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00:25:30 页码:10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模板10篇)
2023-11-19 00:25:30    小编:ZTFB

总结是一个反思和总结的过程,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如何高效学习,提高学习效果是许多学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了一些总结范文,希望能给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启发和参考。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一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倦怠的普遍现象已经引起我国教育界、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教师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和成长的主要载体,在整个教师教育体系中设置科学规范化的组织策略,将有助于避免或减少教师职业倦怠感的产生,进而完善教师从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到在职培训的一体化进程,以确保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职业倦怠”一词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freuden-berger于1974年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他采用“倦怠”来描绘工作中的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组负性症状,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卷入程度低,对待服务对象不人道的态度和降低的工作成就感等。教师作为社会中的一种重要职业,其倦怠问题也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们把研究的视角转向了教师职业生涯周期中的职业倦怠以及在教师教育过程如何进行有效的应对。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教师是一种典型的助人职业,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已有的许多研究都表明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较大,已经产生了职业倦怠现象,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一旦产生职业倦怠就会对教育工作缺乏动机和兴趣,勉强维持教学工作,在内心产生一种对教书育人的厌烦和心力俱疲的状态,以致教学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的降低。教师职业倦怠在工作、人际交往以及生活适应等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为:(1)工作热情和兴趣丧失、工作满意度低,出现离职与旷职现象;(2)在人际关系方面表现出对同事和学生的情感疏离及冷漠;(3)对个人的生活也会表现出种种不适,甚至会有疲劳、挫折、愤怒、紧张、焦虑、压抑、神经质、头疼、心跳加快、没有能力应付、失声、血压高、恐惧、胃病与经常性流泪出汗等不良生理反应。由此可见,教师职业倦怠不仅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构成威胁,同时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产生消极影响。

二、教师教育一体化。

教师教育是对教师进行培养和培训的统称,即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进行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一体化教育,旨在促进教师在其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中的专业发展。一体化要求对教师专业发展进行全程规划、总体设计。要适应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必须对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提高的课程加以整合,使整个教师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既具有阶段性、针对性,又具有连续性。由此可以看出,要积极预防和化解教师职业倦怠,必须从准教师即教师的职前培养开始着手,贯穿教师职业生涯的所有阶段,从教师教育这一宏观组织层面出发,设置有效的组织策略,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应对职业倦怠的产生。

三、教师教育过程中的组织应对策略。

教师教育从阶段上划分包括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对预防和应对教师职业倦怠有着重要作用。以下就分别从三个阶段探讨相应的组织应对策略。

(一)完善职前培养的课程设置。

高等师范教育承担着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任务,即教师上岗前的首次专业性的培训任务,对教师未来的教学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而作为进行教师教育载体的课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很过高校已经在着手对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主要是合理化教育类、心理类课程与学科知识类课程之间的比例,提高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为此,我们从教师教育的角度出发,从课程设置入手,唤起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和兴趣,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培养他们对教师职业特性的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和倦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1.开发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在教师教育的职前阶段让学生了解教师教育的特点,促其尽早规划他们的职业生涯是至关重要的。当前的教师教育还没有把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列入师范生必修课程当中,而事实上当教师从第一次正式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的进程。处在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可能所面对的阶段需要和主要任务不一样,处于某个特定阶段的教师也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因此有必要对师范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力,帮助处于不同职业阶段的教师设置合理的职业发展目标,提高他们的职业自信心。职业规划是师范生在心理上和行动上做好入职准备,缩短职前与职后的差距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的必要前提。

2.增设教育类、心理类课程。

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教师一方面要掌握扎实的学科专业课程,另一方也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必要的教学技能,这是保证教学能取得良好成果的必备条件。教师职业倦怠高发的群体之一,因此有必要提高准教师们的抗压能力。为此师范生除了必修普通心理学课程外,有必要将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也归入必修课程中。此外还可以通过开设各类心理学选修课来丰富师范生的心理学知识,比如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行为训练、咨询心理学等。同时,适量增加教学技能类课程的比重是也必要的。通过开设教育类选修课程如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现代教学媒体,课堂教学管理等课程来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教育类、心理类课程的增设一方面完善了师范生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建了合理的认知结构;另一方面,也使师范生能够有效预防倦怠或是在职业倦怠产生时知道怎样寻求各方支持。另外,学校可组织专家开展关于压力应对策略以及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的讲座或活动,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应对策略,学习如何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以达到预防职业倦怠的目的。

3.注重教学能力的培养。

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师范生正式从教前的第一次走上教师讲台的前奏,也是一次真正体验教师教学情感的经历。因此应适当增加师范生的见习机会和延长实习时间,让师范生“顶岗实习”。在教育实习期间,学生不但要学习承担一名教师的全部职责,经历备课、上课、辅导、批改作业、考试等全过程,而且还要担负起除了教学、班主任工作外的其他与教育管理相关的工作,比如兼任中学校长助理、文教助理员等,让学生熟悉以后的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使他们能较快的适应以后的教学工作。

(二)完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

1.开展规范化的入职教育。

入职阶段是指教师刚刚走向社会、进入学校系统和学习每日例行工作的时期。这期间,教师要经历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与责任的变化。如何度过这一段适应期,对初任教师而言的确是一个挑战。入职培训是相对于职前教育和在职进修而言的,是与教师头几年的教学实践同步进行的。主要是针对教学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刚出校门的新教师的不足等问题,通过在实际教学情境中老教师对新教师的现场指导与评价,使后者适应并胜任学校教学工作,成为合格教师。入职培训应注意:首先,明确新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对教师提供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辅助之前,有必要明确新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些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胜任当前教学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等。其次,确定专业成长目标。这有助于新教师达到入职培训的标准和要求,也是评定新教师进步的依据。最后,对新教师的教学情况进行即时评价。即时评价是指听课人员做好详细的计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事先考虑听课的重点,采取何种方法以及与培训目标之间的关系。课后,听课人员即时向新教师进行反馈,对教学情况进行讨论和分析,帮助新教师对其教学进行反思。针对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来调整其专业成长的重点和领域,使培训计划更能满足入职阶段教师的实际需要,顺利完成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转变。

2.组织系统的在职培训与辅导。

研究发现,教师在面对职业压力时采取直接的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利于缓解职业倦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师职后培训中可以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开展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式的指导和训练,提高教师个体应对压力的能力,有效缓解职业倦怠对教师造成的负面影响。训练内容包括认知方面的训练,比如正确地认知自我和评价自我,客观正确地认识职业倦怠现象,建立合理的职业期望等。此外,还应进行应对技巧方面的培训,包括如何正确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倾诉等。培训的方式可采用专家授课、团体辅导等形式,针对个别职业倦怠感比较严重的教师,可采用一对一的方式进行辅导。应尽可能保证培训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培训专家的稳定性。因为个体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和掌握正确的应对方式是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不是一两次培训就能实现,因此时间上需要保证;另外,如果培训专家频繁更换,则不利于对个案开展深入研究,也不利于培训专家与参培的教师间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培训的质量自然也就得不到保障。

3.通过继续教育提高教师教学效能感。

教学效能感代表着教师能力方面的信念,会直接影响教师为自己确立的目标、为达到目标进行的努力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持性。较低水平的教学效能感将导致较低水平的努力和坚持性,当他们在面对较大的工作压力时更倾向于采取回避的策略,而较低水平的努力和坚持性反过来又会导致更低水平的教学效能感。如此的恶性循环最终将导致职业倦怠。学校要为教师切实提供时间与教育资源使其参加进修培训等继续教育,提高教学能力与技巧,增强专业自信;同时还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科研、教研活动,彼此交流经验体会,引导教师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观摩优秀教师的成功教学,学习其教学艺术,通过替代强化来提高自身的教学效能感。消除教师在专业探讨方面的孤独感、无助感,提高其科研意识,激发其重新追求专业发展的热情。此外也可进行正确归因的训练,可采用团体归因训练,给予暗示或指导,帮助教师学会积极归因,进而促进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同时还应在教师的生活、待遇等方面提供足够的关心和支持,以减少外围环境带来的压力。

四、小结。

以往,教师的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是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高师院校承担了教师教育的职前培养任务,而教育学院系统则重点放在了对教师进行职后的培训。加强高师院校和教育学院的配合和沟通,形成统一有效的培训体系,这将是未来教师教育发展的核心,也是培养高素质教师的关键。比如针对教师应对压力时的策略选择问题,师范教育可进行预防性的训练,但是师范生却无法切身体会到职业压力产生时的状态,体验不到正确的应对策略认知对他们在以后真实工作情境下的压力应对是有积极作用的。此时,如果在职后培训中又配合有专业的更具针对性的压力应对策略训练,则完全可以消除不良工作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教师职业倦怠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一日益严峻的形势,统筹教师教育各方面资源,使职前教育和职后培训朝向一体化发展,切实发挥教师教育在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中的作用是势在必行。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二

从我国现阶段的教学改革中可以发现,中小学体育教学正在面临着新一轮的改革。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环境下的中学生,体育教学的方向正在发生转变。在中学体育教学环境中,学生、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对体育教学有足够多的重视,认为体育专业学习是主业课程学习之后的选择,身体锻炼水平不是衡量学生升学的标准。很多中学的体育课程,尤其是初三学生的体育课都会被挤压成一周一两节,并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学生尤其是女同学并不喜欢在体育课堂上锻炼,体育教学无论在学生眼中还是家长眼中都没有发挥出其应由的价值。

从客观实际的角度上来,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设施、器材缺乏也是教学的普遍现象。由于学校场地有限,没有办法组织学生进行大规模的体育锻炼,这就使得体育教学活动的空间受到了限制,体育教师对于实践活动的选择条件非常有限。同时,由于体育教学没有得到重视,在教学器材方面也严重缺失,体育教师没有办法发挥出体育锻炼的特色性,让学生体验到不同锻炼对于自身的影响,很多体育教师在户外课堂中最常见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跑步和自由活动,这极大的浪费了体育教学资源。

二、中学体育的教学策略。

(一)体育知识与体育锻炼相结合。

传统的认识里,体育锻炼是一定要发生在户外的,并且是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帮助学生做一些有氧运动,恢复大脑,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这样才能够发挥出体育活动的优势。但是,体育锻炼的内容能够不仅包含有氧运动还包含无氧运动,体育锻炼的作用也不仅是帮助学生在课间更好的恢复,而是帮助学生锻炼出更强健的体魄。从强身健体的角度出发,体育锻炼的教学空间就被无限放大了,在教学过程中,通常学生只接受教师的简单指导,内心也对体育学习产生了轻视的态度,体育教学要结合正确的知识讲解和正规的`动作示范,知识讲解是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体育动作的内容,保证自身在运动过程中的健康,避免意外伤病的发生,体育锻炼教学与体育知识讲解共同进行能偶更有效的使学生领悟到体育动作,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注意力,以知识为出发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够扭转学生的学习态度,并且对学生以后的个人身体健康发展也有一定的帮助,最重要的是体育知识和体育锻炼教学相互结合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

(二)设置合理目标,建立评价标准。

体育教学想要提高教学效率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正确的认识中学生学习锻炼的过程和现阶段我国的中学教学情况能够更好的帮助体育教学设置出合理的教学目标。首先,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体育教师应对其设立不同的锻炼目标,通常的教学要求是以跑步来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进行评价,但是这种评价并不标准,很多学生只有在期末考试的时候勉强完成过跑步,这无论是对体育教学的发展还是对学生个人都是有害的。体育教学应该阶段性的建立目标,保证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段完成体育锻炼,体育教学的目标不在于突破学生的身体极限,而是为了增强学生的锻炼水平。同时,由于评价标准的单一引起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不重视,体育科目的评价标准应该更加丰富、更加多元化。以3~5项科目作为考核参照的标准,并且以长期、阶段性的考核标准来衡量出学生的期末成绩,虽然体育并不属于目前的应试科目,但是体育课程的评分标准可以作为学校的参考项目,以此来推动学生在体育课程上的认真学习。

(三)发挥体育课程的多样性。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体育教学应当丰富自身的教学空间,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班級为单位,单一教师对班级负责,指导全部班级内的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但是为了丰富体育课程的多样性,体育教学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选择空间,开设各种专门的体育课程,不同的教师负责不同的课程,以课程为主,并不以班级为主,这样学生就可以自由的选择课程,学习的兴趣得到了进一步的释放,在自由选择的基础上,学生会呈现出很大的热情,这就刺激了学生的体育学校效率,同时,在多样性的基础上,教师也可以组织适当的比赛,一方面能够注入体育课程更多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在比赛中发掘出真正具有身体天赋的学生并且加以培养,发挥学生个人的优点。

(四)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指导。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信息技术也深深影响着教学改革。在体育教学中,虽然学生的大部分课程都是以室外活动为主,但是对于师资力量有限的学校来说,并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详细、正确的指导,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寻找合适的机会,从外界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料,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学生能够对体育锻炼有更高级的认识,信息技术不仅能够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指导,还能够将丰富的人体健康系统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使其能够重视体育课程,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正确的对待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对于体育锻炼的学习热情。

三、结语。

体育是我国中学生所需要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虽然体育不是应试的主要科目,但是体育锻炼关系着学生的个人成长。有效的体育锻炼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恢复在其他课程上的疲劳,并且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要提高体育教学的效率,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知识的详细讲解,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学生正确的完成体育锻炼,其次要设立合理的目标,刺激学生完成体育锻炼,并且丰富体育课程的多样性,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提高体育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英,宫建华.中美体育教学策略实践案例的比较与启示[j].教学与管理,,(03).

[2]李鹏伟,林阿利.论卫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改革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02).

[3]纪金玲.初中体育教学提升学生主动参与策略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35).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三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密切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师的身心健康,同时对社会和谐和教师队伍稳定都是一个潜在的威胁。如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通力合作。社会要加大力度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从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教育投资等方面给教师“安全感”;学校层面应该完善管理和评价体制,搭建教师职业发展的平台;教师自身要有终生学习的理念和良好的反思习惯,注重人际交往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以有效抵御职业倦怠和实现教师职业的良性发展。

早在1981年,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从个体压力、人际关系和自我批评三个维度,提出了职业倦怠的概念,认为职业倦怠是发生在从事某一行业中的一种情感衰竭、人格解体成就感降低综合征。此后国内外的学者对职业倦怠都进行过研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职业倦怠因教师在工作中长时间遇到各种持续压力,导致对自身生理、心理、行为习惯和态度等方面的情绪低落、身心疲惫的一种生态危机。具有职业倦怠的老师对工作缺少热情,对待学生缺少同情心,生活上变得焦躁不安。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教师队伍的稳定。

一、社会层面干预策略。

1.建立健全社会支持系统。积极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社会支持系统,切实加大“尊师重教”宣传,增强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成就感。政府部门需要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小学教育条件,平衡小学师资和教学资源,同时还要使全社会认识到小学教师对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2.提高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当前教师职业倦怠主要原因在于工作环境比较差,工资和福利待遇比较低。因此,为避免小学教师因待遇问题出现职业倦怠,就必须要切实提升小学教师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确保可以留住优秀教师来保证教学质量。

二、学校组织层面干预策略。

1.改进学校管理,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教学工作的不恰当评价以及缺乏学校管理层的.支持是当前大多数小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小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校制定合理、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措施,给教学中取得成绩的老师以鼓励、奖赏。在一些重要的日子,能给予老师以人文关怀,切实使全体教师可以从枯燥的教学工作中感受到组织的关心,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增强师生间的凝聚力。

2.合理分配教学任务。学校管理层要本着“客观、公平、公正”的原则来为各个小学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分配教学任务,以杜绝人情关系引发教学矛盾。

3.为教师搭建职业发展平台。学校还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平台,提供必要的专业培训、单科进修和外出学习交流。必要的切合实际的培训交流可以降低从业者的职业倦怠,也可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增加自信心,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倦怠,国外研究表明:切合老师实际的培训有利于老师进行知识的重构,进而改变从业者对工作的不良感觉和发展一种积极向上的期望,并通过影响其思维和行为方式,有效预防职业倦怠。据此,学校需积极创造机会,根据教师个人专业发展需要,提供适当的机会让其走出去接受专业知识学习,语言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及科研方法的培训,也可发挥校本培训的作用,使教师教育贯穿其职业生涯全过程。学校还需适时聘请一些心理辅导老师开展一些专题讲座和咨询,搭建沟通心理的桥梁和平台,为广大小学老师在职业发展、成家立业和人际交流等方面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使之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以有效预防和应对情绪衰竭、低成就感和人格解体等职业倦怠症状。

三、教师个人层面干预策略。

在教师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教师自身在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地发展自我管理能力将更有效管理自己和提高抗压能力。

1.小学教师要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知识,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认为,教师正式任教后一般处在建立期和维持两个阶段,教师为巩固其专业地位,专业自主及专业尊严,防止职业生涯的衰退,必须进行职后学习发展,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和反思意识,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要他们从思想层面上意识到教学工作的艰辛,以更好地适应小学教学环境,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2.学校要帮助小学教师做好心态调整工作,正确认识教师这一特殊职业,避免因他们过高评价自己的职业地位而引发的落差感所引发的职业倦怠问题。从事小学教学工作,从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清贫、奉献,只有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这样就会强大自己的内心,减少紧张、焦虑感。另外,老师要积极发展良好人际沟通交往能力。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教师在从教的过程中,必然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老师要学会平衡同事、学生及学生家长,甚至学校的管理层之间的关系。

当前,小学教师个体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换位思考的能力都差强人意,这无疑增加了职业倦怠程度的诱因。因此,要引导教师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主动调整心态,努力发展交往能力,对同事付出真心,对学生付出真情,对待问题学会换位思考,对帮助过你的人学会感恩,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职业倦怠。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四

为了保护我校师生生命安全,保护学校的财产不受侵害,消除各种不良隐患,积极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希望各中层领导多师生进行安全教育,使我校师生都认识到安全工作警钟长鸣这一重要性,为此,特制定本安全责任书。

一、禁止学生攀爬学校内带有一定高度,致使学生造成伤害事故的物体,如栏杆、房屋、篮圈、围墙等。

二、严禁学生私自自接电源,触摸室内外的裸露电源、插座,以免造成伤亡。

三、严禁学生单独或群体去湖泊、河流游泳。

四、学生应遵守交通规则,严禁追车、吊车。

五、严禁携带管制刀具、易燃、易爆等物品进入校园。

六、学生不应有吸烟、酗酒、赌博、打架斗殴等不良习惯。

七、严禁学生以任何借口私自离校出走,如在离校期间发生安全事故,后果自负。

八、不经学校批准,任何教师不得组织和带领学生外出搞大型集会活动。

九、严禁学生看黄色书籍、黄色碟片、进黄色娱乐场所。

十、禁止学生吸毒、贩毒,如经学校或教师屡教不改者,后果自负。

十一、严禁学生饮用腐烂变质、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或其它感官性状异物、有毒物质或被有害物质污染的食品。

十二、严禁学生玩火、纵火或进入高危火源。

十三、学生睡觉、休息时,严禁把火放在封闭的房间中,以免煤气中毒。

十四、严禁学生进入高危传染病人群。

十五、实验完毕后,教师应督促关灯、关水、关电,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十六、做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的实验时,应服从指导教师安排,以防不测。

十七、严禁触摸实验室中的带电体或有毒、有害、有腐蚀性的物品。

十八、警惕被窃,严禁一切违法活动,敢于抵制和揭发不良现象。

十九、教师应教育学生保管好自己的钱、财、物。

二十、严禁校外人员进入校园挑衅寻事。

二十一、严禁学生在校谈情说爱。

二十二、严禁学生在大型集会时互相拥挤,上下楼道靠右走。

二十三、严禁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二十四、严禁教师要求有特异体质或患有特定疾病的学生参加他所不能参加的活动,如果上述情况学生及学生家长没有告诉教师的,出现安全事故,教师不负任何责任。

二十五、有安全隐患不报告、不及时排除,给学生人身及财产造成损害的,由教师承担赔偿责任。

二十六、学生在校期间,因教师工作不到位,玩忽职守造成学生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安全事故,由该教师负责安全责任。

二十七、学生出现安全事故,要求班主任必须到场处理,如不到场者,负相关责任。

学校负责人签字(盖章):

中层领导签字(盖章):

为了切实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落实安全责任措施,确保学生人身安全,构建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及上级有关文件精神,健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一体网络,特签订本安全责任书:

1、学校应当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自护自救教育,建立健全安全制度,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和消除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害学生,并及时通知家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要及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

2、学生家长作为学生的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保护工作。一旦发生学生伤害事故,一定要保持冷静,克制情绪,不得在事故处理过程中无理取闹,扰乱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或侵犯学校、教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合法权益,应当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的调解,达成谅解,取得问题的圆满解决。

3、学生要认真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的。

规章制度。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和消除相应的危险。

1、学校、班级、教师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把安全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实行安全责任制;校长对全校安全负责,学校各部门负责人和工作人员对本部门的安全负责,班主任对班级的安全负责。学校与各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书。

2、学校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法制教育,检查安全工作。班主任老师每学期第一课应是“安全法制教育课”。用《守则》、《规范》来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认识,防患于未然。

3、严禁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如因此造成后果的由教师本人负责;但属履行职责,进行正常的批评教育,出现意外后果的,由学生方负责。

4、教师或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造成学生伤害的,由教师或工作人员本人负责。

5、学校开展校内外集体活动,因组织不周,造成意外伤害的,学校应承担一定的责任;由于学生不听指挥,违背有关规定,造成意外伤害的,学生应承但一切责任。

6、学生在校园活动中发生安全事故或受到意外伤害,学校有责任积极配合家长(指已参加保险的学生)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

7、学生在校期间(规定上学时间),校方有责任保护其不受非法侵害。

8、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伤害,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

9、学校不知道或难于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异常心理状态而造成的伤害,学校不承担法律责任。

10、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之外发生的伤害,学校不承担责任。

11、不喝生水,不吃腐烂水果以及变质食品等,不买零食尤其是地摊上的小食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中毒现象发生。

12、严禁在校内追逐打闹,打架斗殴,吸烟酗酒,做危险性游戏。如有违反,造成学生伤害的,由过错方承担责任。

13、严禁玩火、玩电、玩水、玩炮、玩锐刃钝器,一旦出现后果的,由学生自己负责。

14、严禁学生在教室焚烧废纸、点燃蜡烛、私安电器、乱拉电线,否则一旦出现意外,由学生自己负责。

15、日常上课时间,学生不得随意外出,有事外出,要向班主任请假,经政教处准许、签条后方可出门,并在安保室做好登记,否则造成社会危害或出现意外事故的,由学生方承担一切责任。

16、放学后、节假日或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自行到校发生的伤害,由学生自己负责。

17、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发生意外伤害,由学生本人负责。

18、学生自行外出或擅自离校期间发生的伤害,由学生自己负责。

19、严禁学生到网吧上网,由此而造成的意外伤害事故,由学生自己负责。

20、凡在校外发生的一切事故,责任概由学生家长负责。

21、学生在校外造成社会危害,由学生方负责经济赔偿;触犯法律的,由公安部门依法处理。

青州市邵庄初级中学(盖章)班主任(签字)。

年级班学生(签字)学生家长(签字)。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五

中学阶段是学生逐步走向独立人生道路的转折点,是学生由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逐步走向独立和自觉的成人化的关键时期,这期间极易产生多种心理问题。尤其是对高一学生来说,由于环境的改变、学习要求的提高和青春期的发育,使许多学生感到不适应,因而会出现许多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

高一是中学阶段的过渡期,高中的学习环境、内容和要求同初中都有很大的差别。这就要求广大高一学生对自己初中学习模式重新评价,以此来完成对初中学习模式的辨证否定;同时,经过艰苦的探索、多次地修正和补充直到重新建立起较为适应高中学习的新模式,这才完成了对新我的肯定。高一过渡期对中学生来说是艰难而又漫长的,却又是不可避免的。

一高一学生特点。

1.新环境、新集体引起的焦虑孤独感。

来到新的校园,看到的不再是自己熟悉的环境,人生地不熟。在感到新鲜好奇的同时会感到紧张不安。同时,由于缺乏与人交往的经验,面对新老师、新同学时,他们会感到渴望与人交往的开放性与自身内心封闭性的矛盾。所以,他们会焦虑、不安,于是他们会怀念母校,思念亲人,想念昔日的同学,更使他们的心情忧郁,精神不振。

2.角色的变化引起的失落和自卑感。

不少学生在以前的学校是老师眼里的尖子生,学生心目中的偶像。进入高中,尤其是重点高中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面临的是如林“高手”的激励竞争,中心也发生了转移,“尖子”可能不尖了,原来是班级或校级学生干部的',可能变成了“庶民”。面对角色的转变,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心态,素质较好的学生会以自己不懈的努力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适当位置,或许会从“庶民”再次成为“尖子”,但相当一部分高中学生因失去自信而产生失落和自卑感,从此一蹶不振。

3.学习要求的提高,学习内容、形式、方法的改变所引起的心理变化。

首先,与初中课程相比,高中课程以理性为主,相对初中课程以感性为主来说难度加深了。其次,学习的形式也由“扶式”变为“牵引式”,学生的角色由被动转为主动。更强调的是课前的预习,课内的思考,课后的复习巩固。而刚升入高中的新生没有意识到这些变化,仍沿用初中的学习方法,因而学习上显得被动。出现很多科目上课听不懂的现象,于是就表现出担忧、焦虑,甚至恐慌。

4.青春期引起的心理变化。

(1)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形象。由于对“自我形象”期望值过高,一些身体的外貌特征,如个子的高矮、体态的胖瘦、生理的缺陷,甚至是皮肤的黑白、脸上的青春痘等都会引起他们的烦恼,常会为自认为的一些缺陷感到恐惧、羞怯、自卑。

(2)对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渴望与异性交往,但男女间的相互吸引与好感多数还属于异性间朦胧感情的自然表露,他们对于两性关系仍处于一种似懂非懂的状态,还分不清好感与初恋的区别,因此常造成情感上的困惑与苦恼。

(3)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一个微笑可以使情绪飞扬,彻夜兴奋,然而他们内心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无论遇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得不到理解时,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

二教师的应对策略。

针对新生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作为高一的班主任和各任科教师,应有相应的教育策略。

1.尽快熟悉环境。

新生入校后,应及时组织他们参观校园、校舍,介绍校史,使他们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增加感性认识,消除陌生感。

2.尽快构建新的群体。

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各种集体活动,如开展以迎新为主要内容的主题班会、文艺晚会、各种球类比赛等,即创造亲切热烈的迎新气氛,提供更多交往的机会,有利于新生间交流思想,沟通情感,使他们尽快地融入新的集体,依靠集体的力量,在集体中成长,在团结互助中提高。

3.课前对所任科目进行介绍。

教师在上新课前,应简略介绍有关科目的结构、内容、课时安排等情况,使其对该科目的特点、教学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真正意识到高中课程的要求与初中不同,学习的方法应该进行相应的改进。

4.加强学法指导。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良好的方法是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通过教师的方法介绍,同学间的经验交流,帮助其寻求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提高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时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尽早完成角色的转换。

5.改进教法,提高教学水平。

利用各种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手段,创设轻松愉快、形象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情感的交流,找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6.青春期的心理问题和教育。

我们要正确看待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树立完善的心理指导观。在新生入学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多种系列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采取多种途径向学生宣传青春期心理特点、心理卫生知识,使学生正确看待自身心理发展的特点,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同时,帮助学生学会自我疏导、自我调控,使他们具备解决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他们懂得在与异性交往中如何自制自尊和尊重对方,懂得在社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建立男女同学间正常的交往与友谊,使他们顺利度过美好的高中生活。

适应环境、老师、同学及学习任务的变化,转变角色,正确定位,是高一新生开始高中生活的第一步,它将会关系到高中三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今后事业的发展。因此,作为高一年级的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并找到应对策略是教师应该做到的。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六

一、学校领导实行值班制度是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有利于学校领导深入实际,及时了解情况,搞好信息反馈,从而加强学校的正常秩序的管理。

二、学校领导实行每周一至周日轮流值日制度和节假日带班制度。

三、值班领导全天候、全面负责学校当天各项日常管理,具体包括:

2.协同德育处处理校园内当天学生和教师中发生的偶发事件;

3.维护校园内当天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阻止无故闯入校园内的车辆、人员;

4.巡视校园内学生课间纪律情况及早读、课间操、眼保健操情况;

5.两次放学时监查并维护学生离校时的秩序,中午要有一人在校门口维持秩序;

6.写好当天值日记录。值班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做好值日情况记载,做到一天一次反馈,按月进行汇总。

四、值班领导每次两人。要求坚守岗位,履行值班职责,搞好交接-班。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值班需经学校批准,并安排他人代替。 五、必须保证按时交接-班,如遇重大问题无法当场解决,须及时向主管领导汇报,必要时应提醒接-班领导注意。

六、当班领导不得在值班前及值班过程中过量饮酒,更不得擅自脱离值班岗位。如有特殊情况(出差或有事),请提前与办公室取得联系,以便及时调整,确保学校24小时有领导值班。

七、值夜班领导负责检查每天的早自习,夜自习的师生自习情况及出勤情况,负责检查住校生的自习、住宿情况以及学校的防火、防盗情况,待学生宿舍全部熄灯后,方可进入值班室。第二天,须及时向有关领导、科室通报存在的问题。

八、所有值班领导必须坚持早、晚在(值白班期间和每月第一周)校门口迎送、检查学生,做到按时、严格。

九、值班人员负责领导学校的保卫人员及宿舍值班人员做好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及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

十、因值班人员无故脱岗所造成的事故及损失,追究值班人员责任。

十一、学校对学校领导值班情况进行一月一小结,每学期进行汇总,作为考核奖惩学校领导履行职责的依据之一。(支部负责)

徐楼中心学校党支部 校长室

2012.9.

一、 值班巡查目的:

维护全体师生的安全,维护学校良好的教育教学秩序,促进我校教育教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值班巡查形式

对学校领导进行编组,每两人一组,轮流巡查。法定节假日另行安排。

三、值班巡查时间及值班人:

(见值班安排表)附后

四、值班要求

1.值班期间必须全天吃住在校。每天至少晚上、早上、下午各检查一次,并认真做好相关记录,做好交接-班(时间:下午6:30)。

2.值班领导做到不漏岗,不脱岗。具体负责学校安保、夜间巡逻、学生就餐、住宿休息等工作人员的在岗认证签字、工作情况检查,并及时反馈给相应部门。

3.值班领导做好全天候校内巡查工作,特别加强对学校重点部位(门卫、公寓、洗浴中心、餐厅)的查看,发现问题。对全校师生在当天内的安全责任事故要认真督查直至查明原因,责任落实到人。

4.值班领导按照值班表进行值班,因特殊情况需临时调班的,请将调班情况提前告知分管校长;如因公、私事外出无法值班者,须履行请假手续报分管校长批准,报办公室后,与其他领导自行协调替班。

5.值班期间必须保持通讯畅通,做好值班日记记录,如遇重大突发事件及时报告校长,并第一时间积极妥善处理。

6.学校将随时抽查住校值班领导的值班情况,对不履行值班职责、缺岗的领导予以通报并每次罚款50元。

7、若在值班巡查期间无故缺岗、玩忽职守,发生重大(事)案件,学校视其情节给予5002000元的经济处罚。同时,学校将上报相关部门给予政纪、党纪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

五、其他

1.学校提供公用值班室一间,用于夜晚住宿(被子、床单、枕头自带)。

2. 为保障值班时间,学校为每人次值班提供免费早、午、晚餐,合计12元,并打入卡中。

3.值班人员必须凭卡就餐,保障在岗值班。否则,每餐次罚款50元。

一、学校领导实行值班制度是加强安全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它有利于学校领导深入实际,掌握情况,及时了解情况,搞好信息反馈从而加强学校的正常秩序的管理。

二、学校领导实行每周一至周五轮流值日制度和节假日带班制度。

三、值班领导全面负责学校当天各项日常管理,具体包括:

1.检查当天校容校貌,督促有关班级、有关人员做好当天应做工作;

2.处理校园内当天学生和教师中发生的偶发事件;

3.维护校园内当天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阻止无故闯入校园内的车辆、人员;

4.巡视校园内学生课间纪律情况及早读、课间操、眼保健操情况;

5.两次放学时监查并维护学生离校时的秩序;

6.写好当天值日记录。值班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做好值日情况记载,做到一天一次反馈,按月进行汇总,作为教职工考核和结构工资发放的依据之一。

四、值班领导每次两人,一名校级领导,一名中层干部。要求坚守岗位,履行值班职责,搞好交接-班。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值班需经学校批准,并安排他人代替。

五、学校对学校领导值班情况进行一月一小结,每期进行汇总,作为考核奖惩学校领导履行职责的依据之一。

星期三 任建安 星期四 孔德京

星期五 裴晋贵 星期六 王世金

星期日 姚振军

二、值班任务

1、第天早上5:30交-班.

2、值班人员检查当天教师、学生的出勤情况并在校院内巡视学生的活动情况.

3、处理校园内当天学生和教师中发生的偶发事件;

6、当天四放学到大门口护送学生安全离校;

7、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并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8、写好当天值日记录。值班人员必须实事求是做好值日情况记载,做到一天一次反馈,按月进行汇总,作为教职工考核和结构工资发放的依据之一。

1.实行校长总值班,值周领导、值周班级和值周教师要早上8:00必须到岗,分散巡查校内外,实行8小时值班制。每日带班行政人员和值班人负责学校安全和各项事务的处理,带班领导要分配好值周教师的工作,明确职责,落实责任。要求相关值周人员中午在校坐班,负责学生安全工作。

2.早上8:00、下午4:00值班班级有人在外大门路边看学生上学到校、放学离校情况(门卫负责主要查看)。

3.检查好中午学生生吃饭、休息的安全巡逻工作,切实保证每一位学生吃好、玩好。

4.做好重点部位的检查和巡逻,检查学校两个大门是否及时关闭。学生放学后及时检查教室、办公室及功能教室是否关好门窗。

5.检查门卫对外来人员的严格盘查工作,严防精神病人和酒疯子及流浪人员入内。按电话预约、查问、登记等要求接待外来人员。

6.每日督促打扫卫生,确保室内外整洁,重点巡查库房、食堂、厕所、清洁区、教室的清洁卫生。

财神镇中心小学

2015年9月1日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七

摘要:体育大课间活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本文以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开展现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分析法等对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现状进行分析,根据现状分析查找影响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开展的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能更好地开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根据教体艺[2006]6号文件,从2007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达到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这一目标。为贯彻落实这一方案,全国各中小都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体育大课间就是其中活动项目之一。大课间的运动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体质。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出台相应《关于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通知》文件、“体艺2+1”活动、政策都要求各学校加强开展阳光体育活动,要求学生掌握一到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这一目标。

1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扬州市江都区26所农村初级中学体育大课间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影响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开展的因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的现状分析。

2.1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开展项目。

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大课间开展的项目有21所以跑步的形式为主,5所学校采用其它形式,一般都是到了大课间时间,学生到操场跑道上以班级为单位集中,然后进行集中有序的跑步,在跑步期间,体育老师、班主任进行管理。因项目单一,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遇下雨天,天气不好的情况,学生就在班上自习。少数学校进行球类项目或特色项目的分组轮换进行,即以年级或班级为小组、两周或一个月为时间段进行项目的轮换练习,体育教师为技术指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协助管理。

2.2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开展活动时间及地点。

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开展活动时间一般是下午2节课以后,课间休息时间,大课间的时间为30分钟,根据问卷调查得出,学生大课间活动的地点为室外田径场。只有进行分组轮换的学校会用到其它场地或校园内的有效空地。

2.3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开展现状与组成人员。

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每个中学都开展了体育大课间活动,一般以跑步为主,少数学校自由活动,个别学校分组轮换,根据走访相关体育老师,执行的时间标准不统一,有学校活动半个小时,有学校活动10分钟就草草了事,回教室做作业了,一旦上面过来检查时就按照三表严格执行。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一般都成立了管理机构,校长为组长,分管体育的校长是为副组长,组员为班主任、体育老师,具体执行的都是体育老师,班主任和其他教师适当的协助管理。因为观念问题,大多数教师认为这是体育教师的事情,虽然有任务安排但实际工作中,与学校和体育教师配合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大课间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这就需要自上而下的进行观念更新:大课间不是体育老实一人的事情而是全体教职工的责任,这样才能顺利而有效的实施大课间。

2.4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组织形式与指导。

根据调查结果,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的组织形式一般是跑步与自由活动,分组轮换的内容分为篮球、乒乓球、跳绳等项目,跑步的快慢都是体育老师在排头加以控制,这主要是保证学生的运动量与强度,以及大部分学生身体承受能力,防止受伤。在学生分组轮换时,体育老师主要负责技术指导,班主任主要是兼顾大课间活动的安全,但由于体育教师的缺乏,技术指导的范围和效率不是很高。

3影响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开展的因素。

3.1思想上不够重视。

当前扬州市各地区评判学校的好坏最重要的是以升学率高低为主,因此各个学校的领导老师都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升学率,所以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来自家长和学生。各个学校虽然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也进行了广泛的体质健康的宣传,但学生的思想还未转变过来,尤其是家长,认为只要成绩好,一切都好,成绩好就能考上好的高中,进而考上好的大学。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大多数时间都花在学习上,甚至学生的睡眠都得不到保证,更不用说锻炼身体。第二方面来自学校、教师。学校虽然成立了工作小组也做了任务分工,但是由于体育专职教师的缺乏,项目开展存在技术指导的困难,其他任课教师的责任推卸,认为这是体育教师的事情,工作配合不积极。

3.2场地、器材原因。

通过对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26所学校调查,全部都有室外的风雨操场,学校都建有室外篮球场、乒乓球水泥台,但只有大桥镇中一所学校有体育馆,大多数田径场无人管理,有的已经受损,并未得到及时的'维修。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不能够满足学生课外活动所用,因为体育大课间活动,所有的学生在同一时间段全部走出教室参加活动,从而活动场地与器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如开展除跑步之外的活动,如打羽毛,一没有场地、二球拍羽毛球也不够。有些体育器材是属于易耗品,在正常损耗之后不能及时的补充。

3.3课间活动内容形式单一。

根据体育大课间的现状分析,多数学校以跑步为主,导致了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大课间的课外活动,说明了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的创新不足,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专职专项教师的缺乏是技能类项目开展的最主要的障碍之一,没有专业的技术指导学生缺乏技能类项目活动的自信心,也会导致学生不选技能类项目。

3.4师资、经费不足。

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的体育师资缺乏,根据调查,很多体育老师并不是从正规体育院校毕业,因体育师资不够,临时抽调过来担任体育老师,有的学生近二十个班级体育老师只有三个,还有兼顾班主任、学校管理工作,体育老师除了上体育课,还要负责广播操、学生体育竞赛、体质健康测试等工作,自然在体育大课间的时间精力有限。当然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经费相对较少,花在体育大课间的费用几乎没有,这也导致了场地、器材得不到满足的原因。

3.5组织实施不到位。

虽然扬州市江都区各级管理部门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措施,但在执行方面并不到位,实施过程人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学校并没有详细的活动计划与实施方案,以及应对学生运动伤害事故处理方法,明确老师的分工,下雨天气如何开展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措施,在实施体育大课间中实施的时间长短、实施的项目,组织的形式,学生的运动量与强度问题都应该考虑。

4对发展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对策研究。

4.1完善管理机制,增加体育大课间的重视程度。

学校在成立管理体制后要明确体育大课堂的分工,提高各位老师对体育大课间的认识和重要性,成立以校领导主要负责,体育老师牵头,班主任主要管理,任课老师协助等管理体制,明确各自的分工,同时,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家长进行思想宣传,让学生家长了解到体育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意义,身体健康是当前学生第一关注的问题,从而引起他们的重视,引导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体育大课堂活动。学校也应加强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和投入,组织丰富多彩的教职工体育活动,形成一定的体育氛围,让教师也爱上体育运动,这样让教师参与大课间的时候他们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一举两得。

4.2加强场馆、场地、体育器材建设。

扬州市江都区农村中学应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体育场馆、场地的建设,对还有建设室外橡胶跑道的学校应积极向政府部门申请建设,有条件的学生逐步申请室内体育馆的建设,没有条件建设室内体育馆的可利用教师或一定的室内场所建设室内篮球馆、乒乓球馆、羽毛球馆、舞蹈房、瑜伽馆等室内场地建设,满足在下雨天或特殊室外不能活动的情况下,学生到室内活动,加强足球场、篮球场的维护,保证运动设施的安全,定期对篮球架、乒乓球台、羽毛球架、单杠、双杠、沙坑检查、维护、修理。确保学生运动安全,加大体育器材购买力度,学校的体育器材要能够满足学生大课间开展不同项目活动的需求。

4.3加强师资培训。

教育局、学校应加大体育师资的引进力度,加强对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培训工作。首先通过聘请有水平、有能力的知名体育教师作为兼职老师到学校指导,实现资源共享,从而来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为更好开展体育大课间服务。有资源的学校还可以跟专业的俱乐部合作,让俱乐部方面提供专业的教练到学校来对学生和教师进行教学和训练,提高学校的教学和训练水平。其次学校应带领体育老师到体育大课间开展较好的学校参观、学习先进的做法,来提升体育大课间的管理与组织实施水平。

4.4丰富内容、创新组织方式与手段。

体育大课间学生活动的内容一定要增加,可增加学生喜爱、能够开展的体育运动项目,如羽毛球、乒乓球、篮球、跳绳、舞蹈、跆拳道等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丰富了体育大课间活动内容,以学生兴趣为主,学生变被动参与运动到主要参加锻炼。在组织方式与手段方面,教师应精心设计,有详细的活动计划与措施,对于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例如:学生在大课间期间前5分钟必须进行跑步活动,这样既保证了运动量又做好了准备活动,然后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体育教师指导,班主任管理,不允许学生会班级看书、作业,做好考勤工作,体育教师对于组织形式可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变化,创新组织方式,如采用游戏法,竞赛法、自我创编等吸引学生的兴趣。这样体育大课间的效果肯定会有提升。

4.5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

对于参加体育大课间活动的学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评价机制,只要参加就要积极鼓励,对于在大课间表现积极的在体育成绩上给我适当加分,班主任在学生评奖评优方面给予重点加分,对于组织的好的班集体给予适当的物质精神奖励,从而发挥班集体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校体育大课间活动工作的开展,让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活动,从而达到强身健体这一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r].2007.7号。

[2]王zhen宇。农村初中体育大课间活动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242.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八

中学德育课程的实施关系着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有许多地方和学校目前在实施德育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普遍性的一些问题,未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一、对德育课程缺乏认识,重视不足。

中学德育课程的实施能够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对于其良好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十分重要。但目前,许多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实施普遍不够重视,理论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对德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科学的计划与正确的实施安排,这使得德育课程的有效实施缺乏良好的基础和前提。

二、德育课程内容形式单一,脱离现实。

很多学校的德育课程内容单调乏味,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革与创新,基本上都是空洞地宣讲大道理,对于具体的公民社会道德教育,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守信等基本内容很少涉及。如刚开学时,学校本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但大部分学校还是在德育课上照本宣科地对学生进行华而不实的思想教育,不能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接轨,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样的实施结果就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听进去,而大部分学生对学校的德育课程漠不关心,甚至抵触。

三、德育课程组织管理不到位。

在一些学校,管理德育课程实施的部门与德育教师之间不能充分互动,管理机制不健全,各个组织部门之间的协调性较低。数个德育部门各自为政,不能对德育课程的实施做到统筹兼顾。一些学校领导对于德育课程的管理很少做出明确的指示,也没有具体的工作安排。这样,在德育课程实施的时候,领导和教师都没有明确自己的职责,更不用提深入调研、了解学情了。这样的德育课程即使开展了,其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只有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积极举行各类德育活动,并及时、科学地做出评价,才能保证德育课程的完整实施,进而追求实施效果和改革完善。

四、德育课程师资力量及经费不足。

中学德育课程和各类活动得以有效实施的条件首先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德育工作者。唯有如此,才能保证中学生接受高品质的`德育。据了解,大多数中学存在着德育教师匮乏的问题,甚至有不少学校的德育课程都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讲授。由于不是任课教师的专业领域,所以这些教师对德育课程也不会用太多精力进行创新和研究,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都很单一,不能与时俱进,德育课程很难有效开展和完善。当然,这既需要宏观政策的统一规划,也需要各学校的合理安排,从而保证德育课程的实施环境。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重任。道德品质的教育,应该是他们人生成长中的重要一课。我们只有正视目前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不断改进,才能保证德育课程的顺利实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九

摘要:学校中层干部当得是否称职,不仅关系到学校中层干部本身事业的成功与失败,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整个学校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工作倦怠是影响中层管理人员工作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清醒而深刻地认识到中层管理干部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危害,并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消除职业倦怠的对策。造成职业倦怠的因素有静态因素和动态因素两个方面,具体说来包含着工作因素、组织因素、个体因素、个体认知和个体与组织的匹配等。本文针对造成中层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干预措施。

关键词:职业倦怠自我调适角色转变。

学校中层干部职业倦怠的表现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情绪衰竭、人格解体或去个性化(有人在研究中认为是人格解体)、个人成就感降低。职业倦怠因工作而起,直接影响到工作状态,导致工作状态恶化,又使得职业倦怠进一步加深,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环境对人会产生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减少职业倦怠感很有作用。因此为中层干部创造良好宽松的环境是解决中层干部产生职业倦怠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一,要建立健全积极进取的晋升制度。学校要贯彻“崇德尚能”的指导思想,实施竞争上岗,提高学校管理干部队伍素质,优化人员结构。学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中层干部队伍,以适应学校高标准发展的要求,要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开展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制定实施方案以调动中层干部的积极性。

第二,创造和谐宽松的学校环境。学校应为中层干部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生活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精神面貌、人际关系、工作氛围和敬业精神上给予中层干部积极影响,有效缓解中层干部的工作压力,减少职业倦怠。

应制订中层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形式多样的`培训机会,以提高工作能力和心理素质,转变员工对待人生、对待生活的心态,调整对工作的态度,提升员工的进取心,提高“行动力”,拒绝职业倦怠。学校可采用量化管理和人性管理相结合的方式,鼓励进修、学习。

第四,构建合理的人际关系网络,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主动应对工作倦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支持性的工作团队可以使中层管理者的社交需求更好地得到满足,时刻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也有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

2.加强中层干部的自身修养。

职业倦怠并非身体劳累所致,而是源于自身的心理因素。造成中层干部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个人因素主要有中层干部的自我期望值、能力素质和感受力。因此,克服职业倦怠,就要从中层干部自身入手,要求中层干部正确定位,充分了解自己工作的意义,加强自身的修养,积极对待自己的工作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关系。

(1)学校中层干部要明确角色期待,做好角色定位。导致中层干部职业倦怠的原因有中层干部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学校组织因素,还有社会因素,但是,造成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作用于学校中层干部身上,使得他们逐渐产生了倦怠心理,最终表现在其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上。所以,要应对这种职业倦怠,就需要从中层干部自身出发,进行积极的自我管理。

(2)增强自我调适能力。中层干部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中层干部的心理状况和行为方式上,而行为方式又受心理状态的影响,所以要有效地应对,就必须加强中层干部的自我管理能力,做好心理调适。

缓解职业倦怠必须加强中层干部的自我效能培养。自我效能(self-efficacy),是指一个人在特定情境中从事某种行为并取得预期结果的能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指个体对自我有关能力的感觉。作为学校的中层干部,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工作目标志向,同时应努力提高自己的耐压能力,科学应对遇到的压力,培养良好的个性特征。

(3)加快自身角色的转变。中层干部应明确自身定位,了解社会的角色期待,因此作为一名中层干部,就应该充分认识并认同中层干部职业的特点和中层干部工作的意义,并将社会的角色期待自觉内化为自己的主观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加强自身修养。学校中层干部应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做好身份的转变、角色的转换与责任的变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之中。

参考文献。

1.孟慧梁巧飞李永鑫熊梅教师工作满意感与工作绩效:职业倦怠的中介效用.心理发展与教育,(1)。

2.焦其文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对策.辽宁教育研究,(5)。

3.龙佳韵从中学教师角度看教师职业倦怠.科教文汇,(10)。

中学中层领导论文范文汇总篇十

在高校教学改革以及不断扩招的形势下,作为高校管理队伍的主干力量,高学历行政管理人员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加上行政管理工作复杂繁琐,技术含量高,这也是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对高校管理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基于此,加强对职业倦怠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显得十分必要。

1.高校高学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原因分析。

造成高校高学历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深度剖析,以便寻找出有效的对策。

1.1社会环境因素。

第一,相对于k校教师来说,社会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认同感较低,行政管理人员一般都是机械式的重复着行政管理工作,社会上普遍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看成低技能、无专业的代表。同时,高校内部政策中,xf行政管理工作科研活动甚少,学校对其的工作不够重视,影响了这些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学校的领导也普遍认为这些行政人员没有教学科研的压力,工作过于轻松,对行政工作产生误解。这些因素都成为行政管理人员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诱因。

第二,在高校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行政管理工作具有不确定性以及不自主性的特点,行政管理不仅需要参与学校决策的制定,同时也承担着这些制度决策的执行任务,还需要做好相关工作的协调。多重身份的因素,导致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逐渐产生疲态,心理压力过大,最终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1.2高校管理因素。

第一,在福利待遇方面,由于高校对行政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制度、福利等方面都倾向于科研教学工作,发布的政策也都是针对提升教学科研人员的待遇,而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待遇提升问题却没有相应的政策。与科研教师人员相比,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并且差距逐步扩大,即使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十分出色,在评优、待遇方面依然与专业教师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一些行政管理人员心生倦怠,逐渐产生心理不平衡等现象。

第二,作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由于高校各个机构的职务名额有限,导致这些行政管理人员很难晋升,加上高校相关制度中对学历、经验等要求逐渐增大,导致很多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长期处于底层岗位;同时,高校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大于行政管理人员的支持,行政管理人员缺少进修的机会。总之,现阶段的高校管理制度下,行政管理人员会感到前途渺茫,对未来前途没有把握,导致职业倦怠的`产生。

第三,作为高学历的人员,由于就业压力大,一些人不得不投身于行政管理工作中,本身存在一定的心理落差,在重复机械化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循规蹈矩,让其无法体会到个人的价值所在。同时,为了能够评职称,常常将本职工作放置于一旁,获得更高的职称评聘,就失去了努力的兴趣,给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造成较大的影响。

为了保证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提升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质量,必须在研究高校高学历行政人员职业倦怠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措施。笔者基于多年的工作经验,现提出几点建议:

2.1转变社会观念。

社会上应该w变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片面认识,应该认识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一门艺术与科学,是高校正常运转的前提。同时,在校园中也应该积极营造对教职工、行政管理人员的尊重,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多元化的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渠道让人们认识到行政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重要性、必要性,提升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尊重与重视,让行政管理人员意识到社会的关心,提升职业成就感与认同感。

2.2加强高校管理的科学化发展。

在加大对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力度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要为专职行政管理人员营造平等的工作环境,使其摆脱枯燥机械的思维模式,拥有更多发展空间;要创造和谐的心理环境,加强对他们的关心和辅导,尊重理解和爱护他们;通过开展文体活动、联谊活动等形式缓解专职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其次,要提高地位待遇。建立公平的物质激励制度,在职称评聘和津贴分配等实际福利方面做到一视同仁;建立积极的心理激励制度,让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受到认可和重视,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开拓精神,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再次,要改善考核机制。运用现代科学的管理方法明确岗位职责,建立权责明晰、流程明确的管理模式,减少烦琐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3高校高学历行政管理人员个体的自我调试。

高校高学历的行政管理人员在面对诸多工作压力以及负面情绪时,应该学会自我调适,通过自我调节化解职业倦怠问题。行政管理人员自身首先应该肯定行政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对职业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产生浓厚的职业兴趣,并提升自我的职业素质;其次,还需要对个人有一个更加清楚的定位,了解自身的需求,为实现各项目标而努力;最后,还需要不断的提升自我的心理素质,增加个人的兴趣爱好广度,通过各种活动缓解自身的职业倦怠问题。

3.总结。

上述分析可知,高校高学历行政管理人员由于社会认同感低、学校管理制度不重视、个人心理落差等因素,产生了一定的职业倦怠问题。需要改变社会观念,加强高校科学化管理,增强对行政管理工作的正确认识,同时行政管理人员也需要学会自我调适,积极面对与缓解职业倦怠问题,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做出更高的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