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 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初中(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1 20:39:30 页码:12
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 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初中(八篇)
2023-01-11 20:39:30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好的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帮助很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主题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着力强化领导,突显高站位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三全育人”。

成立云南大学思想政治工作委员会,由校党委书记担任主任,校领导担任副主任,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加强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领导。组织开展校院两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师生政治理论学习、“三会一课”等,结合“双一流”建设实际,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等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通过召开校党委常委会议、思政工作委员会会议和专题会议,统筹安排部署工作。强化校党委、院党委、党支部三级纵向联动,推进校内外各部门、各学院、各单位三维横向共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牵头协调、部门院系协同落实的“三全育人”机制。

随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不断深入,学校研究制定《“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将思政工作贯通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落实到办学治校和教书育人各方面,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立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习基地等6大育人基地,建好“云南省高校思政工作智库”,打造思政工作创新的重要平台。与44个院级党组织、各单位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形成明责、履责、述责、督责、问责“五责”闭环机制,一体化构建“三全育人”新体系。

学校实施“6+4”育人模式,紧抓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组织育人6方面重点难点,推进心理、管理、服务、资助育人4方面育人工作,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研究制定《深化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全面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施思政课创优行动,学校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制定《深入实施课程思政指导性意见》,重点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组织开展“理解中国”系列学术和实践活动,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以“一流党建”引领和保障“双一流”建设,主题教育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双融合”“两促进”。

学校在主题教育中,坚持问题导向,着力研究、发现和消除育人工作的盲点断点。重师德、强育人,实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等,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长效机制,严格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

重品行、强德育,实施《一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方案》等,将理想信念、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不断提高学生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重导向、强科教,设立“教书育人奖”,激励教师热爱教学,潜心讲坛,教学科研协同育人。

重协调、强合力,强化思政工作的统筹协调,加强部门和院系的协同配合,增强思政工作合力。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学校牢固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制定实施了一系列单位目标责任制考核、领导干部述职考核、教职工综合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办法,建立健全科学化评价标准,推动把工作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实效上。

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把思政工作作为学校工作的生命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坚持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评价的最高要求,细化优化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标准。坚持把述职评议作为评价思政工作的重要途径,完善各院级党组织、职能部门负责人年终述职评议制度,将思政工作完成情况作为述职、考核、监督执纪的重要内容,不断健全思政工作评价体系,在主题教育中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云南大学将不断巩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成果,继续把思政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办学治校各领域,围绕“全”字、做足文章,围绕“育”字、下足功夫,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使学校始终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始终成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坚强基地。

主题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制度,是职业院校顺应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要求,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各地职业院校结合实际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深化校企合作,提升教学水平,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单位,在开展示范建设项目中,将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途径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与深圳宝鹰集团共同创建宝鹰建筑学院,校企合作共培共育建筑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现代学徒制育人的成功之路。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对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性有明确的描述: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解决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简言之,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众所周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外,更重要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作为专门为企业培养输送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如果在人才培养和学生输送方面有企业的强力支撑,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速度则更为宽广和稳健。“中国建筑装饰行业100强企业”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鹰集团)充分意识到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宝鹰集团要在未来的建筑装饰行业中成为有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开展与高职院校“订单班”培养,是改善公司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创新精神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深知要培养有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必须要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同的发展理念和目标追求,使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宝鹰集团找到了契合点,一同走上了校企合作、共谋发展的路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学院与宝鹰集团开展“宝鹰工程班”人才培养;2014年成立“宝鹰建筑学院”,2015年建成“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双方一路走来,建立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岗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学徒制育人的新路径。

2.1成立合作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为做好与宝鹰集团的合作,学院专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从宏观层面负责制定、管理、指导校企合作中的事项;具体合作的专业系即建筑工程系成立宝鹰合作办公室,由专业系即建筑工程系主任和宝鹰人力资源部主任共同担任组长,从微观层面协调双方合作具体操作事宜。科学设置的合作机构,为校企双方前期沟通交流协调扫清了障碍,是双方成功合作的根本保证。

2.2制定管理制度,夯实校企合作的根基

在学院层面制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制度,从宏观层面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

建筑工程系和企业共同制定《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宝鹰奖学金管理办法》、《宝鹰工程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企业对顶岗学生的管理制度》以及《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指导书》、《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和指导书》、《建筑屋面装饰施工课程标准》等制度和教学标准,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3产教融合,共建共育,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新路径

①校企联合招生

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命名为“宝鹰工程班”,从2012年开始,按照企业招工岗位-施工员、资料员岗位要求,实施招生即招工,学生按照企业施工员岗位标准进行培养,学生毕业时由企业考核录用。优秀学生每人每年按照3000元的标准享受宝鹰集团颁发的宝鹰励志奖学金。

②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宝鹰建筑学院,融合校企双方优势,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学院教师教授,学生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综合技能由宝鹰专家进行传、帮、带,实行校企协同、工学交替、联合培养。2012年开始,宝鹰集团高级管理人员、工程专家定期到校对宝鹰班学生进行《装饰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实操岗位培训。

③实施校企“双导师”教学

学院和宝鹰集团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宝鹰建筑学院”融合校企双方优势,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合作,由宝鹰集团技术专家与学院骨干教师组成“混编”教学团队,以校企“双导师”制,双方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修订工作。按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共同管理,建立“企、校一体”成绩考核制度,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④实习基地共建共用

由学院和宝鹰集团共建校中企――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总投资363.7万元,占地面积4357.8平方米,宝鹰集团全程参与实训中心设计、施工,整个宝鹰学院实训中心的实训环境与宝鹰企业文化互相交融,现场的门牌、安全警示标牌、制度牌、企业文化牌、岗位职责牌、办公设施等施工现场的布置,与宝鹰企业真实的施工场景一致。

实训中心由建筑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文化展示中心、建筑学院实训中心、居住空间粗装样板房等4部分组成,学生在实训中心即可完成室内外装饰材料认知与应用、装饰装修构造做法、室内装饰施工工艺技能等实践训练教学任务。实训基地教学由校企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企业专家、高管将担任实训中的兼职教师,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任务、职工技能培训和建筑新技术研发工作。

宝鹰企业在工地现场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的现实氛围,增强了学生实训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的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室与施工现场、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融合,实现了实岗育人。

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还成为企业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好场所。宝鹰集团利用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举办了“宝鹰高级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对来自宝鹰集团的资料员、施工员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样,深圳宝鹰集团也成为学院教师进行教师企业锻炼培训的基地,学院教师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深圳宝鹰集团进行实践锻炼,以此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

⑤教学过程共育共管

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系教师与宝鹰集团的专家一起为宝鹰订单班制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增加《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等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课时,并在《宝鹰企业文化》、《装饰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实习》等培养宝鹰企业文化课程和施工专业关键能力课程教学中,将宝鹰企业文化、技术标准和管理理念引入教学过程,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宝鹰集团的专家亲自授课,同时集团内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采取竞争的方式到学院做兼职教师,极大地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⑥以企业考评为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学院在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订单培养”过程中,参照企业对员工考核的标准建立一套对订单班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实习成绩评定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其中实训考核成绩由专业指导老师、岗位指导老师、项目部管理者等三方面的综合成绩评定而成,占40%;学生每月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占40%;最后实训总结报告占20%。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要有评语鉴定和量化给分;同时在专业实训课中融入企业相应岗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⑦共同制定毕业生顶岗实习制度

校企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根据企业实践能力要求,由校企共同合作完成编写《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指导书》、《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和指导书》、《建筑屋面装饰施工课程标准》,专兼职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指导并开展教学。毕业综合实训由校内教师和宝鹰专家共同指导,校内毕业综合设计课题是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宝鹰兼职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毕业顶岗实习,毕业答辩和企业用人面试相结合,宝鹰专家作为答辩教师,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答辩。

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例如《宝鹰工程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指导老师职责和权利》、《企业对顶岗学生的管理制度》等。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企业首先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上岗培训,再安排到各项目部进行实习,并安排公司的技术骨干进行一对一学徒制的传授。顶岗实习制度保障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校企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和管理。

三年来,宝鹰建筑学院共招收了4届宝鹰工程班学生,为宝鹰集团输送“量身定制”的员工236名,流失率不到2%。三年的实践有力证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宝鹰集团通过携手合作,以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为企业培养了用得上、留得住的建筑类技术人才,既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实现共赢的成功之路,也为高职教育施行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积累了经验。但是,探索没有止境,改革永不止步,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途径只是改革征程中迈出的一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对高职院校而言任重而道远,高职院校只有高扬改革旗帜,不断探索实践、改革创新,才能在职教之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主题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为深入落实《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的精神,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指针,以枣庄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校创建特色品牌深化素质教育的指导意见(枣教发[2010]48号)和滕教字[2010]98号文件为指导,为促进全体教师专业发展,提高育人管理效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总体目标:全面落实全员岗位育人工作新机制。具体措施:①实行育人导师制②实行全程跟进制③实行首遇责任制

(一)三全

1、全员育人

(1)明确育人职责。学校所有教职工在学期初明确岗位育人职责,层层签订全员岗位育人工作目标责任书,落实责任,努力营造“人人皆教育之人,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氛围。

(2)拓宽育人渠道。实现课程育人,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有机统一。

(3)改善育人方式。利用网络、广播、板报,校报,宣传栏等,加强宣传教育,运用谈话了解,谈心交流,心理咨询,问卷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方式,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2、全程育人

(1)以校内育人为主线。加强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开展文明习惯养成月、安全教育月、才艺展示月、理想信念教育月活动等。

(2)以家庭育人为支线。教师积极走访家庭,既增进教师与家长的情感,又可以直面了解学生,使教育具有针对性。学校建立家长委员会,各级部也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开展活动,研究教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3、全方位育人

(1)扩大育人载体。学校积极推进“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生本课堂,高效课堂,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巩固课堂育人主渠道。要开展好“八项教育”活动,利用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举办校园艺术节,读书节,体育节,安全教育月,习惯养成月,才艺展示月等,抓住活动育人主阵地,提升育人效果。

(2)整合校内资源和整合课程资源,做到有机结合,达到育人的目的。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各班级开辟各种专栏,创造出一个主题文化,浓化育人氛围。

(二)三制

1、育人导师制

育人导师制就是在保持现行班级管理模式的前提下,以小组为基本单位,每个小组的学生都有一名任课教师担任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及时对所属小组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和品德等全面负责,全程指导。导师实行一岗双责,即履行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职责。导师在工作中自觉承担起了三重角色:像父母,在生活上体贴关怀;做良师,在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鼓励指导;成益友,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思想交流。

(1)育人导师制的操作方法。

可概括为一种理念、两大目标、三个步骤、四项原则、五项制度、六大职责。一种理念:任课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得到关爱。两大目标:①使师生关系更融洽,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把教师的关爱深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②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寻找发展其潜能的有效方法,促进学生的人格成长。三个步骤:①教师人

人争当导师,师生双向选择结成对子;②导师与学生共同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成长计划和导师工作方案;③导师利用有效时间、不同场合开展有针对性的“导育”活动,即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学习上的辅导、心理上的疏导、生活上的指导”。

四项原则:①个性化原则。教师必须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善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②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学生,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③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④实效性原则。加强过程管理,健全科学的评价机制,全面关爱学生,促进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

五项制度:

①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制度。为每一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情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记录,分析对照。

②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导师每两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或辅导一次,每次谈心、辅导内容要有记录,并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思想、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情况。

③建立家长联络制度。导师每月至少一次对学生进行电话家访,每学期至少一次上门家访,及时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状况进行了解,并对其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作出相关判断。

④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个案分析做到有主题、有案例、有剖析,并提出诊断方案,指导个体实践。

⑤绩效评价制度。建立发展性评价机制,对师生进行多元化评价、过程性评定和质性评定。以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计划,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是否有利于指导学生的

品德与个性的健康发展;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主要依据,建立和完善师生绩效评定内容和评定方式。

六大职责:

①帮助、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上的细节表现,防止和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②关心学生的学业进步及个性特长发展,合理指导学生的学习。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指导学生的生活和心理。④指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

⑤善于与学生家长、其他科任教师联络,全面了解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

⑥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困惑。(2)育人导师制的管理与考核

①导师的选聘:教导处和各班主任具体操作,在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班主任向学生提供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名单并通过一定渠道向学生公布任课教师的信息资料,让学生了解各教师的情况;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根据自己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的需求选择可能对自己帮助最大的教师。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初步列出导师名单;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班级情况,选择若干名受导学生;学校根据师生双方的选择,在充分尊重导师和学生的前提下对师生的互选做适当调整,最后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以保证每位导师带徒计划的完成;导师和受导学生见面签定协议,规定师生双方承担的义务与职责。并记入档案。待优生,首先由班主任、班级任课教师中的班子成员、共产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承包,其次由一般任课教师承包。具体承包分工由班主任负责。

②考核评价:导师制对学生强调多元化评价,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定。在学习上看学生主动学习,有计划学习情况,学习进步情况;同时看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与个性发展情况。学校建立导师评价激励机制,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学生成绩、学生行为习惯、教师帮扶常规。导师的工作列入学校管理常规的一部分,导师的全部活动

都要认真作好记录,导师按要求及时、认真地填写好《导师工作手册》。学校组织教学常规检查时一并进行,纳入教师教学常规考核中。德育处负责评价学生德育、体育、卫生、纪律等的检查,量化赋分,纳入班级及教师考核。教导处负责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考查,通过量化记入教师量化,依据导师过程性材料检查标准,将导师的过程性材料纳入量化。学校每学年进行一次全员岗位育人总结表彰大会,表彰优秀导师和优秀受导学生,获得优秀导师的人员在师德考核中加计2分。思想品德高尚,有乐于助人,拾金不昧,检举揭发坏人坏事,阻止重大恶性事件发生等受到学校表彰的给该生导师加1分,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者按规定给该导师加1-5分。班主任既要参与导师系列考核,又要参与班主任系列考核。考核数据的来源:学校领导、级部领导、值班教师、学生会等。检查记录应实事求是,公平公正,检查记录公开透明,每月向导师反馈一次。

2、全程跟进制

全员岗位育人要求学校每个科室,每个岗位,每位教职工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家庭状况,生活状态,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情况,采用全程跟进的措施,做好工作周记,及时发现每位学生的进步,不断提高工作时效性。

①学校管理的全程跟进。实行帮包制度,各科室要开辟育人渠道,定点联系所帮包的级部、班级、导师,,了解学校育人落实情况;多点联系学生,加强育人实践,获得育人体验;定期联系家长,增强沟通与交流。一是进一步更新管理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精细高效、面向全体、全面质量的先进教育理念,以服务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定位自己的工作目标;二是进一步创新机制建设,努力推进科学管理的各项机制创新,建立符合科学管理要求的政绩导向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督导监督机制,科学评价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科学评价学生的发展;三是进一步转变管理方式,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基础,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层层落实管理责任,加强过程督查,彰显管理特色,提高管理效能。

②育人导师的全程跟进。要求广大教职工在日常工作中要做到“五要、五不要”,即: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向你提出的疑问,不要推诿、冷漠;要坦诚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你指出的缺点,不要掩饰、反驳;要善于与每一位家长沟通,共同研究学生的发展,不要做简单的学生在校情况的汇报;要全力做好家长的工作,发挥家庭教育的重

要作用,不要抱有偏见,以偏盖全;要经常与同事交流,探求新知、吐故纳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要固步自封、自行其事。做遵守社会公德的倡导者;弘扬传统美德的宣传者;维护公共环境的劳动者;摒除社会陋习的先行者;学习与创新的开拓者;校规校纪遵守的垂范者;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督促者;学生情绪变化的掌控者;学生心理调整的指导者;学生学习与提高的同路者。时时处处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学会“十句话”,即: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的话;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的话;为胆怯的学生说句鼓励的话;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的话;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的话;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的话;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的话;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的话;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的话;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的话。导师要对学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进行规划指导,跟踪管理。

3、首遇责任制

学生出现突发事件,附近的应当能够首先发现的教师即为首遇教师,首先应当及时妥善处理,并及时向相关领导或部门汇报。所有教职工都是“首遇责任人”,都负有保护、教育学生的责任;建立教师值勤制度,每天每个级部都安排一名值勤教师,全天负责本级部学生的安全,纪律,卫生,学习习惯等,负责接待学生家长和联系社区活动,及时处置一些突发事件,学校定期检查值勤教师的上岗情况,并及时进行通报。

(三)三育人

1、教书育人

(1)教师应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认真备课,注重课堂教学的整体优化,维护好课堂秩序,对教学质量负责;要以学科教学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教师在备课时应广泛了解学生,努力提高课前预习、上课、作业和辅导等教学环节的质量,同时要注重了解教和学两方面情况,批改作业要仔细认真,以对教学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影响学生。(3)积极参与指导学生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团结合作、勤俭节约、爱护公物等方面的教育。

(4)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教师应以现场为基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5)教师要认真研究教书育人规律,撰写教书育人心得,不断提高教书育人水平。

2、管理育人

(1)管理工作者要重视道德修养和业务素质的提高,树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具有强烈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刻苦钻研本职业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2)管理工作者要做到既懂得管理规律,又懂得教育规律,工作中要服务和服从于育人这一根本目标,创造性地做好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处处严以律己,模范地遵守校规校纪,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动带动学生,以出色的工作影响学生,将育人工作贯穿于言传身教之中。

(4)关心爱护学生,做到严格管理与耐心教育结合,对违反校规校纪的学生,要及时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并严格按有关规定处理。(5)牢固树立“育人是根本、教学为中心”的思想,要深入教学第一线,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和思想动态,主动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使管理工作更有针对性,增强育人效果。(6)实行领导干部帮包级部制度,落实帮包责任制,学年末进行量化考核。

3、服务育人

(1)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吃苦耐劳,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减少工作失误,避免责任事故,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

(2)服务热情、周到,积极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做好排忧解难工作,通过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言谈举止,把服务育人落实到工作中去。

(3)服务质量高,工作中不断改善教学、生活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学生学习、生活、活动场所管理,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优雅的学习生活环境。

(4)广泛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和满足学生的要求,并将学生中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及时反映给有关部门,协同做好育人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学校将把构建全员育人机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重点。成立全员育人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校全员育人工作的策划领导、组织实施和监督考核。

(二)、建立健全各岗位职责。制定并落实各岗位的职责,从校长到中层管理人员,从班主任到全体教师都明确自己的全员育人责任,进而更好的落实全员育人的措施。

(三)、加强督导检查。学校将不定期对教师全员育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和家长满意度测评,防止工作流于形式。根据检查测评情况适时召开会议查找不足、总结经验。检查测评情况计入教师考核成绩。

(四)、定期组织活动。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育人案例、论文、反思、家访随笔评选等活动。

(五)、建立评价体系。学校将出台全员育人工作考核细则,把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参与全员育人情况、所负责学生的学习思想情况等联系起来,把考核评价结果纳入教师考核。

主题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四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我校品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要求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

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

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3.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在科研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xxxx大学术规范(试行)》和《xxxx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6.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

元社会主体共同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我校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9.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完善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和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10.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民俗文化等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11.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反映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舞台剧、歌舞音乐、网络作品,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12.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广泛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13.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弘扬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我校精神,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创新校园文化品牌,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支持师生根植“我校故事”原创各类文艺作品,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校园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14.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集群和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激发网络育人活力。拓展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

15.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网络育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两微一端”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发挥网络育人示范引领作用。

16.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强化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条件、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17.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18.加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

评质量,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19.健全依法治校及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

20.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研究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和教学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行为和作风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21.明确服务目标责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育人职能,在岗位聘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融入育人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优良服务育人氛围。

22.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推进后勤保障服务、

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完善校园服务设施设备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23.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各类资助管理制度,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4.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资助育人形式,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加强对资助类社团的指导,培育资助类社团品牌特色活动。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25.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育人职能,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6.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组织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班集体、文明社团、文明宿舍等。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政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教师思政工作及学生工作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

(二)加大保障力度

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的编制及待遇。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实施境内外培训,大力培育领军骨干人才,培育建设学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支持思政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及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

(三)强化责任落实

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好相关任务,牵头单位对分工任务负总责,参与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协同推进,全校各单位各学院要积极配合,合力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整体实施。各单位要围绕实施方案,对照“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指标,结合育人实际,将方案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出台具体制度、拿出具体举措、设立具体项目,并明确任务责任书、实

施路线图、完成时间表和主要责任人,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抓细抓实。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把“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主题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五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我校品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要求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

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

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3.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在科研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xxxx大学术规范(试行)》和《xxxx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6.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

元社会主体共同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我校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9.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完善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和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10.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民俗文化等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11.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反映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舞台剧、歌舞音乐、网络作品,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12.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广泛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13.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弘扬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我校精神,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创新校园文化品牌,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支持师生根植“我校故事”原创各类文艺作品,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校园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14.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集群和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激发网络育人活力。拓展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

15.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网络育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两微一端”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发挥网络育人示范引领作用。

16.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强化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条件、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17.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18.加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

评质量,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19.健全依法治校及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

20.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研究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和教学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行为和作风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21.明确服务目标责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育人职能,在岗位聘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融入育人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优良服务育人氛围。

22.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推进后勤保障服务、

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完善校园服务设施设备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23.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各类资助管理制度,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4.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资助育人形式,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加强对资助类社团的指导,培育资助类社团品牌特色活动。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25.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育人职能,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6.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组织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班集体、文明社团、文明宿舍等。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政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教师思政工作及学生工作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

(二)加大保障力度

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的编制及待遇。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实施境内外培训,大力培育领军骨干人才,培育建设学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支持思政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及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

(三)强化责任落实

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好相关任务,牵头单位对分工任务负总责,参与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协同推进,全校各单位各学院要积极配合,合力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整体实施。各单位要围绕实施方案,对照“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指标,结合育人实际,将方案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出台具体制度、拿出具体举措、设立具体项目,并明确任务责任书、实

施路线图、完成时间表和主要责任人,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抓细抓实。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把“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主题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六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精神引向深入,全面实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大力提升我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人才为导向,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我校品质的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基本要求

1.强化全员育人新意识

以新思政观引领改革,立足新时代,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是知识体系教育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与综合这一基本认识出发,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整合各方育人力量,努力形成育人工作合力。学校全体干部、教师和职工都要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正确价

值引领和优秀品质塑造的育人职责,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育人工作渗透到知识传播、行政管理、生活服务等各项工作中,落实到全体教职员工的职责规范中,营造人人“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全员育人氛围。

2.建立全过程育人新机制

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原则,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期,从招生、学习、生活、毕业、就业等各环节入手,把育人工作贯通融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打通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真正把各项工作的重音和目标落在育人效果上,切实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立德树人更有效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诉求、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

3.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

全面统筹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从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带动引领、具体操作规范、组织条件保障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从宏观、中观、微观各个层面一体化构建全方位育人工作体系,优化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全方位辐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各项工作的协同协作、同向同行、互联互通,切实做足育人大文章,唱响育人最强音。

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

1.提高“思政课程”教学质量。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以提升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提高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亲和力、吸引力、针对性、有效性。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四个正确认识”,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2.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所有课堂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充分发挥广大教师课堂育人的主体作用。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加强通识教育核心课和专业概论课建设,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专业、各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

(二)着力加强科研育人

3.优化科研管理制度设计。改进科研环节和程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选题设计、科研立项、项目研究、成果运用全过程,把思想政治表现作为组建科研团队的底线要求。建立教研一体、学研相济、产教相融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完善科研评价标准,改进学术评价方法,促进成果转化应用,引导师生在科研中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培养师生至诚报国的理想追求、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拓创新的进取意识和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4.加强学术诚信体系建设。健全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落实《xxxx大学术规范(试行)》和《xxxx大学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治理遏制学术研究、科研成果不良倾向,深入推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将其纳入学生教育教学各环节,教育引导师生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

5.加强创新平台与团队建设。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搭建师生科研交流互动舞台,培养师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推动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培育支持计划,引导师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团队和科研创新训练,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动态,强化集体攻关、联合攻坚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加大学术名家、优秀学术团队先进事迹的宣传教育力度。大力培育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培养选树一批科研育人示范项目、示范团队。

(三)扎实推动实践育人

6.构建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推动专业课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志愿服务、军事训练等载体有机融合,形成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整合各类实践资源,与政府、社会、企业等多

元社会主体共同构建实践育人协同体系。培育建设一批实践育人与创新创业示范基地。

7.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适度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原则上哲学社会科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不少于25%。

8.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顶层设计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打造课程学习、项目实践、创业孵化、以赛促学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全流程服务平台,推动“专业教育+双创教育”深度融合,构建我校特色的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9.深化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建设。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岗位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苏北计划”等传统经典项目,组织实施好“牢记时代使命,书写人生华章”等新时代社会实践精品项目。完善师生志愿服务评价认证和保障机制,建立社会实践精品项目支持制度,发挥实践育人示范作用。

(四)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10.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组织实施中华经典、中国传统节日、优秀民俗文化等主题文化建设活动,培育一批具有学校特色的体育艺术文化成果,建设一批文化传承基地,引导高雅艺术、非物质文化、民族民间优秀文化走近师生。

11.加强革命文化教育。深入挖掘革命文化的育人内涵,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组织编排展演一批反映革命故事、革命精神、革命文化的舞台剧、歌舞音乐、网络作品,利用重大纪念日契机和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开展革命文化教育。

12.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广泛开展师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培育、选树和宣传先进典型,引导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13.大力繁荣校园文化。研究制定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弘扬以“诚朴勤仁”为核心的我校精神,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创新校园文化品牌,

建设特色校园文化。支持师生根植“我校故事”原创各类文艺作品,培育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建设美丽校园,打造校园优秀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推动实现校园山、水、园、林、路、馆建设达到使用、审美、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积极开展文明校园创建,以文化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引领社会风尚。

(五)创新推动网络育人

14.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平台建设。统筹谋划网络建设、网络管理、网络评论、网络研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提高建网用网管网能力。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建设完善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网站集群和校园网络新媒体矩阵,激发网络育人活力。拓展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易班网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全国共建。

15.打造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网络育人内容,积极组织开展“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大学生优秀网络文化作品评选”及“培育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网络育人优秀作品推选展示”等师生网络文化建设活动,着力打造一批“两微一端”网络育人精品项目,丰富正面舆论供给,发挥网络育人示范引领作用。

16.加强师生网络素养教育。强化网络意识,教育引导师生增强网络安全意识,遵守网络行为规范,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将优秀网络文化成果纳入科研成果统计、职务职称评聘条件、评奖评优依据。培养网络力量,培育网络教育名师、校园好网民,动员引导广大教师,特别是学术大师、教学名师、优秀导师、辅导员、班主任重视网络文明、参与网络育人,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网络工作队伍。

(六)大力促进心理育人

17.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加强知识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开发在线课程,进一步完善团体辅导特色工作体系,实现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全覆盖。开展宣传活动,举办“3·20”“5·25”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等品牌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提高师生心理保健能力。强化咨询服务,坚持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值班制度,提高业务学习与督导的系统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与服务水平。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加强学生心理社团、学生心理委员的培训与指导工作。

18.加强预防干预体系建设。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测

评质量,建立完善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转介诊疗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与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完善工作保障机制,保证生均经费投入和心理咨询辅导专用场地面积。建设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拓展培养基地,培育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加强学生体质健康干预体系建设,形成联动机制,完善干预体系,加强干预手段。

(七)切实强化管理育人

19.健全依法治校及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结合章程、校规校纪、自律公约的修订完善,建立健全依法治校的工作要求和保障机制,研究梳理各管理岗位的育人元素,编制岗位职责说明书,明确管理育人的内容和路径,丰富完善不同岗位、不同群体公约体系,引导师生培育自觉、强化自律。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院系具体落实、教师自我约束的师德师风建设体制机制。

20.完善管理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干部队伍管理,选好配强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研究制定管理干部培训规划,提高各类管理干部育人能力。加强教师队伍管理,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和教学考核关,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加强经费使用管理,科学编制经费预算,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育人导向。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作为评奖评优条件。培育一批“管理育人示范岗”,引导管理干部用良好的管理行为和作风影响和培养学生。

(八)不断深化服务育人

21.明确服务目标责任。强化服务育人理念,研究梳理各类服务岗位所承载的育人功能,明确育人职能,在岗位聘用、人员培训、绩效考核等各环节融入育人要求。加强监督考核,落实服务目标责任制,把服务质量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服务岗位效能的依据和标准。选树一批服务育人先进典型模范,培育优良服务育人氛围。

22.完善一流服务育人体系。强化“一流服务”意识,推进后勤保障服务、

图书资料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安全保卫服务育人体系建设,着力提升工作人员素质能力,切实提高服务保障水平和服务育人能力。增强供给能力,完善校园服务设施设备和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充分满足师生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合理需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的过程中教育人、引导人。

(九)全面推进资助育人

23.完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加强资助工作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各类资助管理制度,构建资助对象、资助标准、资金分配、资金发放协调联动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进一步优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健全四级资助认定工作机制,采用家访、大数据分析和谈心谈话等方式,合理确定认定标准,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实施动态管理。

24.坚持资助育人导向。把“扶困”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创新资助育人形式,进一步完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长效机制,实现无偿资助与有偿资助、显性资助与隐性资助的有机融合,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积极推选展示资助育人优秀案例和先进人物。加强对资助类社团的指导,培育资助类社团品牌特色活动。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

25.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充分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强化育人职能,推动各级党组织自觉担负起全面从严治党、办学治校、育人育才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推进基层党组织书记抓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和基层党组织“对标争先”建设计划,积极选树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及优秀党务工作者。创建网上党建园地,推选展示党的建设优秀工作案例。

26.发挥群团组织的育人纽带功能。深化群团改革,把握群团组织的政治标准、根本要求和基本特征,推动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团组织创新组织动员、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更好地代表师生、团结师生、服务师生,支持各类师生社团开展主题鲜明、健康有益、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学术梯队、班级、宿舍在师生成长中的凝聚、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培育选树先进班集体、文明社团、文明宿舍等。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落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专门领导小组分工负责、部门学院协同联动、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体系。坚持校党委常委会、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各学院党委会、党政联席会定期研究“三全育人”工作,进一步完善意识形态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思政课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教师思政工作及学生工作各领导小组运行机制,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统筹、决策、评估和督导。

(二)加大保障力度

推动中央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有关文件要求核定落实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党务工作干部的编制及待遇。加大思政工作队伍培养培训力度,有计划的实施境内外培训,大力培育领军骨干人才,培育建设学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支持思政工作队伍结合工作开展研究,推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培育一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名师工作室。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多元化支持原则,加大学校各项育人项目的经费投入,建立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及经费保障落实到位。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

(三)强化责任落实

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好相关任务,牵头单位对分工任务负总责,参与单位要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主动协同推进,全校各单位各学院要积极配合,合力推动“三全育人”工作整体实施。各单位要围绕实施方案,对照“十大育人体系”建设指标,结合育人实际,将方案实施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出台具体制度、拿出具体举措、设立具体项目,并明确任务责任书、实

施路线图、完成时间表和主要责任人,确保“三全育人”工作落地生根、抓细抓实。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督导考核,把“三全育人”工作作为各级党组织、各单位和领导干部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纪律监督范围,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到位。

主题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七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方案》精神,更好完成《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工作任务,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制定本方案。

“全员育人”是指学校每一位干部、教师、员工都要承担起学生教育的义务。“全过程育人”是指学校每个部门的工作、每个环节的工作都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负有教育的职责。“全方位育人”是指学校各个领域中的各项工作、各项工作中的各个岗位及其人员均有学生教育的责任和相关工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高水平中职院校建设,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核心,以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宗旨,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目标明晰、内容完善、形式多样、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一体化育人工作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的时代新人。

1、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确保“三全育人”的长效性。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推动知识、技能、能力培养与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的教育有机结合,建立健全系统化育人长效机制。

2、坚持问题导向,注重精准施策,增强“三全育人”的实效性。聚焦重点任务、重点群体、重点领域、重点区域、薄弱环节,强化优势、补齐短板,加强分类指导、着力因材施教,着力破解学校育人工作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提高学生的获得感。

3、坚持遵循规律,勇于改革创新,激活“三全育人”的原动力。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把握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

4、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提高“三全育人”的保障力。加强领导,落实主体责任,建立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责任体系。加强督导考核,严肃追责问责,把“软指标”变成“硬约束”。

1、以新思政观引领综合改革。立足新时代,坚持辩证统一,科学认识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定位,整合各方育人资源,把促进学生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将“三全育人”工作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全过程,落实到教职员工职责规范之中。

2、构建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一体化育人体系。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行政管理各方面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以课程(教书)育人、主题(分年级)育人、劳动(技能)育人、实践(实习)育人、文化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帮扶(资助)育人、组织育人等“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构建学校一体化育人体系。

3、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通过挖掘各群体、各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着力打通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存在的盲区、断点,使教育教学更有温度、思想引领更有力度,更好地适应和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时代发展要求、社会进步需求,不断提升工作科学化水平。

(一)强化学校“三全育人”工作领导体制

聚焦于将“三全育人”工作贯穿、融入、结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各个环节,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保障功能,探索党建带团建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发挥党组织、团组织协同育人的组织优势。

(二)完善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统筹协调落实机制

持续提高政治站位,深化思想认识,坚持问题导向,强化责任担当,立德修身、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地让师生感受到思想政治工作的温度和热度,努力构建全员育人的“三全育人”工作新格局。坚持以师生为中心,把握师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改进工作方法、创新工作载体,全面统筹学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充分发挥课程(教书)等十方面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构建学校“三全育人”一体化工作体系。

(三)创新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实施体系

优化顶层设计,以建立“三全育人”工作与教育教学及管理服务相结合的实施体系为根本,突出改革重点,针对提升工作实效、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优化工作评价和考核机制导向功能、培育优良校风学风等重点、难点问题,设立重点推进项目,创新工作平台,切实将“十大育人”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名教职工。

(四)加大学校“三全育人”工作保障力度

全面落实《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各项要求,推动上级关于中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政策要求和量化指标落地。按照政策与经费并重的原则,推动建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同育人创新贡献为导向、激励与约束并重的工作体系,确保政策保障落实到位。

(五)持续改进学校“三全育人”工作评价

以“十大育人”体系为基础,系统梳理归纳各个群体、各个岗位的育人元素,并作为职责要求和考核内容融入整体制度设计和具体操作环节,推动学校“三全育人”工作制度化,推动全体教职工把工作的重心和目标落在立德树人的育人实效上。健全评价体系,不断构建内容全面、指标合理、方法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述职评议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

(一)统筹推进课程育人。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思“思政”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深化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认真梳理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设面向全体学生“思政”课程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求。牵头部门:教导处、生产服务处

(二)着力加强主题(分年级)育人。研究制定全校各年级分年级主题教育方案,通过持续开展专项主题教育,更好地让全体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励志教育和感恩教育,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教育,纪律与规范教育,自信与自律教育,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教育,理想与信念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等。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三)深入挖掘劳动与技能育人。进一步完善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突出校园环境卫生打扫(包括教学校、办公楼、实验楼公寓楼内部)、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工匠精神。牵头部门:政教处、教导处、生产服务处

(四)丰富活动与实践育人。充分挖掘学校各项活动的育人功效。通过明确活动意义、组织开展活动、表彰活动先进、总结活动意义,让参与活动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成长。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公益、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整合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平台,依托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五)深化实习育人。充分利用校外实习企业等社会资源,进一步强化全体实习学生的纪律、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更好地认识社会、适应社会,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牵头部门:招就办

(六)深入推进文化育人。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校风学风,繁荣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环境,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牵头部门:宣法科

(七)扎实推动帮扶育人。充分利用党员帮扶问题学生、全员育人导师制等措施,对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纪律观念不强、自我控制欠缺、尚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基础不足的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师生结对帮扶,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提升适应能力。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支部、科组

(八)大力促进心理育人。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结合,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着力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牵头部门:政教处(团委)

(九)切实强化管理与服务育人。强化科学管理对道德涵育的保障功能,大力营造治理有方、管理到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健全依法治校、管理育人制度体系,制(修)订完善学校教育规章制度,保障师生员工合法权益。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激励监督机制,重视考核结果运用。建立健全师德考核制度,贯彻落实到位。把育人功能发挥纳入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围绕师生、服务师生,把握师生成长发展需要,明确服务育人职能,积极帮助解决师生工作学习中的合理诉求,在关心人、帮助人、服务人中教育人、引导人。牵头部门:办公室、组织人事科

(十)积极优化组织育人。发挥学校基层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组织的育人保障功能,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的联系服务、团结凝聚、引导师生的桥梁纽带作用,引领教育的载体与形式,把“三全育人”贯穿各项工作,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牵头部门:办公室

(一)安排部署阶段(2020年):学习文件、确定项目与任务、制定方案、明确责任人与推进措施。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1—2022年):组织发动、建立团队、制定计划、布置实施、有序推进、明确节点、定期检查、进展调度、明确问题、持续整改、积极跟进、提升凝练、完善档案、准备验收。

(三)总结验收阶段(2023年):提交报告、学校验收、充分准备、迎接上级检查验收。

(一)加强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三全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工作统筹、决策咨询和评估督导,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落实。

(二)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学校“三人育人”工作制度规范,明确工作任务和落实责任。结合学校实际,建立健全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及工作规范,确保各项要求落实到位。把加强和改进“三全育人”工作全面纳入评估范围,作为各党员干部和教职工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建强队伍保障。加强干部、教师、职员队伍建设,完善干部、教职工考核机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教育教学及管理评价、职务(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把思想政治表现和育人功能发挥作为首要指标,引导广大干部和教职工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人才培养使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三全育人”工作上。

主题协同育人人文精神心得体会如何写八

(一)现代学徒制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我国各个领域对于高质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在此背景下,在2014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教育文件《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相关意见》,其中明确指出,要在我国全国范围进行试点,建设、完善并推广由政府引导、行业支持、社会参与、企业和高职院校联合教育的中国特色化现代学徒制。在2015年后,我国全国各地高职院校纷纷开始现代学徒制体系建设,此后,现代学徒制成为我国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实际上,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现代学徒制就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创新,其更重视产教结合、校企合作,由企业师傅和高校院校教师共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以及传授学生相应知识,由高职院校和当地企业共同联手培养知行合一实用型、技能型高质量人才。

(二)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内涵

课程思政最早是在上海提出的一种思政教育体系,其具体含义指的是:把思政教育理念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部课程,通过将思政教育和课程教学的融合,保证思政和人才培养的其他课程同向同行,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思政的协同育人作用[1]。一般情况下,高职课程门类设置会包含以下三种:思政理论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以及综合素养课程。虽然以上三种门类的性质与目标定位各不相同,但是在思政育人层面,其都是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的具体内容、阶段以及载体,其都有着贯彻思政教育理念、传扬社会主流价值形态的作用。

(一)更新思政教学观念,构建校企合作教学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下进行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构建,首先必须更新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深度体现校企合作育人的教育理念。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更新具体在以下几点:①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课程思政的教育者除了高职院校教师,还包括来源于当地企业的师资,因此,在教育施教者上要做到企业师傅和高职院校教师联手;②在教学内容方面,现代学徒制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因此传统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必须得到更新,不仅应重视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还应突出思政课以及专业课的实践;③在教学管理方面,高职院校要整合课程思政体系教学内容,完善课程思政体系的教学教材,从科学化、标准化、具体化、详细化等方面更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另外,在构建校企合作教学体系时,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育人制度为其提供强而有力的后援支持。具体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①构建相应的领导班子,确保课程思政真正发挥育人功能,领导班子的构建应包含高职院校的思政部、学生处、教务处、社会实践就业处、校企合作办公室以及当地企业相关人员等;②构建有效的思政教育交流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建立相应的校企交流机制、校企合作管理机制、校企合作鼓励机制以及校企合作审查督导机制等。

(二)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在现代学徒制教育背景下,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必须整合教学内容,把思政理念贯穿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中。第一,在构建综合全面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方面,思政施教者应结合学生实际接受能力以及企业的文化价值观,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合作意识,又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社会实践中深度理解并掌握思政课知识。第二,在通识类课程里,完善人文素养以及文化课课程内容,例如把理想信念教育、政治素养融合到国家形式与政策教育、心理教育、道德素养教育、信仰教育、感恩教育等素质教育中,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情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观。第三,重视凸显专业课程中的實践性,以学校专业为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平台,浓缩专业课中的价值范式以及文化基因精髓,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营造“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学习氛围[2]。

(三)重视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更新教学模式

为了构建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我国教育部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高职院校应加强与社会、社区以及公益性企业的合作,积极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在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思政教育必须以学生的职业选择方向、企业的实际需求方向以及社会的前景规划需求方向为根本,现代学徒制下的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凸显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以及实践性[3]。施教者可以根据学生择业方向以及企业实际需求把思政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性项目,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对于思政知识的理解程度会更高更深。例如《概论》课,施教者可以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教学理论转换成“企业改革的进程和意义”的调研任务。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避免社会实践项目对思政课堂带来巨大影响,可以借助互联网(微信、qq、app、论坛等方式)进行调研活动。

(四)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重视人才学以致用能力培养 在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育人时必须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考核机制,采用“课堂+实践”“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政教育考评,确保学生切實把思想教育做到学以致用。在建立考核机制时,除了综合学生在学校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应结合学生在企业中的实践表现,有效考核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质。当然,高校思政教师应及时与当地企业相关人员进行相关沟通,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确保考核项目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了解企业师傅对于学生的出勤、职业道德、社会能力等多方面的评价,这样可以保证考核更加全面。

(五)建设专业的师资团队,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现代学徒之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团队。在校企合作育人模式中,高校应鼓励校内思政教师努力成长为“双师型”教师,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方面知识,并考取相关职业证书,只有思政教师的技能和社会实践经验丰富以后,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学体系构建才能得到有效实施。另外,建立专门的辅导员队伍,定期组织辅导员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掌握一流的学生管理和教育理念,探索最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的转型与创新。最后,加强企业师资队伍建设,企业师傅是现代学徒制下人才培养模式中重要的施教者,企业可以聘请优秀的企业工程师、管理者以及优秀职工,对学生的思政教育进行指导教育,这样有利于提高现代学徒制下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成果。

综上所述,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一系列文件中,其明确指出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我国高职院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把思政教育贯穿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所有课程中,通过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开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新局面。现代学徒制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构建,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提出的精神和实质,其必定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