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孟子舍我其谁心得体会如何写 孟子的舍我其谁体现孟子什么思想(三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08 14:10:48 页码:7
孟子舍我其谁心得体会如何写 孟子的舍我其谁体现孟子什么思想(三篇)
2023-01-08 14:10:48    小编:ZT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体会,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关于孟子舍我其谁心得体会如何写一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忧患意识,能正确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4.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实词,背诵全文。

2.理解解文章内涵。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教学难点:

积累孟子名言,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课时安排:五课时

教学过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我们学过孔子的《论语》,和《论语》并列为四书的还有《孟子》、《大学》、《中庸》,今天,我们要学习《孟子》中的文章。

二、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山东人。战国中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扬者,有“亚圣”之称。受业于孔子之孙孔伋,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他和孔子的学术成就几乎同高,人们将他们合称为“孔孟”,与老子、孔子、墨子,并称中国四古董。他曾游说梁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政治主张:“仁政”“民贵君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的经典之一,为孟子和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成为此后读书人的必读书。

三、朗读:

1.听范读。

强调句子的节奏。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翻译课文

1.结合注释,试译课文。

2.全班交流,扫除翻译难点。

参考: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管仲从狱官手里获释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之间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资财缺乏,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被人们所了解。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国家和外来的祸患,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忧愁患害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3.同桌互考课下重点实词。

①举:举用,选拔。

②空乏:资财缺乏,即贫困。

③动心:使心惊动。

④曾益:增加.

⑤曾:同“增”

⑥恒:常。

⑦过:过失,此处是有过失的意思。

⑧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⑨作:作为,奋起。

⑩征:征验,此处有表现的意思。

11色:面色。

12入:在里面,指国内。

13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14拂:通“弼”,辅佐。

15出:在外面,指国外。

五、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论证的?

明确: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两个方面。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整理课下重点实词

2.背诵并默写课下重点实词。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考查实词背诵情况。

二、研读课文

1.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这六个人物都出身贫贱,在经历了艰难的磨练之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2.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炼,最终都大有作为。

3.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道理?

明确: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炼,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有所作为。

4.第2自然段作者论述了什么?

明确:经受磨炼的好处。

5.第二段从几个方面论述的?

明确:三个方面:

思想:“苦其心志”。

身体:“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6.第二段和第三段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段:个人成才。

第三段:治理国家。

7.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8.作者通过全文的论述,得出了什么结论?

明确:“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人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进而取得成功的事例?

参考: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2.你还知道哪些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相类似的名言。

①没有伟大的意志力,就没有雄才大略。--巴尔扎克

②困难越大,战胜困难就越荣耀。--莫里哀

③天空黑暗到一定程度,星辰就会熠熠生辉。-查尔斯比亚德

④在获得无比丰富的生命体验的过程中,如果一帆风顺,那我们将失去一些发自内心深处的无上喜悦,只有穿越黑暗幽深的山谷,到达山顶的时候才会欣喜若狂。--海伦凯勒

⑤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⑦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四、作业

1.熟读并默写全文。

2.完成练习题。

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

思想、身体、行为--入、出:亡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关于孟子舍我其谁心得体会如何写二

读大学时,那位古代汉语的老教授对我们要求极为严格,那《孟子》是要求全书背诵的,也许就是因为这特别的机缘,我一直特别喜欢《孟子》。

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喜欢孟子散文中那种雄辩的气势。孟子具有丰厚的学养,刚健的气质,机智应变的能力,不仅以“好辩”著称,而且极为善辩。我常常慨叹,要是孟子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律师。读孟子的文章,我总是因此而想到艺术作品中那些大律师的“雄辩”或“诡辩”的场景,那些有经验的律师去质问对方律师的委托人时,只要求回答“yes”or“no”,从而让自己处于主动地位,牵着别人的鼻子走。孟子正是那样,让那些国君被他牵着鼻子走,从而成功地宣传他的政治主张。

近来再读《孟子》,再一次被孟子的雄辩风格所折服。

《孟子·梁惠王上》中说梁惠王在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而“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面对这样的问题,孟子不是去直接指出梁惠王治国之中的不足,那样会让好大喜功的君王难以接受,于是他以“王好战,请以战喻”巧妙地将话题转到有利于自己的方面来,接下来,他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让梁惠王明白并承认,自己所谓“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

还有那次孟子见到齐宣王,为了宣传他的“仁政”思想,他从“好乐”切入话题,他先是运用转换话题、偷换概念的方式避开容易引起齐王反感的音乐的雅俗问题,借题发挥,巧妙把音乐话题转为政治话题,从而激发了齐王的兴趣,他忍不住主动问道:“可得闻与?”但孟子并没有就此阐发他的道理,而是以“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和“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两个问题,让齐王很容易地同意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数人乐乐不如与多数人同乐,从而诱导出齐王在思想感情上趋向与民同乐的观点,于是他滔滔不绝地“为王言乐”,引导出“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结论,意即:与民同乐,推行仁政,人民归附,便能统一天下。

但是我们知道,齐宣王真正关心的是“霸道”,他一心想着的是以武力征服天下,这与孟子的“王道”主张是完全相对立的,可是孟子凭借着他的口才说服了齐宣王,成功地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我真的佩服两千多年之前的孟子,也难怪后人要尊他为“亚圣”了。

可是此次再读《孟子》,我却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结果上:齐宣王倾心于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即位后任用名将田忌、孙膑等,伐魏大胜,后又攻伐燕国等弱小国家,最终未能采纳孟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我不得不慨叹这口才的苍白无力的尴尬了。

我还想到我们这些从事班主任工作的人,我们虽然不一定有孟子那么敏捷的思维,那么雄辩的口才,但面对学生,我们一般都能把思想工作做到位,也许学生所持的观点与我们的观点完全相反,但我们总可以用讲道理的方式去说服他们,可是我们过后往往会发现,学生表态挺好的,过后落实在行动中却效果不佳,有时甚至收效甚微,我们所遇到的,不正是孟子所遇到的“口才的尴尬”吗?

当然,学生是成长中的孩子,是孩子,注定他们就会犯错误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但这不也值得我们所有的教师和家长来反思吗?如何用一种最有效果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选择,而不是以我们成年人的思想去规定、去限制。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会是卓有成效,我们才能解决这口才的尴尬问题。

关于孟子舍我其谁心得体会如何写三

1、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

2、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

3、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4、不学诗,无以言。

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6、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

7、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1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11、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12、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3、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6、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17、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8、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9、礼之用,和为贵。

2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22、有教无类。

23、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24、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25、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26、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28、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0、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32、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33、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35、放于利而行,多怨。

36、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37、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38、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39、听其言而观其行。

4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2、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44、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45、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46、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47、刚毅木讷近仁。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9、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50、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51、不学礼,无以立。

52、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53、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5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5、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56、巧言令色,鲜矣仁。

57、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

58、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59、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60、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61、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63、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64、子路问事君。子日:勿欺也,而犯之。

6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下是由名言网小编为您整理推荐的孟子和孔子的读书名言,欢迎参考阅读。

6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67、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68、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69、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7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71、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7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73、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7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75、(撰去提手)与之言,能无说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76、过,则匆惮改。

77、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78、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79、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80、己所不欲,匆施于人。

81、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82、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

83、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8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85、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8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8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8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89、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0、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91、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9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9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4、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5、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96、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97、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98、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99、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00、巧言乱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