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3 11:15:48 页码:8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9篇)
2023-01-13 11:15:48    小编:ZTFB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体会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一

隋朝仁寿年初,开化寺中新建佛阁以保护大佛,并改名为净明寺。公元620年(唐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曾来此礼佛,并将寺名改回开化寺。另一说李渊礼佛是在称帝之前,礼佛回去后当夜梦化佛满空,毫光数丈,登基后李渊将寺名改为开化寺。公元657年(唐显庆二年),唐高宗李治巡幸并州,与皇后武则天同游童子寺、开化寺,童子寺佛像高一百七十多尺,开化寺大佛高二百尺,李治与皇后、妃嫔、宫人施舍了很多珠宝、财物、衣服。

毁灭破坏

公元844年(唐会昌四年),开化寺佛阁在唐武宗灭佛中废毁,蒙山大佛遂暴露在风雨中。公元895年(唐乾宁二年),盘踞并州的河东节度使、后来追封后唐武皇帝的晋王李克用参拜蒙山大佛后,命人重建开化寺佛阁。历经五年,佛阁终于建成。公元945年(后晋开运二年),镇守太原的北平王、后来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到开化寺焚香礼佛后,出资重修佛像和佛阁,留有苏禹圭所撰《重修蒙山开化寺庄严阁记》。

公元990年(北宋淳化元年),开化寺中新修二座高二丈释迦牟尼舍利塔(即今开化寺连理塔)。元朝末年,开化寺毁废,只有僧房舍利塔尚在。通常认为,蒙山大佛在这时一齐被毁。公元1385年(明洪武十八年)晋恭王朱棡重建开化寺,开化寺改名为法华寺。

重新发现

1983年,参加太原地名普查的市政工作人员王剑霓重新发现了蒙山大佛。因调查地名时,王剑霓发现太原蒙山一带有很多带寺字的地名,还有一处地名叫做大肚崖,觉得非常奇怪。实地调查时,发现大肚崖其实是蒙山大佛的胸部,大佛的头部已经遗失,露出的胸部高度为15.75米,胸部以下埋在土石之中,土石厚达数十米。佛像背后的山崖顶上的平地还有绵延大约五百米的古建筑遗迹。1983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的简讯中报道了这一消息。20__年9月21日蒙山大佛被列入太原市第二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9月,新修佛头工程开工,20__年1月,佛头安放完毕,10月7日,完成修复的蒙山大佛景区向公众开放。

蒙山大佛为利用陡直崖壁开凿而成,位于蒙山近山顶处。佛龛为摩崖敞口式,宽29.60米,进深17米,平面大约为半椭圆形。佛像头部已经遗失,山与颈部平齐,研究者推测当时此处很可能有自然突起的岩石,开凿时将它刻成佛头。佛像背后的山崖有大片平地上有寺院遗址,散落有残碎砖瓦,还有刻着杭州天目山峰彻禅师的断碣。蒙山大佛为单体佛像,龛内外没有胁侍像的遗迹。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二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北京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东的寺院,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东的寺院,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称灵泉寺,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称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明宣德三年(1420xx年)重修后改称大觉寺。 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花和环境的清幽而著称。寺内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自东向西由四进院落组成。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动静等观)殿、大悲坛、舍利塔等组成,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多是清代重建而成。殿宇雄伟古朴,布局深广严谨。寺内后山是一处别致的园林,麓林曲径,叠石流泉,情趣非凡。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山上的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淙淙而下,沿着南北两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一棵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20xx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迦陵佛塔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其状犹如北海公园里的白塔,塔旁松柏参天,风景秀丽。

大觉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

大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阳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为“灵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 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层叠而上,颇为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无量寿佛殿、龙王堂等建筑,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珑舍利塔一座。布局谨严,深幽而宽阔。寺内泉水自石缝汨汨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槽顺山势缓缓回流,使全寺呈现一派生机。蜿蜓走起伏的山峦,恰似一头卧狮。莲花、善照二个配寺耸立在东西两个圆形山包上,当地人曾用“狮子滚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该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辽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门志廷撰《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述了该寺的历史沿革。

大觉寺最高点是寺内已故住持迦陵和尚舍利塔。据传清代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他坐禅时入梦笑出了声音,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份,凡尘属寡人”,尔后悄悄地回宫。寺内的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是乾隆皇帝非但没有惩罚他,而且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以后迦陵和尚不但当了寺院住持,就连他种的玉兰也成了寺中绝物。寺内迦陵舍利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约十馀米,其形制与北京北海白垮相似。;圆形塔肚,上端砌筑细长相轮,塔顶安放金饰宝盖,底部八角白色须弥座,镌纹秀巧,表现出清代雕刻艺术风格。塔旁松柏环抱,郁郁葱葱,环境十分幽静。塔后有一汉白玉水池,周围护以石雕栏,泉水自石底流出,汇成一长方形碧潭。泉名“灵泉”,泉水清洌见底,常流不竭,即使在暑热的天气,将手放入水中,也会感到冰冷刺骨。泉边有一双层建筑,名为“龙王堂”,位於中轴线最后。古人认为这泉水是龙王所赐给的,所以建龙王庙以示供养。 舍利塔往下是大悲坛。这里是寺院藏经之所,面阔五间,硬山项,兽头脊,上层吞廓,并设木制栏杆。上层檐下横一悬匾,上书“最上法门”,为醇亲王所书。从大悲坛顺石阶而下是寺院第三进院落。此处以无量寿殿为主体,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面带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大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门窗菱花全部为古钱式,做工精美。檐下悬挂一块雕有龙纹的巨匾,上书“动静等观”,为乾隆御笔。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泥质漆金。身后带有背光,花纹细腻,雕刻精美。佛像背后有悬塑,上塑观世音像,形象生动,堪称悬塑精品,为清代遗物。

大雄宝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阔五间,歇山琉璃瓦项,檐下装饰有斗拱。明间正中檐下悬挂一巨匾,上书“无去来处”,字体刚劲有力。殿内正中有一石砌须弥座,座上供奉木质漆金三世佛像,背后带有背光。殿内还悬挂有两块匾,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长圆”,均为慈禧太后手笔。三世佛像后面又有三尊漆金菩萨像,其上悬有一匾,上书“妙莲世界”。殿前建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雕栏。在月台栏杆衬托下,大殿显得更加雄伟。

山门两侧建有八字墙,进山门为第一进院落,南北两侧对称分别有碑亭和钟鼓楼,正面是弥勒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门窗均采用壶门式样。明间檐下悬挂有大匾,额书“圆证妙果”。院中部为一长方形水池,名为“功德池”,池边绕以棋盘式花栏矮墙,池上正中建一石桥。池南北两端正中,各有一石刻水兽,龙口流水、注入池中。水兽造形古朴,是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殊为珍贵。池中莲花朵朵,红白相间,争奇斗艳。石桥东端有一株古老桧柏树,其树冠同时生长针叶和阔叶两种叶子,令人称奇。原来在这株桧柏树干中寄生着一棵老藤,学名叫“蛇葡萄”,形成老藤寄柏。无独有偶,在该寺四宜堂院中也有一棵巨大柏树,自根部向上一米处分作两叉,在连体部位中部,寄生一株李树,远望李柏难分。这两棵怪树,与碧云寺的三代树,并称京西两寺之奇。如今这两棵怪树仍郁郁葱葱,挺拔俊秀,为古寺平添不少佳趣。

寺内有一座辽碑,是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立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载着这座建筑物的历史。辽碑是珍贵文物之一。碑上刻纹有的虽渐见模糊,碑身也已断为两截,但字迹仍可辨认。政府除把断碑拼合,还盖了一座砖龛保护它。 寺内花木很多,最名贵的要算名噪京华的玉蔺。南北跨院内都有,不待近前,便觉兰香袭人。据说南院两株玉兰是清代乾隆年间僧迦陵自四川移来,树龄已达三百多年,可惜其中一秣已经死去。北院一株玉兰是清代光绪年间移植,树龄也逾百年。两院的玉兰高七米有馀。花繁瓣大,馨清浓郁,一干一花,刚劲俊逸,甚是可爱。其实大觉寺玉兰之妙,更在於山水、古寺衬托。寺院周围没有噪杂人声,没有飞扬尘土;祗有隐隐青山,寂寂流泉。这才使得玉兰幽香,可以尽情向人倾吐。山门内有几株树干粗大、老枝横斜的翠柏,坡道两旁,遍植着杏树、桃树和梨树。在无量寿佛殿外有棵无量寿树——千年银杏,树高近一百米,干粗直径近三米,人称“银杏王”。乾隆皇帝为它题诗吟咏:“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纪依稀。”

大觉寺附近的名胜很多,如鹫峰山道、七王坟、普照寺、莲花寺、杨家花圆等,寺院附近都有山道可以到达。赫赫有名的龙潭泉水,像一条丝带,蜿蜓迥旋,穿流於寺院之中,经过竹林,流进一个石雕大水池。池西沿镌“碧韵清”三字,字体古朴,苍劲有力。水池是由一整块大理石凿成,长2米,宽1.3米,高1米。石上纹理非常细腻,选材、雕镂都十分讲究。石质主体呈灰白色,其间又夹有乳白、浅紫、墨黑等各种花纹,整个外形显得秀丽奇特。

大觉寺这座古代名刹,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曾遭到严重破坏,寺内寺外一片荒无,著名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辽碑,也被日本侵略者打断。1949年后,对寺院进行了重修,使古寺院焕然一新。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已成为京郊一处重要的佛教胜地。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寺庙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四进院落组成。此外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为建寺之年始立,是寺中珍贵文物。

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一股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绕石渠淙淙而下,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20xx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

门票价格:不分旺季淡季,全年20元。

花卉寺庙

大觉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

1997年,在大觉寺院中成立了0茶院,在大觉寺的在憩云轩、四宜堂和院内南北厢房和耳房中设茶室,戒堂改建为绍兴菜馆,僧房改为客房,还有豪华套房。此外,寺内还改建了会议室和其他娱乐设施,院内的空地上也摆了很多0茶院的躺椅和茶桌。此后茶香就和花香,古树一起成为大觉寺的一个特色。从那时起,在每年四月,大觉寺都举办大觉寺玉兰文化节,除观赏盛开的玉兰花外,还举办一些展览和文化活动。

* 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善人邓从贵出资修庙。并刻《大藏经》,始称清水院。

*金代成为皇家行宫,金章宗时成为西山八大水院之一。* 明宣德三年(1420xx年)重修,并改名大觉寺。

* 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大修。

* 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大修。

* 明末,寺庙被毁。

*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xx年),雍亲王对大觉寺进行了修建,增建四宜堂、领要亭等。完工后,推荐迦陵性音出任大觉寺住持。

* 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并赐建迦陵舍利塔。渐成现有格局。

* 1930年代,山门遭雷击,被毁。

* 解放初期,寺院荒芜,部分殿宇圮毁。

* 1952年,北京林业学院在此筹建,并以此为临时校舍。

* 1972年,北京智化寺三世佛移到大觉寺。

* 1979年8月,大觉寺被列入北京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 1988年,大觉寺移交给北京市文物局。

* 1992年4月10日,正式开放。

* 20xx年11月,修缮了无量寿佛殿背面的南海观音大型悬塑, 并复原了包括四大天王,韦驮在内的24尊佛像。

* 20xx年5月25日,大觉寺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三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l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20xx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20xx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20xx年了。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20xx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四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东的寺院,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

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旸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为契丹人所建,坐西朝东的寺院,体现了契丹人尊日东向的习俗。因寺内有清泉流入,故又名清水院。金代称灵泉寺,是金章宗时著名的西山八院之一,被称为“西山三百寺中之巨刹”。明宣德三年(1420xx年)重修后改称大觉寺。 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花和环境的清幽而著称。寺内建筑依山势层叠而上,自东向西由四进院落组成。山门、碑亭、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动静等观)殿、大悲坛、舍利塔等组成,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多是清代重建而成。殿宇雄伟古朴,布局深广严谨。寺内后山是一处别致的园林,麓林曲径,叠石流泉,情趣非凡。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山上的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淙淙而下,沿着南北两路院落中的水漕流向前院的水池,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一棵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20xx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迦陵佛塔为清代主持僧迦陵的舍利塔,其状犹如北海公园里的白塔,塔旁松柏参天,风景秀丽。

大觉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

大觉寺位於北京市海淀区西郊阳台山麓。辽咸雍四年(1068年)建,距今己近千年,初名“清水院”。金时为西山八大院之一,称为“灵泉寺”,明宣德三年(l428 年)重修,改今名。寺坐西朝东,依山势层叠而上,颇为壮观。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殿、无量寿佛殿、龙王堂等建筑,寺宇最高处藏经楼院内有玲珑舍利塔一座。布局谨严,深幽而宽阔。寺内泉水自石缝汨汨而下,汇成碧潭,又经石槽顺山势缓缓回流,使全寺呈现一派生机。蜿蜓走起伏的山峦,恰似一头卧狮。莲花、善照二个配寺耸立在东西两个圆形山包上,当地人曾用“狮子滚绣球,一佛二菩萨”来形容该寺院的位置和地形之奇巧。辽代所立燕京天王寺沙门志廷撰《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述了该寺的历史沿革。

大觉寺最高点是寺内已故住持迦陵和尚舍利塔。据传清代乾隆皇帝当年曾在这里剃度,有一次他坐禅时入梦笑出了声音,当时负责寺内烧火的迦陵和尚操起戒尺便打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仙阙少缘份,凡尘属寡人”,尔后悄悄地回宫。寺内的僧人都为迦陵捏把汗。但是乾隆皇帝非但没有惩罚他,而且还特派贴身太监来拜见迦陵。以后迦陵和尚不但当了寺院住持,就连他种的玉兰也成了寺中绝物。寺内迦陵舍利塔建於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高约十馀米,其形制与北京北海白垮相似。;圆形塔肚,上端砌筑细长相轮,塔顶安放金饰宝盖,底部八角白色须弥座,镌纹秀巧,表现出清代雕刻艺术风格。塔旁松柏环抱,郁郁葱葱,环境十分幽静。塔后有一汉白玉水池,周围护以石雕栏,泉水自石底流出,汇成一长方形碧潭。泉名“灵泉”,泉水清洌见底,常流不竭,即使在暑热的天气,将手放入水中,也会感到冰冷刺骨。泉边有一双层建筑,名为“龙王堂”,位於中轴线最后。古人认为这泉水是龙王所赐给的,所以建龙王庙以示供养。 舍利塔往下是大悲坛。这里是寺院藏经之所,面阔五间,硬山项,兽头脊,上层吞廓,并设木制栏杆。上层檐下横一悬匾,上书“最上法门”,为醇亲王所书。从大悲坛顺石阶而下是寺院第三进院落。此处以无量寿殿为主体,大殿坐落在一高大台基之上,前面带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栏。大殿面阔五间,灰筒瓦,歇山顶,门窗菱花全部为古钱式,做工精美。檐下悬挂一块雕有龙纹的巨匾,上书“动静等观”,为乾隆御笔。殿内供奉一佛二菩萨,泥质漆金。身后带有背光,花纹细腻,雕刻精美。佛像背后有悬塑,上塑观世音像,形象生动,堪称悬塑精品,为清代遗物。

大雄宝殿是全寺中心,大殿面阔五间,歇山琉璃瓦项,檐下装饰有斗拱。明间正中檐下悬挂一巨匾,上书“无去来处”,字体刚劲有力。殿内正中有一石砌须弥座,座上供奉木质漆金三世佛像,背后带有背光。殿内还悬挂有两块匾,一为“妙悟三乘”,一为“法镜长圆”,均为慈禧太后手笔。三世佛像后面又有三尊漆金菩萨像,其上悬有一匾,上书“妙莲世界”。殿前建有月台,周围绕以汉白玉石雕栏。在月台栏杆衬托下,大殿显得更加雄伟。

山门两侧建有八字墙,进山门为第一进院落,南北两侧对称分别有碑亭和钟鼓楼,正面是弥勒殿,面阔三间,灰筒瓦,歇山顶,檐下装饰有斗拱,门窗均采用壶门式样。明间檐下悬挂有大匾,额书“圆证妙果”。院中部为一长方形水池,名为“功德池”,池边绕以棋盘式花栏矮墙,池上正中建一石桥。池南北两端正中,各有一石刻水兽,龙口流水、注入池中。水兽造形古朴,是辽代遗物,距今已近千年,殊为珍贵。池中莲花朵朵,红白相间,争奇斗艳。石桥东端有一株古老桧柏树,其树冠同时生长针叶和阔叶两种叶子,令人称奇。原来在这株桧柏树干中寄生着一棵老藤,学名叫“蛇葡萄”,形成老藤寄柏。无独有偶,在该寺四宜堂院中也有一棵巨大柏树,自根部向上一米处分作两叉,在连体部位中部,寄生一株李树,远望李柏难分。这两棵怪树,与碧云寺的三代树,并称京西两寺之奇。如今这两棵怪树仍郁郁葱葱,挺拔俊秀,为古寺平添不少佳趣。

寺内有一座辽碑,是辽道宗咸雍四年(1068年)立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碑,记载着这座建筑物的历史。辽碑是珍贵文物之一。碑上刻纹有的虽渐见模糊,碑身也已断为两截,但字迹仍可辨认。政府除把断碑拼合,还盖了一座砖龛保护它。 寺内花木很多,最名贵的要算名噪京华的玉蔺。南北跨院内都有,不待近前,便觉兰香袭人。据说南院两株玉兰是清代乾隆年间僧迦陵自四川移来,树龄已达三百多年,可惜其中一秣已经死去。北院一株玉兰是清代光绪年间移植,树龄也逾百年。两院的玉兰高七米有馀。花繁瓣大,馨清浓郁,一干一花,刚劲俊逸,甚是可爱。其实大觉寺玉兰之妙,更在於山水、古寺衬托。寺院周围没有噪杂人声,没有飞扬尘土;祗有隐隐青山,寂寂流泉。这才使得玉兰幽香,可以尽情向人倾吐。山门内有几株树干粗大、老枝横斜的翠柏,坡道两旁,遍植着杏树、桃树和梨树。在无量寿佛殿外有棵无量寿树——千年银杏,树高近一百米,干粗直径近三米,人称“银杏王”。乾隆皇帝为它题诗吟咏:“古柯不计数人围,叶茂孙枝绿荫肥,世外沧桑阅如幻,开山大定纪依稀。”

大觉寺附近的名胜很多,如鹫峰山道、七王坟、普照寺、莲花寺、杨家花圆等,寺院附近都有山道可以到达。赫赫有名的龙潭泉水,像一条丝带,蜿蜓迥旋,穿流於寺院之中,经过竹林,流进一个石雕大水池。池西沿镌“碧韵清”三字,字体古朴,苍劲有力。水池是由一整块大理石凿成,长2米,宽1.3米,高1米。石上纹理非常细腻,选材、雕镂都十分讲究。石质主体呈灰白色,其间又夹有乳白、浅紫、墨黑等各种花纹,整个外形显得秀丽奇特。

大觉寺这座古代名刹,在日伪和国民党统治时期曾遭到严重破坏,寺内寺外一片荒无,著名的《旸台山清水院藏经记》辽碑,也被日本侵略者打断。1949年后,对寺院进行了重修,使古寺院焕然一新。如今这座历史悠久的寺院已成为京郊一处重要的佛教胜地。

大觉寺又称西山大觉寺,大觉禅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阳台山麓,始建于辽代咸雍四年(1068年),称清水院,金代时大觉寺为金章宗西山八大水院之一,后改名灵泉寺,明重建后改为大觉寺。大觉寺以清泉、古树、玉兰、环境优雅而闻名。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大觉寺八绝:古寺兰香、千年银杏、老藤寄柏、鼠李寄柏、灵泉泉水、辽代古碑、松柏抱塔、碧韵清池。

寺庙坐西朝东,殿宇依山而建,自东向西由天王殿,大雄宝殿,无量寿佛殿,大悲坛等四进院落组成。此外还有四宜堂,憩云轩,领要亭,龙王堂等建筑,寺内供奉的佛像,造型优美,形象生动,《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碑,为建寺之年始立,是寺中珍贵文物。

大觉寺环境优雅,群山环抱,寺前平畴沃野,景界开阔,寺后层峦叠嶂,林莽苍郁,一股清泉从寺后石隙注入,绕石渠淙淙而下,泉水清澈,四时不竭,院内有乾隆年间从四川移来的玉兰树,花繁瓣大,色洁香浓,树龄320xx年上下,堪为京城玉兰之最。还有一株高大而古老的银杏树,俗名“白果王”,需六人方能合围,浓荫可蔽半个院落,据说已傲立千年之久。

门票价格:不分旺季淡季,全年20元。

花卉寺庙

大觉寺内共有古树160株,有1020xx年的银杏、320xx年的玉兰,古娑罗树,松柏等,此外,还有大量的被列入保护范围的古树。大觉寺的玉兰花与法源寺的丁香花、崇效寺的牡丹花一起被称为北京三大花卉寺庙。

1997年,在大觉寺院中成立了0茶院,在大觉寺的在憩云轩、四宜堂和院内南北厢房和耳房中设茶室,戒堂改建为绍兴菜馆,僧房改为客房,还有豪华套房。此外,寺内还改建了会议室和其他娱乐设施,院内的空地上也摆了很多0茶院的躺椅和茶桌。此后茶香就和花香,古树一起成为大觉寺的一个特色。从那时起,在每年四月,大觉寺都举办大觉寺玉兰文化节,除观赏盛开的玉兰花外,还举办一些展览和文化活动。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五

各位游客:大家好!

欢迎各位到乐山大佛景区来观光旅游。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举世闻名的千年古佛——乐山大佛。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通高71米,肩膀的宽度是24米,头的直径是10米,耳朵有7米长,嘴巴和眼睛的长度是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颈高3米,指长8.3米,从膝盖到脚背28米,脚的宽度是8.5米,头上的发髻有1021个。乐山大佛雄伟壮观,人们形容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始建于唐玄宗开元初年(也就是公元713年),竣工于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大家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矗立于此已经1200年了。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00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朝廷命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朝廷命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朝廷命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有的游客可能会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乐山大佛这尊弥勒佛跟寺庙里的弥勒佛造像不一样呢?这是因为寺庙里的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他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其实在中国汉地佛教文化中,弥勒佛造像的变化是很大的,第一阶段是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交脚弥勒;第二个阶段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第三个阶段是现在寺庙里的布袋弥勒。乐山大佛是承前启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古佛弥勒。照《弥勒下生经》所描述,弥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就要求他的五官、头、手、脚、身都具有不同于一般人的特征。乐山大佛整个形体超凡脱俗,头上的发髻、阔大的双肩、高而长的眉毛,圆直的鼻孔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规定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却具有汉族人的共同特点。印度佛像的“宽肩细腰”,在大佛身上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壮实的双肩,饱满的胸脯,体现了唐代祟尚肥胖美的时尚。乐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双脚自然下垂,这与印度佛像的“结跏趺式”也不一样,因为大佛是修来镇水的,这种平稳、安定的坐式可以带给行船的人战胜激流险滩的信心和决心。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史中辉煌灿烂的阶段,造像着力表现了佛的“神情”。

乐山大佛温文尔雅的神情,和蔼可亲的神态,以及凝思中蕴含智慧,威严中带有慈祥的面容,都让人情不自禁产生崇敬与亲切的感觉。我想大家在惊叹乐山大佛高大与壮观的同时,还不能不赞叹它的造像工艺的精美。好了,现在我请大家自由活动,十分钟后我们沿着1983年新修的凌云栈道往上走,去参观麻浩崖墓。

各位游客,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乐山古代的一种墓葬习俗。

说起墓葬习俗,大家也许比较熟悉川东长江两岸的悬棺吧。而在川西,特别是乐山地区则流行一种凿山为墓的安葬方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沿着浅丘、山谷挖凿一个方形的洞穴,然后将尸体和棺材、陪葬品等放人洞中。墓制的结构完全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而从外部看上去,则是一个个深邃神秘的山洞。这种墓葬因流行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故而称为东汉崖墓。在乐山范围内约有上万座这样的崖墓,而在这些崖墓群中,最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墓群则是我要带领大家参观的麻浩崖墓,它长约200米,宽约25米,共有544座墓。大家知道,人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无论你是乐观的面对还是悲观的面对,生死是一个人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所以人们对死亡的无奈就只好衍生出一种祈求、一种愿望,希望死去以后,能过着比生存时好的生活。再加上当时受到道家思想影响,认为西王母、女蜗这些神仙所居的地方都是石屋,便说凿山为室可成神仙,故而这种墓制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东汉时期,乐山地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地处交通要道,人口不断增加,社会阶级关系、政治结构也不断发生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地方大族的形成和思想文化上受儒家的影响,“忠、孝、仁、信、节、义”观念最为突出。而在“仁孝”的思想下,生时孝养,死后厚葬,自然是不可免的了。为了满足这种需求,耗费巨资来修建崖墓便应运而生,前后流行了400年之久。

好,现在我们的目的地到了,请大家先抬头看看这个门匾“麻浩崖墓”。麻浩是我们身后边的这条河,是由先秦蜀郡太守李冰为避沫水之害所开凿的溢洪道。墓地因此而叫“麻浩崖墓”。这块匾是咱们的文坛巨匠郭沫若老先生1965年所题写的。在这里我想问问大家:你们认为乐山最值得一看的是什么?也许游客朋友都会不加思索的说——乐山大佛,对吧?是的。而咱们郭老却说了,能与乐山大佛媲美的只有乐山崖墓。用他当时的话来说:“有搞头”(四川话,也就说是很有研究价值的意思)。所以说,来到乐山除了观大佛,还应看崖墓。麻浩崖墓曾在1956年和1980年先后两次被评为四川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家看我右手边这块碑文的记载就知道了。我左手边的这块石碑所记载的是因1988年麻浩崖墓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此而建博物馆。前面这块门匾上写的“麻浩崖墓博物馆”,是现代学者杨超所写的。

现在我们一块来参观一下这个墓群的内部结构。首先,我们看到的是一幅巨型的挽马图仿制品,是根据墓里边的挽马图仿制的,它所表现的意义到了里面我再给大家详细介绍。现在到了麻浩1号崖墓。我们眼前的这块空地,是仿造现实生活修建的阴间生活庭院和花园。门上面有很多的画像石刻,雕刻技艺精湛绝伦,其功能是引导死者的魂魄,魂气升天,形魄归地,而以形魄归地为主要目的。同时,每幅图还表现出墓主人不同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等。我们从左至右看一下,这里边最出名、最有特色的是这幅“荆轲刺秦王”图。它反映的是以“忠孝”为核心的封建伦理观念,也反映了墓主反秦的思想。接下来是“西王母赐药图”。

西王母是我们神化传说中的王母娘娘,是汉代人们心目中保佑长生不死、人丁兴旺的崇拜对象。图上西王母端坐中间,向许多祈跪地上的人施药。能获得不死之药是梦寐以求的事,故而在许多墓葬中都可以看到西王母的造像。洞穴旁边的这幅图就是刚才大家进门时所看到的“挽马图”的蓝本。大家一定发现该图与一般的车马行列迥然不同,图里是一烈马被马夫用力拉缰,作者以非常简练的手法,刻画了马夫全神贯注控制烈马的神态和烈马桀骜不驯的雄姿,这种力量和速度相结合的气势是非常有观赏价值的。因此画气势非凡,故而仿刻在院内。这幅图也许体现墓主人生前有喜爱猎骑名马的爱好吧。大家请抬头看,这座佛的雕像是整个墓室中最有研究价值的。它通高28厘米,身着通肩天衣、右手作“施无畏印”,表现的是“安乐一切”的意思。这座佛像是我国最早的佛刻雕像之一。

佛教于汉代传入中国,而最早的佛像却出土在乐山崖墓中,证明了佛教在乐山的传播并不比其它地方晚,这是研究中国早期佛教史、佛教艺术和佛教传入中国的路线等问题不可忽视的资料。右边所刻的是铺首,铺首一般刻在门梁、门框、门楣正中,它的作用是降魔驱邪,保护主人,门右手边有一手持扫把的妇人,这是告诉大家,如果要进门一定要先扫扫灰尘,干干净净,这也表现了主人好客的一面。现在进了内室,这里一切都是模仿死者生前的阳宅而布置的阴宅。当时的人们对死亡、对遗体的认识是:“人死曰鬼,鬼者、归也,精气归于天,肉体归于土”,所以大家在这里可以看到主人的客厅、厨房、卫生间等,他们追求的是一种虽死犹生的生活。根据家族的大小和墓制的形式,专家们把墓制分为单式制、双式制。就好比我们现在所说的两室一厅、三室一厅等。墓地的尽头放着棺木。棺木中一般埋葬一对夫妻,象征一个小家庭,死者们就象继续着生前共居一院,不同辈份或兄弟各成一小家,分房而居的生就有可能是一个家族,由于某些客观原因,不能把墓洞延伸、扩展。如果要容纳整个家族,那么很有可能需要把整座山开辟成一个巨大的墓群。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个子稍高的客人朋友进来时总弯着腰,那是因为墓顶太低了。而进来之后,就宽畅多了,那是因为他们为了排水,故意把崖墓地面做成内高外低,还在地面凿出排水沟道。请大家再跟我到墓外两边的陈列馆参观墓葬时的陪葬品。这些陪葬品都是陶制品,唯一的复制品是这个读书佣。在崖墓发展的不同时期,这些陪葬品的种类、组合形式有所发展,有所变化,大体上分为早期、中期、晚期。柜里陈列的陶鸡、陶猪等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陶猪、陶鸭表示墓主人的家景。陶狗在墓中比较多,因为汉代养狗之风很盛行,生时做为宠物,死后放在墓中用以预防盗贼。这里面最有观赏价值的是1978年出土的陶楼房,从楼房的富丽堂皇、重楼重檐完全可以看出墓主人生前的富有。好,请大家在这里自由参观,参观完请在门口集中!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六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乐山大佛具有一套设计巧妙,隐而不见的排水系统,对保护大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大佛头部共18层螺髻中,第4层、第9层和第18层各有一条横向排水沟,正胸有向左侧也有水沟与右臂后侧水沟相连。两耳背后靠山崖处,有洞穴左右相通;胸部背侧两端各有一洞,但互未凿通,

这些水沟和洞穴,组成了科学的排水、隔湿和通风系统,防止了大佛的侵蚀性风化。

沿大佛左侧的棱云栈道可直接到达大佛的底部。在此抬头仰望大佛,会有仰之弥高的感觉。坐像右侧有一条九曲古栈道。

栈道沿著佛像的右侧绝壁开凿而成,奇陡无比,曲折九转,方能登上栈道的顶端。这里是大佛头部的右侧,也就是凌云山的山顶。

乐山大佛是一尊弥勒佛。唐代崇拜弥勒佛。佛经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武周时期,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书》,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

布袋弥勒佛是根据中国五代时期的一个名叫契此和尚的形象塑造而成的。契此是浙江奉化县人,乐善好施,能预知天气和预测人的吉凶,经常拿着一个布袋四处化缘。

在逝世前他曾说“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而大家都认为他是弥勒佛的化身,寺庙里的弥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个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七

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称帝前,于后晋自运二年(945年)曾在此修建佛阁,名曰“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将高200尺石刻大佛,庇盖于内,同时建“雁塔蜂台”,修“鹿苑鸡园”。大阁凌云,气势非凡,豪华之极。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庄严阁”等建筑塌毁,从此大佛便被掩埋于山石、残砖、碎石、泥沙之中。明晋恭王朱棡镇守太原,重修开化寺,实际是只修了前寺院,即现在的开化寺,后寺院未修,大佛亦因湮埋不为后人所知。

1980年太原市南郊区地名办公室在地名普查中,发现大佛遗迹。1982年顺势探索“大肚岩”一名的来历时,实地勘测实为大佛胸部,其高有五丈多,宽约8丈,头部尚未找到,仅现找到的颈部高达五尺,真经一丈五,胸以下部分仍埋于山石碎瓦斜坡中。整个大佛还有待发掘现已露面佛身及其周围发现的建筑遗迹,经与史籍记载相吻合。目前已引起国内有关史学界的关注。

晋阳西山大佛坐落于蒙山北峰之阳,南向,依山凿制,由于年久风雨剥蚀,岩石表层风化严重,况其外露高大的胸颈部剥落之处还长出小树蒿草,失其原有的风采,致人们不知其为当年巍伟的大佛,立于大佛胸下怀间而不知,无怪以往探佛者慨叹“大佛巳不存在了”,“仅遗乱石而已”。晋阳西山大佛现场外露胸颈部分,高17.5米,宽25米,颈部直径宽5米,唐代记载“高二百尺”,按唐普通尺计算约合今63米,仅低于我国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8米,比以往西方所说“世界第一大佛”阿富汗巴米扬大佛(bamiyan,高53米)高10米,按凿制年代,西方对“巴”佛考查不清,认为“巴”佛凿于“三至七世纪”之间,这是个不精确的估计数字,而我晋阳西山大佛,史籍明确记载凿于北齐天保二年(551),时在六世纪。如按“巴”佛凿于“七世纪”来说,我晋阳西山大佛要早一个世纪。比我国乐山大佛凿于唐开元元年(713)早162年。按此,论高度,晋阳西山大佛是世界第二大佛,论年代则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

晋阳西山大佛所在的寺院,原为东魏所建的大庄严寺。北齐天保二年(551),高洋赐额“开化”,又称开化寺,并依山凿制佛像,建成上、下二寺,称“大庄严石窟二寺”,可见“西山大佛”当初是称“石窟”的位于上寺之中。隋文帝仁寿初年(602),建起了庇盖大佛的大佛阁,改称“净明”寺。唐武德三年(620),李渊留守晋阳,复名开化寺。显庆五年(660),唐高家李治和皇后武则天来幸并州,瞻仰开化寺和童子寺大佛,“礼敬瞻睹,嗟叹希奇,大舍珍宝财物衣服”,并令并州州官长史窦轨“速庄严备饰圣容”,“开拓龛前地,务令宽广”。武则天和李治回到京城长安之后,经两年时间,由皇帝内宫做了两件袈裟,派专使驰马飞送并州,给这两寺大佛像赐披袈裟。袈裟上装饰的金银珠宝大放异彩,“放五色光,流照崖岩,洞烛山川”,“道俗瞻睹,数千万众”,轰动了并州。唐武宗灭佛的时候,大阁虽然失修破败,然而大佛未损。晚唐乾宁二年(895),晋王李克用竭河东之力,“计口随钱,不可胜计”,五年用工三十万,重修了大佛阁。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北平王刘智远留守北京(晋阳),又修佛阁。这一次重修的庄严阁,高五层,每层十三楹,二十六间,共一百三十间,将二百尺高的大佛庇盖于内,可见阁之大。元末(1368),寺毁阁倾,火佛头部掉落,残砖破瓦和山间泥石掩覆了佛像下部。明洪武十八年(1385),晋恭王朱棡只重修了前寺院,称法华寺。显赫了八百年的“西山大佛”便从此埋没六百余年。

山西省博物馆:位于太原市上官巷东,原是文庙。博物馆占地约1.3万平方米,由照壁、六角井亭、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东西庑和崇圣祠组成。棂星门内东西厢房、大成殿及东西庑均为陈列室。馆内藏品丰富,省内出土的古代珍贵文物甚多,有殷代铜觥、春秋时吴王称王前所用的铜戈、北魏木板漆画、东晋名画家顾恺之笔法、明代名将戚继光手书《致李小山归蓬莱》诗轴等。

纯阳宫:是山西省博物馆专题陈列部,简称省博物馆二部,位于五一广场西北隅。该部利用道教建筑纯阳宫展出历史文物。纯阳宫是明万历年间兴建的,清代做过整修,宫宇建筑精巧,布局独特,雕饰富丽,是别具一格的建筑群。馆内展出陶瓷、铜器、玉石、竹木、牙雕、石刻、书法、绘画、碑帖、刺绣、珐琅、漆器等10多个专题。这些展品对研究我国历史、文字学、工艺美术和冶炼铸造技术等具有重要价值。

蒙山大佛:蒙山在太原西南约20公里处,晋祠以北的寺底村,主峰高1325米,蒙山晓月为旧太原八景之一。北齐高洋帝于天保二年(551)将东魏大庄严寺扩建为开化寺,开凿了高200尺的摩崖大佛,称为西山大佛,比目前全国最大的乐山大佛略高。隋文帝时新建了庇盖大佛的殿阁,唐高宗和武则天曾来此礼佛,赐宫内袈裟。由于寺毁阁倾,大佛淹没于乱石瓦砾之中,仅见胸颈部分,胸宽25米,高17.5米,颈部直径宽五米。目前做为旅游资源正在规划开发之中。

太山寺:又名太山龙泉寺,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3公里处风峪沟北山腰。太山之名,始见于沈约撰写的《宋书》,相传北汉时有山民石敢当,以勇敢闻名,他居住的山也由此闻名于世。寺名取自“泰山石敢当”的谐音。据碑文记载,太山寺创建于唐代景云元年(710),原为道观,名“昊天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重建改为佛寺。入寺庙山门依次为钟鼓楼、东西厢房、大雄宝殿。大雄殿顶二层叠起,上座六角形观音阁与文殊、普贤二殿。阁周塑有十八罗汉、四大金刚。泥塑极富明代塑像俏丽俊秀的风格。六角亭后为石构建筑“莲花宝洞”。寺左另有水神祠,祠底有龙泉一脉,汩汩细流。佛寺别名龙泉大概由此而得。山脚有名将李存孝之墓,李存孝本名安思敬,唐末晋王李克用养子,做战极为勇猛,屡建奇功,后在太原被李克用车裂。其墓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八

大家好,今天由我带领各位游客朋友游览乐山大佛。

乐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南岷江东岸凌云寺侧,濒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乐山大佛开凿于唐代开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历时约九十年,是一个名叫海通的禅师为了减杀水势、普度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南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进行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十九年才竣工。近代有诗人盛赞说:“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是世界上最大的摩崖石刻造像。

乐山大佛景区属于峨眉—乐山大佛自然遗产保护区。四川的世界自然遗产丰富,目前,世界自然遗产有九寨沟、黄龙寺风景区和大熊猫栖息地,世界文化遗产有青城山和都江堰。四川唯一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属于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的乐山大佛。

今天,我们游览乐山大佛的线路是:先从乐山大佛正门进入景区,步行到凌云寺,参观大佛摩崖石刻造像。参观完后,再步行至苏园和东坡楼,再步行到碑林,最后参观凌云寺和游览灵宝塔。游览全程是一条环线,单进单出,请大家紧随团队,记住我的电话号码,两小时后我们在刚才停车的位置集合。

好了,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灵宝塔。栖鸾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是除摩崖石刻造像以外,大佛景区至今保存规模最大的两大古建。其中,灵宝塔可以说是大佛景区佛教文化的灵魂所在。灵宝塔又名凌云塔,因其耸立在凌云寺后的灵宝峰巅,故以山峰命名。根据山川形势,修建此塔的目的,主要还是作为三江合流处的标志。高71米的大佛是为了镇水保平安,灵宝塔则作为航船标志,使船工提高注意力,以便安全渡过急流险滩。灵宝塔是嘉州古城的一座标志,经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古寺庙中,塔具有非凡的意义。在普通人眼中,《西游记》中有名的“托塔李天王”最深入人心,这是将毗沙门拖托塔形象移到了唐初名将李靖身上,借助中国四大名著,使“塔”这种文化植入到民众心中,从此,中国建筑与塔结缘。

佛塔,亦称宝塔,原是印度梵文stupa(窣堵泼)的音译,也称浮屠,所谓“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就是中古领悟慈善文化的一种解读。最早的佛塔是用来供奉、安置舍利、经卷和各种法物的。所以,许多佛塔会建有佛塔碑记、圣像、佛经等。根据佛教文献记载,佛陀释迦牟尼涅槃后火化形成舍利,被当地八个国王收取,分别建塔加以供奉。另外,还在释迦牟尼一生中有纪念意义的八个地点建立了八个灵塔,这些塔都是有纪念意义的。早期的佛塔很简单,就是一个半圆形的大土冢,完全是坟墓的形式。塔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艺术化,出现了各种形制的塔型,如西安的大小雁塔、杭州的六和塔、银川的海宝塔、四川泸州报恩塔、河南的镇国塔等等,大家最熟悉的现存最大的塔是山西应县的木塔。

大家不妨仔细看看:灵宝塔的制式属于中国最常见的密檐式。有一副流传很广的对联是这样说的:远眺高高宝塔,七层八角四方;近看平平手掌,五指二短三长。这里,七层八角四方,就是密檐式塔的基本特征。大家请看这座灵宝塔:塔基上面,第一层特别高,以上各层逐步收缩,空间越来越低矮,高度面阔愈往上收缩愈紧,各层塔檐紧密相接,所以叫做密檐塔。

从下往上看,这座灵宝塔的整体轮廓呈炮弹形。灵宝塔建于唐代,塔形呈密檐式四方锥体,堆砌而成,坐东向西,高38米,共有十三级,比之于我们前面所说的“七层八角四方”还要多出六个层级。、

塔层为奇数,奇数为阳数,含吉祥之意。根据佛教理论,第一层象征“地”,第二层象征“世间”,第三层象征“三界”。每级都开有窗眼,这也是当年乐山地区经济实力的体现。灵宝塔因体量大,塔体中空,塔内有石阶沿着塔轴盘旋而上,游人可以登至塔顶。塔顶为四角攒尖形,使得灵宝塔看上去轻盈向上。灵宝塔除塔刹和基石之外,均以砖砌墙,这在唐朝时期并不多见。

灵宝塔具有很深奥的象征意义。灵塔及陵寝,宝塔及三宝,有着特殊的佛教含义。高僧、活佛的遗体保存于这样的灵塔之中,不仅体现了肉体复归“四界”的佛教思想——土、火、水、空集于灵塔一身,使这四种属性通过灵塔表现为有形物质,可通过视觉观察到的实体,象征着出生——生活——死亡——精神——出生——的“生命之轮”,实现用无穷尽的轮回。

大佛景区因为有了灵宝塔,大佛更灵;凌云山有了凌云塔,山更增色。

谢谢!

关于山大附中高三学生心得体会实用九

各位游客:大家好!

各位游客,眼前这座乐山大佛,地处四川省乐山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与乐山城隔江相望。大佛依岷江东岸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凿造而成,时称嘉州凌云寺大弥勒石像,为古弥勒佛的坐像。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弥勒佛坐像。大佛双手抚膝正襟危坐的姿势,造型庄严,排水设施隐而不见,设计巧妙。佛像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20xx年),是海通禅师为减杀水势,普渡众生而发起,招集人力,物力修凿的。海通禅师圆寂以后,工程被迫停止,多年后,先后由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和韦皋续建。直至唐德宗贞元20xx年(公元820xx年)完工,历时90年。被近代诗人誉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乐山大佛景区由凌云山、麻浩岩墓、乌尤山等景观组成,面积约8平方公里。景区属峨眉山风景名胜区范围,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闻名遐迩的风景旅游胜地。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云”之说。

设计

现在请大家看一看大佛两侧的岩石。这种岩石叫红砂岩,是一种质地疏松,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就是在这种岩石上雕刻而成的。那么大佛为什么能历经1220xx年“风雨不动安如山呢”?首先我们看一下大佛所处的位置。大佛位于凌云山西面的阴坡上,加之佛体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佛身处于江弯地段,隐藏于山体之中,减少了风雨侵蚀和水流冲刷,因此岩石风化较缓慢。不仅如此,乐山大佛还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统。在大佛身后,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对佛像的浸蚀;大佛头上发髻的第4层、9层、18层各有一条排水道与佛体衣服折皱连成排水渠道网,也避免了雨水对佛体的浸蚀。可见,乐山大佛的设计是非常科学的。除此之外,大佛在竣工之后,还曾经修造了一个高13层的楼阁复盖,可惜毁于明末的战乱。

虽然乐山大佛有着十分完善的保护系统,然而在一千多年的漫长岁月中,它仍免不了遭到各种各样的破坏,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因此,各个朝代都对它进行过维修。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曾对乐山大佛进行过多次维修,其中工程较大的是1963年的维修。1982年,乐山大佛经国务院公布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峨眉山——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人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乐山大佛的保护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乐山大佛己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笔宝贵遗产。

海师堂

那么,是谁为我们创造了这笔财富?当初修大佛的目的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去参观海师堂。

海师堂里的三尊塑像就是修建乐山大佛的功臣。首先我们看中间这一位,大佛的始建者——海通禅师,他是贵州人氏,当年在凌云山上结茅为僧。

古代的乐山三江汇流之处,水势相当的凶猛,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海通和尚大发慈悲之心,准备修建大佛来镇水患。于是四处化缘,筹得不少的钱财。当时有一位贪官见财眼开,准备敲诈勒索他,海通法师义正严辞地说“自目可剜,佛财难得”。

意思是说,我自己的眼睛都可以挖下来给你,但你休想得到这笔佛财。那个贪官居然蛮横无礼地要他试一试,海通禅师大义凛然地一手捧盘,一手挖出了自己的双眼。贪官吓坏了,从此以后没再为难他。海通禅师造佛时年事已高,所以当大佛修到肩部的时候,他就圆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了下来。大约过了十年的时间,剑南西川节度使章仇兼琼捐赠俸金20万,继续修造乐山大佛,由于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经费,于是朝廷下令赐麻盐税款,使工程进展迅速。当乐山大佛修到膝盖的时候,续建者章仇兼琼迁任户部尚书,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

四十年后,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捐赠俸金五十万两继续修建乐山大佛。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后历经90年时间,乐山大佛终于彻底完工,并且通体施金,华丽的佛衣和宝相庄严的佛体交相辉映。

九曲栈道

现在大家对大佛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一起通过九曲栈道到大佛脚看全景。我们脚下的九曲栈道是同乐山大佛一起修建的,共有173个台阶,最宽的地方是1.45米,最窄的地方仅有o.6米。大家沿途可以欣赏一下崖壁上留下的石刻佛龛。这些佛像神态各异,工艺精妙,可与中国四大石窟的佛像相媲美,遗憾的是它们的风化现象非常严重。

我们已经来到大佛脚下,请大家抬起头来仰视大佛,感受一下他的高大和壮观。各位游客还可以仔细看看最近才发现的位于大佛心脏部位的小佛头像。

宗教内涵

顺便,我再给大家讲解一下乐山大佛的宗教内涵。乐山大佛是唐代摩岩造像中的艺术精品之一,它是一尊弥勒佛。为什么要造一尊弥勒佛呢?这和唐代崇拜弥勒佛有密切的关系。按佛教教义,弥勒佛是三世佛中的未来佛,他象征着未来世界的光明和幸福,在佛祖释迦牟尼死后的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将接替佛祖的地位,于华林园的龙华树下广传佛法,普渡众生。佛经上说弥勒出世就会“天下太平”,所以人们自然渴望他能尽快降临人间,全国各地因此盛行塑造弥勒佛像。到了武周时期,一代女皇武则天曾下令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疏》,证明她是弥勒转世,百姓对弥勒的崇拜帮助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登上帝位。由于武则天的大力提倡,使全国塑凿弥勒之风大行。乐山大佛的修造距武则天时代仅20余年,所以当海通修造乐山大佛时,自然选择了弥勒佛,而且弥勒佛既是能带来光明和幸福的未来佛,这同平息水患的镇江之佛要求是一致的,故乐山大佛的弥勒身份也因此决定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