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 深昏迷患者护理记录范文(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1-16 08:58:10 页码:7
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 深昏迷患者护理记录范文(7篇)
2023-01-16 08:58:10    小编:ZT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一

糖尿病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伴有因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异常。该病在临床上的主要病征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约90%,以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

就中医而言,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消渴症”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之消渴篇对“三多”症状亦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症患者的小便是甜的。

1.糖尿病症状x+任意时间血浆葡萄糖水平≥11.1mmol/l(200mg/dl)

2.空腹血浆葡萄糖(fpgxx)水平≥7.0mmol/l(126mg/dl)

3.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xxx)中,2h血糖值(pg)水平≥11.1mmol/l(200mg/dl)

1.糖尿病引起病痛和治疗措施给患者带来不便。

2.糖尿病并发症造成残废或者早亡。

3.用于糖尿病治疗的费用可能给其本人、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国家带来沉重经济负担。

4.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高渗性昏迷)

(3)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泌尿系统、皮肤等感染

5.慢性并发症

(1)引起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

(2)引起糖尿病肾病——导致肾功能衰竭。

(3)引起大血管病变——导致中风。对于心血管病,有70%患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而导致冠心病。

(4)损害神经系统——运动和感觉功能受损。

(5)糖尿病足——是截肢、致残主要原因。

(一)方药

1、上消(肺热津伤)型

表现: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洪数。

方药:玉泉丸、消渴丸

单方验方:降酮汤、人参白虎汤

2、中消(胃热炽盛)型

表现: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结,舌苔黄干,脉滑数。

方药:玉女煎、消渴丸

单方验方:参黄降糖方、萝卜汁、消三多汤、扶脾消渴汤

3、下消(肾虚精亏)

表现: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尿甜,口干,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腰腿酸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

方药: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消渴丸

单方验方:下消饮、滋肾蓉精丸、补肾滋阴汤

(二)重要验方

黄芪40克,生地黄30克,山药30克,玄参35克,黄芩15克,黄连15克,川芎15克,黄柏15克,赤芍15克,苍术15克,栀子20克,茯苓20克,当归20克,生牡蛎50克。

水煎2次,分2次服用,每日一剂。

(三)针灸疗法

主穴:胰俞、肺俞、脾俞、肾俞、三阴交、太溪

配穴:上消者,加太渊、少府;中消者加内庭、地机;下消者加复溜、太冲。

操作:主穴用毫针补法或是平补平泻法。

(四)耳针疗法

选胰胆、内分泌、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屏尖、胃等穴,每次以3~4穴,毫针用轻刺激,或用揿针埋藏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五)穴位注射法

选心俞、肺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或相应夹脊穴、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关元、太溪。每次选取2~4穴,以当归或黄芪注射液,或用小剂量胰岛素穴位注射,每穴位注射液0.5~2.0毫升。

(六)饮食疗法

控制每日摄入总热量,维持理想的体重;平衡膳食,食物多样化,谷类是基础,限制脂肪摄入量,高膳食纤维膳食,减少食盐摄入,坚持少量多餐,定时、定量、定餐,多饮水,限制饮酒。

(七)运动疗法

时间一般在餐后60~90分钟,每日1~2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定时定量,要持之以恒。方式可步行、散步、慢跑、游泳、打太极拳、爬楼梯、骑自行车等。

推荐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二

一、在门诊实施任何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应亲自与患者(或家属)沟通,作为最后确认的手段,以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二、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诊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年龄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三、各诊区挂号、分诊护士,挂号时认真核对患者“健康行”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确分诊,帮忙患者选取医师,准确为患者刷卡挂号,避免因分诊错误导致换号、退号。

四、给患者建卡时核对身份证或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正确输入患者信息。

五、对预约患者认真核登记表中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及手机号码、就诊卡及病历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地址、药物过敏史及联系电话。医师为患者诊治前核对就诊卡及门诊病历患者基本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六、对昏迷、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无自主潜力、新生儿、7岁以下患儿及无痛检查、手术等患者,务必使用腕带作为识别身份的表示和查对的有效手段。在各种诊疗、护理操作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上的各项信息,准确识别患者身份。

七、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务必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八、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推荐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三

为了确保医疗安全,同时使患者权益及生命安全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特制定本制度。

1、患方带城镇医保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卡或公司医保卡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医保或医疗卡的卡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2、患方带身份证就诊挂号的,以挂号票据上显示的身份证号作为患者的唯一标识进行相关的诊疗活动。

3、患方就诊挂号时未能出示以上任何一种证件的,门诊部挂号人员按患方自己填写的姓名、年龄、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作为患方的就诊卡信息出具就诊卡和挂号票据,当使用姓名、年龄识别患者身份有困难时,可选择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等这些补充信息来确认病人。

4、当医师发现患方使用别人的身份信息为患者就诊或使用成人身份信息为未成年就诊的,应劝说患方使用患者本人信息重新挂号,但如果患者病情属于急危重症,则不得影响患者的及时诊治。

5、对无法确认身份的无名患者,接诊医护人员根据当时患者的有关情况制作“腕带”牌,上面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性别、诊断等,并在门诊病历上注明,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1、住院患者必须建立床头卡,住院病人一览卡。

2、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2种(姓名、性别、床号等)方法(禁止仅以房间或床号作为识别依据)确认患者身份,确认识别无误后方可进行操作。

3、临床治疗护理活动中,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及其他诊疗活动前,医护人员除应采取以上方法确认患者身份外,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确认患者身份。

4、对急诊室、产妇、手术患者;对病情危重、意识不清、急救、输血、镇静期间患者;对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身份无法识别患者;对成批救治的伤员(≥2人时);对传染病、药物过敏等患者必须使用“腕带”标识,作为患者身份识别信息的载体。对新生儿、意识不清、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无法向医务人员陈述自己姓名的患者,如有陪同人员,还必须由陪同人员陈述患者姓名。

5、腕带填写的信息字迹清晰规范,准确无误。项目包括:科室、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等信息。必须经两名医务人员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需要经两人重新核对。

6、患者使用腕带舒适,松紧度适宜,皮肤完整无破损。

7、医务科和护理部加强对患者腕带使用情况的检查并有记录。

8、患者转床、转科时,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和交接规定,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并做到二人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识别各种信息的一致性;急诊科与病房、急诊科与手术室、手术室与病房、病房与其他科室、产房与病房,必须及时制作并更换新的“腕带。”

急诊科、病房、手术室、产房之间以及转科患者的身份识别及核对程序。

1、患者由急诊科收入病房,由急诊科人员、病房值班护士按照《住院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有关规定共同确认患者身份并双签名于“送病人登记本”中。

2、患者转科时,必须及时更新床头卡、病历牌(卡)、住院病人一览卡等信息,并由转出科、转入科护士在“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认真做好识别和交接记录。

3、病房与手术室相互转接患者:

手术前一天由病房责任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

手术患者核对:依据手术通知单和患者病历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患者之前:手术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还必须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

1、患者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负责给患者系上腕带,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腕带使用的注意事项及重要性。

2、腕带标识一般佩戴于患者上肢左手,特殊情况的佩戴于下肢。

3、严禁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随意将病人标识腕带取下。

4、执行各项治疗护理前要认真核对腕带信息。

5、如遇转院或腕带不慎丢失,应由责任护士给病人重新佩戴腕带。

6、严禁任何人涂改,刮除腕带标识信息。

7、腕带标识是病人的专用信息,不得借予他人使用。

8、在手术病人转运交接中识别患者身份的具体措施如:手术病人进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对患者使用“红色”腕带标识,写清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病区、床号、住院号、诊断、血型,麻醉前手术室麻醉医师、护士分别核对,手术前手术医师核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护士核对取下。

9、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患者在诊疗活动中使用“蓝色”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辨识病人的一种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诊室实施。

10、新生儿出生后由巡回助产士或护士给新生儿带上“粉色”(女婴粉红色,男婴粉蓝色)腕带,填上母亲姓名、性别、床号、体重、出生日期,回病房后由病房护士核对。

推荐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四

霸州市四院的各位领导:

我叫,我的老伴名叫王,84岁,于今年10月22号因咳嗽喘的毛病,入住我院呼吸科。写这封感谢信,是要特别感谢我们医院呼吸科的主治大夫杨雅楠和护士李颖。

我老伴住院以来,杨雅楠大夫和护士李颖给我和我老伴很大的帮助,因为我老伴以前患过脑出血,留下后遗症,做(坐)轮椅行动很不方便,而且耳背,听力也不好,我一个人照顾很吃力,这期间,大夫和护士帮助仔细检查, 精心照料,从来没有嫌过麻烦。

在住院后第六天,我老伴突发心脏病,呼吸困难,命在旦夕。当天晚上的主治大夫是杨雅楠和护士李颖,两个人丝毫没有耽误,尽全力开始抢救工作,杨大夫一直按压老伴胸口复苏心脏,李颖护士赶紧着给心内科大夫打电话,然后忙着做心电图,当时我老伴两只手都输着液,做完心电图又给我老伴举着液,直到抢救工作结束。两个人竭尽全力的一刻也没有耽误,经过抢救,最终老伴抢救了过来。但是又过了一天,人毕竟年事已高,我老伴又突发脑梗,杨大夫他们又忙着找来神经内科的大夫,也是用尽各种办法抢救。最终结果,抢救也没有效果,老伴昏迷不醒(省)人事了。但我知道大夫们已经尽力了,杨大夫给我建议,还是回家去给老伴准备后事,回天无力了。我听取了杨大夫的建议,带着老伴回家了,靠着呼吸机维持到第二天凌晨,老伴离世。

虽然老伴的生命没有留住,但我在医院的这一个多星期,感受到了白衣天使的高尚的职业操守和美丽的品格,他们配得上这四个字,他们尽了他们所能做的,我老伴的生命期限已到,任何人也挽不回了。

老伴已经走了,但白衣天使给我留下的感动挥之不去,愿意写这封感谢信,表达一下快年近古稀的一个老人的一点心声,感谢医院,感谢杨雅楠大夫,感谢李颖护士,感谢所有坚守在自己岗位上的白衣天使们,你们辛苦了,愿好人一生平安!

感谢人:

20年11月17日

推荐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五

病人在院期间应被正确识别身份,包括门、急诊病人和住院病人。

1、住院病人均应佩戴腕带作为身份识别标识。

2、腕带佩戴规范

目的:

(1)病人流动过程中能被正确识别(如加床、转床、手术、外出检查等);

(2)有过敏史者有醒目标记,随时提醒,方便核对;

(3)意识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确识别;

(4)确保母婴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

(5)医生查房时准确快速地确认病人、读取病人信息。

①手术病人(包括微创手术)、危重病人以及过敏性体质病人务必佩带腕带,作为病人识别标志。

②腕带填入的识别信息务必经两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有损坏,及时更新,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

③按操作规范给病人佩带腕带,垫1—2指按紧搭扣,松紧适宜,防止扭曲、勒伤。病人出院时去除腕带(在医院死亡病人需经家属确认尸体后才去除)

④执行各项治疗、护理操作时均需核对腕带。

附:国际病人安全目标管理规程

(一)目的

保证医院相关运作流程和政策贴合国际病安全目标的要求,透过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执行,以确保病人安全,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二)标准

1、正确识别病人:要使用至少两套病人识别码

(1)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输血制品、抽血标本或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标本、给病人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或操作时,至少要有两套病人识别码。

(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号(性别或年龄)和病人姓名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在病人入院时记录在腕带上;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对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诊的医护人员临时命名)和门诊号作为病人的标识码,在病人进行抢救室时记录在手腕带上;门诊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诊卡号作为病人的识别码,出生日期、住址、电话号码能够作为病人识别的补充信息,当使用识别码有困难时可选取这些补充信息,询问病人后再与这些信息进行核对。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在核对病人的识别码时,询问病人“请问你叫什么名字?“让病人回答,然后将病人的回答与手中信息进行核对。

(3)放射科、检验科等辅助科室允许使用流水号或住院号、姓名等其他贴合要求的号码作为病人标本的识别码,但科内务必统一,并在科室管理规程中书面写明政策。

(4)在病人的血袋、药袋和标本的标签上要写明(或打印出)进行病人的识别码,以便与病人进行核对

(5)在给病人治疗、用药、输液、输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标本时要对病人的识别码进行核对。

(6)病人的床号和房间号不能作为病人的识别码使用。

2、有效改善相互沟通

(1)在工作只能需执行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接到各类的紧急口头报告时,务必有一个口头确认过程,护士或接听报告的人首先要把别人告诉你的信息写下来,要有书面记录,然后大声复述一遍口头医嘱的全部资料、各类检查紧急的口头报告资料,对方确认无误。

(2)医院允许在病人抢救、中深度镇静治疗、手术时使用口头医嘱。在紧急状况下,在医师不能立即到达又需要立即处理时能够使用电话医嘱,其他状况不准口头医嘱或电话医嘱。原则上尽量减少使用电话医嘱,患者出现病情变化,下级医生请示上级医生后,上级医生在电话中下达的医嘱要由值班医生或管床医生下达书面医嘱后护士才能执行,而且要在病程记录中记录相关资料。

(3)口头或电话医嘱下达后,护士即要立即书面记录(可记录在口头医嘱单或其他记录纸上),并根据书面记录资料大声复述给下达医嘱的医生后,听到复述医嘱后,医生要明确示意,经确认无误后护士执行。在个性紧急且人手紧张的状况下,护士记录口头医嘱会影响到病人抢救时,可先按要求在保证正确用药的前提下执行口头医嘱,事后立即补记医嘱资料。口头或电话医嘱要在病人抢救完成后六小时内在电脑系统内补录,并打印签字。手术病人的口头医嘱单要求下达医嘱的医生和执行护士签字确认,并存入病历中保存。

(4)所有急诊检验结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异常检查、检验结果(简称危急值)需要及时通知临床医护人员。检验科和其他辅助检查科室要建立检查危急值报告标准,标准中要包括检验、检查危急值得项目名称、临界值、报告流程和报告职责人。并以书面的形式确认,同时要对全科人员、新入职员工进行培训。检验危急值得报告能够透过lis系统自动控制,并提醒检验师。所有急诊检查项目的结果和/危急值结果的书面报告要在审核后立即发送,并电话通知临床科室,以便医师及时得到相关报告。

(5)临床科室工作人员,包括医师和护士在接听到急诊检查结果、危急值结果报告后,要有书面记录,并将记录的资料大声复述一遍给报告人听,要得到对方的确认。记录的资料包括病人姓名、住院号、检查项目名称、检查结果、接听电话时间、报告给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的时间等。各科要有记录本登记,以便职能部门检查。

(6)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接到检查项目高危报告后,要及时对病人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向上级医生或科主任请示报告,并在病程记录中记载。

(7)在急诊病人入院前与接收科室进行电话沟通时,需将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初步诊断、生命体征、基本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医疗设备(氧气、心电监护、呼吸机能)以及病区问的其他相关信息等告知病区,病区接电话人员要有书面记录并大声复述给打电话的人员,要得到对方的确认,同时医护应相互告知。其他状况下进行的电话沟通要按进行记录。

3、消除手术错误

(1)手术前暂停:为了避免手术病人、手术方案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开始前停止术前所有操作及术前核对。

(2)手术前核对

①为了避免手术病人和手术部位的错误,在手术室的手术和门、急诊小手术都要列出核对清单,手术开始前要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认真核对清单中所要求的资料,一致确认手术病人、手术方案、手术部位和病人体位是正确的且在正确的手术室,手术需要的所有医疗文书齐全,医疗设备已准备好且功能正常。

②在手术室进行的手术、手术前核对要在麻醉诱导前进行,手术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麻醉师、巡回护士一齐根据中“手术前核对清单”中的资料进行逐项核对,核对资料由巡回护士记录,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记录。

③门、急诊的小手术应在手术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术医生、治疗护士一齐核对,核对资料由治疗护士记录在中,并将参与核对人员名单进行记录。

④当核对清单内的项目无法透过(填“否”)时,手术不得进行,如果在特殊状况下仍需手术时,要经过医务部或总值班同意。紧急抢救生命的手术以争取时间、抢救病人生命为主要职责,能够先抢救,后报告。

(3)术前手术标记:所有手术操作,包括在手术室内进行的手术、在门诊进行的手术、在急诊进行的`小手术都要进行手术标记。标记要精确、清晰可见,可能状况下由病人讲出病变部位。

①住院病人由手术医生在病区进行手术标记,门、急诊手术的病人也应有手术医生在门急诊进行手术标记,除非是威胁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的状况下能够在手术室手术前铺单前进行手术标记。手术标记需要病人或家属的参与,清醒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触动病人的肢体方向确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认同。昏迷的病人进行确认时要请病人家属参与,要得到病人家属的认同。

②手术切口、穿刺点和手术部位的标记都要准确、清晰,铺单后还能够看得清楚。手术标记要使用蓝色和紫色油性标记笔。

③手术标记笔应放在各病区的指定地点,每位医生都要明白具体地点,每位术科医生应随身携带标记笔,手术室应备消毒后的标记笔供使用。标记笔只能用来作手术标记,不准它用。

③其他操作或治疗如有左右区分,在操作或治疗时容易发生部位错误时也需标记,如局部热疗、胸穿、腰穿等状况。

4、减少病人跌倒风险

(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评估工具来测定和确定病人跌倒的危险因素,对高危病人进行跌倒风险评估。

(2)门、急诊病人对病人进行跌倒风险的评估和记录,如有跌倒风险要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住院病人

①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护理评估中务必包括对病人跌倒的风险评估(新生儿除外)。跌倒风险评估资料包括病人的年龄、意识状况、走动潜力、自我照顾程度、跌倒病史、药物使用状况、环境设施状况等引起跌倒的风险因素,并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记录。

②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须进行动态评估,病人出现下列状况需随时评估:转入病人、病情变化(如手术后,意识、活动、自我照顾潜力等改变)、使用镇静/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压/、调血糖等药物时、跌倒后、分值发生变化时、更换陪人或家属时;同时对病人家属进行预防跌倒教育,并有书面记录。

③对于跌倒风险的病人要在床头挂标识医院牌,并根据医院的相关指引制定切实的预防病人跌倒的计划,而且这些计划要得到执行。

④病人跌倒发生后护士要对病人是否受伤、受伤的程度进行评估,如有受伤立即通知主管医生或值班医生,对病人的伤情进行进一步评估,并进行相应处理。同时要对病人进行相关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预防再次跌倒的计划,同时要按流程和要求报告。报告资料包括:跌倒发生的时间、地点、伤害程度、引起跌倒的危险因素、事件处理经过及具体推荐。

⑤总务、基建后勤要确定哪些环境因素和设备因素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时巡查评估,同时要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尤其是病区护士发现病人跌倒的高危环境和设备因素存在时,及时通知后勤进行处理。

⑥护理部、医务科每月对导致病人跌倒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改善意见,并报院安全管理委员会批准后相关部门执行。

⑦科主任和护士长要对员工,包括新入职的员工进行预防跌倒的培训,医护人员对病人及家属进行预防跌倒的健康教育。

⑧护理部、医教科等职能部门联合制定预防病人跌倒的指引。

推荐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六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我是__部门的sss,我来自云南的偏僻穷农村家庭,上次孩子出世,不幸查出患有先天性的脑瘫,但是医生说病情很严重,立即住院治疗,花费了2万多元,最后由于没钱不得不回家保守治疗,前几天半夜的时候,小孩子病情有发作了,并且有短暂的休克和昏迷,情况十分的危险,幸亏发现及时迅速送往医院治疗,经过半个多月的时间治疗,基本可以出院了,这次的治疗花费了我所有的积蓄,还给自己背上了2000多的外债,给我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带来很大的经济负担,家里有还有父母要养,全家人的生活没有着落,让我非常的揪心,不知道明天的陆怎么走,幸好,听领导告诉我说这次公司和国家有补助的政策。我非常希望能通过这次的机会来缓解一下自己的经济困难和家庭压力。

我来公司上班已经有3年多了,在这几年的时间里,认真工作,尽职尽责。丝毫没有放松自己,不但把自己的本质工作做好,而且还帮助带出一批一批的心同事。把公司的利益方在第一位,可是现在,面对如此的生活压力,让我自己喘不过气来。但我自己还是坚持了,丝毫没有妥协倒下,永远的为公司尽我的努力,这次我真的需要公司帮我一把,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在我最困难的时候,能伸出缓助只手,让我熬过最后的关头,我从新找回信心,相信自己能挺过困难,在今后一定更加努力的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衷心的感谢各为领导,

此致

敬礼!

申请人:

20__年__月__日

推荐昏迷患者护理查房范文通用七

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一、住院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住院号;所有住院病人均应按要求佩戴腕带,腕带信息包括: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诊断等。

2、护士为病人进行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等各种操作、治疗、护理、检查及转运前,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病人身份,至少同时使用2种以上身份识别方式,如床号、姓名、住院号等,禁止以房间号或床号作为识别的唯一依据。

3、当同病区出现同名病人时,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将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作为病人的身份识别依据。

4、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住院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5、病人在进行检验、放射、超声等诊疗时,操作者需认真核对病人腕带上的信息,并让病人或其近亲属陈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对,以确保病人身份正确。

6、若腕带损坏时,应及时更换,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

7、鼓励病人参与身份识别的所有阶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及时表达对安全及潜在错误的关心,询问对其治疗的正确性。

8、将病人身份识别制度及流程纳入各级各类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定期督查落实,持续改进工作。

二、门急诊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确认门诊病人身份的唯一标识是:就诊卡号。

2、门、急诊病人由病人或家属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属自己书写病历眉栏信息,以保证病人信息的准确性。

3、急诊留观、昏迷、危重及抢救病人等应佩戴腕带。

4、腕带应清晰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等信息,字迹清晰、工整。

5、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病人如手术、神志不清、新生儿、不同语种、语言交流障碍等,将就诊卡卡号、姓名(临时命名)作为腕带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识别。

6、需手术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诊医师联系手术室或病房,由急诊护士和接诊医生核对病人信息,最少2种识别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就诊卡号等,并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名。

7、急诊护士或接诊医生与病房或手术室护士进行2人核对,交接病人病情、治疗、药物等,并双方在交接本上签名。

三、转科交接病人身份识别登记制度

1、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新生儿室之间病人转科交接时,应加强病人身份识别,确保病人安全。

2、检查病人腕带、生命体征、药物治疗等,整理病历、准备物品,据实填写《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必要时准备抢救物品,确保病人转运过程的安全。

3、与接收科室进行详细交接,接收科室护士让病人或其家属陈述病人姓名,确认病人身份,并认真查看病情、皮肤、药物、检查等。无疑问方可在《病人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确认。

四、同名病人身份识别制度

1、所有住院病人均佩戴手腕带,作为各项诊疗操作前识别病人的标识。

2、如遇住院同名病人,应在治疗单上作警示标识,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应使用床号、姓名、出生日期、住院号核对病人身份。

3、门诊如遇同名病人,各项诊疗护理操作时,应采用姓名、年龄、住址及就诊卡号核对病人身份。

五、身份不明病人的身份标识方法

1、医护人员接诊身份不明病人后由接诊医护人员为病人按“无名氏+数字序号”进行临时命名,如果有多名病人时按“无名氏

1、无名氏2”等顺延。

2、如病人住院,由住院收费处将病人的临时命名输入信息系统,获取住院号。 3.如病人在住院期间身份已确认,将信息系统中病人身份信息更改。

4、当给病人用药、输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标本、采集其他临床检验、检查标本或进行其他任何治疗、操作、处置时,都必须用执行单与病人腕带上的姓名及住院号/就诊卡号核对,无误后方可进行。

六、新生儿/婴儿身份识别(查对)制度

1、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由助产士或护士给新生儿戴上双腕带,认真填写母亲姓名、新生儿出生时间、体重、性别、床号、住院号,作为新生儿身份识别标识(如系双胞胎分别用大小区分),新生儿在住院期间双足系上腕带(特殊情况双手),实行双腕带管理。留取母亲手拇指印和婴儿右脚印保存在病历中存档

2、护士在为新生儿进行沐浴、给药、接种、采集标本等各种治疗、护理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同产妇或家属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至少同时使用2种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如:母亲姓名、住院号、出生日期等,禁止仅用床号作为识别唯一依据。(双胞胎用出生时间区分大小)

3、做好手术室/产房/病房之间的新生儿转交接工作。助产士和病房护士认真同产妇或家属核对新生儿腕带信息;评估新生儿情况,包括面色、呼吸、皮肤等,若无疑问在 “产房与病房产妇及新生儿交接单”上签名。

4、母亲转床时,必须同时更新新生儿腕带信息,并做到双人核对,并落实相关记录和交接。 5.新生儿需外出会诊或检查时,必须有工作人员及家属共同陪同并持会诊单到相关科室,确保新生儿安全。

6、一旦发现腕带等身份标识不清或遗失、脱落,应及时补齐,新补腕带须与原腕带信息和病历信息核对,经护理人员双人核对无误后方可系上。

7、出院时,与母亲/家属一起认真核对腕带上的信息,确认身份,无误后方可办理出院。 8.护理质控小组定期检查腕带使用、新生儿身份查对情况,有督导并有记录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