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报告 课前课中课后反思(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2 23:25:55 页码:8
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报告 课前课中课后反思(2篇)
2023-01-02 23:25:55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对于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报告一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的《猫》。我把我的说课分为这样几个板块: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特点。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本单元选编了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 ,不仅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深入体验人与动物间的挚爱真情,而且能让学生领略到散文的语言美,作者细腻的描绘和朴素的文采。

(二).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重视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 知识技能目标

(1)了解郑振铎的生平。

(2)识记并理解本课“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生词,体会对比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作用。

(3)整体感知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4)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等方面分析三只猫的区别,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方法目标

(1)学生预习,课前搜集有关猫的生活习性方面的资料。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帮助他们体会文中蕴含的丰富情感。

3.情感价值观目标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爱护生命,善待动物的观念。 教学重点:

从来历、外形、性情和在家中的地位等方面分析三只猫的区别。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较简单,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七年级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与生活非常接近,这都为本文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学本文时,要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放手让他们讨论交流,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

二、说教法

1.抓好预习:《语文课程标准》中有一个鲜明的教学理念——“以学定教”。这一基本理念将教学活动定位于学生的学先于教师的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预习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利用教材工具书及其他辅导资料,自己去感知新知识,获取新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可见,预习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预习有利于学生提前消灭听课中可能会遇到的“拦路虎”,加强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质量和学习效率;更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改变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在本课教学中,事先我先给出了预习案,让学生根据预习案预习,为上新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展示交流: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把自己的预习成果先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互相学习,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3.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只有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读,才能体会课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

4.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三、说学法

对于学生,最重要的不是交给他们现成的知识,而是教他们去探索发现真理。我认为过程远比结果更有价值,这恰恰体现叶老的“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学法具体如下:

1.课前预习:学生根据预习案预习课文,初步自学课文,为上新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2.朗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勾勾画画圈圈点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把精彩的地方、疑惑的地方、关键的地方等勾画圈点出来,做进一步的探究。

4.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在教学中,这种新的学习理念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之得到不断地强化和训练。我指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扩大了学生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促进了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四、说教学流程

1.激情导入:

由关于猫的谜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交流有关作者资料:

对作者的了解是学生学习这篇课文背景深入的地方,了解了作者的背景更好的了解他写作的目的,所以在预习时就让学生进行了更好的资料查询,在课堂上节省了时间。

3.学习字词,检查预习

作为一篇新课文,生字的处理是必要的,所以学生通过预习,查字典、多次的书写并做到了心中有数,所以学生在黑板板演是做得甚是好,有错的学生也让他们随时改正,并让学生积累。

4.整体感知

通过这一篇课文的学习要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让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其实也是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学生以这篇文章中作者养了几只猫为切入点进行分析概括,学生就很容易的完成了。

5.合作探究,感悟内容

这一环节,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完成三只猫的区别表格,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五、板书设计:

26.猫

郑振铎

第一部分(1-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节课,我遵循这些原则,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参与,师生互动,学生合作来完成学习任务,基本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导。

说课人:刘志海 20xx年6月3日

对于课前说课课后反思心得体会报告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郑振铎的《猫》。我的说课分为六个板块:说教材、说学情、说目标、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猫》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现代散文。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情感也在不断变化:由最初的酸辛,到后来的悲愤,直到最后的内疚。作者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留给人深深的思考。学习这篇散文,学生不仅可以了解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而且能够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情感。

这篇文章故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三起三落,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另外,经过几年的语文积累,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记叙类散文学习起来也不是很困难。

结合课文特点,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及字形。

(2)品味文中关键词句,分析其作用,从而更深地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3)感悟“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主题。

2,过程与方法

(1)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解决生字词。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了解三只猫的不同。

(3)研读课文,品味文中关键词句。

(4)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感悟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爱心,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这些:

1、朗读指导法:指导学生朗读重要的句子和段落,从中体会家人对三只猫的感情。

2,点拨法:根据学生需要,适时地启发思维,教给学生方法,发展能力。

1、圈点勾画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让学生养成圈点勾画的学习习惯。

2、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分析、比较、思考、讨论、释疑中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1、导入

利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猫的图片,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的感受?很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去探寻作者养猫的经历和感受。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很较快达到兴奋点。

2、字词检查

课前要求学生预习生字词,因为预习是提高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学习的基本任务是读书和写字,同学们预习课文时自行查阅字典、资料,解决生字词问题(个别词语教师点拨)。这一环节的设计既符合自主学习的理念,又抓住了语文学习的本质。

3、读“猫”——三种命运

学生速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找出描写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地位以及结局的词句,并以猫的口吻做自我介绍。

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为了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们明确作者一共养过三只猫,他们各具特色,栩栩如生。能从这五个方面分别抓住三只猫的特征,明确三只猫有三种不同的命运:病死、亡失、含冤而死。采用自我介绍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打破传统的表格形式的束缚,形成了一个开放性的课堂。

4、体“情”——两种情感

研读课文,理解把握家人对三只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我把这一环节设为本课的重点,通过品读关键词句,明确本文对三只猫的外形、举止、性格等进行细致刻画的作用。这一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领悟赏析的层次:写了什么?写出了什么特点?表达了什么情感?通过分析关键词句,既让学生体会出家人对猫的情感,又掌握了品味语言的方法,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品的能力。

5、探“因”——一点感悟

什么原因导致第三只猫的悲惨命运?

本环节主要采用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小组学习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分组讨论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内成员相互合作,小组之间合作、竞争,激发了学习热情,挖掘了个体学习潜能,增大了信息量,使学生在互补促进中共同提高。通过分析、探讨、发言,很自然的得出“同情弱小,善待生命”的一点感悟。

6、课堂小结

7、作业

联系本课,完成一篇题为《如果我碰到一只流浪猫》的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期待各位评委批评指正。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