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小巷深处心得体会报告 小巷读后感(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06:27:28 页码:9
小巷深处心得体会报告 小巷读后感(4篇)
2023-01-08 06:27:28    小编:ZTFB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小巷深处心得体会报告一

欢迎光临成都,我叫,是大家今后几天旅程中的导游;为我们开车的司机姓张,张师傅将会和我一起,竭诚的为大家服务,希望能与大家合作愉快,也希望大家在即将到来的几天旅途中能玩的开心、游的尽兴。

游客朋友们,今天早上我们要去的地方是宽窄巷子了。从酒店出发,沿总府路、蜀都大道,途经天府广场、人民公园,最后抵达成都宽窄巷子,行程约15分钟。

现在我想问一下,在大家眼里,成都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呢?没错,安逸。李白有诗云:“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杜甫也有“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诗句,真切道出当年成都的优美环境与休闲生活。宽窄巷子可以说是最能体现成都人对于休闲生活的理解和表达的地方,闲在宽巷子,品在窄巷子,泡在井巷子是对三个区域主要功能的完美解释。

现在我们已经抵达宽窄巷子了,接下来我会为大家细细地讲解宽窄巷子里的一些特色事物,请大家跟好我,我们先从宽巷子开始参观游览。

在我们眼前的是宽巷子1号院“一饮天下”,一看挂在门口的竹编“盖碗”就知道是一家茶馆。走进院落,潺潺流水在脚下缓缓流淌,水流之上还有洄桥。小院雕梁画栋、古香古色,还种有月桂、茶花等绿色植物,是一个品茶、谈心、放松身心的好地方。

出来后我们继续往前走,这个宽巷子3号是一家高档川菜馆。它的大门都是关着的,不像一般的店铺开业时门是敞开的,据说,这正是这个店的接待特色,叫“闭门迎客”,以营造一种沉静、含蓄、而不失热烈的老成都的环境和意境。

现在我们到了宽巷子20号,天趣,这是个两进院落,它被按照民国风格重建,民国年间雕工细腻的木质门头,象征大吉大利的狮子滚绣球,寓意得福的佛手,这些精美的传统文化符号,都被原汁原味的存留下来。天趣是个擅长宫廷菜饭馆,它把各系菜肴与历史文化底蕴完美地衔接在一起,让您能够在现代的时空里享受穿越百年的美食,让传统的成都生活在这里得到集中的体现和延续。

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宽巷子巷道两边是最有川西民居特点的独门小院,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大门。木头的门面,木头的房梁,木头的椽子,青黑的小瓦,灰白的砖墙,整齐地依次排下去。门框上方写着“静苑”“静居”“安乐”“净居”“宽居”等吉祥如意的话,都是私宅,所以各位游客们看见门框上是这些字的话就不要过去打扰他们了。

逛完了宽巷子,接下来我们要去窄巷子看看了。穿过南北向的通道,我们就到窄巷子了,窄巷子在清朝的名字叫太平胡同。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窄巷子2号“三块砖会所”,现在是一家以餐饮为主,为社会各界高层人士提供商务交流、社交宴请服务的高级私人商务会所。它的门头是西洋的四柱三山式,门洞顶处以卷草纹线条处理,建筑优美。这个院子保留的旧门墙是不同年代的红、黑、灰三种颜色的墙砖所砌成的,因此命名为“三块砖会所”。

现在我们接着逛下去吧。

这里是窄巷子30号瓦尔登,它是当年传教士居住的院落,保留得相当完整。现在是一个西洋风格的酒吧,环境非常的清雅,晚上各位朋友们可以过来坐一坐。

好了,宽巷子窄巷子我们逛得差不多了,现在我带大家去看看提得不多的井巷子。井巷子在清朝满城时叫如意胡同,后来因为巷北有明德坊,所以又称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为井巷子,并沿用至今。井巷子主要就是成都的新生活区域酒吧区,这里是成都的夜晚最热闹的地方。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荷欢印度风情餐吧,在门口就能闻到淡淡的幽香。进去看了看,主营的是印度菜,店里的摆设是印巴文化风格,小卡坐里桌布色彩很鲜艳。工作人员的服装,还有室内的饰品、摆件及播放的音乐都是印巴文化的种种风情。

井巷子其实只有半条街,它的两侧一侧是成都的新生活酒吧区,一侧是成都400米的文化墙。这是全国唯一以砖为载体的博物墙,成都历史浓缩于此。成都在重建宽窄巷子时,征集到四万块不同年代的砖,在井巷子路南侧,沿街用这些砖垒砌砖墙,砖墙中镶嵌喷绘照片,喷绘照片中又有浮雕,筑成一道展示老成都历史、文化、民俗长卷的文化墙。

大家在文化墙上可以看到,昔日老成都的生活景象。老成都人们坐在院子里三五成群,泡一杯盖碗茶,享受着柔和的阳光,翻翻报纸,摆摆龙门阵,偶尔端起茶碗扎上一口,说天到地。巷子里,等着三轮车叫卖的小贩,一车的蔬菜,雨天里卖菜人穿着雨衣穿梭于宁静的小巷,叫卖声清脆爽朗。几个老人家中屋檐下,下着象棋,逗弄着笼子里的画眉鸟。街坊在巷子里走过的背影老成都,光是这三个字就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它是一种情结,人内心的一种渴望吧。我想大家也应该跟我有同感吧。

好了,我给大家介绍得差不多了,接下来的时间呢,就由游客朋友们自由支配,好好地享受下成都的慢生活吧。11点的时候我会在下车的地方等候大家。希望大家玩得开心尽兴,但也不要忘了时间哦。

有关小巷深处心得体会报告二

欢迎各位旅客来到我们天府之国成都来旅游。我是这次的接机导游黄雯您也可以叫我小黄。

我们现在前往成都瑞庭商务酒店,离机场距离,大概需要时间。

一路上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成都概况。

我们现在位于双流机场,是隶属于成都的双流县,成都一共有九区十二县。我们的酒店是在xx区(东南西北)门,成都有句话是南富西贵。意思是南边是富人区,西边的房价最贵的。

例如:酒店在西门:我们住的酒店在西门,西门这边呢有很多景点。所以旅行社刻意为了我们旅客的方便出行安排大家住这个酒店。

附近有青羊宫、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著名旅游景点。

如果大家希望去品尝我们有名的四川小吃,就可以到宽窄巷子、或者锦里去游玩。

宽窄巷子是由三条巷子组成: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

我很都说宽巷子不宽窄巷子不窄,只是老成都人把它们形象化了。

宽巷子是体现我们成都的老生活,有从明朝时期遗留下来的老宅子,有很多民间艺人在那摆摊表演,还有茶楼、戏院。

窄巷子是代表成都的新生活,有什么法国餐厅,星巴克,还有一些各国有名的特色精品小店,和现代的一些原创工艺品。

井巷子是代表成都的闲生活,有很多成都的有名火锅,休闲酒吧。一边说到玩我们成都人就一定回想到去井巷子喝下午茶打发时间。

还有在我们三国时期遗留下来的武侯祠,是为了几点我们的诸葛亮。在武侯祠的旁边有我们后现代人工仿建的古街锦里,它全场380米,虽然补偿但是后边还有一个小公园,在里边也可以逛个一个小时才想出来,很多摄影师的别喜欢在锦里拍照。所以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只要是成都甚至是全四川有名的小吃,都能在里边找到。而且美味价廉。额外一个小提示:锦里晚上八点后天全黑的时候去是最好看的哟。因为仿建的古街全部挂满红灯笼,特别漂亮,让你有种置身于古代的错觉,以为自己穿越了。

大家肯定有耳闻,我们成都有两个很有名的文化,一个是麻将文化,一个是茶馆文化。

说道麻将。著名主持人崔永元说过一句话:如果要去成都,飞机盘旋在上空是听到哗哗的声音就是到成都了,为什么呢,那是成都人在打麻将的声音了。

成都人爱打麻将可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就拿市中心的天府广场来说吧。天府广场有我们毛爷爷的雕塑,姿势是这样摆的,一只手背着,一只手五个手指张开挥手致敬。但是我们成都人呢就说,这是毛主席在向大家号召,号召什么呢,号召大家打麻将,打多少,五个手指当然是五块啦。所以成都这边一般都是五块钱的底打麻将。

说完麻将我们就有个必不可少的茶馆文化啦。茶馆在我们的餐饮也占了百分之三十,其他的百分之四十是火锅。随便在那个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茶馆的影子。最初人们花个一两块买杯茶,就可以坐在里边呆一天,现在物价上涨但是普通茶也才涨到十多二十块。在茶馆干嘛呢,对打麻将。哈哈,成都这边三句不离打麻将,杠上花。除了麻将,一些大型茶馆还有川剧变脸等表演,这些都是我们的国粹呀。大家玩回来有自由活动,有想法去观赏的可以和我说,绝对给大家介绍一个有名人多又热闹的茶馆戏院去体验一下。成都茶馆文化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你在里面喝茶,只要你杯里还有茶叶,你就可以从早到一直坐到晚除了别人打烊哈。

所以说成都的天府之国这个名字呀不是空血来潮的,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成都市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接下来收一下大家的身份证,到酒店需要实名登记。一人一证。请大家配合一下哦。

有关小巷深处心得体会报告三

各位团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720xx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920xx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o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900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阴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20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常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1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7月平均气温为28.6℃,年均降水量1 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常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它近300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它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俯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伏的万顷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它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它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林觉民牺牲后,全家为了避祸匿居在光禄坊早题巷一处许家院宅。一天晚上,有人悄悄地将林觉民写给父亲及妻子的遗书塞进门缝,林觉民的妻子一直将这封信珍藏到辛亥革命福州光复后。这一如诗如画的名篇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表达了夫妻间深深的歉疚和殷殷的情意,而且表达了“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谋永福"的革命精神和伟大情怀,激励了千千万万的热血青年,具有极为珍贵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与妻书》中也十分细腻地表达了烈士对故里“三坊七巷”的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撼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捕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的博大情怀!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眷恋之情,有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屋,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看到这,我们怎能不为烈士牺牲前对亲人和美丽家园——“三坊七巷”深深眷恋之情所震撼呢!谁没有亲人,谁没有自己的家园?可林觉民却英勇奋战,在负伤被捕受审时仍表示:“只要革除暴政,建立共和,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这就是革命者的博大情怀!

“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让我们再一次感悟到故乡“三坊七巷”古老厚重的文化对我们的培养和熏陶。

各位团友,“三坊七巷”的讲解就到这里。我们集合的时间是×时×分,各位朋友可以在附近自由活动、照相,我们准时在这里集中上车,谢谢大家。

有关小巷深处心得体会报告四

大家好!一路辛苦了!首先,我代表旅行社欢迎各位来到福建省会---福州市旅游观光。我是中旅的导游。我姓×,大家叫我小×或×导都行。我旁边这位是我们的司机陈师傅,这两天都由我和陈师傅为你们服务,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希望我的工作能得到各位的大力支持,希望我们的服务,能使您的福州之行留下美好的回忆。

福州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名城。唐开元十三年设福州都督府始称福州。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乌山、于山、屏山圈入城内,从此福州成为“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独特城市。“三山”成了福州的别名。

福州位于福建省东部闽江下游,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1,968平方公里,其中市区总面积1043平方公里;总人口480多万,其中城区人口116万。“因州北有福山”,故名福州,又因九百多年前就遍植榕树,“绿荫满城,暑不张盖”,故又有“榕城”的美称。现辖鼓楼、台江、仓山、马尾、晋安五个区和福清、闽侯、罗源、连江、长乐、平潭、闽清、永泰等二市六县。居民以汉族为主,还有畲、满、苗、回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福州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绿树长青,属暖湿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9.6℃,最冷一月平均气温为10.5℃,最热七月平均气温28.6℃,年均降水量1342.5毫米。最佳旅游季节为每年4-11月。市区内有闻名全国的温泉。

各位团友,今天我讲解的内容是福州明清时期古建筑瑰宝----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占地约40公顷,现居民3678户,人口14000余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即使如此,在这个历史悠久的居民区内,仍然保留着丰富的文物古迹,保存一批名人故居和明清时代的建筑。在这居民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主要标志,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近代诗人陈衍诗云:“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这大约就是“三坊七巷”的由来。

三坊七巷的民风民俗也是福州民风民俗的代表,许多节俗活动中心常集中在三坊七巷,它包括民间信仰、岁时节庆活动、建筑物中的民俗等。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难得渡,等妹撑船来接郎。问郎长,问郎短,问郎几时返?”这是唐朝观察使常衮作的一首民谣。它曾给居住在三坊七巷的几代百姓带来多少童年的回忆。直到现在,特别是老一辈人听到这首琅琅上口的民谣仍激动不已。

三坊七巷,以她近三百座的明清民居古建筑物闻名于世。古老的街巷,完整的坊里,配以古河道、古桥梁、古榕树,形成了古朴而富有特色的传统风貌,引起了国内外许多文物考古专家的广泛兴趣,成为游客前来福州的必到之处。可以说,她是“全国少见,江南仅有”。而老家在福州的海外游子,三坊七巷是他们魂牵梦绕、难以忘怀的故园乡土。

“三坊七巷”的路,绝对是小路,也许几百年来就是这样小,小得只能并排走两顶轿子吧!然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路不在大,有人则名。就是从这样的小巷里,历代走出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他们走出幽深的坊巷,走向八闽大地,走向五湖四海,成就了一番大事业。他们为“三坊七巷”增光,“三坊七巷”也为有他们而骄傲。

三坊七巷的古建筑风貌主要表现在:石板深巷,青瓦粉墙,各式精雕细刻的门罩,风火墙式的多进院落,从高处府视犹如海上层层波浪,那此起彼落的万倾波涛既无比壮观又震撼人心。

三坊七巷不仅以她的古建筑闻名于世,她还代表了福州人重教育,好读书的优良传统,科举之盛,在全国也属罕见。南宋著名学者,被称为与朱熹、张轼齐名的东南三贤之一的吕祖谦,在福州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路逢十客九青矜,半是同袍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首诗也是三坊七巷的生动写照,说明了福州读书人之多,以及深夜苦读的生动景象。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的的见证;“三坊七巷”是闽江流域人民智慧的结晶;“三坊七巷”更是福州人文荟萃的缩影。它记录了唐末五代时闽王王审知立国的史实,记录了宋末端宗南明隆武皇帝在福州称帝的经历。它吹洒着辛亥革命的风雨,传播着北京“五四”运动在福州的影响。这些坊巷内曾经居住过上百名高官显贵、学者名流,唐著名学者黄璞,宋理学家陈襄、晚唐诗人陈烈、状元郑性之、明抗倭名将张经、清巡抚沈葆桢、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等等都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还有黄花岗著名烈士林觉民。说到林觉民我们不能不提到他的《与妻书》。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