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节日习俗(精选8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07:17:12 页码:14
2023年节日习俗(精选8篇)
2023-11-12 07:17:12    小编:ZTFB

在总结中,要客观评价自己的成绩,避免过度自夸或自责。可以选择适合的总结方式和结构。最重要的是,总结范文只是帮助和启发,真正的总结还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完成。

节日习俗篇一

我们濮阳的春节差不多在腊月初八就开始了,那天,人们采用米、枣、豆等八种不同的农作物煮成粥,取名腊八粥。吃腊八粥的时候,还习惯把腊八粥里面的米饭抹在枣树上,寓意是来年的枣儿结的像米饭一样疙疙瘩瘩。美味的腊八粥刚一出锅,就让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了。在那一天,人们还会泡腊八蒜,把掰好的蒜瓣儿放进醋坛子里,再把醋坛子给封起来,到春节那天再取出来就着饺子吃,醋有了辣味儿,蒜瓣儿也成了翡翠的颜色,可谓是色香味俱全,无论是看着还是吃起来都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人们说的小年。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吃芝麻糖,俗称祭灶糖。家乡还有句顺口溜:“二十三,祭灶官”也就寓意着吃了祭灶糖长大能当官儿。“二十四年下气,家家户户扫房子”,说明春节马上到了。

到了大年三十,大人们更是忙活的不可开交。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都要做。到了中午,伴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大家会做一大桌子的菜开始吃团圆饭了,年三十的晚上必须吃的是饺子,所以,在这一天,无论男女老少都会狼吞虎咽的吃饺子。到了除夕之夜,才是真正好玩儿的时候呢!一家人聚在家里,边吃零食边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午夜十二点钟,楼下又响起了鞭炮的声音。再过几个小时就该起床了,这叫起五更,起床后还是吃饺子,这次的饺子吃一半剩一半儿呢!这寓意着来年的'“年年有余”!吃完之后,仍然不可以睡觉,因为在这一天,除了很小很小的孩子们,人们都会守岁。

大年初一可就和大年三十截然不同了!这一天,大街上热热闹闹!大人们要去亲戚、邻居家互相拜年!从初一到初七这几天吃完饭、放放炮、上上网、看看书,真是美哉!悠哉啊!人们都会沉浸在春节的快乐之中。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历代人们除游灯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厕神、过桥摸钉走百病等习俗,有击太平鼓、秧歌、高跷、舞龙、舞狮等游戏。

传统社会的元宵节是城乡重视的民俗大节,在城市元宵喧闹尤为热烈,它体现了中国民众特有的狂欢精神。传统元宵所承载的节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们逐渐失去了共同的精神兴趣,复杂的节俗已经简化为“吃元宵”的食俗。

节日习俗篇二

农历三月十五是冀南漳卫河畔的庙会,热闹非凡,虽比不上南京夫子庙会那样正统,北京城隍庙会那样隆重,上海静安寺庙会那样肃穆,苏州玄观庙会那样神奇,成都青年宫庙会那样富有生气,但在当地也算是首屈一指的庙会了。

这庙会的历史和由来源远流长。相传,在卫运河岸一个极普通的村庄里有一女子,聪慧贤良,专为百姓解忧排难,成了当地传诵和拥戴的“奶奶”。后来,人们为了永远纪念她,就在河的堤坎上建一奶奶庙。据说,当时的庙会很隆重,可惜现在看不到那样的景观了。以前,庙堂的建筑庄重古雅,房脊抬梁坚固如磐,四棱上线,双檀双挂,飞檐拱脊,整个庙宇巍峨通灵,气势恢宏。院内松柏苍劲,椿槐古拙,古色古香,四周翠柳依依,紫藤攀援,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庙内,侧卧正堂的奶奶,眉清目秀,雍容华贵,形象动人,殷重慈祥,呼之欲应。身边簇拥着善男信女,空悬丝绸灯盏,额前摆着丰盛的贡品。胸前横着“治病救人”、“功德无量”、“千载难逢”的匾额。

日月递进,斗转参横。悠悠岁月像奔泻的漳卫河水,携着两岸的陈腐淘淘而去,这奶奶庙饱经大自然风雨雷电的洗礼,非但没被遗弃和泯灭,却又得到修复和新建,奶奶又重卧正堂,接受着众人的叩拜和许愿。

三月十五庙会这一天,一大早,那些从几十里以外赶来的老太太,扭动着奶奶辈的“三寸金莲”潮水般地向庙址集拢。她们有的抬着花轿(轿内睡着奶奶的化身),舞着彩旗,有的携带香火贡品,风餐露宿,十分辛苦。到了晚上更加热闹,老远看见香火升腾,烛光辉映,靠近庙堂的路旁早已布满香火,锡箔,元宝的摊点,阻你无法行走。

我也被裹进拥挤的人流,加入了被熏陶和教化的行列。先是被“呼嚓—呼嚓”的打扇鼓声响所吸引,挤到围观的人圈,只见那奶奶们抖着手中的扇鼓,绕行“8”字,口中哼着歌,十分壮观。紧接着一伙年轻人,也加入了“8”字型行列,只是他们的动作不够逼真和虔诚,竟闹得满场轰笑,一时破坏了严肃凝重氛围。

前来参拜的人点燃的香火红光冲天,烟雾升腾,使人们呛了喉咙,熏出了眼泪。我发现在跪拜和烧香的行列里,不但有老年香客,还有七八岁的孩子被妈妈和奶奶强迫摁下磕头,看着孩子那茫然眼神,觉得那清白无瑕的幼嫩心灵也被升华和洗礼了一番。

人类是如此渺小,如茫茫宇宙中一现的昙花,随着自然法则生灭。当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再成为问题的时候,当人类处在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时代,对内心沉静的渴望愈来愈强烈。滚滚红尘,一切当随缘。随,顺从;缘,机遇。过去的已经过去,将来的还未来临。世间最可贵的是现在,如何把握珍惜现在,全在自己。

漳卫河水默默流淌,香火还在升腾、蔓延,扇鼓声传向天际。这盛况一直要持续到天明,迎接明天河两岸盛大的经济贸易交流大会。

从庙会上回来时,我想:这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奶奶庙会,一方面显示着文化的悠久,一方面又表现着封建迷信的扩展和延续,似乎科学越发达,一些人的封建迷信意识越浓厚,这阴差阳错的链环是多么神奇和超脱啊!

节日习俗篇三

小年,并非专指一个日子,由于各地风俗,被称为“小年”的日子也不尽相同。小年期间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扫尘、祭灶等。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小年节日习俗,希望有所帮助!

记得小的时候小年这一天,全家早早就会起床,因为这一天的任务有好多呢,爸爸会找根长长的棍子,在上面绑上扫帚,开始把各个房间的棚顶上的灰尘清扫干净,还会站在凳子上擦灯泡……,反正是不留死角,最难最艰巨的工作任务都会在这一天就会将它搞定。

搽玻璃、洗碗筷——这一天的工作实在是多,所以我也会帮忙,一般搽玻璃的任务都是我来承担的了,另外还会把家里不常用的碗筷等都拿出来好好清洗一遍,因为真正“过年”的时候,这些“寂寞”了好久的平日多余的碗筷盘子等都会派上用处,好像这不单是我们的盛大节日,对“它们”来讲也是一次大团圆那,哈哈。

祭灶也就是祭奠灶王爷,“小年”的由来故事里面讲述的就是这样,我觉得这好像是中国小年最传统的一项习俗了。

小年这一天都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干净了,那么当然也要讲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了呀,所以一般在小年这一天还会去洗浴理发。

节日习俗篇四

春节是我们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这个节日里也有很多有趣的习俗,过年挂对联就是其中之一。

对联的挂法大家一定很熟悉。对联一般都是上联在左,下联在右,横批自右向左,因为上联和下联是竖排的,应该以右为上。而横批是横排的,就应该自右向左。

对联的发展还经历了三大阶段呢。第一阶段是对偶阶段,第二阶段是骈偶阶段,以及最后的侓偶阶段。杜甫的《登高》就是标准的侓偶“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通过我的介绍,大家是不是对对联有了新的认识?其实春节里还有很多有趣的习俗呢。

节日习俗篇五

在我老家的很多地方,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才结束。有一段歌谣是这样唱的“二十三祭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杀猪肉,二十七油渍渍,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热黄酒,三十杀鸡祭祖。”其实最主要的传统习俗有这么几项:

祭灶王。腊月二十三也叫小年或祭灶节,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现在民间有的地方还在灶间设有“灶王爷”神位,也有的灶王爷神像直接贴在墙上。这天晚上,民间讲究吃饺子,意思是“送行饺子迎风面”。

扫房子。迎新首先要除旧,也就是年终大扫除。扫房子的时候,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贴春联:每到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春联,俗称“对子”,大都用红纸书写。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倒贴福字: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守岁:也叫“熬百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大家终夜不眠,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压岁钱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殷切希望和深情关爱,因此,要合理使用压岁钱,把它用在学习上或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放爆竹:爆竹是春节中最具有过年味道的标志,每当进了腊月,就能听到各处不断响起的爆竹声,代表着春节已经来临了。同时,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声辞旧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国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新年: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初一起床后,晚辈先在自己的家里向长辈磕头拜年,然后,由家中的长兄率领晚辈,去村里其他人家向长辈磕头拜年。从初二开始,就要上门给亲戚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距离,增进了亲情。

节日习俗篇六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节日习俗篇七

“月色登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天上地下星光灿烂,红火而热闹。这是春节的压轴“菜”——元宵。

皓月当空的夜晚,大街小巷到处灯火通明,不许间断……。

福建的元宵更是热闹非凡。

回到家,扑鼻而来的饭菜香直冲我的鼻端,“好香啊!”我们的口水已经“直流三千尺”了。妈妈和姑姑们忙着赶做“元宵菜”。奶奶、我和弟弟正在搓汤圆,奶奶拎着一个大铁盆,里面倒满了厚墩墩的面粉,加入自来水,不停的揉、捏、按搓……就像变魔术般,面粉已经变成了一个白胖胖的“大雪球”,抓起一条放在左手腕处,右手揪出一小截,搓成一个小圆球,这就是所谓的“汤圆”了。五分钟,十分钟,十五分钟……大铁盘中整整齐齐地躺着一个个圆溜溜、白花花的汤圆,一眼望去,犹如一颗颗洁白无瑕的鹅卵石,好似散发着无尽的光芒……可仔细一瞧,有一个“异类”,它不是汤圆,而是一个“糖饼人”。转头一看,弟弟正咧着嘴,呲着牙偷乐着呢!“哈哈哈……”我们都不约而同的大笑起来,笑声在空中徘徊着,仿佛传遍了每一个角落,使原本平淡的元宵节更增添几分乐趣。

“吨吨吨”汤圆们像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小精灵,在水中游着,在锅中荡着……一点儿一点儿变透明,撒入些糖,一股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好像已经在口腔里回荡了……奶奶盛出一碗,却没给我们吃,而是径直走向了邻居家递上这碗热气腾腾的汤圆儿,邻居也递上了一大碗芝麻汤圆,以表谢意。

夜色已晚,我们一家人坐在餐桌前,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和甜腻软糯的汤圆心里甭提多美了!望向窗外,处处悬灯结彩,灯笼漫天,有的是用彩纸糊成的;有的青银色是玻璃的;有的通通是用珠子串成的……反正定会阖家团圆,处处都是一派温暖热闹的景象。

曳动心湖欢快的涟漪;敲一声声佳节的晚钟;吃一个个美味的汤圆;悬挂一盏盏五彩荷灯。家乡的元宵,让我毕生难忘!

节日习俗篇八

端午————一个诗人的传说,据《史记》记载,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于是遭谗去职,还被流放。后来,秦国攻破楚国京都,他心如刀割,便抱石投汩罗江,用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篇章。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每到端午节,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忙得不亦乐乎。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包粽子了,我先学着妈妈的样子将粽叶洗净,然后取出三张粽叶,毛面相对,,再在上面放入1/3的'糯米,入蜜枣和少许葡萄干,又用糯米盖得严严实实的。我开始有点沾沾自喜了,心想简单的粽子根本难不倒聪明的我。可是当我把粽叶盖好时,糯米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子,接二连三的跳了出来,我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幸好妈妈“出手相救”,替我“解了围”————把一些糯米弄掉,我这才舒了一口气,心里一块沉重的大石头总算放了下来。经过了一些挫折,终于到了最后的步骤————扎棕绳,我把粽子捆了好几圈,这才放心地交给了妈妈,不一会,粽子就煮熟了,一股清香钻进我的鼻孔,再一品尝,啊,粘甜有劲,回味无穷。

除了吃粽子这一习俗,小孩还要挂香囊。端午节小孩配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