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 初中历史微课案例(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12-31 13:03:37 页码:8
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 初中历史微课案例(九篇)
2022-12-31 13:03:37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一

披览前踪,鉴往开来。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调整时期,我国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党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世所罕见。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许多问题涉及党的历史,正确认识和对待党的历史,关系党的形象、党的生命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党员、干部更要以史为鉴,继往开来,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谱写新的篇章。

(一)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党员素质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为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在,大多数在职党员干部和领导干部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生的。许多人没有经历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斗争,也没有直接参与新中国成立以后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没有经历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反面教育,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取得的成就以及历史曲折缺乏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此很需要组织和引导他们比较系统地学习党的整个历史,接受生动具体的党性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使命源于信仰。党的历史不仅同党的过去相联系,也同党的现在和未来相联系。只有对党昨天的奋斗有深切了解,才能做好今天的现实工作,承担起明天的新使命。因此,倍加珍惜党的历史,深入研究党的历史,认真学习党的历史,全面宣传党的历史,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必然要求,是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党章、发挥模范作用、履行权利义务的必然要求,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然要求。

鉴往益于开来。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党员、干部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党史、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党史还了解得不够全面不够深入;一些党员、干部对党的历史经验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科学不够系统;一些党员、干部对党史中的一些问题还存在模糊认识。这对党员、干部的政治素质、党性原则、理想信念等产生了一定影响。党员是党的历史人物的具体实践者,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是党的历史人物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对于执政党的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而言,只有铭记党的历史,才能深刻了解过去、全面把握现在、正确创造未来。这是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现实要求;是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现实需要;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

(二)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提高党员能力的需要

加强党史的学习和研究,提高党员、干部的能力,关键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因此,要总结历史经验,科学把握党的执政能力的构成。党的执政能力的主体是由党的干部、广大党员和党的各级组织三个部门构成的,相应地,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也体现为这三个主体的能力的提高。

第一,提高党的领导干部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对于执政党而言,领导干部是构成党的整体要素之一,是党的政治权力的直接承担者,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是提高党的整体能力的关键。因此,考察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考察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控制和行使国家权力的能力,考察其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能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的明确要求,核心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素质和执政本领。

第二,提高广大党员的能力。历史经验证明,人民群众评判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看执政者运用权力为人民办事的本领,而且要通过身边党员的言行来评价整个执政党。因此,不直接掌握国家权力的广大党员的能力,同样是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各种能力,通过他们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各项实际工作中去,团结和带领群众完成党和国家的任务,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关注的重页页要方面。

第三,提高党的各级组织的能力。历史经验表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并非各级领导干部能力的简单相加。在实践中存在这种情况,我们配备到各级重要岗位上的干部,其个体素质和能力都很强,但一旦组成一个班子,就可能出现许多矛盾,不仅影响执政效果,而且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其中当然有个人因素,但更重

要的还是制度和体制的因素。要研究整体的各个部分与各个要素的科学配置与有效组合,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制和机制,才能从整体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史学习和研究是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

历史经验证明,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任务的战斗堡垒。加强党史的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总结经验,拓宽领域、强化功能,不断加强和巩固党的基层组织。

一是扩大基层组织覆盖面。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高度重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新形式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借鉴历史经验,结合新任务和新要求,努力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覆盖全社会。在以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基层党组织的基础上,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在各类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发挥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二是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党的基层组织要借鉴党的成功经验,适应新形式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准确把握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时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结合行业和地区特点,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深化基层党建工作三级联创活动,完善“三会一课”制度。

三是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工作。历史经验表明,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务公开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内容。要以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表达权、监督权为重点,不断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要坚持积极稳妥、注重实效,循序渐进、讲求实效,保证公开的时效性和经常性,防止形式主义;要坚持统筹兼顾、改革创新,把党务公开与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居务公开和办事公开有机结合、协调运转。

2010年7月21日,党中央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党史研究,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二是组织党史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三是扩大党史宣传,普及党史知识。

(一)准确把握党史学习和研究的主题与主线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是中共党史的主题和主线。中共党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是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丰富、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成果的历史,是党自觉加强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是中共党史的主流和本质。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加强党史的研究和教育,要把党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的学习和研究与中国近代史的教育和研究结合起来。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与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光辉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这是党史工作者和党员、干部必须坚持的党性原则和政治责任。

探索规律,深化认识。加强党史的研究和教育,要认识和把握党史发展与党史研究教育的规律,这是提高党史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基点。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才能从党的活动中揭示当代中国社会运动的规律。中共党史既体现了世界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符合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发展的特殊规律。把世界政党发展的普遍规律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特殊规律进行比较分析,既有利于我们深化对中共党史、世界政党史的规律性认识,又有利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二)科学把握党史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与关键

党史研究是党史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坚持事实就是,准确记载和反映党的历史,是开展党史宣传教育的重要基础;科学总结经验,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是推进党史学习和教育的关键所在。

一要学习研究和总结运用党领导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与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历史经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充分发挥党史研究宣传与学习教育在深入认识和科学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要学习研究和总结运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和长期执政的实践经验,及世界上一些执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为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充分发挥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在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要学习研究和总结运用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科学判断和全面把握时代主题与国际环境形势变化,制定和坚持正确的国际战略方针的历史经验,为社会进步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充分发挥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在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准且把握时代主题,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系统把握以党史学习推动思想建设的任务

坚持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是党的成功经验之一。开展党史的学习和教育是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任务,各级党委要把党史的学习和教育同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以各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强党史的学习和教育。党史宣传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同意规划,明确要求,创新方式,深入持久有效地推动党员、干部学习党史。

第一,各级党组织要把全面了解和正确认识党的历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的重要任务。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自觉学习党史、带头学习党史,通过系统培训、中心组学习和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学习和研究党的历史经验,增强党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要把党史作为重要课程纳入教学体系,建立健全党史教研部门和党史教育基地,加强党史人才队伍建设。

第二,要组织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学习党的历史。党员要通过党史学习,着力加深对党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提高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代代相传。要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党史的学习培训,使他们着力了解和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经验。

第三,各级各类学校、大专院校要开展与学生接受能力相对应的党史教育。把党史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史知识、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英雄模范事迹教育。高等学校要积极发挥党史研究和教育的重要阵地作用,重视开设党史专业。科学整合教研力量,加强党史学科建设,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推动党史的研究和教育。

我们党的历史是宝贵的政治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治党治国治军的经验和智慧。新形式下的党史学习与研究,要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地区工作大局,坚持党性原则和科学精神的统一,坚持把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作为根本任务,落实中央对党史学习和研究的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四个服务”。深入落实中央对党史学习和研究的要求,必须坚持“四个服务”:党史学习和研究要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服务,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群众基础;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服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之成为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坚定信念与实际行动;为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服务,以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为主线,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科学推进我国和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

第二,坚持“四个结合”。一是把党史学习和研究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相结合,为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不断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提供历史借鉴;二是把党史学习和研究与加强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教育相结合,帮助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增强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的感情;三是把党史学习和研究与探索世界政党兴衰成败的规律相结合,从中汲取有益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执政水平的经验教训;四是把党史学习和研究与促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相结合,为实现国家和本地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依据。

第三,把握“三个坚持”。“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史,要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重视和解决偏离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问题,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的失误和曲折,深入分析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研究防治重犯的办法、措施和制度;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史,必须警惕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永远铭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就是从否定共产党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的历史打开缺口的历史教训,用事实予以批驳。加强党史研究宣传和学习教育,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党员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政策,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绩。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二

厚重的历史长卷沉淀着中华文明的千年文化,而在这一页页黄纸上,总有一刻让后人铭记心中。——题记

秦朝,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王朝,却因为秦始皇与秦二世的暴政而迅速消亡。之后,便是长达数年的楚汉之争。

公元前三世纪的一个晚上,乌江边,天空黑压压的一片,乌云密布,暗流涌动,月亮不知为何多在云层下方不肯出来,可能是不愿看到即将上演的这场闹剧吧。远处,传来了汉军的厮杀声,近了,近了。慢慢的,整个乌江边都布满了人影,地上早已被鲜血浸红。此时的汉军将士目光紧锁着项羽的项上,只要拿到了它,便可高官俸禄,锦衣玉食。

乌江上,江水流动,江面有一人,一船,那人看着岸上孤军奋战的身影,不知焦急地在等待着些什么。

岸边那人影,摇摇晃晃,满身疮疤,遍体鳞伤。他手操长剑,即使步伐已经逐渐不稳,但依旧虎视眈眈的注视着前方。人群已把他包围,即使这样他还是想要杀出重围,他早已看不清楚眼前的事物,血,沿着他的额头,流向颈上,流向手臂,再流向掌心,滴落在地。月色朦胧,江上雾起,船上的人只得焦急地等待着,看着地面早已分不清是江水,还是鲜血。忽然,岸上那人走了过来,托付给船上那男子了一匹马,又走了回来。

项羽把突然用力把长剑架在脖子上,奋力一挥,这一刻,他在回想自己的一生:

儿时,指着秦始皇的座驾,说了一句:“彼将取而代之”而震惊众人。

青年,带领着江东一带子弟发起起义,反抗秦的暴政。

灭秦后,不甘屈居于刘邦座下,而与其对抗四年之久。

如今,当年成千上万江东百姓随自己而来,爱妃虞姬随自己一生,现在只剩他一人。

让他回江东东山再起?这当然能成功。但是,他是项羽,他的尊严和性格不让他这么做,只剩一句“我已无颜面对江东父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一剑,是一代枭雄对生命的决断,更是他项羽对自己一生不甘的结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翌日日早晨,只剩下一具睁着饱含不甘的双眼的尸体。


<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三

中国历史的演讲稿

保护环境也是我们中国人所追求的,现在我们中国爱护环境的人也更多了,祖国也变得更美丽了,像我们得学校,也变得更干净,更美丽,更漂亮了。

要做到我们中国这样的传统美德,就像一个有爱心,有思想,有文明的人。要坚强,要诚实,要守信,勇敢,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英雄了。

中国历史的演讲稿篇三:中国传统文化演讲稿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现代人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宋代大词人苏轼一首写海棠的诗。但今天我演讲的主题不是这首旖旎的诗词,而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的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认为对于现代人而言传统文化就是那一树将要在夜幕中沉沉睡去、静静凋谢的海棠花,而我们就应该像东坡一样,有一颗爱花、惜花、解花之心,并能真的秉烛夜照海棠花。不然,等待那一树海棠的只有随逝水飘零的命运。

你们可能会说了,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我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成长,我怎么会不懂中国传统文化呢,怎么可能让传统文化之花凋谢而去呢,那么让我们看一下这些内容。举个例子,诸子百家,你可能会说我从小学到初中到现在听这个听得耳朵都

长茧子了,他们的思想我也都记得烂熟了。什么儒家的“仁义”,法家的“君主集权”,道家的“无为”“逍遥”,墨家“兼爱非攻”,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你知道吗,诸子百家里除了儒法道墨兵等大家还有杂家、名家、小说家、阴阳家、纵横家、药家等等流派,而他们的思想呢,你又知道多少,还有,再举个例子,琴棋书画,大家每天都挂在嘴边,那这琴棋书画到底指什么,在场有人能全面系统的解释一下吗,不仅仅是这些,还有中国的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的戏剧,中国的建

筑,中国的武术,人们的吃穿用度,甚至是人们拿在手里挂在身上摆在家里的小小装饰品都一样,无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而这些,我们真正注意到的,在意过的又有多少,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五千年的文明,三千年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曾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与文化。当欧洲还处于中世纪的时候,中国的唐代就已经迎来了自由歌唱的历史时期,唐代的多元繁荣是中国文化史上最辉煌的记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骄傲的。而同时早期西方的传教士、汉学家,都把中国说成是一个“谜”,所谓“谜一样的国家”。所以真正了解中国,并不容易。中国以外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容易,中国人自己也不一定对自己的国家文化有真正的了解。因为了解,特别是真了解,是很难的。所以,我演讲开头的说法并不是夸张,如果我们再意识不到我们认识的偏差,意识不到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忽略。那么,我开头的言论在某一天真的会成为事实。

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有许多断带,战争、天灾、疾病等等,都足以湮灭一段文明。但大的趋势上,我国的文化没有断过。然而,近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了史无前例的压制和废弃。随着社会体制的改革,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经济上迅速发展的同时文化上、精神上却在迅速的空虚。不要埋怨中国拍不出功夫熊猫,也不要再气愤日本漫画拿中国的名著篡改加恶搞。因为当人家拿着我们的文化在研究创新时,我们早就选择了把他们丢到了尘埃里,并且忘记。

可能又同学会问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要不赶紧恢复古代建筑去过古代生活吧~显而易见,这是不现实的。一部分文明随时间的流逝而湮灭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不能说文化会湮灭,它只会被传承与发展,这是它的特质。而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就要向东坡先生学习了。首先要有一颗爱花,爱传统文化的心,然后才能发现传统文化的危险之境地,才能惜花,从而发自内心的了解它,做到解花。最后要用实际行动去保护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想只要我做到这些那我身边的人就会感受够到,如果人人都意识到这些,那么何愁传统文化不兴,

所以,执起你床头的红烛,去照亮那美丽的红妆吧~盈盈一水的距离,却能保护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何乐而不为呢~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四

回顾一学期工作,本人深刻体会到,教师工作非常辛苦,不仅担负着教书的工作,更担负着育人的重担。教师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主力军。下面对几个方面作点小结:

本人能积极参加政治学习,关心国家大事。遵守工作纪律,团结同事,热心帮助同事;教育目的明确,态度端正,钻研业务,工作踏实,关爱学生,有奉献精神。

1、备课

作为一个新教师,积极参加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在师傅和各位同事的指导下进行备课,勤于听课学习,领会精神实质。然后根据教学要求,认真备课,写好教案。备课时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学习好大纲,虚心向同事老师学习、请教。力求吃透教材,找准重点、难点。

为上好课,本人常上网查资料,博采众长。为了学生能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内容,本人尽量将课程形象化。复习阶段,本人把每一单元的词语、重点内容记在备课本上,为的就是让学生有个清晰的复习印象。

2、上课

上好课的前提是做好课前准备。认真讲课,力求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培养学有困难生的学习兴趣,简单的问题常找学困生回答。巡视时,注意对学困生的辅导。课后及时做授课后记,找出不足。

3、辅导

本人利用课间对学生个别辅导,耐心讲解,及时查漏补缺。并能积极与家长联系,及时沟通情况,使家长了解情况,以便双方配合辅导。辅导学困生,本人常在课后进行适量的辅导,重在培养他们的学习信心。

4、作业

根据减负的要求,本人把每天的作业经过精心地挑选,适当地留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

德育是学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德育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没有私利与目的,却有种巨大的力量,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

1、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的了解。这是做好教育工作、避免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为了解学生本人常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聊天,中午休息时和他们闲聊、下棋,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本人对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掌握了不少。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地去帮助他们。

2、爱是关怀。

师爱,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入冬以后,学生感冒的比较多,每次上课前都要叮嘱学生注意身体。

3、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盛气凌人,更不能利用教师的地位和权力污辱学生;理解学生要从他们的心理发展特点出发,理解他们的要求和想法。信任学生要信任他们的潜在能力,放手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本人发现有的学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热爱劳动,乐于助人,有很好的思想基础,也有很强的自尊心。本人对于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有给予鼓励,从不以分数论英雄,还适当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适时给予肯定。逐渐提高他们的自信,相信经过长时间的教育,同学会对他们另眼相看。这些学生的转化使本人深刻认识到教师要热爱每个学生,尤其是对后进生要多给些温暖,理解、尊重、信任他们。理解尊重和信任是培养自主品格的养料。用心培育孩子对集体和他人的爱,一旦这种爱升华为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那么健全的人格形成了。

4、爱是责任。

爱学生要深入、理智地爱。就是要严格要求学生,坚持原则。师爱既蕴含着强烈的情感色彩,又表现出深刻的理智,不仅着眼于学生的眼前,更注重学生的未来。

作为一个教师,本人有责任引领他们走进知识殿堂,学到更多知识;有责任引领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梦中的彼岸;有责任引领他们插上智慧的翅膀,翱翔在无尽的天空。

在教学中本人尝试多种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教学。特别是在课堂穿插适当的课外知识,由此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知识面明显有了拓展。

在辅导学生学习时,一视同仁。本人们班有些学生学习困难,于是,本人尽可能为他们辅导。在学校本人采取让同学教,亲自教,让同学考他们,本人亲自考他们等方法,促使他们学习。通过期中考试本人发现他们学习有了一点进步。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

刚入学的学生,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本人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机会辅助班主任进行常规教育。这样让他们心中有常规,时刻有常规意识。

积极学习各种教育理论,以充实自己,以便在工作中以坚实的理论作为指导,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努力钻研教学方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为进行教学做好准备。积极参与新教师进修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本人还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电脑知识,学习制作多媒体课件,同时也尽可能帮助同事上网查找资料等。

1、加强自身基本功的训练,课堂上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知识上做到脉络清晰。利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提高、集中注意力。

2、对差生多些关心,多点爱心,多些耐心,使他们在各方面有更大进步。

3、加强守纪方面的教育,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学习,课下也要按校纪班规严格约束自己。教育学生要注意环保,增强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

4、在教学上下功夫,努力使班级学生的成绩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更大的进步。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尤其本人是个新教师,在各方面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本人还将继续向师傅和各位同事学习,以不断提高自己。而且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教育工作者,本人们从事的是一项良心工程,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本人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五

——写在《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出版之际

经党中央批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二卷)正式出版了。这是党的历史研究的一项重大成果,是党史工作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这部党史基本著作,以大量历史资料为依据,吸收近30年来党史学界重要研究成果,全面记载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段历史。这29年党的历史,是90年党的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对待这段历史,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其重要意义不可小视。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90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这两大历史任务而不懈奋斗,这就是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党史》二卷始终坚持这一主题和主线,强调这29年历史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是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取得重要思想成果的历史,是党加强自身建设、经受各种考验而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这就准确揭示了29年党的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本质。

《党史》二卷全面记载的这29年历史,是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历史的继续和发展,是开创社会主义新纪元并全面展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它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深刻揭示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重要性。

遵循党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基本精神,依据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党史》二卷把新中国成立后的29年党的历史划分为4个时期,即: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按照这样的划分,全书分为4编。

第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949年10月—1956年9月)”。本编主要围绕党领导人民实现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的转变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这个转变的进程来展开。用事实说明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符合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

第二编“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和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1956年9月—1966年5月)”。本编强调,面对全新的社会主义事业,必然有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的探索过程。所述内容围绕“全面建设”、“艰辛探索”、“曲折发展”三个基本特征,浓墨重彩地再现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壮阔场面,真实记载党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曲折,说明尽管在探索中发生了失误和曲折,但成就仍然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第三编“‘文化大革命’的内乱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1966年5月—1976年10月)”。本编反映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历史的一个特殊时期。用事实说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着重说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全党和广大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知识青年和干部的共同斗争,使“文化大革命”的破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的性质都没有改变。历史再一次表明,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我们的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具有伟大而顽强的生命力。

第四编“在徘徊中前进和实现伟大的历史转折(1976年10月—1978年12月)”。本编记载的这段历史既保留了前一个历史阶段的某些特点,又孕育了后一个历史阶段的一些新要素。按照这样的基本认识,用历史事实说明徘徊中前进局面的出现,以及继续前进的趋势。这样把握,为《党史》二卷记述的这29年历史展现出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前景。

全书结束语的标题是“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及基本经验”。“伟大成就”反映的是党领导人民在这29年中的不懈奋斗是怎样深刻地改变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面貌,“基本经验”反映的是为何改变了国家、社会和人民的面貌以及期间发生严重曲折的缘由。告诉人们正是因为我们党全面正确地总结了这段历史的伟大成就和基本经验,才成功地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党史》二卷把29年党的历史放在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充分展现这29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发展的29年,是深刻影响新中国历史发展的29年。纵观这29年的历史,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是《党史》二卷认识和把握这29年党的历史的最基本的结论。

(一)坚持实事求是记载这29年党的历史,充分肯定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

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不仅贯穿和体现在《党史》二卷对大量史实的叙述中,而且集中体现在结束语关于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9个方面伟大成就、10个方面基本经验的概括中。“伟大成就”是对29年历史主流和本质的集中概括,“基本经验”则是对主流和本质的认识升华。

《党史》二卷对29年党的历史取得的成就的表述,主要围绕6个方面展开。

第一,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新中国的成立,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外)的国家统一,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建立,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全国各民族、各阶层的大团结。加强和扩大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泛统一战线。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创造性地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此后,党领导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对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尽管经历曲折,但仍取得重要的实践成果和认识成果,为后来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三,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大规模经济建设,改变了旧中国积贫积弱的面貌。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布局趋向合理的工业生产体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日益明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改善,生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人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两弹一星”等科研成果集中展现了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所有这些,为后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经济建设等方面的人才,积累了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四,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得到确立,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有了很大提高。在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的引导下,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污泥浊水得到荡涤,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康文明的新道德逐步形成。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和体育活动,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卫生状况。

第五,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积极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事业。新中国结束了旧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防力量与广阔领土极不相称的状况。人民解放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壮大和提高,为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倡导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建立和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关系,支持和援助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的解放事业,坚决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赢得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的尊重和赞誉,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第六,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党的组织日益发展壮大。新中国成立前夕,党明确提出“两个务必”。新中国成立后,面对执政的考验,党大力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建设,反复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和宗派主义,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党的八大提出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对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起了重要作用。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广大共产党员在各条战线上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

(二)坚持实事求是记载这29年党的历史,正确看待党在前进道路上出现的失误和曲折

在这29年党的历史中,党经历过失误和曲折,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正确看待失误和曲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这29年党的历史放在当时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去分析,放在90年党的历史中去把握,防止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这对于正确看待党走过的这段弯路,准确把握党的历史的主流和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后,党的探索有了良好开端,但后来发生了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在经济建设速度问题上急躁冒进、在所有制问题上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等失误,甚至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长时间的严重错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党史》二卷实事求是地记载了党经历的这些失误和曲折,客观分析了出现失误和曲折的原因,认真总结了其中的深刻教训。通过阅读《党史》二卷,可以得出如下基本认识。

第一,错误与成就相比,成就是主要的。党在这29年的探索尽管经历失误和曲折,但从总体上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是巨大的。1952年至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率为8.2%。国内生产总值,按照不变价格计算,1952年为679亿元,1976年增加到2943.7亿元。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水平,农民从1952年的62元增加到1976年的125元,城市居民同期从148元增加到340元。这些指标在今天看来并不算高,但可以说明,在29年中,我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即使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进展,党没有被摧毁而且还能维持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仍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国家仍然保持统一并且在国际上发挥重要影响。当然,这一切决不是“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毫无疑问,如果不发生“左”倾错误,党和国家事业会取得大得多的成就。

第二,发生失误和曲折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密切相关。在这29年中,党是在异常复杂的国际国内条件下,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军事上存在很大差距;长期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封锁和遏制,受到“和平演变”的威胁;中苏关系恶化直至破裂后,苏联也对中国施加了巨大压力。经过社会主义改造,我国已经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又是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经济文化落后、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党在全国执政的时间不长,对于迅速到来的新生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全国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经验。这种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党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的难度,增加了党确定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和各项方针政策的难度,也增加了党解决建设社会主义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难度。

要探索一条正确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党力图实现好这种结合,以走出一条正确的道路,并为此作出积极努力。但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全新的实践,由于国际局势的复杂多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经验而又要推进事业发展,使党的探索进程在1957年下半年以后发生了曲折。党在正确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同时,也在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出现偏差,把战争威胁和对中国不利的一面估计得过于严重;在对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有基本认识的同时,也对所处历史方位缺乏准确的判断,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导致脱离实际、违背规律、超越阶段的问题不时出现;在注意总结建设社会主义新鲜经验的同时,也习惯于在工作中沿用过去进行大规模疾风暴雨式群众性斗争的方法和经验;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也发生过误解和教条化的问题;在注意扩大党和国家民主生活的同时,也有党和国家领导体制不健全不完善,民主没有制度化、法律化的问题。

回顾总结这29年党的历史,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伟大成就,也经历了失误和曲折。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归根到底,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还没有完全搞清楚。

第三,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失误的。在这29年中,在探索出现失误甚至严重错误时,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改变,党依然是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由党的性质和宗旨所决定,党能够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发现错误、纠正错误,通过总结教训,使错误成为正确的先导。这29年中党纠正错误的历史证明,我们党是一个对人民、对民族负责任的党,是一个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党,是一个能够在失误和曲折中奋起、不断开辟正确发展道路的党。党历经磨难依然具有带领人民共度难关的巨大凝聚力,依然能够在人民群众支持下把事业推向前进,从根本上说,就是党不断克服自己错误的政治勇气和宽广胸怀,进一步坚定了人民群众对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

第四,党是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开辟未来的。中国共产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并不是因为它从来不犯错误,而是因为它敢于正视和纠正自己的错误,深入剖析产生错误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正确总结教训,有决心有能力防止重犯过去的错误。党认为,忽视错误、掩盖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而且将招致更多更大的错误。党在长期奋斗中也认识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这是党必须采取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过去采取这个立场,曾使我们的事业转危为安、转败为胜。今后继续采取这个立场,必将引导我们取得更大的胜利。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32年包括这29年的历史作出全面总结,实事求是地指出29年中“左”倾错误特别是“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性质,科学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深刻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待错误的诚恳的、郑重的、负责任的态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实现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党全面、深刻地总结和汲取了这29年历史中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正是从这段历史中得出结论: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从而义无反顾地走上改革开放之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从历史发展的长远观点看,党的错误和挫折终究只是一时的现象,而党和人民由此得到的锻炼,党经过长期斗争形成的骨干队伍的更加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更加显著,要求祖国兴盛起来的党心、军心、民心的更加奋发,则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长远起作用的决定性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29年党的奋斗历程已载入史册。今天,历史已经跨过21世纪的前10年。放眼神州大地,我们伟大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学习《党史》二卷,回顾这段历史,依然能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和宝贵的教益,从中获得不断开拓前进的智慧和力量。

(一)必须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

在这29年中,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后,党未能坚定地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一定时期内发生超越阶段、违背规律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等失误,延缓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加坚定地走科学发展道路。

(二)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

在这29年中,党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后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封闭半封闭的状态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通过改革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三)必须扩大人民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在这29年中,党领导人民努力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新型国家政权,也曾就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作出过努力。但在探索发生失误和曲折期间,民主法制建设受到干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更是遭到空前破坏。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四)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和依靠最广大人民群众,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在这29年中,党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等促进社会稳定的可贵思想及政策。但随着阶级斗争扩大化错误的发展,国内政治关系趋于紧张,“文化大革命”更是造成剧烈的社会动荡。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内部大量存在的不属于阶级斗争范围的各种社会矛盾,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五)必须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

在这29年中,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努力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和形成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许多富有时代特色的精神。但是期间几度泛滥的“左”倾错误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摧残是严重的,也造成了人们的思想混乱。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我国各民族优秀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六)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在这29年中,党为大力加强在全国执政条件下的自身建设作出过努力,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左”倾错误的发展使党的建设受到冲击。这些经验与教训启示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新中国成立后的这29年中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已深深地镌刻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丰碑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温这段历史,我们永远铭记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倍加珍惜那一代共产党人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财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长期历史经验特别是这29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基本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历史必将续写辉煌。只要我们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长期坚持、不断发展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伟大祖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不断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党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用党的伟大成就激励人,用党的优良传统教育人,用党的成功经验启迪人,用党的历史教训警示人。在《党史》二卷编写过程中,我们力求使本书能够达到或接近这样的要求,但由于编写者的水平所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当和不周的地方,欢迎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六

他是被历史争议的人物,他是一代枭雄,他也是吟出:“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那心怀远大的诗人。他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曹操。

缓缓走下历史的坡道,漫步在青石板的老街上。墙面斑驳,树影婆娑全部映照在梦里水乡石拱桥下的水波里,沉淀了历史的风霜。那一刹那,似乎走近了历史,古人不远,曹操的戎马一生也近在眼前。

官渡一战挫傲军

历史的飘摇,在乱世成就了曹操。征战一生,他创造了太多辉煌,官渡一战就是代表。那是乱世,群雄逐鹿天下,官渡之战开始前,群雄间实力最强的非袁绍莫属。袁绍大军来攻,兵临城下,直逼曹军,大战一触即发。袁绍军队十万,远胜曹操。但枭雄终归是枭雄又怎么会被兵力所束缚?大战初期曹操便是一招声东击西解了白马之围,让敌初尝败果。之后又袭敌军营,致使袁军方寸大乱,大获全胜。战争的硝烟散去后,留下了“官渡一战挫傲军”的赞美,流传千古。

以少胜多,官渡之战的胜利靠的是赤脚迎许攸的礼贤下士,是曹操过人的才智谋略。

了解了官渡一战,开始点燃我心中对曹操的无限敬仰。

豪气万古观沧海

除了在军事上曹操成就卓越,在文学上他一样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的诗中怀有屹立于沧海之上一观沧海的豪情,正如他的代表作《观沧海》一名。亦如其中“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达的秋风萧萧,卷起落叶发出“沙沙”响声,于海面翻涌而起巨大的波澜的豪迈。那是豪情万丈,从心迸发的力量,那是一个英雄心怀的天下,它比秋风扫落叶更加辽远,比波澜壮阔更加雄浑。那些出自他笔下的`字字句句气势磅礴,格调雄放,它们朴实无华、不尚藻饰却能以感情深挚、气韵沉雄取胜。那些慷慨悲凉的情感在他的渲染之下有了海纳百川的气度。

如若要把曹操的情怀比作是某种事物,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海。只有海的一望无际,海的深不可测,海的波浪滔天像他。像他的多变,像他的气度,像他笔下的抒情与描写。

他浓厚的文学底蕴更加深了我对他的敬仰之情。

唯有英雄堪比君

有人说曹操是汉朝的篡逆者,有人说曹操是自负小人,还有人说曹操是雄心勃勃的野心家。可是“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我们有怎能以一件事判断一个人的一切,怎能以好、坏评论一人物的功过?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是啊,放眼他一生的赫赫功绩,抛开一切词,至少他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轻轻揭开历史的尘封,走向千年前的硝烟烽火。蓦然转身,平沙无垠,蓬断草枯全是梦中古战场的荒凉景致,满载时代的回忆。那一瞬间,仿佛走近了历史,古人不远,一代枭雄已然近在眼前。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七

中国最早的文字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年左右的“甲骨文”(不过这是个现代词汇)。些许零星分散的陶器标记和其他人造器皿上的符号可以追溯到三千到四千年前,不过它们构不成可以记录一种句法清晰的语言的书写体系,而且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与后来中国文字有什么关联。这样,基于现存记录,中国的书写体系首先出现于将近两千年前,比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二者都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美索不达米亚明显略先于埃及)要晚。这自然生发了一个问题,即中国文字是否独立产生?以下几点证据会表明,颇有一些刺激性传播发生着作用:一、汉字看起来是在一夜之间羽翼丰满,没有经历过长期的逐渐演化过程,而在西南亚,文字产生中的这些演化有案可稽;二、汉字被证明是紧接着炼铜术产生的,并和马车的出现几乎同时,而考古学家和科学史专家已经确认炼铜术和马车都源出于西亚;三、中国文字体系的特性(基本上是具有语义量词和听觉元素的语素音节,同时也包括象形成分和表意成分等等);四、许多学者多次独立发现最早汉字的一些字符群在视觉上和对应的西亚字符群很相像(在中国用于计数和历法的二十二个天干地支,可比之于在它之前的腓尼基人和乌干特人呈现各种变体的二十二个字母[特别是其最短形式最明显]),并且就我们所知的三千多年前它们的发音而言,它们似乎有共同的语音对应(这不必然需要黎凡特地区和中国之间有直接联系,而是某种间接传播,或者刺激物最早产生于东西方之间的某地,同时向两个方向传播);五、大量个体汉字在形状上、意思上以及有时甚至发音上很像其西亚对应字;六、已经高度发展的汉字在最初的几百年间只服务于一种高度专门化的用途(王朝卜筮的记录),而在接下来的几百年中又用于另一个高度专门化的用途(贵族青铜钟鼎上的铭文),这暗示着汉字为贵族或者神职人员及其后继者这一小团体所垄断,他们小心翼翼地护卫着自己书写汉字的技能。以上没有哪个单独证据能够充分质疑汉字的本土原生性,但是这些证据加在一起就足以说明,不能轻易打消外来影响的可能性。

不论它何时形成,我们今天所知的汉字原来只是用来记录卜筮中的问与答,这就是上文中提到的甲骨文。甲骨文和商朝国君有密切的关系,起始于武丁(在位时期:约前1200—约前1181)及其长于卜筮和释卜的亲近顾问。这样,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王室专属物,专门指派给史官卜人。然而在近东(西南亚和东北非),早期的文字有从经济管理到文学宗教等各种用途。

不能说甲骨文是出于一种文学意图,它们所触及的仅是君王所感兴趣诸主题的一小部分,但是有时也显示出某些文学效果,或者预见了后来中国文学写作的一些特质。下一时期的文字(金文)同样也是如此。金文主要是在周朝,不过重要的是,汉字在这一阶段已经伴随着青铜器流布到王公贵族一层。而且,现存最长的金文从甲骨文的十数个字扩展到将近五百字。

随着文本长度的增加,汉字的数量也激增。甲骨文单字总共加起来接近4500个(包括约1000个异体字),其中仅有1000到1500个字有后世的对应文字。周朝的金文有差不多4000个单字,其中略超过2400个字是可辨的。由于证据过于支离破碎,所以很难确定战国时代(前403—前221)丝帛、竹简、青铜和石刻铭文等中使用的汉字数量,不过肯定是超过了5000个,包括各地使用的许多异体字。秦始皇在公元前三世纪后期统一六国,“书同文”政策清除了各地的异体字和重复字,不过不久汉字的数量又再次激增。此后各时代字典收录的汉字个数如下:9353(100),11520(约227—239),12824(400),13734(500),22726(534),26911(753),31319(1066)。最近的字典收录了超过六万个汉字,有两部字典甚至收录了超过八万汉字,而几位北京大学学者甚至计划编写一部罗列超过十万汉字的大字典。汉字的这种天文级数量对于表音文字使用者而言是不可思议的,因为他们字母表中的字母通常在20到40个之间。

实际上,汉字的数量是开放的,仍然在不断增长。汉字使用者可以自由创制新字(许多人这样做了,比如在取名时,或者科学家首次发现未知元素时)。某个汉字一经创制,它就永久在汉字表中获得一席之地。这迥异于不增加字母总数而通过重新排列字母来创造新词的表音文字(莎士比亚一个人创造了将近1700个新词,比如barefaced, castigate, countless, critical, dwindle, excellent, fretful, frugal, gust, hint, hurry, leapfrog, lonely, majestic, monumental, obscene, pedant, radiance, submerged和summit)。也就是说,无论英语中加入多少新词,字母的数目(26个)是不变的。当然,汉语也可以通过组合语素来增加词汇量,而从来就是这么做的。比如在官话中,天、花、粉和板四个字可以组合成为“天花”“天花粉”(栝楼根制成的一种中药)“天花板”等等。实际上这是汉语中创造新词的标准方式,但它没有阻止新汉字的激增,这部分是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全新语素产生,不过也是由于人们希望与众不同,而与众不同的方式之一就是创造新词。

很明显,人们只能记住这些天文级数量汉字中的很小一部分。若要基本能够识文断字,需要记住1000个汉字,2000—3000个汉字则足以应付大多数环境,而达到“完全识读”水平(包括读报以及就各种主题进行书面交流)则需要约4000个汉字。掌握6000个汉字(中文处理软件和常用案头字典所提供的汉字字数)是非常了不起的,而单个人是否掌握1万或者更多汉字则值得怀疑。大多数书写都习惯性地仅限于使用几千个汉字,这一现象不仅发生在今天,在中国文学的最高峰唐诗中亦如是。数万汉字中的许多字在历史上仅仅被使用过一两次,它们的发音或意义(或者二者都)很难确定。然而,字体创建者必须要考虑到这些汉字,因为它们会不时出现在文本中。信息处理专家必须准备提供至少25000个汉字以敷日常之用,即便这些汉字中的绝大多数在大多数文本中的出现频率小于十万分之一,它们仍然不时出现在姓名、历史事件、词汇讨论等中间。

汉字的数量虽然很庞大,但它明显不等同于任何一种汉语中的全部词汇,也更不等同于所有汉语中的全部词汇。实际上现代标准汉语中的词通常是双音节的,即便是文言文中也经常使用双音节或者多音节的词或者术语(包括所谓连绵字、复合字或者复音字、拟声词、同义词,以及其他种类的共同词项)。于是,虽然汉语被广泛认为是单音节的(由单音节词构成),但是经过对实际使用情况的细心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并非如此。汉语中的绝大多数语素是单音节的,但是包括英语在内的绝大多数其他语言中的语素也以单音节为主,另外在汉语中(甚至在文言中)有大量多音节语素,比如“蝴蝶”“蜘蛛”“孑孓”“琵琶”“枇杷”“珊瑚”“麒麟”“凤凰”“忐忑”“逶迤”和“尴尬”。这些词中的一部分也许在古代是包含复辅音的单音节字,而语音演化以及随之而来的音位配列导致了汉语中所有复辅音的分裂。复辅音被再分配在两个相邻音节中,这叫做“一分为二”(dimidiation),此种双音节化过程似乎在晚近的上古汉语中相当常见。并且一些学者认为,复辅音的分裂和某些末尾辅音的消失导致了汉语中声调作为一种补偿而诞生。还有一些学者则提出,这些过程也导致了双音节词数目的激增,使得汉语在面临日趋同音化时,能确保口语中有足够的词汇差异性,特别是在一些汉方言中的声调日趋减少的时候(在普通话中,现在只剩下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但在一些传统分支如闽南语和粤语中,声调要多得多)。

藏缅语中的对应词研究,以及与印欧语系、南亚语系、南岛语系和其他语系之间相互的古老借词比较,表明了汉语中原来是有复辅音的。除了上面提到的语音变动,汉字本身的音节特性也强化了复辅音的分裂,因为世界范围内的音节文字都展现了一种在结构上单个辅音加元音的大趋势。类似的语音约束,加之以上提到的对极致简洁的追求,也导致了曾经一度存在于上古汉语中的词形成分(前缀、后缀和屈折等等)的丢失。而在中古汉语,甚至在现代汉语中,这些丢失的词形成分在上文提到的阿尔泰化和白话过程中,又得到了复原,区别在于语法成分不再加于词根之上作为变化,而是作为加于语素音节开头或末尾的单独音节(书面中则为单独汉字)。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八

以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为指导,以课本为依据,充分研究近几年的高考,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在减负增效的大背景下探索高三历史教学模式,增强历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应试的能力,加强学法指导,坚持有效训练,从而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本届文科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历史基础知识很不扎实,理解运用能力较差。在对学生全面强化督促的同时,如何抓好基础,强化针对性,有的放矢,提高讲与练的方法及效益,成为专题与整体复习中的一大挑战。

1.每星期进度平均为5个课时左右,授课时间为16周。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必修1、必修2、必修3的基础知识,并进行专题复习。

2.要求学生掌握教材内容中的历史基础知识,了解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培养学生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正确进行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

4.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研究新课程,不断关注高考动态,扎扎实实抓好本届高三历史复习工作。统一复习计划,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各项评析工作,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努力,力求完成各项指标。

1、以课本和课程标准为基础,充分研读考纲,“突出主体、强化主干、注重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的历史概念、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理清基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构建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独立解题的方法。

2、改变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和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综合、比较等基本的学科思维能力。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评价问题的能力。

3、适当加强历史学科思想教育功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精神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加强教研,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研究考试说明,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精选精练,不搞题海战术,讲究实效。

5、使学生的学科成绩在优秀率、平均成绩上能有突破。

6、使学生了解并能初步运用最新的史学观点解决问题。例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现代史观和社会史观等。

(略)

1.加强集体备课,将其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就每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本

节知识中的重点、难点、疑点、有关重点难点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的选择、用什么方式呈现给学生加强合作研究,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改进。

2.认真搞好试卷评讲课。针对高三后一阶段训练量的加大,如何提高试卷评讲课的功效关系极大。每次训练做到有练必批、有练必评。让学生在训练中感悟命题的意图,明确复习目标;引导学生分析每一个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通过评讲后的追踪训练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切实提高综合训练的效率。

3.精选、精练、精评。在广泛搜集资料基础上精选试题,难题、偏题要放弃。而且每练必改,每练必评,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实效性,并根据练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扎实搞好提优补差工作,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要分层指导,提高班级整体水平。

5.最后阶段复习要夯实基础知识,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注意理清基本概念线索基本结论以及阶段性特征。回归课本,注重对知识的查漏补缺。

6.掌握学科内及学科间知识的联系。整合知识模块,多角度思维,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

主题历史微课范例心得体会实用九

就通史与专题的关系的理解:以往高中历史章节体通史教材的特点是时序性和整体性较强,内容多而浅,教师们对它已习惯和适应了。而今模块单元体专题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精炼,跳跃性强,思维层次高,适合探究性教学的开展。但新教材刚使用,教法也在探索中,老师们很不适应,再者学生初中的历史知识几乎空白,故而高中历史教学压力很大。

为此我以为应抓住下面几个环节方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一个理念: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但在过度阶段应立足于传统。即重视高考要求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与训练,在此前提下,以新教材做为素材,对重要的考点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让他们在过程中感悟人生。

操作程序:

a、课前预习演讲(引导学生把握教材整体线索)

b、对重点段落设问(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以激发兴趣)

c、通过史实回忆、史实梳理、分析得出理性的结论(让学生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有意识地引导、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d、作业或测试(笔试+口试+小论文)(反馈新课标掌握情况)

e、带学生外出考察珠海历史遗迹(课外实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