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 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怎么写(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7 07:41:49 页码:7
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 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怎么写(7篇)
2023-01-07 07:41:49    小编:ZTFB

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一篇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那么心得体会该怎么写?想必这让大家都很苦恼吧。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关于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一

一深入浅出设计教学程序

语文教学专家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一观点。课堂中的“简单”是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后的深入浅出,是对教材的准确把握,教师自身要把教材读“厚”,而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读“薄”。我们的“简单”应当让学生学得更简便、更欢乐些,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些。为了这个“简单”,我背后做了“不简单”的事情:深入地解读文本,收集很多关于赵州桥的资料,例如以前的、此刻的赵州桥的图片,同类桥梁与赵州桥的差异,桥梁专家对其在建桥史上的价值进行的评议等等。解读完课文,赵州桥的形象、特点已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中,我感叹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中展现的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从它的美观感叹能工巧匠们的心灵手巧,艺术才干。整堂课我便是以赵州桥的这三方面特点“雄伟、坚固、美观”为核心,再根据这三个词去学句学段学篇,去感受赵州桥的无限魅力。

二用多媒体突破难点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适时运用多媒体突破难点,效果显著。例如出示赵州桥的全景图,它雄伟,坚固的特点“跃然图上”,学生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在理解“美观”这一特点时,出示赵州桥栏板上精美的图案,学生一下子就能明白语句所描述的龙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读文,看作者是用怎样的文字描述的,让学生带着自我的想象、感受再次朗读。学生体会出赵州桥上的图案是精美的,作者的语言描绘也是优美的,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心中自然产生一种自豪的情感。之后采取指名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进行朗读指导。最终,借助图片为线索,记忆背诵课文语句,对于学生内化这一段落的描述方法有很好的辅助作用。随后再利用媒体出示卢沟桥各式石狮像的图片,请学生进行想象写话,更是有效地检验了学生对于句型的把握。

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对文中“创举”一次的理解上。关于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尤其是这样设计的好处,为何会被称为创举,其意义又何在,很难讲清楚。我就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发大水时,河水怎样经过4个小桥洞来减轻大水对桥身的冲击力,同学们看了多媒体的演示之后,便一目了然,再联系“既……又……”句型体会这种设计的一举两得。最终经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创举的意思让学生感受到赵州桥的设计深深蕴含着祖先的智慧。并适时引进法国的塞雷桥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赵州桥坚固的特点的体会,并为之产生浓浓的自豪之感。这一环节的教学到达了预期效果------学生理解了赵州桥设计的特点,并为自我的祖国有这样的赵州桥,为自我拥有如此充满智慧和才干的祖先感到骄傲。

能够说整堂课上下来,我的教学目标基本已经完成。但不足之处依然存在。比如开头揭题导入部分,我采用的是新旧桥梁比较的方式,却忽略了学生对于1300多年前古代人民的工程建造水平的认识并不充分。这一番比较之下,他们并不能看到历史的发展,工程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当初隋朝石匠的创举,也使得他们对赵州桥的雄伟理解并不充分。这使我认识到需注重发展性的人文熏陶,将新旧比较这一环节置于整个课堂教学环节的最终位置,改为采用介绍隋朝以前古代桥梁的大概资料,会让学生有更深刻的感受。经过感知历史的发展进程,发展他们的历史人文认知,才能让学生对文本有真正深入的把握与领会。

关于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二

大家好!首先我欢迎各位来泉州参观、考察。

泉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已经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早在唐宋时期,泉州就被誉为东方的重要通商港口,世界各国的商人、学者、传教士纷至踏来,因此给泉州留下了许多极为珍贵的历史宗教遗迹和古典建筑。在泉州就并存着七种宗教,分别是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摩尼教等,这在世界上是极为罕见的,所以泉州素有宗教博物馆之称,同时泉州还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这些都证明了当时泉州港经济的发达,社会的繁荣。今天我们第一站要参观的是泉州伟大的古建筑——洛阳桥。

洛阳桥,又名万安桥。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是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北京的卢沟桥,河北的赵州桥,广东的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它是当时广东、福建进京城的必经之路。讲到这里也许各位来宾会提出疑问,洛阳桥应该在河南洛阳,此桥为何取名洛阳桥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早在唐宋之前,泉州一带居住着夷民主越族人,到了唐朝初年,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时有战争爆发,所以造成大量的中原人南迁,迁到泉州及闽南一带的多数为河南、河水和洛水一带的人士,现在泉州乃至整个闽南地区所用的语系称为河洛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闽南语,这些中原人士,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发达的农业技术和经验,引导当地人们开垦、发展,他们来到了泉州,看到这里的山川地势很象古都洛阳,就把这个地方也取名为洛阳,此桥也因此而命名。

现在我们已经到了洛阳江畔的洛阳桥头。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洛阳桥。当时洛阳江“水阔五里,波涛滚滚”。人们往返只能靠渡船过渡,每逢大风海潮,常常连人带船翻入江中,所以主人为了祈求万无一失地平安过渡,就把这个渡口称为“万安渡”,桥也因此称之为“万安桥”。据《泉州府志》记载,旧万安渡是北宋庆历初郡人李宠甃石作浮桥,后由郡守蔡襄主持改建成石桥。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四月至嘉祐四年十二月,也就是公元1053年至 1059年,花了六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耗资一万四千多两银钱才建成。洛阳桥原长1200米,宽5米,桥墩四十六座,两侧有500个石雕扶拦28尊石狮,兼有7亭9塔点缀其间,武士造像分立两端,桥的南北两侧种植松树七百棵。我们身后的这棵松树就是当年遗留下来的,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

当年主持修建洛阳桥者为泉州郡守(太守)蔡襄。相传蔡襄为天上文曲星下凡,他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高中状元,遂本朝为官,但他从小受其母教诲,为官后要为郡人修桥,为民解难。所以他在朝庭不久便申请回本府为官,为泉郡守(知府)。他回到泉州后为洛阳江水深浪大,难造桥基而日夜发愁。一天他突然梦见观音大士指点他派人向海龙王求助。蔡襄一觉醒来十分惊奇,便给海神写一封求助公文,问手下衙吏:“谁人下得海。”一个衙吏随即答道:“小人夏得海!”原来此人姓夏得海,误以为老爷叫他,随口应答。于是派他前往海神处投递公文。夏得海知道此去必无回,便告别了妻子,买了一壶酒喝得大醉卧在海滩上,想让潮水卷走了事,哪知一觉醒来,黄色的公文袋变成了红色公文袋,于是连忙回来交给蔡襄,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一个“醋”字。蔡襄冥思苦想,终于领悟了海龙王的启示,当月甘一日酉时动工,果然此时海潮退落,三天三夜不涨潮,桥基终于顺利砌成。但是由于当时资金有限,桥的高度不够,每逢洪水,桥面经常被淹没。所以后来又传说泉州郡人大富商李五,为此桥出资增高三尺。李五为泉州大富商,由于他生活的奢侈和挥霍,被小人诬告,无故被抓往京城问罪。当他的囚车过洛阳桥时,水已淹没路面,他很艰难地过了桥,因此他对天发誓,要是他能平安无事回乡,一定出资将洛阳桥增高三尺。果然,三年后他顺利回家,因此就出资将桥增高了三尺。当然我们现在看到的洛阳桥已经是经过修葺的,最后一次修葺是1938年,蔡挺楷带领十九路军路过泉州时修建的。

下面向各位来宾介绍一下有关洛阳桥的建筑特点。早在北宋,我们的先民就以惊人的毅力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一种直到现代才被人们所认识的新型桥基 ——筏型基础。所谓的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的石块,形成一条连结江底的矮石埕作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对中国乃至世界造桥科学都是一个伟大的贡献。为了巩固桥基,在桥下养殖了大量的牡蛎,巧妙地利用牡额外壳附着力强,繁生速度快的特点,把桥基和桥墩牢固地胶结成一个整体,这是世界造桥史上别出心裁的“种蛎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把生物学应用于桥梁工程的先例。当时没有现代的起重设备,就采用“浮运架梁法”,利用海朝涨落的高低位置,架设桥面大石板,显示了我们先民建桥的非凡才智。船形桥墩也颇具特色,它有利于分水。洛阳桥成功地建成了我国第一座海港大石桥,是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伟大创举,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称赞说:“洛阳桥是福建桥梁的状元”。

接着我们继续参观蔡襄词。它始建于宋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为清代修建,饲堂大厅中间是蔡襄的塑像,中亭有“万安桥记”碑刻,此碑世称为 “三绝”碑。文章精练,用一百五十三个字记载造桥的时间、年代、桥的长宽、花费的银两,参与的人物等,书法遒美,刻工精致。此碑为洛阳桥增辉不少。这碑文由蔡襄自撰自书。蔡襄字君漠,仙游人,曾两次任泉州知府。是我国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除了著名的《万安桥记》外,还有藏于河南安阳魏公饲的《昼锦堂记》;福州鼓山的《忘旧石》等碑刻。除此之外,他还有大量的纸本书法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这些作品都反映了他对前人优秀书法精华的吸收。有古书《评书》认为“追配前人者,独蔡君漠书。”天资既高,积学深至,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由于他大量接受前人的优点,融会贯通,因此蔡襄的书法充满了艺术魁力。

蔡襄的书法作品表现了一种当时文人的气息,他效法过王羲之,颜真卿等,取法争上,超然脱俗,神清气淡,达到古雅优美的境界。这种境界往往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欣赏的同时得到提升。蔡襄的书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作,不是重复,因此形成一种新的书法格局。学古人而泥古,继承前人而创造,使蔡书有了新的美学价值,因此他的书法作品永留书法史册。

今天我的讲解就到这里,请各位来宾自由活动,留影纪念。

关于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三

1、桥上搭碉楼,底子空。

2、桥是桥,路是路,清清楚楚;一清二楚。

3、桥头上跑马,走投无路。

4、牵牛过独木桥,难过。

5、牵牛上独木桥,难过。

6、桥顶上盖搂,上下空。

7、牵牛上纸桥,难上加难;难上难。

8、牵瘸驴上窟窿桥,左右为难,

9、桥孔里插扁担,担不起(比喻负不起责任或不敢当。)。

10、三人过独木桥,有先有后。

11、石板桥上跑马,不留痕迹。

12、天桥的把势,光说不练。

13、天上架桥,想到办不到。

14、铁拐李走独木桥,够戗(够受的);走险。

15、瞎子过独木桥,盲目冒险;死路一条。

16、瞎子过桥,提心吊胆。

17、香签棍搭桥,难过。

18、小脚婆娘过独木桥,摇摇摆摆。

19、朽木搭桥,难过。

20、牙签子搭桥,难过。

21、烟袋杆搭桥,难过。

22、白娘子突断桥,想起旧情来。

23、白素贞哭断桥,想起旧情。

24、半夜过独木桥,步步小心。

25、扁担插进桥眼里,担不起。

26、踩着高跷过独木桥,艺高胆大。

27、踩着银桥上金桥,越走越亮堂。

28、船到桥头,不顺也得顺。

29、刺木架桥,没人敢过。

30、灯草搓绳,烂板搭桥,枉费心机。

31、灯草搭浮桥,走不得,

32、掂着猪下水(可食的猪内脏)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33、顶大风过独木桥,担风险。

34、独木桥,难过。

35、独木桥上踩车,别拐弯。

36、独木桥上钉木板,故意让人过不去。

37、独木桥上扛木头,难回头。

38、独木桥上跑马,冒险;危险。

39、独木桥上散步,走险。

40、独木桥上睡觉,翻不了身。

41、独木桥上遇仇人,冤家路窄;分外眼红。

42、端着鸡蛋过独木桥,提心吊胆。

43、短板子搭桥,不顶用;不顶事。

44、短木搭桥,难到岸。

45、扶着桥栏杆过河,生怕掉进水里(比喻胆小怕事。)。

46、扶着醉汉过破桥,上晃下摇。

47、刚下桥的新媳妇,不好看也爱看。

48、过河拆桥,忘恩负义。

49、过了银桥过金桥,越走越亮堂;越走越明。

50、九曲桥上扛竹竿,难转弯;转不过弯来。

51、九曲桥上散步,走弯路;拐弯抹角。

52、九曲桥上拖毛竹,拐弯抹角;难过。

53、枯木搭桥,存心害人。

54、筷子搭桥,难过;路子窄。

55、烂板子搭桥,难过;不顶事。

56、烂汽车过朽桥,乘人之危。

57、烂柱子搭桥,不牢靠。

58、烂板桥上的龙王,不是好东西。

59、老太太走独木桥,难过。

60、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

关于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四

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人间……”听着这首歌,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保护朋友之间友谊的守护神─心桥。

虽然心桥在别人心中是无形的,但在我的心中却是一座非常美丽、非常独特的桥。

心桥在我心中的样子是这样的:一颗丰富的心和一颗多彩的的心被一条弯弯的小桥连接着,这座小桥就是我设计的心桥。

心桥,使我们与朋友心灵之间地桥梁,它使我们学会了怎样与朋友团结、互相帮助。

有一次,我去雷蕾家玩巴比娃娃。他说我的一些芭比娃娃衣服落在她家了,让我回家时拿走。可我要回家时,却把衣服忘了拿走。回到家后,我发现我其中有一件衣服不见了,我想一定是她喜欢我的那件衣服,便把它给藏起来了,故意把那件衣服没有还给我。慢慢地,我就觉得她很烦,见到她也不想和她说话,更不想理她了。

这事没过几天,我心里就忐忑不安起来,总是想找她说话,总是想和她和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心桥在告诉我:“朋友这两字并不是单纯的两个字,它是由无数次和好如初、无数次矛盾组成的,当你和朋友发生矛盾时,就意味着你和朋友之间的友谊会更深,只要你能与朋友和好,那么胜利就在你眼前。”渐渐地,我想通了,便主动去找雷蕾,一场误会终于化解了,我和雷蕾又和好如初了。我们之间的友谊也越来越深了。

虽然心桥我们看不见,但我们可以感到:因为有了心桥,友谊才能一步一步地向爱的顶峰走去……

虽然心桥没有卢沟桥那样奇特,也没有十七拱桥那样秀美,更没有九曲桥那样回旋别致,但它仍然是人们最喜爱、最留恋的桥梁。

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座心桥,愿我们的心桥越来越长,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关于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五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距今1400多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9次。

李春像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三,使桥身更加美观。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桥上有车轮印,膝盖印。

上海小学四年级有一篇课文叫《赵州桥》,讲的就是赵州桥的三绝。中国桥梁学家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中也提到。

设计

赵州桥(1)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我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我国古代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形式比较优美、完整,但也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圆形桥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为此,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为37.0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当然圆弧形拱对两端桥基的推力相应增大,需要对桥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采用敞肩。这是李春对拱肩进行的重大改进,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敞肩拱,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靠近大拱脚的小拱净跨为3.8米,另一拱的净跨为2.8米。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敞肩拱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冲击力。古代洨河每逢汛期,水势较大,对桥的泄洪能力是个考验,四个小拱就可以分担部分洪流,据计算四个小拱可增加过水面积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对大桥的影响,提高大桥的安全性。其次敞肩拱比实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据计算四个小拱可以节省石料26立方米,减轻自身重量70吨,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桥梁的稳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优美,四个小拱均衡对称,大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显得更加轻巧秀丽,体现建筑和艺术的完整统一。第四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敞肩拱式结构在承载时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单孔。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这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建造

石碑(1)桥址选择比较合理,使桥基稳固牢靠。李春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严格周密勘查、比较,选择了佼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建桥,这里的地层是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层表面是久经水流冲涮的粗砂层,以下是细石、粗石、细砂和粘土层。根据现代测算,这里的地层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4.5到6.6公斤的压力,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够满足大桥的要求。选定桥址后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桥台,自建桥到现在,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说明这里的地层非常适合于建桥。

赵州桥

(2)赵州桥的砌置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李春就地取材,选用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建桥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纵向(顺桥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个大桥是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拱厚皆为1.03米,每券各自独立、单独操作,相当灵活,每券砌完全合拢后就成一道独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动承担重量的“鹰架”,再砌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法有很多优点,它既可以节省制作“鹰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动;同时又利于桥的维修,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了,只要嵌入新石,进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

(3)在保持大桥稳定性方面采取了许多严密措施。为了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使28道拱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连接紧密牢固,李春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

(l)每一拱券采用了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个拱券向里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其横向联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了少量“收分”的办法,就是从桥的两端到桥顶逐渐收缩宽度,从最宽9.6米收缩到9米,以加强大桥的稳定性。

(2)在主券上均匀沿桥宽方向设置了5个铁拉杆,穿过28道拱券,每个拉杆的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在石外,以夹住28道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在4个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铁拉杆起同样作用。

(3)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以保护拱石;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住主拱石使其连接牢固。

(4)为了使相邻拱石紧紧贴合在一起,在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都穿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铁”,把拱石连锁起来。而且每块拱石的侧面都凿有细密斜纹,以增大摩擦力,加强各券横向联系。这些措施的采取使整个大桥连成一个紧密整体,增强了整个大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赵州桥的桥具特色。桥台是整座大桥的基础,必须能承受大桥主拱圈(桥身主体)轴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赵州桥的桥台具有下述特点:(l)低拱脚:拱脚在河床下仅半米左右;(2)浅桥基:桥基底面在拱脚下1.7米左右;(3)短桥台:由上至下,用逐渐略有加厚的石条砌成5米长、6.7米宽、9.6米高的桥台。这是一个既经济又简单实用的桥台。为了保障桥台的可靠性,李春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固基措施。为了减少桥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桥主体的垂直压力造成的下沉),李春采取了在桥台边打入许多木桩的措施,以此来加强桥台的基础;这种方法在今天的厂房、桥梁的建造上也经常采用。为了减少桥台的水平移动(即由大桥主体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桥台后移),李春采用了延伸桥台后座的办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为了保护桥台和桥基,李春还在沿河一侧设置了一道金刚墙,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冲蚀作用,另一方面金刚墙和桥基、桥台连成一体,增加了桥台的稳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证了大桥具有坚固的桥台,提高了大桥的坚实程度。

三绝

(1)“券”小于半圆。赵州桥我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有37.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

(2)“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

(3)洞砌并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坐落在石家庄东南45公里赵县城南的洨河之上,因桥体全部用石料建成,当地俗称大石桥。建于隋代开皇至大业年间(595年~605年),由匠师李春建造。赵州桥结构新奇,造型美观,古人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桥全长64.4米,宽9.6米,跨度37.02米,是一座由28道相对独立的拱券组成的单孔弧形大桥。赵州桥最大的科学贡献就是它"敞肩拱"的创举。在大拱两肩,砌了四个并列小孔,既增大流水通道,减轻桥身重量,节省石料,又增强了桥身稳定性。这就有力地保证了赵州桥在1400年的历史中,经受住了多次洪水冲击,8次大地震摇撼,以及车辆重压,仍挺立在洨河之上。

关于赵州桥的建造,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昔日洨河水泛滥,百姓只靠木船摆渡。木匠祖师鲁班一夜之间把羊群化成石头建起大桥。张果老和柴王爷一同来试桥。张果老倒骑毛驴,驴背褡裢里装着日、月;柴王爷推小车,运载着五岳名山。行于桥中心,将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见势不妙,纵身跳入水中,用手将桥托住,石桥安然无恙。至今桥上面还留下了清晰的驴蹄印、车道沟和膝盖印;桥底保留着鲁班的手印。正如民歌《小放牛》所唱的:"赵州石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轧了一道沟"。

赵州桥只用单孔石拱跨越洨河,由于没有桥墩,既增加了排水功能,又方便舟船往来,石拱的跨度为37.4米,连南北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处),总共长50.82米。采取这样巨型跨度,在当时是一个空前的创举。石拱跨度很大,但拱矢(石拱两脚连线至拱顶的高度)只有7.23米。拱矢和跨度的比例大约是1比5。可见桥高比拱弧的半径要小得多,整个桥身只是圆弧的一段。这样的拱,叫做“坦拱”。坦拱降低了桥的坡度,方便往来的车马行人。而更为高超绝伦的是,在大石拱的两肩上各砌两个小石拱,从而改变了过去大拱圈上用沙石料填充的传统建筑型式,创造出世界上第一个“敞肩拱”,的新式桥型。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明,其优越性在于:第一、减轻桥体的重量,节省填腹的材料。经计算,四个小石拱留下的空洞,可以减少填料180立方米,合700多吨。这不但省工省料,还减轻桥身净重的15.3%,从而降低了石桥对两岸地基的压力,相应增加了桥梁的安全系数11.4%,延长了桥梁使用的期限。另外,充分利用小拱对大拱所产生的“被动压力”,从而大大增强了桥梁的稳定性。第二、四个小拱留下的四个空洞,增加排水面积16.5%,在洪汛季节。桥下过水面积增大、减轻了洪水对桥身的冲击。第三、大拱之上加两对小拱,均衡、对称,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这个精巧的造型,使得赵州桥更加壮丽多姿。

再其次,赵州桥的施工方案极为科学巧妙。砌筑拱洞有两种砌筑法,一是横向联式砌筑法,另一是纵向并列式砌筑法。横向联式砌筑的拱洞是一个整体,比较结实,但这种砌筑法要搭大木架,而且必须整个拱洞竣工才能拆除本架,施工期较长。纵向并列砌筑法是把整个大桥沿宽度方向用28道独立拱券并列组合起来。每道拱券单独砌筑,合拢后自成一体。这样砌完一道拱后,移动承受拱券重量的木架,再砌相邻的一道拱,一道一道地砌筑。这种砌筑法优点是,既节省搭木架的材料,又便于移动木架分别施工,并且以后容易维修。因为每道拱券都能独立承受重压,28个拱券拼成一个大拱券,如果某一道拱券损坏了,可以部分施工维修,不影响整个桥身安全。但是,纵向并列砌筑法,并列的拱券之间缺乏联系,整体结构并不结实。李春建造赵州桥的时候,所以大胆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是由于他充分考虑到洨河水文情况和施工进度的矛盾。在当时的生产水平条件下,建造这座大石桥不可能短期竣工。而洨河冬枯夏涨,如果采取横向联式砌筑法,工程进行到一半,遇上洪水,木架和已砌成的部分就要被冲毁,可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即使遇上洪水,也不会太受影响,李春为了克服纵向并联砌筑法整体结为不结实的缺点,先用9条两端带帽头的铁梁横贯拱背,串连住28道拱券,加强横向联系,再对两块毗邻的拱石,用双银锭形的腰铁卡住,然后在桥的两侧各有长1.8米,外头向下延伸五厘米的钩石六块,勾住主拱券,拱券外还有护拱石,这样,整个桥身结合在一起。另外,利用拱脚比拱顶宽0.6米的少量“收分”来防止拱券倾斜。经过1350多年的考验,证明这种施工方案是极其科学,极有成效的。

石栏杆

赵州桥的故事非常感人可是桥身上为什么会凿上这些痕迹呢?据现代桥梁专家罗英先生按照工程原理推测,这些痕迹是行车指标和工程指标。由于赵州桥是采取纵向并列砌筑法修建的,两边如行重车,桥就容易损伤。桥面厂的驴蹄印都在东侧1/3的位置。这就是说,重载过桥如果太靠边,石拱券容易变型外倾发生危险,应当走中间。桥腹上的手掌印应当是一种工程指标,表示万一桥发生裂痕,可在手掌印处暂时支撑,以免立刻坍圮,可以从容维修。

总之,赵州桥处处都体现着中国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象赵州桥这样古老的大型敞肩石拱桥。在世界上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独一无二的。在欧洲,公元14世纪时,法国泰克河上才出现类似的敝肩形的赛雷桥,比赵州桥晚了700多年,而且早在1809年这座桥就毁坏了。隋代著名石匠李春的重人贡献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永放光辉。附:河北省衡水市安济桥

安济桥,横跨滏阳河两岸,石砌七孔拱桥,桥长116米,面宽7‘5米,桥两侧各有60个石柱,上雕石狮,石狮形象生动,姿态各异,每尊石狮下还雕有1——2只小狮,狮下有莲花座,通狮柱高1’62米、宽0‘32米,桥栏板浮雕卷云纹,栏板高0’84米、宽1‘55米、2’11米不等。桥墩分水口月台用石块堆砌,桥孔雕有水龙头,整个建筑,浑然一体,即雄伟壮观,又精巧玲珑。安济桥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五月,乾隆皇帝赐名“安济”,故名安济桥。1937年发大水,被日寇炸毁中孔,1956年用木材衔接修复。1982年4月,由地区公路工程队动工,用钢筋水泥修缮石桥中孔,水泥铺面。年5月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__年4月12日,经河北省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初评和推荐,由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石家庄市赵县赵州桥景区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桥联

对联: 望之如月出云 , 长虹饮溪。上联:水从碧玉环中过;下联:人在苍龙背上行。 驾石飞梁尽意虹 苍龙惊蛰背磨空

传说

桥上的驴蹄印和膝盖印赵州桥上的仙迹,主要指传说中张果老倒骑毛驴在桥上走留下的驴蹄子印;柴王爷推车过桥轧下的车道沟印和膝蛤下的膝盖印;鲁班为救石桥跃身跳入河中,用手力顶石桥的手掌印,这些仙迹常常成为游人津津乐道的最有趣内容之一,来到赵州桥也都要首先寻觅看个究竟。这守于赵州桥的一段最有名的传说。

相传从前在河北省赵县城南五里的地方,有一条大河,名叫洨河。洨河发源于河北西部的井陉山。在古代,它的水势很大,每逢夏秋两季,大雨来临,雨水和山泉一并顺流而下,沿途又汇合几条河水,形成了汹涌的洪流。因此,洨河两岸的居民和来往的行人,都感到非常不便。

赵县人民的这个困难,被著名的工匠祖师鲁班知道了。他特地远道赶来,施展出卓越的技术,在一夜之间就造好这座赵州大石桥。

赵州桥造好的消息,很快地传遍了四方。远近居民都怀着惊喜的心情,争先恐后地前来参观。这个奇迹甚至惊动了“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在驴背的褡裢里一边装上了“太阳”,一边又装上了“月亮”,要在桥上走过。这还不算,张果老存心要和鲁班开个玩笑,他又约了柴荣,推着载有“五岳名山”的独轮车,一道来到桥头,开口便问这桥能不能让他们两人同时行走。这时,鲁班刚把大桥修好,正在十分得意,便很不以为然地说:“这么坚固的石桥,还经不起你们两人走么?”不料他们上桥以后,把桥压得摇摇欲坠。鲁班一看情况不妙,赶忙跳下桥去,用手使劲托住桥身东侧,才使这两位仙人带着日月和五岳名山顺利通过。从此,桥上留下了几处人们津津乐道的“仙迹”;张果老的驴蹄印和斗笠颠落压成的圆坑;柴荣因推车力过猛,一膝着地压成的膝盖印和车道沟;还有鲁班托桥的手印。后来,除了因为东侧一度塌毁,手印已经不见,其余的“仙迹”都留存下来。《小放牛》里所歌唱的就是这一段生动的传说。衡水的安济桥衡水的安济桥修建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历时一年零七个月完工,乾隆爷赐名“安济”,取保水安济苍生之义。屈指算来,这座横跨在滏阳河上的老石桥,距今已近二百四十年的历史了。据乾隆年县志记载:衡桥夜月为衡水八景之一,似乎可以与燕京八景之中的卢沟晓月相比美,同样是石桥、月夜、狮子,所不同大概是那一湾水了。

三年级课文—《赵州桥》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三百多年了。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礅,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关于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六

通过这次的认识实习,我们从实践中对这门自己即将从事的专业获得一个感性认识,对桥梁工程进行一个初步的了解,为以后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学习打下一个基础,为今后书本与实践的结合打下基础。

7月12号和13号

人民路的圭塘河大桥,浏阳河大桥,洪山大桥,湘江三汊矶大桥,银盆岭大桥

这次桥梁工程认识实习有两天时间,由桥梁工程老师带我们到长沙一些大桥进行认识实践,主要通过老师的对不同的桥梁结构进行现场依照实物逐结构分析和对桥梁施工方法的介绍,达到我们对桥梁的一个初步认识和了解。这次实习第一天我们在人民路的圭塘河大桥,浏阳河大桥,洪山大桥进行实习。第二天主要是对湘江上的湘江三汊矶大桥,银盆岭大桥进行观习。在实习过程我们将老师的讲解尽量的做下笔记,并记下一些桥梁专有名词。为回来写报告做好准备。

12号早上我们在大礼堂前集合,然后乘车直接到人民路的圭塘河大桥下下车。下车后老师问我们一个桥的概念,桥是指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由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两部分组成。上部结构包括桥身和桥面;下部结构包括桥墩、桥台和基础。中国山川众多、江河纵横,是个桥梁大国,在古代无论是建桥技术,还是桥梁数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现在保留的赵州桥,卢沟桥,广济桥,安平桥,铁索桥,五音桥,这些历史古桥就是见证。千百年来,桥梁早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桥梁工程现在已经渗透到公路建设和铁路建设中,城市由于交通的越来越繁忙而土地是有限的,这样就要求我们去建造立交桥,铁路往往要经过不同地域和河流,这些往往要靠架桥来解决。接着我们开始参观这座圭塘河大桥,圭塘河大桥长155米,宽29米,引桥为预应力三跨连续箱梁。主跨长78米,为下承式系杆拱,两拱圈之间无横向联结,桥型在长沙市独一无二。每条拱圈跨径长75.8米,距桥面17.8米。同时老师还以这做桥为例给我门讲了一些关于桥墩,通风口,排水道问题的设计等知识。此外老师来提出了这座桥所存在的缺点和弊端。一会后我们从桥下转移到桥上,桥上的()是给桥活动的空间,热账冷缩的自然现象就要靠这来调节,这也是桥梁建设中必需考虑的一个问题。

接着我们徒步一会就到了浏阳河大桥。浏阳河大桥281米,宽29米,是由上下游两个半幅的桥梁合二为一的公路桥,也是目前长沙最大跨连续钢构桥,形成了“一桥高跨两河”的独特景观。浏阳河大桥的最大特点是两个复合桥墩像两片薄薄的书页,薄壁式墩身厚度仅

1.2米,这种设置国内罕见。这个桥的施工采用分段从后向前顶的施工方法。该桥的也是采用箱梁结构,施工过程留下的方形口刚好被流做该桥的通气口。但这座桥的一个缺点就是护坡初到桥的距离不合理,只能小轿车通过,大车回撞到桥而产生危险。

观习完这两座桥后就再坐车到洪山路的洪山大桥进行实习。洪山大桥被称为“世界第一跨”名不虚传。该桥在同类型桥梁中跨度和斜塔高度均居世界第一。洪山庙大桥位于长沙北

二环线老洪山庙桥东60米处,南接四方坪立交桥,北临洪山庙旅游度假区。大桥主桥结构形式为无背索斜塔斜拉桥,主跨206米,跨下没有一个桥墩,比“第二跨”西班牙阿拉米罗桥长出6米。据了解,斜拉桥塔身采用等截面薄壁空心钢筋混凝土结构,通过塔基与基础固结,主梁采用钢混叠合结构,钢箱梁高4.4米,桥面宽33.2米。站在该桥上震动非常厉害,该桥采用了新进的消震材料。该桥的一个特色是将人行道放置在桥中间,这也是平衡两边的斜拉索,少站空间。

13号我们继续桥梁认识实习,这次的桥梁主要是湘江上,其跨度比较长。首先是三汊矶大桥,三汊矶大桥主桥采用自锚式悬索桥,主桥桥面通过两组巨型悬索下的吊杆系住。这种跨度达328米的自锚式悬索桥,名列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在系悬索的主桥墩顶端各增加一对18米高的塔尖,不仅具有极强的避雷作用,还将使该桥显得更加雄伟和壮观。三汊矶大桥由西往东共有21组桥墩,其中,最中间的两组为代表大桥风貌的主桥墩。最后是银盆岭大桥,长沙银盆岭大桥又称长沙湘江二桥、长沙湘江北大桥,为“双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位于长沙市城北,东起伍家岭,西至银盆岭,主桥总长1025米,大桥全长3616米,双向4车道,桥面宽25米,其中机动车道宽15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3.5米,人行道各1.5米。共有桥墩159个,总投资1.45亿元,该桥建成之初还是中国跨度最大的双塔单索面斜拉桥。

实践中老师通过从桥上到桥下或桥下到桥上,不同桥不同结果的比较分析其不同作用。通过从力学方面的受力作用,以及力的传导过程,分析桥的受力和承受原理。同时也对这些斜拉索桥的桥索作用的分析,货物在重传导到桥上,桥又通过塔将这些受力,最终传导到大地,使得桥不会受损坏。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次实习让我深刻体会到读书固然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途径,但是多一些实践,畅徉于实践当中接触实际的工作,触摸一下社会的脉搏,给自己定个位,也是一种绝好的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选择。

可惜时间太短了,不然我会学到更多的知识,这些要靠以后慢慢学习来弥补了。桥梁工程永远会是土木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项目。以前建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现在铁路和公路,管道建设都会有桥梁建设的要求,因此桥梁建设无处不在了。现在桥梁的建设与城市建设规划结合起来,不仅在经济和日常的作用,也回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了,这就要求我们对桥梁的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了。当今桥梁的建设也在朝着跨度越来越大,难度高的一些领域建桥下已成为可能,但这些要求有更高的技术要求,要求我们去创造出新技术和方法。此外现在桥梁的建设要求一个非常强大的基金,我们要去找出新的最佳方案来降低成本,我想这些应该回成为,桥梁工程中的新任务。

在这次实习中虽然我不能完全明白老师讲解的所有知识,但终归是学习的过程,不同程度上都会有收获,而实习的意义也在于此。我非常感谢带队老师,他们在这烈日下,汗流浃背为我们讲解知识,他们辛苦了。我们学校桥梁专业在各院校中处于领先的地位,着给我们学

习带来了很好的条件,我一定回好好利用这些资源来充实自己。这次实践更进一步促进我对这一专业的喜好,眼前宏伟的桥梁景观让我深深折服,看着眼前的现实物,大脑想象着,有朝一日我也自己建造出一座如此大桥的情形。希望我的经验和体会能够在以后的道路上指导我走向成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是,没有实力就变成别人是你的精彩,而不是你是别人的精彩。我们的实习虽然结束了,但是,我们的学习将仍在继续

关于卢沟桥参观心得体会和方法七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石拱桥》是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建筑园林”为主题,学习这些课文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种知识、开阔眼界,激发他们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这篇课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讲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优秀代表、中国人建成石拱桥的原因,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卓越才智。学习本文,要求学生把握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来介绍事物的,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掌握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教学难点:以赵州桥、卢沟桥为重点说明中国石拱桥,理解作者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八年级的学生处在由初一到参加中考的过渡阶段,此阶段的学生既要学习本学期的课文内容,也要多积累备考知识。他们在之前学过简单的说明文,但是在说明方法、说明思路上还不是很清晰,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的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这为我开展语文教学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很容易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他们也存在着概括能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差等特点,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我会多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动探讨和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生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与技能:

①积累“雄伟、残损、古朴、推崇、惟妙惟肖、巧妙绝伦”等词语,掌握读音和词义。

②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

①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培养初步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②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③揣摩语言,把握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我国桥梁建设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和对聪明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首先利用多媒体,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在教学中发挥多媒体优势,调动最适宜的教学资源,能增大教学容量,创设教学情景,启发学生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乐学、爱学。

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让学生自读自思,辅以教师的点拨引导,化枯燥为生动,变死寂为灵动,提高说明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培养自学能力,在学会学习的过程中达到自能会学。本节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前提下,强调动口动脑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培养创新能力和发展智能,提高整体素质

根据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养成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语文基础。所以,这节课我采用的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进行讨论:讨论法是民主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反映,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评论与争辩能力。通过讨论,使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合作,敢于质疑,不断提高思维能力。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前,我让学生讨论,在他们的生活中或旅游中见过哪些桥,然后视频演示赵州桥片段,让学生感知赵州桥的建筑之美。看完视频,板书课题:中国石拱桥。

接下来,介绍作者。首先向学生适当介绍作者是必要的,但是内容要精当,有所侧重,有利于增加学生文学常识。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1、对比阅读。我把准备好的一篇散文、一篇说明文发给学生,《桂林山水》、《桂林》。学生阅读后,感知它们的区别,然后谈阅读感受,只要能谈到一两点就行。两文同样写桂林的山水。但《桂林山水》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桂林》则介绍了桂林的风景去处、山水岩洞的特点等,是一篇简短的说明文。通过对比,让学生感知说明文的客观性、严谨性以及说明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2、自由朗读。朗读是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过程,它能帮学生初步把握文意。教师用多媒体显示视频配乐朗读,再用多媒体显示需要积累的词语,然后让学生填写,既检查预习情况,又便于学生了解文意。

3、了解说明对象。培养学生了解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是本文的能力目标。用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问题。问题设计如下:

(1)作者写了石拱桥的哪些共有特征?

(2)赵州桥有哪些特征呢?

(3)请同学们找一找卢沟桥的特点?

(4)文章的最后两段,作者写了什么?

学生接受问题后,会急切的投入思考。

这个环节,让各小组分组讨论,思考出答案,并抢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启发思考,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通过互相探讨解决问题,组织学生自我学习、自主解决问题,这是中学生学习知识、形成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回答结束以后,给出标准答案,并给予图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细读理解、释疑解难

该环节为阅读教学中的“合作探究,解读文本”环节,细读理解的目的是让学生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以便(初步)掌握课文要点、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该阶段是教学的重点,包括以下4个环节:

(1)梳理初读及整体感知情况;

(2)围绕疑难问题,师生合作探究;

(3)体验思想情感,积累语言材料;

(4)小结理解课文的情况。

(1)引导学生根据初读的问答,理出本文的说明顺序。采用提问法,请一名学生来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得出本文说明顺序,并板书。

中国石拱桥的共同特征—赵州桥的特点—卢沟桥的特点—石拱桥辉煌的原因—现代石拱桥的飞跃发展。

(2)重点段落、合作探究

首先,请学生着重默读第4、5段,找出作者说明赵州桥所采用的说明顺序,然后尝试说出作者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了前面的引导,学生会很容易说出赵州桥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学生一般会答出列数字,有的同学还会找出引用,但是很少有同学能发现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这就需要老师举出例子,加以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第6、7、8段,在介绍卢沟桥时,所采用的说明顺序和方法,基本与赵州桥的说明方式一样。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怀疑精神,让他们再次小组讨论,找出卢沟桥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这样就可以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四)整体回顾、拓展延伸

1、对学生本节课的自主探究、互助合作情况进行整体评价,多做表扬,对于突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指导,让学生及时改正。

2、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包括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作者语言的严谨性。

(五)布置作业、做好预习

1、学生完成课后习题第一、二题;

2、预习第9、10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