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优秀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0 14:19:13 页码:1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优秀12篇)
2023-11-10 14:19:13    小编:ZTFB

在工作和学习中,写心得体会是对自己工作态度、方法和效果的客观评价。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细节的描写和感情的抒发,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和思考。以下是一些成功人士的心得体会,值得我们所有人一起学习和思考。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一

课前预习是指学生在上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和准备,以提前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为上课做好充分准备。作为一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对于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培养学习能力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关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心得体会,并探讨它对于学生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课前预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大的价值和意义。首先,它能够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和熟悉即将学习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上课时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新知识。其次,通过课前预习,学生能够主动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课前预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通过互相讨论和分享,学生之间的学习氛围更加积极。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有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教师应明确预习目标,将预习纳入教学计划,并告知学生预习任务和重点。其次,提供学生进行预习的材料和资源,如教材内容、课外阅读或相关网站链接等。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预习,包括阅读和理解材料、记录问题和疑惑点等。最后,鼓励学生进行讨论和合作,在课前形成学习小组或学习社群,相互交流和解答问题。

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但也会遇到一些挑战。首先,学生的预习情况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可能没有完成预习任务或达到预期效果。其次,学生可能会遇到一些难点和困惑,无法在预习阶段解决。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另外,教师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受益于此。

第五段:结论。

在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其对学生学习的价值和意义。通过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指导学生课前预习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因此,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更有效的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正如格言所言,“预习决定了你学习的质量,课堂只是填充和加固”,希望通过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二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堂教学方式也在逐渐转变。而其中,课前预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中。作为一名班主任,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我深感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通过这段时间的指导实践,我总结了一些心得与体会。

首先,课前预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产生学习厌倦情绪,对知识的积极性也较低。而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提前接触到要学习的知识点,了解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而在课堂上更加主动地积极思考和参与讨论。他们能够主动发问、互动,对于学习充满期待,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其次,课前预习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的框架和脉络。很多学科的知识本身就是有机的、相互关联的,只有在了解了知识的整体结构后,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其中的细枝末节。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对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起一个个知识节点,并了解节点间的联系。这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知识,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课前预习有助于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自己查找资料、分析理解内容,并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样的过程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科素养和学习能力。并且,在课堂上,学生会因为在预习中积极思考,遇到问题时更容易独立思考解决,提升了课堂的讨论质量和效果。

此外,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也发现课前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预习,学生在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过程中,需要进行逻辑思考和创新构思。他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将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这样的预习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学生成长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课前预习也需要合理的指导方式和方法。作为班主任,我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注重培养他们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我鼓励学生运用多种学习资源,如电子教辅、网络资料等,提倡合作学习和思维导图的使用,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我也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预习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励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课前预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显著的提升作用。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建立知识框架和脉络,培养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维和创新能力。然而,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重合理的指导方式和方法,以及完善的评价机制。相信通过这些努力,课前预习将为学生的学习发展带来更大的积极影响。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三

一、写出预习提纲:

1、读一读。

(1)初读课本xx页内容,知道这一小节讲了什么主要内容,即这节课的课题。

(2)再读课本内容,了解这一节课中出了一个什么样的例题。

看完例题之后,在练习本上,自己把例题做一遍。

2、想一想。

(2)再看例题,自己能不能解决困难。

解决不了的,上课时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下面的预习要求就不用去做了)自己能解决的,预习向下进行。

3、圈一圈。

再读课本,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圈出来读一读,加深印象。

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做上标记,在老师讲课时认真去听。

如有疑难问题写出来,到校后,请教同学或老师。

4、做一做。

做做课后的`练习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如有不会做的题,做上记号,上课请教老师。

二、预习提纲提出后,教师的做法:

1、刚开始,教师要和学生一起预习,即教师要按照预习提纲指导学生怎样去预习。

2、当所有学生掌握了预习的方法后,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预习。

三、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预习要求,设计适合学生的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习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问,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来检查他们的预习效果。

当然,预习贵在坚持,实践证明,课前进行很好的预习,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得深入一些。反之,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2、迅速浏览一遍即将要学习的新课。

要了解新课的主要内存,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

3、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

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关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

对于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到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4、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画为主。

所圈点勾画的应该是教材的段落层次,每部分的要点,以及一些生僻的.字句。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

如,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课文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联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已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炒及心得体会等。

5、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抓住预习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

比如:语文课首先要排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风格、手法等。而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正确的听课方法。

1、听课要跟上老师。

听课时最关键的是能时刻跟上老师的速度,这点很重要,基础差的同学,最好提前预习。

2、上课尽量多与老师互动,这样记忆更深,学习效率更高。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方式,本来被动的听课变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活动。

3、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上课时多问几个“为什么”,用主动的辩证思维去学习是很有用处的。

4、上课抓重点、难点去听。

如果说上课45分钟,都专心去听,不太可能,我们可以提前预习,知道哪些重点,哪些是难点,上课45分钟抓重点听,就根本不会觉得很漫长。

5、专心听讲并注重与老师进行眼神和语言交流,不要只顾埋头记笔记。

6、一堂课的前几分钟和后几分钟最重要。

7、5分钟的课后静思=50分钟的课后复习。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四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中高年级段学生的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低年级段学生要求放低,不要求做笔记,在书本上标记即可。)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

3、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经过以上步骤,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边写,也就形成了相对较规范的预习笔记。同时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规定大致栏目有:文章名(书名),出处,阅读时间,好词入脑,好句入心,总体心得(写文章预习感受,弹性较大),暂时存疑。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自选栏目大致有:结构分析,写作风格,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等。对于预习笔记,我认为不需学生每文必做,每次必做,简单的课文,在课文上写写画画即可,重要的是预习常规性步骤的有效落实。对于后进生,规定栏目也可删减。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五

结合单元学习目标,根据课文特点,制定出明确的、难易适度的、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目标导航。提前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步骤、使学生预习有章可循,避免预习的盲目性。

1.感知文本,读思结合。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应作为预习的首要目标,初中的课文都比较长,仅靠课堂有限的四十分钟,远远不够,只有课前充分朗读,学生才能真正走进文本,进而生发疑问,静静地思考,对文本才会多一些自己的认知和独特的体验。

2.积累双基,学以致用。语文学习离不开基础积累与应用,平时要求学生都备一个本子,名曰:“文海拾贝,”预习时,要求学生找出课文中精美的、富含哲理的语句摘抄在里面,也可以让学生根据修辞种类的不同,分类抄写其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并仿写。此外,课文后面常有一些经典补充资料,这也是一座丰富的宝库,里面有很多知识值得积累、借鉴。预习时用心筛选,摘录记诵也极为有用。

3.预习作业的设置坚持由易到难、便于操作的原则。初读课文,预习以勾画、提问、查阅、仿写、批注为主,可在书上完成。作业要难易适度,量不宜过大。教师还要照顾个体差异,分层设置预习作业,实践证明,越是尊重个性差异,预习效果越好。

二、激发兴趣,培养习惯。

1.重视反馈评价,提升预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预习活动的主要动力源泉,想要强化预习环节,而不流于形式,必须注重激发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对学生预习时的出色表现,要及时鼓励和表扬,让学生体验到预习成功的喜悦。课堂上,让预习做得好、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现身说法,谈自己的体会感想。还可利用黑板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预习的好处,使同学们认识到,预习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习成绩,使学习更轻松。客观评价学生的预习作业,让学生对预习保持持久的动力,进而把预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并乐此不疲,这种方法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最具积极意义。

2.课前督促检查、课堂及时反馈,维持学生预习的热度。每天预习对学生来说是件苦差事,很多学生预习时较难做到自觉,更难做到坚持。因此,教师对预习的完成情况课前要督促检查、课堂上要及时反馈,课余时间以聊天的方式了解他们的预习情况,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三、交流分享,提高课效。

1.用竞赛检测预习效果。每次上课,我都设置“预习抢答”环节来进一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这样的检查,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下次预习的积极性与自主性;另一方面则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交流经验,取长补短,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学生分组开展预习经验交流,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问题,适时点拨,以保证预习效果。

3.争取让家长参与预习指导。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预习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预习方法后就可在家里预习,若父母能抽出时间督促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在有能力的情况下,适当地予以指导,预习会更有效。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六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知识的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在学校学完。所以,就要求教师努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教给学生一些终身有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的方法。这也是信息技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自主学习,才能在离开学校,离开老师的情况下,继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而应教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知识、理解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不要只注意结果的传授,而要在过程中,使学生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应鼓励学生尝试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认识到完成任务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培养他们的多向思维、求新求异的精神,并有意识地培养、组织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交流自己的学习方法,互相促进,互相提高。

信息技术课本讲解的内容大多是操作方法,理论知识相对较少,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其特点,认真做好启发、引导,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独立完成,而尽量避免直接给予式的讲解。课前,教师安排好学生做好预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自学的内容包括:1、课本讲解的知识,这一步骤是课堂的关键所在,因为有一部分学生书没好好看书,就忙着做题,教师要做好启发、提示,使这一步骤落到实处。2、利用自学的知识解决与例题相仿的问题,教师巡视辅导,并鼓励学生相互帮助。3、学生演示,教师订正后,让学生动手解决提高的题目,之后,学生演示,教师订正。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七

通过浏览教材,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弄清哪些内容是自己一读就懂的,哪些内容是自己没读懂的。

2、带着问题,边思考边读第二遍。

对于初次阅读没读懂的问题,在第二次阅读时,头脑里始终要带着这个问题,深入思考,仔细钻研教材。这时阅读的速度可以适当放慢一些,遇到困难,可以停下来,翻翻以前学过的内容,或者查阅有关的工具书、参考书,争取依靠自己的努力把难关攻克,把问题解决,把没读懂的地方读懂。对于自己经过努力仍未解决的问题,也不必勉强去解决,这样会花费大多的时间。可以把这个问题记下来,留待课堂上听课时去解决。

3、边预习边做好预习笔记。

预习笔记有两种,一种是做在书上,一种是做在笔记本上。在书上做的预习笔记要边读边进行,以在教材上圈点勾划为主。所圈点勾划的应该是教材每部分的要点。同时,也可以在书页的空白处,做眉批,写上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上自己没读懂的问题。

在笔记本上做的预习笔记既可以边读边做,也可以在阅读教材后再做整理。整理的内容包括本节课的重点、难点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本节课讲授的几个主要问题是什么,以及它们之间的前后关系、逻辑联系,预习时遇到的疑难点是什么,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查阅了哪些参考书或工具书,所查阅的资料中有价值的部分的摘抄及心得体会。

4、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采用不同的预习策略。

预习也不能搞千篇一律,要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抓住预习的重点,选择不同的预习方法。比如,语文课首先要排除生字、生词障碍,再分析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以及写作风格、手法。数学课则要把重点放在数学概念、数学原理的掌握上。

1、选择好预习的时间。

预习的时间一般要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之后的剩余时间,并根据剩余时间的多少,来安排预习时间的长短。如果剩余时间多,可以多预习几科,预习时钻研得深入一些;反之,如果预习的时间较少,则应该把时间用于薄弱学科的预习。

2、防止过粗或过细。防止过粗就是防止走马观花,流于形式,不求实效;防止过细就是防止在预习时面面俱到,费时太多,搞得筋疲力尽,这反而会影响听课效果。预习不一定要把全部知识都搞懂,都掌握起来。一下子都看懂了固然很好,看了几遍,费了脑子仍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作为课堂听课的重点就可以了。

3、防止用预习代替上课。如果通过预习对教材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以为了不起,认为听课没有必要了,进而听课精力不集中,这就喧宾夺主了。因为预习毕竟是起辅助作用的,是为课堂听课服务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明确。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八

首先,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必须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当然,空洞的理论是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可的,他们只有通过自己的亲身感知才会认可你的想法。于是,我通过仔细调查,寻找课前主动预习、成绩又突出的同学,让他们做榜样。让这些同学谈心得,谈体会,从而激发其他同学课前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容易带着愉快的心情投入到课前预习之中。

其次,加强对学生课前预习的检查和督促,是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的关键一环。小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兴趣容易产生,但持续时间比较短。学生对课前预习的兴趣,随着体验次数的增多,新鲜感会逐渐降低,如果教师不采取措施强化学生的兴趣,使这种兴趣转变成一种习惯,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课前预习失去兴趣,甚至厌烦。因此,在每节课上,我总是适当设置一些环节,检测学生的预习情况,对课前预习做的较好的同学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让这些同学体验到预习的成就感,在班内形成“我预习,我快乐,我受益”的良好风气。

第三,及时对学生进行预习方法上的指导。经问卷调查和观察,我发现不少学生课前预习只是流于形式,纯属应付,不少同学认为把本节内容看一遍就是预习。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也是消极的。课前预习不仅仅是看一遍,更重要的是总结本节教材的主要问题、重点、难点,阅读之后把自己心中的困惑和理解可以简单的在书中做批注等等。总之,在安排课前预习任务时,要具体明确,使学生明白,怎样做,做什么,这样学生预习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当然,一开始,我们会觉得比较麻烦,但是一旦学生养成习惯,我的麻烦也就结束,此时,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也就养成。

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重要性。

第一:预习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对预习做过这样精辟的论述,他说:“预习的事项无非翻查、分析、综合、体会、审度之类;应取什么方法,认定哪一些着眼点,教师自当测知他们所不及,给他们指点,只是实际下手得让他们自己动天君。因为他们将来读书必须自己动天君。”由此可见,预习决非一般意义上的通读和浏览,而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它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课文,去开展观察、识记、联想、想象、辨析、比较、综合等一系列智力活动,去锻炼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更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的自学活动。因此可以说,预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已获得知识能力的基础上,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下,利用各种学习条件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要“运用自己的心力,去尝试了解”新的学习对象。比如,要通读或浏览课文,就得默读或速读,遇上生词难字,就要亲自动手去翻翻字词典;对文中涉及到的文史典故就要尝试着去查阅有关书籍获取新知;对难解之处就要圈圈点点以存疑质疑;对体现段意和全文主旨的关键句、中心句则需标明画出,对经过初步探索而有所悟有所得之处则要做些批注或摘录;要纵观全文,就要学着概括段意,编写提纲。可见,这一学生自我求知的过程,就是良好读书习惯养成的过程,就是自学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

第二:预习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一篇课文,尤其是高年级的课文,长长的篇幅使得通读一遍都要花上好几分钟,如果不预习,完全依赖在课堂上再来解决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解决生字词等,那会浪费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效率可想而知,反之如果重视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了课前,在预习中解决,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学生通过预习,初步进行了探索,什么地方已学懂,什么地方还不会,心中有数,会促使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难于理解的知识上,从而使他们听课的指向性更加明确。这样,在学习中对不懂的地方,他们会听得更专心。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为上课创造了有利的心理状态,打好了注意定向的基础;用教育学的理论说,带着问题上课,求知欲更强,变被动为主动,预习中独自弄懂的内容,经过了积极思考,就难于遗忘。预习中没有弄清的问题,经过了一番思考,听课时豁然贯通,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印象经久不忘,可以大大提高听课的质量。

第三:预习把课堂探究引向深入。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探究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了课前的预习,学生课堂上的思考会更深入,会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形成更多的“生成性”内容,让探究学习更深入、更有效。例如教学《三借芭蕉扇》一课时,因为课前让学生预习了课文,了解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过程。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就对是“三借”提出了疑问,认为按书上的描写,应该是四借,第一次没借到;第二次变作小虫子钻进铁扇公主肚中;逼着她把扇子拿出来;第四次变成牛魔王骗取了芭蕉扇;第四次是带领众神去硬夺了芭蕉扇。另外还有同学对课题中的“借”提出了质疑,第一次才是真正地光明正大的去借,而第二、三次是用计谋骗来的,第四次分明就是抢来的,怎么能用“借”呢?这样有深度有价值的问题如果没有课前充分的预习,哪来课堂上精彩的辩论?哪能明白作者用“借”的独具匠心?哪能引发学生争先阅读原著的热情?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提高,特别是对可塑性强的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教育是必要的,其作用也是不可低估的。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九

新课程的标准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课前预习的好,课上同学门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就会有一种想学、想问、想练的良好心理,课上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就会被同学们所领悟,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和求知欲望.实验证明,课下经常预习的学生成绩往往比不预习的成绩高,而且差异是显著的.

一、课前读一读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二、课前想一想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说一说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父母或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即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有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四、写一写写一写在课前预习中也是很有必要的,预习时要适当做学习笔记,主要包括看书时的初步体会和心得,读明白了的问题的理解,对疑难问题的记录和思考等.

五、做一做预习应用题,可以用画线段的方法帮助理解数量间的关系,弄清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解题的思路.对于一些有关图形方面的问题,可以在预习中动手操作,剪剪拼拼,增加感性认识.

六、补一补数学课新旧知识间往往存在紧密的联系,预习时如发现学习过的要领有不清楚的地方,一定要在预习时弄明白,并对旧的知识加以巩固和记忆,同时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练一练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总之,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专门学科必不可少的,做好课前预习,不仅可以明确新课的重点和难点,发现不懂的问题,使自己在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学习,而且有益于培养自学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数学学习重在发现、探索、创新和应用,要学好数学,要要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我的感想:

从教几年,我也充分意识到了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在低段教学时由于是图画情景较为丰富,一开始时我竟不知让学生通过怎样的操作步骤去进行预习,没什么可读的,每天就布置学生将书上的图画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是什么意思。

到了现在的高段,语言文字较为丰富,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水平,完全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于是这个时候的预习变得有效。班上有一个孩子在预习时标注了“?”表明他在这个地方有困惑,有孩子将书上的题目完全独立的做了一遍,课上再来检验对错与否。

我观察到一个将预习作业完成得相当好的学生,她对待预习的一丝不苟也快速加强了她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于预习的充分,课堂上多次主动的表现自己,迅速提升了一定的能力。

当然也有多数学生不会预习,认为预习是最简单的最容易应付的家庭作业,看与不看老师也察觉不到,简单浏览一遍就算完成了任务。

所以我反思到:应该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引用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不少的启示。

我觉得从学生入学,我们就可以有意识的渗透数学预习的方法,在小学低段可以采取“看图讲故事”“提数学问题”等方式进行预习;小学中高段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先读一读,再想一想,做一做,议一议,问一问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树立正面的榜样,通过了解预习完成得好的同学的方法,进一步完善自己的预习。课堂上还可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如在课上拿几分钟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经掌握了什么,在哪些地方还存有疑惑等。

这是一个要长期坚持的工作,要循序渐进。我想最终会逐渐培养学生预习的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十

第一段:引言(大约200字)。

课前预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课前预习,并从中获得心得体会。下面将聚焦于指导学生课前预习的方法和效果进行探讨。

第二段:方法与技巧(大约250字)。

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需要采取一些方法与技巧。首先,要培养学生主动查询的习惯,引导他们提前阅读与课程相关的材料、书籍或网站。其次,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提前制定预习计划,包括阅读重点和所需时间。此外,可以使用各种讲座、短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作为预习辅助工具。最后,教师应该设置一些预习问题,引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思考和总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思维能力。

第三段:预习的效果(大约250字)。

正确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可以带来显著的效果。首先,预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提前了解课程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更加专注地学习,减少对教师的依赖。其次,预习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对于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会在课堂上积极提问和互动,促进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此外,预习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果。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们逐渐体会到这一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和价值。首先,学生们发现通过预习,可以提前了解和理解课程内容,使得对课堂上的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其次,他们逐渐形成预习的习惯,提高了自己的学习效率和主动性。不少学生通过预习,提前解决了一些难以理解的问题,增强了对课程的自信心。最后,学生们发现预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教师互动,提出问题和讨论,促进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五段:总结(大约200字)。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通过合理使用方法与技巧、培养良好习惯以及深入理解预习的效果,学生能够在预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更好地应对学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重视课前预习的引导工作,帮助学生在预习中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的学习之路添砖加瓦。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一

在培养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过程中,教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反思、自主调节学习方法的能力相对较差,教师除了要激发小学生的预习兴趣之外,还要教给他们语文预习的方法。教给小学生的预习方法,要求尽量细化,要求可操作性要强。在教学实践中,要求中高年级段学生的预习的步骤:“默读——查问——朗读——摘抄——思考”,(低年级段学生要求放低,不要求做笔记,在书本上标记即可。)每一步骤的具体方法、要求如下:

1、默读拿到一篇新课文,由于会有一些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初读课文时,可以采用默读了解的方法。初次默读的要求有两个:一是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比如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介绍了一个什么人,描写了一些什么景,告诉我们哪些知识,抒发了怎样的感情等等。目的在于对全文获得一个完整的、初步的印象。二是准确地找出全部生字,划出不理解或不很理解的语句。

2、查问就是通过查阅字典、词典,或问别人(包括同学、老师、家长)对不认识的字读准字音,对不理解的词语,要初步了解它的意思。还可以查一些课外资料。

3、朗读生字认识了,就可以放声诵读了。“眼过三遍。不如用嘴读一遍”,大声诵读,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都很有好处。预习的朗读一般可读三遍,第一遍重在巩固生字的读音,要把课文读通读顺;第二遍注意文章内容,思想意义,了解文章写的人、事、物、景和作者想说明的东西;第三遍要注意文章结构,写作方法。

4、摘抄就是把应该积累的词语句子和自己认为值得学习、借鉴的词句摘录下来。“嘴过三遍,不如手写一遍”,动手摘录,使眼、手、脑并用,效果比读更好。

经过以上步骤,学生边读边记,边思边写,也就形成了相对较规范的预习笔记。同时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规定大致栏目有:文章名(书名),出处,阅读时间,好词入脑,好句入心,总体心得(写文章预习感受,弹性较大),暂时存疑。要求学生做的预习笔记的自选栏目大致有:结构分析,写作风格,主要内容,写作目的等。对于预习笔记,我认为不需学生每文必做,每次必做,简单的课文,在课文上写写画画即可,重要的是预习常规性步骤的有效落实。对于后进生,规定栏目也可删减。

文档为doc格式。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心得体会精选篇十二

学生每接触到新的课文,往往对新课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感到陌生而好奇。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下的注释去了解作者。而大多数课文没有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通过查找有关资料去掌握了解。学生只要掌握了作者的写作背景,对于理解课文内容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让学生在预习时,通过上网查资料,学生了解到作者当时写这首诗时的时代背景:当时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目睹家家户户团圆热闹的情景,顿时倍感孤单,思乡之情由然而生,情之所到,有感而发。学生了解到了当时作者的时代背景,对这首诗中所表达出的含义就很容易理解。

二、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

指导学生进行预习,很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去弄明白学习的目标,从而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明确课文的学习目标,就必须要注意到两个方面:一是课文前面的导读。导读是对课文最主要内容的概述和归纳或是对学习课文提出一些要求,学生根据导读的提示,预习课文就有了明确的方向。二是课后的练习题。这些练习题大多是紧紧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学生如果对这些练习题进行思考,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理解就容易得多了。但这两方面却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地方,因此教师要加强引导,提醒学生。如:人教版小语三年级上册《找骆驼》。在教学之前我通过先让学生在预习时读一读课文前面的提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前面的提示,很容易就知道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介绍骆驼的一些特点。通过这样提前学习,学生基本上掌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课后练习题都是围绕课文的主要内容而设计的。预习时让学生认真思考课后练习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加深印象,巩固自学所得,开拓思维,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花钟》课后的一题练习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不同的植物开花的时间不同?学生要解答这一问题,就必须通过查资料,了解到不同的植物开花的特点,从而对学习新课起了很大的帮助。而《赵州桥》这课课后的一道练习题:我的家乡也有古建筑,我要去了解它的历史,并把它画下来。学生通过去搜集资料,了解到我国传统的文化,更加热爱我们的祖国。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教育。而且这些开放性的题目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能开拓学生的视野,开发课外学习的天地,拓展知识面,而且能使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同时也避免了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达到预习是为学习作好准备的目的。

三、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自学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这是预习中学生较为注重的一个环节。教师似乎可以不用多加指导。而事实上,往往就是这部分内容,学生最容易出现马虎对待。因此,这一环节同样需要教师进行规范性的指导,让学生不仅要自学生字词语的音、形义,还要学会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而对一些带有典故出处的词语还要弄清词语的出处、原义及引伸义,要让学生养成勤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自学精神。

四、疑难问题记录在册。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的学生容易忽视,或者是视而不见,或者是有意回避。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通过主动向教师请教,或者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理解,让学生养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行为。这种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对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起了极大的作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