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3:47:13 页码:9
最新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汇总16篇)
2023-11-23 13:47:13    小编:ZTFB

总结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提升我们的学习成果。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总结,首先需要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下面是一些总结范文的精选,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一

首先,根据场地的现状条件,通过对场地现有地形的整理,模拟自然湿地的场地条件塑造湿地区域的地形地貌条件,在区块形体上进行有效的整合。这种做法主要是为了较好的处理自然滩涂的表现方法,形成岛链式形体,同时平整的区块在平面中也更好的进行规划处理。二是通过道路系统的形体整合,在这个层次上道路系统的走向不仅决定了区块功能的相互联系,而且道路形体的美观也决定了观者的感知。

2.2场地景观的改造方式。

在进一步对现有水系和土地类型进行深入分析后,通过尽可能实现土方的平衡利用,合理确定不同形态水体的形态和现状地形的改造程度,进而塑造较为合理的场地结构。在生物群落的改造方面,通过筛选采用优良的乡土物种为主要植物种类,对本土化的植物群落进行重新构建,同时对鸟类和鱼类的栖息环境等本土动物物种进行生态恢复的重建,恢复原有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2.3场地功能布局分区。

绿化隔离带位于整个场地的南部,主要以种植陆地植物为主,林中有一条主要游园道路贯穿整个林区,同时在隔离带周边设计休闲广场和私密空间供进行集会和短暂停留。休闲区是场地景观设计的核心,游人可以在该区域进行休闲娱乐活动。在设计时首先通过对原有场地的改造,完善园区的游步道系统,对场地的主要出入口进行重新设计,完善交通组织功能、增加游客服务中心。同时在休闲区还包括运动场地、儿童活动园、邻水广场、老年活动场地等,形成功能和景观的完美结合的单元体,完成整个场地的功能布局分区。

2.4景观规划的细节设计。

(1)道路交通设计在对湿地景观交通流线设计中,区域道路主要以观光道路和游步道为主,并配以木栈道道路系统,动态的交通流线构成湿地景观体验的主要形式。在绿化隔离区域,道路设置主要以自行车道和电瓶车道为主同时在主要的景观节点间设置停放点和休息区,在休闲区内的道路则主要以游步道为主,在湿地保护区则多架设木栈道平台。游步道多采用不规则的文化石和碎石铺路为主,并配以延伸的木栈道平台,利用不同的灌木、地被植物等丰富的高低层次,进行隐形道路的区分,尽量做到既满足生态廊道的贯通又对生物的多样性进行补充。

(2)水岸护坡设计区域湿地的水体驳岸选用自然线条的基本形式即生态驳岸的处理方式为主。通过对水坡地形进行少量人工处理使水岸与水域形成舒缓的自然过渡,营造临水植物的生长空间。在有些人流活动相对集中的地方,在水岸空间的处理上设置了木栈道系统,来满足游人体验湿地观察生物的需要,在对木栈道进行建设时采用底层架空结构用来减少建筑对湿地水岸空间的影响。

(3)植物造景设计根据场地湿地水域的特点水面到基地的过渡由深到浅,因此在植物分配种植中,依次种植湿生草本植物、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将湿地植物与湿地水体相结合。

3结束语。

总之,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城市湿地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其在调蓄雨洪、控制径流污染、维持地区水量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在湿地建设中要着重对现有湿地进行保护与修复,并在城市适宜的场地尽量增加人工湿地,使湿地与周边环境相联系,在管理雨洪过程中实现雨洪资源化。结合低影响发展技术,在流域尺度上设计雨洪管理景观设施,集水、输水、汇水景观并非单独发生作用,而且作用也并非单一,它们根据湿地场地特点和总体规划构成一个紧密联系的系统,发挥综合作用,增加了城市湿地的功能,为人们提供了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为创造海绵城市、实现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二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城市居住小区“指被城市道路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0000—15000人)相对应,配建有一套能满足该区居民基本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居住小区通常简称为“小区”。关于居住区公共空间,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方向进行了相关探索,普遍认为,“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是相对而言的,指居住小区中除了“私人空间”,任何小区居民都能够自由进出、使用且不受到歧视的场所,包含室内外公共空间两个部分内容。关于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环境在塑造居民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研究,得到国内外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充分显示这一课题的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白德懋认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本依据,居住区规划应该满足居民的这种对社会交往的需求,使居住区的室外空间成为方便人们社交的场所。规划师和建筑师要有“场所感”,让居民有一种领域感和归属感,领域感、归属感的营造有利于小区建设以及后期的维护;王宇基于环境行为理论对居住者需求和行为活动的调查,分析空间构成要素与人的行为活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小区公共空间应适当动静分区,建议开敞大空间,可以与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镶嵌组合,但在设计时要注意考虑到不同类型空间的区分,避免不同活动的相互干扰。这一理论的提出要求设计师应慎重考虑静态空间与动态空间的合理布局。国外也有一些相关重要理论切入这一问题的研究,如(美)西萨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邻里中心与周边的住宅组团中心的范围内,应以散点状的形式布置公共空间。有别于以往沿中轴线布置小区公共空间的模式,大大提高公共空间的服务范畴;(英)西蒙贝尔早在他所编著的书中提出景观设计不仅要在视觉上令人愉快,还要在功能、成本和美学之间求得平衡。就此提醒设计师在进行公共空间设计时不能单纯的追求审美而忽略实用功能性,也不能单方面的追求功能而忽略人们对美的追求;杨盖尔着重从人及其活动对物质环境的要求这一角度来研究和评价城市和居住区中公共空间的质量等等。这一理论研究应用于已建设完成的小区评价其公共空间质量,总结经验教训,能快速提高设计水平,更好的服务于人。

1.2当今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理论研究需要进一步拓展。

国内外城市居住小区的空间理论研究是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总结出带有普遍时代特征的城市小区理论,以此研究理论为依据所提出的设计方案,不乏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应该看到,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经济基础、文化环境、居民心理特征等等存在较大的地域不平衡状况,各个城市在具体面对小区环境优化课题时呈现一定程度个体特性,而且居民对公共空间的需求一直在发展演变,因此,照搬现成的研究理论和设计方案并不能完全适应现阶段各个城市居民的实际需要,对具体城市小区的实地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的空间设计方案,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也能提炼出中国城市小区设计中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对策和实践作用。另一方面,当今大部分学者多从空间层次、空间形式角度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进行研究,由于更多选择老年、儿童等有限群体对公共空间的需求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笔者以为城市小区的空间研究在群体对策上应该有更广阔的选择空间,是面向城市居民各个层次的设计需要。本文以所在的宁德市居住小区为个案,对小区居民按年龄层分为0—12岁儿童、13—30岁青少年、31—60岁中年、60岁以上老年,四大块分别进行跟踪访问,掌握他们各自的心理与行为特性,力图为宁德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寻找具体有效能符合各个层次居民需求的设计方案,为当前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构建起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2从宁德市小区公共空间的调查研究分析当前城市小区设计问题。

为了全面客观的了解宁德市住宅小区公共空间的现状和特征,笔者重点研究对象选择在不同时期建成投入使用,且住区规模、公共活动空间形态在同时期小区中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居民小区,同时居民对小区内的公用活动空间依赖性和使用频率较高的小区作为研究个案进行重点调研。所选取的三个住宅小区均为商品房开发项目,分别位于宁德市城市的中东部。东湖品臻小区、东湖豪门小区及逸涛小区。本次调查分析内容主要包括,观察记录小区居民什么时间段户外活动较为活跃,持续时间多长;调查记录居民户外活动的频率次数和类型构成,分析小区居民各群体爱好的户外活动类型和对活动空间的需求,指出小区活动空间存在的局限和不足等;通过观察和记录,综合分析评估居民对小区各类公共活动空间的满意程度和对住区公共活动空间潜在的使用需求。2015年7月到8月期间,笔者通过为期达两个月的努力,跟踪,运用现场访谈、问卷设计以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对被调研小区进行照片记录与平面图标注方式,分析小区整体规划、空间布局、空间使用情况;通过实地调查,记录分析各类活动发生时的人群构成、时间段、时长、所处位置、频率以及偏好项目等因素;结合小区规模、调查地点所在位置等不同因素,深入了解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和场所的特点与现状,归纳总结实地调研得到的居民户外活动行为特征。访谈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和确认小区居民的行为特征与需求特征。针对不同群体居民,拟定不同的访谈调查纲要。访谈过程中,按照纲要结构对应的内容进行提问和交谈,了解居民平时进行小区户外活动的时间、频率、偏好等特征及其原因,了解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实际需求和其他方面需求,听取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本次问卷内容重点针对居住小区公共空间使用存在的问题,探求小区居民日常出行的行为规律和特征、户外活动的兴趣和主要项目,找出居民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的真实感受与需求。问卷调查主要针对小区公共空间使用状况进行,包括小区居民的户外活动时间分布特征、喜欢的活动类型及所涉及的空间信息调查,对小区内各类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程度及满意程度调查,对小区公共活动空间或场地存在问题和建议。综合问卷数据,居民对不同类型活动需求情况如下:需求程度较高的为运动健身类活动如:跑步、散步、广场舞、健美操类、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等运动。其次亲子互动活动也越来越受重视,居民希望通过户外亲子互动活动,使亲子情感交融,促进家庭和谐、健康发展。其余如聊天聚会、游泳、下棋、打牌等也有少数群体喜欢。其中跑步、散步以及各种操类运动的参与者以中老年人为主,青少年主要与球类运动为主。同时,中老年人也是家居生活和休闲娱乐活的主要参与者。本研究在问卷调查中设置了给所在小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给予总体评价的问题,受访居民根据自己的主观感觉给自己所在的小区打分的情况,其中东湖品臻分数最高,逸涛小区分数最低,存在问题最多。从总体情况分析,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建设时重视儿童和老年人对活动空间的需求,忽视其余人群需求。同一种类型的活动空间,不同小区的需求情况存在一定差异:东湖品臻小区建成时间较晚、景观好,活动设施较为齐全,小区管理规范,因此居民对各类活动空间的满意程度较高;东湖豪门小区规划面积大,儿童活动空间、康体活动空间较充足,但其余的几类活动空间不能满足居民需求,尤其是中老年人静态的休闲空间方面;逸涛小区建成时间早,小区景观单一,公共活动空间少,儿童游乐场所陈旧,尤其是硬质广场、散步道路这两个方面严重不足。综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面应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小区居民覆盖所有年龄层,虽然儿童、老年人户外活动所占比例比较大,但不能因此忽视其他群体的需求。一方面,由于工作、学习、生活特征,儿童、老年人活动时间多,户外活动频繁,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上对儿童、老年人给予更多关注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青年、中年人工作之余的消遣、休闲、交际活动,同样是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上需要考虑的。

2).小区公共空间是从属于住宅空间,有其一定的功能价值,并不局限于景观效果。应该改变目前小区公共空间景观性大于功能性的现象。从本质上掌握居民的行为习性及心理需要,避免为满足居民的审美需求,刻意追求那些耗资巨大而又生硬、牵强的景观效果,而导致忽视居民对公共空间的功能需求,造成功能性空间缺乏。

3).公共空间设计和建筑规划设计二者之间协调不够,经常出现景观、空间在建筑设计之后的机械的“填空”行为,导致景观设计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割裂,被动地将功能性和景观性的空间分散布置在整个住宅小区建筑周围。

4).有限的公共空间,缺乏多功能设计,造成公共空间功能混乱。由于受到种种限制,小区内可利用的公共空间非常有限,而人的行为和感受需要来自各种不同的因素,因此,多位一体的复合型或组合型公共空间应该得到发展和创新。

5).千篇一律的工业化产品构建而成的儿童活动区域、健身器械区域等,缺少人文关怀,造成物与人的情感交流缺失,物的识别性不强,人的归属感缺失。应该认识到工业化成品的活动器械和设施只是简单的道具,光靠这些道具无法营造或形成视觉、情感和精神层面的感受和认同,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等具有人文关怀的要素不能被忽略和遗忘。

3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案对策探索。

通过对宁德小区公共空间和居民行为的'实地调查,可见宁德城区小区公共空间在设计观念上存在的问题集中在群体需要层面、公共空间设计意识以及营造归属感等多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小区建设普遍存在的现状,需要多方面探索优化方案。

3.1树立人本思想,全面满足居民需求。

充分尊重居民的行为习惯和心理需求,创造符合居民生活方式、行为模式,满足居民情感需求的空间,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小区公共空间的具体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该结合时代特点,时刻以使用空间者的需求和心理感受作为设计的前提和标尺,使空间设计更合理。在注重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生理、心理需求的同时不能忽视青少年以及中年人群的需求,不能以偏概全,落实真正的以人为本。如:满足儿童游乐需求和老年人康乐需求的同时也应该满足青少年对球类运动空间的需求,中年人休闲运动的需求。在设计规划时满足居民各年龄层需求的同时,在儿童和老年人活动空间上多注意细节的设计,如考虑到儿童游乐时需要大人的看护、照顾,因而设计儿童游乐空间时应考虑大人聊天、休息的空间。同时,儿童安全意识薄弱,在进行游乐设施设计时在材料上、细节设计上更要用心,采用柔性材料、倒角设计避免儿童磕碰、摔跤等。

3.2转变意识,实现景观与功能的双赢。

城市住宅小区环境的优劣、质量的高低对小区居民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对小区环境的关注已不仅仅停留在景观层面,而更深层次的关注小区公共空间功能的开发。这就要求设计者在意识形态上应该把景观与功能放在同一天平上,将二者揉和设计。首先应该基本满足居民活动需求的情况下合理的进行功能布局,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和场地条件合理的设置活动区域和设施。如:儿童玩乐空间、青少年球类运动空间,中老年人操类运动空间、散步空间等功能空间为面,以交通体系为线,结合不同活动的特点,确立公共空间中景观与功能空间的整合关系。运用不同的美学手法来营造公共空间的艺术效果。通过不同的元素,相互组合叠加,利用色彩、质感、形体等要素展现别样的空间氛围。也可以利用光线的高度、颜色、角度随时间的变化和日照方向的不同所形成的不同光影效果,创造出更丰富的美感。最终达到功能空间与景观的相融,营造优美的小区环境。

3.3空间使用上的多功能性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屋顶空间是一个值得挖掘的剩余空间,许多大城市公共建筑屋顶出现空间花园、空中泳池、空中餐厅等等,笔者认为可以把这一设计模式导入到住宅小区屋顶空间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综合考虑各年龄层活动喜好,行为特征,把相对静态的活动项目(下棋、打牌、逗鸟、遛狗、看书等等)结合景观设计,将其设置在屋顶,并在屋顶设立相应的防护措施。如:可设计成花园式活动空间,考虑居住人群的活动需求设硬质铺装,搭设遮阴花架,添设休闲桌椅,四周沿边栽植灌木、花、草坪等,并考虑垃圾箱、照明设备等服务设施,使其成为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的活动空间。架空层空间兼具室内外空间的特点,最大优势能为小区居民提供全天候的活动空间。早期建筑架空层主要起到停放车辆的作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行车、电动车的淘汰,架空层空间被废弃,灰尘布满、杂物堆放其间。为此笔者认为可以对架空层空间进行改造有效利用。如:将儿童游戏器械放置其中,它就是儿童游玩娱乐的空间;将健身设施放置其中,它就是健身运动空间;将木质平台搭建其中,它就是小区居民展示技艺的空间;将其设计为展览空间,它就是展示小区文化和艺术的空间等等。由此可见,将小区架空层空间的改造,将给小区带来更丰富多彩的生活。活动空间使用上往往具有“时空重叠性”,是指某一空间在不同的时段往往为不同的人群所使用[10]。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前,要充分调查分析人的行为活动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层居民行为习性的差异,合理设计多功能的活动空间,而不是主观地为某一空间环境指定某一单一的活动内容。例如居住小区硬质广场可以使老年人跳广场舞的场所,可以是周末露天电影的场所,也可以是节假日聚会的场所。可以是夏天居民的游泳池也可以是冬天孩子溜冰、奔跑的场所。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能有效提高空间的使用效率,提高空间活力。

3.4寻求地域特色和归属感。

居民的行为、需求与当地的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文化观念等密切相关,只有通过设计师对当地的民情、风俗、文化等进行反复揣摩分析,才能营造富有地域性特色的小区公共空间,使居民产生情感的共鸣,引起人们强烈的归属感。例如当今宁德市小区居民较大一部分由宁德市下各县迁入,这些居民还保留着当地传统习惯,对节日庆典、民俗活动有着强烈需求,然而现在千篇一律、毫无特征的工业化设施覆盖大大小小的小区公共空间,使这部分居民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迫使很多具有传统意义的活动逐渐消失,使小区失去活力,毫无“家园感”得不到居民认同。因而,对于小区公共空间的建设,笔者认为应综合考虑固有居民与后迁入居民的生活行为特征与心理需求,将新的东西与地方风俗、传统建筑和景观糅合设计。将传统的生活形式与现代文化进行整合、共生,既要保证传统文化的延续,也要使新的文化得以注入城市小区建设中。建议设计师在进行小区公共空间设计时,尽量运用本土材料、当地特色绿植,通过提炼本土建筑符号应用于设计等,使地域特征与公共空间无缝连接,增强小区识别性,让居民产生认同感,拥有归属感。

4结语。

综上所述,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小区环境质量的突破提升,对小区居民的健康愉快的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不同城市发展在经济、文化、观念存在较大差异,但笔者认为,宁德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具备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城市小区公共空间设计必须紧密关注居民行为特性、心理需求,否则将引起小区公共空间出现重景观轻功能,活动空间缺乏,功能混乱,设施工业化,归属感迷失等现象。要彻底避免这现象出现,实现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优化设计,迫切需要设计师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以及设计方案的优化,因此,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对中国城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研究起到引导和借鉴作用。居民在小区生活中的行为、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居住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研究,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社会力量进一步跟踪研究。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三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构成部分,同时也会影响城市发展。从目前国内各地区城市规划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部分地区依然存在规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人、水、城三者之间的关系,导致出现雨水污染或者城市内涝等各种问题。以当前海绵城市发展背景为基础,结合近年来的工作经验以及设计成果,对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要点进行分析。

海绵城市是近年来被人们提出,并逐渐体现出其实用效果的一种城市设计理念。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是一种将生态循环系统融入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城市建设中的一种理念,旨在让城市更好地发展,构造更加完美的城市日常生活环境[1]。海绵城市理念比较关注水循环的利用,并且十分尊崇生态环境至上的思想,是城市公共空间系统建设十分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具有自然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等,可以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下文将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一、海绵城市发展的意义。

海绵城市理念是近年来被提出的一种理念,利用海绵城市理念,让城市有海绵的特性,让城市可以高效率收集雨水,并在必要的时候释放雨水,构建科学化的雨水收集、雨水使用体系[2]。还可以通过海绵城市的方式对城市建筑物、城市道路、城市绿化等进行相对系统地整合、治理,提升城市的水资源收集能力,并利用自然界中的各种力量来帮助城市实现自我调节。海绵城市在建设的过程当中,比较提倡利用环保透水材料进行铺装,不论是地上还是地下,都会通过分布式的建设系统来构建水资源利用系统,而且这种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量也比较大[3]。虽然前期项目资金以及人力的支出比较多,但是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能够带来的好处是巨大的。

二、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植物造景以及绿色街道绿化。

城市道路绿化是提升城镇绿化程度的关键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城市绿地系统建设骨架,覆盖了城市大面积的路面,可以有效减少沙尘对城市的影响,净化城市有害气体,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下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道路两边的植物,因为会受到汽车尾气、严寒、酷暑等多种外部不良条件的影响,所以其生存环境比较残酷。针对该情况,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必须要保证植物的基本生存要求与当地街道的实际情况相吻合,选择适应性比较强而且比较容易管理的植物[4]。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道路绿化带经常使用各种大色块手法,比较追求整体上的视觉效果。但是因为来往的车辆比较多,行道树经常因为各种原因出现问题,人工浇灌不能保证可以浇灌到所有的行道树,所以必须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加入一些喷灌设备或者是雨水收集系统等,提升行道树的生存质量。主要从雨水收集的角度去分析相关问题,因为目前国内出台的相关规定要求,道路的标高必须要超过绿地[5],通过这种方式让雨水流入到道路两边的陆地当中,从上至下的实现雨水渗透。与此同时,还要将自行车道上的雨水引入到树池当中,事先在树池中构建过滤系统或者是雨水处理系统,让流经的雨水都可以储存到树池内部,从侧面增加了周围地区的需水量,便于行道树渗透浇灌,还可以有效延长其浇灌时间。

为了从根本上提升道路附近位置硬质地表所汇集的雨水可以真正地流入到绿化植池当中,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设立科学合理的绿化种植池竖向标高,通过竖向标高的形式来处理种植池和路面铺装之间的关系。在设计绿化种植池时,要保证绿化种植池的高度比周围位置道路以及周围位置的硬质地表低,具体的下沉深度可以按照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实际水温情况以及土壤渗透率等加以分析,明确雨水、洪涝灾害等控制目标,通常可以将其控制在50mm-100mm的范围内,最大也不能使其超过200mm。路缘石要和周围道路的高度持平,方便雨水流入到其中。如果路缘石的高度超出了周围道路以及硬质地表,可以根据情况适当地设置一些缺口,缺口的高度通常均在50mm左右。通过设置缺口的方式,让雨水更快地流入种植池当中。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入口的位置铺设一些鹅卵石,避免因为雨水冲刷等问题,给项目使用质量带来负面影响。工作人员可以将溢流口设置到种植池当中,而且雨水口的高程要明显高出种植池,但是还要控制其低于地面。如果降雨量比较大[6],还可以将绿化种植池当中超出额定标准的雨水排入到当地城市的雨水管道当中。城市在降雨时会自然产生雨水径流,这些雨水径流会不断地冲刷路面上的各种污染物以及固体垃圾等,并将这些杂物冲到种植池当中,影响种植池的正常使用。据不完全统计、雨水径流所产生的污染物,不论是悬浮物还是重金属,都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前期情况会比较严重。针对该情况,可以通过初期弃流的`方式来控制径流所带来的污染。综合上述各种情况来看,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绿化种植池雨水集中入口的位置来设置一些拦截污雨水的设备,以减少污雨水产生的不良影响。雨水是城市道路水资源主要补充来源,对提升地下水资源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生态雨水系统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道路土壤的夯实度太高,土壤强度过大,会导致雨水下渗速度变慢,影响到绿色街道对雨水的吸收速度。针对该情况,在对道路进行设计时,必须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土壤渗透速度以及整体渗透率。目前常见的处理办法包含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是尽量选择沙质土或者是砂质壤土,利用这两种土来完成项目建设,可以有效提升下渗速率;其次,还要关注机械使用环节,对于已经压实的土壤,可以利用各种机械设备对其进行处理,优化土壤夯实程度,提升土壤下渗率。针对部分渗透性不够理想的土质,在建设时可以适当地加入一些炉渣或者是一些膨胀的页岩,起到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

2.植物设计。

植物设计是所有城市道路设计中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因为不同雨水管理的景观设施内部,会有不同的雨水量处理模式。不同地区、不同季节雨水量不同,降雨情况难以估计,丰水期和少水期的差别也比较大。同时植物设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坡度的影响,所以工作人员必须要按照植物水生的习惯以及特点来进行植物设计。在植物设计过程中,要根据项目所在地区的情况,判定选择水生植物、还是中生植物。在选择植物时,尽量选择本土植物,从根本上杜绝外来植物入侵;同时还要选择一些抗逆性比较强、吸附性比较强的植物。满足上述条件的植物不仅种植简单,后期养护所需要耗费的财力与人力也比较少,能够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在满足上述各种条件之后,再考虑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质感以及植物的花期等综合性因素,择优选取。

绿色街道设计,不仅要对城市道路雨水情况进行管理,同时还要尽量地满足各种城市道路景观美化效果。通过分析近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发现,绿色街道虽然可以满足自然水循环过程的需求,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纯天然的方式来提升景观效果。如果通过调查发现,某位置街道改造项目可以使用一些开花的植物,比如选用水仙等,要合理地搭配颜色,结合雨水塘等对其进行综合性设计,提升植物的观赏性以及植物的实用性[7]。雨水花园是一种完全通过人工进行挖掘的花园,有时也可以借助自然形成的绿地来吸收街道、建筑雨水。将这部分雨水引入到植物根系以及土壤当中,利用其中存在的微生物群落来实现综合性效果,并通过该方式来净化雨水,让雨水可以慢速度地渗入到土壤当中,起到涵养地下水的效果,为雨水利用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雨水花园的设计初期,还需要注意充分了解当地气候状况,选择渗透性合适的土壤类型以及容易生长的低养护植物。雨水花园的建设尺度通常较小,并设置于生活性街道、住宅的旁边。在实际选址时,需要注意与建筑之间的最近距离应当在3m以上,这样能够防止水渗漏入建筑基础,或者地下室,从而造成倒灌、霉变问题。另外,雨水花园还应当远离大树,设置于光照充足的区域,保证在暴雨季节能够快速排干雨水。

结语。

从上文提出的各种情况来看,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节水、节省空间,保证水资源和城市空间均衡发展。对其进行系统性地整合处理,利用园林工程等自然界的力量,留住降水,对降水进行净化处理,保证这部分降水的可用性。园林工程不论是建设措施还是建设模式,都必须要满足当前目标城市的实际情况,采取最佳的工作方案进行设计。在海绵城市背景下的绿色街道景观设计方面,要综合考虑各种上文中所提出的因素,不论是景观设计、植物设计还是道路设计,都必须要以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上文首先阐述了海绵城市背景下绿色街道景观设计工作的要点,之后分别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应当如何对绿色街道景观进行设计,希望可以为相关工作人员的日后工作奠定基础,提升设计质量。

参考文献:

[1]于东飞,乔木,王云中,刘宝宝.基于gis技术和“汇水小区”理念的城市雨水景观规划设计[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05):723-727.

[6]金云峰,杜伊.绿色基础设施雨洪管理的景观学途径———以绿道规划与设计为例[j].住宅科技,2015,(08):4-8.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四

我国西部12省(区)共有资源型城市33座,占资源型城市总数(118座)的28%,与其他资源型城市相比面临着更为突出的环境问题,进行环境科学优化刻不容缓。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建设和谐民族地区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根据最新研究资料显示,在我国西部12省(区)除青海、西藏和重庆三省(直辖市)外共有资源型城市33座,占资源型城市总数(118座)的28%,其中包括煤炭城市17座,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4座,森工城市3座,其他城市1座。由于受区位条件、科技水平、资金状况、历史原因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的低资源利用率、高废弃物排放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与其他资源型城市相比更为突出。

一、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的环境问题。

1.资源的不科学开采和利用对土地造成极大的破坏。

自然资源具有储藏地的固定性和异质性、与周围环境的紧密联系性等特征,这使得资源在开采中容易对储藏地的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对土地的破坏性很大。在我国露天采矿的开采业中,每万吨煤的形成会破坏土地0.22平方千米,如果继续以现在的速度和技术水平进行开采,今后三十年会累计破坏土地面积达135000公顷。不仅如此,露天采矿还会破坏原有的地质结构,造成土地下陷,地下水污染,也会破坏植被。

2.资源开发造成缺水和严重的水质污染。

我国西部地区地下水资源本来就比较短缺,但开矿疏干排水量和选矿用水量却很大。据统计,每年仅采煤排放的水就达数亿吨,同时,每选一吨矿需用5吨水,许多矿区周围地下水供需失衡。在一些高硫煤矿区,由于硫份被水溶解而形成酸性水,其ph值最低可达2-3,这种矿井水被排到地表或流入河道后,对地表植物和地表水均带来了较大的危害。

3.资源性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

西部资源型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大量含硫气体不加处理排放到空气中,加重了酸雨的危害,例如,云、贵、川三省每年向空中排放的二氧化硫和硫化氢就达26万吨,整个炼磺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标5-50倍,形成酸雨ph值达3-4,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技水平低和规模小的小矿土法采炼造成的。其二是尾矿和粉尘造成的大气污染。由于尾矿的粒度小、重量轻,容易在风力作用下大范围扩散,造成连锁污染。

4.西部资源型城市所处区位加大了环境治理成本。

许多资源型城市采用“一矿一城”模式,矿开到哪儿,城就建到哪儿。这种资源的天然分布状况决定了城市的建设区位,如大庆、玉门、克拉玛依等,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本来就比较脆弱,治理成本高,再加上资源产业在开采过程中增加的环境负担,生态问题更加恶化。要彻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就需要对治理技术水平、资金、人才、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西部地区恰恰在这些方面存在不可回避的“短板”,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关系到该地生态环境能否得到改善。

二、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的意义。

所谓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指从各个环节出发,降低资源型产业发展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修复已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最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型城市,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对于资源型城市具有重大意义。

1.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发展会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尽管生态经济系统本身具有一种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系统可以借助自身的调节修复能力保持稳定和平衡。但是,这种能力也并非万能,而是具有一定的临界值,或称阀值或容量值,即生态经济系统的环境容量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经济活动排入生态环境中的污染物超出了临界值,就会导致生态环境(水资源、土壤、大气等)的.严重污染和生物资源的破坏,从而影响经济系统的正常运行。因此,经济活动必须在生态环境许可的范围内进行,不能超越了环境的承载力。否则,城市的经济发展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2.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建设和谐民族地区的需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包括六个方面,即民主法制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社会、诚信友爱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安定有序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可见,这一概念是一种全方位的综合体系,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叫做和谐社会。同样,建设“和谐民族地区”也必须兼顾这六个方面。如果仅仅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建设,那绝对不能说和谐社会建设成功了,不仅如此,已有的成效也会被削弱。

3.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优化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正式将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该项任务的核心目标是将生产和消费活动规制在生态承载力、环境容量限度之内,通过生态环境要素的质态变化形成对生产和消费活动进入有效调控的关键性反馈机制,特别是通过分析代谢废物流的产生和排放机理与途径,对生产和消费全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并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污染产生量,实现污染无害化,最终降低社会经济系统对生态环境系统的不利影响。

这一战略任务的提出为西部资源型城市优化生态环境提供了契机,也可以说是一项硬性要求,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是这个战略任务在国家区域范围内的体现。

三、西部资源型城市环境如何优化。

1.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型产业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发展循环经济可以有效解决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资源型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从企业内部着手,坚持低消耗、高利用和低排放的思想,坚持清洁生产,实现企业内部循环。另一方面要建立企业间的良性联系,依靠生态工业园区的形式实现企业间循环。通过生态工业园区把不同的工厂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弃物稍加处理后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变废为宝,提高整个区域的资源利用效率。

2.合理进行城市定位,发挥本地区优势条件,进行城市转型。

资源型城市转型是指将城市主导产业由现存的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的产业转向其他产业,使城市发展摆脱对资源型产业的依赖,从而规避衰败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来看,资源型城市转型是要摆脱资源依存化,使城市发展摆脱对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依赖,同时减少资源性产业高污染的弊端,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

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有以下几个方向: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二是发展第三产业,转变以往依靠重工业和开采业生存的路子,在充分考虑和论证城市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建立适量的轻工业和服务业。三是与其他生态旅游城市合作,发展旅游经济。四是建立高技术产业园,由传统资源型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化。

3.政府发挥公共管理职能进行城市生态规划,建设新型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建设生态城市最重要的是进行城市生态规划,这个任务要由政府来担当,是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之一。我国西部资源型城市在进行生态型城市建设中应该做到:第一,在完善城市后期建设的基础上,重视对新建区域整体布局设计和系统规划,减少不合理的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第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弥补由于采用“一矿一城”模式引起的资源型城市在地形、用水、交通等方面的不足,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第三,改变传统的企业与地方政府“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现象,确立以政府为实施主体的生态城市建设体系,企业可以采用上缴税金的形式支持城市环境建设。第四,建立专门的城市生态规划小组,聘请有关专家科学实施,并要有专门的基金保障这些规划落到实处。第五,重视治污工程建设。将治污能力作为一项指标纳入城市建设合理性评价体系之中,严把环境治理关,切实减少环境负债,优化生态环境。

4.建立社会回收系统,加强废弃物的回收利用。

社会回收系统的处理对象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资源型产业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固体废弃物,包括煤渣、煤矿石、尾矿等;另一类是城市生活垃圾。对前一类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采取再加工的方式开发生产新产品。例如,采用“煤矸石烧结空心砖生产线”把占地又污染严重的煤矸石变废为宝,既改造了坍陷区的环境,又可以创造经济效益,还能为下岗人员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收到“节地、节能、环保”三大效果。对后一类生活垃圾,应该从人们的日常生活着手,做好垃圾分类,严格区分废弃物和可循环回收物,对废弃物做好专业化、无害化处理,对可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再生利用。

5.走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误区,建立科学考核指标体系。

政绩考核事关干部升迁,事关事业兴衰,在政绩考核指标上难免会出现一些不理性现象。要优化资源型城市环境,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走出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某些误区,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指标体系。首先,要改变片面地以gdp为中心、偏重gdp的增长、忽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做法。其次,要避免以“显性”政绩取人,注重行为的长期可持续性。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五

城市交通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生活的命脉。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家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交通需求迅速的增长,交通问题俨然已成为困扰着城市发展的重大难题,它所带来的时间浪费、运营成本上升、交通事故、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问题使得交通拥堵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调查统计表明[1]:在拥挤状态下的能耗是最优状态的2倍。如果一辆汽车在7km/h和88km/h之间加减速1000次,那么其燃料消耗比匀速运行时多消耗60升,对于货车则多消耗114升,因此,如何避免和减少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保持道路通行的高速、安全和舒适的特性,已成为我国交通部门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从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总结了目前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对该领域的研究动态进行分析总结,并通过对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现状的分析,对城市交通拥堵的进一步研究提出展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于交通拥堵,现在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目前对交通拥堵的界定主要包括如下几种[2]:

(3)我国公安部则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分别给出了定义:车辆在无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外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250m,或车辆在信号灯控制的.交叉路口,三次绿灯显示未通过路口的状态定义为拥堵路口;拥堵路段则定义为车辆在车行道上受阻且排队长度超过1km的状态。我国公安部对拥堵路口和拥堵路段给出的定义就比较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国人的心理感受。

对于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研究,很多专家学者主要从交通拥堵形成的原因与危害以及对交通拥堵问题的对策方面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从宏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之间的不平衡关系。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机动车保有量日益扩大,但相对的道路基本设施等的发展相对缓慢,且受地域等的影响,道路的扩张不能无限继续。当斯定律表明:新道路的建设降低了出行时间,但同时吸引了其他道路以及其他方式的交通量转移,经过一段时间后最终将恢复到原来的拥挤水平。

从中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源于交通管理水平与城市交通快速发展间的不匹配关系。交通拥堵是世界各国城市面临的严重问题,发达国家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较早,基础理论也更为成熟,然而也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交通拥堵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很多大城市也先后出现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对交通拥堵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对而言交通管理水平滞后,城市交通拥堵情况严重。

从微观层面,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车流量突然增大,形成交通瓶颈,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上下班节假日高峰时段;二是道路突发事件造成道路交通容量的减小或吸引过多的交通容量引起的交通拥堵,如交通事故或大型活动等事件的发生。

城市交通拥堵所带来最直接的危害是使出行交通延误增大,行车速度降低,从而造成时间损失和燃料费用的增加。汽车的低速行驶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此外城市交通拥堵使得交通事故增多,而交通事故的发生又会引发交通拥堵,如此下去,造成恶性循环,给大家的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影响,交通拥堵已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总的来说,交通拥堵所带来的危害包括三个方面:

(3)城市交通拥堵增加了社会经济成本。据我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估计,北京市交通拥堵造成的社会损失为每天4000多万元,每年高达146亿元,就全国范围而言,损失大约为每年1700亿元,降低了社会总体经济福利水平,每个人在拥堵期间由于拥堵所花费的额外时间和费用增加。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状况,其根本途径有两条:一是控制城市交通需求量,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加强城市交通管理。由此,各国政府部门与众多学者提出了多种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对策和控制方法。

(1)国内外治堵政策。

欧美等发达国家大城市对城市交通的研究较早,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应用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果,其中以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日本东京、瑞士等地交通拥堵治理经验由为丰富,总结国外拥堵治理经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一是鼓励和发展公共交通,如东京的城市轨道交通网四通八达极为便利,降低了私家车出行量;二是加快城市交通基础配套建设,建立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水平;三是合理规划城市布局,从根本上降低出行率。

根据国外的治堵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交通情况,针对城市交通拥堵,制定了一系列治堵措施,并通过实践检验,获得部分成效。首先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为代表的在交通拥堵治理研究中起到领先带头作用,上海早在1994年开始实施中心城区非营业性客车牌照额度竞拍制度,北京、广州相继在和开始实施小客车限购,控制交通需求的过度膨胀;其次,积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通行。厦门市快速公交系统(brt)投入运营,是我国首个采取高架桥式的快速公交系统,20广州brt正式投入使用,仅一年时间,就达到了国家交通运输部制定的至底二氧化碳人均减排27%的目标,效果显著;最后,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道路拥挤收费是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有效手段,通过征收道路拥挤收费能促使一些在高峰时间行驶的车辆转入非高峰时间行驶[4]。

按照控制区域划分,可将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分为局部控制和系统控制两类[5]。局部控制是通过优化局部交通资源提高该区域的交通性能,但局部控制可能会导致其他区域交通性能的降低。troutbeck等[6]、harwood等[7]、al-madani等[8]提出的控制方法就属于此类。而系统控制方法将交通网络看成一个整体,注重整体交通性能的提升,然而交通系统内部的拥堵交通流演变具有随机性和不稳定性,且随交通区域的增大,交通系统内的变量增加,使得控制难度增加。yang等[9]、lo等[10]、gao等[11]提出的控制方法就属于系统控制方法。

按照控制时间划分,可将城市交通控制策略分为静态交通控制策略和动态控制策略两类[5]。静态控制策略主要通过对道路的渠化,降低交通拥堵传播的速率、延缓拥堵传播。静态控制策略的缺陷在于缺乏灵活性,而交通流具有时变的动态特性,因此单一的使用静态控制策略对控制交通拥堵是不够的。动态控制策略则是通过人工干预进行实时性、临时性交通控制,常见方式包括交叉口信号控制、转弯禁限和交通诱导等。动态交通控制与路网交通流时变动态性相符,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拥堵状况。但是就目前对动态交通控制的研究仍然缺乏前瞻性的理论研究,国内一些学者在分析交通拥堵传播消散规律的前提下,提出了菱形控制策略来实现交通拥堵的消散控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迅速。相比于世界其他国家大城市,我国城市具有人口多、密度大、路网密度低及混合交通严重等特点。这也就决定了我国在城市交通拥堵治理上不可盲目硬搬他国经验,需结合我国大城市交通拥堵现状制定切合的拥堵疏导方式。我国大城市的交通拥堵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1)拥堵范围扩大,拥堵交叉口及路段日益增多,拥堵程度越来越严重。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区主要路口白天12h交通量超过10万辆,道路负荷重,交通阻塞时有发生,高峰时段延长。中心区东西向东风、中山路交通走廊,白天12h交通量为34.7万辆,比29.2万辆增长了19%。南北向过江桥隧2031万辆,比1922.9万辆增长了35%。

(2)行驶速度越来越慢,拥堵时间延长。在我国特大城市市区,机动车平均速度已经下降到12km/h,在市中心,机动车时速更是只有(8~10)km/h。交通拥堵发生的高峰时段在于上下班时段和节假日出行,上下班的高峰时间为早上7:00-9:00以及下午17:00-19:00,这段时间交通出行量大,交通拥堵严重。而据有关资料统计,日前北京的早高峰已从早上7点提前到早6点40左右,并一直持续到9点30分左右。

(3)中心城区拥堵最为严重。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区道路交通的紧张局面主要出现在中心区,尤其以内环线以内和内环线边缘外侧地区的道路交通问题最为突出,而城市外围地区道路交通情况较为稳定,运行秩序较好。其他大城市区中心城区拥堵也较其他区域更为严重。

4.结语与展望。

笔者通过对城市交通拥堵界定、发生的原因、危害及对策的综述,总结了现阶段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拥堵这一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必将引起广泛重视。现阶段针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理论研究仍然不足以支撑城市交通的需求,未来城市交通拥堵不仅需要政府采取必要的政策,同时对城市交通拥堵的治理更倾向于精细化研究,从微观层面研究道路交通流的拥堵规律,以路网要素为研究对象,分析拥堵交通流的疏导策略。

参考文献:

[1]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调查报告(版).

[2]朱灿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5]袁绍欣.城市交通拥堵传播机理及其控制策略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六

建设城市和生态一体化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构建成一个大园林,创建生态园林城市。同时,注重城市外部林地、农地和山地的绿化建设,做好城市内部道路、公园和小区等地方的城市绿化工作。4.2旅游服务发展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多数人会选择前往旅游城市去度假,这就需要将园林城市发展成为能够供人游玩的旅游城市[5]。可以使城市的绿地和自身的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形成自然的观光景点,发展成为既能够美化环境又能够提高城市经济效益的旅游城市。

4.3提供休闲小憩发展模式。

在城市的规划中,按照市区区域性的相关规定,提供一定范围内的服务设施,能够体现出城市建设公益性的特点。在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中,可以规划好城市的公益性绿化用地,例如,公园、绿化广场和林荫道等供市民休闲小憩的园林生态绿地,注重开发和保护自热生态林地,提高城市的绿化环境,为市民创造理想的生活环境,共同构建生态园林城市。

4.4适宜居住的生态环境。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很多因素都能影响城市环境,要有效控制这些因素,例如,在环境良好的地区和河流流过的区域禁止建设化工厂。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培育新的植物品种,使整个城市绿树成荫、花草遍地,让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

4.5构建生态植物、人工造景。

根据区域性自然环境特点,选择合理的植物进行种植,人工科学地构建一个动植物相融合的自然生态环境,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在结构上,丰富植物种类,平衡生态系统,使城市绿化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构建生态园林城市中,通过利用植物修剪技术,提高植被的观赏性,创作出各种艺术图案和立体式的植物,提高观赏效果。将自然生态植物景观和人工工艺植物景观相结合,形成一种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模式。

5结语。

在发展城市园林建设模式中,使城市园林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加强城市的绿化效果,使城市形成一种拥有绿色生态环境的旅游发展城市,促进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科学合理地有效规划园林城市,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能够符合城市的发展建设,让园林城市真正实现生活环境和经济效益共同发展的建设模式,使城市建设得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杜海龙.低碳生态城市中绿色建筑规划方案研究[j].林业勘察设计,2012(31)。

2张良.绿色生态城区指标体系与管控办法[j].园林科技,2012(7)。

3陈梦姿.浅谈绿色建筑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2(11)。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七

水利工程建设不同于其他的普通建筑物,多数都建设在临水或涉水的地方,而水利工程的建成,还会导致一定范围内的水文和地质发生变化,水文地质同时也会对水利工程产生影响,比如地基沉降、水库坝体承受水压、水库淤积和坝下游河床冲刷等,这些水文影响都会导致坝体发生变化,出现渗漏险情,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必须要重视工程地质的勘察,科学设计、严谨施工,确保工程的质量,如果勘察不细致,就会对设计、施工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工程质量的不稳定,甚至引发一些安全事故。在自然界中,理想的地质条件是十分少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水库坝址的选择上只能选相对的最优方案,坝址选择不可避免会存在许多不足,所以在大坝坝址的选取上,要综合考虑,以安全性、稳定性、易于施工而且投入相对经济为原则,通过对坝址附近地质、水文的勘察,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同时对一些地质问题及处理问题的难度进行科学的预判,计算出工作量,然后再做最终决定。

2水利工程坝址勘察的主要内容。

2.1区域稳定性勘察。

大坝建设中,坝址的选定一定要先进行区域稳定性勘察,只有确定工程建设区域的稳定,才能进行下一步规划建设。要围绕坝址对地壳的稳定性及场地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于一些地震带地区,要通过地震部门进行深入了解,掌握工程建设区域内地震活动的情况,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地震安全性评价,避免工程建在地震活跃地带上。

2.2地形地貌勘察地形地貌。

对于坝型的确定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地貌决定着如何进行工程布置和进行施工,所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通过对地形地貌的详细勘察,才能确定坝型的`设计。一般地形属于狭窄、完整的基岩“v”型谷,则多数要修建拱坝,如果是宽高比大于2的“u”型基岩河谷,则比较适合修建重力坝或砌石坝,而一些河谷地带,岩石风化较深,或沉积层较厚,比较适合修建土坝,所以要根据地形地貌的特点来确定坝址和坝形。

2.3岩土性质。

在大坝选址时还要重点对建坝处的岩土性质进行勘察,岩土的性质对于坝体的稳定有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不同的坝型对于地基的要求不同,必须要详细勘察建坝处岩土的性质。在实际建设过程中,高坝的修建,特别是混凝土坝,坝身的自重较大,所以要求地基的强度必须足够,才能确保坝体的稳定,应以坚硬、完整、新鲜均匀、透水性差的岩石为坝址,这种岩土具有较强的强度及抗水性,有利于坝体的长久稳定。不同种类的岩体具有不同的性质,侵入的块状结晶岩体是修建混凝土坝的理想基础,这种岩体都比较坚硬、均一、完整、强度大、抗水性强、渗透性弱。另外喷出岩类也是比较理想的坝基,这类岩体强度也较高、抗水性也比较强,但在选择时要注意勘察其喷发间断面,因为可能存在风化层、混泥层或松散的砂砾石,对坝基的稳定有一定影响,不能忽视。深变质的片麻岩、变粒岩、混合岩、石英岩等,强度高、抗水性强、渗透性差,也是较理想的坝基,但同样也要勘察片理面的各向异性及软弱夹层的存在,要避开软弱矿物富集的片岩。对于沉积岩,相对厚层的砂岩和碳酸盐岩是比较好的坝基,在选择沉积岩作坝址时,同样也要对是否夹有软弱岩层进行细致勘察,因为这些夹层力学强度低,抗水能力差,易构成滑移控制面,从而造成地基的不稳定。

2.4水文、地质构造勘察。

在选坝前要进行可行性研究,对于区域地质进行研究,查明要建坝的区域构造格局,特别是要查明坝址所处区域是否处于持续活动或可能活动的断裂带上,同时要对本区域及相邻区域的活动断裂的分布、类型、规模和错动速率进行掌握。要联合地震部门,通过对以往地震数据的分析,预测此区域是否会因修建水库而诱发地震,以及地震的级别。坝址选择要以岩体完整性较好的构造部位为首选,尽可能避开断裂地带。要详细勘察水文地质,特别是渗漏问题,从防渗角度出发,如果是岩溶区,则要尽量选在有隔水层的横谷,且陡倾岩层倾向上游的河段上。当岩溶区无隔水层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坝址应尽可能选在弱岩溶化地段。

2.5物理地质作用及天然建材。

岩石风化、岩溶、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都会对坝体产生影响,所以在选取坝址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到这些物理地质因素,提前做好防范,特别是滑坡,在一些大的水库失事实例中占大多数,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另外坝址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天然建材的供应情况,坝址附近是否有质量合乎要求、储量满足建坝需要的建材,如砂石、黏土等。天然建筑材料的充足与否,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以及投资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材料成本的节省,另外在运输方面也会带来便利。

3结语。

水利工程的稳定与否,地基的稳固起决定性作用。坝址的选择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作,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对于大坝安全、经济及平稳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必须要进行细致的地质勘察,针对区域稳定、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类型等方面进行勘察工作,确保工程的稳定及耐久。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八

摘要:分析了中国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研究了完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以提倡节能处理,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处理高能耗问题。

引言。

众所周知,城市污水处理作为保障城市稳定运转,保护城市生存环境的关键技术,其对于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人们的能源意识逐渐加强,城市污水处理的高耗能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现今,我们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在能源消耗上还存在着巨大的问题,如何通过节能的手段、技术和途径来降低污水处理能耗就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下文针对当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就一些节能技术和手段展开分析。

所谓城市污水物理就是对城市生产生活废水进行处理,改变污水的性质,使其不会对环境水域产生危害而采取的措施。目前,我国的污水处理面临着水污染严重、污水治理起步较晚、基础差、要求高等形式。在传统的污水处理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和创新,根据不同特性研制出了多种新型处理技术。尽管我国在全国661个城市中设有多个污水处理厂,但与国际上的行情相比较,我国城市污水处理效率低下,再加上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污水处理设施和方案耗能较高,最终影响着城市污水处理的效果。而能源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污水处理的焦点,因技术不成熟、工艺处理占不到优势,导致城市污水处理能源消耗高,以及致使污水处理成为高能耗的工程。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能耗主要对于污水、污泥的处理耗能就能[2]占到整个污水厂直接消耗能源的60%以上。

另外,因我国对于耗能没有一个明确且清晰的界限和标准,在实际的污水处理过程中,缺乏对于污水处理厂能量需求的制定,这就使得污水处理厂的能量消耗测定更加有挑战性。再加上缺乏对污水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能耗的`相应调查,在实际使用中的耗能[1]与间接消耗则无法反映出来。除此之外,因缺乏一个科学合理的标准对城市污水处理能耗进行评价,各地对于能耗的标准不一,采用的指标也不同,有的是根据污水处理量来制定,以一定数量的污水处理量电耗值作为指标,而有的却是以污染物的数量,以其所表示的能耗作为指标。因此,很多城市对于污水处理能耗的最终评价不一,再加上处理工艺与步骤复杂,最后使得能耗评价不能准确反映出实际处理消耗。

2.1完善能源使用审计与管理。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城市污水处理能耗分析研究与技能技术、手段的发展往往是不同步的,因污水处理能量平衡分析不成熟,尽管政府和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技能措施和实施措施,但技术和研究跟不上,使得污[3]水处理节能战略止步不前。因此,为推动城市污水节能处理战略的进一步落实,首先要做的就是完善能源使[4]用审计与管理,促进相关战略和措施落实。早在20世[5]纪70年代,wpcf所编制的污水处理厂运行手册中就曾提出过针对当时污水处理厂节能的基本方案,包括各单元过程的能量用量分析、节能措施制定等。后来,更有研究者针对特定的单元过程,将污水处理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能源消耗要素,提出了减少能量费用的两种策略:节约和符合管理,这对于跟踪节能方案的实际效果和实现手段都有促进作用。

2.2提高能效技术手段。

1)事实上,城市污水处理工艺能量密集过程和操[2]作主要集中的就是生物处理单元,尤其是曝气系统和污泥处理系统。通过对曝气设备进行改进来提高曝气系统的能效技术,随着设备的不断革新与改进,总体上可以分为两种。一方面,利用淹没式的多孔散头使其产生空气泡,通过空气泡的运动将氧气运送至溶液中。另一方面通过机械的胶东,是大气中的氧进入到溶液中。前者因输氧效率较高,因此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风量,从而减少能源损耗,目前被使用在很多国家的污水处理技术中。而后者通过改变曝气系统的运行方式以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这种方式还能增加生物处理系统功能,在污泥处理中用淹没式搅拌器混合还能有效去除磷,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性。2)污泥处理系统对于污泥处理系统来说,要实现其高能效,最关键的就是进行能量回收。正如前面所说,在实际的城市污水处理中,污泥处理大约占到了总污水处理厂耗能的6成左右,而通过技术处理进行改革,至少可以消化四成左右。而最后还要对消化的气体进行存储,以转化为机械能活着电能,实现高效的循环再利用。另外,将固体的废弃物与污泥进行集中焚烧,也就是城市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将燃烧余热转化为电能,还能为污水处理厂提供一定的电量,最终[1]降低能耗。

2.3推广节能新工艺。

当前城市污水处理技术的能耗较高,而随着人们意识的提升,选择合理的节能高效措施成为关注的解决城市污水高耗能问题的重要途径。综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得出,未来节能研究发展还将进一步深入,将会涉及到生物热力学、化工热力学以及能源工程学等多个领域。而更多节能新工艺的使用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相信在未来,绿色、低能耗的城市污水处理技术将广泛发展,为我们打造一个安全、舒[4]适的生存环境。

3结语。

城市污水处理是一个长期性、涉及面广的工作,因其高耗能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一大阻碍因素。而通过完善能源使用审计与管理,提高能效技术手段,同时进一步推广节能新工艺,全面促进城市污水处理新工艺的运用,最终从根本上解决污水处理高能耗问题。

参考文献。

[4]王磊.深圳某污水处理厂节能试验及能效评价[d].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九

[摘要]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自然生态被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生态环境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而城市化的进程虽然使得城市综合发展快速进步,但是城市的弹性能力却相对较弱。我国自从提出可持续发展规划以后就特别重视弹性城市的发展,弹性城市的规划是保证城市生命力旺盛的具体表现,因此为了提高城市的弹性指数,我国近几年来特别关注弹性城市的规划建设。尤其在一些自然灾害多发区,还保留着我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为了保护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在自然灾害多发区,一些新城的建设就特别的运用了弹性城市的理念坚实规划的。

[关键词]弹性城市;规划框架;策略。

引言。

人类出于自觉趋利避害的愿望,都愿意生活在弹性指数较高的城市,一来是这样的城市会给人心理上的安全感,二来是这样的城市无论是自然环境、社会经济还是政治环境的条件要好一些,且应对灾难的恢复能力也要强一些。我国的人群聚集地就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城市弹性规划选择的重要性,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综合应变能力强,因此人口密集,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城市弹性规划比较弱,基础设施、配套设施、政治环境、经济条件都相对落后于东南沿海的发达城市,人口稀疏,像北京和上海这样的人口集聚程度高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经济、政治还是社会安定等各项指标的具体表现上,都是弹性指数较高的典型代表。

1、弹性城市概述。

1.1弹性城市的含义。

弹性城市指的是城市能够适应新环境,遭遇灾后的恢复能力快,并且偶发的灾难不足以影响该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这样的城市一般具有经济能力强、政治环境安静、社会环境和谐的特点,因此城市的承受能力、弹性能力和再造能力都要强一些,这也表现为弹性城市的三个具体阶段。当城市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城市能够自身毫不费力的消化外部环境带来的变化,这就说明城市的承受能力强;当城市的外部环境增加大的压力,城市还能够自觉的进行自我调整,应对变化,就说明城市的弹性指数高;当城市面对的变化程度再次加深,外部环境施加的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还能够井然有序的发展,这说明城市具有很强的再造力。弹性城市的三个表现阶段的`应变能力和该城市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要提升城市的弹性指数,就要从城市的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抓起,提高城市在这三个方面的自我调节力,从而促进城市的弹性能力增强。

1.2弹性城市的发展原则。

弹性城市的发展原则是在它的三个表现阶段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围绕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规划和建设。要发展弹性城市,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要遵循多远化发展的原则、模块化经济发展的原则、社会资本的独立性原则、经济发展的特色性原则、允许符合性原则、信息渠道畅通性原则和生态系统服务综合性原则。城市弹性能力的提高要遵循以上七条发展规划原则,努力提高其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弹性城市的规划框架分析。

2.1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弹性城市的建设规划主要以提高城市的应变能力为前提,城市的自然环境应变能力是弹性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指标。从国内弹性城市建设的例子来看,自然环境是影响城市弹性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城市的自然灾害应对系统是否发达,是衡量弹性城市的首要条件。如果城市应对自然灾害的系统不完善,将会给城市的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阻碍作用。提高弹性城市的自然灾害应变能力就要充分考虑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从提高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着手改变。城市的自然环境脆弱和城市所处的地形地域有着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在城市规划建设时要充分考量如何降低地势和地域气候对于城市的冲击。再分析好影响城市脆弱性的自然环境因素以后,就要在规划建设时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抗干扰力,按照长远规划的方案有效的改善城市自然环境的脆弱性。

2.2经济环境的脆弱性。

我国的经济环境在经历了几次大的改革以后开始向集约化方向发展,这就使得各行各业的经济之间存在很大的关联性,经济好的时候国民经济各方面整体提升,一旦发生金融危机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损失严重,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无一幸免,这种局势更多的发应在大、中城市,经济危机严重的时候使得各行各业裁员严重,而大、中城市的生存压力比较大,因此会引起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和经济发应。弹性城市和城市的经济发展有着很重要的关系,城市的经济独立性强,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越强,而城市的经济独立能力差,城市的弹性能力就越弱。因此在规划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的时候,应该将城市的经济独立指标纳入一个重要指标。虽然综合性的经济发展能够快速的拉动国民经济大环境的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有很大的危险性。城市在发展综合性经济的时候,还要逐渐建立起城市的模块性经济,鼓励企业发展模块性经济。对于有实力发展模块经济的企业,政府应该给予鼓励政策,以提高城市的弹性能力,建立弹性城市的榜样。

2.3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的脆弱性。

城市的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体现在城市的结构发展和社会资本等方面,城市的弹性能力强弱和这个城市的人口工作结构有着很大关系,也就是说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也能够影响城市弹性能力的强弱。当城市的经济结构主要以中、青年的男性劳动力为主的话就说明城市的社会结构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经济压力大,城市的社会公共压力大。相反,城市的劳动力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城市的社会公共压力就小,城市的社会维度和空间维度抵御风险的能力就强。

2.4城市系统的脆弱性。

弹性城市的城市系统综合指数一般比较强,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受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小,社会发展秩序相对和谐,城市的自然环境抗风险能力也要强,就说明城市的弹性能力强。要避免城市系统的脆弱性,需要政府和社会共同努力,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能力,引导城市经济向模块化转变,制定公民应该遵守的社会和谐发展的规章制度,不断加强城市的公共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公民和企业也应该从自身做起,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努力,降低城市系统的脆弱性。

3、结语。

简而言之,我国弹性城市的规划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应该根据不同城市的发展特点,在弹性城市规划整体的框架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合理规划弹性城市。

参考文献。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十

摘要:介绍了工程地质勘察的目的以及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具体阐述了工程地质勘察流程,包括前期准备、各阶段勘察内容及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以期指导相关人员正确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为设计施工提供准确的地质资料。

关键词:工程地质勘察;目的;任务;勘察报告。

建筑是建在地面以上的,地面以下土层的分布,土质的疏松、强度,地下水的深度等都会影响到在建建筑的安危。所以,为了确保建筑及其地基设计的准确性,就必须有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作为科学依据。只有对建筑场地的地质资料有个全面的了解、准确把握才能更好的对建筑及其地基进行设计。

工程地质勘查的主要目运用坑深、触探、钻探等勘查手段和方法,对在建工程的场地进行调查研究分析,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的地质资料。

二、决定勘察任务的因素。

(一)建筑场地的复杂程度。

根据建筑场地的地形情况将场地复杂程度分为三个级别:简单场地,对建筑地基影响不大;中等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复杂场地,对建筑的地基存在很大的影响。

(二)工程所在场地地质条件的研究机当地建筑工程经验。

比如,在某一陌生区域,对当地的地质条件缺少研究,则勘查工作量就有加大;相反,如果在此地有工程施工经验,则花费时间及工作量都会减少。

三、建设规模及建筑物等级。

依据所建工程类类型,建筑地基负荷大小、建筑地基损坏后造成建筑整体后果的程度等,可将建筑分为三个等级。一级建筑物,主要指的是关键性或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破坏后果很严重。二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地基负荷较大的建筑物,破坏后果严重。三级建筑,主要指的是建筑地基负荷不大,破坏后果不严重。

勘察工作的准备。

1)接受工程地质勘查任务书,结合工程场地地质条件制定相应的勘查工作计划;

4)对取得地质试样进行物理力性测试和水质分析测试。

四、地质勘察各阶段的内容。

(一)选址勘察。

1.目的。

选址勘查是指对工程场地的地质的稳定性和适宜性做出评价。

2.选址阶段的勘察工作。

1)对工程场地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震、矿产资源和工程地质信息以及气候、自然条件等信息进行收集;2)工程现场实地踏勘,初步了解场地的土层结构情况,形成原因和大致成型年代,主要土层、地下水位等情况。3)对附近区域的建筑物规模、结构、地质资料等情况有所了解;4)工程场地地质情况复杂,现有资料不能不能准确反映地质信息,应当进行必要的地质测绘及勘探工作。

(二)初步勘察。

1.目的。

1)对在建建筑的地基稳定作出评价;2)为建筑的总体平面提供必要信息;3)为工程的主要建筑地基施工发案提供参考资料;4)如遇不良地质现象提交防治方案。

2.主要任务。

(三)详细勘探。

1.目的。

1)从工程地质角度评价建筑地基,提出相应建议;2)为建筑地基设计提供详细的地质工程资料;3)为建筑地基的加固和处理提供工程资料支持;4)为不良地质情况的防治提供地质资料。

2.主要任务。

1)详细勘查主要采用的手段以原位测试、勘探和室内试样检测为主。2)复杂场地或一、二类建筑物,详细勘探点宜按主要柱列线布置;对其他场地和建筑物可沿建筑物周边或建筑群布置;对重要设备基础应单独布置。3)要以地基主要受力层为原则钻探勘探孔深度。如果地基需要进行变形验算,部分勘探孔可以底基层压缩深度。4)对场地进行详细勘探时,原位测试井、探孔数量级所取地质试样,应依据地质的复杂程度、建筑规模或类别进行确定。取试样和进行原位测试部位,应依据设计要求、地基情况进行确定。

(四)施工勘察。

1)对较重要建筑物的`复杂地基需进行验槽。验槽时应对基槽地质素描,实测地层界限,查明人工填土的分布和均匀性等,必要时应进行补充勘探测试工作。2)基坑开挖后,地质条件与原勘察资料不符,并可能影响工程质量。3)深基坑设计及施工中,需进行有关地基监测工作。4)地基处理、加固时,需进行设计和检验工作。5)地基中溶洞或土洞较发育,需进一步查明及处理。6)施工中出现边坡失稳,需进行观测及处理。

五、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一)文字部分。

1)勘查工作的任务和概况;

2)是否存在影响建筑物地基不稳情况存在及其影响程度;

3)工程场地的地质土层结构、强度及各土层物理力学性质;

4)低下水位的深度、水质情况、变化情况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程度;

5)在地震设防区划分场地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判别饱和沙土及粉土;

7)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设施的影响;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二)图表部分。

1)勘探点平面布置图;2)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工程地质分区图;3)土的物理力学性试验总表。重大工程根据需要,绘制综合工程地质图或地质分区图、地质柱状图或综合地质柱状图和有关试验曲线。

参考文献:

[1]韦俊行.欧家村水电站工程地质勘测工作中的教训与启示[j].水力发电,1990,(02)。

[2]邱贤荣.浅论地质勘测各阶段技术要点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08)。

[3]刘涛,甄星灿.某高层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实例分析与加固处理[j].建筑结构学报,,(02)。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十一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植物群落学家a・g・坦斯利于1935年首先提出,他根据前人和他本人对森林动态的研究,把物理学中的“系统”引入生态学,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当广泛的概念,任何生命系统及其环境都可以称之为生态系统,在空间边界上是模糊的,其空间范围很大程度上是依据人们所研究的对象、内容、目的或地理条件等因素而确定,是一个完整而复杂的生态综合体。

“城市生态”由美国芝加哥学派创始人帕克于1925年提出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与自然生态系统成为生态学的研究中心一样,城市生态系统也成为城市生态学的研究中心和重点。城市生态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的人口、资源与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复合体。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以人为核心,是一个融合了自然、经济与社会的人工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自然生态系统到农业生态系统的演变,最后才产生了城市生态系统。在工业革命以后,农村人口开始向城市转移,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尽管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历史在整个人类发展史中只占了很小的一部分,但是城市生态系统却对整个人类生态系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主体。

二、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

关于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有很多种不同的观点,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复合型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具有很强的人工性。除了人这一主体之外,还包括自然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这种划分是一种广义生态系统观,是把整个城市当作一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按照这种组成方式可以从整体上研究城市的生态机理,进行城市生态建设。

在社会学中,将城市生态系统分为城市社会和城市空间两部分。城市社会包括了城市居民和城市组织,城市空间则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集合。将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重新分析,可分为两部分:一是生命系统,指城市人群和自然生物(包括野生动植物和人工栽培或饲养的动植物)。二是环境系统,包括次生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广域环境。次生自然环境就是一些自然要素和自然资源;人工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广域环境是在更大的范围上来说的环境,包括城市周边的郊区环境以及整个区域环境。这种组成形式严格遵循了生态系统的要素构成,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主导关系。在城市中,自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人安排的,在人的干预下,城市生物种群单一,优势物种突出,群落结构简单,空间分布也受到人为的限制。

三、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规划。

(一)生态城市与可持续发展。

现代城市作为一个多元化、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各层次、各子系统之间和各生态要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城市生态规划坚持以整体优化、协调共生、趋适开拓、区域分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环境容量、自然资源承载能力和生态适宜度为依据,有助于生态功能合理分区和创造新的生态工程,其目的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寻求最佳的城市生态位,不断地开拓和占领空余生态位,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潜力,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共生。

城市生态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同时又将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及多种技术手段应用其中,对城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开发和生态建设提出合理的对策,辨识、模拟、设计和调控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及其结构功能,合理配置空间资源、社会文化资源,最终达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环境关系的目的。在生态规划中,体现着一种平衡或协调型的规划思想,综合时间、空间、人三大要素,协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人类生存空间向更有序、稳定的方向发展,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首先,城市生态规划强调协调性,即强调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是规划的核心所在;其次,强调区域性,这是因为生态问题的发生、发展及解决都离不开一定的区域,生态规划是以特定的区域为依据,设计人工化环境在区域内的布局和利用;第三,强调层次性,城市生态系统是个庞大的网状、多级、多层次的大系统,从而决定了其规划有明显的层次性。城市生态规划的目标更强调城市生态平衡与城市生态发展,认为城市现代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依赖于城市生态平衡和城市生态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需遵循的设计原则。

1.社会生态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设计要重视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体现尊重、包容和公正,生态规划要着眼于社会发展规划,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公平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2.经济生态原则。经济活动是城市最主要、最基本的活动之一,经济的发展决定着城市的发展,生态规划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持续性。这一原则要求规划设计要贯彻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产业经济结构,促进生态型经济的形成。效率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3.自然生态原则。城市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原则要求生态规划必须遵循自然演进的基本规律,维护自然环境基本再生能力、自净能力和稳定性、持续性,人类活动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之内。规划设计应结合自然,适应与改造并重,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平衡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

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的社会、经济、自然系统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规划设计必须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三者兼顾,综合考虑,使整体效益最高。规划设计要利用这三方面的互补性,协调相互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努力在三者之间寻求平衡。协调是这一原则的核心价值。以上这些原则都是普遍性的,但城市是地区性的,地区的特殊性又受自然地理和社会文化两方面的影响。因此,这些原则的具体应用需要与空间、时间和人(社会)的结合,在特定的空间中有不同的应用。

(三)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不同的废弃物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和烟尘排放的管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畅通的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质供应系统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社会服务、医疗保险、劳动就业、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覆盖率指标,而且还应布局合理,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条件。

从生态规划内容可以归纳出一些具体的城市生态规划目标:从人类的角度来说,城市中具有合理的人口规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从土地的角度来说,城市用地结构合理,开发有序,土地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城市功能获得适宜的生态区位;从空间的角度来说,城市空间与其承载的城市功能相适应,具有高效、低耗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和异质性使得城市既呈现动态发展的态势又保持稳定有序的结构;从环境的角度来说,城市功能的发挥不超过其环境容量的限制,促进城市健康、持续发展。

归根到底,城市生态规划最主要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城市居民作为城市中的主体,在生态规划中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精神,围绕主体――人来展开各种规划措施。城市生态规划的对象主要是城市中的各种生态关系,这种生态关系又集中体现在以土地为基础的人与环境的关系上,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不断优化城市建设、利用保护城市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的主要宗旨,体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沈清基.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特征探讨[j].华中建筑,.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3]王发曾.城市生态系统基本理论问题辨析[j].城市规划汇刊,1997.

[4]王祥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2002.

[5]沈清基.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规划师,,(3).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十二

摘要:介绍了生态建筑设计的概念,指出我国生态建筑发展存在的问题,说明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基木原则,并讨论了生态建筑设计的具体对策,提出合理的建议,供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关键词: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设计原则。

1生态建筑的概念。

所谓生态建筑设计就是运用生态学的思想,按照以人为本的设计理论,从人、建筑、自然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出发,设计出能够实现人、建筑、自然三者和谐统一的最优关系的建筑,使建筑与环境之间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它既要为人创造一个舒适的空间小环境,同时又要保护周围的大环境生态建筑是史高层次上的回归自然,它依赖于许多相关技术的最新发展,以及根据具体条件对这种技术的最佳搭配,无论使用何种技术一定要将建筑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形成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良性循环体系:将建筑视为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态因索,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序地循环利用,获得一种高效、低耗、少废、少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生态建筑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能利用再生资源。节能的技术原理是通过蓄热等措施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并充分利用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利能、海洋能、生物能等。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在建筑设计中结合不同的气候特点,依据太阳的运行规律和风的形成规律,利用太阳光和通风等竹能措施达到减少能耗,应用材料的蓄热和绝热性能,提高维护结构的保温和隔热性能。

(2)材料的再生利用使用再生或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和资源。

(3)减少废物排放,避免向外界环境排放有毒有害的污染物。通过各种手段在排放之前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应考虑建筑物周边环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以及建筑物室内环境对居住者健康的危害等因索。

2生态建筑的技术策略。

由于生态建筑的理论起步的时间并不长,其设计建造涉及到众多的学科,运转实施起来就更加复杂,所以虽然有上述一些成功的范例,但从世界范围来看,其设计和建设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模式。生态建筑是一新生事物,新理论、新材料层出不穷,但并不意味着其设计和建造必须采用高、精、尖技术。国外确有一些生态建筑移植了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等高新科技,但也不乏对传统技术进行改造的做法。对高新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取舍应视实际情况而定,在发达国家具有良好效果的生态建筑技术,对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一定是可行的方案。在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不同国家和地区应当结合自己的工业发展水平、建造技术和材料,探索符合各自国情的生态建筑建设技术和方法。

从建筑设计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木技术策略,应当重点考虑规划选址合理,顺应气候条件。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生;选择可循环再生的环保材料、减少环境污染;优化空间组织达到良好的自然通风、采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能源;提高材料热工性能,实现建筑隔热、防晒和保温,降低空调能耗等空间设计和构造设计方而的措施。生态建筑是一个技术集成体,许多技术问题比如节约能源、污水处理、太阳能利用等,并不是建筑专业的内容,需要专业工程师配合工作。

生态建筑设计是将建筑这一人工物置于自然环境之中,组建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应充分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以及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生态建筑历经数十年的.实践,逐渐形成了一些重要的设计思想、原则、方法。从本质上讲,生态建筑设计是种生态伦理观、生态美学观共同驾驭的城市建筑发展观。在实践中的生态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尊重自然的原则:建立正确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尽量减少对原始自然环境的变动。

整体优先的原则:局部利益必须服从整体利益,暂时性的利益必须服从长远的持续性利益。

经济性原则:对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提倡“4r”原则。

乡上化原则: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结合地区气候地形地貌。

安全性原则:社区环境设计不仅要保证居民日常生活安全,还要考虑突发情况下的安全。

方便性原则:社区环境对居民提供的方便性服务主要体现在社区的内外交通、内外系统关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服务方式的便利程序上。

舒适性原则:一般应当保证居住区环境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无污染,安静无噪声,宽阔的绿地和活动空间等。

4继承历史而融入城市。

城市不仅是人类为满足生存发展需要而创造的人文环境,更是文化的载体和容器,它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承载着人类文明的精华。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使城市的风貌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更具内涵。城市建设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同时期的文化链条要衔接好,因此不可切割城市的文化,要妥善保护保存历史风貌,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进行开放式设计,使建筑融入城市轮廓线和街道尺度之中,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和生活惯例,保留居民对原有地域的认知特性,使建筑与城市和谐。城市规划要有前瞻性,避免窒息环境,使所有构成元索在共生中蕴含共性的文化及价值取向,在多彩的象征意义中丰富城市形象。

5结语。

生态设计思想是人类对20世纪造成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生态建筑的理论与实践反映了建筑师应对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丰富了现代建筑的设计理论,开拓出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可以预见,生态建筑将成为21世纪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中国建筑师理应将生态原则整合融汇到建筑创作中,在实践中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学习国外的经验,以适合自己国情的方式克服环境危机带来的生存和发展危机,创造出真正可持续的建筑。

参考文献。

[1]@韩继红.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和技术——上海绿色建筑示范楼技术集成体系[j].住宅科技,,(4).

[2]@蔡镇钰.中国民居的生态精神[j].建筑学报,,(7).

[3]@胡永东.对生态建筑的认识及设计要点[j].工程与建设,,(2).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十三

摘要:人们在城市生活中渴望获得更多的高品质环境,湿地生态环境的存在,在对水源的涵养和小区域气候的改善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湿地在对提升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整体竞争力上发挥着越来越多的价值,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城市湿地的建设同样对丰富城市景观的类型提升城市建设的层次有巨大的作用。故在本文中主要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城市湿地景观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十四

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促使大量工程活动频繁出现,从而引发自然地质改造工作出现较大变化,随之不断出现环境工程地质相关问题,而对城市环境的工程地质进行具体研究和勘察,逐渐被人员所广泛关注。对此,文章对现代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进行分析,并针对研究问题进行详细探讨,通过相关有效措施的应用,从而促进城市环境工程地质得到改善。

对于现代人类而言,城市作为重要聚集地,在社会进步、城市化加快下,人类也随之加大了地质环境的改造力度,长此以往,导致城市地质环境出现严重破坏。与此同时,城市地质的变化也会引发各种问题,甚至危害人们生命安全。基于此,我国需要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技术进行重点分析,意在营造良好城市环境,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

在现代城市的工程建设中,其发展趋势呈现出“高,多,大”的基本特点。城市化属于人类社会重要演化过程,其涉及范围相对较广,如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空间等转变,而以上这些转变又会随之呈现内在联系。就发达国家而言,城市化背景下其变化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促使城市人口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非城镇人口为了生存发展,只能谋存生路,从而导致城市生产、住房、地价出现不断上涨,使建筑物出现高空发展。近几年,在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剧下,城市建设愈发频繁,尤其表现为高层建筑,使其具有建设速度较快和数量多等特点。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下,地下空间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另一发展趋势,促使地下空间得到有效开发与利用,例如:地下交通,通过长期不断发展,我国已经占据世界前列,但是,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增加,直接对我国城市环境工程地质造成不同程度影响,从而引发各种地质问题。

(一)地表工程。

在城市人口逐渐加剧下,我国为了更好解决城市的用地问题,开始加大了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的建设力度,尤其平原地区为实现城市化建设,对耕地的占用,而山区的城市建设则是以山坡开发为主,由此造成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和软土地基等问题频繁发生,当边坡失稳和水土流失等问题持续发生时,极易导致环境的再次破坏,甚至危机后代。

(二)地下工程。

城市的工程建设中,地下空间的发展属于较为重要的.一个建设项目,但是,随着地下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对城市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也会随之增加,例如:生态环境的逐渐恶化、地面变形以及洞室围岩的失稳等。另外,在地下工程施工过程中,地面变形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地质问题,较为典型的案例:日本东京在地铁施工过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引发地面塌陷,对于我国地下交通的建设人员而言,该事件无疑会起到一定的警示作用。

(三)水资源。

中国水资源的总量位于世界第六,而人均水量则是总人均水量四分之一,是目前贫水国家之一,全国缺水城市更是超过三分之二,因此,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已经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部分城市因为过多采集地下水,导致地面出现塌陷或沉降问题,例如:太原、上海和宁波等城市,以其中的上海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累计沉降数量已经达到2.63米左右,具相关统计发现,全国由于地下水超采所引发地面塌陷大约800左右。

(四)废弃物。

在城市工业快速发展下,工业废弃物也随之不断增加,其中固体废弃物的堆放问题日渐恶劣,例如:生活垃圾,通过对生活垃圾相关调查显示,其总量呈现每年以八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由于固体废物难以进行有效堆放,导致许多工程地质出现环境问题,如地表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等。

(一)关键技术。

在城市环境逐渐恶劣下,对其进行工程地质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地学重要研究内容,其中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研究的关键技术具体包括:预测技术、改造技术、评价技术、计算技术、绘图技术等。而在环境工程地质学中,重点是对预测工程建设作为研究课题,详细研究环境影响因素,为改善城市环境提供有力支持。而地学研究过程中,预测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强化该项工作不仅可以全面了解城市环境情况,而且还对工程地质质量的改善起到一定促进作用。部分规模较大的建筑工程,在选址与规划前均会对工程地质进行环境评估,例如: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由此得出,地质环境监管、地质灾害防治均需地质勘探技术的参与,该项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从而真正发挥技术自身价值。

(二)发展趋势。

根据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地质环境研究工作发展趋势如下:第一,必须要在短时间构建城市环境质量系统和数据库,在计算机技术逐渐完善下,制图技术、工程地质数据库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工程地质系统,需要尽快完成城市环境质量系统和数据库的建立工作,并将其作为研究重要方向。第二,对城市的三维空间给予高度重视,同时强化工程地质预测、评价等工作,使其形成较为完善的预测体系、评价体系,从而全面掌握工程建设所导致的环境问题。第三,加大城市环境工程地质的研究力度,并将相关理论和标度方法作为核心,促进环境工程地质学的更好发展,使其取得跨越式、突破性成绩。第四,积极探索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两者相协调的发展道路,从而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结束语:

总结上文,在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目前,该项研究和原有工程地质的研究存在较大区别,其中前者的研究内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且研究方法相对比较综合,其研究成果同样呈现出一定的预测性、准确性。因此,对城市环境工程地质进行具体研究至关重要,并通过相关措施的优化,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十五

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拉动内需成为下一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出发点,而拉动内需就要发挥流通业的关键作用。我国流通业发展仍然面临严峻的问题,要使流通业担负起支持我国经济稳健增长的重任,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发展我国流通产业。

关键词:流通业问题对策。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经济受到巨大挑战,扩大内需成为下一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使我国流通业也面临新的冲击。流通作为社会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流通作为重要一环,更是深刻影响着生产、分配和消费。同时,流通也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对于国家提出依靠扩大内需来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策略,目前来讲,不仅要依靠生产企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采用先进技术,改善产品结构。进一步的,要实现生产的价值,就要充分发挥流通的作用,打通商品流通各个环节,使商品价值迅速实现。经过30多年发展,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繁荣的今天,我国商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不仅生产者所需的原材料要从市场上购得,而且生产者要依靠流通提供需求信息来组织生产,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流通对消费的影响也日益显著,甚至决定消费。流通不仅使得商品能够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而且,发达的流通业能够引导和创造消费需求,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创造更高的附加值。

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流通产业市场化程度大幅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有所改善,同时流通业对外开放和信息化程度也有提高,但目前我国流通业发展现状仍不容乐观。面临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技术化的新形势,在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要想顺利实现依靠扩大内需来带动经济发展的目的,使流通业担负起支持我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就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流通产业。

一、目前我国流通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1.流通主体发育不成熟,流通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不高,运行效率低。

我国流通业近年来在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在企业增长、店铺建设、业态创新上有较突出的表现,但整体运行效率和运行质量仍难尽人意。其根源就在于我国流通企业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内部发展不平衡,不能集中优势资源实现规模效益。另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流通产业集中度低,流通产业分布分散;且由于资金和技术限制,进一步制约了流通产业的规模扩张,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型专业流通企业严重缺乏,在整体上阻碍了我国流通业的前进步伐。

2.流通业服务功能尚不完善,服务质量和水平有待提高。

流通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实现商品的流动,更重要的是提供覆盖流通全过程的服务。服务质量高低已经日益成为流通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和主要利润来源。但目前我国物资流通配送企业分散,未形成统一的物流配送网络,流通成本高、效率低,同国际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市场交易组织和中介组织发育不完善,在交易过程中无法有效代表市场主体利益,使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服务质量低使流通所创造的附加值较低,不仅不利于流通产业本身利润的实现,还会影响到生产价值和消费效用实现,阻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我国流通业信息化科技化程度较低。

科技化和信息化程度低是我国整个流通产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物流业为例,与国际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物流技术还十分落后,物流仓储仍以手工作业为主,物流信息系统建设缓慢,物流国际化标准建设滞后。而美日等发达国家已将科技广泛应用于流通产业,大大提高了流通产业的效率。

4.流通业的政策法规亟待完善。

流通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流通现代化和国际化政策的支持,离不开保证流通业有序发展的政策体系。然而在我国,这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度还不很完善,许多地区还存在着保护当地流通企业的区域政策,规范流通企业参与国际化竞争的相应政策法规还很不成熟。我国流通产业的政策导向力还较弱、体系性欠缺,需要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地加以完善。

二、针对我国流通业目前的问题以及下一步发展要求。

1.进一步建设现代化流通体系,提高流通的组织化和规模化程度。通过整合商品市场体系、市场监管体系、商业信用体系,市场法律体系,发挥协同作用,全方位建设和发展市场流通体系。

通过发展连锁经营,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通过供应链管理整合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促进流通企业的大型化专业化整合,发挥规模经济效益,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充分自由流通。进一步搞活中小流通企业,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科技创新资金等方面,支持中小流通企业发展。并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物流服务、人才培训、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扶持。

2.提高我国流通业对外开放程度,真正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流通体系。运用外资来扩大流通业规模,吸收跨国公司先进流通经验和技术,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加以利用,实现我国流通产业跨越式发展。鼓励有条件的流通企业到境外开展流通业务,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3.提高我国流通产业的科技化和信息化程度,推动我国流通产业的全面升级。尤其是对于零售业来说,通过现代物流信息技术的运用实现规模化,构建与我国居民实际消费情况相适应的物流信息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4.积极推进物流配送发展。一是积极培育物流市场,建立社会化的区域物流服务体系;二是塑造完善的物流配送格局,加强企业内部物流配送中心,整合物流资源,建设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企业,要积极组织生产资料分销企业完善服务功能,为生产企业提供原材料及零部件配送业务,力争建成提供大规模、多品种、高效率服务的物流配送体系。

5.加大流通体制改革和政策协调力度,消除流通业发展中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政府在强调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时,应当采取适当政策扶植流通产业发展,给予必要财政支持;针对长期以来造成的条块分割和地方垄断现象,制定相应的反垄断政策,打破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解决各类企业在竞争环境上的不平等问题,促进流通现代化,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精选城市交通规划的研究论文怎么写篇十六

21世纪将人类带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与此同时,我国医学界在世界领域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新环境下,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再也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地破茧而出,如慕课、微课、pbl、tbl等教学方法的出现为现代临床医学教学增添了绚丽的色彩。然而,任何好的教学方法都有局限性,不可能包罗万象,都有相应的适用对象,只有正确使用,才能将各种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本文拟就在现代临床教学中如何扬长避短,正确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提高临床医学教学质量探讨如下:

1我国临床教学方法的背景。

传统医学的目的主要是生物模式,即把人当病人,当做有病生物体,医生的主要职责是救死扶伤,治疗各种疾病。笔者认为这不仅影响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现代临床医学教学模式中,正朝着“生物—心理—社会”人性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突破,医学生不仅要学习医学科学知识,还要融入人文知识,加强科学思维的训练,提高他们综合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爆炸的时代,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得到最大的收获。

2现代临床教学方法与利弊分析。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医历史源远流长,早期的华佗以及《本草纲木》被世人所认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教育在国人眼中变得尤为重要,医学教育正顺应时代的要求发生重大变革。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中,要求老师传授,学生听讲,这种“边授边听”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想象空间。当今,临床教学领域出现了多种教学方法,如pbl、tbl、慕课、微课等新的教学方法给我国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注入新的活力,极大地拓展了学生新的视野与思维。

2.1pbl———问题式学习。

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真正的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1969年,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正式把pbl教学模式引入医学界,那么到底什么是pbl呢?pbl是一套设计学习情境的完整方法,它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在新的模式下,学生将成为主角,而老师是观众、群众演员、配角、导演甚至副导演的角色,那么,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有何突出的地方呢?在pbl教学模式中,医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或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对相关医学问题进行探讨,在此期间,学生们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对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并提出质疑,在这里学生与学生之间没有等级之分,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是主角,我想这时有人会质疑老师是干什么的呢?pbl有什么优缺点呢?笔者认为,它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通过实际、复杂的任务,让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才真正是知识的发现者,而老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万事有利必有弊,通过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知识和发现知识,这是pbl教学的一大特色,但是做不好的话,它将成为其教学模式的一大缺陷,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探索知识,或者所参与的课程与所学的并无直接关系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更为严峻,教师不仅对所授知识非常了解,而且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做到随机应变、灵活运用所授知识进行解答。据调查,pbl在医学临床教学以及其他的领域都有重大的贡献,通过现场临床知识学习,学生可以更直接的接触病人,极大地扩大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想象能力。

2.2tbl———团队为基础的教学。

tbl(teambasedlearning)是由larrykmichaelsen等其他学者共同研究的一种以团队为基础,提倡课前预习和预习测试,并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的现代教学模式。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最大特色就是以团队为基础,利用一定的资源在课前可以选择自主预习或者以某一小组进行预习,这样就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所学知识进行了解和探讨,在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具体讲述或者以团队形式进行积极的讨论和研究来发现和自己所了解的是否一致。tbl使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通过课前预习和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来获取并运用知识的过程。tbl可以大幅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加强了以团队为整体的重要性。目前,tbl在中国的大多数地区已经实行并取得了很好效果,那么tbl有何优缺点呢?笔者认为,tbl可以高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团队以及师生的讨论可以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通过教师安排临床学生们可以进行现场学习,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在tbl中,老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几个团队进行比赛,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增加医学生对医学知识的渴望性。对于缺点,据调查,我国临床医学界最开始并没有实行这种教学模式,是因为长期的被动式学习,导致学生思维定式和懒惰性,而且tbl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毅力,资料显示,一部分学生并不能完成每天的任务,这样就导致了这些学生有很大的挫折感和失败感。

2.3慕课、微课。

最近,慕课、微课以及翻转课堂在全国临床医学界流行起来,为什么这种医学教学模式如此的流行呢?原来这些全新的医学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上课。。加拿大的乔治、西门子等人首先提出了慕课概念,慕课是指专家把大量的学习资料上传到网上,学生们可以利用课间的休息时间把所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复习,或者某些不懂的问题可以在线查找。慕课有以下几方面优点:1)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时间对不懂得知识进行互联网在线查看,例如在手机上就可以进行播放,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选择慢放,直到听懂为止。2)来源广泛,慕课采用互联网技术,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大量的宝贵资源,包括很多老师没有涉及的,在慕课上都可以查到。3)利用现代学生们的好奇心,临床医学学生们可以利用手机在线查看临床视频。慕课的缺点:1)由于慕课更加吸引人,所以可能导致课堂氛围不够活跃,太过依赖慕课等。2)传统课堂精彩的讨论,慕课无法呈现出来。与此相比,微课的含义与慕课有些相同,笔者看来,微课更像广告,一节微课的时间仅仅5到8分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教师将一节课所讲的重点内容利用几分钟的时间再次强调一遍,他的优点在于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能力,使临床医学本就是很不好记忆的课程变得重点突出,利用慕课、微课可以一定程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临床教学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3现代临床教学方法适用对象与教学效果。

pbl、tbl以及慕课、微课等现代教学方法无疑是临床医学教学方式改革的结晶,根据这些方法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授课群体是教学者充分利用这些方法的前提。pbl适用于跨学科的学习,可以从一个问题出发进而整合各个学习领域。例如,在分析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时,不仅要求学生了解高血压发生的病理机制,还要求学生从环境、遗传、心理等各个方面全面进行分析。tbl适用于复杂问题型的学习,需要团队的配合,同时训练了各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对于帕金森综合征的学习,该病是神经内科较为棘手的疾病,且病变较为复杂。因此,需要学生进行分工合作,在上课前找出该病发生机理、常见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治疗方法以及预防。对于慕课和微课,比较适用于那些小而零碎知识点的复习和巩固。pbl、tbl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追捧,据调查,我国现代临床教学模式中并没有完全独立的应用某种教学方法,而是大多将两种或者更多种方法进行整合。慕课、微课教学效果也比较显著,对学生成绩以及动手能力的掌握带来了最大的帮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