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4:12:43 页码:12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优秀9篇)
2023-11-12 14:12:43    小编:ZTFB

总结是记录成果、发现问题、总结经验的重要过程,它可以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在写总结时,我们应该注意条理清晰,结构合理,突出重点,扬长避短。总结是在一段时间内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一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和最具人文意味的概念,简单来说文化就是地区人类的生活要素形态的统称,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化对教育交流的影响,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国的“虎妈”、“狼爸”一度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质疑。出国求学热也一度勾起大家对中西方教育的热议。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国情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点也毫无非议。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根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优劣。以供借鉴。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名目繁多,但最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宗源。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它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西方文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它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公平、荣誉、人的体现。

文化传承和演进方式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因。

1.1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

中国文化在主体上是反对功利的,反映在教育上就必然重视道义。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将“义”

与“利”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也无不表现出崇义贬利、尚义反利的特点。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中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的伦理性,整个教育都被纳入了道德的范畴。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安于现状俯首听命的“顺民”,而抑制了人的个体需求,也抑制了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享受。西方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因此西方文化很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但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欲望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享受。也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弥漫、亲情淡漠、人际冷落等现象。

1.2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崇尚竞争。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的文化品质。中庸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孔子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曾运用这样的标准,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这种和谐标准使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百川入海的境界;崇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风格;崇尚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崇尚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都是被排斥的。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言论、行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因此,竞争与差异一直是西方教育家着重培养的品质。从霍布斯、马尔萨斯直到达尔文、高尔顿等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3中国教育注重群体,西方教育注重个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维护群体的和谐和社会安定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群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力,奉献大于索取,个体价值观只有在群体中才可以得以实现。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人们自然的就注重“大体”的认识与觉悟,而忽视深入的解剖与分析。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压抑、束缚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的发展。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个人之上的原则也写进了西方的教科书。如人有权自行其事;人有抉择权;人身不可侵犯;政府无权干涉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人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随后,西方教育学家都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的基本标准。提倡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重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但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伦亲情和宗教群体意识的淡漠。

2、文化传承、教育目的不同使中西方学校教育各显其特点。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传承的方法不同。西方学校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和实施教育方法上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在教育上的反映。

2.1教育模式。

有史以来,中国的教学模式以训导式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指导思想是“父为子纲,师道尊严”.教育模式从上到下、居高临下。中国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基本带有被动性,他们摆脱不了“遵命”的思想.学生不能质疑权威;听话就是好孩子。这种观念禁锢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普遍缺乏个性和创造力。而西方的教育是平等教育。学生和老师在学校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他们尊重老师,但同时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老师有不懂的也可以和学生探讨,师生关系很平等。所以,西方学生自信、张扬、创造能力强。

2.2上课方式。

中国实行的是灌输、鞭策式的课堂教育,也就是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是主体,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其次还有老师严格稳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氛围紧张,教学方法单一,压抑学生的个性,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西方课堂实行的则是素质型的启发式教育。教师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像个讨论会,老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过程及过程中愉悦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育内容。

中国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点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一门功课的学习基本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上很难开拓,创新。不难看出,中国课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精而深。西方的课堂教育崇尚自然,重视教育内容与实践结合。更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重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重视广而博。老师讲解知识也是点到为止。这样为学生也留下了很大学习、思考空间,课堂学习内容也得到有效的扩大和延伸。

3、社会背景、培养定位不同导致中西方家庭教育培养目标差异。

德国教育家弗罗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和起点。

中国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者,更是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实现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西方家长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健康快乐的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更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

3.1培养定位。

中国家长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认为孩子生下来是为他们传承香火,光宗耀祖。孩子是“自己”的,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因此,孩子的培养定位是,家族的接班人,是家族的香火,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且是自己理想和愿望实现的希望;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从家庭利益出发。而西方孩子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认为他是一个社会人,自然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比较淡漠,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家长不能替孩子做选择。由此看来,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成才,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人。

3.2家庭氛围。

中国家庭氛和谐而严谨,但并不宽松民主,父母是一家之主,绝对的权威。孩子不能冒犯父母,听话才是好孩子,这种家庭氛围造就了很多“乖”孩子,他们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但缺乏独立、开拓的精神。西方家庭氛围平等、友好,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和教育能力,所以,他们很少指责、命令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家长很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一个平等、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3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独裁型、溺爱型和民主型。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以家长专制和过度溺爱为主,民主型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里需要和喜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包大揽,过度溺爱,有碍于孩子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不鼓励孩子动手、探索、冒险,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是“胡闹”而加以制止,中国父母更喜欢孩子墨守成规。西方家长基本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生活学习上,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赞赏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

总之,学校、家庭和历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中西方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长处和短处,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我们都应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质疑,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中国教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无需置疑的。但随着教育的全球化,我们更应该汲取西方教育文化的优点,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属于全人类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如古代西方文化是在近东文化、希腊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它吸收了古埃及的自然科学、近东的宗教观念和希腊的爱智思想,在罗马帝国众多地理资源、众多民族精神基础上发现了适用于各民族的科学、道德、法律、哲学及宗教观念,抽象出“七艺”的课程体系,成为当时最先进的文化。中世纪后期,西方人巧妙地运用从阿拉伯和中国传来的技术,对自己原先由犹太文化和希腊—罗马文化形成的意识形态进行思考,革新宗教,创造了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教伦理;17世纪开始,西方的传教士更是发现了中国的“精英政治制度”——科举制,并将其改造成为英国的文官制度,使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因官僚体制的运转而得到巩固。相比之下,中国虽较早的形成了多民族的中原文化,但由于地域原因,使二千多年以来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儒家学说革新不大,照西方人的说法,“中国人追随其先辈的足迹,一直平静地生活着”。

文化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和积淀的传统文化,如传统习俗、语言文字、价值体系,对个体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规范着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传播某种文化,就是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任务。文化既是民族精神的表现,又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华的活动;文化因一代代人的理解和诠释得到发展和更新,因而呈现出丰富和不断进步的态势。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的作用。

文化教育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得以更新和前进。

(一)教师的多元文化素养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二)多元共生的课程内容开发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核心和关键。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三)多元文化教育教学策略的运用是实现多元文化教育的保证。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二

船政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不同时代的学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沈岩在《船政学堂》一书中概括道:“船政文化是船政历史人物创造的物化成就和政治精神文明成果,它包括物质、政治、精神三方面,而其精华与灵魂是精神文明成果。……归结起来,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有爱国自强、改革。

创新。

重视科教和海权意识几个方面。”

船政学堂不仅为我国近代海军输送了一批骨干力量,更激励后人的是船政人在抵御外侮时所展示出的不惧个人生死的爱国豪情,无论是甲戌巡台抑制日军对台湾的侵略,还是陈英、邓世昌、许寿山、吕翰等这群由船政学堂培养出来的水师官兵在马江海战和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英勇抗敌,都显示了大无畏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有丰富的内涵,当时处在内外交迫的中国,要求有志之士奋发图强,在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和爱国心的驱动下以智报国,以身报国。同样,新时期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层面的要求就是以爱国为先。而新时期的爱国强调的是以智报国,以德报国。语文素养课程不仅是积累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思想道德的熏陶。只有将爱国主义贯彻语文素养课程的始终,才能更有效地激励学生努力学习。

(二)学以致用,助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船政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产学一体多元结合的教育机构。每个专业都辅以大量的实习,这种创新性学习获得巨大成功,期间船政人凭借自强不息的创新进取精神创造出了无数个第一:比如,1887由船政电报学堂毕业生用“飞策”号铺设成由福州马尾川石岛至台湾淡水全线117海里长的第一条海底电缆。现阶段高职院校由于自身办学的特殊性,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理念上容易对创新性有所忽视,没有创新思维为基地,语文素养课程的开设也难以持续发展。仅仅是机械的技能习得并不能满足岗位的核心需求,更深层的要求在于摆脱简单的机械模仿,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对岗位进行自主学习,创新甚至研发,以创新促发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快课程改革,打破思维定式,以发散性思维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调整专业设置,根据行业标准来改革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中来发展自己的专业技能,当然这里除了必备的职业技能外,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等。

语文素养课程培育重视个体在日常学习语文知识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吸收和衍生的语感、价值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的综合整合,使高职学生具备熟练的语感和深厚的文化素养、积极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价值观。目前高职院校在素养课程实施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现阶段高职教育在制定课程设计的价值取向上存在偏颇,高职院校尤其重视专业课,培养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被边缘化,以“知识本位”“技能本位”为主导的高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过于强调高职学生毕业后个人从事某项职业所需的技能能力的培养,而对负载人的思想、情感甚至是培养道德品质的文化素质都有一定缺失。黄炎培说,“人或疑主张职业教育,即不主张道德教育、公民教育。不知二者与职业教育,并非立于反对地位,岂得因入此而便疑出彼,况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须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不可须臾离之势。”大多高职院校都以对职业精神的培养和发展为首要,但明显只重视技能能力是不够的,以此理念来建构课程,不符合全面发展和终生教育的趋势。

除了对语文素养课程的缺失外,高职教育中普遍对校园文化缺少足够重视,营造校园文化的氛围并不浓郁,文化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的引领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校园文化的成效与语文素养课程息息相关。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是校训、校风和行为准则的传承,同时也要求通过师生活动和校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团结合作等精神。卡内基推进教学基金会主席鲍耶尔在《学院:美国的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文中指出:“我们最主要的敌人是‘割裂’:在社会中我们失去了文化的内聚力和共性,在大学内部是系科制、严重的职业主义和知识分割。”只重视技能培养的高职教育是有缺陷的,语文素养课程的开展和良性推进需要学校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文化的内聚力,在各个方面统筹规划。但目前各高职院校无论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方式或是学生专业结构设置上都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高职教育要想让学生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就需要就地取材从船政文化中挖掘出核心理念来充实语文素养课程,加快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改变唯技能习得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各方面素质均衡发展。

船政文化遗产是高职院校进行语文素养课程的宝贵资源,结合语文素养课程在实施过程中的现实情况,古为今用,互为补充,相互丰富。

(一)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语文素养课程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内容,为了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船政文化对语文素养课程的丰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船政学堂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体现在方方面面,沈葆桢在指定管理章程时就提到“况人之资质灵蠢不同,即学习均无间断,长进者自长进,生疏者自生疏,断不能全无参差之理。”在教学方法上,重视以人为本,不同的招生时间和地区差异使得学生在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上存在差异,学堂按照各自的学习程度整合分班,对于某些学科(例如英文)有相当基础的又单独编班,在学期的考核中,学业成绩优秀的也允许越级插班。高职学生较之于本科院校培养的学生有其特殊性,他们在文化知识上一般存在一些偏差,但高职学生在某些方面也有自身可以挖掘的潜力,语文素养课程在高职院校中的开设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素养为出发点构建语文素养课程。

(二)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

职业技能和知识的学习只能保证学生掌握岗位所需要的技术,而综合素质才是职业生涯和人际交往的核心要点,要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开设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船政学堂的目的是培养通船主之学、堪任驾驶之人才,但在课余仍然以日常道德规范的学习来塑造学生。高职院校在改革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可适当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文化状况开设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如公文写作、现代礼仪、口语表达等,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口语表达,提升书面写作能力,从而更好地开展职场活动,提升个人竞争力。

(三)拓展校外素质教育基地。

船政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内容形式也极其丰富,正如金秋蓉所说“船政文化的价值不仅在于它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更在于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国职业教育文化(技术文化),为孱弱的职业教育文化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单福州马尾就蕴藏着以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丰厚的船政文化遗产,例如中法马江海战烈士碑亭,中法马江战役中福建水师几乎全军覆没,这为纪念牺牲将领而建的烈士碑亭。带领学生参观这些船政学堂遗迹,拓展以船政文化为内容的语文素养课程基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船政人物的榜样作用来激发学生的使命感,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毅力。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三

浅谈文化建设对教育的影响五篇【篇一】近年来,城市文化建设热潮席卷全国,使高校学生能够走出校园参加各地文化建设。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逻辑分析法,在华南师范大学的院校环境中,利用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组织条件、宣传途径和后勤保障,并结合城市文化建设的特点,打造出属于华师的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传承华师艰苦奋斗的校训,营造校园浓厚的运动氛围,丰富校园文化。提到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确保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时间,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群体性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1.校园文化建的兴起近年来,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数量呈现“井喷式”增加趋势,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清华大学传承着“无体育,不清华”的优良传统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建立了自己独特校园文化建设品牌。随后,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都举办了校园文化建设,深受学生的喜爱。

2.高校举办校园文化建的优势在高校中举办文化建,相比城市文化建设来说,组织工作相对简单,因为高校中就具备相应的办赛条件,例如群体有大学生、学校教师和校友。

二、校园文化建的传播与推广校园文化建设品牌的建设主要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能够全面的了解的基本情况和注意事项,从而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学生、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宣传途径主要通过专门建立“华师校园文化建设”微信公众号进行的宣传,以及定期推送校园文化建设的相关资讯,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

三、

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识别1.名称名称是品牌建设的核心元素,它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显的地域特色和内容,来吸引更多的学生。名称为华南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以简洁的方式将举办地点和文化建设命名衔接起来。

2.标语通过标语来塑造校园文化建设的品牌信息,同时激励和鼓舞学生顽强拼搏、坚持到底。结合华南师范大学的自身特点,设计出的标语分别有激情文化建设,相约华师大。从而将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更好的推广出去。

3.设计本次设计的规划理念来源于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校徽由三个“人”字并为一个“众”字,这正应证师范院校集众之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办学宗旨。经过蝴蝶亭,那里印有华师校训,可以重温初入校园时的昂扬斗志和清纯美好,激励自己脚下的每一步都应跑得踏实。途经砚湖和图书馆,周围有花草树木,清澈的湖面倒映着蓝天和白云,经过此处可以大口呼吸新鲜空气,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同时,也让学生发现在紧张学习之余还有一处可以放松心情的圣地。

根据文化建设的特点,再结合华南师范大学自身的地理位置与管理方面,主要从华师的名称、标语、设计三个方面来运作华南师范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出属于华师的品牌。

【篇二】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学校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学校党建与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的融合。本文首先针对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二者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针对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解决策略,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能够进一步促进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之间的有效融合。

一、学校党建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加强学校党建工作能够提高党对学校的领导,提高学校的向心力。学校加强文化建设能够提高学校内部的凝聚力,提高学校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促进学校不断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校发展,提高学校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学校需要加强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但是现阶段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融合发展之间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校健康稳定的发展。下面我们就来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

1.缺乏思想上的重视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发展都把重心放在经济的增长上,对党建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工作不够重视,没有充分意识到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学校开展党建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只是趋于表面形式,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无法发挥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的积极作用。另外受学校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学校在开展党建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时,工作方式单一,缺乏创新,无法满足现在学校的发展以及职工的需求,这就导致工作人员和职工对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产生消极抵抗形态,影响二者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不利于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

2.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虽然在核心目的和本质上存在相似点,但是在执行方式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区别,学校不能完全用党建工作开展方式去进行学校文化建设,也不能完全用文化建设工作方式去开展党建工作,只有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才能促进二者之间的有效结合。但是现阶段很多学校都将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工作混为一谈,无论是在党建部门下设置文化建设部门,还是在文化建设部门下设置党建部门都无法保证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另外学校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学校党建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无法高度有效融合的原因之一。

二、促进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融合的有效对策1.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学校需要充分意识到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加强学校党建工作可以加强党对学校的领导,可以以最新的理论成果来对学校的内部工作进行指导。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可以促进学校向心力、凝聚力的提升,使学校在党的领导下,团结各部分力量,促进学校不断的发展壮大。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很多不同的价值观都涌入国内,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这些思想价值观优劣不齐,对学校职工的思想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将学校党建与文化建设的相关知识内容教授给职工,并为他们传输先进的党的方针政策,只有这样学校职工才能对党建工作和文化建设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才能积极配合党建工作和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学校也应该认识到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差别,求同存异,将二者之间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党建和文化建设之间的有效融合学校在对职工进行思想教育时可以通过多种方法渠道来开展思想宣传工作,提高教育力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创建网络信息交流平台,如qq、微信、微博等,向广大职工宣传党建思想和文化建設理论。另一方面可以加强学校内部的刊物出版工作,将出版物切实的发送到员工手中,提高宣传力度,提高职工的认同感。

2.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要想促进学校党建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有效融合,促进学校党建和文化建设的共同发展,学校需要建立完善的组织体系和规章制度,加强学校党建部门和文化建设部门的组织结构建设。因此学校需要对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工作之间的特性进行分析,保障二者之间的有效联系。学校需要根据学校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党建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其符合现代学校的发展,并使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清楚自己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和工作标准,将各项工作责任落实到个人,保证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工作可以顺利完成。

3.加强学校党建和文化建设融合的具体方式学校可以大力开展安全质量知识竞赛、学校文化专题文艺演出以及体育比赛等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并将党建思想和工作理论融合到这些文化活动中,通过文化活动来对职工的思想进行教育和引导,引发职工的思想认同,不断提高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职工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其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了学校的发展而奋斗。

学校也可以充分的发挥学校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学校开展党建政工工作需要深入到职工基层,了解职工的思想状态和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为职工舒缓压力、解决问题,从而扫除职工的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为调动职工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进学校党建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融合发展。

综上所述,新的形势下,学校要想不断发展壮大,就需要加强对党建和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树立正确的党建和文化建设思想观念,建立完善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促进党建工作与文化建设工作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党建工作与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对学校发展的积极作用,提高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你将能更好地发现孩子的自然天赋”。

多元智能理论本质上包含了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所应该做的:超越课本和黑板以达到唤醒学生头脑的目的。多元智能理也有助于教师们扩展他们的全部教学工作,包括为适应一个更广泛的多种多样的学习者范围的教学方法、教学材料和教学技能。

在多元智能课堂中的教师与传统的言语教学课堂中的教师有鲜明的区别。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总是站在教室的前面演讲、在黑板上板书,就一些事先已经安排好的阅读材料提问学生,在学生完成作业时等待他们。在多元智能的课堂中,教师总是在不断地改变他的表达方法,从语言的到空间的再到音乐的等等,教师通常是在用创造性的方法进行智能整合。

多元智能的教师可以花一部分时间进行演讲和在黑板上写板书。毕竟,这是一项合理的教学技巧。关于这些简单的教学技巧,教师们已经做得太多。无论如何,作为多元智能的教师还应该在黑板上画一些板画,或者是播放一段录像带以举例说明某一个观点。他常常在一天中的某一段时间放音乐,要么是设定一个阶段目标,要么是阐述一个论点,要么是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多元智能的教师常常提供动手的练习,这些包括让学生站起来动一动身体,或者是通过一个人为的现象把学生导入到生活中的学习材料,或者是让学生建立一个可以触知的事情以启发他们理解。多元智能的教师也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相互交流(例如成对的、小组或大组),教师为学生安排自我反省的时间,承担自定步调的工作,或者是把他们个人的经历与感受和学习的材料联系起来,只要一有可能,教师还创造机会让学生通过生物或自然来学习。

不论多元智能教师具备或不具备上述那些特征,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把多元智能理论对教学的指导过分地狭窄化。从传统的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直接教给学生的课堂设置,一直到开放的由学生自主管理自己的学习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宽阔的教学内容中这个理论都能够得以实现。甚至就是在传统的语言教学中也能出现多种多样的刺激学生八个方面智能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中,教师以不同的节奏强调进行演讲(音乐-节奏智能)、在黑板上画图以说明重点(视觉-空间智能)、谈话时配合一定的手势(身体-运动智能)、停下来给一些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自我内省智能)、提出问题进行情感的交流(人际交流智能)以及在演讲中涉及自然(自然观察智能),这些都是运用了多元智能理论的原则。

在多元智能理论教学体系中有多种教学工具,远远超过传统的以教师演讲为主的教学模式。

言语-语言智能:演讲,大组或小组讨论,书本,作业单,手册,头脑风暴,写作,词汇游戏,分享时间,学生讲演,讲故事,书刊录音和录像带,即席演讲,辩论,记日记,朗读,在班级中读书,熟记言语事实,录音机,使用文字处理器,出版(出班级小报等)。

音乐-节奏智能:音乐概念,演唱,合唱,演奏,心境音乐,音乐欣赏,打拍子,运用背景音乐,唱片分类目录,为概念创造新的旋律,倾听内部音乐意象,音乐软件。

逻辑-数学智能:黑板上的数学问题,苏格拉底问题法,科学论证,逻辑的问题解决练习,分类与分类法,创造密码,逻辑难题和游戏,定量与计算,计算机程序语言,科学思维,主题的连续逻辑的表演,皮亚杰认知伸展练习,启发式。

视觉-空间智能:图表、曲线图、几何图形和示意图,想像,摄影,电视、幻灯片和影片,视觉难题,3d立体图像,艺术欣赏,想像讲故事,图片隐喻,图画、抽象派艺术或其他的视觉艺术,思维素描,视觉思维练习,绘画符号,计算机平面造型艺术软件,颜色记号,视力认识活动,画图/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画图素质练习。

身体-运动智能:创造型的运动,操作学习,郊游,演哑剧,教室剧场,竞争与合作游戏,身体意识练习,各种动手活动,技能或技艺,肢体地图,运动意象的运用,烹调、园艺等,熟练的操作,实际的软件,运动概念,体育活动,运用身体语言或手势交流,触觉材料与经验,身体放松练习,用肢体语言回答。

自我内省智能:独立学习,情感体验的时刻,个人项目或游戏,学习的私人空间,一分钟自我反省,兴趣中心,个人的联系,任选家庭作业,选择时间,自我教学程序介绍,自我评价活动,杂志保存,确立目标。

人际交流智能:合作小组,人际交往,冲突调解,同伴教学,图板游戏,不同年龄相互为导师,小组头脑风暴对话,同伴分享,模拟,学术俱乐部,交互式软件,为学习而联系的聚会,人物塑造。

自然观察智能:自然漫步,水族箱、陆地动物饲养箱以及其他可移动的生态系统,园艺,自然的视频、胶片或电影,自然学习工具(双筒望远镜、望远镜和显微镜),生态学习,教室气象站,作为道具的植物,临窗学习。

【篇四】文化自信是一个党、政府、民族、国家对自身所拥有的文化价值的肯定,也是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充分体现了对本土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与自豪感。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仅应该发扬与传承我国本土文化,还应该接纳借鉴、吸收外来文化,从而坚持以本民族文化为核心,将多元化的外来文化合理运用与发展。文化自信不仅是在理性角度上发现的精神思想,还是以文化内涵为基础的价值肯定。校园特色文化理论不仅涉及了现代化文化的发展特点,还包含了民族发展特点,能直接反映出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下的文化,也代表了我国未来需要服务的文化。

一、文化自信的内容分析1.历史自信要想实现校园文化特色文化理论与文化自信的融合,首先应该坚持在校园内部进行教育,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依据地,因此在高校中教师与学生应该充分意识到自身的发展成就,明确高等教育的自豪感。高等院校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因此高等院校要想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全方面人才,首先就应该有正确文化自信的引导。高校采取由内向外发展建设的,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涵养与特点,在追求高教学水平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文化。

总结。

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深入的探索,结合地理因素,不断进行特色文化的挖掘与发展。高等院校不仅应该具有必要的建设精神,还应该有必要的文化建设自信,利用好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更全面地明确院校的定位,以独有的办学特色以及高标准的人才培养机制,更顺利地推进院校的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3.开放的自信开放与自信之间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关系,要想创设良好的文化自信,必须树立开放的自信。现代化社会提倡开放思想,各个行业的学习都需要进行互相的学习与借鉴,实现彼此之间的互相交流。目前我国很多高等院校与世界上高等院校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院校只有正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才能将对自身明确的认知转化成进行学习的力量,不断地进步与超越。因此高校在面对特色文化的建设工作上必须抱有开放的态度,全面整合来自外界不同的建议,积极采纳能促进院校特色文化建设的意见。高等院校应该对企业开放,实行工学融合的政策,联合对接区域产业的支柱,根据社会需求以及院校未来发展趋势,形成代表时代发展的院校特色文化。以促使院校教学、特色性团队建设为导向,采取向其他高等院校开放的方式,建设共同学习交流的体系,引进其他院校成功的办学手段与经验,融合国内外良好的特色文化建设思想,在传承传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教育国际化文化建设资源,致力于在教学专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发展,形成具有院校特色的教育模式,提升自身办学水平,强化院校在整个国家甚至世界上的地位。

二、在校园特色文化理论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策略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强化大学生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各个高校也在不断调整自身人才培养的目标与实际策略,创设了具有实际意义的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将当代大学生都培养成具有人文素养的高标准人才,使大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的同时,还养成了良好的思维发展模式。比如院校可以以传统节日或者中国特色节日为契机,组织院校师生展开文艺会展或者大型文艺表演活动,调动全体师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大学生对特色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强化了大学生对于特色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同时提升了大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与学习的能力。

2.强化教师的人文素养,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队伍,建设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素养的教师团队是高校实现特色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只有具备高尚的境界和良好的师德,才能保证所形成的校园文化比较纯粹,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素养的人才。要想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首先应该都自身有明确的认知,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进而影响学生身心实现健康发展,為特色校园文化的建设提供后续力量。

3.做好人文环境建设,创设文化发展氛围要想良好地建设校园特色文化,就要将中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基石,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比如在校园中举行校园文化节、创业发展比赛、以传承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辩论赛、志愿者等活动中,能够正确地将我国特色文化与先进文化价值观念进行良好的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文化、建设文化自信的机会。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高校还可以适当地开设艺术类课程,促使学生可以在亲身体验中受到良好文化的渲染,充分感受文化氛围,对我国传统特色文化以及现代文化都有更明确的认知。或者教师可以在学生中树立道德模范与先进性典范,加大有关良好文化运用的宣传力度,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建设与传承的思想。

4.实现文化建设思想与行为的一致,通过实践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实践是获取知识的必要途径,参加大学生实践活动能帮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国家的进步,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文化自信的必要环节。因此社会、学校、国家应该联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具有灵活性的实践平台,促使学生能够高效地参与到实践活动中,进而更全面了解我国优秀的文化[5]。比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时间积极展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组织一些志愿者活动等鼓励学生主动投入到传承我国社会主义精神的工作中去。或者也可以在假期时间,为学生布置了解我国特色文化的实践性任务,促使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特色文化根据地深刻自身的文化感知以及情感体验。根据各项活动的举办,可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更多的感悟,进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在集体主义精神的引领下,提升文化自信。

总之,结合当代社会发展形式,研究文化自信以及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是非常必要的,促使在文化自信能与校园特色文化体系形成良好的融合,一方面实现我国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推进文化的建设与创新。

【篇五】一、校园夜景文化工作的背景作为一个照明人,对照明行业需要具备一定的敏锐性,不仅需要了解先进的照明技术,还要渗透到照明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校园夜景,才能掌握照明的“前世今生”。

1.灯光的升华演变法国里昂灯光节是照明行业的“奇迹”,在这个纪念圣神节日的时刻,“灯光”变成了校园的一场盛会,也是里昂人的精神寄托。各个校园的灯光节随之产生,迪拜塔的灯光秀、迪士尼的每日灯光秀、广州国际灯光节等,都赋予了灯光专属的节日,让更多人享受视觉的盛宴,在夜色下体会灯光带来的美的冲击。

2.趣味小品的日与俱增在公园转角、在文化园区、在图书馆、在商业中心,或者只不过是在走过路过的街边的小巷子门口,都可以看到趣味横生的灯光小品,看似普通的小石凳,一坐下,它就发光了,商铺门口的两个装饰小品,你一走过,它就发出光和声音。灯光小品的呈现,对于营造商业氛围、活跃气氛、拉拢大众的距离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小品应景,更应人心。

3.开发新领域“玩转”照明世界利用五彩灯具绘制夜光蓝图,在黑暗的背景下利用相机的长曝光凸显光的存在,以此完成一幅幅艺术创作。比如在雨伞伞面里装置了灯光设备,雨天的夜晚,既给自己添加了“保护伞”,同时了安全了行人车辆。

二、开展校园夜景文化工作的重要性1.做好校园照明文化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校园光环境和校园夜景的品质,充分彰显校园经济消费、历史文化和优秀旅游的特色和魅力,从而提高校园的知名度、美誉度和竞争力,对跻身进入全国一线校园文化建设具有意义。

2.做好校园照明文化工作是一项事关民生和旅游休闲的重要校园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给予夜间照明生动的寓意,对于校园“月光经济”的影响不可或缺,不仅在功能性上,在美观性、互动性、创新性以及开发性上都能发挥深远的影响。加强校园照明文化工作,将提高人民群众对校园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生活趣味和丰富视觉享受、感官体验,提升全市人民的幸福指数。

3.做好校园照明文化是对校园环境的润色,对校园的创收起到一定影响。好的夜间灯光“助阵”,优美的夜间光环境对旅游、商贸、休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例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系列,对武夷山、西湖、云南、普陀等地的旅游业起到一定的增收作用。杭州借g20峰会之机,对整个校园,特别是西子湖畔进行了系统化的提升,让全世界了解了杭州。

三、校园夜景照明工作背景及现状得益于校园经济发展和景观照明的规划,近年来a校园夜景也在稳步提升。自**年实施了校园夜景美化(一期)工程开始,校园核心区域沿江近岸的14栋高层建筑和5座跨江桥梁纷纷布上彩灯照亮这个夜晚。大面积led媒体立面,随着节日播放不同的动画场景,让整个校园中心区热闹又趣味起来。通过对夜景照明管理持续的投入,城区主干道和主要门户点以及景观绿地也在陆续进行升级改造,初步具备了整体夜间环境氛围,但在与民互动、特色创新等方面仍然欠缺,这就要开启景观照明的“文化之路”,虽然搭建了夜景照明规划和升级的大框架,但随着对校园日新月异的变化发展趋势和照明设计行业的进步,有必要在保障基本夜间照明的需求上更上一步,将文化创意融入到日常照明管理中。通过创意的手段,增强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从而提高公众的参与度与关注度,宣扬文化特质,将a校园的名片放大。

四、校园照明文化工作的前景和规划1.制定相关规划方案编制校园照明专项规划,意在确定校园照明未来发展的定位,寻求能促使校园照明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深入,为校园夜景设计提供依据,全面提升校园的形象和品味。

2.夜景照明稳中求进作为照明管理部门,及时储备新颖客观的照明方案,紧跟时代潮流、校园发展及行业动态。同时,兼顾现下运行正常并可以提升的照明运行轨迹,不断完善和改进运行过程中遇到的难点疑点,确保现在的夜景照明水平保留或提升一个台阶。

3.开拓思路,结合“文化”工作在未来的照明规划设计中,应积极“开脑洞”、“重创意”,运用新的技术,融合“文化”观念,将景观、媒体、雕塑、装置、影视、色彩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与校园照明结合起来,探索多元化的照明表现方式,使灯光与人的情感进行互动,以光为媒介,引起情感共鸣,以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人与社会的融洽关系。与各设计单位合作交流,集思广益,结合多种活动铺开开展,实现双赢。

总而言之,校园照明的“文化之路”是日渐成熟的产物,是一个校园饱含创意和韵味的体现,是一个校园夜景照明成熟与否的重要体现。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四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教育越来越被人们重视。中国的“虎妈”、“狼爸”一度引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教育的质疑。出国求学热也一度勾起大家对中西方教育的热议。中西方教育存在差异是不争的事实,不同国情呈现出不同的教育特点也毫无非议。本文将从历史文化根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索优劣。以供借鉴。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传统对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中国文化名目繁多,但最终儒学成为中国文化的宗源。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它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西方文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希腊文化最终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它的核心是:理性、自由、公平、荣誉、人的体现。

文化传承和演进方式不同是形成中西方教育的根本原因。

1.1中国教育重道义,西方教育重功利。

中国文化在主体上是反对功利的,反映在教育上就必然重视道义。孔子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他将“义”

与“利”作为区别君子和小人的唯一标准;孟子、董仲舒等思想家也无不表现出崇义贬利、尚义反利的特点。这种价值观念直接导致中国教育培养目标的单一性和教学内容的伦理性,整个教育都被纳入了道德的范畴。其结果只能培养出安于现状俯首听命的“顺民”,而抑制了人的个体需求,也抑制了人们正当的物质追求和享受。西方文化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和权力,个人利益是唯一现实的利益。因此西方文化很注重以人为本,张扬个性。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参与的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方式及创新能力。但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欲望推动人们对物质世界的探索和对物质利益的追逐和享受。也出现了急功近利、拜金主义弥漫、亲情淡漠、人际冷落等现象。

1.2中国文化崇尚和谐,西方文化崇尚竞争。

中国文化崇尚中庸的文化品质。中庸的原则就是凡事讲究和谐。孔子在评价学生的行为时曾运用这样的标准,反对“过”又反对“不及”.这种和谐标准使中国人崇尚兼容并蓄,百川入海的境界;崇尚温文尔雅,不露锋芒的风格;崇尚不偏不倚,和而不同的思维方式;崇尚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标新立异、特立独行都是被排斥的。西方个人主义强调的是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言论、行为、思想上与他人的差异。因此,竞争与差异一直是西方教育家着重培养的品质。从霍布斯、马尔萨斯直到达尔文、高尔顿等无不重视生存竞争的原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3中国教育注重群体,西方教育注重个体。

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在于强调统一性,忽视个体差异。维护群体的和谐和社会安定是中国古代最高的伦理政治原则。群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出发点和归宿。个体对于群体来说,义务重于权力,奉献大于索取,个体价值观只有在群体中才可以得以实现。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人们自然的就注重“大体”的认识与觉悟,而忽视深入的解剖与分析。重群体的价值取向,对于培养学生整体系统的思维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压抑、束缚了人的个性与能动性的发展。西方文化传统奉行个人本位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人格和尊严。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些个人之上的原则也写进了西方的教科书。如人有权自行其事;人有抉择权;人身不可侵犯;政府无权干涉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人人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等。随后,西方教育学家都把具有个性和独创性的人视为培养人的基本标准。提倡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这种重个体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但也造成了整个社会人伦亲情和宗教群体意识的淡漠。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影响的社会活动。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及传承的方法不同。西方学校在教育目的的追求上和实施教育方法上与中国有很大的区别,它们是两种文化和价值观在教育上的反映。

2.1教育模式。

有史以来,中国的教学模式以训导式为主。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下来的指导思想是“父为子纲,师道尊严”.教育模式从上到下、居高临下。中国的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基本带有被动性,他们摆脱不了“遵命”的思想.学生不能质疑权威;听话就是好孩子。这种观念禁锢了学生思想的发展,学生普遍缺乏个性和创造力。而西方的教育是平等教育。学生和老师在学校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他们尊重老师,但同时也认为老师并非圣贤,所以,老师出错也可以理解,老师有不懂的也可以和学生探讨,师生关系很平等。所以,西方学生自信、张扬、创造能力强。

2.2上课方式。

中国实行的是灌输、鞭策式的课堂教育,也就是应试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是主体,教学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其次还有老师严格稳定的课堂组织形式,学习氛围紧张,教学方法单一,压抑学生的个性,很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西方课堂实行的则是素质型的启发式教育。教师很注重引导、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堂像个讨论会,老师巧妙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过程及过程中愉悦性。这种方式极大的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得学习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教育内容。

中国课堂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点是传递教学信息的基本单元。一门功课的学习基本就是对一系列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学习内容上很难开拓,创新。不难看出,中国课堂教育在教学内容上非常重视精而深。西方的课堂教育崇尚自然,重视教育内容与实践结合。更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重视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重视广而博。老师讲解知识也是点到为止。这样为学生也留下了很大学习、思考空间,课堂学习内容也得到有效的扩大和延伸。

德国教育家弗罗贝尔曾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手中。”这句话足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庭教育属于终身教育,是人生的基础和起点。

中国家长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者,更是自己理想和愿望的实现者,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现实主义者。而西方家长会让孩子自己选择人生道路,健康快乐的成一个自食其力的人,更倾向于鼓励孩子成为梦想家。

3.1培养定位。

中国家长受传统封建意识影响,认为孩子生下来是为他们传承香火,光宗耀祖。孩子是“自己”的,是家庭的私有财产。因此,孩子的培养定位是,家族的接班人,是家族的香火,不仅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而且是自己理想和愿望实现的希望;孩子学什么,做什么工作首先要从家庭利益出发。而西方孩子从出生那天起,父母就认为他是一个社会人,自然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家长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职业。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比较淡漠,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家长不能替孩子做选择。由此看来,中国家长希望孩子成才,西方家长希望孩子成人。

3.2家庭氛围。

中国家庭氛和谐而严谨,但并不宽松民主,父母是一家之主,绝对的权威。孩子不能冒犯父母,听话才是好孩子,这种家庭氛围造就了很多“乖”孩子,他们学习努力,成绩优异,但缺乏独立、开拓的精神。西方家庭氛围平等、友好,成员之间都是一种平等、朋友式的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相互尊重,家长认为孩子具有自我反省能力和教育能力,所以,他们很少指责、命令孩子要这样,不要那样。家长很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非常在意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一个平等、快乐的家庭氛围中健康成长。

3.3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常见的有三种:独裁型、溺爱型和民主型。中国家庭教育方式基本以家长专制和过度溺爱为主,民主型教育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很少见。家长常常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我要你做什么,你就得做什么,完全不顾及孩子的心里需要和喜好;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大包大揽,过度溺爱,有碍于孩子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的形成;不鼓励孩子动手、探索、冒险,他们甚至会认为这是“胡闹”而加以制止,中国父母更喜欢孩子墨守成规。西方家长基本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他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生活学习上,鼓励孩子自己动手;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创新;赞赏孩子独立的自我意识。

总之,学校、家庭和历史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是相互相诚的,对孩子一生的影响都至关重要。中西方教育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弱势,长处和短处,无论是中国教育还是西方教育我们都应该多一份思考,多一份质疑,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中国教育历经几千年历史,有一套完整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无需置疑的。但随着教育的全球化,我们更应该汲取西方教育文化的优点,不断完善和发展我们的教育体制,为中国的发展培养更合格的人才。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五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其多元文化的素养直接影响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英国在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过程中,政府出台了相应文件,明确提出了教师职业标准,以促进教师职业化发展。如英国颁布的《2002年教育法》,对教师评价、工资和资格做出了新规定。其中明确规定了教师应当具备的相互交叠的专业知识,这一规定促进教师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多元文化课程。在我国,教师普遍缺乏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即缺少多元文化技能,包括多元文化课程设计能力、教学策略、评价能力、多元文化班级管理能力和与学校、家庭、社会的合作能力等。因此,加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是今后一段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课程内容设置方面,英国多元文化课程必须坚持如下原则:一是与国际接轨,其内容涉及全球视野。二是教学内容应明确显示多元文化社会及其价值标准。三是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少数民族,并逐渐消除歧视与偏见,形成团结与和谐的氛围。四是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传统,否认用主流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判断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另外,学生本身作为开发多元文化课程的资源之一,同时强调学生、社区、家长在多元文化课程拓展中的地位。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和学生在多元共生的课程开发中被赋予了主动参与的`角色,而不是被动地学习本民族文化知识。

多元文化教育强调满足不同族群的特殊教育需求,将学生的文化差异视为一种资产,而非负担或妨害,并试图弥补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学习障碍或学习成绩差距,以实现教育权利和机会平等。教育平等的机会,不仅仅是入学的平等机会,也包括了获得学业成功的平等机会,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为了给予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平等的机会,英国的教学采用个别化教学方式。在课程设置上,学生拥有一定自由选择学习任务的权利,并按照自己速度和方式进行学习,并没有统一、同步的要求;课堂上,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受到尊重,学生的家庭、社会、民族背景得到充分的肯定和尊重,学生的个体需要也同时受到关注。

综上,英国成功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是值得借鉴的,结合我国多民族构成以及丰富的多民族文化的特点,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多元文化教育策略,是当前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应当重视的教育基本方略,它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和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六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

作为儒学的缔造者,教育家孔子对教育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学生的时候,常常教导他们要“立志有恒”。立下一个长久的志向,这是一个人奋斗的基本目标,一个潜在的动力。在《论语?先进》中,孔子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志向,并一一点评,最后引出自己的志向“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无束的谈话,把学生往仁道方向去引导。孔子认为,立志是在教导学生的首要任务。“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无善道”,对仁德和理想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的思想,是孔子一生的主题。孔子还时常的教导学生“内省不疚”,其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教导学生让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做到问心无愧。

同时,孔子在教导学生时,因材施教的理念也是值得现代教育好好提倡的。颜渊好学,孔子给予的多是鼓励;子路好勇,孔子给予的多是批评;冉有好商,孔子给予的多是提议。孔子也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女子和百姓一般都没有什么文化,对待他们要给予特殊的教育,使他们开化,不能遗弃。对待不同的人,要给予不同的教育开导方式,这样才能实现天下大同。我国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把孔子仁德的教育理念传承下去,教导世人立恒志,树立一个长久的奋斗目标;对待世间万物都抱着一颗仁爱之心;对待自己的言行能够给予时时的自省,问心无愧;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方式,使其都能像仁德方向发展,那么和谐社会将不是一句口号,孔子口中的大同社会将在今朝。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孟子不像孔子,他更像是一位政治家。但作为亚圣的孟子,在教育理念上也给予现代教育一些启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孔子仁爱的思想具体化,通俗化,为世人所了解。如果世人都抱有一个仁爱之心,那么世间的种种纷争也就可以避免了。同时,在道德礼法上,孟子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原则。

现如今,由于教育的种种弊端,人们对于曾经的道德礼法模糊了,也就出现了社会上的种种道德问题,伦理问题,悲剧也就随之上演。所以说,对于古代的三纲五常,我们不予评论,但孟子提出的伦理道德原则,还是要给予肯定和重视的。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礼节是教育的一大课题。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就有了可靠保证。片面的追求学业的成绩,是当今教育的弊端。升学率只是对于学校重要,但对于作为学校培养对象的学生,道德教育更为重要。我们不能说,让被培养教育的学生日后能做出什么突出成绩来,至少要教导学生成为一个对社会无害的人。所以,孟子提出的伦理道德原则,是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孔孟的理想都是恢复周礼,而且为恢复周礼而奔走一生。但在哪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是没有一个国君去听他们的谆谆教诲的。直到一千四百年后,南宋朱熹的出现,重拾孔孟之道。

对现代教育的影响朱熹认为,“主敬”是一个人道德培养的一个方面。这是源于其师程颐的主敬思想。“内无妄思,外无妄动”,一个人的道德态度应该是谨慎小心,严肃,不放肆,始终一贯的,也就是常说的“存天理而去人欲”,保存必要的食宿条件,去掉不必要的奢华糜烂;保留必要的道德伦理,去除不必要的骄奢淫逸。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飞的社会,人们的价值取向与以前有了不同,人们追求一种奢华糜烂的生活,所以说,在从事日常教育工作中,对学生的价值取向教育也是必要的一课。在道德上,严肃,谨慎,不放肆,是必要的。应该可以说是作为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点。至于涵养愈熟,则省察愈精矣。朱熹在对自己学生言传身教的时候,特别注意要求学生对人欲之私意在“将发之际”和“己发之后”进行反省和检察。“日三省吾身”,随时清醒、谨慎从事,把违反天理的言行压抑掉,而且更要抑制这种思想在他们头脑中任何的萌芽。

最后,朱熹在教育学生之时,也是教导学生“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着力处。而今人贪利禄而不贪道义,要作贵人而不要作好人,皆是志不立之病”。书本知识,不必死记硬背,做到熟读知晓就可以了,书中的文字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所教授的道理;义理不必专研的精深,凡事多想想,前后思量好了精深的义理也就心领神会了。唯有立志这一件事,没有什么可以偷巧的。立志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条件,这是一个人处世立命的根本。这也是孔子立恒志的延伸与细说。

孔子、孟子、朱熹是我国教育史上,影响比较深远的人物,他们的教育理念也是传承到了现在。虽说经过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但其思想的光辉是无法磨灭的,它将影响着现代的教育,也将为未来的教育提供一个参考。但身处现代的我们,对于其立志,仁爱,自省,严肃谨慎的道德规范,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是要给予继承和发扬的。它们对于现代的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方向,对于解决现在教育中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和社会现象,都给出了我们明确的处理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同样也是适用于教育这个行业中。传承文化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义务,“治病救人”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七

因为艺术表现的东西(作品)是演示一种感受或情感过程的形象化的反射,是内心直接体现出的东西的一种发挥,它不受人类理性的束缚。孩子们在利用某种艺术形式表现时,是通过感知、体验、想象再由实践操作而表现,他们往往是反映或传达披露自己看某一事物时对它的独特感受。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所以在对同一事物进行感知体验时,体现的准度、程度也是不相同的,在表现时是呈现出的是富有个性特点的结果。在艺术实践中,教师们重视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当进行正式的教学活动时,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情景,给孩子以真实、真切、准确、强烈的情感体验,并让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引起幼儿情感的共鸣,使幼儿由感而发有情可发。当进行非正式活动时,教师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足够的空间,营造一个自由、宽松的氛围,让幼儿大胆独立自如的表现。在过程中,教师们通过使幼儿多听、多看、多感受,让幼儿逐步积累多种社会经验、生活经验、情感经验,这些经验也是由感受体验而获得诸多的亲身体验、经验,久而久之成为了幼儿创造表现的主要源泉。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互动是和整个活动过程紧密相连的,可以说互动无所不在。师生互动。也就是教师的主导和幼儿主体间的互相影响。教师对幼儿提问、启发、引导有助于幼儿的理解和学习,而幼儿的每个回答或每点稚拙的创造,又会激发、触动教师的灵感,推动教师的教学。生生互动。指幼儿同伴间的相互学习,以达到交流互学的效果。一个幼儿的点滴创新就会使其他幼儿点燃创造的火花,使得创造的火花不断的闪烁。儿童与集体、儿童与环境的互动。良好、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和教学内容相匹配的物质环境能推动、影响幼儿的创造。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幼儿、环境这三者是活动过程中的要素。要在活动中做到互动,教师就必须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去看待问题,多观察、多了解、多反思,注重随机教育,及时调动,鼓励幼儿,随时调控,把握关键,促成多种互动作用的发挥。

作为一个教师,一个成年人,他的思想感情已与儿童的思想感情有着质的不同。如果教师强行把自己成年人的“世界观”(或世界形象,对世界的理解)强加到儿童身上,这无疑对儿童是一种压制和打击,甚至给他们造成痛苦的经验。正如西方美学家罗恩菲尔德所说:“艺术对儿童来说与成年人太不一样,它对儿童来说纯粹是表现自己的手段。由于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他的表现就与成人不同。由于成年人同儿童在趣味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不一致,就造成艺术教育中的困难和干扰……”意识到成人和儿童间的差异,我认为只有让教师向儿童靠拢,教师主动和儿童去融合。不能如以往的艺术教育那样总是由教师带着学科(艺术教学内容)走向儿童,而应该带着儿童走向艺术教育进行探索。包括情感的融合。教师注重在情感上亲近幼儿,增进师生亲密感,缩短彼此间的距离。这样,就容易使师生间产生共鸣,并对幼儿形成强烈的感染力。视点的融合。教师要学会站到幼儿的视点看世界,不要以成人的标准去考察事物和衡量评价幼儿的表现。这样,可以使教师更能发现幼儿作品中的闪光点,共同发现。言语的融合。教师向幼儿学习,学习他们诠释事物的语言,并用这些儿童化的语言来设计活动,指导幼儿,演示作品。这样可以是幼儿更感亲切,易于理解产生“共同语言”。

由于幼儿思维方式与理解事物的视角跟成人不同,他们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和理解方式去看待周围的一切,解释周围的一切,所以他们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很稚气。对于成人来说,幼儿的画画动作可能不怎么灵敏、协调,画出来的线条歪歪斜斜、粗粗细细,不流畅,涂色深深淡淡,不均匀,稚拙是幼儿艺术表现的一个特点,它往往使孩子们的表现完全不同于成人的表现。成人(教师)要了解这一切,当幼儿大胆进行种种表现时要报以欣赏的'态度,鼓励、肯定幼儿一切稚拙的表现,这样会大大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也能呵护幼儿的自尊心,进一步激励幼儿创造表现的欲望。不能用“象不象”、“对不对”去衡量和评价,那会大大干扰幼儿稚拙的自然表现,更会扼杀他们创造的火花。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用合不合乎客观存在来衡量、评价,而要考虑合不合乎幼儿的特殊经验,把幼儿的体验、经验放在首位。尤其要鼓励、肯定幼儿创作中与众不同的地方。首先要强调的是不一样,而非规范性。对幼儿一切的稚拙的表现都能认可,都会欣赏就能小心地对待幼儿创作的每一个新发现,不轻易动手改动幼儿的作品,努力去启发他们,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和修正;让幼儿自己去发现和理解,会导致一个人较深刻的洞察力,这也是培养幼儿独立学习的一个途径,培养其创造性自信力的催化剂。

无论是正式和非正式的教学活动,教师尽可能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材料提供非常充足、丰富,尤其是非正式活动,幼儿具有很大的自由性、自主性,可以自主确定表现的主题内容,自主选择表现的材料,自主决定表现的方法,这一切都为幼儿进行创造性的表现开拓了无限的空间,使之人文教育在学前教育中得到更大发展。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八

21世纪是数字化生存的时代。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将为我们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它把人和人、人和信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正如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改变了人类传播文明的方式一样,计算机和网络带来了人们处理和传播信息的革命;同时影响着我们当前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教育的影响和冲击已悄然开始。

比尔.盖茨描述了未来网络时代教育将出现的一些特点,例如,教育机会将可能对全球所有的人开放,任何地方的学生都能学到最出色的老师教的最好的课程,有助于提高每个人的教育水平;信息高速公路使家庭学校变得更简单,允许学生从一系列具有各种质量的课程中挑选内容;所有不同年龄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自己获取信息并进行交互活动……事实上,不仅是比尔?f/盖茨,更多的教育专家和学者也在世纪之交预测和展望21世纪的教育图景。许多研究指出:当电脑技术、交互式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得到长足的发展,并广泛进入学校和千家万户后,教育传播媒体已不再仅限于印刷在书本上的单一文字,还有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的电子教科书、多媒体软件以及网上传输的影视节目、卫星节目和虚拟现实的学习环境等等;学习者将从网络上获取广泛而丰富的教学知识和内容,获得最优质的教学服务。由于网络的逐渐生长,学校将突破明显的'校园界限,向无形的方向发展。对于学习者来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开放的,不受时空限制,也不受年龄、职业和条件限制,社会成员将能获得更均等的受教育机会。教育还将在电脑和互联网络的支持下,把学习时间、地点和进度的控制权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及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在主动的、开放的、交互式的学习中,真正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学习方式。

1.阅读方式的变革。传统的线性的文本阅读,将让位于非线性的超文本阅读,以链接和组合提供高效的检索和更多的信息;单纯的文字阅读将发展为多媒体电子读物,使阅读和感受、体验有机结合。通过在多媒体软件、因特网、电子数据库和电子百科全书中交互式阅读,极大提高个体创造性学习能力。现在市场上一些多媒体光盘、电子图书、光盘杂志等电子读物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正逐渐普及开来。

2.写作方式的变革。从手写方式走向键盘、鼠标、光电扫描、语音输入等电脑写作;单纯文字写作转变为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的多媒体写作;学会进行超文本结构的构思与交互式的写作。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网页的制作或电子出版物的开发。

3.计算方式的变革。由单纯手工数学计算走向学会使用电脑高速计算;电脑语言将成为文化,去整合传统的读、写、算;图像、声音和影视的数字化,使虚拟现实变成学习的一种方式,数字化将强烈地影响到教学。

3.培养方法应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能适合各种学科并能满足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的需求。

面对未来,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育是一股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源,同时在这个进程中经历极其激烈的变革。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将从现实物理空间进入网络空间,进入数字化的时代。今天,人们已经通过国际互联网初步了解到如何对数字化信息的获取、控制、传输和使用。明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将会成为人们谋生的本领,是必须拥有的基本技能。因此,我们现在就要加强教育网络建设,发展网络教育,通过优化教育过程和教学模式,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怎么写篇九

篮球文化在我国高校文化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建设篮球文化有利于提升高校办学品位和层次。本文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目前高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高等院校篮球文化构建策略提出对策和建议。

篮球文化;高校体育;体育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提升、经济发展,人民对于体育活动的要求日益提高,这为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篮球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高校作为篮球文化的重要发展场所,有义务、有能力为篮球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篮球作为国人喜爱的一项运动,入门门槛低,场地易寻,所需费用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很多地方从小学,就有很多的篮球爱好者,这为高校篮球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但是,从中小学的体育教学状况的调研中,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受到比较系统的篮球文化熏染,很多人没有能更好地利用篮球文化,篮球事业所拥有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篮球爱好者没有能更好地从篮球爱好中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就要求高校在高中学生进入高校后,能对篮球的发展策略进行规划,让篮球事业与高校体育教育进行深度融合,通过篮球文化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和品位,丰富学生在高校的文化生活,让学生和学校产生更好的情感联系,从而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起到积极影响。但是如何认识篮球文化对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如何建设合适的篮球文化,国内学界并无定论,本文将就以上几个主题谈下自己的看法,不对地方,敬请批评指正。

作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运动,由于篮球运动对于场地的专业化程度要求不是太高,费用和时间的限制较少,开展篮球运动能锻炼学生体质,培养他们的灵活思维和协调能力,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减少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高等院校普遍开展篮球教学,受到学生普遍的欢迎。这也决定了篮球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只是提供篮球场地、提供篮球教学课程,没有对篮球事业进行统籌安排,从建设篮球文化的视野考虑问题,因此时篮球教学显得比较单调,没有从更高的角度看待篮球文化的发展,一定程度限制了篮球文化的发展。

篮球文化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主观因素的影响,包括篮球文化在内的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状况不容乐观、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学校管理层进行统筹安排,协调各方面力量,不揣浅陋,作者就发展篮球文化的策略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一)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

老大难,老大难,领导重视就不难。发展篮球文化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加强篮球事业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篮球文化,不仅要在宣传上体现出来,还要拨付必要的发展经费、政策支持,在课时安排上,考虑到学生的参与程度,从细节上考虑,重在落实。

(二)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

(三)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篮球文化建设的关键在高校篮球教师团体,篮球教师的素质决定了篮球文化建设的实际效果,学校在规划篮球事业发展的前期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采取必要措施去提升篮球教师的专业能力、专业知识,让他们能多参与一些活动的组织,积累经验。当然篮球教师也要自加压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毕竟在事业单位的改革的大背景下,自身的能力才能让自己拥有更自信的现在。

总之,大学教育作为当代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鉴于大学生年龄阶段与心理阶段,不断提升高校篮球的教育变得十分关键与重要。笔者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以其不断提升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质量,发挥高校篮球文化在体育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提升高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其次增添篮球运动的开展模式,最后提升当代我国高校篮球教师团队素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