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怎么写(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4 23:49:07 页码:9
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 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怎么写(6篇)
2023-01-04 23:49:07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描写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一

西汉初,依秦建制,兰州仍为陇西郡辖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0xx年),霍去病率军西征匈奴,在兰州西设令居塞驻军,为汉开辟河西四郡打通了道路。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在今兰州始置金城县,属天水郡管辖。汉昭帝始元六年,又置金城郡。汉宣帝神爵二年,赵充国平定西羌、屯兵湟中后,西汉在金城郡的统治得到加强,先后又新置七县。

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并金城郡于陇西郡。汉安帝永初四年,西羌起义,金城郡地大部被占,郡治由允吾迁至襄武,今甘肃陇西县,十二年后又迁回允吾。东汉末年,分金城郡新置西平郡,从此,金城郡治由允吾迁至榆中,今榆中县城西。

西晋建立后,仍置金城郡。西晋末年,前凉永安元年(320xx年),分金城郡所属的枝阳、令居二县,又与新立的永登县,在今兰州市红古区窑街附近三县合置广武郡,同年,金城郡治由榆中迁至金城,从此金城郡治与县治同驻一城。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置总管府。因城南有皋兰山,故名兰州。隋炀帝大业三年,改子城县为金城县,复改兰州为金城郡,领金城、狄道二县,郡治金城。大业十三年(620xx年),金城校尉薛举起兵反隋,称西秦霸王,年号秦兴,建都金城。不久迁都于天水,后为唐所灭。

唐统一中国后,于唐高祖武德二年(620xx年)复置兰州。八年,置都督府。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又改为州。唐玄宗天宝元年,复改为金城郡。唐肃宗乾元二年,又改金城郡为兰州,州治五泉,管辖五泉,广武二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兰州被吐蕃所占。唐宣宗大中二年,河州人张义潮起义,收复陇右十一州地,兰州又归唐属。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衰落,无力西顾。不久又被吐蕃所占。

在北宋宋真宗、仁宗年间,党项族屡败吐蕃诸部。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党项元昊击败吐蕃,占领河西及兰州地区。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北宋乘西夏廷内乱,调军攻夏,收复兰州。此后宋夏隔河对峙,时相攻伐。

南宋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兰州在宋廷统治半个世纪后,被金将宗弼(即金兀术)攻占。此后兰州虽曾在金大定元年(1161年)被宋收复过,但旋即丢失。因此,南宋后兰州又进入了金与西夏新一轮的争夺之中。直至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蒙古灭金,占领兰州。

兰州全景(2)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年),明军战败元军,攻取兰州,次年置兰州卫,洪武五年置庄浪卫;建文帝元年(1399年),肃王朱楧率甘州中护卫移藩兰县(兰州),以三分军士守城,七分军士屯田,加之东南诸省移民不断移兰屯垦,兴修水利,促进经济发展,人口增殖,至成化时兰州“城郭内外,军民庐舍不下万馀区”。

清初依明建制,兰州隶属临洮府,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顺治十三年裁卫归州。康熙二年复设兰州卫。康熙五年(1666年)陕甘分治,设甘肃行省,省会由巩昌,今陇西迁至兰州。从此,兰州一直为甘肃的政治中心。

乾隆三年(1738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又改州为皋兰县。当时兰州府辖管狄道、河州二州;皋兰、金县、渭源、靖远四县。乾隆二十九年,陕甘总督衙门自西安移驻兰州,裁减甘肃巡抚。自此兰州成为西北政治、军事重镇,用以“节制三秦”、“怀柔西域”。

辛亥革命后,于民国二年废府州设道,并兰山、巩昌二府为兰山道,辖管皋兰、红水、榆中、狄道、导河、宁定、洮沙、靖远、渭源、定西、临潭、陇西、岷县、会宁、漳县等十五县。道尹驻省会皋兰县。民国十六年改道为区,变兰山道为兰山区。民国二十五年,划甘肃省为七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皋兰、榆中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专署驻岷县。民国三十年,将皋兰县城郊划出,新设置兰州市,与皋兰县同治今兰州城关区。市区面积16平方公里,人口17.2万余人。民国三十三年,市区扩大,东至阳洼山,西至土门墩,不含马滩,南到石咀子、八里窑、皋兰山顶,北至盐场堡、十里店,面积达146平方公里。

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从此兰州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建国以来,兰州市建置曾几度变更。兰州市现辖城关、七里河、安宁、西固、红古五个区以及榆中、皋兰、永登三个县。

描写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二

天水伏羲庙,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整的纪念上古"三皇"之一伏羲氏的明代建筑群。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布为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羲庙址位于天水市秦城区西关伏羲路。卦台山的古建筑被破坏无遗;而天水城里的伏羲庙主要建筑、塑像和其它文物,却由于天水市文化部门及时地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基本保存完好。国内不少专家、学者认为:重视保护这一建筑群,对于研究我国远古历史、探讨明代建筑艺术、考察天水地方民俗风情等,有着相当重要的实物资料价值。史料记载,元代统治者对"三皇"个性推崇。他们认为,"三皇"应为伏羲、神农、轩辕。

伏羲庙本名太昊宫,俗称人宗庙,伏羲庙临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进四院,宏阔幽深。庙内古建筑包括戏楼、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钟楼、鼓楼、来鹤厅共10座;新建筑有朝房、碑廊、展览厅等共6座。新旧建筑共计76间。整个建筑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门、仪门、先天殿、太极殿沿纵轴线依次排列,层层推进,庄严雄伟。

全庙坊、亭、房、廊等建筑,严格安排在纵贯南北的主轴线两侧,布局对称而紧凑,疏密相宜而有致;主体建筑依次排列在主轴线上,统领全局,雄浑端庄。当游人沿天水城内大街西行来到伏羲路时,远远就可望见一座掩映在绿萌之中的大牌坊,那便是伏羲庙前大门。这牌坊,巍然矗立于高二米、宽六点五米、长十七点六米的台基之上。台基围以砖砌勾栏,东、西、南三面均有垂带式踏跺。拾级而上,可见牌坊面宽三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两端饰有鸱尾螭兽;檐下斗拱为四攒七铺作,六抄单拱,两柱头有转角斗拱,均系精雕细镂的上乘佳作。对于研究明代木构建筑很有参考价值。牌坊正中,悬有巨幅匾额,上书"开天明道"四个大字,为清乾隆湟中观察史杨应举手迹,笔力遒劲,潇洒流畅,向来为游人所称道。原先,伏羲庙门前东西两侧,还有横跨大街的两座牌坊,面向相,上楣分别题有"开物成务"、"继天立",与大门匾额之"开天明道"一样,都是对伏羲功德的极端颂词。庙门南面,与大门牌坊隔街相望,有一座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戏楼,三间宽,两层楼高,飞檐挑角,造型精巧,深受群众喜爱。

形制结构

进大门牌坊,即入正门。此门五间门面,共宽十八米,进深两间。正中门楣,原挂有祖籍天水的明代著名书法家胡缵宗所书"与天地准"巨匾一方,现悬挂"太昊宫"匾一,含义同"与天地准"相似,都是颂扬伏羲造福人类的恩德广大无边。伏羲庙的这座正门,虽也经清代局部修缮,但其主体部分,仍然保留了明代建筑风格,实为难能可贵。至今,屋顶完整无损,正脊两端施龙吻,尾向内,背兽齐全,中央置宝瓶;脊身饰缠技牡丹。这套质朴典雅、玲斑剔透的饰品构件,工艺、艺术价值相当之高,曾引起国内不少建筑专家和艺术家的重视。步入前院,可见院东有棵古槐,传为唐代栽植。岁月流逝,已逾千年;虽然屡经兵燹天灾,阅尽人间春色,至今依旧昂然挺拔,令人叹为观止。

先天殿

先天殿在中院月台的当间部位。此殿异常宏大壮观。看着它踞高凌空、庄重威严的风格,游人往往啧啧赞叹。这座大殿通高二十六点七米,纵深十三点五米,面宽七间,通长二十六点四米,是一座典型的明代风格建筑。殿顶上覆琉璃简瓦,正脊两端亦施龙吻,垂脊、戗脊施螭兽仙人。正脊中有桥亭火珠,脊面乃饰缠枝牡丹。其奇巧精致,耐人寻味。这座宫殿的门窗雕饰工艺,堪为上选艺术品,往往吸引不少游人,由于为其精美的工艺所倾倒,而总是流连忘返。这些门窗,全系木质结构,上面镂刻雕饰有金钱、艾叶、仙鹤、孔雀、蝙蝠、蝴蝶,还有二龙戏珠、鹿宿松下等图案,花纹细密,栩栩如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入大殿内,即见一中心方柱似的神龛,这便是供奉伏羲塑像的地方。完高五米有余,上根悬挂"礼貌肇启"匾额,系清代嘉庆年间秦州牧王赐均所书。匾文是对伏羲始创八卦、教民克愚的巨大功绩的高度赞颂。

文祖殿

迎面为一座碧瓦覆项、结构宏伟的大型古建筑,就是文祖殿。此殿虽系清乾隆三年(公元一七三八年)重建,但其彩绘风格却持续了明代暖色基调,向为专家所称道。穿过仪门,来到中院。由于场面开阔,令人襟怀顿觉释然。那里是伏裁庙建筑群的中心部分。正中位置为一月台,殿、阁、亭、榭,高下相间,与院内星罗棋布的株株参天古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妙趣横生。民间说法,前后院内原先共有古柏六十四株,是按照伏羲八卦推演的六十四个方位栽植的。此刻尚存三十七株,冬夏常青,生机盎然。这些忘年古柏,现已成了珍贵的文物树了。

民间传说

天水民间相传,伏羲既为人文之祖,那他就肯定是无所不能、无所不会的。所以一遇到什么事情,就想着找伏羲"商量"、"求教"。当地人相传伏羲的生日是农历正月十六,因而祭奠伏羲最隆重的就是这一天。人们在这一天赶庙会、唱戏、烧香、磕头、施舍,在心里把许多话"告诉"伏羲,以求从他那里获得智慧,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突出的事情,就是求伏羲医病。伏羲庙院里原有八八六十四棵柏树,人们说那是伏羲按八卦的演化序列排列的;说那些树,每一棵都能懂凡人之言,都能解伏羲之意。人们按照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的循环规律来套,每一年都要推选出一棵柏树,让它在庙院内"值班";轮流到值班的树,便是"神树"了,也就是伏羲的代表。正月十六这天,前来赶庙会的部分人,还带来要用红纸剪的纸人儿,有的人剪得很精致,就连面部的五官七窍都维妙维肖地剪出来。到了伏羲庙,就把这红纸人儿贴在值班的神树身上;然后,自己在过去的一年里,身体哪个部位闹过病,或不舒服,就用点燃的香头头(或者用点着的艾草绳头头)去烧那红纸人的那个部位,必须要烧一个洞才算,头疼烧头,脚疼烧脚。说是把红纸人必须要贴在值班树上用香烧,可实际上,多数人才不管那回事,乱贴哩,贴到哪个树上就是那个树,贴了,烧了,据说心

上就舒服了,千灾百祸都能够免除了。

因此,正月十六日一过,伏羲庙院子里柏树身上,棵棵都贴满了红纸人儿,风一吹,"哗哗哗"地响哩,就好象它们为了祝福人们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而发出的笑声一样。

描写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国家2a级旅游景区——兰州水车园参观游览。

兰州人有句老话:“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古老的水车悠悠转”,而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兰州水车、微雕葫芦、羊皮筏子,均可在兰州水车园内尽收眼底。园内最有特色手工艺品兰州微雕葫芦等,可供游客尽情选购。另设有临水码头,可乘羊皮筏子沿河漂流,尽享黄河美景。

园内的陇原艺术馆陈列与销售兰州特色手工艺品——微雕葫芦。店内葫芦品种齐全,以鸡蛋葫芦、疙瘩葫芦(为主)和飞碟葫芦(最有名)等为代表。其中本馆的微雕疙瘩葫芦在20xx年6月26日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上获银奖。

兰州刻葫芦所用材质主要有:兰州特有的“鸡蛋葫芦”及“疙瘩葫芦”。由于兰州特殊的气候环境及多年品种的不断优化,培育出了疙瘩葫芦这一特殊的葫芦品种,堪称中国葫芦的一朵奇葩。疙瘩葫芦通常以奇为美,在直径10—20公分的葫芦上遍布大小不一的疙瘩,有的竟大如小儿拳头,形状千奇百怪,如若虎踞,如若龙盘,又如太湖奇石,更若达摩打坐,回味无穷。这种葫芦上的疙瘩完全由天然生成,雕刻艺人根据疙瘩的形状及分布,巧妙构思,雕刻出“百子图”“百鸟朝凤”、“十八罗汉”、“八仙过海”等传统题材,更赋予了葫芦以文化色彩。疙瘩葫芦还可经手把玩,搓手健身,其涂之松墨永久不会脱落,可以长期保存经久不变。

葫芦,音同‘福禄’,同时,葫芦里面长‘子’,有子孙万代、多子多福的含义,因而兰州人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叫做“吉祥葫芦”,有“兰州三样宝,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的说法,吉祥葫芦列为三宝之首,成为馈赠亲朋、旅游收藏之首选。随着人民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迅速提高,多种多样的刻葫芦工艺制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人士的青睐。刻葫芦已经成为我国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如今,刻葫芦不仅只是人们把玩、收藏的物件,而小小葫芦蕴含的大文化,已展示出新风景,开创出一片大市场。兰州刻葫芦由于刻工精细绝妙,注重传神写意,艺术感染力强,具有浓郁的民族地方特色,深受国内外鉴赏者所喜爱。五光十色、技艺精美的刻葫芦,远销英、德、日、美等国,成为兰州市出口的传统工艺品之一,每年出口量在百万枚以上。

水车园内的羊皮筏子漂流队成立于20xx年,是黄河兰州段唯一经海事部门批准成立的正规漂流队,其队长马建华,家中五代摆渡皮筏,带领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筏工,自皮筏队成立以来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20xx年5月,圆满完成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先生一行乘羊皮筏漂流黄河接待任务,得到好评。

羊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运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制作羊皮筏子,需要很高的宰剥技巧,从羊颈部开口,慢慢地将整张皮囫囵个儿褪下来,不能划破一点毛皮。将羊皮脱毛后,吹气使皮胎膨胀,再灌入少量清油、食盐和水,再用细绳扎成袋状,留一小孔吹足气后封孔,以木板条将数个皮袋串绑起来,皮筏即告做成。黄河边供游客乘坐的羊皮筏子都是用13只皮胎采取前后4只中间5只的排列方式绑扎成的小筏子,重20多斤,能坐5个人。坐在筏子上,听“筏子客”高亢的扯着嗓子唱几句颤悠悠的“花儿”,过险滩、搏激流,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黄河的独特韵味。

现在,羊皮筏子已经成为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的特色旅游项目。当你在水车园内信步漫游时,便会看到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象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随着火车、汽车运输的快速发展,羊皮筏子已失去了当年黄河水上运输的主导地位,但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它与现代的水上交通工具同生共存,成为一种典型的黄河民俗文化现象。古老的羊皮筏子也开始吸引众多中外学者和外地游客来兰,成为兰州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

各位游客,今天的讲解到此结束,愿兰州水车园给您留下美好的印象,祝大家在兰州旅游愉快。

描写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四

白塔山位于兰州市黄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势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这里是军事要冲,山下有气势雄伟的金城关、玉迭关、王保保城;山上有层层峰峦,其中“白塔层峦”为兰州八景之一。

站在黄河南岸,举目北望,黄河铁桥,白塔山公圆建筑群,白塔寺浑然一体,尽收眼底,有“河桥远眺”之称。穿过黄河铁桥,白塔山一,二,三台建筑群,迎面耸立,飞檐红柱,参差绿树丛中,这是自一_八年建圆时在坍塌的古建筑废墟上重建的,总建筑面积八千余平方米。这个建筑群把对称的石阶、石壁、亭台、回廊连贯一起,上下通达,层次分明,结构严整,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别具风格的建筑形式。如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对立式的二台碑厦、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等,所有建筑物都配饰砖雕、木雕和彩画。

三台建筑群的迎面是白塔主峰,山势陡峭,古代建筑有“风林香袅”牌坊、罗汉殿、三宫殿等。

山顶的古建筑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阁,凭栏远眺日出,放眼黄河,气象万千。

白塔寺,始建于元代,据记载,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对大元帝国疆域统一过程中,曾致书西藏拥有实权的萨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称黄教)。当时萨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见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肃兰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兰州修塔纪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现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6年)为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巡抚绰奇补救增新,扩大寺址。寺名为慈恩寺。寺内白塔身为七级八面,上有绿顶,下筑圆基,高约十七米。塔的外层通抹白灰,刷白浆,故俗称白塔。塔建成后,几经强烈地震,仍屹立未动,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建筑艺术上的智慧与才能。

白塔寺原有“镇山三宝“:象皮鼓,青铜钟,紫荆树。象皮鼓传为一印度僧人云游白塔时所赠,现在这里仅有仿制品;青铜钟为清康熙年间铸造,重为153.5公斤,现存寺内;枝繁叶貌的紫荆树系后人重载。北端山头有牡丹亭,亭内有一碑,据说原碑在湖南衡阳市北的趄嵝山上,字形怪异难辨,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年),何玫摹刻于岳麓书院。兰州此碑,系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宽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葱郁,朝阳山、马头山、冠云山、环翠山峰峦层叠。浓荫深处,有休息亭,供游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这里山高林密,是登山远眺,避暑纳凉的好地方。

描写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五

游客朋友:

早上好!今天我们要去参观游览兰州市的著名景观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兰州市中心、黄河北岸,因山头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开辟为公园。 白塔山属黄土梁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连山的余脉。

它巍峨起伏,重峦叠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兰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层峦”被誉为“兰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与山下的黄河以及飞跨黄河的中山铁桥仰俯错落,成为兰州市的标志性景观。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见的是白塔山公园内著名的一、二、三台建筑群。该建筑群总面积达8000多平方米,以石阶、石壁、砖雕、亭台、回廊相互连贯,上下通达,层次分明,这是中国古典建筑中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一台建筑,是一座四面敞开的中央大厅,雕梁画栋。大厅回廊两侧各有重叠交错的重檐四角亭,迂回而上便是对称式的二台牌厦。牌厦面阔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级斗拱,为全国罕见。过二台广场,沿石阶而上便是砖木结构的三台大厅,气势庄重。大厅长80米,宽20米,高约10米,屋顶饰有琉璃花脊,墙面镶嵌各种砖雕,檩梁及悬角等处又有木雕彩绘。

各位游客,沿三台东侧盘山小道上来,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座牌坊,正面题额为“凤林香袅”,背面题额为“秀映三台”,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兰举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宝。这座牌坊号称“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这里俯视山下,黄河如带,凤林关一带炊烟袅袅,仿佛能闻到飘来的饭香;放眼远眺,皋兰山三台阁遥遥相望,恍若天上宫阙。穿过牌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罗汉殿”,位于三台大厅之上,在山道转弯处依山而建,是一座一进两院的古代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个建筑小巧玲珑,古朴清秀。有悬楼五间,凭栏远眺,金城全貌,尽收眼底。据记载,大殿原有对联云:“随处现身,只为众生开觉路;寻声救苦,永留宝筏渡迷津”,现已荡然无存。罗汉殿历经沧桑,曾经殿舍俱废,香火灭绝,名存实亡。于1998年批准修复,改名“法雨寺”,现有山门、大雄宝殿、藏经楼、—堂等主体建筑。法雨寺东西山头,各有三角亭一座,东曰“东风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简洁、刚健,气势不凡。西北顶峰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统祠,往西即可到达白塔寺。

拾级而上,我们终于到达了向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于元代。元太宗窝阔台执政时,他的皇子阔端为西凉王。阔端邀请当时西藏最具实力的——教萨迦派法王萨班。贡噶坚赞(被称为班智达,意为大学者),前往蒙古地方传教,在凉州——就是现在的武威——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凉州会谈”,就西藏的局势进行了磋商,议定了西藏地方归顺蒙古大汗的条件,标志着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传说萨班。贡噶坚赞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于兰州,后来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黄河北山修建一座通体雪白的佛塔,以纪念他的历史功绩。

萨班·贡噶坚赞的历史功绩不可磨灭,但是他死在兰州的说法,至今找不到历史证据。据史载,萨班。贡噶坚赞于1251年圆寂于凉州(今甘肃武威市),葬于凉州白塔寺,现在遗址尚存。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战乱中被毁,现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镇守甘肃的太监刘永诚重建。当时还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筑,成为兰州的胜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__年,甘肃巡抚绰奇补旧增新,扩建寺址,改名为“慈恩寺”。 白塔现在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洁白,通高17米,下筑圆台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为覆钵式,上半部分为楼阁式。楼阁七层八面,大小佛龛分列其上,塔顶为绿色的古印度式

塔刹。塔上方檐角,有铜铃装饰,微风吹过,悦耳动听。站立于此,也能眺望黄河,是观赏兰州市容的最佳之处。白塔山紧邻黄河,山下只有一线通道,自古以来被兵家视作军事要冲。白塔山西侧是古金城关所在地,白塔山东侧约1公里的山腰间,元末将领扩廓贴木儿,汉名王保保,曾在那里修城固守,妄图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视黄河,正应了“宝塔镇河妖”的古语。围塔而走,大家会发现塔的八面雕刻有藏传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净图:轮、螺、伞、盖、花、罐、鱼、长。轮 就是0,古时在印度是一种兵器,后来佛教吸收为法器,象征着佛法永不熄灭,像轮子一样旋转不停,也就是说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处,而是到处传播。轮内有八根辐条,象征释迦牟尼一生传教的八件大事。白海螺 是法会吹奏的一种乐器,按佛经说法,释迦—时声音洪亮,如大海螺的声音一样,响彻四方,所以用它来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伞 伞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贵族的象征,是贵族们出行使用的仪仗工具,后来被佛教采用,象征着遮蔽万障,守护佛法,即所谓的“张弛自如,曲复重生”。

盖即是幢,也叫“尊胜幢”。它不像伞可以曲张,而是呈圆柱形。幢本是印度的军旗,佛教用来表示解脱烦恼、得到觉悟。—教认为,它是解脱、大悲、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所谓108种烦恼,只有尊胜幢才能降服。 花 即莲花。佛经上说,莲有五种,颜色各异,但以白莲花最为高贵,所谓出五浊世,无所污染,是高尚、纯洁的象征。 罐 汉传佛教的图案是水罐形,—庙中所见到的是本巴瓶形,称为瓶。这个瓶作为八清净之一是净瓶,同时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庙中的瓶装有圣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树或孔雀翎,象征着吉祥清净和财运。 鱼 有金鱼形的,有鲤鱼形的。八吉祥中,鱼一般为双鱼形。因为鱼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长的,用鱼来代表解脱。 盘长 就是吉祥结,俗话叫“万字不断”,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图案。用它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求无障碍。

白塔的南边是三大寺楼,北面是菩萨殿,东西两侧各有陪殿数间,将白塔围在其中。寺内原有象皮鼓、青铜钟和紫荆树,古称“镇山三宝”。传说紫荆树是当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现已可枯死。另外二宝至今仍存寺中。相传象皮鼓是印度和尚游历白塔山慈恩寺时贡献在释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厘米多厚,由印度带来。铜钟为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__年铸造的,重约153。5公斤,造型庄严,声音洪亮,抗战时期日寇轰炸兰州时,曾用它发过防空警报。钟、鼓、塔的结构,是中国寺庙建筑中典型的廊院式结构。

白塔的东侧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嵝碑》,高3米,宽1米,碑首镂刻戏珠巨龙两条,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现存72字,记载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县西岣嵝峰(今称云密峰)上,字形怪异,后人附会为大禹治水时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_年),何致摹刻于岳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峰上),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洒泉郡侯建功又摹立于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庙内,后因庙宇塌毁,于1964年移至后山的牡丹亭内,后来又移至白塔寺内珍存。 白塔寺四周,还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阁和三官殿等古建筑群,可观赏日出,或远眺气象万千的九曲黄河,兰州市容尽在眼底,美不胜收。“金城关外寺,殿宇枕岩阿。地辟飞沙少,山高怪石多。钟声闻紫塞,塔影漫黄河。最爱谈禅处,何妨载酒过。”这是古人赞颂兰州白塔寺的诗句。宋末元初时期,白塔山一带为西夏占据,所以山后西北一带称“元昊台”,现在一般称“九州台”。九州台的黄土层厚达287米,仅次于兰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兰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测定,黄河已有160万年的历史。在黄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现在随着地壳运动的发展,形成了黄土高原,海拔1500——20__米。 白塔山虽说是佛教胜地,但是这里土质疏松,降雨量小,自古以来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疏。为栽种树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树。1958年开辟为公园后,引水上山,栽种了松柏、垂柳、白杨和国槐等各种树木十几万株,培植了苹果梁、桃树沟、梨树坪、杏林园等林区,使白塔山变成了层峦叠翠,鸟语花香的游览胜地。

我们所在的白塔西面,现在已是树高林密,曲径通幽,成为兰州人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好了,亲爱的朋友们,希望我的讲解,能使大家对白塔山有一个美好的印象。现在各位可以目田游览,拍照留念,20分钟后,顺原路返回。

描写甘肃消防员冬训心得体会及感悟六

尊敬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嘉峪关关城讲解员张敏,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巍巍雄关耀中华。这里,曾上演过一幕幕民族征战的历史话剧;这里,流传过一篇篇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团结奋斗的动人故事。巍巍雄关耀中华,古老的嘉峪关,就象一位历史老人,六百多年来,离合悲欢的往事,沧海桑田的巨变,映在它古老的青砖上,刻在它厚重的土墙里。

嘉峪关,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因建在嘉峪关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关"山海关早建九年。这里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两山之间,只有30华里,是河西走廊西部最狭窄的地方,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关西的大草滩,黄草平沙,地域开阔,素为古战场,关东是丝路重镇酒泉,紧靠关东南坡下,有著名的峪泉活水,"九眼泉"冬夏澄清,终年不竭,可供人马饮用,并可灌溉良田。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和险要的地理位置,是这里建关的主要原因。早在汉代,就在距关城北七里的石关峡口设有玉石障,依山凭险,设共防守,据史料记载,明代以前,这里一直是"有关无城"。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加强河西的军事防御,征虏大将军冯胜收复河西后,在此选址建关,以控制西去的交通要道。据历史记载,嘉峪关"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关可守也"。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一百六十多年的时间。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首筑土城,周长220丈,高2丈许,就是现在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明弘冶八年(公元148年),肃州兵各道李端澄主持在西罗城嘉峪关正门项修建嘉峪关关楼,也就是说,嘉峪关关楼是关城建成一百多年之后方修建的,史书上记载说:"李端澄构大楼以壮观,望之四达",又过了20xx年,也就是明正德元年(公元1520xx年)八月至次年二月,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尚书翟銮视察河西防务,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于是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它像一队威武雄壮的战士,屹立在两山之间、伸出双臂,牢牢地守卫着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公元1873年当时的陕西直隶总督左宗堂在收复新疆伊犁时速经嘉峪关,面对雄伟壮观、气势磅榜的关城,提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巨匾悬挂于嘉峪关楼上,为雄关又添了几分威严、几分雄壮。清末因禁烟而被贬赴伊犁的爱国将领林则徐于 1842年10月11日途经嘉峪关时,面对巍巍雄关和大漠风光写下了著名的诗篇出嘉峪关感赋)其中一首写道:

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入驻马蹄。

飞阁造连秦树直,综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峭摩肩立, 瀚海苍茫人望迷。

谁道堵函千古险,目看只见一九泥。

一生酷爱古诗词和书法艺术的毛泽东同志曾手书过这首著名的诗篇。

雄关关城布局十分合理,建筑也很得法,适合战争防御的需要,关城有三重城廊,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如果敌兵来犯,可确保万无一夫。

嘉峪关建关六百多年以来,由于风雨侵蚀,曾进行过大规模的修缮。尤其是在1986年,嘉峪关市委、市政府响应邓小平同志"爱我中华、修我长城"的伟大号召,倡导各界人士捐款集资,恢复关城。当时,嘉峪关按照国家文物局杨烈等同志指示"修旧如旧、恢复原貌",经过多方努力,嘉峪关楼终于又屹立于雄伟的关城之上,站在嘉峪关楼上看着关外,由于岁月侵蚀而变的沧桑的丝路古道,诸多感慨涌上。回头,曾有这样一幅对联记载关楼的沧桑历史:

历明清经民国毁于风雨岁月空留遗址、静观世事沧桑:

爱中华修长城建在升平年代恢复原貌、再睹华夏春色。

更值得一提的是长城学专家罗哲文老先生也诗兴大发;口占七绝一首:

嘉峪山前起煤城,墙台高峙气萧森

雄关天下今谁主,游客登楼话古今。

是的,雄关本身的防御意义早已成为了过去,而今登上这座气宇轩昂的关城,人们不仅为它的气势、它的雄壮、为祖辈们的智慧所折服,更多的是在思索和寻找。在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使这座关城焕发出无比的生命力,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谁说春风不度玉门关?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己吹绿了关城内外。大开发的春风为关城的建设推波助澜。使机遇与挑战同时摆在我们面前。是固守着祖辈留给我们的这笔财富而满足于现状,还是积极探索、寻找差距、开拓进取?事实是最好的口答;关城作为人类重要的文化遗产、当之无愧地被授予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九六年被授予全国百家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今天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中,雄关又在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活动中找差距、定措施,这些都意味着关城人正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精神赋予关城以新的意义。

嘉峪关人更是信心百倍,在市委、市政府的超常发展战略指引下,为关城未来的发展设计了新的蓝图,在这个新的定位中,创新是灵魂、墨守成规意味着被淘汰,关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吸引海内外人士的磁石,要让这颗磁石闪烁出耀眼的光芒,让关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更加雄伟的风姿,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巍巍雄关耀中华。登临长城,凭吊嘉峪关曾经的繁华,我们将继承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向上的优秀传统,以饱满的精神风貌,开拓未来,创造明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