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孟子荀卿列传阅读心得体会及收获 荀子的阅读心得(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06:13:00 页码:10
孟子荀卿列传阅读心得体会及收获 荀子的阅读心得(六篇)
2023-01-11 06:13:00    小编:ZTFB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积累经验。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学习心得体会范文,希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有关孟子荀卿列传阅读心得体会及收获一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性活用等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 2.讨论点拨法

教具准备:朗读视频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师生共同研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译读课文,积累文言文相关知识,把握文意,理清说理思

路,把握说理方法,延伸拓展,深化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品味语言。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讲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导入:得民心者的天

二、资料助读:

孟子与《孟子》

孟子,名 ,字 ,邹(现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 、 、 。他是 家思想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 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 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著书立说。 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著,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及句子停顿。

2.听了课文的朗读,你知道怎么读了吗?关键是读出文章的气势。那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放声朗读吧!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四、译读课文,把握文意。

学习文言文朗读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第二步我们该做什么了

呢?好,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翻译课文,弄懂课文意思。不懂的做上符号,待会可以举手提问。

1.学生自行翻译课文,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小组讨论,质疑、解疑。

3.教师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

五、研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交流。)

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形成背诵思路。

围绕中心论点,连用两个论据进一步论证。

六、讨论课文论证的语言:逻辑严密、气势磅礴(对比、排比的运用)

七、小结:孟子借谈作战取胜的条件来阐明他的政治观念。

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才能治理好国家,让国家长治久安。

有关孟子荀卿列传阅读心得体会及收获二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的名言

6、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语录

7、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孟子名言

8、仁者无敌。——孟子名言

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1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1、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12、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14、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5、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16、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17、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8、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19、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21、其进锐者,其退速。

22、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23、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2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5、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6、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27、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28、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29、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30、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3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32、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33、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34、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3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36、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7、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38、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39、尊贤使能,后杰在位。

40、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41、人皆可以为尧舜。

4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43、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

4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45、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46、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47、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也;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48、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4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50、养心莫善于寡欲。

51、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52、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

5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4、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5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56、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57、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58、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59、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0、不挟长,不挟贵,不挟兄弟而友。

61、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62、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有关孟子荀卿列传阅读心得体会及收获三

许行《孟子》注译与赏析

大悟刘祖富编纂

【说明】本文选自《孟子·滕文公上》,记录了孟子和许行的门徒陈相之间的一场辩论。战国时代,有一派思想家是“农家”,许行便是治农家学说的人。这一派学者出于对当时暴政的厌恶提出恢复到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主张,他们认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女都亲自劳动,就可不用刑罚政令而成治世,所以提倡“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孟子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和事物间的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之说。孟子说明社会分工的必要是对的,但他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理论是错误的,是剥削阶级的理论。他把劳心与劳力,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对立看成是合理的社会分工,这就为历代的剥削阶级永远地剥削和压迫劳动人民提供了理论根据。

【原文】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1]:“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2]。”文公与之处[3]。其徒数十人,皆衣褐[4],捆屦织席以为食[5]。陈良之徒陈相[6],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译文】有个研究神农学说的人许行,从楚国来到滕国,走到门前禀告滕文公说:“(我这)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希望得到一处住所做您的百姓。”滕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人,都穿粗麻布的衣服,靠编鞋织席为生。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背了农具耒和耜从宋国来到滕国,对膝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也算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百姓。”

【注释】[1]为,治,研究。神农之言,指农家学派的学说。滕(téng),国名,在今山东滕县西南。踵,脚后跟。这里指走到。[2]廛(chán),一般百姓的住宅。氓(méng),指从别国迁来的人。[3]与,给。处,住所。[4]衣,穿。褐,粗布衣服,当时的贫苦人所穿。[5]屦(jù),草鞋,麻鞋。[6]陈良,楚国人,是儒家学派的。[7]耒耜(lěi sì),古代的农具。【原文】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1]。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3]。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自养也,恶得贤[4]!”

【译文】陈相见到许行后非常高兴,完全放弃了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而向许行学习。陈相来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道:“滕国的国君,的确是贤德的君主;虽然这样,还没听到治国之道。贤君应和百姓一起耕作而取得食物,一面做饭,一面治理天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和收藏财物布帛的仓库,那么这就是使人民困苦来供养自己,哪里算得上贤呢!”第一部分:记述许行、陈相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飱而治”的主张。

【注释】[1]学,第一个字用如名词,指所学的;第二个是动词,学习。[2]道,名词,指许行所认为的古圣贤治国之道。[3]贤者,指古代的贤君。并,一起。饔(yōng),早饭。飱(sūn),晚饭。饔飱,在这里用如动词,指自己做饭。治,指治理天下。[4]厉民,使人民困苦。自养,供养自己。恶(wǖ),哪里。

【原文】孟子曰:“许子必种粟sù而后食乎?”曰:“然。”“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曰:“否。许子衣褐。”“许子冠乎[1]?”曰:“冠。”曰:“奚xī冠?”曰:“冠素[2]。”曰:“自织之与?”曰:“否,以粟易之。”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3]。”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4]?”曰:“然。”“自力之与?”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xiè器者,不为厉陶冶[5];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6]?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7]?”

【译文】孟子问道:“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陈相说:“对。”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陈相说:“不,许子穿未经纺织的粗麻布衣。”孟子说:“许子戴帽子吗?”陈相说:“戴帽子。”孟子说:“戴什么帽子?”陈相说:“戴生绢做的帽子。”孟子说:“自己织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陈相说:“对耕种有妨害。”孟子说:“许子用铁锅瓦甑做饭、用铁制农具耕种吗?”陈相说:“对。”孟子说:“是自己制造的吗?”陈相说:“不,用粮食换的。”孟子说:“用粮食换农具炊具不算损害了陶匠铁匠;陶匠铁匠也是用他们的农具炊具换粮食,难道能算是损害了农夫吗?再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陶炼铁,使得一切东西都是从自己家里拿来用呢?为什么忙忙碌碌地同各种工匠进行交换呢?为什么许子这样地不怕麻烦呢?”【注释】[1]冠,用如动词,戴帽子。

[2]素,生丝织成的绢帛,不染色。[3]害,妨害。[4]釜,锅。甑(zèng),瓦做的蒸东西的炊具。爨(cuàn),烧火做饭。[5]械器,指农具、炊具。陶冶,这里指烧制陶器、冶制铁器的人。[6]舍,旧注“止”,只。[7]纷纷然,忙碌的样子。惮,怕。

【原文】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2],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3]。故曰:或劳心,或劳力[4]。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5]。”

【译文】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一边种地一边去做。”孟子说;“这样说来,那么治理天下,难道就可以边种地边治理吗?有统治者干的事,有被统治者干的事。况且一个人的生活,各种工匠制造的东西都要具备,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然后才用,这是带着天下的人奔走在道路上不得安宁。所以说:有的人使用脑力,有的人使用体力。使用脑力的人统治别人,使用体力的人被人统治;被人统治的人供养别人,统治别人的人被人供养,这是天下一般的道理。”

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孟子揭出许行言行的自相矛盾,论述了社会必须分工的道理,从而初步批驳了许行等“亲耕”的思想。但他为阶级压迫寻找理论根据,应该加以批判。

【注释】[1] 大人,这里指统治者。小人,这里指被统治者。[2]所为,所做的东西。备,具备。这是说,一个人的生活要具备各行业所生产的东西。[3]路,奔走于路,疲于应付。[4]劳心,指使用脑力劳动。劳力,指从事体力劳动。[5]食(sì),给人东西吃,即供养。通义,指一般的道理。

【原文】“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1]。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2]。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3]。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4]。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5],禽兽逃匿。禹疏九河,瀹yuè济jǐ漯tà,而注诸海[6];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shí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译文】“当唐尧的时候,天下还没有平定。大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大量繁殖,五谷都不成熟,野兽威胁人们。鸟兽所走的道路,遍布在中原地带。唐尧暗自为此担忧,选拨舜来治理。舜派益管火,益放大火焚烧山野沼泽地带的草木,野兽就逃避躲藏起来了。舜又派禹疏通九河,疏导济水、漯水,使它们流入海中;掘通妆水、汉水,排除淮河、泗水的淤塞,使它们流入长江。这样一来,中原地带才能够耕种并收获粮食。当这个时候,禹在外奔波八年,多次经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即使想要耕种,行吗?”【注释】[1]平,平定,治理好。[2]登,成熟。[3]交,交错。中国,中原地区。[4]独,独自,暗自。举,推荐。敷,治。[5]益,传说中虞舜的臣子。掌,管。烈,放大火烧。[6]瀹yuè,疏导。注,动词使动用法,使……流入。[7]决,打开缺口,导引水流。

【原文】“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1]。人之有道也,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2]。圣人有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3]: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4]。放勋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5],辅之翼之,使自得之[6],又从而振德之[7]。’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译文】“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种植庄稼,庄稼成熟了,百姓得以生存繁殖。关于做人的道理,单是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安逸却没有教化,便和禽兽近似了。唐尧又为此担忧,派契做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夫妇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唐尧说:‘慰劳百姓,使他们归附;纠正他们,是通过“教”来纠正;帮助他们,使他们得到向善之心,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唐尧为百姓这样担忧,还有空闲去耕种吗?”第三部分:列举尧、舜、禹、稷、契等治洪水、驱禽兽、教稼穑、教人伦,不暇亲自耕种,证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用“史实”批驳了“亲耕”思想。

【注释】[1]后稷,名弃,周的始祖。树,艺,种植。育,生养,指得以生存繁衍。[2]人之有道,意思是关于做人的道理。逸,安逸。[3]有,通“又”。契,唐尧的臣子,相传是商的始祖。司徒,掌管教化之官。[4]义,指君臣间礼义之道。叙,指尊卑之序。[5]放勋,尧的号。劳之,指慰劳百姓。匡之直之,指使百姓正直。[6]辅之翼之,指辅助百姓。自得之,自得其善性。[7]振,通“赈”,救济。德,名词用作动词,指对百姓施加恩惠。

【原文】“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为己忧[1]。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2]。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3]!君哉,舜也[4]!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5]!’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译文】“唐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把地种不好作为自己忧虑的人,是农民。把财物分给别人叫做惠,教导别人向善叫做忠,为天下找到贤人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找到贤人却很难。孔子说:‘尧作为君主,真伟大啊!只有天最伟大,只有尧能效法天。广大辽阔啊,百姓不能用语言来形容!舜真是个得君主之道的人啊!高大啊,有天下却不事事过问!’尧舜治理下,难道不要费心思吗?只不过不用在耕种上罢了!”

第四部分:突出尧舜“以未为天下得人为已忧”的事例,论证劳心、劳力分工的重要性,进一步批驳了“亲耕”思想。

【原文】“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々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yīng,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译文】“我只听说过用中原的文明去改变蛮夷的,没听说过被蛮夷改变的。陈良出生于楚国,爱好周公、孔子的学说,到北边的中原地区来学习,北方的学者没有人超过他的,他真称得上是杰出人物了。你们兄弟拜他为师几十年,老师一死就背叛了他。从前,孔子逝世,(弟子们服丧)三年后,收拾行李将要各自回去,走进子贡住处行礼告别,相对痛哭,泣不成声,这才回去。子贡又回到墓地,在祭场上搭了间房子,独居三年,然后才回家。后来的某一天,子夏、子张、子游认为有若像孔子,要用侍奉孔子的礼节侍奉有若,硬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不行!(老师的人品)如同经江汉之水洗涤过,盛夏的太阳曝晒过一般,洁白明亮得无人可以比得上的了!‘现在,那个话语难听得像伯劳鸟叫似的南方蛮子,攻击先王之道,你却背叛自己的老师去向他学习,这跟曾子相差太远了。我听说“(鸟雀)从幽暗的山谷飞出来迁到高树上”的,没听说从高树迁下来飞进幽暗山谷的。《诗经鲁颂》上说:“征讨戎狄,惩罚荆舒。’周公尚且要征讨楚国人,你却还向楚国人学习,也真是不善改变的了。”

第五部分:责备陈相等背弃师道而学许行为不善改变。

【原文】“从许子之道,则市贾jià不贰,国中无伪wěi[6];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7]。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8];屦大小同,则贾相若。”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9]。或相倍蓰,或相什百[10],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11],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12]?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13]!”

陈相说:“如果顺从许子的学说,市场上的价格就不会不同,国都里就没有欺诈行为。即使让身高五尺的孩子到市集去,也没有人欺骗他。布匹和丝织品,长短相同价钱就相同;麻线和丝絮,轻重相同价钱就相同;五谷粮食,数量相同价钱就相同;鞋子,大小相同价钱就相同。”孟子说:“物品的价格不一致,是物品的本性决定的。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万倍。您让它们平列等同起来,这是使天下混乱的做法。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样的价钱,人们难道会去做精细的鞋子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便是彼此带领着去干弄虚作假的事,哪里能治好国家!”

第六部分,论述事物间质的差别性,批驳了许行等的“同价”思想。

【注释】[1]皋陶(gāo yáo),传说中舜的司法官。[2]易,治,指种好田。[3]则,效法。荡荡乎,广大辽阔的样子。[4]君哉,指得人君之道。[5]巍巍乎,高大的样子。[6]贾,“价”的古字,价格。国,国都。伪,欺诈行为。[7]或,句中语气词。 [8]相若,相同。[9]不齐,不一样,不一致。情,本性。 [10]或,无定代词,有的。蓰(xǐ),五倍。什,十倍。[11]比,平列。同,等同。[12]巨屦小屦,旧说指粗糙的鞋和精细的鞋。[13]相率,彼此带领着。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有关孟子荀卿列传阅读心得体会及收获四

孟母三迁古诗阅读答案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注:俎豆:古代祭祀用的两种盛器,这里指祭祀仪式。揖让进退:即打拱作揖、进退朝堂等古代宾主相见的礼仪。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其舍近墓(2)遂迁居市旁

2、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3分)

3、孟母三次带子离开的原因是什么?(3分)

4、翻译句子:此非吾所以处子也。(2分)

参考答案:

1、靠近、于是

2、孟母三迁

3、这个地方不适合教育孩子。

4、孩子的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环境对人很重要;近朱则赤,近墨则黑。

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㈠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㈡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㈢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㈣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㈤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㈥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㈦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㈧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㈨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㈩答非所问:即选项回答的不是题干中的问题,或没有答全题干中问题的几层意思。

另外,别让以下几点成为答题盲区:

(1)记住:不能只看选项本身的错对,注意选项是否答非所问;(2)记住:题干中有“根据”、“证据”、“原因”等字样,选项与题干之间要能构成因果关系;(3)记住:有的选项要选最佳答案,而非正误选择;(4)记住:题干涉及几层意思,选项中则要答全几层意思。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策略

阅读一直是高考的“重头戏”,其中现代文阅读所占分值大、主观性强,乃“重中之重”。但从历年高考现代文阅读答题情况来看,无论试题难易,学生们的得分普遍不高,成为失分“重灾区”,得分维持在7分左右。学生普遍存在着审题不严、扣题不紧、词不达意甚至无从下手等问题。

专家们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三:首先是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会逐字逐句地品读;其次是学生读不懂文本,找不准答案;再次就是学生找不到答题的切入口,答非所问。

如何改善这一尴尬局面?专家建议学生要学会“从容阅读”,即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逐句、逐段阅读,在这个基础上把握文本的特色、主旨。只要读懂文章,就会知道题目是从何而来,就能够找到答题对象。也许有的学生会觉得逐句阅读浪费时间,但只要坚持这样训练,阅读速度就会随之提升。

备考中,专家称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第一步,通读全篇,大致了解。

第一遍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了解文章大意即可,做到心中有数。那么我们要大致了解文章的哪些东西呢?

1、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哪些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物?什么话题?怎么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你是怎么看的?2、了解文章的大致结构,主要思路。了解文章叙述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记叙的人物、事情、时间、地点是什么)? 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怎样的? 材料有哪些?是怎样安排的? 文章是怎样过渡的?弄清文章的线索、顺序、层次等。3、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

注意事项:用以下几种方法可以达到上面的目的:

一、抓住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文章中关键的词句:标题、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句、议论句、反复出现的词句、重点关联词(如段落开头的词:不但……而且…… 因为 何况 但是 然而 因此)等等,应特别注意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为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隐藏在这些句子里。有的散文采用托物言志、象征等手法,相当隐晦,我们也能从这些词句中找到蛛丝马迹。

二、弄清文章的结构。

从结构形式入手比较容易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就是说,把结构层次弄清了,也就比较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弄清结构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弄清记叙文的结构,可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 l )找出文章的线索。记叙文的线索形式有:以时空转移为线索,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

阅读文章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就能沿着它弄清段落层次结构。

( 2 )明确文章的顺序。记叙的顺序,要求我们掌握顺叙、倒叙和插叙三种顺序方法。

顺叙,指记叙的时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如《皇帝的新装》。倒叙,指记叙的时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插叙:如《羚羊木 雕》

阅读时,注意倒叙、插叙的起止点,对找出记叙的线索,把握文章的结构将有所帮助。

( 3 )理清文章的层次。理清文章的层次是弄清文章结构的重要一环。

( 4 )把握文章的详略。文章在选择和使用材料时要有主有次,有详有略。

第二步,审清题意,回读原文。

在对文章有了整体把握后,我们再仔细阅读题干,找出每一题的出题点,回读原文,将题干和文章对应起来,那么回读原文的方法和步骤是什么呢?

1、找准了原文中对应题目的相关区域。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2、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只要找准了原文中的相关区域,认真揣摩上下文意,就能准确抓住关键词句,大多数题目的答案是能够在原文中找到的。3、分析综合,顺藤摘瓜。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关键段、句,深 入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归纳出答案(摘瓜)。

第三步,理清要点,认真答题。

1、引用原文。题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直接找出答案认真的写上。

2、抓住对应的关键词句。没有明确要求引用原文答题的,不能机械地照抄原文的句子。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我们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概括、重组、归纳。

3、组织好语言作答。先根据分值理清好答几个要点,再作答。答题时要紧扣题意,尽量包含文中对应的关键词句,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按照题干要求将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所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即可。

有关孟子荀卿列传阅读心得体会及收获五

孟母三迁

孟子名叫孟轲,是战国时期的大教育家。

孟子的父亲去世很早,对孟子的教育,可费了他母亲不少心血。

孟子五岁时,跟他母亲住在城外公墓的旁边。这里经常有人送葬、筑坟、祭吊、哭泣……起初,他和小朋友站得远远的看热闹,时间一长,也就看熟了。孟子和他的小朋友也玩起了送葬的游戏:用泥巴做棺材,再做个泥人放在里面,两个小朋友在前面抬,孟子和另外几个跟在后面哭,咿咿唔唔地唱起丧歌……孟子的母亲看到他们的这种游戏,心里很发愁:这可怎么得了,将来能成个什么样的人呀!于是,决定搬家。

孟子的家搬到城里来了,在一个市场的旁边。市场可热闹了,从早到晚,人来人往,买的、卖的,男的、女的,什么人都有。粮食、蔬菜、水果、器皿、鱼、肉……各种东西都有。孟子高兴极了,成天在人群里转来转去,骗人的、打架的、偷东西的、投机取巧的,什么样的新鲜事他都看到了。没过几天,孟子对这一切就熟悉了。他母亲见此状况心里又很难过:孩子成天不学好,可怎么得了,将来会变坏的。于是,决定再搬家。

这次孟子的家搬到了学堂旁边,他渐渐对学堂发生了兴趣。每天看到学生很早就来上学,见了老师还鞠躬。有时,老师领着学生演习各种礼节和仪式。孟子看会了,也就跟着做起来:见了老师便鞠躬;学生演习礼节和仪式,他就模仿;学生唱歌,他也跟着唱……孟子成了一个彬彬有礼的儿童了。

孟子的母亲看到儿子的进步,情不自禁地笑了。

1.填空。

(1)中国古代有两个很有名的大教育家,人称“孔孟”。“孔”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孟”指的是________,名叫________。

(2)孟母一共搬了三次家,第一次住在________,第二次住在________,第三次住在________。

2.给第三、四、五自然段加上小标题。

第三自然段:____________

第四自然段:____________

第五自然段:____________

3.孟母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搬家呢?

答案:略

解析:

1.(1)孔子,孔丘;孟子,孟柯

(2)城外公墓的旁边;城里一个市场的旁边;学堂旁边

2.孟母一迁;孟母二迁;孟母三迁

3.孟母认为周围的人的品行对孟子的成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她要择邻而居。

[孟母三迁阅读题答案]

有关孟子荀卿列传阅读心得体会及收获六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2、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不学诗,无以言。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9、礼之用,和为贵。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有教无类。

2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2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2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3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9、听其言而观其行。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7、刚毅木讷近仁。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51、不学礼,无以立。

5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5、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6、巧言令色,鲜矣仁。

57、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5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4、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下是由名言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孟子和孔子的读书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6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1、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5、(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6、过,则匆惮改。

7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8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8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9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5、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97、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9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0、巧言乱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