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2023年散文塬上苜蓿地(汇总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54:48 页码:10
2023年散文塬上苜蓿地(汇总12篇)
2023-11-23 13:54:48    小编:ZTFB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准确把握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实现个人的价值最大化。写总结时要注意遵循客观事实和真实情况,不夸大不缩小。总结范文是在总结写作中不可或缺的学习素材。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一

其实苜蓿并不是菜,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质细嫩,是上好的饲料。生产队那会儿,常常种上三四亩来喂养牲口。那时,我家有七口人,我是老大,下面有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男孩子多了口粮重,父母要把我们姊妹五个拉扯大,吃饭自然就成了大问题。每年到了青黄不接的三四月间,我们家的饭桌上偶尔会有一盘油嫩嫩的苜蓿做的菜。这道菜一般是凉拌的,熟焦的油一泼,那甑南焐和着油的香味扑面而来。我们馋得涎水便流了下来。可是,令我们垂涎的这道苜蓿菜,有时便是我们饭桌上唯一的菜。

吃得多了,这苜蓿菜也就不那么好吃了。为了让我们吃得更香,母亲就把苜蓿拌上面,蒸成苜蓿麦饭,而且这样的饭便逐渐成了我家的主食。起初,我们吃起来还津津有味,可时间长了就自然难以下咽了,我们便埋怨起母亲来。有一次放学回家,我一看又是这样的饭,就忍不住发起脾气来:“整天都是这饭,我不吃!”接着几个弟弟妹妹也喊着不吃。

母亲看着她这群面黄肌瘦的孩子,强忍着眼泪心痛地说:“娃,不吃不行呀!我们家的粮食撑不到年底呀。”说完她带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着吃着眼眶里噙着的泪珠不由得挂在了她那灰黄的脸上。看到这个情景,我们谁也不再说一句话,都默默地艰难地一口一口地吃着,一点一点痛苦地嚼着咽着。不吃不行呀,我们的肚子还在咕咕叫着呢。

一天晚上,轻轻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吓得不敢出声。这时,只听母亲敛着声答道:“来了。”接着就是她匆匆穿衣声音,开门、掩门的响声。声音是那样的轻,弟弟妹妹们一点也没有受到惊动。等她出门后,我闭着呼吸就悄悄地下炕,把门开了个小缝。透过门缝,我看见她和邻居的婶婶,提着灯笼轻轻地消逝在漆黑的夜色里。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吃的这难以下咽的苜蓿麦饭,就是母亲每天晚上和她的同伴在生产队的苜蓿地里偷来的。而要偷这些苜蓿,母亲要耗费多少体力和精力呀!想到这,我的泪不由得流了下来。我知道以前吃的苜蓿菜,都是母亲下工后,强忍着疲劳,跑很远的路,从生产队的苜蓿地里摘来的。那是母亲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不辞劳苦得来的“杰作”。这道菜里面饱含着母亲对儿女浓浓的爱意。

朦胧的睡意中,我听见母亲悄悄地回到了家。声音是那样的轻柔,还没有弟弟妹妹酣睡的`声音大。她点起昏黄的油灯,又轻轻地摘起菜来。我知道:这时若不摘好菜,天一亮她还要给生产队干活,第二天我们就没法按时吃上饭。透过昏暗的油灯,我看着母亲一点一点精心地摘着凌乱的苜蓿,那嫩嫩的苜蓿仿佛是听话的孩子,随着母亲的手灵巧地舞动,一个个整齐地睡在一旁。在昏黄的油灯下,我听到了她那粗粗的喘气声。这粗重的声音,明显是母亲由于体力的不支和心情的紧张而发出的;这粗重的声音,在那寂静的夜里和着我惧怕的心跳,显得异常的酸楚和无奈。此刻,我没有吱声,我还能些说什么呢?一阵阵莫名的感激和无限的愧疚,涌上了我的心头。那一夜,我失眠了。

第二天早饭,当看到母亲给我们做的依然是苜蓿麦饭时,我边大口大口地带头吃着,边鼓励弟弟妹妹不要放下筷子。此刻,饭桌上平添了少有的笑声。透过这难得的欢笑声,我偷偷地扭过头,用衣袖擦拭着眼眶的泪花。母亲也和我们一起笑着,不经意间把头扭到一边,拭去眼角的泪花。这场景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中。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姊妹几个都相继成家。日子过得一家比一家好。妹妹家盖起了小洋楼,几个弟弟家也都盖上了大瓦房,我还在城里卖上了小单元。我们的餐桌上也丰富得天天像过年。苜蓿菜、苜蓿麦饭虽然还偶尔出现在我们的餐桌,可每当他端上饭桌,很快就被一抢而空。每当母亲看到我们在春天的饭桌上有一盘凉拌的苜蓿菜时,就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不要忘了,你们就是苜蓿养大的!”说着说着竟掏出手帕拭着眼眶的泪花。

此刻,我仿佛看到:在一片油嫩嫩的苜蓿地里,艳阳高照,春风和煦。母亲正在惬意地采摘着一棵又一棵嫩绿的苜蓿。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二

我既不懂吃,也不会吃,也不能下厨,更不懂厨艺,只不过借吃感恩一份爱的味道罢了。

上小学时,对西红柿,是归水果,还是归蔬菜类,发生了质疑,因为教我们的老师,是民办老师,她也没接触过这道菜,更没品尝过这道菜,因此不敢妄下结论。于是,便去请教那些有学识的正式老师,何为正式老师?就是有资格证书的老师。后来,经请教,得知,凡是能生着吃又能炒着吃的,都要归于蔬菜类。

就此,产生了疑问:西红柿怎么能是蔬菜呢?它炒着吃,能好吃吗?

小学六年的生活里,从未品尝过这道菜,也没故意去纠缠母亲为我做这道菜。后来,有幸去了距家十三里路的中学就读,在那里,又有幸结识了和我母亲是本家的四姐一家人,通过她们的悉心照料,我方才安心读书。

一日,因遇雨,路难行,兄未骑摩托来接我,就此,住在了姐家,由于中午回去吃饭不太方便,于是,姐就把做好了的饭菜,装在一饭盒里,把饭盒放在一红色塑料袋内,拎着,越过一道一米多高的砖墙,走过一条由红砖铺就的小路,再穿越一月亮门,向东走上七八米,就进了我们的教室。她走进来后,来到我的座位前,面带笑容地把拎在手中的红色塑料袋放在了我的课桌上,一面往出拿饭盒一面对我说:“来,小老弟,吃饭了,尝尝四姐今天的手艺,苜蓿柿子,看好吃不。”

这时,姐已把饭盒打开,将红塑料袋内的.一双筷子拿出来,递到了我的手上,我“哎”一声,点下头,接过筷子,把筷子伸到饭盒内,刚要夹菜,抬头看姐一眼。

姐冲我笑笑,示意我吃。

我低头一看,所谓苜蓿柿子,就是西红柿炒鸡蛋啊!以前从未听过。看来,这西红柿果然是蔬菜,既能生着吃也能炒着吃。不过,这种糊涂吃法,是哪位糊涂厨师发明的呢?一定很难吃。由此,我迟迟不敢下筷儿。

“怎么不吃啊?”姐充满疑惑的看着我,“不愿意吃吗?”

我很是尴尬,不吃,又怕辜负了姐的心意;吃,又怕难以下口,真是处于两难的境界啊!唉,没法,只好以摇头回答着姐,不是不愿意吃。然后,硬着头皮夹了一大口西红柿,送进了嘴中,接着一股难以承受的酸溜溜的味道就溢满了嘴,使我不由自主地挤眉弄眼。

姐看后,忙疑问道:

“怎么,不好吃吗?”

我赶紧舒展眉头,不让自己的面容僵硬下去,把嘴闭得紧紧的,点点头。

“真不好吃吗?”

听到姐再次发问,我这才知道自己这一动作是否定的作答,因此,不得不立即纠正,快速摇头。

姐听后,又恢复了她面带笑容的态度:

“那就多吃点儿。”

在姐的监督下,我夹的那一大口西红柿,连咀嚼都没咀嚼,偷偷地闭起眼睛,直接囫囵吞枣吞进了腹中,唉,真是可怜了我的胃了,被我逼迫着遭了此罪!

这就是我第一次品尝苜蓿柿子的经历,几乎没品尝出什么味道来,只知道有一股酸掉牙的味道,并且难以下咽。从那以后,我决定了,再也不吃这道菜了,什么啊,难吃死了!

看着姐拎着空空的饭盒走出教室的背影,我扶着课桌,慢慢站起,以左手掀开遮挡阳光的白色绣有图案的窗帘,把头伸出去,张开嘴巴准备把刚刚吃的那些酸溜溜的东西一股脑儿的吐出去,不让我的胃再承受这难以消化的苦楚,可我刚要往出呕吐,这时,不意间,我发现了姐回家的身影,就此,我赶忙又闭紧嘴,缩回头,坐回到原位,不能呕吐出去,这是姐的一片心意,呕吐出去了,就等于把姐的心意一同吐出去了。于是,抚摸起肚子默默祈祷,肚子啊,肚子啊,求你慢慢承受着这消化之苦吧,我这是没办法的事,我吃下的不只是难吃的菜它同样也是一片爱心啊!

一备料:鸡蛋,柿子,白糖,盐,葱花,花椒面,料酒。如三个鸡蛋易用两个中柿子或一个特大柿子。柿子不易过多或过少。少了汤汁少,多了汤汁会有柿子酱味道。柿子要选择熟透的,既汁多些的,硬的品种的柿子不适合。白糖的加入要看自己喜欢什么口味的,如果喜欢酸点的就少加白糖,反之,多加;盐要适量!不然成菜会有苦味。

二初步加工:

鸡蛋加葱花加少量花椒加料酒打碎(附料去鸡蛋腥味);柿子切块,注意柿子的汤汁千万不要浪费。

三炒制:

a放油,先炒鸡蛋。油不易过多,过多成菜会有豆油的油腥味,影响味道。油要烧的热些,五成热以上,鸡蛋炒的时候,不要搅动过多,过碎。要把蛋液充分炒熟。不熟的蛋液在汤中烹制后,同样在成菜后有鸡蛋的蛋腥味!

b锅中的鸡蛋刚炒熟时,放入切好的柿子,加白糖,加盐,鸡精,然后大翻勺,把柿子压在下面炒制。刚炒时先不要翻动,保持中大火,快速加热柿子,待有汤汁出来时,翻动拌匀鸡蛋和柿子,尽量把柿子和锅充分贴上。然后再盖上锅盖,小火加热炖制。注意不要添水。菜会很快就成熟,尤其是汤汁多的柿子。待锅内的柿子的汤汁充分出来后,就可以出锅了。注意不要加热过长时间,不然柿子会稀烂,影响口味。

没想到小小一盘苜蓿柿子,做工却如此的精细,姐当初在为我做这道菜时,或许已很熟练,并不觉得有什么难的,可在我眼里,已不仅仅是一道菜,更是一份珍贵的关怀之情。我的命运是坎坷的,老天为我设置了很多障碍,可我又是幸运的,我遇到了太多关爱我的人,或许他们不介意我是不是能够回报他们一些什么,对于他们来说或许仅是举手之劳的事而已,可对于我来说,却是用金钱都买不到的东西,我感激于心,并时时激励自己,一定努力好好的生活,快乐的生活,做一个自己也能发光发热的人,让更多和我一样见不到光明的人,有勇气有信心好好地活着,这辈子真是遗憾哪,不能亲手体会一下做菜的滋味,不然,我定会爱上这道菜,它也将会成为我最拿手的一道菜,传递这道菜,推送这道菜,使每个人都能品尝到这道加了恩情作料的菜!

人真是古怪的动物,越不爱什么却偏要爱什么,像和自己较劲儿似的,我由最初闭着眼睛吞咽苜蓿柿子到如今居然喜欢上了这道菜,或许是为了将姐的恩情铭记于心吧,以此惊醒自己。

辍学,回到家后,母亲时常会给我做这道菜,它现如今也成为了我的最爱。不过,现在,吃起来,却有了两种味道:一、菜的味道;二、一种浓浓地爱的味道。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三

窗外细雨微微,枝头上的鸟儿啾啾,雨拦住了出行的脚步。无心赏雨,更无心聆听鸟语,百无聊赖地拿起茶几上的晚报随便翻阅。醒目的红色标题:“这四种芽菜营养高”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标题下方一行加粗的黑体字中提到的黄豆芽、豌豆苗、香椿苗等便勾起了我的回忆,把时光拉回儿时的记忆,眼前仿佛一盘盘葱绿的青蒜苗、一盆盆伸着小白腿的黄豆芽。尽管它们是一些不起眼的可以食用的苗或是芽,但那也是记忆里的曾经美好。

儿时的故乡,冬天的大地一片肃静,田野也像冬眠的老人那样沉静。牛、马、骡子或是驴这些农家人耕种收割的好帮手,终于有机会躲在牲口棚里歇歇脚了。村子各家宅院里的树已是光秃秃的瘦影寒风中伫立。偶尔的一场夜雪,推开门窗,才会见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致。故乡的冬日是肃然、宁静的,与一把快要绞出绿的吵闹的春天似乎是两个不相宜的季节。与热烈的夏季相比则少了一份轰轰烈烈,若是与硕果累累枝头的秋相比,更是少了一份自然的喜气。

寒冷的冬日村子很难见到一丝绿影婆娑,这时候农家人便会寻到他们眼中的一抹绿景了。不知道是谁家先有的那么一丝念头,反正到了冬天,村子里农家人便会在住室依北墙摆放的那个暗红色的大板柜上,或是向阳的窗台上,摆放上几盘青蒜苗。青蒜苗,大蒜生长出来的芽,故乡的冬天,村子里各家各户的一抹绿影。宁静的绿,以至于多少年后我看到超凡脱俗的水仙花,便会想起青蒜苗的那一抹绿影来。虽然它们两者不可同比,但是我眼中似乎看到青蒜苗有着水仙花的一种雅。

那时候大蒜也不是什么稀罕物,我住居的村子虽说不种植,但是每当大蒜收获的季节,那些卖大蒜的人左右肩上都会搭拉着很多编好的蒜辫子,走街串巷吆喝着叫卖的声音总是此起彼伏。当然,村里的婶子、大娘免不了与卖大蒜人的讨价还价一番。这个说“你的蒜头太小啦,少给一块。”那个说:“你这蒜辫子上的大蒜数目也太少了,去点钱咋样?”

七嘴八舌、唧唧喳喳,挤眉弄眼地挤兑着卖蒜人。卖蒜人看上去就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也不会太计较。此时母亲也会买上几串蒜辫子,本分的母亲从来不与卖蒜人讨价还价,母亲觉得人家也是辛辛苦苦的种植。饱满的蒜头个个挨着排列在还隐约见绿的蒜辫子上,母亲在房檐下阴凉处钉几颗铁钉把蒜辫子挂起来,需用时依次从蒜辫子上摘取。到了冬天,大蒜不抗冻,母亲就将它们拿到过堂屋存放。养蒜苗时,先紧着那些已见出芽的、或是拿捏着不是之前那么坚实的剥去蒜瓣的外皮,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席篾儿(高粱秆的皮劈开,去掉里面的瓤而形成的细长但有韧性的薄片)将蒜瓣逐个穿成串儿,一圈一圈地依次摆放在盘子里,最后放上干净的凉水,再把它们放到向阳的地方,这样有利于它们的长势。每一个植物也是一种生命,有适合的温度,才会更好的生长。

儿时故乡的房子窗户是木质的红漆框,红漆框下的窗台上,一盘盘白色的瓷盘,一圈圈透着白的蒜瓣,红与白搭在一起扎眼、有丝丝喜气裹着白。耐着性子等上三五天,蒜瓣尖上已是萌萌地绿芽儿了。把盘子里原来的水倒掉,再重新放入干净的水,以保证水质不会浑浊。这时你会发现,蒜瓣已经生出白根,不几日,那些白根互相牵扯、纠缠在一起,已经分辨不出谁是谁的根了。接下来的长势似是“疯长”,头天晚上你还好奇地端详着、喃喃自语地催促它们:“快点长、快点长!”第二天清晨,它们已是碧绿的叶子,茎也是亭亭玉立于白玉盘里似的。一缕暖阳透过窗洒在水灵灵的青蒜苗上,衬着更鲜亮的红漆玻璃框,一红一绿恰似栩栩如生的一幅画。

接着几片叶子长成,茎也跟着蹿高,煞有“蒸蒸日上”的势头。若是再较强的光线,蒜苗的颜色会稍黄,此时想保持它们的碧绿,将它们移到光线稍暗处,便是可以多赏几日它们的碧绿了。最佳的摆放处就属当年几乎家家陈设的那个大板柜了,暗红的柜面上,白瓷盘里窈窕的碧绿,纤细地腰肢挺拔,不用摇摆任何姿势便是可人的让人爱怜。再长高些,母亲用纤细的手指掐一些下来,蘸一口自家产的黄豆酱,一丝丝蒜香入口。若是刚巧父亲从城里休假回来,青蒜苗炒鸡蛋那才是味道极美的。而那是儿时记忆里不常有的,其余时间鸡蛋大多是母亲拿去卖钱贴补家用的。

青蒜苗的一抹绿影,是不远处的一缕春光折射吧!

黄豆芽是儿时记忆里,只有冬天或是春节前后,婶子、大娘们才开始张罗着生的。我的故乡水土肥沃,黄豆是当年种植比较多的物种。黄豆除了卖钱,当时村里人大多喜欢在黄豆收获的季节,用炒熟的黄豆做主料,做上一大缸黄豆酱,整整可以吃到第二年新豆子产下来。余下来的一部分,除了平时拿来换点豆腐调剂一下饮食,还要留有一部分准备生豆芽。儿时记忆里家家户户几乎不用现金购买豆腐,大多数是拿着自家产的黄豆去与走街串巷的卖豆腐的人等价兑换,据说这个交换方式现在也有在保持,不过只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在延用。人老了或许总是喜欢怀旧,又或许是想从那里寻到一丝不曾忘却的记忆吧。

冬天来了,没有其他节气的时令蔬菜,农家除了一缸黄豆酱、一缸腌咸菜,或是菜窖里储存一冬的大白菜,可以换口味、或是改善一下饮食的,生黄豆芽就成了农家女主人的最爱了。那个时候物资贫乏、饮食更是单一素简,农家女主人便想着法子给自家的男人和孩子调剂饮食了。生黄豆芽并不是技术含量高的活,首先得挑选豆粒饱满、品相好的黄豆做原料,洗净放到那时候农家人常用的黑灰色的瓦盆里,放上清水浸泡一晚。第二天经过浸泡的黄豆个个鼓起了腰,小脸蛋上光溜溜的没有一丝褶皱。此时把水倒掉再用水清洗一两遍,接着澄去水分,再将一块浸湿的白屉布蒙在黄豆上,瓦盆再用大小适宜的盖子盖上,把黑灰色的瓦盆放到农家的热炕上。性急的女主人第二天清晨睡眼朦胧地揭开盖子一看,黄豆粒越来越胖嘟嘟地了,拼命似的使劲钻出芽尖。起身用清水再滤一遍,放回原处。披上棉褂子,一缕缕炊烟袅袅升起,农家人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白天,坐在热炕头做着针线活还不时地望一眼那炕角的瓦盆,那里似乎就是她的希望。简单、朴实的农家人,懂得什么是幸福,不求大富大贵,一个小小的期盼就是幸福。晚上临睡前,再与瓦盆里的黄豆打个招呼,给它们再一次沐浴,接着便入梦乡里去了。

这样来来回回三四天,黄豆芽就楞蹦着小白腿出来与女主人见面了。原先的黄豆皮像个帽子似的顶在微微张开的两片豆瓣上,此时豆芽大概也有半寸长了,可以食用了。黄豆芽炖白菜、黄豆芽炒韭菜,若是喜欢凉拌,开水焯过后去掉豆腥味,蒜末、虾油、几滴香油便是男人的下酒菜,清淡可口。我虽不会饮酒,但是这样的素拌却是最爱,不油腻却是豆香唇齿间。那是记忆里的一道素食,也是现在的最爱。人生也是一道菜,会有各种滋味掺杂,荤菜也好,素菜也罢,只要适合自己的口味才是最好。

香椿芽,是春天香椿树枝上的嫩芽,据说有“树上青菜”之称。又有资料说,中国是唯一食用香椿的国家。关于这个说法是否正确,暂且不去论它。儿时记忆中,故乡种植臭椿树的很多,而香椿树倒成了稀罕物。当走在村子大街小巷,一旦有臭椿树的味道飘来,便捏起鼻子快速跑离那个地方。心里便生疑问,不知道当年栽下臭椿树的人出于什么想法和心理。现在想想,每一个树种它的生存价值都会有所不同,不应该因其味道而嫌弃它的存在,它的存在必有它的合理性。

第一次品尝到香椿芽,是在读小学的时候。是我的干奶奶,我父亲的干娘让我尝到了鲜,原来树芽也是可以吃的啊,那时候会惊奇。干奶奶是父亲的干娘,也是一位善良、宽厚、仁慈的老人,更是一位伟大的`母性。干爷爷年轻的时候好吃懒做,干奶奶嫁给干爷爷没有过过几天好日子,生养了两个儿子,缺吃少粮的度日。干奶奶只有忍受,她那个年代又有几人是幸福的呢?赶上兵荒马乱的时代,嫁给这样的男人,还指望什么?后来有队伍到村子里招兵抗日救国,干爷爷一句:“我去当兵,说不定将来弄个烈士啥的,你们娘三就有饭吃了。”没有想到,这一句就成了永别。在第一次参加战斗中,干爷爷果真成为了村子里第一位烈士。

干奶奶家的香椿树又高又大,是干奶奶的儿子去外乡干活,外乡人送给他的一棵幼小香椿树,他便背回栽倒院子里,成活后一直伴随着母子三人清苦的生活。那年春天,春暖花开时,干奶奶家的香椿芽刚刚吐芽可以食用了,干奶奶便挪动着小脚,把她刚刚摘下来的香椿芽送给我的母亲,“快给孩子们尝尝鲜儿!”母亲一脸感激,虽说是位干婆婆,但是母亲与这位干婆婆的感情甚好,有什么贴心话或是委屈,总是喜欢与干婆婆唠唠。干奶奶也总是开解我的母亲,逢年过节手头不管有多拮据,我的母亲总是会给善良苦命的干婆婆准备一份礼物。而我儿时的第一份压岁钱也是干奶奶给的,现在想想当年的干奶奶是多么的不容易啊。记得母亲真心推脱不让我拿虽说只有一块钱的压岁钱,但是干奶奶却总是真心实意地硬塞给我,甚至有次差点把我的新棉袄扯破。如今,干奶奶早去了天国。天国里的干奶奶一定会幸福的,我总是这样的期待着。

等干奶奶走出我家宅院不见了踪影,我俯身用小手抚弄着绿中透红的嫩芽问母亲:“这个树芽可以吃吗?”母亲说:“不仅可以吃,而且味道还很香浓呢。”低头一闻果真一股股香浓窜入鼻孔,我的小手拿起来就要放到嘴里嚼。“小馋猫儿,着啥急。”“等会我用开水焯一下,给你们包饺子咋样?”要知道那个年代,逢年过节,或是家里来了客人才会包饺子的。听到母亲说要包饺子给我们吃的话音刚落,我们姐妹几个已经是手舞足蹈了。

大姐和面,母亲用开水焯香椿芽,一会开水中的绿中透红的嫩芽,在水中浮动变成了漂亮的碧绿,就像变戏法一样。长大后才知道,那是香椿芽中含有的一种叫“花青素”的在发生着变化而使得叶子颜色变绿。

尽管那次包的饺子母亲没舍得放多少油,尽管本来就为数不多的饺子煮熟后送给祖父母、叔婶一部分我们所剩无几,可第一次尝到的香椿芽素馅饺子,却是记忆里最香、最好吃的饺子,因为那饺子里还留有干奶奶的爱的味道。

如今,香椿芽可以变换成各式各样的做法食用于老百姓口中。用开水焯过后切碎拌豆腐,白绿相间,你是否会留意有一丝白玉和绿翡翠的吻痕?香椿芽炒鸡蛋,是“软黄金”与绿锦的缠绵交织吗?炸椿春鱼儿,面糊裹着鲜嫩的芽,油锅里滚动出的显然是春的激情。外焦里嫩,满口溢香,人间美味、回味无穷啊!

青蒜苗、黄豆芽、香椿芽,虽然是现在百姓餐桌上的司空见惯,但是儿时记忆里的那些美好却是珍贵,不会随时空消失殆尽,它将一直伴随我的流年岁月。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四

在甘肃环县一带的山上,苜蓿花漫山遍野铺展开,远远看上去,山坡变成微微的紫色。苜蓿花寓意:希望和幸福。

那天爬山,见到这些紫色小花很是欣喜,紫色的花簇摇曳在阳光下的风里,像是碧绿的毯子上点缀的紫色花饰。女人爱花,见到野花情不自禁地上手就摘,一把一把拢在怀里乐得屁颠屁颠的,忘了行路。

野山野花没人管,不会有人突然跳出来大喝一声:不许摘花!

我喜欢野山,更喜欢野花,自由得很。

曾经有个人给我出了一个对子,上联是:三月杜鹃,子规啼血映山红。上联一出,脑里子满山火红色的杜鹃花疯狂的燃烧着。满山坡的野花壮观得很!就像这苜蓿花一样蔓延了整个山梁。

我边走边摘,手里掐了一大把,抓也抓不住了,还是耐不住欣喜不停地摘花,老家伙要是看到了,一定说:贪念难除。

甘肃的山大都是土山,有些地方的土质不适合植物生长,又极少下雨,成了光秃秃的黄色土疙瘩,一刮风漫山遍野都是土。驻地附近的山上没有什么植被,一眼望去,山梁与山梁之间隔一段就有一个小土包包,听人家说,那是古代的烽火台。

山上没有什么高大的乔木,一些野草野花,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小乔木。

那次,我跟老三他们的车上山,山路崎岖,有些地方没有柏油路,土路坑洼,路面狭窄,连错车的地方都没有,如果两车对面驶来,一方不往旁边的田地里靠靠,另一方绝对过不去。车辆过得多了,土质的路面坑洼不平,忽而一下子落在坑里,忽而一下子爬上去,就这样颠颠簸簸、摇摇摆摆地爬上山。当地,除了拖拉机和农用车,外来车基本上都是越野和重型大卡车,马力大、底盘高才能对付这样的道路。

车窗外漫山遍野的紫色苜蓿花开着,天翠兰清透,白云软绵绵、轻飘飘地荡漾着,忽而这个山头明了,忽而那个山头暗了。本想抓住这瞬间的景致,相机就摆在腿上,可颠簸的车上连坐着都坐不稳,更别说是拍照了。手始终抓着头上方的抓手,一刻也不敢放开,就这样头时不时还和车顶碰一碰,连说话都带着有节奏的颤音。

山路崎岖,下面就是悬崖,我闭紧嘴巴不敢吭声,唯恐说话让老三分了精神,那会非常危险,这样的路上经常出现车祸,稍微不注意就滚落几百米深的山下,车毁人亡。前两年单位就有车辆跌下山谷,车上的人被埋在滑落的土里连尸首都找不到。

盘山而上,一些窑洞坐落在山间,西北人家就是在这里生生息息一辈子又一辈子过生活的'。终于到了山顶,长舒一口气,发现身体紧张得僵硬。离办公的作业场地还有四五里路,车走不动了。前面停着七八台车,多是各个单位上去工作的车辆。经打听,老乡拦住车辆不让过,除非交完一万八千元的窑洞修理费才可以过去。

这是一个只有十一户人家的小村子,他们的窑洞被这几年来开发油气田的重型车辆震裂了缝,村民们和油田谈判要求给予补偿,十一户人家中八户的窑洞都出现裂痕,这样的窑洞不及时加固住在里面危险的很,村民的要求不过分。

办公的车辆急着要上去,老乡们就是不放行。有人说:“先给你八千元,让我们过去送东西,回来之后汇报领导再给你们另外一万元。”老乡说:“不行,这要我们十一户商量之后才能答应,他们不在家,没法商量,不能过,再过我们的窑洞就塌了。”“那我们堵在这里没吃没喝的,你就行个方便吧。”“没事,我叫家里的给你们做饭吃,没谈好不能过。”

这样拉锯战已经持续了几个小时了,无果。看情景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我们只好掉转车头顺原路返回,前面的那些车辆又长又大,连调头的机会都没有,一直卡在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放行。

甘肃一些地方是新开发的油气田,没有适合油田车辆的道路,辅助设施非常欠缺。大部分上井的道路都是老百姓的乡间土路,那些小路不堪重负,被压的坑坑洼洼,这些还不算什么,重型车经过的地方,车辆卷起的灰土掩盖了旁边的庄稼,一些庄稼被埋在土里,老乡们意见非常大,原本安静的生活被车轮滚滚碾破,庄稼欠收。

他们找过政府部门,油田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协商给了一笔补偿金,算是对农户的补偿,而这笔资金没有落在农户手上。老乡们很气愤就在自家门前的路上设卡收钱,只要油田的车辆通过就要收费,多则几百,少则二三十,收费卡点多之又多,两个老人,几个妇女摆上两个凳子,就成了一个收费点。油田司机早习惯了这样的买路钱,如果哪天没被设卡收费都觉得奇怪,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些收费司机们没处报销,后来干脆把车停在那里不动,自己躺在车上睡大觉,等着单位领导去协商解决。有时,司机们实在饿了,就下车去找老乡买吃的。结果老乡就生火做饭给他们吃,还把自家的鸡杀了,也不要他们的钱。饭钱可以不要,过路费绝对不能少,老乡们拎得清楚,吃饭是交朋友,收费是补偿自家地里庄稼被毁、窑洞裂缝的损失,两下不是一码事。司机们也很同情当地老乡,他们大都很实在。

回到驻地,我被颠得腰酸背疼,身体僵硬。我找来一个矿泉水瓶子把那把苜蓿花和一支兰花花插在瓶子里,放在门口的窗台上。看门的本地人家的媳妇出来望见了,咧着嘴嘿嘿地笑着说:这是给羊吃的。

黄土高原的风使劲地刮,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从春到冬,从白到黑,一刻也没有停过。苜蓿花开了,败了;败了,开了,一年又一年,我的头发被这里的风吹糟了,像是干草一样。

我离开甘肃之后没多久,听说又翻车了。莽子和小赵在井上作业完之后开车返回,路上下起了大雨,山路湿滑,夜黑看不清路,车子陷进一个大坑出不来,随着大雨越下越大,车子向旁边的深沟里倾斜。莽子吓得赶紧让小赵跳车,小赵有些胆怯,莽子把他推下车,然后自己也跳下去,他落地走了没有十米远,车子轰然倒下。黑漆漆一片的大雨里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雨声哗啦啦。莽子喊了两声小赵,没有回声。莽子不敢回头,想:这下完了!又走几步,不死心,喊了两声小赵,听到细微的回声。莽子摸爬过去,发现小赵跌断了肋骨,躺在湿漉漉的泥地里,莽子把小赵抱住,电话求救。等救援的人赶到,天已经快亮了,雨停了,莽子这才看清楚翻到的车轮差一尺就砸到小赵的脑袋,车身三分之一都悬空吊在山崖上。

小赵回来躺了两个多月才起床,莽子后怕得很,后来开车胆战心惊,遇到天黑下雨的情况,宁可在井上等到天亮也不冒雨下山了。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五

又是一年春暖花开,各种植物,都已经开始发芽,麦子、油菜,还有各种蔬菜,就不用提,最让人回味的,还是苜蓿。差不多就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零年中间,在那个艰苦的年月,生产队种的用来喂牲口的苜蓿,救活了千家万户百姓的生命,这要感谢大地,感谢万物,感谢大地的无私,感谢谢万物的恩赐。

苜蓿是苜蓿属,植物的通称,俗称“三叶草”又名金花菜、草头(三叶草亦可称其他车轴草族植物),多年生开花植物,其中最著名的是作为牧草的紫花苜蓿,是牲畜饲料。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小,有小齿,叶脉伸入齿端;托叶与叶柄合生;花小,组成腋生的短总状花序或头状花序;萼齿近相等;花冠黄色或紫,旗瓣倒卵形或长圆形,基部渐狭,近无柄,龙骨瓣钝,比翼瓣短;子房有胚珠多数,花柱短,扁或锥状;荚果旋卷,常呈贝壳状或弯镰状,不开裂,平滑或有刺,有种子1至数颗。可作为食物,将其在热水中焯过,凉拌即可,味道极佳。

那个时候,村上一年分到的口粮,根本家家户户都不够吃,特别是春季,家家生活艰难,吃用紧张,为了接济,大部分乡亲,都是春天去农田里,拾荠荠菜、白蒿、蒲公英、野茼蒿、小蒜,回来摘洗干净,菜刀切碎了,用面拌和均匀,蒸熟了,用熟清油一泼,以解燃眉之急,时间长了,日子泛常,就这些东西,慢慢的农田里也找不到了。

苜蓿,当时一个生产队也就种个七八亩,为给春天的瘦牲口和青草,牲口当时可是全村人种地的主要劳动力,因此,各生产队宁可庄稼少种点,也不敢亏了牲口。可到了春天,人的口粮不够吃,不知道谁出的主意,也不知道谁带的头,反正是大家都偷着去摘苜蓿度日。附近几个村子之间,我偷偷你们村的,你偷我们村的,其实队长干部都知道这事,还每一个生产队派一两个劳力去看守,说是看守,还不如说做做样子。到头来看守的人,工分是挣到手了,可苜蓿地也成了黄土一片,是雨水不合道,还是地不肥,其实都不是。苜蓿地里开春都追了肥料,雨水也很丰沛,可就是长不上来嫩芽,也不是长不上来,而是长上来的嫩芽,一夜之间,已经被摘得干干净净。虽然说,队长开会,每一次都在强调,不准偷苜蓿,发现抓住要扣工分,就连看苜蓿的人也不放过,可能改变现状吗?确实不能改变,因为乡亲们都饿的发慌。

记得家里当时,就是高粱面搅团,上一顿吃热搅团,用苜蓿放一点清油爆炒一下,做点苜蓿汤浇着吃。下一顿搅团切成方块疙瘩,锅里焯过的苜蓿占一半,烧着汤饭吃,不够吃的,再来一个苜蓿菜馍就着吃,苜蓿菜馍,就是苜蓿摘洗干净,用菜刀切碎,拌点面粉,揉成菜团,切成饼子状,放在锅里蒸熟了,菜碟子里倒点醋,拌点干辣椒面,再放些地里拾来的小蒜,蘸着汁子吃。反正是离不开苜蓿,离开苜蓿,就饿着去吧。这些东西做成食品,吃起来鲜嫩可口,清爽香脆,可这苜蓿要拿回家,可就不那么容易了。

记得那时候,我也随着父亲去偷苜蓿。那个春天三月半间的夜晚,村子里的夜晚,特别的美,夜晚月光如水,皎洁明亮,不热不冷,树叶微动,满村口青蛙叫声一片,远处的杜鹃声声,确算是是天籁之音。麦田里,嫩绿的麦苗差不多已经有二十厘米高,微风习习下,做出微弱的声音。

我和父亲一人拿了一个笼框,我的笼小点,父亲的笼起码能装五六十斤。等我们走出村口,就看见有人群在月光下影影绰绰地晃动,我稍慢父亲一步,等父亲上去打问清楚,都是同行,听大人们的口气,他们是白天劳动过程中,约好了的,准备结伴而行,自己村子里是不敢去,抓住了要扣工分,他们要去偷邻村小车村的苜蓿。小车村到我们村子,也就一公里地的路程,也不算远,大人们走的都很快,我在后边疾步追赶。任何时候,总会有那么几个人不遵守纪律,大声喧哗,父亲不停地告诫他们声音小点。好不容易到了小车村的苜蓿地,大家不约而同地,悄无声息地都摘起了苜蓿,多数人直接用手揪,不知道父亲怎么就想起了镰刀,他用镰刀割,镰刀割着肯定快,可地里苜蓿实在低的割不上啊。走进地里没十五分钟,突然就听空旷的平野,有人大声喊叫;“快来抓贼啊,有人偷苜蓿啦,抓贼啊......”一阵抓贼声,我们一群十几个人,仓惶逃走,慌不择路。父亲背着笼里的两把苜蓿,又要照顾苜蓿,又要照顾我,他直接上气不接下气。我小时候胆小,只知道闷着头使劲跑,管他苜蓿不苜蓿的。突然,有人喊着“我的妈呀,我的脚呀,我的脚。”大家不约而同地问道:“咋回事啊,怎么了?”原来,村子里一个小伙因为天黑,一脚踩进地老鼠窝,把脚崴了。大家又赶紧提笼的提笼,扶人的扶人,可还是不行啊,后边追喊声越来越近,父亲突然一个主意,其他的人提笼框,有两个人互相轮换背着他走。就这样,爬爬跪跪地,总算逃出了小车村,回到了自己村子。病人终于送到了家,脚腕红肿看着吓人,媳妇用温水洗干净了,擦上了红药水,然后各自回家。

回到家里,和父亲在油灯下,擦完脸上的汗水,再仔细看笼框里的苜蓿,一路遗撒,根本没有多少,都不够明天吃啊,我家的粮食已经断了两三天了,再不整点吃的,一家六口人可真要饿着肚子了。母亲说睡吧,明天再说,可父亲一直圪蹴在衣柜跟前,默默地抽烟,旱烟锅滋滋地响。父亲长长地出一口气,旱烟锅别到衣兜里,他背着笼框,拿着镰刀,又一次默默地出门走了,这次他不让我去了,说怕我上学迟到。看着走出家门的父亲,我心里难受极了,怎么也睡不着,怎么睡我心里慌乱的都不行,我一直为父亲在担心。

夜依然很静,猫头鹰、杜鹃的叫声特别地大,蟋蟀也在凑热闹,母亲油灯下一边不停地拉鞋底,一边竖起耳朵听着门外的声音。

约摸着有四五十分钟,窑洞门响了,父亲回来了,笼框里只有半框的苜蓿,父亲在石磨子背后放下苜蓿笼框,暖瓶里到了一茶缸开水,给母亲唠叨着:“以后再也不干这事了,担心死了,今晚可真吓死人了,前边去二娃脚崴了,差点让人抓个正着。刚才去地里,你猜怎么着?”母亲接道:“怎么了,撞见村上看苜蓿的了?”父亲道:“那呀,刚到咋咱们村子上面那个苜蓿地,还没割两镰刀,听着后边就好像有人,朝背后回头一看,你猜是啥?”母亲道:“这大半夜的,啥呀?”父亲神色惶惶地说:“一个狼,不停地在后边抬爪子,吓死我了。我又跑到下面硷畔去割,割了五六把,看见眼前一坨牛粪,用镰刀一碰,嗖,是一条大蛇,我心都从口里出来了。”母亲安慰道:“恩,以后晚上尽量不去了,实在不行,找他二姨夫借点,或者给队长说说,先借我们二斗玉米也行。天不早了睡吧,明天还要出工呢。”钻在被窝里,用被子蒙着头的我,听着父母亲这些话,心里酸极了,当时的心理,难以用语言描述,我使劲拉拉被子,闭着眼睛装着睡着了,到底什么时候睡着的,我也记不清了.....

父亲和母亲,为了我们姊妹四个,可真是受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偷苜蓿虽然说不是什么光彩的事,那个年头,嘴里说不去了,可不去真是难以度日啊,该去的时候,依然还是去了......

随着时代变革,承包到户了,各家各户粮食充盈,吃的问题都解决了,再也没有人去偷苜蓿了,那年回家,听说县政府还提倡种大棚紫花苜蓿,随着物质生活条件日益提高,这几年都流行自然健康饮食,吃大鱼大肉演变为人人吃素,紫苜蓿的`嫩茎叶做成的菜,苜蓿含有大量的铁元素和维生素。可作为治疗贫血的辅助食品,苜蓿中所含的b族维生素成分,可治疗恶性贫血;此外,苜蓿还含具有止血作用的维生素k,民间常用来治疗胃病或痔疮出血,有些验方用它来治胃或痔、肠出血。苜蓿中还含苜蓿素和苜蓿酚等物质,有止咳平喘的作用,对支气管炎有一定疗效。另外苜蓿中含有粗纤维,可促进大肠蠕动,有助于大便及毒素的排泄,防治大便秘结和肠癌。而且苜蓿中所含的苜蓿素能抑制肠道收缩,增加血中甲状腺素的含量,可防止肾上腺素的氧化抗癌作用。偶尔机会,从医药书上看到,苜蓿可以治疗逐如:尿路结石、气管炎、贫血、恶性贫血、支气管炎、湿热、黄疸、尿黄、目赤、肠炎、夜盲、便秘、肠癌、膀胱结石以及胃或痔、肠出血等病症的患者可以多食。特别由苜蓿来作为预防出血症候,实验的结果认为收效很高,对各种小出血,和肺胃及十二指肠出血,都能获得预防的效果,苜蓿可以做多种菜品,最少可以做三四十个上得了桌面的菜肴。

那时候,总认为我们日子过得很苦,其实现在从这些医学角度来看,当时的我们吃的虽然数量不够,可吃的毕竟都是绿色环保食品,也算是上乘食物。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六

苜之语,相守终,蓿之情,汐与朔。

若大蓿园,怎可无人,未及忽现,似曾相识。欲出未呼之名,惊异直目于眼。见其便解由来,后知人矣,同城子朔。正直午响,气氛弥炙,苜蓿未改。共憩旧亭,知其蓿园,原为朔前辈留,现便暂看并守,亭2矗园上,俯瞰甚佳,攀谈甚欢,挥手兹去,定别日聚。

此日寻之,知其何处,共向所从,无瑕碧空甚好,纯美叶泽依然。仍言不尽,依道不完,仰望自有安排,回忆早已多时,汐朔之明。子朔再次晚到,他事缠身不解,汐明事理,知不言语,次日再待何时。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七

“亲爱的,我该怎样的爱你呀?我真的好难,好难!”

“亲爱的,你可知道我在想你吗?你为何不给我一点消息。”

“噢!我的挚爱,我的纯情,我的说不出口的相思-----------”

“我那颗美丽的露珠,晶莹剔透的露珠,从你那透明体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纯净,我真的好爱,好爱,那样的无休无止。”

我和你,那个光鲜的露珠,总是那么的不可离分,自从你种在我的心里以后,就是那么的根深蒂固,就象铁打的石,盘踞在心里。

“露珠哇?一个说起好美的,晶莹剔透,让我垂涎三尺的露珠,在我的枝头上,悬崖边,都是那么的美丽无限。

我无法说出自己的变化,真的有些自持不了,为了想你,我几乎都在渴盼苦等,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爱情无限。

也许你的某一件事勾起我的相思,也许就是你那该死的美把我的爱捆绑,我始终走不出你爱的樊篱。

“这回是在自己的家里,我能放松的去爱,即使你不在我身边,但我对你的爱不减,犹如你真的在,那样爱得没完。”

我不是贪图什么?更不是想要什么?我只是让你懂得爱的所在,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的好爱。

我在那里,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的奉献出去,没有留下半点的遗憾,因为我知道,爱一个人多难,不爱又不衷,心里的苦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也不愿让你受到半点的牵连。

真的无法阻止内心的蠢蠢欲动,似穿过初冬的`秋夜,直抵大地之白。

跋涉之远,无法霜冻的目光融化了三天五夜的难耐寂寞,夜行者的足迹,在那秋心的街头徘徊,那柔韧有度的爱,在那激昂亢奋中,鲜活的想起一个人,那醒着的雀鸟,仿佛在飞临我的梦端。

我因此在想念我对你那遥远的过去,心间总是在涌动着你爱的潮汐,那翻江倒海的爱,把我的夜注满,使我更加想起那些美轮美奂的邂逅和爱的缠绵。

我是你的爱的植物,始终扎根在你的心里,那样的根深蒂固。

我在夜空中观望那遥远的星辰,其实真的好近,仿佛就象近在咫尺,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无法离开,就象无法遏制内心不平静的骚动一样,是那么的割舍不了。

我在那爱的乐章里徘徊,象夜一样的宁静,如夜一样的深沉,那独守的空间,一双痴情的眼睛,正在演绎着过去那一幕幕的爱情故事,向夜,诉说着内心的苦闷。

“要想忘掉,也真的好难,我几乎被那美丽晶莹给捆绑,那样的走不出那片爱的沼泽,因为那里有你在,我是你的惊险。”

“我在那大半夜,又想起了那颗露珠,是你吗?那样晶莹剔透地挂在了我的枝头上,我在痴情地看着你,仿佛我真的陶醉在那美丽之中,不能自拔。”

“我真的好爱,好爱,即使全都走投无路,但我对你的爱还是那么的光鲜,美丽无限。”

“你是我的小丫头,夜里的相思人。”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八

那茎独荷是我在古朴的老街,一个叫雅园的院落发现的。当时同行的朋友在主人的书斋,听主人说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而我却走出来,另辟蹊径的寻找与老街无关的一些东西。

与书斋相连的是一个院落,进了院落,抬眼就看到有些斑驳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头做的匾,上书雅园两字。由于若干风雨的侵袭,字体都有些模糊了,不过丝毫不改这院落雅致的韵味。

雅致的院落总是有雅致的东西,主人为体现院落的雅致,就千方百计的把那些花呀树呀请进来。主人精心的在院落里安顿好它们,它们也就在这一方天地里施展才华。于是春夏秋冬,都有植物绿着,都有花儿开着,俨然是一处够档次有品味的花园了。

我步入这个雅致的花园,首先就会被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这些绿无非是一些茶花、栀子花、桂花以及香樟等。茶花、栀子花的花期已过,香樟的叶子正绿,只是桂花还在酝酿花期。顺着这些绿,可以收获一些花期正旺的玫瑰、米兰、金银花等类。等这些被饱览一番后,主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又给了我一个额外的惊喜,这便是那茎独荷了。

一棵碗口粗的香樟下面,那株栀子花的背后,巴掌大的一块空隙,被主人灵动的砌起了一方水池。池不大,约莫一米见方。池里盛着水,绿盈盈的,主人放进了一些弱小的浮萍,把这方池水打扮得如荷塘一般模样,想必这主人也喜荷吧。池里只有一张扇子般大小的荷叶平铺在水中,上面托着的正是亭亭玉立的一茎荷。

此时,荷已经微微绽放,中间部分已经露出笑脸,四围也正在落实之中。我看这微绽的荷花,粉白的底子微漾出了的.水红,极像是二八女子略施粉黛的脸庞,不仅文静,且又娟秀雅致,真是美艳绝伦的荷中精品。第一次面对这种有质朴原始之美的荷,我深深的被折服。

如果我是这茎荷花,我是愿意在清风明月的一片荷田里与众荷共舞,还是愿意被人放置于红尘中这狭小的院落独自施展,是坚守一贯的濯污泥显清白,还是随缘于世俗沾染些铜锈。对于这脱俗而不同凡常的独荷,我对它的追求不禁有了感慨。

我弄不清,人为何将荷从一片荷田里请出,让它脱离群芳争艳的集体,在尘世孤独的享受荣华。我也知道,荷是由不得自己的,这些手无寸铁的植物,怎能敌得过强大的人?不过还好,荷依旧不卑不亢,照样对未来充满憧憬,而主人也对荷宠爱有加,这对非自己意志而离群寡居的荷,至少是一种幸福。

我在独荷边停下,忽然想到两个字:幸福。主人是幸福的,他在滚滚纤尘里,依然能够拨开浮躁和喧嚣,用难得的雅兴培植一茎荷,本身就说明主人是一个淡雅超脱之人。

是的,一个有荷一样品质的人,内心里一定从荷中汲取了营养。表面上看,他依旧生活在现实生活里,其实他的境界早已远离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里,他的心中还有荷,因了荷,他就有了按照荷的品行去做人的意念。每当被生活的杂音纷扰得不胜其扰时,他就可从观荷中慢慢平静心理,再慢慢升华情感。

荷也是幸福的。自古即今,荷被无数的文人墨客誉,从《汉乐府——江南》里民歌吟唱的“莲叶何田田……”,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再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些文字无不透过荷,来反映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生活的高尚追求。

面前的这茎荷,是幸福的。一个平常的日子,命运眷顾了它,它被爱荷之人从荷田请进这一方天地。从此,荷的命运改观了,它会被主人精心呵护,不必担心凄风狂雨,可以高枕无虑的生长。现在,我看的这茎荷,正在吐故纳新,那羞答答的俊样,让人体会到什么是观赏中的久久激荡。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九

忙忙碌碌的现代人,总会疏忽季节和时令。“今天星期几?”几乎成了现代人数日子的代名词。翻动桌子上久未翻过的日历,“今日谷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赫然映入眼帘,也撩动了我思乡的心绪。

关于“谷雨”这一节气,知之甚少。但最能令我记住这一时令的,要数这个季节里的,让人产生无限回味,香味浓郁的香椿芽儿了。北方的这个季节,正是清新、鲜嫩的香椿芽儿摆上农家餐桌的时候。

故乡的老屋门前,就有几棵树龄不短的香椿树。每年春分一过,香椿树枝尖端就会一天天、慢慢地鼓起圆圆的“椿骨朵”,伴随着春天里的百草萌绿,桃李争艳,积蓄了一冬的香椿芽儿,几乎会在一夜之间钻出来,嫩嫩的,紫艳艳,如玛瑙般晶莹剔透。

一般清明前后,香椿芽儿便能长到三、四寸长,但这个时侯也还是不能整芽儿采摘的。得少量的,有选择的采,为的是吃个新鲜。谷雨前后的香椿芽儿,会长到“一扎长”(伸开五指,拇指到中指的'距离。乡村中人们习惯用“一扎长”“一扎高”来形容蔬菜),椿芽儿初长成,叶大肥厚,叶茎脆嫩。香椿树上一簇簇,一枝枝,色泽鲜亮的芽儿绿里透紫,不是春花,却胜似春花。这时候,村中串门的乡亲或是路过的乡邻,总会采摘上几把带回家食用。由于树儿高大,低矮处的椿芽几乎被我们家采食得所剩无几,为了方便乡亲们,奶奶每年总会在长长的竹竿前绑上一个铁丝小勾,放于树旁。香椿的季节性极强,一般谷雨过后,其中的膳食纤维就会慢慢地老化,食起来虽香味仍浓,但口味会乏。

香椿芽儿好吃,香味浓郁,清香可口,余味无穷。与豆腐凉拌,与鸡蛋热炒,都被堪称为人间佳肴,喜食者居多。记得小时候,每年清明到谷雨前后的这段时间了,奶奶总会在我放学后,有挑选地掐上一小把,配上两三个自家的鸡蛋,做上一盘香喷喷的香椿炒鸡蛋;抑或到隔壁的二大爷家换来一块豆腐(乡村人大多用豆子换豆腐),做上一盘香椿拌豆腐;也有时会擀上点儿面条,做成香椿拌凉面;这些个散发浓郁的芳香的饭菜,至今还令我无法忘却,想之生津,回味无穷。

小时候,由于知识所限,对香椿也了解甚少,长大后才慢慢知道,其实我国劳动人民食用香椿的记载可追溯的汉代,历朝历代也曾深受皇室和达官贵人们的青睐。《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大椿”说的就是香椿树。宋代的医学编辑苏颂,曾盛赞香椿曰“椿木实而叶香可啖”。同时,香椿还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据《唐本草》中记载,可治疗疮疖,有消炎防腐止痒之功效。在民间,也有用香椿治疗痔疮出血、跌打肿痛,皮肤生疮、疥癣等。现代医学则研究认为抑菌功效颇佳。

有人说香椿树能开花结果,而我却难以相信。老屋前的几棵香椿树,伴我成长几十载,我也从没有看到它们开花。倒是每年有许多发自老树发达根系的香椿树幼苗,在老树周围发芽成长。植树时节,总会有许多乡邻到我家挖出这些幼苗移栽于他们的房前屋后。

现如今,虽然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香椿作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树上蔬菜,被尊为绿色蔬菜,从而得到了越来越多喜食者的喜爱。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香椿基地和种植大棚也一个接一个的诞生。现在,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里,我们也能吃到香椿拌豆腐这道美食。也许是反季种植的缘故,我却总吃不出老家那椿芽儿的浓郁香味来。

季节已至,椿芽儿飘香。这个时节,远离故土,寓居小城,浓郁的香味又把我的思念牵回到故乡!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十

四月初的一天,邻居在劳动时摘了一些苜蓿,回到家给我们分了一些,一再叮嘱我们说:“这是好东西,我费了好大劲才摘的,它富含维他命k,营养价值很高,一定要吃掉,一定啊!”我们睦邻友好,有了好的东西都会分享,我们收了苜蓿,一番感谢后,便谋划着用那种烹调方法享受这些稀有的苜蓿。

苜蓿在甘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喂养家禽家畜的,白银地区牲口喂养量少,因而本地人不喜种植苜蓿,工作生活在煤城这片热土十多年了,很少能吃到苜蓿,今看见绿油油的苜蓿,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小时候挖苜蓿和吃苜蓿的欢乐往事。

说起吃苜蓿,最美味的苜蓿莫过于初春时期新生苜蓿嫩芽。我生长在甘肃陇东,每年二月份左右,当微微的春风吹遍陇东高原的大地,沉睡了一个冬季的苜蓿芽便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在向阳的地方初露姿容,它犹如一株三叶草一般舒展着绿油油、鲜嫩嫩的头颅,向顽皮馋嘴的孩子们招手,引诱着孩子去采摘它。于是乎,经不住诱惑的孩子用胖乎乎的小手去石头缝里,荒草窝里掐苜蓿芽,仔仔细细地,不让那些枯萎的野草混入鲜嫩翠绿的苜蓿芽中,边行边掐中,孩子们的四个兜兜渐渐鼓了起来,大一些的孩子动作比较麻利,当他们把苜蓿装满了四个口袋以后,看见小伙伴还在努力仔细地掐着苜蓿,便将自己装在口袋里的苜蓿往瓷实里压一压,继续掐,等回了家,鲜嫩多汁的苜蓿将它绿色的汁液染到了孩子们的衣襟上,少不了遭大人一顿爱怜的训斥,但当美味的苜蓿变成美食进入全家人温暖的胃里时,一切都显得那样甜美幸福,这便是初春第一茬苜蓿的味道。它在我幼小的胃里扎下了初春的第一抹纯美绿色的希望与畅想,也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在故乡,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块地用来种植苜蓿,苜蓿可以用来喂养家禽家畜,冬天还可以用干苜蓿代替草料喂养牲口,苜蓿产量高、耐寒、耐旱、经济实用,很受家乡人民的喜爱。苜蓿好成活,有再生能力,当我们掐去了它柔嫩的小头时,不出几天,春风又会将它的`生命再次激活,它长得更是强壮了,等长高了,人们就会去收割,割一茬长一茬,一茬比一茬硬气,一茬比一茬高挑,一茬比一茬茂盛,这就是苜蓿的品格: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有不服输的精神、有朴实无华的外表,像极了家乡人的坚强勇敢、无私勤劳、敦厚善良的品质。

把苜蓿作为餐桌上的菜肴,吃起来就有些讲究了,不论头茬、二茬或多少茬的苜蓿,挑剔的人们只吃苜蓿刚长出来新叶茎的前三四节。苜蓿的吃法有多种多样:凉拌、清炒、烙饼、蒸菜疙瘩、做汤面等。若吃凉拌的,先用清水将苜蓿冲洗干净后,开水焯熟,再入凉水浸泡十余分钟以后味道就会更鲜,而后捞出沥干或用双手捏干水分,切上小葱花、红辣椒丝、蒜泥等后用热油一炝,顿时香味扑鼻,吃起来味道鲜美,爽口清脾,故乡人喜喝酒,用苜蓿菜来下酒亦别有情趣。

故乡人总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将苜蓿做出许多种花样来。陇东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所以,苜蓿的做法大都与面食相辅相成。用苜蓿烙的菜饼蒸的菜馒头,那菜饼菜馒头雪白中透着点点晶莹的翠绿,当菜饼菜馒头从锅里冒着白晃晃的热气露出庐山真面目时,只一眼,就会让人馋涎欲滴,欲罢不能,而后,苜蓿特有的气味便随着你鼻翼的翕动猛烈地钻入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毫不忌惮菜饼菜馒头烫手的热量,抓了一个,用手倒换着,跳着脚,用嘴吹着热气,撕一口菜饼菜馒头扔入嘴里,嚼一嚼,那沁人心脾的苜蓿的本味便扩散到了你身体的各个细胞,使你情不自禁开怀大吃,直吃得弯不下腰才肯罢休,而且也不必担心菜饼菜馒头吃多了伤身体,因为苜蓿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美味解馋又治病,这便是家乡苜蓿对家乡人默默无闻的最美奉献,勤劳勇敢的故乡人如这耐寒又实用、朴实又幽默的苜蓿,骄傲自豪、热情奔放地生活在这片热土、生生不息。

人的一生,无论走过多少山水,经历多少磨难,忘记多少忧伤快乐,但在自己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一个温柔的地方,为故乡的记忆深情留存。当听到久别的乡音、闻到熟悉的味道、看见一件儿时的物件、梦见故乡的容颜、忆起乡亲们的憨实,这种感觉会更强烈温馨,我知道,那是一种刻骨铭心记忆的味道,这种味道让我时常感念故乡、感恩亲人、铭记根源。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苜蓿,承载记忆。一缕味道,荡气回肠。大千世界,唯有真情难忘,唯有铭刻家乡味道的记忆难以抹去。在这草长莺飞的四月天里,一束苜蓿让我的思绪又重回了一次故乡,让我的记忆在这桃红柳绿、蝶舞蜂鸣的日子里再度神游故土。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十一

下班回家时,在菜市场门口遇见了卖苜蓿芽芽的大娘。我买了一小袋,能抓一把的样子,五元钱。以往买菜,偶尔会在蔬菜的价位及新鲜程度上计较。唯遇到卖苜蓿芽的乡亲,遇见卖自家产的小米、豆子的乡亲,不议价不看斤两不翻翻捡捡,买了就走。

我是乡村喂养长大的孩子。现在,故乡的眉眼在看到鲜绿的苜蓿芽芽的瞬间,又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天尚寒,身上的薄袄是万万不敢褪掉的。可到底是春天了,风的节奏紧促起来,路上的浮尘、田野里土地表层的黄土被风旋过来旋过去,迷人的眼。太阳坡坡上、地埂遮挡住风的地方,突然就冒出些让人惊喜的绿色。婶婶奶奶们可高兴了,有苜蓿芽芽了的消息春风一样旋到这家,旋到那家。蹲在田间剜苜蓿芽芽的身影渐渐多起来,女人啊孩子啊,各自挎自家藤条编织得最精致的小篮子,握一把从割麦镰刀上卸下来的用旧布缠住一半的刃片,剜苜蓿芽芽。草色遥看近却无。明明绿莹莹一簇惹眼着,蹲下去看,瓣儿却奇小。母亲们耐心,用手拨开土坷垃,瘦的胖的一瓣一瓣切下放入篮子中。小孩子哪里有那个耐心,提着小篮子从这里跑到那里,身子都不实在蹲下去,弓着腰,这里剜一芽,又奔到那里剜一芽。整个下午,净追着苜蓿芽芽跑路了。

剜不到足够的苜蓿芽芽是要被母亲骂的。也和伙伴们比赛谁剜得苜蓿芽芽多,人之初的善良便颇受检阅。一旦有了责任在肩,一旦置身于比赛之中要分个你高我低,人的心思就格外缜密起来,人性也渐渐变得狡猾,孩子们也不例外。弄虚作假的办法是大孩子言传身教给小孩子的,只要在苜蓿芽里混些柴草,或者在篮子底下垫些柴草,或者在进家门前把苜蓿芽芽弄虚些,一把苜蓿芽芽就能变成一篮子。提回家去先骗来母亲一脸欢喜很多赞扬,被发现端倪再受一顿骂挨一顿打也划算。

孩子们学会吃独食了――看见一簇长得旺相的苜蓿芽,用身子堵住别人的视线,关系最好的伙伴也不告诉他,一个人剜个干净干净。

孩子们渐渐蛮横无理起来――自家的苜蓿地决不允许他人踩半个脚印子,却会瞅准机会,趁着没人在把别人家孩子护着的那一片绿色剜个干净,甚至踩上两脚破坏掉。

孩子们学会察言观色巴结人了――平日里霸道的孩子王,只管满苜蓿地玩耍捣乱,从剜得多的女娃娃篮子里抢一把,小个的柔弱的孩子低声下气供奉一把,回家时他篮子里的苜蓿芽芽总是满满的。

各家各户大人的德行也随之显山露水。因为弄虚作假、觊觎他人、抢夺别人回家挨了打骂的孩子第二天会变乖,认认真真守在自己家地里,踏踏实实剜苜蓿芽,反而越剜越多。粗心、没观察到孩子异处的父母,只管看菜芽的'多少把孩子夸得一朵花似的父母,平日里爱贪占小便宜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第二天以之以后更多的时日里,越发唳着性子了。

我和姐姐因为踏实剜苜蓿芽芽被母亲夸奖,因为偷剜了人家的被斥责,哥哥因为抢了别的孩子的被父亲打了一顿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年初春都剜苜蓿芽,我们兄妹的心性便也在接受检阅,被表扬,也被捶打。

“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是母亲念叨了又念叨的箴言。

“人活脸,树活皮,墙洼活的一铁锨泥。”父亲冷着脸教训我们,他说人活一世,缺吃少喝都不要紧,不要脸面最失体统。

吃了一个冬天的萝卜白色加咸菜,有苜蓿芽芽了,饭菜顿时活色生香起来。

母亲把我们剜回家的苜蓿芽芽倒在簸箕里,簸呀簸,柴草就簸出外面去了。丝丝攘攘缠着苜蓿芽芽的那种,得一点一点挑出来,剜的深到带根的,也得把根掐掉。我和姐姐便围在簸箕旁,几双小手拨弄着苜蓿芽芽,因为苜蓿菜拣的干净,我们常常受到母亲表扬。记得母亲笑微微的看我们,会捋捋姐姐额前的头发,会亲亲我的小脸蛋。小鸡也绊在我们脚下,抢到一枚苜蓿芽芽,被伙伴追,咕咕咕叫着逃跑了,或者猛的咽下,憋得小脸儿越发红了。

苜蓿芽芽洗干净后,放入大黑锅的开水里一汆,更加绿的可爱。母亲捞出来盛到碟子里,切上几丝红辣椒,几丝羊角葱的嫩芽,拌上盐,淋上醋,浇上一点点辣椒油,吃起来又爽口又绵软,就着这菜喝豆豆稀饭、吃玉米榛子饭、吃搅团,都非常好。因为这开胃的苜蓿芽芽菜,我们能多加半碗饭呢。

母亲煮面条的时候放一些苜蓿芽芽入锅,面条上桌,红红绿绿,耐看不说,还鲜,家里人呼噜噜就能吃上一碗。母亲把苜蓿芽芽切碎揉进面团里,蒸出来的馒头绿绿的,酥酥的,格外香甜。母亲把苜蓿芽芽和在面粉里,滴上清油,放入盐和调料搅拌,蒸出来的苜蓿菜疙瘩闻着就香,若再放点肉臊子,那是要馋死人的呀。因为剜了苜蓿芽芽回来,我们的饭食一天天生动美好。

那时候粗粮多,玉米面吃多了胃里泛酸,红薯干、高粱吃多了便秘。只苜蓿性子温和,从不伤人。父亲常常说,闹年馑的时候苜蓿菜苜蓿根救活过好多人的命。

“一样子面活,十样子做(zu)造。”母亲说。

再勤俭的生活,用了心,投入了爱,日子就会过得不一样。母亲总有把穷日子过富足的能力。我现在把平淡琐碎的日子过出各种花样,也来自母亲的培养。

苜蓿芽芽长得快,几天功夫就一匝高了,秆粗叶老,当然不能当菜吃了。不能吃菜就拿来喂牛,喂羊,喂鸡,喂兔子。

喂兔子喂鸡的苜蓿,我们须得拿刀切碎。兔子吃苜蓿尤其可爱,用小爪子压着,嘴巴出溜出溜动的特快,胡须就跟着一翘一翘的,眼睛比晶莹的红宝石还亮,好玩极了。

家里的大黄牛顶几个劳力使,父亲拿它当宝贝。训骂我们兄妹是家常便饭,可高高举着的鞭子总舍不得落在大黄牛身上。他背着背篼去山的深处给黄牛割合口的草,他拿把木梳给晒太阳的大黄牛梳身上的毛,他煮了白萝卜条淋上清油给大黄牛吃。那时候土地大部分用来种庄稼,苜蓿多种在山脚旮旯处。每逢农忙的时候,大黄牛活重的时候,父亲才会割些苜蓿回来,用铡刀铡成寸长喂牛。到了深秋割不到青草的时候,父亲就满山头找野苜蓿,刨出苜蓿根背回家,抖干净土后,他用斧头背砸开苜蓿的根茬,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把苜蓿根撕成一绺一绺,码放整齐,由父亲添到牛槽里喂大黄牛。苜蓿不仅养人,也养牲畜。大黄牛的毛色越来越嫩活,力气也越大了,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

拿苜蓿喂的奶羊,奶多,一只羊产的奶够几个孩子喝。

大母鸡吃过苜蓿,下白森森圆滚滚的鸡蛋了,会呱哒哒呱哒哒骄傲的叫上半天。

因为苜蓿,穷人家的日子也过得人喧马欢。村里的人说苜蓿,是带感情色彩的。若雨水旺苜蓿长得好,就说今年苜蓿芽芽比较胖。反之,则说苜蓿芽芽长瘦了。是把苜蓿芽儿当娃娃疼爱呢。

苜蓿可四季播种,极易成活,又不择地,沟里洼里,半坡上山路拐弯处,都能长出一些来,几棵苜蓿就可孽生出一大片。冬季苜蓿根埋在地里,扛得住寒冷,不会被冻坏,春天一来就发芽。

苜蓿从发芽开始,长了割,割了长,一年能割三四茬。

苜蓿芽芽当菜吃,调人的胃口。苜蓿草喂牛,牛长了力气拉犁铧耕地,拉碌碡碾粮食。苜蓿喂羊,羊可产奶养孩子,可生出小羊仔卖钱。苜蓿喂一窝窝兔子,小孩子得了乐趣。还有人拿苜蓿喂鱼,喂得鱼在池塘里撒欢儿。

在乡村,关于让人活命的苜蓿,让人解馋的苜蓿,喂牛喂羊喂鸡喂兔子喂鱼的苜蓿,哪个人没有一段动心动情的记忆呢。

城市人感受春天,喜看花开。有一种叫薰衣草的花,深得城市人的心。薰衣草开花时,大片大片紫色的花,像海洋。宏阔而浪漫。关于薰衣草,有好些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农村的春天是苜蓿芽芽起的头。苜蓿也开紫色的花。苜蓿的花朵也很漂亮,苜蓿花开时,蜂蝶飞舞,乡村宁静而美好。关于苜蓿却并无童话,只有吃食以及和亲人相处的记忆。苜蓿花是用来结籽的,结籽后又可以种出苜蓿来。乡村喂养长大的孩子,爱苜蓿花胜过爱薰衣草。

我并没有贬低薰衣草的意思。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有的热爱,也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薰衣草有淡淡的香味,薰衣草的干花放在枕畔,能助人安眠。薰衣草也是好样的。

苜蓿是乡村的好,薰衣草则是城市的娇娃。

农村和城市接轨后,苜蓿也轻盈盈入了城,农村的大娘剜了苜蓿芽来城里卖,换豆腐啊肉啊回家吃。村的孩子剜了苜蓿芽来小城卖钱,买了书本纸笔回家学习,将来考到大城市去上大学。城里人的菜篮子里因为添了苜蓿芽,饭菜也添了清爽可口。近年来,薰衣草也在乡村落户了,一大片一大片紫,满原野花香。

现在,苜蓿芽芽成了小城人最初的春天。之后,乡村里的桃杏花就都开了。之后,乡里城里的花会全开了,春天扑面而来,绿色掠池攻城,自然界又会生机勃发、活力无限。

后记:。

北漂的一位姐姐前几日在微信里给我留言:

周日早晨点开收藏夹,读你的博客。预想有大餐,结果没更新。自语,讨厌,讨厌,讨厌!恰被屋外某人听见,追至屋内质问跟谁玩暧昧还如此亲昵。看是琴儿博客,尴尬离开。笑到胃疼。

看到留言我也笑到肚子疼,之后,眼睛潮湿。唯有经得住时光检阅的挚友才会如此挂念亲昵呵。我知道,除过彼此惦念,我的文字里,一直都有她眼里心里的家乡。

现在,苜蓿芽芽让我想起童年和家乡。因为苜蓿芽密封后会发黄,寄到姐姐那里就不能吃了。我就把关于苜蓿的记忆用文字穿起来给远在他乡的姐姐看。就让这字里行间的苜蓿菜、苜蓿草、苜蓿花作家乡春天的信使,去拥抱她、赐予她安宁温馨吧。

散文塬上苜蓿地篇十二

听说你的一些事情,比如你支助了3个小朋友读书,而且一直坚持着;比如你读的不是军校,但是你自学考上了国防科技大的研究生,再比如。。。。。。反正很优秀很优秀,优秀到我妈想把你介绍给我当男朋友,可是你拒绝了,说我太小了。你不知道当时的我心里很失落,但是更多的是负气,我还看不上你呢大叔。。。。。那时你是我心里的一根刺。

参加工作那年我二十二,你二十五。我想考公务员,但是无从下手,后来我妈说你是公务员,可以给我些建议;嘴巴里说的拒绝,其实心里高兴坏了,因为终于有个理由可以接近你了。电话通了,还是很好听的声音,你说你有个朋友刚刚才考完公务员,她可以给你些建议,而且是个女生,你们也比较好沟通,然后给了我个电话。其实很想问“那个是你女朋友吗,好像知道你的境况。。。。。。”我很懦弱,懦弱到没有去考试;懦弱到不敢说我很喜欢你,从第一次见就喜欢上了。我哥结婚,当天我发了个说说,你打我电话说怎么没有请你来,我无言以对,其实我很希望你来的,梦想着你是伴郎,我是伴娘,但也只能是想想。后来的后来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到没有了联系。。。。。。你还是我心里怎么也拔不掉的刺。

今年我快二十六了,你也二十九了。家里一直催促我结婚,可是谈何容易,以前不停地相亲,可是从没有结果。都说这么多人难到就没有一个看的上的,你要求也太高了吧,与家里吵过,也差点妥协了,但是只要想到你,就立刻清醒了。我很想跟你说,我长大了,成熟了,不想一个人过情人节了,现在的我有资格做你女朋友了吗?3月24日,鼓起勇气在qq上跟你聊天,很怕你把我删掉了,很怕你不回复,很怕。。。。。。听到你说在北京刚好一年了,我很开心,因为你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但是你说你复原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很好了。装作不经意的问你结婚了么,你说你结了。。。。。。听到这个回答,我心里真的五味杂成。我跟我同事说你们知道吗,我以前很喜欢很喜欢的人,一直没有联系的一个人,我现在联系上了;同事说很好啊,你有机会了。我说,他结婚了。。。。。然后大家一起大笑,我也一样,笑着笑着哭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