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阅读

最新场面点面结合(模板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12 11:38:56 页码:11
最新场面点面结合(模板17篇)
2023-11-12 11:38:56    小编:ZTFB

学会管理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的时间。写一篇完美的总结需要有良好的计划和时间安排。请大家认真阅读以下总结范文,从中获取对写作的新鲜感悟和认知。

场面点面结合篇一

“丁零零!”一声清脆的铃声,打断了正讲得眉飞色舞的老师,老师瞄了一眼正在抖动的手机,对同学们:“我去外面接个电话,一会儿回来。”说完就匆匆地走了出去。

“咕!”我的肚子开始叫唤起来,我摸了摸肚子,咽了一下口水,把目光投向了我的“救急粮草。”我右手拿着笔,假装一不小心把笔掉在地下。然后弯下腰,用手捡起笔,左手却伸向我的书包里。这个不是,这个也不是……终于,我摸到了一个软乎乎的东西,是我最喜欢吃的棉花糖。我把另一只手也伸进书包里,撕开包装纸,看了一下四周,迅速把棉花糖塞进嘴里,慢慢地品尝起来,又香又软,甜而不腻,真是人间美味。这时,同桌好像察觉到了什么,凑到我面前,四处闻了闻,皮笑肉不笑地对我说:“同桌,你又有什么好东西了,分我一点,否则……”我听出了他的意思,为了我前方的“光明大道,”我只好忍痛割爱地分了他一颗。咦?小向同学在干什么啊?怎么这么认真,真是太古怪了,平时他可是老师的重点关注对象。我伸长脖子看了过去,天哪!真是好一个挂羊头卖狗肉,这家伙竟然在数学课上做语文作业,也不怕老师来一个突然袭击?这招实在是高。

让我瞧瞧,那些学神们在干什么啊?只见他们坐得端端正正,丝毫没有被周围的一切所影响,真厉害!要是换成我,不,我不可能和他们一样这么自律。

“老师回来了!”前排望风的同学大叫起来。我连忙坐得端端正正,生怕老师发现其中的端倪。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他们竟然比我还快一步,不仅做得直,脸上露出淡淡的微笑。老师回来了,丝毫没有发现我们在她出去的十分钟里干了什么“好事”。

下次,我真希望还有这等好事。

场面点面结合篇二

下午,老师因为有事外出,所以让我们自己管好自己。刚还鸦雀无声的班级,突然变得鸡飞狗跳。

李芳和一群男孩在教室里踢足球,一会踢到这儿,一会儿踢到那儿,椅子和桌子都遭了殃。王明和李丽在一旁下棋,本好好的却一下子因为李的不守规则,两人就争论起来。但事情并没有解决,两人还打了起来,打得对方头破血流。

最为可恶的就是周李,他在桌子上不停的跳跃,翻滚,跑动,还似小猴子似的,一会儿跑到窗台前,一会站在讲台上,一会踩在椅子上,不停的喊着:“看我多帅啊!”话还没说完,就摔在了地上,哇哇大哭起来。

场面点面结合篇三

唉,真倒霉!自行车骑到半路,链条突然掉了。我跳下车子,束手无策。路上,行人来来往往,很多人看我一眼就过去了。我正发愁,一位漂亮的姐姐过来问我:“怎么了,自行车链条掉了?”她一边说话,一边把自己的车停在路边,她看看我的车子,立马动手,很快就修好了。姐姐白色衬衫的袖口沾上了黑色的污点,她也毫不在意。我连忙道谢,她只笑笑就离开了。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场面点面结合篇四

教室里,同学们坐在座位上,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小明在听完老师的问题后,立马举得那么高,生怕老师遗漏了自己;小军“竖”起耳朵,聆听老师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小红则坐姿端正,边听老师讲课,边在书上做笔记。

——周柯贤。

场面点面结合篇五

为纪念中央民族大学的诸位名师和前辈学者,2014年该校民族博物馆启动了“民大记忆·口述历史”的访谈项目,迄今为止已经采访了100余人。

近日,“民大记忆·口述历史”项目的第一批成果由学苑出版社出版发行,包括《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访谈录》、《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下)文献资料选编》等。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从1956年正式启动,到1964年基本结束。这是一项由中央政府发起并组织的针对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和历史的大规模学术调研活动,先后参与的科研人员达1700人之多,足迹遍及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较密集的19个省和自治区,所获调查资料累计达数亿字。这场民族大调查与稍早开展的民族识别工作,为此后中国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决策奠定了基础。

澎湃新闻请讲栏目经授权摘录书中部分内容逐篇刊发,以飨读者。今天刊发的是莫俊卿的口述。

莫俊卿(1928—),壮族,广西融安人。1951年考入中南民族学院,1956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58年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任广西调查组壮族、仡佬族调查分组负责人,撰有大量调查报告,毕业后留校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

访谈对象:莫俊卿。

访谈者:张龙翔。

访谈地点:中央民族大学家属院。

在场者:宝阿咪丽。

录入整理:宝阿咪丽、周甫翰。

[张龙翔按]:莫俊卿先生是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莫先生29岁入学,是班级里面年纪最大的,所以其他同学都称他为老大哥,正是由于他阅历丰富,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他被任命为广西柳州、桂林分组的领队,带队到地方进行调查工作。

我们采访到莫先生的时候,当年意气风发的老大哥已经变成了徐徐老人。莫先生是一个极其认真的人,他如今年事已高,记不清很多事情了,但是听到我们要采访他有关历史调查的事情,他热情地招待了我们。采访之后,我们把采访稿的初稿交给他修改整理的时候,由于老先生不会用电脑,他就用钢笔一点一点地修改,在整个过程中更是几易其稿,当我们认为稿子修改到可以的地步时,莫先生还是要反复的思量校订,这种一丝不苟的学者精神很是值得今天的年轻学生学习。

张:听了动员报告,你就被分到广西调查组了,我们就详谈广西调查组吧!

莫:好的。当时同时被调来广西组的还有本院历史系、政治系、研究部、文物室的师生、专家、学者以及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央美术学院的师生。混合组织在一起,前往广西加入“广西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在广西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具体领导下,进行了一年半的工作。约两个月的时间内,我首先被分配到由12人:莫俊卿、韦文宣、严英俊(女)、沈端发、任崇岳(以上为民族学院历史系学生)、何谊(女,民语系毕业生)、王天奖(北大研究生)、徐萱玲(女,北大历史系本科生)、谈琪(广西师大历史系毕业生)、李伟信(云大历史系毕业生)、张介文(中山大学历史系毕业生)、唐兆民(广西调查组老专家)等组成的调查组。后来这个组里最初还有宋兆麟(北京大学历史系),到罗城后,没几天他就奉调到别的一个调查组去了。县委统战部又派来两人组成的“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小组”,我被指定为小组长。在北京时,好像由杨成志教授当组长。副组长哪个忘了,队伍中有石钟健教授。我们到广西后,全部归属于广西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领导了。我们从北京去这个组啊,后来分开了。也仅剩一部分在了。我们的党支部改属由广西民委组成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领导。

张:民委这个组的头头是谁啊?

莫:这个组,哎哟,这个名字我一下子想不起来了。是个侗族的。

张:哦,是个侗族。

莫:这个侗族的同志是广西民委办公室的主任,不是民委主任。广西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的副组长,负责日常工作的实际领导人叫做黄钰。他是个龙胜县的瑶族。解放初成立了龙胜县,他是副县长之一。把他调来当副组长,组长是广西政协副主任,叫陈什么,我忘了,也是个学者,是个教授,广西一个民主党派的头头。

张:有点来历。

莫:有点来历。广西民族学院的一个院长,还是副院长,也是当副组长。我们这些人都是调查组之下的小组长。

张:队伍很庞大。

莫:很庞大,总人数多达百数十人,我去后被选为党支部的委员。

张:您负责哪个组,哪个民族呢?

莫:第一阶段我任仫佬族调查组组长,兼管调查毛南族的调查工作。(由唐兆民等二人前去调查写调查报告,我也去过短期的)。

张:当时你们都自己背着行李走路吗?

莫:是的。不论你是教授、老师还是学生,每个人一出门都背着自己的行李。背包及自己的洗涮、穿戴、睡觉等一切用品都是自己背带着。晚上如果是在县镇机关,就借用当地机关食堂、礼堂;如果到农村,就在农民堂屋,或者临时腾出的空地,男女分开打地铺睡觉,一切用具包括床上一切用具,都是自己带来的。

莫:从南宁到宜山,当时已有火车坐,没有什么谈的。我们是到宜山下车。马路还没有通到罗城呢。虽然当时已经开工了,但是还没有竣工,我们就只好走小路。在宜山住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天刚亮,我就叫大家起床,吃早点,然后各人就背起行李上路。沿着河边走,还是平地的,大家有说有笑的。不久,就开始上山了,沿着山坡小道走。我们一行人上山,爬山坡。当地天气多变,有时被雨淋,有时冒着火热的太阳晒,好辛苦呵!我记得很清楚,我们当时从中央民院去的有我、韦文宣(广西壮族,后来当民大《学报》主编,今已去世)等,还有民院政治系,语文系的同学,还有广西师大毕业生、云南大学毕业生。年龄最大的是唐兆民老师(他当时已有50岁左右,曾经当过广西桂岺师范学校校长,当时算是老知识分子了)。从北大来的那几位同学,宋兆麟是当头的,其中有个年纪最小,生得很娇嫩的一个女同学徐萱玲(后来与宋结婚)在山顶上走不动而哭起来了,搞得我们很着急。怎么办?我就向大家建议:就地休息一会,然后大家就在山坡一棵大树底下把背包放下来,就地睡一觉。她就睡了半小时,我一直不敢合眼,大概过了20分钟还是半个小时,就叫大家:“醒了啊,咱们走!不然晚上半夜在山上怎么过?”这个女孩呢,哭了以后起来擦擦脸,身体好了一点又背着背包走。在路上,同志们发扬了互助精神,身体强壮的帮着身体瘦弱的同志拿东西或者背行李,好像宋兆麟同志替她背了一半行李。一直走到天黑才到县城。虽然说天黑了,但是县长、副县长、县委书记、县委副书记都在那里等着我们。在罗城。我们又分成了两个组。一个组在本地调查,一个组跟徐仁瑶到金秀搞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去了。

张:来迎接你们了。招待你们吃饭吗?

莫:不仅招待,可说是特殊的招待。中央派来的人啊,开玩笑。他们真的这么说:中央派来的调查组,要吃好饭啊,酒啊菜啊早就做好了放在那里等我们,一直等我们。县领导致欢迎辞后叫我“你讲两三句话”,我说不讲了,我也不能讲了,吃饭吧。吃完饭到农民家里落户,搞“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就地铺床睡觉,一觉起来。第二天,天一亮,就分配下去。

张:哦,在县城附近吗?怎么个“三同”呢?

莫:我们这个组到罗城来的主要目的是要全面调查仫佬族的社会历史。第二天,我们全组就在县城听取罗城县委统战部给我们介绍仫佬族在罗城县的分布状况及其最特点的村寨地点。然后我们就分成许多小组,分别下去蹲点,与农民“三同”,白天与农民一起到田间地里搞生产劳动,晚上召开座谈会和写调查报告。留一人(北大研究生王天奖)在县城档案局等单位翻阅抄写文献、历史、县志资料。下乡村的点很多,例如在县城附近的有大罗村(全部或大部分是仫佬族罗姓人家)石行乡大梧村的吴屯(吴姓仫佬族人户)、谢屯,四把乡的新村谢屯、覃村;还有下里乡、怀集乡山居村屯仫佬族村屯等等许多点面结合。一个点两三天不等,调查清楚一点,又换下一个点。我首先在大罗村,再到怀集,再到银村,并且经常到各点检查。此外,我还抽时间到环江县毛南族集中居住地区了解情况。

张:哦,白天得去参加劳动。

莫:得去参加劳动,跟当地农民一样去参加劳动。

张: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知识分子,这个太累了。

莫:哦,是太累了些,休息、睡觉的时间都不够。

张:作为北京的大学生,城市里成长起来的到那里去生活恐怕是很艰苦的,坚持不下来吧!

莫:很艰苦的,刚才我不是讲吗,徐萱玲,是最典型的。她是上海人,回来几年就生病去世了。小徐和老宋在广西就建立了感情。她回京后来和宋兆麟结婚,不久还生了一个女孩,女孩长大后去美国留学了。

张:那么一个上海长大的姑娘到了那么一个地方去三同劳动,他们干什么呀?

莫:劳动嘛,当时主要同农民一起,就到地里干活儿,男的跟男的一起干,女的跟女的一起干,锄地种红薯、芋头样样都干。出身于农村的同学好办,来自城市,没干过农活的,这道关是很难过的,很艰苦的。我讲个笑话给你们听:我到各个落户点去检查时,问当地农民,我说:“我们这个调查组来你们这里搞‘三同’,特别下地干活,表现怎么样啊?吃得了苦吗?”他们说:“不好讲啊!”我进一步说:“请你们不要客气,实事求是地讲。”他们说:“大多数表现得很好,干活很勤快,吃得苦,耐得劳,与农民关系也很好!个别同学主观上也是努力的,可能由于缺乏农活知识,出点笑话也是有的。”我细问他们这个笑话怎么讲?他们说:“昨天我们与几位同学一起到地里去锄芋头苗,芋头苗刚刚长起来,那个小姑娘在锄草翻土的过程中,把芋头苗子连同杂草都锄光了。我们只好笑个不停。又不好当面讲她,怕她难过呗!我说:“对不起,我们是来向你们请教学习的,不但可以讲,而且你们要手把手地教我们干活,向我们讲知心话。”总的说来,我们这个组在罗城县同仫佬族农民关系搞得很好,劳动表现得也很好。刚来时大家的脸都是又白又黄,几天后大家都红光满面,手脚都是红彤彤的了。

张:那上山砍柴这个事去不去呀?

莫:我是去了,他们去没去我没有问,锄地我是问了。

张:当初那儿的社会治安还可以吧?

莫:社会治安可以,社会治安没有问题。可以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张:那就轻松多了。

莫:轻松多了,这个刚刚解放,毛主席领导尤其是地方政府民兵都搞得很好。

张:您作为壮族和这个仫佬族交流语言上有障碍吗?

莫:不行,虽然语法相同,但是语句、基本音、发音点不一样,刚开始去呢,不懂。但是从我来讲呢,去了两周以后可以听得懂,但不能交流。我讲的人家听不懂,他讲的我可以明白个大意,可以记录,因为仫佬语跟壮语相近,同属于一个语族,起源和初期发展都是相同的,后来才逐步分化为不同的语支,基本词语的发音都近似。连起来就听不懂,相处两周以后就慢慢听懂了一些,可以记录大意。韦文宣又比我强点,因为他老家(忻城县)跟罗城仫佬族更近。

张:你们的调查成果如何?

莫:呵!说起调查成果,我至今依然很自豪地告诉你们,成果很丰硕。当然,这不是说我们那几个人多么能干!而主要是说党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真大,一切归功于党的英明伟大,归功于集体的力量。说实话,我们调查组的每个成员和被调查访问的各民族群众、老年知识分子和谐相处。每个调查点的群众住户对我们的关心与帮助,我到今天还记忆犹新。回到南宁后,调查组又重新找参加过调查的笔杆子较强的成员,来根据大家的报告、手抄文件、碑记、记录综合写成五篇正式的调查报告。有的篇章的编撰者写上了参加调查的全部成员的名字,如第二篇写十个人名字;有的只写综合整理人的名字,如第三篇只写整理人唐兆民;第四篇整理人唐兆民、韦文宣。其实这两篇的材料也是由大家调查得来的。后来,我们又把这五篇文章合订在一起,名曰《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共50余万字。今存有1958年打印本,1985年铅印本,1986年8月间(记不大清楚)又调莫俊卿去对全书进行了批改,加注,然后交给北京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永存于国家档案馆和各个图书馆,民间的个人也可以购置。

访谈对象简介:

莫俊卿(1928—),壮族,广西融安人,新中国成立前,曾参加进步学生活动,解放后曾任当地小学教员,校长,剿匪工作队队员,1951年考入中南民族学院,1956年考入中央民族学院历史系,1958年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任广西调查组壮族、仡佬族调查分组负责人,撰有大量调查报告,毕业后留校任历史系党总支副书记。长期从事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著有《壮侗语民族历史文化研究》《岭外壮族汇考》(合著)等。

(本文摘自学苑出版社《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上)访谈录》)。

场面点面结合篇六

看到题目,读家们肯定会联想到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可我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可非同一般,因为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现在想想还有点心有余悸呢!

星期六下午,我和老爸、老妈到慈溪表弟家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终于来到了乡间,一片片火红火红的高粱,在夏风的吹袭下,向我们频频点头。一股浓浓的榨菜和咸菜的味道扑鼻而来。

当我听说晚饭后可以跟叔叔一起去小河游泳时,我高兴坏了,这可是我今生头一次在乡间的小河里游泳,不用拘束,尽情地玩耍,自由自在。晚饭后我们来到了那条小河,河水很清澈,偶尔还可以看见几条小鱼。可当我听叔叔说,这条河有2米多深时,我犹豫了,这么深的河,就连姚明也站不到底啊!可是我身为男子汉,要勇敢,下去游的念头占了上风。于是我蹑手蹑脚地走下去,立刻双手合拢,向前扑去,我用标准的蛙泳姿势游了几米后,发现身体正在慢慢地往下沉,这次完了,溺水了。我拼命地挣扎着,可是老天在跟我作对似的,我越挣扎身体就越往下沉,当河水没过我的头顶时,脑海里浮现出许多和老妈在一起的画面,又浮现出了在学校姜老师给我上课的情景……。心想:这次万劫不复了,马上要死翘翘了,我还这么年轻呢!还有好多事没做呢!还有那么多的好兄弟等着我呢!还有这么多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呢!我不想死啊!我正想喊救命,可我一张嘴,河水突然涌进了我嘴里,“咕噜咕噜”连喝了几口水。就在这时,一只强壮而又有力的手将我从鬼门关里拖了出来,是叔叔,他一把将我托到了岸边,我得救了,重生了。

这次经历到现在我还是记忆犹新的,真是一次惊心动魄的体验啊!

场面点面结合篇七

“耶”伴随着一阵震天动地的喊声,六一儿童节已然悄悄向我们走来,大家都以欢快的心情,迎接着这一个美好的节日。

大家都早早地起了床——此时的大家已经没有心情再继续睡觉了,等候着起床,铃的响起,“叮铃铃起床了”,起床铃的响起,还有生活老师的喊声,相伴而行的还有同学们的声音,“六一儿童节快乐”,虽然这也只是刚刚起床,但是大家已经做好了迎接六一儿童节的所有准备。

食堂大吃。

大家整理好了内务,准备前往食堂大吃一顿。在去大吃的路上,一些同学三五成群,如同小鸟似的叽叽喳喳的聊着天,看啊,他们脸上的笑容是多么灿烂。

在食堂排队的时候,平时只每周只有一回的包子,且不能增添的包子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这就是儿童节,从细小的方面给了我们无数温暖,一些同学模仿着网络吃播的语气说:“哈喽,大家好干包子了,干包子,今天我们来干这个养生大包子,不养生的我不吃。”逗得周围同学哈哈大笑,整个食堂都沉浸在欢声笑语中。

联欢开始。

我们大吃后来到了操场,操场上面正举行着六一儿童节的开始典礼,过了这个典礼,就意味着六一联欢正式开始了。所以同学们无一不聚精会神,听着领导们的讲话,当领导说完那句:“现在我宣布。六一联欢正式开始!”这句话时,全场都沸腾了,同学们各自找到自己的伙伴,开开心心的去参加游园活动,可以先选择回家,但是所有人都不愿意浪费这一个美好时光。

些许老师也在操场上参加着游园活动,他们仿佛找回了童年,在他们灿烂的笑脸上,仿佛找回了当年那一个少年。“池塘边的榕树下,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学校的广播正放着音乐,这是一首多么具有童真的一首歌啊!一些同学到处都在中奖票。生怕兑换不到奖励。同学们排在兑换奖励的队伍里,一些同学说:“这不是有手就行吗?”可没有谁知道他们到底是攒了多久的奖票,才攒够的兑换奖品的奖票。

联欢结束。

“哗啦啦”下雨了,也许是上天在嫉妒我们,就这样下起了雨,没有预料,没有征兆。一些同学怀着“就这么小的雨还能再玩一会儿,再玩一会儿”的心思迟迟不肯离开。“淅淅沥沥”,雨越下越大,此时的家长不愿意了,他们可不想让自己的心肝宝贝,因为这次游园活动而感冒了。所以同学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开,在离开学校的那一个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眼睛中的依依不舍与哀怨。他们一定期待着下一个联欢吧!

再见!六一!愿童心永存,愿还能相见!

场面点面结合篇八

那年的运动会像一颗颗流失的沙子,让我一粒粒地想抓住,想起当时的尴尬和难过。

当轮胎传到我手上时,我连忙接过轮胎滚了起来。突然“轰”地一声响,我的轮胎倒了,我将轮胎扶起来,滚了一会儿,它又倒了,立起来,它又倒了……我心里十分焦急、慌张,十分想得第一,尽了全力,不辜负大家对我的希望。就这短短的几分钟,却像经历了几个世纪。终于,我到了男生队那边,结果还是输了。几个男同学指着我议论着,几个女同学的责备也随之而来,两侧其他班同学也嘲笑我,我无言低下了头,一股心酸的眼泪涌上了心头。眼泪“滴答,滴答”地落下来。“都成这样了,还好意思哭!”“嗯嗯!”“烦死了!”……我用胳膊抹着眼泪,像箭一样冲出了赛场,直奔教室。

到了教室我趴在课桌上“呜呜”地哭了起来……。

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两年多了,我还是记忆犹新。但是,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会做得更圆满,更细心。

我再去捡起那天我丢失的沙子,再遇到这种场面,我会勇敢地面对,我也不会再哭泣,我会起那天的哭泣,捡起那天我丢失的勇气。

场面点面结合篇九

我们班同学拼了命似的跑着,对方也不甘示弱,同学们大声喊着:“加油!加油!超过他!超过他!”跑道上的同学士气高涨,加快了速度,还没有轮到我这一棒就已经把对手甩了八条街。看着以惊人的速度向我奔跑过来的小刚,我的心怦怦直跳。接过接力棒,我就飞快地跑起来。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个同学时,我已累得上气不接下气。终于,老师宣布:“二班获胜!”“耶!”操场上响起了同学们的欢呼声。

场面点面结合篇十

下一场比赛中有两个实力雄厚的飞毛腿,分别是来自我们班的人中飞xx同学和来自他班的一位校级冠军。比赛开始了,啦啦队队员们扯开嗓子喊加油!加油!四(6)班必胜!!四(6)班必胜!才一会儿,两个对手便遥遥领先于普通赛手。他俩如两梭子弹,飞快地向终点射去。只见xx同学脸色铁青,眉头紧锁。嘴唇抿住,双手摆动,以迅雷之速冲向终点,而对方也毫不逊色,和我方僵持时间极长,不相上下,你超我一步,我快你两步。我从他俩的眼光中看见了一句话:胜利,我必须胜利!快跑,成功就在眼前!加油,胜利就在终点!啦啦队们又卖力地喊了起来。他们受到了鼓舞,精神倍增,以飞一般的速度奔向终点。两人你追我赶,谁也不愿甘拜下风。这时,xx同学突然加快速度,领先了一步,他纵身一跃,想借这个绝佳的机会一举夺冠。对方有些慌张,脚步慢了下来,xx同学趁势加快马鞭,夺得了第一,那位校级冠军顿时傻了眼,呆愣愣地站在那儿。xx同学一个潇洒地转身,快步跑回班。我们四(6)班的人马个个欢呼雀跃,乐不可支。

场面点面结合篇十一

大扫除开始了,同学们兴致勃勃,拿起工具,开始做自己的清扫任务。小明拿起抹布,仔细地擦拭窗户,把窗户擦得一尘不染。小华拿起扫帚扫地,教室的每个角落他都不会放过。小敏拿起拖把,用最快的速度拖完了整个教室,地板被她拖得犹如一面镜子。

——陈小珍。

场面点面结合篇十二

电影院的电影真好看啊!只有电影里的声音在耳朵里徘徊。瞧!大人们全神贯注地看着,手机响了也不为所动,似乎眼睛里只容得下电影情节;小孩们也被电影的内容吸引了,手中的爆米花不知什么时候也放下了;连婴儿都不哭不闹了,安安静静地看着精彩的电影。

——何丽衡。

场面点面结合篇十三

足球场上,人群的欢呼声淹过了飞机的轰隆声。人们挥舞着手,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小明用尽了自己吃奶的力气为自己的队伍加油,他的脸都喊红了。小刚,不停地拍着自己的大腿,好像要自己冲到场上去踢。小红,一边吃着东西,一边大声为自己的队伍加油,嘴里的东西都喷洒了出来。

——唐竣宸。

场面点面结合篇十四

运动会开始了,观众台上是一片激动非凡,大家有的挥舞班旗,有的激动地乱跳狂舞,有的大声呐喊:“加油,加油!”

小东同学双手握拳,手不断用力地向前打去,待自己班的运动员跑过时,便吃力地大叫:“1701班,加油!”叫声如海浪翻滚似雄狮,其后小林双手挥舞着旗帜,双脚不可控制地乱踢,大声地喊:“运动员,快跑,你们是全班的希望!”

我也不甘示弱,眉头紧皱,双眼瞪得像玻璃球一样大手,像猩猩一样捶着胸口大声喊:“1702,加油,1702,说一不二!”叫声似万马吼叫,车笛怒吼,脚踩着椅子,无人能敌。

场面点面结合篇十五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全班同学紧紧盯着那鲜红发亮的国旗,高高地举起右手,严肃地唱着国歌,一个个神气十足。

我们班的红红同学笔直的站在国旗下方,如同一支神奇的钢笔。她左手闭拢,贴在裤缝,右手高于头顶,头微微上抬,端庄地唱着国歌。她瞪大那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涨红了红润的小脸蛋,看样子她是多么尊重升旗这严肃的仪式啊。北北同学也不甘示弱,响亮地唱歌,张大了嘴巴,好像一只即将进食的大嘴狮。他就这样获得了同学们震耳欲聋的掌声,所以高高的仰起了头,洋洋得意。

场面点面结合篇十六

我每天都要起得很早,带着朦胧的睡眼去挤电梯。

我住在宿舍15楼,一到早上,我和其他楼层的同学便会在14楼等候电梯的到来。我们学校虽然有好几个电梯,但是无奈呀!我们这栋楼只有一座电梯能通往一楼,我只好天天与它“亲密接触”了。

等电梯有点儿“烦”。我把《将进酒》这首诗背上好几遍了,电梯门才缓缓打开。这时最壮观的场面出现了:电梯外人头攒动,电梯门还未打开,人流已将门团团围住,水泄不通。门刚一打开,同学们如洪水般涌进了电梯。大家你推我挤、互相吵闹,老师大声制止……大家共同合奏一曲“挤电梯”交响乐。

为了能把握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同学们疯了一般使出吃奶的力气拼了小命往上挤,一堆一堆的人卡在门前,后面的人又推上去,再卡、再推……这不禁让我想起了沙丁鱼罐头。此时,作为一个中学生的我,深刻感受到了群众力量的强大和个人力量的渺小。我总算看到了门,顿时喜从心来。就在进入电梯之际,“嗖”地一下,一个同学神速地从我胳膊下钻了进去,身手如此敏捷不禁让我怀疑他就是传说中男版的“梅超风”。就在我惊讶之际,后面几个同学也不甘示弱,相继使出飞檐走壁的功夫和凌波微步的步法,从我身边“飞”入电梯,让人叹为观止。看到如此景象,我不禁感叹:“原来挤电梯也能练就不少武林高手啊!”

电梯里越来越挤,早已人满为患,可门外还攒动着许多人头,密密麻麻的像蜂窝。他们使劲往上挤,不断地挑战电梯的容积。我好不容易上了电梯,老师便把后面同学拦住了。门外的同学们露出了失望的表情,叹了口气,还有点儿惊慌,似乎在为迟到而担忧。我惊魂未定之际摸了摸小心脏,慢慢把气息调整好,嘴里念叨着“阿弥陀佛!”脸上浮现出喜悦的神色,好像在为我进了电梯而庆幸。

生活塑造着每一个人,我们的生活也被慢慢改变着。挤电梯,让我变成了一个见机行事的“机灵鬼”,也让我成了一个横冲直撞的“莽夫”。有的人在利益面前选择了伸手,在现实面前选择了争抢。有时我望着挤电梯的人,想:“难道不去争抢,不去钻空子,我们就不能前行吗?”

虽然电梯的容积和速度是固定的,但是只要大家都遵循有规律的作息时间、提高起床和洗漱的效率,我们就不必这样“挤”电梯啦!

场面点面结合篇十七

随着体育老师的哨声,比赛拉开了帷幕,汤老师和陈遥在费力的甩绳,我们也在努力地跳着,争取不断绳。我和我的搭档潘奇蕾配合的十分默契,后面的同学说我们的脚几乎是同时跳,同时落的。起初,我们跳的很连贯,一次都没有短绳,汤老师很开心,在旁边指导着,让我们不要激动,不要冲动。有的同学也在旁边进行指导,可是,王雨洁和乐琪还是在不经意的情况下断了一次绳,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我们更加激动,生怕像王雨洁一样短绳,只好跳得很高。在比赛的后半程,同学们的体力似乎跟不上了,一个个流露出痛苦的表情,但是汤老师任然在旁边为我们加油……随着“呼”的一声哨响,比赛结束了,我们跳了262个,这可是我们第一次跳这么多。汤老师高兴地手舞足蹈:“我们胜利了!”

加油!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