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优质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3 05:19:29 页码:12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优质11篇)
2023-11-13 05:19:29    小编:ZTFB

写作是培养思维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练习和反思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终身学习是在不断变化的社会中保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保持学习的热情。这是一些总结的典型例子,展示出不同领域和层次的写作技巧和表现方式。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一

1、通过整理和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比例的有关知识,能用比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整理知识的能力。

3、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清知识间的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网。

难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一)回忆知识点。

师:刚才同学们很认真地进行了交流。在比例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生:意义、基本性质、用比例解决问题、正、反比例(板书)。

师:同学们的整理能力真不错。

(二)复习比例的意义。

师:什么叫做比呢?

师:比例又是怎样的?(课件出示:比和比例的意义)。

师:还有什么不同吗?(基本性质不同)。

师:比的基本性质怎么说的?这可是我们上个学期学习的内容,还记得这么清楚,真不错。再说一下比例的基本性质?(课件出示)。

师:形式上也有不同,比a:b,比例a:b=c:d。

(三)复习比例尺。

生:比。

师:1:40000000在地图当中你知道又叫什么吗?

生:比例尺。

师:什么叫比例尺?

生: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板书)。

生:图上距离。

师:在这幅地图中,测得浙江到北京的距离是3.5厘米,你又会求出什么?

生:实际距离。

师:拿出我们刚才发的练习纸,写在反面。(表格出示)图上距离3.5厘米。

师:看大屏幕,请发表意见。

生:他0少(多)算了一个。

实际距离2400千米比例尺1:400000001:40000000。

师:数量关系对吗?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正反比例的含义。

师:小明一家是坐磁悬浮列车去北京旅游的。小明还得到了列车行驶时间和路程的统计表。小明的妈妈花300元买一些老北京的特色小吃——艾窝窝,带回来分给亲朋好友。艾窝窝的单价和数量如下表。

生:成正比例。2345列车行驶1。

生:反比例。

师:请说说你的想法?1015203060数量/袋。

师:老师描出路程和相应时间的点,再按顺序连起来,形成的图像是怎样的?是的,的确是一条直线。

师:根据右表中的数据描出来的图像也是一条直线吗?(课件出示)它是一条光滑的曲线。在初中学习正反函数时,图像也是一块重要内容,大家现在可要记住图像的样子哦。

师:真不错,找出了这么多的不同点。这里还有几道题,请你判断一下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小华从家里去学校所需的时间和速度。

(2)《小学生作文》的总价和数量。

(3)圆周长一定,圆周率和直径。

(4)图上距离一定,比例尺和实际距离。

(四)解决问题。

师:现在老师把这张表格边变一变,(出示表格)时间路程。

师:从这张表中,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

a、一辆汽车2小时行600千米,照这样计算,行驶2100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师:大家读的能力真不错,一读就读出了两道应用题,老师相信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定很棒的,请你用比例来解决。

反馈:2:160=x:560。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每千米行的时间一定。160:2=560:x。

生:速度一定。20×15=25x。

生:工作总量一定。

师:回忆一下,解答比例应用题有哪些步骤?

1、分析题意,判断成什么比例。

2、600:2100单价/元数量/袋201525?

2、设未知数,列比例式求解。

3、检验,写答句。

师:现在老师把第一题的问题变一变。

师:什么一定?600+2100表示什么?你怎么想到求出总路程的?

生:现在求的是总时间,那我们就要找出总时间所对应的总路程。

生: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现在求的是剩余的时间,就要找出剩余时间所对应的剩余路程。

师:这三题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路程:时间=速度(一定)。

师:再把第二题的问题变一变。

a、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增加了5元,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5)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增加5元,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5=25元。

b、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的价钱是计划的125%,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125%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的价钱是计划的125%,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125%=25元。

c、妈妈用一些钱去买艾窝窝,如果买20元一袋的可以买15带,实际每袋的价钱比计划多1/4,实际可以买几袋?20×15=20×(1+1/4)x。

生: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现在求的是实际可以买几袋,就要找出实际可买袋数所对应的实际每袋的价钱。根据实际每袋的价钱比计划多1/4,求出每袋的价钱是20×(1+1/4)=25元。

师:这四道题在解题思路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单价×数量=总价(一定)。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自主构建知识结构网络.

课前布置学生自主梳理“比例”单元的知识,学生在自主梳理的过程中刷新了知识、盘活了知识,在小组交流中受到启发,无形中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网络图的模型,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出完整的单元知识结构图,并找出比和比例的联系、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异同点。这样让学生亲历梳理知识的过程,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给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独立思考的空间,在培养学生梳理知识能力的同时,又清晰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与质的区别。复习时还多次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比和比例的对比,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求实际距离的对比,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和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对比,通过这样一些对比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帮助学生形成一些清晰的概念,正确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梳理结果。

掌握所学的知识,构建认知结构是复习的目的`之一,更重要的是应用。通过应用,能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复习应用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简单应用,所使用的数据题目中都是已知的;第二层次,综合应用,需要学生从条件或问题出发,先找出中间量再进行计算。我是尝试练习,再反馈,再反馈时抓住关键进行提问,为什么要先算?为什么要减呀?表示什么呀?在这些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感受要用比例解决问题时量要“对应”。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二

1、对全单元所学知识进行回忆整理,使学生体会分类总结,归纳整理和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加深学生对其计算方法的理解。

口算卡片,

一、分类整理:

出示一组口算卡片。

25+839+4036+759+2。

50+1621+642+347+30。

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25+821+636+759+242+350+1639+4037+40。

2、21+642+325+836+759+250+1639+4047+30。

告诉小朋友你为什么会这么分呀?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不进位加),两位数加整十数。)。

二、计算各题,总结计算方法:

这些都是我们学过的知识,你能很快算出来吗?比一比谁算得快?

总结: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突出进位加法。(请学生说算法)。

三、练习:

这类的题目有很多,同时也是一个难点,谁愿意再给大家出几道这样的题?(分小组活动)。

每个小组都有这样的.一张表,请你们把表填写完整,各个小组四个朋友合作完成。

(小组活动)。

四、汇报交流:谁愿意把你们的结果公布给大家,让大家评评(重点讲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回忆了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小朋友们自己出题,自己做题都很棒。

两痊数加整十数。

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进位。

减法两位数减整十数。

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

退位。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三

1.通过整理、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表面积、体积、容积的概念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能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能灵活运用。

2.在学生对这些形体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空间观念;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的价值,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梳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火柴盒魔方特仑苏牛奶练习纸。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看一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

生1:火柴盒、魔方、牛奶。

师:它们各是什么形状?

生:火柴盒是长方体,魔方是正方体、牛奶是长方体。

师:今天这节数学课,这些小小的物品就将成为我们学习中的小助手,和我们一起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

(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较多的“火柴盒、魔方”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二、第一次尝试:自我梳理,形成网络。

同学们先来回忆一下:长方体正方体的形状有什么特征?(7号抢答)。

形体相同点不同点联系面棱顶点面的形状面的面积棱长长方体6个。

师:在这一单元中,你还学过哪些知识?(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师:你能说出它们的意义吗?

小试牛刀:必答题(6号同学)。

填空:棱长和、表面积、体积、容积。

1、给一个玻璃柜台的各边都安上角铁,是求这个玻璃柜台的()。

2、给一个乒乓球台喷漆,是求这个乒乓球台的()。

3、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装满水后,水的()是30cm。

4、一个长方体容器,从里面量长5cm,宽3cm,高2cm,这个容器的()是30ml。

5、给一个洗衣机做布罩,是求这个洗衣机的()。

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

引导学生利用表格在小组内进一步整理(2号填写,3号、5号汇报)。

形体表面积体积(容积)定义计算公式。

s=(ab+ah+bh)×2。

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平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v=abh。

v=sh。

立方厘米(升毫)。

立方分米(升)。

立方米。

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正方体。

s=6a。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回忆和整理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而让他们自由地独立或合作设计,也较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与合作性。)。

四、第二次尝试。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老师设计的表格,同学们已经对本单元知识有了系统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做几道练习题,检验一下同学们是否能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一)抢答题(4号同学)。

判断并说明理由。

1、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2、a=3a()。

3、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4、电饭锅的体积大约是20立方厘米。()。

师:看来有关它们的数学问题还真不少。请同学们看老师设计的问题。

问题一:

如果把这个火柴盒放在桌子上,它所占桌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最小是多少?

师:以后再摆放物品时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知识合理利用空间了。

问题二:

做这样1个火柴盒的外壳要用多少纸板?做这样1个火柴盒内盒要用多少纸板?(衔接处忽略不计)。

要求只列式,说明每步求的是什么。

师:你还能举出类似计算火柴盒内盒这样只计算5个面面积的例子吗?

师:火柴盒不能只有内盒吧?(外壳)计算几个面?(4个)。

类似计算火柴盒外壳这样只计算4个面面积的情况,在生活中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问题二通过计算火柴盒的内盒和外壳所用纸板即表面积的大小,以及举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问题三:

用两盒牛奶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与原来两盒牛奶的表面积、体积和相比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了多少?小结:拼的方法不同,表面积减少的也不一样。

(小组合作,拼一拼,汇报方法,集体评价。)。

学生计算,并测量高度。

(设计意图:知识应用分成两个环节:基础练习给定数据的题目,学会熟练应用数据,巩固所学知识;实践练习要由学生自己测量出数据,解决实际问题,这自然需要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这种练习设计体现了课标所倡导的“基础性”“层次性”“应用性”的特点。)。

五、课堂小节。

像火柴盒这样的一系列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这就说明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今后要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2、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谈话。

1、口算练习(开火车)。

2、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前几天学过了哪些数学知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对表内除法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求新知。

(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师出示一道乘法算式:12÷3=。

提问:看到这道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追问:为什么12÷3=4,你怎么知道的?(引出乘法口诀。)。

1、小组比赛背乘法口诀。

2、同桌互考口诀,补充口诀。

3、根据口诀写一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

追问:任何一句口诀都能写出两道除法算式对吗?

(二)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师:看到12÷3=4这道算式你还想到了什么?

引出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三)除法运算的含义及解决问题。

看算式12÷3=4,利用学具摆一摆,你发现了什么?

摆学具的形式:

1、自己先摆一摆。

2、同桌合作摆。

3、指名板演。

引出除法运算的含义。

练习题。

1、看图列算式。

说一说是怎么想到?怎么算的?

2、解决问题。

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做?

三、回顾全课,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五

1、学会通过信息窗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运用简单的的分数加、减法解决问题。

2、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索,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体验解决数学问题的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课件圆片长方形、正方形纸片。

1、引入(课件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2、从情境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出示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一)解决问题:躯干和下肢共占身长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加法。

1、独立思考、尝试计算。

谈话:怎样列式?想一想:怎样计算?

2、组内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手中的图片折一折、涂一涂,看看3/8+4/8是不是等于7/8,然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组选派代表汇报。

4、全班交流算法。

(1)3/表示8份中的3份,4/表示8份中的4份,3加4是7份,8份中的7份就是7/。

(2)3/是3个1/,4/是4个1/,3个1/加4个1/就是7个1/,即7/。

5、小练习(4道同分母分数加法)。

6、观察以上4道算式,你有哪些发现?

分母相同同分母分数。

7、对比总结、深化方法。

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二)解决问题:成年人的下身比上身长的`部分是身高的几分之几,学习同分母分数减法。

1、独立计算。

谈话:根据同分母分数加法想一想:同分母分数减法怎样计算?

2、班内交流。

3、小结算法:同分母分数相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减。

(三)通过刚才的计算,总结如何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收获?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六

1、使学生熟练掌握圆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

2、使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有关的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3、能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

重点:圆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难点:应用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提问: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用到和谁有关的知识?

2、这节课我们就对圆的有关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板书课题)。

二、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自主整理。

说一说本单元你学习了有关圆的哪些知识?

(1)学生可翻阅课本,并简要记录各节要点。

(2)小组内交流.

(3)整理知识点:

内容。

知识要点。

举例。

圆的认识。

圆的周长。

圆的面积。

2.小组汇报。

学生分组汇报整理结果,汇报时其他学生认真听,完善补充。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基础知识。

(1)圆是平面上的()线图形。()决定圆的位置,()决定圆的大小。

(2)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

(3)圆的半径扩大3倍,它的周长扩大()倍,面积扩大()倍。

(4)正方形的边长是2厘米,剪下一个最大圆的半径是()厘米,周长是()厘米,面积是()平方厘米。

2.判断:教材79页的6题。

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进一步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

3.解决问题:

(1)79页的4题:明确场地的直径是8+1+1=10m。

(2)79页的9题:仔细观察图,明确四个扇形合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半径1m的圆。

(3)79页的10题:

提问:操场跑一圈是多少?

让学生明确圆的周长加上正方形两条边的长度,就是操场的周长。

四、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1.判断题。

(1)圆的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2)半径2厘米的圆,它的周长和面积相等。()。

(3)一个圆的半径扩大4倍,它的面积扩大8倍。()。

(4)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圆中,圆的面积最大。()(5)半圆的面积就是圆面积的一半.()。

(6)半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2.解决问题:

练习十七的1、2、3、5题。

小组内评价。

3.师:谁来评价一下自己这节课的表现。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七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步掌握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沟通已经学过的一些形体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圆柱、圆锥体积计算之间的联系。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把课本34页第5——7题在作业本上写一下。

2、把课本35页第8、9题自己动手做一做。

—、预习效果检测。

1、计算下面圆柱的表面积。

底面半径6厘米,高8厘米。

底面直径1米,高2米。

底面周长6.28分米,高3分米。

2、计算下面物体的体积。

圆柱:底面直径5厘米,高7厘米。

圆锥:底面半径3分米,高是底面半径的2倍。

二、合作探究。

1、复习公式。

2、做复习第5----7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指名学生口答每题算式,老师板书出来。

提问:刚才一题是求等底等高圆柱和圆锥的'体积一共是多少,根据刚才一题的解答,你能找出数量关系解答这道题吗?(让学生说说数量关系)。

3、我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知识,可以解决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做第8、9题,学生讨论。

三、当堂达标检测。

完成补充习题的作业。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复习,你进一步明确了哪些知识?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八

教学目标:

1、对前一阶段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熟练地计算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2、培养和发展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回顾与反思的能力。

3、先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将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与整理,然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进一步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和用数学,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一至四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有条理地进行整理与复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些淘气和笑笑以及他们的同学一起学习的图片,大家想看吗?

1、出示教学情境挂图。

2、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分小组交流前一段时间学到了什么?

2、组织全班交流,对前一段时间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回顾。在整理回顾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言将前四个单元的内容进行分类板书,并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与说明。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第1题。(1)学生弄清题意后独立完成;(2)抽取几道算式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

2、第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从图中了解到了哪些数字信息?

(2)独立完成第(1)---(4)个问题。

(3)全班订正。

3、第3题。教师可根据本班实际,适当规定时间(2~3分钟),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查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今天我们对开学来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整理与复习,每个同学都有不同的收获,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你留下怎样的成长足迹?我们来一起说一说吧。

1、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从什么是数学、怎样学数学、怎么用数学等角度来寻找自己的成长足迹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成长足迹以写“数学日记”的方式纪录下来。

3、课外作业:第2题。

教学反思: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九

2.能进一步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计算。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1.教学重点:归纳整理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形成知识体系。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最近这段时间我们都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整理。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回顾本单元的相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呈现问题。

出示问题:本单元学习了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哪些知识?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本单元所学的知识。

对照教材第42页情境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用图表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并说明为什么。

(2)在长方体中分别指出与红色线标示的棱平行的棱和垂直的棱,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全班反馈。

2.全班反馈。

相同点: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

不同点: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正方体:每个面的面积都相等,每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关系: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继续呈现以下问题。

(1)关于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知识你学到了什么?

4.继续反馈。

指名学生反馈,教师适时板书总结。表面积是各个面的总面积。

体积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容积是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其计算公式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相同。

三、巩固练习。

1.基础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1题。

(2)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43页“练习十”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交流。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十

1、回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归纳、整理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3、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一、呈现故事,提出问题。

1、老师讲“哥伦布竖鸡蛋”的故事。

猜一猜,听完这个故事用了多少时间?(1分52秒)。

2、这个小故事在书上68页,想一想,这篇文章大概有多少字?

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内交流。

3、汇报展示不同的方法。

(1)一个字一个字的数。

(2)先数每行有多少个字,再数共有多少行。用每行的字数22乘行数13得到算式22×13,22≈20,20×13=260。所以这篇文章大约有260个字。

(3)22×13≈200。

(4)可以用笔算,22×13=286。

二、归纳知识。

1、小组内交流自己整理知识的方法和方式,并进行整理。

2、小组代表汇报,大家进行评判。

板书: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三、巩固拓展。

1、基本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

(2)估算练习。

42×1839×1157×2842×1263×47。

你是怎么估算的'?能有几种方法?

2、尝试编题并解决问题。

请学生寻找生活中可以用口算、估算、笔算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由小老师亲自请学生回答。

3、小企鹅想回家。(练习十七第2题)。

4、完成练习十七第3、4题。

第3题:

第4题:

(1)读题后学生独立思考,这两道题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2)小组讨论:你选择什么方法做,为什么?

(3)汇报: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4)小结:我们在解决问题时要把题目的意思弄明白再去做。

四、总结收获:

今天我们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作业:《课堂作业本》第35页。

乘法口算。

乘法估算。

乘法笔算:不进位乘法。

进位乘法。

学生自己对知识进行整理的能力还比较差,讲得很零乱,东一点、西一点,没有系统性,以后还需要慢慢地进行培养。

作业反馈:此次作业有5道题。第1题是笔算后再连线,学生完成得很好。第2、3题与前面的时间有稍许联系,有些条件是暗藏,如七月份可运多少垃圾?已告诉每天运18吨,七月份是31天。又如每月用水17吨,一年共用水多少吨?一年是12个月。学习困难的学生需要指点。第5题是带星号的题目,理解力好的学生做得比较好。尤其是第2个小问题,剩余的票按每张18元全部卖出,可以再收多少元?剩余是584-370是三位数,好多学生能根据二位数乘法的方法进行计算,得到正确答案。但小部分的学生还有困难,但对他们不作要求。

整理与复习的教学设计范本篇十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5—97页的例1和例2。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合作交流,总结小数加减法笔算的一般方法,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3、感受新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师:老师在逛商场时可遇到一大堆的问题呢,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解决吗?

1、老师第一次逛商场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498元,请同学们帮老师算算一共要多少钱?这两件商品相差多少元?请大家用竖式计算。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让先做完的两个孩子去黑板上板演。集体订正。

让学生说出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相同数位对齐。(板书)。

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让先做完的同学去黑板上板演。

集体订正。

师: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简单的小数加减法。那么小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师:那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师: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在计算时也有不相同的地方,哪些地方不同呢?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小数加减法。(板书课题:小数加减法)。

3、老师第三次逛商场又买了两件商品,一件:53.4元,另一件:

4.98元,孩子们能根据老师给的两条信息自己提问并解决它呢?请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让一个孩子上去板演。如果正确了,师就问:有不同的.方法吗?

(如果没有,教师故意把两个数的末位对齐写成竖式)问:这样的竖式行不行?

生:不行。他没有相同数位对齐。

师:和前面的题比较,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它们都是末位对齐了。

师:为什么前面的计算可以末位(最低位)对齐,这道题就不可以呢?

让学生明白:前面的末位数位相同,这里的末位数位不相同。

师:为什么相同数位没有对齐就不能计算呢?

生:因为它们的计算单位不一样,所以,要相同数位对齐了才可以计算。

师:那么在小数计算中,什么情况下可以末位对齐?什么情况下不可以呢?

生:在小数计算中,末位数位相同就可以末位对齐,末位数位不相同就不能对齐。

4、师:好,那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只列竖式,不计算。(小黑板)。

9.8+6.28=21.56+6.7=50+3.75=111.60—99=。

5.64-1.7=7.2-6.45=100-9.78=。

集体评价。

评价时,请孩子說說:你给大家提个醒,在写竖式时,哪一步最容易出错?

师: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些对齐的竖式里,小数点有什么规律?生:小数点都是对齐了的。

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

师:说得好。(在相同数位对齐的板书下面写上小数点对齐)师:你能说说为什么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就对齐了呢?生回答略。

师: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相同点:都是相同数位对齐。

不同点:整数的末位对齐了,而小数的末位不一定对齐。追问:为什么呢?

让学生明白:整数的末位就是。

师:对齐了竖式,你们会计算吗?先说说,你准备怎么计算?生:按照整数的加减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师:请同学们用最快的速度把刚才的几道题给计算出来。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二)教学例二:

出示例二:

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师:孩子们都会做小数加减法了,能说说小数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