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通用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5:56:14 页码:12
最新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通用19篇)
2023-11-19 05:56:14    小编:ZTFB

心得体会是对自己一段时间内的成果和收获的总结,是个人发展的重要标志。写心得体会时,我们要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以找到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或许会有你需要的灵感和观点。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一

“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作为声乐演唱艺术之一的通俗唱法,同样离不开气息的支持。呼吸在通俗唱法中的运用,当它与歌曲情感、歌曲风格相结合时,更有其独特性。

[呼吸的表演性]。

不同的歌曲内容,蕴含着不同的情感。通俗唱法十分注重歌曲情感的强化与外化,而呼吸运用乃是关键。比如在表达十分悲痛伤感、深沉内涵的情感时,呼吸用得很强,声带有意不全闭合,造成一种似漏气的沙哑声,并将这种带沙哑而深沉的声音色彩,夸张、外化、让观众(听众)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情感。

歌曲《烛光里的妈妈》中这一句:440610123222“话到嘴边却咽下”其中“嘴”、“咽”二字,就可以用带点沙哑的声音去唱,以表现主人公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情感,以此来加强声音的感染力。又如抒情性较强,表达一种对美好情感的追寻与回忆时,呼吸要用得柔和均匀,与声带形成最佳配合,这种声音色彩柔美圆润,对呼吸的控制与运用,体现了声乐上的技巧。如《弯弯的月亮》、《涛声依旧》及《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等曲目的演唱,皆可用此法。

另外,在表达激烈粗犷的情感时,呼吸深度与力度必须加强,在腰围横膈膜处形成强有力拉紧状态,声音才会有爆发力,发出几乎类似呼喊的声音色彩。如电影《红高粱》中两段插曲:《妹妹你大胆往前走》、《好酒歌》等,这两首歌中旋律已退居次要的了,而情感的体现已近乎自然状态,也就是前面谈到的第二种体力劳动时心情紧张、情绪兴奋之极的呼吸状态。

至于欢快轻松的情感,则要求气息的流动要轻便流畅,不可过于深沉,亦不需要更强的力度,如《轻轻地告诉你》、《茶山情歌》等。

[关于“气声唱法”]。

通俗唱法中呼吸运用的另一特点是“气声唱法”的运用,这不仅丰富了通俗唱法的表现力,也为声乐艺术增加了新的表现手段。

“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正常的发声规律,要求气息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要闭合而发声,这种声音比较结实响亮,而“气声唱法”则是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

在这种声音中,因带有明显的气流声,而使声音色彩略显暗淡、虚婉,甚至带有一些哑声。这种声音更显自然亲切,具有特殊的感染力。李谷一在“气声唱法”的运用上有突出的成绩,她演唱的《乡恋》(电视片《三峡传说》插曲)及电影《小花》中的插曲《绒花》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发声器官的运动状态。

[声带]。

在通俗唱法中,声带的主要功能是发音,即在气流振动两片声带时,闭合而发声。但,为了表达歌曲的某种特殊情感,或表现歌曲的某些特殊风格韵味,当气流振动声带时,两片声带可以闭合一部分,而让另一部分不闭合,产生漏气的现象。此时声带的功能,就不仅仅是发音,而同时具有表达情感或表现风格韵味的功能了。如前节“气声唱法”中所述。

[喉咽与软腭]。

在歌唱各共鸣腔体中、喉咽腔是主导共鸣腔。在通俗唱法的发声中,喉咽腔更显示了重要作用。这是因为,喉咽腔部位的声音自然质朴,有很强的可塑性,而通俗唱法的声音运用,更注重的也是自然或半自然的声音特色。

也就是说,通俗唱法中喉咽腔比女声要开得大一些。情感深沉内含一些的歌曲比情感欢快跳跃的歌曲也要开得大一些。前者如《好人一生平安》、《掌声响起》;后者如《轻轻地告诉你》、《采槟榔等》。此外,歌曲的演唱风格不同,音乐体裁不同,喉咽腔的开合状态也有不同。

软腭的状态与喉咽的开合有着紧密的关系,只有在喉咽腔打开的情况下,才能要求软腭的状态。通俗唱法并不需有意抬高软腭去制造高位置共振,但凡学**过声乐的,都会灵活巧妙地运用软腭来显示声音修养,保护声带及咽喉,同时还可以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软腭的灵活运用有如下几种情况:在强音演唱时,软腭可随喉咙的打开而自然抬起;在唱高音时,软腭亦可适当抬起。这样可分解一部分强气流对声带与喉部的冲击,扩大了共振范围减少喉部所承受的压力。但共鸣焦点不可全部放在抬起了的软腭处。

这是因为软腭抬起后,高位置的共鸣色彩与咽喉部的色彩是有差异的,如果完全用高位置来演唱,必将失去通俗唱法的声音特征。因此,即使软腭抬起了,也只能巧妙地借用,而仍然要保留喉咽腔主导共鸣的地位。

比如《千万次地问》(电视连续剧《北京人在纽约》主题曲),高音到bb2,这对于以真声用嗓为主的通俗唱法来说是颇有难度的,但若稍用上一点高位置共鸣,再加上气息的有机配合,高音便会完成得好一些。刘欢的演唱便达到了最佳效果,既保持了通俗唱法的风格,又显示了高音的色彩与情绪,展示了他运用发声方法的深厚功底,及对通俗唱法高难度技巧的把握。

软腭的灵活运用,还体现在抒情性较强的通俗歌曲中。抒情歌曲注重声音的柔和圆润,松弛流畅,无须喉部用力拉紧,而要松开,形成一个空洞状。此时,若把软腭抬起,把声音控制在软腭及咽部,让气息均匀地流动,声音必然会出现抒情的色彩。这当然还要视歌词内容及音乐风格而加以区别。爱情歌曲更多一些柔美圆润。歌颂祖国及怀念故乡一类的歌曲,更多一些深沉敬仰,那么便可对软腭的状态作一些微调,以显示声音色彩上的差别。

3.语言的特征。

通俗歌曲中的语言,以质朴为本。它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许多歌曲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不同层面人物的生活、思想和感情,多以平白如话、直抒情怀的方式出现,一般不过多地修饰雕琢。近来,散文式甚至完全口语化的歌词也有出现,使得通俗歌曲的演唱艺术也增添了新的样式。但是,绝大部分歌词仍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文学性。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这包括大陆创作的歌曲,一部分港台歌曲以及用普通话演唱的粤语原创歌曲。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粤语歌曲的演唱,则应有浓烈的南国风格,但语言不通亦难为内地观众所接受,于是有人将粤语译成普通话演唱,但由于语系不同,字音规律差别甚大,因而仍然难于达到粤语演唱的效果。

可见,语言之于通俗唱法的重要性。吐字清晰,归韵收声准确乃是通俗唱法的重要特征。也有一些曾经学**过美声唱法的歌手,往往不注意咬字的力度,或不**惯把字头(声母)重咬,而过多注意追求声音的效果,因而在转唱通俗歌曲时,便觉风格不浓、韵味不足,乃至**削弱了歌曲的感染力。

通俗歌曲的歌词,一般都比较生活化、口语化,即使是带有诗情画意,意蕴较深的歌曲,也都从歌曲的总体氛围上来刻画、追求,而歌词本身也多尽量做到口语化、生活化,因而要注意歌词的语言性。许多优秀的通俗歌曲表达意境与氛围十分浓郁,然其歌词仍十分通俗易懂,不刻意雕琢。

如《弯弯的月亮》歌词:“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那童年的阿娇……”;又如《涛声依旧》:“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无助的我已经疏远了那份情感,许多年以后才发现又回到你面前……”这两首歌的歌词,公认是文学品位颇高的上乘之作。

它们可以说是诗化了的语言,口语化的表达方式。通俗歌曲中这类有一定艺术功力的歌词不少。另外,也有一些歌词是大实话、大白话,甚至不讲究格律韵脚,如果没有音乐的帮衬,那简直就是在说话了。当然,由于通俗歌曲创作的无规定性,群众自我参与意识极强,所以,各种创作现象体现了极大的包容性。但是,通俗歌曲的创作还是应当追求一种品位与档次,以提高创作质量,为广大群众贡献更多更好的好作品。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二

第一段:引言(200字)。

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民族唱法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并深受人们喜爱。我有幸接触到不同地区的民族唱法,并深入研究乐曲背后的文化内涵。在这个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与体会,认识到民族唱法的独特之处和其在传承中的重要性。

第二段:民族唱法的独特魅力(200字)。

不同民族的唱法展现出各具特色的独特魅力,其中蒙古族的长声和二声唱法独具特色,给人以力量与奔放之感;藏族的咪调呼唱则给人以宁静、神秘的感觉;而广东的花腔唱法则以其机巧、婉转而闻名。这些民族唱法都通过音乐语言向世人传递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与情感,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音乐珍宝。

第三段:传承的重要性(200字)。

在现代化的社会中,传统文化正面临着丧失与衰退的威胁。因此,传承民族唱法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唱法传承需要从音乐学、人文社科、民族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中获得启示,同时也需要寻找与时俱进的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接触与感受它们的魅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民族唱法蓬勃发展并继续照亮我们的文化之路。

第四段:唱法对个人的影响(300字)。

在学习和掌握民族唱法的过程中,我发现它对个人也有很多积极的影响。首先,唱法锻炼了我的音乐感知能力,使我对音乐的表达及情感的理解更加敏感。其次,练习唱法需要有较强的耐心和毅力,这种坚持与追求完善的精神也在日常生活中对我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民族唱法也提升了我的文化自信心,让我深刻感受到我所属的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

第五段:继续推广与发展民族唱法(300字)。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民族唱法,我们需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欣赏它们。可开设专门的学校或培训机构,让乡村的孩子们有机会学习与传承民族唱法;可举办音乐盛会,邀请各地区民族集体进行专场演出,以增加它们的曝光度。同时,政府也应加大对民族唱法的保护力度,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更多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出版,推动民族唱法在新时代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总结(100字)。

民族唱法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艺术价值,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内涵。唱法的传承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从中汲取了很多的正能量,并且能将其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希望在未来,我们能够共同努力,为民族唱法的传承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三

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

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中国唱法的美声标准,在声音观念上要求甜、脆、圆、亮、水;在发声方法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灵活变化,协调配合,用嗓合理;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伸缩自如。穿透力强;在声音与其它歌唱手段的关系上,则是先动情而后发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随字发,声随腔行。中国民族歌唱的发声与其他各国唱法的发声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四

中国民族民间唱法是我国传统民族唱法的一个总称,它是以演唱民歌为主要目的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一种演唱模式。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唱法基础技巧,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

(一)讲究气口

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二)气息的支持

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三)气息的控制

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四)气息的灵活运用

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一)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

(二)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

(三)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

(一)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上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相对来说,中国民族唱法中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在共鸣效果上,与欧洲美声唱法的宽、洪、粗、大有所不同。

(二)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总的说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比欧洲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此,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

(三)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四)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个共鸣焦点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韵味中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游走共鸣焦点,是形成重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五

第一、无论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要求具有精神集中的力量。气息、声带、共鸣三个方面精神集中的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气息的要求上相同。中国很早就有“气自丹田”一说。丹田,《抱朴子 . 地真》:“在脐下者为下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道家一般称人身脐下三寸为丹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腹。美声唱法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人在无声抽泣时,小腹会自然膨胀,两肋会向外扩张,唱歌者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呼吸,教师往往用闻花或狗喘气来启发学生。所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都要求中低声用说话的气息,高音的豪放是内部激动产生的。

第三、声带可以在说话的基础上缩短,二者都能做到真假声结合运用。

第四、按照生理机能方面讲,会厌部分能卷成小管,而且管子能下站,发出的声音教学上称为“咽音”。

第五、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声音效果的要求上具有共同点,都要求结实、干净、响亮、开朗。

第一、民族唱法由于声带只会缩短,而不会变薄,因之咽音成分比较少,而美声唱法要“打哈欠”,而且软腭适度抬起,咽壁形成管道,而且它要求声音要“竖”,所以它的咬字发音咽部的能力更强。

第二、由于中国语言和咬字的关系,民族唱法要求发音集中在牙齿、唇、舌等口腔的靠前的部分比较多。而美声唱法则不同,其发音多集中在咽部,加之,由于口腔软腭的提高,它对咬字的要求就没有民族唱法那么强调,它要求“字正腔圆”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第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发音气势不同。民族唱法是由说话——向远处打招呼的感觉,显得自然、亲切。美声唱法多命令人的气势,声音通达而有力。

第四、民族唱法“啊”字要求响亮,靠前,软腭不提升。所以,口腔共鸣站半管,管子短。而美声唱法从低音到高音,软腭逐渐提升,靠咽部的调节,要求小、中、大管子能灵活运用。

第五、民族唱法的音色亮多暗少,声音的伸缩、强弱靠管子的调节较少,靠气息的作用多,咽部的咬字能力弱。而美声唱法的管子能力强,完全靠咽部的咬字能力,音色较暗。

第六、声音的位置,民族唱法只转为脑后音,不竖上头顶,而美声唱法要求高音必须竖上头顶。

第七、民族唱法“衣”、“啊”有母音的观念,有咬字的力量,而美声唱法由于咽部打开,相对于民族唱法缺乏咬字的力量。

第八、民族唱法由于汉字的特点,有子音、母音的要求,有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有归韵,相对较复杂。而美声唱法发音多集中在“啊”“哎”“衣”“奧”“呜”五个母音,相对简单。

鉴于以上原因,美声唱法发音以母音为主,音色较暗,比较容易达到谐和。而民族唱法个性太强,在合唱队伍中很容易突显个性,不容易达到谐和。所以,对于合唱队员的唱法,一般要求用美声唱法演唱。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六

通俗唱法也原本叫“流行歌曲唱法”。由于中外语言的特点各有不同,但是也有不少共同之处。在西方直到1900年,古曲的“美声”和“通俗的”的歌唱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虽然演唱歌剧要比演唱轻歌剧和流行歌曲需要更为丰满的声音和更高的歌唱技巧。

流行唱法起源于欧洲,后在美国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爵士、摇滚、说唱、民谣、灵歌、舞曲等风格门类,又通过媒介直接把流行音乐推向整个世界,形成了庞大的流行音乐产业及流行音乐文化。随着流行音乐的快速发展,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流行唱法也应运而生。

民族唱法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吴越春秋》中记载的黄帝时期的“弹歌”,和《淮南子》中记载的“劳动号子”,是中国民族声乐的基本雏形。

从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很多声乐爱好者开始系统的学习和研究西洋唱法,特别是以朱逢博为代表在具有中国民族声乐特色的基础上,融合了美声唱法科学的发声方法,创造了新的民族唱法,后以宋祖英、张也、吴碧霞等这些新一代歌唱家为代表。

通俗唱法声音的主要特点是完全用真声唱,接近生活语言,轻柔自然。强调激情和感染力,演唱时有意借助电声的音响制造气氛,所以很注意话筒的使用方法和电声效果。

吐字清晰是通俗唱法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中国的通俗歌曲中,普通话为通俗唱法中的主流,演唱大陆创作的歌曲时,语音大多比较规范,讲究“出字、归韵、收声”的咬字吐字过程,字字清晰、质朴无华。

流行唱法的风格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演唱风格追求自然、随意,强调用自己最真实的声音歌唱,从而体现声音的个性化与特色,感情自然流露,表演有很强的即兴性和煽动性,主要利用话筒等音响设备扩大制造声音效果。

流行唱法讲究“高音低唱”,演唱流行歌曲,往往采用以真声为主的演唱方式,从而表达出歌曲内容的真实感。所谓“高音低唱”,越高的音越往下边唱,与气息结合起来。这样的声音听起来更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借鉴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经过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出来的一种完美的唱法。这种唱法咬字吐字清晰,声音甜美,气息灵活;又有美声唱法的声区统一,音域宽广,真假声结合的特点。

民族唱法在原有的基础上,结合并运用了美声唱法的发声方法,使音域和音量扩大,咬字轻松自然,呼吸流畅、声音明亮集中、极具表现力,同时,能够演唱的歌曲技巧难度增大,风格也更为多样化。

将身体与精神放松一些,气息调整均匀,空气不要吸入过满,不要太刻意注意姿势及口、鼻吸气的动作,因为身体状况处于常态时,外界气压大于身体内压力,在完成正确的吸气息动作后,肺部即形成负压,空气自然进入肺部,这样在演唱时吸气迅速,在话筒前无任何杂音。

它要求气息冲击声带时,声带要完全闭合发声,这种声音出来响亮而结实,具有穿透力。这就是我们经常提及的发声术语——“关闭”。而流行唱法中,由于歌曲感情或风格的需要,有意使气息与声音不完全的结合,造成一种“漏气’的状态。

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七

学习民族唱法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民族唱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人们对于民族唱法的关注度日益升高,因此,在今天的社会背景下,学习民族唱法成为一件非常值得推崇的事情。

第二段:传统唱法。

民族唱法有着独特的音乐元素和演唱风格。在传统唱法中,强调的是音乐的游刃有余及对唱法的技巧和素养的全面展示。这需要演唱者有一定的音乐功底和满腔的热情。同时,传统民族唱法还注重表达情感和表达中国文化的巨大魅力。这样的唱法在传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如果我们想要真正的掌握民族唱法,我们需要同时学习传统唱法。传统唱法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民族唱法的知识和了解,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民族唱法的特点以及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第三段:现代唱法。

现代唱法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影响。这种唱法被广泛运用于舞台表演和流行音乐中,它与传统唱法相比有着更加丰富的元素和更加前卫的演唱技巧。现代唱法涵盖的范围更广,有着不同的唱法黑科技,如嗓音操纵技巧和调节音色等等。现代唱法能够为我们带来更加立体的演唱效果,以及更广的应用范围。

学习民族唱法需要时间和技巧。首先,我们需要学习基本的声乐技巧。这包括了发音,吐息和咽喉的协调,以及对音乐节奏和和声的深刻理解。其次,我们应该多听多看多思考,多模仿传统唱法和现代唱法中的经典曲目。同时,我们还可以参加专业唱法的培训课程,从专业老师那里学习专业技巧和经验。这些方法都是非常有效的练习手段。

第五段:总结。

通过对民族唱法的学习,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它对我们音乐生活和文化传承的巨大影响,还可以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总之,学习民族唱法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表演能力,还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美丽。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八

局部共振是民族唱法中普遍使用的方式,这个过程中主要作用的是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真声主要用在中低声区,头腔共鸣则主要用在换声区和高音区的混声和假声演唱时,但并不是说每个谐振腔都可以被单独使用,而应该是“整体共振”,也就是所有的谐振腔集合在一起形成的。胸部、嘴、头三个谐振腔的整体使用就是整体共鸣。流行音乐是以真实的声音演唱为主,口腔共鸣为辅,在这一点上与其他不同,在很大限度上保持自然状态,类似于演讲和朗诵,随着话筒对歌声音量的扩大,也就不需要很强的共振(除了少数歌曲外),而其他的共振方式运用就更少了。

民族唱法在演唱时应光滑流利,自然通过上下,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唱歌时稳定喉头,打开喉咙,喉咙打开的程度和不同高度的喉位要按照需要进行调整。男性和女性的声音在唱流行歌曲时,关注点主要在声音的真实性上,喉咙打开程度并不大,喉咙一般比较高,但是需要构成管状,要严格根据歌唱风格的要求进行表演。

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发音为基础,强调字正腔圆、以字传情、以字带声,其发音的灵魂就是咬字。古人曾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说明那是歌唱发声的重要技能。前缀咬短,准确,字腹要拖长,字尾收音的时候要清晰。也就是说,在唱歌时最能表达情感的就是咬字吐字时的字头,力量之美在声母部分被完美地展现出来,用力张扬积聚,声母的阻气方面非常有分量。

流行歌唱发声会根据不同的曲目发生改变,因为在一般的歌曲中,唱嘻哈风格会很灵活、敏捷;现场演唱要具有张扬豪迈的风格,是强有力的;唱抒情曲目要柔美优雅;唱慢速曲目要连续圆滑。如“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是《弯弯的月亮》的歌词。歌词发音自然,情感亲切,语气对情绪具有很大影响。语言很好地被诗化,也是语言的直接表达。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九

民族唱法是一种独特而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它融汇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情感体验。在学习民族唱法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它所具有的独特之处和无限魅力。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学习民族唱法时的体会和心得。

第二段:理解民族唱法的文化背景。

了解民族唱法的背景以及它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对于深入学习和体味这一艺术形式至关重要。民族唱法并非简单的音乐演唱,它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与传统的沉淀。通过深入研究,我了解到不同的民族唱法与特定的地域文化、民族习俗以及历史传统密切相关。这些背景信息使得唱法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民族唱法的内涵。

第三段:掌握民族唱法的技巧与特点。

在学习民族唱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特定的技巧和特点。不同民族唱法之间存在着各自独特的声调、节奏、音域等元素。技巧和特点的确切掌握,将使我们更好地表达出特定的风格和情感。例如,学习蒙古族的喉音唱法,需要我们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来锻炼喉部肌肉,并掌握喉音发声的技巧。此外,不同的唱法还有各自的传统音乐表演形式,如西藏的藏戏唱法,需要我们学会配合舞蹈动作与戏曲表演,使音乐与舞台表演完美结合。

第四段:体会民族唱法的情感表达。

民族唱法能够让人们情感共鸣,深入感受并表达内心的情感。每一种民族唱法都有其特定的情感表达方式,如蒙古族的放声长啸、藏族的悠扬高亢、维吾尔族的独特节奏等。在学习不同的民族唱法时,我们需要透过音乐去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通过自己的嗓音去演绎。这种情感表达的完美融合,将使得我们与听众产生更加深刻的情感连接。

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形式,民族唱法的传承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在学习和演唱民族唱法时,我们不仅仅是要模仿传统,更要有所创新。通过将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融入到演唱中,我们能够赋予传统唱法新的活力和意义。同时,我们也需要将优秀的唱法传承下去,使其在新的时代中得到发展与弘扬。

结论。

学习民族唱法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程,它让我们走进了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音乐表达方式。通过理解民族唱法的文化背景,掌握技巧与特点,体会情感表达,以及传承与创新,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演唱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我相信,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民族唱法的精髓。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

民族唱法是一种独特的声乐艺术形式,不同于西方的唱法技巧。在我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唱法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本文旨在分享我的心得体会,进一步探讨民族唱法的艺术特点和技巧。

第二段:感知音乐的民族文化内涵。

在学习民族唱法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各个民族特有的音乐形式和表达方式。民族唱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一种歌唱技巧,更是承载着民族文化的精髓。比如,在蒙古族的喉音唱法中,以其独特的音色和节奏感,表达了蒙古族的豪情壮志;而在藏族的泛唱中,通过高亢激昂的音高和独具特色的连音技巧,表达了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欢快。通过感知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民族唱法的艺术特色,提高我们的表演水平。

第三段:呼吸和发声的技巧训练。

民族唱法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以及声音的质感和音准的准确性。在掌握了基本的音域和音色之后,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技巧成为了民族唱法的关键。通过下腹吸气和膨胀呼气的训练,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呼吸的支撑力,使声音更加饱满和抑扬顿挫。同时,通过发声器官的放松和振动的调控,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音量和音调。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实践和训练,才能达到准确的音准和清晰的音色。

第四段:舞台表演的技巧与情感表达。

民族唱法在舞台表演中强调舞台形象和情感表达的统一。在舞台表演中,我们需要注意形体的协调和动作的流畅。通过舞台表演的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展现歌曲的内涵和情感,使观众更容易被感染和共鸣。同时,我们需要加强对歌曲的情感理解,通过对情感的把握和传达,使观众能够深入体会歌曲的情感内涵。这样,我们才能在舞台表演中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民族唱法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传统与现代的融合成为了目前的潮流。在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需要善于创新和融合,将传统的唱法技巧与现代的音乐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通过这样的融合,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唱法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结:

在民族唱法的学习和实践中,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音乐的民族文化内涵,提高呼吸和发声的技巧训练,注重舞台表演的技巧和情感表达,以及充分发挥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优势。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到民族唱法的独特魅力,将其发扬光大,为推动音乐艺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就汉民族而言,由于各地区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以及思想感情的表达形式上的差异,其表现民歌内在含意的重要手段一唱法及其风格也是不相同的。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唱法基础知识,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在高校声乐教学体制中,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彼此隔离的状态。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是混合声区唱法,从声音来说,真声假声都用,讲究的是混合声区,混合共鸣,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同时出现,声音都是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着用真假声和共鸣的。那么,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是否有些共同之处,它们之间的界限究竟是什么?专家们已作过很多见仁见智的探讨。归纳起来大致可以从两方面来加以区别:唱法训练和共鸣的不同。

首先,是唱法的训练。如果全面地考虑世界歌唱艺术,我们所说的唱法上的区别,是指唱法本身嗓子的力量以及真假声的比例是什么状态,要混合到什么程度,是以真声为主还是以假声为主。其次,是共鸣的不同。美声唱法是全共鸣,即全身作为共鸣体,而有的唱法只用部分共鸣。有的唱法共鸣用得比较明亮,有的共鸣相对来说用得稍暗一些,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高,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低。共鸣腔体的运用,用上部、用中部、用下部都不尽相同,这是区别唱法的几个方面。

世界上各种唱法繁多,归根结底也不外乎嗓音的运用和共鸣的组合方法的不同这两个方面。就拿我国的传统唱法来说,其嗓音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有运用纯真声(大本腔)歌唱的传统民歌、山歌唱法,京剧中的花脸唱法,女声演唱的大鼓、藏族民歌等;运用纯假声(小嗓)的,如京剧中的青衣、小生唱法等;还有以真声或以假声为主的唱法,嗓音使用都不完全一样。既然传统唱法客观存在着多样性,那么民族唱法中就女声的用嗓方法也不尽相同。民族唱法应该如何使用嗓音才既具有科学性,又能用得自然而可行,从客观存在的现象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各地演唱风格不同,演唱方法也应因人而异,但在嗓音的使用方面应该努力使用以真假声相结合的用嗓方法。近些年来,很多声乐教育工作者潜心钻研,敢于打破壁垒,探索多种唱法并存而且相互借鉴、彼此融合的综合性教学模式,为高校的声乐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思路,而且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成效。

根据发声生理学的知识可了解到,人的'声带有真声带和假声带之分,但假声带是不发声的。所以无论是真声还是假声,都是由真声带振动发出的,只不过振动的形态不同而已。真声主要指以喉部环甲肌组为主导,做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作整体振动,声门完全闭合,发出的声音明亮、厚实、丰满、有力,共鸣泛音具有一定的胸腔共鸣的效果。属于真声类的同义词有“大嗓子”“大本腔”“胸声”等。

国外把喉部发真声的机能称为“重机能”。完全的真声,声音就只有刚强有力的部分,缺少圆润的色彩,而且受音高的限制,唱高音存在一定的困难,灵活性较差。假声则是以部披裂肌组为主导,做有机的收缩运动,使声带作局部振动,声门闭合呈棱形合缝状,边缘变薄而且锐利,发出的声音高远轻巧、柔和、圆润而且优美,头腔共鸣泛音比较多,灵活性较强。假声还有“小嗓”“头声”之说。国外把喉部发假声的机能称为“轻机能”。由于假声更多的是声音位置的体现,所以力度感和刚强的色彩比较缺乏,而且低音略显得虚、暗一些。

不光是美声唱法用真假声结合的混合声来演唱,其实从世界范围来看,通俗唱法在真假声结合的方面也达到了很大的高度。自上世纪中期以后,通俗唱法在美国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典范。它已经和中国的戏曲唱法一样,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唱法模式,特别反映在高音区上,“路子”很统一,真声——混声——假声融会贯通,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成名的歌手中,不论男女,没有高音的很少。同样,在中国内地或港台地区,用真声多假声少的声音来演唱的女通俗歌手不乏其人。再说民族唱法,上世纪80年代前后起至今,女声以李谷一为代表,她们的演唱用嗓都是同时具有两种混声机能的。如此看来,演唱者单纯采用真声或者假声,有时是满足不了作品二度创造的需要的,因为单纯采用哪一种声音来演唱,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采用两种声音的混合,即混合声,既有真声的特点又有假声的功能。只有这样才是比较理想的选择,才能满足歌唱的各种需要。

混声被一致认为是声乐训练中所追求的声音,它的优越性远远超过了只用真声或者只用假声。

首先,它避免了真声和假声发声法的弊端,综合了两种发声方法的优势,可以把低音的色彩带到高音,同时把高音的色彩带到低音,使得声音听起来既有真声的明亮、结实,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它高远轻巧并且有一定的力度,既不像完全真声那样笨重,又不像纯假声那么虚沓、暗淡。应该说是一种理想的声音。

其次,混声中的轻机能、重机能,即假声机能和真声机能的高度协调,使发出的声音安放部位高,能获得更多的高位共鸣,而且离声带振动地点远,因而能使声音的发声效率高、能更持久地演唱。

再次,混声能使演唱者大大扩展音域。就一般人来说,真声区(低声区、胸声区)的音不会太高,到了中声区(自然声区)与高声区(假声区、头声区)相邻近的某一两个左右的音上,尤其对初学者来说,通常都会碰到这种情况:当声音从中声区向高声区过渡时,发起声来嗓子就感觉不听使唤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太一样,有的感到发声吃力,有的感到声音不大稳定,常常会因为控制不当而出现“破音”;有的学习者根本就唱不上去。这时候如果不学会如何去“换声”——真假声结合来发声,仍然采用演唱自然声区的发声方法,各器官之间的机能并不符合演唱高声区应该具有的发声状态,那样的话,不仅高声区无从开发,可能嗓子还会出问题。因此,只有找准了“换声点”,或者说换声音区,提前换声,才能将嗓音安放到正确的发声部位上去,使其获得每个音高上的声音应该具有的音质和音色,使整个音域内的所有声音在演唱时都能通顺流畅、转换自如。这样,既能使中低音声区的发音轻松流畅,又能使高音声区的发音灵活自如,使音色富于变化,而且声音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因此,声音不再受到高音上不去的局限性,演唱者的音域拓宽了,“路子”也就宽了,自然能适应多种风格和多种类型作品的演唱。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碰到真声和假声混不到一起,或者混得比例不合适的情况。有的只会真声不会假声;有的只会假声却发不好真声;有的虽然会同时用真声和假声,但二者的比例始终用得不当,发出的声音很空洞、很虚。在调节混合声的比例时,可以考虑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真混。以真声为主,在音域内的每个音上糅进不同比例的假声,即真声多假声少的混声。这种混声真声色彩很浓,但又不乏假声的位置和感觉。听起来比较刚亮、结实,有穿透力、演唱质朴,语音也显得亲切自然。我国的民族歌唱大多数采用的是这种发声方法,如比较早期的《洪湖赤卫队》《小二黑结婚》《白毛女》等作品,都属于这种真混的发声方法。老百姓就喜欢这种真声或者真混的声音。这里所说的真声是指打开喉咙、声音位置较高、有深呼吸的有力支持,又具有一定胸腔共鸣泛音的歌唱的真声,而不是指那种音质疏散、浮泛、没有焦点、干涩,提起喉头喊叫般的白声。

二是假混。以假声为主,在音域内的每个音上糅入不同比例的真声,即假声多真声少的混声。这种混声假声比例稍多一些,但一定是糅有真声、跟真声混合的,听起来更圆润、通畅。但低音区很容易虚、暗,缺乏色彩。因此,在低音区一定要更坚持放低喉头和呼吸支点,同时保持声带闭合好阻气。这种发声方法的演唱风格隽永秀丽,适合演唱艺术歌曲。

三是真假声对半混,即真声假声各一半。这种混声听起来柔和、圆润而且亮度适中。它圆里透亮、能高能低、比较灵活,即所谓刚中有柔、柔里透刚,既有真声的色彩,又有假声的圆润,声区和音色都统一,没有明显区别,音色特别好听,咬中国字比较容易咬清楚。用这种混声演唱的歌唱者,嗓音的可塑性比较强,既能演唱现代歌曲、欧洲的歌剧咏叹调,又可以演唱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特色的歌曲,甚至一些戏曲选段。

假声有别于真声的一点是,假声存在几种类型,大致分为:传统型假声、借鉴型假声和混声型假声。传统型假声,相对美声唱法的假声来说,声音比较尖,不够丰满,同时缺少“竖立”的感觉。因为发声时喉头所处位置偏高,喉咙打开比较小,从传统唱法旦角的假声演唱中继承而来。借鉴型假声从美声唱法的抒情和花腔女高音中借鉴获得。这种假声较空、暗而且靠后,如果借鉴不合适,容易出现低、中、高各声区的音色不统一。混合型假声,借助于咽壁的力量,使真声获得较高的声音位置,有假声混入真声的感觉。这种声音结实、穿透力强,既像真声又像假声,有些接近于对半混的混声。

实践证明,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抛开它们的美学效果,从生理上来进行分析,这三种唱法在声带的要求上是相同的,都要求它具有两种混声机能,否则就没有高音。唱法是一种模式,方法是为实现模式使用的手段。每个人的嗓音条件不一样,在声音训练的问题上不可能千篇一律。因此教师在教学当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作调整,以便挖掘出学生的优点,使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扬长避短。当然,不管每个人的基础和条件多么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都必须经过严格而又科学的训练,才能使嗓音运用自如,才能自如地唱出真声、假声、真混、假混和对半混等多种类型的声音。好的歌唱者一定是可以根据所唱的作品来选择合适的唱法的。任何唱法都不是静止不变的,它同一切事物一样,在演变、发展。对唱法的研究也不例外。

[1]李晋玮,李晋瑗.沈湘声乐教学艺术,2003年2月版,华乐出版社.

[2]韩勋国主编.声乐艺术基础,2001年7月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3]沈时松.民族唱法的嗓音运用,原载于中国音乐,1999年第1期.

[4]潘乃宪.声乐实用指导,1994年12月版,上海音乐出版社.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二

很多人喜欢民族唱法,因为它不仅有着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还能展现不同民族的音乐之美。而学习民族唱法也是很多音乐爱好者的一个追求。学习民族唱法需要从基础开始,不断练习和总结,才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也积累了一些体会和经验。下面就让我来跟大家分享我学习民族唱法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

学习民族唱法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你是为了发掘自己的音乐潜能,还是为了深入了解某种民族音乐的魅力。不同的学习目的会决定你的学习方法和方向。例如,如果你想学唱蒙古族的长调,就需要了解蒙古族音乐的历史渊源、唱法特点和文化内涵。而如果你只是想学唱一些简单的少数民族歌曲,就可以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

第三段:坚持练习是关键。

任何技能都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学习民族唱法也是一样,坚持练习是关键。除了基本的发声、呼吸练习,掌握民族唱法的关键在于模仿和演绎。可以通过听唱片、观看视频、听取专业人士的指导和交流等途径来提高自己的技巧。在练习中要多注意自己的音准、发音和气息,不断调整和磨练。只有坚持不懈地练习,才能获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第四段:加深对民族唱法的理解。

学习民族唱法除了练习,还要加深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理解。首先需要了解各种民族音乐的背景和文化内涵,知道为什么各种唱法会大不相同。其次,要注意听收听各种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多了解一些名家和经典的作品。通过对名家作品的学习和模仿,也会帮助自己不断地提高和进步。

第五段: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

学习民族唱法的过程是漫长而又艰辛的。除了自己的努力,还需要与其他人共同学习和交流。可以通过参加合唱团、学校音乐社团等机会来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分享经验和交流心得。也可以加入各种民族音乐交流微信群,与其他爱好者一起探讨和交流。通过分享和交流,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巧,还可以打破自己的孤立和无助感,增强自信,坚持学习。

总之,学习民族唱法需要始终保持热情和耐心,不断地练习和总结,增强自己对于民族音乐的了解和领悟,与他人分享和交流。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和提高,才能达到更高的技巧和水平,享受到民族唱法带来的音乐之美。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三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叫做“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一样。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腔、额腔蝶腔)后再送出来。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有如抛物线,象投掷铅球一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声音亲切、自然、直接,也讲究高位置,忌“窝”着唱或“包”着唱。而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一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腭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歌者不易患声带疾病,但由于其来自异域,与本民族的审美观有些差异,因此还不能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是一种高雅和寡的声乐演唱形式,随着我国严肃音乐的推广,现在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和欣赏了。民族唱法讲究吐字清晰,以字带声,字正腔圆,注重声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一种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考究偏于“情”与前两种唱法的相似之处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关于这种唱法有褒贬不一的争论,但作为一种演唱风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强烈的感染力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演唱方法,是一种客观存在,拥有一大批的著名歌手和热爱它的听众。

由于两种唱法产生于不同的地域文化和语言环境,所以在咬字吐字发音方面各具特点。美声唱法起源于意大利。咬字吐字和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有直接的联系,意大利语是由拉丁语演变而来,每个音发出来都很平正、流畅、清晰。美声唱法注重声音的连贯(legato),而意大利语的确是一种相当连贯的语言,绝对不会有声门闭锁或者喉音的出现。它特别强调重音,对比鲜明,富于节奏感,单词多以元音结尾特别便于歌唱发声。对美声发声方式起了决定作用。而我国民族唱法则根植于中华民族民族语言特点,吐字咬字讲究五音(喉、舌、齿、牙、唇)四呼(开、齐、合、撮),所以用母语方言演唱本民族声乐作品可以更好地表现风格特色。在我国民族声乐界有一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独具个性的歌唱家,他们的演唱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如胡松华,才旦卓玛,克里木,何继光,郭颂,德德玛等等。他们的演唱丰富了民族声乐的内涵,使中国民族歌坛呈现出多姿多彩,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这所以能形成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则是因为他们尊重了民族语言发音特点和习惯。

早期美声唱法的演唱风格是随着正歌剧的兴起而产生的。美声唱法在十九世纪以前,在正歌剧创作中,单纯追求声音的效果,有很大的.炫技成分,不重视词义和思想情感的表达。到了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声唱法已经发展到了成熟时期,而单纯追求声音美的现象了很大的改观,当时的歌唱家们的演唱把作品的情感,明亮的音色、辉煌的声音视为同等的重要。在美声唱法经历了漫长的300年来的发展,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已成为世界各国公认的,通用的一种系统的科学的歌唱方法。我国的民族唱法,也有人称之为民族民间唱法或中国民歌唱法等等。它的主要特征是明亮、圆润、宽广,呼吸上注重“丹田”之气的运用,演唱上讲究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民族唱法极富风格性,擅长演唱创作民歌与传统民歌,颇受群众喜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近几十年来,我国民族声乐工作者们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演唱特色的同时,一直在不断地摸索新的路子。尤其是在借鉴美声唱法使用真假声混合为技巧的训练方法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使民族声乐的演唱理论与方法逐步科学化,系统化,为建立一个完整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学派奠定了基础。我国的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相比,在作品演唱上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真诚流露,表现的更为突出,尤其讲究声、情、字、味、表、意等几个因素的有机结合。而美声唱法在反映人物内心情感世界,作品思想内容方面与我国的民族唱法比较起来则显得更加含蓄些,没有民族唱法那么直接、直白。无论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他们共同追求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各自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都通过悦耳动听的歌唱声音,以自身所独有的艺术魅力诠释声乐作品的内涵,引起观众内心情感的强烈震动,从而充分显示自身的艺术感染力。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追求头腔共鸣,声音集中靠前,色调明亮,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追求字正腔圆;声音效果追求甜、脆、圆、润、水;气息运用灵活。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是混声唱法的运用,是真声与假声合理结合的唱法,使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气息结实通畅、运用自如,声音圆润明亮,宽松丰满,强调整体的共鸣,讲究音色、音量、音域的完美。中国民族唱法和欧洲美声唱法都是通过声音表达情感,声音是歌唱的基础,是完成声乐作品的保证,因此,二者都十分注重歌唱状态的科学性,都十分注重充分发挥人体的发声机能,获取艺术化的嗓音。但是,声音只是表现的手段,而不是歌唱的终极目的。因此,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除了重视声音的训练以外,都十分重视歌唱者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四

声乐的唱法基本有三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唱法,源自意大利的美声唱法,20世纪80年代以来盛行的通俗唱法。这三种唱法各具特色,在嗓音运用上也存在异同。

美声唱法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bel canto,意思是精美、优美的歌唱。是一种着重声音华采优美,咏叹性重于朗诵性或戏剧性的歌唱方法。其显著特点在于通过人体解剖学倡导的一系列迫使发声机构以最精细和微妙的变化自我调整的方法,获得与人类语言有关的音质、强度、音色以及共鸣进行协调变化出乐感的声音,来积极参与音乐形象的表现,从美声技巧的效能中可以建立出这些概念。因此说,美声唱法注重发声的科学性,特别讲究声音,追求声音的光彩、力度和连贯、流畅、柔美。要求气息通畅,高、中、低三个声区统一,音域宽广,声音幅度大,嗓音中始终含有增强音响的“微颤”(vibrato),即弦乐器上“揉弦”般的效果。颤动的幅度比其他唱法也大,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其他唱法小一些。

民族唱法,广义地讲,是指包括戏曲、曲艺、民歌和具有这三类风格的创作歌曲的演唱方法;狭义地讲,主要指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声乐作品时运用的技术方法与规律,是“民族民间唱法”与“中西结合唱法”的.统称。其特点在于:在提炼和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西洋唱法中的某些优秀技巧,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正确发声方法。民族唱法注重声音的民族性,音色较真实、明亮、靠前。讲究声情并茂,要求气息深,多用局部共鸣,高音多用真声,声带及喉部肌肉的紧张度较大。

通俗唱法,又叫自然唱法或流行唱法,是指演唱通俗和流行歌曲所用的表演手段。其演唱技巧有气声唱法、假声唱法和低吟唱法。从演唱的风格角度,大致可分为劲歌型,柔美型和艺术型三大类。通俗唱法一般以轻唱为主,共鸣运用不多,喉咙不要求打开,呼吸运用普遍较浅,声音自然流畅,无多大修饰,音域不宽,声带及喉部肌肉用力较多。但注重情感表达,有重情轻声的倾向,表演具有随意性。

美声唱法有一整套训练呼吸的方法,可见其对呼吸的重视,它多运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要求吸得深而饱满,气息流畅自如,声音托在气上。民族唱法要求气沉“丹田”,即用横膈膜呼吸。民歌手中,有意识运用深呼吸的人不多,由于某些风格的需要,大多利用胸式呼吸。但民歌唱法在呼与吸的控制上还是有相同之处的,引用著名歌唱家吴雁泽先生的一句话叫做“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通俗唱法不太讲究呼吸的深度,以胸式呼吸为多,吸气部位偏高,只有少数艺术型歌手,演唱深情类歌曲时,呼吸才运用较深。

美声唱法要求喉头下降,保持在吸气时的低部位,喉咙打开,特别要把喉咙低部打开,发音管拉长,稳定喉器。认为呼吸是歌唱的动力,开喉是发声的关键。民族唱法认为喉咙打开的大小或喉位的高低,应就作品风格的需要而定,不能千篇一律地要喉咙开大,允许喉头上下挪动,唱山歌或某些风格性作品时,喉头可上移。从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民族唱法较美声唱法的喉位略偏高喉咙打开得也较小些。而通俗唱法男女声都以真声为主,喉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大,一切服从风格的需要。

美声唱法讲究混合共鸣,强调整体歌唱感,整个声区充分发挥共鸣作用,要求声区统一,转换音区不能有痕迹,因此音量大,穿透力强,不必借助麦克风来扩大音响。民族唱法多用局部共鸣,允许中间换气,形成独特风格。民族传统唱法中称头腔共鸣为“脑后音”,胸腔共鸣为“膛音”。通俗唱法,由于借助话筒扩音,不需要强大的共鸣(少数劲歌除外),轻唱为主,多用真声,下部共鸣较多,多用口腔共鸣,尽力保持自然状态,就像朗诵、说话一样。

美声唱法,声音成管状,竖向运行,即声音从喉室发响后经过喉腔、口咽腔,往上通过鼻咽腔到上部共鸣腔体(鼻腔、额腔蝶腔)后再送出来。主张声音从后面上去到头顶,再从前面出来,有如抛物线,象投掷铅球一样,声音可穿透得更远,取得良好的高位置,反对声音直接从口腔唱出。民族唱法要求明亮的音色,因此声音的走向普遍靠前。追求声音亲切、自然、直接,也讲究高位置,忌“窝”着唱或“包”着唱。而通俗唱法,发音管短小,声音靠前,亲切自然。

美声唱法由于上下声区贯通,音域展衍最快,一般能达到两个八度,甚至三个八度。民族唱法,作品音域一般不宽,但也有些山歌上下流动很大。通俗唱法,作品音域大多在十至十二度之间。部分民歌改编曲音域稍宽,些劲歌或戏剧性作品音域宽广,嗓音条件一般或未经训练的较难胜任。

美声唱法要求声音圆润柔和,音色偏“暗”咬字部位稍靠后,母音讲究“圆”嘴巴呈圆形。民族唱法,母音发音较靠前,声音反射至硬部分,嘴巴呈扁平状,嘴角向两边分开,让字吐得更清楚。通俗唱法吐字方法与嘴型和民族唱法相似,有时更靠前些,齿音、唇音较重,强调吐字,因而语言清晰,感情亲切。

综上所述,美声唱法强调共鸣与音质,演唱偏于唱“声”,注重发声的科学性,歌者不易患声带疾病,但由于其来自异域,与本民族的审美观有些差异,因此还不能被广大民众普遍接受,是一种高雅和寡的声乐演唱形式,随着我国严肃音乐的推广,现在也逐渐被大家接受和欣赏了。民族唱法讲究吐字清晰,以字带声,字正腔圆,注重声音的民族特性,嗓音中具有一种符合民族审美习惯的质朴感和亲切感,是一种雅俗共赏的演唱方法。通俗唱法注重直与平,发声自然,崇尚口语化,对声音考究偏于“情”与前两种唱法的相似之处在于要求歌者有良好的乐感和表达能力,关于这种唱法有褒贬不一的争论,但作为一种演唱风格,其平易近人的表演方式和强烈的感染力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喜爱的演唱方法,是一种客观存在,拥有一大批的著名歌手和热爱它的听众。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五

我们把歌唱分为美声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三种类型。近年来又加上了原生态唱法,这可以归为民族唱法。在这里,只谈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异同。

第一、无论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都要求具有精神集中的力量。气息、声带、共鸣三个方面精神集中的结合在一起。

第二、在气息的要求上相同。中国很早就有“气自丹田”一说。丹田,《抱朴子 . 地真》:“在脐下者为下丹田,在心下者为中丹田,在两眉间为上丹田”。道家一般称人身脐下三寸为丹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小腹。美声唱法要求胸腹式联合呼吸,人在无声抽泣时,小腹会自然膨胀,两肋会向外扩张,唱歌者需要的正是这样的呼吸,教师往往用闻花或狗喘气来启发学生。所以,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气息的要求应该是一致的。都要求中低声用说话的气息,高音的豪放是内部激动产生的。

第三、声带可以在说话的基础上缩短,二者都能做到真假声结合运用。

第四、按照生理机能方面讲,会厌部分能卷成小管,而且管子能下站,发出的声音教学上称为“咽音”。

第五、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对声音效果的要求上具有共同点,都要求结实、干净、响亮、开朗。

第一、民族唱法由于声带只会缩短,而不会变薄,因之咽音成分比较少,而美声唱法要“打哈欠”,而且软腭适度抬起,咽壁形成管道,而且它要求声音要“竖”,所以它的咬字发音咽部的能力更强。

第二、由于中国语言和咬字的'关系,民族唱法要求发音集中在牙齿、唇、舌等口腔的靠前的部分比较多。而美声唱法则不同,其发音多集中在咽部,加之,由于口腔软腭的提高,它对咬字的要求就没有民族唱法那么强调,它要求“字正腔圆”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第三、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的发音气势不同。民族唱法是由说话——向远处打招呼的感觉,显得自然、亲切。美声唱法多命令人的气势,声音通达而有力。

第四、民族唱法“啊”字要求响亮,靠前,软腭不提升。所以,口腔共鸣站半管,管子短。而美声唱法从低音到高音,软腭逐渐提升,靠咽部的调节,要求小、中、大管子能灵活运用。

第五、民族唱法的音色亮多暗少,声音的伸缩、强弱靠管子的调节较少,靠气息的作用多,咽部的咬字能力弱。而美声唱法的管子能力强,完全靠咽部的咬字能力,音色较暗。

第六、声音的位置,民族唱法只转为脑后音,不竖上头顶,而美声唱法要求高音必须竖上头顶。

第七、民族唱法“衣”、“啊”有母音的观念,有咬字的力量,而美声唱法由于咽部打开,相对于民族唱法缺乏咬字的力量。

第八、民族唱法由于汉字的特点,有子音、母音的要求,有字头、字腹、字尾的过渡,有归韵,相对较复杂。而美声唱法发音多集中在“啊”“哎”“衣”“奧”“呜”五个母音,相对简单。

鉴于以上原因,美声唱法发音以母音为主,音色较暗,比较容易达到谐和。而民族唱法个性太强,在合唱队伍中很容易突显个性,不容易达到谐和。所以,对于合唱队员的唱法,一般要求用美声唱法演唱。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六

学习民族唱法是一项古老而珍贵的技艺。在中国,民族唱法代表了文化的根基与传承,这个技艺已经存在了数千年的时间。学习民族唱法并不仅仅只是一种音乐学习,它还涵盖了语言、文化和习俗等内容。因此,学习民族唱法是一个发现中国文化根源之旅。在本文中,将会分享我的学习民族唱法的心得和体会。

第二段:方法和技巧。

学习民族唱法需要耐心和恒心,因为这项技艺不像其他的技能那样轻松掌握。首先,你需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民族唱法种类,听听歌曲,观察听觉效果,并在逐渐熟悉歌曲后开始模仿。其次,你需要注意这些音乐作品的发音方法和节奏措施。例如,在陕西梆子唱法中,需注意鼻音的成分,再例如,蒙古族喉音唱法,需要注意的是利用腹式呼吸,控制气流等等。如果你能理解这些技巧的想法,重复练习并不断完善,成功的可能就不是那么渺茫了。

第三段:历史文化背景。

民族唱法不仅是音乐技艺,他还具有其他的意义:历史和文化。学习民族唱法,你还将会学到许多关于中国民间文化的事情。在中国,很多民族唱法都是通过内在的传统和口头传承的方式传递下来的,比如云南民歌、藏族山歌等等。能够掌握民族唱法,不仅意味着你掌握了一项技能,还意味着你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变得更加深刻。

第四段:教学经验。

在学习民族唱法的过程中,选择一个好的老师和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曾在学习民族唱法时,在云南学习了6个月。我的老师是一个专业的民族唱法教师,也是当地知名的民族唱法歌手。她教会了我们很多关于民族唱法的技能以及技艺背后的意义。此外,我也加入了当地的学习社群,并与其他爱好者分享了我的学习经验和收获,在他们的分享中我学到了更多。

第五段:结论。

总的来说,学习民族唱法是一次很好的文化体验和学习,好像用一只缺失的手写字,感到有些困难,但当你真正掌握了它后,你会发现它是一种非常有价值和有趣的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理解到更广泛的文化和历史内容,感受到更深刻的情感财富。最后,提醒大家,学习民族唱法并不需要华丽的技艺,它只需要我们对它的真心的体会和重视。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七

流行唱法在使用共鸣腔体时则可以说是“必要时再用”。一般在演唱流行歌曲时,低音区和中音区尽量使用自然声,也就是俗话说的“大白嗓子”。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光用嗓子干唱。气息与声音的结合也是必不可少的。而唱到高音时,由于音高已经超过自然音域,必要的使用共鸣腔体也是理所当然的。但这时用到的共鸣只有头腔共鸣的鼻腔、额窦等靠前的区域。

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流行唱法与美声、民族唱法在声音位置上也有所不同。简单说来,流行唱法讲究“高音低唱”,而美声、民族唱法则多运用“低音高唱”。

演唱流行歌曲,往往采用以真声为主的演唱方式,从而表达出歌曲内容的真实感,更贴切我们生活的现实。所谓“高音低唱”,越高的音越往下边唱,与气息结合起来。这样的声音听起来更实,具有很强的穿透力。

而美声、民族唱法则多以假声或混声为主要演唱技巧,以抒发内心丰富的情绪变化。其所谓“低音高唱”就是指无论中音还是低音,都尽量与高音的声音位置统一起来,达到优雅的和谐。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八

中国的民族唱法继承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她又大胆吸收美声发声法的特点,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民族唱法训练秘诀,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

1.讲究气口 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口等等。使用气口的方式除一般歌唱吸气的方法外,还需采用偷气(不让人察觉的吸气)、抢气(在短时间内的急速吸气)、快吸气、慢吸气、浅吸气和深吸气等。

2.气息的支持 中国民族唱法在声带使用上张力较强,共鸣比较集中,采用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其呼吸对抗力量的集中点(支撑点)在脐上至腰间,这样便于贮存气息,控制呼气,以灵活地支持发声。

3.气息的控制 在呼气发音时,气流外围的肌肉(吸气肌肉群)始终做与气流相反方向的下沉运动,以此形成与呼气动作明显对抗的力量,起到节制呼气,保护声带,发挥充分共鸣和变化音色的作用。

4.气息的灵活运用 除经常使用的基本呼气方法之外,还要做和灵活变化的呼气训练,以便在声带和共鸣的配合下,完成各种不同的润腔发声。如润腔中的“嗽音”是一股较粗散的气流,刹那间冲破声门的阻力弹发出来;“顿音”是呼气在支点处做半顿半连的弹性的对抗运动形成的;其他如:“截音”、“颤音”、“沉音”等的呼气使用方法也都各不相同。

中国民族唱法对声带的使用较重,要求声带的功能强,音质坚实、脆亮,有利于咬字和唱词。

1.声门积极靠拢闭合,主动向下挡气,使呼出的气流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声波,使发音集中明亮。

2.保持声带的弹性和运动中的平衡,以此来减轻声带的负担与疲劳,获得更多的谐音振动,以便与头腔共鸣相策应,产生全面的广泛的共鸣效果。

3.声带振动的灵活多变,如声带可做不同张力、厚薄、长短、整体与边缘等各种不同程度的振动,以及振动幅度的大小、声门不同程度的闭合等,从而奠定发出各种不同声音的物质基础。

使用各种不同的共鸣方法来变化音色和音量,润饰唱腔,表达情感。

1.全面地平衡地使用共鸣腔体。充分发挥鼻腔(头腔)、咽腔和喉腔的共鸣,适当地运用胸腔共鸣,配合上吐字唱词中变化频繁的口腔共鸣,形成以咽腔为轴心的上通头腔(鼻腔)、下通喉腔和胸腔的垂直柱状的.共鸣通道,以求达到最佳的整体共鸣效果。相对来说,中国民族唱法中由于咬字和润腔等技法的使用,在共鸣效果上,与欧洲美声唱法的宽、洪、粗、大有所不同。

2.共鸣腔管的使用适度。总的说来,中国民族唱法的共鸣腔管相比欧洲唱法要细一些和短一此,喉、咽腔并不开得太宽,喉结相对稳定,发出的声音比较集中、结实、明亮,便于咬字行腔。

3.打开喉咙,抬起软腭,放松下巴,在咽腔形成一个开阔的“三叉腔”(“三角区”),获得良好的泛音共鸣(即鼻腔、头腔共鸣),使声音更加通畅甜美。

4.两种共鸣焦点的使用。中国民族唱法的歌唱家们在演唱中通常采用两种共鸣焦点。一个共鸣焦点是指鼻腔、头腔共鸣的最高位置——固定共鸣焦点,这是永久性的,是演唱中始终保持的,起保证头、鼻、胸共鸣的作用;另一个共鸣焦点是指在演唱的行腔韵味中临时形成的特殊共鸣焦点——游走共鸣焦点,是形成重国民族唱法中各种特殊风格、韵味的主要技法。

民族唱法心得体会范本篇十九

民族唱法普遍适用于歌剧、民族歌唱等表演活动。通俗唱法又被称为流行唱法、自然唱法,常借助于音响等现代设备,演唱注重直与平,发声具有自然、口语化等特点,且强调歌唱情感的流露,可依据作品内容,加入或者渗透一定量的舞蹈表演,达到唱与动两者有效的结合,进而产生与听众间的交流。

(一)呼吸运用。

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等。可以说,呼吸是歌唱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发声的基本动力。民族唱法中呼吸与通俗唱法下呼吸虽然存在深浅上的差异,但在呼吸运用方法上是一致的,所要到达的目的也是相同的。在两者呼吸相关训练教学中,老师都普遍采用闻花香、叹气式等方法让学生感知呼吸要领,都要求学生掌握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灵活用气等呼吸技巧。

(二)声音走向与咬字部位声音走向即声音的传播方向。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声音走向都要求亲切、自然和直接,声音明亮,声音的走向靠前。但民族唱法讲究高位置,切忌“窝着”和“包着”的唱法,而通俗唱法主要是借助于口腔的共鸣腔,发音管较短等。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咬字强调语言清晰,感情亲切,声音明亮,两者在吐字方式、咬字嘴型等方面是相同的。如:吐字时嘴型呈微笑状,发音靠前,声音发射在硬腭部位。

(三)作品表演。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两者歌唱表演都注重作品情感的流露,强调作品蕴含的感情因素。民族唱法曾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描写,即是唱法歌曲唱情,生动传情,注重对歌曲作品的情感传达。通俗唱法重情轻声,一大特点是感情跌宕起伏,舞台表演大方,生动活泼,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注重对作品情感的表达。甚至为了生动细腻的传达歌曲的情感,可以割舍噪音。

(四)审美品位。

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都属于音乐艺术的范畴,作为一种艺术表演活动,必须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即是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的自我表现形式、情感内容具有能提高听众的审美情趣,陶冶欣赏者的情操的效用,帮助人们在精神追求、道德评价、是非观念和美丑选择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帮助作用。因此,这就要求通俗唱法、民族唱法等所要传达、表达作品艺术的思想内容是积极性上、激人奋进的,其表演形式也是健康多样、优美动听的。

(一)共鸣方式。

民族唱法为了使声音明亮、饱满和优美,其共鸣运用采用混合共鸣的方式,有效的发挥了个共鸣腔体的作用。常用的共鸣方式有脑后音(头腔共鸣)、膛音(胸腔共鸣)等,形成了独特的声音风格。比如说,真声多使用在中低声区,混合声、假声主要运用到换声区和高音部分,造成了民族唱法声音统一、自如,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效果。而通俗唱法的共鸣运用则为不同。通俗唱法可借助于话筒达到扩音的效果,在歌唱表演时不需要强大的共鸣作用。且通俗唱法为了保持歌唱的自然状态,达到似说话、朗诵的效果,多采用真声轻唱的方式,共鸣方式也多使用口腔共鸣。

(二)喉咙打开方式。

歌唱发声器官由喉头、声带喉头好声带三部分组成,打开喉头是声乐学习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着声音的是否优美动听、有色彩和感染力。通俗唱法与民族唱法中喉咙打开的方式存在很大不同,比如说,民族唱法要求声音流畅,上下自然贯通,喉咙打开的方式、喉位的高低就要根据作品的风格进行调整,不能千篇一律或者随心所欲的想开多大就开多大,或者允许其上下移动。而通俗唱法主要是以真声歌唱为主,这就要求喉咙位普遍偏高,喉咙打开不能过大,最好形成管状。综上所述,喉咙打开的式要根据演唱风格的需求而定,要服从于演唱作品的要求。

(三)咬字、吐字。

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在咬字、吐字等方面也存在很大的区别,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是通过以字带声、以声传情的方式来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而通俗唱法的音域一般不宽,歌词语言都较为接近生活化、口语化,歌词通俗易懂,咬字、吐字不应过于雕琢。这就要求在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要准确、明晰,达到咬字行腔的效果。比如说,歌唱咬字、吐字时要强调字头情绪表现的作用,加大声母部分的力量力度,具体量化的力度是比说话力度更集中、更夸张,进而使声母的阻力气更有分量。通俗演唱的咬字、吐字要能与作品风格相符合,要亲切自然,发挥语言的感染力,通过歌词的语言性、生活性传达歌曲作品的诗意、意蕴。

了解和掌握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两者的内在联系和区别后,就可以做到两者之间的灵活转化。注重共鸣方式、喉咙打开、咬字和吐字等方面,还要重视作品风格、题材的转换处理。对于可以采用民族唱法、通俗唱法的同一歌曲作品,在歌唱方法的选择上要找出最为适合歌曲作品、风格的演唱的'方法。另外,还要做到两者演唱方法的灵活转换,找到两种演唱方式之间相同的地方,相互吸收借鉴,进而不断丰富歌曲的表现方式和手段。对于每一首歌曲作品在演唱表演时要尽可能的打破惯用的演唱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演唱形式,进而推动歌曲作品演唱方法的创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