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和方法 课前说课有没有教学反思(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23:24:41 页码:13
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和方法 课前说课有没有教学反思(六篇)
2023-01-02 23:24:41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因此,本课的设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小数点位置的移动所引起的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

1、说课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8册p16、17第一单元小数的例5、例6,本课的知识点包括:小数点向右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以及课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三的第4、5题。

2、本节课教材分析: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这一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有关数的认识的范畴。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与复名数相互转化的重要基础,又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理论依据。其他版本教材:

人民币模型长度模型面积模型

综合各版本教材的设计理念,决定为学生提供多种直观模型,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总结归纳这些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过程。

学生已经在三年级时学习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四年级又进一步理解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的比较这些内容。

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并真正地理解规律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了能更准确地把握学情,我在课前进行了前测,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能够根据小数的意义,将小数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可以借助模型发现变化规律,而一旦脱离了具体模型学生就会遇到困难。因此可以确定具体形象的模型能够帮助学生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的规律。

根据教材特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定为以下内容: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能依据这一变化规律,正确地判断随着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引起这个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

2、提供直观模型,是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发现规律的过程,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

3、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感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集体协作精神;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学重点:掌握经历观察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规律探究过程。

学具袋(人民币、直尺、10×10的方格纸、数位顺序表)、小数点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质疑引趣,提出猜想。

上课开始,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在菜市场里,人们走到一个摊位前看了看,没买就走了。我非常好奇,走过去之后也没买。

(出示图片:错误的价签)

摊主也奇怪啊,怎么没人买呢?于是摊主也走到摊位前,一眼他就看出了原因,原来是小数点被蹭掉了,于是他赶快进行了修改。

(出示图片:加了小数点的价签)

看到前后两个价签,学生会产生疑问“咦,怎么一个小数点就能有这么大的作用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加上小数点后,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一位就便宜了。

(课件演示:提炼出小数3.5 35)

这时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数,并思考:小数点位置有什么变化?这个变化使这个数的大小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呢?

如果再加入一个0.35,又有什么变化呢?(课件出示:0.35)

如果反过来看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看来,小数点位置的变化,可以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但是到底能让小数扩大多少或缩小多少呢?

在学生产生一连串的质疑后引出课题。

(板书:小数点卡片贴在黑板上,板书“移动”)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新课的导入是一节课的序幕,其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因此,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有意识地设疑、激疑、制造一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

(二)直观模型,验证猜想,总结规律。

这一环节是指导学生动手,学会观察的重要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首先,探究小数点移动一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课件出示:0.01 0.1)

师:根据刚才我们的发现,如果从0.01到0.1,小数点位置有什么变化,引起了小数大小怎样的改变?

(这时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大胆去猜想。)

你怎样来证明刚才的猜测是不是正确呢?

师:选择学具,先自己想一想要怎样证明,然后动手做一做。最后在小组内和自己的小伙伴交流一下。

这时学生打开学具袋,里面有人民币、直尺、方格纸、数位顺序表这些学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他喜欢的学具,然后动手操作探究规律。在探究的过程中会有学生能很好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利用手中的学具发现规律。有些学生很可能没有头绪,当他听到其他同学的想法时,会受到一定的启发,要么发现规律,要么重新选择学具,换一个方式来探究。

之后进行小组汇报。

人民币模型:学生可能会有如下的回答

生1:我把1角看成0.1,把1分看成0.01,10分就是1角,所以10个0.01就是0.1。那么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扩大了10倍。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缩小了10倍。

师:缩小了,就不能说是10倍了,大家想想还可以怎么说就准确了?

生1:0.1元是1角里有10个1分,10份里的1份,就是110 。所以可以说向左移动一位,就是原来的110 。

生2:把1角平均分成10份,1分表示这样的1份,所以说1分是1角的110,因此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

生2:1分就是0.01元,1角就是0.1元。1角是1分的10倍,所以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小数扩大了10倍。

生3:0.01元是1分,0.1元是1角钱,1角里面有10个1分,所以0.1元是0.01元的10倍。也就是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是原数的10倍。反过来看,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就是原数的110 。

以上是学生使用人民币模型进行探究的过程,还有学生使用的是直尺。

学生指着尺子,可能会说:

生1:1厘米是0.01米,1分米是0.1米,1分米=10厘米,也就是说0.1米是0.01米的10倍,0.01米是0.1米的110 。所以说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反过来看,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

生2:1毫米可以用0.01分米表示,1厘米可以用0.1分米表示,1厘米=10毫米,所以10毫米也可以用0.1分米表示。所以说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反过来看,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

接下来还有使用面积模型探究的。学生会根据以上的思路,通过比较面积单位总结出规律。

以上三种模型在表示数量关系时更具直观性,学生在小组合作时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教师要在学生叙述中规范学生的表述,使学生清楚地理解数量关系。

因为学生的能力有差异,在选择学具时会有所不同,数位顺序表很可能并没有学生使用。那么在学生汇报的最后教师可以提问:用数位顺序表可以验证这个规律吗?然后结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

首先在数位顺序表上填数,学生看着数位顺序表可能会说:

生1:0.01和0.1的计数单位挨着,进率是10。所以向右移动一位,就是扩大10倍,向左移动一位就是原来的110 。

生2:0.01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0.1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这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所以从0.01到0.1,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了10倍。反过来看,从0.1到0.01,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得到的数是原数的110 。

到这里学生对小数点移动一位,小数的大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已经有了一个深刻的认识。而且在使用数位顺序表进行验证时,更能突出位值变化,才是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使学生经历由直观形象向抽象概括的过程,做到数形结合,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加有效地突破难点。

这时教师小结:小数点向左向右移动一位小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规律呢?

(找学生说,同桌互相说。)

探究小数点移动两位、三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这时学生对小数点移动一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探究过程印象非常深刻了,此时提出问题:那么从0.01到1,有什么变化规律呢?从1到0.01呢?

学生有了之前的探究经验,完全可以仿照之前的过程来叙述小数点移动两位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时补充板书。

然后指着板书,问:那么小数点移动三位呢?四位……学生一定能很快地说出来。

最后进行归纳和整理,让学生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进行完整地叙述。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明白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根本原因,即“位值制”和“十进制计数法”,沟通“规律”与“小数的意义”、“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知识之间的联系,真正实现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同时也让学生明白,每学习一个新的知识,都可以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方法。

(三)多层训练,灵活运用,巩固规律。

一、填空。

1、把25.73的小数点向()移动()位得到0.2573。

2、把2.875的小数点去掉是(),这时就扩大到原来的()倍。

3、把0.126的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是(),把()的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是0.0068。

4、把0.008扩大100倍是( ),把9.5缩小原数的( )是0.0095。

这道题属于模仿练习,是学生对照例题,加深对规律理解的过程,同时在本练习中继续巩固位数不够时用“0”补位的问题。

2、判断:

①0.8的小数点向右移动3位,原数就扩大了1000倍。

②3.69扩大2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③把23.05的小数点向左移动5位后,再向右移动三位,这个数就变成了230.5。

④去掉1.04的小数点,这个数就扩大100倍。

判断相对于模仿练习有了一些变化,由浅入深,逐步提高学生对规律的理解与运用。

3、填一填

这道题是为了后面例7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与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做的铺垫。

4、拓展提高:

一个小数戴面纱。

小数点乱搬家,左跳五位右跳仨。

气喘吁吁停住脚,组成小数0.698。

快快动脑想一想,揭开面纱认识它。(69.8)

一首儿歌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儿歌中还蕴藏着今天学生们所学的知识。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要对小数点位置的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非常清楚,还要运用到逆推的方法,运用今天所发现的规律进行两次变化才可以。

(四)反思总结,回顾整理,提升认知。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哪些收获?或者你还有什么想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让学生讲收获是对整节课的一个回顾与整理,可以帮助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请学生说说有哪些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生生互动,效果会比教师总结要好。

数学学习要重视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处理好“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的关系。这不仅是要学生记住知识,更是让学生知道知识形成的过程和数学的基本原理。

因此在设计本课时,做了以下三点:

(一)横向、纵向比较,了解本课内容在知识体系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各版本教材的处理方法。

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综合使用教材,重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让学生开放地使用学具,借助直观模型,亲自感知,经历“规律”的形成过程,突出“知其所以然”这个环节,从而使学生真正地“知其然”。

(二)体现规律形成的全过程。

本课教学是通过提出猜想-模型验证-汇报交流-总结规律-运用规律这些过程呈现的。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也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

(三)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和直观教具的使用。

教学多媒体课件、丰富的学具,让学生经历了将直观模型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验证、推理与交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为学生的探究过程搭设了桥梁,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数学学习的能力。

有关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的《猫》。我的说课分为六个板块: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情感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酸辛,到后来的悲愤,直到最后的内疚。作者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而且能够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情感。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记叙类散文学习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结合课文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形。

(2)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其作用,从而更深地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3)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

(3)研读课文,品味文中关键词句。

(4)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感悟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这些:

1、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朗读重要的句子和段落,从中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2,点拨法:根据学生需要,适时地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方法,发展能力。

1、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学习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猫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较快达到兴奋点。

2、字词检查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因为预习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读书和写字,同学们预习课文时自行查阅字典、资料,解决生字词问题(个别词语教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又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3、读“猫”——三种命运

学生速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地位以及结局的词句,并以猫的口吻做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们明确作者一共养过三只猫,他们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能从这五个方面分别抓住三只猫的特征,明确三只猫有三种不同的命运:病死、亡失、含冤而死。采用自我介绍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传统的表格形式的束缚,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4、体“情”——两种情感

研读课文,理解把握家人对三只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我把这一环节设为本课的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明确本文对三只猫的外形、举止、性格等进行细致刻画的作用。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赏析的层次: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既让学生体会出家人对猫的情感,又掌握了品味语言的方法,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品的能力。

5、探“因”——一点感悟

什么原因导致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

本环节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分析、探讨、发言,很自然的得出“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一点感悟。

6、课堂小结

7、作业

联系本课,完成一篇题为《如果我碰到一只流浪猫》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期待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有关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各位老师好。接下来说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首先,我谈一下主题的选取意图。今天的主题班会是以“心中有他人”为核心进行的。主要载体是“角色互换”的系列体验活动。之所以要选择这一内容,是因为学生进入高年级,特别是五年六年之后,班级干部工作就越来越难做了。工作量大,任务多,因而工作热情不高。而普通同学感受不到班干部的辛苦,不理解班干部的工作,甚至出现不听班干部要求的现象。为了调动班干部的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增进同学间的相互理解,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为他人着想,决定召开此次班会。

1、使学生加强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增强法律意识。

2、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守法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自觉的遵纪守法,做合格公民。

课前我做了这样的准备工作:首先,在班级中开展“心中有他人——角色互换”体验活动。让每个孩子都做一周的班级干部,感受不同的班干部工作,体验班级干部的辛苦。并且记录学生活动过程,也让学生记录自己在活动中的点滴感受。接下来,引导孩子总结自己在活动中的收获以及活动对自己产生的影响。然后确定班会流程,安排班会主持人,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召开班会。

在内容与活动流程上,我通过以下的环节来实现:

(一)导入

由我来读一封班干部来信,主要内容是叙述自己的工作烦恼,并提出辞职。以此来展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介绍开展本次活动的原因。

(二)主持人宣布主题班会开始,用多媒体课件来回顾本次活动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这一环节可以再次把学生带回活动之中,唤起他们的记忆,激活学生思维。

(三)谈感受。

请同学畅谈自己做班级干部的感受。这一环节请五位同学谈感受。他们分别体验的是五位班干部的工作,工作中充分感受到了班干部工作的辛苦。理解了班干部的工作。并表达了自己对班干部的理解与敬重。

(四)、说收获。

同学交流自己做班干部的收获。这一环节依然是五位同学谈收获。在这次体验活动中,同学们的收获是方方面面的。有些同学体验到了为人服务的快乐,有些同学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更多的同学懂得了为他人着想的道理。还有些同学性格有了改变,勇敢了,开朗了。

(五)、话促动。

接下来,由同学谈本次体验活动给自己的启示及促动。很多同学在活动中意识到自己的自私、自己的不足,并逐渐在活动中改正。这一环节就由他们讲述活动前后自己的心态,自己的变化。

(六)、比能力。

这一环节由两项内容构成,首先是怎样处理同学间的矛盾?表演同学间闹矛盾。情境,让学生现场处理,现场评判,评选金点子奖。第二项内容是设计并主持一次晨会,主题是《新闻早早报》。活动前学生上交一份设计方案,从中挑选优秀方案进行现场展示,评委评判,评出金话筒奖。活动中每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能力都有提升。这一环节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

接下来是班级干部的诗朗诵:《我愿意》。以此来表达愿意为同学服务的决心。最后是班主任总结。布置下一次体验活动内容。

最后我想说,我们的孩子们已经步入人生最美的一段年华,我们应该责无旁贷地引领孩子们走出自我的狭隘空间,走向心中有他人的博大世界,形成建康个性和健全人格,走好这一段人生之路。谢谢大家!

有关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长城赞》是一幅长联,叙述了长城悠久的历史,描绘了长城绵亘万里,雄伟壮丽的风光,赞美了 “黎庶百工”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这幅对联语言精练,意蕴深刻,句式整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长城资料,提升对长城的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就对联的特点对课文进行分析,接着再把上联、下联逐句进行分析,边分析的同时边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进而对长城的现状加以介绍,唤起学生保护长城的意识,并进行了背诵的练习,最后又让学生搜集古迹上的对联,以激发其诵读、积累对联的兴趣。

课堂上我们就对联的特点对本文加以分析,我出示对联的要求,同学们把对联和本文逐一对照,汇报时,开始只四、五人举手。我叫起了一名同学。

生1:字数相等,你看上联第一句:“起春秋,历秦汉,及辽金,至元明,上下两千年。”下联:“跨峻岭,穿荒原,横瀚海,经绝壁,纵横十万里。”这两句中,3个字对3个字,4个字对4个字,5个字对5个字,其它几句也是字数相等。

师:你观察得不但仔细,而且十分准确。

(生受到受到鼓励和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字节数的对应问题。)

生2:“跨”对“起”,全是动词,“峻岭”对“春秋”全是名词。这符合第三条“词性相对”的特点。

(受到启发,许多学生举手,找出词性对应问题。)

生3:“望不断”对“数不清”,“数不清”指建长城的人多,“望不断”说明封垛、关口多。都是形容数量多,但用词不同,使对联读起来更和谐。(又有生提出其他类似问题)

生4:上下联内容不重复,但都是在写长城。

师:对上联从哪方面写长城,下联又从哪方面写长城?(师相机引生进入下面的学习)

从这个课例我得到几点体会:本文不长,但由于是对联,与诗词不同,与其他体裁也不同,学生学习理解起来,看似简单,但实则很难。

1、从对联的特点分析本文的体裁特点,突破难点,恰到好处。本文很短,可以只简单告诉同学这是对联,然后单从字面理解入手,再深入探究内涵。可是,本文以对联的形式描写赞美长城正是作者的独具匠心的所在。如果这样简单处理,对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就不会起太大的作用。而拿出一部分时间对本文进行对联形式及特点的处理,效果会更好。实际上也是,课后同学们不但对搜集对联、积累对联的兴趣浓了,甚至有人爱做一些简单对联了。这也是语文教学弹性所致。

2、教无定法,教学设计关注预设,还要关注生成。我原本准备几个背景资料,准备在各个时机出示,但是教学时,在第一环节交流自己搜集到的长城资料时,有的同学提到了长城建设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也在其中,这时,我就决定调整出示顺序,相机把我准备的影音资料出示了,学生很感兴趣,后面的学习便没有出示这个资料。

3、交流搜集资料的时间把握不十分妥当,主要表现为耗时过长(10分钟),以至于下面的学习的时装间显得紧迫了。这表明,我在课前应引导学生把资料进行筛选,多余部分可在课下交流,这样课堂的时间就更自如一些啦!

课前、课后应进行对对联的练习。课前练习对对联,既会激发学生积累对联的兴趣,又会使学生对对联形式特点有所把握,更深切体会对联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进而使学生课上对《长城赞》从形式到内容的理解便捷很多,会节省很多时间,体会会更深刻,同时,只一课时便会完成主体内容。

有关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1.教材所处的地位

依据新课标的设计理念,打破了以往植物学、动物学和生理卫生等学科的编排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认识生物》作为第一章,把《生物的特征》作为第一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2.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标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了解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能力目标:通过观察、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同时提高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以及学生的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观察生命活动的现象,并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通过观察、讨论、分析教材p3—p5的彩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的共同特征,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还带着稚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们还不懂什么是生物学,虽然具有一些小学自然课基础,但对生物的特征只具朦胧的认识,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不强。

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我采用的是观察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拿来做教具,充分设疑,让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物,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1、导入新课

一开始上课,先进行一个小组竞赛,教师把师生课前准备的实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组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类写在纸条上,看哪组正确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这种导入新课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又增长了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2、合作探究从上面的竞赛内容,顺理成章地提出本节课要讨论的重点问题:(1)怎样区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组进行讨论,讨论后全班交流,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解决问题,还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锻炼,真正体现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宗旨。通过这一过程,教师收集学生的正确观点,纠正学生错误的观点,使生物的共同特征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以利于接下来的教学顺利进行。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突破重难点

通过以下的教学过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从而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1)小组讨论:如人为什么要吃饭?动物都要吃东西吗?植物也“吃饭”吗?它们吃什么?这些都说明了什么问题?

问题一出,学生一下子活跃起来,纷纷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还争得面红耳赤。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了知识,最后在教师适当的讲解下各小组达成共识,得出结论: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小组讨论:动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吗?动物还有哪些排出废物的途径?植物是怎样排出废物的?这说明生物都有什么现象?

通过学生的讨论,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出体内的废物。

(3)小游戏、小讨论:拿东西在小组成员眼前晃一下,他会怎样?或拿东西想打他的头,他会怎样?为什么会这样?植物会对刺激做出反应吗?怎样证明你的说法?

对这些现象的原因,学生能解释的很少,而且解释的也不够到位,特别象植物对刺激有明显反映的例子少。这时教师做适当的解释得出结论即可。更多的疑问作为质疑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欲望。最后总结出:生物能对刺激作出反应。

(4)小竞赛:举例说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组举的多。谁能说出生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长大吗?

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回答这些问题,比谁的知识丰富,谁为小组作出的贡献大。由此启迪学生,平时要多用功学习,将来才有胜过别人的希望。“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鼓舞”,在学生热情高涨的时候,由学生总结出:生物都能生长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什么样的,学生并不清楚,由此设疑,为以后的学习设下伏笔。

(5)学生讨论:小猫掉到水里,长时间出不来会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由此你得到什么结论?

通过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把所知道的告诉给其他同学。通过表达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得出: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学生知识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对呼吸进行深入地探究。

4、课堂小结课后延伸

通过以上的学习,让学生总结出生物的特征,教师进行板书。

同时提示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对课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见而需要补充和建议的话,课后可以进一步观察生物,查阅相关资料。

5、课堂练习

根据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当堂练习,当堂检测。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落实。

本节课通过小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资料分析、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加深了学生对生物特征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使学生更加懂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义,从而学生情感得到了升华。

有关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1、教学内容

本课是篇具有诗意美的散文,连串的短语使文章的节奏相当紧凑,像波涛一样,一浪接一浪,对生命与力量的赞美,由此特征,倾泻而出欲止不能。基于这个特点本次课的教学主要内容是品味铿锵语句,传达的勃发的生命激情,咏叹出的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2、教材的地位、作用

《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国标本十一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还有《姥姥的剪纸》《牛郎织女》两篇课文,纵观这一单元的体系编排,我们不难发现,教材的精心旨在通过体味作者对民间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进一步认识生命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提高学生的素养,为今后学生阅读、欣赏、审美鉴赏打下基础。本课同时通过体会排比、叠句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本课在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学习排比、叠句手法,理解其作用;品味理解文中有关语句表达的深刻思想感情。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c、情感目标:品味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同时体会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4、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既用写实的笔触描绘了气势磅礴的腰鼓表演,塑造了可触可感的艺术形象,又用更多的笔墨写意。如何引导学生借助文字描绘再现形象领略意境是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品读描绘形象、揭示内涵的排比句,从不同角度、层面感受安塞腰鼓的所宣泄的生命力量,并发表对课文的见解即教学的重点。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xx年以上的历史。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按照新课标的解说,语文教育的特点是人文性、实践性和民族性。人文性主要凸现人类对存在意义的思考,对真善美永恒的 追求和对自由、自觉、超越的意向与价值取向。实践性是实现课程理念转变的突出特点,实践的内容和对象,不只限于教材,还应包含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在内的自主亲历探索与创新,注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综合训练等。民族性则包含了汉字书写、语法结构、思想文化、表述形式等特点。语文教育的三大特点,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因此,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作为本课的基本任务,发挥语文课堂具有的形象性、情意性、动态性等特点,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流动的过程,有机渗透生命情感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生动活泼的展示。在教学中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设计原则:主动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协作性原则、体验性原则,而设计教学方案。在教学中从多维度、多层次为学生设置情境,重视学生的从文字中体会美好的的意境,培养欣赏能力,并且从美好的意境中感悟人生。

基于本课的特点,以声感人是主线。教学设计思路为:先从声像体验安塞腰鼓的魅力,再朗读进一步从文字上品味作者创造的意境,然后思考讨论从中领悟的对生命力和人生的认识并拓展训练。因此,本文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为:创设情境、诵读指导、品味语句、讨论合作等,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其中于以诵读、赏析、讨论为重。课型为赏析合作式。

真正的诗歌是需要反复咏唱的,这是《诗经》以来的传统。反复和排比是制造节律、渲染气氛、抒发感情的必要手段在里,每一句“好一个安塞腰鼓”的出现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内涵、新的情景。对学习《安塞腰鼓》而言,不断地诵读必定能带来精神的愉悦。

“安塞腰鼓”所表达的内涵是无比丰富的,但“诗无尽解”,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因而要指导学生通过品读课文,感受其中所渲泄的激情和生命力,每个人从中有所发现有所认识。通过讨论合作,表述自己对人生的思考。

1、 利用媒体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文本情境。

2、 利用录像填补学生生活体验的空白,更好地感悟文章主题。

3、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与扩充,变理性讲解为形象感知。

4、 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进行认识的重构,真正促进学生思想力的变革。

一、 情境导入

1、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这黄土高原上的艺术奇葩——安塞腰鼓

2、 (播放腰鼓的声音)听!安塞腰鼓响起来了,此时,沉寂在你心中的画面也一定活起来了、舞起来了、动起来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二、 感受“搏击”

1、 这奇伟磅礴的安塞腰鼓啊,是“搏击”出来的。板书:(搏击)你能找到直接描写后生们搏击的句子吗?、

2、 交流并出示:后生们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击着,急速地搏击着,大起大落地搏击着。

3、 一连用了三个搏击,你能读好吗?这三个搏击有什么不同?再读好句子。

4、 这该是一种怎样的搏击啊,让我们沉下心来,去字里行间寻找后生们搏击的身影,倾听他们搏击的声音,把握他们的搏击的脉搏。细细读文5—16小节,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并相机学习:

学习5—8小节。(重点学习一组排比句)

(1) 读读这组排比句,你有什么感受?(有气势、有节奏、都是比喻句)

(2) 能把他们读好吗?练读。

(3) 指名读第一句:“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

(4) 指导:想象一样骤雨是什么样的雨?(很大,很急,噼里啪啦的声音)这里把鼓点比作了骤雨,一边想象一边把这句话读好。

(5) 读这段文字时,要联系前后,对照着读;联系生活,想象着读,你才能读好。照着这个方法,自己练读其他几句。

(6) 指名读,齐读。

(7) 这是作者笔下的炽热、火烈的舞蹈,想亲眼看一看吗?(播放录像)

(8) 你能照着这段文字的形式与韵味也写一写。仿写________一样,是____________。

(9) 你能把你写的句子读好吗?指名几位同学,顺接文中的排比句,完成新的一组排比。

(10) 引读: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

(11) 变换句式读,这腰鼓,燥热了——,飞溅了——,亢奋了——

(12) 怪不得作者由衷的赞叹——好一个安塞腰鼓。

学习9—11小节。

(1) 指名读。

(2) 这里两段话中用了六个“隆隆”,为什么要反复?

(3) 把你体会到的送到句子中,读好。

(4) 男、女生读。

学习15小节。

(1) 指名读,你有什么感受?

(2) 变成诗的形式读。

(3) 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上——“战栗”

(4) 什么是战栗?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5) 令人战栗的到底是什么?(生命的力量、强盛)

(6) 齐读12小节,感受生命的强盛和活跃。

1、 这黄土高原的后生们,搏击的仅仅是腰鼓吗?读读文章的17小节。

2、 你觉得他们还在搏击着什么?结合课前搜集的黄土高原的资料说一说。

3、 学生交流。

4、 (播放黄土高原影像)师旁白:这就是黄土高原,这就是“一道道山来一道道水,风刮起黄沙飞满天”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荒河裸露无寸土,可怜江山贫到骨”的黄土高原;这就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人类无法生存土地的黄土高原。

5、 你能说说他们还在搏击什么呢?(贫穷、命运、土地、生活,人生)

6、 在他们无所畏惧的搏击中,人是有希望的,命是有希望的,脚下的土地也是有希望的……

7、 一齐读好17小节。

8、 师读:18—20

9、 播放安塞腰鼓的声音。

10、这安塞腰鼓,将把中华民族的子孙,把我们带到何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