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语言和音乐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 音乐和语言课程感想(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03:19:52 页码:9
语言和音乐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 音乐和语言课程感想(四篇)
2022-12-31 03:19:52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有关语言和音乐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小螃蟹找工作》选材自《幼儿园建构式课程》大班上册,是一节语言活动。孩子与动物有着天然之缘,他们喜欢与动物为伍。他们聆听动物故事,怀抱毛茸茸的动物玩具,翻看各种动物卡片和图书……触目所见,随处有动物。孩子们对动物世界充满着兴趣和好奇,动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亲密伙伴。然而,现实的动物,尤其是野生动物,又离孩子很远。孩子并不能时时接触,充分了解,真正走进现实的动物世界。而小螃蟹这一动物形象是幼儿所熟悉喜爱的,并且有着鲜明的外形特征,较易引发幼儿的多种联想。纲要中指出“既贴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生活,选取感兴趣的事物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大班语言活动《小螃蟹找工作》恰恰来源于生活,又能服务于幼儿生活,让幼儿在讲述中懂得每个人各有优点,贴合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所以,我们设计了这一活动。

在“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一学习脉络中,我们选取小螃蟹这一容易获得的资源,让小螃蟹以找工作的方式走进孩子的生活,走进孩子主动学习的情境,成为他们观察的对象,游戏、表达、表现的主角。孩子不但熟悉小螃蟹,亲近小螃蟹,并且有目的、有意识地认识、了解小螃蟹,走进小螃蟹的生活世界。

《幼儿园教育纲要》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用心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我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潜力和思维潜力。”活动的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状况,确立了情感、认知、潜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小螃蟹找工作》的目标是:

1、理解故事,引导幼儿根据螃蟹的形体和生活习性为其选取适合的工作。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我的见解与想法,提高语言表达潜力。

3、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我运用了猜谜语的游戏导入,让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对螃蟹有了直观地了解,同时也为故事里的小螃蟹适合找什么样的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

我们确立了目标的整合观、科学观、系统观,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使幼儿乐意参与活动,并能根据小螃蟹的特征大胆思考和想象,帮忙小螃蟹找工作。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资料,我们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制作了“小螃蟹找工作”的教学课件。

1、谈话、游戏引出主题

2、观察、讨论法提高幼儿理解故事的潜力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兴趣是的教师,活动一开始,我就以猜谜语的游戏导入,让幼儿猜猜是什么动物,为下方的讲述作铺垫。如:我们来玩一个《猜猜看》的游戏,看谁最快猜出是什么动物?谜语:身穿硬硬袍,手拿小剪刀,走路横着跑,嘴里吐泡泡。

(二)、设疑讨论——小螃蟹找工作。

这一环节透过边观看课件边思考问题。“小螃蟹到过哪些地方找工作,为什么这些地方的工作不适合他?最终,小螃蟹找到一份什么工作,为什么这份工作适合他?

(三)、观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让幼儿乐意参与讲述,并大胆地把自我所看的,所想到表达出来,提高口语表达潜力。它是解决活动重点,突出活动难点最关键的'一个环节。

(四)、游戏“职业介绍所”

(五)、延伸活动:在音乐声中,大家用各种方式表达自我的愉快情绪。

1、本次活动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情境。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恰当与否十分关健,而传统的语言活动的提问,比较单一、封闭。开放性提问则是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它是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引导幼儿自我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提问方式,它不仅仅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精密性,还有利于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潜力。

《纲要解读》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健就是要为幼儿带给相互交往、交谈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在请幼儿为别的动物找工作这个环节中,我们给幼儿充分自由选取的空间,用开放式的提问让孩子们大胆讲述自我的观点。而整个教学活动贯穿了开放提问,从而唤起了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记忆,增加了他们讲述的机会。

2、活动的后半部分是一个小游戏:动物职业介绍所,创设游戏情景,让幼儿自由选取场地,并分析动物的不一样特点,寻找他们的特长,为它们寻找适宜的工作。最终交流讨论结果,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我的见解。最终让幼儿边念儿歌边表演,使活动过程动静交替,充分发挥了幼儿的自主性。

透过这次活动,我们期望孩子不但本能地喜爱动物,还能自觉地关注动物,善待动物,真诚而理性地对待每一个朋友。

有关语言和音乐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当随着“呱呱”的声音落下地时,我们便有了生命,也就有了属于我们的声音,睁开紧闭的小眼,打量这个世界,“多美啊!”可是我们该不能用语言表达我们心中的想法,只能大哭一场,以表达这颗小小的心也有了生计,这大声的哭声,便是我们成长的声音啊!

“爸爸!妈妈!”随着一阵甜美的童声,成长便闻声而来,悄悄地扎营而住,小小的我们便随着这成长的声音感觉到了父母的爱,懂得了什么叫可怜天下父母心。

也许由于成长的呼唤,我们便走向了令一个“成长的家”——学校,每一个人都在这个“家”里成长。从第一次见到老师,因害羞而躲到妈妈的背后,小声而羞涩地叫了一声“老师好!”后,我接触到了与我们同龄的人。从我们由沉默变成谈笑风生后,校园便常常里回荡着那带有雅气的读书声。从此,校园里就有了我们成长的声音,成长便有了着落。

背起书包,穿着球鞋,带着几分青春的笑容回家,妈妈便心满意足的夸我:“这孩子长大了!”此时的我,便为这珍贵无比的夸赞声所陶醉!

跨入中学后,我由一个把扰乱化为尖叫的小女生,变成一个文质彬彬的乖女孩儿,真不敢相信。这样一想,耳边就会传来一声:“长大了嘛!”是谁在对我们说?哦!是青春的心,花季的年华也在对我们倾吐,对着长大的日子,我们又有了几分谨慎与认真。

告诉那七彩的猛,因为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那么天真了,听远处已响起了一个熟悉的声音,它正带着我们在以后的日子里遨游,奋斗。

挥掉那痴迷于童话世界的念头,对着那《茶花女》便有了几分沉思,身躯与伟人的灵魂化成了一首交融曲,因为幼稚的心灵在变得悸动。

时光流失,岁月的年轮还在不停地转动,我们与成长的呻吟一起成长,不需要惆怅岁月的流逝,也不需要徘徊在童年的小径上。从此不再留恋雨后的彩虹,而要脚踏实地地去升华,去奋斗!

远处有个声音在嚎叫,我知道那是成长的回音,成长的呼唤,它在说着成长的美丽!

……

你的声音伴我成长中考作文范文2

多数人最早的启蒙来自于声音,因它感知世界,因它学会呀呀习语,可当你我渐渐长大,是否觉得声音的意义开始有了不同?

渐渐长大的我,对所听到的各种声音的解读方式与从前开始不同----曾经听来暖心的叮咛变成了无休止的唠叨;曾经备受感动的名言警句成了腻人的"心灵鸡汤";曾经认为这世界充满欢声笑语,现在看来只满是喧嚣吵闹。成长使我对很多事物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声音"只是其中之一,却是最令我心惊的地方----因为我的内心出现了两种"声音"。

说起来倒有些可笑,这很想影视剧里主人公思考时蹦出的"小人":分别代表善与恶,犹如天使与魔鬼。两个"小人吵闹着让主人接受自己的观点,甚至一言不和大打出手,我内心世界出现的"两个声音"既是如此,共同左右着我的行为。例如当一个小人大声嚷道:"终于写完作业了,去看电视喽!"另一个声音却又温柔说道:"这样不好,去复习吧。"多数时候,前者完胜后者。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令我不胜其扰。而身边的很多人也有同样的麻烦。

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日益复杂的人性一定会使"两种声音"产生,但最终主宰它们、作出决定的,是你自己。把对自己的约束看作自制力,却把对自己的纵容当作听从了"魔鬼"的谗言,如此下去,不仅一事无成,还会养成推卸责任的毛病,这绝不可取。

我认为这"两种声音"由人的思考产生,人有思想,它就永远存在。因为其代表着人性的善与恶。而人与人的差异亦在于对这"两种声音"的态度:有些人敢于直面面对,并努力改善局面;而有些人只想装傻到底,连事实都不敢认清。或许有些人会问:"那怎样才能有所改善呢?"我只能告诉你一句话:人在做什么,永远只是自己决定。

慢慢长大,就必须学会担当,学会掌控自己,这即是成长的意义所在。

你的声音伴我成长中考作文范文3

我亦不知晓,我亦不明了,何为成长,何为成人。我只知道,在岁月的流逝中,褪去了童稚,收敛了天真,一些特属童年这个时期的东西在悄无声息地蜕变中一去不复返。潜移默化地,我也懂得了何为——成长。

我们每个人都会长大,直至成人成才。这是条人生的必经之路。每一个成长的瞬间衔拼出的片段,它都是独一无二的,绚烂如烟火,璀璨如星空,明媚美好。

我不会忘记那个夏天。夏蝉在树梢间不知名角落鸣叫着,不知疲惫地用尽全身解数奏唱那生命的乐章,它们的一生那么短,也许不到一夏。它们的一生又是那么长,即使短暂却无与伦比,犹如那个盛夏,即使相处的时间不长,但那回忆是美的。

即将开学,人聚人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我又何尝不知,只是舍不得,就这样各赴一方,害怕没有足够的幸运可以再相遇。情不自禁地一阵阵酸楚涌上心头。快乐的日子总是那么短暂,还没来得及反应它已经没了踪影,我舍不得,深知有舍才有得,可世界这么大,哪有那么多的机缘供我得。

看着眼前拎着大包小包的你们,看着向导牌上不断闪烁着的班车班次,看着车站里人们来去匆匆,神色冷漠的表情,突然间,这样的气氛,这样的格调令我窒息。也许这一别就再也遇不见。想到那些快乐只能沦为曾经,不由自主地,眼眶中似乎有晶莹的液体要夺眶而出。我拉着你的手,无言以对,我不知道能说什么。在这人群不断穿梭着的车站里,一种流通全身脉络,直达心脏的无力感让我喘不过气。面对现实的现实,我束手无策。只能呆若木鸡地看着你们的手脱离我的手心,只能目送你们的转身。看着汽车渐行渐远的影子,心都空了。汽车在绝尘离去,飞扬起一片沙尘,也许是风沙迷了眼,那之前固执不肯出现的晶莹滑出了眼。跌落在地上,溅起薄薄的尘埃。

直到载着你们的汽车变成一个小黑点,最后没了踪影时。刹那间,我终于明白了苏轼那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字里行间中又是蕴含了多少五味杂除的情愫。抬起头,让眼泪倒流,看着天,蓝得没有一点思绪。此刻,我已知晓,我已明了,何为成长。

那年夏天,听到成长的声音与蝉共鸣。

你的声音伴我成长中考作文范文4

成长,是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事情,成长的路上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一起下去扔垃圾,在下去的时候,我看见大门门前放着一堆鞭炮,于是我就对哥哥说:“我们去放鞭炮吧!”哥哥说:“等下,我们一起去买。”我对他说:“这里不都有了吗?为什么还要去买?”我指着那堆鞭炮说道。哥哥看了看,微笑着对我说:“你是傻子吗?这些鞭炮又不是你的,如果你放了,让这些鞭炮的主人知道了该怎么办?”

我一句话都没说,回到家后就再也没有去哥哥房间玩了,而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沙发上看电视。我当时觉得很委屈,明明下面就有鞭炮,而且就算是别人家的,那他为什么不放在自己家门口呢?于是在那个寒假,我再也没有找哥哥说话,直到哥哥回大学去了。

爸爸妈妈早就发现我和哥哥在冷战,于是在送哥哥去大学那天问了哥哥是怎么回事,回来之后,妈妈故意问我,我吞吞吐吐。妈妈没等我说完,妈妈就抚摸着我的头,对我说:“婷婷,你何必要跟哥哥赌气呢?哥哥说的有道理,那堆鞭炮本来就不属于你,你有什么资格放呢?你现在是在家里,我们会让你,但你到了外面、到了社会呢?谁会让着你?有时就是你的错误,你跟别人道个歉有什么关系呢?记得你哥小时候,跟一个同学吵架了,就不理他了,还说谁理他他就不跟谁玩,结果大家都在跟他玩,没有人理你哥。”我听完这番话,震惊了。那天晚上,我仔细想了想,其实那时我并不想不理哥哥,其实我内心深处是想去哥哥房间玩得,这才是我内心深处的声音。

从那次之后,我改掉了这个臭脾气,我发现我成长了。

有关语言和音乐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1.启发幼儿体会小老鼠想吃苹果的心情,能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图片内容。

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续编故事,并将自己的想象用“要是我像**一样会**就好了”的句式表达出来。

3.感受小老鼠和海狮的珍贵友情和合作精神。

1.多媒体课件“想吃苹果的小老鼠”

2.幼儿人手一幅有留白的故事连环画。

一、出示绘本的封面,引发幼儿的兴趣。

1.小朋友,你们知道小老鼠喜欢吃什么吗?

2.这棵苹果树长得太高了?小老鼠怎样才能吃到苹果呢?(幼儿讨论)

3.小朋友们想的办法可真好,那故事里的小老鼠,它又会怎么做呢?我们

一起去看看吧!

二、在悬念中出示四张图片,引导幼儿通过想象讲述故事。

1.出示小鸟吃苹果的图片。(学说重点句:要是我像小鸟一样会飞就好了!)小老鼠学小鸟飞能吃到苹果吗?为什么?

2.出示犀牛吃苹果的图片。(学说重点句:要是我像犀牛一样会撞树就好了!)

三、让幼儿通过想象将自己想法在留白的图片上画出来并用重点句式“要是我像**一样会**就好了”的句式表达出来。

1.大家猜猜,还会有哪些小动物来摘苹果吃?

2.拿起你们的笔和绘本册把你们的想法画出来。

3.鼠小弟又是学大象,又是学长颈鹿、学袋鼠和犀牛,(根据孩子们的回

答)它经过了这么多努力,有没有成功?唉,可怜的小老鼠,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没吃到苹果,好着急哦!

四、出示最后两张图片,引导幼儿体验海狮与鼠小弟合作的快乐。

五、完整讲述绘本并给这个绘本取一个好听的名字。

1.和孩子们一起完整讲述绘本。

2.提问幼儿,你们喜欢这个绘本中的谁?为什么?引导幼儿知道团结力量大的道理。

有关语言和音乐培训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以先锋小说著称于当代文坛的青年作家余华进入90年代以后使用充满亲切温情的叙述语言写出了享誉文坛的中篇小说《活着》。并于1998年获得了颇具影响的文学奖,向来以激愤诉求内心真实的余华,在《活着》中却以包容和平静建立起新的平衡,它使过去离开了人物的叙述和想象,重新回到了人物的真实。《活着》用简单的叙事话语以完全敞开的姿态,抵达了它现在要表现的真实。《活着》用逼近生活的凡世俗事,以平实的民间姿态呈现一种淡泊而又坚毅的力量,提供历史的另一种叙述方法。而死亡仍是其中的一大主题。这相对余华之前的小说叙事转型显而易见,它的叙事面貌也焕然一新。

《活着》交互使用了一主一副两个第一人称的叙述层面:由福贵讲述自己的故事,构成了作品的主叙述层面,由“我”到乡间采集民间歌谣遇见福贵,并听福贵讲故事,构成了作品的副叙述层面,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叙述层面都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在这两个叙述层面上,作者和叙述者的合一,使得读者如同听当事人在侃侃而谈,作者流露出来的生命关怀也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从主体叙述层面来看,作者与福贵归于统一,福贵从他早年浪荡生活开始,讲述了他生命中的苦难与幸福。小说开头,福贵以二流子形象在外浪荡,他败光了家财导致父亲被气死、妻子被岳父接回、被抓壮丁及母亲病逝、凤霞聋哑,凤霞送人及有庆之死,凤霞婚嫁及凤霞、家珍、二喜、苦根之死的系列事件,叙事在较为舒缓的状态下间歇,我们从叙事本身可以看到叙述者的态度,他对回忆的平和姿态。小说为了表述福贵的这种百感焦急的生命旅程,采用了第一人称叙述方式,使得作者和福贵如同站在同一立场上,共同体验福贵生命中的酸甜苦辣。在作品中,福贵的一些叙述话语所带出来的温情是作者关怀生命的流露,当福贵看到有庆在下雪天仍然光着脚跑去上学时,他说:“让我这个做爹的看得好心疼。”当福贵讲到有庆跑着到医院为县长的女人献血时,他说:“我的有庆就脱下鞋子……”福贵的讲述中都有个“我”字便使得作者和福贵之间的距离大大地缩短及至消除,福贵的温情和作者对生命的关怀完全融合,不仅增强了福贵温情的力度,也加大作者对生命的关怀之情。

小说里还运用了大量的对白,叙述者通过对话的不同声音展示各个人物的内心。正是福贵与父母、妻子、儿女、以及春生、村长等各种不同人物之间的对话,为他的展示设置了多条线索,从各个角度丰富了他的生命品质。他在无法预知的一生中与这些人和这些事奇妙地相遇又分离,才使他的“活着”获得了对包容和承受的全新的领悟,另外对白成为这部小说中心理分析无法替代的表现特定人物的方式。因为“当人物面临突如其来的幸福和意想不到的困境时,对人物的任何的心理都会局限人物真实的内心……内心在丰富的时候是无法表达的。”而对话却不会为丰富的人物想象设置边界。

在小说《活着》里运用了一个叙述主体“我”,整个故事是通过小说的主人公福贵向“我”讲述自己遭遇的形式来完成的。在小说中,“我”虽然只出现过五次,但作用却不可低估。小说《活着》有着丰富的内蕴和动人心魄的力量,它需要阅读者细细体味。而这“细细体味”所需要的恰恰是时间跨度和空间距离。福贵所有的亲人:爹、娘、家珍、凤霞、二喜、有庆、苦根都先后离开福贵,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在世间苦苦支撑,对这种沧桑和哀痛的咀嚼需要的是时间和空间。小说中的“我”正是给读者们提供了这样的语境,让读者在福贵的叙述与“我”的转述所形成的时间、空间交织中,尽情地感受、体味生与死、乐与苦、希望与绝望,尽情放纵自己的情感和想象。

副叙述者(采风者)的叙述具有间断的功能。在《活着》的第一次叙述中断时采风者的叙述体现了其与主叙述者对话之后的面对现实的态度的转变:“和福贵的相遇,使我对以后收集民谣的日子充满快乐的期待,我以为那块肥硕茂盛的土地上福贵这样的人比比皆是。”可是我再也没有找到一个像福贵这样令我难忘的人,对自己的经历如此清楚,又能如此精彩的讲述自己。在《活着》叙述的第二部分中,福贵经历了死亡折磨回到家中不久有庆因为县长夫人输血死亡,福贵不愿意将这一噩耗告诉家珍,但自己又无法控制悲痛夜夜去村西有庆坟上与死去的儿子说话,家珍终于知晓以后哭着说:“有庆不会在这条路上跑回来了。”这时候主叙述者看到:“……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我听不到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撒满了盐”。余华认为撒盐符合福贵当时的心态,盐这个意象可以唤起读者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主叙述者以冷静的叙述将此前叙述积聚的叙述推向高潮,对读者的情感造成极大的冲击。这时候副叙述者开始叙述,在他的叙述虚拟时空中读者无法体验到主叙述者叙述叙述形成的悲剧力量。双层叙述空间造成极大的叙述差异,读者被置于双层叙述空间的转换中,副叙述者的叙述插入了较为轻松的事件。

余华小说要求语言必须准确。比如福贵这个人,他是一个只读过几年私塾的农民,而且他的一生都是以农民的身份来完成的。让这样一个人来讲述自己,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来写。在《活着》里面,叙述语言开始变得明确而朴素。

这都是明白如语的语言,非常通俗易懂,而且很符合人物的身份。整个作品虽然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悲凉意味,但在叙述语言上却是饱含深情的。整个作品被那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所笼罩。这种语言使先锋话语中处于遥远状态的真实,突然之间爱在眼前,语言被精心锤炼出的实在和厚重,使叙述发挥了最大能量。《活着》的叙述语言,失去了余华过去的冷漠、尖锐和敏感,他的语言里不再充满无法调和的冲突,而是用理解和包容实现了另一种叙述的自由。更加显示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功力。

主人公福贵一生的遭遇可以被描述为祸福相依,一起一伏。同时,对苦难叙述的概略和对幸福叙述的减缓改变了由小说情节造成的明暗对比,增加了温暖的分量,《活着》中福祸相伏相依的节奏形成一种叙述模式,这种模式甚至可以在中国“塞翁失马”的古老寓言里获取原型,经典寓言的意义在于日常经验叙事向哲理传达的转换之间,读者会突然失去象的理解而进入更深的自我表现。余华当然不是想以《活着》的故事喻示某种简单哲理,而是借寓言的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从中找到自我表达的途径。

《活着》以独特的叙事表达作者的生命关怀,用高超而又充满温情的叙述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美的世界之中,写出了具体的苦难,写了现实境遇中的人如何在苦难中活着。在这里,它把一切都赋予不可言说的生命之中,它让所有的情感都化为平静,让生命之水静静流淌。它包含了善与恶,美与丑,喜与悲,幸福与痛苦,伟大与渺小,以死写生,以痛苦写关怀,也在于它关怀生命的生存,更在于它找到了生命的真谛――包容生命出现的一切苦难,平平淡淡的活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