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9 12:04:27 页码:7
最新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大全13篇)
2023-11-19 12:04:27    小编:ZTFB

环境保护是当今全球所面临的重要议题,我们需要关注并采取行动。请教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为我们写一篇更加完美的总结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思路。面对总结的任务时,参考范文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它可以带给我们一些新的思路和灵感。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一

摘要:煤炭作为国家的重要能源,在国家工业化发展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煤炭的开采和管理缺乏集中和有序性,造成大量的煤炭资源浪费,在此背景下,国家逐步加强了对煤矿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

许多煤矿企业优胜劣汰,在此过程中必然会造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提升。

本文主要从资源整合前、整合中和整合后,煤矿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形式出发,深入探究如何在资源整合趋势下增强煤矿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以有效促进煤矿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煤矿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煤矿企业资源整合是国家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从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再到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若干意见通知》,都深刻地表明了国家对煤矿企业资源整合的决心和支持力度。

要求大型的、生产效率高的、管理水平好的企业兼并或资源重组那些小型的、资源生产效率低的安全隐患大的煤矿企业,从而培育大型的煤矿企业集团,实现煤炭资源的集中管理,有效地优化煤炭产业的资源,走资源整合、产业重组的道路,为国家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高效的管理支持。

但是在产业重组的过程中,随着企业重组并购的产生,和资源管理内容的扩大,必然会相应的产生许多管理的风险,其中财务风险管理则是当前煤矿企业资源重组趋势下面临的重要风险类型,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管理提升和可持续的运营。

一、整合前、整合中和整合后煤矿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形式。

1.整合前——财务调查信息失衡风险。

煤矿企业在进行资源整合之前,为了得到更多的整合效益,许多企业都会积极地抢占煤炭资源先发制人的优势,但是由于信息市场的不对称,往往会在整合时使并购方对相关财务信息产生主观或客观方面的偏差。

在企业进行并购之前,需要对被并购企业进行事先调查,要对目标并购企业当前的财务和各项运营状况进行事先审阅和评估调查,以充分地掌握目标并购公司的各项财务信息,确保并购方在充分的事前调查信息的基础上,保障财务管理方式和模式的正确性。

但是现实往往是在调查过程中会出现许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例如许多被并购方,由于心理上的不接受往往不能将自身实际的财务信息准确的、全部的告知并购企业,对矿井当前现实的工作情况有些也会因为运营管理的问题,为了得到更高的并购资金而选择遮遮掩掩。

再比如客观上许多并购企业在财务评估人员的作用发挥上较匮乏,不能很好地对被并购企业的资源储备状况、矿井生产力状况、采矿技术条件、盈利状况等进行充分把握,最终会使并购企业因为各项信息的不对称,出现财务风险问题。

2.整合中——支付和融资风险。

在煤矿企业资源整合的大趋势下,企业重组和并购已经成为当前煤矿企业资源整合的主要方式,许多大型的国有企业也往往会遵循国家的政策和方针,选择企业并购重组的方式,进行煤炭资源的整合,在重组过程中,企业必须向被并购方支付大量的并购资金,才能充分掌握资源优势。

由于资金量的巨大,企业往往会出现资金不足或匮乏的问题。

再加上随着并购的逐步进行,企业要承担的各项费用也会逐步提升,如职工变多就会增加薪酬、企业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导致资金投入量大等,都会让企业的负债能力下降,如果在收购协议签订过后,并购企业不能在有效的时间内支付被并购企业相应的并购资金,就会出现支付风险。

3.整合后——流动性资源短缺和运营风险。

在企业并购重组完成后,因向并购公司支付了大量的并购资金,重新形成的大型的煤矿公司往往会面临大量的资金负债问题,短期内也不能及时地通过融资来填补企业的运营资金匮乏问题。

尤其是那些在并购过程中采用资金支付的形式进行的并购企业,其资金风险更是较大,由此会使企业出现流动性资金短缺的问题。

流动资金的大小直接决定着企业运营成果的好坏,流动资金越多,企业用于生产投资的费用越高,使资源生产和企业管理上有大量的资金支持,促使企业运营效益的提升,相反,流动性资金匮乏,企业用于日常生产和技术改造上资金就会出现短缺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收益。

企业并购采用资金支付的方式,将会占用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金,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外部信息获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在很大方面增加了重组后的企业运营风险。

二、如何在资源整合趋势下增强煤矿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1.尽职调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

在进行并购之前,并购企业就需要调取专门的、具有丰富经验的财务人员对被并购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充分的调查和评估。

从更专业的角度出发,并购企业也可以聘请专业的并购咨询公司,代理企业并购的财务调查工作,根据企业当前的发展状况,采取科学的评估策略,全面掌握被并购企业的煤炭资源生产状况、财务运营状况、债权责任状况、技术条件拥有状况等。

还需要深入到被并购企业进行走访调查,与被并购企业进行积极的探讨和交流,从而让被并购企业从心理上接受并购重组的优势性,以积极提供正确的企业财务运营信息。

并购企业就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和企业未来的资金流量做出科学的预算策略,明细企业财务股权结构,对发债率较低的,生产状况较好的项目加大未来生产的投资力度。

同时还要积极地寻求国家和政府的帮助,国家要根据当前大型煤矿企业在资源整合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探究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煤矿企业资源整合发展相关政策和法规,明确企业资源整合的范围,明晰企业股权结构,出台相应的产业变更的企业补偿制度,为并购企业提供相应的财政资金支持。

2.改变并购支付方式,利用多样融资降低财务风险。

从上文中我们深入的阐释了煤炭企业并购过程中,采用资金支付的方式,在企业流动性资金较少的情况下,将会严重影响企业未来经营效益,使企业负债能力下降,在资金融资上缺乏竞争力。

基于此,企业可以改变资金支付并购的方式,采取股权并购和权证支付等方式,给被并购公司的民营企业法人给予一定额度的并购后企业的股权。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二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岗位。

工作职责。

风险等级。

防控措施。

1

党工委书记。

主持党工委全面工作;

区委明确为责任人的工作;

参加党政班子集体领导和决策。

重大事项决定未经集体讨论、民主决策;

违反干部提拔任用和干部监督的有关规定;

发生负有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重大违法违纪行为;

对亲属及身边的工作人员管理不严,以权谋私。

带头执行街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重一大”制度、党政议事规则;

带头完。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善健全相关制度机制,防范廉政风险;

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2

党工委副书记。

办事处主任。

负责办事处全面工作;

区委、区府明确为责任人的工作;

主管人事、财务、行政办公室工作;

参加党政班子集体领导和决策。

发生负有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的党员领导干部重大违法违纪行为;

重大事项决定未经集体讨论、民主决策;

违反干部提拔任用和干部监督的有关规定;

违反财政资金和财务管理使用规定;

收受好处,授意下属到特定供应商处采购质次量差、定价过高的物资(服务)或过度采购;

规避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程序,收取好处。

带头执行街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重一大”制度、党政议事规则等;

完善街道财务制度,规范财务审批、报销流程;

建立活动开展和采购物品的询价、比价制度;

完善街道公共设施建设及房屋装潢、修建工作有关制度,严格招投标制度;

3

党工委副书记。

(分管党群口)。

分管党务,包括组织人事、宣传、统战、文明建设等工作;

参加党政班子集体领导和决策。

在干部任用、考核、评先中受人情因素影响,未坚持原则,违反组织人事纪律;

对廉政上交钱物管理使用不当;

对分管部门的工作监管不严,出现违规违纪行为。

严格执行街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三重一大”制度、党政议事规则等;

加强自律,不断增强责任意识,严格廉政上交钱物的管理使用;

4

纪工委书记。

纪工委工作;

参加党政班子集体领导和决策。

对信访举报不调查,对违纪党员、干部不立案不处理。

在查处纪检案件或协助办案时,可能泄露案情,可能存在办人情案,故意降低处分档次。

认真受理信访举报,对调查属实的案件,严格按照《纪律处分条件》进行处理。

严格执行案件保密纪律,完善案件审理制度,严格按照《纪律处分条例》进行处理。

5

办事处副主任。

(分管综治、信访、司法)。

完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

发生负有直接责任和领导责任的社区维稳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

对职权范围内的“人、财、物”可能存在管理不当的风险;

对分管部门工作落实执行情况不检查、不监督,对下属违纪违规行为不教育,放任自流;

放松对保密工作的管理,甚至出现泄密等违法现象。

严格按规定开展平安实事项目建设,加大对安全生产的监管力度;

对分管工作做到有理有据,事实和法律清楚才做决策;

6

办事处副主任。

(分管经济)。

分管经济工作,负责财政、税收、招商引资、社区商业管理、企业政策扶持等工作。

在经济工作中,受人情因素干扰或收受好处,发生违反规定的情况;

对分管部门的工作监管不严,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认真学习经济工作相关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防止履职不到位的风险;

7

办事处副主任。

(分管计生)。

分管社区文化、教育、体育、科普和人口计生工作;

完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

受人情因素干扰,未按原则办事,收受他人财物;

未按规定和职权决定或审批相关重大事项;

对分管条线的财政预算和支出的安排把关不严;

在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文体活动场所管理过程中的廉政风险;

对分管部门工作落实执行情况不检查、不监督,对下属违纪违规行为不教育,放任自流。

加强工作责任心,加强对分管工作的监督检查,提高工作实效;

8

办事处副主任。

(分管民政)。

完成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以及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各项任务。

受人情因素干扰,未按原则办事,收受他人财物;

未按规定和职权决定或审批相关重大事项;

在帮困救助、劳动就业、残疾保障等相关费用支出方面把关不严;

在居委会工作场所装修、设备配置等基政建设项目方面的廉政风险;

对分管部门工作落实执行情况不检查、不监督,对下属违纪违规行为不教育,放任自流。

加强工作责任心,完善相关制度规定,加强对分管工作的监督检查,防范廉政风险;

加强廉政学习,筑牢思想防线,加强自律,不发生失职、渎职行为;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三

投资风险是指大中型施工企业在进行投资时,由于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大中型企业的预期收益,与最终所得到的收益存在一定偏差的风险。大中型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大都是由于政策变动和垫付项目款项等原因,导致所投资的施工项目难以实现预期的收益,使得企业对债务的偿还能力变得不确定所造成的。

第1: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措施。

由于其工期较长,投资较大等特点,导致其在这复杂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外部环境中,随时可能面临着较大的财务风险。

因此,探讨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是很有必要的。

本文将对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控制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策略,以期为大中型施工企业控制财务风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一、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

1.筹资过程中的风险。

筹资风险是指大中型企业在筹资时,市场经济环境和资金的供需市场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给大中型施工企业的财务所带来的风险。

当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所面临的筹资风险,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先施工后结算的行业规定,使得施工企业前期对资金的投入较大,而要保证施工正常的情况下,就必须进行筹资,导致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以至于失去偿还的能力。

2.投资过程中的风险。

投资风险是指大中型施工企业在进行投资时,由于受到了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大中型企业的预期收益,与最终所得到的收益存在一定偏差的风险[1]。

大中型施工企业所面临的投资风险,大都是由于政策变动和垫付项目款项等原因,导致所投资的施工项目难以实现预期的收益,使得企业对债务的偿还能力变得不确定所造成的。

3.营运过程中的风险。

由于大中型施工企业的生产周期往往比较长,先施工后结算的运行方式,导致大中型施工企业在前期,投入了大金额的资金,只有在项目验收完成后才能回收资金。

而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拖欠工程款的现象,直接导致了大中型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

4.市场面临的风险。

招标文件、国家政策的变化、材料市场价格的变动、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机械设备的变化等,都会对大中型施工企业地财务风险造成直接的影响。

市场环境要素主要包括金融市场、资金要素、国家政策、设备供应市场和材料市场等。

二、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

当前我国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形成原因,不仅包括受到企业内部环境的影响,也包括受到了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影响。

1.内部环境。

大中型施工企业的内部环境造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企业产权治理结构、信息的不对称和施工企业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

企业的产权治理结构,直接决定了大中型施工企业的项目运行机制和组织结构[2]。

没有及时的将命令传达下去,导致下层的工作人员没有及时的接到消息,这一现状使得企业内部的沟通产生了障碍,使公司内部的管理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项目进行的过程中,由于项目目标难以准确的传达下去,就容易导致工程的延期;在当前的大中型施工企业中,由于施工队伍的素质普遍较低,从而没有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所以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难度相对较大,经常出现管理混乱的现象。

而这一现象导致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现象时有发生,进而也导致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加。

2.外部环境。

导致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有宏观环境、建筑行业环境和自然环境。

宏观环境由政治法律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环境等组成。

政治法律环境因素,直接影响和制约了大中型企业的发展。

国家政策的随时调整,直接影响了大中型施工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方向和重点,但往往施工企业难以对国家的政策进行预测,导致施工企业的发展直接受到了影响;大中型施工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市场环境的影响与变化,经济环境由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和经济政策与体制共同组成,这些因素对大中型施工企业的发展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施工企业的发展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就会给施工企业带来相应的发展机遇与投资风险;大中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还受到建筑行业环境的影响。

由于建筑行业的工程项目都具有相同点,导致很多的施工企业开始了恶意竞争,通过降低价格等手段进行竞争,导致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受到了影响,甚至陷入了财务危机当中。

三、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策略。

1.加强对企业财务风险内部环境的优化。

内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了大中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因此,大中型施工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积极地优化大中型施工企业的内部环境。

对企业内部的结构优化,可以从企业产权治理结构、信息系统和施工企业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着手进行优化,构建良好的组织机构,将组织机构向扁平化发展,提高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送,加强对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意识的深入灌输,培养企业全体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信息系统,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和预防工作。

2.加强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应对与分析。

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是客观存在的,是大中型施工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因此,必须要加强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应变能力。

首先,可以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来应对突发的外部环境风险,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企业的损失。

其次,也可以通过分析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政策的变化与趋势,来积极地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策略。

将近几年市场的变化、政策的变化和施工项目的发展前景相互结合,将企业内部的投资方向和组织结构进行适当地调整。

最后,也可以加强与金融行业以及资本市场之间的相互合作,将银行对财务风险控制的策略和方法,应用到大中型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当中。

3.加强对财务风险的识别。

只有加强对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识别,才能更好的对所出现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控制。

而对财务风险进行识别,就需要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者对施工项目的说明书、项目施工合同进行收集,同时,将对施工项目的制约因素以及和项目有关的决策,进行财务资料的汇总[3]。

而后,通过定量或者定性的财务风险识别方法对企业的财务进行分析,将企业中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识别出来。

可以通过敏感性分析、工作分解和风险核对等方式进行财务风险的识别工作。

4.对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估。

对所识别的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减少或者避免大中型施工企业,即将面临的财务风险,对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估,可以从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价和施工项目的风险评估两部分来完成。

风险评估是对施工项目中,可能发生的财务风险的概率大小进行评估。

风险评价是对施工项目中财务风险对项目的影响,以及企业的整体效益进行评价。

在对施工企业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将企业的整体财务风险和个别风险评估出来,还要将企业对这一风险的承受能力进行评估,从而保证财务风险在大中型施工企业的接受范围之内。

四、结束语。

当前,我国施工企业的竞争已经逐渐进入到白热化的状态,而市场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行业内部的竞争和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客观因素的变化,必然会增加施工企业的财务风险。

大中型施工企业由于施工的规模较大,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多,所以在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其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将能够决定这一施工项目的经济效益。

因此,大中型企业必须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地控制,也只有了解了大中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类型和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大中型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樊继贤.国有石化工程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分析及防范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

第2:公路施工企业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实践。

摘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科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建筑行业得到了飞速发展,人们对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越来越重视,建筑公司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里站稳脚跟,就必须提高公司成本管理意识,运用现代化施工理念,聘用施工专业人才,加强建筑工程成本控制力度。

关键词:建筑施工;施工企业;成本管理;控制。

越来越激烈的建筑市场竞争机制,让很多建筑公司面临发展的困境,如何提升公司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突破公司发展瓶颈,是现在很多建筑公司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运用先进的财务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事前预测分析、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职能,树立企业形象,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一、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现状。

建筑公司都需要运用多方面的数据(地基价格、材料价格等)对工程投资进行估算,确保整个工程的资金链不会出现问题,但在现在的情况却是工程已经在施工了才做预算,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没有综合考虑影响到工程预算的因素,导致在施工过程中不能很好的控制成本支出,增加整个工程预算。

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加大了建筑公司本身的资金压力,缺乏成本管理意识。

目前,有很多建筑施工企业只有等工程竣工后成本才被计算出来。

这种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不能及时收集、处理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大量数据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发现成本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难以“对症下药”,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使效益大量流失。

二、加强公路施工企业实施全过程财务风险管理。

(一)对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机制不断进行创新。

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合理优化配置施工企业的各项资源,对于集图式建筑施工企业来讲,通过收回下属各项目的财务管理权,集中到企业上层,每一个施工项目部不需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从而做到统一管理、一同规划,使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实现上下一体化。

(二)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资金利用率。

施工企业要想不断提升财务费用的利用率,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资金核算制度,通过良好的企业社会声誉,不断加强银行征信化建设,通过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投融资,不断拓宽资金的利用渠道和来源渠道。

除此之外,建筑施工企业还应合理调整财务杠杆比率,加速资金周转流通,通过推行“收支两条线路”的财务管理制度,来保证企业的资金利用透明度。

施工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的财务成本核算体系,通过事前、事中以及事后三个不同阶段的核算监督,弥补传统的财务恶性腐问题,杜绝做假账等不良行为。

所以应该不断加强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素质的提升,财务人员要恪守职业技能道德准则,通过不断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能,向上层机构提供科学、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以便管理决策的有效实施。

(三)核算施工材料,加强施工过程管理。

优化工程结构,核算施工材料,要求建筑工作者在施工的过程中把控好每一环节,照顾到每一个施工细节,定期进行工程图纸检查,保障建筑工程的合理化,在结构优化技术的帮助下,合理安排工程资金,加强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建筑施工企业以工程项目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在施工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成本与质量、方案设计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实现最佳结合,追求成本管理的极限效应。

强化建筑质量意识,积极推行全面质量成本管理方法,规范质量管理工作;加大科技进步与提高工程质量的结合力度,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推广运用新设备,提高施工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在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管理意识。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四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跨国公司越来越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就不免要面对外汇风险的问题,它就必须对与其业务相关的各种外币的汇率波动情况给予高度关注。因为其现金流量会受到汇率变动的影响,有效的外汇管理,要求企业对汇率的确定及预测十分准确,进而尽可能的把握未来汇率的变动趋势,避免汇率波动可能造成的不利后果。对跨国公司来说,由于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外汇风险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所以在此先介绍一下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种类。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和种类。

(一)、外汇风险的概念。

外汇风险是指某一经济实体的经济活动绩效受到汇率波动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

(二)、外汇风险的种类。

外汇风险大致可以分为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两类,会计风险又可以分为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

任何一家跨国公司或进出口企业若要避免外汇风险,均需要制定有效的避险策略,掌握外汇风险会计防范的方法。

(一)交易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20世纪60年代跨国公司作为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随着全球范围内竞争的加剧,技术进步以及市场风险的加大,出于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增加利润的目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外币业务需要注意外汇风险的计量。交易风险直接影响企业现在和未来的现金流量,产生交易风险的原因是在交易发生日和未来外币收付日之间汇率发生变动造成的。跨国公司开展的外币业务需要未来的现金流入或流出用外币进行收付,计量交易风险时,需要按照货币种类,分别预计未来一定时期内包括所有子公司的合并现金净流量。

通常说来,发生外币业务的交易双方中只有一方会受到交易损失的影响,所以跨国公司处理交易风险的办法一般有四种。

第一,风险转移。即公司要求用本币进行收付结算,这样就将交易风险转移到交易的另一方。第二、风险共担。即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当汇率变动不超过一定的范围时,该项业务的结算和收付将采用协议中规定的价格和汇率。第三,价格调整。即买卖双方经过协商,同意一旦汇率变动产生不利影响,则通过调整交易价格来减少交易风险的程度。第四,外币交易。即公司单方面通过业务交易之外的方法对交易风险进行冲减。

3.跨国公司对交易风险的控制一般从调整收入货币的种类着眼,使之与需要支出的货币匹配。现将以下几种方法进行外汇交易风险的防范,作一介绍。

(1)远期合同法。

远期合同是指外汇买卖双方按外汇远期汇率,在一定时期内买卖外汇而签订的合同。进出口商把用外币结算的交易,在实际结算前,按照远期合同先把汇率定下来,从而可以避免日后汇率波动的风险。利用签订远期合同的方法防止外汇风险是十分有效的。

(2)提前或拖延收付法。

跨国公司要避免外汇风险还可以使用提前或拖延收付法。在国际支付中,通过预测支付货币汇率的变动趋势,提前或拖延收付有关款项,也就是更改外汇资金的收付日期来抵补外汇风险的一种方法。具体地说,当预计货币将升值或汇率上浮时,所欠债务提前偿还,应收款项逾期接收,反之预计货币将贬值或汇率下浮时,则将债务支付推迟,应收款项则要提前收回。但是这种方法要在企业内部或母子公司之间才能进行,若与别的企业用这样的方法需要对方认可,实行起来不一定会顺利。

(3)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法。

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是指通过在市场上的短期借贷行为建立新的债权和债务,减少和消除交易风险。

(4)通货交换法。

不通过正式的外币兑换,两个企业之间用另一种通货来交换。例如:具有英镑债务和美元收入的企业与具有美元债务和英镑收入的企业之间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避免因兑换而产生的外汇风险。

(5)平行贷款法。

平行贷款法是指两家跨国公司达成协议,同意各自向对方设在本国的子公司提供金额相等的本国货币贷款,贷款期满后,再重新换回各自的本金,由此两家公司都降低了交易风险。

(二)、经济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汇率波动不仅影响一定金额的外币能够兑换的本币金额,还对企业外币金额本身产生影响。也就是说,汇率的变动能够影响跨国公司在海外的竞争地位和未来现金流量。此外,国外投资收益也会因本币升值而兑换成较少的本币,这是现金流量的变化。本币升值后,以本币计价的现金流量趋于减少,所以很难判断现金净流量的变动。只有当子公司涉及进出口时,才会产生经济风险。

在国际上计量经济风险通常用投保货币风险保险的方法,由于我国的会计也逐渐向国际接轨,有时中国进出口企业也采用这种方法。

虽然对于我国的会计来说,主要控制的是会计风险,经济风险放于辅助地位,但是它对我国进出口企业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很大的影响。

如果外币变动对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影响比流出量的影响大,企业要从三方面调整经营结构:第一,减少出口或出口改接本币订价:第二,更多的采用外国原材料:第三,尽早地偿还外币借款。

如果外币变动对企业现金流入量的影响比流出量的影响小,则要用相反的方式避免外汇风险,第一,增加出口或出口改按外币订价:第二,减少使用外国原材料:第三,推迟偿还外币借款。

此外,跨国公司还可以采用利用某子公司的正暴露冲抵其他子公司的负暴露的方法来减少经济风险。

(三)、折算风险的计量与控制。

折算风险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

(1)国外子公司的规模。

一般说来,国外子公司的规模大,在跨国公司总体业务中所占的比重就大,规模大的子公司净资产或净负债数额也会很大,这样该子公司在合并财务报表中的折算风险也就比较大。

(2)子公司东道国货币的稳定性。

由于子公司财务报表通常以东道国货币计量,所以其报表各项目在合并时的折算金额将受到东道国货币稳定性的影响。东道国货币的稳定性越差,折算风险越大。

(3)折算方法目前,世界各国折算财务报表的方法还不统一,各种折算方法对同样的报表进行折算会得出不同数字。

对于折算风险一般采用资产和负债配比的方法进行控制,但是有时为了消除折算风险,却带来交易风险,从而形成两种风险无法同时消除的局面,因此,应付折算风险的最好方法是外汇风险管理中致力于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而对折算风险,只需在财务报表中说明本期合并盈利受折算风险影响而升降的金额即可。

总而言之,外汇风险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绝对避免的,只能以各种会计手段降低外汇风险,所以对外汇风险的预测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交易风险和经济风险又是两个基本的承受风险的来源,这就需要预测者有丰富的会计知识及敏锐的头脑。外汇风险以交易风险与经济风险为主,换算风险为辅,通过货币市场套期保值法、远期合同法、提前或拖延收付法及通货交换法等,对外汇风险可起到降低损失的效果。加强外汇风险的管理,可以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收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提高公司的利润。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五

(一)。

自身风险分析在项目实施阶段,从投标方考虑,要注意防范人为风险、经济风险、运输风险、自然风险这四大自身风险:

人为风险:

经济风险:

表现为经济环境、通货膨胀等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导致物价变动,即水泥的市场价格发生变化,导致市场销售额下降,影响公司的资金收入。

运输风险:

表现为灰、渣在车辆、管道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意外情况,如车辆的安全问题、管道部分损坏问题等。

自然风险:

表现为冬、雨季对原灰、渣、分选灰的运输问题上造成结块、粘结管壁等问题。

(二)。

自身风险防范对策投标方自身的风险是滋生其他风险的基础,只有比较客观的认识自身的风险,才能防范其他风险的产生,防范自身风险对策,建议如下:

2、本公司成立市场调研小组,对市场的经济环境和水泥的需求。

量进行调研分析,进而决定水泥的生产情况。

对通货膨胀等经济萧条的背景下,采用有效措施来提高销售收入。

3、在灰、渣、分选灰的运输过程中进行科学分析,做到防范于未然。

对车辆运输的过程中,树立劳动安全意识,不做违规违章行为,按照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

在管道运输过程中,做到管道定期检查、维护、修理,确保管道的运输能力。

4、尽量避免自然风险影响,对运输车辆、管道安装防雨、保温材料,保证灰、渣、分选灰的干燥程度和周围环境的温度不随外界环境的改变发生较大变化。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促进行政执法权力规范、透明、高效运行,加快构建具有茌平工商特色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特制订本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责任状》。

一、组织领导

为确保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顺利有序推进,县局成立了以孟庆军局长为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科室所、直属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指导协调和监督落实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办公室,内设管理组和宣传报道组,分别由监察室和办公室为牵头科室。各科室所、直属局负责人为廉政监管风险防范机制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分工一名干部抓好具体工作,确定一名干部做好具体协调和落实工作。

二、责任内容

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将按照动员部署、风险排查评估、建章立制、进行风险点检查四个阶段分步组织实施,于xx年8月底前完成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各项重点工作。

(一)动员部署阶段

管理工作任务落实。适时召开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任务部署会,由各科室负责人参加,明确各阶段工作职责,推进工作顺利开展。

(二)风险排查评估阶段 1、全员排查岗位风险

各单位结合各自工作实际,采取岗位自查、不同岗位互查、领导督查和集体排查等方法,进行风险排查评估,做到岗位风险清晰、风险等级明确。

2、审查评估岗位风险

对各科室所、直属局上报的岗位风险点、风险等级和防范措施进行审核评估。对审查通过没有异议的风险点予以确认,纳入风险汇总表,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二次审核。各科室所、直属局负责人根据局领导和其他科室分局的'意见建议,进一步修改完善。

3、对各科室所、直属局风险排查结果进行公示

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办公室在内部办公网上对各科室所、直属局岗位风险点、风险等级和风险防范措施进行公示。对公示的内容有异议的可以书面形式向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办公室提出,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审核并视情况维持或修改。

(三)建章立制阶段 1、完善岗位职责体系

各科室所、直属局根据查找的岗位风险点和风险等级,对现有的岗责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做到定岗、定职、定责,合理分解权力,建立职权清楚、责任明确、约束有力的岗责体系。

2、编写岗位风险手册

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办公室编写《茌平县工商系统廉政监管风险及防范手册》,印发全体干部职工,切实将各项风险控制制度和措施推行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员,指导和规范工作行为。

三、责任考核

县局党组将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各科室所、直属局主要负责人要切实真抓实干,结合工作实际,不等不靠、主动工作。研究制定本单位开展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具体工作计划,确保廉政监管风险防范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积极为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出谋划策,通过清理职权、科学分权、公开亮权、制度控权,努力形成责任明晰、制度完备、合理分权、流程规范、制约有力、监督到位的廉政监管风险防范管理预防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腐败。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七

摘要:本文就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管理防范对策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经营风险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使企业的经营效益出现不稳定性的情形。

财务风险是由于企业未来经营方面的不稳定性给企业偿还债务本息产生不确定性的情形。

企业财务风险是一种经营信号,它存在于企业的各种财务活动过程中,对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企业分析和判断财务风险是非常重要的风险控制管理工作。

对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具体重要的作用。

2企业经营过程中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2.1宏观金融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国家宏观金融政策会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调整,对企业的筹资管理产生很大的影响。

例如:银行利率的调整、国家货币政策的变化、宏观信贷政策的改变、银行对企业信用评级的要求、资本市场金融产品交易的控制手段的变化等都会对企业经营过程的财务管理造成各种影响,会使企业融资环境发生变化,对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2国家经济法律环境因素会对企业财务风险产生影响。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国家法律规范着企业的经营行为。

同时国家法律又会对企业的经营进行保护。

经济法律会随着宏观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以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法律的颁布与修改、调整会对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重要影响。

企业的发展规划、生产经营决策等经营管理行为等必须在国家法律框架内进行,否则对出现违反现象。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旦超越其法律范围就可能受到法律的干预和制裁,甚至给企业的发展造成重大的不利影响,受到法律的惩罚,引起财务危机,甚至使企业破产倒闭。

2.3经济环境变化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影响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属于经济环境范畴,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经济结构的调整,都会影响着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开展,影响着企业的财务战略规划和决策,使企业的经营产生不稳定性,影响了企业的现金流量和盈利能力,加大了产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政府的税收法规的修订对企业的税费支出产生很大影响。

国家的各种税款对企业来说是强制性的,作为企业必须按时上缴,不可能有长时间的拖延,确认了应缴的税款在规定的时间内必须支付,对企业来说形成了现金流出量。

而企业对税收的合理规划对企业的经营成本和财务也会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政府的税收政策及其调整,都会对企业的经营战略和财务规划产生重要影响。

2.4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存在缺陷的影响。

由于有些企业追求发展速度,在自有资金不能满足企业扩张需要的情况下,大量的借入债务资金,使企业的负债率过高,资金结构不合理。

而资金结构是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市场竞争的影响会给企业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性,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量不稳定,使得企业的偿付能力严重不足,很容易产生财务危机。

有些企业盲目扩张,有时候会不计成本、不择手段进行筹资,甚至不考虑财务风险因素盲目扩大其生产规模,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由于投资决策的失误,使项目投资建成投入生产后没有利润甚至产生亏损,从而导致企业竞争失败,使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不能及时偿还到期债务本息,扩大了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可能性,这样的状况持续下去可能会导致财务危机的爆发。

企业的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活动管理的全过程,任何方面出现财务管理工作的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者必须加强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意识,并将其贯穿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企业通过制定会计政策、财务制度来解决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财务风险问题。

要定期对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财务风险知识的培训,认真学习财务风险管理好的企业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各级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并贯彻到各项风险管理工作中去,当企业遇到财务危机的时候,有及时应对的具体对策。

3.2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预警体系。

企业防范财务风险比较好的方法是事前进行财务规划,制定防范财务危机的应对方案,运用财务风险预警识别系统指标来管理控制财务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

准确地掌握财务风险源和种类并能够及时进行财务风险的预测和判断。

建立健全财务信息运行网络体系,保证及时得到高质量全面的财务信息,为企业高层决策提供财务信息支持。

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表,建立短期的财务预警系统指标。

选择能够反应企业长期财务状况的指标建立企业的长期财务预警系统指标,对企业的债务进行动态管理。

3.3提高企业资金的管控能力。

企业的现金流量是否顺畅是衡量企业偿债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企业应合理调度使用资金,根据企业的资金运行的规律和生产经营的特点,适当安排资金的使用,即能保证企业的日常的生产经营需要,又能够及时地归还到期债务的本息和应分配的企业利润。

保持合理的现金流量是企业避免出现支付能力下降的关键环节。

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对客户应做到事前进行科学地信用评级,掌握客户的信用状况,制定科学的信用政策。

事中应做到对应收账款的.追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避免坏账的产生。

事后进行总结,加强对坏账的管理尽量减少企业损失,保持企业现金流量的稳定性。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防控财务风险的能力。

3.4建立健全企业的决策制度体系。

企业的财务风险本身具有综合性,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有风险最终都反映在财务风险中,使企业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

而决策机制是指决策权力的形成、规范和规定,它包括企业的决策机构、决策内容和决策机制等。

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程度直接关系到执行过程中的财务风险问题,科学的企业财务决策制度系统能够使各层面的决策和执行产生效力,为防范财务风险创造了好的内部环境,是企业防范与管理财务风险的基础工作,应引起企业高层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龚林.企业财务危机及其规避[n].西安财经学院学报,(04).

[2]万宝全.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02).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八

企业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确定其发展的速度和总体规模,清楚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可能负债情况,及时调整企业规模和发展速度。现金流量的配置符合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企业合理分析资金、生产、营销的关系,并充分利用营销的手段获得利润。总之,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就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程度。

第1: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分析。

本文就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进行了相关研究。

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伴随而来的问题是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想要继续发展就必然会面对很多的风险,这其中财务风险是最为重要的一项。

所以企业管理层必须加强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健全风险防范体系,保证企业能够从容应对市场压力,确保企业长期健康稳定的发展。

1企业财务风险的发展现状。

1.1出现企业财务风险的原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风险性活动,企业在这种风险背景下发展就必然会面对各式各样的风险,而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时因各种因素导致企业不能正常运行从而损害债权人利益的一种风险。

财务风险贯穿了企业财务管理的始终,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经营发展就意味着面对了更多复杂多变的外界因素,这些外界因素为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而财务风险就目前的发展而言除了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税收政策等影响外,还受到了企业自身资本结构、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因素影响,如何协调内外部因素是进行财务风险评价的关键所在。

1.2目前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务风险评价指标不全面。

全面的评价指标才能保证企业财务风险评价的准确性,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仍然没有形成完善合理的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现在常用的企业财务风险综合评估模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模块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成长能力。

这三个方面也受到财务指标的影响,由此来看,在进行综合评估时仍然是以财务指标为主要评价因素,评价结果难免会出现偏颇。

第二,评价方式主观性较强。

而不客观的数据采集必然会影响到最终的风险评估结果,如果所有的财务风险评估都是建立在不准确、不客观的基础上的,那么企业必然难以准确把握真正的财务情况。

第三,财务风险评价的内容不专业。

企业在进行财务风险评价时必须有专业的财务人员支持,专业财务人员才能把握准确的评估内容,在进行财务风险评价时以国家宏观政策作为评估背景,综合考虑行业相关法律法规、企业税收政策、当前人民币汇率、实时银行利率浮动、同行业竞争水平和产品销量等因素,这些复杂的内容必须要由专业的人员进行评价。

另外,若是在财务风险评价时选用的评价指标不专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掌握正确及时的数据,最终不能让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在企业市场竞争中发挥出真正的作用。

2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和控制的具体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当前经济市场的迅速变化,企业越来越重视财务风险评估,由于我国进行财务风险评价的历史还不长,目前的财务风险评价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借鉴外国发展经验,摸索出真正适合我国经济现状的财务风险评价体系。

2.1完善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最终实现企业财务风险评价工作与企业实际管理工作的协调运转。

2.2确保风险评价内容的客观性。

过去的财务风险评价方式主观性太强,受到这种主观性的影响,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体系并不能发挥出其真正的作用,所以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确立一套客观、准确的风险评价模型,尽量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得评价结果更真实有效。

想要提升评价的客观性就必须摒弃当前的评价模型,转而采用更为先进的方法,尽量做到在计算过程中将人事变动等主观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这种计算方法也要求更加具体细化分工和收益,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提升了评价客观性的同时,工作量和计算难度也在大大提升,一般情况下适用于企业较为重要的财务风险评估场合。

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定制合适的风险评估指标,既优化了评估指标也提升整个风险评价的效率,进而让企业的财务风险评估更具科学性。

2.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

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财务人员息息相关,财务人员直接影响了最终的评价结果,企业想要改变目前风险评价的现状就必须提升财务人员的素质,将培养财务人员作为企业发展的长期策略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新型的财务风险评价系统也会应运而生,现代化、科学化的财务风险评价模型是今后进行风险控制的工作重点,而这些新操作方法的实现离不开财务人员,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一定要注重培养财务人员,让财务人员素质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要求。

3结语。

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自身因素的相互作用是企业财务风险出现的根本原因,对于企业来说,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风险评估和控制是每一个企业需要深思的,企业应当结合自身实际与科学发展现状,找到真正符合自身的财务风险评价方法,让财务风险评价发挥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仲艳茗.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与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4(24):167~168.

[2]连建新,崔月升,尹继北等.物流企业财务风险评价与内部管理控制研究[j].铁道运输与经济,,35(05):10~13,24.

第2: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规避分析。

摘要:企业财务风险在企业生成那时候起就必然会存在,因为一个不以利益为目的的企业是无法生存的。

在市场竞争中,一个企业必须清楚地认识财务风险,并加以分析其特征、存在形式、成因,再有效地提出相应的规避措施,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财务风险;成因分析;规避措施。

一、正确认识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财务风险是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的因素影响,用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遇到财务风险是正常现象,关键在于要认清风险产生的原因,找到防范风险的对策,在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使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降低风险,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在哲学中,马克思理论哲学阐述到资本家的目的就是资本增值手段。

企业财务风险是资本流通的产物,具有客观及主观上的不确定性。

这也充分解释了清楚认识财务风险,规避风险的重要性。

从而选择风险,规避风险继而使用风险,在风险中寻求机会。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多种多样,主要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

企业对财务风险的成因系统地加以分析,以获得更好的规避措施。

(一)企业财务风险的内部原因。

企业财务的内部原因主要是工作人员在资金流动过程中操作不当,例如资金的来源不合法,资本结构配置错误,信用损失,企业内部矛盾,领导决策出现问题等。

这些,都是影响一个企业生存的关键。

1.企业内部矛盾。

从社会产生起也伴随着矛盾的产生。

在企业发展中也会存在着企业内部矛盾。

这主要体现为企业思维或战略导向不同,在有些决策上观点不一致,立场和目的不同,自然使的力也不同。

同时工作人员的配置不合理,也会导致利润的差异。

思想不同导致行为上的不同。

领导决策出现分歧,在资金的筹集过程中,若是没有清楚认识到市场的供需问题、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走向,盲目的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资金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必要条件,但无论是以主权资本方式还是以负债资本方式进行的资金筹措都存在风险。

一个企业的发展绝离不开优秀的领导。

企业积极关注并获得国家最新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合理分配资本结构即负债规模,筹资期限结构即长短期负债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降低企业财务风险。

2.企业的经营风险。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必须严格在产品质量上把关,信誉是企业赖以生存的自然法则。

海尔集团的张瑞敏毫不犹豫敲毁不合格的产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企业在制定产品之前,首先就是要充分调研顾客的需求,后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没有质量的东西注定是会被淘汰。

这同时也注定了企业的经营风险。

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人们的需求也多种多样,这就给企业在产品的物美价廉上提出挑战。

挑战是与机会相关联的。

企业在产品的创新,制造出不同于其他企业的产品,打破传统,以避免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并发展壮大。

3.资金流动的风险。

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就必然涉及资金流动的风险。

企业的不合理的投资行为,资金流通过程中的不合法手段等都会造成资金流动过程的风险。

企业投入资金后,最终的收益远远小于预期收益,那么风险程度大。

同时,资金流动的过分分散也会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一个企业也不是拥有三头六臂的。

企业在收益良好的情况下,因销售实现原则的不同而产生的财务困难也会导致风险的出现。

同时,企业若债务规模过大、或债务期限结构不合理,就很可能造成还债能力急剧下降、支付压力大,进而陷入财务危机。

(二)企业风险的外部因素。

企业财务风险的外部因素具有客观性,主要是为市场的动态变化。

市场并不以人的意志存在,自然不是企业所能决定。

企业财务的外部风险具体表现为企业财务风险意识较为薄弱、财务管理系统滞后性、财务决策的失误。

三、企业财务风险的规避措施。

企业清楚认识到财务风险,预防风险,抑制风险、转移风险、利用风险,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

主要内容如下:

(一)企业领导方面。

树立风险防范意识,预测理财过程中可能隐藏的风险,并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及时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判定,制定适合企业实际情况的风险规避方案。

有效地通过经营风险减少资金来源的风险,充分利用财务手段减少投资风险。

同时,把握好筹资机会、筹资规模、筹资组合、筹资方式,充分考虑企业内部情况选择筹资机会。

最重要的是,企业的筹资渠道一定要合理合法。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经济法律为经济体制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

企业资金的收入与支出只有合理有效,才可以实现经营目标,不然筹资渠道的不确定性就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投资方面。

企业为扩大规模及获得更多的利润通常会选择投资。

那么,稳步推进多角经营是规避风险的重要手段。

但,这应该是根据企业的运营情况,市场的走向,政府的政策走向决定的,如果不切实际地乱投资,结果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使企业摆脱困境,反而使企业走向衰败,巨人集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企业投资就必须审时度势。

(三)现金管理方面。

企业要根据所处的行业特点确定其发展的速度和总体规模,清楚企业的现金流量和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可能负债情况,及时调整企业规模和发展速度。

现金流量的配置符合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企业合理分析资金、生产、营销的关系,并充分利用营销的手段获得利润。

总之,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也就决定了企业的发展程度。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九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钢铁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然而在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诸多问题的出现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钢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企业中财务风险问题。

第1:国有企业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研究。

摘要:在国家相关文件中明确指出,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入到一个新发展阶段,一些相关文件对这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为国有企业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将面临这更大的经营风险,出现越来越多问题。

跟我国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抵御风险的能力显著缺乏。

本文笔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根据我国现有的企业风险管理现状,本着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全面提高国有企业经营效益的目的,对我国国有企业构建风险预警机制开展了全面探讨,希望能够对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有相对价值的参考材料。

关键词: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不确定因素的限制,使企业内部的经营情况发生偏离,导致企业既定的经营目标无法按照计划实现。

在国有企业内部,良好的财务预警机制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充分利用企业各方面的数据,通过合理分析的方式,对企业内部的经营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控,采取必要的措施来对内部风险进行有效化解,通过风险预警机制有效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风险,减少企业经营损失。

一、国有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主要原因。

1.国有企业内部风险预警机制相对薄弱。

在国有企业经营内部经营模式中,最初是由原本的计划经济演变而来的,国有企业内部工作人员普遍存在思想意识薄弱的问题,在国有企业中,相关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企业风险防范知识严重缺失,普遍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

财务人员在工作中只是将重点放在做好账和管好钱两个方面,没有将财务风险管理的范畴拓展到市场,在企业的各项债务、资金和投资等方面,处处存在隐患和风险,使固有企业自身的生存能力受到严重影响。

2.国有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还存在一些欠缺。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司的治理结构对公司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国有企业中经常会出现审批程序过多,管理难度大的特点,使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不断增加,内部各个单位在经营过程中不断对各类风险惊醒有效的梳理。

比如,在国有企业内部的事监会根本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使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加大。

在企业内部同样缺乏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中,存在这各种各样的缺点,对审计的严重不重视,这些原因都会导致企业自身管理能力的缺失,严重影响企业发展。

3.国有企业财务风险机制可行性方面存在问题。

在我国国有企业内部,还没有形成科学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在对风险预防方面都是在形式层面上的操作,或者是风险预警投入的成本过高,这种成本风险预警机制根本不符合国有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在可行性方面比较差,企业在对面风险的时候没有科学合理的措施。

在市场竞争中,国有企业不惜要充分了解国内外的现金管理模式,国内大型企业都要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防范机制,这是国有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条件,在这个过程中,国有企业会面临这更多的挑战,根据统计,我国国有企业在海外无法收回的款额多达千亿美元,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十分紧迫。

二、国有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基本原则。

1.遵循简单易行的原则。

在国有企业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财务风险一般都是出现在日常的企业经营活动中,在建立预警机制的同时,必须要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使建立的机制更加便于操作和执行。

风险预警机制必须要结合国有企业自身的实际经营特点,在难度方面要相对降低,使那些具备一般财务知识的工作人员,按照相关规范就可以进行实施。

在风险预警机制中,国有企业必须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将企业内部现有的财务数据充分利用起来,通过对日常监督手段的强化来有效避免财务人员的工作负担,提升企业实际经营效果。

2.要科学考虑成本效益。

在财务风险预警机制方面,由于其本身特点,预警机制在考核方面不方便执行,所以国有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风险管理方面,很容易出现只增加成本而不产生效益的顾虑,这种成本方面的问题导致风险预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故此,在对国有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机制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内部实际情况,通过财务措施的方法来进行考量,有效地减少成本,全面夯实企业内部的基层基础工作,通过多方面改革有效降低风险预警方面的成本费用,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3.重点全面和激励的原则。

在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的同时,要保证企业内部的风险预警机制不受别的方面影响,在预警模块的设置上要保持独立性,使其科学合理地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财务状况有效结合。

比如,在一些国有的商贸企业中,需要将内部预警机制的资金、存货等方面监控工作结合,在房地产企业内部,更多的是需要考虑融资和投资,在预警机制中,要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在企业内部的存在财务风险的工作模块全部建立起预警机制。

风险预警要与企业内部的财务考核有效结合在一起,对风险预警进行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保证预警机制的科学实施,以此来促进预警机制的全面提升,有效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三、国有企业风险预警机制的具体措施。

1.进一步明确部门管理工作。

在国有企业内部,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需要相关管理部门来进行落实,归口落实部门一般是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在工作具体开展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从企业日常经营过程中找出相应的办法,来完成企业日常的核算和内部管理,通过核算或者统计的方式,来完相关的数据统计,在完成风险预警的过程中不需要再设计专门的部门。

这样做可以科学有效地节约企业内部的经营成本呢,在进行风险预警防范的过程中,相关财务负责人要作为企业风险预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比如,某国有企业在风险预警机制中,将企业的总会计师当作第一责任人,这样可以达到更加方面推动企业预警机制的实施。

2.完善跟踪监控预警工作体系。

在国有企业内部,相关财务人员要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数据进行科学有效的梳理,在工作过程中还要充分结合企业内部的预算和执行情况,通过年度工作考核等有效方式,来完成对风险的敏感性分析预测,工作人员要充分关注企业内部的敏感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跟踪体系,设置跟踪表来作为风险预警的有效依据。

比如,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费用,可以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按月跟踪,也可以通过周期跟踪的方式来完成企业内部的成本预测,在过程中设置不同的预警级别。

3.科学合理制定风险预警步骤和方法。

要对企业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总结,将前期工作进行有效统一,通过科学的管理办法对企业内部的管理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按照科学的原则和预警方式,对整改和奖惩方面做出明确的规定,再通过制定相应的流程化准则,来有效推动风险预警机制的贯彻落实。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国有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着种种风险,特别是在国际化竞争的过程中,国有企业与国外先进企业在竞争过程中,必须要增强自身在管理和预防风险方面的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盈利的最终目的。

在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按照简单易行和考虑成本等方面的原则,科学合理的采用内部奖励机制,企业内部人员的工作热情,通过符合实际的方式将风险预警工作做好,为国有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第2:钢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思考。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钢铁企业的发展也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然而在我国钢铁企业发展的同时,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诸多问题的出现严重的阻碍了我国钢铁企业的创新和发展,特别是企业中财务风险问题。

本文从钢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和构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探究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有效防范和控制系统。

关键词:钢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我国钢铁企业中不断变化的经营环境,愈发多样化、复杂化的财务风险成为了当下钢铁企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此外,随着我国越来越多钢铁企业上市,资产经营上这些钢铁企业原有的管理逐渐的转变成资本经营管理,在管理模式上也逐渐的买入到以财务为主导方向的阶段,而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财务风险管理也愈发显得重要起来。

因此,对财务风险管理制度的创建和完善在目前众多钢铁企业中也越来越重要。

一、钢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建立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的钢材供应量已经逐渐的超过了需求量,从而使得在生产能源上很多的钢铁企业都无法做到完全解放,钢材在价格上也出现了非常巨大的浮动。

价格上不断上涨的各种钢铁材料,特别是不断上涨的有国外引进的铁矿石价格,使得在利润上越来越多的钢铁企业出现增长和下跌现象,甚至一些企业还出现了非常巨大的损失,我国钢铁材料市场的竞争力也越来越强烈起来。

而想要生存和发展,国内钢铁企业就必须对自身的管理进行加强、对效率进行提升、对经济规律进行遵循,从而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完善自身的机制体系。

二、钢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中预警系统的构建。

(一)财务控制体系。

钢铁企业财务控制体系的基础就在于财务管理体制,企业整个财务管理体制的核心就在于财务决策管理权限的划分。

因此,在对钢铁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在控制能力上对钢铁企业中的主公司进行提升;应积极的将良好的控制环境给营造出来;建立钢铁企业中的信息系统,并加以完善;对企业中内部审核计算的作用力量进行强化,建立合理、科学的员工激励约束机制。

例如我国的鞍钢集团,已将建立了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并且也对其进行了完善和实施。

集团公司使用资金、筹集资金、资金分配以及分属公司的成本预算、资金预算以及利润预算都得到了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详细规范。

同时,鞍钢集团也将成本费用预警机制进行了全面实施。

从而使公司成本费用的实际情况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并且还能自动报警超出全面预算管理成本费用对应项目的预算金额。

而这些制度的落实和贯彻,很大程度的加强了鞍钢集团对线下公司的控制。

(二)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设计和选择企业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在钢铁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其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

资金结构预防报警指标、赔偿能力预防报警指标以及资金运用效率和盈利能力预防报警指标是钢铁企业中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三大组成部分。

可以有效的对集团经营的可靠程度进行监测,从而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判断。

三、钢铁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系统中防范与控制系统的构建。

(一)防范和控制好筹资风险。

所谓的筹资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资金市场和当下进行环境的不断变化,造成企业在进行资金筹集的过程中对企业财务情况所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而为了防范和控制筹资风险,就必须对企业中债务和自有资金、长期和短期资金之间所存在的比例关系合理的进行确定。

在筹资方法上要选择正确,在筹资的时机上要适当,同时还要通过运用不一样的方法对筹资结构进行确定,要让筹资结构选择上找到最为合理的结构。

只有这样才能让筹资的风险得到有效的防范和控制。

(二)防范和控制投资风险。

所谓的投资风险是指企业通过相应的活动而取得了足够的资金后,资金的投入使用的实际情况和预期情况出现不一样现象的可能性。

为了使投资风险得到有效的控制,就应该对投资方案的可行性研究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强。

通过对投资组合理论的运用,在投资上进行合理的组合,从而使投资风险得到最大程度的分散。

将资金的进行使用到资金使用后收回来的过程就是钢铁企业的经营运转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钢铁企业所面临的主要风险是现金、应该收到账款。

因此,为了很好的控制这种营运风险,就需要在日常资金的需求量上以及资金的支付时间上对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及时的掌握,从而可以对现金余额的合理进行确定,并借此来对现金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

此外还应该不断的分析企业所拥有现金的机会、短缺以及管理成本,将企业所拥有成本最低的现金持有量找出来。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十

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资本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跨国集团的出现都将审计推向了国际化的高度。我国的审计从最初的国家审计开始,逐步建立内审制度,如今内部审计已成为了企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同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也逐步凸显。国外在审计风险方面拥有比我们更多、更丰富的经验,我国对审计风险的研究至今也不过二十几年较好的发展,内部风险研究在大多企业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但是对比起拥有健全法律和控制体系的国外来说,仍然有很大部分企业并未真正意识到内部审计风险的重要性,缺乏对内部审计的深刻认识。特别是传统观念上企业总是将经营管理与内部审计对立起来,认为审计是对经营的`阻碍,企业内部审计始终处于一种尴尬的地步。然而,近些年,不断出现的“st郯百文”、“银广夏”等事件,却为企业敲响了警钟,暴露出的审计缺陷和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市场经济的复杂性、多变性使得审计的风险也大大的增加。

二、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法律环境尚不成熟。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经营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企业向着多元化发展,经营管理涉及的项目越来越多,过程控制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企业的内部审计也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财务审计,而是作为一种经济职能开始向企业管理延伸,只要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都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这不仅要求企业审计人员对现有运行状况进行评定,还需要依据其审计结果对企业的持续经营作出评估,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信息,审计难度也随之增加,审计风险也变得很高。法律环境不成熟是审计风险形成的一个客观的原因。法律在经济社会中,既为企业的审计提供强制保障,同时也对其进行约束。然而,我国的内部审计法律、法规至今依然不够成熟,和国外成熟的审计法律体系相比,专门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不成熟,缺乏一套完善、具体的法律体系,对审计人员的审计活动难以用标准统一的法律来进行约束,审计的风险大大增加。由于审计法律的不成熟,缺少法律的约束和监管,审计难以保持其职业的独立性,才会爆发出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欺诈的事件,这也让我们意识到审计风险的巨大危害性。

(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不完善。

行之有效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企业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运行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指导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也能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相反,没有制度的保障,难以对审计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审计人员也难以用统一的规范去进行审计活动而增加审计风险形成的可能性。目前大部分企业依然缺乏完善、规范的内部审计制度,审计工作开展难度大,审计人员多以单纯的记录为主,很少去记录有效的审计事项,审计结果和审计质量无法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问题难以得到全面的展现。审计的目的性不强,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不进行深入挖掘,停留表面。总之,没有制度的约束,审计工作难以发挥作用,审计风险也随之增大。

(三)审计人员职业化程度不够高。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与审计风险息息相关。审计涉及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对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丰富程度要求很高。目前,我国的内审人员大多都是专业的财务从业人员,虽然掌握一定的财务知识,但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却无法做到全面的掌握,缺乏系统的、完善的审计经验。并且,加上企业内审制度的不完善,部分审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和对审计工作的责任心。总之,目前我国审计人员总体素质不高的情况,难以应对企业越加复杂的经济状况,这无疑为企业的审计又增加多一分危机。

三、防范和控制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审计社会环境和法律环境。

良好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企业内部审计顺利开展的保障,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环境保障。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宣传,特别要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宣传,让社会对审计都有一个普遍的认识,特别让企业认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支持审计工作的开展。同时,为保证审计工作的切实执行,国家要加快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脚步,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统一标准的法律解释,并且依据现实情况和借鉴相关先进国家的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和修正我国的审计制度。经济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完善不仅可以加快企业内部审计的建设进程,同时也能保证审计发挥评估、监督的作用,大大降低企业的内部审计风险。

(二)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完善的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是落实企业内审工作,减少企业审计风险的有力保障。企业应该重视内审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参考内审法律法规,借鉴成功企业的内审经验,同时结合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并严格执行。学习先进的审计方法,减少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误差,提高审计工作的正确性和有效性,降低审计误差带来的审计风险。同时,为保证审计制度的切实执行,需要坚持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评价的原则,企业管理人员和审计人员必须遵循内审法律法规,不因私利,做出违背法律的判断。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落实内审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化的工作操作,其次,保证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如实反映审计情况,通报审计结果,不弄虚作假,保持高度的警惕,避免审计风险。

(三)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审计人员是整个审计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是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能力的建设,多学习审计、会计包括企业经营方面的知识,加强对审计相关法律的学习,丰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同时企业也要加大对审计人员培训的投入,使审计人员能够不断地接收和掌握新的审计知识,不断应用科学的审计方法进行审计工作。同时,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还应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严格踏实地对待审计工作,富有责任心,客观公正的处理审计工作遇到的一切情况,如实反映审计结果。其次,要具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对可能存在风险要多思考,不可盲目草率的下结论,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四、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变革的逐步深化,企业的持续经营发展离不开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只有深刻认识审计风险在审计中的核心地位,不断创新审计方法,正确看待审计风险、规避审计风险,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十一

风险防范是指某一行动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而且事先估计到采取某种行动可能导致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但行动的真正结果究竟如何不能事先知道。下面是风险防范的论文,请参考!

摘要: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和国家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工程承包企业走出国门对外承包项目。本文通过对x公司印度项目在税务风险防范采用的策略进行分析,根据一般风险的防范办法,即风险的回避、风险的控制、风险的转移和风险的保留,对x公司税务风险的防范策略进行了分类。把风险的一般防范办法运用到海外项目的税务风险防范中,降低企业风险,增加收益。

一、税务风险的回避。

税务风险的回避是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对有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采取措施进行回避,保留这些税务风险不仅不能得到收益,反而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一)提前策划并确定税务风险防范重点。

对海外项目税务风险防范的提前策划应该分为两个方面,首先,在项目进行投标时,企业就应该对项目涉及到的税种、税率、缴纳方式等进行细致的分析,把税务风险发生概率较大的税种作为投标时研究的重点对象。其次,在项目中标以后总承包商应该把税务风险易于控制的税种归集分类,编制相关税务风险控制程序并严格执行。根据印度税法的特点,x公司为了防止印度税务机关对境外供货合同征收所得税,在合同签订时就与业主签订协议说明x公司以降低一定合同金额的代价来让业主承担印度税务局可能会对项目境外供货合同征收的所得税。在项目执行阶段,x公司要求每个会计年度该印度项目都要进行税务自查,并编制税务自查报告,列明项目目前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种类以及建议的风险防范办法,有效回避了税务风险。

(二)提高经济活动分析的准确性。

海外项目的经济活动分析是通过对项目以前发生的经营情况的总结和对以后项目经营情况的预测来反映整个项目经营性的报告。经济活动分析对项目的税务风险防范起指导性作用。x公司印度项目非常重视经济活动分析工作,每个季度都要求项目的相关部门编制当季度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对报告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已经发生的成本金额必须有原单据证明,预测的各项成本要有合理的计算过程及说明等。未来项目要发生的销售税金和服务税金主要基于经济活动分析中将要发生的物资采购成本和分包成本。通过分析,有效的规避了x公司的部分税务风险。

(三)定期发布项目税务风险预警。

税务风险的预警就是根据分析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税务风险因素,对可能会发生的税务风险按照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发生以后产生的影响和处理难度进行分类发布以及跟踪处理的过程。税务风险的预警发布对x公司印度项目的顺利执行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每季度一次的税务风险预警发布,项目部把有可能发生的税务风险以图表的形式通知到项目部各相关部门并抄送给x公司总部,并对税务风险发生的金额、建议采取的措施进行详细的说明,引起总部和项目部各相关人员的重视,并积极配合来回避税务风险的发生。

二、税务风险的损失控制。

(一)借鉴其他在印中资公司税务风险管理经验。

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目前中国走出去的企业越来越多,有的中资企业在某些国家已经从事了很长时间的项目建设,税务风险的防范方面也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后来进入当地的中资企业是十分宝贵的。由于该印度项目是x公司在印度从事的第一个项目,而其他一些在印度中资企业比如东方电气、上海电力和山东电建等都已经在印度从事项目建设十几年,积累的税务防范经验比较丰富。印度税法比较复杂,在印度从事项目建设涉及到的税种也非常多,在项目执行期间一定会发生税务风险,x公司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充分利用和借鉴其他在印中资公司的税务风险防范经验和教训,有效的控制了税务风险产生的损失。

(二)聘请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

会计师事务所是税务风险防范的专业机构,他们拥有比较丰富的税法专业知识和税务风险防范经验,同时,在税务风险发生时可以指导企业采取措施有效降低损失金额。x公司印度项目在执行之初就聘请了当地的会计师事务所,从经验上来看,项目开始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当地事务所从x公司与业主签订的项目合同和合同中价款中保函的税种知道企业建立相应的会计账套,设置合理的会计核算科目,为以后税款的计算、税务报表的申报提供便利。其次,事务所运用他们的专业知识为x公司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纳税筹划提供建议,降低了企业多缴纳税款的可能性。最后,在x公司发生税务风险时,当地事务所积极为项目出谋划策,合理修改相关账务处理和原始单据信息降低税务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增进与业主的交流。

业主作为当地的企业,一般都具有较为丰富的税务风险防范经验,有的国外业主可能是政府单位,更能帮助epc总承包防范税务风险,通过增进与业主的交流,借鉴他们在当地的经验和利用他们的本土优势,可以大大减少税务风险发生的损失。在印度项目执行时,x公司非常重视与业主的交流,双方高层定期组织召开项目协调会,印度项目部人员也把与业主的交流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通过与业主的交流,加快了发票等资料的审核接受速度,减小了对合同税法条款或税法更新造成的分歧,从而减小了税务风险的损失。比如,由于印度某些税种的特殊性,要求发票资料的接收确认必须在一定的期间内完成,否则税务局就会征收滞纳金,通过与业主商务和财务人员的交流,可以提前让他们签收发票。再如税法更新后,项目部会把税法更新对x公司的影响以正式信函的方式发送给业主,双方的税务人员召开会议讨论,及时划分权利和义务。为以后税款的缴纳和补偿打好基础,避免项目完工以后还存在税务方面的分歧。

(一)税务风险向业主转移。

海外项目税务风险向业主转移主要包括两个阶段,首先,在项目投标时,企业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方式让业主来承担税务风险。其次,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国外税法会发生变化,企业要及时计算已经发生的影响并且预计以后产生影响的金额,根据合同规定,及时与业主沟通,把相关的税务风险及时转移给业主。x公司根据项目投标前期考察的情况,了解到印度服务税税率变化比较大,同时,服务税也是在印度执行项目涉及的主要税种之一,在项目投标报价时与业主商议报价中不含服务税金额,在项目执行过程中,x公司缴纳的服务税金额由业主来全额补偿,列明了业主补偿服务税所需要的资料要求,服务税的风险成功向业主转移。在项目执行期限内,项目所在邦的增值税税率由4%调增至5%,x公司积极准备购货发票等资料,并按照合同规定税法的变化造成的影响由业主承担这一条款向业主索赔多支出的增值税金额,在以后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定期向业主提交材料索赔,转移了增值税变化造成的风险并且保证了项目的现金流。

(二)税务风险向分包商转移。

海外项目的税务风险向分包商转移应主要侧重于与分包商签订的合同条款规定,因为总承包商作为分包商的雇主,按照惯例承担税法变化造成的影响,总承包商在与业主签订合同时已经把税法的变化所产生的税务风险转移给了业主。在工程分包招标时,应当要求分包商的报价中包含所有的税款,不能出现合同报价以外的价外税情况。虽然x公司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中不含服务税,但是,为了合理的转移服务税风险,x公司在与分包商签订合同时,明确分包商的服务税由分包商来承担,报价中应考虑此金额,x公司不再补偿,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分包商缴纳服务税金额大于业主补偿给x公司的服务税金额,给x公司带来税务风险损失的可能性。

(三)税务风险向供货商转移。

海外项目在执行过程中一般都会从项目所在国采购大量的材料,由于材料的采购中包含销售税的因素,从税务风险转移的角度看,总承包商应该合理的选择材料采购和销售的模式。在印度根据材料采购的地点可以分为邦内采购和邦外采购,根据采购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采购和不落地采购,每种采购所涉及的税种和需要的资料都有所差异。x公司在进行材料邦外采购时,要求供货商报价的时候不含中央销售税,根据印度税法的规定,如果x公司出具c表格给供货商的话,中央销售税的税率就由5%降为2%,但前提是供货商提供的资料必须符合印度税法规定,否则税务局额外征收的税款由供货商来承担。通过出具给供货商c表格的方式,x公司把其余3%的中央销售税风险转移给了供货商。

四、税务风险的保留。

(一)积极开展项目纳税筹划工作。

纳税筹划是海外epc必须要开展的重点工作之一,如果一个项目在执行过程中没有进行纳税筹划,可以说这不是一个成功的项目。x公司在执行印度项目时做了以下的纳税筹划。1.所得税纳税筹划。x公司的所得税纳税筹划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划分及确定合同金额时,合理的增大境外供货合同,把项目利润转到国内;其次,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所得税纳税筹划。在印度,外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为42%,相比中国25%的税率要高出很多。为了尽可能的增大印度当地的成本,抵扣企业所得税,项目部采用合理转进中国国内成本的方法。2.服务税纳税筹划。根据服务税的相关规定和特点,x公司进行综合分析,针对不同的分包商采取不同的服务税税率。为了避免应缴服务税在工程结束的时候出现支出的服务税不能得到抵扣的情况,账务处理上,项目部、财务部尽可能的在项目开始期间合理的增大服务税可抵扣金额。把项目部支付出去的服务税金额降到最小。服务税纳税筹划的目标是项目部支付给分包商的服务税都能得到抵扣或者从业主处得到返还,x公司不承担服务税费用。3.增值税纳税筹划。首先,x公司通过和税务代理沟和做相应的工作,把申请到的wct证书(工作合同税)税率降到最低,避免了业主代扣的wct工程完工后存在进项抵扣的情况。其次,和物资部门沟通,争取采购的材料都能取得合格的发票。最后,对于分包商自行购买的材料所包含的增值税,在付款的时候都要分包商提供相应的材料证明。尽可能多的抵扣应缴增值税,减少增值税费用。

(二)利用典型案例合理的降低税负。

印度的税法属于案例法,即以前对案件的判定对以后相似案件具有参照性。在x公司印度项目执行过程中,对x公司税务风险比较有影响的案例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案例是对国外进口机械设备是否要缴纳过境税的判决;第二个案例是对不落地销售是否要缴纳增值税的判决。x公司根据这两个案例的判决结果,综合考虑公司总部和咨询当地税务代理的建议,决定暂时不缴纳以上两个业务涉及到的税款金额。为了减少税负,承担了相应的税务风险.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十二

[摘要]在探讨审计风险涵义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cpa)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审计环境的影响、审计技术的局限性、审计内容的复杂性、审计人员素质和事务所的管理等是构成审计风险的主要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从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自身建设、作业过程以及其他方面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以保障注册会计师行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法律责任审计。

随着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的深入,注册会计师(cpa)将成为审计风险的承受对象。审计风险的控制是任何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审计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笔者从审计风险的涵义出发,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及其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控制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对审计风险的理解。

关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理解[1]。在《auditing—anintegratedapproach》一书中认为,审计风险是在财务报表事实上有重大错误时,审计人员认为财务报表公允表达,并因此提出无保留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准则》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事实上错误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那种风险;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于存在重大错误的财务报表未能适当发表他的意见的风险;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ca)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程序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

上述观点都认为,审计风险是指财务报表没有公允表达而审计人员却认为公允表达的风险。而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审计风险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最狭义的审计风险——未能察觉出重大错误的风险;二是狭义的审计风险——发表了不适当意见的审计风险;三是广义的审计风险——审计职业风险,即审计主体损失的可能性[2]。

笔者对审计风险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有更深入的理解。狭义的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活动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使审计工作中存在错误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或审计人员作出错误审计结论而造成损失的概率。包括误拒风险和误受风险。误拒风险是指将正确或无重大错误的被审事项指为错误而形成的风险。一般情况下这类风险很少发生,在实务中一般不予考虑。误受风险是指将有重大错误的事项指为正确而形成的风险。相对于误拒风险,该类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要大得多。因此,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特别注重对误受风险的控制。广义的审计风险不仅包括狭义的审计风险,而且还包括经营风险。它是由于第三者的控告而承担的风险。近来,经营风险有日益增长的趋势。由于审计只限于抽样,在审计未能发现重大错报并提出错误的审计意见时,因审计人员过失而受损失的人,可望从会计师事务所处得到补偿。当某一公司破产或无力偿还债务时,报表使用者通常会指责审计失误。遭受损失的人们由于对其经济利益的关注而对审计人员提出过高要求,一旦受损就希望得到补偿,而不管错在何方。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口袋”概念。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审计风险,都反映了引发审计风险的三个相关方面:或者与审计客体有关,或者与审计主体有关,或者与第三者有关。这说明审计风险有不同的成因。

1.注册会计师审计环境的影响。

审计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法律环境、社会环境和审计职业界自身。

按照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法律在赋于审计职业专门鉴证权利的同时也让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以社会公众为服务对象,合理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平对待有关各方,不牺牲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其在执行业务中由于疏忽大意或故意行为而导致对委托人或第三者的损害,那么其中任何一方都可以依照法律追究cpa的法律责任。在国外,审计人员由于表示了错误的.审计意见而引起诉讼的案件日益增多,而且随着法庭的判决,审计的服务对象以及审计责任有扩大的趋势,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也不断加强。从习惯法到成文法,从“克雷格对安荣事件”,到“巴罗·韦德和格斯理的赔偿案”和“厄特马斯公司对杜罗斯公司案”,再到近年来的“巴·克里斯事件”和“韦斯特克事件”,无一不昭示了这一趋势[3]。在我国,《刑法》、《注册会计师法》、《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了cpa所应承担的行政及刑事的法律责任。近年来的“原野”、“中水”、“忠诚”、“石油大明”、“琼民源”和“东锅”等事件都是这些法律产生效果的产物。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审计客户的不成熟。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尽管颁布了一些相关法律法规,但是仍不完善,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规范,投机心理和短期行为较为普遍,许多企业存在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意图与行为,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缺乏起码的诚实与信誉,甚至贿赂审计人员,使其失去独立性,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cpa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我国曾经发生的多起相关案件即证明了这一点。

审计职业界自身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体制和不正当竞争对我国审计职业界的负面作用。目前,cpa职业界普遍存在低价竞争、高额回扣的现象,加之一些行政管理部门的越权介入,使cpa与会计师事务所处于不平等竞争的不良环境之中,在此种恶劣的审计环境中,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难以实现,或者是要付出高昂代价方能实现。

2.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现代审计的突出特点是在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评审的基础上进行的抽样审计。审计人员在实施抽样时,不论是对被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还是对其帐户金额真实性的检查,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再者,在审计中审计人员对审计成本与效益的选择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在风险未暴露之前,往往会注重成本的低廉,注重随之而来的效益,这也迫使审计人员采取更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因此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

3.审计内容的复杂性。

现代审计主要是以会计信息为媒介的间接审计,由于其不是通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对其进行评价,而是事后通过检查会计信息对经济活动作一评价。因此,其审计质量建立在会计反映的资料上。经济业务的种类和性质是多样化和复杂化的,会计核算如所得税会计、期货会计、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合并会计、外币会计以及网络会计等远远超出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内容。对这些业务的处理,显然要比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具挑战性,更容易发生争议。需要审计人员根据实践经验进行职业判断,一旦判断失误,则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4.会计师事务所及其cpa本身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必须根据职业协会颁布的质量控制准则,建立和执行本所的“质量控制制度”。但是有些事务所根本没有建立或执行自身的质量控制制度,以致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时没能遵守职业准则的要求,从而带来审计风险。从cpa个人的素质来看,应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但目前我国cpa队伍的质量状况尚不尽如人意。一方面,相当一部分cpa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和经验未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加上后继教育的力度不够,使审计风险的管理与控制缺乏内在的保障;另一方面,一些cpa缺乏起码的职业道德,在审计过程中任意简化程序,放宽尺度,甚至为客户偷逃国家税收出谋划策,使审计风险在客观上被人为地放大。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以及审计历史上的许多事件告诉我们,审计风险具有普遍性、不可避免性和潜在性,但也具有可控性。尽管审计风险在客观上是普遍存在的,但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对其进行适当的管理,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以,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机制,进行风险防范和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1.强化审计的质量控制。

1)提高人员素质社会的竞争,关键是人才的竞争,只有造就一批同cpa审计工作相适应,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审计人员,才能有效地防范风险。具体措施是:1提高政策水平和职业道德修养。事务所应定期举行政策法规特别是新税制、新财会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制定事务所人员遵循的道德标准和考核、奖惩的办法,以规范和约束cpa的行为。2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理论水平。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对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规范进行岗位培训。

2)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风险责任制度1实行质量否决权,即cpa项目查证签名负责制和主任审计师把关否决制。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意识,从影响质量和风险的各因素入手,采取多种方法,对审计工作质量层层控制定期进行考核和奖惩。2实行专业分组化。审计风险的出现,很多原因是由于审计人员不了解委托单位和行业的生产经营情况而产生的,因此有必要实行专业分组化。同时有一些大项目如资产评估等综合项目实行审计队伍专业综合化,即兼顾经济、技术、法律等专业人员综合使用,这样有利遏制风险的产生。3建立报告和审计工作底稿的复核制度。

3)审计作业的质量控制重点抓好以下环节的控制点:1事前正确处理好审计风险与重要性概念及证据收集的关系,根据其三者存在的特定关系和重要性原则,正确运用审计风险模型[4],分析影响因素,准确有效地估计审计风险、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从而估计检查风险,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确定审计方法以及证据收集成本的高低,编制实施计划。2事中阶段控制主要是审查计划安排是否与委托单位要求相符,包括审计的内容、范围、完成的时间以及人员分工,并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修订计划,以增强审计工作的时效性和效果性。检查审计方法是否得当,审计依据是否正确,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判断是否恰当;检查资料整理的完整性与逻辑性。同时编制高质量的审计工作底稿,且审计报告必须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充分听取委托单位及当事人的意见;报告应有专人负责审定。

2.保持对审计环境的敏感性。

了解客户及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各方面情况是发现风险避免法律诉讼的重要工作。在实施实际审计前,应了解下列环境事项并保持敏感性:1对整个特别是本地区的财政经济状况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深入了解;2现有的政策、法规对客户的经营管理所产生的影响及其程度;3客户的法定代表人及其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内部变动及外部流动;4客户内控制度健全情况,采取何种核算体系;5已制定的审计专业标准及其适用状况如何;6已掌握的审计知识及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3.防范违约风险违约。

风险防范是风险防范全过程的首要环节,它的控制质量直接影响到以后各阶段的风险控制质量。因此,cpa面临的是审慎选择客户及其业务,即对客户品质的选择和客户业务的选择。1cpa要采取措施了解客户的历史情况,包括是否存在法律诉讼案件,是否存在特别企图;客户对其职工、行业主管、金融、财税、工商等部门是否有不正直行为,以免陷入客户设定的圈套,或受到客户已有诉讼的牵连;对企业经营的集权程度,下年度企业组织结构的预期变动情况以及企业与cpa业务关系的亲疏情况;企业外部债务的多少等,企业有争议的会计问题的多少。cpa对陷入财务困境的客户要特别注意,以免成为面临破产客户的替罪羊而涉及法律责任。2严格签定业务约定书,这是cpa避免法律诉讼风险的关键一环。业务书应当列明服务事项、目的范围、应负责任的程度、报告形式及其他要求和条件,同时表达要清楚、严谨。

4.建立风险保障机制。

cpa即使有内部机制的约束,并严格执行审计标准,恪尽职守,但其审计行为很难绝对避免出现风险和引起法律诉讼。因此,通过提取风险基金、购买责任保险,尽管不能免除受到法律诉讼,但一旦出现风险,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补偿并避免会计师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总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cpa事业要取得发展权,事务所要争得生存权,就必须谨慎地对待审计风险,认真及时地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胡元春.审计风险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39.

[2]徐政旦,胡元春.论民间审计风险[j].审计研究资料,,(1):7.

[3]文硕.世界审计史[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567.

[4]王光远.制度基础审计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50~557.

财政金融风险防范范文范本篇十三

施工安全是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风险之一,由于工程建设项目除具有“项目”所具有的“临时性”、“一次性”特性外,还具有“经济性”、“要素的流动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的特殊性,加上化工、道路、水利等各行业施工作业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工程建设具有很高的安全风险。例如,一般民用基础设施建设中,高空坠落、垮塌风险较多,石油化工建设中,中毒、窒息、化学灼伤、爆炸表现突出。11月24日,在我国江西丰城的丰城电厂施工过程中,就发生了严重的安全事故。工程施工过程中,某段区域平桥吊出现倒塌,事故造成人员伤害数量达到六十人。这类安全事故的出现缺失恰巧体现了我国建筑行业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事故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在岁末年初阶段,疯狂追赶施工进度,同时工程施工方式极其粗糙,大多数施工都是使用人力取代机械。除此之外,分包现象极其普遍,大多数分包队伍管理水平十分有限,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缺乏安全意识,现场管理力度不够等都使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安全风险。作为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在很多领域,如我们深有体会的是石化行业,有一整套完整的qhse管理体系,一次安全事故除按照国家安全管理条例追责外,这个行业的市场也全部失去了。从11月22日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后,国家加大了安全生产的管理和处罚力度,业主、设计、监理、施工企业等建设项目参与方都是责任主体,施工企业是直接作业单位,是安全风险最直接的表现主体,不管事故责任归属那方,安全风险带来的损失都是最不利的,因此,加大对这类风险的关注度,因为这不仅是对企业自己以及施工人员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负责。正因如此,施工企业必须完善风险管理工作。

1.2施工成本风险。

实际施工成本往往会超过预先设定的成本。这些超出部分,有时候并不是小数目,多数情况都属于巨大的“无底洞”。出现这种“无底洞”成本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工程施工质量不高以及工程施工工期较长等。不同施工方案以及施工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施工工期,工程施工工期的延长又会拖延工程竣工的时间,工程竣工的时间被延长,又会加大施工成本的投入,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这是对工程施工成本产生不利影响相对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不仅如此,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不达标就会导致工程验收不合格,从而会使工程进行多次整改,增加施工企业施工成本的投入。这种提及的工程施工质量不达标包含的内容有很多,例如,建筑原材料质量存在问题。工程项目施工质量不达标也与施工原材料收购过程缺乏规范有关,进行原材料收购过程中,出售方与收购方相互串通,通过给与对方一定“好处费”的方式,在暗地里进行协商,以少量资金购买劣质材料却谎称购买的材料为优质材料,从而赚取之间的差价。这样收购而来的建筑材料一旦流入施工现场,就会给施工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与风险,从而导致竣工项目审核不过关,延长施工工期,增加施工成本。

1.3合同签订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建筑企业在项目工程正式施工之前,都会结合工程施工的施工单位以及预期的施工工期进行签订相应合同。这种合同的签订很大程度依赖事先预测,没有实际根据,所以很大几率会导致实际施工工期和预期施工工期存在出入。原因在于建筑企业一般都是通过相关工程技术的计算以及相关因素的分析对工程施工工期进行预算,这本身就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大多数工程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从而延长施工工期,例如相关政策的落实以及恶劣的自然条件等,这是合同签订中存在的最主要风险。不仅如此,建筑企业与施工单位签订的合同,其内容一般不够具体与详细,更有甚者签订的合同自身不具备法律效应,这会增加建筑企业与施工单位出现矛盾与纠纷的概率,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与此同时,签订这种合同也会使竣工工程的质量得不到有力保障,例如,由于合同的不明确,施工单位在没有经过建筑企业同意的前提下,私自将工程项目转包给其他施工单位,这些施工单位是否具有施工条件与资格,建筑企业不得而知。一旦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从而引发安全事故,有关责任很难归属。虽然问题比较严重,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种非法转包的现象却是屡禁不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