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 部队海训个人体会(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4:00:37 页码:7
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 部队海训个人体会(7篇)
2023-01-08 14:00:37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2022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20__年,和平方舟完成新型海上医疗救护平台能力演练,标志着岸海衔接、海空立体和远海保障的体系基本形成;

20__年,和平方舟在亚丁湾开展海军首次远海卫勤演练,带动了我海军远海医疗救护能力的全面提升;

20__年7月,和平方舟舰载救护直升机在外国岛礁巡诊,标志着我国在世界范围内海上立体救护能力已经形成;

20__年9月,和平方舟舰载救护直升机首次在地中海进行跨昼夜飞行和搜救演练,锻炼全天候全地域应急医疗救治能力;

……

走出国门,从海上立体救援实兵演练到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联合演练,从单船训练到与外军联演联训,对于和平方舟来说,已成为常态。

20__年10月24日,和平方舟结束对法属波利尼西亚为期5天的友好访问后,在帕皮提港附近海域与法军举行融空中搜救、直升机索降、甲板伤员转运、联合医疗救治和伤员快速后送5个课目为一体的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援海上联合演练。

“那时,和平方舟刚刚离港,谁也没想到这是一场演练。”卫生员张栗淮说,部署铃响后,大家撒腿就往战位跑。事后官兵才得知,这次演练,从演习背景想定到伤员伤情设置,再到伤员换乘的时间、海域和方式,都没有事先沟通,完全按实战要求展开。

练兵千日,用兵一时。20__年11月19日,台风“海燕”重创菲律宾,和平方舟临危受命,48小时内完成人员集结和物资装载,千里驰援灾区。

11月25日凌晨,刚刚赶到菲律宾灾区,和平方舟便迎来第一批重症病人,有的患糖尿病并发下肢感染,有的患急性阑尾炎已有数天,有的粉碎性骨折……医护人员立即行动,连夜救治伤病员。

此次救援行动中,和平方舟共接诊伤病员2208人,实施手术44例,住院治疗113人,救生艇前出139艇次,直升机转运718人次。这是我国首次派出舰艇赴海外灾区执行人道主义医疗救助。

“感谢中国政府,派来‘生命之舟’。”菲律宾军政官员给予高度评价,称和平方舟无私的医疗援助点燃了灾区民众对未来的希望。世界卫生组织官员更是赞誉和平方舟在救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大风大浪的历练,一茬茬水兵在和平方舟成长成才:防化班长黄芳烨由于军政素质过硬,经考核提干赴军校深造;电航班长兼技师郭丰涛,由于完成任务出色,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1次、荣立三等功2次;信号班长韩大林,练就了一口流利的英语……

2022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慈溪人都叫钱海军“万能电工”,只要带“电”的,“小钱师傅”都会修。钱海军总是笑笑说:“万能是不可能的,只是不忍叫求助的人失望罢了!”

技术好,是钱海军“技术好、服务好、口碑好”的“三好工作标准”头一条。

1970年出生的钱海军中考失利,读了慈溪市周巷职业高级中学钳工班,毕业后成了慈溪调峰电厂的一名电气维修工。在校期间,中央电视台报道了上海劳动模范徐虎的“便民服务箱”,钱海军心想,我也是电工,我也能做到,就是技术一定要好,不要“帮倒忙”。

在单位,钱海军总是比别人跑得勤、学得快。

1998年10月,钱海军从周巷老家搬到中兴小区。那时的小区没有业委会、物管处,居委会工作人员不过六七人。文书陈亚丽向同住小区的钱海军提出请求:“小钱师傅,你是电工,能不能免费帮我们小区修修电路?”

钱海军爽快地答应了:闲话一句,报酬不要。

他自费印了500张名片,上面就两行“顶天立地”的大字:“电力义工钱海军”“服务热线137____4267”,“印大点,老伯伯看得清楚”。一开始发名片很不顺利,“人家当是发小广告的”。但是没过多久,“小钱师傅水平高、态度好”就在小区里传开了,名片很快发完了。

2019年4月17日,宁波市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钱海军为当地低保户敷设室内照明线路。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钱海军的电话也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电力110”。最忙的时候,他一天接过21个电话;最早的是凌晨一两点钟从被窝里起来上门维修……

即便是大年三十,钱海军也总要忙到晚上九十点钟。2013年除夕,钱海军难得早早带着妻女回周巷镇老家,父母亲既高兴又意外。可年夜饭第一道热菜才上桌,中兴小区傅建明老人的一个电话就把他给叫走了。到了傅大伯家,“老伯伯掌着蜡烛等在门口”。钱海军排除了故障,婉拒老人“一起吃点”的邀请,匆匆赶去下一家。那年除夕,跑了4户人家,回到家已晚上11时,妻子女儿已经熟睡,他轻手轻脚泡了两包方便面,给自己过了个年。

在钱海军办公桌上、抽屉里、衣服口袋里,塞满了大小不一、材质各异的几千张纸条,有广告纸、烟壳,有的甚至只是报纸一角,上面记着求助对象的地址、电话、故障类型,有服务过的,有等着他去的。钱海军解释说,来电话时常常在用户家里忙,抓到什么就记在上面,回头再上门,有时候在梯子上,就记在手背上。

钱海军关心看望80岁低保户徐桂琴,在寒冬里给老人送去大衣、围巾、手套等保暖用品。

“小钱师傅”名气越来越大,老百姓带“电”字的东西坏了都找上门来。一次,一位八十多岁老婆婆家里的电视机坏了,钱海军二话没说就去了,一到却傻了,“是那种两根辫子天线的黑白电视机,电路是好的,就是画面不停翻滚,这我哪会修啊!”钱海军不忍让老人失望,扔下一句“我去请同事来”,骑上摩托车载来了家电维修店师傅,上楼前叮嘱师傅,“不要问她收钱,我会付的。”

这不是长久之计。钱海军买了书从头学起,有时候利用摩托车免费接送家电维修师傅,“偷师学艺”,换来一招两式。慢慢地,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洗衣机的一些常见故障,钱海军也能“手到擒来”。“万能电工”的美名不胫而走。

2004年,当了整整6年“电力义工”的钱海军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誓那天,他对自己说:“过去是全心全意为用户服务,今后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他没有说给别人听,却用双手点燃了更多盏灯火、拨亮了更多方心田。

2022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钱海军当然不是“万能”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钱海军身边聚拢了一堆人,他们让“钱海军”变成“万能”的。

2012年1月,慈溪市供电公司以钱海军名字命名的“钱海军服务班”成立,5月又迅速拓展到由126人组成的“钱海军共产党员服务队”。由此,钱海军做志愿服务从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团队。然而,最初他对此并不太认可:“做服务,我一个人就能行!”

2021年9月9日,钱海军发起乡村电工培养计划,现场为学员开展技能操作演示和讲解。

同样不以为然的,还有最初被挑选入班的4名员工之一姚乙鸣。之前,他在单位宣传栏里也看过钱海军的事迹,当时他便在心里嘀咕:“不就是给老百姓提供电力服务嘛,只要想去做,很多人都能做到!”

可进入班组后,和钱海军近距离接触和学习后,姚乙鸣很快就发现了自己和班长的差距。不仅复杂的故障自己常常要向钱海军请教,更重要的是钱海军没日没夜服务群众的那份执着。“难以想象,这么大范围、这么高频次的志愿服务,钱师傅这么多年一个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很快,他在心里认下了这个师傅。

潜移默化中,钱海军也在悄然改变和成长。有了服务班,他感觉到服务半径扩大了,能为9个共建社区约1700多户居民提供24小时免费电力维修,并且过去有心无力的“大活”也在钱海军脑海中开始酝酿。

钱海军早就发现,当地残疾人家庭中有近40%的困难户室内照明线路存在隐患。可是,光靠他一个人的力量,改造不过来。2015年3月,在之前志愿服务队的基础上,“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在慈溪市民政局完成注册,钱海军知道机会来了。

当年9月,“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启动了“千户万灯”残疾人困难户室内照明线路改造项目,钱海军直奔早在心里确定的目标,敲开了75岁老人赵泉迪的房门。老旧线路被一条条拆除,新电线、新开关、漏电保护器被装上,整个房间就像变戏法一样,立刻就变了模样。打开开关,看着屋里亮起的灯,老人感叹:“改造过后,灯更亮了,整个房间都显得更大了!”

2019年9月12日,“千户万灯”公益项目远赴2000公里外贵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为安龙县龙广镇的低保户赵立勇免费更换了家中的电气线路,完成了“千户万灯”公益项目贵州行的首户改造。

“走千户、修万灯、暖人心”,20.8万公里行程、96.75万米管线铺设……“千户万灯”的公益力量沿着电网线路不断延伸,触及西藏、吉林、贵州等地的困难家庭,目前累计完成改造6047户,受惠群体达6万余人。2017年、2018年,该项目两次获得中央财政支持。

这一路上,钱海军的同行者越来越多。如今,“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从最初的126名注册志愿者发展到1200余人,还有500余名社会志愿者和掌起阳光托养中心等16家集体志愿者参与共铸“钱海军”公益品牌。

2019年5月,以“千户万灯”项目发起人钱海军代表的央企故事《你用电,我用心》,代表国网公司参加首届中央企业故事大赛优秀故事发布会现场展示。

“我也想做钱海军那样的人。”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他们的初衷很简单,哪里需要,哪里就有“钱海军”。这些年,“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陆续推出“千户万灯”“星星点灯”“暖心空巢”等七大扩面提质的慈善公益服务项目。团队成员王军浩结对多名老人,数九寒天下水勇救一家祖孙三口,12年义务献血被评为全国无偿献血金奖获得者;同事唐洁策划了“半亩田”“心电途”“复兴少年宫”等公益项目行动;无论是在抗台一线还是抗疫一线,钱海军团队的党旗总是冲在最前面;钱海军在多年志愿服务工作中创新总结了“有疑必解释、有问必解答、有难必解决、为群众解困、为政府解忧”的“五解”服务法;青藏高原、凉山深处、边境雪乡……无论志愿项目做到哪里,钱海军都要手把手教会几个熟练电工,留下一个个“小钱师傅”……

2018年8月10日,钱海军与西藏小朋友结对,帮助藏娃圆大海梦。

2022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有心人为钱海军算过一笔账,这么多年他买材料、加汽油花的钱,都够在四五线城市买套小居室了。也有人在钱海军报道的跟帖里留言“脑子坏掉了”。钱海军听了都憨憨一笑:“等他们电灯不亮、空调不转,就懂我了。”

闲言碎语传到妻子陈冬冬耳朵里,她也问丈夫:“你要帮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2018年8月,“藏娃寻海浙里有家”主题活动开展。

从结婚开始,陈冬冬就不理解丈夫为什么总是“不着家”,直到妻子有一次跟钱海军一起走进服务对象的家,老人颤颤巍巍迎上来,一把抓住她的手说:“早听海军夸你,咋现在才来!”话语中没有丝毫生分,满满都是长辈的疼爱。那一刻,她明白了,丈夫的付出对这些老人意味着什么。

从此,一有空,她就磨着钱海军带她一起去做志愿服务。钱海军不乐意,“你又帮不上”,其实是想妻子多在家休息休息。可陈冬冬不依,“你干你的活,我陪老人聊聊天”。钱海军意外地发现,有妻子同去往往修得特别快。碰到喜欢指指点点充内行的服务对象,直脾气的钱海军刚想顶回去,妻子柔柔地开口了:“我老公我晓得的,技术蛮好的,我们谈谈天吧!”

可当钱海军夸妻子,妻子总嗔道:“你当我愿意啊?我是怕你一日忙到夜,这样下去身体要垮的!”如今,陈冬冬对丈夫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他多当心自己的身体。

“说不亏欠妻子女儿,那是假的。”钱海军低下了头。有一年正月初一,钱海军笃定地主动提出陪女儿去看场电影,可电影即将开始时,钱海军的手机又响了。这一去又是3个小时,还是妻子把女儿从电影院接回了家。

2018年6月27日,钱海军率志愿者前往西藏仁布县开展“千户万灯”公益项目。图为钱海军为当地村民修理家中的电灯。

女儿钱佳源作文里写道:“妈妈很能干,什么事情都难不倒她;爸爸很忙碌,他的眼睛里只有电……”钱海军不经意读到时,眼泪扑簌簌地流下:“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可是,那些等着灯亮的人,谁去帮呢?”

“兔妹妹,在干什么?太晚了,不要自己开车出门!”这两年,女儿考上大学去了杭州,陈冬冬更加需要丈夫的陪伴,钱海军尽管依然很忙,却也开始会发一些甜蜜的讯息。其实,陈冬冬很容易满足,看着消息憨憨地笑,回了一条:“狗哥哥,你终于会哄人了……”

这两天,钱海军出了趟远门被居家隔离了。陈冬冬开心得像捡到宝,她在电话里对记者说:“多少难得呀!”

2022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在一幅名为《恩师》的和平方舟主题国画前,不少参观者驻足欣赏。

这是今年10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海军机关举办的“向海图强——万里海疆画展”。

《恩师》描绘的是和平方舟的一位女军医与自己教过的一名留学生联手,为到访国民众诊疗的场面。女军医的原型,是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中医专家李伟红。作为医学交流的一部分,海军军医大学每年都会接收一批外国留学生,他们像一颗颗友谊的种子,撒向世界各地。

走进和平方舟,两块古香古色的展板上依次排列着和平方舟到访的43个国家和地区的旗帜。一面面国旗,辉映着这艘友谊之舟的航迹。

在和平方舟的会议室里,摆放着一尊名为“大团结”的黑木雕,这是坦桑尼亚总统赠送的。木雕上,几十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寓意世界人民团结友好、共同发展。

20__年11月26日,和平方舟圆满完成为期8天的医疗服务,准备离开坦桑尼亚达累斯萨拉姆港,总统带着木雕国礼专程赶来送行。他与每一位医护人员握手,不停地说:“谢谢,中国老朋友。”

20__年,委内瑞拉政局不稳。当年9月下旬,和平方舟依旧如期到访。

得知和平方舟来访,委内瑞拉全国欢腾。委海军“叶库阿纳”号巡逻舰提前起航,顶着大风浪前出180多海里迎接。两舰会合后,双方官兵在甲板列队,相互鸣笛敬礼。和平方舟官兵没有想到的是,委内瑞拉还派出5架飞机,用高规格的编队飞行来欢迎他们。

在“和平方舟”号医院船陈洋阳看来,到访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登上和平方舟是莫大的荣耀,但更让他欣慰的是,和平方舟给患者尤其是儿童带来了希望和欢乐。他说,许多孩子接受治疗后,不仅摆脱了疾病困扰,甚至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轨迹。

20__年10月,和平方舟时隔3年再访格林纳达。55岁的威廉登船就诊时,手中拿着一张发黄的卡片。这是20__年和平方舟首次来格林纳达进行医疗服务时,威廉前来就诊的登记卡。

当年,威廉因意外造成膝盖韧带损伤,在和平方舟上进行了关节穿刺抽液治疗。腿伤康复的威廉有一个念想,就是有一天能有幸再见到和平方舟时,当面说一声谢谢。骨科医生付奇伟听后很感动,又为威廉做了一次检查。

和平方舟战士郅东亮忘不了,在塞拉利昂,他陪同医护人员到社区巡诊时,一名当地青年拿着烤好的木薯追着他们跑,大家以为他想卖木薯,就问多少钱,他说“chinese,free”(中国人免费),说完把木薯塞到大家手上转身跑了。

时任和平方舟船长章荣华忘不了,在瓦努阿图,和平方舟结束访问离开时,当地民众为表示祝福和感恩,拿着红布往官兵身上裹,举着花环往大家头上戴。和平方舟鸣笛起航,他们又驾着小船追着跑,边唱歌边向大海里撒花。

和平方舟军医蔡金辉忘不了,在肯尼亚,和平方舟缓缓驶离时,码头上突然出现一支插着五星红旗的摩托车队,他们时而疾驰鸣响喇叭,时而拼命挥手致意,车队足有1公里长。

“你的手术太棒了,我给你打满分。”面对美国海军“仁慈”号医院船海上医院副院长维勒的赞扬,刚走下手术台的和平方舟外科医生张剑微微一笑。

20__年7月20日,正在“仁慈”号驻船见学的张剑,担任演习模拟腹部枪击伤员抢救手术主刀。在美方外科医生、麻醉师等6名助手的配合下,张剑迅速完成模拟脏器腹腔探查、脾出血控制、污染处理、临时关腹等步骤,被演练评估组一致评为满分。

与此同时,在和平方舟上,来自“仁慈”号医院船的康复理疗师劳拉·瑞贝尔,正在向中医医师付本升讨教“干针”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互派3批各6名医务人员到对方的医院船进行为期10天的工作体验,这是和平方舟与“仁慈”号深入交流的一种方式。

云帆高张,昼夜星驰。和平方舟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的航道上,谱写着一曲曲至真至诚的大爱之歌,收获了一串串弥足珍贵的人间友谊。

2022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一、选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当前,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确有倒向过度物质化的倾向,这是一个可见的事实。它的威胁在于,人类社会“在物质进步的祭坛上牺牲了诸多道德和精神价值”.毫无疑问,这是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而始作俑者则是西方。自工业革命以来,这一文明对于物质的极力追求,使得他们渐渐偏离了启蒙运动时期所确立的文化方向,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技术和消费的层面,而较少顾及那些事关人类社会真正福祉的问题。

(一)全球设计的危机。

当代世界仍然处在巨变之中,其速度之迅捷、规模之盛大,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而这一现象并非无源之水,而是以发轫于18世纪的工业革命作为基础的。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设计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们既是动因,也是果实。作为极其重要的社会现象,设计的进化受到社会力量的塑造和鼓动。与此同时,它也反过来为社会带来深刻而复杂的影响。

这个世界即使从总体上来看更加趋于平等和民主,但是我们也无法忽略这样的现实,即这里还存在着相当严峻的贫困、不公正、残酷和*的事件。因此,我们仍然很有必要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我们应该如何在这个越来越拥挤的世界上生存下去。因此,设计也就十分自然地有了更多的承担,设计不仅有可能,而且完全有理由使生活变得更美丽、更舒适,同时也更安全、更人道。

(二)当下国内的设计现实。

在全球化的当下,中国迎来了它最为繁荣和活跃的时期,改革如今已经到达“深水区”,我们一方面需要积极因应新的国际趋势,进行富有创造力的发展;另一方面,需要检视当前的境况和不足,反思我们走过的道路。这种姿态应当是全方位的,它将在经济、政治、文化、技术等各个层面逐一展开。反思改革开放以来的设计发展之路,我们看到,在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的设计取得了很大的突破,国人对于设计的了解和期待也在不断加深。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设计还有严重的不足,总体说来,我们还很缺乏原创性的设计,以及负责任、有品质的设计,我们距离“设计大国”、“创新大国”、“软实力大国”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实践当中,则有这样这样两个严重的问题,一是批评乏力,二是*缺失,它们实际上又是一体的。

就当下而言,发掘设计的道德力量,对于增进我国社会的凝聚力,提升大众生活的福祉和个体的内在幸福感,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很多证据都已显示,一个社会的道德败坏往往与城市、社区功能的弱化有直接联系,反之亦然。因此,我们有理由加紧推动中国设计的批评规范化,推进*议题的常态化。它们将会在今后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变得更加生动、人性化,会逐一体现在设计实务当中。

(三)初步的看法。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只是在下意识地使用产品、适应于产品,产品对于人而言,慢慢地成为了一种习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关注到设计内在的价值和意义。而一个多世纪以来,随着设计和商业的密切交融,这就更加使我们容易忽略设计的“全景图”,一个正在逐渐生成的文化和社会现象。而当前越来越细化的设计教育分科,这就进一步模糊了人们本已经不太清晰的视野,而忽略了作为这个概念、这个行为的某些真正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马格林指出,“将设计作为一种广义的人类活动来讨论便会处于低层次的发展阶段”.

中国设计之弊虽与批评缺失有关,但从根本来看,却是因为当前的社会缺少应有的价值观念。正因为如此,我们的生活和设计才显得残缺不全,并造成了设计和批评的双重失落:它们无法产生互动(与此同时,虚浮的设计和伪劣的批评却在大行其道)。

因此,迫在眉睫的是,我们需要着手阐述设计的本质,尤其是充分论证设计与*议题的关系,而这不仅是推动设计健康发展的必需,更是事关家国命运的现实命题。

从*角度切入对设计批评的研究,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尽管还远不够成熟,但当前国内的设计批评研究还是显示出了多种可能性,如果从*角度切入设计批评研究,在方法层面具有特殊意义。它们虽分属不同层面,却具有明显的共同指向性。前者是设计活动接受社会反馈的过程,是健康有序的设计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或者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设计生产;而后者则是隐藏在一切社会活动(当然也包括设计)背后的根本动力,是设计的价值观所在--笔者认为,它们都关乎设计活动的本质--我们姑且可以把前者看作是设计的外在形式,而后者则是设计的内在动因,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中外文献综述。

(一)设计批评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众所周知,设计理论和建筑、艺术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建筑学,由于它悠久的历史和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几个世纪以来,它一直都对其他门类的设计学建构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建筑和设计形成了一种极为紧密而又微妙的关系。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随着设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设计学的独立性也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批评的行为很早就已产生,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梁思成在1955年对北京城市规划的质疑和行动就是知名的历史公案,是非常重要的批评事件,显示出建筑界当时对于历史文脉保存的批判性思考。就总体而言,设计批评的真正起步却要等到改革开放之后,从那时起,设计批评的活动才逐渐展开,而相关的设计批评研究则在此后跟进。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设计批评开始随着中国社会发展中设计议题的逐渐展露而变得愈发急迫,另一方面,设计批评与设计史、设计理论的互动也越来越频密。在此过程中,一些中青年学者也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就总体而言,国内的设计批评和设计*的研究都是起步不久,大约从20xx年前后起,论文和专着进一步有了数量和品质的提升,对于问题的思考深度也在大大加深。

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批评对于大多数设计圈内人来说,它已经由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慢慢发展成为一个较为熟悉的的概念。当然,和现实相比这还远远不够的,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缺乏批评传统、批评氛围比较稀薄的国家来说,深入扎实地探讨设计批评,对其相关基础概念进行挖掘、梳理,将会是一份长期的工作。

因此,还有许多基础性的工作有待去完成。针对设计批评的学科概念的界定、相关框架的构建,对其相关历史源流的梳理,都还需要从头做起。因此,在该学科方向内,一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仍然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我们对于设计批评到底是什么?它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这些问题,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总结。目前这方面的探索还只是一个开始,诞生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以建筑批评为例,郑时龄的《建筑批评学》(20xx)就从批评的主体论、价值论、符号论、方*、批评意识,以及建筑师的身份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建筑批评这一问题进行了条分缕析的梳理。其中既有相当篇幅的有关国外设计批评历史的介绍,同时也有许多当下国内建筑设计的案例,内外印证,联系紧密。由于作者长期从事专业教学和各类建筑实践,因此得以比较透彻地剖析批评的各个层面;而在设计批评方面,目前有这样两本教材,即杜军虎的《设计评论》(20xx)和黄厚石的《设计批评》(20xx),二者都较为全面地评述了设计批评的框架,对其的历史、本体、价值、范畴等概念均有谈及,为这一学科的构建铺设了道路。而李丛芹的《设计批评论纲》(20xx)也是一部较为重要的、非教材类型的专业论着,该书从人与物的关系着手,以设计批评的立足点、范式、原则、主体等几个方面作为抓手,阐述了人与物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变迁。作者结合大量实例,以轻松自如的叙述方式,揭示了人与物之间的深刻联系。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造物”和“生生”关系的思考,清楚地表明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设计文化的深远影响,当然这也必然影响人们对于设计的批判和认识。

此外,关于设计批评的本体研究,还出现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论文,例如,“批评是一种学术立场而非道德骂场”(田萌)、“关于设计批评的身份焦虑”(芦影,20xx年)、“建构一种批评的本质”(李凯生)、“设计批评的类型研究”(刘震,20xx年学位论文)、“从设计批评的现状谈起”(陶安蕙)等等。

到目前为止,针对设计批评也在进行着带有具体指向性的思考和总结,将设计批评与设计文化立场、设计的价值倾向、设计的哲学维度等等进行融合、并置的趋势,开始引发更多的关注。这一方法表明了设计批评研究的开放性,目前这方面的专着还不算多,其中比较代表性的有张犇的《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20xx),该书将设计批评放在设计文化的背景下,进行观察和思考,较为清晰地还原了设计的文化属性,既有历史的纵向叙述,也有对本体问题的横向思考,具有相当的说服力。设计批评是对设计价值的一种判断,因此对于设计价值的阐述也就显得十分重要。李立新的《设计价值论》(20xx)一书中,就从设计价值的角度出发,专门就设计批评与设计价值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这是为对设计批评的一种本体论性质的思考。在价值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设计批评所涉及的价值原则的多样性。从设计价值与批评的关系、设计价值的类型、设计价值判断的原则和标准出发,将设计批评和价值判断关系的内在逻辑层次做了清晰的梳理。其中还特别指出,设计批评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行为,同时它也应该反映出社会整体的价值思考。此外,李乐山的《工业设计思想基础》(1997)一书把设计放在了文化的整体背景下进行观察,体现出和其他相关着作不同的立意,体现出作者视野的独特性和责任意识。该书最后一章着力于对西方现代性的回顾,用了相当篇幅来探讨现代设计的思想历史根源。这一部分看似脱略于该书的总体结构,实际上确有其必要性,这将设计背后的文明危机呈现出来。李乐山人认为西方的现代性本身具有很强的欺骗性,它实际上掩盖了西方工业文明内在的巨大缺陷,正是这种现代性造成了严重的*危机、社会危机,该书的具体表述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对于破除西方迷信,却是很好的提示。而青年学者李向锋的《寻求建筑的*话语:当代西方建筑*理论及其反思》(20xx),是对建筑*问题进行系统阐述的一本重要着作。该书对西方建筑*的历史、体系、研究模式、当代的实践操作以及中国当下的回应,进行了思考。其中既有历史叙述的纵线,又有横向的、并列的概念阐述。不仅深入探究了西方建筑*发展的线索,它的演化,核心议题的扩展,同时,又将这些问题同中国当下的现实加以连接,从而建立起一种结构坚实、体例完备的立体式叙述。

批评从来都不曾被局限于设计专业之内,从它诞生之日起,直到今天,这一活态的、外向的、多元多义的面貌,就一直保持着。就这一特征而言,它和历时更为久远的艺术批评、建筑批评、文艺批评一样,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仅允许,甚至有赖于设计之外的各类知识的积极融入。这些知识来源于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的多个学科,例如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学等等。这些专家所思考的视觉未必一致,但他们往往能有许多相重叠的结论和观念。在我国,这种跨领域的、多学科的批评实践总是与理论的建构并肩展开。消费社会就是关注的“靶子”之一,社会学学者郑也夫的《后物欲时代的来临》(20xx年)就是一部重要的着作,本书从消费的角度着手,对当前国内的社会景况做出分析。可以预见的是,设计批评走向多学科的交流,这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自然态势,而且也将成为设计学自身的一种要求。

事实证明,设计批评的发展往不仅需要从现实当中汲取养分,而且针对自身的文明基因,设计批评也需要有属于我国自身的理论建构。因此,回顾中国设计的发展历程,从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当中去寻找设计发展的逻辑,建构其中的社会、文化、*维度,探索具有本土意义的批评范式就显得格外重要。在这一方面,柳冠中的“事理学”理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尽管作为一种理论模型,它的实践性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论证。但这一范式对于完善我们的设计批评,建立中国设计批评的*标准而言,却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针对设计史以及重要设计流派的研究中,往往有许多是关于设计批评的发展研究。例如,“乌尔姆设计学院教育思想研究”(徐昊,20xx年学位论文)、“英国工艺美术运动设计思想研究”(廖前兰,20xx年)、“都市乌托邦的批评理论:读威尼斯学派的三本着作”(李翔宁,20xx年)、“雷纳班汉姆及其设计批评观”(关玲,20xx年学位论文)、“批评包豪斯”(翟墨,20xx年)、“事实与价值:卢斯装饰批判的批判”(黄厚石,20xx年学位论文)等等。

针对那些专门的设计领域、设计专业,批评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在以往的研究当中,设计批评的思考几乎都是下意识地围绕着工业设计展开,严格地说来,这当然和设计史研究历来偏重工业设计的倾向不无关系,但这种以工业设计“一家独大”的局面也在渐渐得到改观,在服装、景观,平面甚至动画专业当中,相关的批评研究正配合着批评实践的展开而得到深入的发展。例如由李超德、张蓓蓓共同撰写的《服装评论》(20xx),该书针对中国服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批评研究,对于当下的服装设计批评的发展倾向有着全局式的认识,同时又不乏对历史的回望、关照,不失对服装设计自身专业特性的冷静思考。而在景观设计领域,俞孔坚也凭借着他一系列的专业实践和带有明显批评思考的着作而推动了设计的发展,他的《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岐江公园案例》(20xx)、《回到土地》(20xx)都是这一领域的代表性作品。

2.国外研究情况。

就设计批评在国外的发展、研究发展情况来看,它要早于国内。就工业设计的批评来看,它应以19世纪中叶作为起点,但其雏形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启蒙运动时期。而在建筑学领域,批评的行为和范式形成的时间还要更早。在经历了这种漫长的发展之后,批评在西方设计领域已经不只是一种学科的的概念,更已经成为一种人们的自觉意识,熔铸到人们的设计意识当中。在建筑师、设计师和大众的思考当中,处处显示出这种批评意识的存在。

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在当时的设计史、设计理论的研究当中,也常常会将批评意识融入其中。历史写作本身有时就会映射出作者个人的价值立场。由于时代的局限,历史写作往往成为一种表达立场和批判性的载体。这在佩夫斯纳和吉迪翁的历史研究中,就体现出这一点,作为现代主义的拥趸,他们借助于历史研究表达出这样的一种立场。

设计批评早已经超出了旧有的框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者说一种文化与社会力量,它在信奉激进主义的设计师与创作者手中,更是成为一种直接干预社会生活的利器,用设计的语言去批判社会。1964年,英国设计师肯·加兰德(kengarland)发表了着名的《要事第一》(《thefirstthingsfirstmanifesto》),这是一部设计宣言。加兰德通过这样一种行为,号召设计师回归设计的人文主义精神当中,以此来对抗一个商业氛围浓烈的时代。这份宣言是当时的英国设计师对社会现实的强烈回应,呼吁社会重新回归到一个以人为本的设计思维模式。1971年,德国沃尔夫冈豪格(wolfganghaug)的《商品美学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外观、性和广告》,这是代表兰克福学派社会批评的经典作品,对于充斥在商品社会当中的广告展开了尖锐批判,对于大量充斥在市场上的商品产生的不良社会效应进行了消费文化的批判。

1970年代有标志性意义的作品是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1972),作为横跨设计批评和*两大领域的一部经典着作,该书反映出20世纪70年代对于资本主义设计问题的*和环境思考。首次提出设计*概念的一部着作。从生态道德、社会道德等方面对现代设计进行了深度的反省,设计*从这时起,展示了设计*思考的多元性。书中还以大量的实例,证明了设计*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展示了设计的局限性,以及设计发展有可能达到的水平。

英国学者爱丽丝·劳丝瑟恩的《设计:为更好的世界》(20xx),也以一种较为通俗、流畅的书写方式,对设计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批评。针对正身处技术化时代的设计加以思考和想象。在各个专门的设计领域中,有着专业指向性的设计批评也在迅速展开。例如,《lookingcloser》是一套不定期出版的学术刊物(编辑者包括迈克尔·别拉特、威廉·德兰特和斯蒂文·海勒等人)。其中的《lookingcloser4:criticalwrittingsongraphicdesign》汇集了自1997年到20xx年这三年间一些重要的、和平面设计批评有关的文章,它们发表在各类专业性或者具有普及性质的刊物当中,涉及到和平面设计有关的各类话题:例如,号召平面设计师们肩负起更多的社会责任;或者是探讨平面设计作为一种不断壮大的视觉文化力量。

(二)设计*的国内外研究情况。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设计*问题的思考在最近数十年来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在最近的十年里,学术界的思考一步步落到了实处,这是可喜的现象。在此过程当中,一些专业杂志为设计*讨的讨论搭建了话语平台,一些重要的学术讨论、学术会议先后进行。例如,20xx年,《美术观察》第6期,就以“设计*:从人机适合到人际和谐”为专题,在“观察家”栏目对这一问题做过最初的讨论。

由《装饰》杂志社和浙江工商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共同主办的“20xx全国设计*教育论坛”在杭州举行,此次大会以“高等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设计*教育问题”为主题,围绕设计*的内涵、设计*与职业道德、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设计*和设计*教育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结束后通过了《杭州宣言--关于设计*反思的倡议》.

一些重要的设计展览也开始针对设计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这类活动并不只限于图片、展品本身,往往还囊括了论坛、会议等活动,从而增进了*议题思考的深度。20xx年度10月26日到30日,在北京召开了“北京世界设计大会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主题为“信”(象征「信息」的沟通与「信念」的传递,以谋求透明与互信的对话及跨界的全球合作)。本届大会的主题是“信”,下设四个专题,分别是“获益”、“和谐”、“交流”、“定义”,其中的主题演讲涉及到这样一些具体的内容,例如“为更多人的设计”、“可持续发展与设计师的当下责任”、“生态政策:义务或者负担”、audrabuck-coleman、markbiddle等美国学者则提出“连接多样性:设计教育中的*思考”.

此外,一些大型展览、博览会也在中国相继召开,这不仅有力地拓展了国内设计界的专业视野,增进了他们对某些普适的设计价值的认识,同时也有力地加强了专业内外人士的沟通交流,使得设计*这类看似枯燥的议题也能够为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他们的认同。例如,20xx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次大型的博览会以“和谐城市”作为理念,对中国文化的和谐、中庸理念进行全新的、鲜活的诠释,将设计*议题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议题结合到了一起,从而推动了设计*学和设计实践的结合。

除了这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会议和论坛活动之外,一些较小规模的学术沙龙活动也在不断涌现,反映出*思考的多层次性和议题的多元。例如,20xx年9月17日,北京市级人才强教项目建筑*学学术创新团队举办“建筑*与城市文化”学术沙龙。需要指出的是,*问题已经不光是学术活动的目标,它正在成为社会各界受关注的焦点;同时作为一个全球性议题,它也激发起跨领域、跨文化、跨民族的对话、思考。例如,作为策划周密的专题性展览的一部分,会议论坛构成了一个目标极为明确的整体,往往也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在20xx年成功举办的“北京国际设计周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是近年来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型设计活动,本次活动以“仁:设计的善意”为主题--这本身就是一个相当鲜明的信号,无论是“仁爱”,还是“善意”,都直接指向*问题的内核--.它关注的问题很多,在分论坛部分:社会、能源、环境保护、城市化和全球化、弱势群体,消费批评和设计*等等都被。对于“仁”、“善意”这类概念的提出,表明了中国设计界对于自身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再度肯定。

随着设计*逐渐在国内引发关注,对于其中的代表人物,如帕帕奈克也渐渐为人关注,对这个人物思想所做的系统性研究也正在拉开序幕,其中杨莹(中国美术学院)的硕士论文就颇有代表性,论文题为“维克·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20xx)。

该文从战后设计的消费社会背景出发,追述帕帕奈克的人生,并对其思想,即设计师责任体系加以研究,从而呈现了*议题与设计师职业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当前国内的设计师责任思考,建立了理论的高度。

周博的《现代设计*思想史》(20xx)是近年来相关着作中颇为扎实、稳健的一部。对西方设计*做了总体性的回顾,对二战后的设计*发展,尤其是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进行了评述,将帕帕奈克的设计*思考放在了学科发展的历史当中,脉络清晰,结构合理。该书将帕帕奈克的思想放在设计*的历史脉络当中,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一方面表明了*议题的历史性,和某些稳固、坚实的核心理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帕帕奈克前瞻性的、独特性的设计思考。

近年来,以“设计*”为主题进行申报的高层次的课题也有不少,其中更包括:“20世纪西方设计*思想研究”(20xx年,周博)、“19世纪后半叶英国设计*思想述评”(20xx年,周志)、“中国节约型社会的造物设计*思想研究”(20xx年,杨先艺)等等。

*议题也常常和性别议题相关,所以女性主义设计、建筑的研究也自然归属于这个领域。在这方面,滕静茹的博士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较有代表性,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该文以女性主义的发展历史作为视角,分别对女性在建筑专业、建筑环境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思考。其中涉及女性建筑师的角色、女性建筑设计、女性的建筑设计教育、女性与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关系等多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回顾和思考。较为深入地展示了女性在西方社会生活中的*境遇。这种将女性主义作为切入点的研究方法,融合了理论与现实,是对以男性为主导的教育模式、社会环境的全面反思,具有理论和现实两个层面的重要意义。

2.国外研究情况。

由德国建筑史学家汉诺-沃尔特·克鲁夫特撰写的《建筑理论史》初版于1985年,这是关于建筑理论和建筑批评史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内容上迄古罗马,下至20世纪70、80年代,内容浩瀚庞杂,作者却能条分缕析,从容道来。其中既有历史的纵向梳理,也有对同一时代不同国家作并置的、呼应的研究。将文艺复兴以来西欧建筑、规划、园林等方面的理论、批评做了清晰、整体,而又不失情节的描述。并且始终保持前后的贯通,对建筑理论的关键性价值概念的发展、演化进行了陈述。

建筑批评和建筑理论、建筑史的紧密逻辑关系在该书中有清楚的呈现。

由美国设计学者维克多·马格林和理查德·布坎南合作编辑的《发现设计--设计研究探讨》出版于1995年,其中的“价值与责任”部分专门辑录了三篇论文,代表着1990年代设计*研究发明的较高水平成果。其中由卡尔·米查姆撰写的“设计中的*学”一文,从哲学和*学的视角,对设计的*本质做了清晰的陈述,对*在设计体系中存在的必然性做了诠释。作者认为,设计不单纯是技术和审美的问题,它同样也无法脱开*学的本质。而*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要把设计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观察,而不能任由设计沦为孤立的、自私的社会现象。而托尼·弗莱的“神圣设计--再创造理论”则从神圣信念的角度谈到设计的发展,认为设计肩负有重新联系自然与文化的责任。这些思考都将设计的*思考摆在了*学和人类文化建设的高度,拓宽了设计思维。《essaysondesign1:agisdesignersofinfluence》是一本论文集,一部由平面设计师(agi会员)所提供的一部思想汇编,这本书的第三部分是关于平面设计的社会角色的。作者们多为拥有丰富经验的设计师,其中很多人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谈到设计的责任问题。但就平面设计这一载体而言,相比于工业设计和室内设计,它的社会价值往往受到忽略,而对于设计师而言,重新树立起对于这一专业方向的兴趣是十分必要的。美国学者哈尔·福斯特出版于20xx年的《设计之罪》,既包括设计和艺术的批评文章8篇,福斯特认为,设计已经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体系之下膨胀起来,其中的“设计与罪恶”、“建筑大师”等文章,早期的设计批评和建筑批评联系紧密,批评家往往代行设计批评的职责,这和当时的设计尚未走向独立化有关,而早期的设计也总是被看作是附属于建筑和室内环境的,因此,设计总是被习惯性地放在总体的环境当中进行观察,这种特征无论是在19世纪的英国,还是20世纪初的德国,都体现出这一点。

在近来的许多设计史着作中,有许多都会很自然地涉及到对设计批评和*问题的描述,因为在现代设计史的写作过程中,这些内容几乎总是会十分自然地融汇进来。

比如乔纳森·m·伍德姆所着的《20世纪的设计》一书,就有“设计与社会责任”一章。全面地回顾了二战后以来西方各国设计与设计的社会责任的互动关系。显示出二战之后,设计界和制造业对于消费者群体利益的思考和认识。诸如战后的英国、美国设计界对于消费者权益的关心、设计师对于大众健康,以及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

从历史的角度,反映出二战以来设计道德责任的逐渐复苏,此外也包括设计界对于这一问题的回应,同时还探讨了绿色设计。

而在《真实的设计:荷兰现代主义与视觉识别》一书中,针对荷兰在20设计的平面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荷兰的平面设计中的现代主义的发展历程,对于它在战后阶段同荷兰企业的合作与矛盾着墨较多,其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荷兰设计师对于自身设计文化的反思,以及关于设计与企业文化的关系展开的诸多思考。例如,保罗·贝茨(paulbetts)的《日常用品的*:一部西德工业设计的文化史》(20xx)(《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aculturalhistoryofwestgermanindustrialdesign》)在关于西德设计发展的历史的记录当中,有着对于德国设计思潮发展的相关记录,其中在关于乌尔姆学校的发展、变迁历史当中,记录了设计设计理念发展的相关情况。虽然不是专门的设计批评论着,但有助于我们了解德国设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批评的意识也就自然地融入其中。

此外也有专门的设计评论集出版。维克多·马格林的设计论文集《人造世界的策略》(20xx年),其中有多篇文章涉及*议题,对在可持续发展的宏观背景下,如何进行设计*的发展进行了思考。他指出了设计*发展的滞后性,认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人们仅仅停留在批评的层面,就会使得议题变得空泛无力。真正重要的是,要积极推动*议题朝着现实的方向去发展,令*议题与当下的现实环境相互结合。譬如,对于设计师来说,他们需要思考的也许是,能否在主流的消费文化之外构想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设计实践模式,从而超越当前的商业局限。因此,马格林认为,*的思考需要结合实际的设计项目进行,方才具有实质意义。

新泽西州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莱斯利·凯恩斯·魏慈曼(lesliekanesweisman)的《设计的歧视:「男造」环境的女性主义批判》(1992),从公共空间和家庭空间等不同角度,探讨了女性在其中的弱势地位,而女性在其中的问题又和阶层、种族等问题掺杂在一起,作者不仅从女性主义视角审视和女性在这样不同的空间结构中所处的劣势地位,而且试图去探究如何建构起一种新的更加平等、更加符合不同种族和阶层期待的新型的空间关系,该书从大量时间案例当中推进了理论思考的深度。

在近年来的很多设计研究文献中,也都会针对设计的“社会价值”、设计的“*价值”、“道德”等展开相关的研究,这个部分的内容实际上就是对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例如,荷兰设计师、作家基斯·杜思特(keesdorst)的《了解设计》(《understandingdesign》)一书,就对设计的道德价值和设计师的责任问题进行了论述。

此外,设计*也在今天西方的设计实践当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美国学者唐纳德·诺曼既是设计教育家,同时也是设计师和理论家。他的着作关注于设计的人性化服务,并且在设计研究中注入了对“人-机”情感问题的思考。他的着作《设计心理学3:情感设计》就重点探讨了这个问题,他在该书书中,将设计分为三个层次,即本能层次设计、行为层次设计和反思层次设计。这三个层次的设计从根本上看,共同满足了我们对于设计的需求,设计的体验就建立在这样三个层次当中,人和设计之间的交流就是通过这样三个层次建立起来。人对于设计的多层级的需求,实际上就已经表明了人潜在的多种需求,例如、愉悦、美感、兴奋以及其他的各类因素,而设计理所因当地能够回应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对于当下和未来的许多商品,特别是那些智能产品而言,设计将要全面地回应这些问题。因此,这实际上也就通过具体的案例,说明了人的*问题的多种需求。诺曼通过大量的实例和论述,向我们表明,设计需要在情感层面回应我们的需求。

20xx年,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威廉·麦唐诺(williammcdonough)和德国吕内堡大学化学教授迈克尔·布朗嘉(michaelbraungart)(前者是“永续建筑运动”的棋手,而后者则是绿色和平组织的成员)合作出版了《从摇篮到摇篮:绿色经济的设计提案》(《cradletocradle:remakingthewaywemakethings》),这也标志着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已经开始着手推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该书通过回溯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生产发展模式,深刻反思人类的贪欲,指出应该从新经济的角度入手,以设计作为引擎,来推动社会良性、健康、可持续的发展。该书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们从自身的产业实践出发,提供了具有可行性的案例作为依据。

三、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研究目的:

作为我国设计学科的新兴议题,“设计批评”的研究可以有多种路径、多重选择。

事实上,设计批评和设计*有着内在的、紧密的联系。因此,将二者并列起来研究,将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路径,因为它们都关乎设计的本质。批评是推动设计的方法、手段,而*则是设计的立场、内核。而从当前的研究成果看,尽管对于设计批评和设计*的研究都在不断推进当中,但却鲜有将这二者并列起来作专题讨论的。

研究意义:

(一)本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西方设计批评和设计*议题的全面理解,这也是对惯常的设计史研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我们推动国内设计学科的建设和完善。现代设计本质上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从设计学科的发展来看,我们很有必要加强现有资源的整合力度。为了推动当下“设计批评”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有必要从“设计*”入手,进一步思考设计批评的理论构建。

(二)本研究有助于增进我们对设计学本体的认识。有力地增强设计批评与设计*、设计史、环境议题、社会学的横向交流,从而夯实当前设计学研究的基础。这就证明设计自身具有和各类社会议题进行横向交流的可能,证明了设计学科自身的发展潜能。设计批评始终受到来自各种社会文化、经济因素的主导。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课题的研究或将有助于推动当下国内设计批评的发展。通过对西方设计批评在历史和学理的回溯,我们将可以深化对于当前国内设计批评发展状况的把握,提升我们的实际操作水平。因此,我们需要从眼下的现实情境中有所超脱,通过回溯现代设计产生的原点,梳理其发展脉络以总结经验。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通过技术、审美、社会和生态这四个基本维度,课题对现代西方设计批评的面貌做出整体的勾勒,呈现出设计与西方社会充满矛盾的二元关系。如果把它们比作“同路人”也未尝不可,它们无法相互分离,彼此之间有时嘘寒问暖,有时也龃龉不断。

可以说,在设计发展的目标和人类真实需求之间,总是存有差距。尽管这二者的总体方向一致,但它们并不是始终重合的、默契的。人类在膨胀的*驱动下,有时可能制造出不合格的设计、“坏设计”,甚至是*的设计,而这已经为历史所证实。

此外,这里还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思考:

首先,当前的研究有一种趋势,似乎谈论*,试图否认人类的中心地位。对于这种论调,在笔者看来,不仅显得不诚实,而且也是自欺欺人的。对“人类-世界”这一主客关系的重新调整,并不能够回避人类作为主体的事实,对这一主体的任何弱化,都将造成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目标的模糊--这就如同一个没有主语的句子一样,它无法准确传递信息--任何企图否定这一事实的思考,那种虚化的“区去中心化”,倒是既有可能导致逻辑和实践层面的困境。因此,不用回避人类中心论的问题,我们应当坦率地承认,人类自身的存在、延续和永续的发展是我们关心的根本问题,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则是与之同时出现的。

其次,研究设计*,为了防止这个议题变得空泛化、概念化,因此,课题始终将“人”作为核心,由此辐射状地连接到各个不同的话题当中,譬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自我与他者等等。试图呈现“人”的矛盾性、多元性、复杂性,这个“人”既可以是指作为整体的人、具有共同属性的人、有着相同诉求的人,同时也可以是作为个体的人、具体的人、有着特殊要求的人。围绕着“人”这个核心来展开思考,但尽可能用超脱于西方的立站到场来思考设计批评与设计*问题,由于一体的宽泛,这里的论述必定也是运动的、发展的、开放的。

再次,应以尽可能客观、理性的态度去思考技术文明和消费社会带给人类的影响,倘若无视、或者回避人类在近两个多世纪以来的成就,那就等于是彻底否定了启蒙运动以来的人类成果,那么这不仅武断,而且也愚不可及。同时也要以敏锐的直觉,去判断技术理性带来的异化。

最终,本课题所探讨的设计批评指向了*的议题,设计在*这个层面上的意义得到凸显。这会触及不同层面的问题和现象,其中既要呈现具体的“物”,又要梳理出“物”对人类个体、社会和自然等造成的直接后果、潜在影响。随着目标的扩大,其结果也必然由“人类中心”延伸为“去中心化”的*思考,这就是由微观而宏观,由具体而抽象,由“小善”而致“大善”的过程。

五、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第一章西方设计批评的历史追溯

第一节由古希腊到文艺复兴:物质文明的观念变迁

一、*的价值:造物与*的和谐统一

二、对待技术的态度

三、对待奢侈品与消费的态度

四、理性的原则

第二节启蒙运动时期

一、理性主义的崛起:批评的基础

二、批评与*价值

第三节现代设计的多元维度

第二章设计批评的技术维度

第一节工业革命与社会进步

第二节人性化议题:人与机器的抗争、妥协

一、技术革新和现代工业

二、19世纪英国对待工业化和设计的反思

三、穆特修斯的选择:个性化,还是标准化?

四、美国工业的选择:欢迎机器,但要适度

第三节乌托邦议题:人与社会的融合

一、设计与“的善”

二、格罗皮乌斯的教育尝试和*思考

三、纳吉的教育与思考:以人为中心

第三章设计批评的审美维度

第一节个人主义、审美与消费社会

第二节装饰议题:诚实与虚伪

一、不合时宜的装饰

二、装饰之罪

第三节风格议题:被物驱使的人

一、个人主义与商业活动

二、消费社会的矛盾性:个人与社会的分离

三、对广告和商业文化的批判

四、对废止和“流线型”的迷狂

第四章设计批评的社会维度

第一节平等与安全的议题

一、时尚与女性:“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二、安全:由“消费者”转向“用户”

三、设计师的觉醒

第二节设计师的责任议题:乌尔姆观念的变迁

一、包豪斯的影响

二、要求理性的声音

三、在科学之外寻求人性

第三节帕帕奈克的历史贡献

一、对消费社会的批评

二、对设计师的定位

第五章设计批评的生态维度

第一节生态议题的紧迫

一、过度膨胀的技术文明

二、越演越烈的环境压力

第二节人-社会-自然:从分离到统一

一、现代主义者的生态设计观

二、由“个体”走向“共同体”

第三节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一、新的*思考与可持续发展

二、回归整体的设计批评

三、面向大众的设计批评

第六章设计批评的主体

第一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改革者

第二节设计批评与设计教育

第三节设计批评与职业设计师

第四节设计批评与大众

六、写作计划

(略)

七、参考文献

一、专着

1.陈嘉映,《何为良好生活--行之于途而应之于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

2.杜维明,《对话与创新》,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3.杜军虎,《设计评论》,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xx年

4.黄厚石,《设计批评》,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xx年

5.海军,《设计之重》,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年

6.何怀宏,《*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7.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8.邵宏主编,颜勇,黄虹,等编着,《西方设计:一部为生活制作艺术的历史》,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xx年

9.李超德,《设计美学》,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xx年

10.李超德,《服装评论》,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xx年

11.李丛芹,《设计批评论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xx年

12.李立新,《设计价值论》,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3.金观涛,《历史的巨镜》,北京:法律出版社,20xx年

14.袁熙旸,《非典型设计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15.(台)杨冠政,《环境教育》,台北: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

16.郑时龄,《建筑批评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7.姚民义编着,《德国现代设计教育概述--从20世纪至21世纪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xx年

18.张犇着,《设计文化视野下的设计批评研究》,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年

19.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史论部编译,《设计真言:西方现代设计思想经典文选》,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xx年

20.陈嘉明着,《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xx年

……

二、论文

1.李超德,从亚历山大·麦昆的设计看设计*[j].中国服饰,20xx(1)

2.周宪,现代性的张力--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j].文学评论,1999(1)

3.李超德,绿色生态设计观--服饰文化内涵的新注解[j].江苏纺织,20xx(8):18-20

4.阿马蒂亚·森,斯密的市场从来不单独存在[j].社会学家茶座,20xx(1):87-88

5.于文杰,杨玲,英国19世纪情感社会主义及其历史演进[j].史学集刊,20xx(2):21-27

6.(英)彭妮·斯帕克着,汪芸译,英国设计,从威廉·莫里斯到今天[j].装饰,20xx(11):14-20

7.李向锋着,寻求建筑的*话语[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xx(7):278-280

8.陈喆,艾英旭着,西方关于建筑*问题的研究[j].建筑师,20xx(12):96-99

9.滕静茹,西方女性主义建筑学的若干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xx

10.杨莹,维克多·帕帕奈克及其设计理论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xx

11.王书道,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反思与整合[j].《天中学刊》,20xx(12):20-25

12.陈炜,提出设计*概念的必要性[j].《美术观察》,20xx(6):103-103

13.江牧,设计*之道[j].《包装工程》,20xx,27(6):318-320

14.李砚祖,从功利到*--设计艺术的境界与哲学之道[j].《文艺研究》,20xx(10):100-109

15.王慧然,理性主义与西方现代性危机[j].《学术交流》,20xx(6):21-24

16.尤西林,“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梳理[j].《思想战线》,20xx(5):81-83

17.文兵,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与反理性主义[j].《暨南学报》,20xx(1):22-28

18.崔雪茹,西方个人主义源流考[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4):162-170

19.黄显中,个人主义与市民社会--关于个人主义的一种解释[j].《*学研究》,20xx(11):86-90

20.储智勇,近代个人主义的兴起及其品性[j].《浙江社会科学》,20xx(8):76-81

……

三、外文文献资料

thschild,designandfeminism:re-visioningspaces,nswick:rutgersuniversitypress,1999

lark,davidbrody,designstudies::bloomsburyacademic,20xx

les,designandar::whitechapelgalleryandthemitpress,20xx

ming,:routledge,20xx

arsack,essaysondesign1::booth-clibborneditions,1997

thdavis,graphicdesignincontext::thameshudsonltd,20xx

,humanfactorsinproductdesign::taylorfrancis,1999

skett,:thamesandhudsonltd,1980

dloewy,k:theoverlookpress,1988

ynsleyandcharlottegrant,imaginedinteriors::vapublications,20xx

inapassuth,:thamesandhudson,1985

iedgiedion,mechanizationtakescomman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9

conrads,:mitpress,1971

opha·hoesch,siemensindustrialdesign:antz

fallan,scandinaviandesign::berg,20xx

pegarner,e:taschengmnh,20xx

margolin,thestruggleforutopia:rodchenko,lissitzky,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7

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rnia:theregentsoftheuniversity,20xx

orman,k:allworthpress,20xx

ees-maffei,rebeccahouze,:berg,20xx

gropius,:faberandfaberlimited,1965

ye,:herbertpress,1978

ess,rachelcooper,thedesignexperience::ashgatepublishinglimited,20xx

heller,,textsontype:k:allworthpress,20xx

tts,theauthorityofeverydayobjects:rni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20xx

dam:bispublishers,20xx

ingpornotopia:k:princetonarchitecturalpress,20xx

o:academychicagopublishers,1981

2022海军开训动员令心得体会及收获七

开春时的大凉山,地里的积雪还未化尽,就又下了一场大雪,气温有些低。家住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日嘎村的残联专委吉子友伍心里却一团火热,他盼着一个人和他的志愿团队的再次到来。那个人就是钱海军。

2021年10月14日,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理事长钱海军带队到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看望当地特殊学校儿童,并送上学习用品。

2021年10月的一天,友伍在自家院子里第一次见到钱海军:个子不高、头发不多,略有点秃顶,鼻梁上架着一副普通的边框眼镜,装束十分朴素,看上去有种农村人特有的朴实。看到钱海军把屋子的角角落落看了一遍,就指出了“没有安装漏电保护器”“线头搭接的地方绝缘没有做好”等用电安全隐患,友伍的内心逐渐从疑惑变成佩服,并开始对他口中的“千户万灯”项目充满了期待。

日嘎村有四十多户残疾人家庭,钱海军在走访中看到,有的家里用不起电,有的屋子里虽然有灯照明,但是电线却用胶布缠着,和梁上挂着的玉米搭在一起……这一幕幕,都让这位“老电工”感到有些震惊。乡村电工稀缺,缺乏专业的培训,操作不十分规范,在整个四川凉山,像日嘎村这样困难群众用电难、安全隐患多的现象并不鲜见。

灯泡不亮了谁来换?电表坏了找谁修?电路跳闸怎么办?带着这些问题,2021年,钱海军先后三次来到四川凉山布拖县,开启了“千户万灯”项目的“点灯”之旅,免费为当地112户困难残疾人改造住房照明线路,照亮了彝族群众的生活,也点燃了他们的梦想。

2021年11月1日,钱海军志愿服务中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正式启动“千户万灯”住房照明线路改造项目。

日嘎村的阿能么土外身患眼疾、耳疾等疾病,是位多重残疾人,家里只有一盏小台灯。之前她觉得反正眼睛看不清,装灯也没什么用,就这么“将就”吧。直到钱海军一行来到她的家中,重新拉电线、把裸露在外的电线用绝缘材料包裹起来,重新安装、固定电灯开关……晚上7点多完工后,77岁的阿能么土外忽然感到眼前闪了一下,她已经很多年没感受过这么明亮的夜晚了。

“以后每天晚上都能这么亮吗?”她问道。

“当然,今后每天都是亮亮的。”钱海军回复说。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