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09 22:26:00 页码:8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实用8篇)
2023-11-09 22:26:00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思考和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挑战。如何写一篇较完美的心得体会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一些精彩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为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一

张富清,一个已近期颐之年的长者,一个功勋卓著却鲜为人知的革命军人,一个默默无闻一辈子甘守清贫扎根湖北来凤小县的共产党员,得益于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其红色过往和抱诚守真的共产党人光辉形象和优秀品质才大白于天下。继而,入选“中国好人榜”让老人家的名字响彻华夏大地;“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授予,为老人家光荣的一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对党忠诚,淡泊名利是张富清坚守信念不忘初心的动力源泉。

“搪瓷缸”的不离不弃,显露了张富清不忘战友初心不改的大爱精神;“军功章”的藏而不漏,让张富清的人格魅力在红尘滚滚中熠熠生辉;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在平凡中塑造大我,于细微处彰显精神……这就是张富清一个普通共产党员的“过人”之处。

书传西汉时候的李广将军倍受士兵拥戴,广被百姓敬仰,正是李广不居功自傲,待人和气,身先士卒,与士兵同甘共苦的付出赢得的。为此,史学家司马迁在为李广立传时称赞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说,桃李有着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实,虽然它们不会说话,但仍然会吸引人们到树下赏花尝果,以至于树下都走出一条小路来。李广将军就是以他的真诚和高尚的品质赢得了人们的崇敬。

较之李广,共产党人张富清之善大有过之,而无不及。值此振兴中华奋发图强之时,凡我党先锋人士理当倾力,竭诚学习,并在各自工作中予以落实。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二

今天,原原本本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的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关于授予张富清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决定。老英雄张富清同志是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光辉典范和时代楷模,我们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不忘初心的政治品格,为民服务、恪尽职守的宗旨意识,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公正无私、从严要求的良好家风。

一、学习张富清同志对党“绝对忠诚”的精神

近日,湖北省委发出通知,在全省广泛开展“学习英雄张富清、坚守初心担使命”活动,作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全省党员把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坚守初心为人民的生动教材,作为对照检查找差距的身边标杆,激励全省党员干部汲取榜样的精神力量,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做到学有榜样、行有方向。通过学习张富清同志战争年代立下战功、建设时期扎根山区、离休后不忘初心3个阶段内容,感受到了张富清同志对党的“绝对忠诚”。

在张富清老人眼里,在战场上,共产党员应做到“党指到哪儿,就打到哪儿”,敢于冲锋在前、敢于牺牲生命,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在祖国建设时期,共产党员应做到“党让我去哪就去哪,哪里最艰苦就去哪儿”,不讲条件、不计得失,那才是对党“绝对忠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认为,做这些,只是共产党员的本分,根本不值得夸耀和“显摆”。军功章,他压进了箱底,就连对至亲好友都不曾提及;干工作,遇到困难和委屈,想想牺牲的老战友,他什么都释然了。从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不改初心”,什么是“淡泊名利”,什么是“克己奉公”,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本色。

二、学习张富清同志永葆本色的人格魅力

24岁,他是穿梭在敌人枪林弹雨中炸碉堡的突击队员;31岁,他毅然到湖北的偏远县城,在贫穷的山区扎根奉献;95岁,他坚持学习,“人离休了,政治上思想上绝不能离休”。张富清一生淡泊名利,甘守清苦,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楷模,也是全体党员,特别是年轻党员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榜样。

(一)要认真学习张富清同志不负初心不负党的人格魅力。永丰战役带突击组,他和战士们夜间上城,夺取敌人碉堡两个,缴机枪两挺,打退敌人数次反扑,坚持到天明。他说:“我一直按我入党宣誓的去做……满脑子都是要消灭敌人,要完成任务……所以也就不怕死了。”战争时期,他冒着枪林弹雨前进,“为党为人民可以牺牲一切”;和平年代,他不讲条件,夙夜在公,“坚决服从党的安排”,对理想的追求,对组织的承诺,他铭记在心,并用一生去践行。战争年代不怕牺牲、出生入死,张富清靠的是一个党员的信仰,兑现的是对组织,对人民的承诺。

(二)要认真学习张富清同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魅力。1955年初,已是连职军官的张富清面临退役转业的人生转折,听说湖北省西南部的恩施条件艰苦,急缺干部,他二话不说:“我可以去!”张富清不提条件,没有要求,有的是对事业对人民的一片赤诚,他说:“这里苦,这里累,这里条件差,共产党员不来,哪个来啊!”此后几十年,张富清把余生献给了恩施来凤县,献给了这片曾经毫无关联的大山,他用兢兢业业的付出,交出了一名老兵、一名老党员对人民、对时代忠诚的答卷。淡泊名利,无私奉献,这是共产党人的精神底色,正是有一代代像张富清这样的共产党员的默默付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挺起脊梁,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里从容应对,在实现伟大梦想的道路上胜利向前。

(三)要认真学习张富清同志散作乾坤万里春的人格魅力。“从转业到离休,数十年如一日,张富清像一块砖头,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乐观、朴实、真诚……”在大家的印象中,他就是这样一个平凡的人,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差别。当年单位做精简职工的工作,他先动员妻子“下岗”;单位有招工指标,他对儿子搞“信息封锁”。在张富清身上,我看到了一位老党员夙夜在公、无私奉献的人生境界,对事业,他倾尽全力,时刻以共产党员必须在前自励;对家人,他严格要求,绝不搞任何特殊特权。充满阳光的人,才能把温暖带给别人。张富清一生廉洁奉公,舍己忘我,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贵品格和崇高境界。

三、学习张富清同志甘于忘我的奉献精神

今年95岁的老党员张富清,是原西北野战军359旅718团2营6连战士,在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先后荣立一等功三次、二等功一次,被西北野战军记“特等功”,两次获得“战斗英雄”荣誉称号。这样一个军功卓著的老英雄,却在人间神奇的“消失”了60多年,仿佛“蒸发”了一般。若不是一次退役军人信息采集,老英雄还会一直“消失”下去。

张富清的神奇“消失”,给我们演绎了一曲英雄赞歌,让我们看到了老英雄的党员底色和军人成色。可以讲,凭张富清其中的任何一次战功,他都应该得到很好的工作安置甚至职务提升,更何况他是一个军功章累累、光环无数的大英雄呢?可老英雄没有这么做,将自己“降等”为普通的退役士兵。无论是在来凤县粮食局工作,还是在三胡区任副区长,抑或是在卯洞公社、外贸局、县建行工作,张富清都包好军功章,锁在皮箱,封存了这戎马倥偬的岁月。64年,无论顺境逆境,张富清从不提自己的战斗功绩,连儿女也不知情。

张富清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大英雄,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英雄,他的先进事迹可歌可泣、感天动地。我们要学习他坚守初心、不改本色的高尚情怀;学习他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操守;学习他干一行爱一行,宁洒汗水不流泪水,让自己的履历始终镌刻着的“奉献”精神。

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新时代需要新气象,新时代需要呈现新辉煌。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把张富清同志先进事迹作为生动教材,坚持以信念铸魂,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好“一章两书”,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能力素质,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格立身,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得与失的关系,重品行、正操守、养心性,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坚持老英雄张富清为榜样,在艰苦的地方历练、在普通的岗位上坚守,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争当新时代的“战斗英雄”。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三

他今年95岁了,作为战功卓著的战斗英雄,退伍时,他选择最偏远、最困难、和自己毫无关联的大山扎根;对于物质的需要,朴实而简单。他最心爱的是部队的搪瓷缸,用了60多年,补丁摞补丁;他现在住的是已经30多年墙皮残破简陋的住房……95岁风雨沧桑,64载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无论顺境逆境,他深藏荣誉功勋,把赫赫战功隐瞒了64年,连儿女也不知情。

“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士,有好多都不在了。比起他们来,我有什么资格拿出立功证件去摆自己啊?!我有什么功劳啊?!”张富清每每提到这段经历,都忍不住老泪纵横。每次看到搪瓷缸,张富清的脑海中都不禁浮现出身着军装战斗的岁月,报效国家、投身祖国建设的初心始终坚定。

——这就是这位95岁老人不忘初心的根本所在。黑猫白猫几十年,上行下效,俗语为无官不贪,越本分的人越吃亏,再老实的人在黑猫白猫的社会大染缸里,难能不忘初心,只有身边战友牺牲的人才能坚守初心。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四

学习张华生的事迹,是一件启示我们的事情。张华生是一位普通的中学教师,凭借着对教育事业的真诚热爱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成为了有全国影响力的教育家。他的事迹不仅仅是一段感人至深的经历,更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和激励。

第二段:坚定自己的信念。

张华生的教育理念一直是让学生有爱、懂爱和学会爱。这种理念与传统的“唯分数论”教育相悖,需要教师有勇气坚持,并不断探索有效的方式。在学生名次排行的年代里,张华生坚定自己的信念,将目光放在了学生心理健康,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这让我们意识到,只有固守自己的信念,才能发挥出自己的价值。

第三段:讲好每一个课堂。

张华生的成功离不开他自身的专业素养。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准确的掌握课程内容,让他成为了学生们的典范。他始终认为“学科教育是合理而又必然的”,因此通过精读教材、认真备课和实践探索,他将每一个课堂讲得让学生乐此不疲。他的行为告诉我们,在岗位上精益求精,不断追求进步才能让自己更受尊重。

第四段:推动教育改革。

张华生热衷于与学科外的老师交流教学研究的成果,积极参加各种学科研究会、教学研讨会,力图改进中学教育,强调了整个教育过程。他曾经建议高考地方命题应该有两个题型:课文阅读和作文,提高编制试题的难度和水平,确保高考命题公正、公平、科学。他这样敢于担当、富有奉献精神的做法,激励我们在工作上勇于创新、追求更好的结果。

第五段:总结。

总之,学习张华生的事迹,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深刻的启示。他的人生故事为大家展示了他坚持自己的信仰,让每一个课堂变得有趣,并参与到推动教育改革中的故事。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广大教师,让他成为了广大师生心中的榜样。我们应当把他的精神学习、推广,并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断探索,不断超越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我们的未来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五

张桂梅,1977年6月,河汇村村民。在丈夫惨遇车祸身亡后,面对年幼的孩子和年迈多病的公婆,她断然拒绝“好心人”让其改嫁的劝说。最后,签订以“为公婆养老送终”为提前的入赘协议,招夫上门共同孝敬公婆,担当养老抚幼责任,树立了尊老敬老的典范。

摆脱丧夫之痛,以单薄的双肩毅然挑起生活重担。

张桂梅出生于木石镇俭庄村一个普通农村家庭,虽然家里经济并不富裕,但却是一个忠孝之家,父母的言传身教让她知道了什么是忠孝仁爱。

2002年,心地善良的张桂梅嫁到了河汇村,可就在2007年春,一场意想不到的车祸,不仅带走了丈夫年轻的生命。巨大的悲痛让她痛不欲生,一度丧失生活信心,但是看着风烛残年的公婆和年幼的孩子,她顿时清醒过来--“绝不能让丧失独子的公婆整日以泪洗面,无依无靠,即使命运抛给我千斤重担,我也要勇敢地肩负起身为儿媳和母亲的责任。”。

于是,张桂梅掩盖住心内的痛楚,每天早出晚归外出工作,回家后悉心照料公婆和儿子,田间地头更是经常看到她独孤的身影。为了不让公婆看出她的疼痛和艰辛,张桂梅总是面带笑容,于是欢声笑语再次回到这个不幸福的家庭。

签订“入赘协议”,坚决为老人养老送终膝下尽孝。

女人能顶半天,可是整个顶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得她喘不气,生活十分艰辛。张桂梅的公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自己却又帮不上什么忙,心里十分着急,于是就劝她早日改嫁。可张桂梅死不同意。善良的她想到自己改嫁可以带着孩子走,但谁愿意接受两个不沾亲不带故的老人呢?如今公婆膝下已没有儿子,4个女儿又远嫁外地,谁来照顾他们呢?两老都已经高龄,身体均不好,婆婆王传美有严重的气管炎,公公张茂春腿脚不好,她实在是不忍心改嫁。

“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把这个担子扛起来,这是我应该替丈夫承担的责任。”张桂梅坚定地说。可婆婆王传美看着不忍心,一再劝她:“梅子改嫁吧,你这么年轻,不要因为我们拖累了你,我们不会埋怨你的。”婆婆的一席话让张桂梅泪如雨下,“娘,不要再说了,就是改嫁我也要带着你们。”

最后,在大家的劝说下张桂梅同意改嫁,但是她有个前提,就是必须招夫入赘前夫家中,一起伺候两位老人,否则她终生不嫁。她的这一要求在整个村子传开来,很多适婚男人听说后打了退堂鼓,然而还是有人被她这份执着的孝心打动了。忠厚老实的刘信听说她的故事后深为感动,他认为张桂梅提的要求恰恰说明她很孝顺,有责任心,于是拍着胸脯答应了。就这样,又一个家庭组成了,婚后,一家五口住在一起。在照公婆的同时,对新的公婆张桂梅同样照顾得很周到。刘信父母深明大义,也非常理解儿媳妇和刘信,一家人和和睦睦,日子又恢复了恬静幸福。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尽心尽孝感动乡邻。

在张桂梅家中,刚刚过世的婆婆王传美生前,说起张桂梅和刘信,老人总是赞不绝口:“他们对我们真的很好,虽然不是亲生的,但比亲生的还好。”婆婆去世前,每日早晨,张桂梅即便再忙,也会给婆婆梳头,下午回来再晚,也会给老人捶捶肩膀揉揉腿。刘信每晚也会端着酒和菜到老人的房间,与老人边喝酒边聊天,排解他们心中的孤独。

可前不久,又一场突来的灾难再次考验着这个历经风雨的家庭。刘信唯一的兄弟也因车祸不幸遇难,留下父母和孩子。面对两边都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张桂梅和刘信谁都没有撇下,为照顾两边的老人,他们经常奔波于山亭和滕州之间。目前,张桂梅和刘信的言传身教,让他们两个幼小的孩子也有了远远超过自身年龄的责任和担挡,不仅学会了料理家务,更学会了如何照顾老人,如何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做一个好人。

“她对婆婆非常孝顺,我们村里人都很佩服她。”熟悉张桂梅的河汇村村民于媜说,张桂梅逛街时看到好东西,首先想到给公婆买,每到过年,她都要给公婆买新衣,到了老人的生日,她还要做一大桌菜,一家人热热闹闹地聚一聚。

在这个不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家庭里,他们胜似亲人,其乐融融。如今,刘信到城区务工养家,张桂梅婚生了一个儿子后,重组的一家人在经历风雨之后,又恢复到往日的幸福和甜密。“百善孝为先”张桂梅虽然签订的仅是一张明确责任义务的协议,但它却有力表达了张桂梅孝敬公婆的决心,传承和升华了数千年中华孝道。

那是大约20年前的一天。山路边坐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手里拿着镰刀,身边放着一个破草筐,呆呆地望着另一座山头。张桂梅看见了,走过去问她:“你怎么了?”女孩回答:“我想读书,但是家里没钱,给我订婚了,收了彩礼要让我嫁人。”张桂梅找到女孩的父母试着劝返,说:“你们只要把孩子交给我就行,学费、生活费都不用你们管了。”可即使这样,女孩的母亲仍坚决不同意孩子回校读书,甚至以死相逼。张桂梅无奈,只好把女孩留了下来。

怎么样才能救救这样的女孩子呢?这个难题久久萦绕在张桂梅心头。

当时的张桂梅,已经是华坪县出了名的“好老师”,还兼任华坪县儿童福利院(华坪儿童之家)的院长,是数十名孤儿的“妈妈”。

当老师,张桂梅发现“女学生读着读着就不见了”。她们不读书的理由多种多样:为了给弟弟交学费,姐姐被父母勒令退学回家干农活或外出打工;因为收了彩礼,十几岁的小姑娘也要准备嫁人了。当“妈妈”后,张桂梅又了解到儿童之家孩子们的身世,他们的母亲有的因杀死家暴的丈夫而获刑,有的因落后、错误的分娩观念而死亡,留下孤苦无助的孩子。

“培养一个女孩,最少可以影响三代人。如果能培养有文化、有责任的母亲,大山里的孩子就不会辍学,更不会成为孤儿。”一个现在看来依然有些“疯狂”的想法在张桂梅心中越来越清晰:“我想为这些大山里的女孩建一所免费的高中!”

为了这个“疯狂”的梦想,她开始四处奔走筹款,风吹雨淋,被冷落,被唾骂,却只筹得一两万元。直到2007年,张桂梅当选党的十七大代表,赴京参会期间,1篇题为《“我有一个梦想”》的采访报道让更多人理解了张桂梅的女高梦。

2008年,在中央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正式挂牌成立。这是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华坪女高首届共招生100人。她们大都来自山区,多数没有达到普通高中录取分数线,还有一些孤儿、残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父母残疾的学生和下岗职工子女。但只要是女孩,只要还想上学,华坪女高都向她们敞开怀抱。三年后,她们中有96人坚持到最后参加高考,全部考上了大学。自2011年有首届毕业生以来,学校综合排名连续10年位列丽江市一区四县榜首。

华坪女高的时间是以分钟计算的:早上5分钟洗漱完毕,10分钟早读到位,出操1分钟站好队,学生出入教学楼、去食堂、回宿舍几乎都是跑着的。

张桂梅比学生起得早,一个人摸黑爬四楼,把走廊的灯全部点亮;学生跑步的时候,她就在队列边紧紧跟随;学生打扫校园时,她已经第一个来到校门口,拿着扫把和铲子等候。她还总是举着小喇叭喊:“快点儿,快点儿!别掉队!磨蹭什么?”

为什么要把学生在校时间安排得这么满、这么紧?原来,女高的作息时间与其他高中都一样,学生下了课就聚在一起玩耍聊天。可女孩们的话题总绕着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和那个被大山圈起来的小小世界。

必须用一个更大的世界,一种更广阔的精神,将女孩们的心灵充实起来。

华坪女高学生普遍入学基础差,高中不仅要学新知识,还要补之前落下的课;更重要的是,必须让她们知道什么是文明,什么是先进,什么又是现代化。用三年时间完成这一切,不多付出一些、不严厉一些能行吗?

于是,张桂梅不得不化身“爱骂人的张校长”。10分钟早读到位,5分钟打扫校园,她用一个个严苛到分秒的要求,改变着这些女孩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态度。

但华坪女高的学习生活时间安排得再紧张,也从不占用音乐课,与一般高中相比,学生唱歌、跳舞的时间还要多很多。

每天上午10点,是女高雷打不动的红色课间操时间。20分钟里,孩子们先集体背诵《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再唱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编成的健身舞。2020年,张桂梅听说城里的孩子都在跳“鬼步舞”,也让女高的学生学着跳:“‘鬼步舞’有一个好处就是快,‘快’对她们有帮助,可以提精神”。

回忆起在女高唱过的歌,华坪女高首届毕业生黄付燕说:“那时候日子是苦的,精神是满的。”

女高的学生不留长发,不打扮,她们却总能让张桂梅感到美,感到骄傲。“这个社会里,男女是平等的,女人不是靠妖娆来过日子的,我们要凭着自己的本事和本领过生活。我不希望她们打扮得花枝招展,我希望她们能在庄严中透露出一种美,一种精气神。”张桂梅说。

20__届女高毕业生又取得了好成绩。张桂梅却并不满意:“今年高考成绩比往年好一点,一些指标无论在华坪县还是丽江市都排在前列,但与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

有人劝她知足,张桂梅却回答说:“我不能知足,因为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有潜力。”

山里的女孩也能走进最好的学校。办学十多年来,华坪女高已经把上千名毕业生送进大学。她们之中有曾因厌学、贫困、偏远而造成的辍学生和落榜生;她们之中有人只因为是女孩,从出生到长大,爷爷奶奶从没与她说过一句话。但如今,她们考入了四川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浙江大学等知名学府,她们读研、读博,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闪闪发光。

她每年都在鼓励女孩们考上更好的学校,她对这些女孩有更高的期待:“我对她们的期望是什么呢?不是一定要考上名牌大学。我希望她们变得更强,有能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有人说我爱岗敬业,有人说我疯了。一个重病的人,为什么有浑身病却不死,比一个正常人还苦得起?因为我有追求和信念,有一种精神支撑着我,那就是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仰。”张桂梅校长的话格外有情感有分量。

1996年8月,张桂梅从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调入偏远的丽江市华坪县任教。当时,她的爱人刚因病去世不久,为了给丈夫治病,她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尝尽了世态炎凉。

可刚到华坪一年,张桂梅又查出患有子宫肌瘤,需要立即住院治疗,为了不影响初三毕业班的教学进度,张桂梅带病上课,直到中考结束,才把患病的事告诉学校。张桂梅没想到,得知她生病后,学生和家长都送来了关心,华坪县妇联更发动全县为她捐款。

“这些真诚的关爱和无私的帮助,让我感受到人情的温暖,给我生命注入了一股股巨大的暖流,使我的热血奔腾了起来,点燃了我活下去的愿望和信心。”张桂梅对自己说,“活着吧,好好活下去。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是你们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决心用这第二次生命来报答这片热土,来报答父老乡亲们”。

1998年4月,张桂梅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她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华坪女高办学之初,条件极其艰苦。不到半年,第一批进校的17名教职工走了9个,学校教学工作几近瘫痪。这所学校还能办下去吗?张桂梅却在翻看着教师资料时突然眼前一亮:留下的8名教师中6名是党员!

“只要党组织在,只要党员带头干,学校就不会垮!”

张桂梅迅速把6名党员教师组织起来,建立党支部,重温入党誓词,大家眼里泛着泪,紧握右拳向党旗保证:一定要把女子高中办好!一定要把大山里的女孩送入大学!

什么力量可以让人不断突破自我,实现超越?

张桂梅提出以“党建统领教学”,开创“五个一”党性常规活动,并一直坚持下来:全体党员一律佩戴党徽上班、每周重温一次入党誓词、每周唱一支革命歌曲、每周观看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并写观后感交流、每周组织一次理论学习,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有效凝聚和壮大了教师队伍力量。

党员教师韦堂芸左脚骨折,不顾医生要求静养的建议,拄着双拐给学生上课。党员教师勾学华,婚礼当天即赶回学校。资助学生、义务补课,这样的事在女高屡见不鲜,有教师这些年来的义务加班时间累计达5760多个小时……。

张桂梅一边嚷着“缺老师”,一边坚定地说:“女子高中的底子已经打好了,将来接班人只要是党员,只要有这种忘我、无私的精神,那肯定比我干得好,共产党员肯定一代更比一代强”。

对学生,华坪女高也花大力气开展党性教育。张桂梅提出了“革命传统立校,红色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学校还紧紧依托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改进课堂教学,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各个环节,广泛开展读原著、听专题报告、谈心得体会、看影像资料等活动;学唱革命歌曲,听江姐、刘胡兰、赵一曼的英雄故事,定期举办“重温入党誓词,缅怀伟人功绩”等主题教育活动,使红色文化教育内化为一种文化自觉。如今,一走进女高操场,远远地就会被“共产党人顶天立地代代相传”几个巨幅红字锁住目光,校园里随处可见长征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宣传组画。

时代在变,这样的教育会不会过时了?

“唱国歌是什么状态,唱《英雄赞歌》是什么状态,它是提精神的,那是魂啊,学校要把这种‘魂’立起来。”

“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很有必要,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不能丢,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不能丢,在学生心中埋下红色教育的种子很重要。我就是要为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信仰要坚定,必须信仰共产主义,要记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要忠诚于党。我希望女子高中的孩子出去就变成星星之火,长成燎原之势。”

华坪女高毕业生多选择了医生、教师、警察等相关专业和职业,在求学、工作过程中积极参与公益、扶贫项目,主动投身偏远、贫困甚至危险地区的建设和发展。看到学生作出这样的人生选择,张桂梅感到欣慰,心里想的是:“共产党后继有人了,而且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六

她是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中党支部书记校长,华坪县儿童福利院院长张桂梅,曾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十佳师德标兵。20__年10月,云南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发出通知,号召全省党员向她学习。

张桂梅作为千千万万基层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她始终把教书育人立德树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她始终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人身追求,而且在工作的这四十年多年中也一直积极践行这一人生追求。

作为一名教师,她心系困难群众,始终相信群众利益无小事,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投身教育扶贫行列,在她的努力下,华坪建成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她坚持树人先树魂,把思想政治建设和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立校之本。她长期拖着病体,坚守工作岗位,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的诺言。她把自己的工资奖金和社会各界捐助她治病的100多万元全部投入教育事业自己却甘守清贫。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张桂梅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家访。张桂梅身体不好,但是她却从来不让学生家长来开家长会,自己拖着生病的身体进大山挨个对学生进行家访。在遇到有辍学思想的学生时会不厌其烦苦口婆心的给学生和家长做工作,不让一个同学掉队。就是这样的家访,张桂梅坚持了十年,帮助很多想辍学的孩子又重新走进了学校,坐在了课堂上学习。

拜读了张桂梅同志的先进事迹和用生命点滴的人生故事传说传说传说,我深切的领会到一个智者和仁者所显现出来的精神魅力。张桂梅不是制造出来的英雄,她是那样朴实,那样真实,也许她在悄悄的改写着英雄的概念.”张桂梅的精神,是一种时代的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爱国主义追求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张桂梅的精神,又是一种平凡的精神,体现了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把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和回报,具体落实到自己的事业和学生上,在普通教学岗位上,恪尽职守呕心沥血淡泊名利执着追求。我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要用心感受用心学习张桂梅的精神,学业上不断进步,修养上不断完善,做学生热爱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做无愧于时代的光荣教师。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七

张华生,他是一位村官,也是我国西南地区一个不折不扣的“千里马”,他凭借自己的独特思维和对公共事务的热情,为当地乃至全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是我心中的一位值得学习的人,通过学习他的事迹,我深深地感到了他所带给我的精神启示。

第二段:农村振兴。

张华生从事的是农村工作,他秉承“服务、创新、发展”的理念,努力推进农村振兴工作。他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等,引导乡亲们走上致富道路。张华生说过:“让每个人都能够有事可做、有钱可赚、有事可办、有信心可增,才是真正的农村振兴。”他不仅以自身为模范,带动周围的群众,也把自己的经验与想法传递给其他村干部,从而从多角度推进了农村的发展。

第三段:精准扶贫。

张华生对扶贫工作的贡献一直备受称赞。他曾经想过,有太多人想要农民致富,但是就是没有找到实现的方法,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的方法切实改善农村贫困人口的困境。他利用“扶志扶智”开展农村扶贫,通过帮助人们解决实际问题,积累了群众的点滴信任和支持。他还构建了一个全新的三级联动扶贫机制,实现了全面覆盖,高效高质的扶贫工作,受到党和群众的高度评价。

第四段:平民公仆。

张华生所做的一切都是完全为人民办事的。他曾经说过:“做村官,必须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一定要处理好群众的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他积极开展义务劳动,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并为灾区捐钱捐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一直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志愿工作中来,并将自己的一切纳入到村里的公共事务中。

第五段:个人体会。

通过学习张华生的事迹,我深切感受到了一位村官对于社会和人民所付出的努力和改变。作为一个有志于为农民服务的人,学习张华生的事迹是非常有意义的。他的奉献和付出不仅是对于村庄,对于人民,对于全国,更是对人文精神和道德价值的影响。我也会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发扬他积极向上的精神,尽我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建设一个强大的中国而努力奋斗。

学习张华生事迹心得体会和感想篇八

“凭借着自己微薄之力,让大山深处的女孩子们走出来,感动,敬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致敬时代楷模张桂梅!”11日,光明日报微信公众号第一时间刊发了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感人事迹,众多网友纷纷留言,向“燃灯校长”致敬。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陆云泉深深地为张桂梅的事迹所感动:“张桂梅老师长期扎根大山深处民族地区办教育的事迹,不断地感动着我们。她按下自己的疾病和疼痛,把异乡当作家乡,把孤儿当作自己的孩子,几十年默默地奉献自己,她大爱无疆的博大胸怀,不顾个人生死的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顽强奋斗,称之为‘时代楷模’当之无愧,足以成为所有教师追随的榜样。”

北航实验学校中学部数学特级教师李靖敏在一线教书40年,也曾在山区教过书。她表示:“学习了张桂梅老师的事迹,我的心灵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她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她超负荷工作,用生命办学;她扶弱济贫,大爱无疆;她以惊人的力量,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她是我们教师学习的楷模!”

四川省宜宾市高县来复镇中心校校长何宇反复看了几遍关于张桂梅的报道,深受触动。她表示:“作为一名农村小学的校长,我为张桂梅老师身上这种崇高的师德与教育情怀所震撼、折服。她真正体现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改变一位农村女生,就能改变她们家的三代人!’没有华丽的语言,没有功利的浮夸,一切的付出都源于她对农村学生及他们家人深沉的爱!”

张桂梅的事迹为何让众多教育人热泪盈眶?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研究部主任、研究员王烽认为:“张桂梅老师的事迹之所以感人,我认为是因为她即使有好的机会也不离开,为了这些孩子而选择扎根山区40余年,通过寻求各种社会资源支持一点点把学校办起来。她不仅‘留下来’,而且还做得这么好,改变了如此多孩子的命运。做教育需要情怀,张校长带着一颗‘童心’、一种‘痴迷’,真正践行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初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