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陕西民风民俗随笔范文(模板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10:04:26 页码:10
2023年陕西民风民俗随笔范文(模板9篇)
2023-11-21 10:04:26    小编:ZTFB

健康的身心状态对于实现个人目标非常重要。总结要精炼凝练,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核心思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写作总结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一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天空完了无云。几只小鸟在枝头“唧唧喳喳”着好像在说:“早上好早上好。”

再过几天就是教师节了,同学都都在讨论送老师什么,小红也在犯愁送老师什么。突然小红想到老师喜欢菊花,她便想送菊花给老师。

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教师到,小红拿着刚刚采的菊花准备送给老师。到了学校,可是小红怎么也不敢到老师办公室去送花。于是她扭扭捏捏的来到了老师办公室窗前。小红见老师不在,心里不在紧张了。她想“老师可能又为我们工作了一个晚上,去看早读了。”小红插花时想“老师看到了花,肯定会很高兴的。插完花,她想“老师为了我们做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这时一个声音传来,小红想可能老师来了,她便蹦蹦跳跳的到另一个老师的办公室去了。

老师为了我们,花费了多少心思啊。有一句话说的好:“老师是辛勤的园丁”。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二

每年的阴历六月初八,是传说中李龙王的生日,在我的家乡今天应该蒸饽饽的,饽饽用来供奉李龙王。

李龙王的故事是我听父亲讲的,李龙王生于山东省海阳市宋村,宋村村北有一座回龙山,山上有李龙王母亲一座破旧的小庙,近年来很多人在农历的三月初二会去小庙拜祭李龙王的母亲,三月初二是李龙王母亲的生日。据说李龙王怀胎时即是个怪胎,怀胎多年不生,后来出生的那天天降大雨,天地漆黑,他妈妈疼死过去,醒来却不见了孩子。但自生下孩子之后,每天半夜都会有人来找她吃奶,吃奶时李龙王的妈妈也会疼的昏死过去,后来李龙王的父亲气不过,晚上不睡觉等着有人来吃奶的时候点上了油灯,火苗照亮小屋的那一刻李龙王的父亲大惊失色,只见一条漆黑的尾巴直冲屋顶弯弯曲曲缠绕在房屋大梁上,慌乱之中李龙王的父亲找来一把镰刀狠狠的砍在那条长尾巴上,那吃奶的怪物疼的‘嗷’的一声,将李龙王的父亲提起来飞出去将人扔进了海里淹死了。

原来李龙王生来就知道自己是个怪物,害怕吓到了自己的父母,所以不敢让他们看见他。但是他的脾气太暴躁了,杀死了自己的父亲让他感觉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就离家出走闯关东去了。

闯关东的李龙王本事大了起来,白天他能变成人型跟大家一起劳作、吃饭。这山东来的小伙子长的又黑又壮,干活一把好手,虽然脾气暴躁了点儿,但他的实诚、耿直还是让人们很喜欢。后来人们才知道这个黑小伙是一条龙,因为这黑龙没有尾巴,因此外号就叫‘秃尾巴老李’当时的黑龙江中盘踞着一条白龙,白龙经常兴风作浪,淹死百姓,向百姓索要供奉。秃尾巴老李的身份暴露以后,人们就请求他帮忙除掉白龙,李龙王向人们道出实情,说自己因为尾巴被父亲砍掉,力量丧失了很多,不敢打保票能打败白龙,所以一直犹豫着不敢和它决战。乡亲们则纷纷表示要支持他,于是大家商量出一条计策来:两条龙在水下决斗时,谁若占了上风就会浮出水面透气、休息,如果乡亲们发现水面变成了黑色,就说明是老李上来了,大家赶紧向水里扔馒头,给他吃了补充体力;如果水面变成了白色,说明是白龙占了上风,浮出了水面,赶快向水中撒白灰,迷它的眼睛,扰乱他。就这样在乡亲们的帮助下,黑龙打败了白龙,为乡亲们除了一害。从此黑龙战斗过的这条江就更红名为黑龙江。

海阳人称呼李龙王为李龙爷,每年的六月初八都会蒸饽饽为李龙爷过生日,农历的六月雨多,据说是因为李龙爷每年六月都要回家探母,李龙王走到哪里都是雷雨相伴。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三

1.我的家乡——宁乡,这个小县城坐落在湖南省长沙市的西部,这里虽然一切都很平凡,毫不出众,但家乡的闪光点常吸引人们的关注。其中,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民间传统习俗就是其中的亮点之一。

节日的气氛最能体现出传统习俗的魅力。

我们这儿的第一节日是春节。春节还没到,家家户户进入腊月后会陆续杀猪,特别是在农村里,杀猪后会请村里人大吃一顿。我的家乡除夕定会吃鸡、鱼、肉这三样菜,鸡必须是雄鸡,将它整只清炖,出锅装盘时要让头昂起,不仅喻义“步步高升”,而且清爽可口,令人不吃都想咽口水。

春节后的又一轮高潮无疑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吃元宵,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了。软软的白面里裹着一团又香又可口的夹心,咬一口,香甜的黑芝麻糊流入嘴中,在嘴里慢慢融化开来……元宵节时,什么事都围绕着“圆”,那么自然就离不开灯了,家乡有一个持续了好多年的习俗——灯会。每到正月十四、十五夜晚,步行街、行政中心总会亮起“彻夜不眠”的红灯笼,为家乡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是因为这样,每次灯会,现场都挤满了人,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所以,后到的我无奈极了。

……。

我的家乡位于准葛尔盆地边缘的小县城,因为这里是江格尔的故乡,而成吉思汗又在这里停留过较长的时间,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这里。为此,我们这个县取名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关于蒙古族的民风民俗。

蒙古自治区和新疆及临近省份以及俄罗斯联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一千万人,语言为蒙古语。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国境内.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中国的蒙古族人口为581万人,在我国少数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贵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现以农耕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主要乐器是马头琴。喜爱摔跤运动。蒙古包和勒勒车是他们游牧生活的伴侣。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科尔沁四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4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膳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

3.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

除了这些以外,我的家乡还有一些不同的民俗。我就举其中一个来说吧。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四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我的`故乡浙江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过年时都有一样的风俗。如:

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五

在陕西大荔老家,我们的方言都把自己的父亲叫“大(da)”,我从会说话起,一直都是叫大(da)哩!那时候,可羡慕小伙伴,人家就把父亲不叫大叫爸。为啥?人家爸是在外工作的,吃商品粮的!可我父亲是农民,农民么,还能叫爸?这还不把人家人笑话死!我妈悄悄就这么给我说。从此,咱也就老老实实的叫咱的大,再也不敢有叫爸的想法啦。

我大兄妹七个,他排行老二。虽然屈就老二的名头,却是老大的作风!从15岁起,就上黄陵拉过煤炭,为的是挣生产队里那点高工分给家中11口人补贴家用。那时候,缺衣少穿,一年到头别说吃肉了,就是吃上个麦面馒头那都是当过年的好日子。

我大18岁时跟着师傅学了两年打铁,打铁还是糊不住嘴。又跟着泥水匠师傅学着盖房子。大虽读书不多,可脑子灵活,不管学啥一学就会,而且不拘泥于师傅所教,经常摸索创新,深受师傅们喜爱,他盖的房子既省工又省料,倍受乡亲们好评。后来他被抽调到县建筑队,现在县上的一些建筑依然记载着他们那代人留下的汗水和足迹。

农闲时大总是不常在家。记忆中总是半夜里才回来,天不明又早早的出门。记得有次大出门40多天,我想得不行,我给妈说,我大再不回来,我就不认识了。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大回家了。朦胧中听到大对妈说:“别叫娃,这是盖房的主家给的礼行(谢匠人的四样礼物),明儿你先给老大老妈送些去,剩下的给娃们分着吃。”

大不论是对兄弟姐妹和儿女都很严厉!只要是每年的收麦季节,收割、碾场、扬场,或者是秋季的犁地、耙抹、种麦摇耧、撒花生都能听到大倔倔的呵斥声:“快些,可在哪干啥呢……”作为女儿,我从小习惯了这种呵斥,并且在呵斥声中学得勤快、乖巧。每天放学回家,我就与两个弟弟分工,我担水,他们一个烧火,一个扫地。等我把缸里水挑满,弟弟也把锅里水烧开了,淘米下锅,切菜炒菜,一切按部就班,井井有条。不用多说,等父母下地回来,就可以吃上现成的热乎饭。

遇到星期天家里来客人,客人和大人坐在上座,孩子们坐在下座。吃饭时,客人没有就坐,是不允许我们先入座的。盛饭时先要给客人端饭,然后才是自家大人和孩子。客人动筷子前,我们不得先动筷。大人说话小孩不能插嘴,吃饭不要吧嗒嘴。就这样,大在日常生活中教会了我们不少礼节,使我们懂得了啥叫规矩。

大就我一个女儿。89年我还在部队服役,因在外学习,部队允许我探家。大得知我回家,高兴的不得了,让妈早早准备了许多菜,我说只要吃上妈擀的面条就行。在部队大多时都是米饭,让我这个爱吃面的小姑娘可真是不习惯。大笑着说我:“多没出息,还以为想吃啥呢,还是面!”

这天晚上,大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就是要我从今天起,把大改口成爸。“叫爸!”我一时没反应过来。妈在旁边笑着说:“你大叫你叫啥你就叫啥。”不行,我得问问大:“为啥嘛?”大说:“我娃现在在部队,认识的那些战友大多都是城市里的娃,要是我哪天看你去,别人听见你叫大,会笑话你哩。”我说:“怕啥,咱就是农村娃么!谁爱笑让她笑去。”大当时就拉长了脸。吓得我生生的叫了平生第一声爸,咋就那么别扭呢!

这还不算完,第二天起床,正在刷牙,大过来,站着不说话,我还以为给我说啥呢,“大你咋咧?”“叫啥?”“大,哦不对,爸!”自此,我把大改称爸了。不过,没人的时候,我还是喜欢叫大。

大虽识字不多,却有着肯学肯干肯动脑的劲头。90年代,农村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我们沙苑地区土地相对更多一些,哪些多年未开垦的沙梁也被乡亲们开挖出来,变成了种黄花菜和花生的天然良田。刚开始大家还是拿锄刨窝种花生,可这样一天下来,也种不了两亩地。趁着下雨,大在家研究起来,找来两根细椽,抛光,搭横架,底部按上耧齿,套上牛前边曳,人后边按住,就像摇耧一样,只是未装兜子,人直接撒种就行了,人们把这叫“开行机”。经过实践,在沙地开行省力省时。而后,周边村子人们相继模仿,给沙苑地区种花生开辟了新的播种途径。不久,听说什么研究所研制出了种花生机子,可在我们沙苑地区试种后,不是卡种子,就是篓齿不利,还需人在前边曳,乡亲们还是觉得我大制作的开行机实用。

大人聪明,又会泥水活,生产队里冬天就要备预制水渠管,大带着七八个乡亲一个冬天都在忙乎着这事。这年,正赶上水保局在各乡镇查看工程,大带领乡亲们干的预制水渠管工程又被评为县水保工程第一名,奖励八鱼乡一万元。大被乡上抽调去专管各村的水利工程。在工作中,大发现好多机井有的不出水,有的水量小,就和乡上的水利干部去省城学习了一周。回来后,从废品收购站购买了铁管铁板等废料,焊接、组装、拼接,相继制作出了清淤锅、清淤杆、清淤钳,连续5年,给周边乡镇打捞清淤机井近百眼,后来百里之外的人都慕名而来请求帮忙。合阳、澄县、华县、华阴、渭南,只要是清淤、打捞等工程,谁不知道老韩和老韩水利工程队。

大脾气不好,人却很善良。小时候总是听外婆给别人夸我大哩!“人家的女婿都是嘴甜,俺女婿话不多,可每次来家,不吭声的揭开面瓮瓮摸摸,看没面了,第二天晚上就会送来一口袋粮食,临走还忘不了在炕席下押5元或10元钱”。说道这里,外婆的眼角总是笑成了“菊花样”。随着我们姊妹一个个成家,相对回家也少了些,常年的奔波和劳累,让大患上了糖尿病和脑梗。大爱吃猪肉,可医生不让多吃,我就买些牛羊肉、鸡肉、鱼让妈做给他吃。大想吃啥肉,我妈就得马上做。没顾上做,大就发脾气。之后又对妈说,我这人你知道,脾气不好,不要和我一样。有时大骂急了,妈也会委屈的打电话向我诉说。可这边电话还没搁下,大的电话就来了:“你妈给你告状哩吧,丑女子。”“没有,没有,我妈说你最近很听话,很少骂人了!”大听到这里,就高兴的笑出声来。

如今,我已是个没大的孩子了!

大被那可恶的病魔夺走快两周年了。可大教会了我许多,从他身上,我懂得什么是孝顺、什么是感恩、什么是纯朴、什么是社会、什么是担当、什么是作为,学会了无私,不图回报。学会了自强不息,踏踏实实做人。感恩有您,给了我生命;感恩有您,我的大我的爸!

本文作者:韩会莉(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六

陕西,以其独特的人文历史享誉天下,从人文始祖到八大奇迹,无处不彰显出陕西的历史底蕴。代表陕西这个地方有很多特色,历史,文化,美食,语言,在这其中我觉得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最能诠释陕西这个地方的特色。陕西的文人曾经写道: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秦人齐吼秦腔,端一碗燃面吃的怪香,不调辣子还嘟嘟囔囔!看吧,这就是陕西人的豪迈与自信。

当你走在陕西省无论哪座城市里,一股浓浓的老陕味总是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就比如饭馆里:到了饭点路人走近饭馆:“老板!给咋碗裤带面”这个“老板”二字一定要念的大声,要把那股子豪迈的气势展现出来。“给咋来碗裤带面!”,这句话要干净利落绝不能拖泥带水,等面上来后用筷子在比脸还大的碗里把冒着热气的面搅拌均匀,再舀上几勺油泼辣子,等到搅的一股香味直往上泛的时候,先剥个大蒜放进嘴里咬一口感受一下蒜的香脆与辛辣,再就这热气美美的往嘴里塞一口面,“吸溜”一声爽滑又充满弹性的面和香脆的大蒜在口中尽情的交汇,恨不得将舌头也融化了一起吞进肚子里。一口面下肚再来一口冰峰!直教人从此“不羡鸳鸯不羡仙”,这时吃足喝饱的食客一定会喊一声“嘹咋咧”!

又或者当你离开这片让人热爱的土地独身一人在异乡漂泊,忽然有一天听到了熟悉的陕西话,那真是让人激动的灵魂也要发颤!比金榜起名还要令人情难自禁。都说陕西人老乡情结重,其实不然,这是陕西人独有的情怀,使他们不自禁的向对方靠拢,只要在异乡两个陕西人遇见了讲起陕西话,他们之间的距离会无限缩小,只为了耳朵里能听到来自家乡那令人魂牵梦绕的声音。

这不仅仅是一种乡音,更是一种乡愁,一种骨子里散发的淳朴和热情,从灵魂深处散发出的一种陕西人文情怀。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七

我的家乡在佛山。佛山人爱花,每逢春节,逛花街是大家最喜爱的活动。

每年除夕夜,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逛花街。那天晚上,整条马路张灯结彩。花街上,早已是花和人的海洋,花团锦簇,人声鼎沸。通往花市的大牌坊顶上,“禅城迎春花市”几个大字格外醒目,旁边挂着很多大红灯笼,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光透过灯的红纱,投射到地面上,成了别有意味的“投射灯。牌坊前面还有两只大大的幸福卡通猪咧着嘴在欢迎大家的到来。

象征神圣、幸福的郁金香……真是让人目不暇接。突然一阵香味扑鼻而来是百合花。绿油油的叶衬托着洁白的花朵纯洁和神圣。许多年轻的女儿围在百合前挑选据说百合寓意着爱情和事业顺利。

“金桔金桔,大吉大利……”“买桃花啰,新年走桃花运啰……”小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和着姹紫嫣红的花,好一个有声有色,有香有味的热闹世界。

比如说在花街买红桃,是取谐音“鸿图”,寓示大展鸿图;买金桔,是取谐音“今吉”,寓示吉祥如意,大吉大利……同时,除夕行花街,还有“卖懒倡勤”的意思。爸爸还说,人们逛花街就是为了给自己带来好运。从花市里买来的花,就是春节里给自己或朋友最好的礼物!

闻着各种花的香味,我不禁感叹:有花街的春节才是真正的“春节”呀。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八

中原大地上一朵艳丽的花朵。

山是他的脊梁,水是他的血液。

脊梁如巨人一般撑起大地,

托举着力量的巨石。

狠狠地砸向大地。

发出隆隆声响。

水害怕这般巨响,

弯曲着身儿流向远方。

从南到北分布不一。

小草喜欢水儿养育着他,

小鸟热爱水儿的影儿。

越过数道坎儿迈向远方,

脚步如今坚定。

他见证了这里的人儿一天的生活。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从他存在的那一刻起,

勇敢地站在那里,

看着勤劳的陕西人。

在山的保佑下,

在水的滋润下,

走出一条康庄大道。

抬头看着这片大地,

想想昨日的故事,

怎人不叫人留恋。

这就是我的家乡,

一个见证中华文明的.地方,

充满着神秘与遐想。

一个见证奇迹发生的地方,

充满着冒险和探索的地方。

怎能忘记这就是中国的名片,

没有华丽的色彩,

剩下的是一种情怀。

陕西民风民俗随笔篇九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省东南,由十余个村寨连片组成,是目前中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

在西江苗寨,一幢幢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青山绿水、梯田河塘相互掩映。登高俯瞰,层层叠叠布满起伏的山峦,气势恢弘,让人惊叹为天上楼阁。清澈见底的白水河穿寨而过,多重构建的五座风雨桥凌空飞架,移步换景,赏心悦目。清晨和傍晚,袅袅炊烟,伴着朝霞晚晖云绕山寨,与闲适平淡的田园生活融为一体,呈现出一幅自然天成的水墨风景画。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苗族服饰,独具民族特色:银质头饰结构复杂,就像一顶多层的皇冠,上大下小,帽围银片上布满凸纹动物以及花卉图案,颤枝花蝶,风姿绰约;齐眉流苏,顾盼生姿。衣服以红色为主,装饰绿色、黄色的鲜艳饰带,领口、肩头、袖口都缝缀有银质团花。绞丝银项圈上挂着一个巨大的平安锁,二龙戏珠纹饰惟妙惟肖,底部还垂着许多细银链,串着分为四级的坠饰,分别为:花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样式,造型饱满,工艺精湛。这一身行头上装,惹得爸爸直围着我打转儿,艳羡地直呼:“土豪,土豪,我们一直是朋友啊!”

好吃的还有打糍粑,把蒸熟的糯米倒进一个大木槽里,再用木锤反复捶打黏稠后,拌上香甜的调料,咬上一口,那味道啊,蜜香软糯。

在苗寨里缓缓穿行,一切都是新鲜好奇的,一切都想拍入镜头,犹如穿梭于苗人乐业生息的古朴时空里,让心灵接受了一次全新的洗礼。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