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实用10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1 20:07:11 页码:12
最新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实用10篇)
2023-11-21 20:07:11    小编:ZTFB

语文是我们与人交流、表达思想的重要工具。如果有必要,我们可以适当地加入个人的思考和观点,使总结更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如果您对总结写作缺乏灵感,以下是一些总结范文,供您参考和借鉴。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一

“亲爱的,我该怎样的爱你呀?我真的好难,好难!”

“亲爱的,你可知道我在想你吗?你为何不给我一点消息。”

“噢!我的挚爱,我的纯情,我的说不出口的相思-----------”

“我那颗美丽的露珠,晶莹剔透的露珠,从你那透明体上我看到了什么是纯净,我真的好爱,好爱,那样的无休无止。”

我和你,那个光鲜的露珠,总是那么的不可离分,自从你种在我的心里以后,就是那么的根深蒂固,就象铁打的石,盘踞在心里。

“露珠哇?一个说起好美的,晶莹剔透,让我垂涎三尺的露珠,在我的枝头上,悬崖边,都是那么的美丽无限。

我无法说出自己的变化,真的有些自持不了,为了想你,我几乎都在渴盼苦等,是那么的理所当然,爱情无限。

也许你的某一件事勾起我的相思,也许就是你那该死的美把我的爱捆绑,我始终走不出你爱的樊篱。

“这回是在自己的家里,我能放松的去爱,即使你不在我身边,但我对你的爱不减,犹如你真的在,那样爱得没完。”

我不是贪图什么?更不是想要什么?我只是让你懂得爱的所在,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真的好爱。

我在那里,把自己的一切都无私的奉献出去,没有留下半点的遗憾,因为我知道,爱一个人多难,不爱又不衷,心里的苦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也不愿让你受到半点的牵连。

真的无法阻止内心的蠢蠢欲动,似穿过初冬的`秋夜,直抵大地之白。

跋涉之远,无法霜冻的目光融化了三天五夜的难耐寂寞,夜行者的足迹,在那秋心的街头徘徊,那柔韧有度的爱,在那激昂亢奋中,鲜活的想起一个人,那醒着的雀鸟,仿佛在飞临我的梦端。

我因此在想念我对你那遥远的过去,心间总是在涌动着你爱的潮汐,那翻江倒海的爱,把我的夜注满,使我更加想起那些美轮美奂的邂逅和爱的缠绵。

我是你的爱的植物,始终扎根在你的心里,那样的根深蒂固。

我在夜空中观望那遥远的星辰,其实真的好近,仿佛就象近在咫尺,伸手就可以触摸到。

无法离开,就象无法遏制内心不平静的骚动一样,是那么的割舍不了。

我在那爱的乐章里徘徊,象夜一样的宁静,如夜一样的深沉,那独守的空间,一双痴情的眼睛,正在演绎着过去那一幕幕的爱情故事,向夜,诉说着内心的苦闷。

“要想忘掉,也真的好难,我几乎被那美丽晶莹给捆绑,那样的走不出那片爱的沼泽,因为那里有你在,我是你的惊险。”

“我在那大半夜,又想起了那颗露珠,是你吗?那样晶莹剔透地挂在了我的枝头上,我在痴情地看着你,仿佛我真的陶醉在那美丽之中,不能自拔。”

“我真的好爱,好爱,即使全都走投无路,但我对你的爱还是那么的光鲜,美丽无限。”

“你是我的小丫头,夜里的相思人。”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二

又是一年的六月七日,是母亲的祭日,整整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前的今日,母亲匆匆离别,由如一声闷雷,沉重地轰炸在我心口上。

记得那日下午大约三点半左右,我正在单位的钻床上工作。二妹跌跌怆怆地到我单位,说:“母亲去世了。”一听到消息,我迅速地丢下手中的活,忙不迭更地跟着二妹冲出厂门,直奔卫生所。一到那里,母亲躺在卫生所的门口,一位医生冷冰地跟我说:“她已经死了。”我一听,顿时嚎啕大哭,悲恸地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听。母亲再也听不到我啼血的呼唤!她只是冰冷地躺在地上,没人管她,过一会,才来几个人把她抬回家,放在门口架起的木板上。当时天气比较炎热,只是一棵弱小的枣树为她遮避炽烈的阳光。躺在木板上的母亲,是那样的凄怆,那是我看到母亲最后的日子,最后的样子。从那时起,母亲慢慢步入天堂,此后,再也没有回过头来看看我们。无论我们如何追赶,身披轻纱的她,驾鹤云西,她的笑容随着寒风吹逝,她的悲惨随着时光凝结成一块块两地相思。从此的我,只有在梦里相遇,无论相遇多少次,醒来还是一场空。留下的还是模糊的记忆。这样的次数,三十五年里,也不知有多少次,去了又回,回了又去,扔下一场场失望。尽管今天是大好的晴天,可怎么也感觉不到眼前的光明,尽管今天烈日炎炎,可我内心冷若冰霜。没有母亲的日子,光明成为一段暗淡,没有母亲的日子,一种阴影总覆盖着我的人生,因为我的生命是母亲赐给的,身上仍然流淌着母亲的血液。我时刻也没忘记亲爱的母亲,今天是您的祭日,是您我离别的时辰,为什么光阴不能倒流,回到母女相依相偎的岁月里,回到我们打赤脚并肩走在一条条田埂上;去生产队田里抢收抢割抢种的季节里。

我深知母亲是坚强的,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何所惧,您总把困难藐视成一棵棵不值一提的草木,就像您常说的那样:“只有怕苦的人,才把困难挂在嘴边。”是的,尽管过去的日子那么艰难,从没听到您轻易叫一声苦和累,总以十分甜蜜的笑容面对。您还总说:“笑一笑,十年少。”尤其是人事间的`仇怨死结,您总能以豁达的胸怀与睿智去一宗宗地将它化解。后来您成为方圆几十里乡亲们的楷模,一张张口碑交口健谈,赞扬您的美德。村里村外的婶婶,奶奶、大妈、嫂嫂们都喜欢和您做朋友,做知己。认为只要和您在一起,时光那么快乐,心情那么愉悦轻松。您的不辞而别,令她们失望,认为再没有心灵的归属地。

是的,据我所知,后来的她们,一度时期找不到白,心思无处倾诉,有苦无处交流。到如今,也是您走后的三十五年的日子,我前些时碰到村里的三婶说:“你母亲是多好的人。”一说完,长叹一口气。三婶的话,代表着她们一群姐妹们心里的话。我知道,三婶心里很内疚,遗憾、沮丧、彷徨、失落一直在她们中漫延。

母亲是祖母的好媳妇,是伯母,婶婶的好妯娌,是嫂嫂们的好婶娘,是儿女们的好母亲。

母亲的伟大在细腻的感情里,在舍己为人的宽阔胸怀里,在饱满的智慧里。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母亲的魂魄已离去,但英灵还在,因为她的高尚与崇德留存在乡亲的人群中。母亲永远活在我心里。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三

四月初的一天,邻居在劳动时摘了一些苜蓿,回到家给我们分了一些,一再叮嘱我们说:“这是好东西,我费了好大劲才摘的,它富含维他命k,营养价值很高,一定要吃掉,一定啊!”我们睦邻友好,有了好的东西都会分享,我们收了苜蓿,一番感谢后,便谋划着用那种烹调方法享受这些稀有的苜蓿。

苜蓿在甘肃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喂养家禽家畜的,白银地区牲口喂养量少,因而本地人不喜种植苜蓿,工作生活在煤城这片热土十多年了,很少能吃到苜蓿,今看见绿油油的苜蓿,就自然而然地想起小时候挖苜蓿和吃苜蓿的欢乐往事。

说起吃苜蓿,最美味的苜蓿莫过于初春时期新生苜蓿嫩芽。我生长在甘肃陇东,每年二月份左右,当微微的春风吹遍陇东高原的大地,沉睡了一个冬季的苜蓿芽便迫不及待地钻出了地面,在向阳的地方初露姿容,它犹如一株三叶草一般舒展着绿油油、鲜嫩嫩的头颅,向顽皮馋嘴的孩子们招手,引诱着孩子去采摘它。于是乎,经不住诱惑的孩子用胖乎乎的小手去石头缝里,荒草窝里掐苜蓿芽,仔仔细细地,不让那些枯萎的野草混入鲜嫩翠绿的苜蓿芽中,边行边掐中,孩子们的四个兜兜渐渐鼓了起来,大一些的孩子动作比较麻利,当他们把苜蓿装满了四个口袋以后,看见小伙伴还在努力仔细地掐着苜蓿,便将自己装在口袋里的苜蓿往瓷实里压一压,继续掐,等回了家,鲜嫩多汁的苜蓿将它绿色的汁液染到了孩子们的衣襟上,少不了遭大人一顿爱怜的训斥,但当美味的苜蓿变成美食进入全家人温暖的胃里时,一切都显得那样甜美幸福,这便是初春第一茬苜蓿的味道。它在我幼小的胃里扎下了初春的第一抹纯美绿色的希望与畅想,也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味道:家乡的味道、记忆的味道。

在故乡,家家户户几乎都有一块地用来种植苜蓿,苜蓿可以用来喂养家禽家畜,冬天还可以用干苜蓿代替草料喂养牲口,苜蓿产量高、耐寒、耐旱、经济实用,很受家乡人民的喜爱。苜蓿好成活,有再生能力,当我们掐去了它柔嫩的小头时,不出几天,春风又会将它的`生命再次激活,它长得更是强壮了,等长高了,人们就会去收割,割一茬长一茬,一茬比一茬硬气,一茬比一茬高挑,一茬比一茬茂盛,这就是苜蓿的品格: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有不服输的精神、有朴实无华的外表,像极了家乡人的坚强勇敢、无私勤劳、敦厚善良的品质。

把苜蓿作为餐桌上的菜肴,吃起来就有些讲究了,不论头茬、二茬或多少茬的苜蓿,挑剔的人们只吃苜蓿刚长出来新叶茎的前三四节。苜蓿的吃法有多种多样:凉拌、清炒、烙饼、蒸菜疙瘩、做汤面等。若吃凉拌的,先用清水将苜蓿冲洗干净后,开水焯熟,再入凉水浸泡十余分钟以后味道就会更鲜,而后捞出沥干或用双手捏干水分,切上小葱花、红辣椒丝、蒜泥等后用热油一炝,顿时香味扑鼻,吃起来味道鲜美,爽口清脾,故乡人喜喝酒,用苜蓿菜来下酒亦别有情趣。

故乡人总会按照自己的爱好将苜蓿做出许多种花样来。陇东是一个以面食为主的地区,所以,苜蓿的做法大都与面食相辅相成。用苜蓿烙的菜饼蒸的菜馒头,那菜饼菜馒头雪白中透着点点晶莹的翠绿,当菜饼菜馒头从锅里冒着白晃晃的热气露出庐山真面目时,只一眼,就会让人馋涎欲滴,欲罢不能,而后,苜蓿特有的气味便随着你鼻翼的翕动猛烈地钻入到你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使人毫不忌惮菜饼菜馒头烫手的热量,抓了一个,用手倒换着,跳着脚,用嘴吹着热气,撕一口菜饼菜馒头扔入嘴里,嚼一嚼,那沁人心脾的苜蓿的本味便扩散到了你身体的各个细胞,使你情不自禁开怀大吃,直吃得弯不下腰才肯罢休,而且也不必担心菜饼菜馒头吃多了伤身体,因为苜蓿具有清脾胃、利大小肠、下膀胱结石的功效,美味解馋又治病,这便是家乡苜蓿对家乡人默默无闻的最美奉献,勤劳勇敢的故乡人如这耐寒又实用、朴实又幽默的苜蓿,骄傲自豪、热情奔放地生活在这片热土、生生不息。

人的一生,无论走过多少山水,经历多少磨难,忘记多少忧伤快乐,但在自己的心里,永远都会有一个温柔的地方,为故乡的记忆深情留存。当听到久别的乡音、闻到熟悉的味道、看见一件儿时的物件、梦见故乡的容颜、忆起乡亲们的憨实,这种感觉会更强烈温馨,我知道,那是一种刻骨铭心记忆的味道,这种味道让我时常感念故乡、感恩亲人、铭记根源。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一叶苜蓿,承载记忆。一缕味道,荡气回肠。大千世界,唯有真情难忘,唯有铭刻家乡味道的记忆难以抹去。在这草长莺飞的四月天里,一束苜蓿让我的思绪又重回了一次故乡,让我的记忆在这桃红柳绿、蝶舞蜂鸣的日子里再度神游故土。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四

那茎独荷是我在古朴的老街,一个叫雅园的院落发现的。当时同行的朋友在主人的书斋,听主人说一些古往今来的故事,而我却走出来,另辟蹊径的寻找与老街无关的一些东西。

与书斋相连的是一个院落,进了院落,抬眼就看到有些斑驳的墙上,镶嵌着一块石头做的匾,上书雅园两字。由于若干风雨的侵袭,字体都有些模糊了,不过丝毫不改这院落雅致的韵味。

雅致的院落总是有雅致的东西,主人为体现院落的雅致,就千方百计的把那些花呀树呀请进来。主人精心的在院落里安顿好它们,它们也就在这一方天地里施展才华。于是春夏秋冬,都有植物绿着,都有花儿开着,俨然是一处够档次有品味的花园了。

我步入这个雅致的花园,首先就会被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这些绿无非是一些茶花、栀子花、桂花以及香樟等。茶花、栀子花的花期已过,香樟的叶子正绿,只是桂花还在酝酿花期。顺着这些绿,可以收获一些花期正旺的玫瑰、米兰、金银花等类。等这些被饱览一番后,主人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又给了我一个额外的惊喜,这便是那茎独荷了。

一棵碗口粗的香樟下面,那株栀子花的背后,巴掌大的一块空隙,被主人灵动的砌起了一方水池。池不大,约莫一米见方。池里盛着水,绿盈盈的,主人放进了一些弱小的浮萍,把这方池水打扮得如荷塘一般模样,想必这主人也喜荷吧。池里只有一张扇子般大小的荷叶平铺在水中,上面托着的正是亭亭玉立的一茎荷。

此时,荷已经微微绽放,中间部分已经露出笑脸,四围也正在落实之中。我看这微绽的荷花,粉白的底子微漾出了的.水红,极像是二八女子略施粉黛的脸庞,不仅文静,且又娟秀雅致,真是美艳绝伦的荷中精品。第一次面对这种有质朴原始之美的荷,我深深的被折服。

如果我是这茎荷花,我是愿意在清风明月的一片荷田里与众荷共舞,还是愿意被人放置于红尘中这狭小的院落独自施展,是坚守一贯的濯污泥显清白,还是随缘于世俗沾染些铜锈。对于这脱俗而不同凡常的独荷,我对它的追求不禁有了感慨。

我弄不清,人为何将荷从一片荷田里请出,让它脱离群芳争艳的集体,在尘世孤独的享受荣华。我也知道,荷是由不得自己的,这些手无寸铁的植物,怎能敌得过强大的人?不过还好,荷依旧不卑不亢,照样对未来充满憧憬,而主人也对荷宠爱有加,这对非自己意志而离群寡居的荷,至少是一种幸福。

我在独荷边停下,忽然想到两个字:幸福。主人是幸福的,他在滚滚纤尘里,依然能够拨开浮躁和喧嚣,用难得的雅兴培植一茎荷,本身就说明主人是一个淡雅超脱之人。

是的,一个有荷一样品质的人,内心里一定从荷中汲取了营养。表面上看,他依旧生活在现实生活里,其实他的境界早已远离现实。在这样的现实里,他的心中还有荷,因了荷,他就有了按照荷的品行去做人的意念。每当被生活的杂音纷扰得不胜其扰时,他就可从观荷中慢慢平静心理,再慢慢升华情感。

荷也是幸福的。自古即今,荷被无数的文人墨客誉,从《汉乐府——江南》里民歌吟唱的“莲叶何田田……”,到周敦颐的《爱莲说》,再至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些文字无不透过荷,来反映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生活的高尚追求。

面前的这茎荷,是幸福的。一个平常的日子,命运眷顾了它,它被爱荷之人从荷田请进这一方天地。从此,荷的命运改观了,它会被主人精心呵护,不必担心凄风狂雨,可以高枕无虑的生长。现在,我看的这茎荷,正在吐故纳新,那羞答答的俊样,让人体会到什么是观赏中的久久激荡。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五

早晨,在田间散步,游走到一条沟渠边,一大片茅芽穗跃入眼帘,食指长的白穗,粗细也如食指,形状还像食指,奓着柔嫩细密的绒毛,在清晨微风中,一穗穗,挨挨挤挤,摇摇曳曳,在稠密而柔嫩的植株和叶片上面,摇曳出一波波白色的波纹。

看见茅芽和茅草,我就想起了最近和一个小学女同学的对话。

最近,我和妻子一起在一家私立康复医院里治疗颈椎病,无意间碰到我的一个小学女同学,她本来是县医院化验科的化验员,业务很棒。退休后,就到这家私立医院来发挥余热。

我们一起上小学时,曾经在一个班,但时间并不长,那时她是干部子弟,吃商品粮,我却因爷爷被打成右派,爹爹被下放,由吃商品粮变成农业粮户口。我的印象中,她穿得花枝招展,像个公主,而我却是破衣烂衫,满身补丁,我们之间就有一定的距离。

在那个时代,我们之间的距离,就是商品粮与农业粮的距离,是干部家庭与普通农民家庭的距离,是吃白面馒头与吃糠咽菜的距离,是高贵体面与卑贱猥琐的距离,是长大以后,能当工人做干部可以器宇轩昂昂着头走路与注定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只能卑弯腰低头的距离。打个比方,是雅室书房里高贵典雅的君子兰与荒草岗子里蓬蓬乱生的茅草的距离,再加上我的家庭出身又有许多灰色的瘢痕,所以,我的自卑感便特别的沉重,我对她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只能远远地看她们公主一般骄傲的身影,听她们银铃一般的娇嗔。即使我学习成绩很好,经常在学校大会上领奖状,即使我会唱歌会跳舞,是学校文娱宣传活动的骨干分子,但在她们面前我总深深感觉到自己灰扑扑、土塌塌的,比她们矮半截。我跟她及与她一样的干部子女之间总隔着一层膜,这层膜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实实在在的柔韧而坚硬地横亘在我们中间,将我们人为地划分为不同的阶级和阶层。

所以,那个时候,我的印象里,我们之间几乎没有一次正面相对,更没有说过一次话。小学毕业之后我们见面就很少,也似乎很少说话,即使见了面也只是相互打个招呼点点头而已。如今相见,没想到印象中不大爱说话的她竟然特别健谈,侃侃而叙,谈笑风生。

侃的最多的,就是小时候的事情。

她说:“小时候也经常吃不饱,春天里,就到地里提茅芽吃,那东西,吃多了,既甜又充饥,还真是好东西!”

她的话自然也勾起了我的回忆。

我们小时候的春天里,田野里荒草似乎特别多,最多的就是茅草、地地林、疙疤根。那时候,茅草是生命力极强的野草,没有庄稼的地方,只要有土壤,就有它们乱蓬蓬的草丛,它根系特别发达,在浅表土壤下面,茅草根纵横交错。春天里,茅草刚拱出地面的时候,是像锥子似的茅芽尖,田间地头边,水塘沟渠旁,拱得满地都是。等到茅芽尖长高了,和我一样大小的饥饿的孩子们就到地里提茅芽。手指捏着茅芽尖,屏住呼吸,轻轻地慢慢地往上提,力气大了,提得快了,茅芽就断了。提出一根完整的茅芽尖就塞进嘴里使劲地嚼着,一开始,先是甜甜的汁液漾满齿颊,越嚼越软,最后就咽进了喉咙,吃多了,饿得咕咕乱叫的'肚子就踏实许多了。

其实,春天里的茅草根也挺好吃,从地下挖出来,甩掉泥土,去掉上面的草茎和草叶,就剩下又白又粗的茅草根,放到嘴里嚼,也能嚼得满嘴流甜水,权当吃糖了。真饿得急了,咽进肚里,也能充饥。有条件的家庭还把鲜嫩的茅草根切碎了拌点面煎饼子吃,甜而软,既解馋又顶饿。

小时候,我没少吃茅芽和茅草根,但是,她竟然也吃那东西,我就有些惊奇!便止不住问她:“你也吃过茅芽啊?那时候,我们农业户口的家庭没粮食吃,吃茅芽很常见,你们干部家庭怎么也吃它啊?”

“干部家庭怎么啦?大人每月人均不到三十斤的供应粮,我们孩子还不到二十斤,我们家里兄弟姊妹多,爹妈工资少,也是经常吃不饱,也得经常吃野菜!提茅芽吃,有什么稀罕的?”

哦,原来那时干部家庭的生活也并不如我想象的那么富足和惬意,她和她的家人也同样在饥馑里煎熬着。她的话说明了当时几乎是所有家庭的生存真相:吃商品粮的干部家庭和农民家庭之间只有饿得轻和重量的区别,绝没有天天饱食终日和饥饿难耐的质的区别。她和我一样提茅芽吃,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关于茅芽的话题,虽然充满艰辛和苦难,远不是一个浪漫温馨的话题,但却似乎一下子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拉近了当年吃商品粮的干部子女和一个吃农业粮的农民后代的距离。我们就像老朋友一样在一起东拉西扯,十分自然随和,过去许多年的彼此之间的淡漠和生疏似乎烟消云散了。

仔细想想,我和她,以及所有从当时苦难饥馑日子熬过来的我们这一辈人,小时候的命运,还不真的就像生命力极强的茅草一样,给点土壤,就蓬蓬勃勃地生长。

这样想着,眼前的茅芽便显得十分的亲切了。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六

下班回家时,在菜市场门口遇见了卖苜蓿芽芽的大娘。我买了一小袋,能抓一把的样子,五元钱。以往买菜,偶尔会在蔬菜的价位及新鲜程度上计较。唯遇到卖苜蓿芽的乡亲,遇见卖自家产的小米、豆子的乡亲,不议价不看斤两不翻翻捡捡,买了就走。

我是乡村喂养长大的孩子。现在,故乡的眉眼在看到鲜绿的苜蓿芽芽的瞬间,又一点一点清晰起来。

天尚寒,身上的薄袄是万万不敢褪掉的。可到底是春天了,风的节奏紧促起来,路上的浮尘、田野里土地表层的黄土被风旋过来旋过去,迷人的眼。太阳坡坡上、地埂遮挡住风的地方,突然就冒出些让人惊喜的绿色。婶婶奶奶们可高兴了,有苜蓿芽芽了的消息春风一样旋到这家,旋到那家。蹲在田间剜苜蓿芽芽的身影渐渐多起来,女人啊孩子啊,各自挎自家藤条编织得最精致的小篮子,握一把从割麦镰刀上卸下来的用旧布缠住一半的刃片,剜苜蓿芽芽。草色遥看近却无。明明绿莹莹一簇惹眼着,蹲下去看,瓣儿却奇小。母亲们耐心,用手拨开土坷垃,瘦的胖的一瓣一瓣切下放入篮子中。小孩子哪里有那个耐心,提着小篮子从这里跑到那里,身子都不实在蹲下去,弓着腰,这里剜一芽,又奔到那里剜一芽。整个下午,净追着苜蓿芽芽跑路了。

剜不到足够的苜蓿芽芽是要被母亲骂的。也和伙伴们比赛谁剜得苜蓿芽芽多,人之初的善良便颇受检阅。一旦有了责任在肩,一旦置身于比赛之中要分个你高我低,人的心思就格外缜密起来,人性也渐渐变得狡猾,孩子们也不例外。弄虚作假的办法是大孩子言传身教给小孩子的,只要在苜蓿芽里混些柴草,或者在篮子底下垫些柴草,或者在进家门前把苜蓿芽芽弄虚些,一把苜蓿芽芽就能变成一篮子。提回家去先骗来母亲一脸欢喜很多赞扬,被发现端倪再受一顿骂挨一顿打也划算。

孩子们学会吃独食了――看见一簇长得旺相的苜蓿芽,用身子堵住别人的视线,关系最好的伙伴也不告诉他,一个人剜个干净干净。

孩子们渐渐蛮横无理起来――自家的苜蓿地决不允许他人踩半个脚印子,却会瞅准机会,趁着没人在把别人家孩子护着的那一片绿色剜个干净,甚至踩上两脚破坏掉。

孩子们学会察言观色巴结人了――平日里霸道的孩子王,只管满苜蓿地玩耍捣乱,从剜得多的女娃娃篮子里抢一把,小个的柔弱的孩子低声下气供奉一把,回家时他篮子里的苜蓿芽芽总是满满的。

各家各户大人的德行也随之显山露水。因为弄虚作假、觊觎他人、抢夺别人回家挨了打骂的孩子第二天会变乖,认认真真守在自己家地里,踏踏实实剜苜蓿芽,反而越剜越多。粗心、没观察到孩子异处的父母,只管看菜芽的'多少把孩子夸得一朵花似的父母,平日里爱贪占小便宜的父母,他们的孩子第二天以之以后更多的时日里,越发唳着性子了。

我和姐姐因为踏实剜苜蓿芽芽被母亲夸奖,因为偷剜了人家的被斥责,哥哥因为抢了别的孩子的被父亲打了一顿的事情时有发生。每年初春都剜苜蓿芽,我们兄妹的心性便也在接受检阅,被表扬,也被捶打。

“小时候偷针,长大了偷金。”是母亲念叨了又念叨的箴言。

“人活脸,树活皮,墙洼活的一铁锨泥。”父亲冷着脸教训我们,他说人活一世,缺吃少喝都不要紧,不要脸面最失体统。

吃了一个冬天的萝卜白色加咸菜,有苜蓿芽芽了,饭菜顿时活色生香起来。

母亲把我们剜回家的苜蓿芽芽倒在簸箕里,簸呀簸,柴草就簸出外面去了。丝丝攘攘缠着苜蓿芽芽的那种,得一点一点挑出来,剜的深到带根的,也得把根掐掉。我和姐姐便围在簸箕旁,几双小手拨弄着苜蓿芽芽,因为苜蓿菜拣的干净,我们常常受到母亲表扬。记得母亲笑微微的看我们,会捋捋姐姐额前的头发,会亲亲我的小脸蛋。小鸡也绊在我们脚下,抢到一枚苜蓿芽芽,被伙伴追,咕咕咕叫着逃跑了,或者猛的咽下,憋得小脸儿越发红了。

苜蓿芽芽洗干净后,放入大黑锅的开水里一汆,更加绿的可爱。母亲捞出来盛到碟子里,切上几丝红辣椒,几丝羊角葱的嫩芽,拌上盐,淋上醋,浇上一点点辣椒油,吃起来又爽口又绵软,就着这菜喝豆豆稀饭、吃玉米榛子饭、吃搅团,都非常好。因为这开胃的苜蓿芽芽菜,我们能多加半碗饭呢。

母亲煮面条的时候放一些苜蓿芽芽入锅,面条上桌,红红绿绿,耐看不说,还鲜,家里人呼噜噜就能吃上一碗。母亲把苜蓿芽芽切碎揉进面团里,蒸出来的馒头绿绿的,酥酥的,格外香甜。母亲把苜蓿芽芽和在面粉里,滴上清油,放入盐和调料搅拌,蒸出来的苜蓿菜疙瘩闻着就香,若再放点肉臊子,那是要馋死人的呀。因为剜了苜蓿芽芽回来,我们的饭食一天天生动美好。

那时候粗粮多,玉米面吃多了胃里泛酸,红薯干、高粱吃多了便秘。只苜蓿性子温和,从不伤人。父亲常常说,闹年馑的时候苜蓿菜苜蓿根救活过好多人的命。

“一样子面活,十样子做(zu)造。”母亲说。

再勤俭的生活,用了心,投入了爱,日子就会过得不一样。母亲总有把穷日子过富足的能力。我现在把平淡琐碎的日子过出各种花样,也来自母亲的培养。

苜蓿芽芽长得快,几天功夫就一匝高了,秆粗叶老,当然不能当菜吃了。不能吃菜就拿来喂牛,喂羊,喂鸡,喂兔子。

喂兔子喂鸡的苜蓿,我们须得拿刀切碎。兔子吃苜蓿尤其可爱,用小爪子压着,嘴巴出溜出溜动的特快,胡须就跟着一翘一翘的,眼睛比晶莹的红宝石还亮,好玩极了。

家里的大黄牛顶几个劳力使,父亲拿它当宝贝。训骂我们兄妹是家常便饭,可高高举着的鞭子总舍不得落在大黄牛身上。他背着背篼去山的深处给黄牛割合口的草,他拿把木梳给晒太阳的大黄牛梳身上的毛,他煮了白萝卜条淋上清油给大黄牛吃。那时候土地大部分用来种庄稼,苜蓿多种在山脚旮旯处。每逢农忙的时候,大黄牛活重的时候,父亲才会割些苜蓿回来,用铡刀铡成寸长喂牛。到了深秋割不到青草的时候,父亲就满山头找野苜蓿,刨出苜蓿根背回家,抖干净土后,他用斧头背砸开苜蓿的根茬,我们一家人围在一起,把苜蓿根撕成一绺一绺,码放整齐,由父亲添到牛槽里喂大黄牛。苜蓿不仅养人,也养牲畜。大黄牛的毛色越来越嫩活,力气也越大了,干起活来一点都不含糊。

拿苜蓿喂的奶羊,奶多,一只羊产的奶够几个孩子喝。

大母鸡吃过苜蓿,下白森森圆滚滚的鸡蛋了,会呱哒哒呱哒哒骄傲的叫上半天。

因为苜蓿,穷人家的日子也过得人喧马欢。村里的人说苜蓿,是带感情色彩的。若雨水旺苜蓿长得好,就说今年苜蓿芽芽比较胖。反之,则说苜蓿芽芽长瘦了。是把苜蓿芽儿当娃娃疼爱呢。

苜蓿可四季播种,极易成活,又不择地,沟里洼里,半坡上山路拐弯处,都能长出一些来,几棵苜蓿就可孽生出一大片。冬季苜蓿根埋在地里,扛得住寒冷,不会被冻坏,春天一来就发芽。

苜蓿从发芽开始,长了割,割了长,一年能割三四茬。

苜蓿芽芽当菜吃,调人的胃口。苜蓿草喂牛,牛长了力气拉犁铧耕地,拉碌碡碾粮食。苜蓿喂羊,羊可产奶养孩子,可生出小羊仔卖钱。苜蓿喂一窝窝兔子,小孩子得了乐趣。还有人拿苜蓿喂鱼,喂得鱼在池塘里撒欢儿。

在乡村,关于让人活命的苜蓿,让人解馋的苜蓿,喂牛喂羊喂鸡喂兔子喂鱼的苜蓿,哪个人没有一段动心动情的记忆呢。

城市人感受春天,喜看花开。有一种叫薰衣草的花,深得城市人的心。薰衣草开花时,大片大片紫色的花,像海洋。宏阔而浪漫。关于薰衣草,有好些个浪漫的爱情故事。

农村的春天是苜蓿芽芽起的头。苜蓿也开紫色的花。苜蓿的花朵也很漂亮,苜蓿花开时,蜂蝶飞舞,乡村宁静而美好。关于苜蓿却并无童话,只有吃食以及和亲人相处的记忆。苜蓿花是用来结籽的,结籽后又可以种出苜蓿来。乡村喂养长大的孩子,爱苜蓿花胜过爱薰衣草。

我并没有贬低薰衣草的意思。所有的生命,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有的热爱,也从来都不是空穴来风。薰衣草有淡淡的香味,薰衣草的干花放在枕畔,能助人安眠。薰衣草也是好样的。

苜蓿是乡村的好,薰衣草则是城市的娇娃。

农村和城市接轨后,苜蓿也轻盈盈入了城,农村的大娘剜了苜蓿芽来城里卖,换豆腐啊肉啊回家吃。村的孩子剜了苜蓿芽来小城卖钱,买了书本纸笔回家学习,将来考到大城市去上大学。城里人的菜篮子里因为添了苜蓿芽,饭菜也添了清爽可口。近年来,薰衣草也在乡村落户了,一大片一大片紫,满原野花香。

现在,苜蓿芽芽成了小城人最初的春天。之后,乡村里的桃杏花就都开了。之后,乡里城里的花会全开了,春天扑面而来,绿色掠池攻城,自然界又会生机勃发、活力无限。

后记:。

北漂的一位姐姐前几日在微信里给我留言:

周日早晨点开收藏夹,读你的博客。预想有大餐,结果没更新。自语,讨厌,讨厌,讨厌!恰被屋外某人听见,追至屋内质问跟谁玩暧昧还如此亲昵。看是琴儿博客,尴尬离开。笑到胃疼。

看到留言我也笑到肚子疼,之后,眼睛潮湿。唯有经得住时光检阅的挚友才会如此挂念亲昵呵。我知道,除过彼此惦念,我的文字里,一直都有她眼里心里的家乡。

现在,苜蓿芽芽让我想起童年和家乡。因为苜蓿芽密封后会发黄,寄到姐姐那里就不能吃了。我就把关于苜蓿的记忆用文字穿起来给远在他乡的姐姐看。就让这字里行间的苜蓿菜、苜蓿草、苜蓿花作家乡春天的信使,去拥抱她、赐予她安宁温馨吧。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七

望长空阴霾,雁阵声声凄哀。每当秋风使劲的吹过那座红土梁,独自徘徊在那块熟悉的苜蓿地,凉风掠过我思念的每一根神经,有很多事不由自主的浮现于脑际无法删除,却引人哀伤。我习惯的去塬上漫步,想捡回童年丢失的梦,想拾坠童年忘却的记忆。时光留住那些过往的经历,满山遍野紫色的苜蓿花大肆夸张,争相怒放,那双三角脚板踩出来的童话连同乡野小曲飘荡在我的耳际,却留下一串串的孤独。

清贫如洗,饥肠辘辘的童年,光着脚丫跟在奶奶后边听奶奶哼着无字小曲,丈量着通往山塬苜蓿地的小径上。为了温饱奶奶用和自己的脚形相似却又比脚大十几倍的铁锨一掀一掀垦出并种植了山塬上那块紫花苜蓿,苜蓿是可再生草根植物,在野菜中属上品,即使现在的城里人也不乏视为餐桌列队一份。而那些年代却不是为了尝鲜,只为填饱肚子。奶奶的一双三角小脚丈量了整个饥饿时代,走出了属于自己独特的自给小路,那条路在每一个最需要接济的时候都留下我和奶奶身影,也收藏了奶奶饥荒年代饥饿的故事。记得每一次奶奶都要给我讲什么样的苜蓿不老不嫩不高不低最好吃,太老了煮不烂,太嫩了又会引起浮肿,太高的没营养,太低的`光合不够肚子胀······一家人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就靠这块苜蓿支撑着。因此,奶奶看着苜蓿嫩芽顶开春光,我也期盼新绿的希望,苦难与幸福在大地的胸膛瞬间交织,破土而出的那点绿意仿佛使山塬顿时托起无私壮美的脊梁,激动地泪水、饥饿的痛苦、幸福的向往在塬上蔓延。每天,奶奶都缀着我的小手费力的徘徊在那条通往山塬苜蓿地的蚯蚓般弯曲的羊肠小道上,奶奶老了,苜蓿也老了。奶奶说苜蓿花少了就要把苜蓿重新种植一下,来年会很鲜嫩,一家人的生计就有个添补,人,总要想法子活下去,活下去就要想法子。来年的新苜蓿扬着蓝紫相间的花,蜂蝶穿梭,香气扑鼻,我和奶奶望着小鸟、蜻蜓、花蝶回到久别重逢的盛宴,奶奶的脸上洋溢着幸福涟漪。

上帝的镰刀把苜蓿和奶奶一起收割了,奶奶长眠于那块苜蓿地的正中央,奔走于寂寞与孤独的黑色睡眠中。我此刻看到了从诞生到死亡,看到了岁月的花言巧语,看到上苍空旷的大浩劫,看到了那些苜蓿花意味深长的悲哀。羊群归栏,雁阵哀鸣,奶奶就是一个象形文字,一生用朴实谱写着没有思想的思想,为诠释秋天的内容,把自己毫不犹豫地种进土壤去,奶奶的痛苦与幸福在塬上蔓延,慢慢地别人把她忘记在时光淹没的往事里。但奶奶掘垦种草、以求生存的油灯照亮了整个山塬,点燃远古的话题,打碎一个时代的疲惫和宁静,敲击山塬的风奏响死亡般的合唱是奶奶谱写的高高在上的墓志铭。

每逢节假日,尤其是清明节,我总是要去奶奶的墓前静静地、静静地、默默地、默默地······空旷的山塬上,所有的灵魂在大野漂泊,飞翔;望着干净的云朵,徐徐的思念飘落,遥望天堂的门庭,感念离去的背影,在迟迟间凝问遥远的距离,看着零乱的艾草又开始挣扎新绿,奶奶,被岁月如此般无情的收割去了。山塬空空旷旷,唯天空澄明净亮,我漂泊在秋天的山塬上,满目凄婉,凛冽的午夜响彻我思念的诗篇,但陈酿的语言被悲痛深深窖藏。风,悲怆的啸叫,缕历悲哀的伤痛随着撕心裂肺的嚎叫划破秋天的帷幕,让啼听者泪如秋雨,拥抱一种久违的恩情,如水晶玻璃般透明的脉管下,一丝阴云都会引起我澎湃的悲戚,无限感念顿穿时光的碎片,一个细小的情节悲伤得满脸泪流。坡上绿色正在绽放,黯淡与明媚交织流失的时光,轻轻落在滚烫的心上,纯洁我的心灵。洪荒的寒冷在飘呼的山风中蔓延,岁月的河床在山塬上行走,大地荒芜得像一首空洞虚无的诗。坐在奶奶的身边就是坐在慈祥的身边,奶奶思想的药剂是我的贫穷故事更加丰满,那些被秋雨淋湿的季节,被秋雨打湿的记忆,一并沐浴在雨季的哭泣中,泪水在童年的故事中流淌,悲壮的燃烧,所有的故事降临在故乡的山塬上。覆盖四野的群山像一匹马在嘶鸣,您的臂膀,您的田园,您的夕阳,您的气息和芳香,山塬沉醉于您的陈酒雄黄,我读懂了您灵魂中的哀怨和忧伤,孤独和向往,在重山之中射出光芒万丈。我真想掘地三尺挖出一大串的童话和故事伴我而行。

今夜,我在城市的角落,思念塬上孤独的奶奶,思念和着忧伤使劲的挤出钢筋混泥土的夹缝,声嘶力竭地阅读奶奶灵魂中曲折的哀怨和悲怆、无奈和坚强,我含泪的目光把一束哀伤深深地种在山塬上。

作者简介:姚志忠,男,汉族,教师,宁夏西吉人。系中华文艺学会会员,文学评论协会会员,先后在《中华文艺》、《宁夏日报》、《固原日报》等国内十余家报刊发表论文、诗歌、散文、小说、杂文等作品百余篇(首)二等奖、优秀奖。小说《主任故事会》(组作品)散文《故乡情》、《飘零的情愫》分别获奖。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八

听说你的一些事情,比如你支助了3个小朋友读书,而且一直坚持着;比如你读的不是军校,但是你自学考上了国防科技大的研究生,再比如。。。。。。反正很优秀很优秀,优秀到我妈想把你介绍给我当男朋友,可是你拒绝了,说我太小了。你不知道当时的我心里很失落,但是更多的是负气,我还看不上你呢大叔。。。。。那时你是我心里的一根刺。

参加工作那年我二十二,你二十五。我想考公务员,但是无从下手,后来我妈说你是公务员,可以给我些建议;嘴巴里说的拒绝,其实心里高兴坏了,因为终于有个理由可以接近你了。电话通了,还是很好听的声音,你说你有个朋友刚刚才考完公务员,她可以给你些建议,而且是个女生,你们也比较好沟通,然后给了我个电话。其实很想问“那个是你女朋友吗,好像知道你的境况。。。。。。”我很懦弱,懦弱到没有去考试;懦弱到不敢说我很喜欢你,从第一次见就喜欢上了。我哥结婚,当天我发了个说说,你打我电话说怎么没有请你来,我无言以对,其实我很希望你来的,梦想着你是伴郎,我是伴娘,但也只能是想想。后来的后来我们的联系越来越少,到没有了联系。。。。。。你还是我心里怎么也拔不掉的刺。

今年我快二十六了,你也二十九了。家里一直催促我结婚,可是谈何容易,以前不停地相亲,可是从没有结果。都说这么多人难到就没有一个看的上的,你要求也太高了吧,与家里吵过,也差点妥协了,但是只要想到你,就立刻清醒了。我很想跟你说,我长大了,成熟了,不想一个人过情人节了,现在的我有资格做你女朋友了吗?3月24日,鼓起勇气在qq上跟你聊天,很怕你把我删掉了,很怕你不回复,很怕。。。。。。听到你说在北京刚好一年了,我很开心,因为你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但是你说你复原了,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说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就很好了。装作不经意的问你结婚了么,你说你结了。。。。。。听到这个回答,我心里真的五味杂成。我跟我同事说你们知道吗,我以前很喜欢很喜欢的人,一直没有联系的一个人,我现在联系上了;同事说很好啊,你有机会了。我说,他结婚了。。。。。然后大家一起大笑,我也一样,笑着笑着哭了。。。。。。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九

其实苜蓿并不是菜,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草质细嫩,是上好的饲料。生产队那会儿,常常种上三四亩来喂养牲口。那时,我家有七口人,我是老大,下面有一个妹妹和三个弟弟,男孩子多了口粮重,父母要把我们姊妹五个拉扯大,吃饭自然就成了大问题。每年到了青黄不接的三四月间,我们家的饭桌上偶尔会有一盘油嫩嫩的苜蓿做的菜。这道菜一般是凉拌的,熟焦的油一泼,那甑南焐和着油的香味扑面而来。我们馋得涎水便流了下来。可是,令我们垂涎的这道苜蓿菜,有时便是我们饭桌上唯一的菜。

吃得多了,这苜蓿菜也就不那么好吃了。为了让我们吃得更香,母亲就把苜蓿拌上面,蒸成苜蓿麦饭,而且这样的饭便逐渐成了我家的主食。起初,我们吃起来还津津有味,可时间长了就自然难以下咽了,我们便埋怨起母亲来。有一次放学回家,我一看又是这样的饭,就忍不住发起脾气来:“整天都是这饭,我不吃!”接着几个弟弟妹妹也喊着不吃。

母亲看着她这群面黄肌瘦的孩子,强忍着眼泪心痛地说:“娃,不吃不行呀!我们家的粮食撑不到年底呀。”说完她带头大口大口地吃起来。吃着吃着眼眶里噙着的泪珠不由得挂在了她那灰黄的脸上。看到这个情景,我们谁也不再说一句话,都默默地艰难地一口一口地吃着,一点一点痛苦地嚼着咽着。不吃不行呀,我们的肚子还在咕咕叫着呢。

一天晚上,轻轻的敲门声把我从睡梦中惊醒。我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吓得不敢出声。这时,只听母亲敛着声答道:“来了。”接着就是她匆匆穿衣声音,开门、掩门的响声。声音是那样的轻,弟弟妹妹们一点也没有受到惊动。等她出门后,我闭着呼吸就悄悄地下炕,把门开了个小缝。透过门缝,我看见她和邻居的婶婶,提着灯笼轻轻地消逝在漆黑的夜色里。我明白了:原来我们吃的这难以下咽的苜蓿麦饭,就是母亲每天晚上和她的同伴在生产队的苜蓿地里偷来的。而要偷这些苜蓿,母亲要耗费多少体力和精力呀!想到这,我的泪不由得流了下来。我知道以前吃的苜蓿菜,都是母亲下工后,强忍着疲劳,跑很远的路,从生产队的苜蓿地里摘来的。那是母亲为了给我们增加营养,不辞劳苦得来的“杰作”。这道菜里面饱含着母亲对儿女浓浓的爱意。

朦胧的睡意中,我听见母亲悄悄地回到了家。声音是那样的轻柔,还没有弟弟妹妹酣睡的`声音大。她点起昏黄的油灯,又轻轻地摘起菜来。我知道:这时若不摘好菜,天一亮她还要给生产队干活,第二天我们就没法按时吃上饭。透过昏暗的油灯,我看着母亲一点一点精心地摘着凌乱的苜蓿,那嫩嫩的苜蓿仿佛是听话的孩子,随着母亲的手灵巧地舞动,一个个整齐地睡在一旁。在昏黄的油灯下,我听到了她那粗粗的喘气声。这粗重的声音,明显是母亲由于体力的不支和心情的紧张而发出的;这粗重的声音,在那寂静的夜里和着我惧怕的心跳,显得异常的酸楚和无奈。此刻,我没有吱声,我还能些说什么呢?一阵阵莫名的感激和无限的愧疚,涌上了我的心头。那一夜,我失眠了。

第二天早饭,当看到母亲给我们做的依然是苜蓿麦饭时,我边大口大口地带头吃着,边鼓励弟弟妹妹不要放下筷子。此刻,饭桌上平添了少有的笑声。透过这难得的欢笑声,我偷偷地扭过头,用衣袖擦拭着眼眶的泪花。母亲也和我们一起笑着,不经意间把头扭到一边,拭去眼角的泪花。这场景深深地烙刻在我的记忆中。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们姊妹几个都相继成家。日子过得一家比一家好。妹妹家盖起了小洋楼,几个弟弟家也都盖上了大瓦房,我还在城里卖上了小单元。我们的餐桌上也丰富得天天像过年。苜蓿菜、苜蓿麦饭虽然还偶尔出现在我们的餐桌,可每当他端上饭桌,很快就被一抢而空。每当母亲看到我们在春天的饭桌上有一盘凉拌的苜蓿菜时,就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不要忘了,你们就是苜蓿养大的!”说着说着竟掏出手帕拭着眼眶的泪花。

此刻,我仿佛看到:在一片油嫩嫩的苜蓿地里,艳阳高照,春风和煦。母亲正在惬意地采摘着一棵又一棵嫩绿的苜蓿。

散文塬上苜蓿地如何写篇十

在甘肃环县一带的山上,苜蓿花漫山遍野铺展开,远远看上去,山坡变成微微的紫色。苜蓿花寓意:希望和幸福。

那天爬山,见到这些紫色小花很是欣喜,紫色的花簇摇曳在阳光下的风里,像是碧绿的毯子上点缀的紫色花饰。女人爱花,见到野花情不自禁地上手就摘,一把一把拢在怀里乐得屁颠屁颠的,忘了行路。

野山野花没人管,不会有人突然跳出来大喝一声:不许摘花!

我喜欢野山,更喜欢野花,自由得很。

曾经有个人给我出了一个对子,上联是:三月杜鹃,子规啼血映山红。上联一出,脑里子满山火红色的杜鹃花疯狂的燃烧着。满山坡的野花壮观得很!就像这苜蓿花一样蔓延了整个山梁。

我边走边摘,手里掐了一大把,抓也抓不住了,还是耐不住欣喜不停地摘花,老家伙要是看到了,一定说:贪念难除。

甘肃的山大都是土山,有些地方的土质不适合植物生长,又极少下雨,成了光秃秃的黄色土疙瘩,一刮风漫山遍野都是土。驻地附近的山上没有什么植被,一眼望去,山梁与山梁之间隔一段就有一个小土包包,听人家说,那是古代的烽火台。

山上没有什么高大的乔木,一些野草野花,一些适应当地气候的小乔木。

那次,我跟老三他们的车上山,山路崎岖,有些地方没有柏油路,土路坑洼,路面狭窄,连错车的地方都没有,如果两车对面驶来,一方不往旁边的田地里靠靠,另一方绝对过不去。车辆过得多了,土质的路面坑洼不平,忽而一下子落在坑里,忽而一下子爬上去,就这样颠颠簸簸、摇摇摆摆地爬上山。当地,除了拖拉机和农用车,外来车基本上都是越野和重型大卡车,马力大、底盘高才能对付这样的道路。

车窗外漫山遍野的紫色苜蓿花开着,天翠兰清透,白云软绵绵、轻飘飘地荡漾着,忽而这个山头明了,忽而那个山头暗了。本想抓住这瞬间的景致,相机就摆在腿上,可颠簸的车上连坐着都坐不稳,更别说是拍照了。手始终抓着头上方的抓手,一刻也不敢放开,就这样头时不时还和车顶碰一碰,连说话都带着有节奏的颤音。

山路崎岖,下面就是悬崖,我闭紧嘴巴不敢吭声,唯恐说话让老三分了精神,那会非常危险,这样的路上经常出现车祸,稍微不注意就滚落几百米深的山下,车毁人亡。前两年单位就有车辆跌下山谷,车上的人被埋在滑落的土里连尸首都找不到。

盘山而上,一些窑洞坐落在山间,西北人家就是在这里生生息息一辈子又一辈子过生活的'。终于到了山顶,长舒一口气,发现身体紧张得僵硬。离办公的作业场地还有四五里路,车走不动了。前面停着七八台车,多是各个单位上去工作的车辆。经打听,老乡拦住车辆不让过,除非交完一万八千元的窑洞修理费才可以过去。

这是一个只有十一户人家的小村子,他们的窑洞被这几年来开发油气田的重型车辆震裂了缝,村民们和油田谈判要求给予补偿,十一户人家中八户的窑洞都出现裂痕,这样的窑洞不及时加固住在里面危险的很,村民的要求不过分。

办公的车辆急着要上去,老乡们就是不放行。有人说:“先给你八千元,让我们过去送东西,回来之后汇报领导再给你们另外一万元。”老乡说:“不行,这要我们十一户商量之后才能答应,他们不在家,没法商量,不能过,再过我们的窑洞就塌了。”“那我们堵在这里没吃没喝的,你就行个方便吧。”“没事,我叫家里的给你们做饭吃,没谈好不能过。”

这样拉锯战已经持续了几个小时了,无果。看情景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我们只好掉转车头顺原路返回,前面的那些车辆又长又大,连调头的机会都没有,一直卡在那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放行。

甘肃一些地方是新开发的油气田,没有适合油田车辆的道路,辅助设施非常欠缺。大部分上井的道路都是老百姓的乡间土路,那些小路不堪重负,被压的坑坑洼洼,这些还不算什么,重型车经过的地方,车辆卷起的灰土掩盖了旁边的庄稼,一些庄稼被埋在土里,老乡们意见非常大,原本安静的生活被车轮滚滚碾破,庄稼欠收。

他们找过政府部门,油田和当地的政府部门协商给了一笔补偿金,算是对农户的补偿,而这笔资金没有落在农户手上。老乡们很气愤就在自家门前的路上设卡收钱,只要油田的车辆通过就要收费,多则几百,少则二三十,收费卡点多之又多,两个老人,几个妇女摆上两个凳子,就成了一个收费点。油田司机早习惯了这样的买路钱,如果哪天没被设卡收费都觉得奇怪,好像少了点什么。这些收费司机们没处报销,后来干脆把车停在那里不动,自己躺在车上睡大觉,等着单位领导去协商解决。有时,司机们实在饿了,就下车去找老乡买吃的。结果老乡就生火做饭给他们吃,还把自家的鸡杀了,也不要他们的钱。饭钱可以不要,过路费绝对不能少,老乡们拎得清楚,吃饭是交朋友,收费是补偿自家地里庄稼被毁、窑洞裂缝的损失,两下不是一码事。司机们也很同情当地老乡,他们大都很实在。

回到驻地,我被颠得腰酸背疼,身体僵硬。我找来一个矿泉水瓶子把那把苜蓿花和一支兰花花插在瓶子里,放在门口的窗台上。看门的本地人家的媳妇出来望见了,咧着嘴嘿嘿地笑着说:这是给羊吃的。

黄土高原的风使劲地刮,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从春到冬,从白到黑,一刻也没有停过。苜蓿花开了,败了;败了,开了,一年又一年,我的头发被这里的风吹糟了,像是干草一样。

我离开甘肃之后没多久,听说又翻车了。莽子和小赵在井上作业完之后开车返回,路上下起了大雨,山路湿滑,夜黑看不清路,车子陷进一个大坑出不来,随着大雨越下越大,车子向旁边的深沟里倾斜。莽子吓得赶紧让小赵跳车,小赵有些胆怯,莽子把他推下车,然后自己也跳下去,他落地走了没有十米远,车子轰然倒下。黑漆漆一片的大雨里什么也看不见,只有雨声哗啦啦。莽子喊了两声小赵,没有回声。莽子不敢回头,想:这下完了!又走几步,不死心,喊了两声小赵,听到细微的回声。莽子摸爬过去,发现小赵跌断了肋骨,躺在湿漉漉的泥地里,莽子把小赵抱住,电话求救。等救援的人赶到,天已经快亮了,雨停了,莽子这才看清楚翻到的车轮差一尺就砸到小赵的脑袋,车身三分之一都悬空吊在山崖上。

小赵回来躺了两个多月才起床,莽子后怕得很,后来开车胆战心惊,遇到天黑下雨的情况,宁可在井上等到天亮也不冒雨下山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