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模板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1 20:05:42 页码:9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模板10篇)
2023-11-11 20:05:42    小编:ZTFB

总结是一种反思和审视的过程,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提升自己。如何分析和欣赏古代诗词是我们在学习文学时面临的挑战。这是一篇精彩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一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源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二

从前,楚国有个老头以饲养猴子为生,楚国人都把他叫作狙公。每天早上,狙公起床以后都在院子里给狙公的猴子们分配任务。狙公让老猴子带着猴子们跳出去,采摘山里果树的果实。晚上,等猴子们回来了,狙公就逼着猴子们交出它们所采果实的十分之一。光靠着这些猴子采来的果实,狙公就可养活自己,而且还略有盈余。有一次几个猴子觉得自己白白辛苦一场,狙公却坐享其成,不愿交出果实,狙公就对它们棍棒相加,一阵毒打。猴子虽然觉得每天采摘果实是件苦活,可又怕狙公的棍棒,不敢违背狙公的命令。

有一天,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突然问这群猴子:“山里果实累累,难道是狙公亲手所种吗?”大伙都说:“不是呀,谁都知道这些果树并没有什么人去栽种,都是天生的。”小猴子又问:“既然这样,我们干吗靠给狙公做苦力过日子呢?”小猴子话还没说完,猴子都已经恍然大悟。

当天晚上,猴子们趁狙公睡熟之后,悄悄地打破栅栏,弄坏笼子。然后,它们拿上狙公积存的果实,手牵着手跑进了树林深处,从此再也不回去了。狙公一觉醒来,才发觉猴子们都跑光了,狙公赖以生存的手段没有了,只得待在家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自食其力,如果自己不付出努力,企图依赖别人,或者靠剥削别人过活,最终只能落得像狙公那样活活饿死的下场。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三

家风是什么?家风是“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传递与感染;家风是“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训戒与教诲;家风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清白与淡然。家风是灯塔亦是船帆,指引着方向也不断在前进;家风是戒尺也是爱抚,鞭策着行为也抚慰着心灵。家风是长辈的威与爱,家风是游子的情与根,家风是立世的基与石,家风是传承的神与魂。古语有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君子何以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齐家为首任。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重视家教是我们文化传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有的是星星点点书信交流中教育子嗣为人做事的道理,如曾国藩与其子女的家书往来,有的是谆谆教诲的文章,如司马光撰写的传颂千古的《训俭示康》,这些家训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便成了家风。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的家教甚严,对子女要求“四戒”“四宜”: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四戒”“四宜”,简洁明了,相得益彰。我国世代历史名人的家风家训传承至今,为人称道,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训是我们精神的食粮,为我们指明方向。

一个家族的振兴与发达,离不开良好的家风。在生我养育我的这片土地上,父辈经历过太多的艰苦日子,但我的父亲母亲把往日的磨难化为了一种精神,将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踏实认真的做事风格和勤俭节约的生活习惯传承给了我这一代,父母总说积极的生活态度很重要,他们看问题经常看好的一面,很少去抱怨,在一起有二十多年了,还会给对方制造小惊喜,让生活充满仪式感。父母刚工作的时候工资很低,当时家里需要用钱,妈妈每天下班去摆地摊补贴家用,慢慢的攒下第一笔存款。我有时遇到挫折会跟妈妈发牢骚,感觉自己总是做的不够好,妈妈说只要你比昨天的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可以了,不需要你每一次都做到最好,这样的你每一天都是在前进,会越来越好的。记忆中父母总是会给我传递正能量,为我打气,让我不论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积极的面对,耐心的寻找解决方案。

“踏实认真”是父母传承给我的第二条家训,父母出生在普通家庭,凭借自己的努力考到了心仪的学校,收获了满意的工作。父母总说,人啊,做什么事情就怕认真,认真起来想做不好都难,爸爸是单位里的管线操作员,因为技术过硬,很多疑难问题都需要爸爸亲自解决,有时为了处理一处管线问题甚至会忘记吃饭,妈妈也因为工作细致经常被单位评为“模范”“标兵”,父母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影响着我,是我身边的榜样。工作后的我也时时刻刻把踏实认真这四个字放在自己的心上,做任何事都不能有浮躁的心,上级安排的任务要快速认真的完成。

最后一点受父母言传身教的是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更是我们家始终坚守的习惯。父母教育我在吃饭时吃多少盛多少,不剩饭,不浪费粮食。离开房间要随手关掉灯、用水后关紧水龙头,节约水资源等等。这些事情虽小,却让我受益良多。

家风陪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帮助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我找准人生的奋斗方向。一个人如果从小就受良好家风的熏陶,那么在生活、工作、处世上则会有“法”可依,有章可照,能够坚守内心。

家风像一棵树,枝繁叶茂、亭亭如盖、荫佑子孙、传承世代。家风像一条河,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滋润沃土、孕育生命。

每个家庭构建起具有各自特色的家风和家教,千万个家庭就会组合成一股强大的提升社会道德的合力,家庭走出一小步,社会迈出一大步,中国踏上新高度,这正是家风最具现实意义的体现。

家风淳则世风清,世风清则国风明,国风明则国家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让我们从每个家庭做起,传承良好的家风,争做好家风的创建者、实践者、推行者。弘扬中华美德,让中华美德的种子在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绽放异彩、结出硕果。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四

东汉时,一位叫刘宠的人任会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废除苛捐杂税,为官司十分清廉。后来他被朝廷调任为大匠之职,临走,当地百姓主动凑钱来送给即将离开的刘宠,刘宠不受。后来实在盛情难却,就从中拿了一枚铜钱象征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称为“一钱太守”。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五

冯玉祥将军在日常生活中,不允许讲派头、摆阔气,就是对子女的婚姻大事。他也提倡“平民化”。1947年中秋节,冯玉祥夫妇郑重地对女儿冯理达及其男友罗元铮说:“今天是中秋佳节团圆日,你们就结婚吧!”这天,他们四人正乘一辆旧式小汽车外出。途中,汽车停在公路旁,“婚礼”开始了。没有洗礼,没有洁白的婚纱,没有瑰丽的花冠,更没有优美的婚礼进行曲。当远处的教堂传来深沉浑厚的钟声时。他们拉了过路的一对美国青年充当证婚人,冯将军亲自为女儿女婿拍了“结婚照”。之后,他们又继续开车上路了。当夜,冯将军送给新人的唯一礼物是一副对联:“民主新伴侣,自由两先锋。”这便是当时闻名中外的冯玉祥将军的干金小姐的婚礼!这种平民化的生活。不但没有损害他的脸面,反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更为重要的是,这使他的子女走上了成材之路。

二儿子冯武国在国外留学,毕业回国后,他就急忙赶到山西汾阳去见父亲。那天,冯武国身穿西装,脚蹬皮鞋,满面笑容地来到父亲冯玉祥面前。冯玉祥坐着不动,把二儿子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后,说:“你真的学好了吗?”冯武国回答说:“嗯。”冯玉祥一下子站了起来,指着冯武国说:“早呢,你这是耗子坐秤盘———自称自大!”冯武国听后,涨红了脸说:“爸爸,我有什么不是,请您指点。”冯玉祥说:“你看你这身着装,再看看我们的穷苦大众。”停了停,冯玉祥又语重心长地对冯武国说:“儿啊,你要脱下西装、皮鞋,到牛棚里去熏一下,闻闻牛屎味,才能知五谷香呀!”冯武国听后,立即脱下了西装、皮鞋,换上了大青布便装,穿上了布鞋。

后来,冯武国率队抗日,英勇作战,以身殉国,不负冯将军的教诲。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六

梁启超有九个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导下,个个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还产生了“一门三院士”的佳话。这“三院士”是建筑学家梁思成、考古学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另外,四儿子梁思达是经济学家,次女梁思庄是图书馆学家,三女儿梁思懿是社会活动家。

梁启超对于子女的爱,是全方位的,不仅在求学,而且在为人处世,甚至理财、时政等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态度展开。阅读《梁启超家书》,就会了解在写给孩子们的信中梁启超教育子女的表现堪称典范。

写信时,梁启超毫不掩饰自己的爱。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感情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你们无论功课若何忙迫,最少隔个把月总要来一封信,便几个字报报平安也好。”

在求学这一方面,梁启超根本不看重文凭,而是强调打好基础,掌握好“火候”。他对梁思庄说:“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并教孩子们求学问、做学问的方法——“总要‘猛火炖’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去”。

同时,梁启超强调责任的重要。1923年,他写给长女梁思顺的信中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当然,写信教导自己的孩子之余,梁任公没忘了夸一夸女婿、儿媳。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1918年11月7日,自杀前三天,梁济问儿子梁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时在北京大学任哲学讲师的梁漱溟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说罢,梁济离开了家。

梁漱溟亦两度欲自杀,但最终,现实中国的问题和人生问题萦绕着他,他不停思考,积极奔走。梁漱溟育有二子梁培宽、梁培恕,对于他们,给予最大自由空间。接受采访时,梁培恕说:“我们受到的可能是最自由的教育,拥有了别人没有的最大的自主权。”这种教育,也与梁漱溟受到梁济的影响有关,梁济对他就是“信任且放任”的。可以说,这也是一种“中国式传家”。

梁培宽追忆梁漱溟时,时常会提到一次考试。当时,梁培宽考了59分,内心忐忑地拿着学校要求补考的通知给父亲看。“他只看了一眼,就又还给了我。”梁培宽说,他后来明白父亲的用意,“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

相比于课堂成绩,梁漱溟更在意教人过社会生活,“生活本身的教育”。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钱基博乃一代。

国学。

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政府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的投降政策,奋起抗日。遭国民政府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七

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时夭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杜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公务,无暇顾及。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得如何爱孩子的嫌疑。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在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在一校最高一排。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杜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晚年,胡适对秘书说:“娶太太,一定要受过高等教育的;受了高等教育的太太,就是别的方面有缺点,但对子女一定会好好管理教养的。母亲有耐心,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孩子教不好,那是做母亲的没有耐心的关系。”可谓沉痛之语,意味深长。

在给江冬秀的信中,胡适亦自我反省道:“我真有点不配做老子。平时不同他们亲热,只晓得责怪他们功课不好,习气不好。祖望你交给我,不要骂他,要同他做朋友。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八

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九

7.伏尔泰于一七二七年访问英国,他发现英国人非常仇视法国人,一群英国人向他怒吼:杀了他,把这个法国人吊死!伏尔泰说:英国人!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要杀我.难到因为我不是英国人而受的惩罚还不够吗?英国人听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8.卓别麟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12.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谈自己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名人家风家训的故事怎么写篇十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后生才锐者,最易坏事。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译文:才思敏捷的孩子,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情况,做长辈的应当把它看作忧虑的事,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经常加以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就这样十多年后,他们的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不这样的话,那些可以担忧的事情就不会只有一个。我这些话,是年轻人治病的良药,都应该谨慎对待,不要留下遗憾。

赏析:陆游一生极其重家庭教育,写了大约二百首有关教育子女的家训诗。《放翁家训》是陆游的一部家训专著,此书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约写于其四十四岁时,后一部分约写于其八十岁左右。《放翁家训》在宋代的家训中有一定的地位,此书结合陆游自己的切身经验写成,故在道德教育方面有独特发人深省之处,其中最突出的思想是教育子孙要继承清白家风,做清白人,专心耕读,做乡中君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