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 人间世纪录片感想(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18 10:28:42 页码:10
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 人间世纪录片感想(9篇)
2022-12-18 10:28:42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一

小时候的叶藏是一个心思很重的孩子,太早的成熟使他有着同龄人所没有的敏感。虽然生活在所有人中间,但是给人的感觉确实离群索居的,与周围的人显得那么格格不入。在很小的时候他就知道他的幸福观与这世上所有人的幸福观都大相径庭,并为此而彻夜难眠痛苦呻吟走火入魔,这种状态,在其他人看来或许是离经叛道的,一旦他表露这种想法的话,大概会被人当做精神病人送进冷冰冰的医院吧。

他决定扮演一个小丑,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来取悦这世上所有的人,自己的亲人朋友,自己的老师同学,乃至周围的各种形形色色的所有人。读到这里,心真的很难不痛,这本不是一个孩子应该承受的!不知道他的这种想法从何而来,消极悲观,你可以赋予他所有你能想得到的负面词汇,这或者已经注定了叶藏以后生命的悲剧。。。我们无法去同情叶藏,因为你一旦开始同情,便代表着你开始思考,思考过后,你会骇然发现,你与叶藏并无不同,每天都带着一张假面具,过着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日子,无时无刻不在看着别人的脸色过日子,无时无刻不在担心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无时无刻不活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累不累啊……

长大后的叶藏越发的颓废,逃课、酗酒、抽烟、娼妓,糜烂的生活像极了我们眼中坏小子的形象。他陷得越来越深了,终于在某一天,与常子一起跳入了冰冷的河水中,常子死了,叶藏还活着,只是这种活着真的是叶藏所需要的吗?行尸走肉一般卑微的活着……除了压抑,还是压抑,找不到别的形容词更能形容读人间失格的感觉。

与其说人间失格是太宰治最后的遗著,不如说这是他留给这个冷冰冰的世界的遗书更合适。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藉大庭叶藏的独白表达他的人生与思想:「信赖是罪吗?」「已经没有回头路了,不论怎麼做,做什麼,都只会徒劳无功,只会让人觉得更差耻吧了!」「苟活著就是罪恶的种子!我的不幸,是无力拒绝他人的不幸。一旦拒绝,不论对方或是自己心裏,永远都有一道无法弥补的白色裂痕。我被这样的恐惧胁迫著。问问老天:不抵抗是罪吗?」

非常沉重的独白,是人生绝望的极致。太了解人生,也就绝对悲观。这也许就是太宰治的成就,也是他的悲剧。

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卑微而自由,这是叶藏或者是太宰治的选择。与他相比,我还是更喜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做一个幸福的人,关心粮食和蔬菜,关心每一个关心我的人!即便生活有着再多的不如意,依然选择勇敢的活下去,活下去,才是生活!人间失格,读过便相当于一次心灵的洗礼,洗礼过后,依然要重复着日复一日的生活,并告诫自己,要好好的活……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二

暑假里,闲得让人发闷,天又热得让人发昏,随手拿起了刚买的《在人间》,静下心来,慢慢地进入书中时,竟如感觉到了一股清凉,一缕清风。

这是前苏联著名的作家高尔基写的自传,小说描述的是主人公阿廖沙1871年到1884年的生活。这段时期为了生活,他与外祖母摘野果出卖糊口,当过绘图师的学徒,在一艘船上当过洗碗工,当过圣像作坊徒工。在人生的道路上,他历尽坎坷,与社会底层形形色色的人们打交道,他有机会阅读大量书籍。生活阅历和大量的阅读扩展了阿廖沙的视野,他决心“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他怀着这样的坚定信念,离开家乡奔赴喀山。

“我过着苦恼寂寞的生活,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才能把一切痛苦忘掉。”

是呀,高尔基5岁时就流落人间,在“新潮鞋店”当了一个小学徒。有一次,他被沸水烫伤了,还住进了医院里。后来他又去了姨婆家做仆人,被他们呼来唤去,但他没有忘记读书,他看姨婆剩下来的画报,看完后又在上面写字。看到高尔基爷爷这种好学的精神真使人感动。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佩服高尔基的毅力和恒心,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手不释卷。

而我们呢,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幸福生活,爸爸、妈妈无论怎么忙也会无微不至的关怀我们,呵护我们,老师们耐心地教我们读书、写字、作数学题。他们甚至都小心翼翼地,生怕给我们太多压力,生怕我们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健康成长,我们的快乐可是当年的高尔基所能想像的?而我们还是总想着玩,哪会想到要好好看书?

“一个人能够识字念书,这是多么幸福呀!”

他对幸福的要求就是这样的简单!他对读书是如此的执着!他因为不堪忍受屈辱,逃到了一艘船上做洗碗工。在船上,船员们对他很不错,还借他书看。可船主不让看,他只好又换工作……在不停换工作的同时,高尔基也在努力地读书,他有一次眼睛受了伤,3天3夜被蒙上眼睛,第一次感到失明的痛苦。可是他并不气馁,又去了喀山,想进大学学习,高尔基多么坚强,多么喜爱读书啊!我们没有生活的压力,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但我们总感觉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是他们对我们的要求,因此我们感觉有理由讨厌学习,我们不理解幸福是什么,我们也没有人生信念、追求。

要做一个坚强的人,不要为环境所屈服。

高尔基做到了,他是一个坚强的人,伟大的人!他在逆境中站了起来!大量的阅读扩展了他的视野,生活的磨难让他成长,磨砺出他坚强的品质。正相反,我们的条件太好了,我们已没有了太多的进取心,没有了太多的意志力,变得不思进取,我们不要为环境所屈服,被软化,让我们热爱读书吧,将来做一个像高尔基那样的人。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三

安德烈·继德,或许是世上最矛盾的人。在读《人间食粮》的过程中,我的思绪被他的思绪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令我在各个不同的观念之中宛若弹球一般摇摆不定,但至少,在读完了《人间食粮》之后,我的嘴巴还没有发出臭味。

你永远也无法理解,为了让自己对生活发生兴趣,我们付出了多大的努力。

这个世界上是否有人对生活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我不知道,这里的兴趣的定义已然成为一个哲学命题,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应该有不同的答案,而对于继德,“兴趣”或许是自由的欲望,或许是真切的思想,也就是这样的欲望和这样的思想,引导着继德不停远走,不停地寻找满足。

即使是放在现代,继德式的欲望满足法也显得分外直接,他总是关注于自身,缺少了点对他人的关怀,这种略显极端的个体主义,也正是导致他不顾他的妻子在颠沛流离之中死去的主导思想,而他的同性恋倾向也因为他的个体主义而被夸大成“世界上30亿男人之中,有超过20亿以上没有与继德睡过”。

你所认识的一切事物,不管多么分明,直到末世也终究与你泾渭分明,你又何必如此珍视呢?

欲望有益,满足欲望同样有益,因为欲望从而倍增。实话对你讲吧,纳塔纳埃尔,占有渴求之物一向是虚幻的,而每种渴求给我的充实,胜过那种虚幻的占有。

世间的种种对于继德而言皆为虚幻,唯有自身的欲望和思想才是真实存在的,只有欲望和思想才能让他感受到生活和自我的存在,继德似乎希望自身永不满足。

人生在世,纳塔纳埃尔,与其平平安安,不如大悲大恸。我不要休息,但求逝者的长眠,惟恐我在世之时,未能满足的欲望、未能耗散的精力,故世后又去折磨我。我希望在人世间,内心的期望能够尽情表达,真正的心满意足了,然后才完全绝望地死去。

矛盾!

欲望因满足而消散,也因满足而生长,追求更好的事物,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见识过如此之多的思想的继德,似乎也无法违背这样的规律。

不过看似矛盾的地方,实则也存在一些逻辑,用占有之物填补渴求,继而产生更大的渴求,只是,最终继德是在满足而虚幻之中逝去,还是在真实而渴望之中逝去,也就不得而知了。

我们的行为同我们紧密关联,

仿佛磷光依附于磷体;

那些行为固然构成我们的光辉,

但也无非是消耗我们自身。

我的精神,你在传奇般旅途中,曾经极度亢奋。

我的心啊!我曾经让你鲸吞牛饮。

我的肉体,我也曾使你饱尝情爱。

如今,我静下心来,要点数我的资财,结果一无所获。

有时,我抚今追昔,要搜寻一些记忆,以便敷衍一段故事。我在其中却几乎认不出自己,而我的生活却充满故事。我感觉自己生活在一种不断更新的瞬间。所谓静心默思,对我是一种不可想象的束缚。我再也不理解“孤独”一词了。我一旦感到孤单,就不再成其为自身,而是兼收并蓄,济济一身了,并且心系四方,无处不家,总受欲望的驱使走向新的境地。最美好的回忆,对我只不过是幸福的余波。最小的一滴水——哪怕涓滴之泪——只要滋润我的手,就变成一种弥足珍贵的现实。

读到这里,我又有一些新的想法。

继德的欲望此刻所追求的,是自身的感受获得满足,比如旅途之中的所闻所见,比如性爱,比如那一滴滋润了他的手的水,而他并不在乎死前所拥有的财富,因为财富无法为他带来那些“不断更新的瞬间”,甚至就是以往美好的记忆也被他无情地抛弃,因为那些都只是过去的瞬间,无法让他的感官满足。也只有在这些不断更新的瞬间之中,继德才成为真实存在的继德。

远方有人说我苦修赎罪……

然而悔痛于我又有何益?

哪有什么人愿意苦修赎罪,即使是苦行僧,也只是在一个思想框架之下,用肉体的痛苦去获得内心的满足。悔痛于我又有何益?如果让自身受苦的行为是为了满足欲望,那么这样的行为又如何说得上是苦修赎罪呢?只是太多人的不肯承认罢了,好像受苦成为了一个人表示优越的良方,但最终只能体现他们的无知。继德的真实可见一斑。

哦!我暗自思量,全人类都在安睡和享乐这两种渴望之间疲惫不堪。——在极度紧张和高度亢奋之间,肉体颓然瘫软,只想入睡——啊!睡眠!——啊!但愿新的欲念不要突然萌生,又唤醒我去追求生活!

继德的矛盾又一次体现出来,《人间食粮》之中实际上处处体现了这样的矛盾,在每一个继德所谓的瞬间,他的思想都与前一个瞬间有所不同,似乎有着无数个为自我而战的小人,在继德的脑海中此起彼伏地叫喊,导致读者初读继德时感到莫名其妙。

但继德唯一不变的,不是他的某种思想,而是他对待自己的真实态度,他完全不会因为自我感受和思想的变化而苦恼,他接受了自己的矛盾,接受了存于自身的欲望,他一把抱住了自己,丝毫没有因为灵魂中的瑕疵而苦恼,这就是最真实的继德。

“他为我们活过的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次。”这是萨特对继德的评价。

继德忠心耿耿地记录了自己的每一个瞬间的想法,即使这些思想和感受如此格格不入,甚至互相冲突,但也正是因为继德如此坦诚,我们才能体会其中令人有些抓狂的滋味。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四

请你设想在19世纪末20世纪尚未开始时后的沙皇俄国,下诺夫哥罗德。一位叫阿廖沙的孩子丧了父,和他的母亲和外祖母去他外祖父家。

这就是故事的开始。一种浓厚的、色彩斑驳的、离奇得难以形容的生活,以惊人的速度开始奔流了。

他的童年,是充满了黑暗却又有一丝光明的。她的外祖父,瓦西里·卡希林,一个吝啬、脾气暴躁却又时好时坏的染坊主。他好的时候会教阿廖沙识字,给他讲故事,坏的时候会毫无人性地打阿廖沙。他的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市侩,常因为一点小事闹得不可开交。然而,在《在人间》的末尾,高尔基给了雅科夫舅舅一点怜悯-----也仅仅是怜悯,他的外祖母,一个善良的人,她把爱和光亮给予了阿廖沙,让他成长,让他长大,她鼓励阿廖沙,开导阿廖沙。还有朴实的“小茨冈”伊万,忠厚的格利高里,献身科学的怪人“好事情”,他们都给予了阿廖沙前所未有的宝藏。

当他来到人间的时候,那个真实的世界才真正展现在他的面前,他在船上做工,在别人家里做勤杂工,还在工地上做过监工。这时的社会才是真正完整的社会,之前仅仅是一隅。他看见了人情世故和人间冷暖。他看见一个勤劳开朗的女工被生活摧残得麻木而恣睢;看起来能干的工人其实都是内心黑暗的恶毒鬼;那些高高在上骑兵哥萨克;那些仗着嗓子攀比的“酒吧唱客”。光明,最大的便是“玛尔戈皇后”,在阿廖沙空工时间,他总去她那儿借阅书籍,获取新知;但又藏着掖着,被老板娘发现后书要没收,还要挨一阵痛打。

他没有如愿上大学,却在社会的大学中升华了自己--那时的阿廖沙--不,应该叫他阿列克谢了。他更加近距离的接触了工人,商贩,也接触到了他之前没有正式接触过的一群人--学生。他加入了民粹派,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并成为了一名坚定的革命者。他不再简单的否定现实中的恶而是身体力行,试图提出并解决许多社会问题了。

在这三部曲当中,高尔基无疑是将矛头指向了那个黑暗的沙皇统治下的旧社会。抨击这下层社会的黑暗,反映下层人民的贫苦生活。而在洗衣女工玛利娅的身上我似乎看见鲁迅《故乡》中杨二嫂的影子。他们之前都是那样朴实,但是社会摧残了她们,摧残了那束快乐而明亮的阳光!但高尔基又不同于鲁迅。高尔基在描述它当时所处的社会的时候,是黑暗中夹杂着那么星星点点的光亮的,不仅光明的是孩子,也有大人。

高尔基的成长历程无疑是苦难的,但他从中获得了幸福,获得了爱,获得了书籍的滋养,这使他能够更清楚地看清世界,看清未来。正是有了社会的历练和驱除黑暗的毅力,才使他不断看到幸福,看到进步,看到正义。外祖母的关爱是幸福,“好事情”的支持是幸福,“玛尔戈皇后”的理解是幸福,以及革命同志的陪伴---这何尝不是幸福

如今的社会已不是那时的专制社会,而是开明的、全新的社会。我们所经受的苦难少于那时的苦难;我们所获得的幸福多于那时的幸福。珍惜现在吧,没有那时的苦难,怎来今天的幸福。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五

《在人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自传小说三部曲中的一部,是世界文萃瑰宝,小说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风貌,反映了人民对自由的强烈追求,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主人公阿廖沙那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社会下层的劳动人民的怜惜、打抱不平的精神总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高尔基幼年时期父亲就去世了,勤劳善良的母亲因无法养活他,只好把他送到外祖父家。高尔基的命运非常坎坷。童年的高尔基只上过三年学,“十一岁”就走向社会,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他当过学徒工、搬运工、守夜工、面包工、佣人等各种低下的工作。十六岁时,他自身来到喀山,进入了“社会大学。”

在与命运的斗争中他深入俄国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最底层,与各种人物接触,饱尝了生活的艰辛,但他还不忘学习,抓紧一切空余时间学习、读书,从而不断积累了他的社会知识和生活经验。

这本书中有几句话深深地震撼着我,希望你也如此:“晚上大家都把蜡烛拿到寝室去了,我没有钱买蜡烛,就自己动手制作灯。我把蜡盘上的蜡油都搜集起来,装在一只沙丁鱼罐里,加上一点长明灯的油,再用棉线做成灯芯,这样就完成了。有了灯,我就可以沉浸在读书的喜悦之中了。”“书就好比一座美丽的园子,里面什么都有……”“我只是觉得这种生活,让我有了寄托,有了奔头。”这些真实、纯朴的语句,令我感受到高尔基是那么酷爱学习,从书中让他明白了许多真理,他一直渴望上学。但事实总与他作对。

我似乎对这本书着了迷,一连读了两、三遍。这时我想起了我们。

我们的家庭条件是不错的,父母不仅能让我吃饱穿暖,还能满足学习国画、古筝的额外要求。另外,高尔基的父亲早年去世,相比之下,他从小就少了一份父爱。他,一个才十一、二岁的大男孩,就被生活所迫外出打工,被人欺负,令人怜惜,但更多的是被他那坚强的性格和对知识的热爱而感动。我好好地反醒了自己,无时无刻心中都在对自己说:“如果想让自己有个美好的明天,必须像高尔基那样付出行动,有坚定的信念,永不气馁。我坚信展现在眼前的将会是我所期盼的的灿烂的明天!”

我们要不屈不挠,勇往直前。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六

《人间词话》,其实本身便是读后感。表面上,它脱离了原词,便成了只言片语;实际上,它又的确能独立存在。用字字珠玑形容,绝不为过。而珍珠本身,不事雕琢,无需镶嵌。

初读《人间词话》,是读词论;再读,便是读境界。“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境界,是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是全书的关键词。

词尤文也。小学生作文,要求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中学生作文,要求文采华美、情感真挚;高中生作文,要求观点正确、立意新颖;文人作文,讲求视角宏大、境界高深。

境界是文章的精髓,却往往被人忽视。为文如登山,绝大多数人在山腰徘徊。这是一种局限,也是一种无奈。有些人,是自赏;有些人,是自欺;有些人,是无力;有些人,是无方。自赏,是被眼前山花所迷,忘却追求山巅之绝境;自欺,是自知低俗而不愿承认;无力,是听闻别有佳境,却身心俱疲,无力攀登。无方,是有心向上,精力十足,却难窥路径。其中,当是自赏与自欺者居多。无方者,往往将精力放在阅读积累、技法探析等文字的外在形式上,而忽略了内求自省。他们不懂得,再多的名言佳句、再妙的写作技法、再新的选材角度,都是平面拓展,不能真正立体建构自己独有的艺术境界。

江上之舟往来如梭,乾隆应是看到了盛世繁华,法磐却只看到两艘船,一为名,一为利。在游人眼中,不过是转瞬即逝的景致。至于划舟的人,应该是无心于欣赏或思索,看到的只是自己苦苦挣扎的人生。同样的事物,观者的身份不同,体会也不同。同样的写作对象,用不同的格局去写,便是不同的意境。

意境是虚构的精神世界的花园,作者作为导游,将读者引入自己的意境,便是共鸣。

境界有大小。“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心怀家国者为大。“少游词境最凄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凄厉矣。”感怀自身者为小。

境界有虚实。营造意境,便要“写境”与“造境”。“写境”重写实,“能与花鸟共忧乐”。虽然生动真实,但易流于浅白。“造境”重想象,“以奴仆命风月”。虽然瑰丽神奇,但易失于空洞。文章是理想与现实的反映,“写境”与“造境”相结合,便可回避无本之木的尴尬,达到虚实相生的艺术境界。

境界有高下。《人间词话》中,最为人们熟知的,莫过于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凄清孤独,不为人知,前路漫漫。第二境,上下求索,不悔不弃,历尽磨难。第三境,豁然开朗,空灵顿彻,无心偶得。

这是艺术的三种境界,也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人一生所悟甚多,“吃一堑,长一智”是凡夫之悟;“退步原来是向前”是智者之悟。每一种悟里,也都有这三种境界。悟之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境界有有无。“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有我之境,从“我”的角度去写景状物,外境随着人的心境而变化,作品带着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无我之境,“我”的心境与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这是道家的“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仁”,也是佛家的“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放下自己,才能包容万物、关爱他人,也才能真正建构与他人共赏的艺术境界。境界有大小、境界有虚实、境界有高下、境界有有无,文章境界,便是人生境界。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七

一泓清泉,一碗冰沙,一阵笑声,构成一种人间烟火——童年的梦。

奶奶家在依山傍水的小山村,那儿有一泓亘古不变的泉水,它从山间石缝中悄悄地流出,刚要转弯,又像顽皮的孩子俯冲而下,撞到石头上,绽开一小朵一小朵浪花,然后又缓缓地汇成小溪,靠着岸边静静地流向远方。

村头溪水旁有一间黑黢黢的小卖店,里面有各种小吃,屋子一角的桌子上立着一台刨冰机,谁有需要,店主就会刨出一碗冰沙,有时放上一粒冰糖,有时撒上一点白糖,大多数时候都是原味。

小时候的我,就生活在这个小山村。每日午后,我和小伙伴便挽起裤腿在溪间穿梭,笑着,闹着。累了就跑向那个小卖店,抱起一碗冰沙,有的人“咔嚓咔嚓”地咬,有的人咂巴咂巴嘴,有的人闭着眼享受,仿佛吃的是山珍海味,那甘甜的味道久久留在舌尖。

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学业的繁忙,我有很长时间没有回去了。再次回到那个魂牵梦萦的小村庄,那里已经没有了小卖店,没有了曾经一起嬉戏的同伴,唯一不变的就是清澈的泉水依然在潺潺地流淌。

“孙女,快来看看这是什么?”刚进屋,奶奶边说边掸了掸一个机器上的尘土。

“刨冰机!这不是村口小卖店的那个?”带着疑问,我“嗖”一下蹿了过去,对着机器左瞧瞧,右看看,又用手拍了拍。

“前几年,村头小卖店拆了,我知道你喜欢吃刨冰,就将它买了下来,想等你回来做给你吃。”

我一边埋怨,一边撒娇地说:“奶奶,您干吗买它啊,我都大了。您给自己都舍不得花钱。”我嘴上埋怨,心里早就乐开了花。

清洗干净机器后,奶奶拉着我去打了一碗清澈的泉水,然后冻起了冰块,再把冻好的冰块放进刨冰机,机器“咔嚓咔嚓”地奏出了美妙的音乐。小小的冰沙在机器中跳着曼妙的舞蹈,不一会儿就跃进了瓷碗中,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奶奶的笑容也在微光中绽放。

“孙女,加果汁的冰沙更好吃!”说完,奶奶就在冰沙上倒上各色果汁,仿佛给冰沙披上了彩色的外衣。

我笑了笑,拿起一碗冰沙,尝了一口,泉水的香甜像漫天的烟火在味蕾上炸开,早已经盖过了水果的味道,没错就是这个味道!小卖店的冰沙中透着一股甘甜,奶奶的水果冰沙中又透着一丝温情。正如我童年中透着多姿多彩,凉爽中又夹杂着各种美好的回忆!

泉水依旧悄悄地流着,带着冰沙的甘甜、奶奶的关爱和童年的梦幻,流向远方……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八

问世间,多少离合悲欢,到头来不过是,杯中酒一杯。闺房记着乐,只因那里有你的身影。

如果没有年少的几多回眸,是否就不会有后来的悲伤别离?在没遇见沈复前,芸娘没想过,遇到沈复后,芸娘不愿想。她只一心想着,沈郎将会是她的丈夫,从此长久欢乐,久久相伴。而当时的沈复也立誓“若为儿择妇,非淑妹不娶”,金玉良缘自是天注定,结为连理也是心相通。

婚后的日子,就如沈三白所说“自此,耳鬓相磨,亲同形影,爱恋之情有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人生若得一知己,死而不憾,芸娘是个好妻子,上敬老,下爱晚辈,同时,她又是值得深交的朋友。

合上书,芸娘可与夫君论“各种古文,宗何为是”,自古书生都言寂寞,可有了芸娘,沈三白却离寂寞更远了些。她可为丈夫备好出游所需,也可收拾行囊,前往城王府废址住上一月。在沧浪亭里的无边月色里,席地而坐,煮一盏香茶,眼前景是身边景,对面人是心上人。来这世间一遭,沈三白是幸运的,有妻如此,哪里会愁岁月难磨。

而以我之前对芸娘的了解,她最难得的地方,是肯放下私心为丈夫纳妾。虽然结果不甚理想,但她乐得交友。妾要美,更要有风韵,是她为丈夫择妾的标准。我无从得知她是怎样做到愿与他人分享丈夫的爱,我只知道,她为沈三白倾注了毕生心力。兜兜转转,沈三白恋的,也惟有她。

想在天地间寻一方净土,何其难!寻寻觅觅,才发现小小闲趣,自是一方净土。

雅人爱雅事,就像沈复花在山水自然上的心思,远比俗尘杂事上多得多。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山川河流间,才是最最让人割舍不下的。小时,沈复乐于神游于微观的景象中,“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塾,”能在自然中怡然自得的,除了陶居士,更无许多人做到。以山水为乐,而不是仅以人乐而乐,沈复做到了。所以他才能将剪枝养节之事,解的通透。正是“不以红尘易清福,未妨泉石竟膏盲”。

如今能安下心来的人,少之又少,到不是说没那物件供玩赏,只是其心无法平静。况且沈三白又有芸娘为之出策。

只是人间百味无常论,最让人难熬的,是离别愁。“伤心替下穷途泪,想见空江夜雪时。”

人,都逃不过生、老、病、死,只是,知道此论无解,却偏偏想要超越这一轮。生而负亲恩,临终却无法善了。芸娘卧病,父亲也缠绵在病榻,往来两地的奔波,人累,心更累。青君,逢森也是割不断的牵挂。沈三白一生都在途中,为家庭,为自己。

他忙着,累着,是为了家,也是为了自己心心念念的芸娘。离了家,就成了浪子。

家中没了尊敬的父亲,少了心尖的芸娘,儿女已经安置好,再没有什么牵绊了。于是世间多了个浪游四方的。闲士。因一个人,恋一座城,而沈复是因一个人,更爱这世间百物了。伙一知己,阅山川,赏西湖,逛书院,游东岳……沈复做到了许多人敢想,却不敢做的事。只因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何为人生?不过是一场大梦罢了。我们无法控制这梦的开始与结束,只能被动地参与其中,处于天地之间,是百代的过客。而碌碌世人,能做的,唯有欢乐。天地光阴,是我们无法左右的,而梦中的轨迹,却是我们自己走过的。高三蒲旭艳

有关人间世纪录片心得体会范文九

“清欢”是什么意思?可以理解为:清淡的欢愉。这是一种境界,而且这是一种深远的境界。

什么是清欢?在院子里泡一杯老白茶?在安静的公园里看一本书?如果你心清意静,周围又安静,那么再简单的地方,再简单的事物,也可以“清欢”。在我的记忆中,我小时候的老家,是非常安静的,天特别蓝,水特别清。早春时节,你把脸埋山茶树叶里,就会嗅到一股很淡很淡的香气,那个是山茶花和山茶叶子的混香。那香味儿不浓,但如果仔细闻,会感到越来越香,有一点像乌龙茶,越喝越香。而且刚刚生长出来的小叶子会轻轻抚摸你的脸,叶子很嫩,一点儿也不刮人,舒服极了。

现在的老家不同从前,石子路变成了水泥路,路上有了汽车,河那一头咯咯叫着下蛋的母鸡被杀了吃肉,邻居家忠诚的看门狗变成了阿拉斯加在睡懒觉……一切都变了,唯独那几幢刷了新油漆的宅子给我留了一点印象。去登十年前母亲登过的,幽静的山吧!山上人山人海。去十年前父亲跑步过的,恬静的小树林吧!……树被砍光了,草坪上满是棉花糖、风筝的叫卖声。没有地方可去了。好不容易,我长大了,知道了“清欢”却没有地方去清欢了……

印象最深的,还是我的老家。

细雨纸油伞,柔雪不畏寒。古人曰“人间有味是清欢。”论清欢,徐趋夏院,鸡犬相闻,黑发垂髫,雨后指霓虹,天晴奏静调。忆清欢,冬日飞雪,灯笼垂吊,奈汁甘香。

可是从前的怎会回来呢?一首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勾起我的回忆,你们也是吗?

《老宅院》全诗:

细雨纸油伞,柔雪不畏寒。古人有曰“人间有味是清欢。”论清欢,徐趋夏院,鸡犬相闻,黑发垂髫,雨后指霓虹,天晴奏静调。忆清欢,冬日飞雪,灯笼垂吊,奈汁甘香。

霓伞流苏,桃笑樱散。引蝶一笑,言轻语绕。蝶一生,流连春,白衣青瓦佳人陪。梦一世,回眸笑,紫墙黛瓦月映巷。忽风过,春雨落,清袖白衣伴风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