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党史缅怀英烈心得体会和感想 重温党史缅怀先烈心得(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4 03:00:43 页码:8
党史缅怀英烈心得体会和感想 重温党史缅怀先烈心得(二篇)
2022-12-24 03:00:43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最新党史缅怀英烈心得体会和感想一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诞辰,风华正茂。回溯党走过的历史征途,从嘉兴南湖上的一叶红船到“中国号”巍巍巨轮的破浪前行,一百年风雨兼程,一世纪沧桑巨变,是由一批批前赴后继的共产党人、革命先烈用血泪谱写的壮丽诗篇。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站在新的历史时期,恰逢辛丑牛年,我们要用心感悟学习党史的重要意义,从中汲取砥砺前行、坚韧进取的奋斗不息“牛”力量,朝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勇往直前。

“雄关漫道真如铁”,坚定执着如“牛”奋斗信念。百年道路,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发展到壮大,历经磨难,终成大业。从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响,从井冈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实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一路“雄关漫道真如铁”,实现了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学习百年党史,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苦难和挫折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艰难的境遇,艰巨的任务,造就了我们革命乐观主义态度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造就了我们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和自强不息的生命力。历史是记录往昔的铁笔,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党史中,弄清楚艰苦卓绝是什么、是怎么来的,才能正确认识党100年的苦难辉煌,才能坚定执着如“牛”的奋斗信念,把党史学习的感悟转化为铸就辉煌的精神动力,在精神传承中锤炼出不懈奋斗的擎天之力。

“一枝一叶总关情”,传承苦干如“牛”奋斗初心。百年风雨,初心如磐。100年历程,艰辛备至,困难迭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次次化危为机,最终夺取全国政权,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复兴之路?是因为“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是因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革命年代抛头颅、洒热血,到建设时期讲奉献、敢登攀,再到改革大潮中勇探索、闯新路,涌现出无数像张思德、焦裕禄、余元君、黄文秀一样的革命先烈、英雄模范和时代先锋,他们呕心沥血甚至以生命为代价,筑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造出属于千万人的幸福。历史是照亮现实的明灯,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党史中,弄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才能深刻理解党100年的初心如磐,才能传承苦干如“牛”的奋斗初心,把党史学习的感悟转化为激励勇担使命,战胜前行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的蓬勃之力。

“早起前山路正长”,赓续奔跑如“牛”奋斗宏愿。百年奋进,薪火相传。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我们拥有了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建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铁路、最长的桥梁、最繁忙的港口……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以“永不停歇”的坚定定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历史是开启未来的钥匙,我们要在深入学习党史中,弄清楚前辈们的历史宏愿、奋斗目标,才能自觉领悟党100年的薪火相传,才能赓续奔跑如“牛”的复兴宏愿,把党史学习的感悟转化为创造出更大奇迹、走向新辉煌的薪火之力。

磨难、奋斗、宏愿——我们的民族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磨难,我们的人民进行了感天动地的奋斗,我们党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伟业。学习党史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能正确认识党100年的苦难辉煌;

通过“一枝一叶总关情”,能深刻理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明晰“早起前山路正长”,使我们更明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深切渴望。我想,这就是我们学习党史最大的现实意义,也是给予我们蓬勃不息奋斗“牛”力量的不竭源泉。

最新党史缅怀英烈心得体会和感想二

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完整介绍的人

中国最早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亲自撰写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作了系统介绍。这是中国人著作中第一次对马克思主义作系统完整的介绍,它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一大批先进青年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起了重要作用。

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全文传入中国的人

陈望道是第一个把《共产党宣言》翻译成中文,把这一著作全文传入中国的人。他是浙江义乌县人,1915年留学日本,1919年6月回国后,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教师,积极从事新文化运动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1920年6月,他参加了陈独秀等成立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他于1919年底,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公开出版。《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传播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至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浙江嘉兴举行。出席大会的有国内各地和旅日共产主义小组的代表13人,他们代表着当时全国总共只有的50多名党员。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讨论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件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大事,它标志中国革命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中国共产党第一任总书记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陈独秀,1879年10月9日出生在安徽省安庆市。早年毕业于求是书院(浙江大学前身),后留学日本。曾参加反对清王朝和反对袁世凯的斗争。1915年9月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为主要武器,大力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举起民主与科学的旗帜。1916年任北京大学学长(系主任)。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提倡新文化,宣传马克思主义,俗称“南陈北李”。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0年,在共产国际帮助下,首先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织,进行建党活动。1921年3月24日,陈独秀受陈炯明之邀在广东建党。7月,虽未出席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却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被选为中共第二、第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第四、第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早酝酿建立中国共产党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那是在1920年1月。3月,李大钊等在北京大学秘密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5月,陈独秀等在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建党作思想和组织上的准备。5月,毛泽东与陈独秀,蔡和森与毛泽东、陈独秀交换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问题。1920年8月,陈独秀、李汉俊、沈宏庐、杨明斋、李达等人经过反复讨论酝酿后,在上海发起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据回忆,当时不叫共产主义小组这个名称,当时的名称为“共产党”,或“共产党临时中央”)。不久,北京、武汉、长沙、济南、广州以及旅日、旅法勤工俭学青年中也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各地成立的党组织也不叫共产主义小组,而称“共产党支部”或“共产党小组”。采用“共产主义小组”这一名称,主要是根据中共一大给共产国际的报告中有“中国的共产主义组织”、“小组”和“地方小组”的提法,故后来统称为“共产主义小组”)。

建党史上的第一个宣言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于1920年11月,制定了《中国共产党宣言》。该宣言是为全国建党提出的纲领性文件。在宣言中,明确提出了要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理想和目的,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宣言,它曾作为当时收纳党员的标准,起过临时党纲的作用。

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

1920年8月,上海党组织建立了全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俞秀松担任团的书记,早期团员有刘少奇、罗亦农、任弼时、萧劲光、王一飞等20多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向全国各地发出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指导各地进行建团工作。

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公开性机关刊物━━《新青年》

《新青年》月刊,五四时期和大革命时期最著名的革命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在新文化运动中,以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而对整个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革命产生巨大影响。1919年以后,大量刊登介绍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章。从1920年9月第八卷起,成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公开宣传的机关刊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一度成为党中央的机关刊物。1922年7月休刊。1923年6月复刊后改为季刊,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性机关刊物。1926年7月最后停刊,前后共出63期。

建党史上的第一个秘密性机关刊物━━《共产党》

1920年11月7日,中共上海发起组(即后来称之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了最早的党内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该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16开本,秘密发行全国,最高发行量5000份,是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必读材料之一。到1921年7月7日停刊,共出6期,李达任主编。《共产党》月刊在中国第一次竖起“共产党”的大旗,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基本政治主张,以大量篇幅刊载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材料,对各地建党工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