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实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0:44:25 页码:7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实用15篇)
2023-11-12 10:44:25    小编:ZTFB

读后感是读者在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基于个人的心情、经历和观点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写读后感时要注重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思考,提出积极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接下来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灵感。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一

若要穿越时空纵观历史,不必去寻找时空隧道,不必去造时光机,只需让历史数据呈现出来。遇到困难若要寻求答案找解决办法,不必手忙脚乱,只需让历史数据呈现出来。数据的呈现才能引领时代的飞跃。

人类能繁荣昌盛的发展到今天,离不开的是数据。以前对于数据很模糊,我管它叫做经验。经验的积累离不开的时间的磨砺,而人相对于时间磨砺经验,人很渺小。时间太短,一个真相数据的积累需要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的磨砺。没有这些数据的积累,可以说人类只能停留在茹毛饮血的时代,而不会有今天的文明。

当翻开《数据之巅》这本书时,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以上帝的视角观察人是如何进行数据收集运用的。美国人口普查,日本的战后经济恢复,中国人对数据分析,主要以这三个事例来阐述数据的厉害之处,由小到大,细致的分析,构思精妙,环环相扣,令人深省。不由得不感叹数据的.积累运用超乎我的认知,从个人的衣食住行,到群体的行为,文化,信仰,再到社会的流行趋势,发展动向,等等。掌握了数据,你就掌握了一切。数据收集的越多,未来就会越清晰,看的就越透彻。

数据的量化固然是一种好事,但是不会分析就会铸成大错。书中提到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去攻打韩国,魏国输了。你主动去打人还能输?正是由于数据分析错误,才导致了失败。()埋锅减灶,开始10万,5万,再3万。魏国将领由此判断敌国部队出现掉队减员情况。仅凭这一项就下了结论孤军深入,享年28.不仅要学会收集数据还要学会分析数据,尤其是要学会分析大数据。不然会很惨的。

不知不觉得我们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最近常听到一个词“人工智能”,第一次听到是韩国围棋名将李世石九段居然输给了一个叫做“阿尔法狗”的人工智能。人居然输给了人工智能?惊叹?错愕?这就是大数据,将各种棋术套路变成算法,输入到人工智能里。你还能赢么?人工智能收集你的各种信息,你的生活习惯,你的表达方式。当你在使用的时候就会发现竟会如此神奇,什么它都知道。这就是大数据。

我们不能未卜先知,因为我们不会算卦。但是我们根据数据可以分析未来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可以有根据的猜测它是个什么样子。一件事情会朝着那个方向发展,我们不清楚,但是我们清楚已经发生了的事情,我们可以根据已经发生了的数据去分析哪些没有发生的事情,像天气预报一样。未来是大数据的天下,谁掌握了大数据,谁能正确的分析大数据,那么天下就是谁的。

引用书中的一句话来做结尾“数据,正在成为这个世界最重要的土壤和基础”.

作者:徐栋。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二

“大数据”听起来已经不是个新鲜词汇了,在如今这个时代,毫无疑问的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已经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了。可以说,我们已经走引进了一个“大数据时代”.

大数据分析极大的改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所谓大数据是区别于传统的仅取原数据的少量样本进行分析的数据处理方式。大数据旨在对全部原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但由于实际情况中的'计算能力与时效性等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还不能实现“真正”的大数据分析。尽管如此,通过分析比以往更多的数据,人们仍然发现了看待事物与解决问题的新思路,而这些新思路正是大数据的主要价值与灵魂。

相信大家一定听说过一种说法:“在大数据中,因果关系将不复存在。”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这种说法是成立的,但不够准确。因果关系不是消失不见了,只是它没以前那么重要了。通过分析大数据,人们找到了很多看似毫不相干的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且通常在其中得到了收益。显然,这些相关关系是利用传统的逻辑推理难以得出的。在这种情况中,不去探究因果关系,而仅仅利用分析得到的相关关系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在这里并没有得到因果关系,但并不是说无法推理得出;恰恰相反,当得知了相关关系后,更容易得到相对合理的因果关系。

“因果关系不如相关关系可靠。”在大数据的支持下,直接通过数据得到的相关关系能极大程度上代表事物的规律,也就是说准确率很高。但通过逻辑推理出的因果关系则常常会失误,因为这本质上是我们为了解释事物所想象出来的。然而,发现因果关系仍然是相当重要的,尤其是在各个领域的理论分析中,这样可以使知识体系逻辑清晰且趋于完整。

书中举例了大量大数据分析的实际应用;例如通过机票的交易数据来预测最低票价出现的时间;通过搜索词条发现传染病的发生区域,从而控制疫情等。

大数据给我们的生活、工作与思维带来的变革是巨大的,是机遇也是挑战。随着大数据的发展,许多行业将会发生改变,一些新的角色会加入,一些老的角色将被淘汰。抓住机会,积极改变才能乘风破浪!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三

登山,对于我来说是一种可望不可及的运动,一种不可完成的运动,一种拿生命去冒险,拿生命当赌注的运动。我向来不爱体育,但对于一些在体育上取得成就的人,我是很敬畏的。比如这篇文章的主角。

文章的内容不说也知道:1960拈月,几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与大自然与冰雪山峰的斗争。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他们要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是懦弱的,中国人民同样也不是甘拜下风的。无论雪峰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后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望;失信,也意味着失败。终于,他们成功了。

其实,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时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来的。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不是登山健将,但却能通过这些体会登山的苦与乐;虽然,我没毅力,但看了此文后,相信我会有所行动。

我知道,在我心里,已经有了行动。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四

数据之巅,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最具指导性和启发性的一本书。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深入研究和对数据革命的洞察力令人叹为观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据的价值、智能化的未来以及个人在数据时代的定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数据之巅”的心得体会。

首先,数据是当今世界的黄金资源。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企业、政府还是个人,都面临着大量的数据。数据可以来自社交媒体、搜索引擎、消费记录等各个方面。然而,这些数据本身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只有通过正确的加工和分析才能被利用起来。这也正是数据科学和数据分析的重要性所在。数据科学家的任务不仅是收集大量的数据,还包括从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并为企业和政府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对数据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智能化已成为未来的趋势。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使机器变得更加智能化。舍恩伯格在书中列举了许多实例,如推荐系统、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等。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商机。然而,智能化所带来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容忽视。例如,隐私和道德问题,数据滥用等。在追求智能化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保护个人和社会的利益。

此外,作为个人,我们应如何在数据时代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呢?这是个人责任和选择的问题。我们可以选择成为数据的生产者,如通过社交媒体分享自己的生活和观点;也可以选择成为数据的消费者,通过购买数据分析服务来优化自己的决策。无论是哪种角色,我们都需要有一定的数据素养和技能。这包括对数据的正确理解、分析能力以及数据隐私保护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利用数据,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价值。

最后,数据之巅给了我许多启发和思考。我认识到在数据时代,学习和适应新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保持学习的状态,才能不断跟上时代的步伐。此外,数据是无所不在的,我们无法避免与之打交道。因此,了解数据的本质和价值,学会正确使用和保护数据非常重要。同时,我们也需要更多的关注数据伦理和社会责任,以确保数据的正义和合理性。

综上所述,“数据之巅”是一本具有指导性和启发性的书籍。通过阅读它,我深入了解了数据的价值、智能化的未来以及个人在数据时代中的定位。我将以此为基础,不断学习和探索数据科学的技术和应用,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五

“同学们跟紧了,马上要上山,别走丢了。”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顿时打起了精神,旅途的奔波早已不知去向。

印象中,从小学到初中,秋游都不过是参观,在一个不大的博物馆里走来走去,拿着一支笔边咬边记,偶尔掏出手中的相机,记录下我们未经历过的曾经。参观完了,继续坐在车子上,拿着零食,咀嚼着口齿不清地与旁边的同学叙述着什么,讲到共同点时,还兴奋地握起了手,一脸相见恨晚的表情。次次如此,回回如此,年年如此,令人索然无味。今年秋游我抱着混日子的态度筹备着,却听到了要去爬山的消息,不禁激动起来,还开玩笑地对同学说道:“学校终于开始重视我们的身体素质了。”上午的科技馆游,在那顿盒饭中结束了,似乎并没有太多留恋,而是更加的期待。

如今,我站在了栖霞山的山脚,望着那座被层层薄雾笼罩着的山,心中不禁泛起一丝肃穆的敬畏,也鼓起了我登上巅峰的勇气。紧紧的跟在队伍后面,踏进了栖霞寺,到处都是烧香拜佛的身影,淡淡的'檀香味侵入心脾,原本清净的心情,却被那句“你跨错了,男左女右”给破坏。望着那两个仍为先跨左脚还是先跨右脚争执的同学,我哀怨道:“佛门净地就这么被你们俩玷污了。”他们吐了吐舌头,没再多说,跟上了队伍。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六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的4v特点:volume、velocity、variety、veracity.“大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说道大数据必须要明确的三个误区:1.大数据不是随机样本,而是所有数据;2.大数据具有的不是精确性,而是混杂性;3.数据与数据之间不是因果关系,而是相关关系;明确以上三点才能以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大数据的问题。近年来,在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不同领域,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都令人惊叹。这意味着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数据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可以被量化,这个时代被形象地称为“大数据时代”,它要求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身处的世界。

大数据时代意味着一切皆可被数据化。涂子沛著作《大数据》在中国社会开大数据之先河,引发了大数据战略、数据治国和开放数据的讨论,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盛赞其“为华文世界开创了一个重要话题”.本书为作者第二本著作,全书对大数据追根溯源,提出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让中国获得了后发优势,中国要在大数据时代的全球竞争中胜出,必须把大数据从科技符号提升成为文化符号,在全社会倡导数据文化。

可见作者对于软件方面的数据处理还是有所认知的,并不是属于那种瞎子摸象,天马行空似的乱写。从“敬道善为”的企业文化出发,拜读这本书对于自己本身的工作也有着莫大的帮助,在员工认知的企业文化当中每个人的解读出来的含义都是不尽相同的,我认为敬道善为是:尊敬从事的职业,“道”我自己解读为到达某种水平,多指能力,善为却更多的是要求我们去努力的实践,在努力实践当中找出问题,正是这样的企业文化,激励自己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在中公高科工作已有数载,对于中公高科日常的工作也有着自己的认知:围绕公路养护技术薄弱的突出问题,重点开展路况快速检测、病害诊断分析、大修养护设计、旧路升级改造等公路养护关键技术、高端装备、大型养护分析和养护设计软件的研发和工程化,推进技术标准制定和产业化示范,不断提供公路养护的成套技术、产品、工艺和装备,推动国际合作与交流,为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带动提升我国公路养护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这是每一个中公高科的人都应该去知道了解,而这其中方方面面,都涉及着各种数据的处理分析,记录等等。所以对于大数据的运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大数据,一个近年来的流行词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开始深入人心,又随着互联网对各类行业各种关系的颠覆和变革开始广泛普及。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大数据无比推崇的时候,其实只是跟着趋势而已。这时候,如果能跳出来,看看这种趋势的源头和足迹,或许更容易找出一些能够指导未来的价值。在如今这个数据浪潮之中,《数据之巅》就提供了这么一个别样的视角。

可以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是越用越少的,但看似虚拟的数据却越用越多。所谓大数据时代,背景正是高度发展科技能让更多的数据得以留存,这种留存和挖掘完全由机器实施,由此得到的结果也是叹为观止的。如果说科技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超乎我们的想象,那总有一些规律或者原则可以抓住――比如数据。书中第二部分的大数据崛起便将重点放到了当下,由此展望未来的可能性。诚然,大数据是被技术发展所推动的,但更是被重视数据的人们所推动的。技术降低了数据获取、积累的成本,增加了计算的可能和利用的空间,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深层次需要在意的则是数据的开放,只有数据开放才有多元的整合,这需要由人来推动,而推动者必须有多元认知的思维方式、开放的心态――这是数据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之前我们认为智慧是属于人的,那么未来这个词将更多的形容一些别的体系,比如“智慧城市”.其实人的智慧依靠的是学习、理解和经验,那么机器的学习靠的就是数据,还有那些我们为其规划的应用方式和我们的需要。如何确定我们的规划和需求?靠数据,更得靠能够深入人心的数据文化!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七

最近我读了涂子沛先生的《数据之巅》这本书,我深深的被作者的思考的深度和数据的力量所震撼。全书从数据角度出发,以美国政府历史以来“依数治国”的成功经验来阐释数据带给社会带来的挑战与变革。

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大数据时代正式到来。时代的变革意味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要想在数据浪潮当中立于不败之地,这就需要我们在精确的掌握数据之后,通过数据的创新来创造未来。

精确的掌握数据,需要从认识数据开始。简而言之,数据就是体现客观事实的表象,是客观性与抽象性有机结合的产物,容不得半点虚假。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所有的美好都是在限制之后的,而能够有效地进行限制,且又能够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客观现实,唯有那一张便捷的纸片上数据与文字的组合体,其实这就是数据文化的基础。数据创造价值准备的基础从侧面印证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刷术是西方国家文明的基础。

所谓的大数据时代就是在当下高度发展科技能让更多的数据得以保存。保存下来的数据是一种依据,更是一种工具。世间万物的发展都呈现各种各样的规律性,数量庞大且规律复杂,很难让我们掌握,但是一旦转换成数据保存之后,从数据的角度去分析规律变化的轨迹,能够很容易掌握并加以运用。而我作为基层执法工作者,运用数据进行执法,以控制数据达到预期管理预期,是这本书给予我最大的启发。

古代中国传统的执法者,是通过简单甚至带有粗暴的手段对执法对象进行强制管理,执法效果虽然容易操作,且直观,但是这是一种凌驾于规律之上,片面的追求短期效果的低级执法模式。进入新中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更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常态,这是数据文化的有力体现,是我党在大数据时代下,一项重大举措。

我认为,大数据时代下运用数据进行执法,是执法能力现代化的利器。我从事交通执法这个职业已经数载,经历过从无到有,又逐渐的从有变成无。这个前后并不矛盾,从前的“无”是法律不健全,无章可循,有章难循状态。只能够自身党性约束和对事物客观理解进行执法,甚至有的时候片面的依靠上级,人类对事物的理解具有局限性,这难免会造成决策错误。

从无到有,是法律慢慢健全,法律的约束更加全面,但有的时候简单的照本宣科,眉毛胡子一把抓,也就成了教条主义。而从有到无,是一种利用客观的数据,以法律为准则,通过科学执法,将数据调整趋于合理。类似国家利用经济规律宏观调控国民经济,用一只看不见的“大手”将全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引导至合理增长的区间。数据合理了,管理预期也就达到了。相对于我们有肉眼去观察,显得更为精确,且具很高的可信度。这样一来,对我们基层执法工作者带来的巨大的'福利,我们从此以后再也不用担心对工作进展情况不了解而心急火燎了。

在大数据时代变革的今天,客观、精确、理性和逻辑的“数据文化”理念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利器。大数据时代下的执法行为更是离不开数据,只有充分的利用数据化管理、数据化创新,才能在当前数据浪潮当中主动适应新常态,科学地实现新突破和新作为。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八

大数据,一个近年来的流行词汇,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普及开始深入人心,又随着互联网对各类行业各种关系的颠覆和变革开始广泛普及。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大数据无比推崇的时候,其实只是跟着趋势而已。这时候,如果能跳出来,看看这种趋势的源头和足迹,或许更容易找出一些能够指导未来的价值。在如今这个数据浪潮之中,《数据之巅》就提供了这么一个别样的视角。

要了解大数据,先得认清数据;要认清数据,先得看清数据的作用和价值。这方面,建国不过二百余年但已然是超级大国的美国无疑是最好的标本。都说美国的文明是建立在印刷术的基础上,这其实就是数据文化的基础——信息可以通过便捷的纸张与文字组合,实现一种虚拟化和抽象化,而这种抽象化很快就得到了广泛的信任。这是最早为数据创造价值准备的基础。在此之上,美国建国的先贤们考虑到了权力的分配、社会的发展等各项因素,建立了民主、共和相互制约的执政体系。事实上,所有的美好都是限制之后的产物,自由、民主和平等这人类的三大追求之间就是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该怎么进行有效的制约?如何让大家都能接纳?这时候,最能代表客观现实的数据就出现了。

《数据之巅》的第一部分就是这样展开的,从各种历史事件中数据的作用以及人们对数据的态度、反应、应用方式,勾勒出了数据文化的成长和成熟。解决权力分配的问题、决定改变历史的战争、制定从战略到战术的安排、考虑政治的计算以及商业层面上的利用;从搜集、统计、筛选、量化、抽样的方式方法演变到了解、安排、预测、准备、发掘、规范的效果体现,经历的历史似乎并不长,但造就的变革尤其精彩。数据其实一直都在,只在于人们是否需要它、重视它、愿意聆听它的意见……而人们往往也都在遇到了问题难以决断的时候才会想到数据这个伙伴,这也是为什么在第一部分的结尾中日本崛起的思考——二战后空前繁荣的美国工业因为遇上了供不应求的状态,自然走上了粗放型路径,冷落了相应的数据应用,而战败的日本正因为深陷困境,在快速汲取先进知识的同时也迅速接纳了数据文化,通过数据抽样的方式快速提升了质量……日本的崛起可以看作穷则思变的例子,但变革中数据的作用尤其明显。数据的优化作用由此可见一斑,书中更有很多案例,但要参透这一点,先得认识到数据的重要性才行,这可以算作是数据文化的入门吧!

可以说现实中的一切都是越用越少的,但看似虚拟的数据却越用越多。所谓大数据时代,背景正是高度发展科技能让更多的数据得以留存,这种留存和挖掘完全由机器实施,由此得到的结果也是叹为观止的。如果说科技的发展趋势已经越来越超乎我们的想象,那总有一些规律或者原则可以抓住——比如数据。书中第二部分的大数据崛起便将重点放到了当下,由此展望未来的可能性。诚然,大数据是被技术发展所推动的,但更是被重视数据的人们所推动的。

技术降低了数据获取、积累的成本,增加了计算的可能和利用的空间,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深层次需要在意的则是数据的开放,只有数据开放才有多元的整合,这需要由人来推动,而推动者必须有多元认知的思维方式、开放的心态——这是数据文化中尤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之前我们认为智慧是属于人的,那么未来这个词将更多的形容一些别的体系,比如“智慧城市”。其实人的智慧依靠的是学习、理解和经验,那么机器的学习靠的就是数据,还有那些我们为其规划的应用方式和我们的需要。如何确定我们的规划和需求?靠数据,更得靠能够深入人心的数据文化!

正如作者提到中国社会要将“大数据”这个科技符号转变为文化符号,因为只有文化才能真正驱动人们的成长和发展,科技只是手段而已。只有建立了数据文化,愿意尊重数据、善于整合数据、敢于发掘数据中的异动……才能正真利用好大数据。数据文化是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文化,这种文化将是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更是最好的参考。从《数据之巅》中,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隐约的轨迹,通向未知的远方却一直步步为营,这便是数据,来自于人而胜于人。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九

最近读了涂子沛先生的《数据之巅》感慨良多,颇有不吐不快的感觉,数据之巅读后感。涂先生作为将"大数据"概念引入中国的学者,其认识的深刻程度自然非同一般。而种深刻表现在对历史大背景的理解上。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的故事。

"如果按照我倡导的原则去做,你们就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五年以内,日本产品将占领整个国际市场。"60多年前,质量管理之父戴明给日本企业家这样的承诺。那时的日本产品,还是以"劣质"而闻名。所有人都将信将疑。但事实却是:仅仅用了四年,日本的优质产品开始占领世界。

戴明为什么有这么大的信心呢?当时的日本刚刚战败,多数人吃不饱肚子。戴明见到的却是整洁的街道、守纪律的国民。戴明教给日本人的招数,是用数据统计的办法管理质量;这种方法与日本民族做事认真、遵守纪律、一丝不苟的民族文化是吻合的。此后的20多年,日本制造一路走高,靠质量实现了"逆袭"、超越了美国。

这段时间,美国制造业又在做什么呢?二战以后,各国百废待兴,美国本土没有经历战争的破坏。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产品供不应求,成为世界各国的"抢手货":生意好做了,对质量的重视程度也就不够了,从而为日本的赶超提供了机会。直到日本人打到"家门口",美国人才如梦方醒。美国人惊奇地发现:这位"墙内开花墙外香"、对日本制造有巨大贡献的戴明,居然居住在距离白宫不到六英里的地方。

戴明和他的方法来自于美国。美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方法呢?恐怕这也与其文化有关:美国是个讲究民主和法治的国家,凡事要争论、要讲道理。争论要有是非曲直、最终要"用数据说话".但是,人们也意识到:数据不仅"会说话",也会"说大话"、"说谎话".所以,用数据说话,必须讲究科学。这样看来,戴明来自美国也就不足为怪了。

其实,戴明的质量管理方法早已传到了中国。

但是,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仍然难以摆脱"低质"、"山寨"的帽子、甚至有愈演愈烈的可能。由此可见:我们缺少的不是方法,而是深层次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接近40年高速发展的历史。在这段时期,中国依靠廉价的劳动力,生产出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所谓"物美价廉",往往是更重视成本。在保gdp、保就业的背景下,假冒伪劣产品受到了纵容,以至于市场出现了逆向淘汰。于是,原本信奉质量第一的企业被迫做出改变、搞质量的人被边缘化了、企业质量意识就这样淡薄了。

轻视质量还有很多间接的危害。例如,提高质量往往是创新最重要的直接目标之一。离开质量谈创新,就失去了落地的基础。中国科技界的很多问题与此有关:高校的技术创新往往脱离实际、产学研往往难以结合。可以说,离开高质量的追求,中国制造就缺少了脊梁骨。

我们在追求先进理念的时候,一般不会落后。我们常常听到"用数据说话"的提法。但遗憾的是:现实中,却常常变味,令人啼笑皆非。

究其原因,人们常常不重视数据的本身质量和分析方法的质量。《数据之巅》曾提到:美国人多次为了数据吵得不可开交,从而推动了相关的立法、提高了数据分析的合理性。事实上,只有可靠的数据加上可靠的分析方法,数据才能说出有用的实话。

然而,我们见到的许多数据却是骗人的。例如:据说,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潜规则是七亿元的效益。如果数据都是准确的',单纯获奖项目获得的效益,就超过了很多地区的gdp增量,读后感《数据之巅读后感》。然而,尽管浮夸的数据如此明显,却长期得不到纠正。这使得科技界浮夸的歪风越来越盛,牛皮越来越大而实效却越来越少。再如,评奖、评职称都用专利、论文的数量衡量——其实,即便在重视数字的美国,也不主张这种做法。这种做法往往会让科技工作者急功近利,而不愿意去从事真正有价值的创新。不恰当的数字化将很多激励变成了负激励。

还有很多地方,数字化的规则制定得明显不合理。例如,某企业计算某产品的效益时,要把生产设备的折旧算摊上去——这样的规定看似有道理,却导致了昂贵设备白白的闲置,从而造成了更大的浪费:没有人愿意用这台设备生产产品、宁可让它闲置不用。所以,劣质的数字、劣质的数字化方法,不但不能促进企业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有可能起到相反的作用。

我们再看看更深层的原因。人们明明知道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存在,为什么却能长期持续存在?道理很简单:在这些地方,"用数据说话"变成了一种形式,一种便于交差、便于表功、体现水平的形式。他们并不关心"用数据说话"的目的和最终结果。从本质上说,这种做法不是重视数据,只是用数据做掩饰;不是喜欢"真龙",而是"叶公好龙".

中国制造业要振兴,必须从提升质量开始;关注质量,必须从关注数据和分析方法本身的"质量"开始。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有个踏实做事、实事求是的文化氛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好的方法必须与文化相匹配。离开良好的文化土壤,再好的办法也无法发挥实效、也会变味。中国制造业的振兴,根子上还是要关注文化。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十

歌德把历史称为“上帝的神秘作坊”。在徐子沛先生新作《数据之巅》的精彩演绎下,关于数据文化如何形成、数据治国理念如何深入人心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令我们再次饱览古今中外因数据成就的神奇瞬间,领略统计文史的山风水韵和数据文化的悠远回音。康德说,数字是重要的透视方式。此言不虚。

子沛先生一如既往把中国作为本书的重心和出发点。从中国历史上的吉光片羽到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从中国数据可视化先驱人物陈正祥的执着努力到民族复兴能否量化的中国话题,这些元素无疑令中国读者感到亲切和温暖。遗憾的是,在悠久的中华文明史上,这样的“统计事件”不仅凤毛麟角,亦未能带动整个民族和社会形成用数据说话、以数据治事的风尚。即使今天,我们依然面对这样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统计数据虽然证明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数据使用上,特别是大数据的收集、分析、应用的手段、意识、水平和能力方面,我们与美国、欧洲,甚至同处亚洲的日本,仍有不小差距。作为统计人,在享受本书呈现的统计和数据文化盛宴时,无疑更平添了一份独有的清醒与忧思。

中国需要进一步营造数据文化氛围。美国的历史,就是一部“善用数据”的历史。说数据成就了共和政治、数据终结了南方的奴隶制度,尚属见仁见智。“布兰代斯诉讼方法”及后来的汉德公式,公共预算制度的普及,统计学理论方法用于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在美国政府的推行等,实实在在证明了数据在保障公平正义、促进进步发展、增进自由和理性方面的决定性支撑作用,体现了数据治国的基本理念。党的十八大把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作为新的奋斗目标,更加迫切需要大力弘扬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科学与理性,需要建树“尊重事实、强调精确、推崇理性和逻辑的数据文化”,需要进一步营造善用数据的社会氛围,使注重数据、使用数据真正成为一种习惯和风尚。

中国统计人要做大数据的先行者和引领者。在统计的“纯真年代”,政府统计是权威一般的存在,是统计生产的当然主导者。大数据时代,海量的网络化电子化信息使每一个人、每一个单位都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发布主体,政府统计包打天下的格局正在被打破。我们当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宣示主权”,但我相信大多数统计人凭着专业精神、职业尊严,将不屑于采取这么“简单而直率”的方法,而更愿意像一名“骑士”一样为荣誉而战。作为统计数据的生产者、发布者和使用者,没有人比我们更了解大数据的意义、价值和力量。“用大数据打造统计基础数据‘第二轨’”,深刻阐明了国家统计局应用大数据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思维。目前,国家统计局已经与17家企业签订利用大数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贸易统计、价格统计、交通运输统计、农业统计等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我们不仅要直接应用大数据,还要在推动数据开放和共享、建立和统一相关应用标准,实施国家大数据创新驱动战略等方面,发挥应有作用。

中国统计人还要成为数据文化的倡导者和传播者。在宣传统计工作、弘扬数据文化方面,统计人有着天然的优势和便利。家喻户晓的gdp、cpi、ppi、pmi等统计拳头产品,大型的经济普查、人口普查、一套表联网直报等重要统计事件,为宣传统计、传播数据文化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作用。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好,也有理由做得更好。中国统计也要创建类似美国普查局的lehd-工作单位和家庭住址的纵向动态系统,当超级飓风“桑迪”来袭,该系统大显神通,成功帮助纽约市政府组织救灾,并迅速对灾害影响作出准确评估。这样的统计“明星”产品,能够使人们更加信赖数据、依靠数据,推动数据融入政府管理、商业运营和社会治理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在统计文化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精心打造了统计网站、中国统计开放日、统计微讯微信等一系列新的统计宣传平台,政府统计的形象和公信力不断提升。今后更要以启沃公众数据意识为己任,以记录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为使命,从更大的视野,以更宏大的叙事,讲述中国的统计故事,书写中国的统计历史,把数据文化理念播撒得更广、更深、更远。

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有力量的地方,数字这位女主人就会生成,她更有力量。数据不仅代表“真正的事实”,还蕴藏着事物的发展规律。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正逐渐成为决定和影响各国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中国不仅要做数据大国,更要成为数据强国。

我们这代统计人注定无法甘于淡泊和平凡,唯有顺应时代要求,以更先进的理念、更开放的姿态、更高超的技术积极拥抱大数据,广泛应用大数据,生产出更多更具竞争力的统计产品,才能在智能时代、智慧城市建设以及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续写政府统计新的辉煌。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十一

《登上地球之巅》讲的是四名中国登山队员从珠穆朗玛峰的北坡攀援而上,踏过千年冰雪,翻过万丈f岩,最终他们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这无疑是一场充满艰辛与危险的探险。那么到底是什么使他们成功的呢?就是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崇高的献身精神!在这海拔8500米以上的冰雪世界里,无数的困难险阻就如一只只凶猛的“老鹰”,时时刻刻威胁着“雁群”,但是每只“雁”都齐心协力,不怕牺牲,共同抵御入侵之敌。

在这篇文章中,我最欣赏的`人刘连满,因为他不仅有顽强的意志,更重要的是他有舍己为人的精神。在极度缺氧的“死亡地带”,刘连满深知生存希望渺茫,但他渴望活下去,活着就是幸福,就是胜利,就是一切,可是,在这一时刻,他竟选择把氧气留给队友,这是多么的不可思议!在他的眼里,战友的安全胜于一切,甚至连自己的安危都可以不顾,他是多么令人敬佩啊!尽管他最终并没有登上珠峰,但他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我们活着,就是要做这样的人,面对困难毫不畏惧,在生死攸关的情况下,可以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将国家与他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如果人人都能这样做,那我们的国家该有多强盛,我们的民族该有多团结!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十二

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上、下)对我来说可谓来得正当其时,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有朋友在看这本书,但没有特别关注。最近有个想法,把之前、有的甚至是十几年前看过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惠普之道》、《杰克?韦尔奇自传》、《赢》、《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再造宏》、《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史蒂夫?乔布斯传》这些书找出来重新看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现在出的书可看的、想看的实在不多,如一本被炒得很热的《从0到1》压根就没看(对炒得太热的书总是不太提得起兴趣),《大数据时代》看了两章也是看不下去。

正好,就在这个时候,老友之柏在微信里对我说:“推荐一套书:吴军写的《文明之光》,一套四册。假如喜欢的话,可以看他所有别的著作。我非常佩服这位作者,虽然是大科学家,却能把人文学科总结得那么精彩。另外他的《智能时代》,薄薄一本书却把最新的科技走向总结的非常精彩到位,别的人写《大数据》、写《ai》、写《搜索、导航》,作者不是玩金融的忽悠蛋,就是只知皮毛的假科学家,他却是自己撸起袖子做过具体工作的,所以讲得很到位,言简意赅。以他的才气,我觉得他并不乱显摆,很踏实的学者。”

于是赶快去kindle里搜索,遗憾还没有电子版,只得到亚马逊去买纸质书,先买了他的《文明之光》(4册)、《浪潮之巅》(上、下)、《智能时代》。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买纸质书,一是贵,最主要还是房子太小,家里4个书柜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堆满了,再没地方可以放了。本来还想买《数学之美》(上、下)的,我虽然读的是工科,但从小到大最怕的就是数学,更体会不到数学之美,只能体会到数学之难,因此很想看看数学究竟有多美,可朋友说这套书太难,暂时先放弃。看完这三套之后,估计还会把他的《大学之路》(上、下)和《硅谷之道》(《浪潮之巅》的续篇)再买回来。

先看的是《浪潮之巅》,因为之前看过关于微软、ibm、因特尔、惠普、苹果、谷歌、ge的书,加上之前在通信行业混了,对at&t、思科、北电、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公司也都大体知道,不会觉得陌生。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不仅仅是讲述这些企业是如何成长和发展的,更为重要的是,他抽丝剥茧的给你讲清楚他们的兴衰荣辱,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虽有事后诸葛亮之嫌,但能在事后把这些事情想清楚、讲明白其实也很不容易。作者坦承:“每当我们回过头去评价一家公司的兴衰时,往往并不难找到原因。但是,作为决策当事人,在当时的环境中往往很难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即使看清了方向,也常常难以执行自己的意图。”

作者之所以能做到,有如李开复在序言中所说:“首先,作为一位曾每天与程序、算法、科研打交道的google最优秀的研究员,势必能更客观地描述那些科技公司的兴衰得失,不会人云亦云,更不至于离题万里;第二,作为一位拥有写作天赋的工程师,吴军能够确保文章的有趣与可读,不会容忍自己的作品成为一本呆板的教科书式读物。”吴军自己在后记中也提到:“我用心去了解商业规律,本意是为了投资;不仅仅是为了让我管理的基金投资有好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让我一生的时间投资有效。对我而言,时间才是最大的财富,我要把它投到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地方去。经过我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我认定这样一个规律:科技的发展不是均匀的,而是以浪潮的形式出现。对个人来讲,看清楚浪潮,赶上浪潮,便不枉此生。”

而之所以能形成这样的写作风格,作者说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他高中的语文老师,教会他“让我关注内容,用朴实的文风表达自己的体会”;另一个是他在美国的导师,“他训练了我讲话和写作的逻辑,比如怎么立论,并用论据支持观点。他是一位细节大师,要求我做到在公众场合讲话时,不多说哪怕是一句废话,也不落掉任何一句关键的话。”因此,作者认为,“要想写得好,首先要说得清楚。然后,再用大家喜欢的语言,把要说的话描述出来,就形成了好的作品。”

在这套书中,作者不仅仅是列举了在这轮浪潮中发展起来的公司,同时还告诉大家it和互联网领域的一些不可逾越的发展规律,如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70-20-10律、诺威格定律、基因决定定律,以及与这类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金融风暴、商业模式、互联网2.0、云计算。

关于这本书,要说得其实就是这些,但它触动了我的一些思考:

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在书的封面印有两段话:“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无意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一旦处在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向前漂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在这十几年到几十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这些公司里的人,无论职位高低,在外人看来,都是时代的幸运儿。因为,虽然对一个公司来说,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这也是全书核心的观点,所以才叫《浪潮之巅》。

那么,究竟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我以为还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只是在这个时候把握住了机会、顺势而为,再加上幸运。因此所谓的成功人士也不要认为自己真的就有多么牛逼、多么了不起,如果你有幸成功了,首先要感谢的就是这个时代,感谢你爹你妈让你生逢其时。前言中提到,“加拿大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介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人类历史上最富有的75人中,有1/5出生在1830-1840年的美国,其中包括大家熟知的钢铁大王卡内基和石油大王洛克菲勒。这一不符合规律的现象的背后有着必然性,他们都在自己年富力强(30-40岁)时,赶上了美国内战后的工业革命浪潮。这是人类历史上产生实业巨子的高峰年代。而第二个高峰年代就是从上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的20年间,出现了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太阳公司的创始人安迪?贝托谢姆和比尔?乔伊、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等,因为他们在自己年富力强是幸运地赶上了信息革命的大潮。”

说到阿里巴巴的成功,“很多人归结为其创始人马云的天赋和能力。这一点确实不容忽视,马云算得上是当今中国互联网行业最有头脑、远见和执行力的人。很多人,包括马云自己,都认为是阿里巴巴开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市场。从效果上看这一点并不错,但是有些因果倒置。事实上,是中国非常糟糕的批发和零售商业环境,要求必须出现一家阿里巴巴这样让商业变得容易的公司。”同时,作者在书中还反复强调一个观点:“这些公司的领导人,在公司收入从一个亿增长到100亿时,能力显然没有增加一百倍,但是‘谱’却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作者有总结什么样的公司才能称之为伟大的公司。在国内或业内,动不动看见有人称某公司为伟大的公司,实在是无知者无畏、更无耻。中国今天的企业能称之为优秀的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卓越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有一本书叫《从优秀到卓越》),伟大的公司有吗?是谁?华为?还是阿里巴巴?作者认为真正伟大的公司必须让“世界因之而不同”,具体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们都是全球性的跨国公司,并在各自领域处于主导地位。”“其次,它们代表了或代表过一个时代,形成并且带动了一个产业链。”“再次,它们不能仅仅是‘以后可能前途无量’,二是必须有非常强的盈利能力,在不太长的时间里证明自己,达到每年数百亿美元的营业额,几十亿美元的纯利润,并且能有十年以上的持续增长后劲。”“最后,伟大的公司需要在财务上能够回报投资人。”作者还设置了一个“50亿美元利润或者1000亿美元市值”作为门槛。“要做到这些很不容易,即使一家公司满足了上述条件之后,还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在一个新兴的、商业潜力巨大的行业,通常会出现短期的泡沫,一些很幸运的公司碰到合适的时机,在这个行业拔得头筹,也会风光一时,但最终只是昙花一现。”

对照以上几条,中国有伟大的公司吗?作者说:“从改变中国人生活的角度讲,阿里巴巴也堪称一家伟大的公司,因为它不仅方便了几亿人的购物,并且在中国第一次做到了为广大小商家提供了低利率的'贷款,在此之前,小商家们获得银行贷款的可能性近乎为零。”

那么,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有伟大的公司呢?“中国的现实问题是,人们似乎不需要靠科技的进步和实业就可以取得财富。看看中国财富榜的构成,有几个是贝尔、福特这样的发明家,又有几个是洛克菲勒和卡内基这样的实业家。几乎所有富豪的财富,或者来自于股市,或者来自于房市。当人们不再把房市、股市作为最快的挣钱手段时,就是中国可以诞生下一个google的时候了。”“从经济的发展来看,中国诞生许多世界品牌和跨国公司是历史的必然。这个任务将落到年轻人身上。”

最后还想说说的就是关于中国企业发展史、企业以及企业家传记的事情,应该说这在中国是非常欠缺的。关于企业发展史,有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跌荡1》以及他早年的成名之作《大败局》(1、2),其他的还有吗?中国今天已经有一批像华为、阿里、腾讯这样优秀的企业,以及任正非、柳传志、马云、王石这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但是关于这些企业发展的记录和企业家的传记,能看的真是少之又少,垃圾倒是非常非常多。譬如关于华为的书很多,但可看的几乎一本都没有,我曾经尝试买了一本,一开篇就完全看不下去,之前看的《以奋斗者为本》也只是将任正非的讲话和华为一些内部文件进行断章取义的分割组合。因此,关于华为,我只看任正非本人的讲话,在我的电脑里有一个文件夹就是“任正非讲话”。过去写it人物的有个叫刘韧的记者很不错,看过他的《知识英雄》和《企业方法》,可惜后来出了事情。

企业家自己动手写的就更少,一来在中国要讲求低调,二来估计也是没有时间,再者,真正能写好的也确实不多。看过王石的《道路与梦想》、史玉柱的《史玉柱自述:我的营销心得》、周鸿t的《周鸿t自述:我的互联网方法论》,以及号称商业思想家的冯仑的《野蛮生长》,印象最深就是他告诫男人千万不能碰30岁以上名字里带“芳”字的女人,因为不少高官就是死在这样的女人手里。总之,不仅要有创造历史的企业家,还要有记录历史的史家,若是企业家自己操刀写出来的就更好,如杰克?韦尔奇的自传以及他的《赢》。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十三

数据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众多企业和组织都将数据作为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和分析。而在无数的数据中,蕴藏着无尽的可能性。我有幸参加了一场关于数据的研讨会议,深切感受到了数据的重要性以及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巨大潜力。在这场令人激动的会议上,我收获了许多宝贵的心得体会。

首先,数据为社会进步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在过去,许多事情都是靠经验和直觉来决策的,而这种决策方式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是无法避免的。然而,有了数据的支持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客观和准确地了解事物的真相和规律。数据不仅提供了决策过程所需的信息,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预测未来的趋势和变化。比如说,在医疗领域,通过对大量病例数据的分析,医生们可以更好地诊断疾病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成功率。在商业领域,通过对消费者行为和市场趋势的数据分析,企业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制定出更准确的市场策略。数据的应用不仅为个人和组织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也提高了社会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数据的分析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必备技能。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产生的数据量都是惊人的。然而,这些数据只有经过分析和挖掘,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数据分析不仅要求我们具备一定的数学和统计知识,还需要我们具备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在数据分析中,我们需要将复杂的数据模型和算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数据间的关联和模式的发现,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同时,数据分析也需要我们具备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能力,善于提出合理的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来应对未来的挑战。

再次,数据的应用和发展需要建立在合法和可信的基础之上。数据的应用不仅关乎个人和组织的利益,更关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我们在使用和收集数据的同时,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并确保数据的可信性和安全性。数据泄露和滥用不仅会给个人和组织带来巨大的损失,还会破坏社会的信任和稳定。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数据保护和管理机制,保证数据的安全和可信。

最后,数据的分享和开放能够带来更多的创新和价值。数据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有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和加工,才能转化为有用的信息和知识。而数据的价值往往是通过分享和开放才能最大化的。数据的分享可以促进不同领域和组织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推动跨界创新和共享经济的发展。在当前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数据交流和共享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和需求。通过数据的开放和共享,我们可以打破领域和组织之间的壁垒,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总而言之,数据之巅的研讨会议给我带来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启发。数据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创新的重要资源,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数据分析和应用能力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必备技能,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数据素养。同时,数据的应用和发展要建立在合法和可信的基础之上,保护数据的安全和隐私。最后,数据的分享和开放是创新和价值最大化的途径,我们应该鼓励并推动数据的交流和共享。数据之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未来。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十四

文章的内容不说也知道:1960拈月,几名中国登山运动员开始了与大自然与冰雪山峰的斗争。他们誓言不到8848米的顶峰绝不后退。他们要这样做,他们会告诉世界人民,中国不是懦弱的,中国人民同样也不是甘拜下风的。无论雪峰给予他们多少阻碍,他们仍然斩钉截铁地前进。后退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失望;失信,也意味着失败。终于,他们成功了。

其实,人的信念往往是拯救自己的最好办法。在危难时刻,需要的就是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我跑800米的时候,常常都是靠信念跑下来的。尽管成绩不是很理想。

虽然,我不喜欢体育,但仍能被其精神所感动;虽然我不是登山健将,但却能通过这些体会登山的苦与乐;虽然,我没毅力,但看了此文后,相信我会有所行动。

我知道,在我心里,已经有了行动。

数据之巅读后感简短篇十五

“和书籍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

――罗曼・罗兰。

暑假,没有上班时的忙碌,一杯凤凰茶、一卷书,在温馨的家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安静地阅读,是我最惬意的时光。

我所读的书里面,令我感触最深的是《与大数据同行:学习和教育的未来》,这本书是维克托・迈尔-舍恩斜伯格与肯尼思・库克耶关于大数据的第二部专著,赵中建教授翻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指出,大数据正在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数据在教育中有着非凡效果,带来截然不同的教学形式;作者还提出大数据重塑学习的三个主要特征: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

北师大肖川教授在《成为有智慧的教师》一书中写到:“教学是人类诸多复杂、重要的事务之一。”做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关注的是:学生的学情,基础是什么?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掌握了没有?我们的教学方式可不可行?怎样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哪些内容关乎学生的未来?……大数据重塑学习的三个主要特征:反馈、个性化和概率预测,很好地回答了这些问题。

一、反馈的及时和有效。

在互联网时代,在线购物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从购物体验来看,在线购物,消费者看到的是图片和文字,不能像实体店那种质量好与不好都看得到,摸得到,因此,人们通常都会去好评率高的商家消费。这就促使商家都非常重视消费者的反馈。同样,教学也非常重视反馈。教师的教学如果没有反馈或者没有及时、正确的反馈,教师就不能及时修正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样的教学就没有针对性,是低效的。

传统的教学反馈包括:1.学生课堂回答、当堂的练习;2.家庭作业;3.单元测试。我们从反馈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从而调整教学进度、教学方法。在《大数据》这本书里,作者将上面这些反馈方法称为“小数据”,维克托・迈尔-舍恩斜伯格与肯尼思・库克耶认为这种教育反馈系统存在很大的缺陷:

1.不能保证收集的信息是正确的,即便是,收集的数量远远不足,而且收集的数据也没有得到有效地使用。

作者的观点我是认同的,因为我有亲身体会: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希望了解学生的.学情,比如,哪些知识是学生通过自学就可以掌握?哪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属于难点,需要做重点探究?过去,我的做法是通过布置预习作业,学生完成学案,我再通过对学案的分析,掌握学生的学情,修正自己的教学策略。这种“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做法,似乎还不错,不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而且符合新课改的精神,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实际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前一天晚上布置的预习作业,第二天就要上新课,由于教学进度的要求,往往没有办法及时对每位同学的学案进行批改和分析,来不及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

现在有了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改变这种情况。我可以通过qq家校群布置微课视频,在上课前一天让学生观看视频预习新课,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之后,完成并提交相应的在线微课作业,系统自动批改并显示每题的正确率。这样,我提前就可以掌握学情,调整第二天的教学策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的课堂就很有针对性了。

2.反馈是单向的,指向的都是学生。几乎所有的反馈都是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反馈主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且关注共性问题为主。这种反馈很少是关于教师的,针对的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

在学校里,科任教师只要能把班级考试成绩提升上去,班主任在常规评比中拿到标兵班或者流动红旗,通常就被认为是好老师、好班主任。不管学生的成绩是因为教师高效课堂或通过题海战术而取得的,关注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关注的是学生的现状而不是未来的发展。

大数据应能改变这一现状。在课室中使用电子教科书、在线教学平台,我们可以收集到过去无法获取的学习数据,并用于学习过程的处理,在改变传统教育反馈中的即时性和单向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落实个性化教育。

最早提出个性化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应该是我国的圣贤先师孔夫子,夫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提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我们都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存在的,但是传统的班级授课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它确定下来之后基本不变:班级授课制就是由一位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对几十位学生教学。这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只管“齐步走”,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说明,我国高度重视个性化教育。

本书指出,“大多数学校的教育,在其设计之初考虑的都是处于平均水平的学生,这种做法会同时损害位于正态分布曲线两侧的学生,会使领悟力高的学生感到厌烦(甚至引发纪律问题),而领悟力低的学生会学得非常吃力。”

个性化教学的先行者――可汉学院的创始人萨尔曼・可汉指出:我们需要的是“一个尺寸适合一个人”的方式,打破“一个尺寸适合所有人”的同质性,从而使学习优化成为可能。

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使我们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信息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和反馈、整理和分析。事实上,现在有部分app已经在尝试做这种事情。“一起作业”、“作业盒子”是我非常喜欢的两个app。这些app运用大数据,根据学生一个学期以来的作业反馈数据,自动生成最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暑假作业。借助强大的数据分析系统,大规模个性化学习就能得以实现。这个暑假,我就为上学期本人任教的学生布置了数学暑假个性化的作业。

三、精准概率预测的可能性。

在做这些教育决策时,我们往往根据经验来判断,未必能够给予正确的指导。随着大数据预测在精确度和细节的提高,我们可以提出更加具体和细致的建议,采取更具针对性措施。比方说,我们与其要求孩子整个暑期补课,不如有针对性的补习代数两个星期,更有利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升。

“大数据正在进入教育的方方面面,并将对这个世界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大数据能告诉我们什么是最有效率的,并且揭示那些过去无从发现的谜题。”教育遇上大数据,这是一场美好相遇,我们都应该做好准备,迎接大数据时代来临,成为有“数据”的教师。

end。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