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好课多磨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一课多磨心得体会(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02:17:40 页码:14
好课多磨读书心得体会总结 一课多磨心得体会(4篇)
2022-12-29 02:17:40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好课多磨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一

《搭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充满人间真情和爱意,拨动学生爱的心弦”的好课文。

1、知识与技能:

(1)以随文识字为主要方式认识本课生字,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协调有序”等重点词句,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感受乡亲们的美好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教学重点】运用边读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创设情境、联系生活体验等方法,理解课文,体会搭石上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

中年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在阅读教学中,方法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文中采用了“创设情境”“读中感悟”“想象理解”“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

1、从人物的表情、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去想象画面,体会搭石上蕴含的人性美。

2、从重点段入手,联系上下文,加强字词句的理解。

3、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悟。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从精美图片“小山村”创设情境入手,引出课题。

2、随机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1、学贵有疑:什么是搭石?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和搭石的作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1、根据学生对搭石的初步印象,让学生默读2~4自然段,自主寻找美丽的风景。

2、交流所寻风景,有看得见的景美和感受到的心灵美。

(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依据学情,让学生读中感悟。)

1、一行人“走”搭石图。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读通句子,正音。

(2)引导学生用查字典、联系语境、想象画面等方法理解重点词语“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3)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尝试学习,体会“走搭石图”的美。

(4)反复创设真实情境,如让学生欣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情境图片,模拟体验走搭石的感觉,深入体会画面的美。相机指导朗读。

(5)欣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的美景,体会画一般的美感,为学生走搭石创造情境。

(6)解疑,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2、背老人“过”石图。

主要的学习方法与步骤:

(1)指名读:正音:伏。

(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

(3)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

(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引读。

(五)扶后放,训练表达

1、设计先扶后放的说话练习:

a、假如遇到孩子来走搭石,大人总要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b、如果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要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2、指名学生说话,并交流。

3、升华情感,又一次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4、第五自然段是点睛之笔,借石喻人,进一步体会作者借搭石所要颂扬的无私奉献、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人性美。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这一环节来充分发表和交流自己得感受,让他们在交流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我引用法国雕塑家罗丹的话:“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承接,总结全文,概括中心。

2、布置小练笔,既引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又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让学生动笔前欣赏一首小诗,起到帮扶学生小练笔的作用。

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文章的内涵,以及吸引他们的视线,我在黑板上画了四块搭石。上面板书这四种美。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搭石》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搭石》。我将从对教材的理解、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板书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来进行今天的说课。

首先,我来说说第一板块:对教材的理解

《搭石》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描写了作者家乡的一道风景——“搭石”。课文从建搭石、走搭石让人们逐渐体会到了平凡中的美。“搭石”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人文景观,从它身上我们看到了乡村人民善良、勤劳、和谐、谦让等品德,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自然美、心灵美。读了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在平凡的事物中也有许多美,只是忙碌中的我们无暇停下心来去发现,去感受这种静美,而文章作者却用这种质朴、清新的语言向人们传递了山村的宁静、恬美,这不正是现在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了吗?因此,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去感受,去体会这种宁静、和谐的美。

基于以上理解,根据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将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1~3自然段;第二课时:学习课文4、5自然段,进行口语训练。

下面,我就以第一课时为重点进行阐述。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教学目标要求,同时考虑课文特点,我将第一课时的目标确定为:

1、认识“谴、惰、俗”等7个生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山洪暴发、间隔、懒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

3、体会“搭石”的没,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

根据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认为本课时的重难点为: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体会“搭石”之美。

下面,我来说说第二版块:教学策略

新课程反对以教法为中心的教学设计,一切教学应以学定教。基于以上原则,为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思维活跃、乐于表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朗读感悟法:结合本课特点,以读代讲,以读促学,通过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层层引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想象,在读中体会“搭石”的美。

2、多媒体辅助法:我通过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搭石”。通过轻音乐的播放,让学生更好地朗读,体会平凡之美。

除了以上方法,在本堂课中,我还穿插了情境创设发、启发式教学法,我力求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语言的实践中学习语言,在语言品味中积累语言,在内容体会中掌握方法。

接下来,我来说说第三版块:教学程序,我将分5个环节来说明。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优美的山村风光,并巧妙地将课文内容以图片的形式出示,传递着快乐学语文的信息,学生立刻投入到兴趣盎然的读书中去了。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识生字词

第一步:学生自感,带着要求

我让学生读读课文,划出喜欢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意图:通过学生自主读文识字,自主感知,即尊重了学生的学习差异,又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学习习惯。】

第二步:检查反馈

我利用多媒体出示词语,学生自由读、齐读巩固新知,并让学生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意图:发挥学生的自主,让学生选择喜欢的来读,体现了一种人性化的教学,学生喜欢的也可能是读的好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给其他学生一个范例。】

第三环节:图文结合,赏“搭石”

在我们的周围,几乎看不到“搭石”,我出示“搭石”图片,配以课文文字,在读与赏中,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搭石”。

第二步:朗读体会,欣赏美

课文许多地方都使我们感受到美,有风景美,也有心灵美,我让学生把它找出来,用心读一读,学生也许会找到以下几处美的画面:

如:

1、秋凉在即,人们早早地将精心挑选的搭石摆放好,几番精心踩踏。

2、急着赶路的老人,发现搭石不稳,及时调整,满意才肯离去。

3、一行人走搭石,动作协调有序,声音踏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

我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朗读,并与亲身经历结合,联系生活实际,讲讲自己的感受。【意图:借助平时的生活经验,联系文本表达,达成生活与文本的沟通。以个人感受为基础,达成文本的个性理解,有自己的独特体验。】

第三步:畅谈交流,体会美

在充分的读与感悟中,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已体会到了“搭石”的美,我让学生与同桌直接进行交流,说说自己眼中的“搭石”是一种怎样的美?同时让学生换位思考,想象自己来到作者的家乡,想想心中的感受。

【意图:这里让学生进入角色,想象自己在乡村,即理解了文本,又加深了学生经验世界的联系,拓展了文本空间。】

并且在讨论、交流、想象的基础上,随即进行朗读指导。

【意图:因学生在角色换位的同时,已与文本产生共鸣,这时的朗读更是对学生由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

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生活中有许多平凡的美,在我们的身边,哪里也可以找到美呢?有哪些美呢?在这一环节,我结合课文,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写出生活中的美。

【意图:这样的安排,即培养了学生的书面表表达能力,也是感情的升华。引导学生通过该与文本对话,实现文本的熏陶感染的作用,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目标。】

第五环节:小姐诶课堂,布置作业

我对本课进行小结,并设计这样的作业

1、找出课文中喜欢的句子,并抄下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找一找其他平凡中见真美的故事

最后,我来说说第四版块:板书及教学评价

板书:21搭石

摆搭石乡村秋景美的画面

走搭石协调有序美的心灵

板书是课堂的浓缩,它较好地展现了课堂的精华。

本节课,我以学生为主,通过朗读体会、情感交流,让学生深入文本,体验搭石的美,并安排小练笔,让学生回忆平凡中的美。

设想总是偏向完美,而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学的效果又是动态生成的,但目标永远的课堂的指针。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有具备了强烈的目标意识,才能把课堂中的活动都落实为有效的教学手段。

此外,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中能看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过程,并能随时调整课堂,努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提高。

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主题好课多磨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二

大家好!为了使课堂更加生动活泼,也为了让我的学生能更好的对面具文化产生兴趣,所以我将本堂课的课题命名为——《原始灿烂的巫傩文化——安顺地戏面具》,接下来我分别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此次教学的感受。

★一、说说教材:

(教材的作用与处理)

本课选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工美专业国家规划教材《图案》第二版,说课的内容是选自本书第三章第四节——安顺地戏面具,通过本课地学习,让学生在已经了解了前面中国民间剪纸图案、印染图案和刺绣图案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民间图案的寓意、特点和规律。我所教的对象是中专二年级电脑美术11(4)班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上:他们思维活跃,善于表现,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在技能水平上:他们已有一定的素描和色彩基础,掌握了图案的一些基本知识;在专业要求上:通过学习中国民间图案的知识,为以后的图案创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鉴于以上的学情和实际课堂的教学需要,我对教材进行了重构和处理:把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体现职业教育“做中学,学中做”的精神理念。

(一)教学目标的设置:

根据《图案》课的课标要求,结合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了解安顺地戏的文化背景;

②了解安顺地戏面具的种类;

③了解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特征。

④了解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及其表现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

②提高学生的图案绘制能力;

③提高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

情感目标:①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图案的热爱,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审美情操。

(二)重难点的设置:

由于学生对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寓意和图案造型特点比较陌生,所以我把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特征及色彩表现定为本堂课的重点。在面具图案的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图案的形式美,将具象与抽象图形相结合,配合色彩表现,大胆进行安顺地戏面具的模仿与创作练习。至于难点,因为学生很难放手设计,所以我将其定为本堂课的难点。

★二、说说教法:

首先播放视频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对本堂课的学习兴趣;紧接着通过问题的设置对安顺地戏文化进行探究,学生通过思考,落实本堂课知识重点;结合实例赏析,让学生对安顺地戏面具有更为直观的认识;最后通过任务实践操作——设计安顺地戏面具,突破本堂课的知识难点。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30分钟内完成从空白面具到安顺地戏面具这样的一个设计制作,把这个设计一直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对中国民间图案在认知上、意识上和情感上有一个更好的提升。也进一步体现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职业教育特色。

★三、说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体验、思考、讨论、实践,逐步领悟本课的教学内容,提高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今后的图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增强学生的信心,提高学习积极性,我将实践操作分为两步完成,给予点评和鼓励。

★四、说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来着重介绍一下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课前准备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上好这堂课和学好这堂课的重要保障,首先,准备好课件,教具和多媒体设备。学生准备好卡纸、颜料等学具。

(二)课堂教学过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更好的使学生对本课产生兴趣,更快的融入到教学情境中。

1 、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4分钟),我没有先告诉学生什么是安顺地戏面具,而首先播放一段视频,直观展示一个女孩对安顺地戏的热爱,然后通过提问题,让学生们对安顺地戏文化产生兴趣,为新课的讲授作铺垫。

在这一环节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切合知识点的情景,让他们去体验观察,对本课的内容产生学习兴趣。

然后,通过探究、演示、讲解,使学生了解安顺地戏面具的文化背景、熟悉安顺地戏面具的种类以及认识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特征。

2 、设计实践

为了更好地落实本课的教学重点,更好地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我把绘制脸谱的这一总项目拆分成两个子项目来完成,

练习一:从空白面具到绘制面具的图案造型(约12分钟)

通过观看前面的面具图片,教师提出问题: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有什么样的特点和象征意义呢?不同的造型又代表什么样的人物呢?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安顺地戏造型这一知识重点。比如:主将配有“耳翅”,头盔装饰精彩龙纹;天上下凡的星宿人物,头盔装饰白虎纹,等等。在了解了这个知识点后,我紧接着抛出练习任务:如果让你们把空白面具设计成安顺地戏面具,你们会怎么做?首先从哪里开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然后动手实践,最终完成安顺地戏面具的图案造型绘制。

练习二:为安顺地戏面具的图案稿上色(约16分钟)

通过对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及其表现的讲解,于是我又提出问题:安顺地戏面具仅仅有图案还是远远不够的,没有色彩的配合很难表现人物的角色和身份特征。从而得出第二个知识重点——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表现:1 、红色2 、白色3 、蓝绿等冷色等等。通过课件,给学生直观展示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的魅力。

在练习一中通过问题探究、实践操作落实本课重点;在子项目二中引导学生进一步创作,突破本课难点;学生则通过两个练习的实践操作,既提高了他们的图案绘制能力和色彩搭配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

3 、作品展示和评价(5分钟)

在课堂成果展示和评价阶段,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评与互评,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让整个课堂“动起来、活起来、笑起来”,从而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愉悦的环境中达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体会到了文化的魅力与设计的快乐!

4 、课堂总结拓展(2分钟)

结合实际谈谈安顺地戏面具及其文化的影响力和社会价值,进一步学习除安顺地戏面具外的其他中国民间戏面具与戏脸谱。把课堂内容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图案艺术的热爱。

5 、作业布置(1分钟)

设计制作2个安顺地戏面具

(三)板书设计:

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整理好知识要点,采用了内容式板书,条理分明。

原始灿烂的巫傩文化——安顺地戏面具

一、安顺地戏面具的文化背景二、安顺地戏面具的种类文将、武将、老将、少将、女将,称“五色相”

3 、安顺地戏面具的造型特征武将、女将、少将、主将...

四、安顺地戏面具的色彩及其表现——红色、白色、蓝色、绿色等冷色

★五、最后我来说一下教学反思:

1 、在这堂课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渗透以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锻炼;让学生自主探究、大胆设计,使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2 、因为本课为校内公开课,在课后,我也和同事和学生进行了交流沟通,在练习环节,有一半以上的同学能大胆设计,达到了预期目标,也有一些同学没能突破大胆设计这一难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分层次教学。

3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也在思考几个问题:实例赏析和回答问题时,每位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但在动手操作时,有些基础较差的同学参与热情不高;如何更加有效地去发挥每位学生的特长和积极性呢?这还是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的去思考和探索。

主题好课多磨读书心得体会总结三

我今天说的课件是市编教材小学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课《大鹿》。本课中的主要教学内容是: 1、复习以前学过的d,r,m,s认识f(fa)2、节奏训练3、学习演唱《大鹿》。在教学中,要重点学习f,唱准音阶中的半音关系。在教学中,我以听音连线,听音打靶等游戏,为突破口,认识并唱准唱名fa。同时让学生来情景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大鹿》,初步感受法国民歌音乐的特点。并学会用情景方式进行歌表演。

2、认识唱名fa (f)。并通过连线游戏等来掌握其音高。

3、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韵律感。

1、 运用于“引—激—拓”的课堂教学模式。

2、 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创造为目的”的原则,发展学生的能力。

本堂课我针对教学目标,为这堂课的每个环节都作了精心设计,制作了一套flash课件,将音乐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紧密结合起来,以媒体为手段,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使技能训练渗透于艺术感受中,贯穿于音乐实践中。

本课件的运行程序是flash 5。下面,结合我的课件说说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第一部分:基础部分

1、 律动

听音乐飞入教室后,进行律动练习1,2,让学生跟着音乐动动手,动动腿。同学们可以跟着节奏做转手腕、等动作,同时注意学生的动作是否协调,是否做得轻松活泼。

2、fa(f)的学习

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回忆以前学习的音d, r, m, s , 然后出示多媒体,提示大家,现在我们中又来了一个新朋友。听老师的琴弹奏后,大家唱一唱。这个环节可以让大家初步认识f。

3、听音连线

(请学生来移动鼠标,指向音符,弹奏后让大家一起唱)

4、射击练习

(请学生来射击,教师范唱,弹奏后让大家一起唱)

(3)(4)两环节主要让学生训练后加强对刚才学习的知识的巩固。

5、节奏训练

先让学生回忆我们以前学习过那些节奏后,逐步引入三种后面要接触到的节奏

(1) 学生创编节奏,并做练习,边拍边唱。

(2) 同时,让学生上来拖曳操作,并拍一拍。

第二部分 新授部分

在整个课程中,新授部分是最主要的环节,我运用flash 课件,使学生置身于虚拟环境中,使他们在具体情景的启发下,有效地学习。同时,指导学生注意三种节奏。让学生第一乐段 唱得短促,跳跃。力度控制适当速度慢。第二乐段 力度稍强,情绪饱满紧张。

1、导入谈话,创设情境。

2、揭示课题,多媒体范唱。这里我把整首歌曲放完,大家可以看到范唱的效果。

3、在老师带领下有节奏地朗读歌词,并拍一拍。

4、培养学生以表演形式接唱歌词。请小朋友表演

5、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6、分组练习等。有范唱和拌唱可以练习。

第三部分 游戏《森林里的大鹿》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对歌曲的理解和培养初步的表演能力。

然后小结谈话,下课,飞出教室。

这堂课充分发挥了多媒体与音乐课堂教学的结合,以flash 动画,把听觉和无法述说的感觉艺术通过情境创设的方法来演绎,而且通过人机互动,让学生来尝试学生为主体的课程手段,并可以全面检验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flash动画同时也给了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当然,把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并不能全部解决音乐课的全部内容,但是,我想要努力上好课教好学生,这才是最主要的。希望各位专家,老师对我提出宝贵意见和批评,多加指导,我将非常感激。谢谢。

主题好课多磨读书心得体会总结四

面对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学生第一次接触“大家”散文,怎么把学生“带到散文高速路入口”,让学生自己在“高速路”上奔驰?我牢牢把握“方向盘”——读书、有思考地读书,采取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走几个来回”,在简洁的入题、了解作者之后,拎出“散文”、提出“对话”、要求“倾听”和“思考”。

师(板书课题):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文章,题目叫“匆匆”,注意写的时候不要匆匆忙忙而忘记了中间这个长点,请大家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课文讲的是什么匆匆呢?

(由学生回答,时间匆匆)

师:你说得真好,小时候你们就知道,时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哪一个作者能够把它定格在文字中?

(生:朱自清)

关于他,能简单的说一说吗?

(学生用简短的话说朱自清的简介。)

来,请看大屏幕,他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语言简练,情感丰富,被誉为现代散文的典范,他一生刻苦勤勉,共出版著作百余部,代表作有大家熟悉的《荷塘月色》《背影》等等。

咱们今天学习的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著名作家余秋雨说了,什么是散文呢?散文就是读者与作者的悄然对话与共同的思考(板书:散文,对话,思考),那么,既然是作者对话,就让我们先来倾听吧(板书:倾听)。现在就请同学们欣赏朗诵《匆匆》。注意听的要求,大家拿起笔,一边听一边做记号,在凡是能让你感受到时间匆匆而逝的地方做上记号。看看谁最善于倾听。(播放朗诵音频)

(播放艺术家的朗诵,既是一种氛围的营造,又是倾听能力的考察,所以我对听的要求非常明确,边听边做记号、边听边思考。善听者亦善读。)

师:老师刚才看了一下,我们六年级的孩子真善于倾听,每个孩子几乎在课本上做满了记号,交流一下。

生:我从课文的--------------

师:还有哪些地方?一个词一句话都可以。

(学生继续回答)

师:还有谁要读,还有哪些同学能从别的段落里感受出来?

(学生说段落)。

师:共有五个自然段,段段有感觉。还从哪些字和词感受出来?

(学生说字眼)

师:一个词就能让你有感受。

(学生听完之后做什么?老师很巧妙地把学生的“感受”与文章的语言文字紧密地联系起来,说感受读文章、读文章说感受;其次,通过老师恰如其分的点拨,让学生关注到字、词、句,力求把“感受”落实到具体的语言中,因文生感,而不是空发议论;第三,巧妙地“骗”学生读书,多读、读好。)

师:好孩子。同学们非常了不起,善于倾听,能听出这么多道道来。老师发现你们听出了散文的特点。能够让你有感受的地方遍布全文,但又集中地表达一个意思,就是时间匆匆而过。瞧,这就是散文非常明显的特点:形散神聚。大家听出来了,把掌声送给自己。(鼓掌)

(初读散文,要不要了解散文的特点、要不要认识散文的形式?如果要,怎么样体现“那个年段”特点?老师这一笔不能“浓墨重彩”,但必须要“画龙点睛”,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意无意地、朦胧而又具体地感受“形散神聚”。)

品读,静下心、凝聚力、潜入文,读思议练学语言

(阅读教学,学生得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潜入语言文字中,与作者“同呼吸共命运”,即读书、思考、质疑、批注笔记等等,才能真有所得(包括有所疑、有所惑);非得抓住重点或关键词句、语段,反复琢磨、推敲,才能得得更扎实、更可迁移运用。个体有所得还不够,还要与同学分享、讨论;还要得到老师的点拨、指导,才能得得更深刻,化为自己的“血肉”。如此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方可提升语文素养。老师要在引导学生品读环节,铆足了劲,让学生牢牢锁定在语言学习上。)

师:倾听之后,我请大家跟着作者一起思考,请大家沉下心来默读课文,特别关注刚才那些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思考,争取读懂一到两处,如果有疑问,也可以整理出来一起交流。这个环节老师给大家三到五分钟,要求大家不装样子,真读。可以拿起笔快速写下一些批注。(学生默读课文,老师静静地关注)好孩子,抬起头,整整五分钟匆匆而过。当你经过认真思考之后,我相信你就能读懂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能和作者对话了。我们先以第一段为例,看看第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从第一自然段看出作者-------------

师:是啊,----------------。你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读出来吗?孩子们注意,如果他能读出这种感受就给他掌声。

生读第一自然段。(自发鼓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对话”是心灵相遇、相通、相知的。学生在沉入语言文字与作者(文本)心灵相遇、相通后,产生自己的感受,说出来,此为第一层;到此还不够,还要把这种感受“融入”语言文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因文生情、以声传情、声情并茂,便有“相知”的味道了,这才是阅读教学之“阅读”。)

师:就这段,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

(学生继续回答问题)

师:这个孩子了不起,他不但读出了味道,而且还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读书方法,抓关键词来感受。(生读)每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课文,各读各的。(学生自由读文。)

(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生动活泼的个体、是一个个独特的“这个”,因此,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理解、他的思考不能代替我的头脑。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的前提是教师要为学生生成、表达“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提供时间和空间。老师在赞许第一位学生的感受之后,立即推进“还有谁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于是,不同的“朱自清”出现了。其次,老师要充分发挥“例子”的作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由品语段到品关键词,为学生进一步、自主品读提供借鉴。诚如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先生所期待的:阅读教学“要由‘教教材’变成‘用教材教’;由‘教课文’变成用课文教语言、学语言、用语言;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以及学习能力”。)

师:好孩子,真会读书,当你用心倾听了作者的对话,和作者一起思考后,你突然发现,作者在和你对话了,你能听懂作者要说的话了,这就是一种品读散文的方法。咱们继续往下品吧。再用几分钟,每个人找准一个点先试着品一品,之后咱们再交流。(生自由读课文。)

师:你想品哪段就说那段。

生:我要品的是----------------------

师:你响亮的告诉大家你的名字,我应该叫你x老师,你把我要说的全说啦。x老师,你给大家解释一下,这一滴水有什么特点?(生:很渺小。)可在作者看来,这一滴水大得让他害怕,让他心痛,周老师,你能读出来吗?(生读“八千多日子……”)八千多日子就是二十多年,人生有多少个二十多年?所以这滴水非常大。可是尽管再大,也只能怎么滴呢?请读出相关部分。

(生齐读:“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师:不管是谁,感受到时间这样流逝,都会害怕,怕得冷汗直冒,热泪直流,请为我们读读作者的描写。

生齐读:“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匆匆》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如,“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么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这种“理解”是靠教师分析、讲解还是靠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自读自悟?反映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生成不同的教育效果。老师需要做的事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自读自悟,老师只相机点一下,促其提升,如毫不怜惜夸奖、如在关键处点一下“这滴水有什么特点”等等。只有学生“自读自悟”所得,才是真得。)

师:品得好,这句话也是课后的第二道题要我们重点感受的。就这句话,谁还有别的感受,也为我们读读。这一回我们换个方法来读。请一个孩子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先读读,其他孩子听听,看看能否听出来文字中蕴含的情感,看看谁是他的知音。

生:读“在默默里……泪潸潸。”

师:他是善读者,你们是善听者,谁是他的知音。

(请三位学生来品读)

师:所有愿意做z老师知音的孩子都请起立。z老师来领读,其他知音们一起跟着读。(学生站起来读。)掌声谢谢自己吧。特别感谢z老师,孩子们请坐。再最后品一处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xx-20xx年)》(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只有当学生真正成为发展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时,学生的眼睛才亮、脑子才灵、心灵才明、智慧火花才能迸发。教师是“幕后推手”,“心甘情愿地‘让学’”。因为学生精彩才是真正的精彩、学生的发展才是教学之根本。)

(引导学生读第三段的精彩段落)

师:有人说朱自清的散文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在不经意处着浓墨重彩描写,这段就是个例子。文中例举的这些事情每天都做吧,例如,洗手,还有么?

生:吃饭,睡觉,发呆……

师:这些事我们每天都经历,你的时间也这样过去了吗?请向朱自清学语言,学着说几处。

(有学生来仿写句子)

师:让我们再看看,朱自清笔下的时间可不是这样的过去,过去,相反,是逃去如飞的,找几个词来说说。

(生:跨过。闪过。伶伶俐俐。)

师:是啊,用词多么准确啊。孩子们,请带着自己的感受,好好读读这段话吧。(学生自由读文。)

(阅读教学,就是以课程标准为标准,以课文为例子,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学习语言”在用好课文这个例子,一是积累,靠熟读;二是吸纳,靠揣摩;“运用语言”在积累、吸纳的基础上,运用于口头、书面表达实践,如此循环往复,渐成渐进,谓之发展语言。除此没有捷径。老师要把这一理念变成可操作的语言实践,先读书,抓住重点琢磨;再练习,联系生活表达;最后总结,回到课文诵咏。老师更是一个善听者,只有全心地倾听学生,才能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即时的、自然的“教化”,把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统一于一个个教学环节、一个个教学细节。)

学思结合,以疑结课,意在把学习引向生活、把思考推向深入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如何实践?在何老师的点拨下,学生以行动做了很好的回答:即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课堂中师生共同参与探究、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又产生新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广泛阅读、积极思索……学习已然成为生活、生活就是学习,应该是教育的理想愿景。

师:一篇文章永远不是一节课能品得完的,当你走到人生不同阶段,同一篇文章会留给你不同的感受,对话也好,倾听也好,思考也罢,你觉得读得越是深入,品读文章的落脚点应该在哪?

生:应该是思考

师:提出你的思考和疑问。

(学生提出整理好的问题)

师:这些问题贯穿始终,这是大家第二节课思考的内容。

(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显得稚嫩,今天十一、二岁的少年自然难以读懂《匆匆》、更难以读懂朱自清和那个时代,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思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长是一个慢而长的过程,只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坚持不懈地朝着理想目标前进,便是成功、便是胜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