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20:35:45 页码:13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模板13篇)
2023-11-12 20:35:45    小编:

总结是我们进步的阶梯,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有目标地向前发展。写总结时要注意语言的简练和准确。这些总结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主题,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一

铁象岩左边这座山峰,就是我们在竹筏上看至的晒布,请大家注意看,在晒布岩的岩壁中间有斑痕像人的手掌,长度超过一丈的有数十行,相传这是仙人留下的,故晒布岩又称“仙掌峰”。晒布岩由于流水长年冲刷的结果,岩壁上布满了数以百道直溜溜的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上,更见得条缕分明。俯视溪中,但见影浸水底,随波晃漾,恍如无数条流动的黑蛇白蛇,从溪底直往下窜。若逢雨天,雨水从岩顶顺着直溜溜的轨迹飞泻直下,仿佛素练悬而未决天,万千银龙飞舞,堪称奇景。关于晒布岩和仙掌峰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相传很早以前,天宫的织女每天都背着锦囊,唱着歌儿去采集五彩云锦。这些云锦配上一缕缕金丝银线,织成一匹匹绫罗绸缎,献给王母娘娘。一天清晨,负责运送的挑担的挑担大脚仙,挑着织女织好的一担帛锦,踏着云路途经武夷山云窝时,不经意往下一看,顿时被“碧水丹山”的奇景迷住了。他便放下锦担去游玩。等他听到天宫的鼓声时,才想起锦担,一看,糟啦,绫罗绸缎已被打湿了,他怕王母娘娘责怪,于是,就把一匹匹的帛锦抖开,晒在大岩壁上;可是锦缎太长,一直垂到六曲溪边,皱巴巴的不平整,他又扯又拉,直到把一担绫缎抚的平平整整。几番辛劳,大脚仙已困顿不堪,寻到一阴凉处便呼呼大睡。一常见醒来,日头已经西斜。他起身一瞧,眼前一片金辉,光芒四射。原来这是绫缎在阳光下熠熠闪亮,衬得碧水丹山更加旖旎。大脚仙用手一摸,岩壁上烫热炙人,他慌了,急忙去收布。然而,那一条条绫缎已熔进了光滑的石壁中,连大脚仙按布的仙掌也永远嵌进了岩壁上。“如今石上留仙掌,十指青葱积绿苔。”说的就是仙掌峰的景致。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二

从武夷精舍前行数百米,在接笋峰西壁岩下,有因峰岩崩塌形成的大小岩洞10余处。每当冬春二季的早晚,从洞穴里常常会冒出一缕缕淡淡的云雾,在峰石之间轻轻游荡,时而聚集一团,时而又飘散开来,舒卷自如,变幻莫测,故此地名为“云窝”。云窝四周环绕着响声岩、丹炉岩、仙迹岩、天柱峰、更衣台、晒布岩、天游峰、苍屏峰、接笋峰等。过问樵台,前面大家看见的这个石门,就是叔圭精舍旧址。门额上“叔圭精舍”四字清晰可见。叔圭、姓江名贽,北宋人,官举孝廉。这里原有一座考究的古建筑,是清初为纪念江贽而建造的,现仅存这道石门。过叔圭精舍石门,但觉豁然开朗。左边这个濒临九曲溪巡的亭子叫石沼青莲亭。右边这座山峰是隐屏峰,依附于隐屏峰,峰腰横列三痕,仿佛折断又连接在一起的山峰,叫接笋峰。隐屏峰下的这座亭叫水月亭。据说月明星稀夜晚在亭中把酒赏月,可风到四个月亮。请各位朋友猜猜看,有哪四个月亮?(天上一个,水中一个,杯中一个,还有心中一个)。云窝中间这块漆黑巨石,大家看,像不像一头伏卧的大象,俗称铁象岩。铁象岩中间裂开一罅,人穿行于其中,但觉天光如线。为区别溪南灵岩一线天,故称它为“小一线天”。云窝以铁象岩为界,分上、下云窝。云窝巨石倚立,背岩临水,地处武夷山精华地带,为武夷首胜之区。这里历来是古代文人墨客、名宦隐潜居养心之所。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兵部侍郎陈省曾在上下云窝间,兴建“幼溪草庐”,计有宾云堂、栖云阁、巢云楼、生云台、迟云亭等10余处亭、台、楼、阁,极为富丽堂皇。可惜这些建筑早已废圯,岩壁间留下的些许摩崖题刻,还能让人依稀记起昔日的繁华。关于幼溪草堂和武夷精舍,还留下一段有趣的故事。相传陈省在云窝构筑幼溪草庐时,朱熹当年营建的紫阳书院十分破旧。一边是优雅的环境,精美的建筑;一边是年久失修,即将坍废的书院。一士人见此情景,便题诗于壁:“紫阳书院对清波,破壁残碑半女笋。颇爱隔邻亭榭胜,画栏朱拱是云窝。”陈省见诗笑曰:这分明是激我乎。即日捐资雇工,大兴土木,将紫阳书院修复一新。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三

欢迎来到美丽的“榕城”福州,我是鼓山旅行社导游洪泽安.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鼓山并不算高,最高峰海拔925米,但是山势迥异,景色清幽,引人入胜.鼓山的一大特点是摩崖题刻,其中不少是历代名人的,有着很高的文物价值.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也在鼓山留下了字迹.在大顶峰石上刻有“天风海涛”四个大字,即为朱熹所书.朱熹还写了一字径达四米的“寿”字刻在喝水岩石壁上.鼓山刻石,上起北宋,下迄清代以至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内容丰富,是福建古代石刻最多最集中的地点,堪称福州碑林.

朋友们,由于时间有限,还有很多景点没看到.希望大家有机会再到鼓山来,听那故事,看那美景,再度分享快乐的时光!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四

涌泉寺为闽刹之冠,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院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9,闽王王审知修建新寺“国师馆”。9,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宋朝时,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14改称涌泉寺。明代该寺曾两次毁于火灾,相继修复、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16,康熙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另外,四川三台和辽宁大连也有同名寺院。

目录简介历史建筑景点信息收缩展开简介。

福州市鼓山涌泉寺为“闽刹之冠”,又是全国重点寺庙之一。寺建在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相传它的旧址为“华严寺”。唐建中四年(783年),有龙居灵源洞(《鼓山志》载:“其先为潭,毒龙居之。”),从事裴胄认为“神物所蟠,宜寺以镇之”,请高僧灵峤入山诛茅设台念《华严经》,遂成华严寺,从此龙不为害。现在,人们都把建中四年(783年)作为涌泉寺创建之始。唐武宗灭佛时,华严寺被毁。

历史。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

(908年),闽王王审知延请国师神曼主持修建新寺,寺成之后赐名“国师馆”。因天王殿前有罗汉泉,后梁乾化五年(915年),改名为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王审知迎请神晏法师来住持涌泉寺,主持扩建殿奈,聚徒千百,称盛一时。

宋朝时。

宋真宗赐额“涌泉禅院”。

明永乐五年。

(1407年)改称涌泉寺。永乐六年(1408年)和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寺两次毁于火灾,殿堂残存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天启间相继修复,后几度扩建,形成今天的规模。

清顺治初。

僧元贤又主持重修。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皇帝颁赐的御书“涌泉寺”泥金匾额,至今仍高悬于天王殿寺门之上。

共和国成立后。

1983年,涌泉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寺庙,并交给佛教团体管理使用。

名僧。

明清以来,住持涌泉寺的名僧辈出,先有永觉、为霖(道霈),后有古月、妙莲,近代有虚云、圆瑛诸名僧大德。清朝末年,妙莲法师为修寺出洋募化,在南洋槟城建极乐寺为鼓山下院。古月禅师住持涌泉寺期间,带领僧人将寺庙修缮一新,盛极一时。1929年,近代名僧虚云在林森等人的邀请下,任涌泉寺住持,率领僧众,重振宗风。首先革除挂名职事,建立禅堂规则,恢复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四班首及维那等首领执事。其次,创办鼓山佛学院,请慈舟法师主讲,造就僧伽人才。第三,整理涌泉寺所藏佛经经版,编《鼓山经板目录》。虚云法师还亲临禅堂与僧人一起“坐香”、“讲开示”,并带领僧人植树造林,参加生产劳动。

建筑。

涌泉寺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

镇寺之宝。

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彩绘艳丽夺目。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

珍藏。

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寺院布局。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目前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布局,整座寺院有大小殿堂25座,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室、祖堂、藏经阁、禅堂、念佛堂、库房、客堂、斋堂等组成,此外还有钟楼、鼓楼、学戒堂、法界学院、东际楼、明月楼、放生池、回龙阁、岁寒楼等。整座寺院以大雄宝殿为中心,沿山坡地形层层上升,构成一错落有序的寺院建筑群。这座千年古刹占地25亩,寺貌宏伟,殿宇辉煌,法像庄严,素有“闽刹之冠”的称誉。走近涌泉寺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千佛陶塔”耸立在寺门两侧。东边一座是“庄严劫千佛宝塔”(庄严劫指过去佛之意),西边为“贤劫千佛宝塔”(贤劫即现代佛之意)。塔高约7米,八角九层,系用陶土分层烧制,砌叠而成。塔身施釉,呈棕褐色。塔檐塑有僧人、武将72尊,悬陶铃72枚。塔座上刻有莲瓣、舞狮、侏儒以及制造时间及工匠姓名等。塔身塑有佛像1038尊。塔高大精美,为国内稀有。这两座千佛塔建于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研究宋代建筑、制陶艺术的实物佐证。从寺门沿着石砌的`台阶,步入天王殿。殿门有一副对联:“面对炉峰,何用隔江招手;背临。请看顽石点头。”殿中供奉着塑金大肚弥勒佛像,佛像两旁是明代文人所撰的一副对联:“日日携空布袋少米无钱,却剩得大肚宽肠,不知众檀樾信心时,用何物供奉年年坐冷山门接张待李,总见他欢天喜地,请问这头陀得意处,有什么来由”过天王殿是大天井,正上方题刻《石鼓名山》四个大字,中间横桥卧波。左右有两厢楼、钟鼓楼对峙。钟楼上有一口铸造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的巨钟,以铜为主,与金、银、锡合铸,重约两吨。钟声洪亮悠扬,余声不绝。钟身刻有《金刚般若经》全文,共6372字。沿长廊拾级而上,两侧是闽王祠、伽蓝殿,正中为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初建于五代开平二年(908年),宋朝重修。明朝毁于火灾,现存为清光绪八年(1882年)重建的建筑。殿中供奉三世佛像,两侧为十八罗汉像。供桌前有一鼎铜铸大香炉,两旁各立一尊铜童子像。大殿后侧有清康熙年间铁铸“三圣像”,表面贴金,重约2300斤,金光灿灿。大殿天花板上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绘制的各式图案242块,有禅龙图129块,丹顶鹤86块,大象、麒麟、白马、猴等图案27块,色彩鲜艳,与羊色灯相辉映,使殿内金碧辉煌,庄严肃穆。大雄宝殿后为法堂。东侧下方为藏经楼。

典藏佛经。

藏经楼建于顺治十六年(1659年),藏有佛经2万多册,其中有清康熙至乾隆年间御赐的佛经《明朝南藏》、《明朝北藏》、《清朝梵本》,近代涵芬楼影印《日本续藏》、《杂藏》善本,康熙年间彩色绘制的《佛祖道影》贝叶刻经600多册。所藏佛经中以元刊本《延v藏》最为珍贵。《延v藏》是元延v二年(1315年)建阳县后山报恩寺刊印的《大藏经》。涌泉寺所藏762卷,虽非全部;但字体秀丽,刻印精美。《延v藏》在国内已很罕见。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涌泉寺方丈道霈法师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120卷,分装48册,雕板2425块,这是康熙年间具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十分珍贵。1925年,弘一法师曾印了几十部赠送给日本各大寺。这里所藏的佛经、佛像雕板13375块,驰名国内外。过去由福州佛学书局承印,在国内及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流通。1929年,日本佛教学者常盘大定博士来考察佛教史迹时,称涌泉寺为“中国的第一法窟”,对这里的藏经、藏版作了一个多月的调查。

文物题刻。

涌泉寺还保存着唐代以后的陶瓷器,明清书画、佛像和法器,宋代陶制观世音佛像、白玉石佛像,泰国的铜钟和缅甸、印度等国的贝叶经等文物。香积厨里还保存着四口钢铁合铸的巨锅,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大的一口直径1.67米,深0.8米,可一次煮米五百斤,供千人食用。鼓山涌泉寺的名人题句甚多,在鼓山摩崖题刻最集中的灵源洞至听水斋沿途,布满宋元明清题咏300多处,有相传朱熹所书的“寿”字,高达4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石刻。这些题刻,荟集篆、隶、草等书法精华,是研究鼓山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赵朴初题诗。

1981年春节,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视察涌泉寺,题诗云:撑柱南天是此山,梵宫气象罕能班;何当尽遣浮云去,满目清华照世间。甘彻中边泉涌地,音闻上下石喧空。千年涧壁恒沙偈,都在当时一喝中。白云深处见青天,凛凛宗风三百年。昔日为霖今普雨,看教此土尽庄严。斋堂辞岁又迎春,悟得同时换旧新。为劝禅师常住世,千灯盏盏付来人。

景点信息。

地址:福州东郊鼓山涌泉寺门票:40元/次(可带一张照片,办理年票,年票50元)交通:途经公交车:7路,29路,36路,40路,58路,69路,73路,97路,108路,112路,131路,137路,162路,170路,302路,两马航线,两马航线定时班车乘公共汽车到达下院,转乘面的可达涌泉寺。(面的费用单程7元)也可乘坐缆车(来回程70元/人,单程45元/人,)。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五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朝时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担,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08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六

今天,我和妈妈来爬鼓山。

鼓山名字的来由:是因为山顶上有一个巨大的鼓球,所以才叫鼓山。我和妈妈一走进大门,就看到缆车乘坐处排队排到入口外了,人还真多啊,我还隐约听到有些人在窃窃私语说:“福州人也来凑热闹。

开始爬山了,我们这次不走古道,而是往台阶更高,路程更远的松之恋登山道,那里一共有1800级台阶,我也不管了,直接冲上登山道。冲着冲着,没力气了,我打算做下来休息。这时,妈妈说:”累了不能马上休息,不然会头晕。“我没休息,继续走上去。

爬呀爬,我嘴巴有点渴了,拿了一瓶水,喝了几口就继续往上爬。到了500台阶的时候,我已经满头大汗了,刚好这里有个亭子,我就坐在那儿休息了一会,然后继续向前爬。

”啊!台阶怎么越来越陡了,我们在走上坡啊!“妈妈说:”你才知道啊,一开始就是走上坡了。

总算爬完了,我又从松之恋登山道走下来,发现比上去还难,中途我差点翻了个跟斗。

终于到地面上了,这次爬山还真刺激啊!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七

昨日青春去,晚峰尚含妍。今日夏间浓,鼓山风光美。因此,今天虽然非常炎热,但我还是和叔叔弟弟一起爬鼓山了。

在此之前我就对鼓山有所耳闻了,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是福州市最著名的风景区。鼓山最高峰海拔1800米,山上胜迹众多,林壑幽美,引人入胜,今天我就要去见识见识这巨大的鼓山,从叔叔家坐了快一个小时的公交车才到鼓山,我和弟弟都要吐了。站在鼓山脚下我才发现鼓山比我想象中的还要雄伟,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一条石头小路穿过树林,快要上山的时候叔叔对我和弟弟说:“鼓山最高海拔可是有1800米,你们两个小家伙能不能爬到山顶,不行我们就从半山腰下了就好了。”我和弟弟大声回答道:“怕什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都不怕这小小的鼓山算什么!”说完我们便踏上了鼓山之旅。

我和弟弟一边爬山一边背着毛主席所写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根本就没有累的感觉反而叔叔却气喘吁吁,还喊着“小家伙,等等我!”弟弟开始捣蛋了做了个鬼脸说:“你连我们两个小家伙都不如,才不等你呢。”说完向前方跑去。

每次我想放弃的时候我就想:我一定要想降龙罗汉一样降服鼓山这条“巨龙”抱着这个永不放弃的决心我们终于登上了鼓山顶。站在高高的鼓山上,极目远眺,我看到远处的高楼大厦一排接着一排地矗立着,红墙绿瓦,马路如带,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福州的市容,那种美丽虽然比不上九寨沟,桂林山水但这种美也是无法用言语形容的。抬起头来,白云在蓝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遨游,这时,太阳已经悄悄地从西边落下,在晚霞的照映下,我们又继续带着欢笑下了山。再见了!鼓山!回来的路上,我一身轻松。

导游词范文。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八

鼓山的主峰,又名屴崱峰、大顶峰、鼓山顶。由国家测绘局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31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高程新数据”中公布的鼓山绝顶峰海拔高度为870.3米。绝顶峰峰顶状若覆釜,常年多为岚气笼罩。福州有“鼓山戴帽,三日泥道”的民谚,就是讲峰若云雾密布,则日内将下雨。

绝顶峰的人文起始,据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先是榛莽,不通人迹,宋咸平中,丁谓与诸公始披刈而登”。鼓山绝顶峰曾是以前的福州人观海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其峰顶据说是福州主城区唯一的一个可以远眺到大海的地方,晴日立于峰巅,东望大海,一碧万顷,五虎、川石等闽江口诸岛挺立于烟波之间;黎明登峰观日出,更是一大奇景。绝顶峰山顶是福州市鼓山旅游风景区的最佳观景位置,在绝顶峰之颠俯瞰福州大地,《鼓山志》如此描述:“南望双江如带环绕,隔江诸山如象奔虎踞;西望郡城若图书远近,村落若聚米若布棋;北望万山争奇竟峭,若拥而立其后;东望大海一气茫然,螺髺数点隐见烟波中”。少年林则徐爬上鼓山绝顶峰后发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历代官员和文人的不少诗赋提及,绝顶峰之名因之而来。绝顶峰的摩崖石刻是鼓山石刻较为集中的一处,峰上有宋元明清民国不同年代石刻多处;著名的石刻有题于北宋熙宁四年(1072年)竦绅烈的“鼓山铭”、宋淳熙丁未(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的“天风海涛”、宋绍定壬辰(1232年)徐鹿卿的“请雨记”、明朝福州太守汪文盛的“青天白日”等。绝顶峰峰上曾还有望州亭、天风海涛亭和海天一览亭等景观,但均已废。

绝顶峰的壮美风景留下了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的众多诗赋,元帖木儿的《登屴崱峰》:“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形象地描述了雄踞福州大地的绝顶峰气势。明嘉靖福州才子林世壁游福州鼓山五律诗中的联句:“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生动地描写了游人在白云飘绕、风涛不止的绝顶峰山顶,“东望大海,五虎雄峙;南俯闽江,渔帆点点;西眺榕城,如绘似画;北看群山,翠峰如浮”情景的绝妙写照。

导游词范文介绍。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九

鼓山的主峰,又名屴崱峰、大顶峰、鼓山顶。2008年由国家测绘局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批31座著名风景名胜山峰高程新数据”中公布的鼓山绝顶峰海拔高度为870.3米。绝顶峰峰顶状若覆釜,常年多为岚气笼罩。福州有“鼓山戴帽,三日泥道”的民谚,就是讲峰若云雾密布,则日内将下雨。

绝顶峰的人文起始,据南宋《淳熙三山志》记载:”先是榛莽,不通人迹,宋咸平中,丁谓与诸公始披刈而登”。鼓山绝顶峰曾是以前的福州人观海观日出的最佳去处;其峰顶据说是福州主城区唯一的一个可以远眺到大海的地方,晴日立于峰巅,东望大海,一碧万顷,五虎、川石等闽江口诸岛挺立于烟波之间;黎明登峰观日出,更是一大奇景。绝顶峰山顶是福州市鼓山旅游风景区的最佳观景位置,在绝顶峰之颠俯瞰福州大地,《鼓山志》如此描述:“南望双江如带环绕,隔江诸山如象奔虎踞;西望郡城若图书远近,村落若聚米若布棋;北望万山争奇竟峭,若拥而立其后;东望大海一气茫然,螺髺数点隐见烟波中”。少年林则徐爬上鼓山绝顶峰后发出“海到无涯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历代官员和文人的`不少诗赋提及,绝顶峰之名因之而来。绝顶峰的摩崖石刻是鼓山石刻较为集中的一处,峰上有宋元明清民国不同年代石刻多处;著名的石刻有题于北宋熙宁四年(1072年)竦绅烈的“鼓山铭”、宋淳熙丁未(1187年)理学大师朱熹的“天风海涛”、宋绍定壬辰(1232年)徐鹿卿的“请雨记”、明朝福州太守汪文盛的“青天白日”等。绝顶峰峰上曾还有望州亭、天风海涛亭和海天一览亭等景观,但均已废。

绝顶峰的壮美风景留下了历代官员和文人墨客的众多诗赋,元帖木儿的《登屴崱峰》:“绝顶一声长啸罢,海天空阔万山低”,形象地描述了雄踞福州大地的绝顶峰气势。明嘉靖福州才子林世壁游福州鼓山五律诗中的联句:“眼中沧海小;衣上白云多”,生动地描写了游人在白云飘绕、风涛不止的绝顶峰山顶,“东望大海,五虎雄峙;南俯闽江,渔帆点点;西眺榕城,如绘似画;北看群山,翠峰如浮”情景的绝妙写照。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十

这是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廨院登上2000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第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水淙淙不绝于耳。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

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朝时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担,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多块。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十一

这是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廨院登上20_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第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水淙淙不绝于耳。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

涌泉寺。

涌泉寺位于鼓山之上,占地约1.7公顷,仍保持着明清的建筑风格。寺依山偎谷,槛廊连缀,25座大小殿堂簇拥着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巨柱耸立,飞檐凌空,雄伟辉煌。殿内释迎牟尼三世佛不着梵服,只披汉装,端坐其中;两旁十八罗汉神态各异,“法相庄严”。在大殿后侧,有尊重约1.15吨的“三圣像”。像前有一张桑丝木制成的长桌,据说历经多次火劫,至今仍完好如初,被称为镇寺之宝。大殿内外有许多橡联佳句,如:“座上白云多,正丹风浴时,苍龙卧后;眼中沧海小,看七鲲东去,五虎南来。”等,皆为古寺历史和环境的生动写照。

大雄宝殿和圆通宝殿的天花板上彩绘艳丽夺目。其中,大雄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各种样龙图案129块,丹顶鹤图案86块,另有麒麟、白马、象、猿等图案27块。圆通宝殿有清光绪十三年(1882年)绘制的故事彩绘75幅。此外,还有清台湾知府庆保和福州将军庆霖两兄弟同献的巨匾“宝珞尊严”。殿中还保藏着几十部明版锦装的《大方广佛华严经》及明清的佛像、花瓶等。在大雄宝殿前两侧的钟、鼓楼上悬挂有古钟、鼓,其中重约2吨的金刚般若钟上铸有6372字金刚经,至今有300多年了。

在圆通宝殿西侧有圣箭堂,俗称“方丈”室。院中栽有两雌一雄的铁树,开花时黄色大如绒球。据说铁树分别为闽王王审知和首任住持神曼手植。

鼓山涌泉寺最盛时,僧人曾达1500多人。香积厨仍保留有4口巨锅,为宋朝时所制,距今有960多年。其中最大一口,一次可装水20担、下米5担,真可谓是“千口之锅”,养千人之众。

涌泉寺分别于明永乐六年(1420_年)及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两度毁于大火,明崇祯七年(1634年)重建,到清代又几次修建后,于1983年重修至今,如今的涌泉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的建筑风格和布局。整座佛寺有大小殿堂25座,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三大殿堂为主体、依着山势层层上升、构成完整的古代建筑组群。涌泉寺前两侧的两座千佛陶塔,是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烧制的,左边一座称“庄严劫千佛陶塔”,右边一座称“贤劫千佛陶塔”,双塔是用陶土分层烧制累叠而成,八角九层,高约7米左右。塔身细部为仿宋代木构楼阁建筑风格,两座塔上各塑1038尊佛像,因而叫做千佛宝塔,八角塔檐另塑有僧人武将各36尊,悬挂陶制塔铃72枝。塔座上塑莲瓣、舞狮、侏儒,并刻有铭文,记载建塔时间和工匠姓名等。

涌泉寺曾为中国寺院的一所重要经书出版机构,仍保留有明末清初及近代的各种雕板2万多块。寺内的藏经殿,存有古版印刷的各类佛经9000部,计2.79万多册;手抄经书200多册;用血书写的《大乘般若波罗蜜多》经657册。其中引人注目的是17世纪鼓山住持道霈和尚著作《大方广佛华严经疏论纂要》,共有120卷,分装48册,雕版2425块。这是清康熙年间有代表性的佛学著作。涌泉寺从宋代起就刻经、印经;清康熙间,成了全国出版经书的重要场所。至今,寺内还保存历代佛经雕版11375块,堪称一座佛经的宝库。

藏经殿正中有一座释迦如来灵牙舍利宝塔,塔中仅存三颗舍利子与佛牙。舍利子是佛门高僧精、气、神的结合物,火化后遗留下的,会发光。在塔的背后安放着一尊缅甸送来的汉白玉卧佛象,佛身匀称,体态安详,作睡卧状,据说这就是释迦牟尼圆寂时的形态。

涌泉寺南侧有回龙阁,罗汉台、佛阁等,回龙阁前的放生池是北宋绍兴年间(1131~1161年)开辟,元明两代重开修缮,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砌池岸石栏。现放生池内放养着上百只乌龟和红鲤鱼,最大的龟有上千年龟龄了。放生池内还塑有一尊高大的滴水观音菩萨石雕像,观音手中圣水瓶可流出圣水。阁后有“兰花圃”,“兰花圃”3字匾额是1961年朱德所书。

十八景。

清朝道光年间诗人魏杰,根据这里的自然景物和民间传说,整理编写成十八景,刻于达摩洞外的一面岩壁上:

观景台。

倚靠着木质栏杆极目远眺,华灯初上的榕城夜景尽收眼底,阵阵凉风吹来,令人仿佛置身仙境。这是游客在鼓山十八景新建的观景台的切身感受。这座由省登山协会修建的观景台,建在鼓山海拔400米处,与姐妹楼毗邻,采用进口铁杉经防腐处理搭建而成,古色古香,结实美观。

游客可以在这里纳凉、休闲、品茗,也可以品尝到真正的农家菜。这座观景台建成以来,每天都吸引大量的游客和登山者来此休憩纳凉,为鼓山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十二

这是古时登鼓山之道。从山麓廨院登上20___多级台阶,经过“七亭七里路”就可到达涌泉寺山门。第一亭:“东际亭”。过廨院即是东际桥,桥上过亭就开始登山。上99级石阶至“仰止亭”(已废)。此后途中岩石上有诸多字刻可观。第二亭:“石门亭”,古名“听涛观瀑亭”。距第一亭367级台阶。水淙淙不绝于耳。第三亭:“乘云亭”,与前亭之间有271级,沿道有石刻“乘云”、“仰涛”、“小鼓”、“天风吹梦”、“风怒涛飞”等。第四亭:“半山亭”。由第三亭至此,共有494级台阶。亭在半岭,故名。过此亭百余阶,有石刻“路通仙苑”,转小径可达“十八洞景”。“半山亭”后近300阶有石刻“桃岩洞口”,往东可到桃岩洞,桃花精舍。第五亭:“茶亭”。过半山亭约520台阶即可达此。因亭附近有茶园而得名。道边有石刻“欲罢不能”、“宜勉力”等。据说清乾隆时福州知府李拨登山至此,气喘吁吁。往上走,力有不逮;往回走,心不甘愿。遂题“欲罢不能”于亭旁大石上。第六亭:“松关亭”。距“荷亭”有300多级台阶,附近有石刻一笔“寿”、一笔“龙”、一笔“虎”,还有文天祥所书的“忠、孝、廉、节”等。第七亭:“更衣亭”。过“松关亭”几十步即是。传说闽王当年上山入寺,便在此更衣。有联曰: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登山至此,汗流浃背,而高处生寒,正需更衣、添衣。附近石刻有“毋息半途”、“眼底浮云”、“心路须平”等。

福建鼓山涌泉寺导游词篇十三

导游词的主要特点是口语化些,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和蔼,亲切,自然轻松。下面给大家带来鼓山涌泉寺导游词,欢迎阅读哦!

 


各位团友,早上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榕城”福州,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xx,我们的司机师傅姓杨,他可是一位很经验的司机呀,他可以做到,马达一响,美景分享;车轮一动,平安接送。今天我们将共同游览鼓山涌泉寺。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鼓山的停车场,请大家随我下车,代好自己的贵重物品,也请记住我们的车号为闽d12345。我们在这里游览的时间约为2个小时,请大家11:00上车。

各位团友,我们今天要参观的鼓山是福州历史文化悠久的名山,相传峰顶有一块巨石,形状象鼓,每当风雨交加,石头传出如鼓的声音。鼓山因此得名。这在1600多年前的《迁城记》一书中,就有“左旗右鼓,全闽两绝”的说法。鼓山海拔高度1004米。而我们参观的涌泉寺位于半山腰海拔650米处。涌泉寺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是福州五大丛林之一。涌泉寺建筑主要以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为主体,寺内有“三铁”“三宝”,这“三铁”“三宝”是什么呢?在游览的过程中我将向大家一一介绍。好,各位团友,我们沿着这条小路,来到了鼓山的山门,请看石柱上的这一幅对联:“净地何须扫,空门不用关”,这是一副名联,语意双关,大家请看,这山门建在山坡口,山风直冲而来,能将落叶尘土吹得干干净净,无须人工清扫;到了夏秋季节,台风频频,山门常被刮倒,干脆就不再设门,留下现在这个空门,而从它的寓意看,净地指佛门净地,纤尘不染,自然无须清扫;空指佛门四大皆空,信仰来去自由,自然不用关。这副对联还是一副藏头联,分别取“净”“空”二字,是为纪念涌泉寺已故方丈净空法师而题。好,各位团友,现在让我们去看看罗汉泉吧。各位团友,现在我们看到这口泉池,是“罗汉泉”,相传在建寺时,一住持和尚,梦到罗汉指点此处有泉眼,第二天,和尚们在此处挖掘,果然有清泉,于是众僧为感谢罗汉赠泉,把此泉叫着罗汉泉,涌泉寺因此而得名。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