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石灰灼伤眼睛的心得体会报告 眼部石灰烧伤(四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13:46:35 页码:7
石灰灼伤眼睛的心得体会报告 眼部石灰烧伤(四篇)
2023-01-04 13:46:35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恰当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主题石灰灼伤眼睛的心得体会报告一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经甲、乙双方协商,将石灰石运输业务承包给乙方,具体为:将一、二、三采区开采石灰石运输至甲方供料车间或矿山车间破碎机口。

2、 价格:(1)、由一、三采区下部开采面运至供料车间破碎机口,价格为0.80元/吨(含税价);(2)、由二采区下部、石灰厂开采面运至矿山车间破碎机口,价格为0.80元/吨(含税价);(3)、除上述二条规定以外的石灰石运至供料车间或矿山车间破碎机口,价格为0.95元/吨(含税价)。每月二十六日由甲方生产质量科核实后,供料车间或矿山车间牵头统一结帐、下发。

3、 乙方在石灰石装车过程中,必须按甲方要求加强粒度和质量管理,杜绝粒度400mm,夹土量1%,水份1%及五花石上车。否则,每车罚款20元。

4、 乙方任何一台车不按甲方安排出车运输;视情节罚款20-200元;连续五个工作日不参加运输的作自动解除合同处理,并扣除风险抵押金及当月运输费用。

5、 因乙方任何一位车主不按甲方要求按时出车或不出车而影响甲方生产或空库,视情节罚款50-500元。乙方车辆班次安排由甲方予以调配,乙方必须无条件服从。否则,作自动解除合同处理,并扣除当月运输费用。

6、 每位司机缴纳1000元风险抵押金,正常中止合同时退还。每位司机每年缴纳1500元有关管理费用,在甲方厂区范围内乙方进行属甲方的运输业务时的管理协调工作由甲方保卫科负责协调。

7、 每位司机必须持驾驶证及相关证件上岗,并将驾驶证及相关证件复印件报甲方生产质量科备案。否则,不得上岗。凡因乙方责任造成甲方建、构筑物或设备损坏的,照价赔偿,并处罚款100--500元。

8、 乙方必须遵守甲方的作息时间,按时上下班。迟到15分钟以内(含),每次罚款20元;15分钟以上,半小时以内(含),每次罚款50元;超过半小时的按旷工处理,每次罚款100元。

9、 乙方因机械故障或其它特殊情况不能出车的均必须向甲方有关单位负责人请假,经批准后方有效,并自行请车顶班。否则,罚款100元/班·台车。

10、 当班期间,任何司机或车辆不得离岗或去干其它业务。否则,每次罚款50元;造成空机的每次罚款100元,并赔偿由此造成的生产或设备损失。车辆出现故障的自行请车顶班。否则,罚款100元/台车。

11、 乙方必须保证通讯设施二十四小时畅通。否则,每次罚款50元。

12、 乙方必须认真学习并执行甲方的《企业管理条例》及相关的规定,违反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13、 乙方必须无条件服从甲方供料车间、生产质量科、保卫科等相关部门的管理,否则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14、 乙方发生的任何安全事故均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

15、 乙方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甲方安排的除石灰石运输以外的其它运输任务,否则一次不完成任务罚款30元,一次不参加罚款50元,二次不参加罚款100元,三次不参加作自动解除合同处理,终止参与甲方其它的一切运输业务。

16、 乙方无任何权力转让运输车辆或更换驾驶员,凡因特殊情况确需更换驾驶员或转让车辆的,必须报请甲方主管领导批准,并在相关部门办理有关手续,缴纳风险抵押金后方为有效。否则,视为无效,甲方清除转让车辆另行寻找承包人,由此造成的损失与责任由转让人自负。同时扣除转让人的风险抵押金并处甲方供料车间负责人罚款500元。

17、 本合同规定的日常管理工作由甲方供料车间具体负责。

18、 此合同有效期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止。合同期满后,同等条件下,乙方有优先续签该合同的权力。

甲方代表签字:

乙方签字:

主题石灰灼伤眼睛的心得体会报告二

 教学实录

大王庄小学马敏敏

师:一位诗人相传有一天他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也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

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

生:(齐读)于谦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生:于谦师一个政治家,是一个思想家,还是一个军事家。

师:你一口气说了这么多,预习的真认真!还有要说的吗?

生:于谦师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名族英雄,他写过许多的诗有《平阳道中》、《咏煤炭》等。

师:一口气说了好几首诗孩子!真了不起!连他写的咏煤炭都知道。于谦啊,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大臣,在他十二岁的时候就写下了《石灰吟》。见过石灰吗?

生:见过。

师:有些孩子没有见过是吗?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有吟诵、赞扬之意。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

生:石灰。

师:好,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生:石灰吟

师: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生读古诗

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

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

师:谁来试一试?

指生读

师:还真有点读古诗的味道,相信学了整首诗,你会读的更棒!谁愿意再来试试?指生读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在非常努力的寻找一种读诗的感觉,非常好孩子!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

师:孩子们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师:哪位孩子来说一说?你看很多孩子都举起了自信的小手呢!你来!

生:我画的有:千锤万击。

师:是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还有呢?

生:还有烈火焚烧,还有粉骨碎身

师:老师可没看见你举手啊,你答得非常好呢,请坐。非常会读书,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词。

孩子们呀,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生:表示撞击的次数多。

师:嗯,撞击的次数非常多,你要补充孩子

生:我还认为表示开采石灰非常艰难。

师:你还读懂了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不起!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师:这个孩子感受到了艰难,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了采石灰的困难。

师:是呀,好一个困难啊!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

生:我觉得非常的痛苦。

师:是呀,多真切的感受啊!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

师: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

生:看做平平常的事。

师:是呀,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那是根本不在乎啊孩子,再试试。

生:(加强语气读)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谁再来读一读?

生:烈火焚烧若等闲,(声音较柔和)

师:孩子在有些力度会更好!

生:(较大力度读)烈火风少若等闲。

师:嗯,老师欣赏你的努力。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

生:这是一个坚强不息的石灰。

师:是呀你体会到了坚强,还有和他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我还体会到了石灰非常顽固。

师:顽固?老师肯定认为你再说顽强对吗?对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还能读得更好,孩子。石灰石是一种坚硬的石头要开采它,非下大力气不可呢!再来试试。

生:(再次试读)

师:老师听出了你的进步,还有那位同学愿意来读,比他读的还好,你来?

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师:朗读中透着顽强。还有吗?我比他读的还好呢,你来。

生:

师:我们一起来到这两句:

生齐读前两句古诗。

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

生:我还从粉身碎骨全不怕里体会到了坚强。

师:瞧,他回答问题多么完整,把它弄碎成三个字呢?

生:全不怕。

师:同学们看,不怕千锤万击,也不怕烈火焚烧,更不怕粉骨碎身,再来读这个词。生:粉骨碎身

师:再来

生:粉身碎骨。

师: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那位同学来尝试一下?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握紧你的拳头再来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你再来读

生: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多么无畏得石灰呀!一起来读。

齐读:粉骨碎身全不怕,

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生:为的是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从你的感情再来读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孩子把尾音拖长一些,会更好听,仔细听老师读,师范读这句诗。你再来试试。生:再次试读

师:真好孩子,朗读中透着坚定。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看老师的手势再来度

生:(在教师手势引导下)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生:我对石灰产生了一种敬佩的情感。

师:是呀,一种敬佩之情不禁油然生起。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

生: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

师:谁来试一试?

生:读整首古诗

师:多么无畏的石灰呀,谁再来试试?

生:

师:已经开始有读古诗的韵味了,同学们啊,我们读古诗就得这样反复的读,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手指向古诗)读

生:生再次齐读古诗。

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

生:清白

师:是呀,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板书:清白)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生:我认为于谦是一个不畏权贵、刚正不阿的人。

师:他提到了刚正不阿,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意见吗?你来说。

生:我从刚才同学读的这句话中还体会到了他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

师:非常的清廉,还有不一样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与前还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的人。

师;从哪里感受到他的清廉?

生:我从。。。。。。却从不给王带任何礼品

师:是呀,身居要职却那么的清廉。还有吗?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办事铁面无私,清廉爱民的人。

师;清廉,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生:同石灰一样于谦也经历过痛苦,也经历过磨练,而且他们都具有清白高尚的品格。师: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

生:清白。

师:是呀,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

生:要留清白在人间。

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

生:齐读古诗

师: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

生:背诵古诗。

师: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

生:我觉得他是在写他自己。

师:是呀,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呀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板书:托物言志)

师: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

生:清白。

师: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让我们静静的再来读这个词。生:清白。

师:孩子们,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生:读诗。

师: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

生:齐读

师: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于谦,走近了他的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呀,也

被很多书法家创作成一幅幅优美的书画作品。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是横排格式的,这是竖排格式的,同学们说美不美?

生:美。

师:同学们猜一猜这是那位书法家写的?

生:

师:你知道是哪位书法家写的?我看见有同学笑了,是的,就是站在你们面前的杨老师写的。只要同学们用心,你也能成为一名小小的书法家。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在老师给同学们发的练字纸上,两种格式上任选一种,来一展身手吧。

生拿练字纸练子。

师:注意写字姿势,身正、肩平、足安。由于时间关系,你的这幅作品留到课下创作好吗?创作完可以交给你的班主任老师,也可以贴在你制作的手抄报上,等让大家一起欣赏好不好?下课!

板书:

石灰吟

明于谦

清白托物言志

主题石灰灼伤眼睛的心得体会报告三

课前先学:

1、搜集有关于谦的资料(老师也做适当的准备,可以准备一些书面资料)

2、了解石灰的一些知识、石灰的原料,大概的生产过程等。

一、直接揭题

1、我们今天将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板书课题)

2、大家知道这是谁的作品吗?简介于谦。

(1)学生自己说一说。

(2)老师做适当小结、概括。

3、释题:

(1)看题目你觉得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吗?

(2)理解“吟”(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

(3)师小结:这也就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过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到底赞颂了石灰的什么?

二、读准古诗

1、学生自由读一读,老师行间指导。

2、指名试读,老师、学生相机更正、强调。

3、齐读

三、理解诗意、读懂古诗、读好古诗

【1、2句: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1、小组交流

2、师先重点指导“千锤万击”、“烈火焚烧”(主要表现了石灰的制造过程的艰辛、困难重重)

3、指导“等闲”的意思(结合《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或者《满江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学生自由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5、这两句是赞颂石灰的什么呢?读了这两句诗有何感受呢?(生自由说说)

6、那我们应该如何读这两句诗呢?(指导朗读)

【3、4句: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运用刚才理解诗句的方法,小组来交流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2、学生自由说说,(相机说说这是赞扬石灰的什么?)

3、我们再来读这两句诗(指导读一读)

4、读好整首诗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

(3)小组读——齐读

四、深化古诗,升华情感

1、你觉得作者仅仅是在赞扬石灰吗?(不是)那你觉得他是在写谁呢?(自己)

2、透过这首诗我们一起来推测或者是说去猜想一下作者当时的心情或者他对人生的价值看法(据说写这首时他才7岁)(学生自由说说)

3、这不得不让我们想起了一些人,谁呢?(指名说)

4、这还让我们想起了一些关于生命意义的名言(学生说说)

5、师做小结

五、作业布置

1、搜集以下一些古诗,读一读背一背(1)「在狱咏蝉」骆宾王(2)梅花王安石(3)青松陈毅(4)竹石郑板桥(5)墨梅王冕

2、读读“千锤万击”“粉骨碎身”等词语,在到其它的诗句中找一找类似的出自诗文的成语。

主题石灰灼伤眼睛的心得体会报告四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1、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2、理解“清白”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1、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一首古诗——石灰吟。(师生共同板书课题,强调“吟”的写法)

2、你知道什么是石灰吗?

3、理解“吟”。(“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游子吟》。

4、请同学们把诗句读一读吧!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自由朗读古诗。

2、这首诗难读吗?指名朗读古诗。

3、指导读出节奏。

三、再读古诗,整体感知诗意。

1、你能读懂这首诗的意思吗?

2、指名回答。

四、感知石灰品质。

1、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吟”在这里还可以怎么理解?(颂、赞等等)

2、你是从哪读出来的呢?

3、让我们一起看一看石灰这不同寻常的经历吧。(图片出示石灰的制作过程。)(师作讲解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千锤万击出深山(千和万红色强调锤和击红色强调)

(1)从这千和万你能感受到什么?锤:敲打。击:撞击。千、万:指撞击的次数多,虚指,不是实指一千一万,是夸张的手法。

(2)这一次又一次的锤子和凿子可是重重地砸在、狠狠地敲在石灰石的身上的啊,再读。

(3)让我们一笔一划地再写一写“锤”和“击”,再一次地感受石灰石所受的磨难吧!(指导书写“锤”和“击”)

过渡:石灰石所受的磨难仅仅是千锤万击吗?(引出烈火焚烧)

烈火焚烧若等闲

(1)石灰石烧制的火焰温度可是1500度啊!指导生再读。

(2)理解“若等闲”。(结合长征中的诗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看到这个词语,你能想到哪些词语?(从容不迫、泰然自若等等)

(4)师生配合读这一句。

过渡:这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石灰畏惧了吗?引读最后两句。

(5)让我们也用一句诗来赞美石灰。(坚强不屈为清白、从容不迫为清白等等)

4、配乐读全诗。

五、初识“托物言志”,理解“清白”。

1、投影“只留清白在人间”。

2、出示资料,生默读,看看你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3、生汇报。(生谈哪一句就带着理解读哪一句)

4、小结:是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虽然他没有直接写出自己的志向,可我们在诗读了出来,这样的表达方法叫做: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设计意图:与其直接告诉学生作者是想借助这首诗来表达自己清白的志向,不如让学生通过于谦的生平资料自己通过阅读去发现于谦的人生经历和石灰有着相似之处,进而了解这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五、入境诵读

这一天,北京乌云压城,闷雷滚动。城中的老百姓扶老携幼,来为于谦送行。(指名读书最好的一生读)刑场上,于谦又想到了他年轻时的那首石灰吟,于是轻轻吟道——

“粉骨碎身全部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此刻,于谦很坦然。他已经无愧于自己,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死亦何惧?他再一次大声地吟诵着——(指名一个大组读)

听到于谦的吟诵,全城的老百姓也大声吟诵着——(指名两个大组读)

于谦走了,全城的老百姓铿锵有力地吟诵着为他送行——(齐读)

清白是于谦之志,也是我们的立人之本。这一刻,让我们默默地把诗中的一字一句都铭记在自己的心中。(背诵)【设计意图:此处的情景朗读,目的是为了丰富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熟读成诵。】

六、巩固拓展。

1、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方法,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廉洁正直)的高尚情操。

2、出示《竹石》、《青松》,利用刚才的方法自学这首诗。

咬住了青山就决不肯放松,根须已经深扎在岩石之中。历经千万次磨炼更加坚韧,任凭你东西南北来的狂风。

厚厚的白雪压在青松之上,青松非但不折腰还直直地挺立在那儿。要想知道青松的高洁吗?那就要等到冰雪消融的时候了。

七、小结。

1、教师小结:就让我们以另外一首诗结束我们的课堂。

2、出示古诗。(《白杨吟》教师创作,千辛万苦立荒原,狂风暴雨若等闲。飞沙走石全不怕,要留正直在人间。)

3、孩子们,让我们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的诗吧。【设计意图:鼓励激发孩子利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去创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