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大名府古城墙的心得体会总结 参观大名府古城墙感悟(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05:44:12 页码:10
大名府古城墙的心得体会总结 参观大名府古城墙感悟(5篇)
2023-01-13 05:44:12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大名府古城墙的心得体会总结一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我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这个地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 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规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亲王府有门脸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逾制的。恭王府的中、东、西三路各有三个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后两个院子是人们要游览的主要区域。

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此为和珅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名为“朗润园或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徜徉于园中犹如漫步在山水之间。与府邸相呼应,花园也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以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拱形石门为入口,以康熙皇帝御书“福”字碑为中心,前有独乐峰、蝠池,后有绿天小隐、蝠厅,布局令人回味无穷。东路的大戏楼厅内装饰清新秀丽,缠枝藤萝紫花盛开,使人恍如在藤萝架下观戏。戏楼南端的明道斋与曲径通幽、垂青樾、吟香醉月、流杯亭等五景构成园中之园。花园内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月色下的花园景致更是千变万化,别有一番洞天。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寻觅着翠山碧水、曲径幽台在诉说的如烟往事。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建于1776—1785年,原为清代乾隆宠臣和珅的私宅,和珅因贪污罪于嘉庆年间被抄家处死后,此处私宅便赠给了庆王。同治朝时,由于恭亲王奕忻协同慈禧发动政变有功,慈禧太后便将此宅赠予他,而成为恭亲王府。

俗呼银銮殿,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 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

和珅时期之建筑。悬挂有“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由证实,但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名。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其花园又名锦翠园,园内布局、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造园模仿皇宫内的宁寿宫。全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手法颇高。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恭王府由于是在权臣和珅邸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和珅当年定罪的二十大罪状中就有关于内檐装修的“潜侈逾制”问题,如其中的第十三款“查得和珅房屋竟有楠木厅堂,其多宝格及隔断门窗解仿照宁寿宫制度”。因此恭王府的内 檐装修在王府文化中别具一格,其所表现的特点尤为突出:

一、 规格最高,可与宫殿建筑比美:

恭王府几座主要厅堂的内檐装修不仅是多宝格、隔断,还可举出仙楼、神殿带毗卢帽的祭灶等装修也与宫廷中别无二制。并有室内假山水池,装修成室内小园林,更是别出心裁。

二、 数量较多,形式多样:

从样式雷图中可以看到当年有内檐装修的建筑多达二十余处,而且具有多种类型,如太师壁、宝座床、碧纱橱、祭灶、万字炕、几腿罩、落地罩、炕罩、真假门、仙楼、书阁、多宝格、顺山炕、前、后檐炕等。

三、 界划灵活,空间丰富:

恭王府内各厅堂的空间根据使用功能划分,格局多样,其主要厅堂既有肃穆、庄严的开敞式大空间,又有私密性的小空间,既有对称式的,也有非对称式的,还有可以灵活组合的。有的适合接待高级宾客,有的用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的适合起居生活,有的作为寝息,不同的空间需求各得其所。

四、 做工精细,技巧高超:

从恭王府的装修遗留物件中可知皆使用硬木,用材异常讲究,加工的木料可以作出细小的截面,雕刻花纹起伏精确,而且使用圆形或曲线拼出各种华格,只有在精细的加工之基础上才能完成,施工难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遗憾的是恭王府的原有内檐装修,绝大部分已经无存,今天通过研究王府文化,要进一步将其发掘出来,结合今后的王府博物馆展示要求,再现当年辉煌。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 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

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恭王府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在前,园在后。恭王府的开放,早在30年前,就被提上议事日程。1975年,周总理在病床上,以3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谷牧,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

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

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欣,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

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六万平方米。其府邸建筑庄重肃穆,尚朴去华,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在这块位于京城前海西岸,被"蟠龙水"环抱着的风水宝地上,元、明两朝曾经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就连皇帝也来此礼佛上香。大约十六世纪中叶,该寺院才逐渐荒废,沦落为明朝廷的供应厂;清朝入主北京以后,在这里建造大小不等的院落若干,供内务府等普通旗人居住。

乾隆四十年前后,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的和珅,相中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而且又离“皇上家”不远的风水宝地,遂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恭王府之被称“半部清朝史”,是和居住在这里的三代主人密切相关的。尽人皆知,第一代府主和珅,是乾隆晚期的宰辅、大学士,又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贪官,在清史中十分惹人注目,有关他的传说也因此多不胜数。特别是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后来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为妻,使这座豪宅一时成为了实际上的公主府……

嘉庆四年,和珅因罪赐死,嘉庆皇帝遂将这座宅第转赐给他的小弟弟庆郡王永璘。永璘大概算得上历代主人里最为钟爱这座豪宅的人。早在和珅当道时,乾隆的诸位皇子便凑在一起商订,将来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办”掉和珅,惟十七皇子永璘说:“将来不论哪位哥哥当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这座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

说到永璘,或者许多人都不太熟悉,但若提起他的孙子,那个与李鸿章一起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的庆亲王奕劻,恐怕又是无人不晓了。奕劻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贪官,但与清末那一群懦庸无能的王公贝勒相比,他总还算是一个敢于负责,能够委以重任的人。因此,从同治朝起,奕劻便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在咸丰将府邸改赐恭亲王之前,他一直以辅国将军的身份在此居住。

至于说恭亲王奕欣,那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其后(1853-1898年之间)的几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动,"辛酉政变"时,就是他把慈禧扶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奕欣,整部中国近代史,乃至后来的中国历史就会改写。

如果说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那么这座被"蟠龙水"包围着的明珠一般美丽的建筑,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一个充满着忧伤气质,命运多舛的苦命宅园。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处死之后,嘉庆帝即将这座豪宅的西半部,赐给了他那个只要和珅府不要皇帝位的十七弟永璘。之所以只给他一半,是因为当时,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及其额驸丰绅殷德还住在那里。

和孝公主,是整部清朝历史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公主,其生母为乾隆皇帝晚年的宠妃汪氏。乾隆四十年正月,当这位性情、外貌全都酷肖其父的"最幼女"来到世界时,皇帝已然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十公主虽身为女子,但天生神力,能开十个劲的硬弓,时常陪着父皇骑马打猎,乾隆因此爱她胜过所有的子女,他不只一次叹息:"你要是个阿哥,这个皇位将来非你莫属啊!"的确,十公主非但武功卓绝,而且胸襟非凡,当和珅春风得意时,驸马倚仗其父权势行为娇纵,公主就曾经严肃地训斥他:"你阿玛受我父皇厚恩,不思回报,却只知纳贿。我都替你们担忧啊,到了身家不保的那一天,连我也要受到你们牵累!"

十公主的话,虽不幸言中,但嘉庆皇帝最终还是念着兄妹之情,没有剥夺他这个小妹夫的爵位,公主夫妇也仍然住在原来的家里。这座宅第也就因此一分为二,西为庆王府;东为公主府,一直到道光三年(1820xx年)九月,十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王名下,而那时,永璘已经死去三年多了……

辛亥以后,按照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的规定,王府成了府主人的私产。后因政局动荡,生计艰危,未世王孙们纷纷卖掉府第,以图生存。恭王府当然也同北京的其他王府一样,没能逃脱可悲的蜕变与分割。

1920xx年,小恭王溥伟为筹集复辟经费,将恭王府府邸部分的"龙票",以八万银元的价格低押给北京天主教会的西什库教堂。十几年后,利上加利,原先八万银元的抵押款,滚到了近二十万,穷途末路的溥伟早已无力偿还这笔巨款债务了。1932年,由罗马教会兴办的辅仁大学,以教会之间的关系,用一百零八根金条代偿了这笔贷款,产权遂归这所大学。1937年,辅仁大学因扩充女生宿舍,收回房产,将府邸部分作为女院,并把后罩楼通向萃锦园的通道砌死,这样,府邸与花园就开始分开了。同年,原先居住在邸园中的溥伟二弟溥儒,又以十万银元的价格将花园也卖给了辅仁大学。

1949年,恭王府花园改为某国家机关宿舍;府邸为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使用。1952年,中国音乐学院拆府前部一进四合院,盖起一座"现代风格"的食堂;1959年,又拆掉了原府邸大门外的所有房屋,建筑起一座曲尺形的琴楼和一座一字形的画楼。"文革"期间,厂桥空调器厂占用了大戏楼等花园东部的"半壁江山";国管局幼儿园则占据西路建筑。由于不合理使用与地震的破坏,到七十年代中晚期,花园的部分游廊和府邸东路南部一进院落的正房及东西厢房先后倒塌,其他建筑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所幸王府总体格局未遭破坏。

恭王府——世界最大的四合院,除皇帝和家眷外,任何人是不得住进紫禁城的。因此皇亲国戚们都要建造自己的宅弟,以为家居之所。于是,王府便产生了。今日的北京城里,还有60余座清代王府,其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

北京的清代王府都分布在内城区里,这和清代北京城的居住限制密切相关。城墙未拆除以前,北京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包小“口”,最中心的是故宫,外面的第二层是皇城,为政府衙门,第三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外面的第四层,才是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集中居住地。今天在北京内城漫步,还能时时看见深宅大院。

位于什刹海北岸的恭王府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160米,有40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3个院落,和中路建筑遥相呼应。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20多个景区各不相同。

大观园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描绘的一大园林。《红楼梦》成书于北京,有中国封建社会秘史之称。根据书中的描写,人们在北京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园林。这处取名大观园的新园是今日北京的一大胜景,每天游人不断。

由于恭王府有着《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某些景物,因此 有人说恭王府花园是大观园的蓝本。但是,许多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恭王府到底是不是大观园的蓝本呢?这可能也是一个永远的秘密了。

恭王府的主人,是一等贵族,所以他的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格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 亲王府有门脸5间正殿7间,后殿5间,后寝7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

如果你看到深宅大院的门口耸立着石狮,你马上就可以判定大院的主人是不低于五品的-;如果你再仔细数一数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你就会进一步认定品极;皇帝门口的石狮上有13排疙瘩,亲王12排,爵位越低,数量递减。

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替越的。恭王府以前的主人是大相和坤,他修建了庆颐堂,模仿了皇帝的宁寿宫。皇帝“加恩赐令自尽”时,这是其中的一条罪状。

关于大名府古城墙的心得体会总结二

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前海西街,是清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王府,先后作为大贪官和珅、庆亲王永璘的宅邸,后被赐予恭亲王奕欣,由此得名恭王府,并沿用至今。恭王府历经了清王朝由鼎盛至衰亡的历史进程,故有“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的说法。

“月牙河绕宅如龙蟠,西山远望如虎踞”,这是史书上对恭王府的描述。就其选址而言,它占据京城绝佳的位置。古人修宅建园很注重风水,北京据说有两条龙脉,一是土龙,即故宫的龙脉;二是水龙,指后海和北海一线,而恭王府正好在后海和北海之间的连接线上,即龙脉上,因此风水非常的好。古人以水为财,在恭王府内“处处见水”,最大的湖心亭的水,是从玉泉湖引进来的,而且只内入不外流,因此更符合风水学敛财的说法。我国十大元帅和郭沫若等人、均在恭王府的附近居住,而且都非常长寿。据说,北京长寿老人最多的地方就是在恭王府附近,这个地方真是一块风水宝地。

恭王府由府邸和花园两部分组成,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180余米, 占地面积约61120平方米,其中府邸占地32260平方米,花园占地28860平方米。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规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亲王府有门脸五间,正殿七间,后殿五间,后寝七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逾制的。恭王府的中、东、西三路各有三个院落,其中每一路的后两个院子是人们要游览的主要区域。

府邸建筑分东、中、西三路,每路由南自北都是以严格的中轴线贯穿着的多进四合院落组成。

中路最主要的建筑是银安殿和嘉乐堂,殿堂屋顶采用绿琉璃瓦,显示了中路的威严气派,同时也是亲王身份的体现。东路的前院正房名为多福轩,厅前有一架长了两百多年的藤萝,至今仍长势甚好,在京城极为罕见。东路的后进院落正房名为“乐道堂”,是当年恭亲王奕欣的起居处。西路的四合院落较为小巧精致,主体建筑为葆光室和锡晋斋。精品之作当属高大气派的锡晋斋,大厅内有雕饰精美的楠木隔段,为和珅仿紫禁城宁寿宫式样(此为和珅僭侈逾制,是其被赐死的“二十大罪”之一)。府邸最深处横有一座两层的后罩楼,东西长达156米,后墙共开88扇窗户,内有108间房,俗称“99间半”,取道教“届满即盈”之意。

名为“朗润园或萃锦园”,俗称恭王府花园,徜徉于园中犹如漫步在山水之间。与府邸相呼应,花园也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以一座西洋建筑风格的汉白玉拱形石门为入口,以康熙皇帝御书“福”字碑为中心,前有独乐峰、蝠池,后有绿天小隐、蝠厅,布局令人回味无穷。东路的大戏楼厅内装饰清新秀丽,缠枝藤萝紫花盛开,使人恍如在藤萝架下观戏。戏楼南端的明道斋与曲径通幽、垂青樾、吟香醉月、流杯亭等五景构成园中之园。花园内古木参天,怪石林立,环山衔水,亭台楼榭,廊回路转。月色下的花园景致更是千变万化,别有一番洞天。诸多中外游客慕名而至,寻觅着翠山碧水、曲径幽台在诉说的如烟往事。

恭王府位于前海西街,建于1776—1785年,原为清代乾隆宠臣和珅的私宅,和珅因贪污罪于嘉庆年间被抄家处死后,此处私宅便赠给了庆王。同治朝时,由于恭亲王奕忻协同慈禧发动政变有功,慈禧太后便将此宅赠予他,而成为恭亲王府。

俗呼银銮殿,恭王府最主要的建筑。作为王府的正殿, 只有逢重大事件、重要节日时方打开,起到礼仪的作用。民国初年,由于不慎失火,大殿连同东西配殿一并焚毁,现银安殿院落为复建。

和珅时期之建筑。悬挂有“嘉乐堂”匾额一方。该匾疑是乾隆帝赐给和珅的,但匾额无署款,无钤记,故无由证实,但和珅留有《嘉乐堂诗集》,说明是和珅之室名。在恭亲王时期,嘉乐堂主要作为王府的祭祀场所,内供有祖先、诸神等的牌位,以萨满教仪式为主。恭王府规模宏大,占地约6万平方米,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拥有各式建筑群落30多处,布局讲究,气派非凡。其花园又名锦翠园,园内布局、设计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造园模仿皇宫内的宁寿宫。全园以“山”字型假山拱抱,东、南、西面均堆土累石为山,中路又以房山石堆砌洞壑,手法颇高。山顶平台,成为全园最高点。居高临下,可观全园景色。恭王府由于是在权臣和珅邸宅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和珅当年定罪的二十大罪状中就有关于内檐装修的“潜侈逾制”问题,如其中的第十三款“查得和珅房屋竟有楠木厅堂,其多宝格及隔断门窗解仿照宁寿宫制度”。因此恭王府的内 檐装修在王府文化中别具一格,其所表现的特点尤为突出:

一、 规格最高,可与宫殿建筑比美:

恭王府几座主要厅堂的内檐装修不仅是多宝格、隔断,还可举出仙楼、神殿带毗卢帽的祭灶等装修也与宫廷中别无二制。并有室内假山水池,装修成室内小园林,更是别出心裁。

二、 数量较多,形式多样:

从样式雷图中可以看到当年有内檐装修的建筑多达二十余处,而且具有多种类型,如太师壁、宝座床、碧纱橱、祭灶、万字炕、几腿罩、落地罩、炕罩、真假门、仙楼、书阁、多宝格、顺山炕、前、后檐炕等。

三、 界划灵活,空间丰富:

恭王府内各厅堂的空间根据使用功能划分,格局多样,其主要厅堂既有肃穆、庄严的开敞式大空间,又有私密性的小空间,既有对称式的,也有非对称式的,还有可以灵活组合的。有的适合接待高级宾客,有的用于萨满教的祭祀活动,有的适合起居生活,有的作为寝息,不同的空间需求各得其所。

四、 做工精细,技巧高超:

从恭王府的装修遗留物件中可知皆使用硬木,用材异常讲究,加工的木料可以作出细小的截面,雕刻花纹起伏精确,而且使用圆形或曲线拼出各种华格,只有在精细的加工之基础上才能完成,施工难度之大,令人叹为观止。 遗憾的是恭王府的原有内檐装修,绝大部分已经无存,今天通过研究王府文化,要进一步将其发掘出来,结合今后的王府博物馆展示要求,再现当年辉煌。

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和珅开始在这东依前海, 背靠后海的位置修建他的豪华宅第,时称“和第”。有说法称、明弘治年间、大太监李广也曾经置第于此。嘉庆四年正月初三太上皇弘历归天,次日嘉庆褫夺了和珅军机大臣、九门提督两职,抄了其家,估计全部财富约值白银八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所以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同年正月十八,即1799年2月22日,和珅被“赐令自尽”。而宅子本身,则如愿归“爱豪宅不爱江山”的胞弟庆僖亲王永璘所有。

与此同时,嫁予和珅之子的乾隆之女和孝公主,仍居住在半座宅第中。咸丰元年,即1851年,清末重要政治人物恭亲王奕?成为这所宅子的第三代主人,改名恭王府,恭王府之名由此沿用至今。“一座恭王府,半部清朝史”是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对恭王府的评价。民国初年,这座王府被恭亲王的孙子溥伟以40万块大洋卖给教会,后由辅仁大学用108根金条赎回,并用作女生学堂。新中国成立以后,王府曾被公安部宿舍、风机厂、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使用过。

恭王府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王府建筑群,分为府邸和花园两部分,府在前,园在后。恭王府的开放,早在30年前,就被提上议事日程。1975年,周总理在病床上,以3件未做完的事情托付谷牧,其中之一就是恭王府的开放问题。

恭王府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初为大学士和珅的私邸。

同治初年,这里的第三代主人恭亲王奕欣,身兼议政王、军机领班大臣等要职,重权在握,显赫一时,乃大筑邸园,同时也对府邸部分进行了修缮与改建。我们看到的恭王府的建筑规模与格局,就是在那个时候最后形成的。

恭王府前半部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后半部为幽深秀丽的古典园林,总占地面积将近六万平方米。其府邸建筑庄重肃穆,尚朴去华,明廊通脊,气宇轩昂,仅次于帝王居住的宫室。府后的萃锦园则衔水环山,古树参天,曲廊亭榭,富丽天然;其间景致之变化无常,开合有致,实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

根据现有的文献记载,在这块位于京城前海西岸,被"蟠龙水"环抱着的风水宝地上,元、明两朝曾经有过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香火旺盛,游人如织,就连皇帝也来此礼佛上香。大约十六世纪中叶,该寺院才逐渐荒废,沦落为明朝廷的供应厂;清朝入主北京以后,在这里建造大小不等的院落若干,供内务府等普通旗人居住。

乾隆四十年前后,在皇帝面前红得发紫的和珅,相中了这块四周萦水,遥接西山,而且又离“皇上家”不远的风水宝地,遂以高价购买下这里的多处房产,建造成大名鼎鼎的“和第”。

恭王府之被称“半部清朝史”,是和居住在这里的三代主人密切相关的。尽人皆知,第一代府主和珅,是乾隆晚期的宰辅、大学士,又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贪官,在清史中十分惹人注目,有关他的传说也因此多不胜数。特别是他的儿子丰绅殷德,后来娶了乾隆皇帝的小女儿固伦和孝公主为妻,使这座豪宅一时成为了实际上的公主府……

嘉庆四年,和珅因罪赐死,嘉庆皇帝遂将这座宅第转赐给他的小弟弟庆郡王永璘。永璘大概算得上历代主人里最为钟爱这座豪宅的人。早在和珅当道时,乾隆的诸位皇子便凑在一起商订,将来不管谁当了皇帝,都要“办”掉和珅,惟十七皇子永璘说:“将来不论哪位哥哥当上皇帝,只要把和珅的这座豪宅赏给我,我就知足!”

说到永璘,或者许多人都不太熟悉,但若提起他的孙子,那个与李鸿章一起同八国联军签订《辛丑条约》的庆亲王奕劻,恐怕又是无人不晓了。奕劻也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贪官,但与清末那一群懦庸无能的王公贝勒相比,他总还算是一个敢于负责,能够委以重任的人。因此,从同治朝起,奕劻便得到慈禧太后的宠信。在咸丰将府邸改赐恭亲王之前,他一直以辅国将军的身份在此居住。

至于说恭亲王奕欣,那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他参与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其后(1853-1898年之间)的几乎全部重大政治活动,"辛酉政变"时,就是他把慈禧扶上了"垂帘听政"的宝座……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奕欣,整部中国近代史,乃至后来的中国历史就会改写。

如果说世间万物都有灵性,那么这座被"蟠龙水"包围着的明珠一般美丽的建筑,自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注定是一个充满着忧伤气质,命运多舛的苦命宅园。

嘉庆四年(1799年),和珅被处死之后,嘉庆帝即将这座豪宅的西半部,赐给了他那个只要和珅府不要皇帝位的十七弟永璘。之所以只给他一半,是因为当时,乾隆皇帝的十公主及其额驸丰绅殷德还住在那里。

和孝公主,是整部清朝历史中最具传奇色彩的公主,其生母为乾隆皇帝晚年的宠妃汪氏。乾隆四十年正月,当这位性情、外貌全都酷肖其父的"最幼女"来到世界时,皇帝已然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老人。十公主虽身为女子,但天生神力,能开十个劲的硬弓,时常陪着父皇骑马打猎,乾隆因此爱她胜过所有的子女,他不只一次叹息:"你要是个阿哥,这个皇位将来非你莫属啊!"的确,十公主非但武功卓绝,而且胸襟非凡,当和珅春风得意时,驸马倚仗其父权势行为娇纵,公主就曾经严肃地训斥他:"你阿玛受我父皇厚恩,不思回报,却只知纳贿。我都替你们担忧啊,到了身家不保的那一天,连我也要受到你们牵累!"

十公主的话,虽不幸言中,但嘉庆皇帝最终还是念着兄妹之情,没有剥夺他这个小妹夫的爵位,公主夫妇也仍然住在原来的家里。这座宅第也就因此一分为二,西为庆王府;东为公主府,一直到道光三年(1820xx年)九月,十公主去世,整座府邸才全部归到庆王名下,而那时,永璘已经死去三年多了……

辛亥以后,按照民国政府优待清室条例的规定,王府成了府主人的私产。后因政局动荡,生计艰危,未世王孙们纷纷卖掉府第,以图生存。恭王府当然也同北京的其他王府一样,没能逃脱可悲的蜕变与分割。

1920xx年,小恭王溥伟为筹集复辟经费,将恭王府府邸部分的"龙票",以八万银元的价格低押给北京天主教会的西什库教堂。十几年后,利上加利,原先八万银元的抵押款,滚到了近二十万,穷途末路的溥伟早已无力偿还这笔巨款债务了。1932年,由罗马教会兴办的辅仁大学,以教会之间的关系,用一百零八根金条代偿了这笔贷款,产权遂归这所大学。1937年,辅仁大学因扩充女生宿舍,收回房产,将府邸部分作为女院,并把后罩楼通向萃锦园的通道砌死,这样,府邸与花园就开始分开了。同年,原先居住在邸园中的溥伟二弟溥儒,又以十万银元的价格将花园也卖给了辅仁大学。

1949年,恭王府花园改为某国家机关宿舍;府邸为艺术师范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及文化部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使用。1952年,中国音乐学院拆府前部一进四合院,盖起一座"现代风格"的食堂;1959年,又拆掉了原府邸大门外的所有房屋,建筑起一座曲尺形的琴楼和一座一字形的画楼。"文革"期间,厂桥空调器厂占用了大戏楼等花园东部的"半壁江山";国管局幼儿园则占据西路建筑。由于不合理使用与地震的破坏,到七十年代中晚期,花园的部分游廊和府邸东路南部一进院落的正房及东西厢房先后倒塌,其他建筑也都遭到不同程度的损毁,但所幸王府总体格局未遭破坏。

恭王府——世界最大的四合院,除皇帝和家眷外,任何人是不得住进紫禁城的。因此皇亲国戚们都要建造自己的宅弟,以为家居之所。于是,王府便产生了。今日的北京城里,还有60余座清代王府,其中恭王府是保存最完整的一个。

北京的清代王府都分布在内城区里,这和清代北京城的居住限制密切相关。城墙未拆除以前,北京城的格局是大“口”里面包小“口”,最中心的是故宫,外面的第二层是皇城,为政府衙门,第三层是内城,为清代八旗王公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最外面的第四层,才是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集中居住地。今天在北京内城漫步,还能时时看见深宅大院。

位于什刹海北岸的恭王府分为平行的东、中、西三路。中路的3座建筑是府邸的主体,一是大殿,二是后殿,三是延楼,延楼东西长160米,有40余间房屋。东路和西路各有3个院落,和中路建筑遥相呼应。王府的最后部分是花园,20多个景区各不相同。

大观园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里描绘的一大园林。《红楼梦》成书于北京,有中国封建社会秘史之称。根据书中的描写,人们在北京西南角建起了一座园林。这处取名大观园的新园是今日北京的一大胜景,每天游人不断。

由于恭王府有着《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某些景物,因此 有人说恭王府花园是大观园的蓝本。但是,许多人又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恭王府到底是不是大观园的蓝本呢?这可能也是一个永远的秘密了。

恭王府的主人,是一等贵族,所以他的府邸不仅宽大,而且建筑也是最高格制。明显的标志是门脸和房屋数量。 亲王府有门脸5间正殿7间,后殿5间,后寝7间,左右有配殿。低于亲王等级的王公府邸决不能多于这些数字。

如果你看到深宅大院的门口耸立着石狮,你马上就可以判定大院的主人是不低于五品的-;如果你再仔细数一数石狮头上的卷毛疙瘩,你就会进一步认定品极;皇帝门口的石狮上有13排疙瘩,亲王12排,爵位越低,数量递减。

房屋的形式、屋瓦的颜色也是不能替越的。恭王府以前的主人是大相和坤,他修建了庆颐堂,模仿了皇帝的宁寿宫。皇帝“加恩赐令自尽”时,这是其中的一条罪状。

关于大名府古城墙的心得体会总结三

欢迎大家到江西来旅游!江西是个好地方,这里山青水秀、人美茶香。我们今天将去看看“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

婺源,位于江西东北部。在唐代开元20xx年设县(即公元740年)是一个有着壹仟贰佰多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县级行政区。因其“地当婺水之源”而得名。

婺源与安徽、浙江相邻,这里文风鼎盛,古迹遍布,尤其是明清古建筑群更为经典,这里田园、小溪、古木、翠竹环绕村落,飞瀑、驿道、路亭、拱桥散布乡野…,自然风光如诗如画。有着丰富的人文和自然风光。

全婺源县方园贰仟玖佰肆拾柒平方公里,现下辖十一个镇和十五个乡。素有“八分半山-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说。

这里是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的区域。年平均气温在摄氏16.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821毫米以上。婺源是现代中国的速生丰产林基地县及生态农业先进县之一。拥有“全国绿化百佳县”和“全国民俗文化村”的桂冠。

这里是中国的茶乡,中国茶文化之乡…

婺源县在唐朝到五代时期隶属江南道歙州、宋代属徽州新安郡,元朝属徽州路,明清时期属徽州府…,这里是徽商的发源地之一,当年商人们在外挣钱,回家投资兴学,冲破了封建政治制度的斥商情结,走出了一条“以商养儒”、“以儒扬商”、“儒商互补”的生财之路。当年的婺源,行商的人多,读书的人多,做官的人也多。在“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的训示下,使婺源“-室之内,必有俊才”。在训示的影响下,婺源之人读书成风,并且久盛不衰。从读书好的氛围中走出了宋代文学家朱弁、南宋教育家理学家朱熹,走出了纂刻家何震、走出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大学者胡适,现代教育家江谦、现代著名医学家程门雪......。据史书上的记载:自宋代至清未,全婺源县考取进士的有550人,出任各级官吏的人多达2665人,出现过“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连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的胜况…。

自古“无徽不成商”,然而在徽商之中的劲旅却是在婺源,当年在徽商里有“无婺不成徽”之说,来自婺源的商人是徽商中的木商、茶商盟主。这足以说明当年婺源商人的地位。

这也使得今日的婺源,明清建筑遍布全县。官宦府第、家族祠堂、商人住宅、乡民故居,应有尽有。这些建筑,有前堂后堂先后序列者,有数十栋连片者,街巷均由青石板铺成。石建筑以沱川、思口、江湾、流头、浙源、龙山、许村和清华等乡镇的某些村庄更为集中,此外尚有廊桥、路亭、门楼、店面、戏台等。 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青林古木之间处处掩映着飞檐翘角的民居,这里是“最后的香格里拉”。

婺源物产丰富,当地的绿茶“婺绿”,是明清时期的贡品;独特的荷包红鲤鱼是国宴上的珍品;龙尾砚是中国传统的四大名砚之一;被誉为“江南梨王”的是江湾雪梨。

婺源文化与生态旅游区现已开放了“一区四线”20个旅游景区,这里我们可以欣赏到“京剧老祖宗”徽剧的韵味、粗犷原始的“舞蹈活化石”傩舞、这有清纯迷人的山村姑娘的茶艺表演。

关于大名府古城墙的心得体会总结四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

婺源是江西省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县,历史上属安徽管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也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故里和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的家乡。这里民风纯朴,文风鼎盛,名胜古迹遍布全县。有保持完美的明清古建筑,有田园牧歌式的氛围和景色。 这里山明水秀,松竹连绵,飞檐翘角的古民居蜿蜒于青山绿水之间:或依山,隐现于古树青林之间;或傍水,倒映于溪池清泉之上;与层层梯田、缭绕云雾相映成趣,如诗如画。四季景色各呈千秋,尤其是春秋两季,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和满山的红枫叶犹如一簇簇火苗争奇斗艳。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之中,让你感觉到心旷神怡和留连忘返。

婺源以山川之灵秀,土地之肥沃,物产之丰富,贤俊之广众而著称。

县境内纵横密布、碧而清澈的河溪山涧与怪石奇峰、古树茶亭、廊桥驿道融雄伟豁达与纤巧秀美于一体。著名景点有西北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宗泽、岳飞、朱熹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因袭唐诗而得名的宋代古桥彩虹桥,是婺源廊桥的代表作。这里四周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桥的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石桌石凳,在这里或品茶弈棋,或浏览风光,让你感受到世外的悠闲和宁静。

离县城西南30公里左右的文公山有朱熹回乡扫墓时亲手栽植的古杉24棵(寓24孝之意),至今逾800余年,长势依然旺盛,古杉之巨,为国内所罕见。

生态环境优美的鸳鸯湖,成群成对的鸳鸯,如鲜花绽开于湖泊之中,形影不离。

婺源不仅景色优美,更富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历来享有书乡之誉。这里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足见其文风之盛。婺源物产丰富,有遐名中外的茶叶“婺绿”,可谓中国绿茶中之上品;味道鲜美的荷包红鱼,被誉为“人间天物”;石冠群山的“龙尾砚”(歙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一。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 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对那些久经都市嘈杂喧闹的人们和爱好旅游、美术、摄影的艺术工作者来说,到婺源一游或收集创作素材,不能说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和明智的选择。

关于大名府古城墙的心得体会总结五

清源山位于泉州北郊,故俗称北山;又因峰峦之间常有云霞缭绕,亦称齐云山。面积62平方公里,主景区距泉州城市区3公里。清源山是闽中戴云山余脉,峰峦起伏,岩石遍布盎然成趣,多处胜景天成,为572米,山脉绵延20公里,象形岩石,千奇著名自然景区,有“闽海蓬莱第一山”之美誉,为泉州四大名山之一。

据泉州府志记载,清源山最早开发于秦代,唐代“儒、道、释”三家竞相占地经营,兼有伊斯兰教、摩尼教、印度教的活动踪迹,逐步发展为多种宗教兼容并蓄的文化名山。自古以来,清源山就以36洞天,18胜景闻名于世,其中尤以老君岩、千手岩、弥陀岩、碧霄岩、瑞象岩、虎乳泉、南台岩、清源洞、赐恩岩等为胜。

山门,老君岩的山门,曲尺型的上下两级平台,是阴阳太极八卦的变型图案,正前耸立的这方天然石头上镌刻着“青牛西去,紫气东来”八个篆字,还有这幢以盘根错节为窗饰挂落的石构山门,充满了山野气息,把老子“崇尚自然”的思想烘托得淋漓尽致,令人有进入物外仙境的快意之感。

老君造像,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是我国道教石刻中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它刻于宋代,历经千年风雨沧桑,依然栩翎如生,神采奕奕。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泉州府志》记载:“石像天成,好事者略施雕琢。”说明它是一块形状肖似老翁的天然巨岩,是巧夺天工的民间工匠略施技艺,把它雕刻成春秋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道教开山鼻祖老子的坐像。

千手岩,千手岩又名观音寺,它是因为供奉观音像而得名。千手岩处在清源山的左峰,寺宇红墙素瓦,显得格外清新。大殿正中靠后供奉的是宋代石雕佛教创始人释伽牟尼坐像,石像工艺精湛,惟妙惟肖,是清源山宋代石雕艺术佳作之一。石像前的千手千服观音塑像慈眉善眼,神态极佳。两旁壁上的十八罗汉画像,神态各异,有呼之欲出之感。千手岩寺中常年暮鼓晨钟,香火不绝,寺前苍松翠柏,峰石嶙峋,别有一番情趣。

弥陀岩,是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幽谷梵音意境区内的主要景点之一。。过了千手岩,沿古道拾级布上,经振衣亭即到弥陀岩山门,门柱镌有明代书法家张瑞图撰写的一对楹联:每庆安澜堪纵目,时观膏亩可停骖,可见这里是登高望远,把酒临风的好去处。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建于元顺帝至正二十四年(公元老派1364)。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

三世佛,三世佛并排结咖跌坐于仰覆莲花座上,主像通高约2.5米,左右二像稍低。佛像保存完好,皆为土蕃式样:佛发螺鬓,上置宝严。面相上宽下窄,双耳垂肩,肩宽腰细,均着袒右肩袈,并以袈裟一角搭于左肩上。衣纹用凸雕线条表示,虽历经沧桑而线条依然明显。石像均有圆形头光及身光。中尊为释迦像,又称现在佛。左尊称为药师佛,即过去佛。右尊叫弥陀佛,是未来佛。

舍利塔,1952年在清源山风景名胜区弥陀岩西侧兴建“弘一大师之塔”,塔内安放着大师的舍利子。整座石塔与周围空间、摩崖石刻、环境绿化浑然一体,更显得庄严、肃穆,使前来瞻仰的人们倍生怀念之情。1991年3月公布为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百丈坪,亦名遵岩、星台岩。位于清源洞东南。《闽书》载:宋高僧可遵所构,其地巨石偃亘,周数百武,故名。历史上曾建有“枕云亭”及3座石塔。明万历间,泉州太守姜志礼书“百丈坪”三个大字,十分壮观。

清源天湖,其内大坝坝顶海拔368米,为双曲石拱坝,坝高30米,坝顶长140米,宽2。8米,总库容11。5万立方米,最大水面12000平方米。清源天湖既是蓄水工程,更是景观工程。大坝雄伟壮观,水面波光粼粼,湖畔山峰林木倒映湖中,蓝天白云,湖光山色,交相辉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