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 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感悟(六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5 06:15:33 页码:8
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 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感悟(六篇)
2023-01-05 06:15:33    小编:ZTFB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最新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一

[关键词]农村法治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4—0014—0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法治建设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从中可以看出,加快农村法治建设进程势在必行。而目前农村法治建设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许多难题,需要我们从整体和局部着眼,寻找出农村法治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及解决对策,为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的法治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对照新农村建设和形势发展要求。还存在许多不容乐观的现实问题。

一是“重人治、轻法治”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村民自治的道路仍然较长。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形态的影响,人们更多地依赖文件、政策及不同级别的指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在有的地方根深蒂固。少数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缺乏,依法建设经济和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不高。特别是在农村有些地方仍然存在财务管理混乱、村干部私自挪用集体资产、利益面前偏亲向友、重大决策不民主、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现象。干群关系十分紧张。一些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基础比较薄弱,村民自治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缺乏凝聚群众的物质基础,而且村委会办理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多是依靠村民出资出力,村民参与自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同时,一些农民对国家的法律,看到的只是其强制性的一面,而对其权利保护的一面却知之甚少,表现为信官不信法、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在自己权利受侵犯时,挖空心思地去“拉关系、走后门”亲近权力,却很少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是执法不严、司法不公问题依然存在。造成法治建设在农村更加举步维艰。在农村,执法不文明、不规范、不严格、不公正时有发生。有的执法者与执法对象缺乏交流沟通,互相戒备排斥,甚至对立、对抗;有的执法者“不教而诛”、“一棍子打死”的硬性执法方式没有改变;有的执法办案人员面对复杂的情况,或是束手无策,或是定性不准、处罚失当;有的甚至吃、拿、卡、要,收受人情贿赂;还有的对制假售假的坑农骗农案件,立案不及时、惩处不力,未能对违法犯罪行为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这些问题给执法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也容易导致矛盾激化。

三是农村的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形势趋于复杂,不稳定因素增多。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主体、案件的形式、潜在的问题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因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纠纷有增无减,上访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不断增多,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由于问题成因复杂,处理难度较大,已成为农村社会管理的重大隐患。治安案件和侵财类刑事案件频发,赌博、伤害类案件时有发生。据调查,影响农民安全感的突出问题依次为盗窃(占被调查总数的56.7%)、赌博(占被调查总数的35.9%)、打架斗殴(占被调查总数的20.9%)。各类犯罪案件的频繁发生,不但直接侵害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更破坏整个农村地区的和谐稳定。由于农村主要劳动力大量外流,使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留守人员多为老、幼、妇的“空心”现象,给宗族势力、黑恶势力欺凌百姓留下了可乘之机。

当前影响和制约农村法治建设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农民的观念陈旧、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农村法治建设进程的主要障碍;法制宣传教育不适应农村实际需求,致使农民法律素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提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致使一些工作无法可依;农村基层执法机构建设相对薄弱,致使法律服务和保障滞后于形势发展。

法治建设在农村建设中起着“导航”和“护航”的重要保障作用,加快农村法治建设刻不容缓。

(一)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大法律法规的出台力度,完善涉农法律法规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依法推进。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农村各项规章制度和行政法规。当前,农村地区许多制度、章程、村规民约的建立缺乏理论依据,执行难度大,严重阻碍了村民自治活动的开展。各地区应结合实际,围绕村民自治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关问题,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与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相配套,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村规民约及其他规章和制度,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管理各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要加大涉农方面的立法进程。应加快对农村种植养殖业、乡镇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等诸多涉农方面的立法。同时,地方的立法要在打击假劣农资,优化农村人员就业环境,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以及保护进城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等方面加快进程,把农民的各项权益纳入各种法律保护之中。通过立法,从源头上解决农村工作法律缺失的问题。

(二)贴近农民的思想实际,搞活农村法制教育,切实提高农民法律素质。一方面,要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宣传什么”的原则,加大对经济落后地区以及偏远贫困地区的普法宣传力度,增强群众对涉农法律法规的认知度;加强乡镇和村“两委”干部的法制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党校、法制培训班,对农村干部分期分批进行轮训,让他们成为守法、用法的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创新法制宣传教育方式方法。应把与农民生产、生活相关的法律法规融入通俗易懂的宣传方式之中,使农民在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法制教育。还可采取“小手拉大手方法”,即在中、小学开设法律知识课,让学生学法、知法、懂法,成为“明白人”,从而带动家庭和亲友了解和掌握法律。基层司法、执法机构也应针对当地发生的典型案例。现场给农民以案解法、以案说法,变“法律下乡”为“法律驻乡”。

(三)结合新农村建设需求,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提高法律保障效能。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只有不断提高执法办案效能,才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第一,发挥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功效,积极预防和打击农村犯罪活动,铲除农村黑恶、邪教势力,扫除黄赌毒,净化农村环境,增强村民的安全感。第二,整合执法资源,解决合力不足的问题。建立农村执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由农业、民政、工商、税务、政法等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研究解决涉农执法问题。第三,制定利民、便民法律保障措施。推广巡回法庭办案方法,即在办案时兼顾农村交通、农田季节等实际情况,开展“法庭到村组、法官进农家”办案活动,减少当事人讼累,拉近执法机关与农民的距离。第四,切实解决基层实际困难,保障执法工作顺利开展。针对司法、执法机构经费不足、待遇偏低的实际,加大投入,为执法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四)拓展农村法律服务领域,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一要建立农村法律服务机制。完善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准入制度。适度发展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力量。建立法律服务人员执业信用档案,实行年度执业情况综合考核,促使农村法律服务人员成为农村地区具有公信力的高素质团队。二要扩大农村法律援助范围。依托基层司法所和法律服务所,充分发挥法律援助工作站和法律援助志愿者的作用,深入开展法律帮困、法律扶贫、法律维权等特色工作。三要拓展法律服务领域。引导城市的律师事务所,以顾问制、服务团制、“结对子”和建立法律服务联络点等多种形式,积极为“三农”提供法律服务,解决农村法律资源不足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系统的观点出发,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提出了“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的要求。乡村是社会管理的最底层,乡村干部是党和政府在基层不折不扣的形象代言人,他们是否依规依纪依法办事,关涉百姓的切身利益,也关乎基层的有序运行。乡村治理法治化,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按照法律来管理乡村事务,即基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活动依照法律管理,公民的所有行为依照法律进行,使基层的一切需要由法律来调控的活动和工作,都纳入规范化、法律化的轨道。

一、乡村治理法治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思想认识不到位,习惯性思维误区很难改变。一是对法治概念陌生。

由于现代法治是相对于人治而言的,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就按照自己的习惯性思维简单地进行推演,片面地认为:“人治就是用人来治理社会,那么,法治就是用法来治理社会;过去人治用政策治理社会,现在法治要用法律来治理社会。”还有的认为:“搞法治建设,这都是司法和执法部门的事,与己无关”。更有甚者,乡村干部办事,自己往往置法律于不顾,随意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对乡村治理法治化缺乏信心。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建设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由于种种原因,法治的实效尚不很理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监督乏力等问题。因此,有不少人对法治的作用表示怀疑,认为法治没有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能力,要实现法治目标实在太遥远了。三是依法办事的意识差。由于受传统封建法治文化思想的影响,少数基层干部在执法过程中,从官本位出发,大搞官僚作风,以言代法,以权代法,工作方式粗暴简单;而老百姓受此影响,对法治的态度冷漠,学法用法的自觉性不高,甚至暴力抗法。

2、普法教育宣传不到位,难以满足新时期群众需求。

从1985年以来,我国已制定实施了6个五年普法规划,但是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村居民的普法教育宣传工作力度仍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法治宣传效果不佳。农村的普法教育工作活动少于城镇,尤其是村级自行组织的普法教育活动极少,对农村老年人的普法教育工作几乎成了死角,农民的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与市民相比较淡薄得多;二是农村干部群众的法治观念滞后。部分农村干部依法管理村级事务的意识、能力和做法与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距离;群众对普法认识存在不少误区,认为法律宣传解决不了实质性的问题,普通群众中信权不信法、信钱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现象依然存在。三是法治宣传教育经费投入偏少,宣传队伍有待强化。贴近群众实际、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节目不多,宣传形式上大多也只是“摆个摊,发张单”,没有更好的办法、措施和形式,工作成效不明显。

3、制度建设不规范,法治化建设进展不平衡。

在实地调查中,发现个别村在制度整合、完善和落实上还不到位,各村法治化建设发展不平衡。一是村务、财务公开的内容不规范。大多数村委会能够如实具体地将公开的内容按规定全部公开,但也有一些村委会只将一些大的方面公开,而有关村财务一些关键性或比较敏感的内容不予以公开。二是各项规章不够规范。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些村各项制度完善,“四民主”、“两公开”搞得扎实完备,但个别村则明显滞后,存在较多问题,如因村级财务管理、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宅基地审批等引发的村民集体上访事件等热点、难点问题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定。三是制度落实不到位。当前农村普遍制定有村规民约、自治章程、村民参事议事机制,村级民主决策和议事程序、三务公开等民主法制制度,但诸如村规民约等制度存在不够完善、未能村村普及的问题,部分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群众知晓率不高、执行打折扣、落实不到位的情况,有的制度甚至在制定出台后就一直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付诸实施,成为一纸空文。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也在基层。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新时期、新阶段农村社会发展变化的“衍生”产物,并不代表主流趋势。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对增强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加强基层法治机构建设提出了具体改革要求,为破解村级反腐难题指明了方向。要把清除农村腐败死角,治理村官腐败,尽早上升到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高度,力争早日清理掉那些“病原体”和“火药桶”,才能为乡土中国迈向法治中国奠定更坚实基础。

二、推进乡村治理法治化的对策及途径

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5年成为了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而在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里,首次将乡村治理法治化引入“三农”工作中,可见法的根在基层,根在农村,只有法治覆盖到各方各面,才能有效、均衡地推进依法治国的步调。

1、乡村治理法治化,农民是主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治理法治化取得巨大成就,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法治素质有很大提高,依法治理的环境得到改善。然而,现实中,在广大农村和农民群众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法治思维欠缺、法治观念淡薄、依法维权意识弱化等问题。提高农村基层法治水平,让广大农民群众知法用法是前提。各级立法、司法和宣传等部门,要把广大农民作为普法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把农村作为法治宣传教育的“主攻阵地”。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深入实际,采取多种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让农民用新时期的法治理论武装头脑,学会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自觉投身于法治乡村建设的实践。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法律知识欠缺是阻碍法律在农村实施的重要因素。在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今天,作为基层主战场,应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宣传单、宣传栏、讲座,利用广播、远程教育、短信、微信等途径丰富宣传方式,选择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进行宣传、讲解,让群众了解法律、熟悉法律、懂得法律,进而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紧紧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法治宣传贯彻年”、“法治建设年”取得的成效,将法律意识深入人心,懂得用法处理问题、用法解决矛盾、用法维护权益。

2、乡村治理法治化,村干部是关键。

村干部是一个村、一方群众的父母官,怎样做才能治理好村内外各项事务,仅有德治远远不够,法治必不可少。当前,一些地方的村官,政治素质较低、作风比较霸道,村委和村干部“以言代法”现象比较突出,成为法治乡村的障碍。知法懂法才能守法,才能落实依法治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村干部迫切需要进一步强化法治意识,做知法懂法的明白人,严格依法办事、依法履职、依法行政、依法治理村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加强与农村相关的各项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以身作则,以法为行动准则,做法律宣传员;结合本村实际,制定村规民约,明确干群的权利和义务,使村内社会治安、村民风俗、婚姻家庭等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面,村干部要严格依法办事,将自身行为及村内事务公开,置于群众监督之下,定期将党务、村务、财务进行公示,通过主动接受村民监督,让村民明白干部清白,增强信服力。

3、乡村治理法治化,党的领导是保证。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乡村干部法治观念、法治为民意识,提高乡村干部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和改进党对基层治理工作的领导。打造一支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乡村干部队伍。一是发挥考核评价作用,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离不开一支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队伍,其中关键在街道、乡镇主要领导干部,基础在广大“两委”干部。要发挥考核评价和选人用人这个指挥棒和杠杆的作用,把是否学法用法作为街道、乡镇干部实绩评定、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标准,把法治素养和依法办事能力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探索在街道、乡镇一级建立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行述职述廉述法三位一体的考核制度。选拔法治观念强的党员担任支部书记,注重从有法学教育背景的高校毕业生中录用大学生村官和选调生。

二是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加强法治思维。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推进农村治理法治化中把握方向、模范带头、协调各方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农村基层工作依法开展、基层事务依法办理、基层关系依法理顺、基层问题依法解决。观念和思维决定了基层干部想问题、办事情的方式、方法。组织乡村干部积极参加新常态培训学习,加强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法治教育。改变思想观念绝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特别是基层干部普遍老年化结构,他们有着丰富的基层经验,行为惯性较大。因此,将法治化提升到中央的高度层面,再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把基层法治建设作为克难攻坚的重点,鼓励基层党员干部发挥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改变并增强其法治观念和思维,使其基层经验更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真正做到法治为民。

最新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二

20xx年是我镇实施“六五”普法启动之年。我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法治寺前”建设启动宣传为统领,以组织“六五”普法启动为重点,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为推进“法治寺前”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以法制建设宣传为主线,突出做好重点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村工作不断深入

1、深入开展法制建设的启动宣传。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宣传全面建设“法治寺前”的重大意义,动员全村广大干群积极投身法制宣传,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进程,着力营造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项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2、加强行政和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把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落脚点,着力宣传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抓好村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教育,切实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又要向执法相对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维权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营造良性互动的执法环境。同时,要重点抓好《人民调解法》的宣传,确保法律法规的准确有效实施。

3、突出与发展、稳定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面向群众,加强与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继续做好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公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钝化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围绕“六五”普法目标,继续加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

1、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实现领导干部专题法制讲座的经常化。继续加强学法培训,认真实施综治人员、司法人员执法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村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

2、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参与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探索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活动的新途径和新路子,组建全村青少年法制教育志愿者队伍。继续加强学校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规范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认真探索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新途径。切实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要根据当前企业安全生产、经济合同、劳动保障、税务等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进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难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组织法律专业人员到企业讲授法制课,深入企业开展法律咨询,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庭审旁听等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诚信经营。

4、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村民需要的法律知识送到村组、送给村民,着力提高村广大干群的民主法制意识。

5、进一步加强集村民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村庄,大力开展“法律进村、进家庭”活动,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的熏陶,掌握法律知识。要把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基层依法治理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外来和外出务工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培训。依托用工单位和村,进一步强化外来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现象。

三、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1、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按照《安徽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法治沈圩”建设的基础工程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安排。全面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大力开展“12〃4”法制宣传日等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活动。

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活动,精心组织开展“12〃4”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广泛开展送法进万家、青少年法制宣传月、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结合全国助残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税法宣传月、安全生产月及重大法律的颁布日、纪念日做好相应的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法制宣传活动,把法治之声传播到全村的每一个角落。

店下镇寺前村委会

最新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三

20__年是我镇实施“六五”普法启动之年。我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法治寺前”建设启动宣传为统领,以组织“六五”普法启动为重点,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为推进“法治寺前”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以法制建设宣传为主线,突出做好重点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村工作不断深入

1、深入开展法制建设的启动宣传。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宣传全面建设“法治寺前”的重大意义,动员全村广大干群积极投身法制宣传,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进程,着力营造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项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2、加强行政和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把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落脚点,着力宣传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抓好村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教育,切实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又要向执法相对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维权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营造良性互动的执法环境。同时,要重点抓好《人民调解法》的宣传,确保法律法规的准确有效实施。

3、突出与发展、稳定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面向群众,加强与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继续做好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公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钝化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围绕“六五”普法目标,继续加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

1、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实现领导干部专题法制讲座的经常化。继续加强学法培训,认真实施综治人员、司法人员执法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村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

2、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参与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探索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活动的新途径和新路子,组建全村青少年法制教育志愿者队伍。继续加强学校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规范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认真探索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新途径。切实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要根据当前企业安全生产、经济合同、劳动保障、税务等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进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难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组织法律专业人员到企业讲授法制课,深入企业开展法律咨询,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庭审旁听等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诚信经营。

4、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村民需要的法律知识送到村组、送给村民,着力提高村广大干群的民主法制意识。

5、进一步加强集村民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村庄,大力开展“法律进村、进家庭”活动,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的熏陶,掌握法律知识。要把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基层依法治理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外来和外出务工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培训。依托用工单位和村,进一步强化外来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现象。

三、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1、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按照《安徽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法治沈圩”建设的基础工程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安排。全面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大力开展“12〃4”法制宣传日等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活动。

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活动,精心组织开展“12〃4”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广泛开展送法进万家、青少年法制宣传月、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结合全国助残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税法宣传月、安全生产月及重大法律的颁布日、纪念日做好相应的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法制宣传活动,把法治之声传播到全村的每一个角落。

店下镇寺前村委会

最新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四

20xx年是我镇实施“六五”普法启动之年。我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法治寺前”建设启动宣传为统领,以组织“六五”普法启动为重点,紧紧围绕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为改革发展稳定服务,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服务,为推进“法治寺前”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一、以法制建设宣传为主线,突出做好重点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推进依法治村工作不断深入

1、深入开展法制建设的启动宣传。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宣传全面建设“法治寺前”的重大意义,动员全村广大干群积极投身法制宣传,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法治化进程,着力营造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项依法办事的法治环境。

2、加强行政和新颁布法律法规的宣传。把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和依法行政水平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落脚点,着力宣传规范行政行为的法律法规,抓好村工作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和教育,切实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又要向执法相对人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公民维权意识和依法办事意识,营造良性互动的执法环境。同时,要重点抓好《人民调解法》的宣传,确保法律法规的准确有效实施。

3、突出与发展、稳定密切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面向群众,加强与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环境保护、劳动保障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继续做好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广大公民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钝化社会矛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围绕“六五”普法目标,继续加强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

1、认真抓好领导干部学法用法工作。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实现领导干部专题法制讲座的经常化。继续加强学法培训,认真实施综治人员、司法人员执法培训制度,不断提高村工作人员的法律素质和法治理念。

2、进一步强化青少年特别是在校学生的法制教育。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积极参与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探索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活动的新途径和新路子,组建全村青少年法制教育志愿者队伍。继续加强学校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规范和指导工作,充分发挥他们在青少年法制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3、认真探索企业经营管理者学法用法的新途径。切实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宣传教育摆上重要位置。要根据当前企业安全生产、经济合同、劳动保障、税务等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主动地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法进企”活动,帮助企业解决法律难题,促进企业健康发展。通过组织法律专业人员到企业讲授法制课,深入企业开展法律咨询,组织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庭审旁听等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活动,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依法、诚信经营。

4、切实做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村民需要的法律知识送到村组、送给村民,着力提高村广大干群的民主法制意识。

5、进一步加强集村民和流动人口的法制宣传教育。深入村庄,大力开展“法律进村、进家庭”活动,让群众在耳濡目染中接受法制的熏陶,掌握法律知识。要把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宣传活动和“民主法治示范村”等基层依法治理创建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对外来和外出务工人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法制培训。依托用工单位和村,进一步强化外来外出务工人员的法制教育,有效遏制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现象。

三、强化组织领导,创新方式方法,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1、切实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

要按照《安徽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把法制宣传教育作为“法治沈圩”建设的基础工程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部署安排。全面落实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大力开展“12〃4”法制宣传日等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活动。

不断丰富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性法制宣传活动,精心组织开展“12〃4”法制宣传日系列活动,广泛开展送法进万家、青少年法制宣传月、经验交流会等活动。结合全国助残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税法宣传月、安全生产月及重大法律的颁布日、纪念日做好相应的法制宣传工作。通过大规模的法制宣传活动,把法治之声传播到全村的每一个角落。

最新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五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x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围绕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建设目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标本兼治、治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法治,理顺关系,维护基层社会政治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二、基本原则

我社区的民主法治建设是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生动实践。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是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依法维护、发展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措施。

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进一步加强我社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应坚持下列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保障基层自治组织依法开展工作,保证“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本质要求。要以民为本,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和首创精神,动员和组织村民开展基层民主实践,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

3、坚持依法按章办事原则。依法按章办事是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工作的关键。社区两委干部要依据法律法规管理基层各项事务;依法建制,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制度效用。

4、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原则。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标准。要坚持维护我村基层稳定与发展,依法规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推进基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工作要求

1、社区自治组织健全。在社区建立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及其各下属委员会,成立创建“民主法治村”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制定规划或实施意见。

2、自治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章程由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经会议讨论通过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建立健全社区委员会工作制度。

3、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健全。凡涉及居民自治范围的重大问题,均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居民代表大会召开按程序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务。

4、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村委会公章、财务账目、用人用工等管理制度明确、执行规范。居民委员会依法办事,居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切实得到保障,无压制、破坏民主,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发生。

5、民主监督机制运作良好。社区委员会干部依法接受群众监督,实行社区委员会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社区委员会实行居务、财务公开,公开时间和场所确定,内容真实全面,包括社区内重大事务、村民普遍关心的事项等。居民会议设立居务监督小组,检查、督促村民会议决定落实情况;检查、监督居务公开及财务收支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居财审计工作。

6、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深入。经常研究社区法制教育的新方法,不断探索村法制教育的新路子,居民的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基本实现“六个一”。即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建设一个村民法制学校,建设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队伍,建立一套村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

7、社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村风气良好,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居民遵纪守法,群众安居乐业,村和谐稳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工作方法

1、充分利用宣传栏、活动室、法制学校进行法律法规宣传,结合中心工作,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事新闻、科学技术、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

2、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灵活运用网站、信息平台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开展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活动。

3、有针对性地运用法制专刊、法制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广大村民和妇女、青少年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预防吸毒、贩毒、种植鸦片,预防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防止群体性冲突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

4、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宣传,依法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定符合社区民情民意的《居民自治章程》。

5、重点抓好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完善了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以保障居民代表会议所讨论决策事项真正代表多数居民意愿。

最新治村十法第一集心得体会总结六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x大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围绕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法治建设目标。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坚持“标本兼治、治建并举”的方针,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制度,加强法治,理顺关系,维护基层社会政治稳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保障。

二、基本原则

我社区的民主法治建设是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法律和规章制度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公益事业的生动实践。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是加快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依法维护、发展和实现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有效措施。

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进一步加强我社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应坚持下列原则:

1、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党的领导是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根本保证。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和保障基层自治组织依法开展工作,保证“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2、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原则。人民当家作主是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本质要求。要以民为本,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和首创精神,动员和组织村民开展基层民主实践,认真落实“四民主”、“两公开”,在实践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水平。

3、坚持依法按章办事原则。依法按章办事是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工作的关键。社区两委干部要依据法律法规管理基层各项事务;依法建制,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发挥制度效用。

4、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原则。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是全面推进“民主法治村”建设工作的标准。要坚持维护我村基层稳定与发展,依法规范农村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矛盾纠纷,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推进基层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三、工作要求

1、社区自治组织健全。在社区建立居民代表大会、居民委员会及其各下属委员会,成立创建“民主法治村”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制定规划或实施意见。

2、自治制度完善。《居民自治章程由村委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经会议讨论通过符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建立健全社区委员会工作制度。

3、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健全。凡涉及居民自治范围的重大问题,均由居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居民代表大会召开按程序讨论决定社区重大事务。

4、民主管理制度落实。村委会公章、财务账目、用人用工等管理制度明确、执行规范。居民委员会依法办事,居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切实得到保障,无压制、破坏民主,侵犯民主权利的行为发生。

5、民主监督机制运作良好。社区委员会干部依法接受群众监督,实行社区委员会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制度。社区委员会实行居务、财务公开,公开时间和场所确定,内容真实全面,包括社区内重大事务、村民普遍关心的事项等。居民会议设立居务监督小组,检查、督促村民会议决定落实情况;检查、监督居务公开及财务收支情况,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居财审计工作。

6、法制宣传教育扎实深入。经常研究社区法制教育的新方法,不断探索村法制教育的新路子,居民的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和法律素质不断提高,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开展“法律进社区”活动,基本实现“六个一”。即建立一个法制宣传橱窗,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建设一个村民法制学校,建设一支专兼职人员相结合的法制宣传队伍,建立一套村民学法制度,每季度开展一次义务法制宣传活动。

7、社区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村风气良好,环境整洁,秩序井然,居民遵纪守法,群众安居乐业,村和谐稳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四、工作方法

1、充分利用宣传栏、活动室、法制学校进行法律法规宣传,结合中心工作,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事新闻、科学技术、计划生育、健康教育、环境保护、综合治理,宣传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

2、充分利用元旦、春节、妇女节、青年节、儿童节、建党纪念日、建军节、国庆、重阳节等重大节日采取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灵活运用网站、信息平台等方式,扩大宣传范围,开展法律咨询、法制讲座等活动。

3、有针对性地运用法制专刊、法制橱窗等宣传工具,对广大村民和妇女、青少年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预防吸毒、贩毒、种植鸦片,预防家庭暴力和青少年犯罪,防止群体性冲突事件和重大刑事案件的发生。

5、积极开展《义务教育法》、《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法律宣传,依法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和制定符合社区民情*的《居民自治章程》。

6、重点抓好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工作,完善了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以保障居民代表会议所讨论决策事项真正代表多数居*愿。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