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故乡情怀散文(大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3 17:41:12 页码:10
故乡情怀散文(大全13篇)
2023-11-23 17:41:12    小编:ZTFB

总结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和方向标。可以运用一些实证研究的方法和工具,对自己的成果和效果进行客观的评估和分析。你可以通过阅读一些优秀的总结文章,获取灵感和写作技巧。

故乡情怀散文篇一

凭栏远眺,才创造,逝去了几度繁华。岁月的美好,在时光的打磨下,悄然逝去。回想,才创造,那些纯粹的,快活的岁月,随风已远逝。任凭我们去追忆,不管我们的悼念。久违的故乡,数日的怀念,却只能在指尖淡走苍凉。

回想一望,若干亲信,若干兄弟,都渐行渐远。那些或光辉,或寂寞的.日子,也都似这般,尽付断壁残垣。人生,或许就是一场孤单的路程,但并不是寂寞的,因为有你们--我的兄弟。风风雨雨,六年小学,三岁首年代中,如今,三年高中也已将尽,若干陪伴若干欢欣,让我们珍爱吧。

想放弃时,想一想家中的父母,他们为了我们,风吹日晒,起早贪黑,为了他们,我们也要尽力。十八年前,因为有了我们,家中于是有了暖和。跟着时光的流走,家中的灯亮了又暗,暗了又亮,直至我们逐渐远去,灯光只能让我们了望,可即使再远,家中的灯光也一贯为我们留着,指引着我们回家的偏向。那是亲情的光线那是爱的光亮。

人生是一场追梦的路程,你与我,追了十八年,在这距高考不到百天的时刻,我的兄弟们,让我们一路冲刺。

故乡是什么?故乡,我想,本不存在,直到你背起行囊的那一刻。所以,不要比及远离故乡,四处流浪之时,才想起身的偏向。珍爱在家的时光,放下手中的键盘给父母一个温暖的拥抱,信赖你会认为爱的覆盖。

故乡情怀散文篇二

应堂姐的邀请我再次回到我的故乡,故乡虽说不是很远,可我已经有十几年没有去了,变化一定很大的,我紧张激动恨不得马上就到,那种思乡的心情难以用语言表达,那如蜜的亲情好甜,那如酒的乡情好浓。程琳的一曲故乡情把我带回那美好的憧憬。我亲爱的故乡,我的亲人,在这里有我儿时许多美好的记忆。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县城,井字行的街道宽敞整洁,道路两旁的倒垂柳在微风中摇拽它的舞姿,还有丁香花开的花香,顺着敞开的窗子扑鼻而来,让人吸入心房。随着改革开放的潮流,新建的楼房排排而起,美丽壮观,给家乡增添光辉的一页,昔日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当然,最耀眼的是城东南角的宝塔依然矗立在那里,日夜兼程,饱经岁月的洗礼。在那里曾经留下我童年的足迹。

我最想去的是我的母校,那里有我童年的梦,有我童年的理想。那是我走向人生旅途第一步的地方,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是我的难忘,还有我昔日的老同学不知你们在何方只因我多年不回来,有一些疏远了,但是我们的友情依然在我心中丝毫不减。魂牵梦绕的故乡,我时时都没有把你忘记,我想您了,我的故乡,我会回来,回到您的身边,品尝家乡的美味,闻听家乡的气息,感受亲人的.温暖。我的故乡,我的亲人。游子在外愿您繁荣兴旺。

我还曾经记得城东门外有一个长堤大坝,我经常和伙伴去那里玩耍,在大坝上慢步,大坝下面是一条沙河,日夜不停的吟唱着美丽的歌谣,欢快的奔向远方。与伙伴们挖野菜,下河戏水,柳树林里不时传来布谷鸟的歌声,那种欢乐的场面仿佛就在眼前,我日夜思念的发小,同窗好友,我多想与你们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回到从前,絮叨童年的往事,度过一段美好而难忘的时光。我爱你,我亲爱的故乡,我虽然在外地生活,但是故乡有我的思念。

故乡情怀散文篇三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伴随着微风,拂动着弥漫山间的薄雾,折射出五彩斑斓。

那连绵不断的山脉,无论春夏秋冬,都云雾妖娆,“云雾山”便以此得名。

云雾山,汇聚天地之灵气,犹如蓬莱,媲美仙境。

那山脚下,便是我的故乡。出生于灵气之地的我,自然也沾了些许光。从小,便融于自然,连性情也犹如那连绵并矗立的云雾山,睥睨万物,性傲而性独。

佛曰:因爱故生忧。正因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情,心中都是满满的爱,才有淡淡的忧伤,浓浓的依恋。

此时,身处异国他乡的我,才真正有切身体会。体内,那一颗炽热的心灼烧着,交融着,希望那一团团火焰,能让那生我养我的云雾山,感受到些许温暖。

云雾山脚下,有一块巨石,名曰:猫子石。传说,这块石头曾经作孽人间,食过往牲畜,被雷公惩罚,天降闪电,劈掉了一块,这块石头血流不止,到现在仍有痕迹,而劈掉的一块,落到了巨石的脚下,据说那正是它的下颚,因此,这块石头再也不敢作祟人间,而这块石头形似猫,故曰:猫子石,而那块被劈的石块,成了过往行人的栖息地,饮酒,弄茶,下棋,其乐无穷。

小时候,我们喜欢爬到石头上面去,躺在上面睡大觉,玩玩游戏,天真无邪。自从石头旁边修了一口可供全村饮用的井,就没了以往的那种情趣,那种天然,被破坏的,就只剩依稀的记忆了。

每次回到故乡,我都会爬到那块石头上面去,望着蓝天,亦或远处起伏的绵延山脉,亦或万树葱茏的'山脚,而内心却被冷冷清清所充斥,记忆中那种乡情,已经被城市化所替代,人们奔波忙碌,到处都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可山还是一样的绿,水还是一样的清。

我仍然爱着我的故乡,你给我的不只是生命,而是爱恨交织的故乡情。

我爱,是因为你生我育我,带给了我美美的记忆。

我恨,是因为你自私,无情,背叛了初衷,空虚了我心灵的归属。

可是,打心底,我还是爱你的。

因为只有回到故乡,心里才会荡漾一丝丝暖意。

我好想,再一次仔细得看看你,脉脉含情。

也许,等我老的那一天,我会伴随在你的身边,与你一起看日落日出,与你诉说我的故事。

那是多么美的事情,那山,那云,已然在心间。

故乡情怀散文篇四

许多年以来,不敢面对老爸已经离世的现实,冥冥之中,老爸始终与天国无关,那温热的气息,似乎从没离开过我的指尖,每每提起笔,好像就触摸到老爸的艰辛。

时光摧残了思念,老爸离去的多年后,自己也踽踽着步履,步入中年,儿时的记忆总在不经意间,爬上记忆的摇椅,在风中荡来荡去,老爸象一座大山,撑起儿女成长的路,短短的57个春秋,您沧桑走过,匆匆走完短暂而辛劳的一声,八口之家,您一个人的肩膀,本就不是地道农民半路出家的你,躬耕近百亩的农田,农闲时,赶着马车走街串巷,卖农产品,为的就是给儿女们多换点学费,少时不知事的我们,除了上学以外,能帮您多少是多少,你始终无怨无悔的奔劳。

可是,当病魔把你击倒时,你却流泪了,沧桑的脸老泪纵横,你担心满窝的雏燕,从此没了可以依赖的根。

本来能写得一手好字的手,却在病魔降临的一刻,笨拙,僵硬,干裂,你哭,从此再也无法梳篦儿女缓慢成长的年轮。

而今,飞出的雏燕想归巢,觅那一直未曾荒芜的老根,可是,您却不在了,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苍凉,让我以赎罪的心抱憾今生。

半轮月,一怀乡愁,不是游子,又怎知人在天涯的忧?

多少次,午夜梦回,泪湿青丝。

多少次,梦回故里,哭倒在老爸的坟冢前,杂草与星星零落的野花迷断游子的眸光。

一份大爱深埋在千层土壤下,一份思念借长风,送天路,一缕幽魂,您在那边可好么?

老爸,你是否还记得回家的路,我曾笑问过你,你骂我混,谁都逗,可是,那次你走后,我梦里哭醒,你知道么?梦里,你真的走丢了,半个月过去,恶讯传来,你旧病复发危在旦夕,我与妹妹在千里之外,拼命的往回赶,然,你却无情的走了,没有等女儿的到来。知道么?那一刻,女儿痛断肝肠。

从此,你真的永远的走丢了,我再也触摸不到你长长的眉毛。再也找不到老爸暴怒时那种吹胡子,瞪眼睛的恨与爱。

而今,又是八月金秋时,还有两页就是与你最后诀别的日历,我抱着那一页泛黄的记忆,久久不肯离弃,只因,那一页有你最后的气息。

十三年了,我的双脚始终在外游离,故乡的云和月,始终照不到我凌乱不堪的足印,只有我一颗思乡的心,穿越空间,于梦中掬一捧您长睡地方的黄土,掩埋自己裸露的白骨,想与您一起完成异域旅行。

可是梦醒时分,我依然没有勇气去拾故乡的风沙,来填埋自己虚空的灵魂,也许,是世俗的虚荣吧!我始终不愿回自己曾梦里千回百转的“家”,因为我不能荣归故里,不能风风光光的给您行百孝大礼,因为我很失败,让您很失望,多年的打拼,最后是一无所有。

贫瘠的灵魂,贫瘠的情感,再视金钱如粪土,我是真的贫瘠之极,愧对您的谆谆教诲,至今在那本泛黄的日志本上,依然保留着您激励女儿的那首诗:

革命前途万里程,

前进途中放光明。

希望吾儿努力学,

一往无前当先锋。

看着那浅浅的几行字,感觉那沉甸甸的父爱,真的无颜回乡面对曾经对我期待之深的老师和父辈们。

所属专题:中秋节文章专题:中秋节散文,中秋诗歌祝福等。

故乡情怀散文篇五

城市与乡野的最大差别在于:城市喧哗,而乡野宁静。

毕业至今已近一年时间,而我却有一年有余没有再执笔作过文章,很多朋友都说我已经淡然了文字,我亦同感。

文学曾是我多么骄傲的外表,那意气风发,如堪品流的文字曾让多少人眼红与嫉妒。如今,现实的无奈,加许自我的懒惰,何止又让多少关注我的人失望。“现实真的是一种万能柔和剂吗?能将不同的梦想随大流的洗礼最终变得圆润而失去原有的色彩斑斓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始终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问题的本身并不重要,往往结果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答案。

窗外又下起了小雨,这段时间经常有雨相伴,下雨也不会太久,下一会儿就停。有人说:“雨是人的心情写照,心情不好时,晴也是雨。”

有雨的世界总是最安静的,因为只有雨声。似乎我们平常所听见的动物吵闹,都只是为寻求一场雨的宁静。

或许,此刻的故乡也在下雨吧。

我放下城市的繁忙与喧哗,跟随雨声的脚步踏进记忆中的故乡,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四处忙活着接屋瓦漏缝的雨,地上坑洼湿润;几只遍身淋湿的家禽挤进屋内,缱绻一团;几根柴火烧着一壶啼叫的水,白雾直冒;旁边的草垛,一只花猫正勤奋地舔舐着身上的毛;屋外传来一声犬吠,邻家婶子来借盆器接漏雨。

雨继续下着,似乎没有停收的意思。

以前,我常经历这些事,而现在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移交给爷爷。奶奶跟三叔住进了城里,留爷爷一人在家,爷爷的固执俗套全是为了守住祖辈父辈留下的.根——那十几亩贫瘠土地。

乡野的“野”并不是指野性,而是指自然的纯朴及原始的味道,是一种善良的体现。

种庄稼是很有讲究的:一看时令,二看换种。时令即为按时播种和收割。换种即是在贫瘠的土地上每年种上不同的庄稼,因为矿物质被物种的选择吸收性及庄稼本身残剩的养分,对下一季庄稼的收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锄灰,松土,播种,施肥,除草和杀虫也都是丰收的关键因素。

土壤是种子的衣服,粮食是农汉的生命,所以土壤便是农汉的根;岁月是时间的磨合,农汉是游子的牵挂,当然故乡就是游子的心。

所谓落叶归根。

城市的晴天,时而也能在僻静的角落处听见几声鸟啼,远外的灯塔比起梵天的星辰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这并不影响我看风景的心情。乡野的晴天,我喜欢独自走在松树林地,看近处蚂蚁觅食,听远外鸟儿歌唱。感受这大自然纯粹的气味,你会发现:原来,动物也有它的自在和快乐。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我喜欢看见别人幸福的样子,似乎感觉自己也幸福一样。我一直追寻的梦想:快乐,自由和幸福。儒家修身,佛家渡人,道家求道,相比三者而言,我更乐意接受道,并不是我跟道家有什么渊源,我也只是个凡人,红尘中的一粒沙子。了解宇宙苍生,万物循环,我认为:我们每一个生命体今生注定修己,无论前世种种,今生何样,道才是需要我们一生修己安身,立命笃志完成的使命。别人无法完成个人的修为,正所谓:“道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我不喜欢宿命的安排,更不喜欢随波追流,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快乐也好,悲伤也罢,总归是自己的选择。

故乡是我生命的开始,也是我修道的第一步。人生中很多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自己第一步的选择。“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也正是这个道理。人生是没有彩排的,都是现场直播,对与错也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而第一步也往往是人们最爱回忆的一步,学会思考,更应懂得感恩。

故乡情怀散文篇六

难以淹没灯火的洪流。

南方城市的'冬天。

依然绽放笑容。

远处高楼虹霓。

就像家乡山冈的星星。

来来往往双双影。

就是家乡河边你我水中情。

夜已晚拖一身疲惫独自回。

脚步清点一路雪花。

城市风情留在大街。

独享,家的温馨滋味。

你的歌声轻轻把我包围。

厚厚的一身酸疼慢慢消融。

倒满家乡烧酒一杯。

家乡炒花生咸香满口碎。

再满一杯。

手机里三岁儿子声声爸爸甜又脆。

够味,再满一杯。

早晨你说妈妈病好笑容久违。

高兴,加一杯。

我不醉。

酒香酒亮有你嫣红笑微微。

不知为何。

杯中有我滴下的泪。

雪落无声城市未入睡。

我没醉不能醉。

只是太累。

揉揉眼眶最后一杯。

借酒香写写日记醉梦归。

梦回家乡静静把田园守卫。

梦回家乡紧紧把你和孩子依偎。

雪落无声城市无梦。

我比城市清醒。

立誓为定。

儿子的明天。

脚踩异乡路。

背井离乡为哪般。

立志家乡荒山变金山。

表弟有为回乡创业。

抡圆日月不等闲。

故乡情怀散文篇七

上次回老家是在二十年前堂弟结婚时。

我的老家在湖北荆州一个很偏僻的小山村,离最近的小集镇有十公里,步行是唯一的选择。山村的路,实为田埂,狭窄、弯曲,走在上面不可随意闹腾,稍不留神就会踩空跌落到路边的沟里,摔得个嘴啃泥。山上的路更是崎岖不平,低头数坑洼,抬头数树丫。路面的土是黄基干土,很粘。如果遇到雨天,要把裤子卷到膝盖以上,用脚丫趾稳稳地抠住泥巴后碎步移行。这深一脚浅一脚,那黄泥巴浆能溅到后背的衣领上,有时还会踩到牛屎猪粪。

现在回去就轻松多了,平坦宽阔的水泥公路像蜘蛛网似的延伸到了每个乡村,贯通着省道,还连接着国道,四通八达,交通非常便利。我和父母双亲一同坐在车里,甜蜜地说着老家的亲戚们、儿时的伙伴们,还欣赏着沿途的风景。

一半的路程是在山上的松树林间行驶。这里的山不高,算不上崇山峻岭,却是一座接着一座,连绵起伏数十公里,郁郁葱葱,含蓄而宏伟。靠近公路边的松树,树干清秀,像值勤的哨兵,静静地站在这里守卫着大山,迎候、送往路上的行人。树枝随着阵阵轻风,舞动着纤柔的手臂,向我们招手致意。枝上的排排松针,如同身着绿色裙妆的窈窕淑女,轻盈舞蹈,曼妙风情,这般热情一点也不比黄山那颗迎客松差。放眼望去,山上的松树一排排、一列列,高大挺拔,苍劲俊美。行驶在这林间的公路上,犹如倘漾在绿色的怀抱中,非常惬意。

这片松树林山叫“石螺山”。因这里的水田边水沟边,只要有水和泥巴的地方就会有石螺,而得名。

现在已是冬天,山上枯黄的茅草怎么还没有砍呢?记得那时到了十月份,我们就得上山砍茅草,一捆一捆背回家,作柴禾用,也利于来年的茅草再生长。砍掉那些杂树或一些形态弯曲的小松树,以便冬天取暖。

“没想到这山上的松树长得这么好,不知道这山上还有没有菌子。”我问母亲。

母亲说:“这座山被石螺山林厂承包后,种植了大量的松树,每座山头上都建有哨所,还有人巡逻,才有了现在这片密茂的林子。现在乡村里做饭用沼气,取暖用电,这些茅草谁去砍啊,一层层烂在山里,菌子很难长出来,今年秋季雨水又少,哪里还捡得到哟。”

每年的八、九月份,雨水充沛,气温适宜,在这松山上的青苔中和茅草丛中,会自然长出很多野生菌子,其中最多最好吃的是“雁(按)喃菌”,因这季节里有成群结对的大雁在这松树林子里细语呢喃,本地人把“雁”读着“按”,故称“雁喃菌”。因菌子的味道和营养能与燕窝媲美,也叫“燕窝菌”。

儿时的我,每到这个季节,都会约上同村的伙伴们,拿着竹篮子和一根短竹竿,叽叽喳喳笑笑乐乐地一起上山捡菌子。捡这些菌子一般在雨后。草丛中的菌落,受到雨水的滋润后,在草丛中蹬着小腿,伸着脑袋,比赛似的向外面伸展,像刚出生的婴儿,东瞧瞧,西望望,用好奇的目光观察周围的一切,也在等待着我们把它们带出山林。

听老人们说,山上的草木、动物都有灵性,进山会打扰这些灵性之物的清静,要向山神报告,才有平安和收获。我们来到山脚下,手牵手站成一排,面对着大山齐声高喊:“我们进山啦——!”听到了山谷里的回响声,那是山神同意了,才可以进山找菌子。那时山上的茅草长得很茂盛,有的一、二尺有的近一米高。雨后的茅草上挂有很多水珠,得先用竹竿“开路”,一是把茅草上的水珠打落掉,以免沾湿了衣裳。二是打动茅草惊走藏匿在草丛中的蛇,然后弯下腰,看草丛中是否有菌子。

谁第一个找到了菌子,那就是在这一天里最有本事、最幸运的人,预示被山神最眷恋之人,这是恩惠。会激动得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并用最洪亮的声音向同伴们报告:“我找到雁喃菌啦”!其他的伙伴们跟着高兴、激动,应声跑过去,围在那里,蹲下身,拔开草丛,查看菌窝子的大小和多少。观察一番后,你三个他二个,捡完之后继续在这周围寻找。只要能长这菌子的地方,它的周围就会有,这次捡光了,过几天又会在原地长出来。

雁喃菌有一个特点:“菌窝子”。大多以一窝一窝地长着,单个的很少。一窝中,菌体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有的只露出了菌子头部的一半,一副羞答答的样子;有的露出了整个头,朝四周悄悄地张望着;有的舒坦斜躺着,像刚刚睡着;有的刚挺胸昂首,菌把子就能看到,立正!站好!一副得意的神态。刚出土的菌子个体小,菌子的头部还没有完全撑开,放在手里有滑滑的感觉。大点的菌子头部撑开呈弧形,内侧有一条条密密的褐色的菌纹,像梳子一样整齐地排列。捡菌子动作要轻,稍不留神,就会把菌子弄伤或划破,受伤处有褐色液体渗出,这叫“菌液”,周围渐渐变成深褐色甚至紫色,流出菌液的菌子就没味道不好吃了,所以捡菌子要轻捡轻放。每个菌窝子捡完之后,会相互叮嘱:“记住这里哟。”

“快来看啦,我这里又找到菌子啦!”不知道是谁又找到了菌子,欢快的叫着。

这里还没捡完,又听到那边在喊:“你们快来我这里啊,这里有好多好多哟。”

这边喊,那边叫,伙伴们欢喜得不得了,有些手忙脚乱。

每次看到菌子,都兴奋不已,笑声不断,欢呼雀跃,回响在整个山凹里。

有时也会听到:“你们快来帮我看看,这是不是毒菌子啊?”然后都跑过去,七嘴八舌,辨认真假,这一般都是杂菌子。

也有故意制造事端的,当我们跑到那里认真查看后,什么都没有,这下就免不了一阵嘻嘻打闹。身上的衣服不仅被茅草上的水珠打湿了,还会粘上一身的茅针,茅针会刺到皮肤,很疼很疼。看到了草中的花儿朵的,更是高兴不已,摘下来插在同伴的发稍上。有的干脆把花腾扯断,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或绑在竹竿上,高高举起做向导。若看到有谁正好站在松枝下面,弓着腰悄悄地绕过去,朝那松枝猛敲一下,当那松针上晶莹剔透的雨珠儿洒落在他的头上、脸上和身上时,敲者早就以极快的速度跑开了,问是谁,没有一个会承认,紧接着又是一阵阵欢快的笑声。

一时看不到伙伴们,也会扯着嗓子喊:“你们在哪儿啊?”

“又捡到没有啊?”

“你捡了多少啊?”

每捡完一座山,就聚集在一起,检查成果。谁捡少了,还安慰着:“下次看到菌子让给你捡吧。”还检查是否把有毒的菌子也捡到了,识别菌子的种类,对于我们山里的孩子来说绝对是内行。

小孩子捡菌子没时间性,从这座山走到那一座山,累了就在大路上休息,或躺在草坪上,或背靠背,看天上飘浮着奇形怪状的白云。

这个说:“快看那边的,那形状真像大绵羊,厚厚的云一层一层的,那极了绵羊身上卷卷的厚厚的羊毛。”

那个说:“那两朵像我们这儿的山,不知那山上有没有菌子。”

“有啊,你上去捡啊,你去啊!”

说着说着就会相互追逐嘻闹起来。有时看到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大雁,也会因为究竟有几只发生争吵,有时还和着林子里的小鸟儿唱歌。与小鸟和唱挺逗的,只要我们和着,它们就停下来,歇息在树枝上,盯着我们,眼睛都不眨一下。我们齐刷刷地望着它们,等啊等啊等它们再次欢唱时,我们又和着它们唱,哎-----它们又停下来不唱了。

“它们想唱专场!”

是啊,看到我们这群热闹的孩子们,鸟儿们在林间亮起了它天生的歌喉,只要有一只鸟儿起个头,就会引得满山的鸟儿同声歌唱,声音独特、美妙婉转,汇成一首首特色交响曲,好不热闹。

小孩子贪玩,也会迷路,那时的我们都不到10岁。

有一次,当我们把各自的篮子装满菌子后,再也没有心思去捡了,就在山上捡松果子玩。听到有人在远处喊:“快来呀,这里有一条小河。”我们一阵风似的跑了过去,那不是小河,是一条小溪。因是雨后,溪水流量增大,从高往下滚滚而流,溅起的粒粒浪花,像晶莹透亮的珍珠连成一串串。我们把鞋放在山岗上,卷起裤脚,踏着这溪水里的`浪花往下行。捡水里的鹅卵石,打水仗。也不知道肚子饿,直到天黑了,才恍然大悟:辨不清方向,回不到家了。夜幕中的山,形状都是一样,也不知道这里是哪个生产队,迷路了,也安静了。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慢慢靠近,手拉着手,围坐在草地上,向沉沉地天空望着,向寂静的山上望着。

“前面有灯光!”

不知是谁这么突然地叫了一声,刷地一下,站了起来!看到了希望,就像那亮光处就是我们的家,飞出去的胆子又回到了肚子里。我们仍然手拉着手,没有一个肯放松,唱着歌儿朝那灯光处走近,走近。在那个伯伯的家里,美美地吃了一顿蒸红苕后,把我们一个个送回了家。

我们还有菌子啊。第二天,老远老远就看到那几篮子菌子偎依在一起,静静地等待着我们去认领呢。

山上还有些其他的菌子,我们叫做“杂菌子”。有绿色的绿豆菌,红色的笑菌,灰白色的奶牛菌,纯白色的石灰菌,黑色的烧火佬菌。

每次都是满载而归。杂菌子洗净晒干后收藏,冬天里和辣椒一起炒着吃。雁喃菌的吃法有很多,大多是先炒成成品,然后用砂罐分装,黄基干土泥巴封口,可以吃到来年的二、三月。家庭中,平时舍不得吃,只有来了贵客,在火锅中放上几勺子菌子,并放在“上席”,以示对客人的尊重。随着火锅中那腾腾的热气,那菌子一缕一缕的香,一阵一阵的鲜,会刺激你的肠胃蠕动。放进嘴里,当你咀嚼的那一瞬间,有说不出的美味即刻在舌尖绽开。那不是一个香或者甜可以概括的,它是自然生长在草木丛中的野生菌,吸收了阳光雨露,它的味道是一种跳动在舌尖的纯天然的活力。

还有一种吃法,雁喃菌采集后做成“菌油”,用瓷罐封装,只有过年时家里来了客人,桌上才有。用小碟子盛着,还不能放开胃口吃,用筷子尖蘸点儿,当味精用。

现在想用筷子再蘸点儿,却没有了。菌子成了餐桌上的名贵菜,且是从宜昌那边贩过来的,其味道也大不如以前。也许与收藏、运输的工具有关,也许与大自然的气候有关,也许与环境污染有关。总之,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菌子,怎么做也做不出原来的那个味道。

一路行驶在这熟悉的山间,仿佛又看到了藏在青苔里、茅草中,那些让我熟悉的又陌生的菌子。我想着它们。往事如烟似梦。这样的美景,这样的趣事,这样的美味,只能在记忆中回味了。

故乡情怀散文篇八

昨夜梦回家乡的途中,我坐在一辆没有蓬顶的车上,夜里看见一颗闪亮的星星坠落,想起民间的传说,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丁。天上如有星星滑下,地上就会有一个人逝去,就这样对身边的老乡说着。回到家乡,路过二伯母家时,看见二伯母正在搭简易棚,在上中间顶梁柱时,那根木梁柱突然弯曲陷下,我穿着一件白色棉衣,头带一顶白色帽子,回到了家。

不一会,我从梦中醒来。天已亮,要起床准备上班了,还来不及细解梦景。突然手机铃声响了,一看是家里打来的电话。惊闻,梦里没见到的二伯父,这家中的顶梁柱,经不住岁月的狂风吹猛雨打,病魔侵蚀了身躯,导致肝癌晚期过世了。从检查出结果到现在还不到几个月。

岁月的磨难和病痛让二伯父永远地倒下了,再也站不起来。二伯父的几个在外打工的女儿、女婿已赶回家里。

现已七十多岁的二伯父,一生辛苦地拉址着五个儿女长大成人。曾经历过失去成家只有几年的小女之痛。女儿们早就都出嫁了,儿子、儿媳为了生活,都在异地打工。

岁月的沧桑和生活的艰辛一路伴随走来,这些年还种着十几亩的水稻田,照看着孙儿、孙女。

去年八月下旬,祖父去世时,我和丈夫回到家里。看见二伯父忙里忙外在料理后事的过程中,虽然神情带着伤感但身体看上去健康且有精神,让人察觉不出有一丝病痛的样子。我还羡慕敬佩着二伯父比我们这些后辈还能干。

光阴似箭,转眼只过了一个春节,才进入三月中旬。如今,闻听噩耗传来,意料之外身处异地无奈的我,不能回家见上临别时的最后一面,我心情沉重,潸然泪下,让记忆回到从前,仿佛看见了二伯父慈祥的面容与关怀熟悉的身影:

二伯父泥瓦工手艺精湛。二十多年前,我出嫁走进了这个大家庭,成了二伯父的侄媳妇。由二伯父带头帮我建过房子。在动工之前,都是二伯父替我操心,尽量不浪费材料,并且合理地对建筑人员进行安排。房子建好后,由于我白手起家,家境艰难,又近年关,做房子的许多材料和生活开支都是托熟人赊欠的',所以拿不出现金付此工钱。都是二伯父担保着赊欠其他瓦匠师傅的工钱,承诺次年等收成后还清。并说自己的那份工钱,哪天手头宽裕一些,再给不迟,不要放在心上。次年秋收之后,卖了谷子,全部付清了瓦工们的工钱。每当我想到,二伯父平时的辛勤操劳的情景,一家人节衣缩食,在年底之前,付给辛苦工钱时,二伯父还执意少算了两天的工钱,当作建房中的帮助,以示作为长辈的心意。

在建房的过程中,生活安排上很随意,照顾不周,从不计较。在我困难消沉的时候,总是鼓励我,安慰说,日子是慢慢过的,不要着急,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你们夫妻俩都很努力,生活会好起来的。这关怀的话语,让我从消沉的日子中走出来,在生活上度过了一次又一次的难关,至今记忆犹新。

二伯父在五六十岁的时候,每当秋收农闲之后,继续加入到村子的建筑队,像年青人一样发挥着自己的瓦工这门手艺,以缓解家庭的压力与负担。终因年事已高,有一只眼睛的视力越来越模糊,就结束了建筑生涯,放弃了自己热爱的这门手艺。

二伯父生前非常勤俭节约,现在的生活比以前好了一些。在病魔的折磨痛苦中,生命是如此的脆弱。我的九十几岁的祖母还健在,二伯父再也没有机会来关照,已成了心中永远的遗憾;还没有看见孙儿们成家,来不及给机会让儿女们尽尽孝心了却心愿;来不及停下农活来享受生活,就这样不舍而遗憾地离开了人世。

此时,异地的天空布满阴云,早春冰凉的雨水从天上落下来,和着泪水透过无边的雨丝,我仿佛看见了家中所有的人,为痛失亲人的那种伤痛欲绝的哀悼神情;听见了家中所有人悲伤的哭泣声。

想到在这个大家庭里,虽然不缺人手帮忙料理后事。但是作为后辈的我,遗憾内疚地未能送上二伯父最后一程。只能在异地他乡的深夜里,记下这用言语无法表达出我内心沉痛的哀思与虔诚的寄托:

夜已深,窗外细雨纷纷扬扬,

有些冰凉,

时钟的滴嗒,声声敲打在我沉痛的心上。

我的思绪回到了故乡。

顺着您曾经走过的人生之路。

想起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岁月的沧桑,写满您的额头,

生活的重担,压在您的肩上。

风风雨雨里,您含辛茹苦。

坎坎坷坷中,您饱经磨难。

您勤劳的双手,铸就了不朽的品格。

您慈祥的目光,永存在后辈的心中。

您承载着家庭之舟坚毅前行。

刺骨的病痛突然来临。

您累了,倒下了,卸下了沉重的压负。

或许有些未了的遗憾。

还有一些难舍的牵挂。

这遗憾,这牵挂,

就让亲人们含泪替您诉说。

倾诉着这无尽的哀思。

愿二伯父:一路走好!安息!

2014年3月12日深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故乡情怀散文篇九

土是故土亲,月是故乡明,游子望家园,总是思念情。这是流淌在每个异乡游子心中的共同感受。为了祖国的需要,我成了“中国吉普赛人”——冶建队伍中的一员,南征北战建钢厂,四海为家度春秋,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无怨无悔。真可谓:一生征途路漫漫,踏遍神州半壁天。脚步跟着时代走,红心围着党旗转。为了钢铁王国梦,耗尽年华亦心甘。

但是,由于工作繁忙,要真正回老家看看,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没想到,我“解甲归田”之后,终于回到了阔别几十年的鲁西南故乡,实现了我长期梦寐以求的夙愿。

那天,秋高气爽,风和日丽。汽车在平坦宽阔的柏油马路上疾驶,我的心绪在历史的长河里流淌,竭力搜索着脑海里离家时的印象。然而,孩提时的记忆和眼前的家乡景色怎么也都对不上。田野里,不见了那一望无际被炎炎赤日晒出了油的红高粱,荡起了铺满大地的金黄色的玉米和谷黍波浪;村庄里,不见了那东倒西歪杂乱无章的土坯茅草屋,冒出了一排排高大崭新的青瓦房。汽车一进村,便围来了一大帮乡亲,有鹤发童颜的老人,身强力壮的小伙,丰满标致的姑娘你,更多的是活泼可爱的儿童。他们向我这个突然返归故里的游子,投来了既陌生又亲切的目光。树上的知了齐声歌唱,也向我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目睹家乡的巨大变化,看到乡亲们的健康仪容,我的血液在沸腾,我的热泪在滚动,这是生我养我的那块充满苦难的故土吗?这是旧社会曾出过二十四根讨饭棍的“叫花子村”吗?这些老者是那长年面朝黄土背朝天、在苦水里泡大的乡亲吗?可是,这一切都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午饭由老同学招待。我那个在县政府工作退休的小学时的.同学特别高兴,他把本县健在的几位老同学都请了来。

“老兄,你多少年才回家一趟!也太不够哥们啦,如再不回来,我们就要开除你的省籍!”老同学边举酒杯边说。

“今天一没有山珍海味,二没有鸡鸭鱼肉,就叫你吃咱们家乡土特产,好让你身在大城市,思想不忘本。”曾在县计委工作的一位中学同学话音未落,我便高兴地叫起来:“我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朝思暮想家乡饭,真是知我者莫过老同学呀!”

说时迟,那时快。眨眼工夫,一桌富有家乡特色的饭菜摆好了:黄瓜拌粉皮,油炸花生米,小葱烧豆腐,红椒炒茄子,外加小米饭和又薄又脆的大煎饼。这白里透绿,黄里透红,红里透紫的佳肴,和那喷香诱人的金黄色主食,使我胃口大开。正当我吃得带劲时,突然又依次端上来四盘油光闪闪的时髦荤菜。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第一道菜乃是油炸干蝎,一个个昂首翘尾,栩栩如生,大有发动进攻之势。我小时候吃够了它的苦头,经常被它蛰得鬼哭狼嚎。如今竟在饭桌上重逢,使我不寒而栗,哪里还敢动筷下肚!

第二道菜乃是油炸蚕蛹,红润油亮,里白外黄,恰是那冬眠的“蚕姑娘”。见到她,我突然想起唐朝诗人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名句,肃然起敬,哪里还忍心下口!

第三道菜乃是油炸蚂蚱,一个个张牙舞爪,凶相毕露。看见它,在我的脑海里立即出现了“蝗虫铺天盖地,庄稼颗粒无收”的悲惨画面。虽然蚂蚱与蝗虫不完全一样,但它却有同类之嫌,我复仇心切,顺筷夹过来两只蚂蚱,放在嘴里将其“碎尸万段”。

第四道菜乃是油炸知了猴,也就是蝉的幼虫。它们一个个头冠明珠,身披黄袍,形似龙虾,肉嫩且香。不见不馋,一见垂涎,没等主人劝让,我便单枪直入地动起筷来。

”且慢,你知道这些菜的营养价值吗?全是清一色的高蛋白!是当今上等宴席的高档菜,光那个翘尾巴的干蝎子,就得一二百元一斤呢!”老同学做他的广告,我吃我的意中菜,一只鲜美可口的知了猴下肚,勾起了我童年捉蝉的美好回忆:

家乡每年秋季,当满坡遍地的高粱成熟的时候,大地变成了红色的海洋,那翠柳白杨点缀的村庄,恰似海洋中一个个绿色小岛。在这花红柳绿的世界里,那能歌善唱的知了,奏起了秋收前的交响曲。知了学名叫蝉,有雌雄之分,雌性养儿育女,雄性高展歌喉。它们一鸣皆鸣,响声雷动,不用指挥,没有乐谱,却能唱出音调准确、配合协调的大合唱。

我小时侯最喜欢捉知了,捉到雄知了放在手心里,回家悄悄往姐姐耳边一晃,姐姐吓得直叫,我站在一旁大笑。有一次,我上学时把知了放在口袋里,没想到老师讲课时知了叫了起来,害得我被罚了一节课的站。我那时捉知了的技术在全村有名,即会手擒,又会网粘,还能火攻。所谓手擒,就是登高爬树,与知了短兵相接。这小动物也怪,看到有人接近它,不但不飞,还慢慢倒退向人靠拢,只要你出手迅速,十拿九稳可捉到。所谓网粘,就是用柳条弯个圆圈,插在高粱杆上,再在柳圈上粘上蜘蛛网,便成了抓知了的长兵器。知了的视力较差,蜘蛛网又薄如细纱,故能粘一个准一个,绝不会漏网。所谓火攻,即在夜间偷袭。在树下点起一堆明火,然后爬上树使劲摇晃,那知了像下雹子一样全掉在火堆旁。第二天,家养的鸡鸭便可饱餐一顿。这些老知了,人是不能吃的。

知了幼虫叫知了猴,这名字的来历可能与它善于爬树有关。知了每年秋天把卵生在嫩树枝上,冬天树枝干枯落地,蝉卵就地入土,来年夏秋就便成了象拇指粗大的知了猴。每当太阳下山,知了猴由地下穴中钻出,爬在树上蜕壳,天亮即变成飞蝉。捉知了猴亦有多种战术。一是“虎穴追踪”,凡是有知了猴的地方,必有一个不规则的小孔,它既不同于原形的蚂蚁窝,也不同于松软的蝼蛄洞。抠开小孔顺藤摸瓜,即可捉到一只又肥又嫩的知了猴。二是“断路截杀”,知了猴出洞后,要爬到树上去蜕壳,你乘月光在树干上捉拿,不一会便可满载而归。三是“痛杀回马枪”,冲出重围的知了猴,必在天亮之前蜕壳,这时出来的幼蝉,呈乳白色,翅软不能飞。你在太阳升起前出击,既可捉到可食用的嫩蝉,又可拣到可入中药的蝉蜕,一举两得。如若等到太阳出来,知了立即变成黑衣铁甲,两翅坚硬,腾飞自如,一不好捉,二不能食。

知了猴味道极美,脊肉像仔鸡,尾肉像蟹黄,旧社会家里穷,吃不起鱼肉,就靠捉它打牙祭。其吃法多种多样:可用油炸,香脆可口;可用锅烙,味道鲜嫩;也可用盐水腌制,作为过冬的咸食。我记得小时侯,和同学一起经常把捉的知了猴送给军烈属老奶奶,还受到过村长的表扬呢!

故乡情怀散文篇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当你走向成年,面对大千世界,社会之门吱呀一声为你开启之时,这意味着:你即将迈出故乡的门坎。

也许,在你迈出故乡门坎之际,你会回望,深情打量这个你童年编织梦想的地方。翻一翻你陈旧的课本和小人书,摸一摸心爱的自制小木枪,小心翼翼地把它们锁进柜子,然后告别双亲的慈爱和鼓励,还有几分担忧的目光,很潇洒地扬一扬手:再见,故乡。

故乡对有的人来说,意味着村落、田野、门前的小河和老榆树,缭绕的炊烟和母亲的呼唤;有的人心中的故乡则是古老的小镇,窄窄长长的青石板路,敲饴糖老人的吆喝和除夕夜劈劈啪啪响成一片的鞭炮声;或者是都市深处的四合院、院中的老井、童年剪贴的窗花和隔着小巷传来的大街上呜呜的汽车声。

当你一次次梦游故乡时,你发现,在你告别故乡之后,故乡并未远离,它还在你的心中,像一条无声的地下河默默流淌,从来没有干涸过。

这不是自由任意的联想。不,不是。

故乡就是历史,你个人的历史,家族的历史,民族的历史,人类的历史。故乡意识、故乡情感就是对于你个人经验乃至全部人类经验的历史感。这历史感不是书写史志或传记的那种历史眼光,它是一种悠长的袅袅不绝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断地在你的生活中弥漫开来,成为你精神的无边依托。你不断地走进历史,你自己的历史,人类生活的历史;历史也在走进你,走进你的现实行动,走进你的内心世界。你与历史之间由你的故乡意识——历史感而有了一种无言而永久的承诺。你所做的仿佛只是对童年的梦幻、双亲的期望、以往贤哲的诚诫的印证。

想起故乡时,你不会忘记现代生活带来的某些让你不快的感受。或者说,正是这种感受让你想起故乡。在立交桥与摩天大楼构建的城堡中,大地似乎变得陌生。住在装有空调和席梦思的居室中,却常感到无家可归。在霓虹灯变幻的色彩中,茫茫不知故乡在何处。

你想“家”了,涌起了绵绵不尽的乡愁。故乡意识是对现代人生活一种意味深长的规劝。故乡在现代生活制造出的大片大片的人际沙漠中植进一方绿洲,在人们沉迷欲望与享乐的大海中划进一叶可供小憩的小舟,为成群结队的精神流浪儿和漂泊者营造一个修复创伤的栖息地。

故乡就是关怀。故乡意识就是对关怀的领受。故乡是无私的,它让我们每个现代人都能从那里领受一份关怀。那是对价值和意义的关怀,从自己的生命深处、从文化历史的深处汲取的关怀。人类作为现实生存鼓励的理想,关于价值与意义、崇高与正义、良知与善行,关于自由与秩序、责任与激情、和谐与亲睦……正是从人类的全部经验中,从童年、父母、祖先,从古代、过去、历史,从乡村、大自然……这广大而宽厚、悠远而深沉的故乡汩汩流出,源源不绝地流向今天,流向未来。

亲爱的朋友,让我们都不要淡忘、疏远心中的故乡,无论在得意或失意、忘乎所以或若有所思之时都能听到故乡深情的呼唤,怀着敬畏与虔诚、渴望依恋与庇佑之情来应答故乡的呼唤!

故乡情怀散文篇十一

“我这里有老家的酸菜和老腊肉,有时间来撮一顿啊”。离开家乡,最爱听的还是这句话。

儿时的家里很穷,除了宰年猪的时候可以吃上一点鲜猪肉,平时都是吃挂在厨房墙壁木桩上的老腊肉,而且也不是顿顿都有,家里煮腊肉一般是有客人来或者是邻居帮忙干农活的时候,煮腊肉的日子对我们这些小馋猫来说,就是过年!酸菜却是我们饭桌上天天都有的,儿时的老家一天只吃两顿饭,早上早早起床后,除了在家里煮饭的人外,其他的人都到外面干活。

春天的早晨,天刚麻麻亮,我们几姊姊就在家里大人的吆喝声和威胁声中,老不情愿地睁开惺忪的双眼,慢吞吞地背上背篼到山坡上去割垫圈草或者割猪草。冬天的早晨就更惨,搓着快冻僵的小手,在黄土地里捡玉米杆(煮饭引火用)。说是“捡”,其实没有那么简单,家乡缺水,秋天割了玉米以后,父辈们就用耕牛犁地,黄土地便成了满满的土疙瘩,这土疙瘩,大大的,硬硬的,用锄头或者“土巴锤”去敲碎,没有水份的土巴疙瘩,振的我们的小手全部裂开了口,我们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坚硬的土疙瘩敲碎,然后把里面的玉米杆装进高过自己的大背篼。为了得到家里大人们的表扬,我们都拼命地敲土疙瘩,拼命地把背篼里的玉米杆装的多多的,有时还在满满的背篼上面堆个大大的尖。等到红红的太阳照到了地里,家里煮饭的人就会站在房屋顶上,扯开喉咙叫着家里人回家吃饭。我们也在家人的吆喝下,背着大大的一背篼玉米杆,在邻居大人的夸奖声里,满心欢喜地回家吃饭了。

家里的早饭不是白米饭,因为家里根本没有大米,有时甚至连小麦面都吃不上,在我童年的记忆里,家里的早饭基本上是烘洋芋玉米面馍馍,菜是大大的一碗酸菜或者腌菜,没有新鲜的蔬菜,偶尔饭桌上会有一小碗豆豉炒腊肉,这一小碗就成了我们这些小馋猫攻击的目标。。。。。

家乡酸菜的做法很特别,和市场上卖的不一样。首先酸菜的材料必须是圆根樱,圆根是一种根茎蔬菜,说是蔬菜也不全面,应该说是根茎植物吧,因为它的茎叶用来煮酸菜,根是圆圆的萝卜,可以生吃,也可以和腊肉一起炖着吃,被霜打过的圆根萝卜甜甜的,清爽可口。宰年猪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用年猪骨头炖满满的一大锅圆根萝卜汤。甜甜的汤让我们在还没有正式吃饭时,就已经喝了一碗又一碗。

十一月份打过霜以后,就是收圆根的时候了,周末早早的就和家里的大人们到圆根地里,收圆根不用工具,我们小孩子们使足了劲,双手抓住圆根樱一拔,就连萝卜一起被拔出来了。我们把拔出来的圆根堆在一起,大人们就拿刀把萝卜和茎叶分开,萝卜捡大个的放在背篼里,背到早挖好的地窖里和胡萝卜一起埋起来,平时煮腊肉和过年的时候用。大人们把没有萝卜的圆根樱像编麻花辫一样编起来,编的`大概有三四米长,然后把编好的圆根樱搭在房架上风干。以备开春没有菜时煮。余下的圆根樱大人们就洗得干干净净的,烧一大锅不沾油的水,烧开了就把圆根樱放在里面打个滚,这时的火候最关键,时间长了,圆根樱就会腻,时间短了,圆根樱就太硬,嚼在嘴里费劲。酸菜的酸母子也是关键之中的关键,有老酸水时,圆根樱煮好捞在早准备好的大木桶里压紧,然后把老酸水加热后,趁热倒在桶里,拿一个大大的圆石头压好,在用油布把桶口封严实盖上桶盖。经过一天一夜的发酵,第二天早上把油布取开,酸酸的味道扑面而来,抓一根尝尝,半边腮帮子都软掉了。美味的新鲜酸菜就这样诞生了(如果没有老酸水,就可以在煮圆根樱时煮几个嫩白瓜或者苹果,也一样可以达到效果)。

酸菜的吃饭有很多种,可以炒,可以煮,还可以凉拌。儿时记忆最深的是酸菜土豆面块,那时候家里没有多余的粮食,晚饭基本上就是酸菜洋芋丝面块。说是面块,其实到了我们的碗里,面块的影子都见不到了,全是洋芋丝和酸菜。家里有年老的祖祖和爷爷,妈妈在面块刚刚起锅时,就把面块挑起来给祖祖和爷爷吃了,我们吃的就是剩下的酸菜和洋芋丝。所以儿时的我,特别讨厌吃酸菜。

不知不觉时,我已经过了讨厌吃酸菜的年龄了,在离开家乡来到这美丽的大草原上,这里没有了家乡的酸菜,没有了那种绿油油的圆根樱,没有了甜甜的圆根萝卜,一切的一切都是那样的陌生。

偶然一个日子,我看见一家小饭馆的门上写着卖有家乡的酸菜面块,心里那个激动,仿佛看见了家乡那成片的圆根樱。快步走入,点了一碗老家的酸菜面块,心里忐忑不安地猜测着酸菜的模样,回味着自己曾经讨厌的酸味。面块好了,在酸酸的味道中,我看见碗面上躺着的竟然是正宗的老家腊肉炒的正宗的老家酸菜!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儿时的记忆全部浓缩在里面了,只是没有了讨厌,而是满心的感激:感激这种酸酸的故乡味道,感激儿时的浓浓记忆,感激游子漂泊的心有了栖息的地方,感激自己还能品尝活着的滋味。

故乡的腊肉又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腊月间里,家家户户就开始准备宰年猪了。家乡的年猪都是肥肥的,壮壮的。家里有学生的,都会把日子选择在周末,这样学生就可以一饱口福了。儿时宰年猪的日子我们比过年还期盼,早早起床躲在屋顶上,看父辈们把猪赶出圏,几个人一起,逮的逮猪尾巴,逮的逮猪耳朵,宰猪匠手里拿着一圈皮绳,套住年猪的双腿一拖,年猪就倒在地上不能动弹了,父辈们把年猪放在杀凳上,宰猪匠从背后单腿跪压在年猪身上,左手把猪头使劲向后托,右手拿着宰猪刀,对准年猪的脖子,用力刺进去,旁边的人赶紧拿铁桶接住喷出的猪血,猪血是个好东西,可以用来做酸菜血旺,也可以蒸血糕馒头。血糕馒头的做法很复杂,要有经验的老年人才会蒸。

宰年猪家家户户都要请客,父辈们把猪肉分好,用盐和花椒腌一会,然后一双一双地挂在厨房里面的吊杆上,因为只有用厨房里面煮饭的炊烟慢慢熏出来的腊肉才香。而且老家的年猪是不喂饲料,只喂玉米面和土豆,肉质细嫩,肥而不腻,深得人们的喜爱。

离开老家的日子,每当身心疲惫时,总是怀念家乡的酸菜和老腊肉。工作之余,几个老乡邀约一起,到有酸菜和腊肉的饭馆里,来一盘豆豉炒腊肉,一盘青椒炒酸菜,那个味道啊,让人忘记了所有的烦恼。“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这些游子啊,不管走得多远,心都在故乡那片美丽的土地上。

浓浓的故乡情哦,多少游子为你魂牵梦绕!

浓浓的故乡情哦,你让多少文人志士诉说衷肠!

故乡情怀散文篇十二

梦见下雪了。

一场不大不小的雪飘飘洒洒的下了三天。

我一下子又回到了十一二岁时的欢快时光。

那时候我们所在的村落还没有修建高高的柏油路,上学常走的那条古老且破旧的泥巴路还在,路边种的杨树高大粗壮,夏天孩子们走在上学的小路上从来不用打伞,浓密的枝叶能挡住火辣辣的太阳;秋天满地都是飘落的枯叶,铺满了整条小路;那时候我们大家都还没有搬家,爷爷奶奶还在村外的一个大池塘边住着。池塘里有鱼,常常有人穿着电衣偷偷跑到池塘里来打鱼,偶尔被我和妹妹看见,我们就会跑到屋子里告诉奶奶,这时奶奶便蹒跚着小脚颤颤扭扭的跑去大叫着阻止。

那池塘里是小叔下的鱼苗。每次小叔扑捞鱼的时候,我们都像观看电影一样围在池塘边看一条条肥硕的大鱼乖乖的跑进小叔的篮子里。被捉上来的鱼都还是活的,在篮子里或水桶里跳来跳去,有的竟能跳到地上,十分壮观。

之后我们几家亲戚总能分到很多鱼,而我从来都不怎么热衷于妈妈做的鱼,自认为妈妈做的鱼并没什么特色。我却常常喜欢跑到奶奶家吃奶奶做的鱼。奶奶做的是一条一条的整鱼,在盘子里摆着像幅展品画。因为奶奶做的鱼极美,那时我常常坐在奶奶家的餐桌旁,两眼直勾勾的盯着桌上的鱼,看着油黄发亮的鱼一边欣赏,一边流口水。

鱼是爷爷的专餐,因为他除了鱼肉,其它什么肉都不吃,连尝一口都似乎是犯了他的大忌。

我和堂妹都常常抱着爷爷的脖子问:“爷爷,您说您是不是回族人?”

“爷爷,您为什么不吃肉呀?”

“爷爷,您上辈子肯定是和鸡猫猪狗是朋友。”

“爷爷,您和鱼有仇吗?为什么只吃鱼呀?”

我和堂妹总有问不完的问题。问得爷爷哈哈大笑但却无言以对。

每次爷爷留奶奶给他做的好看而且诱人的鱼给我吃时,我总是把他盘子里鱼身上薄薄的鱼皮全部剥光吃完,将鱼肉留下,这一奇怪举动在爷爷眼里或许也是一个无法破解的谜。

我还看到了我们家那条养了很多年的黑色的小狗,那是我记忆中的第一次养狗。

记得爸爸刚给它抱回家时,它胖乎乎的,乖的可爱。初春的午后,阳光暖暖的。我喜欢坐家门口的那棵大树下做功课,累了画会儿画。小狗狗就会在我身边左摇右晃的摆尾巴,有时间我很安静,它似乎知道我没心思搭理它,它就乖乖的窝在我脚边,不乱跑乱叫。等到我把功课做完,便开始带它跑着玩。

有时我去田野挖菜,它也会跟在我身后,随着我跑很远的路。到了田野,它开心的尽情耍欢,一会跑到草丛间,一会钻进油菜花丛里,惹得蜜蜂嗡嗡乱飞。

我怕它钻进高高的油菜地里迷了路。

于是就大声的喊;“狗狗,狗狗,出来,一会把你丢在这里,你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它听见后就伸着脖子从花丛中钻出来,两眼精明的直发光。我朝它笑了笑,然后带着它一同回家。

后来我看到邻居们家的狗狗都有名字。

我就对妈妈说;“妈妈,你看人家王叔叔家的狗狗都有名字,叫黄豹。咱们也给狗狗取一个名字吧。”

妈妈说:“好呀。那叫啥好呢?”

我说;“王叔叔家的狗狗是黄色的,叫黄豹。咱家狗狗是黑色的,就叫黑豹吧。”

妈妈点头赞同。

之后它便有了自己的名字“黑豹”。

我一直看着它从童年走到老年,然后悲惨的死去…。

我看到它的时候它正在偷吃东西,嘴里叼着骨头,两只黑溜溜的眼睛直愣愣的望着我,很可爱的样子。后来又见有人追来,那人拿着一块红色的砖块一下子拍在“黑豹”头上,我拼命维护,可是它还是受了伤,头上流着血,嘴里叼的骨头也落在了地上。

我一下子惊醒了,醒来发现原来是一个梦,一个很遥远的梦,隔了十几年的光阴,恍若隔世。

我抬头望望窗外,外面阳光明媚,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哪里是下雪了?我竟做了一个这般寒的梦。

我的眼角挂着泪,泪水滴落在被单上,清晰可见。寒冷的梦被烈日炙烤着,像是炙烤着那个冬季里洁白的雪,雪花融化一地,像我的童年和我那离开世间的小狗,再也无法回来。

只有梦还是暖的,像雪花溶化后的冰水滋养着我的生命和渐渐逝去的青春。

故乡情怀散文篇十三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又怀念起故乡了,怀念起故乡的夏日,以及那久远久远的儿时往事,也许是那一缕徐徐吹来的夏日晚风,也许是那首悠扬抒情的萨克斯《回家》,亦或是窗前那轮皎洁的明月……总之,勾起了我对往昔的无限怀念。

农村里,夏天的晚饭做得比较早,太阳离山顶还老高老高的时候,主妇或姑娘们就开始准备晚饭了,一般是苋菜下面条,自己和面擀面条,或者做绿豆面疙瘩,先把自己家种的绿豆在灶锅里煮熟烂后,再把用竹筷搅拌的面浆糊,搅拌到滚开着的绿豆汤里,一会儿面疙瘩就熟了,冷凉后的绿豆面疙瘩更是好吃,清香且防暑降温。面疙瘩还有一种做法,把面粉放在一个比较大的盆里,加少许水,用手慢慢揉搓而成,手揉搓的面疙瘩又细又匀称,米粒般大小,非常好吃,但没有用竹筷搅拌的面疙瘩光滑圆润,而且做起来所需时间长些,因此,忙碌的主妇一般都做即简单又省时的竹筷搅拌的面疙瘩。夏天晚上吃面食较多,偶尔也煮米粥吃,米粥里也可以放绿豆,无论什么饭,做好后都盛到一个专用来盛饭的又大又厚的朱红陶盆里,放到院中的'小木桌或石台子上冷着,接着在最大的铁锅里烧满满一锅水,以备吃好饭洗澡用,然后把一些牲口,如鸡鸭鹅、羊等侍弄好,等一家人陆陆续续从田间地头收工归来时,便围坐在院中吃晚饭了。男的喜欢光着膀子,肩上搭条湿毛巾,边吃边擦汗;女的手拿一把蒲扇,一会儿扇两下,驱赶蚊子。就着自家腌的咸菜,再吃一两块中午剩的馒头,如果是面条,再掰几瓣大蒜头,剥掉外壳,放在碗里就着吃,就这样,一顿晚饭就解决了,虽然简单,但一家人都吃的津津有味。

晚饭后,主妇们把碗筷收拾清洗好,首先给孩子们洗澡,小孩子野玩了一整天,浑身脏兮兮的,散发着汗臭味,洗好澡,孩子们躺在宽敞的院子中,用两条长条大板凳支起的凉爽的竹床上(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这样的竹床),望着天上星星,翻来滚去地唱着儿歌:“风婆婆,放风来,大风不来小风来……”等,有的孩子捉几只萤火虫装在玻璃瓶里,放在床头边,快乐地赏玩着。男人们洗好澡,悠闲地走邻串户,三五一堆,或坐或蹲,在风凉处唠嗑闲聊,那时农村还没电视机,而女人们永远是家里最后一个忙完一天活计的人。

多么亲切、温馨的夏日夜晚啊!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