好第一节课、培训券、公示、台帐、培训月报、检查验收等六项制度,规范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资金使用、基地认定、项目单位评选、培训机构监管,确保阳光工程的顺利健康实施。

五是抓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劳”,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动员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培训,走出家门。要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行为规范教育,使外出务工农民尽快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同时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商丘农民工的良好形象。要采取适当形式对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表彰,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特别是突出宣传xxx等我市杰出外出务工人员的先进感人事迹,以此产生示范效应,让“xx农民工是好样的”这样的说法广为人知。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人文、历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特点,树立劳务输出商品意识,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提高劳务输出水平,努力打造像虞城县的山西筑路、xxx的大连仓储和国际劳务、xx的北京建筑、永城市的苏南纺织、xx区的温浙出租司机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享誉国内外的劳务经济品牌。

三、服务要更周全。

一要组织农民工。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有组织输出比自由外出效果好。农民工因为有组织而有保障、有靠山、心里踏实,也便于管理。我们要在积极支持农民自由外出务工的同时,特别强调农民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各级党委、政府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健全的工作体系。要大力发展从事劳务输出的社会中介机构,提高我市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党组织和团组织、维权组织的建设,使他们真正实现“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都能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服务农民工。要适应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寻找服务农民工的新办法、新途径,向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公益服务。要切实搞好信息服务,通过驻外机构、各种用工信息平台搜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用工信息,通过举办农民工用工洽谈会、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外出务工人员转岗就业搭建平台,减少外出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外出就业的成本。各乡镇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时便利地办理外出务工手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提供社会服务,通过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和帮工队,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认真做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免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出现突发事件要给予积极帮助。城镇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子女上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三要维护农民工。近一个时期以来,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到农民工进城落户、工资兑付、子女上学、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多方面。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把这些政策贯彻好、落实好。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要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务工环境。

四、领导要更有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大事来抓。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劳务经济,各县(市)区要舍得拿出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劳务经济。要把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农业、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建设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要把阳光工程实施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目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要加大对阳光工程实施的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工作职责和系统资源,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形成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农业部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牵头单位,要在搞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培训机构的认定、招标、监管工作;财政部门要负责落实补助资金,加强对补助资金拨付前的审核把关,确保政府的'补助资金真正用在农民身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民工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并搞好进城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工作;教育部门要着力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组织系统内职业院校和职业初高中学校开展培训工作,解决好外来务工农村劳动力子女的入学问题;建设部门要重点解决好建筑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培训中心、星火培训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扶贫部门要重点做好扶贫对象的转移培训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也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积极参与转移培训工作。

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各界一展身手、服务农民的舞台。要进一步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培训中心,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同志们,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实实在在的“阳光工程”,惠及亿万农民。我们一定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实办好,让党和政府的阳光普照更多农民群众。要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认识要更明确、培训要更扎实、服务要更周全、领导要更有力,使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既有数量、更有质量,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00万以上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所谓机遇难得,就是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着良好机遇和有利条件。我市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为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力资源紧缺,很多地方出现了所谓“民工荒”,今年春节期间又出现“保姆荒”,这为我市加快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我市近些年重视发展基础教育,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整体较高,外出务工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经过多年努力,我市在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一大批省内外知名的劳务品牌,商丘民工已经在外界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重大意义,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更好地推动我市劳务经济发展。

二、培训要更扎实。

在去年的阳光工程实施工作中,各县(市)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例如一些县(市)区没有按要求及时足额落实配套资金,影响了工作任务的完成;培训针对性不强,培训质量不高;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得力。总结以往经验,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今后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努力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办成为社会各界效仿的样板工程。

一是抓好资金投入。资金投入是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保证,各县(县)区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今年我市投入是50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财政支持我市450万元,比去年增加200多万元,增幅和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市财政配套50万元,不再要求县级财政配套。但是,为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各到(市)区财政要对管理工作投入一定的经费,这是国家、省、市的要求。此外,市扶贫办今年还从扶贫资金中拿出一部分,用于贫困乡村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各县(市)区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证资金的足额到位,并管好、用好培训资金,切实提高使用效益。阳光工程培训是示范引导性的,仅靠项目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要求,希望有条件的县(市)区尽可能加大财政投入,扩大培训规模,同时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个人资金参加,形成以政府、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分担的投入机制。

二是抓好基地建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专业覆盖面广,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加强基地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积极参与。要通过公开竞争的办法,集中一批优质培训资源参与政府公益性培训项目的实施。要积极引导培训机构围绕市场需求,调整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要引导和鼓励各类培训机构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联合,改善办学条件,扩大培训规模,努力建设一批能起示范和带动作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要发展和改革农村教育,使农村职业学校、成人学校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重要基地。要加强农民工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培训质量。

三是抓好订单培训。订单培训是确保农民稳定转岗就业的最有效形式,也是最受欢迎的形式。要继续采取订单培训的形式,坚持培训就业一体化的运作方式。认定培训基地必须把职业介绍能力、有无用人订单作为首选条件。有用人订单,才能承担培训项目,有多少订单才能承担多少任务。不仅要看订单,还要看订单质量、看就业单位收入、就业稳定性和就业环境。在培训内容上,要以当前用工量大的制造、建筑、服务等行业的相关岗位为重点,按照用人单位的需要和岗位技能要求开展培训,使学员获得从业资格,顺利进入有相关准入要求的行业和岗位;在培训模式上,要通过“校企联合”、“校乡联合”等形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要充分发挥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的优势,及时掌握本地企业用工信息并定期发布,使大量的农民实现就地培训、就地转移。

四是抓好监管规范。阳光工程必须“阳光操作”。去年在阳光工程培训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基层管理部门工作不认真、操作不规范、监管不到位是一个重要因素。今后要在阳光工程的规范运作、制度化管理上狠下功夫、多做文章。要严格执行国家六部委和省制定的项目管理办法、基地认定意见、资金管理办法、检查验收办法,落实好第一节课、培训券、公示、台帐、培训月报、检查验收等六项制度,规范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资金使用、基地认定、项目单位评选、培训机构监管,确保阳光工程的顺利健康实施。

五是抓好宣传引导。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农民宣传“劳务致富”、“劳务光劳”,宣传党和国家鼓励农民进城务工的政策,动员他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参加培训,走出家门。要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注重行为规范教育,使外出务工农民尽快适应现代城市生活,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同时强化自我保护意识,树立商丘农民工的良好形象。要采取适当形式对农民工中的优秀代表进行表彰,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特别是突出宣传xxx等我市杰出外出务工人员的先进感人事迹,以此产生示范效应,让“xx农民工是好样的”这样的说法广为人知。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人文、历史和已经形成的就业特点,树立劳务输出商品意识,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提高劳务输出水平,努力打造像虞城县的山西筑路、xxx的大连仓储和国际劳务、xx的北京建筑、永城市的苏南纺织、xx区的温浙出租司机等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享誉国内外的劳务经济品牌。

三、服务要更周全。

一要组织农民工。近年来的实践证明,农民有组织输出比自由外出效果好。农民工因为有组织而有保障、有靠山、心里踏实,也便于管理。我们要在积极支持农民自由外出务工的同时,特别强调农民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合理有序转移。各级党委、政府要抓紧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健全的工作体系。要大力发展从事劳务输出的社会中介机构,提高我市农村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宏观调控力度,重视联络和签订跨地区大规模的劳务协议。要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党组织和团组织、维权组织的建设,使他们真正实现“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转岗不转向”。无论在什么地方、从事什么工作,都能继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要服务农民工。要适应劳务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和寻找服务农民工的新办法、新途径,向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公益服务。要切实搞好信息服务,通过驻外机构、各种用工信息平台搜集并定期向社会公布用工信息,通过举办农民工用工洽谈会、供需见面会等形式为外出务工人员转岗就业搭建平台,减少外出就业的盲目性,降低外出就业的成本。各乡镇要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时便利地办理外出务工手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提供社会服务,通过组织“农机跨区作业”和帮工队,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搞好农业生产;认真做好农村社会治安工作,免除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对外出务工人员家庭出现突发事件要给予积极帮助。城镇要进一步认真清理不利于农民进城就业的政策和法规,让进城务工农民在子女上学、户籍管理、订立劳动合同、社会保险、劳动权益和征收税费等方面享有平等待遇,逐步打破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城乡、地区和体制分割现象,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政策和法制保障。

三要维护农民工。近一个时期以来,为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到农民工进城落户、工资兑付、子女上学、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多方面。各县(市)区和各有关部门要不折不扣把这些政策贯彻好、落实好。要加大劳动保障的监察执法力度,认真清理整顿用工市场,加强对民办中介机构的监管。要从源头上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行为,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管理,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严厉查处拖欠克扣工资、随意延长工时、使用童工和劳动环境恶劣等问题,尽可能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安全宽松的务工环境。

四、领导要更有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部门、多行业,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大事来抓。党政“一把手”要亲自抓劳务经济,各县(市)区要舍得拿出人力、物力、财力发展劳务经济。要把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到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要建立由党委、政府牵头,农业、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科技、建设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编制培训计划,落实扶持政策。要把阳光工程实施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责任目标,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要加大对阳光工程实施的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不是哪一个部门的事情,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阳光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工作职责和系统资源,积极参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形成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农业部门作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牵头单位,要在搞好协调管理工作的同时,重点做好培训机构的认定、招标、监管工作;财政部门要负责落实补助资金,加强对补助资金拨付前的审核把关,确保政府的补助资金真正用在农民身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认真做好农民工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并搞好进城农民工权益维护等工作;教育部门要着力发挥现有资源优势,组织系统内职业院校和职业初高中学校开展培训工作,解决好外来务工农村劳动力子女的入学问题;建设部门要重点解决好建筑单位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问题;科技部门要充分发挥各类科技培训中心、星火培训学校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作用;扶贫部门要重点做好扶贫对象的转移培训工作;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相关部门、社会团体,也要结合本部门的实际,积极参与转移培训工作。

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实施阳光工程、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也是社会各界一展身手、服务农民的舞台。要进一步调动农民个人、用人单位、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要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为主渠道,发挥多种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培训中心,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

同志们,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是一项实实在在的“阳光工程”,惠及亿万农民。我们一定把这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办实办好,让党和政府的阳光普照更多农民群众。要在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上下功夫,切实做到认识要更明确、培训要更扎实、服务要更周全、领导要更有力,使我市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既有数量、更有质量,不断取得新的成效,为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六

今年以来,我市主动深化养老服务领域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新模式,紧紧围绕“幸福、互助、保障、试点”4个要素,全力打造家门口的“互助幸福院”,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安,推动全市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一、围绕“幸福”养老,探索构建农村养老新模式。随着社会进步,新时代的农村老人已经从单纯追求老有所养,扩展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适应新时代养老需求,**市以村为单位,采取改建、扩建、新建等形式打造农村“互助幸福院”。院内提供水、电、暖等必要生活服务设施,为本村有需求的年满60周岁的空巢独居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互相照顾、自由生活的场所。一是全面摸排梳理。对本村60岁以上老人的家庭、经济、生产生活、健康等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建立了高龄、特困、失能、残疾等留守老人信息档案。同时,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作用,定期入户走访了解情况,及时更新档案信息,实现动态化、精准化管理。目前全市648个行政村均已建立留守老人信息档案,为农村养老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二是周到细致服务。制定了《幸福小院安全管理办法》等制度,明确了院民守则、卫生管理、安全保卫、伙食管理等各方面要求,使互助幸福院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明确村书记为小院院长,负责统筹小院各项工作,为入院老人提供优质服务。三是注重精神需求。为突出“幸福”要素,在满足老年人物质需求的基础上,更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院内设立了面向全体老人的“爱心书架”,以图书、报刊为载体,有效丰富了老人精神文化生活。还建有理发室、保健室、娱乐室等个性化区域,最大程度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二、围绕“互助”养老,多方发力完善长效运行机制。保障互助幸福院持续运营,是发挥互助养老服务效益的关键。**市坚持“村级主办、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互助服务”的原则,不断拓宽互助幸福院运营资金来源渠道,构建多层面筹资体系,有效保障互助幸福院持续健康运营。一是多方筹集资金。互助幸福院的建设充分利用了敬老院、闲置校舍、厂房、旧乡镇政府办公场所等闲置资源,同时采取乡镇政府补贴30%,村集体收入出资60%,社会募捐10%的比例筹集建设资金,有效缓解了互助幸福院建设和运营资金不足的问题。二是凝聚社会力量。宣传发动美客多等社会爱心企业和各界成功人士积极捐款捐物,今年以来,全市互助幸福院共接受捐赠物资200余万元。积极发动本村村民到互助幸福院进行志愿服务,包括为老人理发、做饭等,每年提供志愿服务近百余人次。采取群众捐赠蔬菜、米面等食材,保障老年人吃上可口菜肴,为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提供免费送餐服务,进一步擦亮了“志愿**·仁爱永驻”品牌。三是激发内生动力。为解决现有养老服务不足的困境,采取“亲友邻里互助”“低龄互助”等方式,倡导身体状况较好的老年人照顾身体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在满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同时,促进老年人实现自我发展。

三、围绕“保障”养老,不断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目前农村养老最迫切、最亟需解决的问题,应是住房和医疗问题。前者,一些身体状况差、自理能力弱的老年人无法得到相应的照料与服务。后者,即使有大病医疗补助,但对一些家庭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打造互助幸福院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两难”问题。一方面,集体出资建院,老人集中居住、分散生活,这一模式既有养老院的特点,又符合传统养老的习俗。既给老人提供了集中生活、互相照顾,快乐的生活空间,又解决了老人孤独寂寞,生活无彩的烦恼。另一方面,为切实做好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工作,保障中低收入患病人群的医疗负担和基本生活需求,**市以村为单位设立了“互助基金”。“互助基金”本着“村级主办、社会参与、互助服务”的原则,通过村党员干部、代表带头,村广大群众自愿捐助、动员在外成功人士捐赠、爱心企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统一制定了《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救助范围、救助标准、申请审批、监督监管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成立了互助基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半年将捐助资金数额及使用情况,在公开栏内公开,接受民众监督。目前,全市共筹集“互助资金”1800万元,帮助农村老人10余名。

四、围绕试点先行,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满足数量庞大的农村老人养老需求、妥善解决农村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唯有通过打造试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不断摸索、动态调整,才能找到最合适的发展路径。**市马兰峪镇惠营房村共有138户,569口人,其中老年人总数达到70人,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龄化村庄。根据这一现状,市委、市政府本着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全面推开的原则,利用惠营房村原有闲置土地,投资100万元打造了互助幸福小院,为老人提供就餐临休、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日间照料服务。小院自运营后,解决了因子女外出打工在家留守老年人、五保户、建档立卡户的用餐问题,受到当地村民的一致好评,目前入住率为90%以上,真正起到了农村养老作用,也为全市乡村养老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惠营房村的成功经验,现已在全市铺开,目前全市共有互助幸福院350个,服务老人达40000余人,真正让农村留守老人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享受到了养老服务改革的红利,推动了**农村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七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于2017年9月15日在北京胜利召开,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议程是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按照中央和省、的指示精神,为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深入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各级党组织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采取灵活动多样的形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学习会议精神,结合工作实际,学以致用,在崇安区迅速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

益的迫切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着重研究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认真总结我们党执政以来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就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战略部署,这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重大意义,扎扎实实做好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努力开创党的建设新局面。

二、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四中全会的学习活动

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对学习活动精心安排部署,采取有效措施抓好落实工作。首先突出重点,抓好领导干部的学习,要求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好、领会好、宣传好、贯彻好《决定》精神,推动开发区党员干部学习贯彻活动的开展;其次组织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十七届四中全会报道,及时组织学习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决定》、评论员系列文章等;各基层党组织也分别以班子成员为单位进行集中学习和讨论。强烈要求各机关单位要做到超前思考、认真谋划,把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当前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三、认真学习,全面把握四中全会的精神实质

十月份以专题辅导报告的形式举行学习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全会精神的理解。

四、联系实际,切实抓好四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

发展观活动和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强和改进城乡统筹的党建新格局。

五、营造氛围,认真做好舆-论宣传报道。

开发区设立专题网站,要求各单位在重要路段、人口密集的地方悬挂宣传标语、制作宣传专栏,充分发挥简报、橱窗等宣传阵地的作用,认真抓好学习活动的宣传工作。对开展全会精神学习活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及时反映各部门学习贯彻情况,对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好做法和典型经验予以通报表彰,在全区范围内迅速掀起学习贯彻全会精神的舆-论氛围。

《2017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汇报材料》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八

2003年8月25日。

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新形势下实施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要求,是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县坚持“富裕农民,首先要减少农民”的指导思想,通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等措施,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县辖六乡一镇,20个行政村,县域总人口6.48万人,其中乡村人口23510人,劳动力11255人。现有富余劳动力1360人。近两年来,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2001年转移493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58.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1.9元;2002年转移1009人,创外出劳务收入172.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2.1元。今年上半年全县劳动力转移人数达582人,从事第一产业235人、第二产业77人、第三产业270人。截止6月底,劳动力转移已实现人均纯收入43元,为全县完成劳动力转移增收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农村劳动力就业岗位。近年来,我县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常抓不懈,努力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在土地、税收和转变政府服务职能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一批企业来投资建设。       等企业相继落户。截止目前,全县共引进农业开发、石材、工业加工、旅游开发等企业85家,这些企业的引进为我县农村劳力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劳动力760余人。

(二)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围绕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拓宽农民劳务空间。我们把坚持特色种植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狠抓龙头企业基地建设,按照抓大扶强的原则,对      等特色农业综合开发企业进行了重点扶持,         已成为     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这些龙头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民增收中的作用日益显现,企业与农户之间逐步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今年,全县以葡萄、番茄、辣椒、红皮甘草为主的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到3.8万亩,占总播面积的21.7%。带动农户986户,吸纳农村劳动力235人。

(三)大力发展畜牧业,提高农村劳动力输出比重。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畜牧业做为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大战略举措,制定优惠政策,通过加强引导和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促进了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预计到今年末,全县各类牲畜饲养总量将达到20.2万头(只),同比增长6.82%,年内出栏牲畜10万头(只)。肉类总产3390吨,增长17.43%,奶类产量600吨,增长40.85%,禽类产量898吨,增长10%,各种禽类出栏30万羽。农区牲畜达11.66万头(只),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在大农业产值中的比重达到24%,畜牧业收入占农牧民人均增收的30%以上。通过畜牧业发展,为全县1546名农民提供了就业岗位,占全县农村劳动力的13.7%。

(四)依托发展旅游、石材等新兴产业,畅通农民外出务工渠道。随着我县旅游业、石材业的迅速兴起,围绕旅游业、石材业参与二三产业经营的农民越来越多,对吸纳转化农村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通过积极鼓励引导农民从事加工销售、储藏保鲜、运输、餐饮娱乐、社区服务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村第三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2002年全县从事二三产业的户数达到2511户,从业人员3127人,其中54%来自农村;私营企业31户,其中26%来自农村。总收入达到405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1元,占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的21.1%。

(五)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认真贯彻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大科技文化普及的投入和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劳动技能和适应能力。组织农业科技人员、示范户、农村青年经纪人,把先进的技术、实用的技能以及新观念、新意识送到农民家中。通过科技之冬、科技下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等形式,使全县农村青年受教育面达80%以上,为农民掌握新技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和适应能力创造了有利条件,提高了农民的综合素质。

我们虽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内在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就业观念尚未转变。部分农村富余劳动力宁愿在农村闲着也不愿外出寻找就业出路,造成劳动力资源浪费。二是农村劳动力转移仍以短期外出为主,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这些短期外出的劳动力绝大多数保留着对农村土地的承包经营权,每年除外出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乡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季节性还体现在劳动力转移存在一定间隔性和随意性,今年外出而明年可能不外出。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劳动力市场发展迟缓。大部分农民外出都是自发的,处于无序状态。缺乏对农村劳动力的总需求、总供给的调节和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组织与指导。四是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不灵,找不到挣钱门路。农民外出打工,也常常出现拿不到工资,不签用工合同,任意延长劳动时间,缺乏基本的劳动保护,没有劳动保障等问题。五是劳动者素质较低,缺少外出就业的手艺。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中大部分是初中毕业生,有些只具备小学文化,甚至是文盲,无专业技术特长,难以向非农领域和第三产业转移。六是是培训服务工作滞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成本低、风险小、见效快的农民增收渠道,为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和后劲。2003年,我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目标是:实现2003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收400元,其中外出劳务增收85元,富余劳动力转移40%以上的目标。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战略。一是要大力发展各类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资源开发,来创办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发展,要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扶持;通过盘活现有企业存量资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企业规模,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二是要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借助于私营经济的积聚效应,进一步提高私营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有序引导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工从第一产业进入商贸、餐饮、旅游、娱乐等服务行业。三是要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加快我县经济基础好、地处交通枢纽和商贸集散地的乌什塔拉乡、特吾里克镇小城镇建设。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旅游业结合起来,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农村小城镇的繁荣,增加农民的就业门路。四是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通过          等农产品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建设,带动千家万户从事专业化生产,吸收农村劳动力。同时,加快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拓展农副产品销售,转移剩余劳动力。

(五)加强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员综合素质。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加大农村外出务工青年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村青年的文化、技术水平。要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根据劳动力市场对民工的技能要求,投入必要的资金,依托县农广校、示范户、致富能手、经纪人等,积极创办农村青年外出务工基地,突出加强农村青年的职业技能培训,在农民外出前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使其在短期内获得实用技术,提高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

(六)做好外出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工作。在尊重农民自愿的基础上,外出农户可继续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可采取转包、转让、租赁、入股和托管等形式进行流转。外出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时,村集体经济组织要及时帮助办理有关手续,切实处理好各方面经济利益关系,让外出人员安心在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经验交流材料篇九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大趋势。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的重要内容。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网络教研,它以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和优势,对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构建新型教研文化和课程文化、全面建设学习型学校,有着深刻的内在价值和长远意义。

眉县现有人口30万,总面积852平方公里。全县中小学81所,在校学生48654人,教师3408人,省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4所,全县中小学装备计算机5200台,多媒体教室200个,网站35个,资源库容量8t,中学及中心小学实现10m光纤接入互联网,其余学校均实现宽带接入互联网。

近年来,我县以实现县域教育现代化为总体目标,按照教体局“提高教育质量、提升教育内涵、提炼教育文化、提振教育精神”的工作思路,坚持以生态创生教育理念为引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重点,按照“研修、研训、研习齐创新,学校、教师、学生同成长”的教研理念,积极实施“教育专网建设”和“远程教育”两个工程,坚持网络教研,努力实现“立足教学实际、立足一线教师,立足教研实效”的网络教研目标,探索出了“人人都是新课程改革的培训者”、“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建设者”网络教研新策略,开发出了“专业网站、学科主页、区域教研网”三大网络教研群落,形成了“学科学习网站、网上论坛、qq学科群、电子邮件、教育博客圈”五种网络教研方式,全面促进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整合应用,拓宽和拓展了教育科研的空间和手段,促进了教育内涵的提升和发展。

一、坚持生态创生教育理念引领,创新县域教育教学管理网络教研新机制。

1、进一步强化网络教研意识,探索建构“资源化网络运用”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

县域教育可持续发展和均衡发展是我县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不断发展,我县区域之间、校域之间、学段之间的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现象较为突出,重组、挖掘、优化优质教育资源已成为我县提升教育内涵、整体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准和品位的迫切问题,这也是我县教育科研必须直面的热点、难点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我们按照:打破一个堡垒(教育资源界别性堡垒)、突出一个重心(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网络化重心)、实现两个转变(区域教学管理质量观和整体教学质量管理观)、促进三个提高(教师资源应用水平的提高、学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程度的提高、区域整体教学质量管理的提高)的基本思路,确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校为本、校际联动、区域推进、整体发展”的网络教研管理工作策略,实施了“以眉县教育网站为平台、以学校网站为辐射、以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交流为主线、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网络教研机制,逐步形成了“教育教学管理资源化网络运用”的现代化教研格局,实现了常规管理网络化、教研管理信息化、质量管理科学化,促进了全县教育教学管理的整体提高和均衡发展。自起,逐年开展了“‘三分管理’模式校长论坛”、“需求管理与人本管理专题讲座”、“学校科学质量管理热线讨论”等网络教研活动。203月,我县教研室应邀参加了陕西省基础教育工作年会,并做了题为《依托网络技术,创新教研机制》的专题发言,我县的经验和做法向全省交流推介。

〖5〗〖6〗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2、以眉县教育信息网站为平台,以区域教研网络群为支撑,拓展“三区四级一网络”区域化管理教研空间。

“三区四级一网络”是我县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网络资源化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协作模式。“三区”是指全县按高中招生范围划分为三大区域,“四级”是高中―初中―中心小学―村小,以高中带动初中,以初中带动乡镇中心校,以乡镇中心校辐射所有村小,“一网络”是以眉县信息中心为平台辐射的管理网络。为进一步发挥网络资源和网络技术在“三区四级一网络”联片协作管理机制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完善网络环境下的教研制度建设,我们利用眉县教育信息门户网站,定期推介全国教学管理、教育科研、教师培养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通报学校、乡镇教委教育教学管理动态,积极引导基层学校和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的大讨论;三所高中龙头校依托校园网站,和片区内的初中和小学开展了“生源所在地学校教学问题会诊”“网上主题式教研”“学科会诊指导”等远程研训活动;城关二中、金渠中学、槐芽初中三所平台校,通过“网上送教下乡”“学科网上帮扶”等积极发挥驱动作用;中心小学通过“网上示范课”“网上协作研讨”“网络专题讨论”发挥辐射作用。同时,我们还坚持常规教研活动与网络教研活动相结合,以问题驱动带动“教、研、修”一体化,逐步形成区域管理下的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培植、优质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质量共同提高的研训目的,促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良性发展、高效发展。

3、依托县、校两级教育网站,积极开展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育教学评价机制改革。

教育教学评价是教育改革的“瓶颈”和新课程改革的支撑点。“三级五维”和“1234展”评价机制是我县教师和学生发展性评价改革的新举措。教师“三级五维”评价中的“三级”是指评价三个层次,“五维”是指评价的五个基本要素;学生“1234展”评价中的“1”是指学生发展为中心,“2”是优秀性学习组织和学科特优生两种评选,“3”是指三种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模式。“4”是四种基本评价方法,“展”是指展示性评价。为了深化“三级五维”评价改革,我们充分利用县级和校级教育网站,重点对“教师鉴定性评价、校级诊断性评价、县级展示性评价”中出现的倾向性问题,通过“网络会诊”“专家指导”等栏目形式及时纠正和引导,凸现评价的透明性、客观性、公正性;在学生“1234展”评价机制运行中,通过县教育门户网站、校园网开展“学科标兵、实践能手、艺体之星”两级评选,中小学学生“我学习、我成长、我快乐”学习经验交流等活动,积极引导学生改革学习方式、参与校园生活、发展张扬特长、激发学习潜能。

4、举办网上课改沙龙,实现课程资源共享,拓宽校本课程建设渠道和领域。『5』『6』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创造性的开发校本课程,是我县三级课程建设的基本做法。我们按照“资源论证――项目确定――任务分解――资料收集――网络交流――专家审定――形成成果”的思路,通过定期举办“网上课改沙龙”,引导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基于网络的校本课程多元化、开放性、立体式建设开发,促使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评价观等,实现了根本性的转变,拓宽拓展了校本课程建设的视野和领域。几年来,我县先后开发出了《太白山风光》《猕猴桃栽培实用技术》《青铜器鉴赏》《张载与关学》《扶眉战役英雄事迹》《名将白起》《共和国上将―李达》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教材,有力地推进了新课程改革。

二、以资源应用和资源整合为切入点,积极推广“三四四”教学模式,全面改革课堂教学。

1、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建构高效课堂。

“重组知识、创新课堂、再造课程”是我县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三四四”教学模式是我县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基本范式。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倡导教师以“三四四”教学模式为范式,积极构建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注重课程的揉合与资源的重组、问题的生成与预设、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高效化、课标化的课堂教学。为了促进有效教学的实施,我们依托眉县教育信息网,先后实施了“三四四教学模式推广年”、“教学资源应用年”、“有效教学深化年”等主题活动,开辟了“教学资源重组与高效课堂建构”、“课堂教学设计与网络资源的应用”、“教学资源低效化问题会诊”等专题栏目;充分利用“班班通”优势,将优秀的教学课例实录、生动直观的影像资料、图文并茂的优秀课件等资源引入课堂,实现优质资源共享。通过这些网络手段,使具有引领作用的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程,贯穿在教师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的各个环节,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参与教研的自主性、回应解决问题的及时性和实现互动交流的广泛性。目前,一个整合教育资源、构建高效课堂的改革热潮正在我县如火如荼的开展。

2、以“三级”教育资源库建设为依托,努力实现“三位一体”课堂教学改革研训态势。

开发课程资源、远教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管理资源等教育因子,建立县、乡校、个人“三级”教育资源库,是我县实现研训、研修、研习“三位一体”的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研训的基本做法。从xx年起,我们把本地资源开发以及远程资源本地化改造作为建设具有县域特色的“三级”资源库重点工作,按照“县室统筹---学科负责---学校实施---任务驱动---人人参与---团队协作---形成成果---资源共享”的`研训流程,大规模组织教师开展远程教育学科教学应用案例编写,搜集、整理和开发教学新资源,全县共编写、收集包括幼教、小学、初中、高中四个学段1800多个教学案例,充实到资源管理系统中。同时,通过眉县教育资源平台、教研员学科网页和学校网站等网络途径下传,使这些具有浓烈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共享到每个学校、每一名教师、每一节课堂。年,我县承担的《农远工程教育卫星教学资源的应用及本土化二次开发》国家课题,获国家级优秀奖;在首届“全国教育门户网站”评比中,我县教育信息网获国家级优秀奖。123456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3、设立名师网上工作室,发挥名师及首席学科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

名师和首席教师在教师培养过程中起着示范、榜样、引领作用。我们定期录制名师、首席学科教师课堂教学实录,利用眉县教育网定期播放,组织网上点评;成立网上名师、首席学科教师工作室,通过答疑、点评、交流、论坛等方式,实现名师优质资源共享。

搭建网络教研平台,深化“双高双名”教师培养工程,引领县域教师专业化发展。

1、建章立制,打造信息化、现代化教研平台。

制度保障、硬件建设是网络教研的正常开展的基础。在实践中,我们依托天网、地网、人网(教育城域网、农远工程、互联网),形成县域网络教研新平台。今年。制定并实施了《眉县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五年规划》,建立健全了《眉县教育信息平台用户实名注册制度》《学校网站信息发布制度》《学科核心组工作例会制度》《网络集体研讨制度》《教研员网络教研联络制度》等制度,组成县、乡、校三级网络教研骨干管理团队,从制度上保准了网络教研常态化、全员化。

2、拓宽网络教研空间,丰富网络教研手段,全面深化“双高双名”教师培养工程。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是学校发展的决定力量。从xx年起,我县启动了为期五年的“双高双名”教师培养工程,着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一支高素质的校长管理队伍,树立一批县域“名师、名校长”。在工程实施中,每年的5月份组织全程式赛教、7月份进行教育科研成果评选、10月份进行教师网络教研校本研训团体对抗赛、11月份进行教师教学和校长教育管理实践反思竞赛、12月份开展教师资源库评比等系列活动。为了深化“双高双名工程”,我县通过教育信息网中的网络课堂、精彩视频、教育科研、学科教学、课程改革等栏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支持。建立眉县教育博客圈(管理层、教师),推荐学科教改前沿文章、精品教育论著研读、学科教学策略、教学案例引领、问题剖析等内容,为教师提供专业引领。全县建立学科互动交流qq群13个,进行教研专题讨论,教学反思、课堂困惑等交流指导活动,真正建立了一个相互交流,相互点评,相互研讨,共同提高的实时交流平台。逐步配置视频交流平台,积极探索实时视频互动、协作教研活动,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教研室主任的“一个县区教研室主任的博客”发表教育教研博文420余篇,访问人数达15万人,成为我县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领军人。2013年,在全国首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评选”中,我县《县域“双高双名”教师培养工程的实践与探索》获国家级三等奖。

3、积极落实“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建设者”策略,丰富网络教研内涵。

“教师人人都是培训者、人人都是教育资源建设者”是我县深化网络化校本教研的新策略,它赋予网络校本研训新的内涵,为校本教研由理论走向实践、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个体化走向群体化找到了抓手。在实施中,构建了备课组、教研组、学校三级网络培训组织机制,开展了网络个人反思、案例研讨、课改沙龙、说课评课、专家引领等活动,落实了教师网络研训“八个一”基本要求,探索出了“课题提出与论证―课题分解与演讲者确立―资料收集与课题研究――论坛的组织与实施――课题成果与资源库的形成”的教师网络研训模式。(5)(6)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4、实施专家引领,把握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

网络跨时空交流的特性,突破了专家、教研员与教师只能小范围、短时间互动的局限,大大放大了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校长教师的作用,使教研的全员参与、大范围经常性交流变成了现实。我们利用网络,定期举办了“教研室主任论坛”“教研员专题辅导”“有效教学沙龙”等引领活动,使一线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获得了专家的专业支持、经验的广泛传播、问题的多点求解、难题的集中攻关,整合并放大了教育资源效益,基本上解决了专业支持力量和教育资源的匮乏的矛盾问题。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育科研方法,深化校本教研。

2、强势推进“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实验研究,全面深化有效教学。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是市教育局“十二五”期间推出的标志性课题,是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创建特色学校,打造质量名校的战略举措。我县把这一课题的研究作为全面推进县域教育现代化、全面提升教育内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和切入点,确立为眉县“十二五”教研规划中的重点指令性课题,选定6所市级、10所县级指令性实验基地校,确定20所学校为推广指导性实验基地校。为了加强实验管理,我们成立了以县教体局局长杨广利任组长、副局长和教研室主任为副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实施了课题研究管理“一把手”第一责任制,课题实施主管教学校长和乡镇中心教研组长直接责任制;在课题的研究运行中,坚持做到“周有活动、月有安排、学中有评估、学末有验收”;在眉县教育门户网逐周、逐月发布交流实验研究动态,定期组织开展实验教师专题研讨、校长实验管理经验交流、教研员课题网上远程协助、实验教师网上集体备课、实验教师qq群交流、课题研究反思等网络研训活动引导课题研究;学科教研员定期通过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跨区域实时对实验研究中存在的困惑、问题交流研讨、指导,即时矫正实验研究中的盲点和误区;对实验研究中突出的热点、难点问题在网上组织精兵强将集体协作攻关,突出行动研究,凸显重点课题研究的整体驱动作用和拉动效应,保证了实验研究的正态良性运作。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全面开展“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年”主题活动。

2013年,我县实施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年”主题活动。我们确立了“强化一个意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就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教学内涵的过程)”、“立足两个渠道(网络化推广渠道、校本化实施渠道)”、“坚持三个提高(教师教育理念的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专业化发展的提高)”的主题年活动策略,充分发挥网络教研优势,将生态创生教育理念系列化教育科研成果推广到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教育评价、学生综合学力提高等实践中去,提升和发展了学校内涵。123456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4、立足论坛,实现同伴互助,打造高中教学管理和高考复课工作的网络研训共同体。

我们利用教育论坛引导教师积极参与高中新课程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先后组织了“选修课程的设置与开发”、“研究性学习的组织与评价”、“学生学分制实施与规范管理”等专题讨论;在高三复课工作中,我们利用眉县教育信息网,及时发布高考最新信息、各校复课动态、可望生转化方案意见等信息,调控复课进程,凸显高三复课的实效性;同时,组织开展“高中教学公开周”“高三有效备课月”等大型研训活动,鼓励并引导教师通过论坛积极参与,群策群力,打造高中教师网络研训共同体,确保年度高考目标任务的达成。

五、充分发挥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引领作用,创新“四自四组”机制,整体提高学生综合学力。

1、发挥学生专题学习网站作用,创造性落实“四自四组”。

“四自四组”学习机制是我县全面落实“学生发展为本”、改革学生学习方式、发展和张扬学生个性的基本学习机制。学科特优生质量是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和壮大学优生群体是我县近年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建立学生学习专题网站学生学习网站31个,开辟了“学科学法指导”“学科500强风采”“才艺展示连连看”“心理健康咨询室”“体验德育大课堂”“热点知识辅导”等栏目,通过定期发布优秀学习经验和方法、眉县学生学科500强网上投票评选、评选和表彰优秀学习型组织等活动,进一步深化“四自四组”机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壮大学优生和特长生群体。

2、借助网络,积极促进学生特长发展,加快学生学习知识的转化与运用。

“班级授课打基础、课外重组兴趣组”是我县倡导的学生特长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基本思路。我们立足学生专题学习网站,在全县四年级以上的学生中开展网络技术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小学突出小收集、小饲养网上展示,初中突出学生小调查、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活动网上评比,高中突出小课题研究网上发布交流;在全县积极开展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主的“五小”活动,为了确保科技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我们加大网上科技辅导培训的工作力度,由县室将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创新价值的科技创新动态以及课题向基层学校公布,对学校科技创新活动进行引领,对科技作品进行网上展示评比。从起,我县连续举办了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我县学生作品屡次获国家级大奖,连续12年位居全市前列,我县教研室也多次获国家级、省市级优秀组织奖。

「5」「6」。

文章来源:

个人转载本站内容,请务必保留上面文章来源信息!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任意转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