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通用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00:46:08 页码:7
最新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通用16篇)
2023-11-24 00:46:08    小编:ZTFB

阅读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要保持阅读的习惯,并学会做好读书笔记。首先,我们应该全面梳理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工作、学习或生活内容。时间管理是一项长期的努力和培养,下面是一些建议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一

每次到了婆婆家,家人就都愿意让我主厨做饭炒菜,特别是大姑子小姑子都回来一起吃饭的时候,还有像老人生日、八月十五、正月他们回娘家等时候,这时候往往点饭菜让做大锅菜——也就是猪肉粉条为主的主食。不论什么季节这个饭菜有老四样是不能少的———猪肉、豆腐、海带丝、粉条,菜主要是白菜或者冬瓜,其他辅材有葱姜豆芽、菠菜或者蒜黄、洋葱丝等等。

今天一早我们伴随着飘飘洒洒的小雪花早早地于上午10:30回到了山里的老家,和婆婆弟妹等家人问候寒暄之后,这不,他们又让我下手做午饭吧,还说就做大锅菜吧,那饭吃着香。于是挽起袖子,洗洗手,拿出买回家的五花肉切成薄薄的肉片,看看大约有近2斤差不多了,就开始温锅倒油,先熟面酱,面酱一变色成团我又把葱花、蒜瓣、花椒大料同时倒入热油中和面酱一起炒焯水,婆婆的厨房里立刻被葱香面酱花椒大料的混合香味弥漫了,这时我又把切好的肉片倒进锅内,一起翻炒,刺啦啦,噗噗噗滴散发着的肉香味又充盈了你的味觉器官了,肉也变色了,由于热油的作用,也翻起了小卷卷舒适的窝蜷在油锅内了,再加入凉水刺激肉片片,哗的一下,肉片片被激醒啦,精神了、又舒展开来啦。这时候,猛加火劲,呼呼的欢火很快催滚了锅内的水,肉片片在里面快活地翻滚着跳跃着,争先恐后滴跳跃到水面向我报告着炫耀着。此时心情愉悦的我就立刻及时滴又给锅内添上一把盐,算是给肉片片的一些诱饵吧,然后把火劲扯一些,慢慢滴让盐和调料进入到肉片片的每一个毛孔里面去,同时把豆腐块、海带丝、泡涨的干黄菜也一同放进去煨炖。

这时候我就离开灶台,去左一刀右一刀切点白菜、准备粉条了。把粉条用手弄断,根据吃饭的'人数约摸分量,满屋子的肉香味引诱着我掀开锅盖,把白菜粉条顺了进去,用勺子搅拌了两遍,大柴火就催滚了锅内的一切,硬挺挺的粉条随即变软了。闷上锅盖,我又回身拿来馒头包子准备置入锅内的篦子上。此时的家人都闻到了饭香味,关切地问我:“饭菜好了吗?快能吃了吗?”我高兴滴说,“静候几分钟,洗手准备吃吧!”这个时候的我也不闲着,动手再切点葱丝或者洋葱头丝、菠菜或者蒜黄段和香菜一起用香油拌匀,倒入醋酱油等着大锅菜出锅时倒到锅内提味的。

瞧瞧,我的大锅菜还可以吧?把大家的馋虫勾出来了吧?想吃吧?嘿嘿,可惜,每次我的家人都是宁可少吃一个馒头也要多吃半碗我做的大锅菜呢,你想吃,下次早点来报饭吧!哈哈。

文档为doc格式。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二

一个好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讲究色味香俱佳,一个好的文人,写出来的文字也应该神形兼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虽然我做饭不多,还是稍有心得的,美食需要厨房,需要葱姜蒜等佐料,做饭需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作文需要书房,当然,趴在炕头上也行,需要喜怒哀乐等情绪,需要和读者有思想的共鸣,有理念的碰撞,才能最终赢得读者对文字的尊重。

平时我下厨机会不多,却总爱在微信上秀一下自己的厨艺,老婆对此颇有微言,好像现实生活中,我真的是一个贤惠家庭煮男,其实不然,这真是我的不对,出风头了,抢了老婆人家的功劳,有点不应该,也失厚道。

但是,我还是蛮喜欢做饭的感觉的,特别是心情大好的时候(反正一年也好不了几次)。做饭需要心情,就如作文需要情绪一样,厨师心情好的时候,做出的饭菜才更有味道。我也是,站在厨房,看着案板上的鸡鸭鱼肉,青菜萝卜,如同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你,捣蒜泥的干活!”

“你,去把鱼收拾出来!”

在我家三人组合中,本将军排名靠后,平时说话是没有人听的,好不容易有次当家做主的机会,一定不会错过。

“想吃饭不?”

“干活去!”

气定神闲,我先喝杯饮料再说,不要惹厨师不开心,我可要做饭的哦。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三

我的好朋友“咕咕鸟”真是个美食主义者,她推荐我去吃****,就在那个有名的煲店旁边。说起那家煲店,开在市中心,我对它的第一印象极佳,所以估计开在它旁边的*****一定也不错,就这样我期待着某一天能去品尝那里的美味。

在奥运开幕的前一天,总算来了个朋友小聚的机会,在我的强烈推荐下,他们才同意来到这家店的,进去的第一感觉有点拥挤,食客比较多,我们要求到二楼。来到二楼,有股油烟的味道,不过闻着还算亲切,特别幸运的是还有个空着的包厢,窃喜!我们坐定,有种好好吃一顿,好好放松一下的打算。

席间,不断赞叹“美味!真是美味!”,但不到20分钟,尴尬的局面一发不可收拾。突然停电了,“啊!怎么有这种事?”“没关系,可能空调开得太多,保险丝断了吧!”互相安慰,互相平静心情。吃了3分钟,又断了!“天哪!不会吧?!”凡事,有了第一次,便有第二次,有了第二次如果还有第三次,那就真有本质问题了。我们边吃,边在希望第三次不要来了。我惦记着那个第三次,吃起来有点心不在焉了,果然,第三次在我的预期中翩然而至。停电造成的直接后果不是把菜吃到鼻孔里,而是空调失去了作用。有人已经大汗淋漓,我打趣说“你呆在空调房一天了,到这里蒸桑拿来了,吃和蒸同时进行,你要付双倍的钱噢!”汗流浃背的她,连声说“从没有碰到这种事!我不会忘记这一天的!”说着,第四次来了,第五次来了,第六次,第七次!“是七次吧?”我问,“哈哈,真是太巧合了,今天是中国的情人节耶!想象一下我们几个之间是情人关系,那这顿饭肯定是最后的晚餐了!”有人翻给我一个不大不小的白眼,哭笑不得地说“情人才不到这样的环境来吃呢!”“那也不一定,我放眼望去,好多象情人的!”话题从这家店的味道好吃转移到这家店的硬件设施落后再转移到七夕情人节。空气里弥漫着一股臊味,真的,那是刷羊肉的味道!不是,是我们身上的汗臭!不是,是情人节的味道,诗情画意的“七夕”变了味道之后的味道!大家哈哈大笑!

最后我们都忍不住了,从包厢挪到大厅。这样一折腾,吃饭的心情基本荡然无存!吃已经不是重点了,这样的经历,真难忘!在奥运的前一天,在美好的七夕晚,我们吃了一顿涮肉,停了七次电,出了一身汗,笑了一大堆!

咕咕鸟,这次的推荐,我还是给你打100分!因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了!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四

你去过桂林吗?听说过桂林米粉吗?那味道真是好极了。

说起桂林的米粉,还蕴含着一个历史故事呢!相传: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出军打仗,遭到敌人的强烈抵抗,由于秦军粮食供应困难,再加上水土不服,大量将士病倒。这时秦军伙夫根据北方汤面的制作方法,用兴安大米生产出南粮北吃的食物,为了起到治病的效果,秦军郎中又在其中加入了中药,当作药物来给将士服用。久而久之,就成了桂林的米粉。清朝宣统年间,桂林出现了一家名振全城的米粉店——车干茶斋。

有一次,我们去桂林旅游,吃午饭的时候我们来到一家小吃店,我就点了店内名扬四海的猪肚米粉。只见师傅用容器端来了一个用米做出来的面块,接着拿到熟练地切成一条条的米粉,正当我眼花缭乱时,他象变戏法一样又端出一个佐料盒,红色的辣椒、绿色的香菜、黄色的竹笋,加上雪白的米粉、米色的猪肚,轻轻一拌、一撮、一铺,瞬间,一碗五彩缤纷的米粉就完成了。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真实粉质嫩爽,味鲜香辣。

我不禁竖起大拇指:“真棒”!吃完了米粉,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米粉馆,心里说:“真想再吃一碗啊”。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五

家乡有无数种美食,真的想全记下来。但太多了,不可能,只能将我认为好吃的东西记下来,留给后人。一位伟人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想拨面条就是民族的。

在几十年前,一位同事曾以《香喷喷的拨刀面》为题写过散文,发表于本地报刊上,家乡的美食也因此闻名。

拨面条可是一种美食。小时候,吃顿拨面条是一个梦。因为那时候每口人一年也就分十来斤荞麦,平日里不来客人谁家也舍不得吃。

荞麦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沙质土壤中,生长期间降雨量不能超过200毫米,雨大了将停止生长,甚至是颗粒不收。我小时候最早学会的谜语就是关于荞麦的:红梗绿叶开白花,五方六月才种它。三块小瓦,盖个小房,里面住着个白姑娘。这些,是荞麦的真实写照。但荞麦由于生育期短,种植要求条件高,产量低,农民都不喜欢种。不过荞麦面好吃,荞麦皮是上等的枕头填充物,特别是荞麦面的拨面条儿,别有风味,农民为了尝鲜还是要种的`,如今在我家乡的市场上,新鲜的荞麦面1斤已经是4斤白面的价格了。

关于荞麦的故事有好多,但我感觉“三片瓦”的故事更有趣。

相传在很久以前,一对贫苦的农民夫妇,住在一间又低又窄的茅屋里,茅屋上只盖着三片瓦,所以人们都称他们为“三片瓦家”。三片瓦家虽然穷,却养了三个漂亮姑娘,大姑娘大麦,小姑娘小麦,二姑娘荞麦。

大麦和小麦,高高兴兴地嫁给了两个庄稼人,成家立业,男耕女织,日子过得热火。只有二姑娘荞麦,跟大姐小妹不一样,小姐的身子丫环的命,人懒,什么活也不干,什么苦也吃不了,还爱吃香的穿好的,整天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喜欢头上戴一朵小白花。父母把她许给一个叫“苦得”的庄稼汉。荞麦嫌人家生得不体面,人老实,打心眼里瞧不起。

村子里有个坏小子叫“寒露”,终日游手好闲,拈花惹草。一日在地里遇见荞麦,甜言蜜语,勾勾搭搭,从此二人眉来眼去,暗中幽会。荞麦学会了几句诗文,就更看不起大姐小妹。父母一提“苦得”,便顶撞父母。反正不愿和“苦得”成亲。

在“寒露”千方百计的勾引下,荞麦姑娘怀孕了。这在当时可是天大的丑事。荞麦急着跟“寒露”成亲以遮丑。“寒露”却说门不当、户不对,丢了“荞麦”另寻新欢。

荞麦羞愧难言,不想活在人世。父母从中安慰,姐妹来劝说。荞麦回心转意,情愿嫁给庄稼汉“苦得”。

偏巧那一年天旱地裂,禾苗干枯。急于出嫁的荞麦,请媒人到“苦得”家求婚。媒人回来说,只要有一线之途,也不娶荞麦为妻。

荞麦听了此话,眼泪只好往肚里流,知道都怪自己,是自作自受。再看大姐小妹,都是夫妻恩爱,自己失身“寒露”,身败名裂。还有啥脸活在人世!不如一死了事,就给“苦得”写了绝命诗:

家住三片瓦,出身在贫家。小时爱穿红,长大戴白花。书生寒露把我害,死后不怨爹和妈。

夜里,荞麦姑娘将诗藏在袖筒里,朝着三片瓦的茅屋拜了又拜,来到白天“苦得”干活的地方,长跪不起,呜咽泣哭,吐血而死!

第二天,“苦得”来到地头,看到荞麦姑娘已经气绝,在她的身体四周,长出了许多红杆杆、绿叶叶、开白花的草。他可从来没见过,以为是荞麦变成的,所以把它叫作荞麦。

“寒露”听说荞麦姑娘死在地头,也念往日之情,跑去看望。他刚走到荞麦跟前,那荞麦结的黑籽就唰唰地落了下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荞麦当作庄稼来种,下种时间比谷子、玉米迟好多日子也没关系。又不择地、耐旱。但必须在寒露到来前收割,要不就落到了地里。所以民间有“荞麦不过寒露”的说法。

虽然荞麦产量低,但经家乡父老兄弟的精心耕种,每年都有一个好收成,特别是用碾子碾出的荞麦面,做出的拨面条有一种特殊的地方风味。

拨面条做起来简单。就是将碾子压的荞麦面用凉水和好后,在面板上赶成一尺宽、一寸厚的饼,用专用的拨面刀,挤压切砍于滚开的沸水中,漂起就用筷子挑入碗中,拌卤子食用。

荞麦面拨面条清新可口,做卤子的原料有好多种。但只有用农家大酱缸里的红咸菜、加少许瘦肉做出的卤子别有一番风味。记得一位省城来的客人第一次吃拨面条,小伙子血气方刚,争强好胜,一次吃了3大碗,边吃边叫好,结果一下子撑着了,接下来3顿没吃饭。

家乡拨面条的美味,走到哪儿也忘不了!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六

每日上网,在文友圈,在讨论、品赏美文的同时,往往会切入生活,谈到美食。那么,美文与美食有什么关联呢?这要从众口中去探索。

美文是作家的作品,美食是厨师的作品。

作家作文,首先要确立思想,确定体裁。有了体裁,开始选题材、拟主题。有了主题,首先需要生活素材。这样,就得深入生活、挖掘生活、探讨生活,经受生活、了解生活,掌握生活背景、环境、节奏等。品尝生活百味,从而从心里产生一种思考或感悟。有了这些生活素材和生活阅历,才能大胆、成熟地去安排作文的构架、逻辑、层次等,把这些运用得好、巧、秒,合情合理写出来的,就是一篇好文章。同样,厨师做菜,首先要确定菜名,然后选择需要的食材,接着是配菜。菜配齐了,从淘、洗、切动手,一切材料准备好后,再去考虑先做啥后做啥。至于佐料,根据口感要适可而止,一般说,能符合大众化口感的便可以称为美食。

但是,任何一篇美文和任何一道美食,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

美文和美食一样,味是调出来的。一位作家说,做美食,首先是爱吃这口。爱好,是基础,越爱越能做好,越爱越能做出最美的味道。的确,这位作家,对写作是真爱,数十年笔耕不辍。他善于在生活中观察思考问题,加上一定的'生活阅历,创作并出版了一系列长篇,以及发表在各大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他的文章都颇受读者青睐。他红烧肉做得好,我想,和他作文一样,也是爱生活爱出来的,是生活知识和感情的积累,是慢慢嗅出来的。他还说过,做美食和写美文可谓异曲同工,只要认真对待,端出来就能吸引众人的鼻子。

只要我们热爱生活、认真生活,任何素材都可写成美文,任何食材都可做成美食。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七

来天津已经七年,我心里已经逐渐建立起一个完整地天津印象,风土人情、人文特色、地域特点等等,其中非常耐人寻味的就是天津人好吃。严格地说,这不是我的发现,而是身边的天津本地同事告诉我的,而且他们也确实身体力行。另外,从天津各大商场最火的总是饭馆云集的楼层这一点来看,此言绝对不虚。巧了,我也爱美食。老家离天津不远,从道理上来讲吃食应该相差无几,细细探究起来确实也是如此。我今天要写的只是人生经历里印象深刻的几种食物,也许现在还在吃,也许已经难得一见,也许仍是某些人家的家常菜,也许有些地区的人们从来没听说过。我要说的是什么呢?说的就是吃啊,说的就是那些夏日里念念不忘,冬日里想起就怀念夏日的美食。美食作为古典派中国作家写作的一大素材,常见于各种散文体甚至小说里,蔡澜、汪曾祺、丰子恺等等,这些散淡闲适的文人们都爱写吃,而且吃得精,写得妙,看得馋。我至今为止只会做点再家常不过的菜,尚能下口,里头的门道却说不出一二,只是随性而为,不过有一点心得,就是做饭时的心情好,做出来的饭就好吃,有没有科学依据?当然没有。不过吃饭是个能让我们分泌多巴胺的事,开心点吃饭,心情自然就更舒畅了。我能说的都是我吃过的,而不是做过的美食,诸位就当一次美食家,看看我说的这些合不合您心意吧。提起夏日,人们首先会想到热,接着就是冷饮。各种冰棍、雪糕的名字就会摁不住地往外蹦。现在经常吃的那些我不必再提,味道嘛见仁见智。而两角一支的香蕉、小豆冰棍陪伴了我很长时间,算是给一个手里没多少钱的孩童燥热夏天的一大慰藉。当时这种冰棍没有正规包装,都是一大包里面几十支,从小卖部的冰箱里拿出来还带着白白的冰碴。有比较讲究的,顶多是每一支外头包一层纸,其实却造成了更大的麻烦,纸与冰棍冻在了一起。大部分小孩子可管不了这么许多,冰棍和着纸一起下肚。凉!爽!我从小就有点洁癖,这种冰棍买的本不太多,每次见到这种带包装纸的还要一点点地撕掉,往往结果就是吃的时候冰棍化得只剩下一半,我十分好奇当年的我怎么能忍住这巨大的诱惑不去啃一口,尤其是当伙伴们已经大快朵颐的时候。后来等我上初中之后,这种冰棍就销声匿迹了,许是卫生部门查得紧,把这些三无产品都灭绝了吧。

说完凉的,咱们说热的。热的?还嫌气温不高?对,人就是这么奇怪。夏日人们到了饭点最爱吃的是什么?没错,就是烧烤。从前的天津什么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前几年我老家那里一到夏季傍晚,太阳刚落山,烧烤摊就都摆上了,热火朝天、烟熏火燎,人声鼎沸。人们喝着扎啤、撸着烤串、伴着浓烟,大声聊一会咳嗽一会,时不时还得嚷嚷着提醒店家多放点孜然、辣椒面。一到夏天,大街小巷只有一个名字,烧烤一条街。那会也不知道烧烤还分什么东北烧烤、新疆烧烤、韩国烧烤、巴西烧烤,海鲜烧烤也还没兴起,人们就是吃羊肉串,五毛一串,后来涨到一块,现在多少钱已经不知道了,天津基本都是两块甚至更贵了,可味道却不见长进,反而每况愈下。烧烤摊上颇受追捧的还有烤鸡翅、烤腰子、考各种宝、烤蒜、烤尖椒、烤韭菜,烤馒头……得,就说这么多,爱吃什么您就点什么吧,今天晚上就去。哎?等等。去哪啊?现在哪还有露天烧烤摊了,污染这么严重,烧烤摊都改了烧烤店,炭烤也大多改了电烤,健康是健康了,环保也环保了,味道上排除心理因素似乎也差不了多少,可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最后提醒一句,烤糊的别吃,致癌。

夏日人们还爱吃砂锅,这个更热了。我尤其爱吃砂锅豆腐,砂锅丸子留到冬天再聊。豆腐这种食物简直是上天的恩赐,很多大文学家写过,我自认功力差得远,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夏天吃豆腐,美。砂锅豆腐、麻婆豆腐、家常豆腐、香煎豆腐还有早晨的老豆腐,还有豆腐丝、豆皮等衍生品,豆腐简直是美食之王。豆腐最令人回味的就是口感,入口时是固体,伴着一点烫,其内里与牙齿接触的一瞬间,哗,在口中爆开,豆腐如同有了生命般游弋跳动,充盈口腔,无比顺滑地通过喉头、食道,暖暖地进入胃里……这是不是绝妙的体验?冰镇豆花什么的大抵是南国的吃法,反正我一个正宗的北方人还是爱吃热热乎乎的豆腐,最好是卤水点的`。夏日,与豆腐更配哦。

还有一些关于夏日美食的回忆,我已经分不太清究竟是美食的味道好还是回忆总是香甜。我记得从前在家时,早晨吃老豆腐我最喜欢搭着吃的是一种烧饼,可能学名叫吊炉烧饼。一个面饼,涂上油,一面撒上芝麻,放到一个小锅炉里,最有意思的是,烧饼是反面贴在锅炉顶上,芝麻那面冲下,就像是吊在树上的蝙蝠。锅炉的温度很有讲究,初学者往往会把烧饼烤糊或者粘不住顶,还没熟的时候就噗噜噗噜掉下来,沾了灰。我们那边分两种口味,瓤子烧饼和红糖烧饼,热吃凉吃皆很可口,很多外地人到我们那都会带一些走,路上当零食吃也非常合适。我现在回家还会买来吃,只不过手艺好的人越来越少,价钱却越来越贵,只盼不要最后成了只能在书上看到的非遗。

夏日里的凉菜也几乎必不可少。天气燥热的时候,看见炒菜就犯恶心,吃点嘛呢,凉拌菜。凉粉、凉皮、拉皮、凉面、黄瓜、素什锦,还有朝族凉菜等等,一言难尽。这些家家户户都吃,材料便宜,制作简单,不多赘述。我常常回想起来我小时候总吃的一种咸菜,现在不太好买了,我们那里管它叫咸菜疙瘩,可能就是腌萝卜或者芥菜头吧。小时候我会跟着妈妈去菜市场买一大块,早晨就着馒头,晚上就着稀饭。后来有走街串巷的小贩,骑着28自行车,两边各挂着个大坛子,叫卖起来很好听。他卖辣黄瓜、酱黄瓜、姜不辣、八宝菜、腌辣子、甜咸蒜,当然最多的还是咸菜疙瘩。我在天津也吃过几次类似的,却总觉得味道不同,不知是何缘故。可能是我吃的好东西太多,咸菜早就不入法眼了,就像是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还有一样东西,差点就忘了,尽管非常普遍,却不得不说,那就是捞面。天津吃捞面我是见过的,卤子是真多,五花八门、样样俱全,素卤肉卤又各成门派,下属十几种分类,大开眼界,蔚为大观。天津吃捞面基本也不分时候,节日吃,平日里也吃,我是服气的。我在老家的时候倒也吃,只不过基本都是夏日的晌午,买了鲜切面,热水煮了,捞出来,放到提前备好的凉白开里过一下,和上麻酱,铺上黄瓜丝,窊一勺蒜蓉,刚出锅的西红柿鸡蛋卤一浇,边吃边拌,我能吃两大海碗。夏日里的美食千千万,我只取一瓢凉白开。夏日里爱出汗,多喝水,开的,凉的。一下肚,沁人心脾,胜过各种饮料。夏天,来了。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八

乾隆皇帝的汉学文化根柢深厚。除了写得一手好字,写得一手汉诗之外,他也算得上是个美食家。他见多识广,是个“吃货”,评得出道道,议得出点子,也出得了“难题”。这个“天下一哥”,在他三下江南的时候,留下不少跟美食结缘的典故。

梅花糕。

江苏的泰州地处中国的南北之间,兼容并蓄,加入泰州本土独有口味,用特制的紫铜模具,选用上等面粉、酵粉和水拌成浆状,注入烤热的梅花模具,放入豆沙、鲜肉、菜猪油等各种馅心,再注上面浆,撒上芝麻、红绿瓜丝,用灼热的铁板盖在糕模上烤熟制成的梅花糕,据说源于明朝一位叫张四的师傅,发展到清朝时成为江南著名的小吃。

相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见梅花糕其形如梅花,色泽诱人,故作品尝,入口甜而不腻,软脆适中,回味无穷,胜过宫廷御点,大加称赞,因其形如梅花,便赐名梅花糕,故流传至今。

“豆干之王,醒目提神”

戚桥茶干是盐城市阜宁县的豆制品特产,褐色,有圆形、方块状、片状等,类似潮州的“姑苏香腐”。

相传,清乾隆皇帝微服南下私访时偶患风寒,饮食无味。后一地方官员献上戚桥“歪子”茶干,乾隆品尝后,顿觉滋味鲜美,食欲大增,欣然题下“豆干之王,醒目提神”八个大字,自此被定为宫廷贡品。

“天下第一鲜”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扬州知府差人到盐城东台沿海采购文蛤。炒文蛤。此菜以文蛤肉文火煨汤,辅以香菇、笋丁,鲜美爽口。吃腻了山珍海味的乾隆皇帝从未品尝过这等味美的佳肴,连称:“美哉!美哉!”即兴写下了“天下第一鲜”几个大字。此后文蛤作为贡品,成为皇宫的'席上珍馔,名声大振。据说如果到海边尝野餐风味,在沙滩上置一铁板,将活文蛤放在烧红的铁板上烤熟,原汁原味,食之更别有一番风趣呢!

素鸡。

“涟水素鸡”不是鸡,是一款糕点。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路过涟水时,饥肠辘辘,竟问有无素鸡可吃。鸡本来就属荤,哪来的素鸡?乾隆此一问,问得够“刁”的了。可偏偏涟水城有位姓姚的师傅绞尽脑汁,真的做出一盘晶莹透明,粉嫩如酥的“素鸡”,吃得皇帝老子头上都冒出“蒸汽”来,赞不绝口。涟水鸡糕从此出了名。

鸡糕又叫“素鸡”,取其口味清雅、色泽鲜明。人皆以为“食之有幸”,大有“鲈鱼堪脍”之奇情。为何鸡糕有粉嫩如酥,细腻上口的特点?原来制作鸡糕是以鸡胸脯肉为主料,加上十多种调味品制作而成,其主要工序是把鸡胸脯肉与鳜鱼肉放在清水里浸泡去掉血水,使之洁白如玉,然后捞起晾干,斩成肉泥,把鸡蛋清放在肉泥里,再把扑碎的山药,鲜虾仁与鲜粉及调味品一起放人,充分搅拌使之均匀,成为白色黏糊状,按一寸左右的厚度推在笼上备蒸。将蛋黄均匀地摊在笼中的肉糊上面,小火蒸熟,取出冷却后即成鸡糕。切成块子备用,待到做菜时,再切成薄而透明的片子,开水下锅,一滚即盛盘。

皇帝当年出的难题,却促成了厨师的创新,成就了一道百年名菜。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九

清晨出发。

十点是个乘坐公交车的极好时间。上班的人到办公室了,逛早市的人到早市了,晨练的人们也已经舞动拳脚了。车里空空的,不挤不吵不闹。

方便的,车有司机有,就等乘客了。售票集中在车站大厅里。花14元买了去兴平市(县城)的票。

四十分钟抵达目的地,下车又上了当地1路车驶往马嵬驿。十来分钟到了。

下车就肚子饿了,更加向往美食。

徒步慢行拍照。一路上麦田绿油油,蔬菜大棚远望像一个个飞机的机身,横卧田间。麦子涨到膝盖那么高,远远近近的树木把田间装点得很有层次,煞是好看。立夏时分,更是田野日日好风景啊!

进入威严的城门,还是停车场。啧啧。

渐渐地走进了一个旅游地,醒目的广告和logo,揽区平面图,路标指示牌,摆放陈设规矩的车马碾辘軸,墙上的大大的中国结,红辣椒,窗花,昔日农家院落的生活在这里一应成了装饰。也好吧!至少让更多的人开始看看关中农家的生活场景。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者,看来是成功的。

是哦!经营者倒是替游人们想到了,一个铺子里别吃多了,还有一条街呢!

我一个平常女子,在一条街上竟然吃了四家面食,四碗面哎!仍有食欲,要了一个油糕,一碗豆腐汤。嗨!凭良心凭口味还就这碗乾州豆腐汤好吃,有料有味道。

此行一顿“农家面”吃了四家,共计花去44元。死死,死定了,下回再不来了。原本不信数字谐音这一说,可这次也太。。。。。。

我也混杂在人群中频频举起小小相机。我的心理其实也是复杂的。

我出来转转吃吃,首先是因为知青年月,经招工考试进了单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兴平---曾是我当过电焊工的公司所在地。当时算是陕西省化安工程公司第三工程队的一员,跟随工程队驻扎在兴平县,就在兴化厂西边,铁道南边。学徒期拿着每月18。50元的工资。一直想能回到这个地方看看。

二来怀念乡土,时不时想吃些乡土饮食。但在这里,却不伦不类地做了一回游客。也没有再吃到那乡土的味道。反倒觉得上了圈套,一种自觉情愿的圈套。毕竟是我自己要来的,是我多少慕了其名而来的。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留在相机中的永远的雨中田野气息,那树那麦子那片土塬......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十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作为一个正宗、资深的吃货,我不得不为大家介绍一下传说中美食之中的精品————蟹黄包。接下来就让我为你们细细介绍一下这道美食中的精品吧!

我来到附近最有名气的包子店,刚走到门口,一阵阵香气扑鼻而来让我垂涎欲滴。走进去一看,客人们的身影在蒸腾的热气中显得朦胧而拥挤,成了清晨一道独特的风景。

我从这人山人海中顺着人们的流动方位,终于顺利地脱离了人海,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找到了一张小桌子坐了下来。趁着等待的漫长时光,我开始注意起做蟹黄包的师傅,细细地打量起师傅的手艺来。他将所有的专注力都放入了做蟹黄包之中,可以说是全身心投入,一点儿都不受周围的影响,熟练地把哪些已经发酵过了的白色面团摘成均匀得当的一小份,紧接着搓成小条状,再拿起擀面杖将它压成薄薄的圆皮,最后将它凹成小碗的形状。哇!就在那时,说快不快,只见那些流着金黄蟹油的馅飞快地灌进去,然后就开始捏褶子了。我目不转睛,看着他用拇指和中指紧紧捏拢,食指稍微往外一拉,就形成了包子封闭的“颈项”,这样一个蟹黄包就包好了!

蟹黄包虽然没有小笼包那么小巧玲珑,但是卖相十足,形似宝塔,呈半透明状,晶莹透黄。“宝塔”顶上还有着一阵阵香味随风四溢。从远处看,几个洁白无瑕的蟹黄包紧紧地簇拥在一起,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好像春天里那些可爱的桃花。在袅袅的“浓雾”中,蟹黄包似乎显得更加惹人喜爱了。走进一看,一笼蟹黄包大概有十个左右,白白嫩嫩的蟹黄包饱满、润泽,看起来就知道一定很美味!瞧瞧,那皮儿是多么娇嫩啊,娇嫩得就好像胖娃娃肥肥嘟嘟的小脸蛋儿,稍一用力就会被捏破了。那层皮儿呈半透明状,透过这层皮儿,我能清清楚楚地看到里面那金黄金黄的鲜美馅呢!

蟹黄包的妙处可不止于此,它不仅卖相十足,味道更是鲜美到了极致!作为一个正宗的吃货,看到如此美味的蟹黄包,我的口水已经是“飞流直下三千尺”,什么淑女形象都早已被我抛到九霄云外了,拿起蟹黄包就往嘴里送。烫!这是自己吃进蟹黄包的第一感受,我忍不住捂着嘴巴,心中大叫。我深吸一口气,这一次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在放着姜丝的小碟子里倒了一些香醋,再将包子蘸了姜丝醋,轻轻地小咬了一口,这薄得晶莹的皮儿里包含着满满的一汪蟹黄汁,口感极佳,鲜美无比,那股香味一直从嘴里流到心里!

面对这般美味至极的蟹黄包,你是否已经心动了呢?心动不如行动,赶快来一尝吧!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十一

说到重庆,大家不禁想到了重庆火锅,这可是冬日里尤其能让人感到热辣的美食呢!今天咱们就跟随“火锅娃娃”余沐霖,去感受重庆火锅的魅力。

一提到重庆美食,最出名的当然非火锅莫属。“亮澄澄的汤汁红似火,麻辣辣的滋味乐开花……”一首《火锅娃娃》唱出了重庆人的火锅情怀。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女孩,别看我小,我可是非常能吃辣呢,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火锅娃娃”。

重庆的冬天虽说都在零度以上,但还是冻得人似冰棍一般,手脚冰凉。在这个时候,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自然是一大美事了。

火苗舔着锅底,锅里的汤仿佛乐开了花,不停地翻滚。还没有开始吃,混合着辣味和麻味的香味已经让人身上暖了起来。把喜欢的菜一股脑儿都放进去,等着汤锅再次沸腾,几分钟后就可以大快朵颐了。我最喜欢的要数苕粉了,滑滑的,嫩嫩的,“哧溜”一下吸進嘴里,轻轻地一咬,又弹又有嚼劲,真是美味无比。麻辣嫩牛肉也是我的最爱。牛肉被切成薄薄的.片,放上调料腌制。煮好捞出来时,整片牛肉都发出油亮油亮的光,送到嘴里一咬,细嫩软滑,美味无比。吃了一会儿,火辣的感觉直冲脑门,浑身好似蒸桑拿一般,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脖子往下滑,可我根本顾不上擦。

冬天里吃完一顿火锅,全身都暖洋洋的,仿佛有一个小太阳住进了身体里,就算是受寒后的一点点感冒,也逃得无影无踪了。

要是觉得重庆火锅辣,可以尝试着在油碟里加一点儿醋,这样,辣味立即会变得温和,你们就能享受一顿风味独特的“醋火锅”啦!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十二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就要开始了,在活动前,我对区域的开放向小朋友作了介绍,让孩子们在开放的这几个区域中自主选择,孩子们都如愿的来到了自己的区域中。

在淘气美食城里我看到了三张笑脸——房孜、胡夏、朱超怡,若在平时由小朋友去请人,那可能就没有她们当“小主人”的份儿,今天她们勇敢的竞争到了这份“工作”,于是我的镜头便对准了这三个“黄毛丫头”。

客人开始陆续光临美食城,三个小服务员也一直都在忙碌着,虽然还未经过“培训”,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她们最质朴的一面,她们忙着给客人点面、送面、收拾餐具等,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而轻巧。我的视线一直都注意这房孜,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我忍不住上前与她交谈起来,我说:“客人来吃面都不用付钱吗?”她告诉我:“他们都说没钱。”“那你也没再要?不是每人都有卡吗?”她点了点头。后来我离开了一会儿,因为有人送面到了医院,我跟随去了医院。一会儿,房孜又跑来和我说:“他们都不付钱?”我说:“你和他们说了吗?”“说了呀,可是他们还是不付?”我说:“你有其他办法吗?”她点了点头走开了,后来我发现每个客人来吃面时,点完面她要求客人先付钱,对于没带钱的客人,她会要求他们记录在一张纸上。我发现她一直都在忙着整理桌子、收拾餐具,并且把掉在地上的面条都捡起来,直到下班时,她也没离开自己的岗位,一直在努力工作着。

房孜,你别看她年龄小,今天在美食城的发现,让我惊喜地看到了她的变化,原来孩子是多面的。这一次的'区域活动我没有介入其中,而只是在边上观察着孩子的一切动静,事实告诉我:如果你想全面地了解一个孩子,那么你就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聆听着,只要你有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听到他们的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十三

本姑娘很喜欢旅游,但这些旅游景点还都跟没事有点关系,让我带你回顾一下今天的旅游吧:

回顾一:教室。

回顾当时: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课,语文老师真在讲台上孜孜不倦的讲着试卷,大家写作业的写作业,玩东西的玩东西,根本不顾老师的辛苦。这时,窗外飘来了一阵香味,“我想想,这是什么?”同桌放下笔,认真的闻着飘来的香气。“哦!我想起来了!是红烧鸡!”同桌对我说。教室里也起了一阵骚动,大家都在讨论这香气的来源。“是食堂吧!哈哈!今天有口福了!”我回头一看,死党正美的直流口水。“大家安静!安静!”老师疾步走到窗子旁,狠心的关上了窗子。“荣誉的誉字大家要注意······”唉!这场旅行就以老师的试卷“演讲”告终了。

回顾二:放学的路上。

回顾三:家里。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十四

说起面条,自然以为北方面条稍有名气,品类繁多,杂样百出,这也只是惯性思维,不能一概论之,南方也有很多好吃的面。我一个星期总会吃上几回面,每到一处总会打听哪里有好吃的面条。想要吃到正宗好吃的面,得有耐心去找,或在一条深巷,或某个社区腹中,或在学校门口,看似很不起眼,却真正的地道正宗。花上十几块钱就能美美的吃上一顿。

面条能够看出一个地方上的文化。就如山东打卤面,山东人膀大腰圆,威武豪迈。宽宽的面条,打点卤子,又快又好吃,关键是挡饱,对于粗狂的山东人来说,这无疑是上佳之选。北京炸酱面就不同了,公子王孙,大商富贾,没事净琢磨点吃的。面条在水里汆好之后,炸上点不同的酱,研究点不同的菜码,大碗少盛,调起来是一种讲究,吃起来更是一种享受了。对他们来说,重要的是做面过程,品着味道,聊着心得,俨然成了一种皇城根底下的符号。上海的阳春面又是另一番滋味,细细的面条,清澈的面汤,热滚滚的出了锅,搭配上老板吴侬软语的叫卖声,顿时就柔到骨子里去了。

在我说吃过的面中最有故事的当属陕西的biangbiang面,一般字典找不到这个字。倒是有一顺口溜是关于它的,“一点飞上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言字中间走。左一扭右一扭,你一长我一长,中间加个马大王。心字底,月字旁,一个小勾挂麻糖,坐个车子回咸阳”。说的是一个穷苦书生流落咸阳,身无分文,衣不遮体,食不充饥,走投无路之时,来到一家面馆,点了碗面吃,吃完后无钱付账,便假问老板叫什么面,老板常年只顾经营面馆,却忘了给这面取个名字,于是说不上来。想起进门时老板在案板做面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书生手蘸面汤边写边说下了这个顺口溜,并起名biangbiang面,老板大喜,免了书生的饭钱。

这或许是店老板为自己的品牌杜撰的一个故事,当然也许并非无中生有,说不定正是这位书生屡试不第开了这家面馆,为了显示出自己特色,跟大家玩了一个文字游戏,所谓的顺口溜和故事也只是调侃自己。不管怎么说biangbiang面口味还是不错的,面条宽大,斗笠大的碗盛起来,加上各种材料,几缕青菜,滚烫的油浇到上面,长长的筷子一拌,香气扑鼻。端起大碗,恍然有一种大秦勇士的感觉。面固然好吃,故事更是好听,关中一带历经几千年华夏文明的洗礼和沉淀,关于这一个小小的面又何足道哉。

产醋的地方一般都会有好吃的面,大概是人们习惯在吃面的时候加上点醋,显着更香醇可口,就像山西刀削面和镇江锅盖面,也是名扬四海。山西面继承了北方传统面食的宽大厚。在面的制作上讲究便捷,把面和好,用铜板唰唰唰往锅里涮,那是一门技术。吃刀削面得守着锅吃,一早起来,找一家山西面馆,老板早就扎着围裙站在门口的大锅前面招呼客人了,一开口就一股酸味。找个地方坐下来,看着老板一边聊天,一边半举着面团往热气腾腾的汤里削面,不一会一碗刀削面摆在面前,老陈醋点一点,热乎乎热乎乎的吃上一碗,面好,老板也好,热乎。

镇江面就不同了,面条制作稍微考究,必须是手擀面,面条做好之后还要团成团放在搭布底下醒醒,高汤是用秘方熬制而成。关键是煮面的锅里永远是放着一块木锅盖,就连捞面的工具也得木质工具,面条煮好后就显着清爽,略放点菜头,秘制高汤浇上,吃的时候可以根据喜好再加上特质材料,如肴肉、肥肠、熏鱼等各式,自然美味无穷。要是不怕酸,你就尽管点上点镇江醋,真可谓是一种享受。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十五

在新加坡的竹脚集市,看到有卖槟榔的摊儿。一堆乍看像话梅干的东西,看上去还比话梅干硬得多,柴火屑似的,就是槟榔;旁边放着扎得整齐的一小把一小把的鲜嫩椭圆形叶子,这是荖叶,裹食槟榔用的。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槟榔什么样。我知道嚼槟榔会吐出鲜红的汁液,跟吐血似的,这个场景想来恐怖。抛开这个后果,之前我想象的槟榔吃法还挺唯美:把像樱桃一般美丽的红果子放进嘴里嚼,配乐应该就是《采槟榔》那首耳熟能详的情歌。

要说《采槟榔》这首民歌,传唱至今,一是因为旋律优美上口,二是因为歌词朴实美妙。“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低头又想呀,他又美他又壮,谁人比他强;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青山高呀流水长;那太阳已残,那归鸟儿在唱,叫我俩赶快回家乡。”短短几句,女子游丝般兜转娇俏的心思纤毫毕现。

原谅蜀地自古无槟榔,我这个蜀人如此无知也情有可原。

但我的想象并没有完全出错。看照片,成熟槟榔果的确是红红的,一簇一簇的,煞是美丽。但这东西并不是马上能进嘴的东西。

槟榔采摘制作分两个时期,一是每年11月、12月采摘青色果实,加工成榔干,二是每年3月至6月,采摘红色熟果,加工成榔玉。

新加坡华人多为福建籍广东籍海南籍。嚼槟榔这个习惯本来就是岭南习俗。水土这东西很奇妙,总有其特别的需要,然后形成其特有的饮食习惯,比如山西嗜醋,那是因为碱太重,得用醋中和一下;四川好辣,那是因为空气湿度太大,得靠辣椒除湿。岭南嚼槟榔,第一作用是祛瘟。岭南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多瘴气,容易滋生瘟疫,槟榔就有明显的遏制瘟疫的作用。另外,它还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的作用。这是它的正面作用。槟榔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第一,毁牙;第二,对中枢神经有致幻且成瘾的效果;第三,已经研究出,槟榔含有致癌物。不过,槟榔的这些个负面因素其实跟香烟差不多,香烟也毁牙、致幻、成瘾和致癌,但就跟不戒烟的理由一样,喜欢嚼槟榔的人也没理由戒槟榔,它比香烟还多了一个好处,不会产生二手烟遗害他人。

我在新加坡的几处博物馆里都看到了全套的槟榔用具,相当讲究。一套槟榔用具有盛盘,盛盘上分别有装槟榔、石灰和荖叶的盒子,还有刀子、捻子、挑子等物件。把槟榔切块,抹石灰至荖叶上,裹住槟榔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放进嘴里嚼。这些槟榔用具传品有瓷的、锡的,还有银的,有些还套有手绣的绸缎外套。南洋讲究人家,一定会置办几套讲究的槟榔用具,跟讲究的茶具一样,待客的同时也摆了门面。跟这些东西搭配的,一定有痰盂。我在新加坡土生华人私人收藏馆参观时,一进门就看见沿楼梯摆满了主人收藏的各种搪瓷痰盂,一问,果然就是用来吐槟榔渣的。

嚼槟榔这事,我有两个好奇点,一是荖叶,二是石灰。为什么要加这两样东西?荖叶是胡椒科植物,味辛辣,用处似乎就是专用于搭配槟榔食用。这个好像比较容易理解。但凡有刺激作用的东西都需要辛辣的味道,比如烟和酒。石灰当然用的是熟石灰,加石灰的原因,一般就是说如果不加的话,槟榔嚼起来索然无味,所以有“一口槟榔一口灰”的说法。后来我查到一个说法,好像比较有说服力,说是槟榔本身酸性高,口味不佳,添加石灰中和后就比较可口,槟榔、荖叶和石灰,三者组合嚼食,其味“滑美不涩”。

我在微博上贴了街头槟榔摊的照片,有朋友问我:你吃得来吗?

我不知道我是否吃得来,我根本就没想试这个东西,因为我很怕吐红色的汁液出来。我还是卡在这个问题上。有吃过槟榔的朋友说,“这个东西吃了走路要打窜窜的(成都方言:晕晕乎乎偏偏倒倒)。”这个我听说过,说是初吃槟榔的人,状态可能会有飞草的效果,这也是卡住我不敢尝试的一个原因。我还是很不愿意在新加坡街头打窜窜的。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简短篇十六

意间在网上看见一组关于美食的图片,其中就有我们东北主食粘豆包,明天就是腊八让我想起一句谚语,“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于是,每进腊月家家户户都要发上几盆黄米面,蒸上一大缸粘豆包,一蒸豆包就有了年味儿,因为“粘”与“年”同音,意味着吉祥。

作为生在农村的孩子来说,我对粘豆包有着极其深厚的感情。可以说我的童年、少年时代是吃着粘豆包长大的。粘豆包的做法虽说简单,但也有讲究。主要材料是大黄米(糜子也叫黍去皮),加小米(谷子去皮,也叫粟),掺在一起。比例要适当,大黄米多了会变粘,不成个,小米多了会笨,没口感。把这两种米碾成面,用温水和了,用大盆装上放在炕上发酵,过一两宿,发大了,会有酸味,发小了,不筋道,这个只能是凭经验。将粘面做成小窝窝包进红小豆馅,(豆馅主要用爬豆或小豆制作,也就是现在人们用来制作豆沙的东西)。用苏子叶做底,一呢,防止豆包粘连,二呢,苏子叶的味道清香,然后放在大锅里蒸,这时候如果你去串门你会看见每家每户的地下或炕上长长的桌子上晶莹透剔的小豆包排得整整齐齐,等凉透的时候就会拿到外面冻上,放到下屋的缸里里想吃的时候再拿回来用锅蒸一下。或者干脆把豆包埋在火里烧,烤熟的时候就会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甜味,用拨火棍搅拌几下火,立刻露出了外焦里黄熟透的豆包。冬季的夜晚和小伙伴玩捉迷藏的时候手里还经常拿着冻的梆梆的粘豆包啃,外面的皮啃没了只剩里面的豆馅还舍不得一口吃掉,那时候的胃肠咋嫩好呢?对了,为了粘豆包我还当了一次小偷呢,邻居的王大爷家人口少,他的豆包每年都吃的很长远,有一次到底没禁得住诱惑,趁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和堂姐从他的小竹筐里拿了豆包就跑。以至于大爷去世的时候我吓的三天没敢出门,怕他找我还豆包。

如今人们关注的再也不是豆包能吃到什么时候,更多的是怎样把豆包做精做细、做出特色,让它更有年味,更具地域风格和时代内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