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葫芦丝民乐进课堂心得体会报告 学葫芦丝体会(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2 02:40:39 页码:9
葫芦丝民乐进课堂心得体会报告 学葫芦丝体会(三篇)
2023-01-12 02:40:39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于葫芦丝民乐进课堂心得体会报告一

通过执教本节课,我最大的反思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如何准备备课,怎样才能备好课,让备课不偏离方向,这就看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准确。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依据20xx版语文新课程标准,了解各学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同时结合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本课的课后题。只有教学目标确定,找准了方向,那在接下来的相关资料搜集、课文内容的取舍等问题上,才能拨开云雾,才能柳暗花明。《我要的是葫芦》是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第四单元的导读是这样的:一些词语和故事能使我们受到启发,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吧!从导读中我获得了两个信息:一是受到启发,即让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二是朗读,指导学生们能够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我将这两点作为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了重难点就要大胆取舍课文内容,筛选重要的契合的信息。如何更好地呈现本节课呢?便要思考通过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实现。与训练点结合地行云流水,水到渠成,这需要教师的匠心独运。而所有的这些都要指向教学目标,达成教学目标。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准确有效的唯一标尺,就是学生。关注是否对学生学习有促进作用,关注是否对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提高。学生没有所得没有提高,这节课无论如何布局皆是失败的,因为教学的最终对象还是学生。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准确,一定要依据学情来分析。本课教学目标的设定我还借鉴了学校语文教研活动的语用与拓展阅读的前沿思潮,注重语文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执教本课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一)本篇故事揭示的道理没有被很好地引导出来。本课揭示的道理对于二年级孩子的认知来说有些难度,课堂中大部分的孩子能够明白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但是上升不到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这种哲学层面。如何将抽象的哲理通过具化的叶子与葫芦的关系一步一步推敲出来,还需要在设计中层层推进。

(二)板书不完整。板书一直是自己的薄弱之处,好的板书设计会很好地串联起整节课的内容,更好地揭示本课的道理。板书了“蚜虫”“叶子”两个词,忘记板书“葫芦”这个词。其实这三个词只要通过箭头的标识就能轻松地让孩子们明白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

(三)对学情掌握不准确。本节课在同年级三班进行了试讲,课堂教学更加顺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还是对本班孩子的学情缺少深入的了解,导致有些环节出现不流畅。

(四)评价语要更关注于孩子,要真实客观具有激励性及正面的引导。

(五)关注课堂,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生成。

对于葫芦丝民乐进课堂心得体会报告二

本学期我担任新三年级的葫芦丝教学。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劣势分析:他们基本没有乐器演奏经验,年龄较低,注意力不易集中。在课下练习上自觉性不够高。对于葫芦丝的学习起到了一定阻碍作用。

优势分析:学生对葫芦丝比较感兴趣,并且具备一定的识谱、识节拍的乐理基础。同时我本人又是三年级的副班主任和音乐教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很了解,课下交流和监督上比较有利。

主要教学工作计划还是以基础为主,分层次提高的思想进行。

1、了解葫芦丝的起源、构造、音乐表现力等相关知识。

2、学习葫芦丝的演奏姿势、演奏状态、正确的手型控制及气息运用。

3、学习初步简单的演奏技巧单吐、打音、颤音、倚音、虚指颤音和活指练习以及初级的乐理知识等。

4、吹奏人们所熟悉和喜闻乐见的民歌、小调等乐曲《小羊羔》《金孔雀轻轻跳》《《小夜曲》《欢乐颂》《划小船》《映山红》《苗家姑娘过山来》《婚誓》《月光下的凤尾竹》等。

1、严格标准的掌握葫芦丝演奏的正确手型和良好的气息运用。

2、规范常用基本技巧(双吐、三吐、颤音、波音、叠音、打音、虚指颤音、滑音、震音)及练习曲等演奏技法。

3、认识和学习各种音符、音程、休止符、节奏与节奏型、节拍、小节线、双纵线、拍子、演奏记号、调号、音区与音域音乐的速度与力度(常用术语) 省略记号、装饰音等基本乐理知识。

4、能模唱简单的曲谱、演奏简单的旋律。

5、学习预选曲目:《小羊羔》《金孔雀轻轻跳》《小夜曲》《欢乐颂》《划小船》《映山红》《苗家姑娘过山来》《婚誓》《月光下的凤尾竹》等乐曲。

6、通过对葫芦丝、竖笛的学习来提高学员的整体艺术修养和心态、性格的调整。

9月份:

(1)教会学生附点四分音符的奏法和附点八分音符演奏方法。

(2)长音的虚颤音奏法。

(3)在运用以上的奏法教会学习演奏乐曲《金孔雀轻轻跳》《小羊羔》。

10月份:

(1)自由拍的演奏方法;

(2)单吐音和双吐音的练习;

(3)打音的吹奏方法,颤音的吹奏方法,学习演奏乐曲《小夜曲》《欢乐颂》《划小船》。

11月份:

(1)自由拍的吐音方法练习;

(2)吐音和滑音相结合的练习;

(3)倚音的吹奏方法,学习演奏乐曲《映山红》《苗家姑娘过山来》。

12月份:

(1)虚颤音和连音相结合的练习;

(2)吐音和连音相结合以及十六分音符及断音相结合的练习;

(3)活指练习,学习演奏乐曲《婚誓》《月光下的凤尾竹》。

1、明确活动目的,以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为主,卓有成效地开展这一音乐活动。

2、解决曲目及吹奏基本功重难点,尽量利用分散减少难度的直观教学。

3、乐队分声部合奏时注重实效性、一点点啃骨头,一个乐句一个乐句的合,一个乐段一个乐段的练并注意乐曲细节的处理。

4、给学生提供舞台,提供各种形式,多鼓励学生,肯定学生的长处,让他们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定期进行汇报及相应的实践活动。

5、自身专业业务素质应不断提高,做到勤学苦练。

对于葫芦丝民乐进课堂心得体会报告三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寓言故事,讲授的是一个人种了一颗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却不知道要治理,认为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结果一个葫芦也没得到。需要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道理。

中心校的各位领导今天听取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设计的识字教学,通过猜谜语导入,引出课题,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圈出识字,扫清阅读障碍,其中的识字部分,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偏方归类,形声字归类,熟字替换,加一加,换一换,利用多种方式练读词语,加以巩固;初步感知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纵观整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首先是对孩子们出错的字词上,处理不当:“盯”字在组词时,有孩子组词“园丁”,当时只是给孩子强调了这个“盯”需要用到哪个身体部位,而没有对出错的这个“丁”字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其次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对孩子们的引导不到位。感受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葫芦的可爱,通过描写葫芦的样子体会葫芦的健康和茂盛,为了突出结果的意外性,特别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的变故“如果照着这样长下去,能不能得到想要的葫芦?”可是孩子们都回答“不能”,这样的回答是不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的,所以在这里,多次进行引导,最终用了几次才是孩子明白过来,所以还是对孩子们思维的引导方式有所欠缺;

3.在认字摘葫芦环节,孩子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可是名额有限,没能上前摘取葫芦的同学,有些失望,所以在这里,没有有效的把握和调节好孩子们的情绪,使的部分孩子有些懊恼,所以以后在设计活动时,尽量顾全所有孩子的情绪,以免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

4.课堂教学中,孩子应该是主体,可是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太过冗长,没能给孩子们留足空间和时间,有些本末倒置,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对于学识有限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希望能尽早理清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