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记者采访问题范文(汇总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22:09:31 页码:14
记者采访问题范文(汇总15篇)
2023-11-23 22:09:31    小编:ZTFB

题词是一种在书籍、文章或礼品上写下的简短祝福语或感言。如何抵抗诱惑,保持自律是年轻人需要思考的问题。接下来是一些关于总结的精选文章,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记者采访问题篇一

采访对象:爸爸。

采访者:魔镜公主。

采访记录:

问:多看多读一些什么书更有利于学习?

答:在学习好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多读多看一些教辅资料,多学一些让自己提高动手动脑能力的和道德规范的.书。

问:学习应该做到哪几点?

答:第一点要做到:学习要有计划,从易到难,学好基础知识。第二点要做到:不偏科,提高综合能力。第三点要做到:勤于思考,多观察,多分析。

记者采访问题篇二

我从小就喜爱收藏。在我的房中,摆满大大小小的玩具汽车,我也收集邮票,还做剪贴,对收藏橡皮擦更是情有独钟。我常常把玩收集到的橡皮擦,还把它们进行分类,装在几个精美的大盒子中。

张记者问我:“你收集这么多的橡皮擦的钱是哪来呢?”我说:“是把长辈给我的零花钱积攒下来的。”采访之后,张记者给我和我收藏的橡皮擦拍了好多照片。他还夸奖我,并希望我在学好功课的同时,把好的兴趣爱好坚持下来。

一个小小的收藏,竟然引起报社记者的浓厚兴趣,还受到表扬,我心里乐开了花!

(点评:这是很有意义的收藏,小作者不仅从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绘画技巧,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收获了快乐,一举多得,不亦乐乎!)。

记者采访问题篇三

答案:冯有真。

相关阅读:

《张家港日报》中国采访奥运第一人———冯有真1936年,第十一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政府首次派出69名运动员参赛,同时特派1名随行记者进行采访,这位有幸成为第一个采访奥运会的中国记者就是冯有真。

记者采访问题篇四

刚刚参加了全省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工作会议的电视拍摄采访报道,较为辛苦。辛苦之余,觉着有必要把自己从业几年来的重大会议电视拍摄采访报道的经验心得总结于此,以便自己今后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是和广大同行及博友交流切磋的一个平台。

重大会议新闻开始之前,电视记者和其他媒体记者一样,需要提前到达会场。时间相对讲越早越好,以便做好现场的熟悉工作,机位的选择、最佳拍摄角度的选择,熟悉会场光线、搭设脚架及其他情况等。应该收集好会议相关文件,了解会议议程,做到会议各个环节及时间掌握上心中有数,在拍摄时也就能从容不迫了。

如果会议主办方事先没有安排摄像机位的空位,在有必要前提下提前到会场,可以及时跟会议筹备方沟通协调,调整座次,留出摄像区域。如若不行,则必须退而求其次,另外选择机位区域了。

拍摄前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调整摄像机白平衡。很多记者(包括很多老记者)往往没有选择最佳的调整白平衡的位置,一般在会场的任意一个位置完成校白。这样做其实是不恰当的,应该到会场主光源的中心区域进行校白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充分还原会场色彩,避免偏色等情况的出现。

拍摄之前还应该检查摄像机的声音拾取的按钮选择。如果没有插话筒采访线,也就是直接用摄像机外接话筒拾取声音,最好事先预录一段听声音正常否,不正常则须立即调整摄像机声音拾取按钮(一般的摄像机声音拾取按钮处于调整范围的中间处,差不多是摄像机出厂的设置标准),或沟通主办方调整会场讲话声音等设备。

拍摄之前还应仔细检查录像带、磁卡(如p2卡)等记录设备是否正确安装,是否有足够录制空间(很多记者同行往往在拍摄中间出现录像带或磁卡已满等情况),且应备足录像带或磁卡,因为现场有许多事先不能预料的情况发生。如果拍摄中记录设备已满,基本不可能返回单位取,如果在乡镇或者出差的情况下,更是难以完成采访报道任务了,陷入无比尴尬的局面。

在拍摄时应该掌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应从全景、大景、中景、近景、特写这样一个顺序进行。会议新闻一般拍摄顺序为:会场全景——领导席——主要领导近景——其他领导近景台下方参会人员全景、近景(如人物拍摄左一排、右一排)。领导拍摄其实很有讲究和学问。主要领导景别相对较小一些,在画面中要突出一些。其他领导在画面中则稍微小一些。据同事讲,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常常会在节目直播过程中临时加入一些刚刚收到的消息,这种新闻对电视摄像记者的要求就很高。因为要运用到“无剪辑拍摄”模式,后期基本不用剪辑,直接可以供导播播出。这种拍摄对镜头、领导拍摄的先后顺序,镜头时长等有着相当严格甚至近乎苛刻的要求。

在拍摄中还应该注意和同行之间的默契配合。比方说别的电视摄像记者正在拍摄,你又想经过他的面前去另外的角度拍摄,就需要等待同行一个镜头完毕之后或者示意其你要经过,否则你的大脑门或者上半身充斥于同行的镜头当中,造成别人的废镜头。还有在有的重要时段或领导讲话等情况下,很多记者会一哄而上,这时候你必须“冲上去”抢占最佳位置,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不要相互挤压阻挡,应该注意采访安全和职业道德。

在会场拍摄需要来回走动时,应该尽量做到步伐轻、速度适中,不能太快也不能过慢,有时需要弯腰则弯腰,弯腰不代表你低人一等,相反你会赢得别人的肯定和好评,别人会认为你“懂事”,与会场气氛和谐相融。

在会议正式开始之前,你需要打开摄像机,进入录制模式,架好机器,选好景别,聚焦清晰,随时准备按动“rec”键。另外会场光线暗,可以用手动光圈适当补光。拍摄背景为明亮的窗户的人物时,需要打开背光模式。

不光会议新闻电视记者需要做到这些,其他的采访任务也是如此。在包括重大会议新闻等新闻报道之前,应该充分休息好,精神饱满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展现出新闻工作者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个人气质。

总体上讲你需要做一个有心人,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做到事情了然于胸,胸有成竹。自己还需要关注和“审视”自己的镜头,注重总结不足、汲取经验,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重要会议等电视新闻的拍摄采访报道任务。

记者采访问题篇五

记者是传媒行业中最核心的职业之一。他们的工作包括调查、采访、写作等,他们是我们了解新闻的窗口之一。但是,做一名记者并不容易。正如蒲松龄所说:“文章写得好,就像是魔术一样,看起来是轻轻松松的,但需要深入钻研,细致入微。”在采访中,记者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人、事件和情境,需要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成功采访。在我的记者生涯中,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心得体会。

段二:提问的艺术。

一次成功的采访主要取决于你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受访者回答,让他们感觉到你对他们的关注和重视。在提问时,不要问太多开放性问题,以免让受访者感到沉闷和无聊。相反,要问一些紧凑、直接和简单的问题,以便受访者只用“是”或“否”就可以回答。在采访时,尽量保持谈话的流畅性和连贯性,让受访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和态度,以尽量避免引发矛盾。

段三:采访中的文化背景。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沟通方法。因此,在采访过程中,要注意受访者的文化背景,以尊重他们的信仰和价值观。这样不仅可以建立信任和友好的关系,更可以深入地了解对方并正确地收集信息。同时,对于一些不同文化背景的受访者,我们要理解他们的文化差异,尽量不采用过于直接和强烈的表达方式,除非必要情况。

段四:打破困难。

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顽固或不合作的受访者。如何打破这种困境,深挖信息呢?这要求我们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创造力。有时,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受访者述说他们的背景、经历和成就来打破僵局。有时,我们可以通过问一些个人感受和情感问题,达到引导受访者打开心扉的目的。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戒备心理来控制采访的节奏和方向,让受访者在更加舒适的状态下回答问题。

段五:结尾。

采访本身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采访中深入挖掘所需的信息。切记,采访不是单纯地收集和记录数据,更是一种人际交流的过程。了解受访者和他们生活的背景,采用得当的沟通手法,应对不同的人际关系,会让你的采访更加高效、有趣和富有成效。记住,要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必须在采访中发挥灵活性、机智和深度认识。

记者采访问题篇六

20xx年11月16日,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迎来了80岁的生日。今天,许多老校友再次回到了母校,走进曾经学习过的教室,共同回顾浓浓的师生情同学情。我作为校记者团的一名小记者,荣幸地采访了4位不同魅力的校友,感受到了他们对母校深深的热爱。

第一位叔叔叫“王鲁玲’,他1968年就在琅小学习了,他对琅小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印象深刻,他说:“要独立思考,要讲真话,做事要坚持。”

孙海光是我采访的第二位对象,他是一个幽默的爷爷。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是1963年参加南京市第一次横渡长江,他真诚地祝福我们幸福,并告诫我们:“人的一生路很长,要做好战胜困难的准备。”我还与这位爷爷有一个秘密的约定哦!

孙南南,一个看上去很慈祥的'阿姨,她认为琅小的氛围很好,希望我们能够珍惜并勤奋学习,要有动手能力。

三位被采访者都清楚的记得班主任老师,最后一位年轻的姐姐则是我们戚校长的学生,她最难忘的事是当班长,她还和我们开了个玩笑说:“不要早恋”,把我们都逗乐了。

今天是个难忘的日子,学长们的谆谆教诲,我会铭记于心,我为自己能够在琅小学习感到骄傲,也为琅小自豪!

记者采访问题篇七

采访是记者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采访,记者可以获取信息、了解现场、掌握事件进程,为报道提供有力支撑。而采访技巧也是记者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在多年的采访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采访心得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第二段:准备工作。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非常重要,包括了解采访对象、收集相关资料、分析采访重点等。在决定采访对象的同时,了解其身份、职责、熟悉其所在领域,这样有利于建立共识,加深相互理解。在收集资料时,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如网络、图书馆、专业论坛等,这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为采访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支持。在确定采访重点时,可以考虑采访对象的个人特点、工作实践、态度表现等,从中提取出关键信息,便于加强报道的针对性和生动性。

第三段:沟通交流。

采访中的沟通交流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技能。采访对象的个性和性格特点各不相同,有的面对镜头大放厥词,有的却沉默寡言。针对不同的个性特点,我们也要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采用不同的技巧和方法来问问题和引导对话。在交流中,表情、语调、姿态等均是重要的非语言沟通方式,我们还可以利用目光交流、手势、点头等方法,让采访对象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关注,从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效果。

第四段:提问技巧。

在采访过程中,提问技巧是一项重要的技能。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出探讨的重点和方向,并启发采访对象,促使其提供更为详细、深入和有价值的信息。提问时,可以采用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相结合的方式,以引导采访对象提供信息,并且避免过多引导性和偏见性问题的出现。同时,在提问前,我们要对原来准备的采访重点进行检查,确保能够顺利完成采访任务,同时尽可能实现更好的新闻效果。

第五段:总结。

采访是记者事业中极为关键和重要的一个环节,它要求我们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巧,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取得满意的新闻效果。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我们要采取不同的交流、提问技巧,根据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和位置。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我相信随着采访的不断深入和积累,我会更好地提高自己的采访技巧和作用,满足人民群众对获得信息和了解真相的期望。

记者采访问题篇八

大约有90%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

——[美]杰克·海敦《怎样当好新闻记者》。

一、拉近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

从采访对象最关心、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谈起。美国记者怀特·汤姆索采访尼克松,就是从他最感兴趣的话题——足球谈起;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采访邓小平,是从他的生日谈起。

1986年9月,美国著名记者华莱士采访邓小平,亦采用了这种方式。在短短一小时的采访中,他向邓小平提出了许多问题,这其中包括中苏关系、中美关系及中国现行政策等许多敏感甚至尖锐的问题,都得到圆满的答复。

二、在倾听中提取新问题。

抓住线索,寻根究底。倾听被采访对象的发言,从中发现新线索,以此激发被采访对象的谈话激情,将采访引向深入。

中央电视台《面对面》栏目在2003年“非典”疫情得到控制后,对中科院院士钟南山的采访提问就是如此:

王志: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要搞国际协作?

秀的科技成果才能解决问题。

钟南山:当时我们首先跟香港大学合作、协作的时候,有一些人是反对的,当然并没有直接地责备我。

王志:那这种批评和压力对你没有影响吗?

钟南山:有影响,但我不觉得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我是在做一些学术上的互相支持,同时我希望把这个病更快地搞清,这没有什么错。

点评:

记者提出的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并且都能从采访对象的回答中找出新线索;钟南山的回答为记者提供了有价值的新闻素材,也从侧面反映了他的性格和工作作风。

三、从侧面迂回提问。

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被采访者并不愿意接受采访,即使出于无奈与记者会面,也会往往表现出沉默、少语等状态,使采访变得困难。

俗话说:“点将不如激将”,面对这样的采访对象,记者从反面提出问题或者有意误解对方意思,以刺激、激发对方情绪,使其不吐不快,或认识到不说出来反而会对自己构成不利,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936年,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到延安采访毛泽东时,

希望毛泽东谈谈自己的历史,但毛泽东想回避这个问题。

斯诺心平气和地向毛泽东提供了许多情况,并说:“外国对你有种种传说和谣言,这难道是真的吗?”这就是个激将问题。毛泽东听了感觉很意外,甚至有些惊愕,于是同意纠正这些谣言,谈出了个人经历。

四、以探讨的形式展开讨论。

新闻记者的采访目的,在于从采访对象那里得到具体事实和观点。而且在采访过程中,记者的提问占主导地位,即你如何提问,人家就会如何作答,提问不当就会影响到回答的质量。

所以,实践中有些记者会预先设计好一个话题,以与对方探讨的形式,诱使对方倾泄自己的感受和认识。

法拉奇当年采访美国国务卿基辛格,使他说出一番震动美国朝野的话,就采用了这种方法:

基辛格:现在我还处在我的位置上,为什么要告诉你呢?还是把你想的道理告诉我吧。我可以肯定,你也有你的某些道理来说明我之所以有了名气的。

法拉奇:我还没有把握,所以想从这次访问中找出道理来??我料想根本原因是成功使您出了名??您就像一个棋手走了几步好棋一样,首先是中国这步棋。人们都佩服能将对方一军的`棋手。

基辛格:是的,中国是我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是关键还不在于此。关键在于??好吧,没关系,我就告诉你吧!

点评:

法拉奇在交流中说一半留一半,先谈自己的看法,抛砖引玉,再听对方的高见,加之适当的恭维,让对方自鸣得意??等等,最终使基辛格不由自主,一吐为快。

如何选择信源(采访对象)——根据主题确定信源。

一级信源:当事人、目击者。

二级信源:调查者、调查报告、权威机构、政府组织、官员评论性采访。

一级信源:官员。

二级信源:专家、学者。

三级信源:普通人。

分析性信源。

信源:专家、学者、媒体界人士。

信源和采访的陷阱:

不可靠的新闻源。

信源见木不见林,或忽略了重要的细节。

为了某种事业或利益而接受采访。

为了个人出风头。

一面之词。

提问技巧。

1.开放式提问。

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2.闭合式提问。

是指比较具体、明确、范围较窄的提问,要求对方回答只能限于提问的具体内容。特点:闭合式提问易突破,常用于深入追问或查证、核实,以及转换话题,也往往比较敏感,要注意提问的角度和口气。

不要只问那种只能用“yes”或“no”来回答的问题。记者的问题应该争取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鲜活的直接引语和细节;获得被采访者对事件的描绘或解释“怎么回事”“怎么会是这样”

提问的方式。

正问。即正面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干净利落,一般适用于一是记者熟悉的人;二是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三是有事情的朋友。

侧问。也叫迂回法。记者提问从侧面入手,经过迂回,绕绕圈子,然后才回到正题。比较适合于不善于谈话的采访对象。比如先从天气、共同兴趣等谈起(用破冰船起航p130)。

反问。又称激将法。采访对象由于某方面的原因,不愿意。

记者采访问题篇九

现场出镜记者与文字记者存在很大不同,出镜记者根据现场情况面对摄像机进行口头描述、口头评论、现场采访的能力,是记者现场报道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借助记者现场报道的图像和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载体,这些是出镜记者的必备素质。

出镜记者不是一个简单机械的劳动者,要想感染观众,必须先感染自己,同时也要掌控自己的情感,受现场气氛的影响,要适度表现出情感的波折,如激动,如惶恐,如悲愤,切忌过度,也切忌同一表情,成为事件的局外人,这样造成与观众的'隔阂,还要注意节奏,一快一慢,一松一驰,要善于调度谈话的速度,善于把控新闻的主题,善于把现场引向深入。

出镜记者在叙述事实的基础上,要适时适度地敢于评论,敢于抒情,敢于表达自身情感。出镜是一门在实践当中不断探索的艺术,只要清晰自己的定位,坚持正确的导向,那必将是一个非常称职、令人称道的电视新闻工作者。

他对我们几个刚分配来的新工人说:你们都是刚从学校毕业的,都是有文化的人,要主动承担起工区的通讯报道工作,我给你们的任务是每人每个月2篇!2篇稿件,在当时的我看来...

移动通信专业在20xx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北京市选拔赛中获得佳绩5月17日,20xx年北京市职业院校移动通信专业学生技能大赛国赛选拔赛(高职组)在北京信息职业学院举行。

本次比赛有全市13支参赛队伍。计算机信息与工程系移动通信专业大一的3名学生组建成参赛队伍,老师做带队指导教师,经过激烈角逐,以灵活的战术、稳定的发挥、默契的配合,取得了“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大赛的优异成绩,为学院得了荣誉,充分展示了北京学院学子的风采。

“移动互联网技术应用”国赛项目是今年新增的参赛项目,运用神州翔升模拟软件进行比赛。

指导教师以前均未体验使用过该模拟环境及应用软件,仅通过与厂家的电子版说明进行了解。教师一边熟悉软件功能,一边带领学生训练,到比赛日也就不到一周的时间,真是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其他院校还有校外专家出谋划策,我们则是单纯的自我摸索。

学生还需要正常上课学习,只能利用课外和晚自习时间开展高密度、高强度的训练,坚持到最后的3名同学付出了艰辛的汗水,训练中都累得脸色黑青、无精打采。不仅要为学生打气,还要注意不要让学生累倒,以至于功亏一篑参加不了比赛。

赛前充分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训练学生灵活应对博弈,学生不负众望,在激烈的赛场上发挥出色,临危不乱,及时调整策略走出困境,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这种动态的模拟非常接近项目的实际状况,需要进行任务需求分析、项目方案制定、实施步骤分解和具体实施及成果展示。

学生经过短期的训练觉得自己对项目架构和项目流程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对自身的认可有了质的锐变。大家一致认为,只要认真肯做,没有达不成的目标。

本次大赛涵盖了任务分析、方案设计、实施步骤制定、项目实施及成果展示几乎所有移动互联技能,真正帮助学生运用知识、实战项目。

大赛起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为培养更多优秀移动互联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此次大赛充分展现了我系移动互联专业办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与众多专业教师对学生平时的培养和努力分不开。

希望再接再厉、更上一层!

记者采访问题篇十

(一)、构图优美,讲究构图比例。特别注意突出新闻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上下左右的空白处要留准确;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五种景别的构图比例要准确掌握并加以严格区分;画面干净、完整,切忌背景杂乱;拍摄人物近景时,选择拍摄对象最上镜的拍摄角度和最佳姿势表情;恰当地运用前景和背景进行构图;鼓励尝试用一些特殊的构图方式,使镜头更有视觉冲击力。

(二)、画面稳定,不能抖动。记者外出采访必须携带三脚架,特殊情况下不能使用三脚架时,必须能稳定的进行拍摄或者是寻找一个稳定的支点。

(三)、拍摄画面丰富。景别要齐全,各种景别拍摄长度适宜;一条消息中每一个场景拍摄,画面都要成组;每条一分钟的消息,画面素材不得少于三种;新闻的主人公必须有近景,要突出;要注意正确把握领导和其他人员的景别,只拍摄同级领导和主持人或发言人的单个近景,拍摄领导要求在第三粒扣子以上,其他人员分组拍摄;善于抓拍细节,捕捉人物内心感情的变化;善于拍摄特写镜头(如焊花、水流、转动的机器等运动的物体),强化视觉冲击力。

(四)、恰当运用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在新闻拍摄中多用固定镜头,少用推、拉、摇、移等运动镜头(大型会议除外);运动镜头要有起幅和落幅,运动时要流畅,不能有顿挫感。摇镜头角度控制在120度左右;起幅和落幅要稳定、构图好,并可以做为固定镜头单独使用,长度不得少于五秒;善于用固定镜头拍摄运动中的物体,让画面有动感,体现电视的特点。

(五)、恰当运用光线。记者外出采访必须携带新闻灯,特别是在室内采访;记者在室内拍摄时必须充分运用室内光线,如遇光线不足,即可拉开窗帘,打开室内所有光源,若光线还不足,就打开新闻灯;室内忌用逆光拍摄,需进行补光;要正确使用摄像机手动测光装置,使同一场景下拍摄的`人物、景物光线及明暗度均匀一致,不能曝光过度,也不能曝光不足;正确使用白平衡,;拍摄景物时,少用顺光,多用侧逆光,适当运用逆光;采访人物时,尽量避免使用顶光。

(六)、选择正确、丰富的拍摄角度。拍摄人物时,多选用水平拍摄角度,尽可能少用俯拍、仰拍,注意规避人物的生理缺陷;拍摄领导近景时多选用正面或稍侧一点的镜头,不能俯拍;每一个场景都要选择最佳的角度进行拍摄;鼓励尝试恰当运用特殊的角度拍摄。

(一)、同期声采访必须使用三脚架。

(二)、不能顶光进行采访拍摄,脸部光线要均匀充足。要恰当的规避墨镜、帽子对脸部光线的影响。随时提醒被采访者仪表和衣着要得体。

(三)必须使用专业话筒或单位指定的话筒进行采访,必须使用台标,话筒要入画。

(四)、人物构图一般在第三粒扣子以上。人物占画面的三分之二。

(五)、被采访对象不能直视摄像机,摄像机与人物成45度角,要面向采访记者。

(六)、被采访人物不能念稿背稿,语言要流畅,表达内容要符合被采访人物的身份。

(七)、同期声录音要清晰,不能有嘈杂的背景声。录音时,同期声用一声道,关闭二声道。拍摄时用二声道,背景声在二声道。录音时,音频指示不能超标。环境噪音大时,话筒应调整到最佳距离。必要时应顺风采访。

(八)、严禁把话筒放在摄像机上采访同期声,特殊情况下,可用随机话筒采访。

(九)、采访时要注意选择背景,背景要干净,不能杂乱无章,最好能选择体现新闻主题的做背景。

(十)、同期声采访要本着印证、感受的目的,有针对性地去挖掘、深化主题,增强针对性。被采访者的感受不能浮在表面。不能说空话、大话、套话、假话。

(十一)、记者善于策划启发。拍摄时。保留记者提问。

(一)、鼓励记者出镜和现场报道。通过记者出镜、观察、表述和采访,对新闻事件做完整报道的,可适当加2至5分。

(二)、记者不能为了出镜而出镜,可在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重要会议、新闻调查、成就报道等以及现场感较强的新闻事件报道中恰当的选择出镜。

(三)、记者出镜要仪表端庄、大方,表情自然,语言标准、精练、流畅。

(四)、记者出镜须面对镜头,表述内容要口语化,突出主题,不能背稿、念稿。

(五)、记者出镜要选择恰当的新闻由头,恰当地运用道具或现场强化主题。

(一)、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要把真实作为新闻的生命,坚持深入调查研究,报道做到真实、准确、全面、客观。认真核实新闻信息来源,确保新闻要素及情节准确。人名、职务、地名、数据要准确无误;报道新闻不夸大不缩小不歪曲事实,不摆布采访报道对象,禁止虚构或制造新闻。

(二)、主题明确突出。首先要确定主题,明确你要告诉观众的重点;其次要提炼主题,电视新闻采访的事实要能够充分说明主题,提高新闻可信度;把握好主题的新闻性、准确性、典型性和深刻性。

(三)、电视新闻文稿结构清晰。恰当的选择新闻要素,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后果和影响;恰当的使用新闻背景;新闻报道要完整;写好新闻导语,语言要精炼,把握好关注度和重要性,导语必须能够体现主题;选好新闻由头,特别在成就类、调查类等报道中必须要有新闻由头,严禁工作总结式的报道方式;要让当事人说话,让事实说话;做好结语。

(四)、标题醒目准确。题文一致,标题揭示的事实与新闻完全一致;一语破的,抓住新闻中最重要、最有特点的最本质事实;简洁明快,对标题内容不仅只保留核心部分和事情发展的结果,还要通过通过锤炼字句,适当运用简称,以达到简洁明快;电视新闻标题一般不超过十四个字;旗帜鲜明,标题要有明确的是非,鲜明的爱憎;生动活泼,标题要有表现力,要给人以启迪,做到言语尽而意无穷;标题要生动形象,就要选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五)、要按照新闻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人物化、人物个性化的要求,不断探索新闻采写的方式。

(六)、用词要准确,少用形容词和描述性语言,少用关联词和报纸语言,少用长句,少用单音节词,慎用简称。

(七)、要善于从看似简短的会议中挖掘出新闻的亮点,一事一报;讲故事时要重视过程,恰当设计悬念,层层递进。

(八)、文稿一定要精练。长消息四分钟以内,短消息一分钟三十秒以内。

记者采访问题篇十一

记者的业务素质包含两大基本功:过硬的文字功底和高超的采访技巧。人们常说一篇成功的新闻作品,需要“七分采访,三分写作”。许多优秀的新闻节目无一不体现着采访的重要性。因为采访对象的千差万别,也因为采访事件的复杂多样,要想挖掘出好的新闻来,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技巧。

一、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说的是打仗前要对自己和敌人进行充分的了解,打有准备有把握之仗,这是取胜的关键。古人尚且,现代人也常采用这个方法。松下公司创办者松下幸之助,他站在合作伙伴的角度想问题,做到了总是比竞争对手早一步争取到合作机会。采访也是一样,采访前都要做好准备工作,准备充分是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环。基础的准备工作是首先要分析选题,确立要点。选题确立后,要进行认真地分析,找到受众感兴趣点和采访要点,然后制作出采访提纲,把要问的问题准备好,做到有针对性、有价值性。

除了做好常规的准备外,还要收集有关选题的资料和采访对象的素材。选题资料包括与选题有关的业务知识、政策法规等。背景资料越详细越丰富,越能加深了解采访对象,越能深化主题。这就需要记者熟悉采访对象的有关背景,包括生平事迹、专业特长、职业特点、性格爱好等。此外,针对不同的采访对象做不同的准备。如果采访专业人士,要着重了解他的专业成果方面的知识和成功的经验,而采访普通人就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二、针对采访对象,采用不同的提问技巧。

1、抓住关键点,开门见山。

任何新闻报道都具有中心和主线,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应抓住时机,紧紧围绕中心思想不放,思路要清晰。从观众角度出发,最先提出最想知道、非问不可的问题。这时用开门见山式,即开放式,就是问得范围限制不很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它一般是用于熟人和文化层次高、社会经验丰富的干部、学者等,但也要引导和挖掘,,因为不同的采访对象往往会带来不同的采访效果。有些人健谈,一说起来就刹不住车,甚至离题;还有些被采访者不善言辞,提问时要尽可能周到一些,用诱导式、追问式提问方法比较好。不管什么方式,记者在提问时都要全神贯注注意自己的提问主题,在被采访者把话题跑远时巧妙的收回来。

2、要准确具体。

采访要想得到具体的材料,就要提出具体的问题。在采访中,记者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提问问的具体实在、贴切些,使采访对象回答得自然。诸如“感想如何”、“谈谈体会”等概念化、笼统的提问,会使采访对象无从谈起,也就达不到采访目的。而具体、确切的提问,能给采访对象一个明确的显示,使他的回答能紧扣思路,反映主题。我台在采制专题《平安同江》一期节目时,采用了让辖区居民和管片民警谈谈自己在创建平安活动中印象最深的人和事,通过对这些具体的人和事的讲述,自然而然的引出活动的作用、收获等。

3、时效性和深度的结合。

决定新闻采访价值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时间。时效性在当今传播时代更显重要。真正的时效性需要尽可能的向受众展示事件的进展,体现时间的连续性和事件的纵深性。著名电视主持人杨澜在20xx年《杨澜访谈录》的一期节目采访了圆明园兽首拍卖神秘买家蔡铭超,由于蔡铭超竞拍成功却拒绝付款而引起争议。身为一名主持人的敏感以及出于时效性的自觉追求,杨澜决定采访蔡铭超。他的动机是什么?他对自己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事件之后隐藏着什么故事?这些问题都是公众所关心的。在节目中,杨澜以之前少见的求证和质疑的方式,向蔡铭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这一次的访谈恰到好处地契合了人们对知情权的渴望和社会的普遍焦虑点。杨澜在时效的基础之上,精准地把握了“深度”的生命线。

三、缩短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1、从衣着和语言上拉近与采访者的距离。

采访中本着“见什么人穿什么衣”,“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这两条准则和采访对象交流,这是采访能否顺利进行的起点。根据不同的采访对象要穿着不同的服饰,正式场合要衣着得体,正装出场,采访平民百姓时就不要太过华丽。所谓“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有专业语言和口语之分,不同层次的人要采用不同的说话方式。

2、心理上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采访中,记者要善于和采访对象沟通和交流,营造融洽气氛,增强信任感。记者要想办法与采访对象“推心置腹”。有的人在谈一些问题时避而不谈,如果直接提问也得不到答案,那么就要用迂回的办法,谈他们感兴趣的事情,让他(她)感觉你在跟他(她)做朋友,慢慢的打开心扉,再循序渐进的引导到所需要的主题上。笔者和同事有一次去采访本地的一位八十六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的新闻,老人却认为是小事,不愿多谈,幸好我们事先在社区了解到老人喜欢天文地理,三十年的时间里每到季节节气到来的`那一天他都记录太阳升起和降落的时间,我们就从他的记录本聊起,活跃了气氛,然后聊到了他做过的事情,使采访顺利完成。

3、气氛上,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尽管采访对象不同,采访要因人而异,但无一例外都是要接近采访对象。很多时候都是记者和采访对象第一次接触,彼此有陌生感,甚至有的采访对象对记者有排斥感,那么记者就需要在看似平淡的闲谈中,巧妙营造出宽松的采访气氛,使记者能与采访对象接近,能使采访顺利进行。

四、尊重所有的被采访者。

不管你采访的是什么样的对象,都要对他们予以尊重。不仅要礼貌上尊重采访对象,在生活习惯、行为方式、风俗习惯上也要尊重对方。有的人对采访者非常敏感,记者的举动如果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那么也就难进行采访了。因此采访时需要提问得体,语气、语言、语速都要恰当。有句名言叫“尊重他人也就等于尊重自己”,因尊重而获得信任,因信任而得到真心的话语,因此而得到精彩的新闻。

因人因事因境的不同,新闻的采访技巧是多种多样的。记者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艺术地运用技巧,采访时才能如鱼得水,得心应手,也才能采集到真正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写出好文章。但重技巧不重实际,也是枉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对记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才能胜任这个走在时代前沿的新闻事业。

记者采访问题篇十二

我从小就喜爱收藏。在我的房中,摆满大大小小的玩具汽车,我也收集邮票,还做剪贴,对收藏橡皮擦更是情有独钟。我常常把玩收集到的橡皮擦,还把它们进行分类,装在几个精美的大盒子中。

张记者问我:“你收集这么多的橡皮擦的钱是哪来呢?”我说:“是把长辈给我的零花钱积攒下来的。”采访之后,张记者给我和我收藏的橡皮擦拍了好多照片。他还夸奖我,并希望我在学好功课的同时,把好的兴趣爱好坚持下来。

一个小小的收藏,竟然引起报社记者的浓厚兴趣,还受到表扬,我心里乐开了花!

(点评:这是很有意义的收藏,小作者不仅从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还锻炼了绘画技巧,丰富了自己的人生,收获了快乐,一举多得,不亦乐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记者采访问题篇十三

迎着淅淅的春雨,我们几名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一次特别有意义的活动——宁波晚报小记者活动优秀组织学校优秀辅导员表彰会暨《小记者》杂志首发式。

活动结束,我们可不愿意放弃这次采访的好机会,立刻邀请陈文辉伯伯接受我们的采访。和蔼可亲、谈笑风生的陈伯伯,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领导“架子”,还亲自搬来一把椅子让我们三个小记者坐下,说“要公平嘛!”。

“晚报小记者活动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也成为了我市社会实践活动有效的媒体基地。”陈文辉对我们小记者说,教材不能成为学生的世界,世界应该成为学生的教材。“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社会实践发现自己的兴趣,了解自己的兴趣后,再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他送给我们六个字:“兴趣,学习,坚持。”

采访结束后,我们请陈伯伯为我们签名,陈伯伯提笔为我们每个小记者写了一句勉励的话,我们高兴坏了,拿着本子爱不释手。我们一定会学着做好一条毛毛虫,积聚力量,锻炼能力,总有一天我们会成为蝴蝶自由飞翔!

记者采访问题篇十四

在财政部部长项怀诚所作的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中,记者注意到,20收支相抵后,赤字达到3098亿元,比上年增加500亿元。这么多国债怎么还?为此,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委员吴树青和全国人大代表、财政部财政科研所研究生部博士生导师杨周南。

吴树青:去年在国际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我们能够以7.3%的增长率一枝独秀,应该说国债起了很大作用。现在国家的赤字增加是与积极的财政政策联系在一起的。赤字为何每年增加?这是因为增加了国债。自从国家开始实行积极财政政策时,国债开始计算在国家预算内,这样每年财政赤字也增加了。

杨周南:国债也是一种消费理念,中国人的习惯是不欠债,但是在市场经济情况下,提前消费一定的债务,这是正常的。目前,国债主要用于重点建设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补贴,我们需要国债。另外,国民经济在全球经济状况不太好的情况下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说明我们在今后几年里对国债的`偿还能力是有保障的。

记者:发行国债有什么意义呢?

吴树青:这几年国际经济大环境不太好,这种形势下,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方针。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扩大投资,但现在社会投资还不是很容易启动,通过发行国债来扩大投资是一个很现实的途径。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国债起了很大作用,去年我们税收增加多亿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通过国债拉动了经济发展,从而增加了所得税和增值税的收入。

记者:如何判断国债发行是否适度?吴树青:赤字规模是不是合适,首先决定于它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如果财政没有赤字、经济不发展,财政收入也上不去。看起来财政收支平衡非常好,但并不意味着经济状况很好,也不意味着财政基础很好。

国债对经济运行的推动力、偿债能力,是适度与否的重要指标。如果推动经济不好,老也偿还不了,偿债能力削弱了就会出现偿债危机,从而导致财政危机。如果国民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不断增长,这些钱还起来就很容易,说明国债投放适中。

吴树青:欧盟有一个计算国债的比例标准,即国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约占60%。我国过去一共发行了5100亿元国债,加上今年的1500亿元,总共是6600亿元国债,而国内生产总值95000亿元,国债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当然所谓国际警戒线只是欧盟国家环境下的比例,只单纯看这个数字也不科学。

记者:什么时候我国经济能不靠国债促发展?

吴树青:当我们的国民经济不依靠外力――国债刺激,而走上良性循环轨道,那时有可能实现不靠国债自我发展。

记者采访问题篇十五

作为一名记者,采访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采访需要技巧和经验,同时也需要我们的心态稳定和沉着应对各种状况。今天我想分享一下我在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准备工作。

首先,作为一名采访者,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包括收集相关资料和背景知识,了解采访对象的特点和言行风格,提前安排好采访时间和地点等。只有准备充分,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采访节奏,从而得到更完整、准确的信息。

第三段:问答技巧。

在采访过程中,问答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而作为一名优秀的采访者,我们需要具备一些问答的技巧。首先,要有耐心,给采访对象充分的时间来表达他们的看法和想法。其次,要有针对性,根据采访对象的回答,及时调整问题的方向和深度。最后,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如不偏颇、不私人恩怨等。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信息。

第四段:情感管理。

采访过程中,有时我们会遇到一些情感上的困境,如受到采访对象的威胁、被面对敏感话题时感到尴尬等。这时,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情感管理能力。这包括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要被情绪左右,以及尊重采访对象的人格尊严,不干扰他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采访中克服各种难题,取得成功。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采访需要我们同时具备多种能力,如准备工作、问答技巧、情感管理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发展也需要长期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但只要我们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就一定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采访者,为传媒事业做出贡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