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6:25:28 页码:11
最新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通用12篇)
2023-11-21 16:25:28    小编:ZTFB

通过总结心得体会,我们可以更好地反思自己的经验和教训。写心得体会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和连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条理清晰地理解你的观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和思路。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一

小学生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小学时期是培养科学素养的黄金时期。科学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科学探究,故作为科学探究主要过程和重要方法的科学实验,受到越来越多科学教育者的重视。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线教师,笔者结合教学中的几个案例,阐述对科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的实践的几点思考。

一、实验材料创新―――化抽象为直观。

材料是科学实验的必要条件,但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准备的材料在实验中并不适用的情况,有时现象不明显达不到实验的目的,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伪现象”。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为主,一些抽象的实验现象难以在实验中直接观察,需要借助更为科学有效的实验材料帮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因此实验前教师要预先根据学情研究教材,细心考虑实验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精选有利于实验的好材料。以《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为例。教材中安排了三个探究实验:

1、用手触摸一端浸在热水中的金属棒;

2、酒精灯加热挂有蜡粘火柴的铁丝;

3、从不同位置加热涂蜡的.金属圆盘。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火柴下落的顺序和加热后的熔蜡变化,推断热传导的过程和方向。教材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已经给我们提出了思路―――将抽象现象通过实验材料的改进转化成容易观察到的直观现象。但用蜡粘贴火柴耗时费力,不易取换、调整,实验方案单一。针对这个不足,笔者把火柴换成大小相等的蜡烛环,将铁丝换成金属棒,将蜡烛环等距离套在金属棒上,这样蜡烛环取换、调整方便,学生可以自主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实验中蜡烛环掉落的次序也更为明显。实验3中由于蜡是半透明物质,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并不明显,效果不佳,笔者则用变温油墨来代替蜡,加热后油墨颜色变化明显,方便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实验教具创新―――化模糊为清晰。

小学科学以实验探究为教学的基本手段,但实验室中的实验器材有限,有时并不适合当地的学情和地域特点。要想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还得根据实验探究的重难点,结合实际学情,对实验教具进行创新改进,以便放大实验现象,增强对比性,提高实验效率。以《金属热胀冷缩吗》一课为例,金属的热胀冷缩是个细微的变化现象,用肉眼几乎观察不到,因此需要借助其他实验器材把这种微小的变化放大。教学时笔者对实验教具进行了改进,做一个串联电路,电路里面连接小灯泡、开关、电池盒,电路的一端连接金属夹子,另一端连接金属棒,分别固定在两个相对的支架上,再将以上实验设备集成在一块固定板上,一个“金属膨胀和收缩试验台”就准备就绪了。

把要检测的金属条用金属夹子夹紧,调整金属棒与金属条之间的距离(为保证实验效率要尽量靠近),用酒精灯加热金属条。当金属条受热膨胀到一定程度时,接触到另一端的金属棒,电路被接通,小灯泡亮起来。移开热源后金属条慢慢冷缩,当够不到金属棒时,电路断开,小灯泡熄灭。用铁条、铜条、铝条重复实验,都可以观察到相同的实验现象。这样的改进把金属热胀冷缩这种不容易观察到的细微现象转换成了容易观察的光现象,同时可以检测多种金属材料的热胀冷缩,保证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与探究性,渗透了创新教育。

三、实验设计创新―――化验证为探究。

探究式学习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部分科学教师受到一些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追求“省事”和“高效”,对实验过程进行简略化处理,直接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甚至直接告诉学生实验结论,忽略了实验的探究性过程。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学习并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经历探究过程,才能促进其形成探索未知世界所必需的各种能力。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下文称“课1”)与《磁极的相互作用》(下文称“课2”)是前后相连的两课。这样的课程安排把一个完整的知识块进行割据分布,表面上看起来降低了学生的探究难度,实际上却对学生的认知规律造成干扰,到学习课2时学生的探究兴趣和热情已经大打折扣。

于是笔者对实验的流程进行了调整:将课1中“磁铁什么地方磁力大”的实验后置到该单元第5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里,课2的“磁极与方向”的实验后置到第6课时《指南针》里,而将课1与课2整合为“磁铁的两极及相互作用”,使课程更具有连贯性,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块,方便教师与学生探究时“尽其理,究其难”。实验设计笔者也做了改进:用“磁悬浮魔环”实验作为整节课的开始,激发学生兴趣后引出问题,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然后运用未标识的磁铁进行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磁铁两极;再对磁铁两极的相互作用进行实验探究,得出磁铁性质。这样设计,学生的兴趣被有效激发,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实验,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索的乐趣,教学流程也更加顺畅,显著提高了教学效率。

四、实验环境改进―――化低效为高效。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一课,要求学生在阳光下通过观察不同颜色纸袋中温度计的升温情况,分析不同颜色的物体对热的吸收本领的不同。本实验的不足在于: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学生要在阳光下长时间观察记录,还要控制不同变量,不能遮住阳光,这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极大;室外教学活动,学生组织困难,实验效率低下。为避免以上实验中的不足,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笔者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与创新:用电子温度计代替水银温度计,用彩砂代替纸袋,将电子温度计放入试管相同位置,试管中分别装入不同颜色的彩砂,试管口用玻璃胶密封;采用发光发热性能好的白炽灯泡连接充电电池、开关,做一个标准化实验平台。

小灯泡外加一层磨砂灯罩,既能避免光线照射眼睛,又能尽量使小灯泡发光发热均匀,有效模拟太阳光的照射。实验时,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自行选择相应变量的试管进行实验,这样就把实验从室外搬入室内进行,排除了天气及室外其他因素的影响。改进后的实验器材可以同时满足室内与室外实验的需求,降低了操作难度,有效突破教学难点,显著提高了实验效率,帮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集中到观察、记录与思考上来。综上所述,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以突出,科学探究的兴趣得到有效激发,不仅能提高科学实验的教学效率,还提升了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二

摘要:中小学资产管理能进一步提高教育经费使用的效益,提高中小学的办学水平。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多数中小学资产管理工作较为薄弱,没有系统的管理方式,资产的利用率较低。本文主要对中小学资产管理效率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提升资产管理水平的策略,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和资产管理的效果。

关键词:中小学校;资产管理;实践研究。

一、中小学资产管理的意义。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国家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加大,资产管理成为学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维护资产安全与完整是资产管理的一项基本要求,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产利用率,充分发挥资产的实际效能成为学校资产管理的重要任务。中小学校资产管理通常来说是指对国有固定资产进行管理,其中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所指的固定资产是使用期限一年以上,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的设备,也包括单价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如学生桌椅、图书、服装等都属于固定资产管理范围。由于学校资产种类多,数量多,存放地点分散,管理难度较大,这也对中小学校的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中小学校来说,资产投入主要靠财政拨款,如果没有科学合理地使用资产,就会造成资产闲置浪费;如果重复购置就会导致经费资金紧张,无法有效支持教育工作的开展,对教育事业产生消极影响,所以对中小学资产进行有效的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显得尤为必要。

二、中小学资产管理的现状。

1.缺乏有效的资产管理体系。

中小学购买资产的大部分资金由国家提供,但购买后却没有切实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中小学校领导一般是教师出身,往往更加重视教育教学工作,对资产管理认识不够。许多学校资产管理是由后勤部门人员兼管,有的是由学校里工作能力较弱的人员负责,在资产管理中只统计登记。还有的学校虽然有资产管理制度但并没有严格执行,没有完善的资产管理体系,更没有切实可行的考核管理办法,导致监管不到位,甚至管理混乱。

2.资产使用效率较低。

不少学校在资产购置时,往往只是根据管理人员的决定而购置,或者只是跟随其他学校的做法而购置,没有因地制宜的分析自身学校的需求,对其可行性以及所能够产生的最大效益进行认真深入研究,使购置的固定资产本身就不具有很大的经济效益,这就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在购置了相关固定资产后,学校没有统筹规划,只被一个部门使用,或多个部门同时配置同一类资产,重复购置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不高,甚至出现闲置的情况,导致固定资产的作用和价值降低,所以中小学校资产需要合理配置,理性配置,高效利用,发挥其实际效能。

三、加强中小学资产管理的措施。

1.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体系。

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学校在资产管理工作中已经引入了许多国有资产管理软件和模式,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有利于简化学校资产管理的工作量,有利于及时完善资产增加、使用、处置的变动信息,实现资产动态化管理。但这同样对资产管理队伍和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资产管理人员要熟悉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以及信息处理的技术,还要熟悉学校资产的特点及管理知识。按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规定,应设置资产管理部门,配备资产管理人员。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队伍,中小学的领导人员和资产管理人员应当正确看待资产管理工作,认识到资产管理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资产管理模式,改进不合理的管理方式。除此之外,在进行资产管理队伍建设时,应当因地制宜,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设置,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成立校领导分管的资产监管小组,负责监督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定期清查各类资产,明确各部门资产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制定的考核办法要切实有效,如将资产管理工作进行量化,纳入学校绩效考核,提高考核力度,同时安排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人员负责资产管理,从上到下贯彻执行资产管理制度,以此建立高效的资产管理体系。

2.优化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能。

作为基础教育学校,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为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要求,实施现代化教学模式,学校往往需要更多的资产投入。在既定的经费收入情况下,学校应该合理有效地配置资产,提高资产使用率,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为实现资产最优化,学校首先应配置能充分发挥效能的资产。学校应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立足长远,组成采购小组对资产的可行性及能达到的经济效益进行充分论证分析,对于投入资金大、专业技术要求高的项目,可由相关机构进行专业评审,使其配置的资产能够实现最大效能。另外,对于投入资金大,操作技术要求高,使用次数不是很多的资产,在对其购置成本、维护成本和使用期限等各方面数据进行充分论证比较后,学校可以考虑租借或者外包服务方式,从而更有效地节约资金。

3.信息化管理提高资产管理效率。

在资产管理中,建立资产管理网络平台,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和手段,对资产的增减、使用、调配等情况进行及时处理,有利于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实时了解资产状况,合理分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挥资产的最大效能。资产报修、申请更换等都可以在平台完成,便于后勤服务部门及时了解,更快捷地提供维修调配服务,确保教育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通过网络化管理,学校对各部门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管,也有利于促进各部门重视资产管理,增强责任意识。资产是学校发展的物质基础,有效的资产管理是现代化教学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因此,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能不仅能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还能更好地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易,王佳.关于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建议研究.数字技术与应用,(7).

2.杨海泉,马永忠.不断完善中小学资产与装备管理系统全面提升教育技术装备建配管用规范化水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7).

3.徐会.中小学资产管理策略分析.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6).

4.李祖敏.学校非流动资产管理问题研究.财经界,2015(32).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三

论文摘要:教师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形式单一,许多教师对现行培训的效果不太满意。作者对内容组织、培训形式等进行了探索实验,以增强教师培训的效果。

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培训已经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视,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大规模的教师培训,流于形式主义;面授式的教师培训,培训形式单一;缺乏互动的灌输式教师培训,效果甚微。针对以上弊端,当前改进教师培训工作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就是细化培训计划,在教师培训工作中根据培训对象的实际情况和具体需要,确定不同的培训目标,安排有差异的培训内容、方式、形式及重点等,从而通过培训使每位教师在原有基础上都获得进步和发展。

根据省教育厅、省师训中心的统一部署,在暑假期间江南大学校长教师培训中心承担了初中化学培训研修班、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和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三个项目。每个项目培训时间分别7―10天,参加培训学员共计五百多人。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训”,达到提高教师培训质量和效率的目的,在严格按照省教育厅培训计划的基础上,我们认真讨论和制订了培训方案,其实施要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量身订制,精选内容。

三个项目学员差别较大,根据“按需施训,有的放矢”的培训原则,培训前项目组设计调查问卷,开展培训需求调查,调查面覆盖参加培训的江苏省十个大市,同时对回收问卷进行深度分析,旨在使培训方案、培训内容更加符合教师的需求。

2.组建团队,优势互补。

科学合理的专家团队结构是提高培训质量的有效保证。每个具体项目都建立培训项目组,项目组核心成员由大学教授,市级教研员和特级教师组成;同时,项目组在组建培训专家团队时,做到兼顾省内外、高校与中小学等不同领域的培训专家。我们还聘请了相关企业培训的专家参与指导,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这个项目就邀请了当地知名企业的高级工程师参与我们的培训,为学员介绍网站制作的具体案例和网站安全的解决方案,深受学员好评。

3.突出主体,创新方式。

教师参与培训的目的及对培训的主观需要是各不相同的,而传统的专家讲授式的集中培训则很难满足不同教师的实际需要。其间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培训内容、方式、要求和标准的同一性与培训对象的个体差异性之间的不一致性和矛盾性,两者之间的矛盾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在培训方式的`选择、培训地点的安排和培训过程的管理等方面,积极征求学员意见,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比如,由学员主持专家讲座全过程,专家介绍、总结点评、互动交流,“学员主持人”以主人翁的姿态进入培训现场,培训气氛融洽,弥补专家讲座“一言堂”的不足,提高专家讲座的实效;论坛交流更加突出学员的主体,学员主题发言内容丰富,互动研讨气氛热烈。

4.培训形式多样,创建创新班级管理模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培训形式,使学员在7―10天的培训中既有收获又享受学习过程,不感到枯燥。比如高中语文校本研修班,我们安排了顾毓l纪念馆参观和南菁中学考察。再比如初中校园网网络管理人员培训班,我们带领学员参观了江南大学信息化管理中心机房,专门介绍了江南大学在物联网建设方面的设计理念和系统架构和云计算方面的应用,拓宽了学员的视野。这些都深受学员欢迎。

二、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暑期三项培训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学员普遍非常满意。省教育评估院在培训期间到我校,对培训中心承担的省级项目开展了质量评估工作,对我们的教师培训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校教师培训工作定位准、理念新,方案设计合理、实施到位,专家团队优势互补、实力强。但在培训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培训拟解决的问题过于分散。

7―10天的短期培训课程涉及校本教研基本理论问题、教育科研、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命题、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过于兼顾面上的问题,容易造成剖析不深入、解决问题不彻底等,使学员有意犹未尽、蜻蜓点水的感觉。

2.专家讲座专题过于灵活。

从单个讲座效果来看,每位专家讲座都有自己的特色优势。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专家往往更多执著于自己的研究,无意识地忽视了培训目标、培训对象。从整个讲座的系统结构来看,由于缺乏系统的专家团队的有效沟通,难免出现讲座内容“撞车”现象。总之,缺乏有效的专家讲座效果监控机制,在专家讲座的安排方面缺乏有效沟通与管理,讲什么、怎么讲主要由专家说了算,培训机构、学员更多时候处于“失语”状态。

3.培训形式进一步创新。

在培训活动中,虽然我们安排了专题讲座、论坛交流、考察研讨、课例观摩等多种培训形式,但遇到一些新问题,由于缺乏专门从事教师培训的专家,创新培训形式的要求与设想还有差距。此外,在培训过程中的论坛活动中,由于担心论坛现场的效果,一些老师过多安排主题发言,导致只有“谈”没有“论”。

三、培训的改进与实施。

通过本次培训,我认为要达到更好的培训效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突出培训重点。

期望通过培训把教师教育的所有问题解决是不现实的,需要瞄准方向,突出重点。设计方案需抓住重点,突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有限的几个重要问题。

2.组织专家集体备课。

在现在培训的组织形式下,可以采取专家团队通过集体备课,构建富有逻辑顺利的系列专题讲座,环环相扣,增强培训效果。

3.设计多样培训形式。

从整体培训课程安排来看,培训形式虽然多样,但从单个培训活动来看,培训形式也有需有所突破,比如专题讲座也需要设计,增强专题讲座的效果。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四

科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校小学生们积极参与科学创新活动,不仅在各类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实践经验。我有幸参与了学校组织的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的撰写工作,并通过深入研究和实践学习,对科学创新论文撰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第二段:理论成果的整理与总结。

撰写科学创新论文不仅要具备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深入研究选题,并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去。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各种书籍和学术文章,为研究选题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支撑。同时,我也注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践研究,对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和完善。通过不断地整理与总结,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知识结构。

第三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科学创新论文的撰写过程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训练了自己的思维逻辑和问题解决能力。在选题时,我注意挑选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研究方向,通过多方面的分析和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同时,在实验和调研中,我也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和技巧,提高了问题的解决效果。通过这个过程,我逐渐培养了对问题分析和解决的兴趣和能力。

第四段: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科学创新论文的撰写不仅是一个展示科学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过程。在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我学会了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创新解决问题。通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老师们的指导,我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巧,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探索,不断创新和改进。通过这个过程,我不仅积累了宝贵的科学知识,更培养了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第五段:对未来的展望。

参与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的撰写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和机会。它不仅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更让我明白了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和乐趣。未来,我希望能继续参与科学创新活动,更深入地研究和探索自己感兴趣的课题,并通过创新实践,为科学研究做出更有价值的贡献。我相信,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我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研究者。

总结: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的撰写是一个锻炼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科学创新活动,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科理论与应用能力,也培养了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同时也锻炼和发展了自己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我相信,通过科学创新的道路,我将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五

摘要: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教育是中外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本文通过研究西南联大教育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得出西南联大对当代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

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是在我国抗日战争期间,由北平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天津私立南开大学南迁联合办学的学校。西南联大(包括之前的国立长沙临时大学时期)成立于1937年8月,到1946年秋季返平津复校,共9年时间。在艰苦卓越的9年时间里,弦歌不缀,培养出了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大批杰出人才,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西南联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人才,其中有许多是蜚声中外的第一流科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及党政领导干部。”

据统计,从1938年至1946年,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约3800人。在他们中间,有1000多人先后在国内外诸多领域做出突出贡献并取得杰出成就。截止到6月,西南联大的学生中有80人被评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有6人被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另外,有5名西南联大的毕业生后来成为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工程师学院院士。对西南联大研究了十年之久的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史学教授约翰依色雷尔说:“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学,在最艰苦的条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养了最优秀的人才,最值得人们研究。”

一、西南联大的成功教育模式。

西南联大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培养出众多创新人才,与联大的教育理念、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有密切的关系。

(一)继承和发扬“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

从三校沿革来看,三校校长都强调民主管理,实行教授治校。西南联大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为常务委员会,原定主席由三校校长轮流担任,实质上常委会的工作一直有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主持。在一些办学的重大措施上,他注意听取有威望的教授的意见,确立了“教授治校”的制度。蔡元培先生倡导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在联大岁月一直得到坚持和发展。“学术自由,兼容并包”思想落实到联大教学环节中去。西南联大的教授、副教授多是二三十年代留学归来的博士、硕士,人文和科学素养极高。自然科学方面有吴有训、陈省身、华罗庚、吴大猷等;社会科学方面有朱自清、沈从文、金岳霖、闻一多、陈寅格、冯友兰等著名学者。他们各有独特的学术观点和师承流派,教学风格各异。但由于学校提倡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他们都能发挥各自专长,开出多种选修课。这不仅调动了教师的任课积极性,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二)教学科研并重,注重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抗战时期物质条件极差,西南联大教授们并未因此放松科研工作。据不完全统计,西南联大物理系师生,包括清华两个研究所在内,在联大时期发表于国内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共108篇。在战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如此多的科研成果是十分难得的。在教学中,尽管教授们授课风格各异,但皆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在课堂上讲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由于当时的教学条件十分艰苦,缺乏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但许多系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西南地方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了社会实践的机会,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实际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学设施的不足。

(三)注重文理兼修,培养“通才”的教育目标。

联大在教育目标上,提倡“通才教育”,主张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联大全校性的共同必修课主要集中在一年级,一般包括:国文、英文、三民主义、伦理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一门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可任选:社会学概论、法学概论、政治学、经济学)和1门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可任选:地学概论、普通心理学、普通地质学、普通生物学、普通物理学、普通化学、普通数学、微积分)。原则上共同必修课是所有学生必修的,不过各院又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文法学院对上述社会科学基础课目必修2门,理工学生对上述自然科学基础课目必修2~3门,工学院则可以不修中国通史。西南联大选修课门类众多,而且专业限制较少。学生可以按照课程表选本学期的各门选修课,如果学分不足规定数,可以选本系或外系的课程,或从本人研究方向或兴趣出发选择有关课程。

(四)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联大实行以学分制为主体,必修课、选修课并举和严格要求、严格管理相结合的教学制度,注重文理交叉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对选修课有很大的自主权。这一方面为扩大学生知识面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勤奋治学,永不停步。联大对基础课的要求非常严格。设有一年级生课业指导委员会。一年级结束时,有些系规定,某一两门基础课,成绩达不到某个标准(70分或65分不等)不能进入该系二年级。学校配备的基础课的师资力量也十分雄厚。一二年级的基础课程,也有知名教授参加任课。理工科,特别是工科,课程负担重,每周都有考试,甚至周末也有考试,暑假也安排课程。考试评分极为严格,不及格率很高。因此,能够顺利完成低年级的基础课程进入高年级学习是很不容易的。理工学院除了在理论课程方面要求严格外,也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出很高的要求。化学系的定量分析实验,实验数据得不到一定的`精度,教师拒绝签字,必须重做。联大各系科的专业范围比较宽阔,基础方面也有一系列的要求,使学生受到了扎实的科学训练,有利于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创新,可以开展边缘学科和新学科的研究,有较宽阔的发展前途。

(一)专博并济,培养通才的教育目标。

目前,我国高校基本沿袭传统的专才教育模式,专业门类划分过细,致使学生就业面窄,专业发展受限,不能满足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脑思维科学研究表明,创新思维过程是左右脑配合才是完成的,要提高创造力,离不开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相统一的能力。结合西南联大通才教育思想和人脑四象限模型,为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提倡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通识教育,培养专博并济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

(二)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服务地方经济。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两项重要任务。教学促进科研,科研提高教学。知识经济要求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而且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在高校从教,如果没有科研的实践,完全从书本到书本,从课堂到课堂,就很难形成创新能力,没有创新能力,就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同时,教师科研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挖掘地方特色,形成独特的研究方向,这样才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三)营造良好的教师培养的环境,培养创新型的教师。

知识经济时代,对高校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的人格特征、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知识结构、娴熟的创新教育能力。创造型教师的培养是个长期的复杂过程,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和构建有利于教师培养的环境与机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师的培训。邀请专家、学者和企业行业专家对在岗教师进行培训;鼓励在职教师到高层次的大学、研究机构进行进修。营造宽松的创造环境氛围,形成创造激励机制和建立创造评价制度。联大非常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不仅从抗战开始前后学成归国的学者中新聘了一部分年轻教授,如华罗庚、陈省身、王竹溪等。而且重视对已有教师的学术提高,联大规定:教师在联大任职满五年,而学校又有意续聘的,教师提出申请并经过教授会同意,可以带薪到国外大学或研究机构访学休假。

(四)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模式改革。

创造性教学强调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在课程设置上,注重必修与选修、主修与辅修、基础理论方面与实践能力方面、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广泛自由选择的机会,以便适应不同学生的能力倾向、兴趣、择业意向和实际,并促进他们各自的特长充分发展。在教学内容上,注意及时改革、更新、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反映现代科学发展新成就的即时信息,以及边缘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有关知识,扩大教材信息量,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建立最优化的知识结构。此外,在注重基本知识教学的同时,而且要及时了解大量的科技新发展的即时信息,以掌握时代脉搏,跟上讯息万变的科学技术步伐。

参考文献:

[1]西南联合大学北京校友会编.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史:一九三七至一九四六年的北大、清华、南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

[2]罗玲玲.大学生创造力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7.

[3]高雪莲.国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j].高等农业教育,2007(1).

[4]杨绍军.西南联大教育思想与当代中国高等教育[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黄欣.西南联大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江苏高教,2003(2).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六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是我在科学课上的一次重要体验。通过这次课程,我学会了最基本的科学创新步骤,也学会了如何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在开始写论文之前,我首先要确定一个问题,然后进行背景调查,收集相关资料和信息。这个过程让我看到科学问题的重要性,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起科学家的兴趣,也能为社会发展带来贡献。通过科学创新,我懂得了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培养了我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段:科学实验的操作让我更加注重细节。

科学实验是科学创新的重要环节。在进行实验之前,我需要设计实验方案,制定实验步骤,注意实验条件和变量控制。通过实验,我学会了如何观察、测量和记录实验数据。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我开始注重实验细节,认真进行实验操作。我发现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比如,实验室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因素,都可能对实验结论有所影响。通过科学实验,我不仅学会了科学知识的探究,还培养了我的观察力和实验技能,提高了我的实验能力。

科学创新需要团队合作。在科学创新课程中,我经历了小组合作,每个人都要为小组的成功做出贡献。在小组合作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工和责任。有的同学负责调查和整理资料,有的同学负责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有的同学负责论文的撰写。通过团队合作,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与人合作和沟通。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发挥自己的作用,才能使整个团队取得成功。科学创新的过程让我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第四段:科学创新拓宽了我的知识和视野。

科学创新让我接触到了一些平时不太接触的知识和领域。通过科学创新,我学习了一些新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比如,在我进行论文研究时,我需要了解相关的科学理论和前沿科研成果。通过这次科学创新经历,我发现自己对科学的兴趣更加浓厚,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和学习更加有激情。科学创新的过程不仅让我拓宽了知识,并且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

第五段:科学创新让我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通过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的写作,我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创新要求我们具备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在开展论文研究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分析和解决问题,如何利用逻辑和推理进行论证。科学创新让我学会了如何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培养了我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科学逻辑思维。这些都是科学创新对我的影响,使我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应用科学知识。

总结:通过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的学习和实践,我不仅学到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还培养了我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实验细节和观察力,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加强团队合作,拓宽了我的知识和视野,养成了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创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科学的魅力和价值,并为我今后的学习和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七

科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作为小学生,参加科学创新活动是我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的一次宝贵机会。在参与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并获得了一些宝贵的体会。

第一段:认识科学创新的意义。

科学创新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参与科学创新活动,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研究和实践,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对科学问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开展科学创新中,我们需要进行实验、观察、推理、分析等科学调研活动,这锻炼了我们的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参与科学创新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我们的沟通和协作能力。通过科学创新,我们不仅可以培养科学思维方法,还可以培养创新思维方法,这对我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体会到科学创新的乐趣。

在参与小学科学创新论文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创新的乐趣。我们小组选择了“环保生活”为研究课题,通过实地调查、查阅相关资料,我们了解到了许多与环保相关的知识。我们还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如垃圾分类实验、水资源利用实验等。通过实验,我们亲手操作,观察物质的变化,感受到科学的奥秘和魅力。在整个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积极讨论,互相分享,完成了一篇小学科学创新论文。通过科学创新,我不仅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还体会到了科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和成就感。

第三段:探索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

在科学创新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探索一些科学问题,这需要我们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首先,我们要善于观察。观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发现问题和现象。其次,我们要善于提问。提问是发现问题的关键,只有通过提问,我们才能知道问题的本质和原因。然后,我们要善于思考和分析。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分析,我们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我们要善于实践和实验。实践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验证我们的观点和思路。通过探索科学问题的思维方法,我学会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问题。

第四段: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科学创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更是需要团队合作和协作。在我们小组的科学创新活动中,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共同完成了我们的研究。我们每个人都分工合作,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推动项目的进展。在团队合作中,我学会了倾听他人的意见,学会了与他人的协商,培养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只有通过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更好的成果。

第五段:展望科学创新的未来。

小学科学创新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科学创新的活动,不断发掘和培育自己的创新潜能。未来,我将继续参与科学创新的活动,加强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我相信通过科学创新,我能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

科学创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培养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参与科学创新活动,我们可以体会到科学的魅力和乐趣,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未来,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科学创新的活动,不断发掘和培育自己的创新潜能,为科学创新做出更大的贡献。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八

科学素养是指人们对科学知识、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准备的学习小学科学新课标。

心得体会。

希望大家喜欢!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任何一种教育其目的是培养终身的学习者。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补充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不断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的楷模。暑假里我认真学习了《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收获颇多,获益匪浅。我体会到: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

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学习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情感与态度是科学学习的动力,科学知识是科学学习的材料,而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科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小学生在科学知识的认识过程中,通过探究,培养探究的乐趣、信心和认识事物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又是通过探究而获得。所以达成了探究的目标,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学科的意义。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因此,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把以"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转变为以"探究"为轴心的科学活动,即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和直接经验,又要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运用多种感官在活动中参与知识的发生和再创造过程,注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亲自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

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三、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教师要是能够打破束缚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条条框框,开创一种崭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定会得到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向学生传授知识,目的是要孩子知道知识是什么。随着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我们把认识知识是什么,倾向于研究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综合分析等更方面的能力。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从这个意思上讲,科学课的科学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进行有效性的科学探究,也间接地影响着科学习惯、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等科学基本素养的养成。

1、探究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只有培养具有一定科学素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人,才能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对他们进行科学知识学习的启蒙教育是适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的。所以培养科学素养是科学课程在小学生素质发展中所应起作用的科学定位。科学素养的内涵在科学课标中,包含为:“科学探究,情感与态度,科学知识”三个方面。

2、探究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以往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方法来学习的,死记硬背得到的结论,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的关键。科学教学的最好方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索,体验未曾经历的独特经历。科学课程应该为儿童提供充分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学习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核心方式。

3、亲身经历探究活动是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运用“探究”给我的启发很大,使我觉得这样真的会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科学探究活动也由教室扩展到社区乃至整个社会,使课内、课外、生活、社会互相结合。真正在体现了“做中学”。让科学成为做的科学,而不是纸上谈兵。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的科学课才是真正地在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

二、从“封闭的课堂模式”转向“开放的课堂模式”。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因为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所以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同学之间的辩论。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很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有了,学习的自觉性就会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真理的能量就会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教好小学科学课这门功课,我认为教师首先要吃透课标,把握整个体系,因此我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积极参加相关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我知道课程改革并不只是使用某种版本的新教材。它是一种理想,是千百万教育工作者正在追求、正在实现着的理想,它承担着适应时代发展,符合社会进步、国家繁荣、民族振兴的需要的职责。

一、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1、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变课程内容和课程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价值取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

2、正确把握学科教育的特点。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育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特别注意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变课程的统一为尊重多元和个性差异。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标告诉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批评传统的学习方式和课程基础上强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学习方式注入新鲜的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

新课程体系强调学生具有动手操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收集、处理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关系,老师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探讨,这样才会使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彻底解放。多问和好奇是儿童的天性,他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是不合常理的。教师要打破常规,千万不能怕课堂纪律“乱”而过多地限制他们,要让学生放开胆子活起来,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质疑,还可以随时发表个人的见解。在这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中,,学生当然会感到新鲜、刺激,才能以良好的心态去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2、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身份充分观察思考。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是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的认知活动。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途径,大量的感性认识都是通过观察获得的。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应把科学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应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观察思考的机会,让学生利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

三、让学生勤动手,发挥主体作用。

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什么事总想弄明白,做什么都想亲自试试的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达到手脑并用的效果。

首先科学课中一些实验和观察材料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准备。

其次要鼓励学生多动手操作和实验。单纯教师一个人边讲边做地忙活,学生只是干巴巴地听着、看着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高,印象不深,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实验材料,只告诉学生去干什么,而不告诉学生怎么干,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发现,同时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拔、引导和鼓励,就会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诱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求异。让他们自己学会动手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九

0前言。

电子系列课程是工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包括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在课程体系中担负承上启下的作用。该课程不仅关系到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是培养工程意识的基础。实验教学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理论轻实践,总是把实验教学看成理论教学的附属。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的不断深人,传统的电子技术课程实验模式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必须在原有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

1改进实验内容。

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的发明和大量应用,电子技术在应用领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品更是日新月异。然而,作为系统培养未来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高等院校,目前的实验项目主要是验证性实验,而综合设计性实验、创新研究性实验和反映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的实验相对较少闭。学校的电子实验内容多且琐碎,学生不仅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独立完成整个实验过程,而且还要会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同的专业基础不一样,同一个专业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必须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1)要与现代发展器件和新理论教材知识点相结合,合理安排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适当调整实验内容。每项实验除了必须做的内容外,应增加选做内容,使能力较强的同学可以学习得更多。

(2)编写合适的实验教材,按照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师编写与不同专业配套的实验指导书。

(3)难易实验内容项目间隔安排,从而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抓住电子技术的特色,突出其应用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兴趣。

(4)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尝试解决,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合作。

(5)增加实验课学时。据调查,大多数高校实验课学时与总学时的比例不到20%,有些专业竟不到13%,远远不能满足实验教学的要求。应当合理分配课时,加大实验课比例,让学生爱上实验课,成为乐学者。

2改进教学方法。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引起教学资源相对紧张,而传统的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方式,已经逐渐暴露出不利于学生知识面扩大和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弊端。因此,在原有实验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补充势在必行。通过采用现代教育多媒体和计算机虚拟仿真实验技术,作为传统实验课程教学方式的补充,使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和实验室中,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新的条件。所以采取以下措施:

2.1课前预习。

根据电子实验的特点和目前的实际情况,结合先进的计算机多媒体和虚拟仿真技术进行预习。多媒体教学具有图、形、声并茂,学生在预习时有不明白的问题随时可查阅多媒体课件;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缩短了教学时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实验。采用虚拟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在网上随时进行实验,并且不需要耗材,节约了资源和设备费用。由于仿真条件可以理想化,电路参数调整起来方便,容易发现主要问题。

2.2课堂上实际操作。

课堂上用较齐全的实验设备进行实际操作,实际实验操作中应用的实际元器件,都是非理想化的,所以与理想化条件下得出的计算结果和仿真条件下得出的结果会有一定的出人,让学生把这两种情况下的结果进行比较。因为学生是通过多媒体和虚拟仿真初步了解实验现象后再进行实际操作的,所以实际操作时就会顺利很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印象也会更加深刻,积极性也会大大提高。

传统的实验课程往往是教师从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和实验注意事项一一讲解,然后让学生按部就班去操作。传统的教学手段的优点是便于统一结果,保证实验能顺利进行。但这往往忽略了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使得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减小,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即使实验做完数据都正确,但对实验的设计思路、方案的拟定很少考虑,很多学生做完实验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反映电子实验学习难度大,虽然课前老师要求学生预习,但真正预习的学生,预习后明白的学生不多,所以很多学生上实验前不知所以然,表现的很焦虑。因此,需要对原有教学过程的组织进行改进。

中教师要营造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减轻学习压力。在不违反实验室安全条例和规章制度的情况下,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犯错误,当错误出现时,能促使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让他自己去评价自己的实验。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宽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同时在授课中要给予学生向教师提出对知识点疑问的机会。

3.2实验教师应把固定的实验灵活化。

传统的实验一般都是将实验中所给的一些数据固定化,这样便于统一结果,但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应在原有的基础上将某些数据灵活化,例如通过由信号源、电阻、电容组成电路观察两个波形间的相位差这个实验,可以把原先电阻固定参数设置成可调电阻,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来确定电阻的参数,从而检验数据的正确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学生互抄实验数据,而且使学生对实验更感兴趣。

4加强对实验的管理。

在我国很多高校不仅学校对电子实验重视不够,而且学生对电子实验的重视也不够,所以很多老师也都不愿意就业实验岗,学生也出现实验课逃课现象,因此,必须从最基础的地方抓起。

4.1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提高学校对实验教师的重视,转变师资队伍的教育观念阎,组织学习、安排进修交流、培训等,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知识的应用能力,提高业务水平,提高实验师资技术队伍建设。组织学生对实验教师进行评教,对实验教师形成一种监督。

4.2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体系。

实验教学考核的目的是检查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程度和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考核体系应改变传统的以实验数据为依据的考核方法,将笔试、口试和操作性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实验考核根据所用时间、有无错误操作、线路正确与否、实验步骤的完整性等进行评分,真实反映学生实际操作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3加强实验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严禁出现缺课、迟到和早退现象。对学生不参加实验学习,加大惩罚力度。比如实验课占多少分值或不参加实验课理论课不给成绩等等措施,并且严格执行。

5建立开放性的实验室。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电子技术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地位更加重要,而上课时间很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了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电子技术实验室应该在一定的时间对学生开放。因此,电子技术开放实验室也应运而生,但必须建立完善的开放实验室管理机制,确保在实验内容、实验时间、实验方法、组织方式等方面实行开放式教学。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允许学生在规定的实验时间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弹性地选择不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冈,从而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适应社会的需要。

6结语。

总之,通过学校加强对实验课的重视和加大对实验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力度;通过实验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学习能力合理安排内容;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使学生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和多媒体教育技术,拓展教学空间。相信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一定会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综合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紧跟时代的步伐,成为社会更具综合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

摘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教师有效培训策略主要有:立足岗位,全员练兵;突出骨干,倡导选择;团队互助,共同提高;研修一体,解决问题;城乡结对,实战培训;远程培训,资源共享。为保证教师有效培训策略的顺利实施。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的培训体制,培训管理机制,并初步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有效培训。

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围绕教师“有效培训”开展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有效培训的内涵与表征。

(一)有效培训的内涵。

关于有效教学,专家学者早有界定:“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由此,我们不妨采用有效教学的“三有论观点”来描述教师“有效培训”:有效果,指对培训活动结果和预期培训目标的吻合度的评价;有效率。借用经济学的办法,指对培训产出(效果)与培训投入的比率的评价;有效益,指培训活动收益和培训活动价值的实现,即对培训目标和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二)有效培训的表征。

1、培训目标有效。

确定具体明确、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培训目标是实现有效培训的首要因素。我们应从以下三个角度把握:第一,培训目标应与国家教育教学以及学校改革目标相一致,并且能促进教育及学校目标和战略的实现;第二,必须和教师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只有培训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统一,才可能获得教师的最大投入;第三,把培训目标变成可操作性的任务。

2、培训内容有效。

好的培训内容是有效培训的基础保障。内容有效取决于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过程的起始环节决定了培训的目标,它通过收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以判断施训方和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及对培训的需求,从而为决定培训的内容等作决策参考。需求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往往会使培训增效或达到高效。

3、培训方式有效。

培训目标的多层次性、对象的差异性、内容的复杂性、时间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新课程的实施使传统的“学校教育式”培训方式,专家讲老师听、被动的、接受式的培训方式,都受到挑战和质疑。教师培训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只有把培训的自主权还给老师,让教师主动地参与,有效培训的价值取向才能得以实现。

4、培训管理有效。

培训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机制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过程进行有目的地控制的各种职能活动。对于兼有成人教育与在职教育特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培训的管理更应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实践表明,培训体制、制度建设以及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管理都是卓有成效的。

5、培训评价有效。

制订专业的评价标准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培训评价、反馈系统建构应包括:反应评估,即学员是否喜欢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有用,学员的课堂反应是否积极;学习结果评估,即学员经过培训学到多少有知识,学员的能力有多大的提高;工作表现评估,即学员的工作表现在培训前后有无变化,变化多大。工作中能多大程度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业绩评估,即培训前后教育教学质量业绩是否有所提高;建立学员档案,即采用描述性记录、量化反馈,并深入到实践流程。

二、有效培训的实践策略。

教师“有效培训”需要通过一系列策略和途径加以体现和落实。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主要设计实施了以下有效培训策略。

(一)有效策略之一――立足岗位,全员练兵。

去“情境化”的“空对空”式纯理论培训是不受一线教师欢迎的。如果受训者不能持续有效地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的话,这个培训就是失败的培训,其结果自然也是无效的。

在培训重心下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我们理解的培训“情境”,就是将培训立足于学校、扎根于课堂。基于这一点,我们把教师岗位培训的内容定位于专业能力训练与提高上。为此,我们开发、设计了培训新载体――《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记实手丑盱》,免费发放,人手一本。手册开列了教师岗位专业能力菜单,设立“必练”与“选练”两个模块23项专业能力。“必练”模块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切入,突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选练”模块从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班主任工作、教育技术、校本研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殊能力以及提升教育智慧等方面着手,强化教师综合能力。主题性栏目“读一读”,让教师了解单项能力的内涵;“想一想”,引发教师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议一议”,启发教师对难点、疑点问题的深度思辩;“做―做”,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与领悟;“评一评”,让教师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实践有科学的价值判断。学校、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练兵起点,教师的专业实践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有效策略之二――突出骨干,倡导选择。

哈尔滨市的骨干教师培训突出了选择性,创新了培训模式。选择性就是根据培训规划的要求,使教师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形式、学习地点和组织形式的自由。创新培训模式,就是打破传统教师培训一刀切、齐步走的定势。哈尔滨市率先在骨干培训中尝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教师需求,我们设计了“依托高校培训、实践考察、走进名校、名师导学、送教下乡、岗位练兵、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制培训”等九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不仅满足了教师普遍性需求,又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学员来源、任教科目、教学经历、学校环境等因素不同给教师培训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农村骨干教师23人走进了山东杜朗口中学,原汁原味地学到了“教学真经”的个案;城市中学骨干教师61人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零距离地与课程专家接触。培训后,骨干教师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实现了教师培训收益的最大化。

(三)有效策略之三――团队互助。共同提高。

知识传递活动经常发生在“实践社群”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中,教师的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背景中进行的。当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面临共性问题与普遍的困惑,团队学习与研究便成为时代的呼唤。

规律有效运作。至今,全市共确立了百余所试点学校和100个先导实验团队。创建活动中,南马路小学以青年教师理论研究会为依托,通过自主管理、信任授权使教师们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分析现状,选定进取的目标,自我制订改进对策,自己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定总结。团队中的教师运用共同学习与研讨的方式,启发彼此的思维,积聚大家的智慧,集成最佳的成果。团队建设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使教师从培训走向自主学习,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培训文化。

(四)有效策略之四――研修一体,解决问题。

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培训的目标之一。

研修一体,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研”与“修”的整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培训模式。研修一体化,不仅要表现出“研”字含有的琢磨、探究的意思,又要蕴含“修”字整治与提高的寓意。研修一方面解决过去“研”与“培”相互分离,导致教师“双重”劳动付出的工学矛盾加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和提升自我同时,更加凸显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如果说,过去的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方式,教研是活动课程的方式,那么研修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方式。它的价值在于:一是这种立足岗位的研修不是别人告诉而是教师自己“悟”出来的;二是这样的研修基于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三是这种研修解决的是教师现实问题,研究的结果直接应用于课堂,体现出研修的个人意义。根据新课程好课的标准,这样的研修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培训。

(五)有效策略之五――城乡结对,实战培训。

教师间、地区学校间的差异是有效培训的重要资源。利用差异有效盘活和合理配置资源,放大培训资源的效益,这就是提高培训的社会效益。

“乡村教师进名校”项目是哈尔滨市注重教师实战演练的原创培训形式。首先,我们在城市名优学校中选定20所基点学校,明确基点学校的责任、义务。要求其将一周的教育教学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开放,并组织名优教师全程指导。其次,选拔具有潜质和辐射示范作用的乡村教师,进城跟班学习,明确其学习目标任务,使其成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火种”。跟班实习教师要和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八个一”培训任务,即“完成一个创新教学设计、上一节我的好课、练一项课堂教学技能、学一项网络实用技术、撰写一篇教学叙事、参加一次校本研修活动、编写一份试卷、完成一次课堂教学点评”。我们不仅关注乡村教师的即时学习结果,而且更关注他们对培训所学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结果。

通过实施“乡村教师进名校”项目培训,哈尔滨市已有400余名农村教师提高了实战能力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跟踪调研时,我们发现培训后的教师有两大“质”的变化: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转变。教师特别在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方面变化明显。这种把农村教师“请上来”的体验式培训“乡村教师进名校”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六)有效策略之六――远程培训,资源共享。

网络远程培训使学习者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形成解决复杂的、共性问题的虚拟团队,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导师引领制度;第二,丰富音频、视频、文本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资源;第三,建立基于教师成长需要的互动交流平台和监控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教师自主研修的顺利进行,哈尔滨市明确规定,教师“网上学习,不少于各类培训的30%学时”。由此进行政策性引导。目前,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常态模式。

三、有效培训的制度保障。

(一)“四位一体”的培训体制。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始终保持“四位一体”的体制优势,融“培训、教研、科研、电教”为一体,充分发挥区域学习资源中心的作用,形成了优质、高效、良性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减少内耗,提高了工作的效益。

(二)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我们对参训学员实行“三项管理”:一是实行制度管理,用规范性文件进行约束;二是加强过程管理,依靠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登记制度和网络化管理系统进行监控;三是跟踪问效,用考核评估推动教师培训后的反思、重构和行动跟进。

(三)初步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在岗位培训中,我们探索建立“三个目标、四项指标、三级评价”的评价系统。“三个目标”,即“区域有特色、学校有风格、教师有专长”;“四项指标”,即基础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成果性指标和特色性指标;“三级评价”,即市评区、区评校、校评师。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分别从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过程管理与模式方法、练兵指导与成果绩效三个维度评估,依据不同权重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的师资基础归类划片,分组进行。组与组之间横向不比较,组内单位与成员之间纵向看提高。分层评价机制为检验岗位培训的效果立了标杆,解决了培训的“怎么样”和培训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反思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行动,我们深深认识到,达成培训有效性目标的过程就是更新培训理念和创新培训方式的过程。把培训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转化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效能,是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师也是有效培训的旨归和不懈追求。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一

摘要: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变革总是会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问题越来越重视,新课改也随之展开。其中对于小学科学教育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学科学可以说是学生们的科学启蒙课程,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道路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就应该对这门课程加以重视,不能照搬原来的“语数英”教育方式。

小学科学是很多课程的起点阶段,比如,物理、化学、生物。因此学好小学科学对于学生们的后续学习是有着巨大帮助的。小学科学对于塑造孩子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有着基础性作用。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开阔思维。本文就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展开探讨与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迅速发展,很多科学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的。我们人民综合素质并不是很高,高精尖人才缺乏。国民的科学素养普遍性的不高和发达国家人口科学素养相比较仍然有较大差距,而科学素养又是影响人口素质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因此目前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是迫在眉睫。小学教育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打好一个基础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过去的教育过于重视“语数英”三门主科而忽略了科学教育。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是当前教育重点。

2、教学改革的思考。

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累”。中小学生的学习压力很重,中国家长普遍都有一个观点,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观点促就家长们拼命给孩子报补习班。例如:作文补习班、奥数补习班、英语补习班、舞蹈班、绘画班等。中国家长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花费的精力反而减少,造成老师的教学困难。学校和家长对于“科学教育”这一块的不够重视,又导致了课程重点偏向所谓的“主课”。

由于学生周末上补习班导致学生在主课上的精力大大削减,而副课则更是不予以重视。相关教育部门更要对这点重视起来,不要过分划分“主课”和“副课”,同时相关的教学改革应针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来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效率。

如何提高小学的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涉及到“有效教学”这个概念。什么是有效教学?有很多种观点。具体到本课程在一定时间内达到有效的课程预期效果;有效率的教与学。小学科学本就是一个富有情趣的课程,它不枯燥,反而处处充满了大自然的味道。但是这门课对于对科学知识并不了解的学生们来说可能并没有那么的容易理解。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硬生生的将知识一股脑的塞进学生们的脑子是没有用的。这是一种机械的接受知识的方式,对于知识的有效发挥是极为不利的。这种教学是一种无用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无趣,对老师来说累。因此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发挥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3.1、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教师对教学设计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方案,通过以学生为主题展开教学活动,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投入学习中去。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科学教育效率。在这个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中,主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当学生遇上难以解开的疑惑时老师可以为其指点迷津。由此可见,老师和学生是一个相互配合的整体,有助于提升学生群体的学习热情,更有利于构建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

3.2、课前准备。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对与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的课前准备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教材准备,教师需要对教材充分理解,为教学奠定基础;对学生的了解,针对学生对教学计划进行调整,明确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授课;注重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当进行科学实验的时候,教师需要事先制作一些趣味课件,调动学生学习氛围。

3.3、分层教学方式。教师需要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评定,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确保教学内容每一个学生都会学有所得。针对不同学生制定一个完整的教学方案。对于层次较为低的学生只要掌握了教学基本内容就足够,层次高的学生需要对知识进行扩展和延伸。

3.4、多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活动的开展。利用学校的实验器材、多媒体网络设备和自然环境,通过课堂实验、精彩的科学视频或是一个趣味科学作业亦或是户外科学活动等教学手段,来调动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氛围;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主动思考和探索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当然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和开展要根据课程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和安排,同时学生的整体性组织工作也是成功的保障。

4、课堂管理。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好的课堂氛围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为了课堂活动的顺利展开和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要对课堂纪律进行维护,调和课堂气氛。令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4.1、制定课堂规章制度。好的规章制度可以约束学生不恰当的行为,保持教学的有效进行。为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必须制定严格的课堂规章制度,规范学生行为。例如班级习惯问题,学生规章。或是一些法律法规。规则是一切活动开展的基础,无规矩不成方圆,进行课堂管理就必须制定适用于学校的规则。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

4.2、对学生的座位安排。学生的座位安排很多老师都会忽略。一个好的座位可以有效的进行课堂作业。学生每一次的座位应该和教学活动的需要相结合。当本节课要进行课程活动时最好采取圆环式课桌环绕的方式。有利于开展小组活动,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本节课采取老师为主讲,那么就采用行列式座法。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方便学生的笔记摘录。老师要对学生的个人成绩进行参考来分配座位。最好采取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相搭配的方法,可以带动学习氛围,加强同学之间的和睦友谊。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课堂活动。课堂活动中,老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避免出现学生对小组分配的抵触情绪。小组学习通常是和教学内容相挂钩,给同学们布置本节课的任务,让同学们展开探讨和研究,最后对每个小组进行意见收集。

4.3、老师对课堂的整体把握是关键。老师需要对课堂进行整体把控,激励同学们展现自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同学们更好的学习科学知识。老师要对每一个学习小组进行意见指导,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出现学生不参与的状况时要及时指出,确保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

5、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

影响教学效率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师的能力、教学方式、学生的接受力、课程的价值导向等。在进行教学研究时要对教学进行整体性的剖析。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个问题需要一个整体性的研究。社会的价值导向也是非常重要,国家应该对科学教育作出具体规划。

6、结论。

科学技术水平对于国家的综合国力影响是巨大的,而科技水平又和人口素质相关。在科技飞速发展的现代,急需科学研究领域的高端人才,而发展教育是一切的前提。科学技术知识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教育领域应该加强对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性,谨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是针对科学教育展开的基层教育问题。因为教育是从孩子开始。

参考文献。

[1]贾阳.锐意创新,不断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j].中国科教创新导,2011(30).

[2]陈忠兴.如何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学效率[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4).

[3]陈峰.新课程物理课堂探究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j].课程教材教法,2005(11)。

[4]陈厚德.有效教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小学科学创新论文心得体会报告篇十二

摘要:画图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正确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有利于小学生顺利解决数学问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小学数学课堂画图教学的实施策略,认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帮助小学生学会画图,激发学习兴趣;以图求解,化模糊为清晰;画图搭桥,变抽象为具体;以图促思,变复杂为简单;以形助数,理解数学概念。

关键词:小学数学;画图教学;数学问题。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明确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小学数学是一门具有抽象性、形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而小学生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为学生愿学、乐学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而画图教学则可以帮助小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新知识,有利于小学生顺利解决数学问题。然而,在小学数学课堂画图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构建高效画图教学进行研究。

一、小学数学画图教学的概念。

小学数学画图教学,即小学数学教师依照“按图索骥”的方式开展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具体而言,是小学数学教师利用画示意图的方式达到“化复杂为简单,化隐性为显性”的目的,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或者复杂的数学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数学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既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能够帮助小学生理顺解题思路,明确建模思想,进而快速建立解题模型,使他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接受和理解相关数学知识。

(一)学会画图,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不仅是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存在着许多不适,而且小学生生性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而画图教学法具有形象、直观的鲜明特点,可以将原本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更加有效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巧妙地应用画图教学法,可以让小学生享受学习乐趣,潜移默化地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例如,我们在进行“鸡兔同笼”教学时就可以教学生画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先教会学生画一些相对简单的圆形来代表不同动物的头部,然后画两根竖线来代表不同动物的脚,在画画的过程中可以随时进行修改。在学生画完之后,由教师选择一些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请画这幅作品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在这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在简单且有趣的画画过程中,可以直观地认识“鸡兔同笼”中“几个头、几只脚”的问题,进而激发对此类数学题目的兴趣。

(二)以图求解,化模糊为清晰。

有一部分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接受和理解能力相对较差,使得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存在较大困难。面对这一问题,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进行联想,帮助学生理清那些相对复杂的数学问题,从而化模糊为清晰,使学生更加轻松地解决数学问题。例如,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左右教学中,有一道题目:小朋友排队,从左往右数,小明是第五个;从右往左数,小明是第六个,请问这一列总共有多少个人?一些学生会感觉比较困难,此时我们就可以用画图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题目。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不断培养小学生借助画图来理解题意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合理地引导他们主动利用画示意图的策略,将数学题意变得相对清晰,更加轻松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三)画图搭桥,变抽象为具体。

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必须遵循这样的过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而画图的做法则是符合这一客观规律的,可以将相对抽象的数学问题“图形化”,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进而在直观的图像中理解题意,寻找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例如,在教学方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画图来搭桥,以提高教学效果。如例题:本地某公司因为技术革新使得八月份实际用煤共计240吨,相比原计划节省了1/7,请问八月份原计划用煤多少吨?这一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可以用线段图进行表述。通过这一线段图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明确题目要求,并寻找到解题思路。这样,我们只要借助一个相对简单的线段图,就可以将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为学生正确解题创造了条件。

(四)以图促思,变复杂为简单。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提出,通过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而几何直观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单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解决思路,发现数学问题的本质以预测结果。例如,我们在进行“乘法交换律”教学时,就可以以图促思,利用直观图变复杂为简单,以引导学生深入观察和正确理解。横着看,每排5个,5×3=15。竖着看,每行3个,3×5=15。因此,5×3=3×5。同时,教学时还可以再举几个相关实例,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观察和总结思考。例如:4×6=246×4=247×6=426×7=42因此,4×6=6×47×6=6×7通过画图及举例,不仅有助于降低知识难度,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的“乘法交换律”。

(五)以形助数,理解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数学概念教学实践中,如果教师可以将形象的图形和抽象的概念联系起来,将数学概念的内在本质特征以合适的图形表现出来,就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例如,在开展“20以内数的认识”课堂教学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小学生日常中“逛超市”的情境提出问题:我们买东西花费了14元,可以怎么付?然后引导小朋友们画小棒来代替一元纸币,摆出14元。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先借助学生很熟悉的货币单位来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十”,再通过画小棒来主动探索如何让人一眼看出是14,让他们发现10根捆成1捆的必要性,以“有形操作”助“无形数学”,进而实现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的有效转化。

三、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画图教学中,教师在充分考虑小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况下,要善于将内容化繁为简,运用有效的课堂画图教学实施策略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明晰解答过程,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文档为doc格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