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色彩原理结课心得体会和方法 色彩构成结课心得体会(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29 10:25:50 页码:13
色彩原理结课心得体会和方法 色彩构成结课心得体会(2篇)
2022-12-29 10:25:50    小编:ZTFB

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推荐色彩原理结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一、紧扣题眼,初步感知

1. 读课题,找准题眼“色彩”。

2. 默读课文,找到课文中能概括北京的“色彩”的句子。

启发学生在首尾段落中,找总起句和总结句。

总起句: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而辉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总结句: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

3. 根据总分结构,理清课文层次。

二、紧扣题眼,体会理解

1. 课文主要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北京“壮丽而辉煌”的色彩的?

(第4、5、6段从“自然风光”,第7、8段从“人文景观”)

2. 自读描写“自然风光”的部分,勾画出自己感兴趣的句子,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3. 自读描写“人文景观”的部分,对比古迹与现代建筑的不同色彩与风格,进一步感悟北京色彩的“壮丽而辉煌”。

推荐色彩原理结课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厚重的笔锋轻轻停顿在宣纸上,顺着峰向,向后拉去。霎时,黝黑的墨汁在洁白的宣纸上绽放开来。随后,又用笔尖随性地上面勾勒几笔,一幅画慢慢呈现出来。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老师在落款前添上这句诗。一朵墨荷就这么在纸上悄然绽放着。没有所谓的清水,更没有什么雕饰,只有那纯净无瑕的芙蓉,这或许就是国画的魅力吧。重墨配上洁白的宣纸,无需过多表达,便是一纸荷香。

不由得想起西方的油画,从美学的角度看,色彩,明暗,构造,都是经过缜密推敲的。不得不说,的确很美。但又总觉得其中少了些什么。较之中国的水墨画,西方油画总是喜欢用大量油墨去渲染事物周围的环境,用各种各样的底色去填充一幅画,如此一来,那么要画的物体便是显得有些局促了。

人们常说国画的留白,但为什么要留下那一片白呢?就像画上的荷花“清水出芙蓉”,方才能体现荷花之清美。那一片白是为了更好地衬托出纸上的浓墨重彩。那么,最好的底色便是一片清白了吧。如同齐白石画虾,郑板桥画竹,徐悲鸿画马,大都留下一大片白底。正是如此,齐白石画出了他“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淡泊,郑燮则显出了他“千磨万击还坚劲”的任性,徐悲鸿道出了他“乘骐骥以驰骋兮”的气魄。

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代染上了花哨的底色,于是乎才有了勾心斗角,欲望纷争。反观人类的历史,最为纯净的时候,或许就是亚当与夏娃的诞生,他们秉承自然而生,他们的世界是在无暇的自然之上,附着一层白纸,最为单纯,清澈。

倘若把人生比作一张宣纸,毛笔一丝一毫的点缀,便是在勾勒出生命中的至美荷花。当然,留白的底色更是必不可少,清白便是池中的清水,在出水芙蓉之间荡漾穿梭,洗涤人在凡尘中的污秽。于是,人生纸上,便是最最真实的自己,无须过多底色去表达,只留一片清白。

既然如此,何不活出一身清白,溢出一生荷香。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