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通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8 00:42:40 页码:7
美食小吃随笔范文(通用15篇)
2023-11-18 00:42:40    小编:ZTFB

个人成长与自我实现,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我们对过去的经历和成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虽然这些范文并不完美,但它们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路。

美食小吃随笔篇一

其实,做饭与作文颇有相同之处。

一个好的厨师,做出来的饭菜讲究色味香俱佳,一个好的文人,写出来的文字也应该神形兼备,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虽然我做饭不多,还是稍有心得的,美食需要厨房,需要葱姜蒜等佐料,做饭需要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作文需要书房,当然,趴在炕头上也行,需要喜怒哀乐等情绪,需要和读者有思想的共鸣,有理念的碰撞,才能最终赢得读者对文字的尊重。

平时我下厨机会不多,却总爱在微信上秀一下自己的厨艺,老婆对此颇有微言,好像现实生活中,我真的是一个贤惠家庭煮男,其实不然,这真是我的`不对,出风头了,抢了老婆人家的功劳,有点不应该,也失厚道。

但是,我还是蛮喜欢做饭的感觉的,特别是心情大好的时候(反正一年也好不了几次)。做饭需要心情,就如作文需要情绪一样,厨师心情好的时候,做出的饭菜才更有味道。我也是,站在厨房,看着案板上的鸡鸭鱼肉,青菜萝卜,如同指挥着千军万马的大将军。

“你,捣蒜泥的干活!”

“你,去把鱼收拾出来!”

在我家三人组合中,本将军排名靠后,平时说话是没有人听的,好不容易有次当家做主的机会,一定不会错过。

“想吃饭不?”

“干活去!”

气定神闲,我先喝杯饮料再说,不要惹厨师不开心,我可要做饭的哦。

美食小吃随笔篇二

孩子们最感兴趣的活动就要开始了,在活动前,我对区域的开放向小朋友作了介绍,让孩子们在开放的这几个区域中自主选择,孩子们都如愿的来到了自己的区域中。

在淘气美食城里我看到了三张笑脸——房孜、胡夏、朱超怡,若在平时由小朋友去请人,那可能就没有她们当“小主人”的份儿,今天她们勇敢的竞争到了这份“工作”,于是我的镜头便对准了这三个“黄毛丫头”。

客人开始陆续光临美食城,三个小服务员也一直都在忙碌着,虽然还未经过“培训”,但是我看到的却是她们最质朴的一面,她们忙着给客人点面、送面、收拾餐具等,动作是那样的熟练而轻巧。我的视线一直都注意这房孜,观察着她的一举一动,我忍不住上前与她交谈起来,我说:“客人来吃面都不用付钱吗?”她告诉我:“他们都说没钱。”“那你也没再要?不是每人都有卡吗?”她点了点头。后来我离开了一会儿,因为有人送面到了医院,我跟随去了医院。一会儿,房孜又跑来和我说:“他们都不付钱?”我说:“你和他们说了吗?”“说了呀,可是他们还是不付?”我说:“你有其他办法吗?”她点了点头走开了,后来我发现每个客人来吃面时,点完面她要求客人先付钱,对于没带钱的客人,她会要求他们记录在一张纸上。我发现她一直都在忙着整理桌子、收拾餐具,并且把掉在地上的面条都捡起来,直到下班时,她也没离开自己的岗位,一直在努力工作着。

房孜,你别看她年龄小,今天在美食城的发现,让我惊喜地看到了她的变化,原来孩子是多面的。这一次的'区域活动我没有介入其中,而只是在边上观察着孩子的一切动静,事实告诉我:如果你想全面地了解一个孩子,那么你就要做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聆听着,只要你有心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每个孩子的与众不同,听到他们的从心底发出的声音。

美食小吃随笔篇三

清晨出发。

十点是个乘坐公交车的极好时间。上班的人到办公室了,逛早市的人到早市了,晨练的人们也已经舞动拳脚了。车里空空的,不挤不吵不闹。

方便的,车有司机有,就等乘客了。售票集中在车站大厅里。花14元买了去兴平市(县城)的票。

四十分钟抵达目的地,下车又上了当地1路车驶往马嵬驿。十来分钟到了。

下车就肚子饿了,更加向往美食。

徒步慢行拍照。一路上麦田绿油油,蔬菜大棚远望像一个个飞机的机身,横卧田间。麦子涨到膝盖那么高,远远近近的树木把田间装点得很有层次,煞是好看。立夏时分,更是田野日日好风景啊!

进入威严的城门,还是停车场。啧啧。

渐渐地走进了一个旅游地,醒目的广告和logo,揽区平面图,路标指示牌,摆放陈设规矩的车马碾辘軸,墙上的大大的中国结,红辣椒,窗花,昔日农家院落的生活在这里一应成了装饰。也好吧!至少让更多的人开始看看关中农家的生活场景。作为这个项目的策划者,看来是成功的。

是哦!经营者倒是替游人们想到了,一个铺子里别吃多了,还有一条街呢!

我一个平常女子,在一条街上竟然吃了四家面食,四碗面哎!仍有食欲,要了一个油糕,一碗豆腐汤。嗨!凭良心凭口味还就这碗乾州豆腐汤好吃,有料有味道。

此行一顿“农家面”吃了四家,共计花去44元。死死,死定了,下回再不来了。原本不信数字谐音这一说,可这次也太。。。。。。

我也混杂在人群中频频举起小小相机。我的心理其实也是复杂的。

我出来转转吃吃,首先是因为知青年月,经招工考试进了单位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兴平---曾是我当过电焊工的公司所在地。当时算是陕西省化安工程公司第三工程队的一员,跟随工程队驻扎在兴平县,就在兴化厂西边,铁道南边。学徒期拿着每月18。50元的工资。一直想能回到这个地方看看。

二来怀念乡土,时不时想吃些乡土饮食。但在这里,却不伦不类地做了一回游客。也没有再吃到那乡土的味道。反倒觉得上了圈套,一种自觉情愿的圈套。毕竟是我自己要来的,是我多少慕了其名而来的。

比较而言,我更喜欢留在相机中的永远的雨中田野气息,那树那麦子那片土塬......

美食小吃随笔篇四

食鱼之人的上乘指南,吃客必欣赏的《食有鱼》。

近日,由盛大文学华文天下策划,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古清生先生的美食随笔《食有鱼》出版。

吃,中国百姓最为重要的事情;鱼,普通人家做饭常用的食材。这样一种既重要也普通的食物,在《食有鱼》中罗列出了四十余道各地食法。由此可见,对食材的不同做法融会贯通以后才能作为大快朵颐的上乘指南。本书正是在游历大江南北寻觅美食的历程中,对鱼水产品的一个阶段性总结。

通篇读下来你会发现,原来自己看到的不仅仅是一本美食的书籍。笔者通过对大江南北各地水产做法的品鉴,带你走进各地饮食文化、人文美景的游历之中。每一篇中的每一道鱼菜均有当地独特的品味融汇其中。如同一个游人一样,三分在看七分在讲。如果没有这样一位深得食中之道的引者带你品尝美味,很难知道这鱼味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从罕见珍贵的回渡鱼到草根廉价的活泥鳅,不分高低贵贱,不管三七二十一,实地试吃,吃法、口感、回味,让人看文字就能流口水。河豚、江蟹、清江、鳜鱼……一道道鱼品水菜,勾落出食客眼里、口里的感官体验。笔者写下的不仅是美食,还通过一道道菜介绍着各地风土人情,吃鱼的背后是对各地水陆码头、文化、社会、人群的感受。为你把各地平常百姓人家的鱼味娓娓带来,说不尽的鲜美,说不尽的回尝。

乡间风味,别有洞天。

拿鱼来讲,河鱼、江鱼、海鱼,吃法上各有讲究,要吃到最地道的民间美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要深入民间,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与结构,还要了解当地的历史与人文,相信古清生这趟和“吃鱼”有关的旅行,不仅能让你增长见识,还能吃到最不一样的异乡味道。全书四个部分共四十七篇文字。鱼,是爱食者不可错过的美物,各地食鱼更是花样繁多。我国自古就有多位名家诗人对鱼大是赞赏。

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美食小吃随笔篇五

什么时候都有人写美食书,这一类型的书向来不冷不热。随着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与《行走的餐桌》的热播,大众对于中国庞大饮食体系中各种滋味的欲望、期待和想象一下子被勾了起来,美食文化类图书也因此大热。

图书业内人士表示,美食书的门槛较低,出版这类书也相对安全,很多读者只要看到美食眼睛就会发光,况且什么东西好吃见仁见智。

据观察,去年6月以来推出的美食类图书中,仅书名冠以“舌尖”字眼的就有十几种,单单《舌尖上的中国》也有好几个版本。满眼“舌尖”似让美食书有被裹入模式化、复制化生产中的趋势,这些书名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有跟风嫌疑。业内人士担忧,美食会在“舌尖”大潮中被过度消费。

食物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理解。下文介绍的几本随笔在内容上选择了一个最容易为大众所接受的切入点——美食,但写美食是形,写生活、写文化才是真正的内核。这些随笔文字间氤氲着鲜活温暖的人情味,美食加美文,让人双重醉心。

《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从一日三餐到人生态度。

今年2月,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大咖的这部美食文化随笔集。陈大咖原名陈盼,作者自我简介:一个爱吃的瘦子,迷恋美好的各种小细节。做过杂志,现为一些报刊码字。就是太诚实,所以想说的一切都在书里。

美食从来都是与文化紧密相随的,深谙美食的人一定是有悟性的。陈大咖认为,人生在世,要想将生活嚼得有滋有味,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往往靠的不只是嘴巴,还要有一颗浸透人间烟火的心。于一粥一饭中,读众生百态;一汤一菜间,体悟世情冷暖。

本书分三辑:“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慢熬风花,细炖雪月”、“上苍保佑吃饱了饭的人们”。作者以日常生活中、旅途中接触的美食见闻与由此产生的内心感触下笔,每篇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一个感悟。这些短小精悍的文章是介于美食评论与生活方式之间的小品文,以美食为素材和话题,从一日三餐说到人生态度,语言活泼,文风犀利,勾画出了一抹生动的人间烟火色。

《旅人的食材历》:24节气里的台湾味道。

光明日报出版社3月份推出了这本讲述宝岛台湾美食文化的图书,带领着读者从“食”的角度,深度、美味游台湾。作者洪震宇先生是中国台湾的知名文化学者、杂志主编。

作者将关注点转向了人们对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体人物故事串联起各地美食生态,讲述食物背后的故事,唤醒人们对传统的传承。作者把味觉比喻成一场壮游,认为“壮阔的不是看得见的距离,而是饮食文化与本土节气交融的历史纵深”。

该书叙述节奏轻松快捷,读者感受到的不止是味蕾的惊奇,还有食物背后的人情,人情背后的故事,以及孕育故事的风土、文化、历史。书中展示了台湾地区的日常饮食流变,和在饮食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千差万别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味觉审美。

《旧时光的味道》:以美食的名义怀旧。

美食,是人最深的乡愁。一个人长大后,总有些滋味,停留在回忆里。无论去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珍馐佳肴,最念念不忘的便是故乡的美食和小时候的味道。因为,时光将味道烙在了我们的味蕾上,永不磨灭。

4月份,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了“70后”许亿的这本书。作者认为,“食物是一个态度,是面对生活的态度,你不可能天天吃宴席或者说每顿燕窝、鲍鱼、鱼翅,就好像你不能把做梦当作生活一样。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也是挣扎的,如何在平淡琐碎乃至艰辛中活出趣味,才算是懂得以及会过生活的。”

作者热衷回忆,觉得所有的快乐只在曾经有过。但很多事情已经模糊了,只有一样是非常清晰与鲜明的,就是味道,食物的味道。作者想到某种食物的时候,牵扯到许多已经忘记的事情,将那些事情串联起来的时候,又发现一个曾经的自己。

作者通过对小时候的家常美食的回忆,结合个人经历,随兴所至,娓娓闲谈,淡淡的情愫,淡淡的回忆,读来既痛快,又有着无限感慨。“也许,我未来的生命是孩子和家庭的,但我的快乐,假如有的话,我想,先要吹去上面的灰尘,而后,深深地呼吸一下它的气息。再放在嘴里,闭上眼慢慢地咀嚼、吞咽。”

《路无边,吃无界》:一个自由行走的食客。

古清生,是涉足美食文化研究和人文地理考察的作家。作为美食随笔名家,古清生味觉先天敏感,为了寻觅美食与心中的风景,他身体力行,寻访大江南北隐藏在民间的美食,让读者看到最真实的美食地图。4月份,他的这本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美食随笔,同样为读者所称道。

人活着就要吃饭,人活着也同样要行走。古清生一路走一路吃一路写,大有“活到老吃到老,食无止境”的境界。他的文字关乎中国美食,味蕾上的中国,有无穷无尽的味道。这些体验性的文字,表现了吃在当下的美食历程。

古清生不习惯用典,看重与相信个人的品鉴。他说,“一个有着饥饿记忆又热爱研究自然的人,有着味觉的饥渴,还希望将所吃识别出姓甚名谁。”这就驱使他在自己的文字中,将各种植物食材与动物食材的科、属、种一一考证出来,使美食文章超出了味觉记录和感性抒情。

美食小吃随笔篇六

美食与文字是我的两大喜好。

与其说喜欢文字,颇有点附庸风雅之嫌,小可既非文艺圈人士的考究,又非小资阶层的闲适,碌碌庸才,对于文字,仅此喜好而已。美食对我而言也有点奢华,因为我喜欢的食物,多不登大雅之堂,上不了席面,隐于山林,藏于市井,不足为饕餮之徒道也。比如什么野地里烤的红薯,乡间煮的毛豆,小时候电影院旁边的绿豆粥,每次我一说,老婆都在旁边摇头。

美食也是因人而异,就像川菜的麻辣令喜欢者大呼过瘾,对于饮食清淡者而言,是一次很痛苦的`磨难;文字也是,有人喜欢白话文的简洁明快,有人则喜欢古体文的对仗严谨。

对于品尝美食,我是没有一点心得的,我更不是到处搜罗美食小吃的吃货,旁人如果问我哪里有美食?我更多的是一脸茫然。我只是喜欢美食的感觉,特别是喜欢菜品色感的搭配,比如说用洁白的盘子里面放一些碧绿的菜肴,点缀上几粒鲜红的枸杞,对于我来说,简单,清淡,赏心悦目比食物本身更有趣味。

另外,我看到洁白透亮的餐具时,不由得总想起肤如凝脂,手如柔荑之类的词汇,老婆则严肃的批评我思想不健康。指尖所及精美的餐具,火花四溅,心神激越,作文也是,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偶得一二佳句,辗转反侧,欣喜若狂,夜不能寐。

美食小吃随笔篇七

来天津已经七年,我心里已经逐渐建立起一个完整地天津印象,风土人情、人文特色、地域特点等等,其中非常耐人寻味的就是天津人好吃。严格地说,这不是我的发现,而是身边的天津本地同事告诉我的,而且他们也确实身体力行。另外,从天津各大商场最火的总是饭馆云集的楼层这一点来看,此言绝对不虚。巧了,我也爱美食。老家离天津不远,从道理上来讲吃食应该相差无几,细细探究起来确实也是如此。我今天要写的只是人生经历里印象深刻的几种食物,也许现在还在吃,也许已经难得一见,也许仍是某些人家的家常菜,也许有些地区的人们从来没听说过。我要说的是什么呢?说的就是吃啊,说的就是那些夏日里念念不忘,冬日里想起就怀念夏日的美食。美食作为古典派中国作家写作的一大素材,常见于各种散文体甚至小说里,蔡澜、汪曾祺、丰子恺等等,这些散淡闲适的文人们都爱写吃,而且吃得精,写得妙,看得馋。我至今为止只会做点再家常不过的菜,尚能下口,里头的门道却说不出一二,只是随性而为,不过有一点心得,就是做饭时的心情好,做出来的饭就好吃,有没有科学依据?当然没有。不过吃饭是个能让我们分泌多巴胺的事,开心点吃饭,心情自然就更舒畅了。我能说的都是我吃过的,而不是做过的美食,诸位就当一次美食家,看看我说的这些合不合您心意吧。提起夏日,人们首先会想到热,接着就是冷饮。各种冰棍、雪糕的名字就会摁不住地往外蹦。现在经常吃的那些我不必再提,味道嘛见仁见智。而两角一支的香蕉、小豆冰棍陪伴了我很长时间,算是给一个手里没多少钱的孩童燥热夏天的一大慰藉。当时这种冰棍没有正规包装,都是一大包里面几十支,从小卖部的冰箱里拿出来还带着白白的冰碴。有比较讲究的,顶多是每一支外头包一层纸,其实却造成了更大的麻烦,纸与冰棍冻在了一起。大部分小孩子可管不了这么许多,冰棍和着纸一起下肚。凉!爽!我从小就有点洁癖,这种冰棍买的本不太多,每次见到这种带包装纸的还要一点点地撕掉,往往结果就是吃的时候冰棍化得只剩下一半,我十分好奇当年的我怎么能忍住这巨大的诱惑不去啃一口,尤其是当伙伴们已经大快朵颐的时候。后来等我上初中之后,这种冰棍就销声匿迹了,许是卫生部门查得紧,把这些三无产品都灭绝了吧。

说完凉的,咱们说热的。热的?还嫌气温不高?对,人就是这么奇怪。夏日人们到了饭点最爱吃的是什么?没错,就是烧烤。从前的天津什么样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前几年我老家那里一到夏季傍晚,太阳刚落山,烧烤摊就都摆上了,热火朝天、烟熏火燎,人声鼎沸。人们喝着扎啤、撸着烤串、伴着浓烟,大声聊一会咳嗽一会,时不时还得嚷嚷着提醒店家多放点孜然、辣椒面。一到夏天,大街小巷只有一个名字,烧烤一条街。那会也不知道烧烤还分什么东北烧烤、新疆烧烤、韩国烧烤、巴西烧烤,海鲜烧烤也还没兴起,人们就是吃羊肉串,五毛一串,后来涨到一块,现在多少钱已经不知道了,天津基本都是两块甚至更贵了,可味道却不见长进,反而每况愈下。烧烤摊上颇受追捧的还有烤鸡翅、烤腰子、考各种宝、烤蒜、烤尖椒、烤韭菜,烤馒头……得,就说这么多,爱吃什么您就点什么吧,今天晚上就去。哎?等等。去哪啊?现在哪还有露天烧烤摊了,污染这么严重,烧烤摊都改了烧烤店,炭烤也大多改了电烤,健康是健康了,环保也环保了,味道上排除心理因素似乎也差不了多少,可是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最后提醒一句,烤糊的别吃,致癌。

夏日人们还爱吃砂锅,这个更热了。我尤其爱吃砂锅豆腐,砂锅丸子留到冬天再聊。豆腐这种食物简直是上天的恩赐,很多大文学家写过,我自认功力差得远,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夏天吃豆腐,美。砂锅豆腐、麻婆豆腐、家常豆腐、香煎豆腐还有早晨的老豆腐,还有豆腐丝、豆皮等衍生品,豆腐简直是美食之王。豆腐最令人回味的就是口感,入口时是固体,伴着一点烫,其内里与牙齿接触的一瞬间,哗,在口中爆开,豆腐如同有了生命般游弋跳动,充盈口腔,无比顺滑地通过喉头、食道,暖暖地进入胃里……这是不是绝妙的体验?冰镇豆花什么的大抵是南国的吃法,反正我一个正宗的北方人还是爱吃热热乎乎的豆腐,最好是卤水点的`。夏日,与豆腐更配哦。

还有一些关于夏日美食的回忆,我已经分不太清究竟是美食的味道好还是回忆总是香甜。我记得从前在家时,早晨吃老豆腐我最喜欢搭着吃的是一种烧饼,可能学名叫吊炉烧饼。一个面饼,涂上油,一面撒上芝麻,放到一个小锅炉里,最有意思的是,烧饼是反面贴在锅炉顶上,芝麻那面冲下,就像是吊在树上的蝙蝠。锅炉的温度很有讲究,初学者往往会把烧饼烤糊或者粘不住顶,还没熟的时候就噗噜噗噜掉下来,沾了灰。我们那边分两种口味,瓤子烧饼和红糖烧饼,热吃凉吃皆很可口,很多外地人到我们那都会带一些走,路上当零食吃也非常合适。我现在回家还会买来吃,只不过手艺好的人越来越少,价钱却越来越贵,只盼不要最后成了只能在书上看到的非遗。

夏日里的凉菜也几乎必不可少。天气燥热的时候,看见炒菜就犯恶心,吃点嘛呢,凉拌菜。凉粉、凉皮、拉皮、凉面、黄瓜、素什锦,还有朝族凉菜等等,一言难尽。这些家家户户都吃,材料便宜,制作简单,不多赘述。我常常回想起来我小时候总吃的一种咸菜,现在不太好买了,我们那里管它叫咸菜疙瘩,可能就是腌萝卜或者芥菜头吧。小时候我会跟着妈妈去菜市场买一大块,早晨就着馒头,晚上就着稀饭。后来有走街串巷的小贩,骑着28自行车,两边各挂着个大坛子,叫卖起来很好听。他卖辣黄瓜、酱黄瓜、姜不辣、八宝菜、腌辣子、甜咸蒜,当然最多的还是咸菜疙瘩。我在天津也吃过几次类似的,却总觉得味道不同,不知是何缘故。可能是我吃的好东西太多,咸菜早就不入法眼了,就像是朱元璋的珍珠翡翠白玉汤。

还有一样东西,差点就忘了,尽管非常普遍,却不得不说,那就是捞面。天津吃捞面我是见过的,卤子是真多,五花八门、样样俱全,素卤肉卤又各成门派,下属十几种分类,大开眼界,蔚为大观。天津吃捞面基本也不分时候,节日吃,平日里也吃,我是服气的。我在老家的时候倒也吃,只不过基本都是夏日的晌午,买了鲜切面,热水煮了,捞出来,放到提前备好的凉白开里过一下,和上麻酱,铺上黄瓜丝,窊一勺蒜蓉,刚出锅的西红柿鸡蛋卤一浇,边吃边拌,我能吃两大海碗。夏日里的美食千千万,我只取一瓢凉白开。夏日里爱出汗,多喝水,开的,凉的。一下肚,沁人心脾,胜过各种饮料。夏天,来了。

美食小吃随笔篇八

本姑娘很喜欢旅游,但这些旅游景点还都跟没事有点关系,让我带你回顾一下今天的旅游吧:

回顾一:教室。

回顾当时:今天上午最后一节课,语文老师真在讲台上孜孜不倦的讲着试卷,大家写作业的写作业,玩东西的玩东西,根本不顾老师的辛苦。这时,窗外飘来了一阵香味,“我想想,这是什么?”同桌放下笔,认真的闻着飘来的香气。“哦!我想起来了!是红烧鸡!”同桌对我说。教室里也起了一阵骚动,大家都在讨论这香气的来源。“是食堂吧!哈哈!今天有口福了!”我回头一看,死党正美的直流口水。“大家安静!安静!”老师疾步走到窗子旁,狠心的关上了窗子。“荣誉的誉字大家要注意······”唉!这场旅行就以老师的试卷“演讲”告终了。

回顾二:放学的路上。

回顾三:家里。

美食小吃随笔篇九

作为一个地道的中国人,和一个十足的小吃货,我为我自己感到十分幸福。因为我们的中国美食可多了,所以我感恩祖国,和祖国的各种美食!

但我这个小吃货唯独爱吃爸爸煮的油焖大虾。这可是鲁菜中,最为经典的一道好菜。原材料是要用渤海野生大对虾来煮,因为这种虾个头大,肉肥色鲜,蛋白质含量高。而做出来后,壳酥肉嫩,色泽红亮。同时这道菜在过节时,在鲁菜中是最重量级的一道菜,凡是吃了这道菜,都寓意着来年过得红红火火,蒸蒸日上。所以我最爱吃这道美食!

每到星期六晚上,妈妈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因为爸爸在星期六晚上不加班,所以妈妈会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水煮活鱼。而做法是:先把鱼肉用文火炸一下,再和鱼汤一起下锅炖,一会儿就好。然后把辣椒和红油一块大火过一下。再在事先装好的鱼肉和鱼汤上,浇上去。就可以,而香气也迎面扑来,一股红油和辣椒的混合气体。让人闻到了,不禁馋涏欲滴。而水煮活鱼又被称为:“菊花酿鱼肚”;因为在一九七七年时,厦门开展了一年一度的菊花展,在展会上有一个人做了这道水煮活鱼。并且几十年后,已经名满天下了,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就是道家常菜!

生活在中国的我真的很幸福,它拥有数不尽的佳肴和美食。让我们拥有那口福来吃到那么多的美食。这就是我感恩祖国的原因。可是作为中国人,我更应将祖国的美食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

美食小吃随笔篇十

每次到了婆婆家,家人就都愿意让我主厨做饭炒菜,特别是大姑子小姑子都回来一起吃饭的时候,还有像老人生日、八月十五、正月他们回娘家等时候,这时候往往点饭菜让做大锅菜——也就是猪肉粉条为主的主食。不论什么季节这个饭菜有老四样是不能少的———猪肉、豆腐、海带丝、粉条,菜主要是白菜或者冬瓜,其他辅材有葱姜豆芽、菠菜或者蒜黄、洋葱丝等等。

今天一早我们伴随着飘飘洒洒的小雪花早早地于上午10:30回到了山里的老家,和婆婆弟妹等家人问候寒暄之后,这不,他们又让我下手做午饭吧,还说就做大锅菜吧,那饭吃着香。于是挽起袖子,洗洗手,拿出买回家的五花肉切成薄薄的肉片,看看大约有近2斤差不多了,就开始温锅倒油,先熟面酱,面酱一变色成团我又把葱花、蒜瓣、花椒大料同时倒入热油中和面酱一起炒焯水,婆婆的厨房里立刻被葱香面酱花椒大料的混合香味弥漫了,这时我又把切好的肉片倒进锅内,一起翻炒,刺啦啦,噗噗噗滴散发着的肉香味又充盈了你的味觉器官了,肉也变色了,由于热油的作用,也翻起了小卷卷舒适的窝蜷在油锅内了,再加入凉水刺激肉片片,哗的一下,肉片片被激醒啦,精神了、又舒展开来啦。这时候,猛加火劲,呼呼的欢火很快催滚了锅内的水,肉片片在里面快活地翻滚着跳跃着,争先恐后滴跳跃到水面向我报告着炫耀着。此时心情愉悦的我就立刻及时滴又给锅内添上一把盐,算是给肉片片的一些诱饵吧,然后把火劲扯一些,慢慢滴让盐和调料进入到肉片片的每一个毛孔里面去,同时把豆腐块、海带丝、泡涨的干黄菜也一同放进去煨炖。

这时候我就离开灶台,去左一刀右一刀切点白菜、准备粉条了。把粉条用手弄断,根据吃饭的'人数约摸分量,满屋子的肉香味引诱着我掀开锅盖,把白菜粉条顺了进去,用勺子搅拌了两遍,大柴火就催滚了锅内的一切,硬挺挺的粉条随即变软了。闷上锅盖,我又回身拿来馒头包子准备置入锅内的篦子上。此时的家人都闻到了饭香味,关切地问我:“饭菜好了吗?快能吃了吗?”我高兴滴说,“静候几分钟,洗手准备吃吧!”这个时候的我也不闲着,动手再切点葱丝或者洋葱头丝、菠菜或者蒜黄段和香菜一起用香油拌匀,倒入醋酱油等着大锅菜出锅时倒到锅内提味的。

瞧瞧,我的大锅菜还可以吧?把大家的馋虫勾出来了吧?想吃吧?嘿嘿,可惜,每次我的家人都是宁可少吃一个馒头也要多吃半碗我做的大锅菜呢,你想吃,下次早点来报饭吧!哈哈。

文档为doc格式。

美食小吃随笔篇十一

我喜欢吃的一道菜,是板栗烧鸡。

板栗烧鸡不是一道复杂的菜,但有的人做出来的就色泽红亮,鸡肉鲜嫩醇香,板栗粉糯香甜。有的人做的`无论颜色和口味都欠佳了一点。

美食需要的是经验,选择好的酱油,在适当的时间下锅,是长期积累的经验。不过,我们需要就是刺激味蕾,放开肚皮好好在国庆吃个痛快。

在去板栗烧鸡之前,我特意查了有关板栗鸡的相关知识。板栗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之功效。但吃多了容易阻滞脾胃,所以一次也不能吃太多。鸡肉性温,助火,很适合秋燥的季节来食用,但是肝阳上亢及口腔糜烂的不宜多吃。病从口入,吃要吃,也要注意。

不过面对那么有诱惑力的食物,甘愿在国庆佳节做个美食狂了。

美食小吃随笔篇十二

如果有幸和几个与自己不是同一个世界的人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改变的方式。如果彼此身处不同的世界却没有意识不到,就不讨论了,因为没有认知和自省的能力。最幸福的事情应该是身边有比自己优秀的朋友,自己又能敞开胸怀虚心学习人家的优点;身边出现没有那么优秀的朋友,自己又能正己修身,一日三省。

某豪们一直以来是我学习的典范,昨天深夜提出想要见面聚聚,今天上午就落实了,这般果断与高效也不是常见的。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酒足饭饱之后,某豪拿着尚未使用的餐刀(全程用叉)开了一个玩笑:“哎呀,忘记拍照了,我该发朋友圈的”说罢,喝完最后一点意大利菜汤,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呀。他们吃过的美食并不少,却从未看到他们在朋友圈里显露出来,这般淡然与高远我还差得远,想来我这种不主动“炫耀(消极者的理解)”非要别人问出来再“分享(积极者的理解)”的思想,也是修炼不到家的表现吧。真正的大格局,大胸襟应该是像他们这般不卑不亢却又潇洒自在,活出自己的精彩,也可呼应他人的期盼。

今早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和因工作或学习需要必须走的很近的女生牵手了。是在一起看风景的过程中,因一场雨,路上泥泞不堪,我俩只得挤在伞下,相互扶持越过水洼。只记得山很翠绿,水很清澈,她一直很高冷,雨势渐大,她花容失色,冻得瑟瑟发抖,看起来很需要保护,我牵手后她很温柔。那时我还在想,我什么都没有,便这样牵了她的手,会不会对不起她。(梦里还考虑现实问题,我自己也是够了。)后来是在梦里暗自下定决心,既然牵手了,会对她好一辈子,会去努力奋斗。像是有预感一样,我俩的手在同一时刻牵的更紧了。后来梦醒了,躺在床上傻乐了一会儿,开心了一上午。有时想想,日子过成这样,也是不错的吧。

某些地区或环境里的人他们的消极思维渗进骨子里了,我承认生活总是有些不如意的地方,但总有那些让人幸福快乐的东西,我没那么伟大,改变不了你对某些事情的认知,但你去诋毁那些美好的东西,阻碍那些幸福的事情,只能说明你的可悲与可笑。时间会证明一切,总是要学会和不同的世界的人生活在一起,去和谐共处,去反省自己,去发现这个真实的缤纷的世界。放假了,和朋友们在一起很开心,喜欢积极的他们,或插科打诨或嬉笑怒骂释放着自律自知自强之下的别样风采。

改用一下得力的广告词好了,他们总是吃的很好,穿的很草,生活有他们总是会变好。时光总是很残酷,今早有两个梦,另一个事关佛道两家就不说了,写这篇文章没有其他意思,一做纪念,二做分享,与有心人来入梦,安。

美食小吃随笔篇十三

在新加坡的竹脚集市,看到有卖槟榔的摊儿。一堆乍看像话梅干的东西,看上去还比话梅干硬得多,柴火屑似的,就是槟榔;旁边放着扎得整齐的一小把一小把的鲜嫩椭圆形叶子,这是荖叶,裹食槟榔用的。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槟榔什么样。我知道嚼槟榔会吐出鲜红的汁液,跟吐血似的,这个场景想来恐怖。抛开这个后果,之前我想象的槟榔吃法还挺唯美:把像樱桃一般美丽的红果子放进嘴里嚼,配乐应该就是《采槟榔》那首耳熟能详的情歌。

要说《采槟榔》这首民歌,传唱至今,一是因为旋律优美上口,二是因为歌词朴实美妙。“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爬上谁先尝;谁先爬上,我替谁先装;少年郎采槟榔,小妹妹提篮抬头望;低头又想呀,他又美他又壮,谁人比他强;赶忙来叫声我的郎呀,青山高呀流水长;那太阳已残,那归鸟儿在唱,叫我俩赶快回家乡。”短短几句,女子游丝般兜转娇俏的心思纤毫毕现。

原谅蜀地自古无槟榔,我这个蜀人如此无知也情有可原。

但我的想象并没有完全出错。看照片,成熟槟榔果的确是红红的,一簇一簇的,煞是美丽。但这东西并不是马上能进嘴的东西。

槟榔采摘制作分两个时期,一是每年11月、12月采摘青色果实,加工成榔干,二是每年3月至6月,采摘红色熟果,加工成榔玉。

新加坡华人多为福建籍广东籍海南籍。嚼槟榔这个习惯本来就是岭南习俗。水土这东西很奇妙,总有其特别的需要,然后形成其特有的饮食习惯,比如山西嗜醋,那是因为碱太重,得用醋中和一下;四川好辣,那是因为空气湿度太大,得靠辣椒除湿。岭南嚼槟榔,第一作用是祛瘟。岭南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多瘴气,容易滋生瘟疫,槟榔就有明显的遏制瘟疫的作用。另外,它还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的作用。这是它的正面作用。槟榔的负面作用也很明显,第一,毁牙;第二,对中枢神经有致幻且成瘾的效果;第三,已经研究出,槟榔含有致癌物。不过,槟榔的这些个负面因素其实跟香烟差不多,香烟也毁牙、致幻、成瘾和致癌,但就跟不戒烟的理由一样,喜欢嚼槟榔的人也没理由戒槟榔,它比香烟还多了一个好处,不会产生二手烟遗害他人。

我在新加坡的几处博物馆里都看到了全套的槟榔用具,相当讲究。一套槟榔用具有盛盘,盛盘上分别有装槟榔、石灰和荖叶的盒子,还有刀子、捻子、挑子等物件。把槟榔切块,抹石灰至荖叶上,裹住槟榔成一个三角形,然后放进嘴里嚼。这些槟榔用具传品有瓷的、锡的,还有银的,有些还套有手绣的绸缎外套。南洋讲究人家,一定会置办几套讲究的槟榔用具,跟讲究的茶具一样,待客的同时也摆了门面。跟这些东西搭配的,一定有痰盂。我在新加坡土生华人私人收藏馆参观时,一进门就看见沿楼梯摆满了主人收藏的各种搪瓷痰盂,一问,果然就是用来吐槟榔渣的。

嚼槟榔这事,我有两个好奇点,一是荖叶,二是石灰。为什么要加这两样东西?荖叶是胡椒科植物,味辛辣,用处似乎就是专用于搭配槟榔食用。这个好像比较容易理解。但凡有刺激作用的东西都需要辛辣的味道,比如烟和酒。石灰当然用的是熟石灰,加石灰的原因,一般就是说如果不加的话,槟榔嚼起来索然无味,所以有“一口槟榔一口灰”的说法。后来我查到一个说法,好像比较有说服力,说是槟榔本身酸性高,口味不佳,添加石灰中和后就比较可口,槟榔、荖叶和石灰,三者组合嚼食,其味“滑美不涩”。

我在微博上贴了街头槟榔摊的照片,有朋友问我:你吃得来吗?

我不知道我是否吃得来,我根本就没想试这个东西,因为我很怕吐红色的汁液出来。我还是卡在这个问题上。有吃过槟榔的朋友说,“这个东西吃了走路要打窜窜的(成都方言:晕晕乎乎偏偏倒倒)。”这个我听说过,说是初吃槟榔的人,状态可能会有飞草的效果,这也是卡住我不敢尝试的一个原因。我还是很不愿意在新加坡街头打窜窜的。

美食小吃随笔篇十四

粘豆包是用黄米面等粘性面、豇豆或小豆等为馅做成的包子。

黄米又有大黄米、小黄米之分,大黄米是由黍子去皮而成;小黄米是一种有粘性的谷子去皮而成。不论是大黄米还是小黄米,都必须淘洗后趁湿磨面,经发酵后做包子皮,近几年城市出现豆沙馅的豆包,俗称豆沙包。农村豇豆或小豆都是自家产的,很少有人买豆沙馅。

随着社会进步、人口的迁移,在许多城市逐渐出现了白面皮的豆包,为了区分于馒头,还用胭脂在上面点上红点,馅也逐渐简化,不用豆沙而直接将红小豆煮熟,加糖,看起来,豆包馅一粒粒的,很散的。

在我的老家,豆包叫粘豆包,但不叫豆馅包。

粘豆包与其他“包”的区别在“皮”的原料不同——粘。

粘豆包是一种由粘米面制成的特色食品。先将黄、黏米淘洗干净,沥干水,用碾子磨成面,习惯叫“压碾子”。那时农村没电,更没有磨面机,全屯只有几盘公用的石碾子。说到压碾子,不但花力气,还要排队,大人们常常没等天亮就顶着星星、冒着严寒去抢头班碾子了。

粘豆包是一种特色美食。作为春节期间的民俗食品,深受农民的喜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具有北方年味的特色食品了。

在我的家乡,每年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忙着蒸粘豆包,这是百姓一年生活当中的大事,也是对忙碌一年的一个交待。粘豆包,借“年”的音,取意连年有余。特别是在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前,因为那时北方不产细粮,每逢年节才供应一二斤白面或大米,粘豆包就是乡亲们最奢侈的食品了。更是小孩们喜欢的美食。还在锅里蒸着的时候,就能闻到那诱人的香味。锅一打开,围着锅台观望的我们,见了那香喷喷的美食,早已垂涎欲滴。刚出锅的粘豆包粘手粘牙,一定不能着急吃。听老人们讲,邻居二哥性子急,也是饿了的缘故,干了一天活,进屋时妈妈正掀锅,忙着说:妈,这也太饿了。妈妈说:等一会,凉了再吃,现在太热。没事,这么大人了,还怕热?给一个吧!妈妈发了善心,起出一个给了他,他接过来吹了一下放嘴了,一是二哥的嘴太大,二是老太太做的.豆包太小,再加上豆包太粘,二哥嚼了一下,烫得“嗷嗷”叫了起来,豆包太粘,将一口牙牢牢地沾上了,也是嗓子眼儿太细,咽不下去,嘴里填得太满,吐不出来,牙在热豆包里的滋味可受不了。科学家说:牙是人体最硬的器官,但也是人体最怕热的器官,待二哥将豆包从嘴里吐出来,里边几只大牙的神经都受损伤了。一朝怕蛇咬,十年怕井绳。从那天开始,二哥再也不敢吃热的了。现在想想,吃豆包蘸白糖,条件好的家庭再加点荤油,吃起来既甜又香,真是别具风味。

小时候,每当在外面玩耍累了、饿了,回到家里,妈妈早就将豆包在锅里给热好了,有时候手都来不及去洗,掀开锅伸手就拿一个,趁热吃一口,真的是香气扑鼻,其香真的绕梁三日呢。

蒸粘豆包很麻烦,城里人没有大铁锅,更没有既通气又保温的高粱秆锅盖,往往农村朋友过年前给送些去,都当美食收藏,吃着也会觉得特别香甜。

粘豆包的制作是有一定规程的。先将淘洗好的黄米碾成面,用开水和面,发酵24小时以上。再将虹豆或红小豆煮熟、捣烂,将面用手拍成薄饼,将捣烂的豆馅放在里面,好好地团起来,粘豆包就包成了,再将秋天采摘晾晒的苏子叶,垫在下面,防止粘锅。粘豆包蒸出来后,一两顿是吃不完的,要放在室外一个大缸里冻着,等正月家里来了客人再拿出来重新上锅蒸,味道一点儿都不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市场上卖的粘豆包有粘高粱米面的,也有粘稻米面的。不论是哪种面的,吃着总没有老家黄米面的感觉好。偶而走到市场上,看到那些农村大嫂朴实的打扮,和她们大嗓门儿的叫卖声,就会想起当年,母亲忙忙碌碌蒸粘豆包的身影,想到这些,年味就浓了。

美食小吃随笔篇十五

人的味觉是有回忆的。如果现在让你说出小时候吃过的印象最深的一道菜,你会想到什么呢?或许这道菜的味道还深深印在脑子里,但那种滋味已经无法复制,无法取代;或许这道菜你已经很难得再吃到,也因此显得特别珍贵;或许已经忘记了这道菜的味道,但是不会忘记它背后的故事。总之,还是会让你感触颇深。

“60后”:日子的苦更显回忆的甜。

“忆苦思甜”是“60后”的写照,采访到的“60后”都会说,当时环境肯定不能跟现在比,生活比较艰苦。但是对于他们来说,那些现在看来很粗糙的菜,却有难以言喻的美味。

张先生回忆道,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菜就是豆腐渣。每次黄豆磨成了豆浆后剩下的豆腐渣都会留下来,揉成团然后进行酶制,干了以后切成条状,下粉条,下肉沫。张先生说,事实上豆腐渣做菜在味道上来说不能谈得上美味,但是当说到印象最深刻的菜时,第一个在脑海里面出现的竟然就是最平凡的豆腐渣。40多年过去了,现在每年都会让人从老家带豆腐渣回来,心里面老惦记着这道菜。

李姐是客家人,她说小时候在学校饭堂里面吃到的梅菜让她至今都难以忘记。李姐说,他们小时候上学住校都要带上自己一个星期的饭菜。一起的几个朋友把自家的菜都拿出来,大家分着吃就能吃到不同主妇的手艺。但是在夏天,饭菜到了第四天都坏掉了,于是他们就会大家凑点钱到饭堂加菜。有一次他们点到的梅菜到现在都觉得味道很好,还依然念念不忘。

“70后”:想起这道菜因为想起了你。

正式走上准爸爸准妈妈之路的“70后”才感觉到为人父母的辛苦。许多70后的人离开家人,从家乡走向了城市,难得吃上一回妈妈、姥姥做的菜,特别怀念那道菜和家人温暖的怀抱。

不知道大家听到辣椒炒鸡蛋和桂花糕是不是也会有共鸣?李小姐说她最怀念的就是这两道菜,一道是奶奶的拿手菜,一道是外婆的拿手菜。她说,每到桂花盛开的季节,外婆都会把门外桂花树上的桂花摘下做桂花糕,外婆做得特别好吃。现在特别想吃但是已经没有机会吃到了,因此更加怀念。

“80后”:美食里有童真的回忆。

如果你问“80后”印象最深刻的儿时美食是什么?可能许多人的回答不是一道菜,而是某个零食。对于物质相对发达的“80后”来说,他们的童年是零食时代,每个小孩都爱吃零食。

在某策划公司上班的小梅说印象最深刻的美食就是猪油膏,5分钱一个,在现在看来真是太便宜了,而且味道特别好吃。现在都很难买到这么好吃的猪油膏了,那个时候也是回爷爷家才能吃上,也只有爷爷家巷口那个小摊上的猪油膏才做得这么好吃。

说到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美食,小陈想到的就是老妈做的猪脚。味道她已经忘记了,妈妈做的猪脚是啥样也忘记了,但为什么这道菜印象深刻呢?因为小陈从小就是个小胖妞,老妈说她一个人能吃两三碗饭,而且特别爱吃猪脚。自从妈妈把小陈“囧事”提出来后,她就对猪脚有了“畏惧”感。但是近年来“吃猪脚补充胶原蛋白有美容功效”之说流行起来后,小陈又“名正言顺”地享受起美味的猪脚。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