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教学讲义范文范本(通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6:48:12 页码:7
2023年教学讲义范文范本(通用10篇)
2023-11-12 06:48:12    小编:ZTFB

总结能够帮助我们反思过去并为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提供参考,是非常重要的。提出建议是总结文章中对解决问题或改进现状的建议和措施。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一

二、教学目标:正确运用倒推法解决还原问题。

教学重点:运用倒推法解决还原问题。

难点:还原过程的理解与分析。

【专题引导】。

解答还原问题一般采用倒推法,就是倒过来想。我们可以根据题意,从结果出发,把它按变化的相反方向一步步倒着推想,直到问题解决。

【典型例题】。

【试一试】一个数除以5,再加上4,然后乘2,最后减去9得11,这个数是多少?

了多少钱?

【作业设计】。

每周快乐练。

家长签字:

1、一个数乘2,再减去20,然后除以6,最后加上2得12.这个数是多少?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二

内乡县衙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内乡县衙的建造背景:

据《内乡县志》记载“县治居城之中,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县尹潘逵始建厅堂解舍”,其后500多年间,县衙几经扩建,又屡遭战火。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钦加同知衔正五品官章炳涛知内乡县事,在任九年,专心土木工程,从而使内乡县衙恢复重建。

内乡县衙位于县城东大街,坐北面南,南北长250米,东西宽80米,总面积2万平方米,现有房屋250余间,均为单檐硬山建筑,杨瓦盖瓦顶,屋脊饰以吻、兽等陶构建。整个建筑以清代地方衙署规制为依据,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布局合理,结构谨慎,集中体现了旧时官衙庄重、肃穆的威严气势。

内容大纲:内乡县衙的屋顶形式。

根据对古建筑的学习,我了解了古建筑有多种屋顶形式,我对内乡县衙屋顶形式着重讲一下。

排水坡度一般大于10%的屋顶叫做坡屋顶或斜屋顶。坡屋顶的形式和坡度主要取决于建筑平面、结构形式、屋面材料、气候环境、风俗习惯和建筑造型等因素。形式坡屋顶在建筑中应用较广,主要有单坡式、双坡式、四坡式和折腰式等。以双坡式和四坡式采用较多。双坡屋顶尽端屋面出挑在山墙外的称悬山;山墙与屋面砌平的称硬山。中国传统的四坡顶四角起翘的称庑殿;正脊延长,两侧形成两个山花面的称歇山。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

硬山顶,即硬山式屋顶,是中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然而从外形看也颇具风格。常用于我国民间居住建筑中。硬山顶建筑等级最低,低于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而宫墙中两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顶。内乡县衙为单檐硬山建筑,杨瓦盖瓦顶,屋脊饰以吻、兽等陶构建。

硬山顶结构图。

头全部包封住,由于其屋檐不出山墙,故名硬山。

从外形看,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朝的《营造法式》中未见记载。可能随着明、清时期广泛使用砖石构建房屋,硬山顶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悬山顶相比,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而悬山顶有利于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则多用悬山。

总结。

内乡县衙是政治体制化的产物,布局有很强的中轴线,而且因其所在地自然人文历史背景和沿革史的不同而具有特殊性。但是在不同时代各种建筑都会因其使用者的不同要求以及文化不同而局限,也由此不能使建筑发挥本身的艺术以及多变性,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古建筑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三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的社会,算法进入高中数学正是反映了时代的需要,它是当今社会必备的基础知识,算法的学习是使用计算机处理问题前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它可以让学生们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解决问题。又由于算法的具体实现上可以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因此,算法的学习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和实践能力。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算法的定义,体会算法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

难点:把自然语言转化为算法语言。

1.知识目标:了解算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思想;能够用自然语言描述解决具体问题的算法;理解正确的算法应满足的要求。

2.能力目标:让学生感悟人们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再有抽象到具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对计算机的算法语言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明确算法的要求,认识到计算机是人类征服自然的一有力工具,进一步提高探索、认识世界的能力。

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论证、逻辑思维能力。

算法这部分的使用性很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虽然是新引入的章节,但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学生比较容易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1.创设情景:我首先向学生们展示章头图,介绍图中的后景是取自宋朝数学家朱世杰的数学作品《四元玉鉴》,告诉学生们章头图正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数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的联系,它们的基础都是“算法”。

「设计意图」是为了充分挖掘章头图的教学价值,体现。

1)算法概念的由来;

2)我们将要学习的算法与计算机有关;

3)展示中国古代数学的成就;

4)激发学生学习算法的兴趣。从而顺其自然的过渡到本节课要讨论的话题。(约4分钟)。

2.引入新课:在这一环节我首先和学生们一起回顾如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并引导他们归纳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从而让学生经历算法分析的基本过程,培养思维的条理性,引导学生关注更具一般性解法,形成解法向算法过渡的准备,为建立算法概念打下基础。紧接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复习回顾解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引导学生分析解题过程的结构,写出求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算法,并把它编成程序,让学生输入数据,体验计算机直接给出方程组的解.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算法是用来解决某一类问题的,从而提高学生对算法的普遍适用性的认识,为建立算法的概念做好铺垫。

之后,我就向学生们提出问题:到底什么是算法?如何用语言来表达算法的涵义?这里让学生们根据刚刚的探索交流、思考并回答,然后老师进行归纳,得出算法的基本概念,并帮助学生认识算法的概念,指出有穷性,确定性,可行性。这样可以让学生们真正参与到算法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来,体会算法思想。(约8分钟)。

3.例题讲解:在这一环节我安排了两道例题,以帮助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基本概念,并应用到实际解决问题中去,而不只是单纯的对数学思想的领悟。

这两道例题均选自课本的例1和例2。

例1是让我们设定一个程序以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质数是我们之前已经学习的内容,为了能更顺利地完成解题过程,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们回顾一下质数应满足的条件,然后再根据这个来探索解题步骤。通过例1让学生认识到求解结构中存在“重复”。为导出一般问题的算法创造条件,也为学习算法的自然语言表示提供前提。告诉学生们本算法就是用自然语言的形式描述的.并且设计算法一定要做到以下要求:

(1)写出的算法必须能解决一类问题,并且能够重复使用.

(2)要使算法尽量简单、步骤尽量少.

(3)要保证算法正确,且计算机能够执行.

在例1的基础上我们继续研究例2,例2是要求我们设计一个利用二分法来求解方程的近似根的程序。我们首先要对算法作分析,回顾用二分法求解方程近似根的过程,然后设计出解题步骤。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经典问题,具有明显的顺序和可操作的特点.因此通过例2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的逻辑结构,领会算法的思想,体会算法的的特征。同时也可以巩固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提高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表达水平.另外,借助例题加强学生对算法概念的理解,体会算法具有程序性、有限性、构造性、精确性、指向性的特点,算法以问题为载体,泛泛而谈没有意义。(约20分钟)。

4.课堂小结:

(1)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基本特征。

(2)算法的描述方法,算法可以用自然语言描述。

(3)能利用算法的思想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写出一此简单问题的算法。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是一堂课内容的概括和总结,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整体的认识。(约6分钟)。

5.布置作业:课本练习1、2题。

[设计意图]课后作业的布置是为了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实际接受情况,并促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掌握所学内容。对作业实施分层设置,分必做和选做,利于拓展学生的自主发展的空间。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四

事业单位投资为9.6亿元,比上年增长88.2%;社区服务单位投资为5.2亿元,比上年增长52.9%;收养性单位投资为30.4亿元,比上年增长3333.9%;殡仪服务单位投资为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救助类单位投资为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0100%;其他事业单位投资为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全国民政事业政事业基本建设完成投资情况。

收养性单位c.优抚安置事业单位救助类单位。

优抚安置事业单位d.收养性单位、其他事业单位、优抚安。

105.下列说法与资料相符的是()。

d.全国民政事业基本建设完成投资。

总额2005年的年增长率高于2004―2008年的年均增长。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五

在13号及13到16号的xxx起航训练营的学习中,很有幸担任助教工作,现在将一周工作总结如下:

一:事先的沟通和交接很重要。

在刚接下助教工作时,因为有伙伴的经验,可以说在硬件方便,比如电脑等器材的准备上,可以顺利上手。另外在前一天和要上课的老师联系,也确保了课程的顺利开展。在上课第二天,就提前准备好随堂讲义,节约时间,也可以让自己在上课的时候呆在教室,学习老师们讲课的精髓。

二:助教老师的配合很重要。

因为助教要做的事情都是很繁琐的事情,如果只是自己一个人做,会很累,也会有没有想周全的地方。但我们分好工之后,可以保证班务工作的顺利进行,每一个人也不会太累。

三:老师们的授课也让我学习到很多。

__老师很专业,也很注意鼓励伙伴们的积极性,张雪飞幽默风趣,上课时气氛很轻松,并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做了相应的变动,让伙伴们学到更实用的知识。陈总对时间的掌控很准。在专家门诊中的精彩讲解更让人佩服,伙伴们的问题都得到有效的解决。

四:伙伴们的积极性也让我们很佩服,在他们是带动下,我们这些老伙伴只有更严格的要求自己,做好榜样。对自己来说也是学习。

五:跟课人员不积极。

一般我们会在头天各位跟课的主管或推荐人电话联系后当面告知,但还是有些主管未到,有时候是来了就坐坐,看情况也就走了。

但在本次助教工作中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第一天上课因为少了一个电源,在上课的时候,电脑死机了。所以以后的课程中,我们牢记电源一定要和电脑配齐。还有在随堂讲义的准备上,因为事先没有准备,在第一天上课时,要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去准备,就耽误了自己学习的时间。

建议:

1:以后每周的交接在周四开会,这样下一周要接课的人员能早了解课程表,早些准备资料等,周五开会后就是周末,如果交接不到位,可能会影响周一老师的通知,讲义的准备等。

2:每周的加减分可以在前面墙上的表上写出来,更直观,在一段时间后可以进行一个小小的表彰,给连续第一的小组发小小的纪念品,或最后一名的小组要表演节目等,以提高团队的荣誉感。

3;助教老师一定注意细节,把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到上课前,老师之间的沟通,跟课人员的通知,资料的准备等。一来就算有疏忽,有时间来补救,二来准备好了,自己可以专心的听老师授课,学习他们的经验。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六

**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工作。

实施方案。

一、课后服务指导思想。

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遵循“家长自愿,校内实施,有效监管”的原则。

第一、是否参加课后服务,由学生家长自愿选择。学校首先召开家委会和家长会,征求家长的意见,主动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在自愿的前提下,由家长向学校提出书面服务申请,并报名登记。

精品资料。

学习—————好资料。

第二、课后服务安排在校园内进行,并合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学校无偿提供校园内教室、运动场地、功能室等场所及其它后勤安全保障。

第三、学校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切实保障课后服务学生的安全。制定并落实严格的考勤、监管措施。

三、课后服务活动安排(一)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

为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管理,学校专门成立课后服务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中层干部及后勤人员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做好以下工作内容:

1、制订好活动方案,落实具体的活动小组,提出明确的活动要求;

2、根据实施情况及时总结,及时调整有关兴趣小组(内容、指导教师、学生等等);

3、每天查看每组活动是否开展,活动是否正常,存在什么问题,定期召开会议,进行交流、总结,努力使课后服务活动开展富有成效。

领导小组名单如下:组长:副组长:组员:

(二)课后服务活动内容。

精品资料。

学习—————好资料。

2、一二年级课后服务期间,三至六年级课后服务第二课时,安排学生阅读、体育锻炼和发展艺术特长等,也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开展班级的科普活动、创新教育、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以班为单位的兴趣活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及兴趣爱好主要开设如下兴趣小组活动:数棋、象棋、足球、乒乓球、武术、舞蹈、国学经典阅读、硬笔书法、音乐、美术、英语口语、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等内容。)。

3、对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免费辅导帮助。

4、学校课后服务活动内容除了开展班级兴趣活动小组外,学校还将成立学校兴趣小组,以更好地延伸课堂学习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比如: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合唱兴趣小组、美术兴趣小组、足球兴趣小组等,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扩大学生求知领域、激发学生创造能力,使他们在快乐中健康成长。

5、与校外活动场所联合组织开展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或组织学生就近到社区、企事业单位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课后服务活动时间:

每周一至周五16:05—17:20。(因考虑到有部分学生乘公交车回家,而本地公交车17:30后就停运。)。

(四)课后服务活动形式。

课后服务活动分学校和班级两种活动方式。

精品资料。

学习—————好资料。

1、班级活动:组织活动必须由教师分工负责,学生有组织、有计划地活动,不得随意活动,活动内容以班为单位做好计划,音、体、美兴趣活动是每周必须开展的活动,其他活动各班可从学校提供的项目中自由选择。每次活动由活动组织老师填写活动记录,期末上交学校存档,作为教导处和学校检查落实情况的依据。

2、学校活动:学校组织的各兴趣小组由学校统一安排时间,并认真安排好活动内容,保证每次活动的质量,及时做好相关记录,整理好兴趣小组活动档案。教导处将根据学校的课后服务活动计划表,采取定期抽查与不定时抽查的方式,进行督导检查,检查成绩将记入教师年度考核中。

(五)人员安排:

愿则上本班的语数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本班课后服务工作;公科教师及后勤加入有任双班的教师班级,未下到班级的行政主要对课后服务进行巡视、秩序维护及空缺补位(教师出差等)。

**小学。

2019年2月。

精品资料。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七

第一章经济法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1、宏观调控的特点全局性、长期性和重要性。

2、宏观调控法律的内容。

(1)规范政府行为,明确调控目的、方法、基本方式、职权和职责。

(2)规定宏观调控的程序。

(3)设定宏观调控的手段。

(4)明确政府及相关人员在决策中的失职行为及法律责任。

(5)明确政府在市场失灵时的应急职权。

(6)明确宏观调控保护的范围。

(二)经济管理关系。

1、经济管理关系的特点:

(1)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决定的。

(2)管理范围覆盖全部纵向关系,还包括经济组织内部管理和一些关联性的横行经济关系。

(3)国家始终是最主要的主体。

(4)具有隶属性和强制性。

(5)具有社会公共性。

2、经济管理关系的范围。

(1)微观管理。

(2)市场管理。

(3)经济组织内部管理。

(三)涉外经济管理关系。

1、内容:具有涉外因素的各种经济关系。

2、特点:

(1)主体一方的特定和行为特定。

(2)适用法律特定和纠纷解决的广泛。

(3)遵循的原则为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参照国际惯例。

二、经济法的调整方法。

(一)自律式”的调整方法。

(二)“他律式”的调整方法。

(三)静态和动态的调整方法。

(四)综合性的调整方法。

(五)权利与非权利结合的方法。

三、经济法的概念。

(一)经济法概念的来源。

1、来源:最早使用—1755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摩莱里所著《自然法典》,

2、经济法的普遍概念。

经济法是从社会整体本位出发,调整国家为管理、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而产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或经济法是调整由国家管理、协调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第二节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

一、经济法的地位。

广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在整个法律体系中的独立性和重要性,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经济法的作用和价值,以及经济法与相关法律部门的关系。

狭义的经济法地位是指经济法是否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

二、经济法与相邻法律部门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关系。

1、联系:a:任务有相同之处,即都担负调整市场经济的责任。

b:调整方法有相同之处。

c:有些重要概念共用。

d:有些特定权利义务须共同发挥作用。

2、区别:a:理论基础不同。

b:性质不同。经济法具有公法和私法的融合,民法纯属私法。

c:调整对象不同。

d:调整原则不同。

e:调整的手段和方法不同。

f:参与主体不同。

(二)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

1、联系:a: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具有隶属性。

b:调整方法和手段具有命令和服从的性质。

c:均体现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干预。

2、区别:a:理论基础不同。

b:本质不同,经济法为物质利益关系,行政法为权力的分配关系。

c:调整对象和内容不同。

d:调整方法不同。

(三)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

1、区别:

a:性质不同,经济法主要调整的为公权力,具有指导性、取缔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商法虽有公法性质,属私法范畴,主要调整的是“商人”这种特殊利益主体。

b:调整对象不同。

c:调整内容不同。

d:追求目的不同。

三、经济法的作用。

1、维护阶级统治的需要。

2、促进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3、保障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4、促进对外开放的发展。

5、保护竞争,促进联合。

6、促进企业内部管理。

第三节经济法的渊源。

一、制定法渊源(以制定机构不同分)。

(一)宪法。

(二)法律。

(三)法规。

(四)规章。

(五)特别行政区的有关经济法。

(六)条约。

二、非制定法渊源。

(一)习惯法。

(二)国际惯例。国际惯例为在国际经贸活动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且通用,具有确定内容,并由民间权威机构使之成文化,成为经贸活动应遵循的通例。

目前国际经贸惯例有三种:

1、国际商会修订的《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托收统一规则》。

2、商业同业工会或国际经济组织制定的具有权威性的某行业或某类商品交易的标准格式合同。

3、国际仲裁判例确立的惯例。

(三)判例法。

(四)教规。

(五)法理。

(六)司法解释。

第二章经济法律关系。

第一节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构成。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与分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是法律在调整人们行为的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法律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特殊形态。

(二)法律关系的分类。

1、基本法律关系、普通法律关系和诉讼法律关系(以法律所体现的社会内容的性质分)。

2、平权型法律关系和隶属性法律关系(以主体间法律地位是否平等所作的分类)。

3、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当法律关系(主体是否完全特定化而做的分类)。

4、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法律关系中是否存在于法律责任而做出的分类)。

(三)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的条件。

1、抽象条件:法律规范的存在,这是法律关系形成、变更和消灭的前提和依据。

2、具体条件:法律事实的存在。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二)特征。

1、主体:表现在:a、多数情况下一方主体特定为国家。

b、经济组织内部职能机构,也可成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

2、内容:表现在:a、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权利义务的不可转让和放弃。

b、国家机关对不履行义务的主体可采用强制和制裁措施。

c、经济法律关系的建立和实现都是为一定的经济目的。

3、客体:特定:经济管理行为。

4、形式:主要采用书面形式。

三、经济法律关系的构成。

由主体、客体和内容三部分构成。

第二节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一、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是指参加经济管理关系和与之相关的生产经营关系,并享有经济权利,承担经济义务的当事人。

二、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范围。

(一)国家机关:

(二)社会组织:。

(三)经济组织的内部机构。

(四)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户及其它自然人。

三、经济法律关系主体资格的确定。

(一)经济权利能力:

(二)经济行为能力:

四、经济法律的主体与法人制度。

(一)法人制度概说。

1、学说观点:a、法人拟制说。

b、法人否认说。

c、法人实在说。

2、法人的概念: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3、法人的成立条件:

a、依法成立。即法人成立要以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法定程序的要求。

b、要有独立的财产或经费。

c、要有自己的名称、组织结构和场所。

d、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权利和程度义务。

4、法人的分类:

a、大陆法系分为公法人和私法人(法人设立的法律属性)。

私法人又分为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

社团法人又以成立目的分为盈利性社团法人和公益性社团法人。

b、英美法系分为集体法人和独体法人。

集体法人如政府、学校、慈善机构等。

独体法人如牧师、主教、英王等。

c、中国分为企业法人和机关、事业、社会团体法人(以是否盈利为标准划分)。

5、法人的设立、变更、终止。

(1)法人的设立:指依法取得法人资格的法律行为。

我国法人资格的取得方式有三种:

a、核准登记成立:企业为主。

b、命令成立:

c、依标准章程成立:

(2)法人的变更。主要是指法人的组织结构、性质、经营范围、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等重大事项的变化和更改,企业法人的变更,须经原审批机关的批准,然后在原设立登记机关的登记部门进行变更登记。

(3)法人的终止:法人主体资格在法律上的消灭。主要有四种:一是被依法撤消,二是解散,三是依法宣告破产,四是其它原因。

(二)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与法人的关系。

1、国家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已超越法人的界限。

2、法人不适用于具有经济管理性质的主体。

3、有些经济法主体已超越法人范畴。

第三节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一、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客体指经济法律关系中主体的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客体是经济法主体通过经济法律关系所追求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目标。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只有通过客体才能得到实现。

二、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一)物:指人们在事实上、法律上能够支配和控制的,具有一定形态和经济价值,并符合法定要求的物质。物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主要的客体,但并非所有的物都可成为经济法律关系的物。

1、经济法律关系上物的条件:

a、可控制性,

b、有用性,

c、法定性,

2、物的分类:(民商法的传统分类)。

a、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b、流通物和限制流通物。

c、特定物和非特定物。

d、可分物和不可分物。

e、动产和不动产。

f、主物和从物。

经济法上的物一般由经济法调整的特殊关系所决定,作为经济法律关系的物,主要是受国家管理权制约的那部分物。

(二)货币和有价证券:

货币是在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以价值形态表现的各种资金,即货币资金。它是一般等价物的表现形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贮藏、支付和世界货币等职能。

有价证券是设定并证明某种财产权的凭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三)行为:

行为指经济法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所进行的经济活动。包括:

1、经济管理行为。

2、完成一定的工作。

3、提供一定的劳务。

(四)智力成果。

智力成果是通过人的脑力劳动创造的非物质财富,又叫无形财产。要成为经济法律关系客体的智力成果须具备以下条件:

1、有一定的表现形式。

2、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3、属于法律的保护范围。

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它是经济法律关系的实质要素,是连接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桥梁。

二、经济权利。

经济权利是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和要求他人为或者不为一定行为的资格。具体含义为:一是在经济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享有经济权利的主体不仅可以凭借这种权利,根据自己的意志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支配一定的财产,同时有权抵制他人的一定行为。二是在经济法律、法规的范围内,享有经济权利的主体有权要求特定的义务主体为一定或不为一定的行为,以保证经济权利的实现。三是依照经济法律、法规规定,在义务主体不依法或不依约定履行义务时,享有经济权利的主体则有权要求有关国家机关强制其履行,以保护和实现自己的利益。

(一)经济管理权。

经济管理权指国家机关对经济活动行使组织、管理、协调和监督等职能所享有的权利。

1、特征:

a、经济管理权的产生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

b、经济管理权具有命令和服从的隶属性质。

c、经济管理权不可随意转让和抛弃。

2、经济管理权的范围:

a、决策权。

b、命令权。

c、协调权。

d、禁止权。

e、批准权。

f、许可权。

g、撤消权。

h、免除权。

i、确认权。

j、监督权。

(二)财产所有权:

财产所有权指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财产所有权建立在一定时期的所有制基础之上。

1、特征:

a、完全物权。

b、排他物权。

c、财产所有权的分离性。

d、财产所有权的限制性。

2、财产所有权的四项权能:

a、占有权。

b、使用权。

c、收益权。

d、处分权。

(三)经营管理权:

经营管理权是指国有企业依法对起经营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在一定范围内处分的权利。

1、特征:

a、经营管理权是派生于国家所有权的之下的从属性权利。

b、经营管理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c、经营管理权与所有权具有重合性和一致性。

d、经营管理权具有法定性。

2、经营管理权的内容:

a、产、供、销。

b、人、财、物。

(四)请求权:

请求权是经济法主体享有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以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一种权利。具体包括要求赔偿权、请求调节权、申请仲裁权、经济诉讼权和其它请求权。

三、经济义务。

经济义务是经济法主体依法具有自己为一定行为和不为一定行为的责任。

(一)具体含义:

1、义务主体要依据经济法律、法规的规定,作出一定的行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实现经济法主体的经济权利和满足国家的利益要求。

2、经济法主体所承担的义务,限制在经济法规定的范围内,对超出规定的要求有权拒绝。

3、经济法的义务主体应自觉履行义务,否则强制履行。

(二)内容。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

2、履行经济管理职责。

3、完成国家指令性计划。

4、严格履行经济合同。

5、依法缴纳税金和其他费用。

6、不得侵犯其他经济法主体的合法权益及其他义务。

第五节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

一、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概念。

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确立其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经济法律关系的变更是指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客体、内容中的某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和更改;经济法律关系的终止是指经济法律关系主体间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归于消灭。

二、法律事实。

(一)概念: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终止通过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引起。

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经济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终止的客观情况。只有法律确认的客观情况才是法律事实。

(二)法律事实的分类:依经济法律事实是否与主体意志有关为标准。

1、行为:指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法律事实。

(1)经济管理行为:

(2)市场经营行为:

(3)经济司法行为:

2、事件:指不以当事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分为:

(1)自然事件。

(2)社会事件。

第二编市场主体规制法。

第三章企业法。

第一节企业法概述。

一、企业及其法律形态。

(一)企业的概念及特征。

1、概念:企业是具有人和物,以营利为目的,独立连续地从事一定的经济活动的经济组织。

2、特征:a、企业是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

b、企业是独立地连续地从事经济活动的组织。

c、企业是包括人和物的要素的组织。

d、企业是营利性的组织。

企业的法律形态,一般是指企业在产权形式、责任承担方式以及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差别。

1、德—李夫曼,将企业分为个人企业和公司企业;公司企业又包括人合公司、资合公司和中间形态的公司。

2、划分企业法律形态的标准:

a、产权标准:企业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状况,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投资主体的数量及相互关系等。依次可分为单一所有权的独资企业、复合所有权的合资企业,或其它所有制组合形式的企业。

b、责任标准:指企业对外承担责任的形式。依次标准可分为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承担有限责任的企业和承担两合责任的企业。

c、组织标准:指企业采取何种组织形式。通过组织形式可以对企业的内部的产权关系和对外的责任承担方式等做出判断。依次标准可分为公司形式的企业和各种非公司形式的企业。

3、企业法律形态的类别和立法。

目前法律上主要分为三种,即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企业(法人企业)。

立法以三种法律形式并存。

4、我国的企业法律形态。

(1)所有制为标准分为:

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

b、财产责任为标准分为:

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

c、以企业是否具有涉外因素分为:

涉外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和非涉外企业(内资企业)。

d、以企业联营的规模和组织方式的不同分为:

一般联营企业和企业集团。

二、企业法的概念、体系和立法模式。

(一)企业法的概念。

企业法是确认企业的法律地位及调整其内部组织关系的法。或以企业为规范对象。确认并调整企业的设立、变更和终止、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企业的资本、投资者相互之间及其与企业的关系、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及其管理、企业与其它管理者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二)企业法的体系和立法模式。

1、特殊企业法:是调整特殊企业的专门法规。

2、普通企业法:

第二节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法。

一、现代企业制度概述。

现代企业制度是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以有限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产权明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企业制度体系。

(一)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

1、产权关系明晰:

2、企业以其全部法人财产,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对出资者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

3、出资者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权益,即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的权利,企业破产时以出资额承担有限责任。

4、企业按需组织生产经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5、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体系。

(一)现代企业的财产责任制度:以有限责任为核心。

有限责任的优点:

a、有利于减少和转移投资风险。

b、有利于鼓励投资,加强企业的设立和资金的筹措。

c、促成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d、促进产权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育。

(二)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

1、传统企业的组织形式:又称古典企业,组织形式主要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

(1)独资企业(soleproprietorship)又称业主企业,是由一人投资经营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企业。

(2)合伙企业(partnership):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合伙人为经营共同事业,共同出资、共享盈利、共担风险,并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的企业。

2、现代企业的典型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

三、现代企业的产权制度。

1、产权的含义:产权是寓于资源之中或者附着于资源之上的选择资源的不同使用并能够为资源的各种使用提供合理预期的权利束。

产权是一个外延很宽的概念,与所有权、经营权和财产权等紧密联系。

2、现代企业的产权结构。

(2)现代企业的产权构造: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即企业独立经营基于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而形成的物质形态的财产;企业的生命不因投资者的变化而终止。

具体为:投资者投资于企业后,其投资财产分离为两种形态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即投资者在价值形态上对企业拥有份额,其表现为股权。企业则拥有物质形态的资本。

3、现代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

(1)传统企业是投资、决策与经营集于投资者一人。

(2)现代企业则设计为:权利机构(决策)、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分别设立,相互协作,相互制衡。

四、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一)国有企业:是指企业的资本全部或部分属于国家所有,并为国家直接或间接控制的企业。

1、法律特征:

(1)投资主体的特殊性。

(2)企业经营决策的集权性。

(3)企业经营目标的公益性。

(4)企业法律调整的特殊性。

2、国有企业的性质。

(1)是一种经营性组织。

(2)是国家直接经营和管理公用事业和特殊行业的目的而设立的,因而可以说是从事企业活动的政府部门或者说是具有行政部门职能的政府企业。

第三节企业市场准入、退出制度。

一、企业市场准入制度。

(一)概念:是指政府对企业或投资者进入经营领域或某国市场从事活动加以限制或禁止的有关制度和规范的总称。具体包括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设立及营业实行审批以及特许经营的制度,也涉及有关产业政策、外商投资、行业管理和竞争政策等。

(二)企业市场准入的立法原则。

1、许可主义:又称“核准主义”“审批主义”。是指设立企业,除了需要符合法定条件以外,还需报请主管行政机关审批,才能申请登记成立。我国除一般有限责任公司、某些类型的劳动服务企业和股份合作企业不需审批外,其它都需事先报批。

2、准则主义:又称“登记主义”。是指由法律规定企业设立的的条件,只要企业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必报请有关行政机关审批,即可登记成立。我国对有限责任公司实行这一原则。

3、特许主义:是指根据特别法、专门法规或行政命令设立企业或由国家领导人特许设立企业。具体有三种作法:一是国家元首发布命令而设立。二是为个别企业制度专门的法律由该法予以特别调整。三是制订特别法或专门法规,对符合条件者,经主管机关或领导人特许而设立企业。

4、自由主义:

(三)企业市场准入制度的体系。

1、一般企业准入制度:是每个市场主体进入市场,从事经营活动都必须遵守的一般条件和程序规则。是具有普遍适用效力的市场准入的制度。

2、特殊企业市场准入制度:是规定经营者进入市场从事特殊经营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程序规则的制度。

3、涉外企业市场准入制度。

(四)我国企业市场准入制度。

1、企业设立的条件。

(1)有自己的名称。

(2)有自己的章程。

(3)有符合规定的资金数额及与企业经营范围相适应的资金。

(4)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组织机构和从业人员。

(5)有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相适应的经营场所和设施。

2、企业的名称管理。

(1)一个企业只能使用一个名称,特殊情况下经省级以上企业登记机关核准,企业可以在规定范围内使用一个从属名称;私营企业、股东为自然人的有限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不准使用从属名称,从属名称不能够用来开展经营活动及招徕业务。

(2)企业名称的组成顺序为:字号或商号、行。反映行业或经营特点得到字样,企业的组织形式。

(3)除了以内部服务为主的招待所、食堂、小买部和按规定设立的劳动服务公司外,企业法人的名称中不得含有其他法人的名称,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名称中,可以用自然人的姓名作字号。

(4)全国性的公司、国务院或其授权的机关批准的大型进出口企业或企业集体等,经核准可以在名称中使用“中国”“中华”或冠以“国际”“全国”“国家”等字样。其他企业。除了历史悠久的驰名字号和外商投资企业外,都必须在名称中冠以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县(直辖区)的行政区划名称,企业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将地名作为字号,如“上海”“桂林”“黄山”等,但是县级以上行政区划的名称,如“上海市”“桂林市”等不得作为企业的字号。

(5)企业名称应当使用汉字,不得使用汉语拼音(外文名称中除外)和数字,民族自治地方的公司名称可以同时使用本民族自治地方通用的民族文字;公司使用外文名称的,其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一致,并依法登记注册。

(6)企业名称中不得含有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可能对公众造成欺骗或误解的内容或文字,不得含有政党名称,党政军机关名称,群众组织名称,社会团体名称,其他法人的名称和部队番号等,企业的名称不得与登记机关所辖区域内已登记的同行业企业的名称相同或相近。

(7)企业名称中不得单独使用“开发”等字样,使用“实业”字样的,须拥有三个以上生产、科技性企业。企业名称中使用“总”字的,该企业必须下设三个以上与该企业名称中的组织形式相同的直属分支机构。分公司和其他分支机构、从属机构的名称前须冠以其所属的企业的名称。

(8)企业名称可以有简称或外文名称的缩写,并在企业章程中载明。企业名称牌匾简化时,应保留其字号,并报请登记机关备案。

3、企业登记管理。

(1)概述:是国家主管机关依法对企业及其有关事项进行审核登记,把登记与企业的监督结合起来的一种工商管理制度。

(2)企业登记分类:一种是企业法人登记;目的是创设法人,并对其进行监督管理。二是营业登记,又称“商事登记”“商业登记”;作用是某些、项营业及某一商号、行号的合法性,准予其开业。

(3)企业登记管辖。

主管机关为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局,企业登记原则上由企业所在地的工商行政管理局主管。全国性的公司或起分支机构,股份有限公司、企业集团、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公司等,根据审批机关级别、隶属关系和规模等,分别由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省级工商行政管理局主管。

(4)企业登记事项。

主要为:名称、住所、股东或发起人的姓名或名称、经营场所、法定代表人、经济性质(1998年已改为企业类型)、经营范围、经营方式、注册资金或资本、从业人数、经营期限、分支结构等。

企业类型分为内资企业,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等三种。

(5)企业设立登记。

申请人应提交登记申请书、企业章程、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和其他有关文件。依法应审批经营范围的企业设立,还应提交审批文件。

工商登记机关在受理后30日内,做出核准登记或不予登记的决定;须经审批的企业,应在审批批准后的30日内向登记机关申请开业登记。对法人企业发给《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对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发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对非法人企业发给《营业执照》。

企业营业执照的签发日期为企业的成立日期。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签发日期为企业法人资格的取得日期。

(6)企业名称预先核准。

企业有特殊原因的,可预先申请企业名称登记注册,登记机关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0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的决定。核准的,发给“企业名称登记证书”。预先登记的企业名称的保留1年,期满后不办理企业设立登记的,该名称自动失效。

公司设立的,应当申请名称的预先核准,登记机关自收到文件之日起10日内,作出核准或驳回的决定。预先核准的公司名称的保留期为6个月。申请公司登记时,应提交包括登记机关发给的“企业名称预先登记核准通知书”在内的相关证明和文件。

二、企业市场退出。

企业市场退出指企业因种种原因依法丧失主体资格的行为。企业退出市场的具体形式有合并、分立、收购、关闭、解散以及破产等。

(一)企业的变更。

1、企业合并:

2、企业分立:

3、增设或撤消分支机构。

4、住所变更。

5、企业转换经营范围。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八

2、集体协作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是排球运动中较为广泛且很重要的一项技术,掌握了此项技术在排球比赛中的“一传”和“防守”起重要的作用。目的是通过自主地与趣味地教学,让学生基本掌握正面双手垫球技术,发展学生创造性、主动性和集体协作精神,课的重点:协调击球动作,难点:自主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本课为学习《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技术》第1课时。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40名男生。做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思考、判断、概括等能力,在身体锻炼中也具备有较高的基本运动能力。排球运动是本校的传统体育项目,大部分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在普及教学中对各项技术的学习并不满足,要在教学中通过把动手与动脑很好地结合起来,同时让学生能掌握和提高正面双手垫球技术,从而达到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1、运动目标:通过自主地、趣味性的教法,使学生能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培养运动兴趣。在融洽的教与学中去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运动技能目标:使学生在多种学习和练习中,提高灵活性、协调性,80%学生能基本掌握垫球技术。

3、身体健康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集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1、教法:

(1)启发性练习法。

目的:通过启发,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2)重复练习法。

目的:通过重复练习,加强掌握垫球技术。

(3)分组练习法。

目的:通过分组练习,细化提高垫球技术。

(4)探究式练习法。

目的:通过探究式练习,让学生充分领会主动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方法。

2、学法。

本课通过采用。

1、体验—归纳;

2、学—评价;

3、观察—模仿;

4、练—修正等学法。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集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一)、课堂导入,提问题:如。

1、中国女排曾经有过几连冠辉煌历史?

2、中国女排在雅典奥运会上决赛中以多少的比分夺冠?

3、排球的技术有哪些?同时安排好有伤病学生见习,并做好记录。

(二)、导入主题:自抛自接,熟悉球性,以音乐垫球热身,增强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欲望。

(三)、游戏:通过一分钟自垫球游戏,比赛结束、如数上报,培养学生的诚实守信。

(四)、出示挂图:加上教师进行完整的排球垫球示范、讲解动作要领。增强学生直观感。

(五)组织练习:学生徒手模仿练,击垫固定球练习,体会合理的击球部位。

练习:

(1)自愿结合,两人一组,一抛一垫练习。

(2)两人一组,相互对垫。

(3)水平好的学生同时给差的指导练习。

要求:练习中互相观察、互相纠正、共同提高,强调练习中一定要注意安全。

情感目标:

1、树立强烈的学习欲望,掌握正确的垫球方法;

2、培养观察能力,体现相互评价的意识;

3、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

(六)、以游戏性比赛来巩固其垫球技术。

组织:

1、学生分组练习,

2、学生分组相互点评,

3、教师当评委。

学生活动步骤:

1组练习、点评。

2组点评、练习4组点评、练习。

3组点评、练习。

通过学生如下学习:

1、体验—归纳;

2、学—评价;

3、观察—模仿;

4、练—修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集体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七)素质练习:收腹跳练习。

(八)放松运动伴随轻松快乐的音乐。同学们自由上台(排球场)表演,如:模仿动物或模特等滑稽的造型,从而达到身体和心理放松的状态。

(九)小结,布置2名同学完成自创游戏的作业,下个课时由学生组织游戏,教师指导。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自创和组织能力。

1、平均心率:125—135次/分。

2、最高心率:155—165次/分3、练习密度:50—60%。

激发兴趣、积极思考、自练自评、团结合作、紧张奋进。

通过参加学校的说课比赛的培训,使本教学设计内容更加丰富、全面、完美,符合《新课程标准》理念。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九

建筑(architecture)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需求而创造的比较固定的活动空间或构筑物,包括从古代的都市城镇、宫殿民宅、苑囿园林、寺庙宫观、衙署馆舍、陵寝墓室、桥梁道路、堤闸沟渠、井栏围棚等到现代的各类建筑物。人类的建筑创造活动,比房屋的历史更悠久。

建筑是人类适应与改造自然的标志。建筑的功能首先取决于人类的基本需求与自然条件的关系。而建筑的创作和应用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建筑有很强的时间、空间和文化特征,即建筑的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等,越是古老的建筑,这类特征越显著。

中国建筑是指中国境内具有一定文化特征的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一般指清代及以前的建筑,它在世界建筑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传统建筑一般指具有古代建筑典型风格特征的建筑。历史建筑一般指某地区一定时期的建筑代表作。文物建筑专指依法保护的建筑,它是信息量最大的一类文物。

建筑因其信息和价值的多样性与重要性,是建筑学、文物学、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史、科技史与旅游学等诸多领域研究的对象。

建筑的艺术价值,主要是指建筑空间艺术创作成就,也包括建筑物上的雕刻和壁画等艺术成就;建筑的科技价值,主要指建筑所能反映的一定时期的建筑工程成就,包括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加工和装修技术等;建筑的社会人文价值,主要指建筑所能反映的功能、使用方式或使用过程等的重要信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和仪俗等;建筑的经济价值,主要指法规规定的权利主体、使用和交易等价值。

在我国的不可移动文物、入选的《世界遗产名录》和风景名胜中,绝大部分属于古建筑。

绪论:古代建筑的发展与演变。

建筑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发展。中国建筑从以下方面体现了这种文化特性:

1、在重礼的倡导下,一切建筑都要遵循礼法。其形式讲究对称、均齐、庄严。

2、在崇孝的主张下,对陵墓建筑极为重视。

3、对宅居,则要求“五世同堂”,形成中国大家庭制度下的民居特色。从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原始社会建筑。

原始人随水草迁徙,居无定所,选择天然巢或穴为居处。新石器时代,农业文明兴起。农业需要定居,定居需要住宅,居住建筑随农业生产而出现。

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带有榫卯的梁柱板等木构件,表明人们当时已掌握了构架房屋的技术,构木为巢,以避群害,推测这是架空而居的干阑式建筑。

新石器时代黄河中下游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以住宅为主,另有制陶窑场和公共墓地,规模从数万至数十万平方米。住宅有深穴、浅穴和地上居,浅穴和地上居用中央大柱支撑屋顶,用木柱编扎墙壁骨架,用草泥土敷壁体、地面与屋顶,经火烤使其陶化而坚固。

穴居与巢居,代表着我国早期两种不同体系的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自然环境,穴居与旱地、小米农业、夯土编木技术等为一系,巢居与湿地、水稻农业、榫卯架空技术等为一系。它们是人们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见证。

二、奴隶社会建筑特点。

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商朝后期,奴隶主们已经开始建造大规模的宫室和陵墓。到了西周以后的春秋时代,统治阶级营造了许多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这些城市的城壁用夯土筑造,宫室则多建在高大的夯土台上。原来简单的木构架,经过商、周以来的不断改进,从此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三、封建社会建筑1)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中国大约在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从战国开始,中国城市的规模比原来更大,高台建筑更为发达,而且还出现了砖和彩画。迄今为止,发现的战国时期的城市遗址有燕下都、赵邯郸、齐临淄、曲阜鲁城、郑韩故城、淹城等。燕下都是现存战国城址中的最大者,位于今河北易县东南的易水岸边。

秦始皇建立统一的王朝后,则修建了空前规模的宫殿、陵墓,以及万里长城、驰道等举世震惊的庞大工程。首先是秦始皇时对咸阳城的不断扩建。其次是中国历史上体量最大的陵墓一一秦始皇陵,位于今陕西临潼骊山,由3层方形夯土台叠置而成。另外,早在战国期间,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并各筑长城以自卫。秦统一中国后,为把北部的长城连成一个整体,西起甘肃,东至辽东,建造了大规模的长城,长达3000余公里。

东汉的建筑发展较以前各代更为迅速,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一个独特体系,就是在汉代基本形成的。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有了显著进步。其突出表现就是木构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发展。

我国的石建筑主要是在两汉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首先是石墓,其次是大量的宗教建筑,特别是佛教建筑。

2)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隋、唐至宋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有巨大发展和提高。唐代建筑主要有以下成就和特点:第一、规模宏伟的城市规划。

第二、建筑群体的布局有了空间感。

第三、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第四、砖石建筑有了进一步发展,佛塔采用砖石构筑者增多。

第五、建筑艺术日臻成熟。

宋代被划分为两个时期:北宋时期——与辽对峙于华北北部,南宋时期——被灭辽的金压迫到淮河以南。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第一、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变化。

第二、木构架建筑建立了古典的模数制。

第三、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

第四、砖石建筑的水平达到新高度。

此外,宋代的园林艺术更加兴盛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建筑发生较大转变的时期,并影响以后元、明、清几朝的建筑。元代时期,在建筑方面,仍是继承宋、金的传统,但在规模与质量上都不及两宋,尤其在北方地区,一般寺庙建筑作工粗糙,用料草率,常用弯曲的木料做梁架构件,许多构件被简化了。当然这些变化产生的后果不完全是消极的,因为两宋建筑已趋向细密华丽,装饰繁多,元代的简化措施除了节省木材外,还使木构架加强了本身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明清时期,建筑有了相当的进步,建筑业趋向程式化、定型化,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但建筑装饰也变得琐碎繁复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砖已普遍用于民居砌墙。

2、琉璃面砖、琉璃瓦的质量提高了,应用面更加广泛。

3、经过元代的简化,到明代形成了新的、定型的木构架,梁柱构架的整体性加强了。

4、建筑群的布局更为成熟。

5、官僚地主兴建私家园林蔚然成风,尤其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一带,给后世留下了一些别具特色的园林佳作。

6、官式建筑的装修包括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等级分明。

在建筑上,清袭明制,但也有自己的一些发展。首先是园林的建造达到了极盛。其次是喇嘛教建筑的兴盛。再有就是对单体建筑设计的简化,以及装修水平的提高。

由此看来,建筑应该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书,上面记载了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社会、经济、思想状况,同时也是我们了解本民族文化发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第一讲、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与造型。

我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严谨而精巧,基本上就是木构架结构体系。这种结构经过千百年的不断完善,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与西方古典建筑的石砌结构体系相比较,自有其独特的构造原理与外观造型。

(一)基本结构。

中国古代木构架共有三种不同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1、抬梁式。

至迟在春秋就已使用,后成为古建筑结构型制中最正规的一种。它主要由柱、梁、枋、檩[桁]与椽等五大类构件组成。它的特性是柱上架梁,梁上再竖矮柱,再架短梁,如此层层叠筑,形成一个三角形屋架。若干品屋架之间,用枋联系柱,用檩[桁]联系梁,形成整个屋架,然后用排列紧密的木椽联系上下檩[桁],形成屋面骨架。

抬梁式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屋架荷载通过梁、枋、檩等水平构件传至柱子,垂直构件较少,室内空间与围护结构布置灵活,适用于大殿、厅堂等规格较高的建筑。但抬梁式用料较大,材性要求较高。

2、穿斗式。

至迟在汉代就已成熟,并在南方广泛使用。它主要由柱、穿、檩与椽等四大类构件组成。它不用梁,而用穿联系柱子,形成一个屋架。若干品屋架之间,用檩置于柱端,檩上再承椽。

穿斗式结构的主要特点在于,屋架荷载通过檩条直接传到柱子,结构比较简单。柱距紧密,用料较小。但空间布置局限性大。主要用于民居。

3、井干式。

井干式的应用范围不广,它采用木头围成矩形木框,层层叠置,形成木头承重的墙体,这样消耗木材较大,主要用在盛产林木的林区。

4、斗拱。

谈到我国木构架建筑的基本特点,必须要涉及的就是“斗栱”。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木结构建筑的承重结构体系,术称大木作。

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具特征的木构件之一。它以增加屋面出挑为基本功能,后逐渐演变为装饰性构件。有斗拱的建筑为“大式”,等级高;无斗拱的建筑属于“小式”。它由坐斗、翘、拱、斗与升组成,根据在建筑物中所处的位置,有平身科、柱头科与角科三类。

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其方法、取材、形制、用料等问题,主要是依照当时所使用的“法式”、“做法”及“定制”等来决定的。其中被官方认定并颁布的有宋代的《营造法式》、明代的《营造飞式》、清代工部的《工程做法则例》等,而民间个别工匠按个人经验总结成书的有《木经》等。

《周礼·考工记》是中国最早的一本有关建筑技术的记载和规定,它说明中国古建筑的建造倾向于建立统一的规定和制式。而且在以后的各种形制中,这种规定越来越详尽,方法也越来越灵活。比如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就建立了非常完善的标准以及“模数制”,其中“以材为祖”。到了清代,《工程做法则例》将“材”的标准改为了“斗口”,这种“标准”的范围就更为扩大,内容也更为细致严谨。

以我国古代建筑坡屋顶的结构为例,由于我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坡屋顶形式,其基本结构的做法就比较关键了。“举架”就是屋顶坡面曲线的做法(宋称“举折”),这种曲线是由于梁的不断加高、檩子的不断上升而形成的。在清式建筑木构架的做法中,檩子之间的水平距离基本都相同,各举架的高度都有一定的规定,一般视建筑物的进深和屋面材料而定,如五檩举架为五举、七举,七檩举架为七举、九举等等。

由此看来,我国古建筑的结构和构造技术的“标准化”、“模数化”倾向,与几千年后西方现代建筑的倡导者勒·柯布西埃所提倡的“工业时代的建筑应该标准化和模数化”观念,倒有很大的不谋而合之处。

(二)基本外形。

一般说来,我国这种木构架建筑的体形基本分为三大部分,即屋顶、屋身(柱墙)、台基。所以看一般宫殿的外观,通常是在巍峨的屋顶下,红色的墙面承座在层叠高大的台基上。

从屋顶的形式上看,虽然都是坡顶,但变化十分丰富。为了解决排雨水和屋内采光的矛盾,汉代的能工巧匠发明了“飞檐”,也就是使檐口向上稍翘,这样即满足了实际需要,又产生了轻盈的飞跃的艺术效果。我国古代建筑屋檐的转角处,不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是四角微微翘起,叫做“起翘”;屋顶的平面也不是直线的长方形,而是四角向外延伸出的曲线形,叫做“出翘”。

古建筑屋顶的曲线不只在翼角和飞檐部分,其实在整个屋面上都呈曲线状,这种曲线的形成也就是前面所提到的“举架”在起作用。

历代举架的高度都有所不同,在宋、辽以前,建筑屋顶的坡度一般都比后代低缓,自金以后逐渐加陡,到明清尤甚。屋顶坡度的陡缓变化是我国历代建筑演变的一大特征。

现将中国古建筑的几种基本构造形式介绍如下:

1、庑殿。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最高形制。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这种形式常用于宫殿、坛庙一类的皇家建筑,并且有“单檐”(一层屋檐)和“重檐”之分。

2、歇山。在形式多样的古建筑中,歇山建筑是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建筑形式。歇山建筑屋面峻拔陡峭,四角轻盈翘起,玲珑精巧,它既有庑殿建筑雄浑的气势,又有攒尖建筑俏丽的风格。无论是皇家宫殿、王公府邸、城垣鹊楼、寺庙园林及商埠店铺等各类建筑,很多都采用歇山这种建筑形式。

从外部形式来看,歇山建筑是庑殿(或四角攒尖)建筑与悬山建筑的有机结合,仿佛是一座悬山屋顶歇栖在庑殿建筑上。

3、悬山。悬山建筑的屋面仅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也称挑山式建筑。一般多用于民居,有正脊和垂脊,两面坡。

4、硬山。硬山建筑的屋面也是前后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且檀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也多用于民居,在我国各地尤其是北方地区应用广泛。它的形式与悬山差不多,只是屋檐不悬出山墙罢了。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的基础知识。

5、攒尖。攒尖建筑的屋面在顶部交汇为一点,形成尖顶,它的形式很丰富,既有单檐、重檐之分,还有圆形、方形、三角、五角、六角、八角等形式。古典园林中各种不同形式的亭子,多属于攒尖建筑。

第二讲、城市与街巷一)古代王城。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聚落或村落,用河道与壕沟。河北省澧县城头山夯筑于大溪文化早期,距今6000年前,据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古城址。西安半坡遗址位于浐河东岸台地上,居住区位于高地,中心是大房子,布局有条理,南边临河,北边有壕沟。壕沟外北边是氏族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场。聚落各处散布着窖穴。临潼姜寨遗址,西边临河,北东南三面是壕沟环绕,临河为制陶工场,壕沟以东有氏族公共墓地,村落中部是空地,周围分布着大小住宅。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私有制与阶级开始产生,氏族聚落用城墙。河南安阳后冈遗址有夯士墙。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有东西两个城堡遗址相连,城墙用土与卵石夯筑。河南淮阳平量臺城堡遗址,城墙有收分,残高3米,板筑土墙。南北两墙中间有城门和路面,路面下铺陶质排水管道,这是现知最早的城市排水设置。

古代都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1)行政中心:有宫城、皇城与廓城三重城墙,按轴线和中心形态布局,等级明显,以宫城为中心。(2)宗法中心:有先君之庙的城市。(3)守备安全:有城郭沟池等设施,封闭性强,守卫帝王。(4)饮食养生:有完备的道路与漕运、市肆贸易、商业街和工场作坊等。(5)管理居民:囤聚军民,有里坊制度等。

古代中国的城市建设思想,是受封建礼制和等级观念影响最深的。因此,大到城市道路划分,小到每家每户的开门方向,都有着一系列严格的规定。这些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中国古代城市只要地形平整,就会按照中规中矩、整齐划一的构图进行建设。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变迁,我们已很难从现存的城市中寻觅到古代城市形制的细枝末节。幸好古人留下了一部关于工艺形制的书籍,让我们对远古时代城市建设有据可寻,这本书就是《周礼·考工记》。据考证,《周礼·考工记》成书约在春秋战国之交的齐国。其中记载的关于建设城市、建筑布局的种种制度,还未完全被考古所证实,但它的确对中国历代城市建设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考工记·匠人》中曾经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中按照封建等级,规定了都城的大小,其中的道路宽度也不同。还规定天子的柱瓦用丹色,诸侯用黑色;王室贵族的住宅要分“前堂后寝”等。对这些制度,在以后的城市建设中又不断完善发展。

下面从以下几座都城的实例中窥见古人建设城市的“方针政策”。1.曹魏邺城(今河南安阳)首先,城市有明确的分区,将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对立以及统治阶级对人民的防范。其次,整个城市布局将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样就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于整个城市。

2.南朝建康城(今江苏南京)最早的城址是春秋末年所建的越城。后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形规划建设。东晋时期形成宫城、东府城、西州城鼎足之势。建康城整个城市平面呈不规则形,是我国古代大城市不规则平面的典型。但其中的宫城部分仍按照一定的规划制度建设,比较方正。

3.隋、唐长安城(今陕西西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在8300余公顷的城墙内,划分了109个里坊,街道网方整如棋盘,许多里坊里中充斥着占地大、排场奢华的贵族府邸和寺庙。整个城市平面方整,皇城居中,每边开三个门。其中对称布局,用中轴线突出宫殿。从整个城市布局中可看到该城对《周礼·考工记》中王城制度的继承。4.北宋汴梁城(今河南开封)由一个历史悠久的商业城市发展成首都的。城内河道纵横交错,有“四水贯都”之称。城市平面的并不方正规则。汴梁城共有三套方城,最内是皇城,也称大内(紫禁城);第二重是里城;最后是罗城(外城)。在里城、罗城外还控制有宽阔的城壕,显示了当时为防御外侵所做的准备。

汴梁城有着浓重的商业气息;还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内城的宗教建筑也很多。5.元大都(今北京城)城市的建设,一开始就有周密的规划和设计,从选址、勘测地形,到铺设地下水道,再到营造宫殿,有条不紊。同时又吸收了许多传统城市的规划手法,如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布局等等,致使元大都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城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

6.明、清北京城明代北京城的特点:

(1)皇城布局继承了历代都城规划的一贯传统,整个都城以皇城为中心。规划布局完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

(2)在城市布局方面主次分明,运用中轴线的规划方法,形成了宏伟壮丽的景象。

我国传统城市的街道布置,虽然也有江南水乡的幽弯曲折和西南山城的迂回婉转,但大部分地区都是方整平直的棋盘形式。这种方格网式的街道形式主要来源于古代的里坊制。

在周代王朝中,除天子王城外的地区,每25户人家为一基本单元,称之为“闾”、“里”。其结果是城市布局规格化,每一方块用地相等,这一封闭的方格用地就是“里”或“坊”。

早期的里坊制管理非常严格,除皇族显贵外,居民一律不准沿街开门。城市街景也因此显得单调而无生气。由于街巷制度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居民要求,因此,到了宋代,便出现了汴梁城的“街巷制”。

汴梁城的街道不象长安城那样砥直,反映出改建旧城的特色。皇城前御街很宽,两旁有御廊,街面用杈子分隔为三股道,中间一股为皇帝御道,御道两侧还有御沟。不仅城中到处临街设店,相国寺内还有每月开放五次的庙会和集市。由此可见,从宋代时起,街道已不再枯燥单调,显得生机勃勃,有了人情味。

元朝时,利用中都部分宫室建造了其首都——大都城。这时的城市街巷又有了不同,全城道路分干道和“胡同”两类,干道宽约25米,胡同6~7米。胡同都是东西向,前后两条胡同间距约50步,在两胡同的地段上再划分住宅基地。这种有规律的街巷布置和唐代以前一里见方的里坊形成两种不同的居住区处理方式。

在南方水乡,街巷制早已普及,许多城市水道与路网并行,甚至许多人家前门临街、后门沿河。

第三讲、宫殿。

自古以来,皇城与宫城的建筑设计都最受重视。无论是在以前皇宫的基础上加建,还是另兴土木,历代皇帝都会为自己的居所竭心尽力,建造出在当时是最有气魄、规模最大的建筑群。

皇宫的建设,自从周代就有了一整套组织形制。比如,《周礼·六宫》提及的“六宫六寝”制度、《周礼》的“三朝制”。聂崇义在《三礼图》基础上所描绘的“周代寝宫图”,反映了一种礼制,并对历代皇宫建造产生了很大影响。

宫殿是一定社会制度下一定居住者使用的建筑。先有住宅,后有宫殿,宫殿是高级住宅,高级住宅不一定都是宫殿。原始社会聚落遗址显示,部落首领用大房子,商周时期有了比较成熟的宫殿。

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是现知最早的实例,院落式,周围有廊,正面设门,有宫的雏形。夯土台基4025米,残高0.8米,殿堂面阔八间,进深三间,规模甚巨,柱网排列规整,是夯土台基上木架房屋的最早实例。

宫殿与住宅的格局基本相同:封闭院落,中轴线对称,前堂后室,前朝后寝,其特征在于:朝重于寝,多重宫门,庄重威严。周朝宫室制度,主要表现在“三朝五门”、“前朝后寝”,对后世宫殿格局有深远影响。外朝为询视众庶,议政之所;治朝为帝王每日视朝听政之所;燕朝为休息之所。天子五门是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毕)门。诸侯三门。

春秋战国时期的陕西咸阳秦宫殿遗址,高大夯土台基,建筑组群利用台基高低错落自由布局,无轴向。有殿堂、卧室、浴室、地窖等。室中有火坑、壁炉和地窖等。有陶管排水系统。

秦朝“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大朝在渭南信宫,象天极,为咸阳各宫中心,其“东西八百里,南北四百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辇道相属”。信宫前殿甘泉宫,为避暑和太后居处。渭南上林苑建朝宫,前殿阿房宫,夯士台遗址东西一公里,南北半公里,残高7-8米。

西汉大朝未央宫,周垣8900米,利用尤首山岗地削成高台。狭长形平面的前殿,大朝居中,左右日常朝,为东西厢之制,属汉宫室特点。长乐宫在秦兴乐宫基础上所建,太后所居,宫城周垣万米。北宫在未央宫之北,为太子居所。建章宫在长安西郊,是苑囿性质的离宫。

魏晋是宫室制度“转型”时期。三国魏都洛阳,改“东西厢”为左右“东西堂”,前殿大朝为太极殿,这种格局流行于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废止。东魏邺城在旧制上再加“三朝”。唐宫殿因袭隋址,承袭周制,是宫室制度成熟时期。唐太极宫在长安城北端中央,东西长2800余米,南北1500米,中轴线对称布局,按“三朝五门”之制,设甘露门、两仪门、朱明门、太极门、承天门,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两翼殿门基本对称。

唐大明宫,始建于公元634年,位于长安城外东北的龙首原高地上,居高临下,可以俯看全城。宫城平面成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五里,东西三里,从正门丹凤门到北门玄武门为宫城中轴线。大朝含元殿,常朝宣政殿,便殿紫宸殿。含元殿庑殿顶,台基残高10余米,殿面阔11间,进深3间,周围廊柱网布局。紫宸门以南为行政区,称为“省”,建筑布局对称规整。紫宸门以北为生活区,称为“禁中”,建筑布局灵活自由。

太极宫承天门和大明宫含元殿,前有两阁,用曲尺廊庑相连,构成凹形格局,似城墙与台基合一的城楼式,高大威严,围合感与对称性很强,称“门阙之制”。

含元殿是大明宫主殿,踞龙首原高处,高出平地10余米,殿11间,前有长达75米的龙尾道。殿阶局部用永定柱平坐,这种较古老的方法自唐以后逐渐淘汰。唐代建筑较少用琉璃瓦,造型明朗,其宫殿形制影响及至日本。

明清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明成祖永乐五年兴建,南北960米,东西760米,典型的院落,建筑上和礼制上集历朝宫殿大成,附合“三朝五门”、“前朝后寝”之制。中轴线上主要建筑物有: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钦安殿、神武门、北大门、景山(延春阁、寿皇殿)。

故宫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功能区。外朝为处理政务之处,从午门到保和殿一区。午门为宫城正门,颁布诏令之殿宇,重檐庑殿,面阔九间,门阙合一的城楼建筑。太和殿是我国现存量大的木结构单体建筑,面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周围廊,面积2374m2,总高26.92米,台基高8.13米,正吻高3.4米。楠木结构,金柱支托的大梁为七架梁,金柱与老檐柱之间三步架,通进深十二步架,上檐斗拱单翘三昂,下檐斗拱单翘重昂。重檐庑殿,出檐短而翼角厚重,坡度陡峻,屋脊平直,端庄而凝重。和玺彩画,屋面用黄琉璃瓦。太和殿广场3万平方米,是大朝所在。中和殿五开间方形平面,单檐攒尖,为大朝前休息之所。保和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殿试进士之所。三大殿位于三层工字形平面的汉白玉须弥座钩栏大台基上。

内廷为帝王生活区,从乾清门至玄武门一区。乾清门为内廷宫门,乾清宫是皇帝寝宫,坤宁宫是皇后寝宫,交泰殿是朝贺之处。三大殿位于单层彩色釉面砖砌的女儿墙台基之上。坤宁宫之北为御花园,其后景山为游乐区。

一、陵寝的出现。

商周中原地区无坟有墓,墓上建寝,作为灵魂饮食起居之所,如殷墟小屯村“妇好墓”。墓室普遍采用井干式木椁,深埋,有“羡道”,椁有雕刻彩绘。江南地区在平地之上铺卵石和焦土等,上置坟墓。

地主阶级家族观念和新的爵位等级制度,促进了陵寝的发展。春秋晚期出现的坟丘,战国坟丘流行,有“丘墓”、“山陵”之说。魏、楚、秦、中山等国已有陵、庙、寝的格局。中山国王墓在河北平山县,有封土及陵寝建筑,其中有铜版的“兆域图”,这是现知最早的建筑平面图,五间为寝,周垣两重,上覆斗形夯土台,并有回廊柱础。墓室深埋,木椁数层,榫卯构造,外侧面涂漆。椁下填石版,设阴沟,周填砂、炭或白土,夯实。少数墓用空心砖。

二、陵寝的演化。

秦庙与寝分离,陵旁建庙,墓侧建寝。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最大陵墓,以“陵”为山,陵园仿咸阳城建,陵墓、宫城皆位于西南角,坐西面东,两重城垣,里周长3公里,外周长6公里。陵体夯土台三层见方。陵园东侧为兵马俑,兵马俑南侧有陪葬墓,其北侧有鱼池。墓室以铜为椁,墓顶画天象图,下有水银九州之胜。

西汉陵墓少数位于渭水南岸,多数在咸阳以西、渭水北岸。高祖长陵在咸阳,其庙在长安城东街。惠帝将高庙移至长陵渭北,即陵旁立庙之制。长陵沿用秦始皇陵格局,两重城垣,以东门与北门为主要通道,寝殿在陵园南部中央,坐西面东,寝又有“寝殿”与“便殿”之别,与都城型制同。景帝后陵寝的基本格局均为一重城垣,陵旁之庙,园中建寝,后陵与帝陵分院,多数在帝陵东侧,少数在西北侧,以武帝茂陵规模最大。西汉墓室结构广泛使用木椁墓,空心砖由大变小,小的用于墓壁、大的用于墓顶。后又有折拱形、半圆形结构。西汉另有崖墓,系石墓一类,以四川乐山为最大。

东汉陵墓是陵寝制度确立时期,明帝对陵寝制度进行了改革:陵寝的“元议会”朝拜成为“上陵礼”;陵寝推行“酎祭礼”;建立“太庙”;陵寝建筑扩大,有大殿、钟架等祭祀功能。西汉后期,豪强贵族势力发展,“上坟”活动受到了重视,东汉流行“墓祀”,民间流行“升墓”、“上墓”习俗,丧葬讲究仪式,多祠堂、石阙之类建筑。墓室结构由砖筒拱发展为砖穹窿。砖有条砖,楔形砖、企口砖等,拱券有单层和多层。

汉陵寝流行用阙、华表、石刻群等。阙又称“门观”,“象魏”,原用于布告法令、登高警戒、表示身份等。春秋有木阙,汉有单阙、两出阙、三出阙之分,以石制为主,如高颐西阙。华表又称“表木”、“和表”等。原为木柱,顶部有横木,用于宫殿、宗庙、停邮、大道、坟墓等前的标志。西汉流行墓道用木华表,东汉墓地开始用石柱,标识神道。石人与石兽等石刻群置于墓前,现存最早的是霍去病墓,现有14件。石人是警卫和侍从。石兽是象征吉祥,驱邪除鬼。

魏晋南北朝政局动荡,不筑坟防盗墓。流行葬术。魏文帝毁魏武帝高陵的祭殿,其作寿陵首阳陵,要求“因山为坟,无为封树,无立寝殿、建园邑、通神道。”东晋恢复上陵礼,寝室简陋,墓多在半山腰南坡,不起坟。南北朝因袭东晋,但起坟渐多。南朝有神道、石兽、石表等。北魏陵寝集中,多起坟,上陵,建祠庙、石兽、石阙、石碑以及佛堂与斋堂等。

唐代陵墓不同前朝的特点是利用地形,依山挖洞,位于陕西渭水北岸的大部分唐陵都是利用天然山五丘修建的。现存的18座唐陵中,仅3陵(献陵、庄陵、端陵)位于平原。位于陕西乾县北梁山上的乾陵,是唐高宗(公元650~683年)与皇后武则天合葬的陵墓,是唐陵的代表。唐永泰公主墓在乾陵东南2.5公里,陵台为底边55米、高11.3米的方形截锥体,夯土筑成。

宋代墓室一般都不大,因为要在皇帝死后才开始动工修建,7个月后就必须入葬,所以营造时间较短。而且多用砖刻表现建筑形象。

明、清的陵墓制度始创于朱元璋。一般以一座山为兆城,范围很大,内植松柏,结合自然地形,形成气象宏廓而肃穆的整体。明代迁都北京后,在昌平的天寿山建造了陵墓区,称“十三陵”。与过去的唐、宋陵不同,首先明十三陵的墓室都挖地而建,上伏黄土堆为宝顶,与地面建筑组成完整系统。其次明皇陵虽与宋皇陵一样都集中建造在一起,各皇陵自成体系,但又互相有联系。13座陵墓有一个总的入口,一条总的神道。

总体上看,明代皇陵的基本格式就是一座大殿与一座碑楼相连,外加若干座门与配殿组合成三进院子。长陵与其它12座陵都是如此。长陵是十三陵中规模最大最宏伟的一处,它的最高级殿宇——棱恩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它的用料和工程质量就是故宫的太和殿也无法与之相比。

用来祭祀的建筑,一般将其划分为:

首先是帝王使用的,包括祭天用的天坛、奉土地神的社稷坛和祭祖先的太庙。其次,祖先也是至高无上,必须尊敬、供奉的。所以,封建帝王为表示对各神、各祖先的尊敬,修建了大量祭祀性建筑。北京的天坛就是明代统治者为祭天所建。

太庙是皇家的祖庙。

除了皇帝的宗庙,祭祀建筑中第二类就是孔庙。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中占有统治地位,而孔子则是万师月表。所以后人们祭奉他,以不断巩固他所提倡的思想、行为准则。北京孔庙(亦称文庙)是仅次于曲阜孔庙园国内第二大孔庙,是元、明、清三代京都祭祀孔子的地方。

北京孔庙始建于元代(公元1302年),直到1916年才完全竣工。现为首都博物馆。

祭祀建筑中有些是祭祀圣贤的,如湖南汨罗的屈子祠、四川成都武侯祠及福建福州的林则徐祠等。

第五讲、宗教建筑。

一、佛教建筑。

(一)寺院。

我国是以佛教为主,而兼容道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信仰的国家。因此,除佛寺外,同时还存在着其它宗教建筑,如宫观、喇嘛庙、清真寺等,但为数不多,在宗教建筑中未占重要的历史地位。其实,我国正式宗教建筑的产生是在佛教传入之后。相传汉明帝时,佛经自西域由白马驮来,于是便有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

佛教初入中国时,寺为方形,中央为塔。北魏永宁寺由塔、殿、廊院组成,绕以围墙,以塔为中心。同时,因舍宅为寺,前厅作佛殿,后堂为讲堂。隋唐佛寺以殿堂为主体,位于中轴线上,寺之后或一侧另有塔院,或寺门之前建双塔。唐以后佛寺型制遂增完善,如五代有罗汉堂,南北朝有转轮藏殿,宋有戒坛,明与鼓楼等。明清以来的佛寺,中轴线上有佛殿、法堂、天王殿、山门(金刚殿)、方丈室等;东侧轴线上有的钟楼、斋堂、观音殿、药师殿、土地堂等;两侧有鼓楼、禅堂、伽半殿、祖师堂等。

山西五台山自唐代起就是我国的佛教中心之一,建有许多佛寺。佛光寺大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其中的砖砌佛座和佛像,都是唐代原物。

河北正定的隆兴寺,始建于隋代,原名龙藏寺,至今仍保持着宋代风格。

藏传佛教寺院有汉院落式,如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席力图召(寺),北京雍和宫、甘肃合作县札木喀尔寺、河北承德须弥福寿庙等,均以大讲室为中心,建筑形式为汉藏结合;有藏雕房式,如西藏布达拉宫、河北承德普陀庙;有两者结合式,自由布局,建筑单体汉式,如甘肃夏河清拉卜楞寺。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布达拉山上,相传建于公元八世纪,五世**于清顺治二年重建,属行政、宗教、生活多功能建筑。平面不规则形,由红宫与白宫两部分组成,主体中央上部为红宫,有经堂、佛殿、政厅、灵堂。白宫位于红宫以东大部分,有**经所、会客厅、餐厅等生活用房。附属建筑有佛象佛具制造所、印经院、监狱、喇嘛住宅、扎巴(众僧)住宅等,功能分布明确。立面高200余米,外观十三层,实九层,因地制宜,依山而建,为典型藏族碉楼,白壁镶红边,顶部五金塔三金殿,色彩明快,气势雄伟。

河北承德避暑山庄也称“外八庙”,是清代帝王为了笼络蒙、藏等民族的上层分子建造的。

(二)佛塔。

佛塔是集建筑艺术和雕塑艺术于一体的佛教建筑物。因其造型精美,常用金银、玛瑙等加以装饰,内藏佛骨舍利,故又称为“宝塔”。

塔是中国建筑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国的塔来源于印度,史学中将中国佛塔划分为五类,即楼阁式塔、密檐塔、单层塔、喇嘛塔及金刚宝座塔。

楼阁式塔,中国佛塔的主流,其造型结构即楼阁,多层而已。如山西应县佛宫寺释伽塔(又名应县木塔、应州塔),辽代建造,塔身八角形平面,直径30米,内外两圈柱包在夯土墙中,檐柱外有回廊。南北轴线上开门,中设佛像。台基两层。结构体系与佛光寺大殿、独乐寺观音阁相似。塔身有收分,总重约7430吨,总高67.31米,外观五层,施腰檐平座。这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木塔。江苏苏州虎丘五代云岩寺塔,砖结构,八角形平面,有塔心宝、塔心壁、回廊和外壁,双层塔壁。塔身七层,逐层收进,四层以下斗拱五铺作双抄,以上四铺作单抄,顶部窟窿砖叠湿。残高47米,每面辟门,有平座无腰檐。

单层塔,山东济南隋代神通寺四门塔。平面方形,每面一拱门,石构,檐叠涩五层,四攒尖顶,塔刹山花蕉叶托相轮,高13米。

密檐塔,印度早期佛塔的常见形式。河南登封北魏嵩岳寺塔,我国现存最早的砖塔。塔壁十二边形,塔心室八角形,无斗拱,全部叠涩出跳,门用拱券。塔心中空,以木板分为十一层。高40米,分上下两部分,下段塔身高两层,上段于叠涩上建15层密檐,收分柔和,白色。

喇嘛塔,源于印度。北京元代妙应寺白塔,尼泊尔人阿尼哥设计,白色,高53米。平面凸字形台基,亚字形须弥座两层,由此而上是:覆莲线条、宝瓶塔身、塔脖子(须弥座)、十三天相轮、宝盖、塔刹。

金刚宝座塔,源于印度。北京明代正觉寺塔,平面矩形,南面拱门,五层须弥座和佛龛,上建密檐方塔五座,居中一塔13层,其它四塔11层。这是我国最早的金刚宝座塔。

中国的佛塔可以说是“楼”的一种发展,用塔作楼的标记,称为塔刹。楼阁式塔是中国塔的典型式样,一般位于佛寺的中心,不但埋有佛骨,还藏置佛经和其他遗物。后来干脆在塔内供奉佛像,便于佛徒们膜拜。其平面常以方形、八角形居多,层数一般为单数,含有吉祥的意思。

福建泉州的开元寺石塔,原是木结构,南宋时改为石建,塔高5层。

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塔的平面采用八角形,塔高8层。在我国仿木的楼阁式砖石塔中,用双层塔壁的以此塔为最早。

山西应县城内的佛宫寺释伽塔,又称应州塔,是国内现存唯一的木塔。在结构上因增加了梁柱间的斜向支撑,使其虽经历过多次地震,仍安然无恙。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定喇嘛教为国教,封高僧巴思八为国师。一次他在西藏修佛塔时,对尼泊尔青年匠人阿尼哥的技艺非常欣赏,便将他带回大都城。

北京西城妙应寺白塔就是阿尼哥的作品之一,它的造型显然带有浓郁的西亚风格。

北京西直门外正觉寺塔,又称五塔寺塔。

此外,还有一种用以宣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始见于唐,到宋、辽时颇为发展,以后又少见。一般由基座、幢身、幢顶三部分组成。唐代经幢形体较粗壮,装饰也较简单。宋代经幢高度增加,比例较瘦长,幢身分为若干段,装饰也更加华丽。

(三)石窟。

石窟来源于印度的石窟寺。一般都是一窟数室,或者四壁通雕小龛。它的特点就在于它象古代佛教的艺术展览馆一样,其中多有精美绝伦的壁画、雕塑和石刻等艺术品。因为这种“寺”是由石头构成的,十分结实,不易摧毁,所以有许多石窟被很好的保存下来。

虽然石窟寺来源于印度,但在汉代时,我国就有开凿山崖修建崖墓的建筑技能,到南北朝,开崖造寺之风遍及全国。这一时期的石窟保留至今,很多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和文化遗产,如敦煌的莫高窟、大同的云岗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此外,还有山西太原的天龙山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等。

建筑史学家按石窟的发展将其分为3种类型:

1、是早期石窟,平面是椭圆形,洞顶呈穹窿状。洞内石壁雕一巨大佛像,左右壁还雕有许多小佛像。

2、为稍后时期的石窟,平面多为方形,规模大的还有前后两室。窟内壁面刻满雕像和壁画,其中包括佛像、佛教故事及建筑装饰花纹等。

3、是在它的洞前有一种列柱式的前廊,或者是在它的前室雕两个大柱,象一个三开间的房屋。洞内的多数雕像还加有各种形式的龛,使得雕像不那么密集。山西大同云岗石窟是我国最早的大石窟群之一。

此石窟建造时,还处在我国石窟发展时期,吸收外来影响较多,如印度式的塔柱、希腊的卷涡柱头、中亚的兽形柱头等。由于石质较好,所以全部用雕刻而不用塑像及壁画。早期的平面呈椭圆形,顶部为穹窿状,前壁开门,门上有洞窗,后壁中央雕大佛像,布局比较局促;后来的多采用方形平面,规模大的则分前后二室,或在室中设塔柱。

甘肃敦煌莫高窟,佛像多用泥塑和壁画。敦煌地僻人稀,气候干燥,作品得到长期保存。北魏时期凿的窟,壁画题材多为本生故事或经变,色彩以褐、绿、青、白、黑为多,构图及用笔较粗犷,其中人物、佛像、飞天的面貌、衣纹等受外来影响较多;隋唐时壁画题材虽也有佛教故事,但多用大型寺院、住宅、城廓等作背景,对建筑的细部都有较详细和准确的描绘。

二、道教建筑道教是产生于中国本土的传统宗教,创立于东汉。信奉老子为教主,始于老子的《道德经》。其思想曾对我国古代文化起过很大影响,但道教在我国宗教中的历史地位,仍居佛教之后排第二,其建筑形式也未形成独立风格,大体仍为佛教建筑的体制。

道教建筑也有一些与佛教建筑不同的特点。道教相信仙人喜欢居楼,得以接近天宫,所以楼阁成为其建筑特点之一。道教祭神的场所称为“观”,观就是一种楼阁。其中很大的观叫宫,较小的观称道院。

山西芮城元朝永乐宫,当地相传为吕洞滨的诞生地,唐有“吕祠祠”,金扩建称“道观”,元称“大纯阳万寿宫”。从元太宗始建主体,到至正年全部建成。总平面狭长纵深,五座殿门。三清殿面阔七间,进深八间,庑殿顶,柱有侧脚升起,脊和檐有曲线。斗拱六铺作单抄双下昂。

宫观大殿一般都是高脊飞檐,正大侧小,红楼绿瓦,颇有飘飘欲仙之气。著名的宫观多坐落在名山中;依山傍岩,层层叠叠,形成居高俯视之势。在青城山、武当山的一些道观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三、伊斯兰教建筑。

伊斯兰教大约是在公元10至11世纪传入新疆的,在元代陆续传入内地。伊斯兰建筑形式经过中国匠人们的吸收融化,创造出了中国的伊斯兰建筑。

中国的伊斯兰建筑有清真寺(礼拜寺)和麻扎建筑,它们也同中国的其它宗教建筑一样,是由许多功能不同的单幢建筑组成的。

清真寺建筑形式多为阿拉伯风格,造型活泼、装饰精美。

著名的有福建泉州清真寺、陕西西安华觉巷清真寺、还有新疆喀什阿巴伙加玛札、新疆苏公塔礼拜寺、甘肃兰州解放路清真寺邦克楼等。

园林是建筑成熟之后的产物。商周时期,郊外有域禽养禽兽的囿,城中有种植菜果、调习车马的园。其中有台榭等建筑,设专人管理。

秦汉皇家与贵族园林,规模宏大,以仙境立意,以山水为主,有建筑、禽兽、植物等。秦上林苑“作长池,引渭水,筑土为蓬莱山”,这是人工土山之始。西汉上林苑,周三百十里,容千乘万骑,离宫七十所,三十六小苑,养百兽植物,昆明池周四十里,池中有岛,岛上有殿有观。西汉富户袁广汉筑园,东西四里,南北五里,积沙为洲,养珍禽奇兽,名木异花,重阁修廊,房屋连属,构石为山,这是人工石山之始。

魏晋南北朝,贵族园林盛行,如北魏张伦园,重岩复岭、深溪洞壑,高林巨树,悬葛垂罗。西晋石崇金谷园,柏林万株,江水周于舍下,有观阁池沼,多养鱼鸟。晋室南迁,贵族园林流行于江南。文人造园兴起,推崇老庄,提倡隐逸,以自然立意,注重陶治性情,随便架立,不图广大,园林小型而朴素。

隋唐在宫内筑苑,隋大兴城有大兴苑,东都洛阳有西苑,周二百余里,以人工湖为主,湖中三岛,岛上有楼阁。汉长安有东内苑、西内苑和南苑。太极宫、大明宫等内苑有太液池、蓬莱山和楼阁廊亭等。唐文人园及郊墅别业流行,如白居易的庐山草堂、宋之问的蓝田别墅、王维的辋川别业等,有平台、池塘、书楼、瀑布等。

北宋徽宗在汴梁造艮岳。北宋洛阳、南宋吴兴等地贵族与文人私园众多。明初至中叶,百官第宅制度禁止构筑亭馆池塘。正德,嘉靖后,禁令松驰,逾制造园者渐多。拙政园、寄畅园、瞻园、清华园等均建于此时。清皇家园林始建于康熙,有静明园、畅春园、避暑山庄、圆明园等。乾隆建颐和园等,并扩建圆明园等,创造了世界园林艺术的奇葩。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

1、师法自然而又独具匠心的造园手段。

2、“虽由人作,宛似天开”的艺术构思。

3、诗情画意的意境表达。

大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中国的园林艺术“是一种绘画”。它用泉池、花木、竹石、峰峦、涧谷、亭阁、曲径、桥梁等组成实物环境来再现自然美。这当中又通过对意境的强调而达到诗、文、画、园几种文化艺术的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中国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园林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含蓄”。园林中的道路,具有封闭景色、扩大空间、转换视点之用。强调自然景物在园林规范中的重要性。

在古代,园林最初级的形式是统治阶级以狩猎和欣赏植物为目的,将某块自然景观好的、有山有水的地方据为己有而圈定的“苑囿”。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曾在渭水之南建造的上林苑,就是苑圃式园林。早期“苑囿”实际上就是当今的动植物园,只不过不向公众开放罢了。

到了三国、两晋以后,统治阶级开始在园子中挖池堆山,收集珍禽怪兽、奇花异草,对自然界的真山真水进行模仿。当时庞大的运输花木石头的工程,被称为“花石纲”。这座皇家园林“楼台殿阁不可胜数,堆土叠石筑成千岩万壑,”其结构布局之精妙,一时被称为绝胜。

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园林艺术最为兴盛和完善的时期,也是皇家园林登峰造极的时期。当时封建末期的统治阶层主张修心养性的遁世思想,其中不少贵族、文人不仅吟诗赋画去影响园林的建设,有的还亲自参与到造园设计当中去。比如康熙和乾隆就被认作是世界上几个最大的园林建设的创意者。

由于空间的限制,当时的园林不再有足够的地方放置类似于真山真水的景物,于是就出现了园林的抽象化、微型化,造园的技巧也就有了新的突破及发展,如造景、借景、摄景等手法的运用。比如河北承德避暑山庄的许多景致。

在北京西郊,有京都著名的三山五园,即香山的静宜园、玉泉山的静明园、万寿山的清漪园和畅春园以及圆明园。再加上附近的蔚秀园、朗润园、勺园(以上三园在今北京大学内)、熙春园、近春园(以上二园在今清华大学内)等,方圆几十里,园园相通、楼阁相望,成为历史上空前的宫廷园林区。

圆明园的特点:1、平地造园,并以水为主。、园中造园,融南北园林风格于一炉。、园中的建筑形式多种多样,极富变化。

除各种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外,乾隆时期还在长春园的北部集中建造了一批西洋形式的石头建筑,被称为“巴洛克”式样,成为中国园林中独一无二的景致。

园林的四大元素是山、水、植物、建筑。园林建筑就是运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手法,取得与山水、植物相协调的建筑形式。

首先,它的体量不能太大,要点缀环境;其次,在造型上要协调环境,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风貌,形成各自园林建筑的不同风格。

园林建筑的种类,常见的有厅堂、轩馆、楼阁及榭、廊、亭、肪、台等。除少数园林建筑外,一般均围绕山池、花木布置,房屋之间常用廊子连通。建筑形式随机多变。建筑装修比较灵活。建筑空间开敞通透,使环境达到很高的境界,故园林建筑的内外空间有机相联,融为一体。

(一)厅堂。

厅堂是园林中的主体建筑,一般置于居室和园林的交界部位,用来会客、议事之用。从厅堂往外望,应该是全园最主要的景观面。

厅堂有四面厅与鸳鸯厅等。一般厅堂多采用四面厅,为了便于看景,四周绕以回廊和大片格扇、长窗,不设墙壁。鸳鸯厅是在内部以屏风、格扇等分为前后两部分,梁架、装饰、陈设各不相同。

轩在古时指车上边较高部分。建筑上取其虚敞高举之意,一般建在高处,周围环以游廊、花墙,可自成一体。

馆原为做官之人游览或做客舍之用。

斋在宗教上有斋戒的意思,指和尚、道士、居士的斋室,一般指书斋,相对独立,是修身养性的地方。

室则在厅堂的两边或后部,可为主人吟诗作画之用。体量较小,常和庭院相连。

(二)楼阁。

楼阁一般两层或两层以上,因体量较大,凌空高耸,故在园林造景中占有重要地位。经常是整座园子的构图中心或重要景观点。楼阁运用到园林中以后,在造景上起到很大作用。首先,它常建于建筑群体的中轴线上,是整个园林构图的中心。其次,楼阁还可以独立设置于园林中的显要位置,成为重要景点。

(三)榭。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台上的木结构建筑叫榭,它的特点是只有楹柱及花窗,而没有四周的墙壁。

榭是“借景而建”,用来观景之用。在南方私家园林中,水榭的尺度不大,装饰素雅精致,非常简朴,具有江南水乡的情调。而在皇家园林中,除保留榭的基本特征外,又增添了北方宫廷建筑的色彩,风格变得厚重宽大。有的设计成一组建筑群体,造型上更为丰富。

(四)廊。

廊是一种线形建筑,“宜曲宜长为胜”。它用列柱顶一个不太厚实的屋顶,造成一种通透、“虚”的空间形式。在园林中常利用廊的迂回曲折、高低错落,增加景观的层次,丰富游园的趣味,并引导人们观赏景色。廊的布置不用拘泥于地形地势,无论平地、山间或水边,都可以依顺环境,形成直廊、回廊或曲廊等形式,是园林中重要的“纽带”。

廊的结构比较简单,古时常为木构架,屋顶多用坡顶或卷棚顶形式,内部都不设天花,皇家园林的廊中还饰有彩画作装饰。

廊的类型丰富,从剖面看有双面空廊、单面空廊、复廊、双层廊等;按形式分有直廊、曲廊、波形廊等数种;按位置分有沿墙走廊、爬山走廊、水廊、回廊等。

单面空廊一般依附于墙体或其它建筑,形成半封闭状态,并常在墙上开漏窗。

复廊是在空廊中设一道墙,形成两侧都是单面空廊,墙上也开漏窗。

双层廊又称楼廊,供游人从上下两层观赏园景。

曲廊多途通曲折,仅一部分依墙而建,其他部分转折向外,廊与墙之间构成若干不同形状的小院。爬山廊建于地势起伏的山坡上,仅可以使上下建筑之间有所联系,而且廊子有高有低、起伏变化。

水廊一般驾于水面之上,能使水面与空间半通半隔,增加了水面景深。

(五)舫。

舫又名不系舟,实际上是一种不能划动的、象船形的建筑,主要是供人游赏、观景之用。在我国江南地区,船是一种很重要的交通工具,往往被饰以彩画,装饰成画航,供文人雅士游乐宴饮之用。而江南园林恰恰是以水面为中心的,画舫自然就被借用到园林中来,进而产生了园林建筑中所特有的“舫”。

舫的基本形式与船相似。如北京颐和园中的石舫。

(六)亭。

亭是园林中最为常见的建筑类型。早在隋、唐时期,就有“逍遥亭”之说。到唐、宋时得到普及,明、清时得到大发展。亭最初的功能是游人驻足休息的地方。后逐渐成为重要景观点。亭的结构比较简单,造型与时代及各地的传统习惯有关。

传统的亭在造型上有南北之分。南方亭轻巧、玲珑;北方亭端庄、稳重。

(七)台。

(八)墙。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墙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主要功能是分隔空间,或对景物起衬托与遮蔽作用。

墙的形式变化很多,有平墙、梯形墙、波形墙(云墙)等;在构造上则有白粉墙、磨砖墙、板筑墙、乱石墙等。园林中的墙上常设漏窗,使墙面活泼而富于变化。

第七讲民居。

住宅格局的确立。

龙山文化开始出现私有化的住宅,如西安长安县客省庄住宅遗址。经过漫长的历史,形成了家庭化的住宅。

中国古代住宅以院落式为特征,它由房屋、庭院与围墙构成,是家庭的主要财富,也是住宅私有化的标志。陕西岐山凤雏村早周建筑遗址是已知最早的四合院,二进院落,朝向东南,影壁、门塾、庭院、前堂后室、两厢、廊轩等中轴线对称,有序而严谨,显示了成熟的院落格局和使用规则。

春秋以后,居住礼制更加严谨,规范了居住行为,也制约了住宅的变化。制度越稳定,住宅型制就越稳定。商周以后,院落式住宅成为中国汉文化地区住宅的主流,其格局的基本特征是内外封闭,轴线对称,南北进深,功能分区,秩序严谨。尽管有地方差异,但型制基本上是统一的,包括苏杭住宅、徽州住宅、云南一颗印住宅、四川山地住宅、岭南客家住宅等、北京四合院以及黄土高原的窑洞住宅等。

北京四合院一般由大门、影壁、前院、倒座、垂花门、大院、抄手廊、正房、耳房、厢房、罩房等组成。多抬梁式、硬山与厚墙。

住宅的不同,有自然或地区因素,更有文化因素。不同民族会有不同住宅,不同居住者会采用不同住宅。

南方少数民族常用干阑式住宅,以木或竹为结构,板、竹或草席为围护,底层架空作椿米、牛阑、燃料、杂什、厨灶之所。楼层为卧室、起居室、火塘、神龛、廊与晒台等。其中火塘被视为神灵之处,是家庭的象征。

藏族住宅有固定的雕房和可移动的帐篷两种。雕房格局没有轴向性,采用密肋结构,外墙用石或砖,女儿墙作露台栏杆,木构件用暗红色,墙面用土黄色。土司或头人的堡寨有碉楼。帐篷有冬帐和夏帐,帐用柱支撑,冬帐蒙牦牛皮,夏帐蒙布。帐外有短柱拉绳,用石或草垒成防风矮墙。

蒙古哈萨克族毡包,又称为“穹庐”,三五成组,有土围墙圈养牲口。毡包有移动和固定两种。移动毡包一般直径4-6米,地面铺羊粪和地毡,周围挖排水沟,用沙柳木条编方形骨架作为固定外墙,设门窗和天孔窗,外覆羊毛毡。室内火塘居中,门右侧放鞋,门左侧堆燃料,主座后左侧供佛龛,右侧置箱柜。固定毡包一般用柳条泥墙,开小窗。帐外设置炉灶,有院落,内有起居室、卧室和厨房等。

新疆维吾尔族住宅布局自由,喀什地区多用囤顶,夯土墙。庭院为起居、接待、用餐和工作等主要活动场所。室内用壁炉、火墙和土炕等,多壁龛、木雕等线脚装饰。伊梨地区因湿寒雨雪,多用木构坡顶。

教学讲义范文范本篇十

“啪”像晴天里一声霹雷打破了自习课原本的安静,我重重地摔在了地上。一向上课神情专注的同桌被吓的打了一个激灵。我扭头定睛一看,原来是我的板凳坏了!他嘟哝道:“吓死我了,我还以为孙悟空从石头中横空出世了呢!”随着这一声巨响,众同学的目光像聚光灯一样聚到了我身上。

我心里着实不是个滋味,屁股痛的像被火烧一样。低头看了一眼地上已经四分五裂的板凳想起那句经典唱词:“幸亏咱还练过,要不还不被你整成肛裂啊!?”我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只好暗暗骂天不公。我作弓腿伏桌状,蹲了大半节课的马步。真是度秒如年啊。总算下课了,我顾不得疼痛,冲下座位,跑到班长面前,问:“老班,你知道到哪儿修板凳?”老班正在做物理题,嫌我打乱了他的思路,抬起一双迷蒙的大眼睛,极不耐烦地说:“你忘啦,班主任前天才说过,板凳坏了自己看着办,甭想找他签字去修!”我心里灰灰的,但我一向喜欢息事宁人,只好自己抱着那板凳化作的铁条和木板回到座位上。

我将那几块零件拼在一起,想将就坐着,身上收集了各种各样眼睛折来的好奇的光。我平时在教室里回头率几乎为零,今天却是特例。我像个巡回演出的大熊猫似的收罗了至少百分之二百的回头率。还有几个见到我就乐了:“小子,这才一月大冷天的,你抱这堆木板到哪里烤火啊?”上课铃响了,我也只好用这个烂板凳凑合着坐了。

上英语课,同学们都在做讲义。我坐在那儿摇摇晃晃,生怕“一失足成千古恨”。同桌对我做了个鬼脸,我甚为恼火。这家伙真没一点同情心,何况这板凳开学时候本是他坐的。因为有点摇晃,我就和他交换了板凳。我心里那个屈得慌,憋了一肚子的火,讲义怎么也做不下去,在那儿抓头皮,这一抓不要紧,说时迟那时快,我平衡没把住,“绝望”地倒了下去。后面三个女生竟大笑起来!我在心里在哭:“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星期五大扫除,我带着一丝侥幸来到木工房,刚想开口,木工师傅大手一挥,眼皮都不抬一下:“去班主任那开条子去!”

我心里暗暗叫苦,早知道如此,自己换一个不就得了,何必这跑来跑去折腾呢!

回到教室,我又受到众多一瞥的视觉冲击,今天星期五了,下星期再带个板凳来吧,“痛苦”应当终止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